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想起老媽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質的主要原因
1、食物會發出臭味和酸味;
失去了原有的堅韌性和彈性,顏色也會發生變化。這是要使再吃的話,就容易導致疾病 ;
2、食物的營養素被分解成多種低級產物。平時看到的飯發餿、水果腐爛,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后發酵了;
3、食物的化學反應。油脂很容易被氧化,產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氧化后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會由白色變成黃色。
饅頭烙餅存放需要以下要點:
1、制作前期酵母充分發酵,可以用老面;
2、不要添加香料,通風陰涼儲存,當然要注意衛生;
4、干燥儲存;
【關鍵詞】 不同麻醉方式;手術;老年患者
當人體進入老年期后,生理功能開始出現衰退,其自身調節能力也在不斷地降低,所以醫院在對老年患者實施治療的時候,要對他們身體上的細微變化情況給予額外的關注。尤其是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其對適應證的反應速度相對較慢,導致其不能從醫務人員那里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1]。本次研究對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應用兩種不同的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72例老年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61~86歲,平均年齡(70.3±1.4)歲;發病至接受手術治療時間1~8d,平均發病時間(2.2±0.5)d。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3例,接受普通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9例,接受肛腸科手術治療的患者8例,接受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4例,接受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2例。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70.1±1.5)歲;發病至接受手術治療時間1~9d,平均發病時間(2.3±0.6)d,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4例,接受普通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9例,接受肛腸科手術治療的患者7例,接受神經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5例,接受婦科手術治療的患者1例。兩組研究對象上述自然指標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病例入選標準 ①患者以往未接受過手術治療;②年齡在60歲以上;③發病至接受手術治療的時間在10d以內;④患者身體條件能夠滿足手術和麻醉操作的要求;⑤自愿參與研究。
1.3 方 法 在手術操作開始之前,所有研究對象都沒有服用過任何麻醉類藥物。對患者進一步完善必要的術前檢查,主要項目包括血壓、心電圖測量等,保證所有患者接受低流量吸氧。所有檢查項目完畢之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實施麻醉[2]。按照麻醉的具體要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全身麻醉,觀察組患者接受腰硬聯合麻醉。
1.4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術后蘇醒時間、住院治療總時間、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手術過程中麻醉效果等。
1.5 麻醉效果評價方法 優: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患者沒有出現任何疼痛感,且手術操作都能夠順利進行。良: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患者有輕微的疼痛感,在患者能夠忍受的范圍之內,手術操作基本順利。差: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患者有明顯的疼痛感,且手術操作被迫中止[3]。
1.6 數據處理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術后蘇醒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后(38.47±8.61)min達到完全蘇醒狀態,該組患者共計住院治療(8.70±2.42)d;觀察組患者在手術后(18.33±5.64)min達到完全蘇醒狀態,該組患者共計接受治療(6.12±0.94)d,兩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
2.2 恢復期不良反應 對照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恢復期內有9例出現由于物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治療后恢復期內有1例出現由于物原因導致的不良反應,該項觀察指標各項數據組間比較差異明顯(P<0.05)。
2.3 手術過程中麻醉效果 對照組優10例(27.8),良17例(47.2),差9例(25.0),優良率為75.0%;觀察組優21例(27.8),良13例(47.2),29例(25.0),優良率為94.4%,差異明顯。
3 討 論
在對老年患者實施治療的時候,要對他們身體上的細微變化情況給予額外的關注。目前臨床上公認,對于常規手術治療而言,全身麻醉的效果明顯優于其他麻醉方式,而在所有的麻醉方式中,以局部麻醉的效果較差。雖然全身麻醉能夠達到很好的麻醉效果,但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而言,這種麻醉方式并不適合,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該麻醉方式應用后老年患者出現的副作用大,比較常見的有高血壓、低氧等,再加之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相對較差,身體的調節能力已經明顯降低,出現異常情況的可能性較大。對于老年患者,目前臨床公認腰硬聯合麻醉是最為有效、最為理想的麻醉方式[4]。當然在實際治療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老年患者實施麻醉,要綜合考慮,手術方式不同,其麻醉方式也應該有所區別[5]。
參考文獻
[1] 馬良.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9(17):111-112.
[2] 陳峰衛.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1):233-234.
[3] 黃榮杏.老年病人術后麻醉恢復期的觀察與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28(14):1749-1750.
關鍵詞:右美托咪定;老年骨折;七氟烷麻醉;蘇醒期躁動
全身麻醉主要是指發揮的抑制作用,使患者神志消失、痛覺喪失,骨肌松弛,且自我反射消失的過程。但物的抑制作用屬于可逆與反復性的。當在人體內濃度逐漸降低時,患者的麻醉反應也會慢慢消退。七氟烷吸入麻醉同樣屬于全身麻醉的范疇,一般老年人在麻醉清醒階段,通常會由于痛感迅速出現而產生肢體的無意識動作、躁動、掙扎、等行為。當前臨床上已將控制患者麻醉恢復階段的躁動反應納入了研究的重點。基于此,為探討右美托咪定藥物對接受全身麻醉的老年骨折患者在物消退期的躁動反應的控制作用。本文對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療并采取全麻手術的116例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以及生理鹽水兩種方式。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選取的116例患者均在2012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療以及全麻手術。以抽簽隨機分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為58例。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齡64~84歲,平均年齡(70.2±5.9)歲;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29例,年齡61~86歲,平均年齡(71.5±6.1)歲。以上兩組患者的肝、腎、血功能均正常。手術類型為半髖關節置換術30例,全髖關節置換術24例,脛腓骨骨折16例,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46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連接心電監護儀器,做好常規監護處理,記錄其血壓、心率、氧飽和濃度。對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均采用吸入麻醉方式,調節七氟烷濃度在8%左右,并迅速建立靜脈通道,滴注鹽酸戊乙奎醚及順式阿曲庫銨,并根據不同患者的體質量來確定給藥劑量。迅速插入喉罩,根據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變化情況來調整物的吸入劑量與濃度。在完成手術5min前,給予觀察組患者靜脈滴注右美托咪定,藥物質量的確定據患者體質量而定,一般為1μg/kg。對對照組患者則給予常規的生理鹽水注射治療。保障推注時間在10min左右。
1.3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患者的疼痛評分、躁動評分以及躁動出現率。疼痛評分:患者自我評價以及意識綜合觀察;躁動評分:無和躁動出現為0分,輕微躁動和偶爾為1分,中度躁動和持續為2分,嚴重躁動以及喊叫為3分。
1.4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兩組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對比以P
2 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靜脈注射右美托咪定的觀察組在疼痛評分和躁動評分方面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結論
老年患者引其器官功能出現退化、心臟功能下降、代償能力差、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等原因導致其與成年人的體征具有明顯的差異,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導致老年患者麻醉手術具有較高的難度。在老年骨折患者的麻醉中,七氟烷因其具備刺激性小、蘇醒快等優勢在老年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手術蘇醒后容易出現躁動、興奮等其情緒,盡管屬于臨床麻醉的常見癥狀,但是如果控制不當對于患者的康復也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患者蘇醒后的躁動。目前抑制躁動的主要方式包括阿片類藥、靜脈等。右美托咪定是近年出現的一種高效、高選擇性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有較高的親和力,可以發揮出抑制疼痛,消除焦慮情緒的作用,并且對于呼吸抑制作用較為輕微,不會使患者出現藥物成癮。另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右美托咪定能夠減少七氟烷等物引發的嘔吐和惡心,其內在活性強,能迅速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對腎上腺素在血漿中的濃度可以實現控制,最終達到控制血流動力學的目的。
本研究中采取右美托咪定治療的觀察組在疼痛、躁動的程度和躁動出現幾率上均低于對照組,再一次證明對老年骨折七氟烷麻醉蘇醒期躁動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進行抑制的有效性,在今后相關臨床中應該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黃惠球,袁文強,曾麗華,等.七氟烷麻醉骨折老年患者蘇醒期躁動應用右美托咪定的臨床效果研究[J].罕少疾病雜志,2014(2):24-27.
【關鍵詞】 舒芬太尼; 芬太尼; 老年; 氣管插管; 循環功能
全麻誘導窺喉插管時機體缺氧,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刺激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興奮延髓呼吸和心血管中樞,增加了交感縮血管神經傳出沖動,使兒茶酚胺分泌增多[1]。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相當機起飛的危險階段,期間使用的藥物許多都對循環和呼吸具有影響,如果處理不當,則可能發生意外,尤其是老年患者,血壓和心率的波動如果幅度過大,很容易誘發腦出血、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癥[2]。本研究主要對比常用的阿片類藥物舒芬太尼與芬太尼在老年患者麻醉誘導氣管插管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全身麻醉氣管插管下完成手術的80例老年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16例,女24例,年齡60~88歲,平均(69.4±4.6)歲,ASA分級Ⅱ~Ⅳ級,體重45~88 kg,平均(71.9±6.5)kg,體重指數21.5~30.6 kg/m2,平均(26.6±1.5)kg/m2,既往合并高血壓者21例,冠心病者18例,糖尿病者15例,高脂血癥者11例;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60~87歲,平均(69.5±4.5)歲,ASA分級Ⅰ~Ⅲ級,體重45.5~87 kg,平均(71.8±6.7)kg,體重指數21.5~30.5 kg/m2,平均(26.5±1.4)kg/m2,既往合并高血壓者20例,冠心病者17例,糖尿病者14例,高脂血癥者1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體重指數及既往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并申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在手術前30 min,所有患者常規肌注100 mg魯米那和0.5 mg的阿托品。在患者進入手術室之后,采用多功能監控儀對患者的心電圖、血壓、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進行連續的監控。開放患者的靜脈通道,輸入10 mL/kg平衡液后開始麻醉。兩組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規面罩去氮吸氧5 min,依次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維庫溴銨0.1 mg/kg,觀察組給予舒芬太尼0.4 ?g/kg,對照組給予芬太尼4 ?g/kg,麻醉誘導,肌松滿意后經口明視下氣管插管,插管成功后連接麻醉機。術中采用微泵持續靜脈注射的方式持續注射2.0~8.0 mg/(kg·h)丙泊酚、0.1~0.25 ?g/(kg·min)瑞芬太尼,間斷追加維庫溴銨用量為0.06~0.08 mg/kg。所有的誘導插管均為筆者本人操作,均一次成功。術中實施右橈動脈有創動脈監測血壓變化,并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心率、平均動脈壓變化及發生高血壓、低血壓、心動過緩及心動過速情況。
1.3 評價標準 收縮壓低于90 mm Hg和/或舒張壓低于60 mm Hg視為低血壓,收縮壓高于140 mm Hg和/或舒張壓高于90 mm Hg視為高血壓,心率快于100次/min為心動過速,心率慢于60次/min為心動過緩。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麻醉誘導不同時間點心率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誘導時和插管后5 min其心率均明顯快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麻醉誘導不同時間點心率變化情況比較(x±s) 次/min
組別 麻醉前 誘導時 插管時 插管后5 min
觀察組(n=40) 83.5±4.7 79.3±4.9 86.6±5.2 79.7±4.4
對照組(n=40) 84.1±5.1 64.3±2.9 104.6±9.4 57.8±2.1
t值 0.547 16.662 10.597 28.409
P值 0.586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麻醉誘導不同時間點平均動脈壓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誘導時和插管后5 min其平均動脈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麻醉誘導不同時間點平均動脈壓變化
情況比較(x±s) mm Hg
組別 麻醉前 誘導時 插管時 插管后5min
觀察組(n=40) 99.5±5.4 96.7±5.3 102.3±5.9 95.3±5.1
對照組(n=40) 98.9±5.6 78.6±4.3 110.5±8.5 71.3±4.2
t值 0.488 16.773 5.012 22.975
P值 0.627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循環波動情況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中高血壓、低血壓、心動過緩及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3 兩組循環波動情況發生率比較 例(%)
組別 高血壓 低血壓 心動過緩 心動過速
觀察組(n=40) 1(2.5) 2(5.0) 2(5.0) 1(2.5)
對照組(n=40) 8(20.0) 10(25.0) 11(27.5) 9(22.5)
字2值 4.507 4.804 5.878 5.600
P值 0.034 0.028 0.015 0.018
3 討論
麻醉誘導加上氣管插管均會對患者的循環功能造成一定影響,通過阿片類激動劑可以阻斷插管時的心血管反應,但是如果藥物選擇不當或者劑量使用不當均有可能出現循環和呼吸的抑制,出現胸壁的僵硬、血壓的驟升驟降[3]。以往使用的芬太尼進行麻醉誘導氣管插管,部分患者會出現低血壓、心動過緩等交感抑制、循環不穩定現象[4]。老年患者肝臟功能的降低、肝微粒體酶活性的下降和肝臟血流的減少,肝血流和血清清蛋白濃度隨年齡增加而下降,致使阿片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征發生變化[5]。舒芬太尼是一種長效類u1受體激動劑,其鎮痛效果顯著,為芬太尼的5~10倍,且其血漿蛋白結合率高,可透過血腦屏障等人體常見屏障系統,而迅速達到組織起效,輸注半衰期為5 min,具有臨床起效快、鎮痛作用強等優點。
以往研究提示,舒芬太尼聯合使用丙泊酚進行氣管插管時,其靶控輸注不同效應室濃度設定為0.3 ng/mL時能有效地減少插管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波動,并且可將雙頻腦指數控制在40的低水平狀態[6]。另有研究選擇實施下腹部手術的女性患者,研究提示,同樣將舒芬太尼靶控輸注不同效應室濃度設定為0.3 ng/mL,能至少抑制50%患者在實施氣管插管時的循環波動[7]。舒芬太尼具有一定的負性頻率作用,但顯著低于等效劑量的芬太尼,對于外周血管平滑肌的舒張作用較芬太尼平緩,其血流動力學相對平穩,能有效地保證插管過程心肌的氧供需平衡[8-9]。
本研究觀察組使用舒芬太尼后發現麻醉誘導氣管插管過程中,觀察組心率和平均動脈壓波動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且明顯較對照組平穩,同時觀察組中高血壓、低血壓、心動過緩及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
通過本研究筆者認為:舒芬太尼應用于老年患者全麻氣管插管誘導,心率和平均動脈壓幾乎無變化,循環功能穩定,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趙秋華,朱俊峰,趙利波.等效劑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對老年患者全麻誘導應激反應的影響[J].醫學研究雜志,2009,38(10):78-81.
[2]張輝,蔣海,王鐘興,等.小劑量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對全麻誘導喉罩置入時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9,36(11):621-623.
[3]藍嵐,葉靖,歐陽葆怡.舒芬太尼減輕氣管內插管引起心血管反應的效果[J].廣州醫學院學報,2008,36(2):18-19.
[4]王瓊,周雁,趙旸,等.靶控輸注舒芬太尼對氣管插管時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3):4405-4406.
[5]徐凱智,李宇虹,楊莉,等.國產舒芬太尼單次注射對老年手術患者藥代動力學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8):2593-2594.
[6]王竹梅,安裕文,楊志軍,等.異丙酚麻醉誘導期間不同劑量瑞芬太尼對病人氣管插管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6,26(7):602-604.
[7]張洪軍,李明星.不同劑量芬太尼與舒芬太尼對高血壓患者無痛支氣管鏡麻醉效果[J].海南醫學,2012,23(8):11-13.
[8]姚益冰,李懿,徐峰,等.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對患者氣管插管時心血管反應的臨床觀察[J].海峽藥學,2010,22(7):180-181.
[9]孫海云,柴云飛,張建軍.舒芬太尼與瑞芬太尼用于心血管手術麻醉的效果比較[J].中國綜合臨床,2012,28(6):635-636.
關鍵詞:硬膜外麻醉;老年患者;骨科;短期認知功能
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骨折患者呈逐年遞增趨勢。老年群體受年齡因素影響,骨質密度逐漸降低,易因骨質酥松增加骨折風險,于其預后提升不利。當前臨床治療骨折以外科手術為主,但由于老年群體耐受較差,容易因術中麻醉而出現術后功能障礙(POCD),嚴重影響其預后及生活質量,如何有效選擇最佳麻醉方案以降低手術風險也成為當前該領域各學者探究的熱點話題。本次研究以此為方向,回顧性分析124例受試者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4例老年骨科手術患者臨床資料,此次入組受試者均通過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符合《實用骨科學》【1】及《骨科手術學第3版》【2】中相關手術治療適應證。其中男70例,女54例;年齡60-77歲,平均(68.1±3.5)歲;骨折至手術時間間隔(2.4±0.8)d;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3】:Ⅰ級80例,Ⅱ級44例;手術類型:膝關節置換術36例,髖關節置換術48例,脊柱后路內固定器系統內固定術25例,胸腰椎骨折內固定術8例,其他7例。根據患者術中麻醉方式分成研究組(A組,n=82)和對照組(B組,n=42)兩組,在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1.2納入標準 ①符合相關手術適應征的60-80歲老年患者;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簽署知情他同意書者。
1.1.3 排除標準 ①陳舊性骨折者;②合并其他嚴重骨科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者;③相關治療禁忌癥者;④年齡不足60歲或超過80歲者;⑤中途退出治療或隨訪期失聯者;⑥精神障礙、聽力、視力或語言障礙者;⑦治療依從性及耐受力不足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術前檢查,檢測體征,建立靜脈通道。其中B組患者予以全麻方案:①5μg/kg 芬太尼(生產企業:國藥集團工業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0.04mg/kg咪達唑侖(生產企業:浙江九旭藥業有限公司)+0.1mg/kg維庫溴銨(生產企業: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誘導麻醉;②輸注完成后5min內行氣管插管,同時連接普朗S1100型多功能呼吸機;③靶控濃度為2μg/ml的丙泊酚(生產企業:AstraZeneca S.P.A)聯合50μg芬太尼間斷輸注維持術中麻醉。A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案:①L1-2穿刺置管后使用3ml2%利多卡因(生產企業:中國大冢制藥有限公司)預實驗,觀察5min且無主訴不良反應后追加0.375%羅哌卡因(生產企業:廣東順峰藥業有限公司)3ml/次,維持麻醉平面至T10以下。兩組患者麻醉完成后均參照《骨科手術學第3版》【2】中相關規范及要求完成相應的骨科手術。
1.3評估標準
1.3.1 MMSE評估標準 參考《癡呆及認知障礙神經心理測評量表手冊》【4】中相關要求評估:最高得分為30分,分數在27-30分為正常,分數
1.3.2觀察指標 觀察比對兩組患者術前(T0)、術后3h(T1)、術后6h(T2)、術后24h(T3)和術后72h(T4)等時段MMSE評估情況,記錄其麻醉前、麻醉時、麻醉后30min及手術結束時MAP、HR等指標變化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麻醉指標變化情況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在麻醉前后各時段內MAP指標及HR指標對比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1。
2.2 手術前后認知功能對比情況分析
T0及T4時兩組患者MMSE評估結果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T1、T2及T3時段MMSE評估結果均顯著高于B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本次研究為對比全麻與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手術患者預后影響差異,選取12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發現不論予以何種麻醉方案,老年患者麻醉前后平均動脈壓及心率均較為平穩,表明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于骨科手術的順利進行有利。此前有研究表明,POCD的發生同患者年齡、手術時機、受教育程度及麻醉方式等因素相關【5】,此次研究排除其他干擾因素,僅針對兩組受試患者麻醉后短期認知情況展開討論,發現予以硬膜外麻醉方案的A組患者術后認知功能恢復速度及效果均顯著優于全麻B組,同韓建鋒等【6】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患者術后3hMMSE評估結果最低,此后呈逐漸回升趨勢,待術后72h評估檢測時認知水平基本恢復至術前水平,說明硬膜外麻醉較全麻方案于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損傷較小,更利于其預后提升,臨床可將該麻醉方案用于耐受較差且身體機能正處于衰退階段的老年患者以降低其術后并發POCD風險。穆珊珊等【7】研究者也在報告中指出,POCD患者較普通老年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更高,麻醉后藥物若未完全代謝可能因持續麻醉狀態而影響腦血管血流灌注量,從而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腦細胞發生不可逆性改變。筆者也認為,全麻物較硬膜外麻醉代謝時間長,可能影響神經元間的信號傳遞,從而影響患者術后認知情況,醫師在選擇麻醉方案時,應當詳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風險,并予以專業性的建議,在充分遵循其意愿的前提下進行手術治療,以減輕患者痛苦,避免醫患糾紛發生。現代藥理研究也表明,全麻中使用的咪達唑侖注射液作為一種γ-氨基丁酸A型受體抑制劑,具有理想的鎮靜、抗焦慮及松弛肌肉的作用,但部分患者用藥后可能出現短暫的順行性記憶缺失【8】,猜測同患者術后并發POCD相關。
綜上所述,對老年骨折手術患者予以硬膜外麻醉方案,患者耐受良好,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風險較低,安全性較突出,于其預后提升有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田偉. 實用骨科學[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 邱貴興,戴∪. 骨科手術學第3版[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 薄祿龍,卞金俊,鄧小明,等.2013年國際麻醉領域指南回顧[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4,35(7):577-579,602.
[4] 王剛.癡呆及認知障礙神經心理測評量表手冊[M].1.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5]戴安盧,李軍,陳鋒衛,等.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8,28(11):1004-1006.
[6]韓建鋒,張樹泉.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手術后患者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15(19):5597-5598.
【關鍵詞】 七氟烷;丙泊酚;麻醉;老年肺癌;認知功能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醫學科技手段的不斷發展, 越來越多的老年患者及其家屬愿意選擇外科手術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1-3]。但是, 近年研究表明老年患者術后較易對其認知功能產生影響, 當其認知功能從術前到術后的改變達到一定程度時, 就會造成患者認知功能障礙(POCD)。該病可持續數月至數年, 甚至造成患者癡呆[4]。目前, POCD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但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齡、麻醉的方式等是該病的重要誘因。其中, 麻醉的方式、深度等均會對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恢復造成一定的影響[5, 6]。因此, 對于麻醉引起的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臨床研究的熱點。本文研究了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對于老年肺癌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6例老年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本研究106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77例, 女性患者29例。年齡65~82歲, 平均年齡(72.2±2.6)歲, 體重43~65 kg, 平均體重為(53.58±11.68)kg。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 并于全麻情況下接受肺癌根治術, 且所有患者均無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 無嚴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史, 肺功能測試及肝腎功能正常, 無嚴重視力以及聽力障礙或運動異常, 無吸毒、乙醇及藥物依賴史且近半年無抗精神病藥物服用史。于術前12 h采用認知功能評分(MMSE)進行評分: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進行判斷, 未接受過教育的患者>17分, 小學文化程度的患者>20分,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27分, MMSE評分總分30分, 正常值為27~30分。所有MMSE評分由專人執行, 經測試所有患者的評分均>24分。術前將所有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 53 例, 觀察組患者采用丙泊酚復合芬太尼及維庫溴銨全憑靜脈麻醉, 對照組患者采用七氟烷復合芬太尼及維庫溴銨誘導麻醉。術前跟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有效溝通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SPSS 12.0軟件分析,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疾病的構成、病程及疾病既往史等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一般性資料具有可比性。
1. 2 手術方法 術前均對兩組患者進行常規訪問, 入手術室后, 醫護人員應立即建立靜脈通路并取靜脈血約5 ml左右于抗凝管中保存。所有患者均采用靜脈快速注射芬太尼 2~4 μg/kg、維庫溴銨0.07~0.11 mg/kg進行麻醉誘導。在患者氣管插管成功后接上麻醉機行機械通氣并調節至合適的呼吸參數:潮氣量(VT)設定在8~10 ml/kg, 呼吸頻率(RR)為10~12次/min, 呼氣二氧化碳分壓(PETCO2)維持在30~40 mmHg水平, 兩組均間斷給予維庫溴銨和芬太尼以滿足手術的肌松和鎮痛。對照組患者在麻醉誘導后給予吸入七氟烷維持麻醉, 觀察組患者給予靶控輸注丙泊酚2~4 mg/(kg?min)。術中將麻醉深度維持腦電頻指數(BIS)45~55,患者的血壓及心率控制在基礎值的上下20%左右, 對失血患者及時調整補液速度。縫皮時停止七氟烷或丙泊酚, 靜脈給予曲馬多100 mg, 手術結束前 30 min 左右停用維庫溴銨, 并改手控輔助患者自主呼吸。術后取患者靜脈血5 ml左右于抗凝管中4℃低溫進行保存。
1. 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6 h、12 h、1 d、3 d、7 d進行常規訪視并作認知功能評分(MMSE)評分, 對患者術前及術后的評分進行比較, 如果其評分減少>2分, 則認為有認知功能下降的趨勢。術后1 d隨訪時取靜脈血5 ml, 并用抗凝管4℃低溫保存, 24 h內以1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完畢后取血液上清液于-20℃下凍存, 并統一測定血漿S100β蛋白濃度。比較患者不同時間的MMSE評分及血漿S100β蛋白的變化并詳細記錄術后躁動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所得實驗數據均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患者年齡、體重及MMSE評分等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 1 一般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術中的各生命體征平穩, 術前MMSE評分均屬正常范圍, 經SPSS12.0軟件分析, 觀察組及對照組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2 兩組血漿S100β蛋白濃度比較 術前兩組的S100β蛋白濃度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 h, 兩組S100β蛋白濃度水平明顯提高(P0.05)。在術后12 h、1 d、3 d及7 d, 對照組較觀察組S100β蛋白濃度高, 兩者都較麻醉前的S100β蛋白濃度高, 經比較, 兩組患者各時間點S100β蛋白濃度值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體結果見表1。
2. 3 MMSE評分測定結果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的MMSE評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趨勢, 經比較, 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患者的自身身體素質如糖尿病、年齡及心理素質等是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主要發病機制[7], 而術后認知功能障礙是老年患者手術麻醉后容易出現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之一, 因此, 老年患者采用全麻進行手術后發生POCD的現象越來越受到眾多患者及麻醉科醫師的關注[8]。血清S100β蛋白的濃度水平是評價腦損傷程度的直接指標, 而手術麻醉可以影響血清S100β蛋白的水平, 本文主要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兩種麻醉的方式對老年肺癌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進行研究, 通過手術結果比較, 兩組出現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幾率明顯降低, 血清中的S100β蛋白濃度水平均升高, 術后患者的認知功能及記憶恢復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7 d后基本能恢復到正常水平。因此, 七氟烷與丙泊酚均可提高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術后早期認知功能, 但七氟烷與丙泊酚相比,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較低, 恢復更快。對老年肺癌手術使用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 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現認知功能障礙(POCD)的可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志水,姚建芬.丙泊酚與七氟烷麻醉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中國鄉村醫藥雜志, 2013,20(4):42-43
[2] 于學超,王延國,高魯渤,等. 七氟烷或丙泊酚麻醉對老年肺癌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天津醫科大學學報, 2012, 18(1): 102-105.
[3] 曹雷,李成輝.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海南醫學, 2013,24(6):834-836.
[4] 馮麗,田玉科,王鵬.老年病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 實用醫學雜志, 2006,22(13):1589.
[5] 洪濤,聞大翔,杭燕南.血清S100β變化與老年患者腹部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關系.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6,22(8):571.
[6] 林煜,黃傳平,劉劍,等.腦震蕩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變化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中華神經醫學雜志, 2010,9(8):844.
【關鍵詞】 老年骨科患者;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認知功能
為了對采用不同方式進行麻醉的老年患者在術后的短期認知功能進行深入了解,本研究將對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20例老年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40例女性,80例男性,患者的年齡為63—84歲,平均年齡為74.8歲。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的相關標準將其分為Ⅰ、Ⅱ級[1]。本研究不存在不能自主完成精神功能測試、服用過精神系統疾病藥物、存在精神系統疾病、活動性肝病以及腦卒中患者。根據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存在一定的差異,具有可比性,但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在麻醉前半小時對其給予0.5mg阿托品肌肉注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檢測,并開放上肢靜脈通路,對患者給予10ml/分乳酸林格氏靜脈輸注。對照組患者給予硬膜外麻醉,觀察組患者給予全身麻醉,采用簡易精神狀況檢測量表(MMSE)來對兩組患者患者在不同時間點的認知功能進行測定、比較。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4.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的對比用χ2檢驗,而計量資料的對比用t檢驗,Ρ
2 結果
2.1 平均心率、動脈壓
兩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平均心率、動脈壓存在一定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其具體情況如表皮1所示。
2.2 MMSE評分
兩組患者在麻醉24小時后的MMSE評分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0.05,其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3 討論
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在對老年患者行手術治療后,患者通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此類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人格改變、記憶力減退、低靡、焦慮、精神混亂等[2]-[3]。術后認知功能障礙主要是指老年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出現社交能力、認知能力以及人格變化,有學者認為老年骨科患者在術后還會出現智力退化以及記憶力減退的情況[4]。
老年骨科患者在術后出現短期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麻醉方式存在一定的聯系,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行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后24小時的認知功能明顯高于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由此可見,在對老年骨科患者行手術治療時,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來進行處理,可以使患者在術后快速恢復認知能力。
綜上所述,在對老年骨科患者行麻醉處理時,全身麻醉患者在術后24小時的認知功能明顯高于硬膜外麻醉的患者,因此,在對此類患者行手術治療時,可以對全身麻醉患者進行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參考文獻:
[1] 夏燕飛,黃浩,周嘉莉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2):144-146.
[2] 蔡偉華,張良清,李志藝等.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783-2784.
【關鍵詞】 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七氟醚;丙泊酚; 簡易精神狀態量表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ction, POCD)[1]是指麻醉手術后, 患者出現定向力障礙、記憶力和集中力受損和性格精神改變, 同時伴認知、人格、社交能力及技巧的改變, 在老年患者中更為常見[2]。殘留的物能產生中樞神經系統活性的改變, 增加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生[3]。七氟醚(sevoflurane)和丙泊酚(propofol)均具有麻醉誘導和蘇醒快、麻醉深度容易調控等優點廣泛應用于全麻手術患者。但這二者的聯合應用與胃癌根治手術后老年患者POCD的關系尚無定論。本研究通過比較七氟醚復合丙泊酚麻醉與丙泊酚麻醉對于接受腹部大手術-胃癌根治手術的老年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 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期胃癌根治術患者36例, 排除患有影響神經精神疾病的患者, 并篩選ASA I~II級, 年齡60~ 75歲者, 隨機均分為S+P組(七氟醚丙泊酚復合麻醉組)和P組(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組)。
1. 2 麻醉方法:麻醉維持:S+P組吸入3% 的七氟醚復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0.05~ 0.20 g/(kg·min)靜脈泵注。P組靜脈泵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0.05~ 0.20 g/(kg·min)。術中維持麻醉平穩, 術后及時停止各項用藥, 撥除氣管導管。
1. 3 觀察指標 術后自主呼吸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的時間、呼之睜眼時間和拔管時間評估麻醉后蘇醒。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測定患者麻醉前和術后 3、6、24、72、96 h術后認知功能變化。
1. 4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應用 SPSS 13.0 軟件學軟件, 結果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 檢驗和方差分析分析數據, 以P
2 結果
2.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老年患者36例, 隨機分為S+P組和P組, 每組18例。統計發現,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麻醉后蘇醒的評估結果見表2, 與P組比較, S+P組在術后這四項恢復時間顯著延長(P
2. 3 術后認知功能的評估結果見表3, 與術前比較, P組和S+P組術后短期(3 h和6 h)的MMSE評分降低(P
3 討論
大量文獻表明物是導致POCD的發生率升高的關鍵因素。有學者曾報道異氟醚和七氟醚對認知障礙的影響, 短期來說, 兩者可能對認知功能都有影響, 可能與術后吸入低血藥濃度有關, 長期的影響還沒有文獻報道[4]。關于丙泊酚, 也有學者報道, 在導致老年患者術后認知障礙中作用并不顯著[5]。但是針對丙泊酚以及七氟醚丙泊酚復合麻醉對于老年胃癌根治手術后認知能力的影響并未見報道。
本研究發現, 丙泊酚應用于老年胃癌根治術患者, 丙泊酚組麻醉后蘇醒各指標均顯著早于復合麻醉者。并且靜吸復合麻醉在術后超短期3 h、6 h的MMSE評分降低, 在術后72 h該組比術前MMSE評分仍低。雖然, 丙泊酚單用組也出現術后的MMSE評分降低, 但是降低程度上優于復合麻醉組, 并且在術后第72 h不再出現MMSE值的降低。這說明, 異丙酚的影響較七氟醚少, 術后認知功能恢復早。而產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與七氟醚影響海馬區LTP形成[6], 以及異丙酚在體內殘留時間短于七氟醚有關[7]。
綜上所述, 丙泊酚全身麻醉后對于胃癌根治術的老年患者應用, 蘇醒更快, 氣管插管時間更少, 術后蘇醒更快, 并且對于術后早期的認知功能影響少, 術后認知功能恢復早, 更適合于老年患者, 尤其是需行腹部大手術的患者。
參考文獻
[1] Moller JT, Cluitmans P, Rasmussen LS, et al. Long term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 ISPOCD1 study. Lancet, 1998, 351(9106): 857-861.
[2] Monk TG, Weldon BC, Garvan CW, et al. Predictors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major n on cardiac surgery. Anesthesiology, 2008, 108(1):18-30.
[3] Crosby C, Culley DJ, Baxt erMG, et al. Spatial memory performance 2 weeks after general anesthesia inrats. Anesth Analg, 2005, 101(5): 1389-1392.
[4] 陳曉光,王俊科,王淑月.地氟醚與七氟醚麻醉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中華麻醉學雜志, 2002,22(4):211.
[5] 吳丹.七氟醚和異丙酚全身麻醉對老年患者麻醉后蘇醒時間及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對比.中國藥業, 2013,22(5):95-97.
[關鍵詞] 舒芬太尼;老年人;血流動力學;應激反應;腦電雙頻指數
[中圖分類號] R61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10-72-02
全身麻醉誘導期間由于插管時氣管導管對呼吸道的刺激,容易造成病人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和循環波動,特別對于老年人,更帶來一定的危險。舒芬太尼由于具有較強的鎮痛效力和較小的心血管循環干擾,很適合應用在老年人的全身麻醉中。本研究擬選用舒芬太尼,觀察其在老年人氣管插管全麻誘導期對血流動力學、應激反應和腦電雙頻指數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3月~2009年10月期間在氣管插管全麻下行擇期手術的老年患者90例,ASAⅠ~Ⅱ級,年齡65~78歲,其中男43例,女47例。無明顯的心功能、肺功能和電解質異常。有高血壓病史、藥物過敏史、肝腎功能障礙、過往長期使用阿片類鎮痛藥及酗酒者不列入研究。隨機分為三組:對照組(C組)、芬太尼組(F組)和舒芬太尼組(S組),每組各30例。
1.2麻醉方法
三組患者均不用術前藥,入手術室后行右側頸內靜脈穿刺置深靜脈導管,以(8~10)mL/(kg?h)輸注平衡液。行橈動脈穿刺,監測實時動脈壓。使用PHILIPS VE24監護儀監測SBP、DBP、HR、SpO2。在額正中、眉弓上方及乳突位置貼上銀-氯化銀電極,連接Aspect-2000腦電監護儀行BIS監測。麻醉誘導:咪唑安定0.03mg/kg,丙泊酚2mg/kg,羅庫溴銨0.6mg/kg,C組靜注生理鹽水3mL,F組靜注芬太尼4μg/kg,S組靜注舒芬太尼0.3mg/kg,經面罩充分輔助加壓吸氧2min后,觀察患者意識、睫毛反射消失后,立即經口行氣管插管。
1.3監測項目
監測麻醉誘導前(T0)、麻醉誘導后(T1)、插管后1min(T2)、插管后3min(T3)的SBP、DBP、HR和BIS。同時在各時點由同一助手迅速經頸內靜脈抽取靜脈血3mL,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各時點的皮質醇(Cor)濃度。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
2結果
2.1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三組患者術前的性別、年齡、體重及誘導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血流動力學比較
三組患者誘導后SBP、DBP和HR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與T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應激反應比較
三組患者的Cor在插管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P
2.4BIS比較
三組患者的BIS值在誘導后均顯著下降(P
3討論
全麻誘導期間由于全麻藥物的作用,血流動力學抑制加強,血壓、心率下降較為明顯。插管時,由于喉鏡、氣管導管的刺激,血壓、心率往往瞬間上升劇烈。血流動力學的波動過大,容易發生不可預測的并發癥,對于老年人更是不利。老年病人由于器官的退行性改變,心血管系統的耐受力下降,麻醉誘導更需力求平穩,以避免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
舒芬太尼是新一代的阿片類u受體激動藥,脂溶性高,起效快,可迅速通過位舒生物膜而達到作用部位,臨床鎮痛效能是芬太尼的6~10倍,對心血管系統的抑制強度比芬太尼弱,有較佳的循環穩定性[1],尤其應用于老年人,更突出其優點。本研究中,舒芬太尼組的循環波動最小。A組因缺少使用阿片類鎮痛藥,強烈的插管刺激,引起了劇烈的心血管反應,有兩例病人血壓更是一度升至180mmHg以上,心率上升到150次/min。而芬太尼組因其較強負性抑制心肌作用,誘導后,在與丙泊酚的協同作用下,有3例病人的血壓下降至80mmHg以下,心率減慢至50次/min以下。Sareen[2]等研究了應用不同劑量的舒芬太尼作為全麻的誘導,使用劑量最大達15μg/kg,發現循環波動的幅度并不大。Capogna[3]的研究中發現,舒芬太尼比芬太尼更有效地維持了循環的穩定。
氣管插管的應激反應可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強烈興奮,導致血中糖皮質激素的濃度快速上升,皮質醇濃度也大幅升高,能夠作為機體應激反應的指標之一[4]。腦電雙頻指數(BIS)是通過對腦電波的頻率與波幅經計算機處理分析得出的一個無量綱參數,以0~100表示,能很好地監測麻醉深度[5]。舒芬太尼組因舒芬太尼的強大鎮痛作用,能夠確切有效地抑制氣管插管的應激反應,抑制Cor濃度的上升。盡管BIS反映的是大腦皮層的功能狀態,舒芬太尼作用的部位在皮層下,兩者的對應效應位點不同,但舒芬太尼通過抑制傷害性刺激的傳導,有效切斷或減弱傷害刺激對皮層的影響,大大降低應激反應對BIS的作用,比芬太尼的作用效力更強。
通過研究表明,舒芬太尼鎮痛效用強大,心血管系統穩定性良好,能有效地抑制氣管插管引起的應激反應,可安全應用于老年人的全麻誘導中。
[參考文獻]
[1] Bailey Pl,Streisand JB,East KA,et al. Differences in magnitude and duration of opioid-induce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and analgesia with fentanil and sufentanil[J]. Anesth Analg,1990,70:8.
[2] Sareen J,Olkkola KT,Hynynen M,et al. Comparison of alfentanil,fentanyl and sufentanil for total intravenous anaesthesia with propofol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J]. Br J Anaesth,2000,85:533-540.
[3] Capogna G,Gamorcia M,Columb MO. Minimum analgesic doses of fentanyl and sufentanil for epidural analqesia in the first stage of labor[J]. Anesth Analg,2003,96(4):1178-1182.
[4] 王群,高淑文,趙玉華. 瑞芬太尼對全麻術后氣管拔管血壓、血糖和皮質醇的影響[J].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7,26(3):229-232.
[5] Liu J,Singh H,Whit PF. Electroencephalogram bispectral analysis predicts the depth of midazolam-induced sedation[J]. Anesth Analg,1997,84: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