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四級考試學習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教材;話題;英語復習
一、新課標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具體包含了情感態度、學習策略、語言知識和文化意識。其中,語言知識中包含了話題。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PEP小學英語教材中涉及的話題有:數字、顏色、時間、天氣、食品、服裝、玩具、動植物、身體、個人情況、家庭、學校、朋友、文體活動、節日等。小學階段英語的話題覆蓋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以對話形式為主,要求同學之間能夠編寫新對話,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交際策略,西方飲食文化等話題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促進其文化理解,培養其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初步評價pep小學英語教材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們總是因為遇到一些需要運用英語的場合而說英語,并非學習一個詞匯后刻意地使用它。換言之,人們是因為一些場合的需要而刻意學習該場合中可能使用到的詞匯。PEP小學英語教材的編排是圍繞話題展開的,就一個話題延伸出話題可能涉及到的詞匯、句型和語法,為學生提供素材以便于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情感、態度,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類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最終逐步實現新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目標。
PEP教材每一話題下都設計了或暗示出相關的語言任務,讓學生在完成語言任務的過程中掌握話題所要求的語言項目詞匯、句型以及語法,并形成相應的語言能力。
PEP義務教育教材由9個話題46個單元串聯起來,話題與話題串之間相互補充,相互穿插。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從生活出發。從上述的現象,我們不難看出PEP小學英語教材話題的呈現規律為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在前幾冊教材中出現的話題會在后幾冊教材的話題安排中有所提升。
PEP小學英語教材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讓學生圍繞話題進行交流,培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提高交際能力。
三、當前復習課現狀
復習課是小學英語的一個重要課型。特別是在符合國情的應試環境下,其重要性尤為突出。復習課最關鍵的目標是知識的梳理。在當前小學英語復習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按單元復習的形式,因此存在一些影響復習效果的因素。筆者認為小學英語復習課普遍存在兩個弊端:
(一)缺失語境,枯燥無趣。
按單元復習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大聲讀單元單詞和課文對話或文章;后幫助學生進行重點單詞的梳理和識記;再引導學生做重點句子的梳理;最后借助練習進行相關的檢測。復習形式單一,課堂枯燥無味,沒有新授課的形象和生動。究其原因,在于課堂過程沒有穿插語境。
(二)缺少整合,知識孤立。
復習方法的不夠靈活,導致知識點分散和斷裂。按單元復習的方法,導致語言學習者所建構的知識網絡雜亂,缺乏系統性,因此,急需整合。
筆者認為基于話題的復習模式可解決上述問題,提高復習效率。教師以話題為導向,創設語境,引導學生分類識記和鞏固英語詞匯,或進行英語語法的專題復習,進而輔助習作。
四、合理實施復習課教學
Brown(2001)認為,現代語言教學呈現“綜合”(Integration)的趨勢,提倡全語言教學(Whole Language),并提出主題式教學(Theme-based Teaching)的思路。他認為,主題式教學蘊含著有效學習的原則:自動化、意義學習、內在動機、交際能力等。這對提高小學英語復習效率有一定參考價值。根據單元話題開展復習的模式,對改變小學英語復習現狀有極強的借鑒意義。筆者認為復習課教學的實施應注意兩點:
(一)樹立話題整合的意識,提高優化復習語篇的能力。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應具有話題整合意識。在復習中,教師要有發現各個單元話題間聯系的敏銳眼光,并能確定一條話題線,引導學生自主歸納出相關的子話題,將相關的詞匯、句型、語法和語篇聯系起來。這種教材內容的重組,有利于學生融入復習活動。
例如,四上的“My Classroom”話題主要介紹的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場所,同時滾動學習了將三年級desk、chair、 teacher、pupil等未省!My Schoolbag”話題呈現的是學生上學的工具,在這一話題下,又將三年級學過的pen、pencil、pencil-case、eraser等有關單詞滾動的學習了一遍。Classroom與Schoolbag之間又有一定的關聯度,讓學生在話題轉換時能順利地過渡。從上面羅列的話題中,我們不難發現它與四下的“My School”有局部與整體的關系,“My School”這一話題有能帶動四上前兩個話題的滾動學習。四上一二單元以校園為主,而三單元則轉換為家。學校和家是小學生生活中最最重要的場所,可以將這兩個話題進行整合。
四上第三單元“My Friend”這話題帶出的描述人的形容詞在四上第六單元“Meet My Family”及五上第一單元“My New teacher”都能進行滾動性學習。筆者認為可以將這兩個話題實施整合。
(二)依托話題活動,制造信息差,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和歸納。
筆者認為復習時應當依托話題,并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形成知識網絡和建構學生的知識結構。具體表述如下:
1.自然導入情境,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總結專題詞匯。
比如,在水果詞匯的復習中,創設教師帶領學生去“歡樂果園”采摘水果的情境,PPT圖片出示含有目標詞匯的水果農場,借此引導學生頭腦風暴,將所有同類詞匯進行匯總。一句“Let’s eat the fruit.”使課堂由第一場景的采摘水果自然過渡到第二場景的分享水果。借詞匯復習引出句型復習,做到詞不離句。
又如My New Friend的話題復習教學,這一話題包含了多個單元的內容,有著大量的詞匯。因此,教師可通過歸納法圍繞話題將相關單元進行組合,然后總結歸納相關詞語。
2.借助思維導圖,知識網絡直觀化。
由某一話題派生出子話題,進而歸納相關單詞或短語。由于單詞零散,彼此聯系不緊密,筆者建議運用思維導圖,清晰呈現詞匯及其相關性。這不僅利于學生建構知識,也為習作做好準備,更為初中英語學習打好基礎,可謂一箭“三”雕。
五、小結
話題復習不是課型,而是一種理念。話題整合復習讓pep英語教材各冊書各單元之間的聯系更緊密,讓小學英語詞匯更立體,更具活力。因此,盡管話題整合復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備課,我們也要堅持執行。值得關注的是,在整理的過程中,教師對所整合單元的重點知識和內容要有所取舍。
提高英語復習有效性的方法或許還有很多,但話題整合復習有利于整體提升學生的能力。當然,教師還要提醒學生在課后多閱讀。學生的英語習得水平在話題復習中得到提升,才能為日后的初高中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課程標準(實驗稿),2010年
[論文摘 要]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大力推進的新形勢下,傳統教學方法不再適應課堂教學發展需要。筆者根據相關教學理論,結合多年工作實踐,對英語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取得了明顯教學成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雙向提高。
素質教育小學英語教材體系不同于以往傳統舊教材,更多的是注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特別是新課程標準實施后,要求以口語突破為前提,實現聽說讀寫四位一體全面發展,這對英語教師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因此,英語教師必須要堅持常規與創新并舉,課內與課外并重,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英語學習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
一、多元化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在教學實踐中,與大多數教學同人一樣,筆者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法,提高了學習效果和成績。概括說來,主要有四種教學法:
1.情感教學法。英語教學過程既是交際互動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要求教師充滿情感的激勵、和諧關愛的表情、生動活潑的語調,舉手投足間向學生傳遞關愛、鼓勵信任等情感愿望,在師生間建立一種親生愛生的情感氛圍和積極向上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教學法對于內向學生、落后學生特別奏效。
2.趣味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時變換教學形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運用對話、講故事、猜迷、唱歌、分角色做游戲等手段,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與照本宣科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相比,這無疑會讓學生精神振奮、興趣盎然,提高了課堂教學感染力和實效性。如教授What are you?句型時,我要求學生以學生、警察、工作等不同身份,模擬不同工作場景,讓學生按照這些職業特點模仿其工作言行進行表演,切實活躍了課堂氛圍,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邏輯表達等綜合素質和能力。
3.情境教學法。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好說好動、對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置教學情境,組織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如在“Go Shopping”一節時,我讓兩個同學扮演顧客,一名同學扮演銷售員,三人一組分組到商場買東西。學生結合對教材的理解,進行了精彩的表演,特別是有的同學還在語調、動作和表情上進行了再加工,在特定語言環境中施展口語和表演才能的同時,達到了強化理解、提高技能、學以致用的目的。
4.輔助教學法。這在英語教學中有廣泛應用。如在沒有實物、圖片等直觀教具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簡筆畫形式開展教學,簡單靈活、形象生動地反映教學內容,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要表現看、聽、讀、寫等詞意時,教師可以勾畫出幾個不同的動作的人物,符合這些動詞的意境,使比較抽象的詞匯得以很快掌握。如在增強新穎性上,可以適當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學、錄音機、投影儀、幻燈片、語音實驗室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多維、多樣、多變的展示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學習參與意識和學習效果。
二、運用多元化教學法需要把握的原則
利用多元教學法組織教學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的有效策略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統籌兼顧,把握原則,努力把教學與情感、情境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把教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融合起來,實現知情統一、知行結合,提高學生熟練掌握運用英語的能力和水平。
思考一:要注重開展分層次教學。學生基礎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決定了在英語教學方法運用上不能搞“一刀切”。必須從實際出發,在總的教學目標要求下,對不同類別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活動方法,分層次組織課堂教學,盡可能使不同層面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迸發出強烈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思考二:要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教師的作用在于教會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喚起學生求知欲望、激發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從以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引導者,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獨立探索給予支持、幫助和引導,在合作與交流中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方式和技能,改變自身被動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激發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在語言上和文化上進行成功交際的綜合能力。
思考三: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新課改中應有之義。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已成為一條教學原則。因此,在設計教學方法上,應多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空間,多為學生設計生動熱烈的場景,多為學生創設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多考慮學生的年齡需求和心理承受力,運用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形式,激勵學生樂學、善學、會學,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形成活潑主動、和諧向上的良性學習習慣。
思考四:要突出課堂教學效果。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使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體現直觀性上,可以準備實物、圖片、模型等進行教學,也可以自制教具,激發學習熱情;在創設英語情境上,可以自編短劇、英語會話、英語報告,舉行英語晚會,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訓練上,可以開展英語演講、朗讀比賽等多種多樣的英語競賽,促使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
參考文獻
[1]吳慶麟.用興趣引導學生學習英語[C]//教育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