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建筑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統一于建筑物中,是不能分割的,它們在設計的知識層面是相互交叉的。在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它們是相互滲透的,屬于設計的兩個階段。首先,建筑規劃是建筑設計的基礎。建筑規劃人員在進行建筑物規劃時,應當具備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建筑規劃應當屬于前瞻性的工作,這就要求建筑規劃人員不但從當前局勢需要出發,還應當考慮建筑規劃為建筑的后期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能夠預見建建筑物在開發利用階段可能存在或發生的各種問題,實現建筑物功能的拓展性、預見性。對于擬建建筑物的前瞻性,應當根據建筑設計的進度來展開,逐步深化、逐步清晰。在具體的建筑設計中,應當立足于建筑規劃,利用多種多樣的建筑技術方法及其他相關的專業知識,將建筑過程中不相關或者矛盾的地方結合起來,實現建筑物的最佳功能。其次,建筑設計應當體現建筑規劃的功能。建筑設計不但需要體現建筑物的應用性能,還應當體現建筑物的社會性能。協調好建筑物內部各個環節間的關系,同時還應當處理好建筑物與外部環境間的關系。建筑設計應當滿足建筑物在施工、建筑物理、建筑材料、金屬結構、建筑設備等方面的要求,滿足其一般規劃功能。此外,建筑設計在滿足基本功能之外,還應當體現建筑物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以及時代特色,利用建筑設計,展現當地的區域習俗與民族特色,實現建筑物的文化功能。最后,建筑規劃以建筑設計載體。對于一般建筑物而言,其建筑規劃應當是通過建筑設計來實現的,而建筑設計是通過建筑物實體來實現的。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都涵蓋了對建筑布局的設計。對建筑物的布局設計不是簡單的對建筑物的功能布局做出規劃或設計,而是應當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實現的,通過進一步的整合布局,完成建筑物的外在和內在的設計。對建筑物布局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到色彩的渲染。
2金屬結構的合理規劃與設計金屬結構在建筑物中的運用
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即使是在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金屬結構仍然在建筑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建筑業中,金屬結構具有的較好的強度、較高的韌性、較大的彈性等特點。但是,在金屬結構產品在生產和設計時也有一定的缺點。主要表現在開采和加工金屬的時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會對環境產生污染。此外,隨著塑料、陶瓷與木材等加工領域的發展,給金屬結構產品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在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更高強度、更輕重量的鋼材或其它合金建筑結構。目前,金屬泡沫已經廣泛應用于建筑中。建筑金屬結構主要包括鋼結構、門窗幕墻、建筑五金、采暖通風、建筑給排水、建筑節能、光電建筑應用、新技術與新材料、標準與技測、實驗研究、施工技術、裝飾與設計等一系列的元素。建筑金屬結構在建筑物的外觀和質量上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在具體的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金屬結構因素。既要規劃好金屬結構的位置、功效,又要設計合理的金屬結構產品,以降低資源的浪費,實現合理的利用資源。具體的產品設計技術有:基于Socket系統的建筑金屬結構的設計技術、基于原型的建筑金屬結構產品的設計技術等。中國北航體育館的成功運行有效的見證了金屬結構在當代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中的重要性。2008年,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令世人震驚的不止是中國舉辦奧運會這一盛舉,更讓人震撼的是鳥巢、中國北航體育館等建筑。這些建筑都以合理的規劃,高品質、可持續的設計,合理的利用和發展了金屬結構技術。
3結語
【關鍵詞】建筑規劃設計;建筑節能;具體策略
1建筑節能的基本策略
從本質上講,建筑節能符合現階段的建筑設計與建筑規劃目標。設計人員如果要全面推行建筑節能,那么有必要運用新型的綠色材料來完成建筑規劃,在此基礎上節省建筑能源并且提高實效性。隨著社會發展與經濟進步,各地生態都遭受了較頻繁的破壞,這種現狀背離了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目標。在傳統的建筑設計中,設計人員已習慣于運用水泥或者鋼筋等建筑材料,然而這類建筑材料卻很可能會破壞周邊環境,與此同時也消耗了較多的建筑資源。為了加以改進,作為建筑設計與建筑規劃人員有必要轉變思路,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用于建筑規劃的節能設計方式。只有全面加以改進,才能從根源上扭轉建筑規劃的現狀,從而提升建筑物的整體性能。
2建筑節能的具體原則
首先,為了落實建筑節能,對于設計規劃的全過程都要予以監控。從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及其內部人員已接受了建筑節能的基本目標,然而仍有某些建筑設計人員并沒有推行建筑節能。由此可見,建筑節能應當融入全過程的建筑規劃中,在這其中包含了前期設計、建筑物的施工、后期的竣工審驗等。針對全過程的建筑設計,企業都要予以監控。其次,對于新型的綠色建材應當予以全面利用,在此前提下致力于提高效率。為了確保建筑物的節能性,作為設計人員要優先選擇環保型的建材。這是由于,傳統類型的建材很可能破壞周邊環境并且浪費較多能源,因此亟待加以改進。相比而言,新型的綠色建材有利于優化配置,杜絕了更多的浪費。第三,建筑設計與建筑規劃人員應當堅持節能設計。對于全過程的建筑設計來講,節能設計應當融入各環節的建筑規劃中,因此節能設計也構成了核心的建筑設計環節。具體在完成建筑物的設計時,企業有必要選擇符合節能指標的新型建筑材料,依照現階段的環保指標來設計施工流程。
3完善建筑規劃與建筑設計
3.1確保節能設計的整體性
落實建筑規劃的節能措施,應當運用整體的視角來完成建筑設計,對于建筑物所處的整體環境也要加以全面考慮。具體而言,對于建筑物的外部環境、朝向與選址等都要進行重視。只有從整體角度入手來健全建筑設計,才能為居民創造舒適潔凈的居住環境。設計人員具體在選址時,有必要對于當地的水質、土質與地形進行綜合考慮,切忌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其次應當優化建筑物的整體朝向,通常可以選擇南北方向的建筑物朝向。在條件允許時,還要優化建筑物附近的綠化帶,通過這種方式來凈化空氣并且防風固沙,同時還能減少居民遭受的噪聲影響。如果能設計建筑物內部的游泳池,那么針對環境溫度就能進行實時性的調節。
3.2優先選擇環保型的建材
最近幾年,市面上銷售的環保型建材逐漸增多,因此建筑規劃的負責人員可以優先選擇符合節能環保宗旨的建筑材料。具體而言,對于建筑物的窗體與墻體設計有必要選擇節能型建材,這樣做有助于隨時調節建筑物溫度并且確保節能性。然而建筑規劃人員在選購建材時,對于節能型建材的價格、使用年限與建材性能都要予以考慮。例如在設計墻體的隔熱板時,可以選擇對環境不具有破壞性的環保隔熱板,進而在最大限度內減少建筑物能耗。依照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來選擇節能型建材,因此可以杜絕盲目選擇新型建材的做法。
3.3優化門窗與樓板設計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來講,外墻保溫構成了其中的關鍵環節,對此有必要格外予以關注。如果能進行有效的外墻保溫設計,那么建筑物的墻體就會具有更好的保溫性能與導熱系數。具體在設計樓板時,針對建筑物內部的空間應當予以全面利用。如果能設計循環式的冷熱水管,就可以存儲足夠的水資源,避免浪費過多的清潔水源,同時還能調控建筑物的溫度。此外,在設計門窗時,應當密切結合當地真實的氣候狀況與光照角度來健全節能設計。例如針對全年溫度較高的地區,最好在窗體的外側設置遮陽板。從通風設計的角度來講,對于自然風也要予以利用。
4結論
關鍵詞:高層建筑,規劃設計,建筑設計,探討
中圖分類號:[TU20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高層建筑在全國各地日益增多,具備造型新穎、功能齊全等優點,它是反映城市經濟繁榮以及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給城市帶來嶄新面貌的同時,也給高層建筑規劃設計的相關人員帶來了嚴峻的考驗。高層建筑的規劃布局對城市的建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城市的空間格局、景觀環境具有很大的影響,高層建筑的自身建筑設計在安全、質量、環境等方面是高層建筑發揮自身效益和功能的關鍵,如何處理好高層建筑的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是設計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本文從高層建筑的規劃和建筑設計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對高層建筑的規劃設計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然后對建筑設計本身的設計要點和難點進行了詳細的探討,為設計人員在從事相關工作時提供參考。
2 高層建筑規劃分析
高層建筑的規劃布局在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對城市的整體布局和氛圍營造產生很大影響,規劃合理會對豐富城市的立體空間,對美化城市結構,現對影響城市結構和空間的高層建筑因素進行分析。
1)超高層建筑數量。城市的超高層建筑應是城市的象征和代表,而不能是普遍存在的。實際中,一方面,超高層建筑在效益和收益方面不具有主導性,另一方面,它的體積和高度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對城市居民的采光影響很大。因此,要控制超高層建筑的數量。
2)高層建筑的密集程度。高層建筑能夠緩解城市用地的壓力,提升空間的利用,但是密集度越高,會造成交通的擁擠和局部環境的惡化,嚴重影響生活辦公質量,造成局部的交通擁擠。例如,光污染就是對玻璃幕墻的大面積使用造成的,因此,應避免高層建筑的扎堆建設和集中分布。
3)建筑與街道。高層建筑一般在商業發達,地段繁華的區域,其特殊的客流量造成本身交通荷載大,而高層建筑會更加影響該地段的交通,因此,要控制該地段的高層建筑層數和數量,在規劃設計時要與街道和其他建筑相互協調統一,必要時擴大街道的通行能力。
3 高層建筑設計分析
1)高層建筑主體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當前高層建筑正在朝著新興結構形式方向發展,結構形式體現建筑的復雜程度,豎向和平面的形態布置和銜接融合更加復雜,許多非常規、不規則的平面出現在高層建筑結構中,當前計算機的準確計算給此類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分析和支撐。另外,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和應用,也對高層建筑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2)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當今社會強調節約、經濟、高效、綠色的發展,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穩定和系統功能的穩定,還關系到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在綠色建筑的設計中要重視兩個方面:一方面,以人為本,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講,需要全面認可和參與,在高層建筑中推廣了某項綠色技術并不能這是綠色建筑,在前期策劃和后期使用中都需要高投入高回報的表現形式,而不是簡單的推廣;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較大,南北方溫度、氣候不同,人文條件、文化差異,會造成同一風格的高層建筑在北方可行,但是在南方就不可行,所以不能盲目的照搬建筑風格和類型,需要設計人員充分了解當地氣候、風土人情,做到設計因地制宜。
3)建筑尺度設計。高層建筑的尺度設計是非常復雜和難以把握,主要原因在于建筑物不同于人,體積龐大,內部結構復雜,需要各部分相互的協調統一。要做到尺度的設計,需要從以下尺度關系入手:第一是與城市尺度的關系,高層建筑體積大,建筑高度高,是城市的重要組成,也直接影響城市的景觀,因此,建筑的尺度離不開城市的尺度,要與城市尺度協調統一;第二是建筑尺度,即建筑本身的尺度,設計師做到均衡,需要從建筑的組成來調節,高層建筑由主體、裙房和頂部組成,這三部分的尺寸需要一定的比例來均衡建筑的整體尺度,然后就是各個組成的細部尺度,層次、等級劃分要細致、協調;第三是近人尺度,這是容易被人們所觀察和直接看到的,比如出入口的尺度,要符合人機工程學,尺度要適宜;第四是道路尺度,也是近距離的感知,需要考慮行人的舒適度來確定尺度;第五是細部尺度,建筑中每個細節的尺度需要結合人的感官要求來設計,這樣才能讓人感到親近。
4)重視節能設計。高層建筑的數量和密集度嚴重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設計時往往忽略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建筑節能,意識淡薄,往往造成高投入,低回報,高耗能,低效益。對于建筑節能設計應排在第一位,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建筑的朝向和位置設計,要滿足日照要求,建筑的南向開窗面積要大,北向東向的面積要小,這樣才能采集更多的光線;第二,提高建筑的保溫功能,屋內的一部分熱量從窗戶消耗掉,一部分從墻體散發,在選用窗體材料時要選擇隔熱性強、導熱系數低的材料,而墻體材料需要設置保溫隔熱層或者對墻體材料進行加工,用一些保溫性能強的材料做復合墻體,這樣才能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性能;第三,從其他方面進行節能設計,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源,來取代或者轉化為需要的能量。
5)高層建筑設計需要注意的其他問題。防火、抗風、配電、電梯、防雷是高層建筑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建筑內部設計要通暢,便于逃生,應急照明系統的配置可以在發生火災時給人們幫助,防火門、安全分區的設計也是很有必要的。建筑越高,水平荷載越重要,風荷載是影響水平荷載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強高層建筑的防風設計。配電系統的設計要求兩套供配電,且兩個電源由兩個電廠供應,還要來自兩個不同區域的變電站,一個來自于建筑所在區域的變電站,一個來自自配發電設備。高層建筑電梯的設計,需要在對電梯廠家選擇時注意質量信得過產品,電梯的布局要合理。高層防雷設計需要整體防御、突出重點,在突出位置和建筑頂端設置避雷針、避雷網、避雷帶等,通過主體鋼筋接入地下,在接地裝置的選用方面,直接用鋼筋混凝土本身來充當。
4 結束語
高層建筑是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它的規劃需要和城市空間協調一致,需要與城市氛圍相互協調,建筑本身的設計需要從建筑結構的合理性、安全性、生態環保、節能等方面著重考慮分析。因此,高層建筑的設計需要規劃與建筑設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這就需要設計者從美學、建筑學等多個角度對高層建筑設計進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討,來促進高層建筑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筑規劃;建筑設計;聯系;實踐
一、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區別
建筑規劃是通過動態的方式來對各種建筑之間的聯系和建筑群的整體形象進行解決,是一種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的來延續城市的歷史,展示城市的未來。
建筑設計是對室內的功能進行規劃,并對其各種功能的布置和連接進行規劃和處理,目的是為了使建筑物所存在的周期性加強,并在價值建筑設計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建筑任務的要求來對工程技術的條件進行全面的設想,以此來講室內空間的使用、經濟等要求進行慢則,同時還要根據功能對建筑的空間組合的形式尺寸進行詳細的設計,另外對構造和材料的做法甚至到外部的形體上,也應該具有一定的特性風格,能夠和建筑周圍的環境、城市的歷史文脈或是城市控制規劃性都更加協調。
二、正確處理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之間的關系
建筑設計不單單是指對建筑物體的設計,更是涉及到建筑所用的場地設計問題。場地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建筑項目的整體需求,在基地現狀的前提下并且在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組織場地中的組織要素之間的關系的設計活動。它的基本目的是要通過設計的方式來使場地中的一些要素更加的和諧,其中,建筑場地有一個核心的內容,就是,要和其他的要素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建筑設計常見問題
1.濫用錯層式結構
錯層式建筑,是指同一建筑內部不同功能的部分,被設計在不同的高度面上。如建筑的臥室、客廳、廚房、陽臺等,被設計在高度不一致的水平層面上。這樣的建筑設計方式,典型特征是將靜態設計和動態設計巧妙結合,采用特定數值的高度差來劃分不同的使用空間,讓人產生不同高度上變化的視覺效應。
錯層式設計,是一種新型的靈活處理建筑空間方式,起初被運用在別墅設計領域中。因為別墅建筑內部空間面積較大,布局方式沒有統一標準,層數和建筑自身對于地震的抵抗要求也不高。為了使空間結構富于變化,或者采用高度差值的方式來劃分出功能作用不同的具體部位,人們采用了這種錯層的方法,有效區分了具有獨立功能的建筑空間。
2.躍層設置有偏差
在層數較多和高度較高的建筑物中,設置躍層結構是一種設計趨勢。新近出現的躍層設置方式,在城市建筑物的設計中迅速推廣。躍層式設置通常被應用在獨立的二層建筑物中,在室內設計垂直走向的樓道。一般情況下,在同一樓層內部設置房間,可以充分實現建筑的使用需求。從建筑物設計的觀念變化上看,在大中型建筑物內設置躍層,主要目的不僅是實現建筑的使用價值,更是追求建筑設計方式的變換性和美觀性。因此,許多躍層設置并不能實現建筑的使用功能。
躍層設置的主要偏差之處在于:這種室內的樓梯給行動不便的人群造成了障礙,有可能造成室內環境的安全隱患。許多行動不方便的老年人或者殘疾人居民,在上下樓梯時會感覺到極大的阻礙。另外,居室內樓梯會占據很大的建筑物面積,不利于面積偏小建筑的美觀。在單純追求建筑形式理念的指引下,在大中型建筑物建筑內應用躍層結構,是不明智的做法。有的居室內部樓道傾斜角度大,每層臺階的寬度不夠,居民在上下樓時面臨著安全威脅。
3.特定構造不和諧
建筑居室內特定構造之間的關系不夠和諧,主要體現在衛生間和廚房的協調配合上。首先,廚房和衛生間的管道設置方式缺少協調性。目前在我國,廚衛管道線路的設計和連接處理還沒有一致的參照標準,這導致了廚房和衛生間管道線路的設置工作彼此獨立,線路設計不遵循特定的原則,主觀性較強,且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都強調本專業的需要,忽略了溝通協調的作用。設計方案不能服從居室的整體使用價值,不能充分顧及到室內家具擺放和裝修的問題。
在這一問題中,尤為突出的是煤氣管道安排的任意性。許多建筑物內的煤氣管道在廚房的墻上隨意安放,給廚房的整體構造和設計帶來了困難。廚房的外側墻體上往往有一些用來排出油煙的小孔,這些小孔距離地面約為2米。然而,許多用戶認為,小孔的高度與吊柜正好重合,管道從吊柜內部通過,會減小吊柜中可以被利用的空間面積。從廚房設置的科學性出發,我們建議用于排煙的小孔最好設計在樓板下面。
四、建筑規劃節能建筑設計
1.整體環境設計
整體環境設計通常都是對建筑設計師綜合設計能力的一種考驗,而整體環境設計是指“能源分析專家、環境專家、設備師和結構師”相互配合,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能源特征進行建筑設計,也就是說,在建筑設計中要盡量根據建筑物所處地區的氣候條件,利用大環境來創設一種舒適節能的居住環境,從而降低生活對能源的消耗,適應自然規律而設計才是真正的節能設計。
在自然環境中,對能源產生影響相對較大的有兩個因素,一種是陽光輻射,另一種是氣流運動。所以,建筑節能設計就是要“降低太陽輻射、增強建筑的自然通風效果”,所以,建筑節能的設計重點環節在于朝向和間距。第一,合理規劃建筑朝向。由于我國總體氣候特征原因,所以,多數建筑物都是南北朝向的布置,這種朝向能夠利于通風,提高居住的舒適程度。與此同時,這種南北朝向的布置,能夠降低建筑物在夏季受到的直接陽光輻射量,在通風效果好的情況下,就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夏季空調使用量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冬季里,這種角度正適合接受陽光的輻射,提高冬季里室內的溫度,節省了取暖所造成的能源消耗。第二,科學控制建筑物間距。最近幾年,我國土地資源也變得越來越緊張,如果規劃中建筑物間距過大就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如果建筑物間距設計的過于小,則不利于建筑物的通風和接受陽光輻射,建筑物冬夏季的溫度就無法通過自然條件而控制,從而造成建筑物使用中的能耗量增大。
2.單體設計
單體設計指的主要是建筑的體形設計,而體形系數是指“建筑物的外表面積與外表面積所包含的體積之比”。對于建筑物而言,建筑體形系數對室內溫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單體設計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視,通常情況下,建筑物的體形系數同建筑物的外形簡單程度呈正比例關系,也就是說,所設計的建筑物外形越簡單,其所進行的熱量交換就越少,從而節能效果也就越好。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盡量簡化建筑物的外形,同時,簡化外形還能夠節省建筑投資成本。有研究顯示,“建筑體形系數每減低0.1%,建筑能耗可下降5KWh/(m2.a)”比如,常見的“明廚暗廁式”的體形系數就小于“明廚明廁式”的設計方式,進而其節能效果也要好于“明廚明廁式”,因此,在單體設計的重點在于盡量減小建筑物表面的凹凸狀態。
結語:建筑設計工作應該是一項全面工作,應該貫穿于建筑施工、使用的全過程,但是,設計方案的應用應該在建筑規劃階段明確提出,如果到施工階段就無法再加入設計了,因為,建筑工程的施工是需要嚴格根據實現所設計的施工方案和圖紙所進行的,因此,建筑規劃中的建筑設計對于建筑整體效果的實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建筑設計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從設計理念、設計技術等多方面進行改進,適應商品經濟的競爭需要。如何設計出實用、舒適、美觀和節能的建筑建筑物,滿足消費者的心理和觀念需求,是擺在建筑設計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新式建筑在結構、外形和功能等層面上,都區別于傳統形式的建筑設計,建筑設計方式要不斷完善,不斷促進建筑設計行業的進步;建筑規劃和建筑設計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都是建筑行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彭友誼.論建筑建筑設計存在問題及改善方法 [J].四川建材,2007(12).
【關鍵詞】住宅;建筑規劃設計;
城市規劃設計關系到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功能區域劃分,只有真正體現建筑設計的重要性,才能實現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和諧統一,建筑也變得像資本一樣越來越不甘于在幕后指揮,它總試圖用最個性的發行來吸引目光并發出最響亮的吶喊。建筑規劃設計原則
建筑規劃設計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考慮城市經濟的發展狀況、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風習俗,根據整體環境和具體需要來綜合設計,充分體現國家人居戰略目標最基本的發展需求,符合相關規劃設計規范。具體而言,應遵循以下原則
1 整體性原則
完善建筑群空間布局藝術性、避免單一呆板兵營式的組群布局,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融洽,可持續發展三大原則。建筑形式和空間規劃應具有親切宜人的尺度和風格,居住社區環境設計應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要滿足不同年齡層次的活動需要,為其提供相應社區服務設施,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過對物質形態精心規劃設計以及對住戶組織活動特性的研究創造更多積極空間,促進住戶之間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鄰性。
2 滿足多元化要求
運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適應家庭結構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住宅商品化、住區智能化、及私人汽車進入家庭的轉變提供滿足各階層各經濟水平住戶需求的多類型住房,如別墅、花園住宅、多層躍層、小高層、高層、錯層、賓館式住宅。 最大限度滿足住戶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適性原則下,應廣泛滿足諸如單身、兩口之家、三口之家、兩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種戶型結構:豐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穎,色彩搭配協調,細部裝飾美觀多樣統一。
3 突出生態質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積率,高綠化率;設置大面積綠地(生態性),分散組團綠地(可達性):應當關心綠地率,并非綠化率。綠地率指小區綠地與組團綠地占小區總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綠地(此兩項分別屬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綠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綠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設施、交流場所,尊重歷史文脈,建設藝術學校、畫廊、圖書館、電影院等,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個性、一種特色、一種品位。
一、 建筑住宅規劃設計
現行《住宅設計規范》在衛生健康方面有許多條文規定,包含了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風、保溫隔熱、隔聲、管道設施、暖通、排廢排污等內容,但列入強制性條文的很少,故住宅建設中往往重視不夠。要達到衛生健康住宅的設計,以下幾方面應引起重視:
1.建筑師要加強社會責任感
目前的房地產開發市場,給了建筑師以較大的自,有了更為廣闊的發揮才能的空間。我們應該加強研究,以人為本,主動積極與房地產商、有關部門溝通,積極出謀劃策,并把自己放在居住者位置來優化設計,使自己的設計理念轉化為現實作品。
2.組織好南北穿堂風
平面布置時要組織好各套內組成單元的南北穿堂風。自然通風并不是有了外窗就能解決問題,而應該是有組織、有控制的自然通風,使室內外空氣能直接流通。在此,要避免一單元多戶的布置,不出現單朝向的套型;要控制進深,避免出現無自然采光與通風的部位;門窗位置既要便于使用、保證各功能空間的合理與完整,又要根據當地主導風向起到組織穿堂風的作用,如一梯二戶對稱戶型,門窗也對稱布置,不考慮當地主導風向,必定至少有一套戶型是不合理的;門窗的尺寸、選型要符合窗地比、通風面積規定要求,現在常用的普通推拉窗有效通風面積僅占洞口面積的45%左右,于日常使用也很不方便。廚衛的門應在下部能通風。
3、公共部位的采光與通風
應注意公共部位如樓梯、電梯、電梯廳、前室、走道等的采光與通風。對于11層及以下的單元式住宅,公共部位的采光與通風條件一般較易滿足;12層以上的單元式住宅,封閉或防煙樓梯間的乙級防火門在選型時,應保證足夠的寬度與間接采光面積,并在平時保持開啟狀態,使前室在日常使用中有天然采光與自然通風;通廊式住宅現在很少采用;對于一個單元多戶的塔式高層住宅,需設置防煙樓梯間與消防電梯,為提高使用面積系數、減少公攤面積,有些設計中樓梯間、電梯廳、前室都位于中間,不靠外墻布置,盡管采取技術措施能滿足防火設計規范要求,但對于衛生健康的要求則根本無法滿足,且不利于日常使用的方便、安全與住戶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高層塔式住宅設計中,要盡量減少單元內戶數,避免無自然通風組織的戶型,爭取樓梯間、電梯廳、前室能靠外墻布置,開設外窗,保證足夠的天然采光與自然通風,既有一定的舒適、安全感,同時又更易符合防火設計規范要求。
4、重視潔污分區
以往住宅建筑設計比較強調公私分區、動靜分區,對潔污分區重視不夠。潔污分區一是廚房要布置在套內近入口處,避免生活垃圾穿越居住與生活空間。二是要重視入口門斗(俗稱玄關)的設計,這是個內外空間、公私空間的過渡場所,也是潔污空間的過渡場所,更是一個心理緩沖場所,被作為當前住宅裝修設計中的一個重點與亮點。一個好的門斗,宜有足夠的面積(具體指標需與套型情況與面積結合而定),布置貯物空間(外衣、鞋帽、隨手包袋、雨具、擦鞋用品等)、鏡子、換鞋用椅凳、裝飾品,有可能的話還布置洗手盆;門斗地面鋪材宜用易清洗的不吸水硬質材料并與其他室內空間地面有明顯區別;門斗內不應開有其它房間的門,避免室內人流穿越產生二次污染。
5、重視陽臺的設置
住宅的陽臺也是一個公與私、內與外的過渡空間,供居住者進行室外活動、晾曬衣物等使用。規范要求每套住宅應設陽臺或平臺。對于衛生健康來說,陽光的消毒作用十分重要。但現實生活中也可看到沒有陽臺的住宅或將陽臺封閉改作他用。作為衛生健康的住宅,宜設有南北陽臺,北陽臺設在廚房作為生活服務陽臺,南陽臺最好設在次臥室并開敞,讓居住者親近陽光、新鮮空氣,對于大套型有南向二個及以上陽臺的套型,應保證其中一個是開敞陽臺。
6、采用錯位、設置凹口的設計手法
為了保證套內各使用空間的采光、通風,住宅建筑設計中常采用錯位、設置凹口的手法。錯位布置時要防止相互間對日照、采光、自然風的阻擋;凹口應有足夠的寬度,且深度不宜過大,因為大多數凹口開向北面,主要是為了廚房、衛生間的采光與通風,其三側集中了2-6個窗戶,廢氣集中且不易散發,成為細菌滋生、傳播地,同時凹口過深造成相鄰單元結合墻體長度過短于結構不利。建議凹口深寬比不大于2.1為宜。在控制單元套數與進深的前提下,內天井形式在多層及以上住宅中要避免采用。
綜上所述,作為社會支柱產業之一的建筑業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營造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問題日趨重視。以上文章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對住宅規劃設計進行分析與探討,希望與同行參考并共勉 建筑規劃設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規劃、策劃、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來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方良,楊勇.和諧社會中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J].中外建筑,2007,(5).
為了維持室內舒適的光環境和熱濕環境,建筑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于照明、采暖和空調。據統計,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所占比例很大,約40%,中國目前的建筑能耗約占總能耗的23%左右,預計到2010年將提高到35%左右。建筑工業中越來越重視可持續建筑的發展,因此能效建筑規劃設計(Energy Efficient StrategicDeSignH)常重要,它將是可持續發展建筑設計的重要手段。
所謂能效建筑規劃設計就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通過建筑設計及技術手段,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對有機能源的依賴,達到舒適的室內環境。目前,中國的建筑設計更多的是側重于建筑的外觀和功能,而忽視建筑的能效性,即忽略了在建筑設計的初始階段,進行建筑能效規劃設計的優化方案選擇。根據調查分析,能效設計概念難以在實踐中實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能為建筑設計師所接受和使用的,在建筑設計初始階段進行的能效設計規劃計算方法和計算軟件。本文介紹英國劍橋大學建筑系馬丁建筑與城市研究中心開發的一種為建筑師規劃設計所提供的照明及熱能計算方法(LT方法,Lighting and Thermal),該方法在英國建筑能效規劃設計中運用廣泛,已有十幾年的歷史,特別適用于能效建筑規劃設計。
二.能效建筑規劃設計原理
1.被動式建筑概念(PaSSiVe BLlikling)具體地講,被動式建筑就是通過建筑設計,使建筑冬季充分利用太陽輻射熱取暖,盡量減少通過圍護結構及通風滲透而造成的熱損失;夏季盡量減少因太陽輻射及室內人員、設備散熱造成的得熱量。從被動式建筑設計概念出發,我們可以將整個建筑劃分成被動區和非被動區(PassiveZone and Non―passive Zone)。被動區受室外氣候參數及周圍建筑環境的直接影響,如太陽輻射,照明,自然通風、周圍建筑的遮擋等,被動區進深一般為建筑層高的2倍。而非被動區可以認為不受外霽氣候參數的影響,它只受室內人員設備散熱的影響,該區白天也需要照明。LT方法就是基于這一原理,對各區建立能量方程,計算為維持室內要求的光、熱、濕環境要求所消耗的能量。關于該方法數學模型的建立不在此文討論,本文側重于該方法的應用。
與目前普遍使用的建筑熱模擬工具不同之處在于,LT方法簡化數學模型,抓住建筑設計中主要矛盾展開研究,因而所需輸入的數據限制在極小范圍(在建筑規劃設計中,詳細建筑信息也無法獲得),這樣便于方案比較,使用靈活簡便。當然,在建筑設計完成后,要對建筑作進一步細致的熱過程分析及設備選擇等工程設計時,該方法的功能受到限制。
2.建筑設計參數能效建筑規劃設計的目的就是通過對建筑參數的優化設計,達到既節能又滿足室內熱環境的目的。建筑設計參數包括4):
(1)建筑參數地點:建筑地點的輸入是為了確定其氣象數據。逐小時的氣溫、太陽輻射值已集成在軟件中,隨著地點的確定,氣象數據即自動輸入到程序中;建筑尺寸:該參數可直接從屏幕中圖象輸入;建筑方位:在屏幕中圖象輸入的同時方位即被確定;建筑結構類型:該項參數分為三類,即重型、中型、輕型;建筑功能:建筑功能分為學校、辦公室、住宅等,一旦建筑功能確定,作息時間即確定,這是影響建筑能耗的因素之一。
(2)設備參數供熱效率:指鍋爐的熱效率;制冷效率:指制冷設備效率;室內散熱:包括人體和設備散熱;冬季換氣次數:為健康要求所需的最低新鮮空氣需求量;夏季通風方法:大風量自然通風/小風量自然通風/夜間通風。
(3)照明參數設計照度:根據房間的使用功能輸入設計數據。
(4)圍護結構參數屋頂傳熱系數、外墻傳熱系數、地面傳熱系數、窗戶傳熱系數:按設計的要求輸入數據。
(5)熱工參數冬季采暖設置溫度、夏季空調設置溫度:按設計的要求輸入數據;夏季過熱溫度設置:根據當地氣候,建筑功能設置。
熱能方程及照度計算所要求的其它一些參數,根據設計規范要求集成在計算軟件中,大大簡化了軟件的使用過程。設計人員可對主要設計參數加以改變,分析由此而引起的建筑能耗的改變,計算機可對所設計的不同參數的建筑設計方案進行全年能耗比較,建筑師可通過對不同方案的比較,優化出最佳方案。
3.應用舉例為了便于解釋,我們舉一案例加以說明。所計算的建筑為位于英國南部地區的辦公樓建筑,建筑使用時間為上午9:00到下午6:00,建筑結構為中型,鍋爐的效率系數為O.85,制冷效率為2.5,室內人員及計算機設備散熱為15W/m2,冬季換氣次數為每小時1次,室內照度要求為300 lux,屋頂、外墻、地面及窗戶的傳熱系數分別為0.25W/m2.K、O.45W/m2•K、O.45W/m2.K、2.9W/m2•K。冬季采暖設置溫度為19℃,夏季空調設置溫度21℃,夏季過熱設置溫度為23℃。
(1)窗墻比(Glazing Ratio)窗墻比定義為窗戶面積與該護結構面積之比。LT計算軟件可根據所輸入的建筑信息運行生成不同方位的被動區窗墻比與能耗的關系曲線。注意,這里的能耗是指原能,又稱基本能量(Primary Energy),包括能源在生產及輸送過程中的損失。
為該案例各朝向單位面積終端能量消耗量與窗墻比的關系曲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照明所消耗的能量(黑虛線)會因增大窗墻比而減小,當窗墻比面積小于35%時,這種變化非常顯著,即增大窗戶面積有利于自然采光,減少照明用電能耗,但窗墻比大于40%時,天然采光對減少照明用電能耗并沒有太大的優勢。
供熱所消耗的能量(黑色細線)除北向外,隨著窗墻比的增加,采暖能耗稍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充分地利用了太陽輻射熱。
而對于北區,由于增大窗戶面積而增加了導熱傳熱,又沒有太陽輻射熱補償,因此采暖能耗會因窗戶面積增加而增加。對于空調能耗來說,則相反,由于增大窗墻比,南面及東西面受太陽輻射的影響,空調能耗(灰線)會急劇增加。相比之下,北面空調能耗增加幅度小一些。圖中黑粗線為照明、采暖及空調的總能量曲線,表示了這一案例條件下,各朝向的最佳窗墻比。
可以看出,南向最佳窗墻比約30%左右,東西向25%~30%,北向30%~40%左右。
(2)建筑保溫圍護結構如外墻、屋頂及窗戶的保溫性能,可通過U值反應出來,U值是指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通過改變U值,可以比較各能量分配中的變化。
為不同的U值對單位面積建筑能耗的影響。本文列舉了U值分別為0.45(英國標準),0.82(中國新標準)及1.7(中國原規定)值進行了對比計算。從圖中可以看出,圍護結構傳熱系數對建筑能耗影響較大。增加圍護結構保溫性能,會大大減少建筑總能耗。
(3)通風自然通風及夜間通風是一種排除室內散熱,降低室內溫度,提高熱舒適性的有效方法。對于所設計的建筑方案是否采用自然通風作為降溫方法,也可以通過方案比較,作出選擇。為該案例舒適溫度設置為23℃時,通風方案對室內舒適度的影響。
這里引用了“過熱天數”指標,如果一天中有連續2小時超過所設舒適溫度,則稱該天為過熱天。圖中灰條線為小風量通風方案,白條線為大風量通風方案,黑條線為夜間通風方案,它們分別表示了各方案夏季“過熱天數”(0Verheating Days),建筑師可以應用這一指標,在規劃設計時對自然通風方案的選擇進行分析和決策。
影響能效建筑設計優劣的因素之間也相互影響,如增大窗戶面積,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減少用電照明的能耗,冬季南向窗戶有利于接收太陽輻射熱以減少采暖負荷,但過多增大窗戶面積,也會造成夏季不利的太陽輻射熱,進而增加空調負荷。
在照明能耗,供熱能耗與空調能耗的之間存在著平衡點,如何全面地考慮這些因素,使建筑設計達到能效的目的,這就需要對建筑設計的不同方案從能效角度進行方案比較。本文介紹的能效建筑規劃設計方法――LT方法就是根據這一要求而發展的能效建筑規劃設計輔助工具,它已編制成用戶界面,使用靈活方便。多種方案的全年能耗運行結果以圖像形式呈現在屏幕上,便于比較和決策之用。
三,能效建筑區域規劃建筑能耗不僅受單體建筑自身參數,如建筑布局、方位、位置等的影響,而且受周邊建筑及環境的影響勖。例如,對于一個建筑,街對面的建筑(又稱遮擋物建筑Ob―Struction Bunding)高度,與該建筑的距離及其建筑材料會影響此建筑的照明、采暖和空調能耗。因此,能效建筑規劃設計應該既考慮單體建筑的能效設計又綜合考慮總體建筑規劃。為了便于分析,我們采用城市高度角(U HA)及遮擋建筑視角(OSV),這兩個概念見圖5所示。室內的自然采光及太陽輻射量,受這兩個參數的影響,直接影響到照明、采暖和空調能耗。因此,如何實現合理的城市布局及總體規劃,對建筑節能也具有重要意義。
1.計算方法結合LT方法對整個城市或小區進行建筑能耗設計規劃,劍橋大學馬丁建筑研究中心開發了LT―urban程序,它是根據城市建筑群布局,采用Matlab圖像處理技術,獲取LT能量計算所需要的朝向、方位、城市高度角等參數,再將LT所計算的建筑能耗(照明、采暖空調能耗)反應在建筑規劃圖中。建筑師不必掌握Matlab圖像處理技術,僅需在CAD軟件中用不同顏色對不同高度的建筑加以區別,并以JPG文件格式輸出。LT―urban將自動把建筑群圖形轉換成黑白灰度數字高度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該模型在Matlab上運行,可產生能量計算所需要的參數,如被動區、非被動區、朝向、城市高度角等,并能計算出對應參數的城市建筑規劃能量圖,為建筑師進行能效建筑規劃設計提供依據。
2.應用舉例本文以馬丁建筑研究中心受歐盟資助的項目“溫室氣體零排放城市發展――能量、建筑、人及微氣候”為例,說明能效建筑規劃設計方法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城市數字高度模型(DEM)建筑區域規劃圖經CAD賦色處理后以JPG形式輸出,Matlab程序則自動將此圖形轉化成能分辨出建筑高度的平面圖,即城市數字高度模型。為英國倫敦、法國的圖盧茲、德國的柏林的市區400×400的城市數字高度模型圖。該圖形為下一步的建筑方位,城市高度角、障礙物視角、被動區與非被動區等參數的計算提供基本參數。
(2)城市建筑參數圖城市數字高度模型圖輸入Matlab程序后,計算機自動生成所要求的各建筑參數圖。圖7為倫敦6m高處建筑參數圖,它們分別表示被動區、非被動區;朝向、視角;UHA和0SV。
(3)城市建筑能量分布圖Matlab程序確認所需建筑參數后,計算機自動生成該區域全年能耗圖。為英國倫敦的城市全年總能耗分布圖。
對新建小區,建筑師可對不同的建筑布局進行能量比較,直觀的區域建筑能量規劃圖像顯示便于幫助建筑師對整個區域的能效建筑設計作出合理規劃。
關鍵詞:建筑 規劃 設計 方向
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城市形象的提升。城市的形象與建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筑規劃與設計不但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改善居民住房環境的方法,也是樹立國家的國際形象,提高國家軟實力國際地位的需要。我國的建設已走過了相當長時期的路,尤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簡陋、破舊不堪的低層樓房都變成了高聳、美觀的現代樓房,城市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城市各公共設施,娛樂休閑場所一應俱全,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能得到精神的愉悅。這些都是我們建筑取得的偉大成績。我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時候我們注重的只是經濟效益,而忽略建筑規劃設計。
一、建筑規劃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建筑規劃與設計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實施困難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
(1)建筑規劃的空間實體沒有在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中逐一落實。
在不發達城市中就常有這種現象,在城市新區中建筑規劃了公共設施(如:公園、電影院等)用地,但區中住宅和工廠等都建了好幾年了,公共設施還未建起,居民需跑到老遠的舊市中心去消遣或購物。這是因為經濟計劃部門忽視建筑規劃設計的要求,而城市建筑規劃部門則沒有或不可能提出規劃實施的時限。
(2)市民對建筑的規劃與設計缺乏認識,甚至由于私人利益而阻礙規劃的實施。
這在發展較快的城市較普遍現象,例如在某機場路擴建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計劃種,因觸及了一部份居民與集體的利益而遇到了很大阻力,最后由市長命令強制執行才解決。這一問題,暴露出市民對法制觀念有著淡薄的意識。
(3)建筑設計在規劃行業中的具體工作未取得共識。
僅從設計這個概念分析,城市建筑規劃設計的含意是比較廣泛的,也是模糊的,在城市建筑規劃行業中沒有得到確認和普遍使用。國外對城市建筑設計質量的六個評價標準(歷史保護和城市改造;人行區綜合使用;文化傳統;環境關系;建筑藝術)是比較全面、準確的。
(4)建筑規劃管理部門的職能尚待完善。
建筑規劃設計與各專業規劃設計存在不協調的狀態。其中,建筑規劃設計實施困難的問題與規劃部門在政府各職能部門中的權威不足有關。然而造成權威不足的原因主要是規劃管理部門的職能尚未完全確定,有些城市甚至在幾年內作了多次調整。主要是在建設規劃管理、土地管理和房地產行業管理的問題。
二 我國建筑規劃設計發展的方向
(1)建筑規劃應該順應建設行業的發展,與城市環境相適應。
建筑的建設因為本身收到地域性、氣候性和各種人為的因素而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各地方的建筑規劃應該順應建設行業的發展方向,充分利用城市特定的資源和條件,發展特色的城市建筑規劃。例如:某地區因水得名,那么各種水資源的利用可以為建筑規劃添分加彩,這也可作為建筑規劃設計的一大特色之一。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色。北方的平原城市與南方的山地城市,建筑規劃肯定會各有特點,這不僅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影響,同時也是由于地質特征的不同,建筑的高低層次不一樣,與城市自身的環境相和諧,與建筑的內在秩序相結合,與建筑整體結構相聯系,最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的格局。
(2)建筑規劃應該要注意古建筑的保護與發展。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平和建筑藝術值得我們去借鑒,這也是我們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特色的一張明信片。蘇州的園林,麗江的古鎮,開封的古街等都是我國的建筑珍寶,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建筑的現代化發展不應該是以犧牲古建筑為代價、侵占古建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獲得建筑的發展空間。在建筑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這些歷史建筑應該得到特別保護。政府要高度重視古建筑以及其周圍的建筑規劃。古建筑的發展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要做到古今、中外的完美結合,才能使古建筑的生存不僅只是在保護的層面上,還要面向國際、面向未來。一個城市需要古建筑來加強城市的歷史特色和文化底蘊,提升建筑發展的魅力。
(3)建筑規劃應該突出地域特色,避免盲目跟風。
建筑規劃是可以代表一座城市,是一張十分有特色的明信片,并且體現了該地域建筑的整體形象。建筑規劃設計的意義在于能夠提前預知規劃的效果,指引建筑規劃設計的發展方向。在目前中國建筑發展盲目跟風、普遍抄襲的狀況下,建筑規劃難以突出特色,并對于提升建筑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建筑規劃定位準確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建筑的歷史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經濟特色和政治特色。
三 結語
建筑規劃設計,不僅要從建設本身特點考慮出發,也要從建筑規劃設計方法上深入分析,用心設計。建筑的種類繁多,但總體來講其占地相對較大,鑒于各地建筑密度的不斷增加,人口密集程度的不斷加大,建筑的選址應從整體建設出發,力求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不同的建筑在噪聲、污染、運輸等方面對地域的影響不同,應根據不同的要求,靈活選址。并在建筑的單體建筑功能性和建筑造型風格等方面有所考慮,力求與民用建筑渾然一體,和諧共存。
建筑規劃設計不但涉及到人民生活,居住的切身利益。它的社會效應,文化效應,環保效應也會得到相應體現。建筑規劃是一個方向標,引領者建筑的健康、有序發展。建筑規劃設計還擔負著協調建筑用地和耕地的矛盾。
參考文獻:
[1]李明,饒永.淺議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的運用[J].安徽建筑,2005,(05).
[2]宋光輝.論住宅建筑規劃設計中的節能策略與實踐[J].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8,(05).
關鍵詞:綠色建筑;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立體綠化;外墻
Abstract: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shortage of resources per capita, since the 1990 s,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conference put forward the sloga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construction areas, set off a upsurge of "green building". The so-called "green building" is a symbol of the energy-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ealthy and efficient living environment, instructed by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 creating artificial and natural coordination, benign circulation, organic unity of 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it i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deal building.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green building, and the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green building, and illustrates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finally discusse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green building planning design.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 Planning and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ee-dimensional greening; Exterior wall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綠色建筑的涵義
隨著綠色生活理念的日益普及,人們開始向往在綠色建筑中輕松愉快地生活、工作,但對什么樣的建筑才算“綠色”,學術界、產業界始終沒有定論。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定義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簡稱“四節-環保”),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發展綠色建筑的必要性
(一)建筑領域降低能耗的需要
建筑活動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環境影響最大的活動之一。一般講,建筑活動使用了人類所使用的自然資源總量的40%,能源總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總量的40%。因此在建筑領域巾。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將對人類實現永續發展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而恰恰是在這個領域,可持續發展工作最難推動,最難取得成效。
(二)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對我們國家而言,堅持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中國人口數量巨大,發展任務迫切,年建筑量世界第一,資源消耗總量增長迅速,而許多資源的人均擁有量居世界平均水平以下。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負責人稱,在46種支持性資源中,到2010年我國只有20種資源能夠自給,而至2020年就只有6種資源能夠自給,其余大量要依靠進口。也就是說,我國國土內的資源不僅不能滿足后代人的需求,甚至許多資源都滿足不了當代人發展的需要。
(三)我國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的現狀要求
我們當前已能感受到在石油、水、土地、林業等資源上不足的影響。2000年我國原油凈進口量接近7000t;我國淡水資源人均擁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27%,2000年夏季許多城市己感受到缺水之苦;我國人均耕地不足16畝,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土地沙漠化嚴重,沙塵暴頻發。
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整體及環境優化原則
建筑應作為一個開發體系與其環境構成一個有機系統,設計要追求最佳環境效益。建筑要體現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的關心和尊重,主要表現在保持當地文脈、保護歷史人文觀、重視建筑場地對地形、地勢的利用,加強建筑對當地技術、材料的利用,加強綠化、減少環境污染,用獨特的美學藝術讓建筑體現時代精神。
(二)簡單高效發展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體現對能源的節約,盡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加強智能化設計,廣泛利用電子和信息技術,要有預見性地研究建筑與社會發展的互動關系,做到近期規劃與長遠規劃相結合,為擴建和改造留有余地。
(三)健康舒適的原則
綠色建筑應保證建筑的適用性,體現建筑對用戶即人的關心,增強用戶與自然環境的溝通,讓人們在健康、舒適、充滿活力的建筑中生活和工作。主要體現在創造良好的通風對流環境,增加建筑的自然照明,保證室內一定的溫、濕度,創造良好的視覺環境及聲環境,建立立體綠化系統凈化環境等。
綠色建筑規劃設計的要點
(一)合理規劃建筑用地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務院有關文件指出,各級人民政府、地方行政公署要全面規劃,切實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國家建設和鄉(鎮)村建設用地,必須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盡量利用荒地、劣地、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節約用地,從建筑的角度上講,是建房活動中最大限度少占地表面積,并使綠化面積少損失、不損失。節約建筑用地,并不是不用地,不搞建設項目,而是要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城市中節地的技術措施主要是:建造多層、高層建筑,以提高建筑容積率,同時降低建筑密度;利用地下空間,增加城市容量;改善城市環境;城市居住區,提高住宅用地的集約度,為今后的持續發展留有余地;增加綠地面積,改善住區的生態環境;在城鎮、鄉村建設中,提倡因地制宜,因形就勢,多利用零散地、坡地建房;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保護自然環境,使建筑與自然環境互生共融,增加綠化面積;開發利用節地建筑材料。
(二)居住區規劃設計要體現“綠色”
1、加強環境綠化
(1)小區周圍環境的綠化
盡量減少硬質鋪地,擴大草坪面積,并盡可能多種植高大喬木。因為喬木的綠化效果要比同面積的草坪高幾倍。目前,很多住宅小區常采用水泥磚鋪地,這對小區環境很不利,應盡量采用具有滲透性的生態鋪地,如格狀鋪地磚、方格中可以種草等。
(2)立體綠化
引入“土地空間化”的概念,包括墻面綠化、屋頂綠化和陽臺綠化。墻面綠化主要是在強烈陽光直射面爬滿綠色藤狀植物,避免陽光直射墻面,降低外墻表面溫度,保證室內溫度的穩定性。如重慶的“天奇花園”的墻面綠化,在西墻面上設計由柱子和圈梁組成的構架,并設置種植槽和集中噴灌系統。夏季爬山虎覆蓋墻面形成一道綠墻,綠墻與墻面之間形成大約300mm寬的間層,這間層形成了良好的通風豎井,增強了墻面的散熱性能,而且綠墻還能避免陽光對墻面的直射。屋頂綠化是在建筑屋頂上采用蓄水覆土種植,屋面上種植花草和一些低矮灌木。
從整體出發,通過借景、組景、分景、添景多種手法,使住區內外環境協調
例如城市河道的住區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設置親水景點;臨近公園或其他類型景點資源的住區,應考慮設計景點視線通廊,促成內外景點的交融;毗鄰歷史古跡保護區的住區應尊重歷史,讓珍貴的歷史文脈溶于當今的景點設計元素中,使其具有鮮明的個性,并為保護區的開發建設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
(三)建筑圍護結構的設計要體現節能環保
1、外墻設計
外墻設計要滿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風要求,減少對電器設備的依賴。設計時采用明廳、明臥、明衛、明廚的設計,外墻設計要努力提高室內環境的熱穩定。
(1)采用良好的外墻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熱磚代替粘土磚,節省土地資源。
(2)門窗采用低輻射的玻璃,如LOW-E玻璃,其傳熱系數較小,能夠改善室內環境的熱穩定性。
(3)加強門窗的氣密性,減少熱交換。
(4)使用各種輕便可調節的遮陽設備抵卸夏季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冬季能夠調節便于采光。
屋頂
(1)采用高保溫材料
最近推廣使用一種預制好的隔熱磚,可在結構層上直接鋪設。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溫板,具有帶排氣孔、重量輕、強度高、保溫性能好等特點。
(2)屋頂設置高效隔熱層
可防止大量輻射熱侵入室內,減少空調等耗能。隔熱層在設計時,不僅要保證有一定的隔熱空間,而且還應該保證隔熱層能夠通風,及時將熱量帶走,才能有效的保證隔熱效果。
3、注重節能環保材料的應用
(1)綠色建筑合理使用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木材),盡量使用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小的建筑材料,包括無放射、低揮發、低活性材料;另外,對油漆、膠水、粘合劑、地板磚、地毯、木板和絕緣物的選擇,除了要考慮性能優良外,還開始強調沒有毒性物質的釋放。
(2)注重對外墻保溫節能材料的使用
外墻保溫節能材料屬于保溫絕熱材料,僅就一般的居民采暖的空調而言,通過使用絕熱維護材料,可在現有的基礎上節能50%~80%。
(3)綠色建筑主張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例如:利用空調冷凝熱作為生活熱水的輔助熱源,利用太陽能和地熱能產生的熱水作為日常生活用熱水。利用太陽能光電系統來支持日常生活用電。在混凝土中埋設光導纖維,可以經常地監視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的受力狀況,自我修復混凝土可得到實際應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過多功能的組織進行呼吸,可凈化建筑物內部的空氣,并降低溫度。形狀記憶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頁窗的調整或空調系統風口的開闊,自動調節太陽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陽能電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
(四)空調系統的綠色節能設計
1、盡量采用自然通風
采用自然通風可以減少制冷負荷,并帶走室內有毒及有異味物質,其動力是室內外溫度差引起的熱壓和風壓壓力差。這種被動式的通風空調技術不開風機,無需制冷,應加以充分考慮,設計在溫和天氣如春冬過渡季節直接對流通風,實現基本零能耗;而在熱而無風的日子盡量設計利用煙囪效應、風塔效應引風入內。
熱泵空調技術
將自然環境(太陽能、空氣、水、土壤)中的地位能轉化為高位能。以土壤源熱泵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層中,土壤溫度達到了一個比較溫度的數值,冷熱媒流經這些區域進行熱交換后可直接用于空調系統。未來地下土壤的冷或熱能的利用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為這種能源普遍存在,既沒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運作費用極低,只需要進行初始投資回收的評估。
區域供冷技術
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機組,考慮負荷參差系統而使裝機容量減少,與分散式供冷相比,機房面積和管理人員都大幅減少,能源利用更為合理有效。
結語
綜上,追求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建筑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探索尊重環境和高效使用資源,也能幫助建筑師進行理性設計。我們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探索和努力,一定能促進我國的建設事業走上一條環境和諧、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何積銘.淺談對綠色建筑設計案例分析及研究[J].四川建材,2009.6.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聰潁、勤奮的徽州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徽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今天,徽文化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一起被稱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徽文化函蓋了經、史、哲、醫、商、繪畫、建筑等諸多領域。
徽派建筑粉墻黛瓦、錯落有致,其建筑風貌與黃山大地青山綠水相互映襯,秀美如畫。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在中國建筑史上獨樹一幟,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古徽州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是黃山市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和旅游資源,是祖先留給后人的一份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西遞﹑宏村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保護徽派建筑這一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事。在新的歷史時期,研究、弘揚徽派建筑風格,傳承徽派建筑文化精髓,是延續黃山市歷史文脈的重要途徑。
黃山市城市建設目標是建成國際性風景與文化旅游城市,這就更加要求城市建設要具有自身的形象與特色。建筑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組成元素,必須要挖掘徽文化內涵,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將體現徽派建筑文化內涵、手法和構思融合到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筑中,充分體現黃山市的城市特色和個性。
黃山市作為新興旅游城市,“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是重要的發展戰略,黃山勝景冠天下,徽州人文爍古今。重視徽派建筑的研究,全面準確地把握徽派建筑的特點,將徽派建筑這一寶貴的旅游資源變成黃山市旅游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傳統徽派建筑特色及內涵
徽派建筑有著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濃厚的文化內涵,在造型﹑功能裝飾和結構等方面自成一體,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表現在民居﹑宗祠牌坊﹑園林等建筑中。
1.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匯于山水之間。
2.富于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群房一體,采用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配以大小不一,布置靈活的斜坡屋頂,使得外觀豐富耐看,頗有韻味。
3.較宜人的空間尺度。建筑的高寬比和空間比例適中,感覺既不空曠,也不壓抑。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寬6-7米,兩側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為7米左右,高寬比約為1:1,給人以良好的空間感受。
4.獨具一格的馬頭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層層跌落,前后進退,極富韻律感。
5.靈活多變的斜坡屋頂。徽派建筑大量使用坡屋頂,用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大小有變化,高低有層次。
6.樸素大方的色彩。徽派建筑不以華麗復雜的外觀取勝,而是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調見長。青山﹑綠水﹑白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質樸中透著清秀。
7.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
8.精美的細部裝飾。徽文化中“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三、加強城鎮規劃管理,弘揚徽派建筑文化
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域背景和人文環境,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今天的城市建設有現代的要求,不可能簡單的將傳統的徽派建筑拿到今天的城市建設中照搬使用。
1、低層與多高層建筑形式問題。傳統的徽派建筑一般在3層以下,村落制高點一般是非居住功能的公共建筑,建筑物也不會顯得十分突兀。現代城市集約化使用土地,建筑物層數一般在5層以上,大型公建和標志性建筑物的層數更高,與傳統的低層建筑差別大,不能用簡單加馬頭墻的辦法處理。
2、徽派建筑小體量與現代建筑大體量的問題。傳統建筑以民居為主,體量較小,現代建筑一般體量較大,傳統建筑特色很難照搬使用到現代的大體量建筑物上。
3、傳統建筑淡雅的色彩與現代求新﹑求異色調之間的問題。傳統建筑色彩以粉墻黛瓦為主,色彩淡雅,現在一些項目業主往往要強調個性,求異,大面積玻璃幕墻,大紅,大藍建筑物色彩是一項很重要的構景要素,反差很大。
積極探尋傳統建筑文化與現代城市建設之間的結合點
1、吸取傳統徽派建筑文化最本質的元素。黃山市地理條件獨特,城市建設依山滂水,城市規劃建設要求顯山露水,體現山水城市特色,將城市融匯于山水之間。適當調配建筑高度,在山體周圍與瀕水地區控制一定數量的綠色視線走廊,將山水景觀引入城市。將高層建筑在適當的地方集中建設,統領城市景觀,使建筑與山水相互呼應。
2、營造傳統徽派建筑文化的氛圍。每一棟建筑都傳達出自身的信息和個性,一系列建筑群體相互映襯,能構筑一種特定的氛圍。傳統建筑文化不僅包含建筑本身,樹、井、漏窗、亭臺、廊柱、街道等都是徽文化氛圍的構成元素。在建筑設計中,要求適當擴大建筑設計的深度和廣度,對建筑物的內部空間、建筑物占領的過渡空間、向公眾開放的外部空間進行統一設計,充分吸取徽派傳統建筑中庭院空間的處理手法。
3、高層建筑中的處理手法。規劃對高層建筑的選址進行控制,一般應選址在寬廣的道路兩旁和道路交叉口四周,并適當后退道路紅線,利用高層建筑的裙房和主樓的進退部分作為徽派特色的體現平臺,靈活搭配坡屋頂和馬頭墻符號,在建筑物的主入口和近人部位采用“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使人感受到徽派建筑的氛圍。
4、大體量建筑的“小化”。現代建筑一般體量較大,有較長的連續性墻面,可通過線條分割、墻面凸凹等多做方法化大為“小”。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否則容易造成墻面分割的瑣碎,達不到化大為小的目的。
5、營造多層次墻面的傳統特征。傳統建筑外觀豐富、錯落有致,富有韻味,現代建筑也可體現階梯式布置、群房一體的傳統特征,如在橫向上,處理好墻角處的過渡;縱向上,做適當的進退,都可豐富墻面的景觀。
6、馬頭墻符號的應用。馬頭墻符號的應用是現代建筑體現徽派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少現代建筑為體現傳統特色,往往將傳統建筑的局部特征符號照搬到現代建筑中,結果常常是與現代的審美理念向悖,反而引起觀者的反感。應該延續傳統建筑特征符號的尺度比例,抽象變通地運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簡單地在形式上的模仿。
7、斜坡屋頂的運用。傳統徽派建筑的坡屋頂運用很靈活,不拘朝向和大小,并且層次感極強。規劃要求,住宅一律使用坡屋頂,多高層公共建筑盡量使用現代建筑技術及材料,采用與坡屋頂相協調的變形處理,使天際線變化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