•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自然經濟論文范文

        自然經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自然經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自然經濟論文

        第1篇:自然經濟論文范文

        (1)15101工作面采長為152m,采空區自燃氧化帶長度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出自燃氧化帶長度為70.6m。由此推算15101工作面日推進度不低于:v推=L自/t燃=70.6m/33d=2.14m/d15101工作面自2007年9月19日開始初采,至2007年12月26日著火封閉,進風累計推進94m,回風累計推進91m,進風平均日推進0.96m,回風平均日推進0.93m,進回風平均日推進0.945m。15101工作面的日推進度遠遠小于要求日推進度,工作面發生著火事故。(2)15102工作面采長為59m,采空區自燃氧化帶長度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出自燃氧化帶長度為50m。由此推算15101工作面日推進度不低于:v推=L自/t燃=50m/33d=1.5m/d15102工作面自2008年4月11日開始初采,至2008年9月26日停采,工作面共推進595m,平均日推進3.54m。15102工作面日推進速度滿足防止采空區自燃要求。(3)綜合15101工作面和15102工作面實際開采情況,結合工作面采長與自燃氧化帶理論關系,可以得出小于等于150m采長工作面的自燃氧化帶長度不超過71m。為安全起見,將此結論再乘以1.1的保險系數,得出≤150m采長工作面的自燃氧化帶長度不超過78m。根據以上結論分析,≤150m采長的工作面日推進度V日不能低于:V日=L自/t燃=78m/33d=2.36m/d,即石港公司采長≤150m的工作面,日推進度達到2.4m可滿足防滅火要求。

        2工作面采長確定

        2.1理論工作面采長的確定工作面采用“兩班生產,一班檢修”作業形式,采煤機按雙向割煤往返一次進兩刀,一刀進度0.6m,兩端頭斜切進刀距離25m,假

        設工作面采長為L,端頭推移刮板輸送機機頭(尾)、端頭維護用時M,停工誤時用時N。移架、放煤工藝為追機作業,不影響推移速度,采煤機平均行走速度為v。

        2.2石港公司現有技術條件分析(1)15101工作面自2007年9月19日開始初采,至2007年12月26日著火封閉,進風累計推進94m,回風累計推進91m,進風平均日推進0.96m,回風平均日推進0.93m,進回風平均日推進0.945m。平均日進度1.5刀,每刀煤平均用時640min。(2)15102工作面自2008年4月11日開始初采,至2008年9月26日停采,工作面共推進595m,平均日推進3.54m。平均日進度6刀,每刀煤平均用時160min。根據公式t=(50+L)/v+M+N,可以得出N=37min,每天除檢修班外停工誤時37min×6=222min

        2.3工作面采長合理參數分析通過理論分析,正常開采情況下工作面采長不超過145m即可滿足防滅火要求。現分別用工作面采長為100m、120m、130m和140m驗算四種情況下每割一刀煤停工誤時預留時間。(1)工作面采長為10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進,采煤機速度v=1.5m/s,M=50min。根據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誤時預留時間N=90min,每日停工預留時間為360min(2)工作面采長為12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進,采煤機速度v=1.5m/s,M=50min。根據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誤時預留時間N=77min,每日停工預留時間為308min。(3)工作面采長為13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進,采煤機速度v=1.5m/s,M=50min。根據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誤時預留時間N=70min,每日停工預留時間為280min。(4)工作面采長為140m,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進,采煤機速度v=1.5m/s,M=50min。根據V日=576v(/50+L+Mv+Nv),得出每刀煤停工誤時預留時間N=63min,每日停工預留時間為252min。以上分析表明采長的減小和每刀煤停工誤時預留時間增加成正比例關系。而15102工作面實際每日停工誤時時間為222min。當采長增加時,停工誤時必定增加。以石港公司現有人員裝備情況,預計工作面每增加10m,停工誤時每刀增加3min。可以得出≤140m采長工作面以2.4m/d速度推進每天割四刀煤時,預計實際停工誤時分別如下:140m采長的工作面停工誤時預計需要時間:(140-59)/10×3×4+222=319min,大于停工預留時間252min。同理,130m采長的工作面停工誤時預計需要時間為307min,大于停工預留時間280min。120m采長的工作面停工誤時預計需要時間為295min,小于停工預留時間308min。通過以上結果分析,石港公司如果設計大于120m小于145m工作面,實際生產中達到防止煤層自燃發火的要求有困難,采長120m以下的工作面適合石港公司實際情況。

        3工作面采長大小的經濟分析

        雖然小采長工作面對采空區的防滅火有很多有利因素,但小采長工作面的弊端也不容小視。主要有:小采長工作面的采掘比相對較小,造成銜接緊張,投入成本高,資金投入回報率低;小采長工作面遺留煤柱較多,煤柱回采率較低,資源浪費較大。具體到石港公司來說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3.1銜接緊張布置1個60m采長的工作面需要總進尺4220m(包括準備巷道),其中:進風順槽840m,回風順槽840m,切巷60m,高抽巷870m,內錯尾巷910m,工藝巷120m(3條),系統巷280m,準備巷300m(軌道巷、膠帶巷、回風巷各100m)。為最大限度獲得經濟利益,全年計劃完成產量任務90萬t,需要準備60m采長的工作面2個,需要銜接進尺8440m。而石港公司目前每年最多能完成銜接進尺7000m左右,只能準備出1個回采工作面,這樣就會造成采煤隊停產,產量任務只能完成50萬t左右,完不成年度計劃產量任務。若按120m采長布置工作面就可以解決銜接緊張的問題。布置1個120m采長的工作面需要總進尺4520m(包括準備巷道),其中:進風順槽840m,回風順槽840m,切巷120m,高抽巷870m,內錯尾巷910m,工藝巷210m(3條),系統巷280m,準備巷450m(軌道巷、膠帶巷、回風巷各150m)。全年計劃完成產量任務90萬t,只需準備1個120m采長的工作面,公司可以順利完成銜接進尺任務,保障回采產量。

        3.2備用工作面按采長60m布置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就接替不上,根本不可能實現備用工作面。一旦采煤工作面出現問題,勢必會造成采煤隊停產,影響全年產量任務的完成。按采長120m布置工作面,16個月內就可以實現采煤工作面的備用工作面。一旦采煤工作面出現問題,采煤隊馬上搬家倒面,不會影響全年產量任務的完成。

        3.3經濟效益目前石港公司順槽巷道每掘進1m消耗材料費用2962元,加上人工費和輔助費用8944元,其它費用1266元,每米進尺消耗資金13172元,每年要完成90萬t產量,布置60m采長工作面比120m采長工作面多打進尺3920m,每年多投入資金5163.4萬元。按采長60m布置工作面,整個礦井的采區回采率只能達到62.9%,預留煤柱的煤炭損失達到535萬t,按目前的市場價(220元)估計也會浪費117700萬元。按采長120m布置工作面,整個礦井的采區回采率能達到71.6%,區段預留煤柱的煤炭損只有340萬t。工作面回采率按0.87計算,120m采長布置工作面比60m采長布置工作面節約煤炭資源170萬t,按目前的市場價(220元)估計會增加收入37400萬元。

        4綜合分析

        理論上在正常情況下,石港公司設計采長為145m以下的工作面,日推進度可以達到2.4m,符合防滅火工作所要求的推進速度。但根據石港公司實際生產情況,要預留符合實際的停工誤時時間,工作面設計采長要控制在120m以下。綜合經濟效益分析,設計小采長工作面,會造成銜接緊張,經濟效益降低。因此,要防止煤層自燃,保證安全順利生產,又能最大限度的減少資金投入,提高經濟效益,按采長120m布置工作面比較適合石港公司的實際情況。

        5結論

        第2篇:自然經濟論文范文

        [內容提要]2003年全球經濟形勢好于上年,但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仍很不平衡。有利

        于全球經濟增速加快的因素正在增加,但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為保持全球經濟持續

        增長,各國和地區必須加強合作,特別是主要發達國家不僅要為解決熱點地區的戰亂和沖突

        做出貢獻,而且在調整經濟和金融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利益,

        實現南北經濟協調發展。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世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2001年為2.4%,

        2003年為3.2%,預計2004年可達4.1%。據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2003年世界物品貿易總

        量將比上年增長3%,稍高于2002年2.5%的增長水平。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2003年和

        2004年世界貿易(包括物品和服務)額將分別達到4.0%和7.8%。

        一、全球經濟復蘇發展仍不平衡

        多數國家和地區經濟經歷兩年在低谷徘徊之后已普遍復蘇或增速加快,但發展仍很不平

        衡。

        (一)美國經濟仍是“火車頭”

        21世紀伊始,美國、日本和歐盟經濟同步陷入衰退或谷底。美、日、歐盟的GDP占世界

        GDP的70%以上,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陷入衰退或谷底,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從

        2003年起,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相繼走出衰退或增速加快,將帶動世界經濟從疲軟走向

        新的增長期。

        美國經濟經歷持續10年繁榮之后,從2001年3月起步入衰退,雖然遭受恐怖襲擊,從當

        年11月起經濟已走出衰退。但此后一年多時間內,復蘇乏力,起伏較大。從2003年下半年起

        ,美國經濟增速加快。按年率計算,頭3個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1.4%、3.3%和8.2%

        。IMF預測,2003年和2004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6%和3.9%。美國全國企業經濟學家協

        會預測,2003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為3%,高于2001年的0.3%和2002年的2.4%增長水平。該協會

        預測,2004年美國經濟增長率有望達到4.5%。如果這一預測成為現實,這將是近20年來美國

        經濟增速最快的一年。

        美國經濟增速加快是多種有利因素推動和影響的必然趨勢,主要經濟指標預示:經濟新

        的擴張周期已經開始。推動美國經濟增速加,陜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第一,實施“大減稅”政策。布什執政三年來,實施了三輪減稅計劃。第三次減稅雖然

        被削減到3500億美元,但按布什政府的估計,仍可使1.35億美國人受惠。在這3500億美元中

        至少有60%,即2100億美元在近兩年內注入美國經濟,成為促進近期美國經濟增長的助推

        器。

        第二,美聯儲適時大幅度降低利率。從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25日,美聯儲相繼13次降

        息,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6.5%降到1.0%,降到了4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創造了良好的

        融資環境。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認為,美國經濟受到諸多沖擊后仍表現出“顯著的靈活性

        ”。

        第三,個人消費開支持續擴大。減稅和低利率促進了個人消費。個人消費開支占美國經

        濟活動總量的2/3以上,2003年第三季度個人消費開支增長了6.4%,大大高于前兩個季度分

        別為2.0%和3.8%的增幅。

        第四,企業開始擴大投資。減稅和降息激活了企業投資。2003年第三季度美國私人投資

        增長9.3%,而第二季度為-5.3%。企業稅后利潤增加了18.4%,為1992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高

        紀錄。企業利潤增加將推動企業繼續擴大投資。

        第五,美元匯率走低。據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的計算,從1995年7月到2002年2月

        ,美元匯率上漲了35.8%。自2002年2月以來,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經歷了一次較大幅度的調

        整,美元對歐元的比價從2001年2月1日的最高點到2003年5月27日的最低點,貶值27.3%;美

        元兌日元的比價從2001年2月24日的最高點到2002年9月3日的最低點,貶值13%。

        泡沫經濟破滅使日本經濟和社會發展遭受沉重打擊。20世紀90年代成為日本“失去的10

        年”。據世界銀行統計,1990—2000年,日本GDP年均增長率為1.3%。從2003年起,日本經

        濟已經出現復蘇。據日本內閣府統計,2003年第二季度日本經濟實際增長率為0.9%,以年率

        計算為3.5%,第三季度經濟實際增長率為0.6%,以年率計算為2.2%。2003年11月6日日本內

        閣府發表的景氣動向指數顯示,由于以生產為中心的許多經濟指標改善,9月份表示景氣現

        狀的一致指數為83.3%。日本內閣府認為,日本經濟已脫離低谷開始復蘇。據日本財務省統

        計,2003財政年度上半期(4—9月),日本的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盈余達83520億日元,比上年

        度同期增長20%,刷新了1992年度下半期82179億日元盈余的歷史最高紀錄。

        日本經濟中的主要問題,一是財政赤字居高不下,二是日元仍面臨升值壓力。IMF預測

        ,日本經濟增長率將從2003年的2%下降到2004年的1.4%。迄今日本仍是外匯儲備最多、外貿

        順差最多和海外凈資產最多的國家。到2002年底日本的海外凈資產余額達1753080億日元,

        按當年12月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14338億美元。日本經濟仍有很強的承受能力、調整能力和

        應變能力。2003年11月24日日本經濟產業省透露,為了加強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重振

        “日本制造”席卷全球的昔日輝煌,日本將制定《新產業創造戰略》。

        歐盟主要成員國的經濟形勢不如美國和日本。歐盟委員會預測,2003年和2004年歐盟15

        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分別為0.8%和2.0%。其中歐元區12國經濟平均增長率分別僅為0.4%和1.8%

        ,主要原因是法國和德國經濟復蘇乏力和增長緩慢。歐盟委員會預測,2003年和2004年法國

        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1%和1.7%,德國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和1.6%。2001和2002年歐元區經濟

        增長率分別為1.5%和1.0%。歐元區經濟連續三年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一是歐元升值削弱了

        經濟的競爭力。二是歐盟主要成員國經濟結構滯后和調整緩慢,結構性失業率大大高于美國

        和日本。據統計,2003年9月歐元區的失業率為8.8%,歐盟委員會預計,2004年歐元區失業

        率將增至9.1%。三是法國、德國等大國的財政赤字超過控制目標,也制約了這些國家的經濟

        增長。

        2003年10月17日;結束的歐盟首腦會議,原則上同意投資2200億歐元的路線圖計劃來刺

        激歐洲經濟。歐盟委員會主席普羅迪估計,該計劃如能夠順利實施,每年將創造40萬個就業

        機會,并使歐盟的年經濟增長可提高0.23個百分點。

        (二)亞洲經濟仍是“亮點”

        IMF預測,2003年和2004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0%和5.6%,其中亞洲經濟增

        長率分別為6.4%和6.5%,仍是世界經濟中的“亮點”。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

        “東方崛起的最大意義是孕育了世界現代化的新模式,亞洲以亞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現代化,

        它要引導西方一起邁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1世紀。”

        經歷東亞金融危機和非典的沖擊,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IMF預測,2003年和2004年

        中國經濟增長率都將達到7.5%。實際上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達到8.5%,中國經濟已經結

        束了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調整恢復期,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中國經濟進入

        新的快速增長期,是市場化進程和國際化進程深化的相互推動,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力量不斷

        強化的結果。

        日本《朝日新聞》2003年11月27日發表的《中國“和平崛起”論》一文指出,“中國崛

        起”將是超過“日本崛起”的歷史性事件。中國“和平崛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和市場日

        益擴大,為周邊國家和地區乃至世界提供了巨大的商機。2003年頭9個月,日本出口增加的

        近70%是中國的進口,從電子零部件、機械到鋼鐵,日本對中國的出口全部增加,充分彌補

        了對美國出口減少的部分。韓國2003年頭8個月出口增加的40%是對華出口增加所致。中國臺

        灣2003年頭8個月出口增加幾乎全部是對祖國大陸出口增加的結果。美國摩根·斯坦利公司

        首席經濟學家羅奇介紹說:“據我們的估計,中國經濟增長占2002年世界GDP增長的17.5%,

        是其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例4%的4倍。中國2003年的經濟影響顯然在增強。”該公司的國際

        投資公司分析認為:“中國旺盛的進口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支撐著以亞洲為中心的世界

        經濟”。印度儲備銀行預測,截至2004年3月的這個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率會達到

        6.5%-7.0%。印度財政部長辛格2003年11月1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強勁的農業生產和堅

        實的宏觀經濟基礎使印度經濟發展迎來“黃金時代”。到2000年,中國和印度人口合計達

        22.77億,占世界人口60.54億的37.6%。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快速發展和消費需求迅猛增加,

        將為推動亞洲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做出重大貢獻。

        日本學者平田潤認為,重新走上增長軌道的亞洲經濟,在人員、物資和資金的流動,以

        及各國政府的政策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多樣化的“網絡”,而且這個“網絡”日益完善

        ,出現了與過去“雁陣式”大不相同的模式。很多研究機構認為,今后幾年亞洲經濟仍會快

        速發展。

        除亞洲外,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形勢都在好轉。IMF預測,2003和2004年拉美經

        濟增長率分別為1.1%和3.6%;非洲經濟增長率分別為3.7%和4.8%;中東地區經濟增長率分別

        為5.1%和4.6%。

        (三)轉軌國家經濟持續復蘇

        原蘇聯和東歐等經濟轉軌國家經濟已普遍復蘇。IMF預測,俄羅斯經濟2003年和2004年

        增長率分別為6.0%和5.0%。實際上2003年上半年俄羅斯經濟增長率達到7.2%,其中3%是因為

        石油價格上漲實現的。俄羅斯每天向國際市場提供500萬桶石油,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

        界第二位。據俄能源部預計,今后十年俄石油日產量將達到1000萬至110O萬桶。國際市場油

        價走勢仍將對俄羅斯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中東歐經濟持續復蘇。即將加入歐盟的中東歐十國2003年經濟增長率可達3.1%。近期這

        些國家經濟走勢將深受加入歐盟后歐盟內部經濟結構調整、重組和貿易發展的影響。

        二、世界經濟前景看好風險仍然較多

        推動世界經濟繼續增長的有利因素正在增加:

        1.“新經濟”(即“知識經濟”)已經開始。全球信息技術產業正在強勁復蘇。美國半導

        體工業協會預測,2003年和2004年全球半導體產品銷售將分別增長16%和19.4%。信息技術的

        廣泛應用將幫助企業運作更為有效并刺激經濟更快增長,美國經濟“正處在生產快速增長和

        繁榮新時期的開始階段”。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就業機會擴大,各國都在增加研究和開發

        投資。預計全球研發投資將從2003年的2.27萬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2.4萬億美元。主要發

        達國家投入巨額資金研發納米技術(一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眾議員洪達認為:“納米技

        術代表了未來的科技主流,它有能力引領一場革命”。生物技術發展的第二次浪潮——農業

        生物技術已經在20世紀的最后幾年揭開序幕,“到2020年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可能超過天

        然作物”。氫經濟的發展將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能源供應問題。航天技術的發展將大大拓寬

        人類生活和發展的空間。總之,已經開始的新經濟預示21世紀將是“新經濟”世紀。

        2.區域合作大大加,快和加強。歐盟在加深一體化進程中仍在擴大,到2004年5月歐盟

        將從15國擴大到25國。歐盟于2003年3月11日提出了建立包括俄羅斯和地中海沿岸國家的

        “大歐洲自由貿易區”的設想。與此同時,歐盟正在實施跨洋過海發展戰略,即擴大與亞洲

        國家的合作和與拉美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美國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依托,正在實施

        “南下”、“東進”和“西攻”戰略,目標是建立美洲自由貿易區,擴大與亞洲國家的合作

        和控制歐亞中間地帶。亞洲是世界經濟中發展最快的地區,但亞洲區域合作大大滯后于歐洲

        和北美。1997年東亞爆發金融危機大大推動了亞洲區域合作進程。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經濟發展差異很大,東亞、南亞、西亞和中亞地理上相對獨立,經濟發展各有特色。從便利

        性和有效性看應首先加強雙邊和次區域合作,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泛亞合作的途徑。迄今亞

        洲次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海灣合作理事會

        和上海合作組織都在擴,大和深化合作。中國和東盟從2001年起將在10年內建成自由貿易

        區。日本和韓國也在加強與東盟的合作。東盟與中日韓(10+3)和中日韓之間都在加強合作,

        通過10+3和中日韓合作,逐步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并積極推動泛亞合作進程。

        3.國際形勢的基本態勢仍將是總體和平、緩和和穩定,這有利于世界經濟持續發展。

        在世界經濟中的亮點和有利因素增多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潛在的風險和不穩定、不確

        定因素。

        1.局部戰亂、緊張和動蕩難以緩和和解決。美國推倒薩達姆政權后,在伊拉克的財政負

        擔和美軍死傷人數都在增加。美國想加快向伊拉克人交權,難處是交權對象以哪一派為主?

        美國想讓聯合國分攤更多責任,問題是聯合國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即使聯合國能夠承擔起主

        導作用,美國是否愿意拱手相讓,因為對伊發動戰爭的目標是,像改造二戰后德國和日本那

        樣在伊拉克建立親美政權,進而在中東地區推行美國式的“民主化”和改造中東國家,從而

        完全控制這個重要戰略地區和石油天然氣資源。

        2004年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布什為謀求連任,不大可能再發動一次類似伊拉克戰爭。但

        是,恐怖組織和分子是否讓美國安寧?是否會再次發動更大規模的恐怖襲擊?巴以和平談判能

        否進行和取得進展?如果中東等熱點地區戰亂和動蕩繼續甚至加劇,將再次引起石油價格上

        漲,從而影響世界經濟增長。

        2.全球金融市場難以穩定。全球股市已普遍回升,發達國家的利率已降至很低水平,波

        動幅度不會很大。但是,全球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額已超過兩萬億美元,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

        應用,資本“以光的速度”每天24小時不停地從一個市場流向另一個市場,任何國家發生金

        融危機都可能威脅到地區乃至全球的金融安全,真可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主要發達國家都面臨嚴重的財政赤字。日本財政赤字已占GDP的5%左右。法國和德國的

        財政赤字已連續兩年超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歐盟委員會負責經濟與金融事

        務的委員索爾韋斯警告說,法德等國的財政赤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控制,從中期看將影響到

        債券市場,導致利率上升,并降低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2000年克林頓離開白宮時曾留下

        2364億美元的財政盈余。布什入主白宮后,隨著實施大幅度減稅和增加軍費開支,美國財政

        赤字急劇增加,2003年度財政赤字已占美國GDP的3.5%,2004年度將上升到占4.3%,“財政

        赤字已成為美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制雖

        已崩潰,并經歷了幾個“弱勢”階段,但迄今美元仍是世界主導貨幣。到2001年底,在世界

        各個中央銀行2.021萬億美元的國際儲備中,美元仍占3/4,歐元僅占不到15%;美國對外貿

        易占世界貿易的20%,但在世界貿易結算中美元仍占50%。美國仍在繼續大量發行美元。2001

        年美國發行78萬億美元,其中在美國流通的只有6000多億美元,其余被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金

        融機構、企業和個人持有。

        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史表明,美元大幅度升值或貶值對美國都是利大于弊,而對包括日本

        和歐盟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總體上都是弊大于利。歐洲一些公司指出,歐元的強勢給歐元區

        的公司收益帶來明顯而現實的危險。美國很可能出于經濟和政治的需要,更加靈活的運用匯

        率武器。各國政府對此必須有充分準備,防患于未然。

        3.世界貿易談判困難重重,能否達成新的協議將對世界貿易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2001年11月,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WTO第四次部長級會議決定發動新一輪多邊貿易談判

        ,并確定了七個談判領域,即農業、非農產品市場準入、服務、知識產權、規則、爭端解決

        以及貿易與環境。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WTO第五次部長級會議沒有達成共識。坎昆

        會議不歡而散的主要原因是發達成員和發展中成員之間分歧巨大。從1948年關貿總協定生效

        到1995年世貿組織建立以來,它的成員已從23個擴大到146個,其中3/4是發展中成員。但

        是,國際規則一直是由少數發達成員主導制定的,在已達成協議執行過程中,凡對發達成員

        有利的協議,就積極推動實施;對發展中成員有利的則極力拖延或阻撓。再加上發達成員實

        施歧視性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導致貿易利益分配極不平衡。英國《獨立報》2003年9月10

        日援引世貿組織等機構提供的數字顯示,貧窮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40%,但是僅獲得世界

        貿易收入的3%;富國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4%,卻獲取世界貿易利潤的75%。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區人口占世界人口的9%,在世界貿易中所占份額卻從1.2%降到1.0%。英國人口6000萬,但

        從世界貿易中獲取的利潤比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近19億人口所得利潤之和還多。美國

        的跨國公司最多、核心競爭力最強,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說:

        “在我擔任總統的八年時間里,美國經濟增長大約有1/3來自貿易領域。”經濟全球化給絕

        大多數美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坎昆會議期間,發展中成員空前團結,它們強調,會議應首先討論農業問題,發達成員

        應承諾取消農業補貼,然后再討論非農產品市場準入等問題。巴西外長阿莫林認為,雖然坎

        昆會議沒有成功,但對發展中成員而言卻是一次勝利。牛津饑饉救濟委員會的人士認為,坎

        昆會議是多邊貿易談判的一個“轉折點”。該組織發表的一份聲明強調:“發展中國家希望

        實行公平貿易,并希望全球繁榮也有它們的一份”。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事務的委員拉米

        2003年12月2日宣布,歐盟各國部長和歐洲議會已就多哈回合新立場達成一致,新的立場

        “更具彈性”,但基本立場并未改變。如果發達成員不同發展中成員進行平等互利的談判,

        新一輪貿易談判要在2005年前取得成功仍是非常困難的。美國前總統克林頓2003年11月6日

        在耶魯大學發表演講,在談到美國應當廣交朋友少樹敵時說,美國“必須將商機帶給全球約

        50%的每天只有兩美元收入甚至更少的人”,“必須與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進行貿易”,“必

        須提供更多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援助”,“必須舉行與經濟發展、教育、醫療聯系在一起的

        新的一輪債務減免談判”,“必須對一些相關項目提供援助——假如這些項目能夠使一些貧

        窮國家的經濟實現正常運轉和可持續發展”。

        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指出:“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不是運氣不佳的旁觀者。我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伊人久久香线蕉综合 | 亚洲福利院在线看AV | 天堂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 | 天堂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AⅤ三级一区二区 | 台湾久久三级日本三级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