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村金融監管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農村金融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因運非正規化運行及自身的弱點,導致我國農村金融風險頻發。從法經濟學的視角分析,主要受農村金融制度改革阻力大、金融立法滯后及現存法規與金融發展的實際需求不匹配、金融監管效率低下等因素影響。通過放寬農村金融發展的環境、出臺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等多渠道盤活優化農村金融。
【關鍵詞】農村金融;法經濟學;供需;制度分析
一、引言
隨著金融改革不斷向前邁進的步伐,農村金融在新農業經濟中占有越來越重的成分,成為了促進農業增產、農村脫貧、農民增收的強大的動力。國家不斷提高對農業、農村、農民(又稱“三農”)的重視,農村經濟進入了新時代的新階段。然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合法化的金融機構是具有國家戰略性、以供給為主,供給與需求的天平偏離了“三農”發展的真實需求。當今,農村金融的運行效率低下,供需結構失衡,創新難度大,使得其發展一直無法跟上現代金融發展的平均水平。黨和國家近年來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加大對“三農”的資金投入力度,為了徹底改善農村金融的落后局面,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十五年有關“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文件明確提出要開拓投融資渠道,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農村金融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道路。在法經濟學視域下探討農村金融供需不平衡問題,提出操作性強的對策是希望國家通過頂層設計逐步完善農村金融制度,依法采取金融手段對農村金融供需失靈進行引導和調節,使農村金融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支點。
二、農村金融概念界定
農村金融依附于農村經濟產生,它存在與發展重點作用是要推動農村經濟的繁榮。一切與“三農”貨幣、資金等運作相關的活動均可稱之為農村金融,而農村金融發展涉及到農村資金、社會信用運作發展的繁榮程度,主要表現在以農村、農業、農民為主體的融資模式的創新、效率的提升、規模的擴大以及市場的繁榮程度。
三、農村金融機構供需分析
一、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環境
現階段農村經濟的發展缺乏良好的農村金融運行環境:一是我省目前的農村金融機構還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觀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對農村進行教育、醫療、法律等公共產品充分供應;四是應加強農村社會保險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退出農村金融市場
從2000年開始,在我省農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相繼撤出縣級及縣級以下地區。從而導致農村金融供應機構以及資金供應出現嚴重缺口,與當時農村經濟機制改革產生重大矛盾,隨著矛盾的日益尖銳,我省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積重難返的威脅。
3、存款保險體系不健全
存款保險制度作為金融穩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強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防止擠兌危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現行我省農村金融體系缺乏相關的存款保險制度,從而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域下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資金嚴重外流
目前,農村金融資本在總體資金匱乏的基礎上,還有大量的資金流向城市。主要表現在國有銀行及商業銀行存多貸少,并且貸款利率過高,致使農村企業和個人無力貸款。
(二)農村金融發展相對落后,大量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滿足
當前對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有農村信用社、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郵儲銀行等,但能向農村提供資金促進農民增收的金融機構卻非常有限。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社,自身產權不明晰,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信貸資金利率較高,導致支農功能得不到完全發揮。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商業銀行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按照市場機制的要求來決定信貸投向,由于農業是基礎產業,資金回收期較長,風險高且收益低,因此,商業銀行信貸重心向城市傾斜,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的貸款比重逐年下降。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并不面向微型涉農企業和農民個人貸款。以上農村金融現狀,造成農村資金供給不足。
(三)農村金融邊緣化
農村金融邊緣化是指農村金融不被國家金融整體發展所重視,受到排擠和削弱,從而難以全力支撐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滯后、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和農村金融人才的缺失
[摘要]推進農村經濟發展,金融科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傳統金融視角出發,阻礙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農民融資難,二是農村地區的產業發展不均衡。研究發現,金融科技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但是在發展農村金融科技過程中會遇到以下問題:信息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民金融素養和數字素養偏低以及金融監管制度不健全。因此,從“硬件”保障、“軟件”保障以及“制度”保障三個方面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經濟;金融科技;金融素養;數字素養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社會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其中金融科技的出現對金融業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金融科技是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VR等創新型高科技技術對傳統金融的業務模式、服務模式和應用場景進行創新,推動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完善,從而更高效地服務大眾的普惠金融服務。從農村經濟發展的角度看,農村金融科技的推廣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引領作用,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金融科技的信息化技術創造多種創新金融產品,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將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接收的“長尾”人群納入正規的金融體系,從而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傳統金融視角下的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
(一)農民融資難
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資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血液”。據有關研究表明,我國農村地區的有效貸款需求的農戶占總農戶的15.54%,在有效貸款需求農戶中,從不同渠道獲得了貸款的農戶占比76.34%,且經營規模越大的農戶,其資金需求量越大,貸款成本也會越高。在貸款方式的選擇上,農戶首選民間借貸,但這種借貸方式僅能滿足部分小規模經營的農戶的資金需求,且借貸不規范,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其次農戶會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借貸,正規的金融機構會根據客戶的信用評級和抵押物的資產價值來給定貸款利率,而農村缺乏有效的信用評級體系,所以農戶的貸款成本會普遍偏高,容易打消農民借貸的積極性。
(二)產業發展不均衡
一、行政監督不到位,造成農村金融監督失誤
各地方政府過分重視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片面追求農村金融增長,而忽視了對農村金融的監督。主要表現:一是政府對農村金融多是事后監督和管理,即在出現金融違法現象之后被動的進行懲罰和處理,失去了監督管理的主動性。二是政府相關部門對農村金融管理的方式不合理。農村金融形勢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保守的、傳統的監督方法不一定適合當前農村金融形勢的發展趨勢。而監管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一成不變的監管方式必然有悖于當前農村金融形勢,阻礙了農村金融業的進一步發展。三是政府監管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導致了事件發生后的多部門執行或零執行的現象,造成了農村金融監督失誤。
二、農村金融管理組織內部制度不合理,可操作性差
在農村金融管理組織內部領導權力一手抓,“官本位”的思想盛行。任人唯親,重關系輕考核等行為讓金融管理部門喪失了其應有的權威。不少組織內由領導一手說了算缺乏客觀、公正的監督意見,喪失了監督部門的作用。甚至出現“走后門”等腐敗行為,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
三、農村村民監督意識薄弱,社會監督制度發展緩慢
社會監督制度是農村金融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監督有利于調動農村村民主動參與金融管理的積極性,提高透明度和公正性。但是,就目前而言,農村社會監督制度尚未發揮其功效。究其原因,首先是農村村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不愿意表達個人意見和建議,隨大眾等。加之文化水平相對較低,法律意識和民主觀念相對淡薄。這些自身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村民參與金融管理監督的主動性。其次,農村村民參與金融監督的渠道不暢通,缺乏正式的制度保障。村民有建議卻苦于沒處說,這大大削減了村民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失去了對農村金融監督的熱情,阻礙了社會監督制度的正常運行。那么,應該如何重塑農村金融監督體系,其有效路徑包括:
(一)建立健全的農村金融監督法律體系現在農村金融監督是法制監督。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監管農村當局進行依法監督的前提。農村金融監督法律體系的完善直接影響金融監管成效。具體而言,我們應該在繼續堅持農村基本金融監督法律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現有立法和法規,順應時展,適時制定新的、全面的監督法律,對農村金融監督體系起到有效的補充作用,減少法制漏洞。例如適時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等。再次應制定一部專門針對農村金融監督的法律法規。立法者應對農村金融工作進行實際考察,立足于農村金融現狀,制定農村金融監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