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鼻竇炎手術范文

        鼻竇炎手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鼻竇炎手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鼻竇炎手術

        第1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論文:

        中老年鼻竇炎內窺鏡鼻竇手術臨床特點

        [摘要]

        目的:內窺鏡鼻竇開放術(1)鼻息肉摘除術是鼻竇炎鼻息肉病的一種新術式,

        手術除去不可逆病變組織,重建恢復鼻腔鼻竇功能。:筆者于1994年至1998年

        采用鼻內窺鏡檢查289例患者,需手術治療186例,鼻竇炎鼻息肉病中老年組61例。

        101側鼻腔,男32例57側,女29例44側。結果:臨床觀察療效佳 者55例,療效

        欠佳者6例,其中術后20至30天間中鼻甲與鼻腔外側壁粘連,膿泡形成4例,下鼻

        甲與鼻中隔C型偏曲部粘連2例。經換藥處理治愈。61例隨訪6個月手術創腔上皮

        化鼻通氣良。結論:內窺鏡鼻息肉摘除,前組、后組篩竇切除術,額竇開放術、蝶竇

        開放術在中老年組臨床特點是(1)CT分型:篩竇骨質增生型49例,蜂窩型8例,空泡

        型4例;(2)解剖變異:鼻中隔偏曲48例,鼻中隔偏曲伴中隔鼻甲13例,泡型中鼻

        甲37例;(3)有手術史(2至19次)45人;(4)年齡大(45至75歲);(5)病程長

        (3至56年)。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病優點:光線亮度好、視野清楚、

        病變容易切除徹底、手術損傷小、痛苦少、臨床觀察療效滿意。

        關鍵詞:中老年 鼻竇炎

        內窺鏡

        臨床資料與方法

        1、

        治療:

        1:1 器械:鼻內窺鏡O 、25o標準套手術器械一套德國WOLF公司產品

        1:2 術前準備:

        (1)

        鼻竇CT:水平位,冠狀位

        (2)

        各種常規檢查及變態反應檢查

        (3)

        鼻腔護理:剪鼻毛,沖洗鼻腔

        (4)

        術前3—5天口服或靜脈滴注抗生素,口服維生素C 0.1、速效感冒膠囊2粒或

        撲爾敏4毫克 2—3次/日 口服,及其他綜合治療。

        1:3 手術

        1:3—1 麻醉方法:全麻4例,局麻57例,可耐受。

        局麻方法:1%利多卡因注射液20毫升,加0.1%腎上腺素,0.2—0.3毫升。吸注射液

        3.5毫升行患側蝶腭神經浸潤阻滯麻醉,及鼻腔內局部浸潤麻醉。2%地卡因液40毫

        升加0.1%腎上腺素1—2毫升。浸棉條或紗布條置鼻腔3—5分鐘,行鼻腔粘膜表面

        麻醉2—3次,手術無疼痛或能耐受。

        1:3—2 手術Messeklin& 方法

        1:3—3 術腔護理:手術后術腔用浸有慶大霉素液8萬單位,地塞米松液5毫升,

        明膠海綿、凡士林油紗條填塞。24—48小時后抽出紗條,抽出紗條后第3天按《術腔

        護理[1]》常規處理術腔。

        2、

        病例報告:

        2:1 謝XX,男68歲,雙鼻通氣不良右頭痛,復視漸加重4年,頭痛惡心嘔吐7天

        入院,既往有3次雙側鼻息肉摘除史,CT冠位增強:顯示蝶竇處較大面積骨質吸收,

        雙篩竇骨質增生,查體:急性病容,右眼球前凸0.3厘米,外展受限,雙中鼻道充滿

        息肉樣物。鼻咽頂下移。診斷雙鼻息肉鼻竇炎,右蝶竇囊腫,鼻中隔C型彎曲,右視

        神經炎。住院后在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局麻下行常規鼻息肉摘除術,同時請北京協合

        腦外科專家陳教授會診。見CT蝶鞍處骨質吸收,囊壁與硬腦膜粘連,可暫穿刺

        減壓。于95年1月20日粘膜表面麻醉下經左鼻腔近中隔處行蝶竇穿刺術(硬膜外穿

        刺針)抽吸2次褐色膠凍樣物23毫升,0.9%氯化沖洗竇腔。術后20天右眼球活動靈

        活,頭痛、鼻塞、復視癥狀消失,視力0.7,住院52天。出院1個月后又因感冒頭痛、

        惡心入院。無凸眼及復視、無鼻塞。查:鼻腔通氣良。雙鼻甲不大,鼻咽頂下移前凸,

        再次請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所所長韓德民教授會診,決定在鼻內窺鏡局麻下

        行蝶竇口擴大術。于95年3月16日局麻鼻內窺鏡下經右鼻腔近中隔中鼻甲根部切開

        0.5X0.5厘米囊壁用一次性靜脈輸液管粗細引流管見圖。置管后見膠凍樣物呈波動性

        涌出。引流物達20毫升時患者述說頭頂不適終止操作引流。7號絲線小圓針縫扎固定

        于右側中鼻甲后端,管周及鼻腔用浸有慶大霉素2支,氟美松2支的明膠海棉、碘仿

        凡士林油紗條填塞48小時取除。術后每天3用0.9%氯化鈉液500毫升日三次清洗鼻

        腔。查鼻腔見引流管及周可見膿血樣物溢出。全身抗炎治療。術后11天復查CT冠狀

        位:蝶竇腔透光度良。頭痛癥狀消失。術后21天出院,3個月撥管。現術后3年零4

        個月,蝶竇引流正常。

        2:2 劉XX,女性,69歲,雙鼻塞漸加重50年,常規鼻息肉摘除術19次,現鼻塞

        黃涕頭痛2年。查體:雙鼻腔粘膜水腫呈蒼白色。總鼻道中鼻道息肉樣物占據。CT:

        雙側全組鼻竇透光不良,骨質增生型篩房。診斷:鼻息肉,全阻鼻竇炎。術前準備同

        上,于95年4月25日局麻鼻內窺鏡下行雙側鼻息肉摘除術,雙側篩竇開放術,雙側

        上頜竇口擴大開窗術及右側上頜竇息肉摘除術。術中見鼻中隔高位偏向右側,粘膜肥

        厚。出血200—300毫升。術腔護理同前。現術后2年隨訪鼻腔粘膜無水腫,術腔上

        皮化良鼻通氣正常。

        2:3 李XX,男性,70歲,鼻塞漸加生45年,常規鼻息肉摘除術13次,近2年鼻

        塞右鼻閉黃涕頭痛,半年前曾用感冒通片2粒、維生素C1粒日三次口服20天鼻通氣,

        癥狀較前減輕,因胃不適停藥10天,癥狀同前再口服上述藥癥狀不減輕。查體:外

        鼻呈蛙狀,雙鼻腔粘膜充血,黃涕多量,鼻腔各鼻甲息肉樣改變。CT:各鼻竇透光不

        良,骨質增生型篩房,于97年12月9日局麻鼻內窺鏡下行雙側鼻息肉摘除術,雙中

        甲部分切除術,雙側篩竇開放術,右側上頜竇口擴大開窗術。術中見雙側中甲息肉樣

        變鼻中隔高位S型偏曲,粘膜肥厚水腫似中隔鼻甲未處理。出血250毫升。雙側篩竇

        蝶竇內均有膿囊腫,處理術腔后用慶大、地塞米松油紗條填塞術后48小時取除。術

        腔護理同前。術后抗炎治療的同時加強力粘化素2粒 3次/日 口服,三周后復查創

        腔上皮化良好。

        2:4 李XX,女性,59歲,雙鼻通氣不良,右側重20年。常規雙鼻息肉摘除術3

        次,雙下鼻甲手術后5年,現鼻通氣欠佳,黃涕頭痛2年,查體:雙鼻腔粘膜充血重

        型度,中鼻道窄伴息肉。中隔高位右偏,粘膜肥厚似中隔鼻甲。CT:右篩竇上頜竇透

        光不良,增生型篩房于97年12月11日局麻鼻內窺鏡下行雙側鼻息肉摘除術,右中

        隔鼻甲[1]切除、開篩術。術腔內慶大、氟美松液油紗條填塞48小時取出。第3天清

        理術腔至今術后6個月述腔上皮化良。術后口服感冒通片2粒維生素片C 0.1 3次

        /日 口服15天。

        3:結果

        我院于94年在遼西地區引進開展鼻內窺鏡技術至98年10月共檢查289例需手術

        治療186例、328側鼻腔少兒組(8—10歲)4例,少年組(11—18歲)59例、青壯年

        組(19—44歲)62例、中老年組(45—75歲)61例。101側鼻腔(男32例,57側,

        女29例,44側 )。中老年組61例患者中上頜竇炎鼻息肉13例,頜竇篩竇炎鼻息肉

        3例,泡性中甲伴急性頜竇炎1例,鼻息肉蝶竇炎2例,蝶竇囊腫8例,鼻息肉篩竇

        蝶竇積11例鼻腔鱗癌1例,右鼻腔內翻狀瘤3例(惡性變1例)右息腔惡性肉

        芽腫1例,左鼻腔嗅神經母細胞瘤1例(女)多發性鼻息肉、上頜竇篩竇息肉、多鼻

        竇炎20例。鼻內窺鏡息及鼻竇手術中老年組臨床特點:

        1、

        本組病例臨床分型(3) II、III型為主。其中II型1期2例,II型II期13例、

        19側II型、III期16例26側III型30例,54側。

        2、

        CT檢查分型(4),篩竇骨質增生型49例,蜂窩型8側,空泡型4例。

        3、

        解剖變異:鉤突反向生長,篩泡大及鼻中隔偏曲伴中隔鼻甲13例,泡性

        中鼻甲37例。

        4、

        年齡(45—75歲)年齡大。

        5、

        病程(3—56年)病程長,有多次手術史(2—19次)。

        45歲以上中老年組患者61例,除2例因下鼻甲與鼻中隔7型彎曲部位粘連。4

        第2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關鍵詞]鼻內鏡手術; 鼻竇炎;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 R765.4+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206-01

        慢性鼻竇炎一直是困擾臨床的一大難題,采用傳統的手術方法難以痊愈,術后容易復發。鼻內鏡手術是治療鼻竇炎的一種精細、準確的方法[1]。手術利用內鏡良好的照明,對患者鼻腔深部結構也能夠做清晰觀察,在清除病變的同時還能夠盡量保留鼻腔、副篩竇中正常黏膜及結構,能夠形成良好的通氣及引流,術后能夠大大降低鼻息肉復發率[2]。與傳統手術相比,有患者痛苦小,手術切除息肉徹底,手術后息肉不易復發等多種優點,是臨床耳鼻喉科常用的術式之一[3]。為了探討鼻內鏡手術的臨床療效,我院對收治的100例慢性鼻竇炎患者行鼻內鏡手術,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鼻竇炎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在13~70歲,平均(42.8±3.6)歲;病史0.5~30年,平均13.5年。其中Ⅰ型30例、Ⅱ型2期35例、Ⅲ型35例。

        1.2 納入標準

        臨床癥狀結合常規鼻腔鼻竇確診的鼻竇炎患者。

        1.3 排除標準

        有顱腦外傷史及顱內腫瘤或顱腦手術史者;內分有泌疾病或先天性無嗅覺者;有神經科疾病(老年性癡呆)、精神病,排除毒物接觸史及過敏性嗅覺喪失者。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行手術行鼻竇內鏡手術。應用局麻90例,全麻10例。在鼻內鏡下應用切割器切除息肉,然后根據鼻竇炎或鼻息肉病變的范圍或部位選擇不同的術式。其中全篩竇開放術56例,全蝶竇開放術44例,按術中環境同時施行上頜竇開放,保留竇腔黏膜及竇口黏膜。術后術腔填塞明膠海綿1~2d后取出,用3%雙氧水沖洗,1周內每隔2d在鼻內鏡下觀察清理術腔,術后1個月每周來院隨訪1次。

        1.5 療效評價

        分為治愈、好轉、和無效。總有效為治愈和好轉例數之和。治愈為手術后內鏡下檢查見鼻腔黏膜腫脹基本消退,術腔寬敞光滑;患者自覺鼻腔通氣良好,頭痛、鼻流膿涕等術前癥狀消失。無鼻腔粘連及其他相關并發癥的出現。好轉為以上癥狀達到一定程度,但沒有達到治愈的程度。無效為癥狀無改變。

        1.6 統計分析

        應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療效分析,見表1。

        表1患者療效分析

        2.2 患者的嗅覺檢測結果,見表2。

        表2患者的嗅覺檢測結果

        *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本研究顯示,手術總有效率達到96%,兩種術式的總有效率沒有統計學差異(P>0.05);患者總體嗅覺水平術后12周檢測結果與術前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鼻竇炎對身體的危害極大。它可引起頭疼、頭暈腦脹,失眠健忘,心煩意亂,容易發脾氣,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困倦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等。它也可成為病灶,影響周圍組織發炎,尤其是眼病,如中心性視網膜炎等。尤其慢性鼻竇炎往往困擾患者多年[4]。本研究采用的全篩竇開放術是一種鼻內篩竇切除術[5],主要是針對治療篩竇黏膜已經產生息肉樣變,被息肉組織多替代,有多次息肉切除病史的患者。使用該手術徹底的話能夠大大降低鼻息肉復發率,手術使需要充分開放篩房,然后將篩竇內息肉完全摘除。全蝶竇開放術[6]是經鼻腔直接入路,將中鼻甲后端向外骨折,在中隔后端偏外距鼻后孔上緣1~1.5cm,即蝶篩隱窩處用剝離子或吸引器探到蝶竇口,蛇牌咬骨鉗開放蝶竇進行手術。危險較全篩竇開放術大,因此建議能使用全篩竇開放術的盡量使用全篩竇開放術。患者手術后要定期復查,開始時可每1~2周一次,并對新生的肉芽和小息肉要及時清除,最好在內鏡下操作,若有粘連應予以分離,直到術腔完全愈合。

        鼻竇炎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是各種原因引起的竇口阻塞導致鼻竇內的感染其中鼻息肉是引起鼻竇開口阻塞的重要原因,而鼻竇的炎癥刺激反過來又促進鼻息肉的生長。通過鼻竇內鏡手術,將鼻息肉去除,并開放鼻竇開口,就能從根本上治療鼻竇炎,達到根治鼻竇炎的目的。鼻及鼻竇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由于鼻竇解剖的特殊性、隱蔽性,過去用傳統的治療方法對正常組織創傷大,術后恢復時間長,復發率高。鼻鏡內窺術可以根據病變的嚴重程度,達到依靠鼻腔及鼻竇的自身生理功能的恢復來治愈鼻竇炎和鼻息肉的目的,具有創傷小、手術中及手術后痛苦小、手術徹底及術后不易復發等優點,并可以使手術擴大到以前不易到達的區域,是治療鼻竇炎及鼻息肉的理想方法。鼻竇由狹窄的管腔、空洞和間隙等構成,解剖結構復雜,其“孔小洞深”的特點,加大了鼻科醫師處理病變的難度,單純的肉眼觀察,往往不能滿足臨床檢查及手術操作的需要。由于僅憑肉眼觀察鼻腔鼻竇視野有限,有時鼻腔鼻竇手術常有“盲人摸象”的感覺。鼻竇內鏡可以直觀準確的診治鼻科疾病,對鼻科疾病的診治具有劃時代意義。鼻竇內鏡手術設備由硬性鼻竇內鏡、強力冷光源、圖像存儲系統、監視系統、電動切割吸引器等組成。鼻竇內鏡是一種能對鼻腔鼻竇進行詳細檢查的光學設備,有0、30、70°等不同的角度。由于有強力的冷光源照明,在配合電視監視下視野放大作用,直徑為幾毫米鼻竇內鏡可以很方便的通過狹窄的管腔和鼻道內結構,對鼻腔鼻竇細微結構進行詳細的觀察,為手術提供指導,避免術者術中“盲人摸象”的感覺。電動切割吸引器是一種微創手術器械,將切割病變組織和吸引溶為一體。高速旋轉的刀頭將病變切割粉碎并吸走,改變了傳統手術中“抓”和“撕”的手術方式,更好的保留正常黏膜組織,減少了創傷,減少了器械“進”與“出”的動作。連續吸引裝置克服了出血多、術野不清的問題,使鼻腔鼻竇手術達到了損傷小、保功能、痛苦少、療效高的目的。

        傳統的鼻腔鼻竇手術已應用一百多年,其中不乏“根治術”方式,為求貌似“徹底”而不惜犧牲本可保留的鼻甲組織及鼻腔鼻竇黏膜功能等功能性結構,手術創傷大并發癥多,而療效卻不能令人滿意,頗為得不償失。現代的鼻竇內鏡外科技術專家認為慢性鼻竇炎的發生與鼻腔竇口鼻道復合體的病變所導致的鼻竇引流口阻塞有關。在鼻竇內鏡直視下清除病灶,消除該區域病變影響,開發被阻塞的竇口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經上述處理后,鼻竇內病變的黏膜可以發生良性逆轉而逐漸恢復正常,達到微創治愈慢性鼻竇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黃文銀,梁軍,趙禎.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120例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1):52-53.

        [2] 徐文慶.160例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3):33-34.

        [3] 王榮光,慢性鼻-鼻竇炎藥物及外科治療的新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1):73-75.

        [4] 李芳,韓艷艷,王剛.鼻腔及鼻竇正壓沖洗輔助治療兒童慢性鼻竇炎[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3(2):128-129.

        [5] 鄧小嵐,張俊杰.鼻內窺鏡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手術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13):82-83.

        第3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關鍵詞】鼻竇炎/外科學;鼻息肉/外科學;內窺鏡檢查

        【中圖分類號】R7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391-02

        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傳統的手術方式對病變切除往往不夠干凈,病情易復發[1]。我們在鼻內窺鏡下對82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經觀察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82例,男51例、女31例,年齡18~71歲。主要癥狀有鼻塞、流膿涕或抽吸性膿痰、頭痛及嗅覺減退等,均行鼻內鏡檢查及鼻竇CT掃描確診。術前均給予廣譜抗生素約1周,局部應用血管收縮劑,對于鼻息肉較多、鼻腔內炎癥反應較重,而又無糖皮質激素禁忌證的患者,使用強地松1周,外用糖皮質激素噴鼻1周。

        1.2 手術方法:麻醉完成后,再次認真檢查、核對病變、分清解剖關系,有鼻中隔偏曲者,先在鼻內鏡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然后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于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側壁自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開黏骨膜,暴露并切除鉤突,用鼻中隔剝離子沿切口分離中鼻道黏膜暴露篩泡,用直鉗輕壓或咬開篩泡,手術應于中鼻甲附著處外側進行,清理篩頂時應格外仔細、小心,避免篩頂操作引起腦脊液鼻漏。徹底清除前組篩房的病變,清理后組篩房時可用吸引器吸除術腔中的血液。開放并探查額竇,于額隱窩與前篩頂之間尋找骨隆突,在前方探查擴大額竇開口,清理其內膿性分泌物,開放探查上頜竇,有篩竇炎的患者常常合并有上頜竇自然開口不同程度的狹窄或梗阻,應給予充分的擴大、清理。術后觀察患者鼻塞、頭痛、鼻腔分泌物、嗅覺的改善等臨床癥狀,內鏡觀察術腔上皮化情況和是否有病變組織存在并按標準判定手術療效。

        1.3 療效評定[2]:治愈: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鼻內鏡檢查,竇腔黏膜部分水腫,肥厚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鼻內鏡檢查見術腔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

        2 結果

        本組手術均順利成功,治愈68例(82.9%),好轉10例(12.2%),無效4例(4.9%),總有效率95.1%。發生術中出血2例,術后鼻腔粘連1例,眶周淤血l例,未見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表現以局部癥狀為主,常見膿鼻涕、鼻塞、頭痛,有的伴隨嗅覺減退甚至消失,有的還影響到患者的視覺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鼻內窺鏡手術將傳統根治性大部或全部刮除竇內黏膜的破壞性手術,變為根據病變的程度,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正常黏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竇黏膜的形態和生理功能恢復的功能性手術[3]。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前應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體檢,對有高血壓、哮喘、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患者應慎重選擇,術前、術中、術后應充分治療。術前應行副鼻竇冠狀位、水平位CT掃描及鼻內窺鏡檢查以確定病變范圍及了解解剖結構,以便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在手術時要根據鼻腔、鼻竇的解剖學改變、病變的范圍以及程度,對病變組織或結構進行清除,盡可能的保留正常組織或者黏膜,重新恢復通氣引流并建立正常黏膜的清潔作用[4]。竇口鼻道復合體病變的清除及開放引流是手術的關鍵,術中常規切除鉤突、開放篩泡,尤其中鼻甲和上頜竇自然口的處理是術中的重點。對于中鼻甲氣化或息肉樣變可使用環形鉗將其鉗夾后,使體積縮小,充分暴露中鼻道和嗅裂,游離緣處下垂多余的黏膜可剪除。盡量維護和保留完整的中鼻甲黏膜,對于保護鼻腔生理功能,促進術腔創面的恢復,防止鼻腔干燥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處理上頜竇口時,應重點清理阻塞竇口引流的肥厚性黏膜、肉芽組織、息肉、變性的中鼻甲等做膜性擴大。骨性擴大應向下向后擴大,避免損傷鼻淚管,充分解決竇口的引流不暢。術后及時的處理、換藥及隨訪對于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作用。應根據患者出血情況,術后24~48小時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后1周內每日清理鼻腔1次,用吸引器清吸分泌物及凝血塊,開放各竇口;第2~3周每周清理2次;第4周后每周清理1次;2個月后每月復查1次。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給予1%麻黃素滴鼻液和1:4000慶大霉素滴鼻液每日3次滴鼻。第5天沖洗鼻竇腔,并向內注入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的混合溶液。之后將負壓沖洗球交給患者,每日自行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以保證鼻腔清潔通暢,盡量減少分泌物及結痂的形成。本組手術均順利成功,治愈68例(82.9%),好轉10例(12.2%),無效4例(4.9%),總有效率95.1%,未見嚴重并發癥,療效滿意。

        總之,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有直視、準確、安全、療效顯著等特點,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熟練手術操作,術后定期隨訪可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0—422.

        [2] 韓德民,周兵.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3—132.

        第4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手術的安全性和療效?方法:對行鼻內鏡鼻竇鼻息肉手術的86例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結果:86例患者總治愈率 69.8 %(60/86),好轉率 19.8 %(17/86),無效 10.4 %(9/86)?16例出血超400ml?結論:完善圍手術期處理,提高手術操作技術,是手術治療成功的保證?

        【關鍵詞】老年人,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 安全性?

        老年人因經濟身體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就診時間晚,病程長,多發或復發性鼻息肉多見,術中易出血,手術耐受力差,多伴全身多種疾病,易誘發心腦血管并發癥,給手術帶來一定危險,為此應對老年患者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術中監護,術后護理等,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確保此類手術安全?

        1 臨床資料和方法

        本組86例,男性66例,女性20例,年齡60―78歲,病程2―30年,主要癥狀為持續性鼻塞,流膿涕,張口呼吸,打鼾,頭悶痛等?根據1997年海口標準進行臨床分型2型1期36例,2型2期28例,2型3期14例,3型8例?術前心肌勞損5例,房性早搏2例,左右束支傳導阻滯各2例,心動過緩過速各3例,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5例,陳舊性肺結核3例,腦溢血病史3例,腦血栓病史4例,高血壓病史21例,糖尿病史10例?

        局麻手術71例,全麻手術15例,術前均行鼻內鏡檢查和鼻竇冠狀位CT檢查以明確病變范圍,對其他全身疾病進行積極處理,術中進行心電監護,術腔填塞納吸棉和少量油紗條,術后定期復查6月?術后病理診斷內翻性狀瘤8例,癌變2例?

        2 結果

        86例患者總治愈率 69.8 %(60/86),好轉率 19.8 %(17/86),無效 10.4 %(9/86)?16例出血超400ml,未出現心腦血管意外?

        3 討論

        老年鼻息肉患者有以下特點(1)患者病程長,易和內翻性狀瘤相混,易惡變?(2)患者年老體弱,手術承受力差,加上自身原有的病癥,手術危險性明顯增高,主要重要臟器也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手術創傷易并發心腦血管意外?(3)完善圍手術期處理非常重要,是手術治療成功的前提保證?

        手術治療時應注意(1)術前全面檢查身體,對伴有其他系統疾病者應給予及時處理?(2)術前常規行CT檢查,疑有腫瘤者需行活檢,做好心功能肺功能血壓血糖等監測?(3)術中心電監護,大中手術行氧飽和度監測?(4)手術操作輕柔迅速,保持直視下進行,手術根據病變范圍而定,宜小不易大,宜簡單不宜復雜,減少不必要的損傷,止血應仔細以防術后再次出血?(5)視情況可分次手術,以減少患者痛苦,減少并發癥?(6)術后心電監護數小時,可吸氧?術后復查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第5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廣東省東莞市太平人民醫院耳鼻喉科,廣東東莞 523000

        [摘要] 目的 探討在鼻內窺鏡鼻竇炎手術后應用輔舒良的臨床作用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該院耳鼻喉科收治的行鼻內窺鏡鼻竇炎患者100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對象。根據術后選取的治療方式的不同,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個組別,每個組別50例病例;對照組給予常規的抗感染、粘液溶解排除藥物,實驗組則在此基礎上給予輔舒良疊加治療。治療結束后,統計兩個組別治療作用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借此探討輔舒良在在鼻內窺鏡鼻竇炎手術后的作用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結果 治療結束后,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結論 鼻內窺鏡鼻竇炎手術后應用皮質激素類藥物輔舒良可以顯著提高手術治療療效,不良反應少,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鼻竇炎;鼻內窺鏡;微創手術;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55.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4(a)-0116-02

        鼻竇炎(sinusit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鼻竇發生炎癥,病變累及的鼻竇可以包括: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1]。鼻竇炎則有急性、慢性之分類,急性鼻竇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細菌與病毒感染可同時并發。慢性鼻竇炎較急性者多見,常為多個鼻竇同時受累。鼻竇炎是一種在人群中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可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目前,對于鼻竇炎的診治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鼻內窺鏡治療鼻竇炎則是近些年來逐步發展并廣泛應用的重要治療方式。但是,鼻竇炎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療,術前術后都需要輔助的治療,而目前的研究多側重于術前的藥物性輔助治療,術后的輔助治療研究較少。選取該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間,應用輔舒良治療鼻內窺鏡鼻竇炎術后患者50例,在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方面通過與對照組進行對比,借此評估輔舒良在鼻內窺鏡治療鼻竇炎術后應用的作用療效及安全性情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行鼻內窺鏡鼻竇炎患者100例,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的病史追問、體格檢查、相關實驗室輔助檢查等確定診斷,頭顱MRI或CT檢查排除腦部實質性病灶。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18~49歲,平均年齡為(29.8±3.6)歲。病程居于1.5~3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4.9±2.1)年。將納入研究的所有對象根據術后治療方案的不同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個組別,每組50例。

        1.2方法

        患者經過各項檢查確診后,綜合評估患者病情評估,及時的給予相關的對癥支持治療,完善術前準備,均給予鼻內窺鏡鼻竇炎手術。術后,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抗感染及粘液溶解排除藥物治療,具體治療方案為:注射用頭孢拉定(國藥準字H20093204),1.0 g/次,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中,每12 h1次緩慢靜點,連續靜點5 d;替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23496),200 mL,1次/d緩慢靜點,連續靜點5 d;標準桃金娘油腸溶膠囊(國藥準字Z20100009),0.3 g/次,3次/d口服,連續口服4周;醋酸潑尼松片 (強的松片,國藥準字H12020809),30 mg,1次/d口服,3 d后逐漸減量至無。實驗組患者在所有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輔舒良治療,具體為: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輔舒良(國藥準字H20040241),鼻腔噴入,每個鼻孔各2噴,每1次/d(200 μg/d)或每個鼻孔各2噴,2次/d,早晚各1次直至癥狀改善;當癥狀得到控制時,維持劑量為每個鼻孔1噴,1次/d;連續應用4周。治療結束后評估兩個組別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記錄其結果數據,并對其數據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

        1.3療效評定標準

        癥狀消失:復查顯示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分析為治愈;癥狀改善:復查顯示竇口開放一般,有少量分分泌物為有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復查顯示竇口開放差,有較多的膿性分泌物分泌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文中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有效率情況結果

        兩個組別的患者分別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結束后,均顯示出了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98.00%(49/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88.00%(44/50),比較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順利,實驗組患者有1例出現鼻衄,給予對癥處理后緩解,未出現其他嚴重的不良反應。

        3討論

        鼻竇炎是鼻竇發生的炎癥,可分為急性、慢性鼻竇炎兩種,急性鼻竇炎病程在12周以內,主要表現為持續的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包括鼻堵、膿涕、頭痛等。慢性鼻竇炎的病程一般超過12周[3]。鼻竇炎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段人群,最長發生于低齡、老年患者,主要考慮與其免疫力低下等相關[4]。鼻竇炎臨床表現各異,輕重不一,局部癥狀有鼻阻塞、膿涕、局部疼痛和頭痛、嗅覺下降等[5]。在該研究中,幾乎所有的患者都出現了畏寒發熱、精神癥狀及上述局部癥狀,并未出現抽搐、嘔吐和腹瀉等全身嚴重癥狀,但是臨床上還是有相當的大的比例會出現。鼻竇炎可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以會導致下呼吸道感染,嚴重者有可能引起眼眶、顱內并發癥[6]。我們收治的患者有11例因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而就醫。

        鼻竇炎治療方式主要有藥物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控制不滿意或出現并發癥的鼻竇炎患者可采用鼻內窺鏡手術,通過內鏡引導直達病灶,開放鼻竇口,清除病變,改善局部引流,進而恢復鼻竇正常的生理功能。而鼻竇炎的綜合治療越來越得到臨床工作者的共識。外科手術術后患者給予的輔助治療目前多主張抗感染治療及粘液溶解排除藥物等治療。在我們的治療理念中,也嚴格貫徹這一治療原則。該研究應用外科內窺鏡手術治療后,應用輔舒良。在隨訪觀察中,這種聯合治療的總體療效顯著高于單純的手術治療療效,前者有效率為98%,而后者僅為88%,而在并發癥統計中,發現這兩組患者均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僅出現了1例鼻衄患者。輔舒良(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是微粉化丙酸氟替卡松微粒的白色混懸液,主要用于預防和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包括枯草熱)和常年性鼻炎,它具有強效的抗炎活性,局部作用于鼻粘膜時,并未檢測出其全身活性[7]。現在已經被逐步應用于鼻竇炎治療當中。該研究結果也說明了鼻內窺鏡鼻竇炎手術聯合應用皮質激素類藥物輔舒良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鼻內窺鏡鼻竇炎手術后應用皮質激素類藥物輔舒良可以顯著提高手術治療療效,不良反應少,可以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1]李晨,黃建民.輔舒良在鼻內鏡鼻竇手術圍手術期的療效觀察[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1,25(5):69-71.

        [2]劉艷麗,修世國,周海輝.達芬霖與輔舒良治療鼻部疾病的療效觀察臨床[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12(23):196.

        [3]魏肖林.鹽酸氮卓斯汀噴鼻劑與輔舒良在治療變應性鼻炎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0,14(22):263.

        [4]王凱.鼻內鏡手術對鼻竇炎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8):175.

        [5]盧新豐,郭自奇.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臨床療效及影響因素[J].中外醫療,2010,29(12):10-12.

        [6]吳振球.經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15):112-1113.

        第6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文章編號:1003-1383(2011)05-0626-03 中圖分類號:R 765.4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5.042

        真菌性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病,我科在2004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鼻內窺鏡下治療真菌性鼻竇炎患者35例,療效滿意,現將有關體會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齡25~70歲,平均40.3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均為單側鼻竇發病。

        2.臨床癥狀及體征患側鼻塞、流膿涕或膿性腥臭涕23例,涕中帶血或回吸性血涕10例,患側面部脹痛,無鼻塞、流涕2例。鼻內鏡檢查:患側中鼻甲及鉤突肥大、息肉樣變15例,中鼻道有大量灰白色膿性分泌物或干酪樣物12例,鼻中隔偏曲8例。

        3.輔助檢查 CT掃描示:患側鼻竇全部或大部分有高密度點狀或片狀更高密度的金屬影,有3例上頜竇內側骨壁骨質破壞局部吸收改變。常規查血常規、血糖、肝、腎功能等無異常。

        4.手術方法 35例均行鼻內窺鏡鼻竇手術,術中有鼻中隔偏曲影響引流的先給予矯正,中鼻道內息肉及干酪樣物要清除干凈,切開鉤突,咬除篩泡,進入篩竇清除干凈病變組織,用反張鉗向前下方擴大上頜竇口,用70度鏡檢查上頜竇內的情況,用彎吸頭清除上頜竇內的病變組織,黑褐色泥沙樣或干酪樣物一定要清除干凈,上頜竇內下角的病變組織無法清除均加行Cald-well-Luc式入路,在內窺鏡下清除病變,對于可逆變的黏膜盡量保留。術畢以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上頜竇腔內用氣囊壓迫止血,48小時后取出鼻腔、竇腔填塞物。拔除填塞物后第二天開始用生理鹽水及碳酸氫鈉溶液沖洗鼻腔及上頜竇腔,每日1次,連續1周。術后第1個月每周門診復查清理術腔膿痂、肉芽及分泌物,保持鼻腔通氣良好及各竇口開放良好,如分泌物較多還要行鼻腔沖洗。

        5.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1997年海口標準[1],以術后的鼻內鏡檢查結果分級評定。治愈:術腔上皮化,竇口開放良好,無膿性分泌物及真菌團塊;好轉:術腔上皮化,竇口開放,有膿性分泌物但無真菌團塊;無效:術腔沒有上皮化,竇口開放不良或閉塞,有膿性分泌物及真菌團塊。

        6.治療結果 35例患者術后隨訪1~2年,均治愈,無復發。全部患者均于術后1~3個月術前癥狀如鼻塞、膿涕、血涕、頭脹痛、面部腫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鼻內鏡下見竇口引流通暢,竇腔黏膜上皮化良好。術后病理檢查結果證實真菌存在,其中曲霉菌28例,毛霉菌7例。

        討論

        真菌在自然界大量存在,包括在人體表面,真菌不會穿透完整健康的組織,因此只能以腐物寄生的狀態存在。真菌的致病力一般較弱,有些真菌在一定的條件下方能致病。鼻竇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有:①低氧、低pH值血癥、低免疫功能及高血糖環境更有利于真菌生長。②鼻腔、鼻竇解剖異常阻礙鼻腔通氣引流長期處于缺氧狀態。③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及腫瘤化療等免疫抑制藥。能否準確診斷是治療真菌性鼻竇炎的關鍵,只有準確診斷才能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及手術方式。真菌性鼻竇炎的診斷要點:①首先有易致病的因素(鼻中隔偏曲、鉤突肥大、糖尿病等)。②病史中有單側鼻塞、頭脹痛、流膿涕或膿性腥臭涕,涕中帶血或回吸性血涕,面部脹痛等癥狀。③CT提示:單側竇腔高密度不均勻軟組織影及特征性點狀或片狀更高密度的金屬影,少數病例有鼻竇骨質局部吸收改變[2]。④鼻腔內分泌物呈干酪樣極易破碎的團塊或油灰樣極其黏稠,或有大量干痂及壞死組織,并有惡臭。⑤分泌物及黏膜組織病理學檢查可找到菌絲或真菌球。真菌性鼻竇炎臨床上分為侵襲性及非侵襲性兩大類,而非侵襲性鼻竇炎臨床上多見,主要致病菌是曲霉菌[3],有很多真菌性鼻竇炎發生于全身免疫功能正常者,說明與鼻腔鼻竇解剖結構異常影響通氣引流有關,本組病例均為免疫功能正常者。筆者認為確診為真菌性鼻竇炎應盡快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原則是徹底清除鼻竇內真菌團塊,并建立持久的鼻竇通氣和引流,從而改變真菌賴以生存的環境[4]。手術是行鼻內鏡手術,矯正偏曲的鼻中隔、切除肥大的中鼻甲及鉤突,摘除鼻腔息肉,清除鼻竇內的膿液、干酪樣分泌物及病變組織,分泌物、真菌團塊及病變組織一定要清除干凈,對于上頜竇的內下角最難清除,用鼻內鏡在上頜竇口處不能清除的要加行Cald-well-Luc,在前壁開一小窗口,再在鼻內鏡直視下將死角清除干凈,并要注意保留正常的黏膜組織,各病變的鼻竇口要充分開放,達到通氣引流的作用。術后頭一個月每周清理一次,并用碳酸氫鈉注射液沖洗上頜竇,可達到沖洗分泌物及改變鼻竇內的酸性環境,不利于真菌生長繁殖,以后每一個月復查一次,保持各鼻竇引流口通暢并逐漸上皮化。本組病例術后未用抗真菌藥,術后隨訪1~2年,無一例復發。目前有很多學者都不主張全身用抗真菌藥,建議以局部用藥為主(沖洗之類),認為全身用抗真菌藥對肝功能有損害并且費用高,不適合社區群眾。筆者認為術中清理干凈病灶是關鍵,術中病灶清理干凈并矯正各種解剖異常,術后清理換藥使各引流口通暢,不長息肉、不變窄,一般半年后多能上皮化,可以極大的減少復發的機會。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治療真菌性鼻竇炎創傷小,有利于病情恢復,視野清晰,可靈活運用矯正各種解剖異常,清理干凈各死角的病變,術后清理方便,能夠保持竇口開放良好,對治療真菌性鼻竇炎有效、可行,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耳鼻咽喉科學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委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海口)[S].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1):134-134.

        [2]謝雪芬,鐘志生,吳 平,等.霉菌性鼻竇炎的CT診斷[J].右江醫學,2010,38(5):579-580.

        [3]農輝圖,李菊裳,黃光武,等.鼻腔鼻竇真菌病的真菌學和臨床診療研究(附51例報告)[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7(1):3-8.

        第7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關鍵詞】 鼻內窺鏡;手術;鼻竇炎;護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3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8-2676-01

        近年來,鼻竇內窺鏡技術作為一種新形的外科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使得鼻竇炎手術有了很大的改變,讓醫患有了更高的認識,然而,專業的護理對于疾病的治愈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本文選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的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的患者168例進行跟蹤隨訪,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臨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的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竇炎的患者168例,其中,男87例,女81例,年齡14-62歲,平均年齡38.6歲。其中,鼻竇炎有66例,鼻竇炎伴鼻息肉有78例,額竇炎有24例。手術前都有鼻竇炎癥狀(不同程度鼻塞、頭痛、流膿涕、嗅覺減退等),藥物治療無效,進行常規鼻竇內窺鏡檢查。手術后患者均見好轉,痊愈135例,術后輕微出血12例,發生鼻腔粘連18例,鼻竇粘連3例,患者滿意率達92.1%。

        1.2 護理方法

        1.2.1 術前護理 醫護人員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針對鼻竇炎致病時間長治愈率低等特點,樹立患者的信心,減輕緊張焦慮等消極情緒,說明手術方法的優點,出血少,損傷小,恢復快,效果好,使患者消除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其次,術前要做好身體檢查,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治療方案,采取積極的護理。服抗炎藥,清潔鼻腔剪鼻毛,洗澡,理須發,全麻者禁食。最后,進手術室前確認器械準備好,已消毒,各項事宜向患者交代清楚。

        1.2.2 術后護理 手術后便于引流側位臥2-3天,減輕粘膜水腫。還要鼻部冷敷4至6小時。如有頭部脹痛患者口服去痛片1片或注射強痛定0.1ml;叮囑患者不可用力擤鼻,如若打噴嚏,要張口打出,注意觀察鼻腔內填塞物不可脫落;患者術后張口呼吸,應保持口腔清潔,采用呋喃西林溶液(0.2%)含漱,每日4次;患者進食要鼓勵每日飲水至少1500ml,不可食用過熱食物,要進半流質或軟食;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若有高熱,加大抗生素用量,鼻腔使用抗生素沖洗,促使排出分泌物;術后消炎,2-3天后抽取鼻腔內填塞物,每天沖洗鼻腔1次,持續5天。藥物選用呋麻滴鼻劑(1%)8ml,地塞米松5mg,復方薄荷滴鼻劑,每日滴鼻4次,每次3-4滴,目的是消炎,收縮鼻腔粘膜;觀察并發癥(惡心、嘔吐、發熱、畏寒、流淚、復視、視力下降、眼眶劇痛、腦膜刺激癥等)。

        1.2.3 出院指導 叮囑患者要加強鍛煉,勞逸結合,不要過度勞累,要預防感冒,注意鼻腔衛生,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要戒煙戒酒,要按時使用滴鼻劑藥物,防止粘連,要用正確的方法滴鼻,要發揮藥效使藥物充分進入鼻竇,術后要及時復查,要了解定時鼻腔清潔的重要性。

        2 結果

        手術后所有患者均見好轉,痊愈135例,術后輕微出血12例,發生鼻腔粘連18例,鼻竇粘連3例。患者滿意率92.1%。

        3 討論

        治療鼻竇炎的鼻內窺鏡手術,是一種新型的外科治療技術。鼻內窺鏡的目的是在良好的光源下,能精確辨認結構并切除病變組織,使前后組篩竇、蝶竇開放,保證各鼻竇通氣引流,治愈鼻粘膜纖毛的清除功能。與傳統的根治術比較,優點是損傷小,并發癥低,痛苦少。鼻部疾病多是慢性病,一般患者對治療會喪失信心,對治愈也懷疑,對新療法認識缺乏,對預后有顧慮,情緒消極。

        為了使患者配合治療,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醫護工作者要耐心進行心理護理。手術前醫護工作者先向患者表明手術方法的優點,出血少,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反應輕,療效確切,通過耐心啟發使患者消除心理負擔,積極配合手術治療。心理護理對手術治療的成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手術后要注意細心觀察患者鼻腔內填塞物有無脫落,注意滲血量,觀察嘔吐物的顏色和數量。還要密切注意患者術后的體溫,若體溫持續升高,甚至高熱,可頭部冷敷,觀察鼻腔感染情況,可加大抗生素用量,堅持鼻腔抗生素沖洗,促進排除鼻腔分泌物。觀察并發癥,有無惡心、嘔吐、發熱、畏寒、流淚、復視、視力下降、眼眶劇痛等現象。叮囑患者不可用力擤鼻,如要打噴嚏一定要張口打出。

        綜上所述,對患者做好手術前心理舒適護理、充分的術前準備、手術后嚴密的觀察病情并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以及做好出院指導,避免術后出血、粘連、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還有強調加強術后鼻腔沖洗幾方面是鼻內窺鏡治療鼻竇炎痊愈的重要保證。專業的護理在疾病治愈率提高,復發率降低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專業的護理應得到患者和廣大醫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我們的經驗是,護理人員要時刻理解患者的情緒,要耐心細心,要有愛心,同情心。要經常待患者如親人,換位思考,要讓患者感覺自己不是孤立的,有如同在家的感覺,護理人員的關心和愛護給患者的治療效果增加了力量,使患者早日出院康復。

        參考文獻

        [1] 王龍英.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圍手術期的護理[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4).

        [2] 高鳳梅,宋淑香,李守芳192例鼻內鏡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9,18(11):1501.

        第8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摘要】 目的 對應用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對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進行治療的圍手術期內實施整體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82例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病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干預組,平均每組41例,兩組患者均接受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實施整體護理。結果 干預組患者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觀察組;并發癥率明顯低于觀察組。結論 應用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對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進行治療的圍手術期內實施整體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圍手術期;整體護理

        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治療是近年來鼻科領域對患有慢性鼻竇炎合并鼻息肉的患者進行治療的一次突破性革命,它是臨床上新興的一種手術治療方法,該項手術治療技術主要具有創傷小、手術痛苦少等特點。它可以在對鼻內病灶進行清除的同時,盡可能的使鼻腔和鼻竇的生理結構得意保留,使鼻腔結構得以改善和重建,使鼻黏膜的形態和生理功能能夠恢復正常1。本次研究中選取82例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病例,對應用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對其進行治療的圍手術期內實施整體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抽樣患者為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就診的82例患有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患者病例,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干預組。觀察組患者中男27例,女14例;年齡18至72歲,平均45.2歲;患病時間1至16年,平均3.2年;干預組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齡19至71歲,平均44.9歲;患病時間1至17年,平均3.9年。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內實施整體護理,主要措施為:① 術前:護理人員應根據沒有患者的實際病情,將鼻竇內鏡手術的優越性、術前準備、相關注意事項向患者進行詳細的講解,并對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耐心的解答,使患者的顧慮消除,并保持良好的心態以便迎接治療。協助患者進行各項術前檢查,使患者有更加充足的睡眠時間。術前對患者的鼻腔進行清潔處理,幫助患者剪鼻毛(男患者要剃胡須),并對術區進行清潔處理。術前3天經靜脈途徑給予5mg地塞米松,以便使出血量和局部炎性反應減少。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在術前的6h應該開始禁食。術前的半小時通過肌肉注射途徑給予1U的苯巴比妥0.1mg,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2。② 術后:疼痛是該類患者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可以分為由于手術損傷導致出現的局部疼痛和鼻腔填塞通氣不暢導致出現的頭部脹痛兩種。護理人員應該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生活指導。對于接受局麻的患者應該采取半臥位。接受全麻的患者應該采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并在6小時內禁食,待生命體征恢復穩定后可以改為半臥位。如果患者的疼痛感非常劇烈可遵醫囑適當采用鎮痛劑進行治療。術后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癥狀,少量的出血可以采用冷毛巾或冰袋對鼻部進行冷敷。術后鼻內會有少量的血液滲出,可采用紗布將其擦干。當患者有咳嗽或打噴嚏的沖動時,需囑咐其張口進行深呼吸或用舌尖將上鄂抵住,防止出血3。對兩組治療效果、并發癥進行對比。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治愈:竇口的開放效果良好,術腔已經完全上皮化、沒有膿性的分泌物;有效:大部分術腔已經上皮化,部分區域發生水腫,形成肥厚或肉芽組織,存在少量的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鼻內鏡檢查發現術腔內有部分粘連存在,竇口發生狹窄或閉鎖,囊泡或肉芽伴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出現4。

        1.4 數據處理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P

        2 結果

        2.1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效果為:治愈13例,有效18例,無效10例,治療的總有效率75.6%;干預組患者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效果為:治愈16例,有效22例,無效3例,治療的總有效率92.7%。兩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癥狀治療比較差異顯著(P

        2.2 圍手術期并發癥

        觀察組患者在圍手術期有8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率19.5%;干預組患者在圍手術期有2例出現并發癥,并發癥率4.9%。兩組圍手術期并發癥比較差異顯著(P

        3 體會

        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技術對鼻竇炎及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主要具有創傷小,痛苦少,效果好等特點,使該類患者的治療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手術治療開始前應該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工作,并進行充足術前準備,充分保證整個手術操作能夠順利進行,手術結束后要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嚴密觀察,并對其進行細心護理,可使手術效果得到充分保障,有效預防各種并發癥5。

        參考文獻

        [1] 周俊江.內鏡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臨床療效探討[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 (2):101-103.

        [2] 姚晶.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與鼻息肉的護理[J].常州實用醫學,2010,26(6):401-402.

        [3] 劉冰.鼻竇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10):75-76.

        [4] 李玉蘭.鼻竇內鏡手術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3):170-171.

        第9篇:鼻竇炎手術范文

        【關鍵詞】 鼻竇炎;心理干預;麻醉前

        鼻竇炎的累及范圍包括蝶竇、額竇、篩竇及上頜竇, 一般可經CT檢查確診。在確診為鼻竇炎后需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 對于藥物治療無效者, 則應及時實施外科手術, 以免引起口腔感染及鼻竇外傷等并發癥[1]。為了改善手術療效, 則應重視強化心理干預工作。本文分析了實施心理干預對于鼻竇炎患者手術療效產生的影響,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60例鼻竇炎患者進行分析, 患者均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隨機分為心理組和對照組, 每組80例。心理組中男52例, 女28例;年齡24~73歲, 平均年齡(50.3±7.6)歲;單側鼻竇炎46例, 雙側鼻竇炎34例, 并發鼻息肉50例。對照組中男54例, 女26例;年齡23~75歲, 平均年齡(51.4±7.9)歲;單側鼻竇炎48例, 雙側鼻竇炎32例, 并發鼻息肉4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在麻醉前為兩組患者提供常規護理, 包括進行常規血液檢查, 告知術前應注意的事項, 做好常規清潔與消毒工作等。對于心理組的鼻竇炎患者, 在麻醉前實施心理干預, 具體方法:①麻醉前向患者說明手術治療鼻竇炎的特點, 包括損傷小、術后不良反應少、療效確切及復發率低等, 讓患者對手術治療有所了解;并告知患者預估手術的時間與術后途徑復蘇室轉運的具體流程, 讓患者能夠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同時根據患者的年齡、性格及受教育背景等采用通俗化的語言適當說明麻醉過程、手術, 并重點強調鼻竇炎手術具有常見性的特點, 介紹麻醉相關知識, 說明麻醉的安全性[2]。②在麻醉前護理人員應通過精湛嫻熟的護理操作、熱情與耐心的護理態度讓患者產生安全感與信任感, 以便在維持和諧互患關系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對于患者所提出的麻醉問題、手術問題與術后治療效果等問題, 需要以負責的態度做出科學的回答, 以便通過糾正認知偏差讓患者能夠以相對平靜的心態接受麻醉、手術。在必要的情況下, 可讓患者的家屬陪同進入手術室, 讓患者的心理得到情感上的支撐, 對于心理狀態較差的患者, 可以采用輕松愉快的輕音樂指導患者放松肌肉[3]。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干預前后的焦慮程度改變情況及手術療效。采用SAS量表, 總分>40分, 則說明存在焦慮感, 且分數越高則患者的焦慮程度越嚴重。

        1. 4 療效評定標準 如患者的鼻腔暢通, 經鼻內鏡檢查后可見鼻竇口處于開放狀態, 其他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失, 且鼻腔黏膜沒有產生炎性分泌物及出現上皮化轉變趨勢, 為治愈;經鼻內鏡檢查后可見竇腔黏膜中存在少量肉芽組織, 且出現肥厚或水腫跡象或存在少量炎性分泌物, 為有效;如鼻腔內形成息肉, 黏膜處于粘連狀態, 竇腔中存在大量炎性分泌物、竇口處于完全閉鎖狀態, 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干預前兩組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評分明顯高于心理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鼻竇炎具有癥狀重與病程長的特點, 且治療后炎癥極易復發, 這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干擾。為了改善生活狀態, 部分患者不得不接受多次手術治療, 因此在術前麻醉階段多數患者承受著沉重的心理負擔, 且對于手術療效的期望較高[4]。在實施麻醉前患者易出現恐懼無助、焦慮緊張等心理狀態[5]。由于鼻竇炎手術多采用全身麻醉手術, 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麻醉前生命征波動較大, 包括血壓劇烈波動及心率加快等, 在血壓與心率異常的情況下實施手術, 極容易增加手術的創傷性及嚴重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6]。因此, 在麻醉前要做好相應的心理干預工作。心理干預是圍術期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麻醉前實施心理干預有助于緩解焦慮、恐懼等情緒, 同時能夠提升患者對麻醉實施過程中產生不適反應的耐受程度, 幫助患者適應麻醉實施過程、手術過程及術后恢復過程, 讓患者能夠積極配合鼻竇炎手術, 可有效提升臨床治療、護理效果。本研究在麻醉前為心理組的80例鼻竇炎患者提供了心理干預服務, 結果證實干預后心理組的焦慮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且手術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 在麻醉前為鼻竇炎患者提供心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手術療效, 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胡億文, 宋文光, 曹磊, 等. 長期低劑量克拉霉素聯合鼻用激素及鼻腔沖洗治療復發性鼻竇炎的療效. 廣東醫學, 2012(20): 3159-3160.

        [2] Tuan JK, Ha TC, Ong WS, et al. Late toxicities after conventional radiation therapy alone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Radiother Oncol, 2012, 104(3):305-311.

        [3] 馮勇軍, 林, 曾春榮, 等.老年慢性鼻-鼻竇炎及伴鼻息肉患者并發支氣管哮喘和肺功能下降相關性.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13):3531-3533.

        [4] 鄭巖, 劉鵬飛, 郭麗娟, 等.嗜酸粒細胞性慢性鼻-鼻竇炎白細胞介素13及其受體α2的表達與意義.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5, 50(3):230-235.

        [5] Frazek M, Rostkowska-Nadolska B, Kapral M, et a1. Microarray analysis of NF-kB-dependent genes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Polyps. Adv Clin Exp Med, 2013, 22(2):209-217.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视频a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 中文字幕欧美aⅴ字幕 | 日本女优天堂网 | 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 | 天堂va欧美ⅴa亚洲va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