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教師的課前準備(備課)。我們的小學英語老師普遍存在著所帶班級多,所上課時多,任務較繁重的現象。因此造成了很多教師的preparation的不足,只在課前做一點warming up ,上課就是臨時抱佛腳,可想而知,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不佳,上課效率和效果不佳,師生的問題都得不到解決,英語教學的效益就打了折扣。然而上課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備課是否充分,是否有效。上課好比作戰,備課也好比做戰略部署、寫作戰方案。“不打無準備的仗”,準備得越充分,越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上課的效果就會越好。
任務型教學強調從應用語言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讓學生為了完成一項真實的任務進行學習,并要求學生最終完成這項任務,使學生為了應用而學習,學了就能用,為用而學。語言學家Hurber說:“language is used doing thing”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法研究者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重要影響和深遠意義的任務型教學理論,它的三個重要特點是:1、掌握語言一般是在交際活動中學生使用語言的結果,而不是單純訓練語言技能和學習語言知識的結果,因此,課堂語言活動更接近自然的習得。2、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設計不同的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與學習伙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務,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3、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與人共處的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使自我價值得到體現。
例如每節課展示一條英語格言,用英文講述考試趣事,以及課前五分鐘唱一支英文歌曲等,比如,針對飲食健康方面可以給學生教這個諺語―One apple every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身體健康方面有―Doing exercise one hour a day, live happily the whole life;心理健康方面的言語有―Don’t chop the trees in winter, 激勵學生不要因為眼前的壓力而放棄奮斗。在課堂中精選勵志性的故事作為閱讀材料也能起到事倍功半,一舉兩得的效果。例如下面一則故事。《You are beautiful .Just the way you are. ―― Nick Vujicic 》中學階段是情趣教育的關鍵時期,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英語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遷移,使注意力集中和持久,自覺地產生學習英語的愿望。在此同時盡可能以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內在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盡可能讓每節課出現“三聲”――討論聲、掌聲、笑聲,多說“Try it ,please.”“Don’t be nervous” “Take it easy.” “You’ll do it better next time”之類的話。使學生與老師進入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之中。其次,創建QQ 群,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解答學生在中考前所出現的一些疑難問題及心理困惑,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有位學生模考前異常緊張,怕自己成績下滑,晚上無法入眠。她把自己的痛苦發微信給我,我們倆剛好都熱愛瑜伽,我就告訴他,現在你來做一下瑜伽冥想試試。第二天,小姑娘高興地向我說聲“謝謝”。
二、精心設計英語課活動方案,加深學生自我體驗
在全面研究學生、承認學生差異、認同學生對不同的教材內容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的基礎上,設計英語課堂教學活動,如對話練習,允許學生積極大膽地使用初一、初二學過的語言,溫故知新,并讓學生在活動中不知不覺受到教育和啟迪。例如在復習“used to be ”這個語法點時,引導學生以講述過去的趣事等為依托,讓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學生的表達非常有趣,I used to play basketball after school, but now I study all day. I used to be slim, but now I’m a little fat.I didn’t use to have a mobile phone, but now I have a NoteII. 從而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輕松歡快中,進一步練習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
三、深化課堂知識,促進能力遷移
每次活動結束后,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暢談活動的感受,促進學生產生共識。①當學生表達不是很清楚時,我多用“your meaning is ……” “would you like to say ……”協助學生將自己的感覺更具體清楚地表達出來。②將學生的體驗與感覺加以整合,增加彼此的認同感。③在學生講述自己的體驗感受時,運用語言、眼神、表情、手勢等給予鼓勵和強化,如:I’m glad you have done better than before…… 比如,前段時間,有一個學生上黑板聽寫單詞,20個中,才對了5個,我本來想如以前那樣批評一頓,再懲罰抄會。我轉念一想,在這個時期學生的各種作業練習較多,學生也不是有意不去記單詞。所以,我走到他跟前,用我們兩人能聽到的聲音說了幾句鼓勵的話,沒想到,第二天他主動要求聽寫,還告訴我他全部背會了,果然他得了滿分。我想起了一首歌唱道――一句知心的話語勝過萬鈞雷霆,一個親切的呼喚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把每單元的知識點梳理歸納,找出典型句子、句型,要求學生背誦,通過練習套用句型,舉一反三,熟練掌握。列如:當問某人職位時教材用這樣的句型:What +do/does+sb+do? 教學時可以擴展出What+ is+ sb's+ job?/What+ be+sb? 答語:sb+be+職位名稱。利用各種人稱進行Pairwork反復練習。進而繼續學習:__What +does/do+want to be? __sb want(s) to be +職位名稱,同樣利用各種人稱進行Pairwork反復練習。學英語實際上就是套用句型,反復使用,才能真正掌握。
3.理解語法規則
語法規則就是語言規則,是遣詞造句的綱目。掌握了語法對理解句子,課文有很大的好處,所以語法也不可輕視。每課的語法不會太多,一般一二條很容易掌握,如對動詞后接不定式和現在分詞的要求,只要把所學過的動詞梳理一下,哪些動詞接不定式,哪些動詞接現在分詞,把動詞列出來,加以練習就行了,如I want to be an actor. He enjoys watching TV.等。反復練習,就會鞏固掌握語法規則。語法通常是和句型緊密聯系的,練習語法的同時也鞏固了句型,一舉兩得。
(一)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思想下進行教學。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學生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才能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把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知識的能力。首先我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口講英語。一開學,就實行課前5分鐘"free talk"。 每次由兩名學生用英語做兩分鐘的演講,內容涉及校園生活、國內外新聞、名人軼事、社會焦點問題等。這項活動不僅使學生們敢于開口講英語,而且使同學們增長了見識,擴大了詞匯量,步對學習產生興趣。其次,每半個月利用15分鐘左右時間,讓學生表演課本劇。我提前幾周給學生提供一些課本劇的材料以供他們選擇,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空余時間進行彩排。一學期下來,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共演了以下幾個課本劇,如The Pocket Money ,Big Words of Western Tour ,Pig Guy Has Been Defeated by Monkey King,The Emperor's New Suit,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等等。其中,有些學生還很有創意,對課本劇進行了改編,增加了很多自己的元素,對課本劇進行了別具風格的表演。這項活動培養了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主體意識,培養合作精神。再者,讓學生們扮演角色練習會話。上課時,先把重點句子寫在黑板上,我簡單說明句子適用的場合后,讓學生們聽會話的錄音,或者找學生配合先給學生做個示范表演,然后讓學生們進行“一對一”或4人小組的練習,接著再讓幾組同學在班上表演,最后由學生進行講評,在講評時引導學生從聲音的亮度,語音語調,語言的流利度和內容等方面進行評價。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大有好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
(二)課堂上我一直遵循心理學上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規律,努力做到兩種注意輪流交替使用。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只有高度集中而穩定的注意,才能保證學習的順利進行,并取得良好成績。在課堂教學中,我利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發生直接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根據注意的發生規律,每次一走上講臺,我首先用目光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后說明這一課時準備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對學習目的有正確的了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接著可采用講授法、歸納法或演繹法等講解重點、難點。在講解的過程中要穿插提問法或對比法,這可以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例如:在講解GO FOR IT ! 八年級上冊Unit6這一單元時,主要內容涉及形容詞比較等級用法。在講解時,我采取了多種方法,比如:講比較級規則變化時,像形容詞、副詞的比較級加"-er",最高級加"-est"的方法,我就采用了歸納法。我先舉幾個例子,然后讓學生練習。最后再引導學生去發現其語法規則。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分析、對比發現了其規律性的東西,并提高了自學的能力。再比如用對比法來講解比較級中的特殊用法。給學生下面的例句,讓他們比較下面的三句話意思是否相同或相近?結構上有什么區別?我當時就以6班最高的學生羅智敏為例。 He is the tallest in our class. He is tall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our class. He is taller than any student in Class 5. 通過比較學生們可以自己歸納出比較級形式表示最高級意義的兩種句型。如果是講不規則的語法結構,就用演繹法比較好。我首先提醒學生注意課文中的例句,然后再口頭或版書幾個例子并說明規則,最后讓學生練習,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另外,為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我也注意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版書的安排。所有這些方法都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在每堂課的最后幾分鐘時間里,我都會對這一課所學內容作一歸納,著重強調學生們在這一課時應掌握的知識點。有時,我也會把這個工作交給學生們自己做。給他們三分鐘時間回憶本課時的主要內容,然后提問個別學生。總之,要隨著教學內容和情景的變化,不斷改變教學方法,取各種方法之優點為我所用。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始終專注于教學內容,隨著我的指導,進行思考、對比、分析,做各種活動,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學生廣泛參與的情況下完成的,學生們也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訓練。
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增強學習英語的氣氛,徽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注意師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的參與愈識。如教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時,筆者先說一句陳述句,然后問學生hat did I say?引導學生說出“You said that""""然后又問What did Iask you?引導學生說出“You asked us what"""?”然后又讓學生互相提問,教師再引導學困生復述一遺,從而增加學困生學習英語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