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臨床護理知識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循證護理在護理行政管理中的應用
隨著臨床醫療護理模式的重新架構和專科護理的不斷發展,護理管理要求趨向于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循證護理以護理科研引導護理實踐,提高護理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成為現代護理管理發展的新形勢[1]。護理管理者應從傳統的管理模式向新的管理模式轉變,依靠職位和組織權威以及經驗管理的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2]。因此,我院護理部組織全體護士長認真學習循證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邀請上級醫院護理專家來院講座,傳授開展循證護理的經驗和方法,選派學歷高、富有科研精神的外科護士長為代表,在外科率先開展循證護理,以點帶面,在臨床工作中逐步實現循證護理的全院性開展。
2循證護理在護理教學管理中的應用
醫院規模不斷擴大,護理隊伍日益壯大,新護士和年輕護士的比例占到全院護士的1/4,在護理培訓方面除了常規三基外,帶教老師對新護士和年輕護士在循證護理知識和技能方面加大培訓力度,引導年輕護士運用評判性思維對現存的護理問題進行重新評價,利用所學知識和最新信息進行大膽探索,善于運用最佳科研證據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年輕護士學習到書本以外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從而熟練掌握循證護理的方法與技巧。
3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
3.1在日常臨床護理工作當中提出問題
首先由護士長召集病區護士學習和領會循證護理的相關內容,通過查詢以及閱讀相關資料和文獻,結合臨床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所需要討論的內容,其中包括有臨床護理技術操作、護理模式以及健康教育等。例如外科護理組提出的:胸腔閉式引流管是否需要定期擠壓?擠壓后是否對患者不利?集尿袋需要每天更換嗎等相關問題均可以給予循證。
【摘要】目的分析多學科診療引領模式在急診外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急診外科進行護理教學培訓的36名護士作對照組,予以傳統護理教學;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急診外科進行護理教學培訓的36名護士作試驗組,予以多學科診療引領模式教學。對比兩組急診外科護士的考核成績、臨床思維能力及急救思維能力。結果教學培訓后,試驗組急診外科護士的理論、技能考核成績均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急診外科護士的臨床思維能力評分為(88.03±11.83)分,比對照組的(73.97±11.02)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急診外科護士的急救思維能力評分為(67.48±6.96)分,比對照組的(58.40±8.16)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學科診療引領模式在急診外科臨床護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顯著,有助于豐富急診外科護士知識儲備、操作能力,并促使其臨床思維能力、急救思維能力的有效提高。
【關鍵詞】教育;多學科診療引領模式;急診外科;臨床護理;教學;臨床思維能力;急救思維能力
急診外科收治的患者病情嚴重且復雜,需要護士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及精湛的操作技術,以及較強的臨床思維、急救思維能力[1-2],因此,除了要給護士傳輸急救護理知識及技巧外,還需重點培養其臨床思維與急救思維能力[3]。急診外科臨床護理教學工作中,多以傳統的單一護理教學模式進行,忽視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培訓質量,加之單一的專科診療方案已無法滿足急診外科患者需求,因此需進一步改進護理教學培訓工作[4]。此次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教學培訓的72名護士為對象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急診外科進行護理教學培訓的36名護士作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22~45歲,平均(35.61±3.78)歲;工作年限2~22年,平均(9.85±1.37)年;學歷水平:24例本科及以上,12例專科。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急診外科進行護理教學培訓的36名護士作試驗組,均為女性,年齡23~45歲,平均(35.70±3.82)歲;工作年限2~23年,平均(9.91±1.35)年;學歷水平:25例本科及以上,11例專科。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急診科護士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對象
自2009年7月—2018年12月共有46名新入職護士完成規范化培訓。46名護士全部為女性,平均年齡(29.50±2.04)歲。學歷:碩士研究生1名(2.17%),本科25名(54.35%),專科20名(43.48%)。平均輪轉時間(34.39±3.38)個月。
2方法
2.1培訓目標
通過規范化培訓,使新入職護士能夠全面掌握口腔基本診療護理技術和臨床工作方法,培養臨床思維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獨立工作能力,從而能夠更快勝任口腔護理工作,更好的服務醫生、服務患者。
2.2培訓模式
“口腔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項目按照“理論與操作并重、培訓與考核并重、組織與監督并重”模式開展:采取理論學習加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學習口腔醫學及護理理論知識,并在3年內完成牙體牙髓病科、口腔修復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兒童口腔科、牙周病科6個口腔專業的臨床實踐,順利通過考核后,取得“口腔新入職護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
摘要:目的探討采用“觀摩-討論-模擬-實施”四位一體臨床實習教學模式提高護生專業核心能力的效果。方法選取在同一家“三甲”醫院實習的2010級和2011級護理專業本科護生120名,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60名護生采用“觀摩-討論-模擬-實施”四位一體的臨床實習教學模式,對照組60名護生采用傳統的“一看二講三示范”的臨床實習教學模式,通過技能考核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比較兩組的臨床實習效果。結果研究組護生的技能考核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應用新的臨床實習模式后,絕大多數研究組護生對本組的臨床實習模式持肯定態度,帶教教師對研究組護生的滿意率比對照組高(P<0.05)。結論核心能力是從事臨床工作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在臨床帶教中注重護生核心能力的培養,通過“觀摩-討論-模擬-實施”四位一體臨床實習帶教模式,可提高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評估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實踐技術能力及獨立進行臨床護理實踐的能力,以更加適應社會對高素質護理人員的要求。
關鍵詞:護生;專業核心能力;臨床實習;教學模式
護理核心能力作為護士職業的核心競爭力于21世紀初逐漸被引用到我國護理專業領域,成為護理人員從事護理崗位工作、完成護理任務的基本條件[1]。如何培養護生的專業核心能力,使其在臨床實習的過程中在知識、技能和態度3個領域得到發展,將所學知識向能力轉化,提高臨床實習效果,這是臨床實習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改革傳統的臨床實習教學模式,建立系統的帶教計劃,采用“觀摩-討論-模擬-實施”四位一體臨床實習教學模式,突出護生專業核心理論與技能的教學,加強崗位能力的培養,實現了課堂與崗位的無縫銜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擇
在同一家“三甲”醫院實習的2010級和2011級兩個年級的護理專業本科護生為研究對象。2010級護生為對照組(60人),按照統一的實綱以傳統的實習教學模式進行臨床實習;2011級護生為研究組(60人),建立系統的帶教計劃,采用“觀摩-討論-模擬-實施”四位一體臨床實習教學模式。
1.2研究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三級甲等醫院護理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在臨床護理帶教認知上存在的差異。方法選取新疆某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帶教老師200名和實習護生200名作為研究對象,查閱資料自行設計臨床護理認知帶教調查問卷為研究對象發放,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護理帶教老師、實習護生對科室管理、護理部管理的認知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基本素質、能力結構、知識結構上均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體表現為老師欠缺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和心理特征,實習護生缺乏臨床決策思維,過度追求自我價值。結論三級甲等醫院護理帶教老師與實習護生在臨床護理帶教認知上存在明顯差異,積極分析存在差異的原因,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是提升臨床護理帶教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臨床帶教老師;實習護生;護理帶教;認知差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醫療事業迅猛發展,對護理人力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大。臨床護理帶教是我國醫療領域培養護理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徑[1]。臨床護理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肩負著傳授護理知識、培養護生護理能力等多種使命,是實習護生專業實踐的啟蒙者[2-3]。實習護生是臨床護理帶教的主體,其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均可能對臨床護理帶教的進程和質量產生影響[4]。因此,統一護理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對臨床護理帶教的認知十分必要。本研究選取新疆某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在臨床護理帶教認知上存在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新疆某三級甲等醫院的護理帶教老師200名和實習護生200名作為研究對象。護理帶教老師中,男9名,女191名,平均年齡(39.54±5.52)歲,平均工齡(18.20±3.55)歲,學歷:本科125例;大專75例。實習護生共來自6所衛生院校,其中男13名,女187名,本科生167名,大專33名,平均年齡(22.60±2.48)歲。
1.2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