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習方法發言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做為大學生的我們是如何保持一個優異的學習成績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的呢?
從技術角度講,學習成績不理想只有一個原因:不會學習。
提高學習成績是我們很關心也很重視的一個目的和希望,如何實現這一點,首先讓我們對學習行為做一下基本的了解和分析。
構成學習行為的兩方面是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環節是針對“點”的事情,秩序是針對“線”的事情,我們通過“點”和“線”的完美結合來解決各個學習單元的問題。而學習方法就是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的不同組合,換句話說,把握好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就可以得到有效率和效果的學習方法。很顯然,做一件事情沒有科學的方法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讓我們去想象一下“如何炒一盤可口的土豆絲”。顯而易見,保證正確烹飪的程序和完美的烹飪環節是成功的關鍵。大家都知道,如果炒菜的順序不對,比如先放土豆后放油,那最后的味道真是不敢想象,即便炒菜的先后程序沒有錯,但要是土豆絲切的大小不勻或是忘了放鹽,或者鹽放的多了或少了,那么這道菜最終的味道也是不敢恭維的!
我們不僅關注如何設計合理的學習秩序,也同樣關注如何有效地完成學習環節。而學習習慣則是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通常會有的意識和行為,也是一種固有的學習環節和學習模式。
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一頓早餐說起。
母親要給孩子和丈夫準備一份簡單的早餐,早餐的內容是煮雞蛋、饅頭、小菜和米粥。當她進了廚房,先把饅頭放在籠屜里和水一起熱上,然后淘米;在等水開的時候,把切好的蔬菜涼拌了放入盤里;水開了以后,把米放進鍋里。差不多粥熬了一半的時候,把洗干凈的雞蛋放入粥里。就這樣大約20分鐘的時間,一份簡單的早餐就做好了。
另外一個主婦也要準備這樣的早餐,不過她是先淘了米,然后熱水,等水開了后,再把米放到鍋里,等粥熬好以后,才開始切菜,等涼菜拌好后,就又開始熱水蒸饅頭,等饅頭蒸熱后,又把雞蛋煮上……不用我說,您一定知道這份早餐來的是多么不容易。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還沒有特意強調時間的危機感,只是說明了在結果相同的情況下,操作順序不同,工作效率也不同。而當時間成為關鍵因素,后果可能就是不能完成。
可以看出來,不同的設計,將導致結果和效率的不同,為什么許多上了初一的學生在面對比小學更多的功課時,往往會手忙腳亂,疲于應付,就是由于沒有具備很好地安排管理學習的能力而造成的。所以,秩序不僅是決定是否能夠正確實現目標的基礎,也是保證是否高效率地完成目標的決定因素。
做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和方法才能達到目標,而目標是否可以完好實現一定是通過工作程序和工作環節來保證的。所以炒一盤好菜需要方法,想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更需要方法。決定學習方法的好與壞就要看學習環節和學習秩序否科學、合理。
一個合理的學習秩序不僅是達到學習目標的必備條件,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措施。而學習秩序設計的不理想,則可能完全不能實現目標。
對“錯誤”認識的最大錯誤
許多同學在拿回作業本后,通常只是看看老師有沒有判“優”,甚至看都不看就收起來了,所以即使看見了紅叉也視若無睹。
也經常發生這樣的現象,考試中遇到了平時做過的題目,但卻不會做了;平時做錯過的題目,考試的時候又做錯了。
一次考試回來后,家長經常會迫不及待地問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了第幾?好則喜而夸,差則惱帶罵??蓪τ趤G了多少分、都丟了什么分、為什么丟了這些分這些重要的問題卻不怎么特別關心。
為什么很多人不僅不能避免不該犯的錯誤,而且還使錯誤的比率提高!小的時候能考雙百,大的時候卻越來越低,是功課難了嗎?當然不是!
我接觸過的許多學生對錯題缺乏耐心,作業練習中出現了老師的紅叉,看到后感覺很不順眼,所以通常不想也不再多看一眼。有時對孩子作業比較關心的家長會問道:“怎么錯了?”孩子通常也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不小心!”就這樣把一個錯誤的問題“大化小,小化了”地放過了。如此這樣輕易把錯誤放過,其實就是放虎歸山,后患自然無窮埃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造成這樣后果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以上講到的那種現象了吧!為什么平常做錯的題目,在考試中又出現了,但還是沒做出來,或者還是做不對。你不把錯誤當回事,錯誤也不把你當回事!
當然現在許多學校里存在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不把考試卷子發給學生,即使發了,也很快收回,這樣的情況客觀上造成了孩子不能很好分析卷子中的錯誤,也就不好把握自己這段時期學習的薄弱環節在什么地方,不知道自己錯誤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狀況,這對于課業的掌握勢必有很大的不良影響。
進入高三以后,很快我們就要轉入緊張的復習中,一般在高考前物理要進行三輪復習,第一輪復習占用時間最長,提分效果最明顯。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物理學習方法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物理學習方法經驗一、觀察的幾種方法
1、順序觀察法: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
2、特征觀察法:根據現象的特征進行觀察。
3、對比觀察法:對前后幾次實驗現象或實驗數據的觀察進行比較。
4、全面觀察法:對現象進行全面的觀察,了解觀察對象的全貌。
二、過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過程層次:一般說來,復雜的物理過程都是由若干個簡單的“子過程”構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過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把它化解為多個相互關聯的“子過程”來研究。
2、探明中間狀態:有時階段的劃分并非易事,還必需探明決定物理現象從量變到質變的中間狀態(或過程)正確分析物理過程的關鍵環節。
3、理順制約關系:有些綜合題所述物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是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綜合效應”。
要正確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觀察和分析,從內在聯系上把握規律、理順關系,尋求解決方法。
4、區分變化條件: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發展的。
條件變化了,物理過程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在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區分由于條件變化而引起的物理過程的變化,避免把形同質異的問題混為一談。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學中有許多物理量是通過比值來定義的。
如R=U/R、E=F/q等。在這種定義方法中,物理量之間并非都互為比例關系的。但學生在運用物理公式處理物理習題和問題時,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義,分不清哪些量之間有因果聯系,哪些量之間沒有因果聯系。2、注意因果對應:任何結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果常是一一對應的,不能混淆。
3、循因導果,執果索因:在物理習題的訓練中,從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進行因果分析,有利于發展多向性思維。
四、原型啟發法
原型啟發就是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能夠起到啟發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來源于生活、生產和實驗。如魚的體型是創造船體的原型。原型啟發能否實現取決于頭腦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與頭腦中的表象儲備有關,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1、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并爭取用學到的知識予以初步解釋;2、通過課外書、電視、科教電影的觀看來得到;3、要重視實驗。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從同類的個別對象中發現它們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較小范圍的認識擴展到更普遍性的,較大范圍的認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概括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高級形式的、科學的概括,這種概括的結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這種概括稱為概念概括;另一種是初級形式的、經驗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征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舍棄它們不相同的特征,而對它們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這是知覺表象階段的概括,結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級的。要轉化為高級形式的概括,必須要在經驗概括的基礎上,對各種事物和現象作深入的分析、綜合,從中抽象出事物和現象的本質屬性,舍棄非本質的屬性。
六、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經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論建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解決的主要任務是:第一由因導果或執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現象的因果聯系,為認識物理規律作輔墊。第二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范疇,并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并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系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后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比較法返回
比較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辯析物理現象、概念、規律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質屬性。
七、類比法
類比是由一種物理現象,想象到另一種物理現象,并對兩種物理現象進行比較,由已知物理現象的規律去推出另一種物理現象的規律,或解決另一種物理現象中的問題的思維方法,類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識系統內部進行,還可以將許多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進行類比,常能起到點化疑難、開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設推理法
假設推理法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針對研究對象,根據物理過程,靈活運用規律,大膽假設,突破思維方法上的局限性,使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主要有下面幾方面內容:
1、物理過程假設
2、物理線路假設
3、推理過程假設
4、臨界狀態假設
5、矢量方向假設。
高中物理計算題解題攻略1.對于多體問題,要正確選取研究對象,善于尋找相互聯系
選取研究對象和尋找相互聯系是求解多體問題的兩個關鍵。選取研究對象需根據不同的條件,或采用隔離法,即把研究對象從其所在的系統中抽取出來進行研究;或采用整體法,即把幾個研究對象組成的系統作為整體來進行研究;或將隔離法與整體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統或各部分運動狀態相同的系統,宜采用整體法;在需討論系統各部分間的相互作用時,宜采用隔離法;對于各部分運動狀態不同的系統,應慎用整體法,有時不能用整體法。至于多個物體間的相互聯系,通常可從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運動的時間、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尋找。
2.對于多過程問題,要仔細觀察過程特征,妥善運用物理規律
觀察每一個過程特征和尋找過程之間的聯系是求解多過程問題的兩個關鍵。分析過程特征需仔細分析每個過程的約束條件,如物體的受力情況、狀態參量等,以便運用相應的物理規律逐個進行研究。至于過程之間的聯系,則可從物體運動的速度、位移、時間等方面去尋找。
3.對于含有隱含條件的問題,要注重審題,深究細琢,努力挖掘隱含條件
注重審題,深究細琢,綜觀全局重點推敲,挖掘并應用隱含條件,梳理解題思路或建立輔助方程,是求解的關鍵。通常,隱含條件可通過觀察物理現象、認識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過程,甚至從試題的字里行間或圖像中去挖掘。
4.對于存在多種情況的問題,要認真分析制約條件,周密探討多種情況
解題時必須根據不同條件對各種可能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必要時要自己擬定討論方案,將問題根據一定的標準分類,再逐類進行探討,防止漏解。
5.對于數學技巧性較強的問題,要耐心細致尋找規律,熟練運用數學方法
耐心尋找規律、選取相應的數學方法是關鍵。求解物理問題,通常采用的數學方法有:方程法、比例法、數列法、不等式法、函數極值法、微元分析法、圖像法和幾何法等,在眾多數學方法的運用上必須打下扎實的基礎。
6.對于有多種解法的問題,要開拓思路避繁就簡,合理選取最優解法
避繁就簡、選取最優解法是順利解題、爭取高分的關鍵,特別是在受考試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更應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敏捷的思維能力和熟練的解題技巧,在短時間內進行斟酌、比較、選擇并作出決斷。當然,作為平時的解題訓練,盡可能地多采用幾種解法,對于開拓我們的解題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高中物理學科五大特點(1)知識量增大。學科門類,高中與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識量比初中的大。初中物理力學的知識點約60個,而高中力學知識點增為90個。
(2)理論性增強。這是最主要的特點。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則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強。
(3)系統性增強。高中教材由于理論性增強,常以某些基礎理論為綱,根據一定的邏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前后知識的關聯是其一個表現。另外,知識結構的形成是另一個表現,因此高中教材知識結構化明顯升級。
(4)綜合性增強。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相互為用,加深了學習難度。如分析計算物理題,要具備數學的函數,解方程等知識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閱讀能力、表達能力、運算能力、實驗能力都需要進一步的提高與培養。
面對這些特點,初上高中的同學要想學好它,我總結出了4字箴言,從“勤、恒、鉆、活”上做好心理和行動上的準備。
“勤”,高中物理中有著豐富的物理現象和物理模型,了解這些現象,掌握這些物理模型需要勤思多練不斷積累。
“恒”,高中物理知識一環緊扣一環,任何一環出問題都會影響到整體,所以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鉆”,高中物理有些內容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入鉆研細心領會是不可缺少的,對學習中有疑問的地方一定要想辦法弄個水落石出,不留有尾巴。
化學是一門嚴密的自然科學,前后聯系非常廣泛,高中化學的學習也是基于初中時對化學的掌握,因此打好初中這個基礎,對于高中的學習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有的學生初中沒學好也沒關系,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還是有可能補缺這一空白。其實,高中化學學習的主要內容,無非是化學方程式和實驗,有的同學對實驗很感興趣,因此這位同學的實驗成績就比較高,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大部分的學校其實不能很好的提供一些實驗室和實驗器材來供學生做實驗,這未免是有些遺憾的。讓學生們親自動手,自己觀察,比讓他們直接從課本上得知更有趣得多。這是教學方法的問題。還有些老師不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自覺學習,而是直接教給學生知識,甚至采用背誦的方式,強行讓學生記憶,這是非常不明智的。由于這些現象的頻頻出現,本文就高中化學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學習化學的方法。
1.對教學方法的建議
1.1 高中化學的教學方式要有所創新。創新是指改變舊的俗套,采用新的方式來教學,那么什么是新的教學方式呢?過去由于學校經費有限,設備不齊全,學生們對化學的學習往往是紙上談兵,不能親自去證明課本上的一些理論和方程式,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們學習興趣的下降?;瘜W應該是一門非常生動的學科,課本上的很多實驗對于接受這些知識的學生來說完全是可以做到的,而這些實驗往往都具有趣味性。不只是在實驗上有所創新,在講課方式、教學語言上都可以有所創新?,F在大多數老師講課都采用PPT的講課方式,這有利于提高講課的效率,如果能對PPT有所創新,讓其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就可以搞好課堂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可以在PPT上放一些關于實驗的圖片、音頻等??偠灾?,教學方法不能墨守成規,在多媒體時代的今天,要緊跟時代潮流,把現代技術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課堂上汲取知識,是提高化學成績的好方法。
1.2 重視實驗的操作。在創新教學方法中也提到了實驗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重視實驗的操作呢?比如,人教版高中化學課本中有一個鈉放入水中的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在燒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幾滴酚酞液后,切一小塊鈉放入水中,然后觀察鈉在水中的反應。課本上描寫鈉的反應非常有趣,而這個實驗如果只讓學生通過課本來了解這個反應,那就真的太枯燥了。教學方法應該有創新,不應該囿于紙上談兵,現在很多學校也能夠提供一些實驗室供學生們做實驗。當學生們真正的做了這個實驗,才能真正的了解這個實驗。首先,鈉會先浮在水面上,原因是鈉的密度比水小,如果學生在做到這一步的時候教師進行解說一下,更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其次,鈉會溶成一個明亮的小球,鈉與水發生了反應,放出熱量,因為鈉的熔點較低,然后鈉會在水上四處游動并發出嘶嘶的響聲,這時候會有氣體生成,此時可以觀察到,事先滴有酚酞試液的水變紅,酚酞遇堿變紅,因此一定是產生了堿。老師在實驗中適當的解說,解決同學們非常想知道卻不懂的地方,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通過這一個小小的實驗,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讓學生在實驗中學到鈉這種金屬的性質,比如密度比水小,與水發生化學反應會產生堿這種物質等化學知識,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學生會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更有興趣去探索,這對提高他們的化學成績非常有幫助。
1.3 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由于初中對化學這門學科的要求不高,大部分內容屬于記憶型的內容,造成教師對知識點的看重,通常是滿堂灌,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高中老師對初中教材不熟悉,往往不能處理好初中與高中的銜接,只抓進度,趕課程,這會讓學生更加的迷惑和厭學。而高中化學的學習中需要一些初中時學到的基本能力,比如說一些簡單的實驗,學生們大多數都不具備。這就造成了這樣一個現象,高中需要的初中學習不到,而高中老師認為初中應該學到了,因此高中就不再學習了。這就造成了一個漏洞,有的知識是老師認為學生應該會,而學生確實不會,這也是大部分同學剛學習化學時的困惑。因此,要解決這些困惑,就要提高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做實驗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研究的能力。高中化學不像初中那么簡單,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能力。因此老師要在教學中多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讓學生去探究某些實驗現象是怎樣形成的,某些理論是怎樣得出的,這比直接告訴學生要好得多。因此,要堅持教學中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選擇。
2.對學習方法的建議
2.1 認真聽課,做好筆記。高中的化學知識有"繁、難、亂"的特點,學生們在學習時往往會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如何下手,認真的做好筆記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有著多年學習經驗的同學們都會知道,老師上課講的都是重點和難點,因此在上課時把老師講的重點難點記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筆記有利于在課后梳理老師所講的內容,也有利于課后的復習。當堂記筆記更能增加對知識點的記憶,那么如何記筆記呢?記筆記是需要技巧的,老師課上講的同學們不可能一一的都記下來,那么這時候就需要同學們認真聽課,分析判斷哪個地方需要記,哪個地方只需要理解就可以,聽的課多了,記筆記的經驗自然也就豐富。一本好的筆記,是課本的精華,在考試的時候復習一下,比復習課本有用多了。因此筆記要有條理、清晰不亂的記。但又因為化學知識點比較多,課堂上有時候會記不完,這個時候就需要巧記。比如碳酸氫鈉,筆畫比較多,用漢字記起來比較麻煩,就可以用它的化學式來記,又方便又快捷。
2.2 課后及時復習和做練習。根據人的記性的規律,課后的復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能回顧當天所學習的內容,還能有一個新的了解,但復習也不是盲目的復習,那么應該如何復習呢?復習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對所學內容的回顧,而應該在大腦中有一個體系,把前后新舊的知識聯系起來,看這之間有什么相通之處。通過這樣的方法,你會對新學的內容更加理解,對舊知識也會有一個拓展。因此,課后要及時的復習,復習也是一種歸納和整理,能讓你學習的思路更加的明確,使前后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避免越學越亂的情況發生。比如學習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就試著跟氯水的漂白性進行比較,找出二者的相似和不同,多多發現和思考,對提高學習能力非常有幫助。另一個就是要多做練習,練習是理解消化和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途徑,對當天所學的知識,先復習,后練習,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但練習要有針對性,不可搞題海戰術,盲目練習。比如說對一個知識點,你通過練習掌握得差不多了,就不必再去練習了,應該把時間放在你攻克不下或者是重點的知識點上。練習最重要的是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題規律為目標,這樣才能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2.3 克服心理障礙,鍛煉應試技巧。考試是一種檢查學習狀況的重要手段,而往往有許多同學平時學得挺不錯,一到考試就緊張,不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水平。因此,應試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考試成敗的關鍵一環??荚囀亲璧K學生發揮水平的一道障礙,也是鍛煉學生心理素質的一個好的方法,要充分利用每一次的考試,來訓練自己考試的心理狀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從容應對考試。可以有意識的做一些情緒控制、時間控制的測試,看看自己能發揮出來的有多少,然后思考自己的不足,在下次考試時就要改正??荚嚂r的心理素質很重要,應試的技巧更重要,二者相得益彰??歼^很多次試的同學都知道,考試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荚嚨念}目往往是前面的題目簡單,最后的題目難,因此同學們要先簡后難,這樣也會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就好像闖關一樣,越戰越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方法;語法學習;實效
中圖分類號:G424.1;G623.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0-0068-01
語音、詞匯、語法是英語教學中的三大重要板塊內容。英語語法多且復雜,是英語學習中最難的一個板塊。也正是因為英語語法學習難度高,因而教師多是采用灌輸的方式,學生學習起來不僅感到無聊,也難以消化和吸收。作為新課改下的英語教師,必須全面優化英語語法教學,以提高語法教學效果。本文擬結合新譯林版小學英語語法教學實例,深入分析如何讓學生快樂輕松學習語法,讓學生不再懼怕語法學習。
一、創設真實情境,激發語法學習興趣
語法學習切不可給學生抽象空泛的感覺,以免增強學生的畏難情緒。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只有在比較真實的情境中感受語法內容,才能更好地促進其消化吸收。如果教師按照以往的方式,先講解語法內容,讓學生孤立地理解語法,那么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為此,教師要優化英語語法教學方法,引進情境法,將情境和語法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將學生的語法學習興趣激發出來。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中的Unit 7 What’s the matter這一單元時,教師以真實的情境帶動學生的語法學習情緒。本單元很重要的一個語法句型就是“What’s the matter”,與之相近的,可以互換使用的是“what’s wrong with you”。在教學時,教師并非直接引出兩個語法句型,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教師向學生播放關于發燒和感冒生病就醫的情景,對話分別運用到了What’s the matter和what’s wrong with you兩個句型,并且在視頻屏幕中展示出來。教師讓學生觀察總結:醫生在詢問病人情況時分別用了什么句型呢?由此,學生很快回答出兩個句型。緊接著,教師將What’s the matter和what’s wrong with you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對比學習,學生很快發現第一個句型有the,而第二個卻沒有,由此掌握了其用法。通過以真實情境的方式引出語法內容,能夠讓學生輕松學習語法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情境中學習語法,也能夠啟發學生將句型運用到生活實處,從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設計競猜活動,快樂學習語法知識
機械、枯燥的語法學習,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如果教師不注重融合一定的趣味元素,那么學生就會對語法更加反感。結合新課改提倡的“樂學理念”,教師可以設計一定的競猜活動,讓學生快樂學習語法知識。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中的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設計競猜活動,實現樂學語法。本單元的一個重要語法點是“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和“I come to school…”,在這個語法句型中,學生需要補充的是交通方式。為此,教師設計不同的卡片,有bus、car、metro、plane、train等等,也有on foot。教師先請6名學生上講臺,兩兩一組,三名學生抽取卡片。如抽取到bus的學生,利用bus回答。一名學生問:“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另一名學生回答:“I come to school by bus。”這樣抽取卡片競猜的方式學習語法,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興趣特點。在這一輪之后,學生再互換角色,練習語法句型。在這樣的競猜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夠了解語法內容的意義,更掌握了整個語法句型的結構和功能,語法學習也變得愈加有趣起來。
三、創編順口歌謠,輕松掌握語法知識
歌謠具有節奏鮮明的特點,記憶起來非常方便。當前的英語語法學習中,學生苦于語法知識點多且復雜,找不到合適的記憶方法,因而總是認為語法學習太難。為了全面增強英語語法教學實效,教師可以結合語法內容,創編順口的歌謠來輔助學生記憶,促進學生輕松掌握語法知識。例如:在學習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中的Unit 5 How old are you 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創編順口歌謠輔助學生學習語法。在這一單元中,學生需要學習到be 動詞的用法。英語學習中,be動詞的用法隨著人稱的變化而變化。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難以理解be動詞,也難以掌握其變化規則。如第一人稱一般用am,如I am 10 years old;第二人稱一般用are,如You are 9 years old;第三人稱一般用is,如She/he is 9 years old. 結合這一語法內容,教師為學生創編順口歌謠,即:我用am,你用are,is聯著他她它。由此,學生記憶起來非常方便。在引導學生運用時,教師可以以具體的學生為例,如How old is Betty,如果被提問的學生一下子回答不出,其他學生念著歌謠,提醒這名學生,激活記憶。實踐證明,創編順口的歌謠,能夠讓學生學習英語語法變得更加輕松。為此,教師要適當為學生創編歌謠,全面優化語法學習效果。
四、結束語
語法教學是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教學重點,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如何提高英語語法教學的效果,是每個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英語語法學習雖難,但只要教師從學生興趣出發,以變換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英語語法,學生便會投入其中,輕松快樂學習語法。
參考文獻:
[1]蔣穎.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一字經”[J].教育科研論壇,2009(02).
一、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特點的變化
1、數學語言在抽象程度上突變。不少學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難以理解,覺得離生活很遠,似乎很“玄”。確實,初、高中的數學語言有著顯著的區別。初中的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而高一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以及以后要學習到的行數語言、空間立體幾何等。
2、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學生產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另一個原因是高中數學思維方法與初中階段大不相同。初中階段,很多教師為學生將各種題建立了統一的思維模式,如解方程分幾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維非常靈活的平面幾何問題,也對線段相等、角相等分別確定了各自的思維套路。因此,初中學習中習慣于這種機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勢方式,而高中數學在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能力要求的突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故而導致成績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從經驗型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過渡,最后還需逐步形成辯證型思維。
3、知識內容的整體數量劇增。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又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了,單位時間內接受知識信息的量與初中相比增加了許多,輔助練習、消化的課時相應地減少了。
這就要求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課后的復習工作,記牢大量的知識;
(2)理解掌握好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順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識結構之中;
(3)因知識教學多以零星積累的方式進行的,當知識信息量過大時,其記憶效果不會很好。因此要學會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實行“整體集裝”。如:表格化,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類別化,由一例到一類,由多類再到統一,使幾類問題同構于同一知識方法;
(4)多做總結、歸類,建立主體的知識結構網絡。
4、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不一樣。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值的求法,實根分布與參數變量的討論,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有的內容還是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若不采取措施,查缺補漏,就必然跟不上高中學習的要求。
二、如何學好高中數學
高中學生僅僅想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會學”,要講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1、制訂計劃。這樣才能使學習目的明確,時間安排合理,穩打穩扎,它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但計劃一定要切實可行,既有長遠打算,又有短期安排,執行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磨練學習意志。
2、課前自學。這是上好新課、取得較好學習效果的基礎。課前自學不僅能培養自學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自學不能搞走過場,要講究質量,力爭在課前把教材弄懂,上課著重聽教師講思路,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
3、專心上課?!皩W然后知不足”,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關鍵環節。課前自學過的學生上課更能專心聽課,他們知道什么地方該詳細聽,什么地方可以一帶而過,該記的地方才記下來,而不是全盤抄錄,顧此失彼。
4、及時復習。這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通過反復閱讀教材,多方面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邊復習邊將復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對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
5、解決疑難。這是指對獨立完成作業過程中暴露出來對知識理解的錯誤,或由于思維受阻遺漏解答,通過點撥使思路暢通,補遺解答的過程。解決疑難一定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做錯的作業再做一遍。對錯誤的地方沒弄清的要反復思考,實在解決不了的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并經常把容易錯的地方拿來復習強化,作適當的重復性練習,把從教師、同學處獲得的內容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長期堅持,從而對所學知識由“熟”到“活”。
第一,發掘化學實驗與生活的完美結合點,優化實驗任務設計。知識源于生活。同樣,化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化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是化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同時,由生活現象入手,進行實驗分析與探究,更能夠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化學學習熱情。因此,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依托教材,立足生活,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進行自主實驗探究,從而增強實踐體驗,感受化學實驗樂趣,提高學習興趣,并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學會創造。
如教學“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時,當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思考:①長時間放置的草帽與報紙為什么會變黃?②在北方市場上,常常可看見外面非常白但里面卻是黃的粉絲與饅頭,里外不一致,其做法是先將粉絲或者饅頭放入一個封閉的容器中,然后放入燃燒著的硫,將其熏一下即可,我們是否可以馬上食用或用來做菜?這樣,由生活現象入手,可激發學生探知欲望,使其進入學習意境。師:這些都與二氧化硫的特殊化學性質“漂白性”有關,它可以用來漂白草編制品、絲、毛、紙漿等。那么有哪些化學實驗可證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而教師可提供有關實驗藥品與儀器,并提示與指導。當教學酸雨知識后,要求學生完成任務:怎樣鑒別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簡述實驗步驟。
第二,基于社會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優化實驗任務設計。眾所周知,化學在社會生產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同時,社會生產中蘊涵著豐富的化學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善于觀察,注意時事,學會發掘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社會熱點問題或生活現象中的化學知識,然后結合實驗教學,優化任務設計,誘導學生探究與實驗,使其積極思考,找出解決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一、化學實驗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
通過化學實驗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著力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必須依據學生的知識能力來確定研究課題,特別是依據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來選擇適當的研究課題。根據我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體會,在服從課題研究的原則基礎上,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選擇課題。
(一)結合化學教學選擇研究課題
當今課改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轉化,可以改進為探索性實驗:根據現有實驗條件,如何實現Fe2+和Fe3+的轉化?讓學生首先設計實驗方案,其次交流設計思想,篩選確定最佳方案,最后實施實驗并得出實驗結論。這種探索過程比空洞的講授更能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主動參與信息加工、構建知識,使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
(二)結合日常生活選擇研究課題
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無處不在,我們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開始思考,提出問題,并篩選確定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收集資料、研究實驗方案,通過實驗自主探討、自主學習,極大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探討鐵生銹的原因,一方面學生選擇了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鐵件,又設計了銹蝕的不同條件開展實驗,另一方面學生又到工廠、商店、居民區、農村……開展實地調查,學生對鐵生銹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預防生銹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寫出了較高質量的化學小論文。
(三)結合當地生產實踐選擇研究課題
我們結合當地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結合課外活動及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大膽探索、積極創新。譬如圍繞水的問題,可以啟發學生從我縣水的資源、利用、水患、污染、監測、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學生積極性高,提出了許多問題,他們調查排污口,參觀自來水廠,監測水的pH值及重金屬離子、苯酚等含量,并請來環保局人員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四)結合化學課外活動選擇研究課題
利用化學課外小實驗、趣味化學實驗、化學小魔術等積極探討化學實驗的設計方案,研究化學實驗的現象、實驗裝置、實驗操作、實驗觀察、實驗記錄、實驗分析和實驗報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與方法、熱水瓶(鍋爐)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沖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二、研究性學習在化學實驗應用
(一)設計實驗方案
教師提出實驗目的,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師生共同逐個討論,尋找多種方案或確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學習實驗室制乙烯這一內容時,先說明乙烯中會混有SO2和CO2氣體。讓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它們的存在。結果學生都知道應先將氣體通過裝有品紅溶液的洗氣瓶,看到品紅褪色,證明有SO2氣體。但在接下來的檢驗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見出現了分歧,學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將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②將氣體通過裝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氣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渾濁;③將氣體通過裝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氣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④將氣體通過裝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氣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⑤將氣體再一次通過裝有品紅溶液的洗氣瓶中,品紅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然后師生討論:方案①和③沒有將可能未與品紅溶液反應完全的SO2帶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雖完全除去了SO2氣體,但SO2與NaHCO3溶液反應會產生CO2氣體,顯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氣體,也不會減少或生成CO2氣體,且現象明顯,上述兩個方案都合理。
(二)改進實驗裝置
教材上有些實驗裝置復雜、實驗費時費藥,有些實驗現象不夠明顯,還有些實驗環境污染嚴重等等,教師可帶領學生對這些實驗進行改進。如酚醛樹脂制取實驗以后,試管難以洗凈,每次實驗只得更換試管,改進后我們用醫用廢磷霉素小瓶替代試管進行實驗,不但節省了大量的試管,而且藥品用量比原來少了許多。
(三)研究不同反應條件對實驗的影響
學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實驗后,讓他們將上述實驗操作順序顛倒,觀察現象,并進行解釋。再如用較純凈的鋅粒與稀硫反應速度較慢,當在反應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時,反應速度大大加快,可讓學生探索原理。
(四)開展家庭小實驗活動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 高中英語 教學 策略
一、研究性學習的定義
我國教學部已經將研究性學習的思想體現到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并向全國范圍內推廣。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注重學生主體性與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選擇一些具有學習價值與意義的課題進行研究,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與思考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從本質來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和活動,也是一種教學手段。
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應用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是輔助角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研究性學習是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研究共同完成的,但是學生是研究性活動的主體,沒有學生那么研究性學習就失去了意義。研究性學習是服務于學生的,也是需要學生來完成的。研究性學習符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更強調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揮。
2.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研究性學習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化。教師在指導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不能一味的強調研究性學習的本身,更應該通過學生自身對研究性課題的選擇來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因為每個學生可能對高中英語學習感興趣的地方不同,比如有的可能對語法可能更為興趣,有的則對句子結構比較感興趣。
3.注重高中英語教學規律。研究性學習不能脫離高中英語教學本身,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英語結合,自然是根據高中英語學習的需要來進行的。因此在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認識到基礎性研究的重要性,只有在尊重教學規律的基礎上,才能使研究性學習的功能和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三 、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通過自預習強化研究性學習。自預習對研究性學習具有密切的關系,對研究性學習具有重要的促進功能。通過讓學生自預習可以強化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興趣。自預習可以采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決或者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然后由教師或學生進行評價的方式。例如在學習(sports)以文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來讓學生思考:(1)奧運的歷史有多久遠,第一次奧運是什么情況。(2)中國參加奧運是在那一年,取得了什么樣的成績。(3)如何看待奧運的精神,它對于我們的有什么具體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進行自預習,并將這些問題通過研究手段來解決,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的內容,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注重教師引導功能。研究性活動開展內容主要包括了:確定研究的主題,即研究的對象、研究的目標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有那些,研究的手段與條件是否成熟等。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提出一些具有思考空間和研究價值的問題,供學生參考,從而引導學生提出研究主題。例如在學習高一英語新教材Unit 3 Celebration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幾個問題來引導學生:(1)為什么要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2)在當今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情況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如何進行保護?(3)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那些,各自又有什么內容和象征意義。圍繞這些問題,學生就可以開展主題性的研究,去不斷的搜集各種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來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3.豐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內容。研究性學習不僅是課堂上來進行,課外也可以進行。不僅是只有教師的引導才能進行,學生自發的活動也可以進行。研究性學習不是去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也不是對某一個問題進行簡單的回答。而是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歸結,發現其規律與本質。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一個關于“that”句型課題的研究。圍繞這個研究主題,采取的方法是全面搜集關于“that”的用法和句型結構,并總結出關于“that”這些句型,發現其中的規律。如果對這個關于“that”研究課題給一個框架的話,可以采取以下結構:(1)“that”句型結構在高中英語學習中具有重要位置,因此有必要進行研究學習;(2)采取全面搜集的方法,總結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that”句型結構;(3)從這些關于“that”句型結構中,發現“that”的應有規律;(4)去發現有沒有和“that”同樣作用的詞匯。
4.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注重交流、互動與評價。要通過建立合作交流來提升學生研究性的合作精神,研究性學習往往需要幾個人的共同努力,通過共同學習,共同研究,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更可以通過互相影響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幽J讲粌H可以讓學生感到新鮮,還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使每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時間和空間。
參考文獻:
[1]李翠娥.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當代教育論壇.2009(12).
/
采用實驗對比研究的方法。選定渭南高級中學兩個班為研究對象,確定15班(66人)為對照班采用驗證性實驗教學模式進行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教學,主要是教師講解實驗,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得出課本結論,寫出實驗報告;18班(68人)為實驗班,通過生物實驗探究模式進行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的教學。教學實驗中,對照班和實驗班的生物學由同一名生物教師任教。
2 實驗過程設計
2.1 對照班教學過程
在對照班采用常規驗證性實驗教學法,即教師在講解滲透裝置和滲透原理的前提下,給出質量分數為30%的蔗糖溶液條件下及清水處理后,應該得到的實驗現象及實驗結論。然后播放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演示視頻,并根據視頻,在黑板上寫出實驗原理、實驗材料和儀器、實驗操作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果等內容。演示完成后,開始學生試驗操作,教師在實驗室中觀察學生操作過程,適時進行指導,強調學生注意觀察和記錄所發生的質壁分離和滴加清水后質壁分離復原的情況以及液泡體積和顏色等的變化。學生實驗完成之后,小組展示實驗結果,得出課本實驗結論。
2.2 實驗班教學過程
采用探究式實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流程圖如圖1所示。
由于教師已對滲透裝置和滲透原理進行了講解,并且演示了質量分數為30%的蔗糖溶液條件下質壁分離及清水復原實驗,使學生熟悉實驗的操作步驟,然后提出探究問題:蔗糖溶液的濃度改變或者改用其他溶液可以嗎?結果怎么樣呢?本實驗選用什么樣的蔗糖溶液濃度?針對這些問題,實驗班學生自主分組并設計了實驗。
A組使用質量分數為10%的蔗糖溶液,B組使用質量分數為30%的蔗糖溶液,C組使用質量分數為50%的蔗糖溶液,D組使用質量分數為70%的蔗糖溶液,E組使用質量分數為30%的硝酸鉀溶液。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按照演示實驗步驟和要求來操作,注意觀察和記錄所發生的質壁分離和滴加清水后質壁分離復原的情況以及液泡體積和顏色等的變化。
3 學生實驗結果及結論比較
3.1 對照班結果
對照班學生按照黑板上的實驗步驟,重復實驗過程,完成了整個實驗的小組,所用時間為40 min左右,其中有幾組獲得了較好的顯微照片,也有學生因不熟悉實驗步驟而未完成實驗,無實驗結果。但課后對“為什么要這樣做?實驗的原理是什么”,大多數學生思路不清,表達不夠準確,只能復述實驗過程,不能發散思維解決實際問題。
3.2 實驗班班結果
實驗班實驗小組中有少許組未完成實驗,各組均完成本小組對應蔗糖濃度實驗,并將小組最佳顯微照片匯總教師操作平臺,由教師整理后投影出來,供全班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班實驗結果見表1。
四個小組分別選出了較成功的顯微照片。
展示實驗顯微圖片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組織其他學生充分討論。教師適當地指導。討論的主要問題有:
① 蔗糖溶液的濃度不同,實驗的結果為什么不同?
② 使用的溶液不同,實驗的結果為什么不同?
③ 液泡的體積、顏色發生變化的原因?
通過討論和教師的指導,實驗班學生得出結論: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就不發生質壁分離或質壁分離復原;當外界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通過滲透作用失水,而發生質壁分離;當外界溶液濃度過大,細胞就由于過度失水而死亡;用30%的硝酸鉀時,由于硝酸根離子和鉀離子在細胞開始失水的過程中,被選擇吸收到細胞內,使細胞液濃度增大,細胞又吸水,所以發生的是質壁分離后自動復原;液泡內的色素不能通過原生質層。
4 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思考和建議
4.1 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優勢
生物學科中的許多定律和原理都是通過生物學實驗的研究而建立起來的,實驗設計能力是學生實驗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對比性實驗研究表明,探究性實驗與驗證性實驗相比,在提高學生生物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以及提高生物課程學習效率等方面是可行且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實驗可以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夠在實驗教學中認真實驗、主動觀察、大膽提問、積極思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教師在生物實驗教學技能方面,駕馭教材和課堂能力有了較大提高,教學思考也更具有前瞻性。
4.2 教師在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中的角色轉變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方法的變化,從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操作轉變為做好“提問”的示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設計、準備、操作、數據分析和結論推導等過程中去,讓學生把握規律和原則,實現知識與能力的統一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教師在上驗證性實驗課時,可在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靈活改變實驗的某個條件,讓學生利用課本實驗的程序,進行簡單的探究實驗。在這樣的“模仿”過程中,訓練學生實驗設計的思維方式,使學生初步形成實驗設計的思路,為實驗設計實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教師可通過創設探究性實驗,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逐漸增長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成為新知識的探究者和發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