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績效評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14
〔中圖分類號〕G25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7)04-0095-08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Guo ShunliZhang XiangxianLi Kun
(School of Management,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looking for reasonable and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improve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service quality and level and user satisfaction.[Method/Process]At first,the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from five dimensions of team organizational level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the level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team member level,user level,service level,us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construct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and then put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Finally,the paper conducted an empirical research by setting a librar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of an universitys engineering library in Jil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Results/Conclusion]extended the research field of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constructe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provides an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team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the method is reasonable and practical.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service team;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performance appraisal
近些年,S著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和模式的創新,學科服務已逐漸成為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最大的亮點之一。清華大學于1996年率先引入學科館員制度,開啟了國內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先河。學科服務是以用戶的需求為中心,學科館員主動參與式的個性化、深層次的增值性知識創新服務模式。現有的學科館員服務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服務模式,因受到館員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并且信息環境日益復雜與用戶信息需求呈現復雜多元化,存在學科館員勝任力偏低、學科服務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滿足學科用戶的信息需求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當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主導形式正經歷著學科館員以院系為單位一對多 、一對一服務向團隊服務方式發展的過程[1],即采取學科服務團隊的模式。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是以高校學科用戶為服務對象,以更好地滿足學科用戶多元化、深層次的信息需求為服務目標,由一定數量的學科館員與其他學科服務相關人員(包括圖書館其他部門館員、管理人員、館外其他協作成員等)按照一定方式組織在一起的群體服務組織。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不是簡單的多個學科館員組合,它不僅僅包括學科館員還包括支持協助學科館員的并參與部分學科服務工作的非學科館員[2]。國內很多高校通過組建學科服務團隊,采用團隊協作的方式進行學科服務,比如清華大學圖書館、南開大學圖書館等。學科服務團隊的建設和管理是高校圖書館搞好學科服務的重要環節,沒有高素質的學科服務人員和高效的服務團隊,就無法提供優質的學科服務。雖然目前很多高校圖書館開展學科團隊服務模式,但是在服務質量和績效評價時,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科學合理的服務質量和績效評價方法不僅能夠提升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水平和服務質量,也有助于圖書館制定合理的激勵制度,充分激發學科服務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進一步推動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向更高水平發展。
1相關研究回顧
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在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服務模式和平臺構建[3-6]、應用實踐[7-10]、對策和建議[11-12]、中外學科服務對比[13]、學科館員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學科服務團隊是當前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學科服務團隊的組織建設和模型構建研究[14-17]。閆小芬[18]提出了學科服務大團隊概念,并根據我國學科館員服務現狀,參照國外W科服務的經驗進行了學科服務大團隊模型構建。她認為學科服務大團隊由學科服務團隊和學科服務支持梯隊兩部分組成,由指導組統一協調管理,人員涉及學科服務的方方面面。李冬梅等[19]借鑒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成功案例,基于所在校部分科研團隊開展學科服務的有益嘗試,對細化學科服務目標與內容、搭建學科服務團隊、優化團隊對接方式、構筑網絡動態評估體系等實際操作環節進行探討。
2)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模式研究[20-23]。李娜等[24]人以案例分析為重點,學科情報研究為依托,從學科館員團隊內各相關專業背景館員之間的服務合作和學科服務團隊與情報研究團隊之間的咨詢合作兩種服務形式出發,對學科化服務的團隊工作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
3)學科服務團隊的組織管理研究[25-26]。王靜等人應用混沌理論探索當前Web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管理的特點,建立了Web環境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行為模型和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動態管理模型[27]。閆現洋等[28]將DEA方法和平衡計分卡理論引入學科館員服務績效評價中,結合運用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等多種方法,構建起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績效評價的DEA模型。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關于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研究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大多數研究是關于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建設、服務模式、組織管理以及應用實踐經驗方面的理論研究。研究多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定量分析。雖然存在少量關于學科館員績效評價的文獻,但是評價的指標選取不夠全面。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要考慮到團隊總體的成果和效率,單個館員的績效評價方法不能夠直接應用于學科服務團隊績效的評價。現實中我國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方式多采用自評和領導評議相結合的方式,個人情感因素摻雜較多,一般流于形式,缺乏定量考核標準和方法,績效評價的方法不夠合理和全面,容易打擊團隊成員的工作積極性。鑒于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特點,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然后提出了一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績效評價方法,最后以吉林省某大學工學館的工科學科服務團隊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研究,驗證本研究提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設計
2.1指標設計原則
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應該綜合考慮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內外部環境,根據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特點、管理策略和服務目標進行合理設計。所以為確保設計指標的全面合理準確,在設計指標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相關的原則:
2.1.1系統與全面性原則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體系并不是指標的簡單堆砌,應該是由各個指標所組成的、有一定層次結構的有機系統,在指標設計的過程中應該遵循系統性的原則。既要反映最終的效益成果,也要考慮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層面的效率,需要將過程績效和結果績效兩者結合起來。另外,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不僅僅要考慮當前取得的成果,還要考慮團隊和個體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這就要求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應該具有全面性,盡可能地選取具有足夠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和專業性指標,力求評價體系能夠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進行全面評價。
2.1.2科學與合理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確保績效評價結果合理、準確的基礎。在選取指標時應該以科學思想為指導,考慮到學科服務團隊的實際情況、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相關理論基礎。選取指標的過程中遵循相關的科學程序和標準,要注意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保證評價體系的可操作,使指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指標結構整體具有合理性。
2.1.3客觀與實用性原則
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要遵循客觀性的原則,不能帶有主觀性色彩。選取指標的定義和量化標準統一,不同的指標間可以進行比較,使得設計的指標體系能夠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學科服務團隊。遵循科學的設計方法,不隨意的篡改和修正指標,不將個人的主觀意見加入。在選取的過程中也要遵循實用性的原則,選取的指標主要以能夠統計指標為基礎,在指標的設計上盡量簡單,能夠順利便捷地進行指標數據的采集和處理,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時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應該盡量做到少而精,保證每個指標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能夠突出重點,使得設計的指標體系具備良好的經濟性和實用性。
2.1.4動態性與模糊性原則
管理學上的權變管理理論指出在管理實踐中需要根據組織內部結構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進行具體分析,沒有一成不變的管理方法,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時也應該遵循動態性的原則,指標也要隨之調整。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受到各種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不存在一種適用于所有對象、所有時刻的績效評價體系。因此,在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必須堅持對內外環境的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評價對象的特點,根據組織內外部狀態,進行適時調整,堅守動態性原則。另外,在選取指標的過程中,有些指標是可以精確度量的,有些指標只能根據經驗進行評判,這就不得不選取具有模糊性的特點指標,模糊性指標的能夠使得績效評價更為準確和全面,可以采用分等量化等模糊評判的方法進行處理。
2.2指標選取和說明
2.2.1指標初步選取
本研究首先應用質性訪談方法,選取13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成員,8位學科服務團隊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就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的多個方面進行交流,形成21份訪談記錄,對獲取的21份非結構化的訪談內容進行編碼(1~21)。然后應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對訪談數據進行編碼整理,本研究采用較常用的以兩人為單位的編碼小組,由甲、乙兩名圖書情報專業博士進行開放式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分別對21份訪談內容進行閱讀和獨立分析。研究者將每份訪談記錄中他認為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內容進行抽取解碼,用最簡短的詞語表示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的屬性。由于采用開放性編碼的方法,兩位編碼者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原子因素對同一個評價指標進行描述,經過開放性編碼和選擇性編碼,進行合并相同的編碼要素,依據Winter的編碼手冊[29]中的公式驗證兩位編碼者的編碼信度,選取編碼一致性系數大于0.8的評價指標,共計25個,得到了如下的評價指標及信度分析結果,見表1。
在完成上述指標抽取后,基于以下條件進行反推檢驗:①選取的評級指標因素都能夠用原始訪談資料進行概念論證;②得到的評價指標要素能夠符合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情境,有相關的理論支持,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③ 各個指標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類屬邏輯性也比較強。經反推檢驗發現表1中的各個要素基本符合以上3條原則,抽取的績效評價指標因素體系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2.2.2指標說明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學科服務是以高校圖書館的資源為基礎,學科服務館員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根據用戶的需求主動向用戶提供學科服務,用戶接受學科服務后,向學科服務團隊反饋效果,用戶和學科服務團隊之間不斷互動和溝通的系統性過程。這與信息傳播的過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源是學科服務團隊(包括團隊整體和團隊成員個體),信宿是學科服務用戶,高校圖書館提供媒介平臺,管控整個學科服務的過程。在這個服務過程中學科服務團隊、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用戶、學科館員都能夠從中受益,獲得相關的成果和效益。由于學科服務是一個系統過程,所以也要考慮到服務過程層面獲得的績效。因此,本研究結合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特點,將這25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分為團隊組織層面、高校圖書館層面、用戶層面、團隊成員層面、服務過程層面5個維度。
1)學科服務團隊層面
學科服務團隊層面上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進行評價:①學科服務團隊整體的精神風貌。學科服務團隊的形象、精神氣質等方面的外在表現,展現給用戶和其他外人的團隊整體形象和氣質精神。②團隊協作水平,團隊協作水平能夠體現團隊成員進行學科服務過程的協作能力和團結精神,團隊整體的默契程度表現。③團隊工作效率,學科服務團隊在參與學科服務時團隊整體的工作效率。④學科服務團隊主動服務的次數,指學科服務團隊一段時間內主動面向用戶的服務次數。⑤團隊解決問題的數量,指學科服務團隊一段時間內解決用戶提問問題的數量。⑥開展的學科專題講座次數,學科服務團隊面向學科用戶開展培訓、講座的次數。⑦學科服務團隊整體服務能力的提升程度,學科服務團隊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服務,積攢經驗和能力,未來工作能力的提升程度。⑧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獲得的榮譽和獎勵次數,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取得成果,獲得館內或者學校,以及其它組織的各項獎勵榮譽情況。
2)高校圖書館層面
高校圖書館層面的績效是指學科服務團隊給高校圖書館帶來的效益和回報。高校圖書館層面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指標進行評價:①圖書館對學科服務團隊的投入成本降低程度,指圖書館對學科服務團隊投入的資金、人力等各方面的成本的減少程度。②高校圖書館取得榮譽和影響,是指學科服務團隊給高校圖書館帶來的榮譽,以及綜合影響力的提升程度。③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和競爭能力的提高,學科服務團隊對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綜合競爭力和服務創新能力的貢獻程度。
3)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層面
團隊績效不僅僅包括團隊整體層面的績效,還包括團隊個體的績效,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取得的成果和服務能力的提升也是績效的一部分。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層面的績效評價指標包括:①成員對學科服務過程及結果的滿意程度。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服務過程中對于自身服務和服務過程的流暢程度的滿意程度,以及參與服務工作的愉悅程度。②成員學科服務能力的提升。是指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的過程中,自身知識水平和學科服務能力的提升程度。③成員信息素養提升。學科服務團隊成員自身信息技術水平和信息查找利用、信息服務能力的提升程度。④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指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過程中的積極主動和主動性程度。⑤成員工作效率的提高,即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過程中的工作效率的提升程度。⑥成員的自我實現程度,即學科服務團隊成員通過提供學科服務,受到別人的尊重,實現自己在價值,維護自己在學科服務團隊中的地位和權力,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程度;⑦成員關系融洽程度提高,即學科服務團隊成員在學科服務過程中,相互之間交流溝通,相互之間合作的關系融洽的提高程度。
4)用戶層面
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不僅體現在團隊組織內部的成本降低、取得的團隊成果、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等內部績效,還應該考慮給用戶帶來的績效。學科服務團隊用戶層面的績效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①用戶滿意度,用戶對于學科服務團隊提供的學科服務的滿意程度。②用戶的信息素養提升程度,通過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和培訓指導,用戶自身查找文獻、信息處理等能力的提升程度。③用戶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升程度,通過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用戶在自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程度。④用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指學科服務團隊服務完成后,用戶再次請求服務的積極和主動程度,如果學科服務團隊的服務效果好,用戶會再次積極的向學科服務團隊尋求幫助。
5)學科服務過程層面
學科服務團隊績效包括服務過程績效和結果績效兩部分,過程績效應該作為績效考核的一部分。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的順利進行對用戶的科研、教學、學習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創新能力都有重要影。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層面的績效評價指標包括:①學科服務過程的流暢性,即學科服務團隊對學科用戶服務過程的流暢程度,比如:是否遇到困難,溝通是否流暢等。②學科服務團隊服務內容和方式的多樣性,即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中能夠提供給用戶的服務內容和方式的種類較多。③學科服務團隊服務過程的成本降低程度,是指學科服務團隊在提供學科服務過程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等降低的情況。
3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層次分析法(AHP)最早是由T.L.SAA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是系統工程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評價和決策方法。它適用于處理那些多目標、多層次的復雜大系統問題和難于完全用定量方法來分析和決策的社會系統工程的復雜問題。因此,本研究選取層次分析法進行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3.1建立層次結構分析模型
根據前文所述的各項設計指標,構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體系。層次結構分析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最高層為目標層,中間層由準則層和指標層組成,準則層包含5個指標,指標層包含25個指標。決策目標是通過層次分析法得到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影響力。
3.2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層次分析3.2.1構建兩兩比較矩陣
層次分析法的計算基礎是比較矩陣,比較判斷矩陣元素的值反映了人們對各要素相對重要性的認識,也直接影響決策的效果。筆者通過專家調查問卷的方式邀請12名專家學者,其中10名從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管理和研究的學者,以及2名從事人力資源研究的專家,讓他們通過T.L.Saaty的“1~9標度方法”對準則層和指標層的各項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判斷,進而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1~9標度方法”見表2所示。
根據構建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比較影響同一準則的各因素之間的重要性,構造比較判斷矩陣。假設準則層Am與下一層次中的因素B1、B2、……Bn有關,那么進行構造的判斷矩陣時Bij的含義是對于Am來說,Bi對于Bj的相對重要性。若因素Bi與Bj比較得到判斷得到Bij,則因素Bj與Bi比較的判斷為Bji=1/Bij。
3.2.2指標的其一致性檢驗及權重
為了減少人為因素影響,指標重要性的判定首先采用12名專家評斷,然后通過Matlab軟件分別求每份問卷的指標權重,然后取平均值的方法。限于篇幅,這里只給出其中一個專家給出的準則層的一個判斷矩陣Z,如表3所示。
由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且評分專家對各項指標的認識和判斷力各不相同。因此構造的判斷矩陣的各項取值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為了避免這些人為因素造成重大偏差,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首先需要計算其一致性指標CI。定義為:CI=(λmax-n)/(n-1),其中λmax為矩陣的最大特征根,CI的值越大,矩陣的一致性越差。為了判斷矩陣是否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 需要將CI與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CI(見表4)比較,CI與RI的比率稱為檢驗系數CR。當CR
判斷矩陣的歸一化權重向量采用幾何平均法計算。計算出的各層次相對于上一個層次的權重。Z的權重計算結果為:wz=[0.1599,0.2625,0.0973,0.4185,0.0618]。依次計算各個矩陣的權重,然后取平均值得到各個指標的相對權重。最后計算各層次相對于系統總目標的合成權重,如表5所示。
4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借助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它的基本思想就是用屬于程度代替屬于或不屬于,首先確定被評價對象的因素集合,評價等級集合;在分別確定各個因素的權重及它們的隸屬度矢量,獲得模糊綜合評判矩陣;最后把模糊綜合評判矩陣與因素的權矢量進行模糊運算并進行歸一化,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結果。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中的定性指標,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難以進行確定,比如:“團隊成員的自我實現和滿足程度”可以借助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進行量化。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的步驟如下:
4.1建立評價指標集合
上述3.1節構建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按不同類型分層排列,最高層為目標層A,代表被評價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綜合評價值,準則層為一級評價指標層B,有5類,其指標指標集合為B={B1,B2,B3,B4,B5},分別表示團隊組織層面、高校圖書館層面、團隊成員層面和用戶層面和服務過程層面。5大類一級指標的二級指標集合為
4.2確定評價結果等級集合
評論集是評論者對被評價對象可能做出的各種總的評價結果的集合。通常可以按照不同的實際情況,將評價結果劃分為不同的評價等級V,V={V1,V2,V3,V4,…,Vn},Vi表示第i種評價結果,n表示總的評價結果的個數。本研究考慮到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特點,將評價結果等級劃分為5級,即V={1,2,3,4,5},表示為“很差,差,一般,良好,好”。
4.3構建隸屬度矩陣
由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指標中很多定性指標的取值很難進行統一的客觀化測度,因此只能由評價主體對學科服務團隊在某一項指標上完成程度給出評分s。評價等級V={1,2,3,4,5},對應的分數標準值為{s1,s2,s3,s4,s5}。逐個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從每個因素bi(i=1,2,……,p)上進行量化,即確定從單因素來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對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Rbi),進而得到模糊關系矩陣:
矩陣R中第i行第j列元素rij,表示某個被評事物從因素bi來看對vj等級模糊子集的隸屬度。被評價對象在某個因素bi方面的表F,是通過模糊向量(Rbi)=(ri1,ri2,……,rim)來刻畫的,而在其他評價方法中多是由一個指標實際值來刻畫的,因此,從這個角度講模糊綜合評價要求更多的信息[30]。不同的評分者對于目標完成程度有不同的理解,評估的能力也不同,為了避免誤差,可以采用多人打分的形式,然后采用求各個等級所占比例的方法得到每一個指標因素的單因素隸屬度向量。
4.4計算綜合評價結果
將各層面Bi(i=1,2,3,4,5)的二級指標的權重向量,
和隸屬度矩陣Ri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為普通矩陣乘積算法),即可得到評價人員對于指標Bi的綜合評價結果Ci,如公式(1)所示。
Ci=W′i?Ri=(ci1,ci2,ci3,ci4,ci5)(1)
綜合各大累指標的評價結果得到模糊綜合評價矩陣CB,
用各大類指標的權重W′=(W′1,W′2,W′3,W′4,W′5)與模糊矩陣矩陣CB相乘(模糊合成算子取為普通矩陣乘積算法),得到評價結果C,如公式(2)所示。
4.5根據綜合評價結果確定等級
根據綜合評價結果C確定等級,目前常用的有最大隸屬度判別方法。最大隸屬度原則是被評價對象的評價集為V={1,2,3,4,5},得到的評價對象劃歸到Cv=max(c1,c2,c3,c4,c5},即5個評級結果中數值最大的那類。
5應用研究
本研究選取吉林省某大學的工科學科服務團隊為研究對象,對該學科服務團隊2015年下半年(2015年8月-2015年12月)的績效進行考核。該圖書館工科學科服務團隊成立于2013年,由5名相關學科館員,3名館內其它館員,1名行政管理人員組成。學科服務團隊主要面向工科院系教師和科研人員提供深層次、專業性的學科服務。通過電話、E-mail、新媒體、當面輔導答疑、講座培訓等方式,提供具體的學科服務;同時,學科團隊走進院系、融入教學與科研,提供整體化和專業性的服務,面向師生推出信息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和教學輔助,培養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并為科研人員提供專業研究方向的國內外競爭情報分析。
5.1指標的量化
采取直接獲取統計和專家評分相結合的方法。首先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某一項指標上完成程度給出評價等級,評價等級V={1,2,3,4,5}的對應分數的標準值為{s1,s2,s3,s4,s5}={1,3,5,7,9},本研究邀請5名用戶、3名學科團隊成員、5名圖書館領導,2名館內非團隊館員,按照此評價等級對此學科服務團隊2015年下半年績效在各個評價指標上的完成程度進行打分,用相應的分值表示評價結果,統計得到相應的結果。
5.2將專家打分轉化為隸屬度矩陣
轉化方法如下,分別對每個評價指標因素進行單因素評價,用專家對每個因素打分的各個等級所占比例進行轉化,比如:評價指標“團隊的整體精神風貌b11”上,有6.67%的評分專家認為好,53.33%的專家認為良好,40%的專家認為一般,0%的專家認為差,0%的專家認為較差,由此可以得出團隊整體精神風貌b11的單因素評價結果,隸屬度向量r11=(000.40.53330.0667)。由此可以得出由Bi類指標的隸屬度向量構成隸屬度矩陣為:
5.3綜合評價
根據公式(1),將指標Bi(i=1,2,3,4,5)的權重向量W′i和其隸屬度矩陣Ri相乘,得到此學科服務團隊對于指標Bi的綜合評價結果Ci,綜合各大指標的評價結果得到模糊評價矩陣CB:
根據公式(2),將各大類指標的權重向量W′與模糊評價矩陣CB相乘,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C:
5.4確定綜合評價結果等級
由C=(0.0065,0.0489,0.2863,0.5055,0.1431),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判別方法,5個隸屬度中0.5055最大,所以該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結果為良好。
由此實例應用研究可以看出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方法能夠具體的應用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的績效評價,具有較好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6結語
本研究根據當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脹哦擁奶氐悖首先利用質性訪談法,從團隊組織層面、高校圖書館層面、團隊成員層面、用戶層面、學科服務過程層面選取了25個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績效評價體系,并給予每個指標賦予權重。然后由于很多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提出一種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績效評價方法,最后選取吉林省某大學圖書館的工學學科服務團隊為評價對象,進行實證研究。驗證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該績效方法在不同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進行應用研究,拓展方法的使用范圍。
參考文獻
[1]廉立軍.高校圖書館學科信息服務團隊建設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1,(6):75-79.
[2]萬文娟.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建設問題與策略分析[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5,(2):63-69.
[3]楊華玲.基于SNS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3):104-106.
[4]鄭敏.用戶驅動的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框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6):59-63.
[5]鄭峰.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7):41-44.
[6]師曉青.基于區域聯盟的地方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2012,(5):91-93.
[7]張宇娥,李泰峰,嵇靈.協同創新“大科研”模式下學科服務嵌入路徑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實踐與創新[J].圖書情報工作,2013,(22):77-80.
[8]陳全松.高校圖書館嵌入式學科服務模式的實踐與思考――以廈門大學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2,(7):83-87.
[9]劉素清,艾春艷,肖瓏.學科服務的多維拓展與深化――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科服務聚焦與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2,(5):18-22.
[10]吳鳴,楊志萍,張冬榮.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創新實踐[J].圖書情報工作,2013,(2):28-31.
[11]羅亞泓.廣州大學城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現狀調研與建議[J].圖書情報工作,2013,(11):65-68,76.
[12]初景利.我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難點與突破[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2,(4):1-4.
[13]嚴玲.中美高校專業圖書館學科服務創新與發展探析――以高校法學院圖書館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2,(6):120-125.
[14]張寧.全媒體背景下圖書館學科服務架構建設――以寧夏大學為例[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10):101-102.
[15]付佳佳,黃敏.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團隊建設模式探析[J].圖書館雜志,2011,(12):45-47.
[16]梁曉賀,周愛蓮.專業圖書館學科化服務團隊建設模式探索[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11):189-192.
[17]張任躍,呂毅.公共圖書館開展學科服務的團隊建設[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4,(6):26-27.
[18]閆小芬.論我國學科服務大團隊建設:模型建構[J].圖書情報工作,2014,(1):86-90.
[19]李冬梅,鄭瑜,郭韞麗,等.高校學科服務團隊與科研團隊的對接服務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0):45-47,51.
[20]吳景芝,吳紅芝,董凌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團隊學科服務模式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4,(2):82-85.
[21]祝小靜.團隊型學科化服務模式實踐與思考――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為例[J].知識管理論壇,2014,(4):22-26.
[22]顏世偉.學術服務團隊:高校圖書館學科化服務模式探索[J].現代情報,2010,(2):62-64,67.
[23]范翠玲,葉文偉.基于崗位設置的普通高校圖書館學科化團隊服務模式探討[J].圖書館建設,2014,(1):78-80,85.
[24]李娜,張欣利,呂俊生,等.面向重大項目_展學科信息服務的團隊合作模式初探[J].情報雜志,2010,(S1):298-299,321.
[25]龍艷軍,謝詠芬.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隱性知識共享模式研究[J].圖書館研究,2014,(4):32-34.
[26]吳鳳玉.學科知識服務團隊及其管理模式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5,(10):84-86,100.
[27]王靜,王勇.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團隊組織智能管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10):67-70.
[28]閆現洋,余小萍.基于DEA方法的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績效評價研究――基于西南大學圖書館學科館員的實證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1,(2):88-92.
關鍵詞:北京;生產業;內部結構;就業
中圖分類號:F719
一、引言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生產發展的歷史,在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后,黨十七大首次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是資源環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態文明因其能更好的協調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而得到推崇。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力發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第三產業成為了時展的需求,尤其應重視發展生產業[1, 2]。生產業是中介服務,它的發展不僅能夠更好的為生產、商務活動以及政府管理提供服務,而且能夠為區域創造新的收入和就業機會。生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能夠更好的調配市場資源,另一方面能夠推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貿易分工[3-6]。
北京市是我國的首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的樞紐,也是一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此,北京市的生產業的發展具有其它地區不可比擬的優勢,分析北京市第生產業的內部結構有助于推進北京市的兩型社會建設,緩解就業壓力,提升北京市國際貿易分工的地位,并為北京市產業結構優化提供政策建議。
二、數據和方法說明
根據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家標準(GB/T4754―2002)、北京市生產業統計分類標準以及北京市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確定了生產業的范圍,生產業主要包含: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六個行業數據。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是2002年頒布確定的,所以將分析年限界定為2003-2010年。各行業數據來源于2004-2011年《北京統計年鑒》。
根據產業經濟理論,分析一個產業的發展狀況、競爭力水平,主要是分析該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自重,以及該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了全面分析北京市生產業的內部結構,本文除了上述兩個指標以外,還運用產業結構偏離度和比較勞動生產率兩個指標進行分析。
三、實證分析
國際經驗表明,生產業的服務對象是制造業,當制造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其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更多的依靠生產業的支撐。因此,生產業的發育程度能反映一個國家、地區產業層次的高低。本部分通過分析生產業增加值指標,生產業就業值指標,生產業內部結構偏離度以及比較勞動生產率四個指標,運用整體與局部分析、靜態與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全面闡釋2003-2010年北京市生產業的內部結構變動情況[1, 7-10]。
(一)生產業增加值指標分析
分析北京市生產業的發展現狀首先需要從整體上把握2003年以來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演變情況。如圖1所示,2003-2010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68.62%增長到2010年的75.11%,年均增長率為0.93%。2003-2010年生產業占第三產業的比重微幅波動,升中有降,總體呈上升趨勢。生產業的比重由2003年的67.4%增長到2010年的71.43%,,年均增長率為0.58%落后于第三產業比重的增長幅度。
如圖1所示,2010年六大生產業的產值總量排名依次是批發零售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產值位居末位。六大行業中僅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呈負增長,由2003年的6.17%下降至2010年的5.04%。其余5個行業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批發與零售業,年均增長率為0.44%,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位居第三,再次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增長幅度最小年均增長率僅0.07%(見表2)。
綜上所述,北京市的生產業整體發展速度落后于第三產業。從行業總量角度分析,六大行業中金融業的產值最高,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產值最少。從增長幅度角度分析,批發與零售業發展的最快,金融業發展的最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呈負增長。
(二)生產業就業指標分析
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勞動力將進一步從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解放出來。自90年代以來,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平均每增長1%,就減少126萬個勞動力;第二產業增加值平均每增長1%,可創造26萬個就業崗位;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平均每增長1%,能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生產業也逐漸成為了我國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對擴大就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綜上所述,生產業的發展不但能夠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而且對解決就業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如表3所示,2003-2010年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由2003年的58.98%提高到2010年的74.4%,平均每年提高2.2個百分點。生產業的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雖然有所提高,但是增長幅度較小,2010年較2003年僅提高了1.0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率為0.15%,較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的年均增長率少2.05%,僅為第三產業就業人口增長速度的6.8%。
六大生產業中,吸納勞動力能力最強的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其次是批發與零售業,再次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位居第四,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吸納勞動力能力位居六大行業第五位,金融業吸納勞動力數量最少。2003-2010年就業吸納勞動力數量呈現負增長的有批發與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其它行業的就業人口數量都進一步提高。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就業人口增加了1.3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提高了1.09%,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為0.27%,金融業為0.02%。
綜上所述,北京市生產業吸納勞動力的增長幅度遠落后于第三產業的增長幅度。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最大,金融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在六大行業中是最少的。2003-2010年吸納勞動力數量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最少的是金融業。批發與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的勞動力比重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分別將少了1.29%和0.33%。
(三)生產業內部結構偏離度分析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某產業的勞動力比重與該產業的增加值比重之差,該指標能夠反映勞動力結構與產值結構之間是否對稱。若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偏離度越大,則表明兩者越不對稱,產業結構效益越低下。反之,偏離度越小,產業結構效益越高。若偏離度大于零,即勞動力比重大于該產業的增加值比重,那么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理想狀態下,產業結構偏離度等于零是最佳的狀態;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零,表明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勞動力存在向外轉移的壓力;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零,那么該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高,該產業需要更多的勞動力。
整體角度分析(見表4),2003年僅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勞動生產率水平有待提高;2004-2006年僅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為正數,隨著就業人口向外轉移,該行業的偏離度縮小;2007-2010年六大行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均為負數。通過比較2010年與2003年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發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對稱性水平提高,這三個行業的內部結構都得到了改善,結構效益較好。而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的結構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局部角度通過分析2010年生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發現,六大行業雖然產業結構偏離度均為負數,勞動力將向這六個行業轉移,但是產業偏離度水平存在差異。這表明行業效益水平,以及各行業對勞動力的吸引力存在差異,其中行業效益和對勞動力吸引力最大的是金融業(-11.2),其次是批發與零售業(-8.37),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4.77),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2.7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0.41),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0.32)。
綜上所述,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分析表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的行業的內部結構較好。金融業的行業效益和對勞動力吸引力最大,批發與零售業次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最小。
(四)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
比較勞動生產率是某產業的產值比重與該產業的就業比重的比值,是衡量產業效益的又一重要指標。在產值一定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比值越高,表明該產業的人均產值越高,該產業的的效益越好。
從動態角度分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呈減少的趨勢,2010年較2003年減少了0.33和0.75;批發與零售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則分別提高了0.74,0.22,0.18和0.77。
從靜態角度分析,2010年比較勞動生產率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金融業,批發與零售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綜上所述,比較勞動生產率分析發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其中勞動生產率最高的是金融業,其次是批發零售業。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表明,2003-2010年北京市的生產性服業 (0.58%)年均增長率落后于第三產業(0.93%)的增長幅度。而生產業的就業年均增長率僅0.15%遠落后于第三產業的2.05%,北京市生產業就業貢獻不足。從表面分析,北京市的生產業總體競爭力很強,生產率水平很高,尤其是金融業,但是其中隱藏著服務質量的水平問題。生產業中的傳統服務業比重仍然較高,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批發與零售業兩大傳統服務業仍占較大的比重且呈上升趨勢,2003年兩大行業的產值占GDP的比重為16.47%,2010年提高到了18.43%。而現代服務業的產值比重卻由2003年的27.79%下降到了2010年的27.83%。2010年產值總量由高到低的排名是批發零售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產值位居末位。生產業中對勞動力吸引力和生產率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名依次是金融業,批發與零售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地質勘查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通過發展生產業更好的推動制造業的發展,改變北京市在國際分工中地位不能一味的追求生產率而忽視了生產的質量。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資金、技術和人才三個層面完善生產業的發展環境[3, 11-13]。市場引導為主,政府調控為輔,合理引導資金和人才的流動。首先,進一步提高北京市的開放度,吸引外商向生產業投資。其次,大力完善國內資本市場,鼓勵并引導生產業面向資本市場,通過股票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直接面向社會籌集科技推廣發展所需的資本。技術上一方面通過購買國外的先進技術滿足需求,另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生產業的技術水平并努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人才上也應充分挖掘國內外資源,在此過程中還應防止勞動力集中向某一行業流動。除校園教育外,還應加強員工的職業技術培訓。
此外,應大力推動北京市生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在此過程中,應防止企業一窩蜂的發展某一行業,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影響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引導產業集群內部企業間的合作,通過構建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組織實現企業間信息和技術的共享。從而實現生產業整體技術水平,服務水平,人才水平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 王珂,秦成遜. 基于生態文明的現代服務產業發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大理州為例[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75-79.
[2] 陳劍. 建設綠色北京促進首都經濟又好又快發展[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3): 64-67.
[3] 楊書群,馮勇進. 生產業―― “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必由之路[J]. 工業技術經濟,2010(6): 14-18.
[4] 宋翠翠,陳艷飛. 生產業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09(24): 9-11.
[5] 陳仕權. 生產業的分類、特點及作用[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191-193.
[6] 鐘韻,閆小培. 西方地理學界關于生產業作用研究述評[J]. 人文地理, 2005(3): 12-17.
[7] 馬莉. 廣東省生產業發展思路分析[J]. 經濟與管理,2011(8): 73-77.
[8] 楊勇. 長三角地區生產業發展水平、結構和績效[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124-128.
[9] 藍慶新. 世界生產業發展特點及趨勢[J]. 天府新論,2009(1): 26-29.
[10] 畢斗斗. 美國生產服務業演變趨勢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09(7): 127-131.
[11] 王瑞. 我國生產業發展過程、問題與對策研究[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1(1): 77-85.
[關鍵詞]生產業;第三產業;新疆
[中圖分類號]F72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3)03-0070-03
作者簡介:杜朋(1988-),男,漢族,山東棗莊人,新疆財經大學產業經濟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理論。
一、引言
20世紀后半葉以來,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帶動下全球經濟呈現出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大趨勢。在“服務型經濟”的大背景下,生產業的持續發展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并且日益成為發達國家及國際大都市經濟增長的主要特征。如今,生產業被稱為最具活力和增長最快的部門,有極強的集聚和輻射效應。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我國應大力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這是我國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必由之路。就新疆來說,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和“西部大開發”以及“向西開放”政策為新疆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和方向。加快新疆生產業的發展,對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三大產業競爭力,提高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實現新疆經濟和社會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產業概述
(一)生產業的概念
Machlup在1962年最早提出了生產業的概念,他指出:生產業是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政府主要向生產者,而不是最終消費者提供服務產品和勞動,他認為生產業提供的服務主要以知識為產出,服務的過程是向社會輸送各種專業知識的過程。Gruble和Walker認為生產業是經濟活動中的中間投入要素,其應該被用來生產可以被消費者直接消費的商品,而不是直接被消費者所消費,其消費對象應該是工業生產部門,并作為生產要素投入消費品的生產過程。Noyell和Stanback強調生產業應該是一種中間投入而并非最后的產出。Daniels認為服務業應該被區分為消費業和生產業,如果其中某種類型服務業的產品作為某工業生產部門的生產要素并生產出產品,然后再被消費者所消耗,那么該類型服務業就是生產業。
(二)生產業的分類
對于生產業的分類,目前學界并沒有達成共識,這主要是由于現實生活中服務業活動很復雜,而且存在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差異,正是由于這些差異的存在,生產業的分類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美國商務部:商業及專門技術(如電腦、工程、法律、廣告、會計等)、教育、金融、保險、電子傳訊。
英國標準產業分類:金融、保險、不動產、商業服務、法律服務、會員組織、其他專業服務。
香港貿易發展局:專業服務、信息和中介服務、金融服務、與貿易相關的服務。
Niles(1990):金融、保險、運輸、大眾傳播、會計、研究開發、資產服務業。
段杰、閻小培(2003):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信息咨詢服務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郵電通訊與交通服務業、教育、文藝和廣播電視電影業、進出口貿易業。
三、新疆生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一)新疆生產業發展狀況的橫向分析
2011年新疆的 GDP總值達到66100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20%(扣除物價水平后)。其中,第一產業產值為113903億元,第二產業產值為32259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為224512億元,分別占GDP總值的172%、488%和340%;生產業產值在第三產業產值中的比重為3364%,在總產值中的比重為1143%。2011年新疆的總就業人數為95334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46391萬人,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為14904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為34039萬人,分別占總就業人數的4866%、1563%和3571%,而生產業就業人數和非生產業就業人數分別占總就業人數的 273%和3298%。
由以上數據可見,目前新疆生產業在總產值和服務業產值中所占比重較低,生產業的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也較低。據統計,生產業中的金融業、物流業等行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對新疆GDP的貢獻也較小,所吸納的就業人數也相對較少,因此對新疆的就業貢獻很小,這種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生產業的發展滯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新疆經濟的快速發展。
由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從新疆來看,在生產業中,占比重較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為生產業發展作出較大貢獻。新疆和全國比較,新疆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租賃商務服務業所占的比重都要小于全國水平,說明新疆的生產業發展滯后。
由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從新疆來看,在生產業中,對就業貢獻較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以及金融業。新疆和全國比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電通訊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租賃商務服務業就業人數所占比重和對就業的貢獻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生產業,可以有效緩解目前的就業壓力,但是目前新疆生產業發展水平仍較低,并沒有最大限度地吸納勞動力,因此大力發展新疆生產業可以有效緩解就業壓力。
(二)縱向分析
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新疆生產業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下的變動特點,有必要對歷年來新疆生產業各行業的發展情況作出縱向分析。對1995―2011年交通運輸與郵政倉儲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的變動情況作出分析(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伴隨著新疆經濟的不斷發展,1995―2011年間新疆生產業中的交通運輸與郵政倉儲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的產值增加較快,但增加幅度存在著顯著差別。在最初時期,交通運輸和郵政倉儲業在總量上占據最重要地位,2011年的總量是1995年的5倍,從圖1中可以看出,代表交通運輸和郵政倉儲業的曲線一直都比較陡峭,說明年增長率較高,有著良好的發展勢頭。金融保險業的總量一直落后于交通運輸和郵政倉儲業,但在2010年發生逆轉,其產值超過了交通運輸和郵政倉儲業,代表金融保險業的曲線在初期比較平緩,表明在這段時期金融保險業發展緩慢,增長率較低,但在后期曲線變得陡峭,表現出了迅猛的發展勢頭,為新疆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直接和間接貢獻,間接貢獻表現為金融業可以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從而間接地促進經濟的發展。對于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來說,1995―2011年不管從總量還是從年增長率來看都處于一個很低的水平,總量上明顯低于其他兩個行業,曲線非常平緩,說明科研投入不足,年增長率過低,這些都制約了新疆生產業的發展,進而制約了新疆經濟的發展。
從圖2可以看出,1995―2011年交通運輸與郵政倉儲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整體呈下降趨勢,除了在前期略有上升之外,之后一直處于下降的態勢,這是由于隨著經濟的增長,雖然交通運輸與郵政倉儲業在不斷發展,但是新疆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更快。金融保險業在這17年間呈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態勢,說明在最初的幾年里,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速度慢于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金融保險業在最近幾年得到了較快發展,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逐年上升。科研與地質勘查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較平穩,說明新疆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需要加強在科技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真正實現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四、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結論
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將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二產業,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業將進一步從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這也說明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回顧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具備知識密集型特點的生產業是其中增長效率最快的產業,這是因為生產業不僅僅直接為國民經濟作出貢獻,更重要的是,生產業通過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投入間接地為國民經濟作出了更大的貢獻。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加快新疆生產業的發展,對于新疆深入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三大產業競爭力,提高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緩解就業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對策建議
1政府應加大對生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要想實現生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政府的資金投入可以完善生產業的基礎設施,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為生產業的發展指明方向,有效地引導和管理生產業的發展。政府也應高度重視建立并發揮相關的專業行業協會的作用,規范生產業的市場秩序,提供各種專業化服務,便于政府與企業的協調溝通,建立成熟的專業服務體系。
2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和培養吸引人才力度
生產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知識密集型,因此生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積累,目前新疆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這也大大制約了新疆的生產業的發展。因此,新疆應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培養高層次人才,同時應制定政策吸引域外人才,為新疆發展生產業提供人力資源保證。
3加大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投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生產業是知識和智力密集型的行業,它的發展更加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撐。因此要實現新疆生產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大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的投入,其中包括資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加快科技創新,有效地推動新疆生產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國平,徐顯峰,劉軍,劉曉博都市生產業外向發展機制及影響因素[J]宏觀經濟研究,2012(3)
[2]胡曉鵬生產業的分類統計及其結構優化[J]企業經濟,2008(9)
[3]趙成柏生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8(1)
[4]韓德超,張建華中國生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科學,2008(6)
一、服務業稅收發展情況:
1、三大行業稅收三足鼎立,占據服務業稅收半壁江山
房地產稅收依然是服務業稅收的重頭戲。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近年來,房地產業推出了許多契稅減免、房貸降息等惠民政策,旨在拉動內需,促進消費,上半年我市房地產業稅收7.50億元,占服務業稅收的27.3%。居民服務業也相繼出臺一系列便民手段、轉變服務方式通過改革創新刺激消費,上半年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稅收3.47億元,占服務業稅收的12.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稅收6.56億元,占服務業稅收23.9%.這三大行業稅收占據服務業稅收的大片江山。
2、民生相關服務業稅收增長迅速
縱觀上半年全市服務業稅收數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服務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和強勁潛力,衛生和社會工作、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稅收增長迅速。其中,衛生和社會工作稅收147.00萬元,比去年同期97.00萬元,增長51.6%;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稅收共34735.00萬元,比去年同期25404.00萬元,增長36.7%;
3、生產業稅收穩步增長
半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稅收共21436.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7%;金融業稅收23570.0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7%。
4、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稅收增長態勢強勁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越是發達的社會越注重科技的投入和使用,上半年來,我市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稅收共1520.00萬元,同比增長8.6%。
5、商貿流通業發展態勢良好
上半年,批發和零售業稅收共25395.00萬元,與去年同期24234.00萬元相比,增長4.8%。
6、住宿餐飲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教育、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七大行業稅收同比下降
受我黨“八項規定”法規的持續影響,“三公”消費大幅下降,住宿餐飲業稍顯蕭條,上半年稅收額為2142.00萬元,與去年同期2295.00萬元相比,下降6.7%;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稅收大幅跳水,上半年稅收額共246.00萬元,與去年同期1683.00萬元相比,下降85.4%。
在提倡義務教育的新形勢下,許多學校明令禁止在校老師課外辦班,“補課行業”、“課外培訓班”生存艱難,上半年教育業稅收417.00萬元,同比下降12.8%;與互聯網相關服務業、軟件信息技術服務,雖近年來發展較快,但行業規模并沒有擴大,上半年信息軟件技術服務業稅收4135.00萬元,同比下降36.0%。
自2013年營改增試點在全國范圍推開,有效減輕了服務業稅收負擔,刺激服務業做大做強。上半年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稅收1279.00萬元,與去年8151.00萬元,下降84.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業稅收65636.00萬元,與去年同期66541.00相比,下降1.4%。
1、全市服務業稅收增速與全省存在一定差距,發展提升空間可望
上半年,全省實現服務業稅收總額696.39億元,增長7.6%,占全部稅收的54.8%。14個服務業行業中有11個行業稅收同比增長,尤其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等新興現代服務業增長迅速,增幅分別達到65.2%、37.0%和32.4%。
我市服務業稅收總額27.50億元,增長1.1%,占全市稅收的56.5%,有7個行業同比下降,與全省服務業稅收發展高速度存在一定差距。
2、服務業稅收占總稅收比重有所下降
今年上半年,我市總稅收為48.69億元,同比增長6.8%。服務業稅收占總稅收56.5%;所占比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個百分點。
3、房地產業稅收增長乏力
近幾年來,我市房地產開發市場經過了高低起伏、跌宕前行,也經歷了宏觀調控、深度調整;如今,房市更趨成熟、理性,但依然難以摒除瓶頸制約,并伴隨著后期支撐不足的壓力。上半年,在宏觀政策調控的影響下,我市房地產低迷,需求觀望情緒嚴重,房地產投資的開發規模快速收縮,投資額下降35%,新開工面積下降49.9%,房地產業稅收7.50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6%。占服務業稅收比重,也比去年同期下降近5個百分點。
論文摘要:認識科研業績評價在高職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并采取科學的科研業績評價策略。文章認為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應是學校發展目標的導向和反饋,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是產學研合作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業績評價是高職院校教師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政治思想素質、教學質量、科學研究三大評價方面,政治思想素質評價是前提,教學質量評價是中心,科研評價是發展提升的保證。高職院校越來越認識到科學研究在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增強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對科研業績的評價也日益重視,科研業績評價成為高職院校教師評價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通過借鑒和結合自身的實際有選擇地引入本科院校的科研業績評價方法,許多高職院校為建立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科研業績評價方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推進學校科學研究質量和提升教師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明顯的作用。但人們對高職院校的科研評價的認識仍存在很多困惑,如何做到既科學合理地評價教師的科學研究工作,又能通過評價激發教師的科研熱情,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高職院校的認識和做法不盡一致。對教師科學研究工作的評價是科研管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促進學校科研工作全面發展的科學的科研工作業績評價體系是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試圖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對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一、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的發展過程
從1997年我國第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獲批掛牌以來,我國高職院校迅速發展。大多數高職院校建立之初并沒有認識到科研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專門的科研管理部門,不對教師進行科研業績的要求與評價。經過幾年的發展,高職院校逐漸認識到科學研究對于高校的重要性,于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成立了專門的科研管理部門,對教師的科研業績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僅僅是很初步的要求,多重視對科研成果量的評定,比如的數量、自編講義的字數等等,管理上也往往不能到位。隨著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的轉型,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日趨成熟,辦學水平逐步提高。高職院校認識到了科學研究的本質和價值,為適應高職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成立了集科學研究管理和科技產業開發功能于一體的科技產業處。從科研處到科技產業處,顯示的不僅僅是對高職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的認識,更是對高職科學研究水平提高的要求,對高職以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對教師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步走向成熟,不僅要求論文的數量,也看重論文的質量,同時更加重視科研項目的研究,特別是與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是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已經發展成為提升高職以科學研究服務社會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職院校雖然認識到了科研對于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真正重視科研業績評價,許多高職院校仍然僅僅把它作為教師管理的一項內容,只是科研管理部門的日常工作。高職院校還沒有把科研真正作為內涵建設的重要抓手,沒有真正形成以業績評價促科研水平的有效機制。
二、高職院校要深刻認識科研業績評價的意義
1.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應是學校戰略發展目標的導向和反饋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和辦學實力的重要指標,同時科研也是推動高校科學發展的動力和保障。高職院校一定要重視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作為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內容來建設。高職院校科研評價的目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為教師發展提供有效信息,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發展,從而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第二,為學院戰略發展提供依據,為科研管理提供依據;第三,提升學校的科研實力和辦學水平。科研業績評價指導思想應有戰略導向性,應有利于高職院校長遠發展,有利于高職院校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應把學校的發展規劃、政策導向和教師的潛能開發、個人學術目標聯系起來。評價結果既是對教師科研工作的評價,也是對其激勵和提醒的基本依據,更是學校對自身政策和導向的一個反饋。科研成果是學校實現戰略發展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高職院校的科研業績評價應與學校的戰略發展目標相一致。
2.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高職院校在跨越發展之后,教學問題不斷出現,生源質量、教學中如何協調知識與技能、如何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如何評價教學質量、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生管理、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等等問題,都擺在了人們面前,而且都是高職教育面臨的重要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關鍵時期,高等職業院校科研業績評價首先要重視教育科研,重視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如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上。科研業績評價應該導向研究解決好這些問題,在高職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應重點獎勵那些通過研究對教學改革與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的科研成果,這對實現高職戰略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研工作與教學工作是互相促進、互相依存的。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有大量的急需通過科學研究解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科研工作對于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業績評價是激勵教師投入教育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法。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學生一定要有技術并且有解決技術問題的能力,科研業績評價能激勵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參與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科研還是高職院校通過實現產學研結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從而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科研業績評價是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3.高職院校的科研業績評價是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基本依據,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科研能力是衡量師資隊伍實力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科研提升了,師資隊伍的整體實力才能提升。教師個體的科研績效主要受工作環境、機會、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能力的影響,評價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激勵管理。由于歷史等原因,高職院校科技人才不足,教師科研能力不足,這已經成為制約高職院校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高職院校科研評價應該把提高教師的科技能力和科研素質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業績評價的目的不是簡單地給教師定級定崗,更不是簡單地獎懲,而是通過對教師科研業績全面綜合的評價,不斷提高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努力營造科研氛圍,積極創造科研條件,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發展,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業績評價是高職院校科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基本依據,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4.高職院校的科研業績評價是產學研結合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是高職院校科研的主要出發點和立足點。高等職業院校應把產學研合作,主動為企業、行業和用人單位開展技術服務和科學研究合作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因此,高職院校應特別重視應用技術研究。應用技術的研究主要包括應用技術的開發、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為企業進行的技術服務、科學技術咨詢等。這些正是高職院校的特長和優勢所在,也是高職教育走產學研結合道路的必然要求。科研評價應該推動教師積極主動地投入應用技術研究,投入產學研合作。高職院校要發揮專業優勢,鼓勵那些具有技術開發潛力和技術服務能力的教師深入行業企業一線,了解企業在生產和管理中一些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為企業和用人單位開展技術服務,和企業的專家聯合進行項目攻關。教師的科學研究獲得行業企業的認可,一方面為校企合作辦學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師的科學研究和服務企業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專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堅持應用技術研究是實現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途徑。
三、高職院校要采取正確的科研業績評價的策略
1.明確科研業績評價的目標,實施目標評價
現代管理之父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他認為目標管理是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而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目標評價是目標管理的步驟之一。目標評價的主旨在于把組織的目標與個人的目標相結合,而且,借著目標的達成以滿足個人的發展需要。科研業績目標評價是把科研業績評價與預定的學校和個人的科研目標相對照的過程。在科研業績評價中,目標評價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學校對教師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實施目標管理,個人目標進展情況是實施科研評價和考核的重要依據。
在實施科研業績目標評價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學校目標和個人目標結合起來,同時既要注意目標的導向和激勵作用,還要關注目標的約束作用,激勵能使廣大教職工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科學研究工作中,約束又能對教師的科研行為進行有效規范。目標評價不能僅僅著眼于科研成果數量,更應重視科研成果本身的質量與完成的質量。高職院校在思考如何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時,著重要考慮如何才能真正使科研評價的重心從量的評價轉移到真實反映教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質與量結合的評價上來。
2.建設教師發展性科研評價體系,實施發展評價
目前,高職院校對教師科研業績的評價均采用把論文、著作及科研項目等指標量化的評價標準,這種簡單的方式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教師以及同一個教師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科研活動的差異性。教師的科研水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學校對不同層次的教師的科研要求也應該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僅表現在數量上,更應該表現在科研的質量上,比如,科研項目的級別,的層次等。高職院校教師科研業績評價要關注不同的教師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科研的實際狀況,發展性評價更加關注發展過程,關注個體差異,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發展。高職院校應該建立教師發展性科研評價體系,對于初級職稱的教師要引導他們投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對于中級職稱階段的教師,要重點考察他們科研目標的確立和科研創新能力;對于高級職稱的教師,要為他們創造科學研究的條件,給他們相對寬松的學術環境,并重點考核他們研究成果的數量和質量。
3.針對高職院校科研的特點,實施多元化評價
高職院校教師科研工作除了與一般高等院校一樣進行科學技術創新之外,他們的科研工作還意味著尋求教育教學改革的路徑、尋求專業和企業需求之間的相互聯系,并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針對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特點,高職院校科研業績評價不能僅僅局限在有形的科研成果,如論文、論著、項目等方面,高職院校要實施多元化科研業績評價。科研成果的轉化、為企業進行的技術服務、技術入股、把科研成果運用到教學、指導學生進行的科技研究、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成果等等,都應該是對教師進行科研業績評價的內容。尤其是對教學性質科研成果的認定,有助于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多元評價的另一個含義是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科研活動進行分類型、分層次的評價。如從事應用技術研究、應用技術推廣、科技服務與培訓等,從事教育教學研究、教育教學研究應用、基礎學科研究等等,在進行業績評價時要分類分層對待。
參考文獻:
[1]李超任.高職院校科研管理機制創新與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研究報告[eb/ol].hnjykxgh.com,2005-5-18.
[2]熊彩純.論高校教師科研評價的革新策略[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6).
關鍵詞:福建省;生產業;自貿試驗區;灰色關聯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B類項目:“福建省生產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研究――基于產業關聯和國際比較視角”(項目編號:JBS12435)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6年1月29日
一、福建省生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發達國家的工業結構進入調整階段,服務業快速發展,生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1年《福建省“十二五”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以及2014 《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都提出“要大力發展生產業”的要求。近年來,福建省生產業發展態勢良好,總量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益優化,表現出強勁的吸納就業作用,逐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2012年,福建GDP總量增加為19,701.78億元,服務業生產總值7,737.13億元,其中生產業生產總值為4,682.95億元,占比60%;2013年,服務業總值8,508.03億元,生產業將近5,770.36億元,占比68%左右。規模不斷擴大,同比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雖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仍是福建省生產業的主體,但科學研究和信息技術、金融業和商務服務等知識和技術含量較高的新興服務業增長較快,比重不斷上升,其中金融業增加值從2005年的186.12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175.59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63.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及技術服務也有,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51.6%和34.1%。從總體來看,生產業吸納勞動力能力正在逐年加強,可知2005~2013年福建生產業占服務業就業人數比重從30%增長到37%,雖然與發達國家所占比重70%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仍然處于持續增長的勢頭,發揮重要的就業吸納作用。
二、福建省生產業和經濟增長灰色關聯分析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對于生產業的分類標準,采用最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擬將生產產業界定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6類。所使用相關數據來源于2013年的《福建省統計年鑒》,由于數據收集的局限性,僅采用2005~2012年生產六大產業的主要數據,雖然并非所有的都是純粹的生產業,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和全國可比性,微小的類別變化不會影響整體服務業發展的方向。
(一)灰色關聯計算過程。由于我國統計數據十分有限、灰度較大等原因,在分析系統關聯因素時,與回歸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數理統計方法相比,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優勢,它對樣本多少和樣本有無規律都同樣適用。首先,進行初值化,對初值化處理后的序列記為:
(二)福建省生產產業與經濟的灰色關聯分析。根據福建統計年鑒的數據資料和上述的灰色關聯分析步驟,計算生產產業與福建生產總值的灰色關聯度。(表1)由表1可以看出,生產業與福建生產總值的灰色關聯度為0.9368,關聯度很高,意味著生產業對福建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大;批發和零售業關聯度高達0.9628,對經濟增長作用影響很大;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經濟增長關聯度為0.8725、0.8448和0.8064,對經濟也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0.7624,居于第五位;金融業為0.5824居于最后。由此可見,批發和零售業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傳統生產業對福建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較大。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金融業等現代生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稍微小點。
(三)福建省生產產業與三大產業的灰色關聯分析。根據福建統計年鑒的數據,計算生產六大產業與福建省三大產業的灰色關聯系數如表2。(表2)由表2可以看出,生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關聯度系數為0.9478和0.9681,接近1,顯示生產業對第二、第三產業產值的影響較大;從生產六大產業來看: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與第一產業的關聯度系數為0.9273,貢獻度大,對第一產業有明顯的拉動作用;批發和零售業與第二產業的關聯度為0.9189,聯系最密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和第二產業的關聯系數均在0.8左右,對第二產業的影響較大。而第三產業的關聯度系數中金融業為0.5910,關聯度較低,這和福建省生產產業發展的現實相符合,金融業發展緩慢滯后,制約了經濟發展,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帶動作用也不明顯,租賃和商務服務和三大產業的關聯度指數均在0.67左右,帶動作用不強,符合租賃和商服的發展現狀。
總體而言,生產業對福建省經濟增長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零售,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對經濟影響較為顯著、對于三大產業的關聯作用也比較大,金融和租賃商服的關聯度最小,發揮的作用有限。在OECD國家中,金融、保險、房地產以及經營服務等生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了1/3,因此加快培育生產業的弱勢產業,積極發揮優勢產業的重要作用,推動生產業快速發展,才能有效助力福建省經濟進入騰飛時代。
三、促進福建省生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改善生產產業發展短板,優化生產產業布局。加大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零售等產業的培育和扶持,充分擴大高知型生產業比例,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優化生產業產業布局,提升生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度。首先,積極發揮傳統生產業優勢作用,重點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貨物配載中心,推動福廈泉三大物流節點城市和莆田、寧德、三明、南平、龍巖等地區性城市形成一批現代物流園區。依托福建省港口優勢,完善港口集裝箱運輸系統、大宗散貨運輸系統,形成專業化、規模化港區,充分利用福建省對臺交通的優勢,加強與臺灣物流企業的產業合作;其次,依托廈門、福州軟件園,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平臺經濟的優勢,發展電子商務、網絡金融保險、網絡增值、軟件服務等信息服務業,培育具有國際資質的服務外包企業,聯合承接全球軟件開發、金融后臺、研發設計、數據處理、動漫游戲等高知服務項目,提升互聯網+金融、商務服務等生產業的競爭力;最后,加大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構建新型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的現代信息服務業基地,發展為制造業服務的高新知識型生產業。
(二)構建生產業與制造業的互動機制,擴大產業關聯效應。被分離出來的生產獨立發展而形成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生產業,二者互為依托,構建生產業與制造業的互動機制,擴大產業關聯效應,加緊兩大產業的聯系。專業化和精細化的分工時代,為降低運營成本,企業普遍推行“主輔分離”的生產過程,內置服務市場化、社會化,重點關注內部生產環節。為進一步實現企業管理創新和業務流程再造,大力發展產業內部的專業化分工體系,鼓勵企業重點集中技術研發、市場拓展和品牌運作,剝離一些非核心的生產環節,創造社會化的專業服務環節,推動生產產業的發展;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建立兩大產業信息共享平臺,推動相關企業間合作,實現社會化服務與制造環節的“無縫式對接”,打造集成制造與服務功能的產業鏈集聚。
(三)大力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專業人才集聚。生產業大多是知識密集型行業,人力資本的開發和積累是生產業快速發展的保證。生產業的發展歸根到底是人才的問題。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等生產對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加深對人才的重視,采用股權、期權和成果有償轉讓等激勵方式以及其他激勵政策措施培養引進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根據福建省生產業的發展情況與趨勢,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體系、科學的生產業職業資格標準體系、多層次的生產業人才培訓體系和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增強專業人才教育與生產業發展實際需要的對接性,為生產業注入急需的人力資本要素。
(四)完善有關政策法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法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福建省生產業發展。用地政策,以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為導向,放寬生產業項目建設用地準入門檻,優先生產業建設項目的用地要求,在價格上給予特殊優惠政策;融資扶持政策,以政府機構為第三方中介鼓勵建立民營企業互保機制,完善為民營經濟服務的信用擔保和風險投資基金,擴大融資渠道,助力大型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籌資融資,調動民間資本投入生產業的積極性;財稅優惠政策,通過鼓勵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對生產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加大生產業重點項目的補助力度。
主要參考文獻:
[1]尚于力,申玉銘,邱靈.我國生產業的界定及其行業分類初探[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8.3.
[2]肖新平.關于灰色關聯度量化模型的理論研究和評論[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997.8.
[3]張紹良,張國良.灰色關聯度計算方法比較及其存在問題分析[J].系統工程,1996.3.
[4]呂政,劉勇,王欽.中國生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基于產業互動的研究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學,2006.8.
關鍵詞:ICT 產業融合 投入產出分析 生產業 高新區
生產業的崛起
隨著近年來學術界對產業融合愈發深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對產業融合的推動作用。1966年,H.Greenfield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最先提出了生產業這一概念:其是指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即可將服務應用于進一步生產其他的產品或服務,而非最終的消費。生產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分離和獨立并迅速發展的新興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推動當前經濟發展的一個核心動力。多年以來,生產業在生產領域的作用不斷變遷,由最初的管理功能和后來的促進功能,逐步過度到了戰略功能。從現代服務業內部結構來看,研發、通信、金融、保險、物流、批發、外包、采購等生產在第三產業中的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多數OECD國家都達到了50%以上。
本文認為,生產業對于各產業的融合與互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隨著制造業的不斷發展,整體生產率增長和經濟增長趨緩,此時生產業能帶來更高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同時,制造業是生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制造業一方面可以為生產業提供平臺與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對生產業的中間需求。由于彼此間的相互依賴性的不斷增加,推動了產業融合的發展與互動,隨著制造業內部企業經濟規模的逐步擴大,它們對生產業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并把這種需求滲透在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中:從前期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到中期的管理、融資以及后期的物流、銷售、售后服務、信息反饋,每一環節都需要生產業的參與配合。如此良性互動,不僅會促使企業內部出現產業融合,而且會在產業鏈上促使生產業與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內部發生融合。
生產業與制造業融合最為典型的案例便是ICT產業(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即信息通信技術產業。ICT產業的蓬勃發展體現了IT、通信等生產業與電子產品制造業的日趨融合化,同時也反映了當前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即生產業和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此時現代服務業的中間投入逐漸加大,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全要素中間投入相對降低,附加價值相對提升。然而,產業融合這一現象已不僅僅限于信息通信技術產業,例如,伴隨著微電子產業、材料設計產業、生物分子產業和絡合物化學業的不斷創新,引起了納米生物技術(Nano-and Bio-Technologies)的融合和發展。此外,食品業和生命科學業的融合產生了功能性食品;造紙業和信息業的融合產生了封裝技術;電信業和相機業的融合產生了手機相機;建筑業和信息技術業的融合產生了智能建筑;金融業和信息業的融合產生了彭博、湯森路透、道瓊斯等企業。
生產業的分類
到目前為止,由于各國及地區的統計口徑不一致,國內外學者和政府部門對于生產業具體分類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研究方向的不同,生產業包括的項目也有所區別。在 2006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生產業分為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在國外,金融業、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商務服務(financing,insurance ,real estate and business services,簡稱為FIRB)一起構成了典型的生產者服務業。然而,在國內,房地產業卻屬于消費者服務業,首要原因是我國的房地產目前主要用于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不同于發達國家主要是用來滿足商務辦公和生產廠房等生產性需求。
基于以上的討論以及考慮主要運用的是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本文參照投入產出表中各產業分類情況,僅選取四大類統計口徑相對接近的生產業,分別是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本文通過實證分析驗證是否現代服務業的融合能夠成為產業融合的趨勢,以及是否服務化融合能讓企業提升競爭力并帶來更高的附加價值。
生產業對第二、三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檢驗
由里昂惕夫(W.Leontief)提出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是投入產出的具體應用,是“把一個復雜經濟體系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系統地數量化的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將經濟視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編制和分析投入產出表清晰地揭示經濟各產業間的投入產出數量聯系,在此基礎上可以推導出各部門的生產函數,并對各產業間在生產、交換和分配上的關聯關系進行分析,然后利用產業間關聯關系的特點,為經濟預測和經濟計劃服務。一個產業生產產品,既要消耗其他部門提供的要素,同時本身的產品作為投入要素被其他部門所消耗,從而構成部門與部門間的供給需求關系。
(一)直接消耗系數
直接消耗系數(aij)表示了產業j在生產單位產品中所消耗掉產業i的數量。直接消耗系數aij從消耗的角度反映了任意兩部門的直接依存關系。aij越大,產業j對產業i的產品消耗越大,兩部門的直接聯系越緊密。OECD十九國、中國2000年、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數表如表1、表2所示。
本文為了論證當前產業融合的趨勢主要集中在服務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以及生產業對二、三產業的推動作用。通過橫向(國家)和縱向(時間)比較,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以及第三產業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分別代表了服務業在制造業中的中間投入率和服務業在服務業中的中間投入率投入產出表,一般5年更新一次,本文使用OECD網站公布的2000年、2005年的48個部門投入產出表(由于統計周期的原因,個別經濟體可能是2005年左右的其他年份)。OECD十九國代表的發達國家分別是:愛爾蘭、挪威、美國、英國、瑞典、荷蘭、瑞士、芬蘭、澳大利亞、比利時、奧地利、法國、加拿大、德國、日本、西班牙、韓國、意大利、葡萄牙;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是中國。由于本研究的重點集中在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以及第三產業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因此筆者將各經濟體的48個部門投入產出表歸并為由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14個第三產業部門構成的16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
就各經濟體的第三產業對于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而言,OECD十九國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179,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187,增加了4.47%;中國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1055,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1226,增加了16.21%。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OECD十九國的服務業對制造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遠遠高于中國,可見在OECD十九國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更充分,而中國制造業中服務業的中間投入率過低,過度依賴第二產業自身的投入。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出,不管是OECD十九國還是中國,第三產業對于第二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呈上升趨勢,服務業投入率隨著時間的不斷上升也例證了服務業在與制造業融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各經濟體的第三產業對于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而言,OECD十九國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282,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290,增加了2.84%;中國在20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1988,在2005年的直接消耗系數為0.2051,增加了3.17%。通過橫向比較可以看出,OECD十九國的第三產業對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同樣遠遠高于中國,表示OECD十九國服務業與服務業的融合也更加充分,而中國的第三產業對第三產業的中間投入率也偏低。通過縱向比較可以看出,不管是OECD十九國還是中國,第三產業對于第三產業的直接消耗系數都呈上升趨勢,服務業投入率隨著時間的不斷上升再次例證了服務業在與第三產業相互融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物耗系數
物耗系數(acj)是指產業j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直接消耗的總和,它反映了產業j與所有產業的直接消耗關系,acj越大,產業j對國民經濟的物質消耗越大。
因此,物耗系數也叫中間投入率,反映了該產業中外購產品所占比重。由于總投入=中間投入+附加價值(中間投入率+附加價值率=1)在總投入一定的條件下,該產業的中間投入和附加價值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中間投入率越高,附加價值率越低;中間投入率越低,附加價值率就越高。
表3中分別是中國和OECD十九國三次產業的中間投入率計算結果。不管是2000年還是2005年,中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中間投入率都遠遠高于OECD十九國,由于中間投入率+附加價值率=1,也就是說OECD十九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附加價值率遠遠高于中國。結合上一部分對直接消耗系數的分析,可以推導出一個更重要的結論:隨著在第二、第三產業中服務業中間投入的增加,第二、第三產業中的附加價值率也增加。也就是說服務業的融合使得第二、第三產業更加有利可圖,能夠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和趨勢。
(三)生產業比較
根據本文對生產業在投入產出表中的五類劃分,從分項服務的相對重要性來看,不同部門的差異較大。首先,列出2005年OECD十九國平均直接消耗系數表中生產業占比:對于第一產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占服務業總投入比例依次為10.47%、2.79%、36.29%、16.19%、1.84%;第二產業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占服務業總投入比例依次為14.45%、3.15%、26.15%、8%、7.25%;對于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占服務業總投入比例依次為12.56%、7.81%、9.25%、16.55%、3.13%。其次,計算出2005年中國直接消耗系數表中生產業占比:在第二產業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占服務業總投入比例依次為27.24%、10.44%、23.57%、7.83%、0.49%;對于第三產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信息傳輸、批發零售貿易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業占服務業總投入比例依次為20.82%、10.44%、7.51%、12.43%、0.73%。
從中可以看出,第二、第三產業的服務投入中,OECD十九國平均值和中國生產業占比區別很大,我國金融保險服務的重要性在二、三產業中體現得還不夠明顯(OECD十九國金融服務業對產業的支撐作用非常大)。還有一點非常值得關注,在第二、三產業中,我國綜合技術服務業及科學研究事業的投入占服務總投入的比例很低,僅為0.49%和0.73%,這反映出第二、三產業創新不足,技術含量偏低,依然停留在“制造”階段,尚未走上“創造”的道路。
結論與建議
隨著制造業生產率創新模式的枯竭,以及現代服務化創新模式的興起,當前產業融合的發展趨勢集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化創新。相較于制造業,現代服務經濟更具有滲透性、輻射性和柔和度,與其他分支產業的兼容性高,如同穿梭在各個經濟領域的“經脈”,對經濟運行有激發創新、降低成本、穩定秩序等作用。通過投入產出分析可以發現,隨著第二產業中對服務業的中間投入逐漸增加,第二產業的附加價值率大幅提升;而且,發達國家的服務業中間投入率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
產業融合的發展,始終是引領和推動持續性技術創新的核心動力,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由于生產業的高兼容性,其對于技術創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表現得更加明顯,所帶來的附加價值也更高。相較于OECD發達國家,我國生產業對制造業、服務業的中間投入率較低,制造業的中間投入主要依賴于自身產業的發展。在未來我國在保持產業結構穩健發展的同時,應努力提升制造業、服務業的服務化水平,促進產業融合的良性互動,進而促進生產業升級。
推動服務業創新的關鍵在于生產業的創新發展。當前,所有發達國家都在通過建立高新技術區進行著服務業創新競爭,例如美國的硅谷、波士頓的128公路、前蘇聯的西伯利亞科學城、英國的劍橋、日本的“高技術城”等。雖然我國很早就開始建立高新區,孵化和成長了一些在國際上有技術競爭力的企業,鍛煉出來一批能力優秀的管理人員;但是高新區的發展歷程中仍然缺乏政策設計和戰略支持,很多高新區為了吸引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將本就不多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這些不太需要扶持的企業里,導致更需要扶持的中小企業資源缺乏。此外,通過招商引資吸引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并沒有將核心研發總部遷往中國,我國建立的大量軟件園以及大量的生命科學園僅僅是在給國外企業做外包,并沒有學習到對方的核心技術,也沒有促進自身的創新。
有數據顯示,中國高新區年均增長25%,而國際先進高新區是35%,硅谷企業有10%以上的利潤率,而中國只有3%至4%;從更廣的角度看,全球86%的研發投入,90%的研發活動,95%的發明專利,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全球6萬個跨國公司,基本都是發達國家的。
因此,加大政府對生產業高新區的干預、加強對高新區政策的協同性與互補性、乃至進行頂層設計,將是下一階段推動高新區創新系統建設中擔起歷史重擔的必要舉措。現在國內大量的高新區已經聚集了大量的創新要素,關鍵問題是如何創造市場驅動力來使這些創新要素發生化學反應。盡管市場驅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作為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國家,我國顯然沒有那么多時間等待市場自發完成這個驅動過程,政府應通過公共措施,從而在流通領域產生市場驅動的平臺,帶動生產業的創新發展,推動服務業融合。此外,在充分利用產業融合帶來的機遇的同時,政府也應意識到,產業融合給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會使大量企業面臨被淘汰的危機,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引導這些企業發展新的產業融合方向,建立新型生態系統,開始新的一輪融合,從而形成動態產業融合創新循環體系。
參考文獻:
1.顧乃華,畢斗斗,任旺兵.生產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文獻綜述[J].經濟學家,2006(6)
2.陳憲,黃建鋒.分工、互動與融合:服務業與制造業關系演進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4(10)
3.顧乃華.我國服務業對工業發展外溢效應的理論和實證分析[J].統計研究,2005(12)
2、負責衛生行業各類專業人員執業資格考試、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和全國衛生系統外語水平考試等專項考試。
3、承辦外籍人員來華從事衛生專業技術工作的資格考試。
4、參與研究衛生行業考試的制度建設、標準制定和政策性研究工作,根據需要對地方的醫學考試業務工作。
5、組織協調醫學考試的科學研究和專業人員培訓,組織考試用書編寫,負責國家醫學考試試題庫建設。
6、組織開展醫學考試領域內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
7、向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提供考試工作的技術服務,承辦醫學成人教育和畢業后醫學教育有關考試。
一、科研工作在高職院校中的地位與作用
高職院校科研工作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提升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踐行高職教育職能之需要
高等職業院校的四大社會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在四大職能中,教學服務、人才培養是首要職能,發揮著主要的基礎作用;科研服務是次要職能,發揮著重要的動力作用;社會服務是教學、科學研究的延伸,發揮著聯系社會和學校的作用[1];文化傳承是實現前三項職能活動過程中對優秀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文明的繼承與發展;四項社會職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良好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必須有較強的科研實力做基礎,強大的科研實力為高質量、高水平教學提供智力支撐,良好教學質量與較強的科研實力是提供優質社會服務的前提和基礎,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能夠為教學和科研補充新的內容,提供新的資源,激發新的思路[2]、增加新的活力。因此,科研工作是踐行高等職業教育四大社會職能的需要。
(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
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綜合實力主要觀測內容為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水平、社會服務能力等,高職院校也不例外。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3],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是知識傳授者,也是學生行為的影響者,其業務素質直接體現出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水平,而科研工作又是教師業務素質的具體體現,強大的科研實力為教師高質量高水平教學提供智力支撐,對教學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學院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引導教師參與科研工作;教師要提升教學水平,必須積極主動參與教科研工作,過好教學關、科研關、社會服務關。這是職業院校教師所應該基本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也是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內在要求。
(三)促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質就是就業教育。高職院校的任務是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同時還要承擔與地方經濟社會、科技創新與發展相適應的科研任務,尤其是要承擔地方中小企業的項目研發、技術革新、工藝設計的研究任務,為地方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以更好地彰顯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通過產學研結合,把高職院校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聯系起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好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四)實現教師職業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學術水平、職業知識與技能、師德師風等三個方面,教師要在職業領域得到長足有效的發展,不僅要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強化學習職業知識、提高職業技能,而且還要在長期工作與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而提升學術水平、提高職業技能必須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并且通過科學研究等相關工作來實現。同時科學研究也是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有助于及時更新和豐富專業理論知識,了解職業發展的動態,掌握行業最新的研究進展;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將科學研究運用在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學與科學研究相互促進的目標。
二、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根據國家教育部、財政部骨干校三年建設目標要求,多數高職院校立項建設時期,強力推進學院建設的科研工作,為了完成立項建設規定的科研工作基本建設任務,達到驗收通過的基本標準,在三年建設期間,為了追趕建設進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重科研數量、輕科研質量,重完成任務、輕過程管理”的問題,骨干校驗收通過后,大有“松口氣、歇歇腳”之意,對骨干校立項建設中科研工作及管理存在的問題尚未進行認真反思,對科研工作缺乏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其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對科研工作的認識滯后且有偏差。高職院校中部分教師、少數中層管理干部甚至院校領導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為教師設計好、組織好課堂教學就行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重點抓好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就夠了。對于開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夠,對開展科研工作對實踐教學的推動和促進作用認識模糊,對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的技術服務、科技創新工作對行業企業以及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的認識不足。
(二)立項規定致使申報項目的積極性不高。因為學院屬省市共管、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的地方高職院校,在教科研立項上,一是經費支持多以省屬高校為主,地方高職院校以指導性項目(只立項,不配備相關經費)為主,即便是個別項目立項也只有少量的經費支持,學院沒有配套經費。二是因為是地方職業院校,在立項的數量上也有項目類別與指標限制,地方院校與省教育廳管理的院校之間在立項的數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別。
(三)教師隊伍原因致立項不多且成果少。一是專業師資隊伍中缺乏一批在省內或地方行業企業中具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即便是緊密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建設的專業也是如此。少數在省內有一定影響的教師有的無心于科研工作,因為各種原因其專業領軍人物的作用發揮極其有限;有的靠單打獨斗,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各專業沒有形成適度規模、技能互補、資源共享的科研工作團隊。二是整體上高職院校教師科研能力有欠缺,科研的能力與水平亟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導致高職院校科研立項級別不高,省教育廳、科技廳、社科院的項目立項不多,國家級項目更是鮮有突破。
(四)科研經費不足且獎勵支持有限。地方政府在落實國家財政部、教育部對高職教育經費投入上打折扣,對高職院校的經費投入十分有限,致使高職院校科研經費投入捉襟見肘。以本院為例,與省內的其他四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比,不僅學院科研經費總量低于省內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人均經費也低于同類院校的人均水平,即便是經濟發展水平較落后的省內職業院校其科研經費的投入也略高于本院的經費投入,由于經費有限,學院對科研工作的獎勵力度小,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五)對教職工科研工作績效考核不到位。按照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類、分級考核的意見,高職院校均制定了關于教職工績效考核的具體實施辦法,以本院為例,考核實施辦法中對各類各級崗位的教職工明確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的質量、數量要求,但在考核中由于所占比重較小、對教師考核結果影響不大,致使此項內容的考核流于形式,績效考核激勵與約束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體現,由于對教職工實際利益影響不大,教職工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了。
(六)科研成果轉化少且科研效益低。一是多數高職院校只注重對教科研課題申報、評審、立項、結題等過程進行管理,而對科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尚無明確的獎勵支持辦法,對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二是與企業聯合開展的實用新型技術類科研項目少且與企業實際需要關聯度不高,導致科研項目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低。這既不利于研究成果及時轉化成生產力,轉化成經濟和社會效益,發揮高職院校在地方經濟建設過程中應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提升高職院校在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公眾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而且還造成學院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浪費。
三、強化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科技工作認識
高職院校各級領導要樹立“特色興校、人才立校、科技強校”的新觀念,摒棄科學研究“可有可無”的觀念,把科學研究工作當做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提高對科學研究工作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教學科研觀,充分認識教科研工作對提高學院辦學質量、擴大學院影響力、提高學院知名度、增強社會滿意度、提升整體辦學實力的重要性,正確認識和把握教科研工作在學院工作中的地位,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重要作用,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以及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肩負的重要責任,制訂學院科技工作與社會服務規劃,加強對科研工作的領導與管理,積極主動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使學院科學研究成為地方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智力資源,成為推動產業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
(二)培育隊伍,提升教師科學研究能力
學院科研部門要有計劃地在專任教師中開展科研工作的專題培訓、知識講座以及學術交流活動,使教師了解和掌握研究課題申報的基本知識、方法與技巧,了解和掌握研究課題申報材料的準備和撰寫、課題論證和研究方法、開題結題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各教學系企業教師工作站平臺,建立起以平臺負責人、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共同參與、相對穩定的科技創新和服務團隊,實現校企互融,產學研結合,形成有專業技術知識背景支撐、技能互補、規模適度、資源共享的科學研究團隊,開創學院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工作新格局。加強與企業聯系,聘請省市企業行業有影響的專家舉辦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講座,通過講座,了解職業發展最新動態與研究成果,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分析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需求現狀,解剖中小企業通過技術革新、工藝改造、產品研發的成功案例,探索與企業開展科技服務的新思路,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教師科學研究能力。
(三)爭取政策,加大科學研究經費投入
爭取院校領導的支持,加大經費投入。以本院為例,根據省內其他四所骨干校科研經費投入標準,按每年科研經費實現10%的增速標準預算,三年內達到省內骨干校科技經費投入的平均水平,確保科學研究經費足額預算到位。高職院校要爭取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經費支持,建立學院科研成果應用與轉化平臺,與生產性企業、科技公司(科技咨詢、科技開發與應用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修(制)訂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獎勵辦法,推廣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工作,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作出更大貢獻。加強與省市職能部門聯系,落實好三區人才、科技特派員、科技成果大轉化等工作,爭取科技資金的支持。通過爭取項目獲得各級政府部門、基金會、協會的資金支持,組織精干力量,組建高效團隊,積極申報省市教育部門、科技部門、社科聯、行業協會的項目,爭取獲得更多立項及資金支持,以解決學院科學研究經費不足的困難。
(四)完善制度,強化科學研究績效考核
一是完善科研評價制度,改變教師科研評價方式,將對教師科研成果定量評價方式調整為定量與定性、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既要考核科研數量,也要對科研論文質量、研究課題的理論價值及社會效益、技術服務的經濟效益等進行綜合評價,確保科研工作評價制度的科學性。二是完善科研監管制度,嚴格研究課題立項論證工作,改革立項論證方式,聘請校外專家對研究課題的學術價值、經濟與社會效益以及研究課題實施的可行性進行充分論證,嚴把課題立項論證關;實施第三方評價制度,對結題的科研課題實行匿名評價,嚴把結題評審關;加強立項研究課題的管理,及時準確掌握研究課題的進度與資金使用情況,強化對研究課題的動態管理。三是完善科研激勵與約束制度,嚴格按照事業單位人員分類分級聘任要求與崗位工作標準實施考核,實施科研工作績效考核一票否決制;健全與完善學院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技術服務的獎勵政策,利用激勵政策引導廣大教師投身科研工作。
結語: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要充分認識科研工作對于高職院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創造性地開展科研工作;要針對科研工作中工作存在的問題,采取得力措施,加強高職院校科研平臺、團隊和制度建設,穩步推進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以期取得明顯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張.論加強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職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