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服裝市場營銷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Abstract】 Handlungsorientierung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method in German’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It is a teaching method which oriented by task and based on students’ ability. This paper state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handlungsorientierung first, then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arment marketing course, and finally gives out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handlungsorientierung in teaching.
【Key words】Handlungsorientierung; Application; Garment; Marketing
1 行動導向教學法概述
行動向導教學,Handlungsorientierung,是始于20世紀 80 年代德國的一種教學方法,目前它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行動導向教學法主要是指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來組織教學,既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又引導學生學習掌握這些知識的技能和技巧,或者是學習如何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法。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將所有的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包含在完成該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或維持行動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中。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核心是將行動和學習統一起來,強調“行動即學習”,將學生的認知學習過程與其未來從事的職業崗位行動內容進行了同步結合。教師在教學中創造一種與學生互動的工作情境,讓學生通過在未來職業崗位工作中的實際工作過程來學習;學生通過學習,發現、探討和解決崗位職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既參與了教學的全過程,又對未來的職業崗位有了新的認識,進行了體驗,最后反思整體的學習行動獲得學習成果。學生在一系列的學習、行動和反思中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知識素養,另一方面提高了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終獲得完成未來從事職業崗位的相關職業活動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在行動導向教學法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已經從“要我學”逐步演變成為了為“我要學”,充分發揮了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然而同時,對于高職教育而言,其教學的總目標就是要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也相應的要求了其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實踐教學,側重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行動導向型教學法針對傳統高職教育模式中的單項傳授知識、低參與度的缺點,將整體教學過程分為對信息的收集階段、制定工作計劃階段、決策階段、實施階段和實施后的檢查階段和評估階段。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整體過程中,學生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同樣最后的考核方式也是通過對學生的綜合素質來體現。所以,用行動導向式教學法進行教學,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相對應的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維、行為方法、動手能力、職業技能和團隊合作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的養成。所以,在高職教育中廣泛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2 傳統《服裝市場營銷》課程的教學現狀
2.1 教學方法較為陳舊,教學手段偏于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市場營銷類課程的教學仍采用傳統的“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課桌前聽”這種模式,教師仍然以相關專業知識的傳授為主;而由于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所以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從而失去了應有的教學效果。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教師自身發展的局限性,參與企業和社會實踐的次數并不多,也無法給學生傳遞來自于企業的崗位需求和信息。對于營銷類課程而言,這種教學方法便是太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課堂中的實踐,這樣一來,即使學生將來到了營銷類崗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
多媒體是現有的應用最廣泛的主要教學手段,它的廣泛運用使得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高,不可否認,多媒體教學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是在日常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僅僅是把多媒體設備當作替代板書的一種工具,將知識點進行簡單的羅列,學生缺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一堂課下來,學生往往只感覺到眼花繚亂的演示,對于知識點本身或者營銷技巧的本身卻知之甚少。
2.2 使用的教材“偏理論,輕實踐”
高職院校營銷類課程教學使用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論知識講授,有些教材中加入了一些案例,有些教材按照“工學結合、任務導向”的要求做了一些改動,但僅是形式的變動,實際內容與傳統的教材相差無幾。尤其是服裝市場營銷這門課程,是一門市場營銷學與服裝專業相結合的應用型交叉學科,它是在市場營銷學的理論基礎上,結合服裝市場營銷的現狀和各類活動的成功案例而成長起來并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加快,使得服裝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在新的經營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服裝行業和企業越來越需要既具有服裝專業知識,又掌握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型人才。為了適應服裝行業的市場化發展對服裝營銷人才的需求,服裝專業的學生系統地進行服裝市場營銷學習,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有關服裝市場營銷的教材總體來看仍舊‘偏理論、輕實踐’,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相脫節,對服裝市場營銷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的介紹偏重,缺少與服裝市場營銷實際業務操作相應的知識,難以適應國內外服裝市場營銷快速發展的需求,無法促進學生相關的服裝市場營銷職業能力的形成。
2.3 綜合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
營銷類課程兼具實踐性與應用性。大多數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但卻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在日常教學中,雖然一些教師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把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輔助方式加入到課堂中,但是許多服裝營銷案例并不基于現實,與實際工作過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環節不吻合,而且也無法讓學生親身參與其中,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教學中會相應安排實訓課,例如服裝市場營銷課就安排相應的服裝市場營銷實訓;但由于缺乏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訓大綱,流于形式的實訓問題較為嚴重。綜合實踐教學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了學生在課堂上所掌握的書本理論知識與模擬的實訓場景差別不大,但卻與實際的工作環境相距甚遠,缺少實務操作的技能和經驗,對未來實際的工作崗位需求一知半解。
3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服裝市場營銷》課程中的應用
3.1 靈活運用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
在實際的服裝市場營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行動向導教學方法靈活的進行運用并進行有效的展開,綜合使用項目導向法、案例分析法、頭腦風暴法以及分組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實踐,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實際教學方法要從學習任務內容出發,按照實際情況來定,在此基礎上使用多種基于項目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方法,來保證教師實際教學目標的實現。比如在服裝市場營銷課中的“市場細分”這一節知識點的學習為例。第一步,明確項目任務。在進行項目教學之前,教師先將本節知識要點作一個簡要的概述,讓學生明確本小節的主要知識。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提出項目任務,如: “某某品牌服裝的市場細分”,教師選取的這個項目要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要與真實的經營過程有直接關系,最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布置項目任務的時候,最好根據同一個教學內容同時布置幾個類似的項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第二步,制定項目計劃。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項目內容,根據個人特點和完成項目的實際需要進行分組,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比如,所選的服裝市場細分的標準有哪些? 市場上某品牌的服裝是如何進行市場細分的? 第三步,實施項目計劃。根據小組確定的計劃,可以采取小組討論等方式來完成市場細分標準的制定,并且在小組成員共同的努力下完成有關服裝市場細分表的設計。第四步,教師檢查評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處于指導者的地位,隨時給學生提供幫助和各種咨詢意見。項目實施結束后,由每組學生將本組的學習成果,向全班同學及教師進行展示和匯報;同時,教師和其他組的學生對他們所完成的項目做出客觀評價。第五步,歸檔或結果應用。評價后得以完善的學習成果,應該推廣應用或者歸檔以便于今后進一步進行研究。
在服裝市場營銷課程中,也可以加入頭腦風暴法的應用,利用小組的形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在一個暢所欲言的氣氛中,自由交換想法或點子,并激發同學之間的創意及靈感。比如,在講授到創意營銷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分組后以某個品牌為例來討論,為其設計相應的營銷策略,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由的發揮,彼此相互啟發,真正做到知暢所欲言,然后將各自的發言記錄進行整理,分析總結。這樣的上課的效果將遠遠大于僅采用多媒體手段、以老師講課為主的上課效果。
3.2 更新適合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教學所使用的營銷類教材大多無法適應行動導向教學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盡可能以職業標準作為主要依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與職業基礎內容的銜接,緊緊圍繞高職院校工學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職業性內容,架構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知識、能力、素質并重,體現實用性、針對性、新穎性和直觀性的特點,按照服裝市場營銷崗位技能要求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來編寫相應的服裝市場營銷類教材。隨著現代化教學手段的發展, 立體化教材就體現出了其整合一系列教學資源的優勢。一方面,教材中加入簡潔直觀的圖片和操作性高的實踐內容, 盡可能多地編入實例、案例等;另一方面,音像媒體、網絡課件、案例庫、試題庫及自主考評系統的相關配套使得立體化教材更適應于開展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服裝市場營銷課程,為其提供一種教學資源的整體方案, 既可優化教學資源配置, 使優秀教學資源充分共享, 又可切實促進和提高教學質量, 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3.3 完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
行動導向教學法對于教學內容的編排是采用一種以行動體系為基礎的、針對行動順序的各個環節來傳授相關知識的編排,其中的每一個行動編排均按照正常的、自然的行動過程來進行排序,所以對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而言,這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迫切的需要有一個完善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為之支撐,因為這一行動體系課程對于每一門學科而言,例如服裝市場營銷課程與市場營銷概論課程和創意市場營銷課程的關系,是不完整的。基于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綜合實踐教學體系設置應該與市場營銷所對應的典型的職業活動的順序一致,或者與多個經過歸納抽象整合之后的職業活動的過程相對應,建立與市場營銷相對應的職業活動的綜合課程,采用跨學科的綜合教學的手段,對“案例”和“解決實際問題”為主,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融入足夠的實訓內容, 保證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亓俊國,羅植,龐學光.協調博弈:創新校企合作機制的新視角中國職業技術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18).
[2]吳全全,姜大源.隱性知識管理:職業教育教學論探索的新視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9).
[3]楊文明.高職教學理論與行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4]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2):43-50.
[5]李紅強.基于行動導向的高職高專《廣告策劃》課程教學改革[J].德州學院學報,2011.
[6]劉家秀.行動導向教學視域下高職教師的角色定位與培養對策[J].職教通訊,2011(12)
基金項目:常州科教城(高職教育園區)院校科研基金項目《推進科教城教育園區與長三角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研究》(K2011339)的研究成果。
>> 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思考 關于職業院校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考 言語理解與表達課程在司法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中的定位思考 對高等職業院校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高等職業院校《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職業院校語文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關于高等職業院校《Delphi程序設計》課程改革的思考 職業院校的專業和課程設置改革 淺談職業院校旅游文化課程的改革 課程改革對職業院校教育的影響 職業院校課程考核改革建議 關于職業院校聲樂教育改革的思考 關于職業院校教材改革的思考 對職業院校綜合課程建設的思考 關于醫學類高等職業院校加強職業實用性體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對高等職業院校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對工科職業院校語文課程性質與定位的探索 對高等職業院校辦學定位的幾點思考 關于高等職業院校物聯網專業定位的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服裝英才網
(二)走進企業,與用人單位交流
在開設服裝營銷與策劃課程時,除了現有的信息資料收集外,還需要深入當地服裝企業進行訪談,了解企業針對營銷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為課程教改的能力目標培養提供及時準確的第一手信息。
二、制定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的學習任務
根據《服裝營銷與策劃》課程的能力培養目標制定,在教材選擇和教材的教學內容方面需要做相關的調整。
(一)教材的選擇
教材一方面需要考慮到基礎理論的系統性,前沿性;另一方面還需考慮高職院校的學生特征及培養目標。因此在教材的選擇方面需要充分思考教材的實踐性,針對學生的可操作性及運用是否符合企業用人的技能需求。服裝營銷與策劃課程在上述的基礎上選用了中國服裝市場營銷資格考試的教材,該教材不僅在服裝營銷職業資格考試作為主要教材,而且在企業培訓中受到廣泛運用。
(二)教學內容需要因地制宜,適當調整
如果服裝營銷崗位不同,那么即使用同一教材,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會不一樣。因此,根據課程能力的培養目標,就如何幫助學生達到相應的職業能力目標,對教材中的內容取舍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根據中國服裝市場營銷資格考試教材的內容分析,針對銷售代表崗位,把學生的學習任務模塊梳理如下(見圖2.1):
圖2.1 服裝營銷與策劃課程教學任務模塊
三、學生具備的就業能力
學生經過一定課時的學習和培訓,當學生學完服裝營銷與策劃這門課程后,如果在市場上遇到相關的服裝營銷類的工作問題,那么他們就應該可以提供相應問題解決方案(見圖3.1)。
圖3.1服裝銷售代表就業能力
因此,針對高職教育的專業課程教改,當拿到一門課程將要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思考的是這門課程的核心能力目標是什么,市場中存在哪些相應的職業崗位需求;其次,這些崗位的核心能力影響因素又有哪些,選定的怎樣的教材施教;即有系統前沿性的理論,又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最后,教學任務完成后是否可以幫助學生達到相應能力目標,具備相應的就業能力。個人認為這不僅對《服裝營銷與策劃》課程的教改定位引起思考,也為其他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進行課程教改如何面向市場定位提供重要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朝玉.淺析企業品牌營銷策略[J].現代商業200814.
[2]孟凡旭,毛德敏.品牌營銷策略探析[J].管理觀察200822.
[3]陳興元.品牌營銷策略探析[J].理論與改革2007
[4]何小剛.香港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國家產業的轉移升級和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使得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革新、擴大與區域經濟如何協調發展逐漸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服務,它的人才培養定位在應用復合型技術人才。自2010年以來,我國電子商務呈現縱深發展趨勢,已從互聯網滲透到傳統產業鏈中,社會、企業急需電子商務專業復合型人才。
1電子商務專業服務株洲服飾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服裝產業作為株洲六大產業集群之一,已經發展成為株洲重要的支柱產業,在湖南省乃至全國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市逐步形成了以蘆淞服裝市場群為龍頭的生產、加工、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的產業鏈和龐大的產業集群。目前,全市共有加工戶4000多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的服飾加工企業共有近4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80多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加工設備2萬臺以上,年產值30億元。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上營銷也逐漸普及,服裝企業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也逐漸從傳統市場轉向網絡市場,營銷方式也從傳統的市場營銷轉向了網絡營銷。株洲服裝市場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上營銷也逐漸普及,服裝企業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也逐漸從傳統市場轉向網絡市場,營銷方式也從傳統的市場營銷轉向了網絡營銷。株洲服裝市場也受到了網購、電商的巨大沖擊,出現了服裝銷售額越來越疲軟的困境。根據市統計局全市經濟月報數據顯示,2014年1至5月份,全市限額以上企業穿類商品銷售額為7.72億元,而在2013年同期,這一數據為17.78億元,減少了10.06億元,降幅約達57%。株洲電商協會會長周光輝說:“去年全國電商成交額中,服裝排第三,占整個電商交易額的15%至20%,這也就意味著實體店有15%至20%的生意被電商搶走了。”為了解脫困境,創造株洲服裝產業新輝煌,株洲服裝市場傳統的營銷模式急需轉型,全面進入電商時代。但是我市服裝產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專業人才匱乏,急需懂得運營管理的高級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產業建設的快速推動不但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也為本專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而專業建設能為企業培養更多優秀的技術人才,為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保障;所以電子商務專業要深度革新,服務區域經濟,和本地經濟協調發展。
2電子商務專業服務株洲服飾產業發展的問題
(1)專業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不能很好地適應本地服飾產業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電子商務作為一門涉及信息技術、經濟、金融、市場營銷和管理等諸多方面的交叉性學科,其重要職能之一就是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人才、技術、咨詢和文化等服務。而當前株洲地區電子商務專業普遍存在專業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強,培養方案較為籠統,沒有貼近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就業方向模糊,崗位分工不清,專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高職學生的精力和能力有限,要求樣樣都精結果反而適得其反。這樣就導致了專業競爭力、專業知識技能與本地企業行業現狀脫節,不能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無法成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復合型高級電子商務人才。(2)服務區域經濟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全面,與區域企業行業對接不緊密,沒有地方特色。電子商務專業在專業發展定位、課程結構設置、課程內容、產學研合作、校內外實訓室實訓基地建設等研究方向上與本地企業所需的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距離,沒有對接,無法滿足地方特色經濟發展需要,學生畢業后不能直接對應崗位需求。由于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導致企業不了解高校,或者對電子商務專業服務企業的能力持有懷疑態度,企業沒有信心為專業發展提供相應的信息服務和實習實訓等條件,這也都影響著電子商務專業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3)專業建設資金投入不足。針對當前株洲市服裝產業的發展需求,本地的電子商務專業建設必須在課程改革、教學模式革新、實訓條件建設、學生技能大賽等方面加大投資建設力度,讓改革更加貼近地方特色,緊跟產業發展步伐。而當前電子商務專業保障措施尚不完善,專業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政府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者也因為人力財力等因素對高職院校的關注度不夠,或者沒有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考慮高職院校的重要作用,使得投入力度不是很大。
3電子商務專業服務本地服飾產業發展策略
(1)準確定位,推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結合株洲服飾產業市場特征明顯的情況,把握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態,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方面注重與地方龍頭經濟相適應。開發特色專業教學標準,把通用性電子商務崗位作為基礎培養目標,以服裝電子商務崗位作為拓展培養目標,全面提高學生專業綜合素養。將商務技術、信息技術和項目實踐課程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新的課程標準和專業教學資源。依托現有的課程標準和資源,將信息技術課程、商務技術課程融入到服裝電子商務綜合實踐技能課程中,實現了專業課程體系對接行業職業崗位工作過程,課程標準對接行業職業崗位技能標準。有效的利用微課、移動學習設備等進行鞏固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服務于株洲服裝產業集群的電子商務產業作為專業拓展學習的專門化產業,培養具有較強服裝電子商務能力的專門化復合型電子商務人才。(2)與企業深度合作,建立“校企社”三方合作平臺。建設校內模擬實訓室、校外工學產業對接頂崗實習基地相結合的體系化電子商務實踐教學基地;并與企業搭建試點合作平臺,解決企業問題,提高服裝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引進株洲蘆淞服飾企業的真實案例,配備一流的實訓軟件,構建“教、學、做”一體化的校內實訓資源,使學生熟悉電子商務的基本流程,掌握電子商務的核心信息技術和商務技術,具有電子商務基本業務操作的能力。聯合行業企業,與蘆淞服裝市場服飾企業共同建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對接,促進電子商務為服裝產業服務;利用專業實踐協助商家建立網頁,搭建電商平臺、微商平臺,創新高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模式,從而使畢業設計和上崗實訓實效得到重大突破,夯實工學結合,促使校企深度融合,實現校企雙盈,建立真正的工學結合長效機制。(3)加強同區域政府、企業之間的聯系,完善專業建設資金支持。一是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扶持優惠政策,確保政策執行到位;二是聯合企業,吸引更多企業為培養人才為專業建設投資。電子商務專業急需政府的政策保障,把握專業發展脈搏,提高人才質量。在發展中,政府可以參與專業發展研究中,一起探討地方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與解決辦法,一起研究地方高職院校如何為區域經濟發展更好的服務,確保電子商務專業能緊貼企業,滿足其發展需求,把高校服務地方的人才培養政策真正落實到位。
4結束語
關鍵詞:服裝設計與工程;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構建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其中,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和協調發展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2014年我校(紹興文理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開始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開展中職-本科教育。該舉措除了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以外,還有以下原因:一是隨著中國在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過程中,社會對應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大,而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還不能完全滿足這種需要,學生的高技能特質明顯不足,因此積極探索多種培養模式顯得十分必要;二是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不完善,中、高等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銜接明顯不足。中職-本科培養模式將貫通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的渠道,優化職業教育資源,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合力。這項改革要付諸實施將面臨很多問題,如教育觀念的更新、辦學新機制的建立、新課程體系的構建等,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分析和研究[1]。本文就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進行探討。
一、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中職-本科教育采取的是“3+4”分段培養模式,培養的本科生既注重技能與崗位對接,又注重理論的深度和廣度。中職教育注重的是一技之長,核心是培養實用、操作型人才;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管理型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即培養企業所需的高級技師、工程師等專業人才。中職與本科兩個教育階段的教學內容需要統籌考慮,使課程結構全面而不重復,以有效實現兩個階段課程內容的銜接和貫通。服裝設計與工程是一個涉及多個領域知識的交叉型學科,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服裝款式設計與工藝構成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具有應用設計原理和結構法則處理各類服裝的造型與色彩、外觀與功能、形式與材料、成品處理工藝的能力。專業課程的設置要根據能力結構,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等。
二、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法
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分兩步走:第一步確定本科課程體系;第二步依據中職階段課程的設置進行本科課程的增刪,確保課程體系與中職階段的學習相銜接。基于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目的,我校紡織服裝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小組成員調研了武漢紡織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大學、五邑大學、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參觀了一些服裝專業實驗室,與服裝專業教師進行座談,收集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相關資料,同時還走訪了相關企業,發放問卷進行調研,再結合該專業歷年的課程體系確定了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初步方案。當前大多數的職業教育都是在一所學校完成的[2-4],而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的中職與本科教育是在兩所學校完成的,故需要了解中職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的浙江省服裝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由以下四部分組成:(1)公共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德育、體育、信息技術基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創業與就業等。(2)專業核心課程,包括服裝設計基礎(7學分)、立體裁剪基礎(3學分)、服裝材料(2學分)、服裝生產實務(2學分)。(3)項目課程,包括裙裝設計制版工藝(8學分)、褲裝設計制版工藝(10學分)、襯衫設計制版工藝(12學分)、女外套設計制版工藝(14學分)、男外套設計制版工藝(6學分)、設計CAD(4學分)、制版CAD(8學分)、創意立裁(3學分)、工業樣版(3學分)。(4)選修課程,包括服飾文化、服裝營銷等。
三、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
1.圍繞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體系經過服裝學科專業教師的集體討論,確定我校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扎實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知識和技能,熟悉服裝設計、服裝材料、服裝結構樣版、服裝營銷、服裝生產等整個服裝產業鏈中的各個關鍵環節,在服裝設計與技術或服裝貿易與營銷兩個專業方向領域具有較強的實踐和創新能力,能夠從事服裝商品企劃、貿易與市場營銷、服裝產品開發、運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圍繞培養目標構建課程體系的原則為:注重課程體系的前后銜接———明確課程教學內容的交叉、增刪與整合;既不同于原來,又不同于現有的體系———既區別于普通高中招生本科教育,又不同于一般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5-6];著重補充系統的理論知識,保持操作技能的優勢,增加學生理論知識的深度和廣度。2.確定專業平臺課程及專業方向課程對于在中職教育階段學習過的課程,本科教育階段將不再重復。比如在公共基礎課方面,根據工程人才培養的要求,需要在本科階段補充學習工程數學的相關內容。課程設置的原則是“夯實基礎,突出實用,難易適中”。對照中職階段開設的專業核心課程、項目課程、選修課程,再結合本科階段的專業平臺課程設置,我們對課程資源進行了高度整合,以保證專業課設置的精簡而又不失全面。中職-本科教育專業平臺課有:服裝設備原理與應用、服裝生產管理、時裝鑒賞、設計素描、設計色彩、成衣紙樣與工藝、時裝畫技法、服裝材料學、服裝色彩、服裝史、男裝設計、女裝設計、CAD樣版快速生成、立體裁剪、女上裝結構設計與實訓、品牌服裝商品企劃、服裝市場營銷、服裝心理學、服裝專業英語、男上裝結構設計與實訓、服裝電腦制版、男上裝工藝、服裝工效學、服裝CAD、形象設計。專業方向課的確定要高度契合該專業就業方向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以便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課程。中職-本科教育專業方向課分為兩個方面:(1)服裝設計與技術方向,包括認識實習、服裝市場調研、手工印染、服飾配件設計、服飾圖案設計、服裝整理學、服裝廠設計、成衣設計、女裝綜合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答辯;(2)服裝貿易與營銷方向,包括認識實習、服裝市場調研、服裝品牌營銷案例解析、經濟學導論、國際貿易實務、服裝展示設計、電子商務、時裝表演組織與策劃、服裝零售管理、服裝終端店鋪管理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及答辯。3.開設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中職-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根據“能力遞進、縱橫拓展、模塊化設置”的基本思路,基于加強素質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原則進行整體設計。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拓展課程模塊與行業結合、與市場結合、與實際結合,是構建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拓展課程模塊主要包括以下四門課程:(1)時尚買手。該課程介紹了時尚買手的職責,內容包括流行預測、計劃安排、面料采購、服裝采購等具體環節的知識,配合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并且針對自有品牌、品牌服裝以及服裝采購等不同的市場要求進行詳細的闡述。(2)童裝設計。該課程通過對童裝的設計特征、設計現狀、設計視點及童裝的分類等方面的教學,使學生對童裝設計領域有一個全面的初步了解;同時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以及不同品類童裝的設計特點進行介紹,提高學生對童裝設計作品實用性的把握能力。(3)面料塑形設計。該課程主要介紹對現有面料進行多種手法、材質和工藝技術的再設計的方法。通過講授面料的特性和對面料采用不同方式的工藝處理,使學生對面料及其性能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獨立完成面料設計開發和制作的能力。(4)創意服裝設計。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掌握如何將創意思維通過物化的形式進行表達的過程,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美學和服裝專業相關知識,通過創意思維轉換成實物作品,突出對學生服裝設計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對于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中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我們最初認為要強化知識體系,突出理論應用,提升操作技能,貼近服裝產業。經過這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中職-本科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中職教育階段學生的數學、外語水平遠遠不能適應本科教育的要求,不同中職學校的課程體系、側重點不盡相同,在本科階段的教學中很難把握學生的水平;中職畢業生的理論知識體系的深度和廣度相比普通高中畢業生稍差,中職畢業生的學習內化能力相對較弱,需要本科教育階段的教師更多的幫助和引導。中職畢業生的優勢在于操作技能方面,但是他們的操作精準度不夠,舉一反三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我們將進一步探討中職-本科教育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周曉玲.中職、高職與應用型本科“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1(2):4-8.
[2]吳國璽,張兆剛.中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6(3):211-212.
[3]陸曉霞.中職本科“3+4”銜接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成才之路,2016(9):46.
[4]董麗嬌.中職、高職、本科課程內容的重復問題及解決對策:以護理專業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2):69-72.
[5]陳培青.高職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改革[J].紡織教育,2005(2):38-39.
一、品牌服裝營銷渠道的現狀
(一)品牌服裝營銷渠道的類型
1.大型百貨商場
商場是高檔品牌的戰場,商場不但是一個銷售的終端,更是一個平臺。目前與百貨商場聯營已成為品牌服裝最主要的銷售渠道,在我國各種服裝零售業態中,大型百貨商場的服裝零售額約為700億元,占城鎮38%的市場份額,占服裝銷售總量的27%,所以,品牌服裝與百貨商場之間是一種互相依存的緊密關系。
2.連鎖專賣的品牌經營店
專賣的品牌經營店在眾多的服裝品牌銷售中最具親和力,以其新穎的款式、統一的門戶設計、賞心悅目的購物環境贏得了現代人的認可。通過這種模式的經營,既擴大了品牌的影響力又提高了銷售額。還有一些品牌服裝主要是想借助超市的人氣來提高知名度和提升業績,其價格和打折活動同商場、專賣店往往一致。中國品牌服裝市場會出現主要的城市和商場由品牌商直營,做形象展示和品牌推廣,甚至一些重點區域都由品牌商直接設立分公司直營,但是有經營能力和有渠道網絡的經銷商仍然是這些品牌希望爭取到的。
3.超市賣場店中店
近年隨著超市逐步引進一些品牌服飾,超市里也出現了較高檔的服裝品牌,借助著較旺的人氣,品牌服裝在超市的銷量也日漸看好。商場和超市都熱衷于大服裝品牌,使得服裝品牌商成為商場與超市爭奪的對象之一。例如,北京西單大悅城了解到,Zara、優衣庫店鋪都是以店中店的形式進行獨立經營,店面裝修、形象設計、銷售管理都由自己執行,其只需向市場管理部門交納銷售扣點和租金。Zara、H&M等服裝零售商在全球各地的門店基本都是獨立自營店,自建渠道成為國外一些品牌商重要的市場拓展形式。
4.品牌服裝網絡直銷
新興的互聯網技術結合現代的物流手段將對傳統的服裝流通模式產生極大的沖擊,在海量信息快速傳播的今天,不少品牌服裝企業選擇開網絡直銷店進行網絡營銷,例如,上海寶鳥是國內男裝巨頭報喜鳥全資控股的電子商務公司,目前正以BONO品牌進行男裝的網絡直銷,原來的企業網站也被改版為B2C網絡直銷平臺。品牌接觸點的有限性,使得消費者接納品牌的難度大大增加。網絡直銷并不是簡單的網上銷售,產品的質量、品種的豐富以及服務的周到細致都是網絡直銷存活的基礎。品牌服裝網上直銷店所銷售的產品全部由公司自己提供,與加盟商無關,當然也可以與加盟商合作,哪個加盟店距離顧客最近,可以讓該加盟店向顧客銷售此產品。網絡渠道打造出來的品牌跟傳統渠道造就的品牌比較,很大的不同在于,傳統渠道由于對產品看得見摸得著,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相對比較清晰。
(二)品牌服裝營銷渠道存在的問題
1.經銷商與企業分離,營銷風險較大
目前,服裝營銷采取的是分公司引導下的區域經銷商制度,經銷商與企業處于分離狀態。從市場職能角度來看,企業考慮的是生產更多、更好的優質產品占領市場并快速回籠資金,經銷商考慮的卻是如何最簡單地銷售產品并得到最高的利潤回報;從經營形式上分析,企業面臨的是大區域、群體批發,經銷商針對小區域、個人零售;在營銷管理上,企業的優勢在于產品的規模制造能力,而經銷商則是產品終端銷售能力突出。品牌服裝企業只關注自身產品的開發與生產,而忽視在營銷環節的構建和管理。優秀的經銷商會起到助推器的作用,將好的品牌形象傳遞給消費者,同時也維護了賣場形象和利益。經銷商由于企業提供的盈利空間有限,也無法與企業開展長期的合作開發,這種營銷脫節狀況導致營銷風險概率加大。經銷商是企業鏈條上的中間環節,起到了廠家和客戶間中轉站的作用。中國市場環境還不完善,信用缺失、監督乏力的情況非常普遍,經銷商惟有選擇那些信用度高的品牌,才可能讓自己的辛勤勞作有所收獲。
2.營銷渠道簡單,不夠順暢
品牌服裝是流行性和季節性很強的產品,所以品牌服裝的渠道是否順暢尤顯重要,因此,品牌營銷渠道的建立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品牌服裝企業較多采用總經銷商、等單一的傳統銷售渠道,創新不足,無法擴大市場占有率,市場競爭優勢不大。而大多數品牌服裝企業的營銷策略也相應較為落后,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服裝行業,這將直接導致逐漸失去利潤來源,企業無法盈利。沒有好的渠道同樣不能使銷售取得成功,所以渠道影響制衣企業的競爭力。
二、品牌服裝營銷渠道整合的策略分析
(一)進行銷售渠道的一體化整合
為適應市場細分的競爭需要,市場營銷從“渠道為王”走向“決勝終端”、“品牌制勝”的時代,營銷手段豐富,終端得到強化。品牌服裝營銷渠道一體化整合就是改變中間商的經營思路,不再以短期利益為重心,而是通過根本的體制變革,廠商之間形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強調廠商的相互融合、滲透、職能的協調。一體化的營銷渠道可以增強生產制造企業的控制性,避免中間商的渠道權力過大而使生產制造商對營銷渠道的控制失效,更嚴格地控制市場中個別品牌在全國范圍市場上的營銷成果,減少渠道沖突,增強了互信和承諾。完全的一體化只是理想化的目標,基本上不可行,與其說它是一個變革方案,不如說是個經營理念,能給渠道管理者提供一點渠道改革的戰略方向的參考。各廠家的渠道一體化的模式各不一樣,在企業對渠道進行一體化變革時,只能是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動地采取變革方式,但其變革所遵循的原則應該是大同小異的。一切整合渠道的方式、方法只要最終達到培養消費者的長期消費欲望都是成功的。
2.減少庫存,增強銷售渠道多樣性
“時裝”一定不會長期流行,長期流行的一定不是“時裝”。一種服裝款式如果為眾人接受,便否定了服裝原有的“新穎性”特點,這樣,人們便會開始新的“獵奇”。如果流行的款式被大多數人放棄的話,那么該款式時裝便進入了衰退期。由于服裝具有典型的流行性和時效性特點,因而企業必須做到庫存量管理優化,信息反饋高效、市場反應靈敏,這樣才能在日趨激烈的服裝行業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因而,在品牌銷售過程中,還應注重提升和加強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具體包括組織協調能力、信息處理與分析及物流能力。企業通過市場快速反應能力,不僅能有效地改善和提升自身的經營水平,同時亦可改善整個營銷環境,并能幫助企業作出適當的調整,以不斷積累經驗,從而創造出更高的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進一步促進品牌的提升。
3.在市場環境下,我們可以將營銷渠道形象地理解為:產品在流通環節中,從制造端到達消費端,并最終成為商品而產生的一條長期、穩定的銷售通路。品牌服裝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將擴大與經銷商的合作開發,積極降低營銷風險,主動尋求市場制高點。企業應與經銷商共同建立企業營銷渠道,建立合作、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注重將企業發展與營銷渠道結合起來,通過建立完善的營銷渠道降低營銷風險,保證企業的長期發展和盈利。
4.滿足和引導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構建動態營銷渠道
作為**市的一員,我們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家鄉,也深深地敬愛著這個為**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服裝制造業。為了走近它、了解它,也為了能夠對它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我們走出校園,在當地服裝行業各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深入全區數家有代表性的服裝企業,以及縣外貿局,鎮政府等部門進行調研。
通過到**調查采訪,包括企業實地調查(8月18日,我們先后采訪了建華服飾有限公司公司等十幾家制衣企業),并通過問卷調查并統計分析,上網查閱資料等手段,針對**服裝業進行調查研究,實踐中我們加深了對企業文化及經營策略的理解,在總結討論中學習到了許多相關知識。
一、廣西**市**區服裝業發展概況
廣西**市**區是1997年**撤地設市成立的新區,位于廣西南部。初步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制造為核心,涵蓋服裝制造、水洗、輔料生產、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的服裝產業大鏈。目前,該管區服裝制造企業已由建區初的260多家發展到1000多家,服裝水洗、電腦繡花、服裝輔料等企業180多家,布匹銷售、服裝機械、輔料銷售等經銷商130多家,從業人員6萬多人,日產服裝60萬件(套),年銷售收入超25億元。其中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企業有50多家。打造了“帝皇”、“新勇”、“彬輝圣”、“喜莉喜”、“圣健華”、“智利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服裝品牌,“**服裝”在國內乃至國外市場知名度不斷提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澳大利亞、歐洲、非洲、港澳地區,是廣西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
2004年底,法國《解放報》記者采訪**并發表文章,稱**是“世界褲子之都”。
二、**區政府力促服裝制造業發展的一些政策
(一)全力做好招商引資工作
圍繞“一二三五”工程,**區開展了一系列招商引資活動:一是以小分隊招商,由各鄉鎮組成小組分別到廣東、浙江等沿海一帶招商。二是充分利用各種關系招商。通過利用各種社會關系,收集信息,引進項目,把各種社會關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以商引商。對已到**落戶的客商,千方百計的幫助他們辦好企業,實現效益,;同時,通過他們的宣傳推介,吸引更多的客商到**投資辦企業。
(二)大力發服裝工業區基礎建設
**大道布行位于**大道洋橋路段至東福路全段。2005年,**區工委、管委針對**服裝企業布料用量大、采購難、投入成本高、布料市場不規范等問題,從完善服裝產業配套出發,整合**布料市場,引進東部布料經銷商在**大道及東福路兩旁整合發展成布行一條街。目前,布行共有80多家經營布料的廠家,這些廠家主要來自浙江、廣東、福建、上海等地,**區服裝企業日用布料約60萬米,其中80%由**大道布行供給。
2007年**城區包括服裝工業區建設的五個重點項目:**大道櫪木段擴建工程、**國際服裝貿易城、**至成均4公里長寬40米大道建設及兩邊土地開發項目、萬福橋建設、**服裝工業區西區二期路網及配套設施工程。其中,**大道櫪木段擴建工程是將長800米的道路擴建成60米大道,計劃總投資1452萬元,目前項目正在進行項目前期規劃;**國際服裝貿易城項目占地480畝,項目總投資2.5億元,正在進行項目征地工作及辦理土地出讓手續;**至成均長4公里、寬40米大道建設及兩邊土地開發項目,總投資約1.45億元,占地約400畝。目前該項目征地工作已完成,正在辦理土地出讓手續。萬福橋建設項目總投資230萬元,已規劃設計完畢,上半年將開工建設。服裝工業區西區二期路網及配套設施工程計劃總投資3500萬元,正在進行廠區道路及供水、供電管網鋪設。
(三)打造總體品牌,努力對外遞出“褲都”名片
在第三屆玉博會期間,該管區精心策劃、周密組織’2006世界褲子之都**服裝文化節,舉辦了精彩的百名模特時裝表演、大型洽談推介會等系列活動。百名模特時裝表演以“卓越創意、經典褲都”為主題,演繹**服裝的品牌之路,同時通過’2006藍色激情中國牛仔設計大展示,引進設計理念,樹立品牌意識。大型洽談推介會以服裝品牌對接為主題,**服裝企業與來自國內外的名牌服裝企業對接,引進品牌。一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把**服裝文化節打造成了第三屆玉博會最具亮點的板塊之一,也推介了**,打響了“褲都”名片。一批國內外服裝品牌紛紛與**服裝企業對接,皇家圣士曼、啄木鳥等服裝品牌及一批專營出口的服裝企業在**建起了生產基地,為**服裝借助外力實現突破性擴張打下了基礎。
(四)建立服裝協會
參考溫州等縣域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人建立了本地的服裝協會,此舉有利于服裝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避免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握緊拳頭一致對外”。另外,最近一支由個體戶代表、退休職工組成的義務監督隊現身于“褲子之都”各成衣加工廠,這支監督隊主要是對各成衣廠生產條件、安全狀況、工人權益進行監督,從而督促各廠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安全意識,遵紀守法。
三、**服裝企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及改善方法
在當地政府的努力下,**的服裝產業取得了巨大發展,我社會實踐小組通過采訪,調查問卷等形式,結合調查分析結果分析,**服裝產業同樣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集中體現在:
(一)企業創品牌意識不強,缺乏長遠的品牌戰略
目前,**區共有服裝企業超過1000家,然而,擁有自主注冊品牌的企業只有100多家。這與**在成衣制造領域的地位極其不符。小組對10家**的較大型的服裝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家企業為全國品牌,2家企業為市級品牌;20%的企業實行的市場競爭策略是高端化策略,有80%的為低成本策略。
而且,調查結果表明:
1、沒有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信息化建設方案,是眾多**服裝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
2、大部分企業仍沒有制定出企業長遠的發展規劃,缺乏戰略性的生產發展指導,這對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不利。
(二)企業從業人員素質總體偏低,高級服裝設計人才缺乏
企業經營業主以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居多,企業職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高級服裝設計人才更是奇缺,企業之間爭奪高水平服裝設計師和熟練技工,人才流動過于頻繁,致使產品質量不穩定。另外,企業缺乏高級的復合型管理經營人才,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不利于企業的管理和生產。
(三)企業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滯后,激勵制度有待改善
企業規模小,企業主素質差,管理水平低。這里的企業絕大多數是家族企業,規模很小,所謂“生產、銷售、居家三合一”的現象突出。企業主文化水平偏低,多采用家長式領導,很少運用現代企業的管理方法,許多企業連最基本的財務制度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官僚式管理的弊端非常明顯。在人員使用上也是以私人關系為紐帶,限制了優秀人才選拔利用。
另外,我小組對**的問卷形式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本企業的激勵機制,感到比較滿意的只達到了60%,而認為激勵機制一般甚至無效的企業為30%和10%;對于企業管理團隊的人員流動情況,參與調查的十家企業中,僅有4成的企業管理人員較為穩定,6成的企業管理人員流動頻繁。
(四)企業信息更新較慢,市場營銷觀念落后,營銷網絡不健全
企業之間尚未形成有序的競爭合作關系,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網絡關系尚未建立。因為在這里,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沒有達到通過產品質量提高和款式改進與創新的高度,大多數情況下,競爭仍然是依賴于產品價格。由于創新不足,數百家企業每年生產千萬條褲子,樣式幾乎一樣,企業間相互抄襲,相互壓價,無序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率降低,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集群內企業間的內耗損失巨大。企業問卷的調查結果顯示:
1、企業獲取信息資源渠道太少,市場信息的靈活性不足。
2、企業的營銷網絡不健全,沒有建立營銷網絡的企業占據了大多數。
通過上述分析,以下是我小組對**服裝業的一些建議:
(一)加強企業的品牌培養觀念,實施品牌戰略
**企業在來料加工生產的同時,還要努力開創自己的技術風格和服裝品牌:一方面,小企業應注意在量和質的基礎上,爭創品牌;另一方面,在現有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加強對品牌的保護措施,實現現有品牌的優勢再造,注重大眾品牌的培育和品位提升。以企業的經濟實力、設計優勢、市場營銷優勢及準確的品牌定位,搶注商標,爭創名牌。
同時,政府也有義務通過政策扶持和引導等方式,為**服裝業加大力度打造“褲子之都”,實現并發揮“**褲”這一總體品牌的集群效應。從而使**服裝業由加工貿易向品牌效益產業升級,形成現代意義上的高層次服裝業。
(二)努力提高企業人員的職業素質,實現技術創新
一方面,提高企業員工待遇,引進高級人才。主要包括高級服裝設計師和高層次的復合型精英人才等。**成衣制造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成以制造的最大務工人員輸出地之一,據統計,在廣東、江浙沿海一帶的成衣人員有數十萬人,他們的培訓程度較高,其中不乏高級的服裝制造和設計的技術人員,如果**服裝業能得到長足發展,企業提供的待遇夠高,考慮到**本地物價優勢明顯和鄉土情節等因素,相信會有大批的在外務工人員返鄉進廠。
另一方面,根據調查顯示,現有的企業人員進行培訓的方式過于單調,不利于培養高級技術和管理人員,應該拓寬培養渠道,如使員工得到專業機構培訓或進入院校進修等。
(三)加快企業的管理制度和人才任用制度的改革
鑒于**服裝企業中家族式生產經營的企業占大多數,業主就是企業的創立者和所有者,對企業具有“一言九鼎”的權威,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一方面企業主自身的管理素質和決策素質非常重要,需要企業主不斷提高自身的領導素質,改變重“管”輕“理”的現狀,即不僅要注重對產品的數量、職工的勞動紀律和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度等方面的硬性管理,還應要抓產品質量、產品科技含量、市場的跟蹤、售后服務、風險預警等方面的管理;另一方面,引用科學的管理制度和人才任用制度,降低企業的管理成本,提高企業生產的效率,讓企業內部和外部的人力資源得到最大的發揮,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極為必要的。
(四)積極構建和完善**服裝市場的營銷網絡
在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時代,企業要長期保持技術上的優勢已越來越不容易,而通過服務及其差異化提升顧客滿意并建立市場優勢成為企業最耐用的市場策略,顧客滿意將成為21世紀營銷的基本準則。品牌服裝能否生存和發展,不在其能生產出多少產品或提供多少服務,而取決予產品或服務能否滿足顧客需求并望達到顧客期的滿意程度。因此,建立以顧客滿意為中心的終端服務質量體系是品牌服裝生存下去的必然選擇。傳統的服裝營銷方式已經漸漸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中國企業想要打響自己的招牌,就必須做到“以人為本”的服務方式。服裝企業間競爭的最終目的是贏得市場,具體來講是贏得顧客。作為服裝企業,在服裝營銷中應關注顧客的消費反應,采取更積極而且有意義的反應策略,始終以顧客為中心, 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以求最大限度地應滿足顧客要求,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從而帶動整個中國服裝市場的發展。本文針對國內品牌服裝服務質量的現狀,圍繞著品牌服裝銷售終端的服務理念及服務質量兩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希望能對中國的品牌服裝的發展有所幫助。
1國內品牌服裝服務質量現狀分析
1.1國外品牌服裝的優質服務造成的競爭壓力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世界著名的服裝集團紛至沓來,先后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成都、大連、青島等地落戶。在歐美國家,消費者“穿衣合體”的意識十分強烈,衣服不合體消費者絕不會掏錢購買。中高檔服裝公司的專賣店
都開設了專門的服裝合體修改服務部,提供滿意的修改服務。名聲越響、檔次越高的服裝公司越提供這種服務,如BRIONI等世界名牌男西服,顧客購買后做合體修改的比例達90%以上。女裝知名品牌CHANEL, ARMANI等,顧客購買后做合體修改的比例也高達70%以上。[1]而在這些知名品牌在中國登陸后,也一提供了諸如合體修改服務等服務。國外服裝企業的介入對我國服裝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他們憑借雄厚的資本和優質的服務汰了一批無法在這樣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立足的國內服裝企業,凈化了國內的服裝市場,壓縮了國內的競爭空間,使國內的服裝市場的競爭日趨高端化。因此,為了贏得顧客,獲得更多的利潤,未來深層次的服裝企業競爭必將集中在客戶服務上。
1.2國內品牌服裝存在的服務質量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服裝零售業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服裝市場卻存在著很多問題,盲目的低價競爭導致服裝質量下降等問題得不到解決或延期解決等關系到顧客切身的利益。與此同時,服裝的薄利也導致了顧客服務被冷落或片面強調顧客服務的某一個方面,劣質和不健全的服務充斥著服裝零售市場。合體修改服務的缺少、顧客投訴得不到解決、專賣店店面設計的落伍、更衣室的簡陋、服務人員專業知識的缺少等等,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必將影響到我國服裝企業的長遠發展。無論是在服務理念還是服務質量方面,我國與外國相比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而據調查,81%的零售商認為改進顧客服務是最重要的零售問題,而幾乎所有的零售商都認為優質的終端服務是服裝的基石。那如何去提高我國落后的終端服務質量呢?這是一個我們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1.3社會調研
此次社會調研涉及30人,其中包括學生、老師、服裝設計師、公司職員等等。通過調研結果分析我國服裝終端服務質量存在的問題以及可以從哪些方面去提升服務質量。
第一:我國服裝終端銷售服務質量處于中下水平(如圖1-1)
圖1-1 對服裝終端銷售服務質量的調查
服裝市場品牌競爭日益加劇已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作為企業來說在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加強品牌管理的同時,必須將品牌服務納入企業品牌發展的整個活動當中,以企業長遠利益為出發點,用品牌服務來體現企業品牌的獨特優勢。通過調查表格,我們不難看出現今中國服裝市場的服務質量處于中下水平。未來市場的競爭重點必將轉移到品牌服務上來,因此,提高品牌服務質量是當務之急。
第二:營業員對顧客成交率的影響(如圖1-2)
圖1-2 營業員對顧客成交率影響調查
在購物的過程中,營業員對消費者的影響極其重要。一個優秀的營業員不僅能幫助企業推銷產品,而且還可以贏得顧客的忠誠,為企業留住顧客。從表中也反映了營業員對顧客購物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提高營業員專業知識、態度以及柜臺語言等方面,我國服裝終端銷售可提升空間還比較大。
第三:良好的服務對品牌服裝影響(如圖1-3)
圖1-3 良好的服務對品牌服裝終端銷售影響的調查
對于良好的服務贏得顧客這個結論,大多數人會同意。從表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還是希望服裝企業能夠提供良好的服務。在給予顧客需求服務的同時,服裝企業也贏得了顧客,用品牌服務去成就品牌服裝的未來。
2提高品牌服裝終端的服務理念
2.1情感式營銷服務策略的加強
2.1.1加強情感式營銷傳播和溝通
在服裝市場中,往往很多顧客不知道服裝現今的流行情況、服裝企業的知名度、服裝企業的經營理念以及服裝產品定位等信息,在購買中無的放矢,盲目購物,造成企業沒有集中的顧客群。這種反應表現在企業上是營銷傳播中的不足。而情感式營銷傳播的策略正是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情感式營銷傳播不僅僅包括廣告以及促銷,而且還包括面向企業外部以企業廣告、公共關系、企業宣傳活動等為主要內容的對外企業傳播,它反映出企業誠信經營的水平,即企業形態的傳播的情感化。在情感式營銷傳播管理上最重要的是對顧客的溝通,為顧客提供知識信息,控制并協調好企業與顧客之間的客情關系,為企業傳達好顧客的要求、意見。[2]所有與顧客的接觸點必須具有引人注目的溝通影響力。在顧客認為大多數服裝和服務是彼此雷同的環境下,和顧客溝通為保留顧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溝通,把服裝商品的有關信息傳遞給顧客,激起顧客的購買欲望。服裝商品的內涵日益豐富,所包含的服務不斷增加,那么,與顧客進行深層次、全方位的溝通,自然就成為營銷傳播的根本手段。企業想要引導顧客選購自己的產品,只有借助情感式營銷傳播策略來激發顧客的購買欲望,才能達到加強其銷售力度,以此來擴大利潤的目的,也就是說只有通過適用的營銷手段,才能實現營銷信息傳播的有效性并且產生巨大的銷售影響。
2.1.2調整服裝零售服務時間
服務長期以來是人對人的行為,這就需要時間,對于消費者而言,就是“時間價值”,服裝企業有必要研究消費 者的時間體驗及其規律,有目的地控制營銷環境中的時間要素,以貼近顧客主觀時間期望制定服務時間標準,最終提高顧客的滿意度。[3]
(1)延長服裝零售服務時間
限制供給時間會減少服裝零售總的需求,這取決于一些條件,是否存在那種商品的代替商品,或者由于限制供給時間轉移需求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然而,減少營業時間卻可以降低非營利時段的經營成本,因此,在經營策略的制定中,必須考慮消費者時間滿意度與經營成本之間的平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B2C(企業通過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新型的購物環境——網上商店)體系的成熟,為互聯網購物者提供隨時隨地“點購”商品的機會,通過互聯網這個沒有時空限制的服務特征,滿足消費者對服務時間最大的期望,即使需求者在互聯網所接受的服務質量有所降低,但“需求時間的隨意選擇性能”得以提高的話,就有可能仍然選擇這種服務手段。(如圖2-1)
圖 2-1 延長服裝零售服務時間,增加對顧客服務價值的示意圖
(2)縮短顧客等待時間
顧客對服務流程的時間滿意度,包括接待顧客的時間、顧客等待時間、解決問題的時間、上門服務的時間等等,這方面的共性是時間越短越好。消費者的需求時間波動很大,有時卻又相對集中,因此服裝零售服務時間的變化也很大。為了滿足高峰的需求而增加服務人員,可以滿足高峰顧客需求,增加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但是,在需求低谷卻會發生“過剩供給”,增加零售成本,降低零售效益。如果不增加服務人員,就會發生“過剩需求”,不能獲得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因此,服裝企業應該綜合考慮顧客的時間期望,競爭者的行為以及企業的利潤,采取適合的方式實現服裝利潤增值。(如圖2-2)
圖2-2 減少顧客時間成本的魚刺圖
2.1.3增設附加服務
附加服務指的是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的超出常規服務的高品質、高水平的額外服務。 面對激烈的品牌競爭,企業僅提供一些常規的品牌服務已經遠遠不夠了。這時,附加服務成為了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新武器。作為服裝企業來講,附加服務包括消費者資料的存檔,了解其愛好和購買習慣,通過郵件向消費者傳遞相關的產品信息。設立相應的品牌服務網點。保證企業產品的所有消費者都受到企業的品牌服務,提品的禮品包裝服務。另外還可以通過消費者的檔案記住消費者的生日為其寄去生日賀卡等等。[4]這些都可以作為企業向消費者提供的附加品牌服務。雖然這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這些附加服務的實現有利于企業長遠的經濟利益。
在與其他企業競爭中,除了普通服務質量要高之外,還必須有自己的創新服務手段,服裝企業可以試著推出些新穎的服務手段,比如“免費洗滌”服務。[6]在各個專賣店設立專線“售后服務電話”,購置幾輛小型廂式面包車作為“免費洗滌”專用服務車,在相應的區域內負責洗滌服務流程、衣物從顧客到專賣店以及從專賣店到顧客手中的流程工作;服務車設計與現服務標識系統設計相統一,又可以起到宣傳作用;上門服務,還應考慮顧客對安全因素的考慮,由此推出“專線服務”,即服務人員在上門服務時,要身著專用服飾,在敲開顧客門戶后,要回站到距離門1米以上的距離后,為顧客提供服務,讓顧客放心。
2.2構建顧客滿意測評模型
目前,無論是在理論研究領域,還是在應用研究領域,顧客滿意度的研究都引起了廣泛的重視與參與,但是將現有的比較成熟的顧客滿意度研究成果應用到服裝企業層面的研究并不多。由于服裝市場的行業特征非常明顯,如流行性、個性化、產品市場壽命短等等,從而決定了服裝零售顧客需求差異化程度很高,增加了對服裝零售顧客滿意度評價的不確定性與難度。面對服裝市場,面對服裝顧客的需求,其模型需要具體化,使滿意度評判模型變得更容易被企業理解、更容易作及應用。通過構建服裝企業顧客滿意度評判體系與測評模式,一方面,可以促使服裝企業意識到顧客滿意測評的重要性,確立可持續發展的“顧客滿意營銷”經營模式;而另一方面,也為服裝企業開展顧客滿意評價與監控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評價體系及評價方法,使企業能及時準確地了解顧客的真實想法、需求和期望,有針對性地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及服務,持續改進和不斷提高企業的顧客滿意度,從而創造更高的顧客忠誠度。[5]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簡稱CS)是指一個人通過對一個產品的可感知效果(或結果)與他的期望值相比較后,所形成的愉悅或失望的感覺狀態。服裝企業可以構建一套較為完善的、定性的顧客滿意度測評體系與模型,并將顧客的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研究,不僅僅得到了顧客滿意度的定量描述,甚至還可將這種定量描述的評判數值與顧客問卷中的顧客抱怨和忠誠意見作進一步的研究與分析,對提高企業的顧客滿意度與產品質量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3樹立企業人員服務于顧客的理念
只有企業的所有服務人員都具備為顧客服務的理念,他們才會認真地服務于顧客,真誠地聽取顧客的意見。[7]
2.3.1塑造有關服務理念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與“個人愿景”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個人愿景”是指個人心中或者腦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者景象,而“共同愿景”則是指組織中人們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者景象,它創造出眾人一體的感覺,并且遍布到一個組織中所有的活動。
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為所有員工共同分享的“共同愿景”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及創造力。對于分享它的人具有強大的驅動力。因此,企業通過形“共同愿景”的方法使員工具備服務的理念,進而能給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當然,這種有關服務的“共同愿景”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表達出來。
2.3.2喚醒服務人員的奉獻感
企業只要堅持一定的準則,就能讓服務人員用投入和奉獻的態度為顧客提供服務。對某件事投入,是一種極其自然的過程,對于企業管理者而言,投入與奉獻源于他們對顧客服務巨大功能的真正熱忱;但對于員工來說,就應該讓他們參與并且自由選擇。要喚醒服務人員的奉獻感,管理者必須注意的是:
(1)自己必須投入
帶頭作用,如果企業管理者自己不投入,也就無法讓你的員工信服你而投入進來。強迫員工為顧客服務并不能得到員工誠心的去投入,至多員工只產 生形式上的同意與遵從。嚴重的是,如果員工觀念沒有轉變過來,這種做法可能是他們未來不滿的種子。管理者應當坐下來,與服務人員平等地溝通交流,并引導其認識到顧客服務的重要性,讓起參與制定有關顧客服務的體系、標準等。
(2)對顧客服務功能的描述必須簡單、誠實而中肯、實事求是,不能夸張好的方面而藏匿有問題的方面。
(3)讓服務人員有選擇的自由
巧妙的讓服務人員自發地為顧客服務,而不要一味地去說服或者是強迫,因為越是這樣反而會引起他們的反感和敵對情緒,采用會談、探討等方式讓其自由選擇,認識到顧客服務的作用。
3提高品牌服裝終端的服務質量
3.1提高銷售人員服務意識
3.1.1服務人員的語言和儀態訓練
儀表舉止是指人的外表和行動,一般包括體態容貌、服飾穿著,商店內外的站、走等動作。一個營業員的儀表舉止如何,將首先給顧客留下好或者不好的印象,對顧客的心理變化起著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銷售工作的進行。一個良好的營業員應當具備健康、整潔、明朗、可親的形象。
從人文學科的角度看,通過語言可以洞察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體現道德情操、文化及待人處事的修養。優美的語言給人以美的感覺,顯示出美的魅力。營業員接待顧客離不開語言藝術,語言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待客水平的高低。在柜臺服務語言中,口語、輔語言及形體語言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此外,服務語言并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必須遵守基本的原則。在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營業員可以根據當時接待顧客的情況,臨時發揮和變化。服務語言要表現出尊重性、正確性、適應性和簡明性四大原則。[8]尊重和受人尊重是人類的兩種需要,尊重人是營業員成功的重要條件。
服裝企業必須要求營業員樹立顧客至上、以禮敬人的觀念,讓他們懂得尊重顧客就是尊重自己。一個有禮貌的營業員,是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處處表現出對顧客的尊敬和熱情、親切及愛護,他們能感染顧客,讓顧客感受到品牌的內在魅力。服務語言的正確運用離不開對顧客心理的正確了解,營業員應該用發自內心的語言去滿足顧客的心理需求。
服務語言必須做到“發音準確、選詞明確、用句正確”,避免引起顧客的誤會。每個營業員都必須經過普通話語音培訓,務必做到發音準確,如在一些常有外賓出入的商場工作,還必須對營業員進行英語的培訓,以便能夠完成日常英語交際。在服務語言表達過程中,營業員對語言形式的選擇既要注意其對特定思想內容的貼近、吻合,又要注意是否能被不同顧客所準確理解,并容易接受。因為語言接受對象不同,在領會語言思想內容的能力方面也就存在差異。營業員要保證自己的思想感情既不走樣、又能輕松、準確地被對方理解。在服裝銷售中,不遵守適應性原則的服務語言是沒有個性的語言。營業員要想使自己的服務語言符合規范并不難,但要使自己的語言符合適時、適地、適人、適情、適度等要求,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語言知識才能做到這一點。
柜臺語言要明白通俗,說話不呆板、不拐彎抹角、不故弄玄虛、不裝腔作勢、不拖泥帶水,會使顧客感覺營業員說話直截了當、爽快明朗。柜臺語言要求簡明扼要,不使用多余的詞句,繁瑣的語言會浪費顧客的時間,會引起顧客的反感,也難以表達自己的意圖。為達到此目的,公司可對新員工展開3-5周的培訓,培訓導師可聘請資深服務技能的營業員。并且為了營業員能長期維持,也可對一定時期內表現優秀的營業員給予一定的獎勵等等。
3.1.2提高服務人員的態度和專業知識
在服裝營銷過程中,服務人員在服務過程中遭到顧客的拒絕,針對不同拒絕類型的顧客,要分別采用相應的轉化方法。一般拒絕購買的消費者的拒絕態度不是很堅決,因此營業人員應著重向此類消費者多提供商品的新特點,改變消費者對商品的心理印象。遇到真正拒絕購買的顧客,如果還有轉變態度的可能,則應盡力解除其心理障礙;如果不可能轉變態度,就應盡快避開其主要問題,及時引導消費者的注意力,有目的地轉向同類別的商品。具有隱蔽拒絕態度的顧客則具有一定的購買需求,只要正確引導,加強購買態度中的正數因素,也有可能轉變其可能轉變其拒絕購買的態度。當遇到顧客不予以購買并要離開時,要采用禮貌的話語,例如:歡迎光臨,謝謝惠顧等歡送顧客,不應面露怨氣。服務過程中服務人員也可使用充滿溫馨關懷的說話方式。如果外面在下雪,客人帶著滿身的積雪走進你所在的專賣店,你要立刻遞給他一張紙巾,不要小看這張薄薄的紙,它雖然擦在客戶的臉上,卻暖在了客戶的心里,這種無聲的話語會令客戶倍感溫馨。同樣,下雨的時候,你的一句“您沒帶傘,有沒有著涼?”也是充滿溫馨的關懷問候。要學會根據環境變換不同的關懷話語,拉近你與客戶之間的距離,讓顧客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還有服裝公司首先要有一套嚴格的無條件退貨、換貨制度,以保證消費者的利益;其次,要求售后服務的人員有深厚的紡織面料、服裝制作、印染洗滌、庫存保管及美學、色彩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再次,售后服務人員同樣要熱情接待消費者,盡量滿足消費者的要求,使消費者滿意而歸;最后,把消費者所購商品和要求退貨、換貨的原因記錄在案,及時地反饋到公司上層,使公司及時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服裝公司在這些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必將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加速銷售的循環,增加公司的利潤,促進公司的發展。
3.2提高專賣店服務形象
3.2.1服裝陳列
我們說服裝陳列“行走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是指服裝陳列具有兩面性:一方面,陳列的服裝是藝術品,被通過藝術手段的塑造去打動及感染顧客;另一方面,陳列的服裝又是商品,能夠利用流行趨勢、市場變化和消費心理成功地被推銷出去,為企業盈利。[10]在服裝陳列中,藝術性和商業性就好象是一對無法分離的孿生姐妹,她們常常形影相隨。所以在做服裝陳列時,既要考慮藝術性,也要考慮商業性。但也不能過分強調某一面,因為賣場不是一個純粹的做秀場,也不是一個純粹的買賣場。既要排除不符合營銷規律、華而不實的陳列方式,也要避免只追求商業利潤的思維。當然,陳列的成功與否最終還要看銷售的業績,必須牢記“服從商業需要,兼顧藝術創意”的信條,陳列的最終目的還是銷售。如何找到藝術與商業之間最佳的平衡點,是銷售制勝的關鍵。這個最佳的平 衡點就是吸引顧客。服裝陳列的藝術性在于用色彩、造型、道具和整體氛圍等具體要素表達服裝產品的設計意圖和文化理念,最終達到傳遞服裝產品情趣的目的。而服裝陳列的商業性,則是利用藝術手段引起顧客對產品的興趣,滿足消費者體驗產品內涵和服務品質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出產品潛在的附加值。二者的對象都是消費者。因為消費者始終都是市場的主宰者,在現在這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經濟時代,商家對于服裝陳列藝術性與商業性的主觀努力,只有和顧客溝通才能發揮。而作為營銷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如何陳列好商品,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掛裝的陳列方式
掛裝:一般是以衣架把內衣掛上,這樣才全面展示商品的特性,易于形成色塊視覺沖擊和渲染氣氛,使消費者用眼就能認識了解該商品。
掛裝陳列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如圖3-1)
(一)明確是按顏色系還是按產品系進行陳列。
(二)同一系列款式的產品使用同一種衣架。
(三)掛裝號碼序列為:自前向后,由小碼至大碼;自左向右,自小碼至大碼。
(四)掛裝的正列陳列顏色應從外到內,從前到后,由淺到深,由明至暗。側列從前到后,由外到內,由淺到深,由明至暗。
圖3-1 專賣店掛裝
(2)陳列原則
從陳列的整體角度考慮,一般來說,陳列有按顏色陳列的,也有按款式陳列的。這些得根據店鋪的面積與終端的主推風格來定,各有各的好處,也各有各的不足,應按具體情況而定。但是,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都必須考慮以下幾點基本要素。采用這些原則會幫助企業從整體角度安排各系列產品,給予特色產品最顯著的位置。怎樣將不同種類產品相搭配及色彩的搭配處理等,形式精練而內涵豐富的整體展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促使銷售的達成。
1、以焦點來形成吸引力:
每一個展示面上,率先吸引注意力的視點即為焦點,比如整個店鋪中的焦點即為收銀臺后形象標志牌。焦點通常位于視平線或視平線的上方,色彩對比強烈的POP宣傳畫,或產品的組合往往設定為焦點,它既有序引導,展示消費者的注意力,并起一定的呼應和提示的視覺作用。因此,終端品牌在終端形象上,重點塑造形象標志牌,這種直觀的宣傳,能傳達品牌的商品信息,促進銷售,宣傳品牌。
2、以色彩渲染氛圍:
色彩的運用,對于陳列來說,起著主導作用,有序的色彩主題給整個賣場主題鮮明,井井有條的視覺效果和強烈的沖擊力,陳列中較多運用色彩對比設定為焦點,或營造貨品陳列的色彩漸變效果,使顧客產生購物的沖動,協調和層次感,并輕易鎖定目標商品。
3、營造視覺效果:
重復效應可營造視覺趣味,突出連續和整塊效果,注重統一及對比,同時高效利用空間,形成強烈視覺沖擊力,此原則適用于焦點產品或新款產品的展示。尤其應注重實際操作中的多樣重復效應,比如,同一款服飾采用不同出樣方式,模特展示,正掛和配搭法同時運用,達到突出重點,最大限度強化自身形象。
4、櫥窗之陳列:(如圖3-2)
櫥窗對于終端的賣場來說,好比于眼睛對于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記住,這是吸引消費者進店的第一步。而櫥窗的形象好壞,取決于兩方面,一是硬件設計,二是軟件維護。本文則側重于軟件維護。
(一)模特終端的陳列,二到三天則必須更換一次,這樣給顧客保持新鮮感,吸引人流進店。
(二)若需陳列的貨品較多時,則應選取與季節的有關衣物,千萬不要陳列一些不時興或者不適合潮流的服飾,以敗壞品牌的形象。
(三)專賣店的營業員在每天上下班,都必須檢查櫥窗之衣物是否清潔、整齊,其他推廣宣傳牌位置是否妥當,不要因為這些過失,使櫥窗顯得零亂,影響企業形象。
圖3-2 服裝櫥窗之視覺效果
3.2.2更衣室的拓寬和創新
專賣店要適當增加試衣室的面積,如果試衣間普遍較小,有時人滿為患,不得不排隊等候。在高檔服裝專賣店中,試衣間的面積大約占到營業面積的10-20%,檔次越高的服裝店試衣間的面積越大,設備也越考究。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對細節的詮釋,比如:在顧客休息區采用了進口的航空椅;更衣室里以乳白色的進口板為隔板,放置柔軟的真皮沙發與原產于意大利的真皮拖鞋。每一位售貨員都有指定的試衣間供他們單獨接待自己的顧客。試衣間實際成為服裝產品最終成交的場所。
此外,服裝企業還可以推出附設更衣室的服裝店,人們只要每年交一次會費,隨時都可以利用這種更衣室。在日本這種設施很受年輕女職員的歡迎。她們下班后想穿上漂亮的衣服出去玩,在公司里換衣服不方便,可以到服裝店的更衣室更換衣服。顧客還可以得到在幾分鐘之內熨好衣服的服務。服裝店還提供保管顧客襯衫和西服的服務,這項在跑外勤的公司職員中也大受好評。他們外出接洽業務時,在途中可以利用服裝店的更衣室休整一番,然后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業務活動中。
3.3加強品牌服裝合體修改和保修服務
3.3.1服裝合體修改服務
服裝公司的專賣店都必須開設了專門的服裝合體修改服務部,提供滿意的修改服務。名聲越響、檔次越高的服裝企業越要提供這種服務。由于顧客對服裝修改的要求較為苛刻,因此,修改師的技術和服務水平直接關系到顧客是否購買本公司的產品。為了爭取顧客的滿意和品牌忠誠,服裝公司應聘請優秀的服裝修改師,通過他們形成公司的服務特色。[11]修改師不僅要具有高超的縫紉技藝,而且要有較高的審美眼光。好的修改師相當于顧客的形象設計師,他們對著裝者的形體及服裝之間的關系能正確把握,能通過服裝的修改彌補顧客體型上的缺陷。因為修改師對服裝的銷售往往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銷售人員應同修改師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共同做好現場服務工作。特別注意的是銷售人員在顧客試裝后如發現有明顯的問題,一定要建議顧客做適當修改,否則寧愿建議顧客不要購買,因為不合體的服裝穿在顧客身上不僅僅會失去原有品牌獨特的風采,而且有損品牌服裝的聲譽。
3.3.2服裝保修服務
我們要學習國外,品牌服裝公司的保修服務要形成制度。服裝在穿用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針跡脫線、拉鏈壞了、松緊帶懈了、扣子丟了,甚至消費者穿著不當造成的材質損傷、裂紋等等,都在保修之列,消費者的各種要求都能被服裝企業盡量滿足,而且一切是免費的。同時在國外保養服務還發生在皮革企業和皮草行業。同樣我們要學習國外一些有實力的皮革服裝公司,建立了恒溫、恒濕透風的專用儲藏庫,不僅僅負 責保管顧客的皮裝,而且負責對皮革服裝進行修補、去污、上光、固色、整燙等,經過精心的保養,服裝整舊如新,贏得了顧客的心,樹立了企業形象。
4結 論
在21世紀,企業間競爭加劇的同時,終端服務質量必將成為焦點,制定一系列滿足顧客需求的服務將是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對服裝終端服務質量的研究,結合中國當今落后的服裝市場,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服裝企業終端服務質量發展的建議和意見。服裝企業可以尋找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用來提高服務質量的方針政策,然后構建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越好的企業,越是能在顧客需要的時候提供給他們要求的服務,這樣顧客滿意的同時就會與企業靠得越近。
在當今社會,企業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服裝企業若想在世界知名企業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僅需要盡一切努力追求完美無缺的產品,更重要的是為顧客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只有這樣,才可能樹立起自己品牌的形象,進一步拓寬更廣闊的國際市場,用品牌服務成就服裝品牌的未來。
致 謝
衷心地感謝導師張萍麗多年來在學習、生活、實習和本次論文中對我的指導和幫助。張老師一直教我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研究,培養了我良好的研究作風,還不斷鼓勵我勇于面對困難,使我一直能有信心完成本次論文。在論文期間,張老師悉心解答了我從選題到資料收集到課題研究以及寫作格式等各方面的問題,她對我的幫助我將永遠銘記在心。
參考文獻
[1]吳曉玲.談談服裝產品服務系統的組配和完善[J].江蘇紡織-2003年11期:16-18頁
[2]胡振江.試論在服裝營銷中的顧客反應策略[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6年8月第4期:95-96頁
[3]范德志、李俊.服務時間對服裝零售的影響[J].國際紡織導報2005年第8期:79-83頁
[4]安妮、梁亞林.用品牌服務成就服裝品牌的未來[J].四川絲綢2004年第4期:39-40頁
[5]劉小紅.服裝企業顧客滿意測評模型的構建[J].惠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92-95頁
[6]方明.100個成功的營銷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年6月第1版:54-60頁
[7]方全.營銷[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139-183頁
[8]范聚紅.服裝店柜臺語言藝術的研究[J].企業活力-2006年7期:28-29頁
[9]徐晶.提高服裝連鎖店服務質量的方法探討[J].山東紡織經濟-2005年6期:61-63頁
[10]周輝、梁惠娥. 略論服裝陳列行走在藝術與商業之間[J].國外絲綢2006年第3期:33-35頁
[11]趙蘋.品牌與服務:美國高檔服裝銷售的精髓[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3年3期:62-64頁
[12]研祥.服裝企業必須重視“顧客服務創新” [J].江蘇紡織-2001年4期:26-27頁
附 錄
社會調研
性 別: 男( ) 女( )
年 齡: 18~25歲( ) 25~40歲( ) 40歲以上( )
學 歷: 初中以下( ) 高中、中專( ) 大專( ) 本科( ) 碩士以上( )
職業: 工人( ) 學生( ) 教師( ) 公務員( ) 公司職員( ) 軍人( ) 待業人員( ) 個體從業者( ) 其他( )
1.您的個人月收入: 1000以下( ) 1000-3000元( ) 3000-5000元( )5000以上( )
2.您現在的每個月的服裝相關消費是多少: 100以下( ) 100-300元( ) 300-500 元( ) 500-800元( ) 1000元以上( )
3.一般情況下您購買服裝的地點: 商場( ) 品牌專賣店( ) 服裝批發市場( ) 網絡或郵購( ) 其他( )
4.你憑借什么喜歡或者選擇一個服裝品牌? 質量有保證( ) 款式好、價格實惠( ) 服務好( )LOGO做的漂亮( )
5.您在購買時最關心的因素: 服務( ) 價格( ) 款式( ) 品牌( ) 質量( )
6.您對服裝品牌的了解主要通過哪些渠道 : 廣告( ) 朋友推薦( ) 自己逛街了解( ) 自己穿著經驗( ) 品牌服務( )
7.你購買服裝會受服務時間的影響嗎? 當然會( ) 不大會( ) 不會( )
8.良好的服務會使你喜歡上一個服裝品牌并持續購買該品牌服裝嗎? 當然會( ) 應該會( ) 不大會( ) 不會( )
9.營業員對你的成交率會有影響嗎? 會的( ) 有一點( ) 不大會( ) 不采納其意見( )
10.你感覺現今服裝企業的服務質量怎樣? 好( )
一般( )
不好( )
很差( )
11.你最喜歡怎么樣的店面環境? 休閑( ) 運動( ) 個性( ) 和賣品能很好結合的環境( )
其他(
)
12.您心中目前服裝市場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品種單一( ) 色彩單調( ) 價格高( ) 質量差( ) 其他( )
13.您對服裝需求的意見有哪些: 舒適( ) 充滿活力( ) 突出個性( ) 大眾化( )服務好( ) 其他( )
您對品牌服裝的服務有何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您希望這些品牌能為你提供何種服務?
英文資料
Idea to Product Competition Zinda: A Platform for Sustainable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ented by: Nikhil Mandrekar Waseem Ahmed
Global unemployment hit a new record of 192 million in 2005. Meanwhile, the number of "working poor" - or persons living on the equivalent of US$1 per day or less - remained at an all-time high of 550 million. Free market economics, which should have served as a waterway for reducing unemployment turned out to adversely affect the local livelihoods of developing nations. Globalization is a complex phenomenon that has had far-reaching effects.
At one extreme, globalization is seen as an irresistible and benign force for delivering economic prosperity to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At the other, it is blamed as compromising cultures and economies, and is often viewed as the source of grow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isparity. Although poverty and the lack of decent work existed long before the present phase of globalization, there has been growing exclusion and deprivation in certain regions of the world. For many, globalization has dislocated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and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reaten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ts advantages are too distant for too many, while its risks are all too real.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has widened as those seek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 economy were denied due to a lack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or access to a healthy local economy.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more people lived in poverty at the end of the 1990s than at the beginning of Idea to Product Competition Zinda: A Platform for Sustainable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ented by: Nikhil Mandrekar Waseem Ahmed that decade. In India, globalization was received with a mixed spirit. While the lives of the educated and the rich have improved, most notably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 the benefits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majority. Significant numbers of “non-perennial” poor, who have worked hard to escape poverty, are finding their gains reversed. A case example, are the tailors in the city of Tirupur, Tamil Nadu.
Situation in India Tirupur is a little town in the state of Tamil Nadu in India and is the centre of India’s export cotton knitwear industry, earning nearly $1 billion annually in foreign exchange. Over the past decade, Tamil Nadu has seen a massive influx of foreign garment manufacturers set up production facilities in Tirupur. Highly specialized machinery and production cycles exist to mass produce clothing that is found in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Over the years, these machines have slowly replaced the jobs of the local tailors in Tirupur, leaving thousands of skilled tailors unemployed and unleashing a wav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concerns. For the last two years, the Tailors Association has been demanding the State Government to set up welfare boards for them but to no avail. As of now, there is still no sustainable solution being offered to these tailors. The lesson here is that even those afforded the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w global economy were eventually replaced by mechanical labor, were unable to secure sufficient living wages, and were denied the voice to render change. This story is not included in the fanfare of support trumpeted by advocates of globalization. Economists look a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s indicators of progress, but these indicators fail to describ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strains caused by outsourcing, displacing workforces, and in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Proposed Solution Zinda offers a highly profitable solution for these tailors. What began as an idea pitched during a “Creativity and Inventions” class in the spring of 2005 at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now evolved into a student-led Inter-Professional project coordinated through the university’s IPRO program1.
The originating concept was to create a platform that could connect these underemployed tailors to unsatisfied apparel buy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Zinda would provide the infrastructure to enable an online marketplace for custom tailors that was transparent, traceable and efficient. Through a system of customer feedback ratings similar to eBay.com, Zinda would track the performance of tailors, offering incentives such as increased wages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 Profits earned through higher margins would be channeled back into the community, fueling training and welfare programs for the tailors and their children. Need in the U.S. Market The project began with efforts to gauge the demand for a personalized custom tailoring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a long time, the apparel industry has been sacrificing fit and individuality for higher volumes and lower prices. Even with the large number of retail clothing outl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apparel buyers are dissatisfied with the available selection in fit [size], fabric and style of ready-made off-the-rack garments. For these consumers, shopping for clothes is no longer an enjoyable experience; finding that “perfect” garment in a short time and under an affordable budget is almost impossible. Over a 2 year period, involving 4 teams and 25 students, Zinda conducted extensive market research across multiple customer segments from teenagers to baby boomers. At the end of a rigorous target market analysis, Zinda identified an acute need within the college-educated or higher, 32–47 year old professional market, earning $50,000 - $150,000 a year for fashionable clothing that quite simply, fits. The top 3 factors that affected this segment’s purchasing decision were: fit, fashion, and relative affordability. Surveys revealed that 72% of this target market was willing to pay between $30-50 extra for a well-fitting garment. Nearly 62% females and 66% males within that age group were ready to purchase custom garments through the Zinda process right away. Additionally, 78% of these customers were loyal to dry/wet cleaners, a channel currently being explored as an additional Zinda st orefront.
The Zinda service particularly appeals to married couples with children who, because of their varied responsibilities, cannot afford to spend long hours at the mall looking for the perfect outfit that fits. On a socially responsible standpoint, 42% of the respondents cared about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mployees, and 54% felt more inclined to purchase from a company that ensured good working conditions.
Current Solutions and their Associated Issues
There are very few options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these customers. Existing custom tailoring stor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expensive and slow. High labor costs, limited selection in fabrics, and long lead times have transformed tailoring into a luxury service. Fabric is usually ordered on demand from Italy, India or China. A custom pair of pants cost $250–$300 and can take longer than a month to be delivered.
Alternatively, there are online stores that offer customized clothing. However, the measurement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these websites are complicated and uncomfortable. Customers are usually asked to measure themselves at home or with the help of a friend. This is a tedious process and typically results in inaccurate measurements, increased returns and additional losses.
英文翻譯
產品競爭的主意
Zinda:一個為了可持續的就業和經濟發展的平臺
伊利諾伊工學院
介紹:Nikhil Mandrekar
Waseem Ahmed
2005年, 全球失業率達到創紀錄的192萬。與此同時,“工作窮人”的數量或居住在相當與每天1美元或不足1美元的數量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50萬。
本來為了減少失業而充當航道的自由市場經濟,結果嚴重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當地居民。全球化是一個復雜的現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一個極端,全球化被看作是一種不可阻擋的良性力量, 為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繁榮經濟。在另一方面,它歸咎于妥協的文化與經濟, 而往往被視為是日益嚴重的社會與經濟差距的原因。在世界的某些地區,雖然貧困和缺乏體面工作全球化階段之前早已存在,但排斥和被剝奪在不斷的增長。對許多人而言,全球化已經打亂了傳統的居民和當地社區。它的優點是遠距離而且數量大,同時風險也十分大。由于缺乏教育,機遇,或健康的當地經濟,富國和窮國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90年代末甚至比90年代初更加貧窮。在印度,全球化被混合的思想所接受。當全球化被教育者和富人所越來越接受,特別是在資訊科技業,但效益尚未達到多數。大量非常年工作的窮人,想要靠努力工作去逃脫貧窮,但發現付出是白費的。在Tamil Nadu(泰米爾納德邦洲)Tirupur小鎮的裁縫們就是一個例子。
印度現狀
Tirupur是印度Tamil Nadu(泰米爾納德邦洲)的一個小鎮,是印度棉針織品業出口中心,每年有近10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過去十年來, Tirupur涌現了大量國外服裝廠家,并在當地設立生產廠房。在美洲和歐洲的一些服裝店里,出現了本用于服裝大生產高度專門化機器。在過去的十多年里,這些機器逐漸取代了本地裁縫的勞動力,致使成千上萬的熟練裁縫失業,導致了一波波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在過去兩年里, 裁縫協會已要求州政府為失業的裁縫成立福利委員會,但效果都不明顯。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持久有效的解決方法。得到的教訓是,即使這些被機械逐漸取代勞動力的裁縫有機會參與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也無法得到足夠的生活費用,且被剝奪了希望有所改變的發言權。這個事實并不被包含在那些大肆鼓吹經濟全球化的言論中的。那些經濟學家只把外國直接投資金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但這些指標并不能反映由于外界影響而導致社會和經濟的壓力,勞動力閑置和利益分配不公的現狀。
建議解決方案
Zinda為這些裁縫們提供了較有效益的解決方法,這種方法產生與于2005年春季,那時伊利諾技術學院召開了“創新與發明”研討班。現在這種班已經發展成由學生領導并由大學通過大學IPRO(IPRO是一個獨特的開放式的用以解決問題的跨學科項目。工作組由5 - 15名學生組成,解決工程倫理,環境和經濟上的公共政策和法律問題。)項目的教授們進行協調。這個方案原本的目的是使那些大材小用的裁縫們滿足美國重視衣著的小消費者們。Zinda在網上提供的消費服務使得網上定制西服款式清晰、過程可追蹤并且頗有效率。通過一個起源于eBay.com的信用評級系統,Zinda會特別留意裁縫們的表現,并提供諸如因為高生產率而加薪的誘因。賺來的額外利潤將會重新投入社區,被用于裁縫以及他們的子女的技能訓練以及社會福利。
在美國市場的需要
這個項目最初是從滿足美國的個性化禮服定制需要開始的。因為長期以來,美國服裝業追求低價高量而犧牲了服裝的合體性以及個性化。即使有眾多的服裝零售店鋪, 大量買家都不滿意可供選擇的成衣的尺寸、面料和風格。對于這些消費者而言,買衣服不再是一個愉快的經驗。在較短時間內,根據負擔預算發現“完美”的服裝幾乎是不可能的。
超過了2年時間,涉及4組隊伍共25名學生, Zinda進行了跨越青少年到嬰兒的廣泛的市場調研。在嚴格的目標市場分析完成后,Zinda認定本科學歷及以上, 32-47歲的月薪50000元至十五萬元專業人士,選購時髦服裝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合體。三大因素影響著這部分的采購決策:配合、時尚和相對可負擔。調查結果顯示, 72 %的人愿意為非常合體的服裝多支付30至50美金。在這一年齡組中近62%的女性和66%男性,愿意立刻通過zinda的項目購買定制的服裝。此外, 78%的受訪客戶忠誠干/濕服裝專業清洗, 這是目前正在探索的作為zinda的附屬服務店面。zinda的服務,特別吸引有子女的夫婦,因為他們有不同的職責, 不能再花時間在購物中心尋找完美的外衣。 從對社會負責的角度來看, 42%的受訪者關心雇主所在地的工作條件。54%認為更傾向保證良好的工作條件的公司。
現有解決方案和相關問題
目前對于這些客戶只有極少的可用選擇。美國現有的服裝定制店消費頗高,而且制作速度緩慢。 高勞動成本,面料選擇很有限,準備時間長,這些因素將服裝定制變成一種奢侈的服務。面料通常定制自意大利,中國或印度。消費者定制一條長褲成本250元至300元,并且需一個月才能取貨。另外,有提供特制的服裝的網上商店,然而,這些網店的測量系統顯得復雜又不舒服。客戶大多被要自己在家或通過朋友的幫助完成量體。這是一個冗長的過程,而且通常測量結果不甚準確,這些都導致了額外的投入和損失。
客戶關鍵問題
為了要強調的關鍵問題與現行的定制裁剪解決方案, zinda隊進行小組專題討論,并進行測試現有的定制解決辦法.發現下列條件的需要加以處理:如果有顧客通過定制裁剪簡易測量系統,準確地配合,多設計方案, 可以使得織物在選購服裝方面縮短時間為1至2周。
測試與發展-里程碑
通過IPRO的課程,zinda隊提出了試錯的修改方案。使得每一次學習后能夠進一步完善商業模式和進程。這個項目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方便和相對得體的方案為顧客剪裁合適感覺和整體設計的衣服。
管理方式
在這四個學期, Zinda在芝加哥,墨西哥,曼谷和印度的裁縫測試出它的“人體測量制度”和“副本服裝系統”。(“ 副本服裝制”是zinda獨特的測量系統,它擬和了客戶的最佳服裝要求,創造一個在不同的面料之間的精確復制的服裝格式,以確保最完美的。)逐步簡化和改進測量系統的基礎上試行,討論從顧客那里反饋的裁縫和關鍵信息。
設計指導
通過進一步研究當前的流行趨勢,面料選擇變得完善,設計方案得到了擴大。而有些顧客很容易滿足于"完美" (針對其個人的身體測量)。其他的想要自由發揮的設計方案(如衣領風格,一些口袋,袖口大小,按鈕的風格等) ,創造自己的風格;Zinda的設計指南就是為了這一目的創立。為了保證最高級別的定制,zinda的裁縫縫制“從零開始”(裁縫桌子上的層織物開始)。
獨特的發行渠道
Zinda的方法之所以獨特,是因為顯而易見的簡單命令。利用獨特的發行渠道,如商場里面的展臺,洗衣房。客戶的角色就是選定一種織物,其設計風格等由zinda處理。
以下是Zinda過程中的理想流程:
在第一天,消費者進入Zinda的位置(干洗店/除濕店/購物店),他們的測量方法已經記錄[任意通過“大身測量”系統,或者通過“拷貝成衣尺寸”系統],設計師會在電腦里所列出的面料目錄表與設計款式,消費者則他通過觸摸屏幕選者合適他的面料與款式,這種訂購只需要通過現金或者信用,通過選者,這些成衣的照片、制作要求就會進入數據庫。
在第二天,這些早先的資料通過可下載的形式從Zinda地區傳到印度的裁縫師傅那里,這些必要的面料數量的詳細記錄也通過電腦也將傳到印度。
在第三天,裁床師傅將裁好的樣片通過各自的指令交給各個裁縫師傅。
在第四天,裁縫師傅根據客戶詳細的要求細節制作樣衣,在完成的最后一天,完成的物品清單通過質量控制,將面料詳細記錄存儲在電腦里,該定單的包裹通過國際速遞公司發給美國的Zinda的總公司。
在第五到第七天,該包裹的運輸、從消費者到裁床師傅全面的控制裁面料等,再到最后的裁縫師傅,所有的次序都將通過Zinda的追蹤系統明確的記錄。
在第八天,成衣將通過海關遞給到Zinda公司,然后再速遞給客戶。
在第九天,再一次通過質量監控中心,確認是否有錯誤并把馬上修正錯誤的東西,最后把樣衣轉交給消費者。在美國地區速遞前,裁剪師傅會特別注意檢查該成衣是否合身,直到合身。因此Zinda的成功在于他讓顧客十分的滿意。
顧客反饋系統
幾個星期之后,顧客被要求給與反饋意見,并且評價會反饋給Master Cutter和裁縫。在裁縫專業,獲得信譽是靠口頭上相傳的。對裁縫來說,高質量是主要的市場營銷途徑。zinda通過建立一個“eBayamazon.com”反饋意見系統去填補這個缺口。 通過Zinda的程序,合作的裁縫會被列入一個質量評價表, 這樣可以在顧客給與的反饋意見上再作改進或縮減。滿意的顧客可以在此訂貨和推薦這位裁縫。反饋意見系統允許了Zinda監督每一個裁縫的生產效率和能力,并且通過授予獎勵,例如給高質量工作者提高工資,能鼓勵創新
影響評估
在Tirupur的裁縫的近期的工資每小時少于Rs.100,相當于$2一小時。 他們非常少時候是工作一整天的,如果他們能有足夠的工作去支持他們的家庭是很幸運的。Zinda系統提供長期的,對這些裁縫一視同仁,在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下他們的工作會被獎賞。每一個裁縫會被給與一臺縫紉機和工作空間。裁縫將要有責任的去完成任務,而不是部分。 在Zinda模式下,裁縫可以工作8小時一天并且工資是他們通常工資的3倍,這要取決于他們個人的工作表現。因為直接通過高工資市場這是可能的。為了幫助管理裁縫福利項目, Zinda將從非政府組織累積幫助。和非盈利組織合作將會被使用去管理一個資助訓練項目,這將保證了對有能力的裁縫的基本支持。
Zinda的任務
摘 要:針對二本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明確專業定位、優化課程體系、改善教學方式、加強實踐教學、加強師資建設五項對策。
關鍵詞:二本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1)01-0122-02
在高等教育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生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與一本重點院校相比缺乏資源優勢的二本院校由外延發展轉為內涵建設就成為了必然選擇,這就要求二本院校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挖掘自身的優勢,選擇適當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市場營銷是發展我國新型市場經濟必須研究和掌握的綜合性邊緣應用學科,在各類人才的需求信息中,關于市場營銷人才的需求一直排在前列,因此,該專業的建設是二本院校較關注的議題。本文試圖從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實踐環節及師資隊伍方面入手,探討二本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1 二本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專業培養目標不夠清晰,同質化現象嚴重
目前許多二本院校市場營銷專業的培養目標被設定為“培養具備管理、經濟和法律等綜合知識,能在工業、商業、金融等企事業單位從事營銷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顯而易見,這種定位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培養人才的層次模糊不清。“專門人才”是模糊概念,這讓學校很難制定適用的教學計劃和設置科學的課程體系;二是培養人才的類型模糊不清,是理論型、應用型還是復合型,是通才還是專才,目標不明確;三是專業設計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人才專業知識和技能與企業需求存在嚴重的脫節,造成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1.2 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目前各院校在營銷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三個共性問題:一是專業內涵模糊,課程內容龐雜。許多院校沒有考慮自身優勢和區域經濟的特點,對課程取舍不當,使得整個體系龐雜,未能形成以特定行業或市場領域為依托的特色課程體系;二是課程設置上呈現大而全的特點,許多課程在內容上出現大量重復,因人設課現象嚴重,既浪費了學習時間,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三是專業技能課開設不力,強調理論知識,輕視技能操作,導致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很弱。
1.3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市場營銷工作面對的是千變萬化的市場,這就要求營銷專業的畢業生知識全面、具有較強的市場適應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公關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應有豐富的實踐教學作支撐。目前許多二本院校的營銷專業在實踐教學環節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課時太多,實踐教學的課時太少;二是缺乏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不能夠有組織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三是學校無法對分散實習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經常出現“放羊”現象,達不到實習的預期效果。
1.4 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各院校營銷專業普遍缺乏一支既能開展理論研究,又具備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師資隊伍。許多教師是從其他專業 “半路出家”或新出校門的研究生,對營銷專業缺乏了解,只擅長“紙上談兵”。因此,相當一部分營銷課程的教學仍存在著“教師念講義、學生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都忘記”的現象,這種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未得到重視和發掘,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2 對二本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的對策建議
2.1 明確專業定位和培養方向
二本院校應根據社會需求、參照兄弟院校的經驗來定位市場營銷專業的發展方向及特色。首先,用人單位目前普遍存在高級營銷人員儲備少和復合型營銷人才緊缺的問題,然而目前各類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的營銷專業畢業生數量還未能填補以上人才缺口。因此,二本院校營銷專業應在現有基礎上,努力拓寬專業口徑,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特別是在培養能夠開展銷售與客戶管理、市場調查的人才方面多做努力。其次,各院校營銷專業定位要有特色。各院校營銷專業可結合自身在科研、社會資源、行業影響力方面的優勢,在教學上突出特定的行業背景或市場領域,強化營銷基礎理論在該行業或領域的應用訓練。如同樣是營銷專業,有的可突出網絡營銷,有的可突出服裝市場營銷,有的可側重于零售管理,有的可側重于國際市場營銷。
2.2 優化課程體系
根據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宗旨和經濟發展對21世紀營銷人才的要求,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必須專業基礎扎實,基本技能熟練,實踐性較強,富有創新精神。因此,市場營銷專業理論學習應以“必需”和“夠用”為原則,采取寬基礎、活模塊的模式和相互通用的靈活辦學方法,用必學和選學內容,適應社會對營銷人才素質的需要。按照上述要求,市場營銷專業課程教學體系,可以分為三大模塊:素質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踐課。素質課圍繞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寫作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研究能力、外語聽說寫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計算能力、身體素質設置課程;專業理論課可分成“市場營銷基礎知識”教學模塊、“市場調查與分析”教學模塊、“銷售與管理”教學模塊以及“特色營銷課程”教學模塊;專業實踐課包括各種實訓、實習、計算機模擬教學、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
2.3 改善教學方式
要適應現代市場營銷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改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探索和嘗試各種與教學層次相適應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如“問答式”教學法(即老師設問,老師回答;或學生設問,老師回答的方法),“倒位式”教學法(即先由學生講述,老師進行評價和糾正的方法),“討論式”教學法(即學生討論分析,老師總結定論的方法)等,以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思維能動性。此外,應強化案例教學法與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中可采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國內案例進行剖析,并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最終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項目教學中可提供具體情景,設計一個與真實任務相吻合的項目任務(如營銷計劃)交給學生分小組完成,并要求學生展示、陳述其項目完成的方法、過程和結果,使他們加深理性認識、掌握操作技能,并鍛煉其溝通與表達能力。
2.4 加強實踐教學
在繼續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二本院校營銷專業應注重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拓寬其視野,提高其整體素質。具體來說,可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學校可以通過產、學、研結合的辦學模式,建立服務教學、服務社會的校辦企業,使之成為學生實習的一條重要途徑。此外,還可選擇一些形象好、管理規范、具有營銷示范作用的企業長期合作。第二,建立實踐教學的評估體系和整套管理制度。具體措施包括:編配實踐課程教學大綱、教材、教案;建立以檢測職業素質和能力為標準的考試系統;明確教師指導流程和教學職責;對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學生實習情況進行嚴格考核等。第三,針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如加強實驗室建設,為專業主干課程開出高質量的實驗課;定期邀請企業營銷專家以講座形式介紹實戰經驗;利用假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等。第四,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對學生的調研報告或營銷策劃書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對表現優秀者、積極參加者和組織者進行獎勵。
2.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擁有營銷實踐經驗的“雙師型”隊伍。二本院校一方面應為營銷專業優先配置優秀師資,并公開選拔學科帶頭人,走“精品課程,名牌教師”之路,另一方面,鼓勵和支持教師深入企業進行一段時間的實務訓練,讓教師們能真正做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并把實踐中的體會傳授給學生,豐富教學內容,強化知識的實用性。此外,還可聘請企業營銷管理人員做兼職教師,讓他們在與學校教師共同教學中促進學校教師向“雙師型”轉化。
參考文獻
[1]陳卓雷.中國高校市場營銷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經貿,2008,(24):152-153.
[2]王敘紅.市場營銷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214(4):20-21.
關鍵詞 中等職業教育 服裝專業教育 教學改革
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對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職教要發展,必須加快改革步伐,以便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
一、中職教育現狀與企業用人需求的矛盾
1.服裝企業用人急迫與中職畢業生低就業之間的矛盾
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存在用工不足、熟練縫紉工短缺、員工跳槽頻繁、生產崗位開工不足等問題,但是中職學生在服裝企業工作的比例極低,大部分企業不足2%。一方面服裝企業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夠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學習了三年專業技能的服裝專業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又紛紛離開,僅有不到10%的畢業生升學或從事與服裝行業相關的工作——這是對社會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分析:畢業生不從事服裝專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⑴、專業知識不夠全面,無法適應企業的要求。⑵、服裝企業員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偏低。⑶、服裝企業的工作環境與畢業生的理想有較大差距。⑷、企業的規模小、知名度不高等。
2.學校教學體系與實際生產流程的矛盾
畢業生覺得在學校學的知識跟工作中應用的不一樣,到企業中還得跟工人師傅重新學習,經過了三年的專業教育卻仍然無法適應企業的實際需要。
分析:服裝企業用人,要求的是完成某工種工作的從頭到尾的工作能力,它可能涉及服裝材料、服裝心理學、服裝工業管理、服裝結構等多門學科知識中的一部分。而中職服裝教育大都采用學科課程教學。對于所授知識在企業中是如何組合、如何運用的不甚關心。其原因是教學體系沒有體現“就業導向”。
3.中職服裝教育培養的品種單一,與企業人才需求多樣化的矛盾
企業用人,按工種招工、定崗。中職教育沒有進行針對不同工種的教育,培養目標的崗位定位模糊。
分析:多年來中職教育延續了計劃經濟時期的教學方式,對企業需求的研究很少,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學校教育培養的學生品種始終如一。這當然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
二、服裝專業教學改革方案
1.專業課程的整合
服裝設計課程:
將服裝色彩與服飾圖案、服裝構成基礎、服裝美學、服裝材料、服裝畫技法、服裝設計、服裝服飾史、手工染繪、形象設計知識攏和在一起。這有利于學生從各個方面去掌握服裝設計的專業知識、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服裝結構課程:
依據服裝企業基層的管理人員、樣板工等職業崗位實踐的內容開發校本教材。以針對企業工作崗位的服裝工作流程為教學主線,由簡單到復雜,并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講解;給學生提供模擬的情境教學環境,內化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從頭到尾實際操作的直接經驗。
服裝縫制工藝課程:
依據服裝企業基層的管理人員、樣衣工等職業崗位實踐的內容開發校本教材。刪去原有授課內容中難度較大而不實用的部分,加入工藝單的編寫等內容。以針對企業工作崗位的服裝工作流程為教學主線,并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講解;給學生提供模擬的情境教學環境,培養學生從頭到尾實際操作的直接經驗。最后參考職業技能鑒定的要求,以標準化目標教學的標準定人、定時進行考核。
2.選修課程的整合
在第二、三學期開設服裝設備、服裝市場營銷等課程作為限定選修課。限定選修課程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學習。在第三、四學年開設自選選修課,培養不同個性、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獲得2—4項不同的專項技能。這些自選選修課以職業資格導向,以模塊形式組合,以考取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為考核內容之一,使學生掌握多個單項技能,從而達到技能的復合性,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
3.實習課程的整合
實習課程要“仿真”企業生產的實際,運用模擬的情境,促進學生掌握完整的工作過程。這有利于學生從整體意義上理解每一個工作任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4.考核
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重點是考查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實踐教學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現場操作等綜合考核方法,單純筆試的形式應該減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與社會技能證書考核相結合,以職業技術中級工證書作為主要考核項目來評價教學效果。
三、服裝專業教學改革的反思
在進行服裝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過程中,筆者認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結合專業課程,完成實踐環節。關鍵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師資建設:雙師型師資力量的建設是教學改革的前提,專業教師必須了解企業生產的最新工藝和技能,必須深入到生產第一線,了解生產單位和部門的任務情況等,了解這些任務是通過何種技術手段以及何種技能來完成的。
2.定單式教育模式的籌建:定單式教育的培養目標明確,教育內容吻合企業要求。學校根據市場需要來培養人才,學生一旦進入就業崗位,就能進入狀態,適應能力強。同時減少學生的就業壓力,使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操作技能。
3.多樣化培養目標的教學體系的構建:從培養人才的精細劃分入手,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統一修完必修的課程內容后,根據其自身的特長及優勢再選擇專業不同方向的學習內容。
傳統的服裝職業教育體系運行多年,易使人產生思維定勢,大幅度的教學改革必然會產生各種問題。如校企合作不順暢、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學校要與用人單位一道努力,把教師引向或推向社會和企業,要充分借鑒國內外職業教育的經驗,結合專業的特點努力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教育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職業教育正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一定會不斷進步,走出一條既符合社會需要,又利于自身發展的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 顧紅亮、周屹.杜威教育主體觀及其啟示.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5卷 第1期
【2】 鄒曙光.服裝專業口徑教學模式的設想與探索.服裝設計師,2001年第10期
【3】王珉、潘先偉.論高職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第10期
【4】 穆紅、顧韻芬.服裝專業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遼寧高職學報,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