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醫學培訓教學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摘要:隨著國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的建立,以及檢驗醫學科自身發展的需要,對于檢驗醫師的規范化培訓逐漸受到醫療界的重視,如何更好地進行檢驗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已成為檢驗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自2014年開始對檢驗醫學科住院醫師進行規范化培訓,近6年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現就檢驗醫學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目的、不同起點住院醫師的專業基礎知識培訓、傳統方式與網絡教育結合的培養教學模式、考核體系、獎懲制度等方面的經驗教訓加以總結和分析,以期為今后規范化培訓基地進一步完善的制度、改進措施提供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醫學檢驗;檢驗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模式
住院醫師培訓是使醫學生有能力勝任醫師工作必經之路[1-2]。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制度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的德國,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國醫學界的廣泛認可[3]。在我國,2012年中華醫學會了強制性住院醫師培訓標準,長期以來探索建立的住院醫師規培制度已逐步走向成熟。但是,醫學檢驗專業的住院醫師培養起步較晚,且各地培養細則有較大差異[4],如何更好地進行檢驗醫師的規范化培訓已成為檢驗科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我科自2014年被認定為第一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起,承擔檢驗醫學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任務,6年來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教訓,本文就如何培養高素質臨床檢驗醫師,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以及今后規范化培訓過程需要進一步提高完善的制度措施進行探討。
1重視職業操守的培養,先育人后成才
在檢驗醫師的培養過程中,臨床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若忽視醫德醫風教育及職業素養培養,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下,可能會形成嚴重的后果。隨著互聯網及自媒體的迅猛發展,患者對醫學科普知識、自身權利認知和維護意識日益增強,對醫生的要求也日益增高。近年來,隨著醫療商品化對醫患關系的影響,近年來針對醫生的惡性暴力事件有所增加[5]。在醫學本科教育課程中缺乏對倫理學等社會學科的重視,檢驗醫師直接面對患者及家屬的機會較少,不易體察患者及家屬的痛苦及需要,相對缺乏溝通經驗和溝通技巧,容易因溝通不暢引發不必要的糾紛。因此,有必要在培訓期間向培訓學員強調樹立敬畏生命、甘于奉獻的崇高精神的重要性,培養學員視患者如親人,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的職業操守。培養住院醫師成為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優秀檢驗醫師。在本基地培訓過程中每季度至少進行一次醫德醫風相關內容講座,組織住院醫師積極參與院內及科室舉辦的科普宣傳、義診等活動,利用情景教學等方法,模擬臨床真實情景,讓學員在與患者及臨床醫護的溝通實踐中獲得真實體驗,有助于學員提升自我職業素養,增加溝通經驗。同時在日常考核、年度考核評優中醫德醫風評價均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我基地培訓學員多次收到住院及門診患者的感謝信、錦旗,也增加了培訓學員的工作自信心和自豪感,為今后正式邁入醫師行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專業基礎知識培訓兼顧不同起點培訓醫師
參與檢驗基地規培的住院醫師主要有三個來源。一是專業型醫學碩士學員,這部分學員本科學習的專業一部分為臨床醫學,一部分為檢驗醫學專業。二是單位委培學員,三為社會人學員。首先,由于學員培訓前的專業不同,其對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有較大差別,例如臨床醫學專業的學員對于檢驗項目、儀器工作的原理知識幾乎為零基礎,而檢驗專業的學員則對疾病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內容了解甚少。其次,學員的起點學歷不同。部分委培學員可能為碩士或博士學歷起點,而多數專業碩士及社會人學員為本科學歷起點,造成學員的知識架構體系有較大差異。再次,學員的思維模式不同。臨床醫學專業與檢驗醫學專業學員在遇到相同問題時往往思考解決問題的路徑是不同的,另外有過臨床工作經驗的學員,與剛剛本科畢業進入規范化培訓的學員,其思考方式也有很大差別。要兼顧平衡學員這些差異,就需要指導教師在常規計劃的小講課、教學查房及日常指導中根據不同學員特點來設計、調整講授內容。例如在實施問題式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學中,需要根據不同基礎學員準備不同問題,并在課前安排不同學員查找不同相關資料文獻,充分調動各類學員積極性,補充其相對的基礎知識或專業技能缺陷,這大大增加了指導教師的工作難度和強度。也對指導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基地非常重視對指導教師的培養,除了在科內進行定期集體備課,開展教學研討會,積極為指導教師提供外出學習交流機會,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國內高水平交流會議及培訓學習班,目前所有指導教師都接受過省級以上的規范化指導教師的培訓。這些措施有利于指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學習利用新的教學平臺,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從而全面提高帶教質量。
[關鍵詞]臨床模擬教學;老年醫學;醫護聯訓;急危重癥救治;自助考核
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和虛擬仿真技術迅猛發展,美國METI(medicaleducationtechnologiesincorporation)公司先后研制出HPS、PediaSim、ECS等智能模擬人,并被應用于臨床醫學教育,臨床模擬教學從此誕生,并成為臨床實踐教學的重要模式之一[1]。挪威Laerdal公司2009年成功研發出高端智能模擬人SimMan,其外形與真人類似,具備呼吸、心跳、血壓等基本生理特征,對臨床操作能夠作出相應反應,且不存在倫理問題和醫患糾紛,高端智能模擬人被廣泛用于臨床實踐培訓,開啟了情景式臨床模擬教學新篇章[2-3]。本單位從2016年開始,全力推進模擬訓練中心建設,先后打造了自助考核教學管理系統、數字化臨床思維培訓系統和混合現實訓練系統,并開展了大量臨床思維和模擬訓練、臨床搶救醫護聯合訓練、急診搶救醫護聯合訓練和保健特色技術訓練,既創新了教學培訓模式,又提升了醫務人員應急應變能力,強化了醫療作風養成。
1臨床模擬教學背景
1.1臨床模擬教學的設計初衷
醫學是生命的科學,具有“零容錯率”屬性,醫療活動事關患者生命健康,在臨床操作中少犯一個錯誤,患者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醫學也是實踐的科學,需要經過反復操練和通過臨床病例積累大量經驗,才能不斷提升診療水平,成長為一名合格醫生[4]。如何破解“零容錯率”和“實踐性”之間的矛盾,培養合格的醫生,一直是醫學教育者想要破解的難題。高端智能模擬人的出現,很好化解了二者之間的矛盾,既不犧牲患者利益,又起到了實戰練兵積累臨床經驗的效果。臨床模擬教學的精髓主要包括以下3點:一是以學生為中心,臨床模擬教學改變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做學生看”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二是以問題為中心,臨床模擬教學會圍繞一個臨床實際問題,利用高端智能模擬人等教具設置特定的醫學場景,受訓者依據所學知識,作出初步診斷,并施以相應救治措施,實現解決某個臨床問題的教學初衷[5];三是以實踐為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機會是臨床模擬教學誕生的內在動力,“做”是臨床模擬教學的核心教學思想,同時“做”也是積累臨床經驗、提升臨床操作熟練度必不可少方式,只有在“做中教、做中學”,學生才能有更深的感性認識,才不會紙上談兵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1.2臨床模擬教學的主要方式
臨床模擬教學,顧名思義通過模仿和擬定,使特定現實場景在一定程度上重現,讓老師和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觀,從而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實現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
摘要:目的:探討微信聯合PBL教學在全科醫學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6年9~2019年5月期間參加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42名,按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實施傳統“以授課為基礎教學法”(LBL),研究組實施微信聯合“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PBL),對比兩組考核成績得分及教學質量滿意度。結果:研究組各項考核成績得分均高于參照組,研究組考核總得分(90.63+1.76)分,高于參照組的(70.85±1.65)分,差異明顯(P<0.05);研究組教學質量滿意度為95.24%,高于參照組的66.67%,差異明顯(P<0.05)。結論:微信聯合PBL教學在全科醫學培訓中的實施效果顯著,可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微信;授課;基礎教學法;全科醫學;教學質量
全科醫學在國內最早引入于上世界90年代,加快發展全醫科學及培養全科醫生是醫療衛生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全科醫學具有內容涵蓋故廣、技術性要求高等特點,依靠傳統機械化的“以授課為基礎教學法”教學法(LBL)并不能調動學員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1]。我院在全科醫學教學培訓中實施了微信聯合“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PBL),取得了一定效果,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9~2019年5月期間參加全科醫學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42名,按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參照組21名,男11名,女10名,年齡26~31歲,平均年齡(27.64±1.07)歲;研究組21名,男12名,女9名,年齡25~31歲,平均年齡(27.71±1.12)歲。兩組基礎資料無較大差異(P>0.05),可對比。
1.2方法
[提要]加強高等院校大學生急救培訓,提高培訓效果,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急救知識與技能,更有助于進一步普及全民急救意識。與醫學專業大學生相比,非醫學專業大學生缺乏醫學背景知識,需要采用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更好的培訓效果。構建大型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與小容量學生實體課堂教學(Classroom)結合的急救培訓混合教學模式,即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深度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勢,提高急救培訓教學質量,改變教學結構,實現學生掌握高質量應急救護技能的學習目標。
[關鍵詞]急救培訓;混合教學模式;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POC
應急救護是指發生意外或急癥時,在醫護人員未到達前,第一“目擊者”以一般公認的醫學原則為基礎,利用現場人力、物力對傷者施行的初步救助或救護。良好的應急救護能極大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傷者病死率[1]。許多發達國家急救知識普及率高于10%,而我國卻低于1%,公眾自救、互救意識仍較為薄弱。非醫學專業大學生雖然是高知識、高素質群體,但仍非常缺乏急救知識和技能。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在發生意外時,可進行及時、有效的現場施救,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挽救生命,減少傷殘[2-3]。因此,讓急救培訓走入課堂,不僅貼近大學生的需求,也是開展生命與安全思想教育的需要,對培養具有科學施救意識與勇氣的高素質人才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培養具有生命關愛理念和專業急救技能的大學生,也有助于其畢業后在生活、工作中傳播急救知識和技能,有利于急救意識的全民普及。因此,在非醫學專業高校開設急救培訓課程,普及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固定、災害逃生等急救知識與技能勢在必行[4-5]。《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的關系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推動教育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變革創新,進入“互聯網+”教育新時代的中國大學必須積極應變[6]。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的師生全覆蓋,推動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學全過程[7]。2018年6月,教育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各高校要建設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等不同類型的“中國金課”,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要體現先進的教學模式[8]。本文基于中國新時代高等學校本科教學需求,結合“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進步,針對目前非醫學專業大學生自救、急救基礎知識薄弱、技能低下的現狀,探索建立適應非醫學專業大學生急救培訓要求的混合教學模式,旨在改變急救培訓教學結構、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生高質量掌握急救技能的學習目標。
1急救培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醫學背景知識缺乏影響非醫學專業大學生急救培訓效果
非醫學專業大學生未學習過相應的醫學科目,醫學背景知識不足,對急救原理理解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急救操作不當,有可能加重患者傷情。例如,在進行心肺復蘇操作時,若不能將手掌掌根準確定位于胸骨下二分之一段,有可能因按壓位置不準確,造成肋骨骨折、內臟出血等嚴重后果;在學習氣道異物梗阻急救時,不清楚氣道、食道生理解剖結構,很難理解海姆立克急救手法的基本原理,無法找準腹部沖擊位置,有可能導致操作失誤,貽誤寶貴的搶救時機。針對此類情況,應考慮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對非醫學專業大學生普及急救相關生理知識、醫學原理,加深對急救知識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急救要領。
1.2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及技能訓練時間不足影響培訓質量
摘要:目的總結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學檢驗科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效果,以指導提高科室整體教學質量。方法作為重慶醫科大學的臨床實習基地,應充分發揮教學醫院的作用,對實習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碩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生(住培生)、進修生等“四生”,根據人員不同層次,用分層次教學方法替代傳統單一模式教學方法進行培訓。結果分層次教學前后實習生對帶教質量的總體評價的滿意度分別為85.4%、96.9%,對帶教講教及操作示范滿意度分別為82.9%、87.5%,對實習收獲滿意度分別為87.8%、93.7%,對帶教質量的總體評價滿意度提升尤為明顯。分層次教學前后專碩生/住培生對教學的總體滿意度分別為85.7%、94.3%,進修生對教學的總體滿意度分別為91.1%、95.2%。結論分層次教學法的實施效果良好,可最大化滿足不同層次人員學習的需求,同時對師資的帶教準入制可分層次進行評價和考核,對教和學都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醫學檢驗科;教學培訓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先進的實驗應用技術與高端檢驗儀器的不斷普及,提高了實驗結果的準確性,為臨床提供了更多更新的檢驗項目[1],同時對檢驗人才的要求也更高,而人才培養是推動檢驗專業發展的基礎,也是為臨床提供正確診療決策的基本保障。如何做好人才培養是醫學檢驗臨床教學面臨的難題之一,本院作為重慶醫科大學的附屬臨床教學醫院,教學的責任重大。以往傳統模式的臨床帶教對實習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碩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生(住培生),無論學歷層次高低,進修生無論來源單位的規模大小以及自身工作經歷長短,均用一種教學方法進行帶教,其教學的弊端表現在因生源不同、基礎不同,對老師講解的領會能力相差甚遠。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學訴求,教師難以權衡帶教內容的難易度,學生不能取得有效的學習效果。為改變這種傳統單一模式的教學方法,本科室在2018年的教學培訓計劃中提出了分層次教學的方法。分層次教學法是依據人員在知識基礎、能力結構、自身素質存在差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教學、評價活動,讓各層次的人員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手段和方法[2-4]。
1方法
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同時根據科室設置的臨床血液體液、臨床生化、臨床免疫、臨床微生物、臨床分子生物等不同亞專業組的特點,采取各具專業特色的教學方法,主要分為學歷教育和畢業后教育兩塊。
1.1學歷教育教學
學歷教育教學以實習生為教學主體,教學重點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定位,教學重點側重于崗前生物安全培訓、實踐操作能力、全程質量保證等方面[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