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農業創新技術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
1.1機器人技術
工作強度大,且環境復雜的地方,人為操作非常不便。因此,利用機器人成為矚目的新技術。農業作業的環境及操作復雜、多變,對機器人的要求很高,要求機器人自動收集、處理農業信息和作業。在收獲成果時,要求機器人自己辨別成果成熟度,區別雜草與作物。
1.2虛擬技術
虛擬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圖像處理操作技術及傳感技術和計算機圖像學等重要技術,為機械與操作者提供一種交互體驗的新技術。農業虛擬技術主要以農作物、市場等為研究核心,利用高科技的先進技術研究如何對產品進行改良,對環境進行改造等。通過虛擬技術,可模擬生產,且生成虛擬結果,將結果用于研究,分析并調整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當中,降低生產損耗,提高生產率。
2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推廣的策略
農業辦公條件簡陋、辦公人員不足,對基層情況不是很了解,推廣新技術經費不足,限制了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推廣。且很大一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低,對新技術的理解程度不高,不敢嘗試使用新技術,甚至有抵觸情緒,使得新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推廣存在困難。
關鍵詞: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關鍵思路
引言
農業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動力,是社會穩定的基石。農業在我國的任何時期都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農業機械的使用推廣能夠使農業快速科學地發展。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的過程中,要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既不能盲目冒進,也不能墨守成規,而應該遵循科學的發展原則以及發展方式,更好的提升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成效,全面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
1農業機械新技術應用研究
在全方位推動農業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深入全面的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依托于科學全面的技術體系,以及全面完善的機械內涵,更好的提升農業發展的整體成效,全面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農業機械新技術是農業發展的關鍵立足點,在實踐過程中,有必要充分全面的推動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研究,以此來全面的提升其推廣應用成效。
1.1農業機械新技術的創新力度不斷加大
農業機械新技術正在逐步實現創新,是目前我國農業機械新技術發展的現狀體現。農業是我國的第一產業,是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和保障民生的充分保障。伴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日益加快,為更好的提升農業的生產質量以及生產效率,為全面推動農業產量與效益保質保量的增長,必須積極推動農業機械新技術發展。一直以來,在推動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應用中,我們更多的是從發達國家進行借鑒,這很難真正推動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發展。近年來,伴隨著人們對農業機械新技術的重視和認知,國家層面加大對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研發,使我國農業機械新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一大批新型的技術、設備紛紛投入到農業生產過程中。
分析了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約因素,并提出對策,以期促進農業科技的創新與推廣。
1.制約因素
1.1農業技術創新與推廣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農副產品日趨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形勢下,農戶增收的愿望十分強烈,但農民引進新技術僅憑一些簡單的聽、看和有限的光盤資料,手段不夠完善,發揮不出好的效果。農民又比較因循守舊,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達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發揮鄉鎮級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建立一些試驗田、示范基地,在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的正確指導下,有目的直觀地向農民展示必要的效果,農民才會體會到更多的收獲,才能大面積的推廣使用農業新技術。農技推廣工作是一門科學,需要人才作支撐。目前,基層農技人員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鄉鎮人員編制少,還有部分其他非農技人員頂替農技人員,占農技人員的編制,嚴重降低了農技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農技隊伍中接收繼續教育的人數也在逐年下降,盡管他們通過多年基層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時代,知識面與知識結構還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存在知識“老化”現象。
1.2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機構不健全
目前,鄉鎮機構改革后,人員得到了精簡,農技站機構已不存在,人員也合并到了鄉鎮機關。這樣不僅使縣級農業部門對鄉鎮農技業務難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農技人員當行政人員使用,農技站人員在業務上沒有自主權,技術干部做行政事務的多,搞業務技術的少,直接影響了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一方面,鄉鎮農技人員合并到鄉鎮機構,機構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級農技員多年前就已取締,導致農技推廣網點解散,農技推廣工作“棚架”。
2.具體措施
一、開辟農技推廣新天地,試驗示范展實力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把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成果在增產增收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具有經營自主權的廣大農戶去觀察、比較、選擇,逐步變成農戶學科學、用科學的主動行為,成為了農技推廣部門面臨的重要課題。鑒于此,為服務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任務,增強農業科技示范和輻射帶動功能的要點,把市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作依托,以農業技術創新和管理機制創新為動力,就應實效推進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作為試點,錦州市早在十幾年前就率先開始在黑山縣常興鎮曹家村租用了400畝耕地,建立了錦州市農業科技示范場,主要進行雜交水稻栽培技術、旱稻栽培技術、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和水稻新品種繁育的試驗和示范。隨著不斷探索和發展,逐步構建起以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依托,因地制宜的擴展到所轄的4個縣(市)興建縣級農業科技示范場。通過幾年來的努力,目前已先后在黑山、凌海、北鎮、義縣四個糧、油、菜主產縣(市)建成了5個百畝以上規模的農業科技示范場,總占用土地面積達到970畝。農業科技示范場以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成果試驗、示范和展示為核心,面向廣大農民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它依托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在鄉村,貼近農民,方便學習,集農業新技術試驗示范、優良品種繁育和農技培訓于一體,改變傳統的“嘴上說、墻上寫、紙上印”的說教式推廣,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榜樣示范引路式推廣,極大地增強了推廣工作的感召力,激發了廣大農戶學科技、用科技意識,提高他們對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成果的接受能力,從而開辟出了一條市場經濟條件下富有生機、活力的基層農技推廣新路。
二、技術推廣起成效,科技成果轉化高
這些示范場在結合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和廣大農民科技致富需要上,重點引進試驗示范和展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成果,包括玉米、高粱、水稻、花生、大豆、雜糧、蔬菜等七大類農作物新品種試驗和展示,米麥菜間套復種、玉米不同品種的不同密度栽培、花生地膜覆蓋與裸地栽培模式、水稻栽培模式、地力使用與檢測及配方施肥、3414肥效、各種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不同品種農藥應用效果、蔬菜栽培模式與經濟效益等農學、土化、植保、園藝四大學科新技術、新成果。僅2007年,在各示范場中就進行玉米新品種綜合評價33個,玉米優良品種展示28個,高粱優良品種對比試驗與大區展示11個,大豆優良品種對比試驗與大區展示9個,花生優良品種對比試驗與大區展示13個,雜糧優良品種對比試驗與大區展示7個,并且在承辦國家、省、市級項目同時,還承擔著國家級植物病蟲區域監測和土壤地力長期定位監測項目,自身組織實施玉米科研育種及雜糧品種選育等項目。這一農業技術的推廣展示平臺,在一條新途經上極大的提高了技術的互動性與普及性,更有效的促進了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三、試驗示范呈現展示效用,給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引進和試驗作為示范場的必要條件,為科技支農提供了基礎保障。在這里集成了優新品種引進與對比,農技推廣人員通過試驗驗證將科技成果在這平臺上進行展示,以輻射、帶動農戶自主選擇種養優勢農產品。通過幾年的努力建設,一個市級的農業科技示范場共引進、試驗農作物新品種2315個、先進適用農業新技術409項,組織農民參觀學習近百萬人次,使1089項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在全市的農業生產中得以推廣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覆蓋率達到98%以上,共承辦國家、省、市級項目518項次,自定項目1207項次,引進和試驗新品種1524項次、新技術95項次、農資新產品106項次,同時還承擔著國家級植物病蟲區域監測和土壤地力長期定位監測,自發組織實施玉米科研育種及雜糧品種選育等技術試驗。這為農業實現科技化、專業化、生態化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也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這里把科技成果、農業種養技術進行展示性的實地轉化和施用,讓農戶近前看,直接學,回家用,同時也為各類技術培訓搭建了現實的教授講臺,增強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信心,提高農技人員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成效。在大譚農業科技示范場中,每年參加各種技術培訓、科技觀摩達3000多人次,發放科技材料30000余份,讓農民把看得見,聽得真的先進科技成果直接得到推廣應用,加快了結構調整的步伐。并且先后承擔國家、省、市的試驗示范200多項,引進新品種850余個,推廣繁育新品種30000多斤,培訓農業科技大戶1000多戶,有850名農民獲得綠色證書,15名村級農業科技信息技術員獲得農民農藝師職稱,帶動農戶11000余戶,做到了“引導農民調,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銷,促進農民富”的工作目標。
四、科技示范場的優勢體現
[摘要]桃形李是浦江縣地方名果,在縣內經濟影響因素中占重要地位,桃形李種植大戶不斷研究推廣新技術,通過對浦江縣桃形李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擴散的影響因素追蹤分析,提出必須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強浦江農村社會社區建設,加快提高區域生產專業化水平與規模化步伐,積極構建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新型擴散模式,加強農民培訓等建議。
[關鍵詞]農業創新;擴散;浦江桃形李
1浦江桃形李產業發展概況
1.1浦江桃形李產業發展現狀
浦江縣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華市北部,截至2013年,浦江縣縣域面積達920km2,由于各種歷史和自然因素,農業是該縣的重要產業之一,屬于金華地區農業大市。在“十二五”期間,浦江縣斥資5.5億元,建成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2個,11個精品園、55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91個共3860hm2,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2200hm2。但是,浦江縣的農業技術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生產環境仍需改善,中低產田比重較大,生產能力亟待提高,科技貢獻率不足,產品競爭力差。桃形李是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的地方名果,又稱尖桃形蜜李,是浦江地方名果,已成為浦江農業的拳頭產品,屬于浦江縣特產。浦江桃形李系薔薇科李屬,“中國李”中的一個品種,是金華市浦江縣名特優新珍稀果樹之一,其營養極其豐富,可用吸管吸食果肉,可剝皮直接口食果肉,可食率高達97.8%,并獲也是該縣唯一的省級農業名牌產品,不僅為新技術貯備提供了有效的技術載體,而且還起到了明顯的示范作用。
1.2浦江桃形李產業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擴散現狀
農業技術創新擴散是指與農業新技術、農業新發明等從初創源頭開始向外界傳播,直至被農戶或涉農企業所直接采用的一個過程。農業技術擴散的結果是:一項新的農業技術為更大范圍、更多的人群所使用,進而促進相關地區及產業發展,提高當地社會和生態收益。浦江縣桃形李產業的農業技術創新成果擴散手段由過去簡單依靠行政命令為主的行政推廣逐漸向為社會、企業、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全方位農業技術創新擴散轉變。通過整理資料,了解到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得到以下基本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