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七年級歷史下冊教學計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9-10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工作,更大的發揮語文教學的職能作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上一個學期的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的適應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學習的方法還不得當,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還不高,但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認真,學習氛圍比較濃厚。本學期我決心加大教學力度,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語文考試的及格率,力爭優秀成績的出現。
二、教材簡析
本冊語文教材分為6個單元五大板塊:其中閱讀24課、綜合性學習3個、寫作6個、名著導讀2個和課外古詩詞背誦等組成。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閱讀和寫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還有網絡、電視及多媒體教室等。
第一單元 群星閃耀:這個單元,主要講述名人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名人的風采。課文中所選擇的名人,是那些在人類歷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貢獻的人物。本單元主要學習精讀的方法。要求在通覽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語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義和表達的妙處;注意結合人物生平及其所處時代,透過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二單元 祖國之戀: 本單元教學重點繼續學習精讀。注重涵泳品味,盡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圍之中,調動起體驗與想象,把握課文的抒情方式,體會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懷。學習做批注,記下自己的點滴體會。
第三單元 凡人小事: 本單元的學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第四單元 修身正己:通過精讀了解某一類文章的特點后,就可以推而廣之,去略讀許多同類的文章。略讀側重觀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讀時可以根據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確定閱讀重點,其他部分的文字則可以快速閱讀。另外,還要注意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對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第五單元哲理之思:本單元學習托物言志的手法,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發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建議運用比較的方法閱讀,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以拓展視野,加深理解。
第六單元 科幻探險: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探險和科幻。探險一般是指到荒無人煙或人跡罕至的危險地方去考察,面臨困難、應對挑戰,刺激身心,激發能量,獲得探求的和審美體驗,增進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而科學幻想則是依據科學技術原理,以幻想的形式展開想象,構造故事,塑造人物,抒感,表現對人類前途命運的憧憬或憂慮。基于科學的虛構,超越現實,是科幻作品的主要特點。
三、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培養學生社會主義的思想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健康高深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這是初中三年的最終目標,本學期要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打下基礎。
知識目標:了解課文中出現的有關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識,了解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和詞類的有關知識,熟記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生詞的音形義。
能力的目標:在上學期學習語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具體的說,就是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讀略讀以及瀏覽的方法,培養默讀的習慣,提高閱讀速度,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背誦一些基本篇目,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人文素質目標:初步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來進行交流表達,把課本中感受學習到的有關人的語文素質的東西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儀態,為人處事的心理,讀書看報看電視的習慣等。
四、教學措施
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我校的實際,本學期擬采用以下措施:
1.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五、教學進度
單元
劃分
課文內容
課時數
第一單元
閱讀:
1鄧稼先/楊振寧
2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
3* 回憶魯迅先生(節選)/蕭紅
4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寫作:寫出人物的精神
10
第二單元
閱讀:
5黃河頌/光未然
6最后一課/都德
7*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8木蘭詩
寫作:學習抒情
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
11
第三單元
閱讀:
9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10 老王/ 楊絳
11* 臺階/ 李森祥
12 賣油翁/ 歐陽修
寫作:抓住細節
名著導讀:《駱駝祥子》:圈點與批注
課外古詩詞誦讀:
竹里館/ 王維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參
晚春/ 韓愈
15
第四單元
閱讀:
13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張中行
14驛路梨花/ 彭荊風
15* 最苦與最樂/ 梁啟超
16短文兩篇
陋室銘/ 劉禹錫
愛蓮說/ 周敦頤
寫作:怎樣選材
11
第五單元
閱讀:
17紫藤蘿瀑布/ 宗璞
18*一棵小桃樹/ 賈平凹
19*外國詩二首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20古代詩歌五首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望岳/ 杜甫
登飛來峰/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陸游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寫作:文從字順
11
第六單元
閱讀:
21偉大的悲劇/ 茨威格
22太空一日/ 楊利偉
23*帶上她的眼睛/ 劉慈欣
24河中石獸/ 紀昀
寫作:語言簡明
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
名著導讀:《海底兩萬里》:快速閱讀
課外古詩詞誦讀:
泊秦淮/ 杜牧
賈生/ 李商隱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楊萬里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堂教學探究學習
所謂探究,是一個多層面的活動,包括觀察、思考、發現和提出問題,制定研究計劃,用工具收集、分析信息,提出解答、新的預測,或解釋數據結果,或根據實驗證據對已有的結論作出評價,以及交流結果。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方法,是指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獲得知識的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探究,甚至探究什么,而不是單純接受教師、書上的現成結論。
探究學習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活動:(一)提出問題,學習者圍繞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展開探究活動;(二)收集數據,學習者獲取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所探究問題的證據;(三)形成解釋,學習者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問題作出回答;(四)評價結果,學習者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己的解釋,使解釋和學科知識相聯系;(五)表達結果,學習者要闡述、論證和交流他們提出的解釋。
課堂中探究學習的特點是:(一)主題明確,學生所探究的問題應該與相關課的知識、技能密切聯系;(二)規模適當,教學計劃可以先以主題、課時為起點,而后再延伸到單元和學期課程;(三)時機靈活,根據教學的目標、意圖及學生實際,決定探究的什么環節放在課堂上進行,什么環節放在課外進行;(四)伸縮自由,探究學習可分為全程性的和局部性的,探究學習的所有環節不一定在某節課中一一展開。
一、明確探究主題,放手讓學生搜集素材
案例一: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 Unit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教學片段
...Groupwork: 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Beijing .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 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s in your group.
老師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他們在北京的假期過得怎么樣。
(一些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他的學生聽到那些自己熟悉的或曾經去過的地方時,也顯得非常的興奮,教室里一片熱鬧。)
Teacher: Now, I will show you some photos of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當在屏幕上看到自己熟悉的或向往已久的地名時,學生們激動的談論著。但討論到某些地方一些具體的信息時,好多學生顯得很茫然或不確定。于是老師按照預先制作好的課件,把這些信息一一展示給學生,在學生恍然大悟的表情中,一節課很快結束了。)
這一案例談論的是在北京的假期過得怎么樣。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話題,然而教師對選題不夠重視,缺乏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深入研究,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問題的提出顯得很隨意,沒有設置很好的問題情景,使得探究學習的任務不明確。
教師有效地選擇適合教學目標的探究材料,所選材料要具有結構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又不標新立異,內容豐富且具有多種相互作用。《中學教育心理學》提出: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讓學生用自己的思考來尋求了解、發現要點、獲得知識。知識的掌握是通過一系列的認識活動來實現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應放手讓學生去搜集相關的素材,談論的內容可以涉及這些地名的背景、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內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愿望,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師作引導,放手讓學生自由探究
案例二:Go for it 八年級下冊 Unit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教學片段
T: There are some places to have lunch near our school. What are they?
許多學生爭先回答,有KFC,McDonald’s,Pizza Hut等,還有順旺基、陽明快餐等中式餐廳。
T:Now,talk about these places please.Decide on the best place to have lunch.
Q1:How much is a meal?
Q2:How far is it from school?
Q3:Is the service good?
Q4:Is the food delicious?
Please work in pairs and make conversations.
五分鐘后,一些活躍的學生展示自己的對話。但是他們的對話非常的單一,僅憑老師給出的問題編造了非常相似的對話。
在這一案例中,探究的問題確定之后,課堂教學的重點便是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開展討論。老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編對話,在表演了很多組后,雖然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學生的詞匯和了解的知識實在有限,他們只是根據老師提示的問題進行對話而已,根本沒有任何知識的活用和新意。
因此,我們提倡開展探究式的課堂教學,目的在于改變學生單純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集中和分組結合,提高探究效率
案例三:Go for it 八年級上冊 Unit12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教學片段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的用法。
教師通過實物比較(三個球、三個頭發長短不一的學生、三本價格不同的書本)和同學進行問答,引出本課的結構和功能。
...T:The first book is 18 yuan. The second book is 15 yuan .Which is cheaper,the first one or the second one?
S:The second one is cheaper (than the first one).
T:Wonderful!The third book is 10 yuan.So the third one is the cheapest of the three.(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鼓勵學生根據任務去尋找和發現語言的規律。)
Ss:...
T:Now,can you tell me how to use 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 adjectives? You may have a discussion in your group.
Ss:...
聽到指令后,學生們立刻開始討論。很快,學生們得出比較級表示兩人或兩事物的比較,最高級表示三者或三者以上人或事物的比較。在比較級的句型中用than,最高級的前面一般要加定冠詞the,后面可加of或in短語等。在大家的七嘴八舌的發言中,學生們在老師的協助下很快總結出了用形容詞進行比較的一些規則:沒有比較用原級,兩者比較用比較級,三者或三者以上進行比較用最高級。very后用原級,than用于比較級,the用于最高級前。
(看著學生那么積極,教師再次布置新的任務。)
T: Can you use adjectives to compare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you ?
Please make up conversations.
Ss:...
(學生聯想生活中哪些時候用比較級、最高級,根據其用法來編對話。)
S-S:... (Pair work)
S1S2S3:...(Group work)
課堂上,向全班提問包括創設問題情境,為引入探究主題,激發探究興趣,從而達成探究目標。本課大部分的時間是學生活動,學生的思維活動量大,更易選用良好的學習方法、策略,而且小組學習的形式,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分享與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探究性學習是讓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如比較、聯想、推理等,自主地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尋找知識的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問時要求教師問在有疑之處,問題難度適宜,并有啟發性。在進行探究性討論之前,教師需要為討論作一些積極的準備,討論開始時,宣布討論的規則,幫助學生規劃合作小組,監控和支持學生的合作活動,要力圖保持學生有平等的發言機會。總之,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水平來決定題材,選擇活動,創設問題情景。教師還要為學生設置一個平臺,劃分小組。在學習期間,教師要提供指導,而且要作為一名得力助手,鼓勵學生提出假想、分析先前的個人或學術的有效性,鼓勵他們自我表現,充分發表意見和討論各種有分歧的解決方案,幫助他們認識并拓展批判思維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應注意把握自己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革教學方法以適應《英語課程標準》中的“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語言技能”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顯國.《課堂提問的藝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2.劉儒德.《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蘭文杰.《中學教育心理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年
【關鍵詞】初中;歷史;提問;有效性
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在新課程標準下提出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是根據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通過有針對性的歷史研究,明確初中歷史教學目標和教學重心,并將課堂重心放在問題設置上,通過問題性的課堂教學對教學計劃有更深刻的啟發,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參與的積極性。余文森教授曾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但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學生的進步不僅僅表現在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學習方法的掌握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對此,筆者就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這個問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以下方法,與大家一起分享。
1.課堂提問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要遵守的首要原則。同樣,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我們也要堅持這一原則,提問要爭取面向全體學生。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每個班級的學生無論是在知識水平、思考方式、接受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教師所提的問題不可能滿足每個層次學生的需求。為此,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提問的層次性,可以嘗試設計一些漸進性的問題,從易到難,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發揮所長。例如,我在講到第二次的時候就設計了這樣一套問題,問題一:第二次爆發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問題二:第二次爆發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問題三:兩次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點?問題四:第二次對于整個中國近代史產生了哪些影響?這一系列的問題有難有易,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問題進行回答,這樣,回答問題就不再是優等生的專利,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能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獲得自身素質的提升。除此以外,為了讓提問能夠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教師在提問的時候還要注意一些小竅門,例如,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不要先叫學生的名字,然后再提問題,否則一旦學生知道教師提問的不是自己,可能就不會去關注教師接下來所提的問題,也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這樣教師的提問可能就只是針對了教師所提問的學生。
2.課堂提問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提問設疑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實現知識和能力由“現有水平”向“未來發展水平”的遷移。教師設計的問題如果過于深奧,則顯得高不可攀,學生不知所云,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而且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知識和能力的遷移也就無法落到實處。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重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能力基礎和思維特點,把握好問題的難度,使所設計的問題處在學生思維水平的“鄰近發展區域內”,即在“跳跳就能夠得著”的高度上,使大多數學生通過思考后能夠回答。比如,講中國近代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非常抽象的歷史概念時,教師可以把“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這類難度大的問題改設成“前后中國政治、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接近學生認知和思維水平的問題,通過引導學生結合史實分析,使學生理解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含義。
3.提問要注意問題的準確性,答案的明確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如果在概念或內容上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容易使學生產生思維的混亂,甚至出現答非所問的現象。因此,提問時應注意問題準確,答案明確。不能岐路亡羊,留有三岔路口。例如,“秦滅六國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滅了哪六個諸侯國?”這個問題具體明確,“完成”、“先后”四個字的運用,具有鮮明的科學性若提問為“秦滅六國在哪一年?滅了哪些國家?問題在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上就會模糊不清,學生就難以答出精確的答案。
4.提問時要注重情境的創設,做到激趣作問
富有趣味的提問往往能激起學生產生一種強烈探索的愿望,以愉快的心情去積極思考。興趣是學生內在的重要驅動力,學生對問題產生了興趣,自然會提高思索的主動性、自覺性,對歷史教師在課堂中提及的問題,就會積極地開動腦筋,踴躍發言。教師可以采用形象的語言創設情境,增加提問的趣味性。如在學習七年級下冊第四課“科舉制煥發的活力”這一目,可以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假如你生活在唐朝杭州的一名才子,要當上一品大官,一展抱負、報效祖國,想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你將用什么方式與路線出行?要赴長安趕考,應如何走?考哪一科目?準備什么內容?為什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到身臨其境,學生穿越時空隧道,仿佛回到那繁華的唐朝,學生積極思維,展開合理想像,各抒已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掌握科舉制的主要內容這一基礎知識,達到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積極學習的目的,又可以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