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法律意識調查管理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當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常常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如何強化醫學生法律意識、提升醫學生法律素養,是醫學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專業一系、二系、三系現有各年級學生,采取整體抽樣調查方式,抽取600人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54份,有效回收率為92.3%。
1.2方法
問卷抽查法。問卷共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客觀選擇題,共10題,旨在了解被調查者法律基礎知識水平;第二部分為認知程度調查,共3題,分別是“醫患關系中醫務人員權利及義務了解程度”、“執業過程中涉及法律問題認知情況”和“對醫療糾紛中合法行為了解程度”。根據1~10題檢測結果將學生分為A、B兩組,正確率高于60%分為A組(答對6題及以上),該組呈現“醫學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較強”;正確率低于40%的分為B組(答對4題以下),該組呈現“醫學法律基礎知識相對較弱”。1~10題內容摘自“執業醫師法律法規考試”相關題目,內容涉及“醫療事故處理”、“執業醫師行為”、“追究醫療刑事責任機關”、“《母嬰保護法》知識”、“獻血法立法目的”、“醫療機構臨床用血規定”、“甲類傳染病疑似病人報告時間”、“違犯《醫師法》承擔責任”、“《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內容”、“患者權利”和“確立腦死亡意義”。
1.3統計學處理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不斷深入,人民群眾對法律的需求日益提升,社會發展對法治的需求更是前所未有。當代大學生處于“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交匯期,其法律意識的培育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通過更有效的路徑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
關鍵詞:法律意識;研究現狀;路徑分析
一、新時代法制教育下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7年,黨的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入新時代,這對法治建設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和使命,對新時代法治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法治建設作為國家治國方略,在精神層面則體現為觀念和意識,“法”的觀念和意識是社會最高權威和文化的表現形式。法制教育旨在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營造全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1]。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更應全面了解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方略,通過確立自己的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逐步增強法律意識,擴充法律知識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巨輪中展現“法治英才”與“法治公民”擔當,這也是新時代法制教育的應有之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主要圍繞公民法律意識欠缺這一維度,展開了對不同領域“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理念、教育途徑”的多角度研究。在法律意識培養層面,有學者指出: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初步形成,但法制情感認同不足,法治行為參與不足,對法制教育興趣不高,法律知識欠缺,對權利意識和程序意識的認識有待提高。①近年來,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作為大學生的培育指導思想的思政教育模式不斷優化革新,表明思政教育工作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則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不可回避的話題,因而對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國內理論研究也日趨增多,學者們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理論依據、培養內容、培養路徑等層面進行了系統剖析。有學者提出應以法律心理學、法律觀念和法律理論三個層面架構法律意識培育,②有人認為法律在我國近年來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對今后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故而法制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不可忽視。③我國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法制教育現狀、法律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上,在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結合層面、法律意識評價指標及法律心理層面、對法律意識培育資源的開發層面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是未來亟須研究的方向。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共選取于2017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兒科中收治的160例患兒,男患兒為79例,女患兒為81例,年齡為1個月~9歲,平均年齡為(5.6±2.5)歲;病程為1個月~3歲,平均病程為(2.3±2.1)歲。
1.2方法
本文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對160例患兒及其家屬發放調查問卷,采用不記名調查方式,共發放160份調查問卷,回收160份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護理問卷中的主要調查內容是護理細節問題,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總結分析,了解到引發兒科護理工作出現糾紛的因素及其發生概率,如附表所示。
1.3觀察指標
觀察護士態度惡劣、未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護士專業素養不高、病房環境差、護患雙方法律意識差等護理糾紛因素發生概率。
摘要:農民法律意識即是農民對法律知識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認知和心理的總稱。我國絕大多數人口是農民,在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培育農民法律意識對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法律意識兩者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重點分析農村經濟發展中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原因,最后針對性地提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農民法律意識培育的路徑選擇,以期為培育我國農民法律意識提供理論上的支持。
關鍵詞:法律意識農村經濟普法
一、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法律意識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農村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物質基礎
目前我國部分農村地區由于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等原因,經濟發展嚴重落后。在沒有電視廣播、沒有網絡的封閉性環境中生活的農民,過多關注自己的吃穿住行,而忽視了思想進步,學習提高。在出現矛盾糾紛的情況下,村民們往往選擇依據習俗遵守村規民約。在經濟發展狀況較好的農村,交通便利、外商投資、人才引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視野開闊了,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意識也會逐步提高。可見,農村經濟發展是提高農民法律意識的物質基礎。
(二)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有助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法治保駕護航。在推進法治社會的進程中,農民的法律意識增強,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具體體現在:一是出現鄰里糾紛、家庭矛盾的時候,具備法律常識的村民們不會用暴力解決問題,而是積極尋求村委會調解、法律援助,民事糾紛演變成刑事案件的情況會大幅度減少。當農民們日常矛盾糾紛減少,必然會過多關注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二是簽訂農業項目合同時,法律意識逐步強的農民們會懂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簽訂合法有效的合同。在一個法治有序的環境下,投資幾率也會大大增加。三是出現經濟糾紛時,農民法律意識提高了,農民們不會用極端惡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是會選擇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因此,提高農民法律意識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
1職校生暴力行為的原因探究
1.1素質不高
不能說分數決定學生的素質,但是有一個不爭的現象是高分學生比低分學生自律性強。在中考后,高分學生絕大多數進入高中學習,普高的分數線也高于職校很多。這樣,進入職校的學生,普遍是低分或中間分段的學生。這類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進入職校后,學習負擔減輕,家長抓的不緊,學習的主動性差,學生開始改變生活的中心,尋找新的生活方式,自制力差的學生出現了一些不良行為。
1.2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撞上職業教育,注定職業教育不是一帆風順的。進入職校的學生大都15、16歲,正處于青春期,內心有很多的反叛。你讓我讀職校,可我想讀的是高中;你讓我不談戀愛,可我喜歡那個女孩;你讓我不要打架,我兄弟義氣......這種生理周期特點也不可忽視。
1.3學校規模大,學生人數多
職業學校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迅速擴大規模,很多職校規模都超過萬人,人多了,必然事也多了,各種各樣的學生都有,打架斗毆的學生也就多了,學生的管理成為了學校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