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教育的痛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5、教師主導性 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
由于歷史原因,傳統教法曾經在我國的教育界占據主導地位,亦為我國的教育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雖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亦不可否認地存在很多合理的地方,而且符合我國民眾的思維方式,因此,我們不應該全盤否定傳統教法,在現在的教學中,“仍起著巨大作用,沒有失去其客觀意義”。
而現代教法,與傳統教法相比,應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雙邊性 80年代,蘇聯教育學和教學論所歸結的教學方法定義是:“教學方法——這是為達到教育目的而調整教師和學生相互聯系的活動方法。”把這個定義與早期的教學方法定義相比較,表明現代教學論中的教學方法不再單純地被看作是指導學習的方法或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活動,而是看作教師和學生的相互聯系的活動方法。南斯拉夫的教學論專家費·鮑良克也說:“任何方法都具有兩方面的意義:既關系到教師的工作方式,也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采用一定的方法來進行教學——從導入到檢查。在同樣的階段上,學生也采用一定的方法來獲得知識和形成能力。”
2、符合知識教學的三級掌握目標 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分為三個級別,也就是三級水平:第一級水平的知識掌握是把接受的信息變成個人的知識;第二級水平的知識掌握是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第三級水平的掌握是達到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獲得創造活動的經驗,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能力。我國教學大綱的制訂體現了三級知識水平的要求。
3、教學形式豐富 教學的外部活動形式是指電化教學手段、課堂教學結構、教學程序、學生書面作業等有形的看得見的教學外在形式。
4、創造性 創造性就是教師設計專門的認識性習題,讓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新問題。這樣,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逐步積累了創造活動的經驗。
5、學生主動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情感、意志和科學態度。
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思想的發展,教學方法亦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導致了現代教法的創立,并與傳統教法相對應。然而,需要說明的是,教學方法是發展變化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傳統教法雖然有弊病,但在現在的教學中,“仍起著巨大作用,沒有失去其客觀意義”。而且,所謂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的教學方法也不能截然分開。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有現代教學方法的某些因素,現代教學方法中也包含著傳統教學方法的成分,二者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例如,啟發和研究的教法都公認是現代教學方法,但是在我國古代孔子就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式教學,反對“揠苗助長”式的教育。所以,我們應該以提高教學效果為主要目的,結合傳統教法和現代教法的優點,尋找合適的平衡點來完成教學任務。
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的平衡點
每個時代的教學方法,除了繼承以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還受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的制約,具有歷史特征。在封建社會的學校里,教學方法一般都脫離實際,教師強行灌輸,學生死記硬背,這是由封建的科技文化不發達、教學內容以誦讀“經書”或“教義”為主而造成的。到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提高了,學校增設了大量自然科學教學科目,因此采用了演示、解剖、觀察和實驗等各種方法。同時,一個時代的教學方法形成之后,還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一方面,一定時代可以繼承和使用前一時代的方法,另一方面,每個時代又都會涌現出多種具有時代特點的新方法。這些新方法雖具有不同點,但反映了教法改革的共同趨勢。
傳統教法強調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和牢固的技能、技巧,這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要求。但是,在今天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形勢下,學生還必須有研究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這必須用現代教法來培養。因此只有現代教法和傳統教法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的完成教學任務。
我在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以下具體措施:
1、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相結合 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多端的動態過程,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根據教學要求、課程性質、學生特點以及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而靈活運用。
在中國,早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就提出過“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等教學方法與思想,至今對我們的教學還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有些教學內容,適宜運用傳統的講練、讀背等教學方法;有些教學內容,如果巧妙地運用現代的教法,就會更直觀形象地再現事物,使學生更易理解,印象更深,教學效果也會更好。如教學《機械波的干涉》,由于機械波的干涉現象比較抽象,其形成原因更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學生難以想像其過程,更難以理解它的內容。我們可以針對干涉現象制作一個多媒體動畫過程來幫助學生想像和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給學生講授干涉的知識點和應用。所以教師在施教時,采取傳統教法與現代教法相結合,合理地選擇適合教學內容,適合自己運用的教法,才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相結合 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之按自己的取向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展。教學是以促進學習的方式影響學習者的一系列行為,因而教學方式必然要服務、指導學習方式。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只有把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相結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才將更利于增進教學效果。可以有以下策略:
·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
·幫助學生確立能夠完成的目標。
·激勵學生完成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不要限制學生思考的方向。
·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
·強調理解而不去死記結論。
·引導學生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
·及時反饋,建設溝通的橋梁。
3、知識傳授與心理發展相結合 教學過程的主要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知識傳授與知識吸收并不能畫等號。吸收是主體,傳授是外部事情,教師在知識傳授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的程度也不一樣,接受問題、理解知識、吸收知識的能力也不一樣。對低幼兒童,教師在傳授知識、選擇教法上,應盡量形象些、直觀些。對心理發展較為成熟的兒童,教師在教法的選擇上就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多進行合作、參與、探究和發現。同時,教師要盡可能地改變師生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創造一種和諧、平等、理解、共進為基礎的新型師生關系,提倡師生交往,使教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相互促進,更加和諧,共同提高。
4、教法改革與課程改革相結合 現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已全面啟動,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節,課程集中反映了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體現著教育價值的取向,制約著教育的活動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身心成長和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教法也必將隨著改革,新的課程需要新的教法,新的教法一定要適應新的課程要求。
新的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加強課程與社會、科技、學生發展的聯系。我們在選擇教法時,就要符合這一要求,應選擇一些富有創新特征的,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教法。如摒棄灌輸注入的方法,改革為啟發式、探究式、發現法;摒棄課堂講授的方法,改為討論式、導讀式、談話法;還有摒棄冷峻生硬乏味的方法,改為充分運用教學技術和藝術的方法等。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要以提高教學效果為主要目的,將傳統教法的樸實、扎實與現代教法的靈活、開放相融合,不斷尋找它們之間最恰當的結合點。一句話,就是“以學生為中心”。
[關鍵詞]傳統文化; 經典; 教育價值; 傳播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4 — 0133 — 02
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亦可以說到現今,中國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國學熱”。它是人們對社會、對生活的一種文化反應,折射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文化傳統及文化多元化和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流中“民族復興”的主題。“國學”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淀的思想文化的總和,“國學”不單指經典,但經典是“國學”的具體表現,因此,在探討“國學”的基本精神及意義時應特別注意到經典的教育價值。
一、經典的現代詮釋
在語言中,“經”與“典”原是兩個詞。“經”原是象形字,像織布時的“經線”之形,后為了使“經線”的意義更加明顯,其左側又增加了表意的形體“纟”而成。其本義應是指“織布的縱線”,是與“緯”相對的。《文心雕龍·情采》“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即用其本義。后引為地域走向之“南北”,“國中九經九緯。”(《周禮·考工記·匠人》)后又引為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干,如“經絡”、“經脈”等。正因其如此重要,后大約在戰國以后有了“經典”的意義,也就是“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釋名·釋典義》:“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文心雕龍·宗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唐書·經籍志上》:“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為經。”“典”為會意字,表義為“雙手執冊”,本義則為典范的重要的書籍,《后漢書·蔡邕傳》:“續成后史,為一代大典。”由于古書中二字經常可以互訓,后即連用不分,表示以《易》、《書》、《詩》、《禮》、《樂》、《春秋》為代表的儒家經籍。《辭源》、《現代漢語詞典》分別將“經典”解釋為“典范的經書”和“權威的著作”。
我們認為,經典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共同智慧的結晶,是思想與文化尤其是文學領域的藝術創作并能產生重要價值的普遍適應性的文學文本。經典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它是在漫長的人類文化發展長河中經過歷史的錘煉、文化的積淀而生成的,是超越時空的文化存在。經典是部分或整體文學文本的總和,是中華民族最為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殊形式的載體;經典體現了中華民族最基本的精神特質,從根本上反映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恒常未變的倫理道德和文化理念,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它不僅對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也還會對中華民族的現在和未來產生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經典的典型代表是“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孟子》、諸子百家、唐宋詩詞及明清小說等。
但我們同時還認為,經典不應僅指全部的文學文本(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部完整的文學著作),還應包括或特別指向一些文本中經常被人引用、在不同的基面常具有深刻的警喻意義的語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等。我們知道,敬愛的總理曾在很多重要場合答記者問時引用的古詩古語,盡管有些并不被人熟悉,多數也未見于教科書,但其解讀的視角和運用的方式,作為范例用來啟發我們如何學習和運用古代詩詞是很有意義的。有人正是將這些“只言片語”整理凝集,使之產生重要的社會效用,正因如此,有的學者提出,“教科書”也是經典。
二、當下經典教育的缺失
1.書山題海去經典
現代社會,尤其是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網絡傳媒等迅速普及,社會進入了高速發達的信息時代,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輕松地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但實際上真正學得的知識卻大大減少了。而另一方面,由于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教育變得絕對的功利化,學生們面對著無可奈何的應試教育下的“書山題海”,就根本沒時間閱讀文本了,在有限的文本閱讀中學生們心中的權威是教材、參考書,以及各種模擬試題中的例文、選文,經典則在學生的學習中漸行漸遠,最終使得“文學經典只是作為思想、審美和語言藝術的制高點和巔峰而存在于人們的遙望、沉思和景仰中,閱讀者寥寥無幾”。彭書雄先生說,我們培養的學生在人文素養、人格發展方面存在的諸多缺陷,“在人文知識層面是貧血缺鈣的;在人生價值層面是殘缺不全的;在情感方面是淡漠無情的;在責任意識方面是我行我素的;在行為舉止方面是缺失而又不規范的”。這正是因為我們很多家長強行扼殺了孩子們對文學經典的興趣,過早地剝奪了孩子們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思路 反向探求 實踐探求 全身心探求
一種新的課程理念正在形成:從科學主義的精細處理到和人文主義的機智探索相平衡,以人為本成為基本趨勢。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方向,已出臺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
一、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
高中必選的傳統課文《荷塘月色》的傳統講法是:
(一)背景介紹。
(二)分段解析具體內容,歸納段義。
(三)結合各段落,整合成較為明晰幾個板塊歸納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人物性格特征等。
(四)布置作業,鞏固擴展
據此《荷塘月色》可以解析為: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中國現代文學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寧肯餓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文章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悶。
文章分為12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意義段。第一段寫作者郁悶散心來到荷塘邊;第二段描寫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第三段寫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覺中回到家門口。第二段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四自然段為第一層,描寫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葉、荷花;第五自然段為第二層,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為第三層,描寫荷塘的四周。
文章通過描寫荷塘月色,展現無比優雅、朦朧、幽靜的自然之美,同時借景寓情,透露出內心的不平靜。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運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擬人修辭格描摹景物,精心選用動詞和疊詞營造優美語境。
作業:評說比喻、擬人、動詞、疊詞的妙用,背誦4、5、6自然段。
對于已學過上百篇如此課文的高中生來說,感覺上就過于重復嗦了,這就需要創新,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意味著要走自己的路,要實現從知識層次的傳授進步到方法層次的考究,再到素養層次的追求。
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里,引用清初畫家笪重光《畫筌》里的話說出了這種境界:“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語文教學能不能上升到這種境界:從追求講什么,到追求不講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反思“求全求細求深求透、包教包學”的做法,更要思考不教什么,從不教什么中明確教什么,然后留出學生思維、感受的空間與機會,讓不教的東西連成一條學生學習、發展的線索。
二、從用理論檢驗言語,從學語言到用語言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
《荷塘月色》最大的寫作特點是語言美。為了表現荷塘月色的柔美,它運用了漢語獨有的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疊詞疊音有:曲曲折折、峭楞楞、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隱隱約約等;雙聲詞有:裊娜、仿佛、渺茫、霎時等;疊韻詞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諧等。為表現荷塘月色的優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煉字:彌望、點綴、顫動等;為表現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擬人。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擬人有:羞澀地打著朵兒,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脈脈的流水等等。
這些言語特點,教學中一是就語言分析語句,“同學們,下面我們來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另一種是為了達到最佳表達效果而探求最佳表達形式,“同學們,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優美,我們想過沒有,作者用什么樣的語言技巧營造了如此優美的意境?”前者是肢解教學式,后者是聯系教學式。前者只告訴學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訴學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訴學生的是僵硬的事實性知識,后者教給學生的是運用事實性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講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當然也包括感悟規律,語法就是規律之一。我們要引導學生從大量的語言現象中感悟語言規律,并把它運用到語文實踐中去,更要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化規律、理論,并借此完善和促進后面的語文實踐。這是新語文的方向。
本著這種方向性的變革反思,我們必須增加運用技巧的練習,并且在課堂上予以落實,而不是“留”給課外。同時要探究從用理論檢驗語言,到學言語用語言到理論--實踐探求怎么學。這是人文主義的機智感悟的必然結果。要求我們明白學習語言的根本目的與目標: 不是為了分析語言而分析語言,而是為了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而分析語言,總結語言規律,而且要把語言規律落實到具體的語文實踐中去,讓學生學會運用,提升人生體驗。
三、從默默接受,隱形思維和感悟,到用聽、說、讀、寫、唱、表演、活動等顯形思維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語文的魅力
推出《荷塘月色》的寫作技巧,從方式方法看,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一種是教師講解,學生領會,輔以誦讀、寫作兩種鞏固手段,即讓學生讀讀課文體會用詞之妙,運用疊詞疊音、雙聲、疊韻等描寫一處景致。
一、傳統教學的特點
(一)傳統教學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
傳統教學對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較高,其中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語言組織能力和教學方法等多方面的基本素質,這就在客觀上促進了青年教師要在這幾方面上多下功夫,完善自身專業的知識結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之融會貫通后,采用學生較容易加收的方法向其傳授知識。這不僅鞏固了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也鍛煉了教師的書寫、語言和應變能力。
(二)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控性強
傳統教學因有較強的主觀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把握,因學生個體的基礎參差不齊,每個人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師可以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施教的過程中,更容易增進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來完成各個重要環節。
二、傳統教學的不足之處
(一)傳統教學形式單調,影響學生創新性思維的形成
傳統教學因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地點的固定性,教師就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黑板是教學的主要媒介,但黑板白字很難在視覺上刺激到學生,反而會讓學生感覺到視覺疲勞,即使是在聽覺上,自始至終也是一個老師的聲音,這很有可能讓學生覺得授課過程枯燥無味,對于知識的接收都處于被動狀態,從而影響了創新型思維的形成。
(二)傳統教學備課工作繁瑣,授課更為勞累
傳統教學會造成教師工作量大,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因教學知識更新速度較快,各類教科書籍層出不窮,教師不僅需要去查閱大量的教學資料,而且需要設計好授課過程每一個環節,這就造成了在教學成本上的時間成本的增加,不僅如此,在授課期間,教師不僅需要口頭授課,還需要手寫大量的板書,也造成了教師在生理上的勞累。
(三)傳統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的發揮
在傳統教學中,黑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但在一節課四十分鐘內所傳授的知識卻是十分有限的。若是加之其他因素,比如后排學生看不清字體,也會影響到授課質量。
三、電子教學的缺點
(一)不利于教師的全面發展
雖然電子教學有著諸多優勢,但有得必有失。隨著教師的電子教學技術日益完善,有可能造成板書教學和繪圖能力的生疏,而互聯網上又有著眾多已成體系的教學課件的免費共享,教師很可能在授課過程中直接拿來用。如果再有以外情況發生,比如電腦故障,停電等情況,就會造成無從下手的可能。
(二)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
利用電子教學,由于課件都已成體系,一張幻燈片可能一晃而過,不像傳統教學中板書的運用一樣有過渡的時間,這就很有可能造成信息量大、講課速度又太快這一問題,從而導致學生沒有思考的時間,更不能充分的消化掉所學知識。加之學生的底子各有不同,但基礎較弱的學生缺難以理解。
(三)可能造成師生之間互動環節的丟失
互動環節是授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以明顯的反映出授課質量、學生掌握情況和課堂氛圍等重要因素。教師在把握信息量大、速度快的課件的同時,很有可能為了完成課件的完整性而造成重點不突出這樣的情況。而學生也無法及時的跟進教學進度,甚至有可能被電子教學中的動畫圖片和視頻文件所吸引,分散了注意力。
四、電子教學的優勢
(一)電子教學可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教師可以在授課前將授課內容、教學大綱和本節重點做成電子課件,這不僅大大的節約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同時也能更清晰明了的給學生展示圖像、視頻,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授課信息量。不僅如此,教師還可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完善自己的課件,給課堂增添活躍的氣氛,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二)電子教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自21世紀起,人類就已經進入了電子信息時代,從這個角度看,電子教學很好的迎合了時展的需要,從教師的層面看,該教學方式在搜集資料過程中有著種類豐富、渠道眾多容量較大等優勢,這就在客觀上培養了教師搜集信息的能力,從學生層面來看,色彩豐富、各科知識互相交叉,多層次全方位的授課方式也更容易拓展學生的事業,豐富學生課外的知識量。
(三)電子教學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傳統電信;3G;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9-00-02
電信產業鏈是一個以信息商品為對象的價值增值鏈,換句話說是一個信息增值鏈。“信息”始終是電信服務最主要的工作對象,鏈上的各個增值主體通過對信息的不斷加工,如收集、整理、分類、儲存、傳輸、交換等工作,提供用戶信息產品,實現信息的價值增值。3G背景下電信產業鏈的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樣,不僅使產業鏈更具整體性,也加強了產業鏈中各環節的依存性,從而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推動整個產業的壯大。
1 傳統電信產業鏈的含義
傳統電信產業鏈(如圖1所示)構成簡單:電信設備制造商為電信運營商提供網絡設備,然后組裝成電信網;運營商建設、管理、維護這個網絡,向用戶提供基礎電信服務;用戶為享受這些服務,需要付費給電信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建設新網絡,或者擴容更新原有網絡需要向電信設備制造商付費購買設備。此時的通信是一對一方式,用戶既是信息的生產者,又是信息的消費者。電信運營商僅關心用戶通信消費量的總體特征,不介入用戶信息流,它為用戶提供一個基本服務的平臺,提供用戶信息流的支撐服務。
因此,傳統電信業的價值鏈幾乎等同于產業鏈。傳統的、基礎電信業務的產業鏈只存在三個環節:設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和最終用戶。因為基礎電信業務主要是語音業務,相對簡單,并且完全依附于網絡,所以全部的電信服務業務都由電信運營商獨自提供,全部的電信業務收入歸電信運營商占有。這種電信業框架在初期是符合電信作為基礎產業的要求的,它有助于統一電信業的技術標準,發揮電信網絡的規模效應,于是電信業獲得了超乎想象的發展。
2 傳統電信產業鏈略勢
2.1壟斷封閉性
產業鏈包含的市場主體很少,缺乏中間環節;市場主體又均是電信產業內的固有主體,新的市場主體進入門檻高,因此,產業鏈表現出相對的壟斷性、封閉性。
2.2單一直線性
產業鏈節點之間鏈接簡單,且節點與節點之間都是單一直線關系,從上游到下游是垂直關系。這里的直線性是指企業類別,不是指某個具體企業。
2.3技術導向性
產業鏈傳遞的是物質、技術支撐,在這個階段,技術對電信產業發展的推動力比市場更重要。市場是賣方市場,只有技術進步,提升電信設備制造商對電信運營商的“供給”,才能保證電信運營商對用戶需求的“支撐”。
3 3G產業鏈的含義
3G產業鏈的構成上,對于構成環節的數量和對應的職能描述不盡相同。產業鏈中,除了電信運營商、終端設備商、網絡設備制造商等原有重要環節外,業務提供商、內容提供商、系統集成服務商等原產業鏈中已有環節的作用將得到加強,同時終端軟件提供商、測試廠商、芯片廠商等新出現環節在價值鏈中也將發揮作用。整條產業鏈呈現兩個明顯特點:縱向不斷延伸鏈條,產業鏈不斷拉長、細分和開放,加入一些新的市場主體和價值創造者;橫向不斷深化、分工和擴展協作伙伴,穩固和提升每一個環節的價值形成能力。不再對應單一的價值鏈,而逐漸催生出更加相互依賴、緊密協作的價值網絡。每一個參與分工協作的電信企業,都成為價值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在鏈中,各環節承擔著一種或多種角色,同時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產業鏈主體的重要性也會產生差異。在3G的準備期,設備制造商的重要性最大,設備提供能力決定產業鏈是否能正常啟動;在3G啟動階段,運營商的作用最重要,起著“支配性作用”,產業鏈中大部分價值主體的資金流入來源于運營商。
4 3G產業鏈優勢
4.1鏈中環節被重新定義
鏈中各環節對價值創造的貢獻被重新界定,價值和利潤在鏈上發生轉移,資源會逐漸向對價值創造起關鍵作用的環節集中,而且轉移的范圍越來越大,轉移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其中內容和應用方案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同時,每一個環節上的運作效率對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影響越來越大,各成員企業間聯系更為緊密,優勢互補且更為相互依賴。
4.2產業鏈成員之間的合作協同方式發生改變
傳統電信產業鏈中僅僅基于通信產品或語音服務的利益交易,逐漸發展成3G時代以戰略聯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流程對接和文化融合等為特征的深度合作。
4.3產業鏈的構成發生重大變化
3G產業鏈由鏈狀演變為網狀(如圖2所示),縱向方面新加入環節增多,更為細分化如終端應用軟件商、芯片廠商等的加入。雖然在2G其在產業鏈中也有反映,但尚未形成氣候,主要是由于當時增值數據業務并非業務重點,語音業務單一性使得整個鏈條上各環節職能較為薄弱。橫向方面同一環節內的企業不但數量大幅增加,而且更為專業化。
4.4不同產業的關聯性加強
我國電信業發展已經從滿足個人需求向為行業提供解決方案服務轉變,行業信息化成為各大運營商推行的重點。在向其他行業推行信息化建設中,兩者在業務方面出現融合,原來看似沒有聯系的不同產業變得越來越相互關聯并出現重疊、替代、交義和趨同等變化。行業相互間的協作關鍵就在于合理的結算、利潤分配模式,只有多贏的分配方式才能保證跨行業業務的順利推進。
4.5產業鏈動態開放
由于產業鏈不斷延伸和網絡化,導致其結構也日趨復雜化,2G時代簡單的單向價值鏈結構向復雜的3G時代演進,甚至有人把3G時代復雜的價值鏈稱之為價值系統或價值網。其日益呈現出開放性,且隨著其他一些產業(包括銀行、學校、政府部門等)的加入,形成異業聯盟的同時,產業鏈的動態開放擴大了面向領域,電信市場參與者日益復雜且壯大。但是由于參與者數量的不斷增多,使得電信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不再保持一種相對封閉和長期穩定的關系,而有了更大的變動性,產業鏈缺乏穩定性,呈動態開放狀態。隨著產業鏈的分解與重構,3G產業將出現一體化與專業化兩種趨勢。可以預計,在3G產業發展初期,一體化的趨勢使競爭加劇,因而會受到較大關注;專業化的趨勢則是隨著市場的成熟而加強的,由于專業化受到核心能力的限制,因此不會受到較大關注。
5 兩種產業鏈的比較
在傳統的電信產業鏈中,運營商的贏利模式簡單而直接:運營商的角色是提供網絡基礎設施,其收入則主要來源于向用戶銷售的使用時長。因此運營商要向用戶銷售網絡的使用時長就需建立龐大的網絡,這導致固定成本極大而可變成本較小,結果運營商的收入與用戶規模成正比。另外傳統的電信產業還具有明顯的經驗曲線效應,即運營商生產某種產品或服務的經驗積累每增加一倍,其單位生產成本就可能降低10%~30%,因此運營商的網絡越大、用戶越多,企業的收入和贏利狀況就越好。在這種贏利模式下,高市場份額將產生高收入和高利潤,電信運營商往往會采取以下市場發展和競爭戰略:追求高市場份額和高銷售增長率,努力降低單位成本,致力于業務銷售渠道的廣泛和深入以及提升業務質量等。傳統的產業鏈是從應用、中間件提供商到平臺提供商,之后到芯片廠商和OEM,再到手機制造商,最終到達虛擬無線運營商,各個環節獨立存在,缺乏主導性。
而3G與2G、2.5G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可以提供速度快、內容豐富多彩的移動數據業務,同時也將面臨更多的內容提供、服務提供以及應用開發問題,這便使運營商在更多環節、更廣泛區域內與更多主體產生關聯,進而賦予3G產業鏈新的內涵與功能以回應多維互動的格局。3G產業鏈是指以提供3G業務為目的,以運營商為核心,由運營商、設備軟件提供商、終端制造商、內容提供商(CP)、應用服務商(SP)、最終用戶等上、中、下游多個部共同組成的產業體系。與2G時代的電信產業鏈相比,3G產業鏈的組織機構更加復雜,運營商對其他各環節主體的依賴性增強。
Abstract Danc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how to penetr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teaching of dance, and it is the key to inherit and inheritance. In the 21st century shows a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dance with the dance increasingly by holding,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dance teacher, in dance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movements and morphology,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netr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to enable students to in dance performance to better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the focus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d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enetration,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dance costumes and other aspects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summary, hope can help peopl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dan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同樣是來源于生活,并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鮮明的時間性和時代感。正因為中國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因而其舞蹈文化的境界可謂登峰造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舞蹈仍保持著原汁原味,且韻味十足。當前,民間舞蹈的教育已經從原始的人民群眾的直接傳承升級為從幼兒到高校的舞蹈教育,近年來民族民間舞蹈的即興課程研究更成為重頭戲,筆者將從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舞蹈教學中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 傳統文化在教學內容中的體現
中國的民族民間舞種類多、風格各異,這種文化的結合體是民族文化典型心態和樣式的突出體現。不但保留了傳統文化,且各具舞蹈語匯系統特點。在具體到舞蹈教學內容中,教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將這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族心態和樣式滲透到教學內容中去,重點將風土人情、舞蹈風格韻律、民族心態的動態語匯等按照匹配的教學元素進行分解再講解,在文化知識講解中深化學生對不同民族舞蹈精神和文化內涵的理解,在肢體訓練中鞏固它們對不同民族舞蹈動勢原理和風格特征的掌握,最終使其通過身體語言的方式來展現民間舞蹈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最終實達到舞蹈形神兼備的至高追求。
中國舞蹈教學者的任務不只是教授學生形體動態,更肩負著中國傳統文化傳授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因此,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安排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部分:首先講述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的形成和由來。其次講述民間的風土人情和民族心態,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用身體去表述。舉例說明:
1.1 藏族舞
因受農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共同影響,在政教合一和喇嘛教努力迎合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封建農奴制歷史背景下,呈現出舞姿重心靠前,身體微前送或90度前傾的樸實之態,無論踢踏悠,還是擺跳翻甩,均穩沉有力、柔韌多變的風格特點,但萬變中的不變是:膝部上多為連續不斷的或小而快、有彈性的顫動,或連綿不斷柔韌的屈伸,連綿不斷的顫動或屈伸,不斷的顫動和伸屈動作使舞者在步伐上出現重心移動和上肢運動,最為典型的帶動性動作有”踢踏“和”弦子“、”鍋莊“等。此外,藏族地區的地域遼闊也注定了藏族舞蹈的風格迥異,但都,在教授中,教師必須準確把握不同顫動和屈伸的核心點,再展開有針對性的訓練,當然亦不能忽視對學生律動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情趣的把握。
1.2 東北秧歌舞
其基本體態特征為上身前傾、微微含胸、膝部微屈、重心在前,很多剛接觸東北秧歌的舞蹈學生對其表現體態淵源不夠了解,在課堂中一味的簡單模仿,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在體態表現中使東北秧歌失去其原有的內在韻味。因此,作為舞蹈教師,在東北秧歌的基本體態教授前,為更好地啟發學生的表演,很有必要為學生講述其體態形成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影響因素:一是東北人民審美情趣的形成。東北地域開闊寬廣、居住人群多為體力勞動者,在自然熏陶和勞動生活的陶冶下,形成了東北人民性格的代名詞:樸實、堅韌、直率、樂觀,其審美情趣也更偏重于氛圍濃郁、線條粗獷。二是東北人民的圖騰崇拜和宗教信仰的影響。逢年過節和廟會時,東北人民都會通過敲鑼打鼓和舞動秧歌的方式來求神保佑故土新居,因高蹺最受歡迎,因而,高蹺舞動也就成了東北民族的特有風格。回歸沒有腳踩高蹺的真實課堂,當學生了解了其背后的體態原由后,在跳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中也能很快抓到要領,將其特有的內韻風格更好的體現出來。同樣,在教習東北秧歌的基本動律(上下、前后、化圓動律)所呈現出前踢、后踢步等步伐特征時,也要將高蹺文化滲透進去,讓學生想象腳踩高蹺的“急出、慢落、穩移重心”之感,進而表現出東北秧歌特有的那種“艮勁兒”和點線強化韻味。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總結,在基本動律的教習中,當滲透了民間高蹺文化知識后,學生的動作才更準確、生動,方能更好地體現東北秧歌特有的“穩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體風格。
總之,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內容安排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可以概括為: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民間舞蹈的動作、舞蹈風韻和風格特征;加深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創造”形神合一“的美感;為學生講解并分析不同舞蹈所蘊含的民族傳統和繼承現狀。如漢族舞蹈中的秧歌舞,一定要從有歷史記載的漢代(當時叫高蹺)講起,盛行發展為清代(改叫秧歌),此后不同地區形成不同風格的本地秧歌。
2 傳統文化在教學方法上的滲透
中國古代著名學者朱熹在就曾說過”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足見教學方法的重要性。在舞蹈課堂講教習中,筆者經常鼓勵學生深入到人民群眾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可主要概況為如下幾種:
2.1 氛圍烘托法
即根據課程內容設定課堂情境,烘托特有的民間氣氛。舉例來說,在筆者教授藏舞課程時,開始先喊了一聲“拉索”,當舞蹈快速利索的結尾時喊“呀”;而在教授東北秧歌的課程中,我又會著重加入“嘿嘿”聲,這些聲音的加入一方面具有提神效果,另一方面也是情感的獨特表達方式,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不同民間舞所生成的不同環境和文化的理解及記憶。
2.2 生活體現法
在當前我國的舞蹈課堂教學中,“一言堂”的口傳身授的方法最為常用。這種方法極易禁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其對教師有嚴重的依賴性。因此,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到人民群眾中去,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因為只有那里才是民族民間舞的最初文化原型。以筆者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成果,我倡議其他舞蹈教師也應盡可能多地根據所教的民族舞的類型帶著學生到相應的民族去進行本土體驗和考察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聽覺、視覺、觸覺、感覺和嗅覺),在深入了解其歷史背景、真切體驗民族生活,加深學生的文化理解程度和舞蹈認知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在鄉土氣息中海量的吸收民間文化養料。尋根之旅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舞不斷創新和時展的必然。當然,要真正實現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機會去民間實地考察、親身體驗,除了有教師和學生的努力外,還需要時間的等待。
2.3 靜觀欣賞法
對舞蹈教學活動中,單純依靠語言的闡述是很難全面深入地闡述舞蹈的風格、舞蹈的韻律、情感等,其中很多要義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使用教學輔助器材,如投影儀、電視等現代設備。舉例來說,我在教習藏舞時,就采用了投影儀為學生放映了藏族風光,包括神圣的唐古拉山脈、穿著藏族服飾載歌載舞的藏民等,這樣能幫助學生在靜態的欣賞中營造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進而營造對這一舞種的深度理解和認同度,進而激發其對舞蹈動作學習的積極性。
2.4 主動創造法
這是被動模仿的升級,只有主動創造才能發現更多的美。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我讓學生自行組合音樂、自己編配舞蹈動作,最后再進行教師指導、加工和修改。這樣既能去除學生死板模仿的短板,我們又能發現,其實學生往往能創造出很多優秀的舞蹈動作,是我們所沒教過也沒想到的,最主要的是,學生普遍喜歡這種具有一定開放性和自由度的全新教學方法。
3 傳統文化在舞蹈服飾方面的體現
服飾與舞蹈表面看是一種綠葉配紅花的裝飾,實則對舞蹈的風格有著極大的制約影響,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服飾更是不同地域文化及品位的一種體現。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舞蹈對應著其特有的服飾風格,舉例來說,傣族穿筒裙,藏族穿長袖袍,維族穿小上衣和大擺裙。為便于學生更好地記憶和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的韻律和地方文化,我讓學生在課堂上試穿藏袍,學生表示這樣能更真實地感受到雙臂的松弛下垂、袖子對指尖的影響,甚至有學生細致地描述了腳撩袍子時的”似繃非繃“的感覺,這樣更有助于學生掌握舞蹈動作規格。
通過實踐教學經驗我發現,如教師能在舞蹈教學中加入服飾風格的訓練,不但能充實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自然地將民族特有的風情文化和審美心理滲透到教學中,在提升學生了解所學舞蹈文化的同時,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
論文摘 要:本文針對我國教育在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就新課標開展過程中與之并存的傳統教育兩者的相互影響為線索,就我國目前的教育進行反思并且提出幾點建議。
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實驗,似滾滾洪流不可阻擋。拒絕課改,就會被淘汰;被動適應,就會落后。在新課程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轉變,教師正在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促進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應的調整,將重心從“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轉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教育觀念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但強大的應試教育壓力,學校、家長的習慣思維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新的教育模式與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我國特有的傳統背景下逐漸出現了一些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在實踐中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要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傳統教學中,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及自我意識,多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材、課堂壓抑和扼制了學生的創造性。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矛盾:課堂時間只有45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又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學習文史類課程時也就很難有高的積極性,如果教師此時不過多參與指導,那么在預定時間里完成預定的教學內容也不可能,由于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也只好選擇全程指導教學,這一現象在硬件設施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相當多見。因此,解決不了這一問題,我們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個學校在發展教研組研究教學理論,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藝,資源共享等最基層的學習化組織的同時,也應當同步在相應學生群體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學生心理指導可幫助他們屏棄不良的生活和學習態度,產生健康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同時再增加相應的教學輔助材料和設施,如書籍,影視資料,多媒體資料等等來開闊視野,也有助于課本知識的吸收。
二、考試制度和教學評價改革嚴重滯后
新課標在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陳舊的課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學生主體發揮,主動參與精神的同時,沒有同步對我國相應的評價機制進行同步改革。這一現象則直接導致課堂評價的不足,體現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表揚的泛化,優劣界限模糊,教師在課堂上少評價或不評價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好聲一片”,實際造成的結果之一就是教師角色的缺失。這樣也不利于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容易使其養成驕燥情緒從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沒有直觀的標準衡量學生的綜合能力,家長及學校就難免要沿用老標準“分數”來體現自身優于他人之處了。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綜合課相對缺乏重視,處于對分數的追求,科學,藝術類課程被打入“冷宮”,這也違背了新課標“順應學科之間融合和交叉的趨勢,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系”這一初衷。
由于以上幾個比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師——教學的主導,在新課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縮手縮腳,不知道該怎么做,于是,他們的困惑也相應地產生了:
(一)一定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絕不能被圈入‘滿堂灌、‘一言堂”。就這樣,教師在一節課中幾乎不講解,學生自學、自讀、自練成了課堂主線。課后,評課者意見紛紛,莫衷一是,有人說,現在的課就是要這樣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有人說,這樣的課,學生能學到知識?不可思議。上課者彷徨了,聽課者也迷茫了。
(二)“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成了教育的價值取向,學生主體被凸顯出來。學生的不良行為被姑息遷就,教師生怕沾上“變相體罰”的罵名,教師角色的缺失在這一點上表現尤為明顯。
(三)衡量學校辦學水平和教師能力的評價手段單一,其根源應直指高考這根指揮棒。教師在實施新課改過程中,既不能應試教育又不得不應試教育,要為學生減負,但往往“后果自負”;實際并未跳出舊的評價模式,教師感覺到被成績所逼,自然也會給學生壓力了。
(四)教師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執行者,改革效果的評價自然離不開老師的參與,正因為執行過程中有一些難以處理的矛盾,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使得老師不敢挺而走險有大膽新的嘗試,只好持觀望態度,別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害怕成為一旦教育改革失敗的責任人而承擔罵名。到最后可能所有的教學思路都會單一,談不上創新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課改中遇到一些困惑,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新課改以其破竹之勢長驅直入,不以教師的困惑而停滯,不因暫時的逆境而駐足。我們必須正視問題,想辦法妥善處理這些問題。
一、教師從實際出發,科學地制定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理念調整教學策略,讓更多的學生高質量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對學生的評價要更科學合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即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在讓學生的個性充分張揚的同時也努力創新出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把形式的創新與效益的提高密切結合,努力創設融“情感、互動、創新”于一體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師工作質量綜合評價制度與獎勵制度,發揮評價與獎勵機制的激勵、促進作用。克服“應試教育"在評價、獎勵中的負作用。不能把考試結果做為評價教師的目標,不能把考試分數做為評價教師工作質量的唯一標準,不能把考試各種"率"做為獎勵教師的唯一依據。獎勵制度的基礎是評價。我們各項表彰和獎勵都是建立在評價基礎之上的。科學的評價獎勵機制必須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總之,我們必須在各個層面上行動起來,在繼承中創新,在繼承中突破。打破已有的束縛,堅持素質教育,服務國家建設。
參考文獻
1. 李石杰.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質量 [J]. 桂林市教育學院院報,2000.04.
2. 李向東. 構建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 [J]. 焦作大學學報,2007.4.
3. 董奇,周勇,陳紅兵. 自我監控與智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一、基于特征:翻轉課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勢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種首先由教師創建教學視頻,學生在家或課外觀看視頻講解,然后再回到課堂中進行“生生間面對面的分享”、交流學習成果與心得,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的教學形態。翻轉課堂相比較傳統課堂具有如下特點:
(一)翻轉課堂延伸了課堂的時空
傳統課堂教學目前仍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其最大的局限在于教與學必須發生在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地點,如學生在假期或者周末,教師不可能在旁進行指導;還有一些學生,因為請假缺課或者因為學習接受能力較弱需要教師課外額外輔導,而翻轉課堂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網絡電腦,智能手機等觀看教學視頻,學習、模仿、操練,直至熟練掌握運用為止。所以,翻轉課堂突破了時空局限,讓課堂跟著學生走。
(二)翻轉課堂重構了教學的結構
教學結構是在某環境中展開的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媒體等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目前,常見的教學結構形式主要有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主導-主體”教學結構三種。而翻轉課堂顛覆了上述三種教學結構,由“先教而后學”轉向“先學而后教”,由“以教導學”轉向“以學定教”,由“注重學習結果”轉向“注重學習過程”。這種課堂教學結構的變化(見下圖),尤其是第三個轉向對高中英語教學有著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為語言的運用與操練構建了理想的教學結構。
(三)翻轉課堂重置了師生角色
廣大英語教師都認可這樣一個觀點——英語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不是英語教師教會的。然而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仍然占主體地位,學生依然處于被動的學習者的地位。而在網絡背景下的“翻轉課堂”中,對微課程資源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權、選擇權和控制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學習的主體。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提問交流探討操練的過程中,教師的講臺成為了學生的論壇和舞臺,教師成為了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協助者。
二、基于實踐:翻轉課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一)翻轉課堂有利于創設真實的語境
網絡背景下的高中英語翻轉課堂,讓理想化的高中英語教學的實現成為了可能。英語作為一門工具性語言,追求的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相互促進、均衡發展。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英語創造了真實的語境。英語情景教學法的最大特點是符合人體大腦的活動過程。例如在學習M8U2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usic 一課中,筆者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代表西方各種音樂風格的經典歌曲以及歌手,并制作成微課,讓學生在欣賞英文歌曲的過程中,感受不同音樂風格的特點和相互聯系,并了解西方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之后,布置相對應的作業,要求自主探究制作其最喜愛的歌手和樂隊的簡單PPT或者網頁,下載或者鏈接并介紹其代表作。而在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對收集的資源進行整合處理,然后上臺用英語介紹其音樂的風格和特點。使用情境教學方法,除了重視聽,還強調說,給予學生具體的某種角色。這種語言的操練和使用所取得的效果遠遠超過傳統英語課堂中老師講,學生記的效果。翻轉課堂所創設的真實情景為學生學習英語增添了樂趣,讓學生有學英語,用英語的沖動。
(二)翻轉課堂有利于開展個性化學習
高中英語語法一直是不少高中生英語學習中比較頭疼的問題。翻轉課堂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方式,筆者在教授關于虛擬語氣內容中過去非真實條件句內容時嘗試制作了微課。利用經典愛情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男主人公杰克和女主角露絲的對白重現,對過去非真實條件句的基本句型“If …had done, … would/ could /might have done”進行講解和操練,并配以鞏固練習,讓學生自我測評。這樣的語法微課可以讓那些掌握情況不是太理想,或者想了解更多虛擬語氣的學生進行再次的學習,準備好問題以便在課堂上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更能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增加了師生之間雙邊的互動和交流,大大增強了課堂互動的數量和質量。
(三)翻轉課堂有利于實現課程拓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內容健康和豐富的課程資源。”而微課程正是拓展學生學習渠道,擴大學習知識面,提高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筆者受“滬江英語”英語學習網站的啟發,結合“中國日報英語點津網”的資源,開設了“看電影,學英文”校本課程。
三、基于課程:翻轉課堂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一)實施翻轉課堂推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翻轉課堂使教師從課堂大量知識點的反復講解中解脫出來,但“課堂交流”的形式使部分教師無所適從,因此,要求教師在理念上發生轉變。教師更應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引導者、促進者和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者、微課程的設計開發者。因此,翻轉課堂對教師的理念先進性和在網絡技術背景下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師應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不少教師的現代信息教育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這使得他們在日常教學中因循守舊,對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不屑一顧、避而遠之。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是翻轉課堂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廣大一線教師應順應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積極通過各種培訓和自我學習,努力掌握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能力。
(二)實施翻轉課堂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轉變,相應地,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不少學生已習慣于傳統的教師布置的筆頭作業和背誦作業,也沒有形成對于翻轉課堂利用信息技術設備學習的習慣。在教師的有效調控之外,學生是否有學習的主動性去對教師提供的微課程進行獨立探索性的學習,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中或教學平臺上與其他同伴一起合作一起探究解決問題是翻轉課堂實施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在筆者所嘗試的翻轉課堂實踐之中,就有個別學生未能按照要求去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出現了游離現象,很難獲得有效的學習。因此,翻轉課堂同樣需要學生適應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養成信息時代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
(三)實施翻轉課堂推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整合
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主要通過網絡微課程教學的方式開展,微課程是翻轉課堂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然而翻轉課堂只有很短的發展歷程,相應的英語微課教學資源建設也處在起步階段。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學校應在各方面給予教師支持,大力改善校園的硬件和軟件條件,包括人員配備到專項資金來支持、服務于“翻轉課堂”的開展和實施;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應大力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并通過共享的方式,建立微課程資源庫,既可以保證微課程的優質高效,又能使教師能集中精力更好地進行翻轉課堂其他教學內容的設計制作,從而保證翻轉課堂的教學質量,進而推進翻轉課堂的普及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榮.翻轉課堂:學與教的革命[J].基礎教育課程,2012,(12): 28.
[關鍵詞] 單極電刀;扁桃體切除手術;傳統方法
[中圖分類號] R7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4-186-02
Comparison of efficacy of monopolar electrocautery tonsillectomy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tonsillectomy
HUANG Hua YU Jianju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chi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echi 54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monopolar electrocautery tonsillectomy and conventional methods tonsillectomy. Methods 100 patients required elective surgery for tonsillectomy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9 to August 2012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50), treated with monopolar electrocautery tonsillectomy, and the control group(50),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tonsillectomy. The blood loss, the actual operative time, anesthesia time, 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after surgery, eye edema, pseudomembranous tonsillar fossa growth conditions, swallowing and speech fun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sed. Results Blood loss (12.5±5.9) Ml, operative time (20.7±10.2)min, anesthesia time (25.2±5.6) mi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Monopolar electrocauter; Tonsillectomy; Conventional methods
扁桃體切除手術方法分為剝離法、擠切法兩種[1],術后會有出血、傷口感染等并發癥。扁桃體切除術作為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手術,其手術技巧及難度不高,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控制術中出血、預防術后出血[2]。現在,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患者對醫療質量要求更高,即使再簡單常見的手術都要求精益求精,減少圍手術期出血、疼痛等是患者最為關心的話題。單極電刀切除扁桃體手術能在傳統手術療效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手術質量,減少圍手術期出血量,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3]。現將我院使用單極電刀與傳統手術方法切除扁桃體的療效情況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2年1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00例需擇期進行切除扁桃體手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10~45歲,平均(26.8±1.2)歲;慢性扁桃體炎患者20例,扁桃體肥大以致吞咽、呼吸困難者15例,扁桃體周邊膿腫者15例;病程0.5~3年,平均(1.5±0.9)年。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9~47歲,平均(26.1±1.5)歲;慢性扁桃體炎患者22例,扁桃體肥大以致吞咽、呼吸困難者13例,扁桃體周邊膿腫者15例;病程0.5~3.5年,平均(1.8±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1)術前準備:對于嚴重性炎癥患者術前2周開始控制炎癥,所有入組患者無血液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術前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檢查、胸透等均顯示正常。(2)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經鼻氣管內插管全身靜脈麻醉,取患者平臥位,將頭稍稍后仰下垂,墊肩。使用Davis開口器進行開口,適當調整壓舌板讓術側扁桃體暴露,吸凈咽腔內分泌物。觀察組患者:選擇單極電刀(德國愛爾博電子醫療器械公司ERBE ICC80/50高頻電刀)作為手術器械,將其工作模式調至電凝,輸出功率調至15~18W。使用扁桃體鉗夾緊術側扁桃體的中部向對側牽拉,確定其周圍間隙后注入生理鹽水,分別在上中下三點注射3mL左右生理鹽水增寬間隙,直接使用單極電刀順沿扁桃體與舌腭弓交界的邊緣由上而下將舌腭弓黏膜切開,再向前外牽拉扁桃體,再順沿半月襞往下切開扁桃體和咽腭弓交界黏膜,之后銳性切割使扁桃體上極暴露,夾住上極適當向中線牽拉,并緊貼被膜橫行劃線切割至下極連同三角皺襞切除扁桃體,對于直徑在1cm以上的血管電凝縫扎。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方法切除扁桃體。(3)術后:兩組都給予止血劑進行治療和抗生素治療。
1.3 出血量計算及咽痛評分標準
(1)出血量計算:使用標準樣小棉球(浸透但不滴血時記為2mL血),手術結束計數棉球數量換算成出血量;(2)咽痛評分標準:采用VAS評分,0~2分表示無痛或者微痛,記為優;3~5分表示中等疼痛,記為良;6~8分表示重度疼痛,需使用止痛藥,記為可;8分以上表示劇痛,止痛藥不能止痛,吞咽及語言困難,記為差[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計量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12.5±5.9)mL、手術時間(20.7±10.2)min、麻醉時間(25.2±5.6)min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比較()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
(mL) 手術時間
(min) 麻醉時間
(min)
觀察組 50 12.5±5.9 20.7±10.2 25.2±5.6
對照組 50 26.3±6.7 31.8±13.8 32.5±6.6
t 8.5542 2.3417 5.9636
P
2.2 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6h后開始進食流質食物,有輕度吞咽困難,無語言困難,咽部水腫比較輕微,偽膜形成均較早,但相對較厚。對照組患者術后咽痛,不愿吞咽或說話,咽部明顯水腫,偽膜形成均較遲,厚薄不一。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個月無感染發生,扁桃體窩黏膜愈合完全。觀察組患者咽痛評分優良率100.00%高于對照組8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扁桃體切除術在臨床適合以下疾病:(1)慢性扁桃體炎反復急性發作;(2)扁桃體周圍膿腫;(3)扁桃體過度肥大,
表2 兩組術后咽痛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優 良 可 差 優良率[n(%)]
觀察組 50 35 15 0 0 50(100.00)
對照組 50 8 33 6 3 41(82.00)
注:與對照組比較,x2=9.8901,P
妨礙吞咽、呼吸,導致營養障礙者;(4)風濕熱、、腎炎、關節炎、風心病等患者,疑扁桃體為病灶者[5];(5)因扁桃體,增殖體肥大,影響咽鼓管功能,造成慢性滲出性中耳炎,經保守治療無效者。白喉帶菌者,經保守治療無效者;(6)不明原因的長期低熱,而扁桃體又有慢性炎癥存在時;(7)各種扁桃體良性腫瘤。傳統扁桃體切除方法中,長期慢性炎癥、膿腫、扁桃體角化癥等使得間隙纖維化,甚至瘢痕緊密粘連,鈍性剝離時分離難度大,極易損傷周圍組織和血管,術中出血量較多,且難以完全暴露術野[6]。傳統方法切除還容易殘留腺體組織,術中需縫扎止血,延長手術時間,術后咽部水腫和疼痛反應增加[7]。單極電刀切除扁桃體是通過有效電極高頻電流接觸機體時的電熱效應分離和凝固機體組織,達到切割并止血的目的[8]。單極電刀切除扁桃體僅僅使用一個電凝工作模式即達到切開、止血的雙重目的。該術式要求術者有良好解剖學基礎能辨認扁桃體即可[9]。術中無需使用鐮狀刀、圈套器等,只需使用單極電刀、扁桃體鉗等即可完成整個扁桃體切除的工作,避免了傳統切除方法中的弊端[10]。本組研究結果也證實觀察組患者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間、麻醉時間、術后咽痛等觀察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與傳統方法切除扁桃體相比,利用單極電刀切除扁桃體能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減輕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臨床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方小云,楊有雄,王紅力,等.單極電刀電凝法手術切除扁桃體療效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12,24(3):333-335.
[2] 吳慶蓮,舒暢,吳雯,等.高頻電刀凝切術在扁桃體切除中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雜志,2011,19(10):34-35.
[3] 張偉,劉明,黎金環.扁桃體切除方式的回顧性分析[J].海南醫學院學報,2009,15(7): 687-688.
[4] 詹善強,孔凡俐,操文娟,等.電刀切除扁桃體236例[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6,20(6):559-560.
[5] 方小云,楊有雄,王紅力,等.單極電刀電凝法手術切除扁桃體療效觀察[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3):333-335.
[6] 龔梓明,陳嗣銘.傳統扁桃體剝離術與高頻電刀電凝扁桃體切除術的療效比較[J].海南醫學,2012,23(4):42.
[7] Liboon J,Funkhouser W,Terris DJ.A comparison of mucosal incisions made by scalpel,CO2 laser,electrocautery,and constant-voltage electocautery[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7,116(6):379-385.
[8] 霍紅.單極電刀剝離法扁桃體切除術[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9,16(4):214.
[9] 余文興,黃紅星,楊森,等.低溫等離子用于兒童扁桃體消融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3):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