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高段作文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段作文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高段作文;體驗式教學;應用

        一、體驗生活

        1.以活動深入生活,開拓體驗寫作的思路

        在活動中親自領悟生活和學習的趣味,是獲得寫作材料的關鍵路徑之一。興趣是學好作文的前提,老師可以用興致引發活動的需求,進而引發學生參與活動的渴望,最終由于活動的增加,亦能夠持續拓寬學生的寫作興趣,還可以為作文創造了有用的寫作材料,所謂兩全其美。

        2.以閱讀深入生活,引發生活體驗

        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老師需讓他們把自身思維真正融入書中去,讓每段文字、每個句子,以至每個詞組,均會在他們心中泛起別人領悟不了的波紋,他們被深深感動以及被久久震撼著,其均是學生自己親身的體驗。自由閱讀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準的方法之一。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致愛好,自由選取書來閱讀。為了查驗及鞭策學生閱讀,老師可以按期在課堂上舉行評選“閱讀之星”“班級閱讀征文”等方式來查驗學生的閱讀情況,確保學生的閱讀質量。同時,我們的語文課文也是不錯的閱讀題材,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用心去讀,讓他們在讀的過程中領悟及感受,當閱讀達到最高境界時,體驗則產生了。

        二、累積閱讀體驗及生活感觸

        1.在閱讀中累積閱讀體會,寫閱讀體驗筆記

        累積素材只靠頭腦記是不行的,還需培養隨時記錄的好習慣。累積的方式有許多,寫閱讀筆記,是累積閱讀體驗的一種非常不錯的高效方法。老師可以制訂一樣的閱讀筆記模式,讓學生必須在每次閱讀課后抑或是自由閱讀后寫好閱讀筆記。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是看到好的名言佳句、經典段落等可以抄錄下來,為日后的寫作累積好經驗。

        2.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經驗,寫生活體驗日記

        老師能夠制訂相應的日記本來寫體驗日記。體驗的主要題材可以是多元化的,學生可以依據此次體驗的重點內容來制訂。比如,可以分為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如此則讓積累思維清晰,能夠盡快及充分地找到寫作的相應生活體驗題材。

        總之,在小學高段作文教學中,老師需經過各種路徑來進行體驗式教學,使學生深入生活,同時在生活與學習體驗中積累寫作經驗,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2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我們歷來提倡寫短文。寫短文,當然首先要求內容充實,但文辭則要求精粹,并非越短越好。寫短文,我以為應該注意兩個字,一曰“洗”,二曰“煉”。洗,就是把可有可無的字句洗刷凈盡;煉,就是鍛煉字詞,使之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不妨結合幾個文學故事談談這個問題。

        宋朝有個歐陽修,是大家熟悉的。《朱子語類》載:“歐公文多是修改到妙處。顧有人買得他《醉翁亭記》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記》主要是寫亭和作者的活動,自然要說明亭的所在,但若用數十字鋪寫那里的山水,就有點離題太遠,那數十字就是不必要的,所以歐陽修加以洗刷,只留五字。這樣一刪減,不但無損于本文,反使本文更精煉,題旨更鮮明了。

        洗,也該包括“剪裁”,即裁汰冗意。以詩為例,《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以“孔雀東南飛”起興,初敘“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次寫蘭芝被迫改嫁,又寫蘭芝、仲卿雙雙殉情,最后寫“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清朝沈歸愚評論說:“作詩貴剪裁。入手若敘兩家身世,末段若敘兩家如何悲慟,豈不冗漫拖沓?故竟以一二語了之。極長詩中具有剪裁也。”此詩長達一千數百字,由于裁去多余的敘述,仍是精煉的。魯迅先生談自己的創作經驗,也曾說過:“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編成sketch(即‘速寫’,編者注),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

        但是也要注意,洗刷剪裁都是有限度的,限度就在于是否更好地表達內容。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記了一個故事:“穆修、張景嘗同造朝,待旦東華門外,方論文次,適見有奔馬踐死一犬。二人各論其事,以較工拙。穆修曰:‘馬逸,有黃犬遇蹄而斃。’張景曰:‘有犬死奔馬之下’”。洪邁評曰:“二人之語皆拙澀。”不消說,穆張的造作,筒則簡矣,但都把事實弄得胡涂不清,反不如“有奔馬踐死一犬”干凈利落,這樣的造句,只能叫做“拙澀”。

        魯迅也舉過一個例子:“班固先生的‘紫色之聲,余分閏位,就將四句長句縮成八字的;揚雄先生的‘蠢迪檢柙’,就將‘動由規矩’這四個平常字,翻成難字的。《綠野仙蹤》記塾師詠花,有句云,媳釵俏矣兒書廢,哥罐聞焉嫂棒傷。”班固、揚雄把字句縮減到令人難懂的地步,固不足為法;那塾師的詩,上句意思是兒媳折花為釵,雖然俏麗,但恐兒子因而廢讀;下句是說他的哥哥折了花來,沒有花瓶,就插在瓦罐里,以嗅花香,他嫂嫂為防微杜漸起見,竟用棒連花帶罐一起打碎。這簡直不成詩,而成笑話了。

        講到“煉”,不禁使我們想起那個“推敲”的故事。《隋唐嘉話》載:“賈島初赴舉京師,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著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沖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與并轡而歸。”這段嘉話,后來竟成了典故,直到現在,我們斟酌字句叫“推敲”,研究問題也叫“推敲”,可見,如何深入人心。

        賈島這詩不過是要寫出一個幽靜的意境。敲字為什么比推字好呢?據傅庚生先生(他有《中國文學欣賞舉隅》一書)說:“推字音義均嫌濁重,而敲字則較清靈。”其實尚不止于此,蓋敲字能說明僧人自外而入,敲門有聲,驚動宿鳥,乃知鳥宿于樹,這樣,意境就融成一片了。但是王夫之反對這樣煉字。他說:“僧敲月下門,只是妄想揣摩,如談他人夢,縱令形容酷似,何嘗毫發關心?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地作想也。若即景會心,則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生情,自然靈妙,何勞擬議哉!”(《姜齋詩話》)

        王夫之是主張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不必進行琢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成為妙手,也必先下鍛煉功夫,不然寫文章先起草干什么?他的主張未免太偏頗了。試再舉幾例:《容齋隨筆》:“王荊公(王安石)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闖,鍾山祗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里若照王夫之的說法,則作“到”字就行了。但是如果那樣,未免簡率。全詩在暗寫一個“望”字,綠是目中之色,不是寫景寫得更具體,更貼切嗎?哪能看作是“談他人夢”呢?

        《唐詩紀事》僧齊己《早梅》詩:“‘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曰:‘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齊己拜伏。”這里若依王夫之的主張,則“數枝”改為“一枝”也是沒有必要的,但用數枝來寫早字,的確是很欠火候。樹之一枝數枝,原是難說的,一大枝便有許多旁枝,所以改為一枝,也并不違背事實;然而卻更好地寫出了早字,何以不算“自然靈妙”?

        第3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一、重視教材、啟發性教學

        學習離不開生活,教材則是生活實踐的反映,它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高中生正處于學習階段,而重視教材則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少走彎路。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討,比如讓學生深入研究自己喜愛的作家,其內容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成就等等,讓學生在探索中發現樂趣,感悟人生真諦,進而將課本的知識轉為自己的寫作素材。教材在學生學習中充當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學生的生活感悟以及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來源于教材的啟發,得益于教材的誘導。學生在閱讀教材之時可以收獲驚喜,迸發出思想火花。比如《陳情表》中,主人公李密為了報養祖母的養育之恩,特寫了這篇深情動人的信。對學生而言,這無疑是最好的教育類素材,知恩圖報,感恩常在,人生不正如此嗎?再如司馬遷《鴻門宴》中的沛公、項羽,《燭之武退秦師》中的鄒忌、燭之武等,這些典型人物均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可以給予學生較好的學習啟發,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寫作思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教材,可以為學生帶來文思泉涌的寫作靈感,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無窮魅力。當然,在重視教材的同時,教師還應該擷取其他的名著、刊物等相關材料為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進而引申出更多的寫作知識。此外,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文學活動,如寫作交流會、讀書交流會等。

        二、情境教學、營造學習氛圍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教學者,還是學生的人生指引者,因此,在教學當中,教師除了需要為學生提供寫作方法之外,還應帶領學生走進審美的藝術境界。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而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引進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色彩的場景。作為一種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情境教學在課堂中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對教材多一份感悟和了解,還可增加學生的情感體,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情境教學,帶領學生走進文學的世界,激發學生的潛在學習動機。比如在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文中,教師可以根據文中的優美意境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去感受詩人所呈現出的獨特魅力,條件允許的可為學生播放一些古典的背景音樂,同時,讓學生根據詩詞中的內容做簡潔的分析和評論,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內涵,促進學生順利完成創作,繼而達到陶冶情操,開闊視野的目的。

        三、注重練筆、提高寫作能力

        第4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做筆記;高段生;間接知識

        做筆記有以下幾點功能:記錄老師思路,用作課下復習;記錄課堂重點,用作學習資料;記錄不懂問題,課下答疑;記錄自己的理解,轉化成自我資源等。所以筆記是有個人特色的。好的筆記,他人能一目了然。特別對于小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記筆記習慣,有助于日后的學習。而高段學生在此方面,有一些經驗和理解,在教學指導方面比較容易進行,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記錄間接知識,補充直接知識

        學生學習或者說教學就是一個傳播間接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直接從事物身上學習,而是通過教材和老師的講解來獲得間接知識。所以其知識需要大腦的理解和記憶,很容易忘記,更需要不斷地重復。在教學中,不少學生對老師剛剛講過的問題,還是容易忘記,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才更需要做筆記。要幫助高段學生明確這一點,提高學生對筆記的認識。然后在實際的做筆記過程中,對這些間接知識能夠及時記錄,防止忘記。在筆記中,將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做一個聯系,形成記憶環。忘記間接知識時,還能依靠直接知識來推得或者是回憶。課堂中,學生在學習間接知識時,一定會有一些直接知識的閃光點,關鍵是抓住這些閃光點,形成關聯記憶,使得筆記更加完整,而且記憶起來也較為容易。例如,在學習《輪椅上的霍金》時,可能會聯想到之前學習過的《艾滋病小斗士》《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等這幾篇同樣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在筆記上記錄前兩篇課文在寫作上的一些特點,從而更加容易理解本篇文章,顯得筆記比較充實。

        二、課上簡單記,課后要補充

        課堂筆記是輔助上課和課下復習的一個工具,但不是主要的課堂任務,課堂還是需要認真聽講,理解老師所講內容。如果一味地記筆記,就會成為“低頭族”,即使記得再詳細,對老師所講內容不理解,也是毫無意義的。高段學生在學習意識和習慣上比較好,但是錯誤地認為筆記做得詳細,說明課堂有認真聽講,其實兩者并不等價。老師要指導學生課上簡單記筆記,用自己熟悉的一些符號,記錄老師所說的一些重點,然后趁課堂記憶還比較深刻時,對筆記進行及時的補充。這樣的效果要優于課堂的完全記錄,還是一遍很好的復習,有利于鞏固記憶。在培養“簡單記”的習慣時,老師可以給出一些提示,讓學生經過自己的創造,形成自己記筆記的風格。有一些來不及整理的內容,可以留下空格,課后自行補上。

        三、整理筆記,由薄變厚再變薄

        做課堂筆記不僅是為了之后的總復習,更是平時進行小結和鞏固時很重要的參考資料。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也可以將自己的思考加入筆記當中。因此在筆記的初期,其內容逐漸增多,其厚度逐漸變厚。關于這一點,老師可以布置筆記任務,利用課下時間,讓學生整理和豐富自己的筆記,一遍不夠,可以兩遍、三遍。在最后的復習中,筆記內容定會有所重復,或者是一些為非重點的拓展內容,那么就可以“摘除”,筆記內容逐漸突出重點,則其厚度是逐漸變薄的。整理筆記是很重要的過程,說明筆記在發揮一遍又一遍的作用,其思維有鞏固,也有創新,更能有效地指導學生日后的學習。高段生對自己的學習已經有了基本的計劃能力和評估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可以獨立完成這項工作。而老師需要對此做好監督和指導,定期檢查。

        四、批改筆記,做積極的評價

        筆記不僅是個人的學習工具,也是可以傳閱的學習資料。而且由老師統一進行檢查,能夠保證學生平時記筆記的認真程度,同時老師也能發現更多做筆記比較優秀的同學,可以作為其他人的榜樣。在班內傳閱,還能讓做筆記的學生有種自豪感,也利于激勵其他學生。比如,一位學生用彩色的筆標注重點和易錯點,就是一個不錯的小習慣,能清楚點出課堂的重點,也使得筆記更加清晰、好看。同時,在批改學生的筆記時,要努力發現學生的一些優點,給出一些正面的評價,然后再去指出不足。這樣更容易讓學生接受,也不會“自暴自棄”。

        總之,小學語文的課堂學習需要筆記的輔助,而老師在培養高段學生做筆記的習慣時,也要考慮他們自身的意愿,以積極的方式引導和鼓勵,通過監督、評價、選優等方式來激勵學生,同時課堂的實時指導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第5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一、培養興趣是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學習能動性。在小學語文高段作文的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針對學生語文作文學習不感興趣的特點來設計教學活動。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學校周邊的有趣事物,讓學生通過參加課外活動的方式來加強對寫作中興趣的培養。學生在課外活動時,教師要注意融入其中,并且將自己想要講述的教學內容摻雜到課外的活動中,學生在課外的游玩中不但積累了寫作的素材,而且達到了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教學目的。

        二、激發學生想象力

        激發小學學生對小學語文高段作文的學習興趣還要從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著手。小學語文高段作文的寫作不但要依靠學生本身對生活的觀察和自身知識詞匯的掌握,而且要學生具有極高的想象力。

        在教學實例當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信息的收集來使得教師獲取寫作目標的延伸和拓展內容。通過有趣的多媒體技術,學生更加感興趣,并且對自身的想象力進行激發。學生在其中通過影像資料的刺激達到了自身的遐想,對需要寫作的內容有了一個更加廣泛的認知,學會了寫作的延展性,從而提高了小學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三、多鼓勵學生

        興趣的培養也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學生受到教師的肯定和鼓舞自然就能提升對寫作的興趣。因此,在日常的小學語文高段作文教學作業批改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批改評價方式,從多方面來肯定學生在小學語文高段作文中的進步和和優點。并且將評價做到平等公正,采取以鼓勵為主,修正為輔的教學方法,引導小學學生對小學語文高段作文的寫作產生興趣,讓學生在更加輕松和愉悅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自然也能更好地發揮小學學生的創造性,進一步提升小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第6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高段 語文習作 指導方法 探究及實踐

        當前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教師普遍反映學生的習作水平創新性不高,這不僅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關,同時也與學生的習作習慣有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尤其是高段語文教師,必須積極樹立學生對習作重要性的認識,并創新教學方法,以科學、適宜、合理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有效運用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習作水平,從而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明確語文習作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樹立習作練習的意識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目的是將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而習作練習即是培養學生語文知識實踐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無論是小學語文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明確語文習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習作練習的重要性,并傳授學生有效的寫作練習技巧與方法,促使學生樹立習作練習的意識,同時為提高學生習作水平與語文寫作能力奠定思想基礎。

        二、結合所學語文課文,指導學生模仿課文進行習作練習

        小學高段學生語文習作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教師有效指導,學生長期練習才能達到的。由此,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課文的分析教學,來指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遣詞造句、寫作技巧、構思立意以及文章布局等,使學生能夠在模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進而形成自己的寫作方法,提高習作的水平。教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梳理課文的表達方法,其次指導學生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并用簡要的語言進行概括,最后與學生共同探討課文的構思立意,把握中心思想。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可以大致了解習作的主要步驟,并結合實踐練習,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習作水平。

        三、聯系生活實際,以真、精、準為原則,合理選擇習作素材

        根據調查顯示,學生習作水平不高與寫作素材的選擇有直接聯系,很多學生反映,找不到合適的素材,所以習作質量受到限制。基于這個問題,筆者提出,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從生活實際的事例與經驗中發現習作的素材,找到習作的切入點,進而充分挖掘生活事例的深意,創新寫作技巧,以提高習作的質量。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生活習作素材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真、精、準為原則,即真實是素材選擇的基本原則,然后能準確站在習作主題上,并圍繞主題精練復述素材,以提高習作素材運用的效率。

        四、深入解讀習作提示與要求,創新習作思路,提高習作深度

        習作練習多數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因此,準確把握習作題目要求,成為習作質量提高的關鍵。小學高段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先仔細分析習作提示,并詳細閱讀習作要求,并從習作的提示與要求中總結出習作的主題,確定習作的思路。另外,在了解習作的主題之后,學生還需要根據自身的習作能力,創新語言文字的運用與習作結構布局等,以提高習作的深度,進而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五、圍繞習作中心思想,科學安排習作結構布局

        小學習作多以記敘文為主,記敘文又分為敘事、記人、寫景、狀物以及寫活動等幾個方面,不同類型的記敘文的結構布局是有差別的。如,敘事記敘文一般按照事情起因、發展、結果的順序寫;記人記敘文則多以分述---總結的結構來寫;寫景狀物記敘文則是按照時間、空間、距離等的不同來寫;活動記敘文則是按時間先后或者地點轉移來寫。學生需要牢記各種文章的習作結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如,敘事記敘文以倒敘方式寫、記人記敘文以寫事情突出人物特點的方式或者總述---分述的方法來寫等,都可以突出學生的寫作技巧,為其他學生提供習作參考。

        六、精準運用語言文字,抒發真情實感

        小學高段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并能夠準確地使用詞匯與語句,但是有些相似字詞依然應該引起師生的重視。教師在指導學生遣詞造句時,需要重點講解一些詞性相似、詞義不同的詞的差異,以幫助學生精準運用語言文字,提高習作的“色彩”與“美感”。另外,學生在習作練習中,也應該注意真情實感的表達,切勿以套話、空話或者大量華麗辭藻堆砌來突出習作的水平,這樣容易使習作失去“靈魂”。學生習作練習過程中,必須以真情實感來寫,以提高習作受到樸實性與真實性。

        七、關注細節刻畫,在積累中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

        有人說,細節中見真情。由此可以說,在學生習作指導中,教師也可以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細節刻畫,以細節的描寫,突出文章重點,進而使學生習作“神采飛揚”的同時,學生也能夠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細節刻畫可以以臨摹課文片段、詳細描寫事件經過、把握人物言行舉止等方式練習,但是一定要注意“適可為止”,不能讓細節成為習作的累贅。

        八、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高段語文寫作指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習作教學的重難點,并針對問題進行創新教學,指導學生創新立意、合理選材、科學布局,以提高學生習作的質量,同時促進學生語文習作能力的提高。相信,隨著小學高段語文教師的不斷研究與實踐,因材施教,學生的習作水平定然會得到一定的提高,為學生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與語文素養提供有力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黃瑞夷,江平.創境生情,讀寫結合---小學讀寫結合習作指導課課堂實錄及評點[J]

        [2]張國建.點擊網絡時空,奏唱作文樂章---網絡環境下小學中高段作文教學的優化與整合[J]

        [3]李琳.對綜合實踐活動介入小學高段作文教學的幾點感受[J]

        第7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關鍵詞: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249-01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活動,要提高小學高段語文教學質量,就必須提高上課的質量。有不少人提出了“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的口號,把上課看成了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盡管我們對此提法并不完全贊同,但是這個口號的積極作用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上課的好壞確實對教學質量的高低影響極大,如何才能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呢?我們談一點個人的看法。

        一、認真備課是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質量的保證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學也正是這個理。在既定的教師水平,學生基礎和教材內容的條件下,教師能否備好課,是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備課應認真鉆研語文教學大綱,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做到對具體教材成竹在胸。現在各種現成的經典教案都可借鑒,但要針對具體情況寫出特色來。現行新編教材重在學生的能力培養,不是靠硬灌輸。因此教師在備課中所考慮除了將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外,還要設計多種語文教學活動設想。經過進一步推敲而條理化、科學化,明確地體現于教案文字之中,這是使語文教師的備課更加系統、準確和深刻的一步。寫成教案又為課堂教學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備忘材料。教案一般要反映教學的目的要求、教學的重點及實施的步驟和方法,教案應系統、顯明、實用。教案編寫好后,還要熟悉教案,把教案的內容融化在自己的腦子里。只有備好課,才能談得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遵循課堂教學規律,調動兩個積極性,是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教學是由教師、學生、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諸要素組成的復雜的過程,要充分發揮教師教的激情和學生學語文的興趣。生動的講解能引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學生的積極投入又會調動、激發教師的課堂教學。當教師向學生進行導課,提出教學目的后,學生知道了自己在該課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從而形成了學習動機。學習動機的形成,既要有知識上得到啟發的興趣,又要有心理上引起探討的情趣,因此使學生產生一種求知啟智,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去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

        教師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藝術。根據課文內容的不同,運用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與啟發性的語言,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教師講得準確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發展邏輯思維能力;講得精辟,可以訓練學生思維深刻性;講得生動,可以喚起學生的想象;講得含蓄,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畫龍點晴,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突破性。

        在語文教學中,富有激情的教師就能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造一種意境,使活潑好動的中學生產生興趣,吸收其注意力,發展其想象力。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實效果。當然也不能一味堆砌詞藻,嘩眾取寵。只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會增進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益,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就會上升。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相互容合,不但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關鍵,也是決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

        三、實行教學方法改新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過程,教師的教授對象是一群生龍活虎,不斷發育成長的學生。不但這一年的學生和另一年的學生情況不同,就同年的學生情況仍不相同。所以要時時改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觀念,特別目前的教材改革,也是適應一定形勢的需要,強調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傳統教法進行語文教學,一般分為下列五個階段進行。

        1、組織。這是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活動的一般內容有:安頓秩序,吸引注意,提示目的等。

        2、導課。教師活動內容主要為: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題,其方法很多。

        3、中心。這是上課的核心部分,教師主要活動對學生進行知識、智能和思想教育。

        4、鞏固。這是上課的后繼階段,鞏固當堂知識,教師主要進行小結。

        5、練習。為了對上課內容進行運用,布置與指導學生作業。目前教學方法的改革, 主要是為了改革“一講到底”或“填鴨式”的老辦法,增加課堂教學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目的更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認為可采用如下方式進行教學:

        (1)規定7分鐘內,各自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快速閱讀課文,進行思考。同時教師檢查學生預習。(如:生字生詞)

        (2)教師在巡視并了解學生閱讀情況的基礎上,精講25分鐘,書寫板書,提出相關問題,學生補充好相應的筆記。

        (3)引導和鼓勵好學生在聽完新課之后進行思考,質疑約為8分鐘。又讓學生依次發言,有秩序回答,教師做訂正和補充,教師也可采用提問學生的方法。

        (4)進行課堂作業約5分鐘,習題少而精,一般只做二、三道題或對該背誦的內容指導其背誦,最好能夠達到當堂背誦。

        用這種方法進行語文教學,顯然使教師“講”的活動減少了,但卻增加了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腦、動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發展或掌握自學的方法。

        四、課外活動是提高課堂質量的補充

        第8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 作文教學; 有效策略

        在小學階段,我們絕大多數老師會在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寫一句完整的話,在不斷的練習中有了片段的出現,到三、四年級就發展成作文了。但從我的高段教學中發現學生總覺得寫作文很難,學生常常是為了作文而做文。作文變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一種累贅。我親眼目睹了三年級老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寫作文,又看到他們一句句,一本本地寫評語。我傻眼了:難道我們老師和學生就應該如此勞累?如何培養和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讓作文教學變得更有效以減輕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的負擔?

        作文教學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要減輕學生和老師的負擔,必須讓我們的作文教學有實效。

        1 加強閱讀打基礎

        小學生作文難,是因為腹中空空,他們沒有“源頭活水”。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去幫助這些學生找到這水。閱讀就是這水,選入課本的課文和指定或自選的課外讀物都可以成為閱讀的對象。它不僅是作文內容的重要來源之一,而且可以從中學習語言和表達方法,還可以使學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因而要正確引導學生多閱讀。

        1.1 發掘閱讀資源。魯迅曾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花源”在哪呢?首先,可以鼓勵學生好好利用報刊雜志,比如《小學生語文報》、《學語文》等,讓這些書刊成為學生早讀、午讀的重要材料。其次,配合學校少先隊工作,在班內成立“紅領巾小小圖書館”,發動學生把自己的課外書存入館中,讓大家分享圖書資源。再次,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資源,組織學生借閱圖書,擴大他們的閱讀面,引導學生從各種類型的文本中吸取豐富的營養。當然,教師也應適時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解決閱讀中碰到的問題。

        1.2 積累好詞佳句。在實踐中,我要求每位學生都備有一本讀書筆記,我們稱之為“采蜜集”。我的老師曾經用了這個方法,讓我有所“悟”;所以我也采用了這看似老土的方法。我讓我的學生把閱讀中覺得好的句子或精彩片斷摘錄下來,并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他們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另外還要求學生在每學期的“寒暑假讀好書征文”活動中認真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寫寫讀后感。學生通過閱讀開闊了視野,從群書中學到知識,取到百家之長。并不斷積累寫作材料,做有心人,將學到的他人語言的長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 鍛煉說話謀發展

        “說話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說,可以更無拘束,可以不分時間、地點,不受題目所限,更自由、更隨意的“我口說我心”。這對書面語言不太豐富,積累甚少的學生來說,就提供了一條完成任務的便捷通路,尤其是低年級。

        2.1 一分鐘會。利用每一堂課課前一分鐘的時間,讓一位學生嘗試消息。消息來源不限,想說什么就可以說什么。這樣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認真收集素材的習慣和具體、清楚地表達一件事的說話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自己身邊的生活,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段,每一個細節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為舉止,環境事物進行有條理地觀察,進而發現寫作的素材。如: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七的習作,一般學生是無法理解家長對王虹的干預的,更不能站在知心姐姐的立場上寫好回信。于是我們組織了家長態度,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長平日里的態度。大家從不同家長的態度中體會王虹家長的用心。學生在聽、說過程中,訓練了口頭表達能力,也為書面表達打下了基礎。

        2.2 創設情景,訓練說話。這個策略對低年級更適用。如:以學校“認認真真寫字,踏踏實實做人”為背景,創設情景,討論一手漂亮字的作用。大家在熱烈的討論中明白了學校的良苦用心,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一方面,訓練了參與討論的學生的說話能力,另一方面,也訓練了其他學生耐心聽的能力,還提高了大家辨別的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深掘事件本身的內涵。

        3 樹立榜樣顯成效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尋找了多條途徑。我相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們教室的宣傳欄里有學生的優秀作文排行榜,用以表揚每次周記取得優秀的學生,樹立優秀榜樣。我很清楚的記得一位并不優秀的學生曾經上榜,上榜是因為這樣一句話:“我不再是一只叼著鞋子亂跑的小狗了,而是一只會看家的大狗了。”雖比喻不是很恰當,但這樣的鼓勵在當時卻帶動了一小批愛“亂寫”作文的學生。學校的紅領巾廣播是學生自己的宣傳陣地,能在那里有自己的身影是很多學生的愿望。為了提高他們的文章質量,增加被采納、廣播的可能性,我常常與他們一起修改他們的文章。師生的付出學生是見到的,當文章被采納、播出時總能見到學生朝我微笑的神情。于是我鼓勵他們向更高層次發起沖擊,校作文比賽獲獎名單中有他們,各類征文比賽中也能見他們忙碌的身影,一些報刊上也有了他們的名字。學生的成績得到了肯定,榜樣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撥動著他們積極向上的心弦。獲獎的學生寫作興趣越來越濃,沒有獲獎的學生也主動加入。這樣班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愛作文的濃厚氛圍。

        第9篇:高段作文教學范文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目標;積累素材

        “Stereoscopic turn” of the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explore tiny

        Yue Yuchun

        【Abstract】In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I tried all-directions, many angle, vividly carry on composition instruction, realization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non- intelligence’s factor especially student’s mind and body and brain overall excellent turn development, exaltation composition level, this be adoption the composition teaching of“stereoscopic turn”.This kind of teaching thought of“stereoscopic turn”, include five big part:The composition target is stereoscopic to turn, the backlog material be stereoscopic to turn, the interest stir up stereoscopic turn, instruction the writing be stereoscopic to turn with the composition review to change stereoscopic turn.Of each part close contact, permeate mutually, formation the thinking process of“stereoscopic turn”, also promoted in the meantime composi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Teaching target;Backlog material

        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了全方位、多角度,靈活地進行作文指導,實現了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特別是學生身心及腦全面優化發展,提高了作文水平,這就是采用了“立體化”作文教學。這種“立體化”教學思想,包括五大部分:作文目標立體化、積累材料立體化、興趣激發立體化、指導寫作立體化和作文評改立體化。各部分之間緊密聯系,相互滲透,形成了“立體化”思維過程,同時也促進了作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關鍵在于攻破作文教學難關。即使基礎知識雙邊活動搞得再好,學生寫作水平低下,那也算不上成功的語文教師。下筆有神助,小學打基礎,基礎好,底子勞,才可望成大器。而我們通常的作文教學,又往往采取從課堂到課堂、范文到范文的“平面性”教學,這種“平面性”教學具有被迫性,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也不易發揮主導作用。作文水平雖有所增長,但那是暫時的;知識也有所訓練和提高,但具有單純性;思維雖有所發展,但具有機械性。

        據此,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了全方位、多角度,靈活地進行作文指導,實現了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特別是學生身心及腦全面優化發展,提高了作文水平,這就是采用了“立體化”作文教學。這種“立體化”教學思想,包括作文目標立體化、積累材料立體化、興趣激發立體化、指導寫作立體化和作文評改立體化。

        1 作文教學目標立體化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小學階段的作文要求,各個年級要有所側重。低年級要加強詞和句的訓練,要求說話寫話語句通順,前后連貫;中年級加強段的訓練,并開始練習寫簡短的記敘文,要求條理比較清楚;高年級要求中心明確,并達到全面要求。根據上述要求,作文教學的目標應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來確定。

        知識指的是文章表現出的字、詞、句、段、篇、修辭、邏輯等;技能是作文教學目標的主要方面,包括用詞造句、連句成段、布局謀篇以及運用文字技巧的能力;情感是文章的靈魂,作文情感應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使學生在寫作的同時受到情感陶冶,培養愛國主義、親情等高尚的情操。

        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形成了一個立體。即是說作文教學時,三者兼顧,循循善誘,能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 積累材料立體化

        一提起作文,學生就咬筆頭,皺眉頭,“作文難,難于上青天!”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根本原因,或是平時沒有留心周圍的人和事,或是沒有把看到、聽到、想到的記下來形成材料,作文時便于運用。怎樣教會學生積累材料呢?我通過多年實踐,摸索出三條途徑:

        2.1 觀察體驗,從生活中直接獲取生動的“活”材料:“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生活是作文的材料“源泉”。要獲取它,靠的是觀察體驗。觀察要用眼睛看,遠觀近察,事事留心,要養成習慣。教育學生觀察時注意以下方法:(1)從近到遠。從小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擴大到其它方面。(2)從簡單到復雜。看畫面從簡單到復雜;看實物,從一種、一點擴展開來。(3)從圖畫到實物。畫面內容集中,范圍也小,容易觀察;實物則采用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得到不同的觀察結果。(4)從簡單敘述到展開想象。隨著年級的升高,從開始用簡單一句話敘述觀察的內容,到具體敘述想象出來的未曾看到的內容。

        體驗,是對生活更深層次的感受。這不僅是看的問題了,而是沉到生活中去,“親知親歷”,“摸爬滾打”。教師為了讓學生獲取作文材料,可以有意識地組織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比如:做游戲、組織(春)秋游、家務勞動競賽、打掃街道、幫助軍烈屬干活、登臺表演主題班隊活動等。只有這樣,獲取的材料才會有血有肉,有感有情,真實可信。

        培養小學生的觀察體驗能力,對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有很大關系,忽視這種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由于受到生活經驗的局限,對周圍事物就會視而不見,作文就無話可說,感到困難。

        2.2 調查、采訪,有目的、有計劃地去進行材料的收集:新聞記者的看家本領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寫”,只有勤調查、勤訪問才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學生作文前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調查、訪問活動,也是積累材料的有效途徑。采訪的對象很多,既可以本班本校師生為采訪對象,也可采訪他校或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或知情者)。采訪時務必要勤動手記錄,事后整理成條,以便寫入文章。采訪所選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輕松愉悅為佳。

        2.3 看書報、學習、看電視、上網,多方獲取作文材料:任何人都不能事事直接經驗。這樣,從書籍,報刊中攝取知識,從電視、網絡中獲得信息,也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災區人民自強不息、全國人民獻愛心的動人場景;2010年上海世博會數十萬志愿者助國威的難忘畫面,那就靠報刊、電視或網絡給我們傳遞信息,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們中華兒女的愛國之心怎不激蕩?

        引導學生積累材料,貴在四多一勤一重視:多看、多聽、多做、多思和勤于記筆記,重視思維訓練。

        3 激發興趣立體化

        “情動于中,而行于言。”(《毛詩序》)寫文章須自己情愿才行。激發學生旺盛的寫作熱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只有有感而發,一發而不可收,才會寫出優秀的作文來。而小學生可塑性強,無意識注意占優勢,怎樣激發他們的作文興趣,則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

        3.1 隨機應變,抓偶然事件,觸發寫作動機: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我組織學生觀看了樂壩鎮“樂業杯”男子籃球賽決賽。當學校隊以1分之差輸給水泥廠隊屈居亞軍時,全班同學都哭了。我認為這是教育學生愛我校園的良機,便回校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人人爭先發言,個個痛陳賽感,情緒激揚,愛校如家。我不失時機地叫大家把想到的寫出來,并命上題目。由于是親眼所見,很快就完稿了。有寫《難忘的球賽》的,有寫《寶貴的一分球》的,還有寫《我為學校隊助威》的……肺腑之言,十分動人。有兩篇還選寄給了《紅領巾》雜志。又如,我們這里有中秋吃月餅賞月的習慣,可借此事讓學生作文,抒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深厚情誼。

        3.2 借鑒范文、錄音或錄像,激發想象,啟發寫作動機:小學課本中的優秀文章很多,中、高段教材各單元還專門配有“同類”精讀、閱讀文章供學生學習。電化教學中的配套錄音帶或錄像片,遠程教育資源豐富,網絡中的課件,可供學生作文時參考,這些都是激發想象的好材料。只要運用得當,使用巧妙,都能觸發學生作文動機,在此不必多言。

        3.3 操作體驗和言語激發的正面教育,也是培育寫作動機的良好方法:自編自演節目、剪貼動植物畫面、郊外游覽、開故事會、演講會、開展家務競賽等等,均能激發學生寫作熱情,都是從生活中來的真情實趣。

        正面引導作文時,教師要講清作文的目的、意義、任務等,或以故事形式引入,或師生展開大討論等,讓孩子生發作文動機,激發寫作熱情。

        以上三方面是相互結合形成“立體網”,自覺產生作文興趣,讓學生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4 指導寫作立體化

        指導寫作立體化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橫向指導,二是縱向指導。前者是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中學寫。讀是吸取、積累;寫是“傾吐”,是表達。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目的。凡是課文中好的詞語、名言、警句,我都讓學生用專門的詞句摘抄本抄錄下來,時常研習,準備寫作時用。

        具體如何指導學生寫作呢?那就是縱向指導的范疇。

        4.1 審題:無論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自命題作文,話題作文等,都離不開審題。審題就是仔細推敲和認真分析命題者的意圖和題目的意旨,從而確定文章的體裁、選材范圍、中心思想及寫作重點等。審題要注意抓住題眼,如《我們班的新事多》,題眼是“新事多”。從題目看是寫記敘文,“多”確定了不止寫一件而是寫幾件事,“新”要求所寫事件含義深,意義新,“我們班”又規定了新鮮事發生的范圍。題目所示的中心也是明確的:展現新時代學校新風貌,新時代學生的新風尚。

        4.2 立意: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或主題。審題是解決“寫什么”,立意是解決 “為什么寫”。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統帥和靈魂,下筆前確立好中心,才能根據中心選材、安排結構和正確運用表達方式。如《一個為別人著想的人》是歌頌這個人為別人著想,急別人所急的好思想,而《夏天的晚上》的中心,要求通過所選的材料(生活事實)去提煉中心。可以從同學們夏夜玩游戲、講故事來表現愉快的童年生活;也可以寫大人們在夏夜拉家常歌頌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還可以從老師在夏天的晚上放棄休息、娛樂等繼續輔導差生來體現園丁的奉獻精神……

        4.3 選材和確定詳略順序:根據已確定的中心選材,選材要“嚴”,做到選擇的材料真實可信,新穎脫俗,獨特典型。把與中心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堅決刪去,力求精而不贅。

        選好材料后,就確定哪些材料詳寫,哪些略寫,做到詳略得當,中心突出。還要確定哪些材料先寫,哪些后寫,做到言之有序,娓娓道來。

        4.4 選擇恰當的開頭和結尾,注意過渡和照應:古人認為文章最好的結構形態是“鳳頭、豬肚、豹尾”(見喬夢符語),即“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在精密組織材料的同時,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力求準確、精彩、生動,使作文開頭優美,中間豐富,結尾含義無窮,耐人尋味。

        在組織材料形成文章時,還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銜接和呼應。銜接就是過渡,它起著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無論是過渡段,還是過渡詞或句,都會使文章結構緊湊,貫通一氣,邏輯嚴密。

        5 作文評改立體化

        清代偉大的小說家曹雪芹,“嘔心瀝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定稿的《紅樓夢》成為我國古代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說。這充分證明文成于改。難怪人們常說:“三分文章七分改”,“文章不厭百回改”。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指導學生學會評改作文,也是學習寫作、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怎樣指導學生評改作文呢?要做到三對照:(1)與要求對照。檢驗作文內容的目的性,結構的完整性,重點的突出性,形式與內容的一致性。(2)與實踐對照。檢驗作文取材是否源于生活,提高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養成實事求是的好品德。(3)與同學對照。總結得失,取長補短。

        教師在指導學生評改作文過程中,方法要靈活。既可集體批改,也可互評互改,還可自我批改。批改時做好記錄,批改后及時傳遞信息。采取集體講評、自我講評、對比講評、專題重點講評相結合,達到以評促改,以改促寫的良好循環。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本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 亚洲精品亚洲国产3区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费播放 | 色9月婷婷A级 | 亚洲午夜福利片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