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羊脂球讀后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閱讀 興趣 體驗 積累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在閱讀中才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把握語文學習的真諦。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規定7―9年級的學生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閱讀課,早應走進語文課堂,而要延展于課堂之外。實踐中我們發現,閱讀是孩子精神家園的樂園,尤其是閱讀名著。在閱讀中,他們可以享受樂趣,思維可以自由馳騁,能獲得創新的源泉,思想可以得到升華,情操可以得到陶冶……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越來越成為語文老師的共識。
閱讀教學,關鍵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以提高,說明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語文教學才有質的飛躍。名著的天地非常廣闊。閱讀名著,要側重于引導學生學會將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廣泛的文學背景相結合,對文學作品進行合理的解讀。但不同學生有不同的閱讀基礎,教師在閱讀教學的指導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個性,又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培養有個性、有創造性的讀者。
如何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做好學生閱讀的導航者,我結合一些教學體驗,談談認識。
一、強化教師“導”讀
我們經常說,要活到老,學到老。于漪老師說:“語文教學質量說到底是語文教師的質量,要提高語文教師修養的方法和途徑就是讀書,語文教師應該把閱讀和寫作作為自己生命的體現形式。”用我校的一個宗旨來說,你如何要求學生,就要如此要求自己。要想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路上走得更遠,首先教師要有閱讀意識與閱讀體驗,做經常閱讀的人。如果教師沒有豐富的閱讀體驗,沒有博覽群書,卻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名著,那么無異于紙上談兵。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學習的天地就有多廣闊。語文教學,不能僅囿于課本,而要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積累更豐富的知識。教師作為學生名著閱讀的導航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名著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類智慧與文明的結晶,閱讀名著對他們身心發展、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我們讀名著,如同站在文學巨人的肩膀上觀人生,識社會,看天下。余秋雨先生說:“名著其實就是知識堡壘上的制高點。”當你攀上這座知識的頂峰時,你一定會有“一覽眾山小”的眼界與胸懷。那么,學生閱讀的就不僅僅是書籍,而是人生,是境界。
二、激發學生“想”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名著閱讀產生了興趣,就無需老師的說教與督促,自然而然,他們就會變被動為主動閱讀,這才算是真正走近了名著。《圍城》中說,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其實閱讀教學,也提倡內外結合。就是以課本為契機,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比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項鏈》一文時,我發現學生對莫泊桑的作品比較感興趣,借機簡單介紹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兩個朋友》,并推薦他們閱讀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集《羊脂球》。同時推薦很多其他外國名著,如:《復活》、《巴黎圣母院》、《簡?愛》等。后來在一次名著交流會上,有學生比較深刻談到了閱讀《羊脂球》、《簡?愛》等名著的體驗。在驚喜與驚訝中,我明白了,學生的眼光也在課外。興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內的文章,更激發了他們閱讀課外名著作品的渴望。
三、鼓勵學生“多”讀
閱讀名著,貴在體驗。名著閱讀教學,應特別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我的名著教學閱讀的時間,既安排在課內,又延伸于課外。課內,每周至少安排一節語文課或自習課進行閱讀。閱讀的時候要求“用筆”“用心”。“用心”就是靜讀,全身心投入地閱讀。“用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讀書筆記。如對好詞好句的積累,人物的認識,環境描寫的點評,作品情感的感悟等及時做好筆記。課外,可利用周末、節假日閱讀。久而久之,閱讀習慣養成了,我也不用三令五申地要求了,到時間,他們都會自覺閱讀,如同履行承諾一般。還每兩周安排一次名著交流會,將他們短期閱讀或長期閱讀的感受做一次交流,以小組為單位,組員輪流展示,并將好的交流成果編輯成集,作為班級閱讀筆記保存。撰寫讀后感,也是促進名著交流的一種形式。讀后感的撰寫,不限字數,不論語言,只重感悟和體驗。這樣,日積月累,既擴大了閱讀的信息量,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力和表達力,可以說是一箭雙雕。
四、引導學生“會”讀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區靖宗昊
是一種職業還是一種稱謂?不管它是職業還是稱謂,都是一種與骯臟相提并論的東西,男人們討厭它卻又忍不住想靠近它,討厭是從道義上來講的,靠近是一種男子嗜色的本性;女人們厭惡它卻又悄悄的模仿它,厭惡它是因為它的存在給她們的家庭帶來了不幸,模仿它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留住自己唯一的男人。
然而,古今中外,以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不算太少,較為有名的有杜十娘、焦桂英、陳百露,有羊脂球、娜娜,也有茶花女。這些可悲的婦女,用她們的生和死控訴了她們所遭遇的時代之后,便像流星般的隕落了,同時,帶走了人們對她們的輕蔑,留下了人們對她們憐憫和惋惜還有對她們的品質中的閃光點的尊敬,這個點就是她們以各種形式追求的解脫:從良也好,死亡也好,消失也好……
茶花女是一個高級,生前應該是揮霍享樂、喝酒跳舞、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了,以時下部分人“笑貧不笑”的標準來衡量,她應該算是成功女性了。但她卻選擇了死。對于她來說,死亡是一種清潔濟,可以凈化空氣,也可以恢復人的記憶,并且還將讓她的靈魂得以超生,所以死亡是值得慶幸的好事。那些曾經沾污過她的身子和靈魂的人得之她的死訊后,便可松下一口氣來,因為她死了,她的死亡將那些人的丑惡和秘密一同帶進墳墓中去了。如果她不是在正值大好年華的時候死去,到老時也得死去,但那時也許到她會集疾病與貧窮和唾棄于一身,帶著骯臟的身軀和負罪的心靈而寂寞的老死。同樣是死,年輕的死較之老了的死多了幾分讓人憐惜的成分。所以死是她最明智的選擇。
第一次讀《茶花女》時,還很年輕。那時也曾為她在年輕的時候就死去了而感到慶幸,當時我的想法同作者的一樣,為這年輕的生命嘆息著惋惜著,早一點死總比晚一點死少遭受很多世人的輕蔑,并且也不必為容顏老去生活無著而操心,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才發現,原來蒼天對人的施予都是一樣的,煙花女子也好,良家女子也好,只要是女人,命運都不會有太多的差別。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就是一個良家女子,她被兄長以黃金為價嫁給一個垂死的差不多癱瘓了的人,并且為這個人生了兩個孩子,婆家為讓她安心侍奉丈夫,把她由姨太太一步扶為正室,從而鎖定了她悲慘的一生。她的命運與茶花女的命運都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讀了曹七巧,感覺到一種女人無聲的吶喊,讀了茶花女,卻是一種繁華散盡的悲涼。曹七巧的墳墓如今在哪里?沒人知曉。隨著歲月的流逝,她的姓名連同她的花容月貌以及她的悲慘身世都早已湮沒在那些荒丘野蔓、黃土殘碑之間了,而茶花女卻因她那凄美的愛情而活了下來。成了那許許多多沉歿在歷史塵埃中的同命運人中的幸運者。如果說的衰老是她們的第一次死亡,那么女人的婚姻是否可以稱為女人的第一次死亡?沒有人去體慰過她們的悲傷,也沒有誰真正憐惜過她們——哪怕是那些自認為是最憐惜自己的女人的男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有益的課外閱讀不僅能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同時還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衛生類高職院校學生無升學壓力,原本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但令人遺憾的是,相當多的護生在課余時間并不閱讀,即使有些能適量閱讀的,其閱讀目的也有些偏離,認為閱讀只是為了消遣,調劑一下精神,或為了打發課余時間。因此加強護生課外閱讀課業設計,幫助護生提高閱讀品質很有必要。
一、以推薦閱讀書目為契機,幫建科學的課外閱讀課業體系
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的護生,一、二年級以學習文化基礎知識為主,課余時間充裕,壓力不大。語文的講授也貫穿這兩年。同時護生進校年齡大都在十六歲左右,且絕大部分都是女生,感性思維優于理性思維,在閱讀取向上,容易受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向護生推薦課外閱讀書目的契機,幫助護生建立科學的課外閱讀課業體系。
《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各類文學作品的興趣,課外自讀10部以上文學名著,總量不少于200萬字。”這就為我們建立課外閱讀體系指明了方向:傳統文化、經典名著、影視作品、網絡文學等可以構成課外閱讀的材料體系。
筆者針對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一、二年級護生,在開展課外閱讀上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第一學年先安排護生系統閱讀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推薦的書目,傳統文化:《詩經》、《論語》、《史記》、《弟子規》、《資治通鑒》、《古文觀止》、《唐詩》、《宋詞》等作品中的一些篇目;經典名著:四大名著、《駱駝祥子》、《許三觀賣血記》、《家》、《春》、《秋》、《儒林外史》、《竇娥冤》、《雷雨》、《圍城》、《吶喊》、《彷徨》、《邊城》、《金鎖記》、《救世情結與白日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一個人的村莊》等;影視作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辛德勒的名單》、《肖申克的救贖》、《拯救大兵瑞恩》、《三個白癡》、《人鬼情未了》、《失真的畫》、《社交網絡》、《當幸福來敲門》、《杜拉拉升職記》等。通過這些優秀文學作品的閱讀,加深和拓展護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等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增長見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啟迪智慧。
第二學年安排護生閱讀外國文學和網絡文學。外國文學的閱讀可讓學生領略別樣的風格。推薦的篇目有:《簡·愛》、《紅與黑》、《復活》、《老人與海》、《圣經故事》、《海底兩萬里》、《羊脂球》、《魯濱孫漂流記》、《茶花女》、《巴黎圣母院》等。近年來,隨著電腦和手機上網的普及,網絡文學已逐漸蔚成大觀,網絡閱讀也日益普遍。但大多數護生的網絡閱讀視野是娛樂趣事、花邊緋聞以及一些藝術含量低的“快餐式”網絡作品,向護生推薦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可以把她們引向文學殿堂。同時可要求護生利用網絡的互動性,嘗試參與寫讀后感、隨想隨評式的“跟帖”,通過“發表評論”等方式“看帖”、“灌水”,學會由一個欣賞者變成評論者、參與者、鑒賞者,進而引發更大的閱讀興趣。推薦的篇目有《明朝那些事兒》、《歷史竟然可以這樣讀》等。
進入三年級后,護生不再有專門的語文課,抽象思維能力也日趨成熟,因此她們的課外文學閱讀欣賞主要通過文學活動形式加以引導。
當然,在選擇推薦什么書籍的問題上,教師應充分考慮護生的閱讀需要及閱讀興趣。所推薦的書籍要適合護生的閱讀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講求思想性、藝術性,又要有趣味性、系統性和可讀性。
二、以開展文學活動為載體,確保課外閱讀課業的完成
閱讀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如果不能激發護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課外閱讀活動引向深入,課外閱讀課業就會流于形式。筆者在所任課的班級進行了以下嘗試:每兩周舉行一次讀書報告會,讓護生口述自己最熟悉及最喜歡的文章;交流讀書筆記,讓護生暢談課外閱讀的收獲。每月選一次“讀書先進個人”,組織護生評出講述和讀書筆記的優勝者,護生在推薦優勝者時均須寫下簡明扼要的理由。當然也可采用其他的形式,如故事會磨煉口才和膽量;朗誦會有助于護生感受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和提高審美水平;戲劇表演則使護生學習怎樣與人合作;編抄報激發護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文學知識競賽既拓展視野又增強競爭意識;影視欣賞能豐富護生對作品的感悟。當護生獲得成功體驗后,會堅持大量廣泛的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
在護生完成課外閱讀課業的同時,教師要及時的進行點撥指導。如:定期開設文學講座,有計劃地指導護生閱讀。給護生提供交流平臺,既能在交流中引導護生的課外閱讀方向,并使其在感受進步中獲得信心,又能進行必要的監督。
三、借助課外閱讀體驗卡,構建護生課外閱讀課業評價機制
護生課外閱讀課業的檢查,主要是書面檢查。筆者在實踐中發現,語文課外閱讀體驗卡的設計與填寫,是目前較為有效和全面的檢測護生課外閱讀課業評價方法之一。課外閱讀體驗卡包括以下內容:護生自主制定的課外閱讀課業和課業實施情況對照表;階段性課外閱讀日志、隨感等;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精彩語句段落摘抄本;階段性課外閱讀習作作品及師生評價等。每兩周一次交流、打分,由組長定期做好記錄,課業成績與平時成績掛鉤。課外閱讀體驗卡既方便查閱護生課外閱讀課業的完成情況,以及閱讀量的積累情況,留下護生課外閱讀檢查的憑證;又可以此來激勵護生愛看書,看好書,養成閱讀中保持思考的習慣。
在課業評價過程中,還要充分結合護生閱讀習慣較差的特點,遵循寬容性、激勵性和引導性評價的原則。把激勵、指導護生課外閱讀與閱讀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中激勵、引導,把評價作為激發護生閱讀興趣,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出發點和歸宿,不能為評價而評價,更不能因為評價而損傷了護生閱讀的積極性。
課外閱讀課業,大大激發護生課外閱讀興趣,擴大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使護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所提高。另外,更主要的是陶冶了護生情操,對培養護生職業素質大有裨益。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3-2014年度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語文課業設計的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3027)
參考文獻:
[1]薛礦軍.職高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策略[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08,(04).
[2]唐細流.高職校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分析——以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科技資訊,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