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藥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OTC;現狀;2015年
OTC是英文Over The Counter的縮寫,在醫藥行業指非處方藥[1-3]。非處方藥是消費者可不經過醫生處方,直接從藥房或藥店購買的藥品,而且是不在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藥品。營銷是關于企業如何發現、創造和交付價值以滿足一定目標市場的需求,同時獲取利潤的學科。本文對OTC營銷現狀及2015發展趨勢進行綜述。
1 OTC產品概況
目前有OTC產品4727個,中成藥占百分之七十八點七,化學藥占百分之二十一點三。近幾年我國OTC市場迅速發展,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位居全球第一。
2 OTC產品及其發展趨勢
由于基藥政策的限價和招投標限制,部分企業的一部分產品會以OTC渠道為主進行營銷運作。大健康產品越來越多。“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保健養生到藥店”的消費行為習慣的形成崔進了大健康產品的發展。大健康產品涵蓋面非常廣泛,比如鴻茅藥酒、江中健胃消食片、靈芝孢子油、甘麥大棗湯、龜齡集、龜苓膏、維C、維E等。最近國家政策鼓勵扶持健康產業,大健康產品將成為藥店最暢銷的OTC品類。
3 2015年OTC市場營銷現狀
盡管有人覺得基藥在蠶食OTC市場,但我國OTC還在快速增長的,目前OTC零售市場規模約在2000億元左右。政府實施醫改,提高底層居民醫療水平,但醫改進行的較艱難,OTC市場是非常樂觀的。目前我國OTC市場占醫藥市場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按照國際慣例一般比例為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自我保健和自我醫療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對大健康常品的需求。城鎮化帶來大量的新增城鎮人口,這個新增群體,對醫藥保健品的需求是剛性的。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預計2015年達到2.16億,這給OTC大健康行業帶來巨大商機。OTC市場的沖擊主要有醫保定點藥店非藥品的限售;產品變成基藥后,最高售價被限制,導致被其他品種取代;零售終端運營成本不斷攀升。
4 2015年OTC市場發展趨勢
4.1 大連鎖與品牌廠商的品牌藥品的戰略合作區域緊密趨勢
品牌藥企認識到主流連鎖代表醫藥零售發展方向,因此開始正視和重視主流連鎖,開始和連鎖藥店戰略合作。工業不重視和讓利連鎖就會失去這部分零售的份額,連鎖不重視品牌產品,不賣品牌產品會失去消費者的支持,所以未來的工商合作將會進一步加強。工商合作可以快速提升某一個品類在連鎖中的銷售份額,有利于做大。未來合作還會出現的合作模式有:請連鎖高管到工業參觀體驗;工業建立服務連鎖藥店;工業做自己產品的專柜營銷等。
4.2 OTC市場的精細化管理趨勢
以前那種“廣告+商業渠道”運作的模式效率效果都越來越低,因此OTC市場的精細化管理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的必然趨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精細化營銷管理工作:細分消費者需求和媒體接觸習慣,多種方式塑造品牌;細分不同區域市場;細分不同終端類型;細分渠道與終端隊伍,各種類型不同商業渠道零售終端都有隊伍開拓與維護上量;細分產品及其合適的運作模式。
4.3 終端推廣取勝趨勢
零售商要給患者建立檔案,提供一些優惠政策如:節假日打折活動、定期的健康檢查等。服務營銷一項內容是工商一起走進社區,地點可選在社區內公園、小廣場、出入口、老年活動中心、菜市場等地、寫字樓、企事業單位等。會議活動可采取“主題講座”的方式,并為活動參與者準備小禮品。會議活動過程中一定要建立客戶檔案并定期進行分析,根據分析所得出的數據向消費者提供有效的服務。
4.4 與連鎖合作共建品類管理中心趨勢
工商協作,做大做強,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各種品類管理中心。品類管理是藥店真正開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現。新品類中心,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來定義品類,提供一站式疾病解決方案,從而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4.5 提高人員素質的趨勢
和人員索質提高是醫藥營銷的當務之急,日趨完善的OTC分類管理辦法正在實施,這一辦法的實施對零售市場在人員素質(特別是業務素質)、配送質最、銷售行為等方面提供了相應的管理要求。提高人員素質是OTC營銷的發展趨勢之一。
4.6 重視大眾健康宣傳的趨勢
根據國家“四進社區”的精神,利用強大的銷售網絡,宣傳健康衛生知識,介紹企業的產品。老年人人均每年用藥水平比總體平均水平高好幾倍。社區宣傳有利于對老年人的直接服務,是一塊非常有開發潛力的市場。企業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知識、藥品知識講座,提供免費的健康咨詢,拉近了銷售代表與患者之間的空間距離,并建立起忠誠度。同時,加強社區服務,企業可在第一時間內捕捉到市場變化的真實信息,及時作出營銷策略的調整。
4.7 做終端品牌趨勢
大眾媒體費用高,大部分企業轉而尋求投入終端品牌。終端品牌:經常把連鎖藥店組織起來搞活動,通過藥店行業媒體來做軟硬廣告投入,樹立自己的企業形象。行業內大部分企業常用的方式是:組織連鎖藥店老板參與各種文化之旅、高峰論壇等;組織店員、店長、藥師的各種選秀相互學習交流經驗。依靠終端品牌,產品也可以實現一定規模的銷售。服務營銷一項內容是工商一起走進社區,地點可選在社區內公園、小廣場、老年活動中心等居民集中地、早夜市、菜市場等地等。活動需準備的工具主要包括桌子、顧客登記表、筆記本、椅子、條幅、展架、筆、DM單等。
4.8 基藥對OTC市場短期內的沖擊趨勢
基藥品種增加以后幾乎涵蓋了各個治療領域且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買藥可以按照比例報銷,零售市場就無任何價格優勢可言。醫藥分開進展緩慢,藥店零售的生意越來越差。政府招投標壟斷嚴重打擊了第三終端零售市場。筆者認為對于獨家品種可以通過提高中標價格,放量增漲,但對于已經在廣告的品牌OTC產品,限價后就很難運作,廣告費可能都掙不回來。
參考文獻
[1]杜業明,周海生.WTO架構下中國醫藥流通企業發展戰略研究[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3(1).
1、第一終端現狀及發展趨勢:二甲以上醫院為主導的醫院仍是中國藥品分銷的主渠道, 2008年,中國19701家醫院的藥品銷售總量約為3025億元(占成品藥銷售額的60%),其中約2800家大型醫院的占比就達80%。其中第一終端(醫院)市場為國內外大型藥企的主要品種,集中度較高,在全國的醫院銷售中,銷售領先的20家企業所占的份額合計為28.8%。外企在醫院銷售的絕對值和增長均較高。內資企業上榜的有:山東齊魯、江蘇恒瑞、哈藥集團、揚子江、北京雙鷺、上海新先鋒和海南通用三洋7家,在前20家領先企業中銷售占比僅為28.32%。第一終端已被外資及國內大型醫藥企業所占領。
由于公立醫院的改革還處于試點和摸索期,故未來幾年內第一終端的主流展地位仍將牢不可破,并將持續穩定、高速增長(或大于產業平均增速),只是其中的縣級醫院的占比可能會有更多的拉動。
2、第二終端現狀與發展趨勢:城市的零售與連鎖藥店占全國藥品總體銷量的26%,全國零售藥店總數已達36.7萬家,中國現有連鎖零售企業1986家,占全國總門店數的34.96%,連鎖經營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008年藥品零售市場銷售規模約為1300億元,同比增長約18.2%。連鎖百強的分店總數達43945家,占全國的12%;連鎖百強銷售額572億元,占全國的44%。但隨著新醫改政策的頒布,第二終端市場的規模走向目前還難以推測。
國家政策導向:“零售藥店全部配備基本藥物”+“患者憑處方可以到零售藥店購買基本藥”, 基本藥物制度的推廣下,零售藥店是否也實行“零差率”配送?是否能夠在基層醫療機構得以堅決貫徹,目前政策還不是十分確切。
3、第三終端現狀與發展趨勢:第三終端基層醫療機構銷售占全年藥品銷售的14%,未來的發展趨勢第三終端增量明顯,市場總趨勢看好,但由于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需要一定的磨合,其中基本藥物制度在2010年對第三終端正面拉動較大。但總的趨勢是新醫改將極大地擴容。
二、 造成中小型藥企生存困境的成因:
1、中國醫藥市場供求矛盾突出:中國醫藥產業經過一輪較長時間的持續高速成長后,影響行業良性發展的各種矛盾逐漸顯露出來,其中市場競爭與行業監管的矛盾、市場經濟與醫院壟斷的矛盾、健康產業與賄賂經濟的矛盾、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等尤為突出。中國醫藥產業已經進入一個危機與轉機并存的關鍵發展時期,相對如此高的發展速度,中國的藥品管理法規體系、監管體系和相關的定價、招標、報銷、使用、稅收等綜合體系的完善速度和程度是落后的,至今還不能像國際那樣相匹配和成熟!醫藥企業數量過多,截止2009年12月份我國藥品生產企業就有4702家,相關的藥用輔料、包裝材料、醫藥化工生產企業更是多如牛毛,存在著產能閑置和市場無序甚至惡性競爭,藥品質量事故不斷出現。如果對于數量沒有太直觀的判決,我們可以看看先進國家醫藥企業的數量分布,目前國際主要醫藥大國的生產企業數量,世界醫藥經濟排名第一的美國,醫藥企業數量不到2000家。排名世界第三的德國,醫藥企業數量不到1100家,排名世界第五的英國也只有330家而已。
各地政府是重復建設的主要引導者(省級集中采購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地方保護主義現象抬頭),對于醫藥企業缺乏必要的限制,行業外資本是重復建設的主力軍,缺乏風險警示。導致了醫藥企業之間同質化嚴重,競爭過度,缺乏創新能力。最為說明問題的是:其中在3244個化學藥物品種中(不分劑型),262個品種卻占據了注冊文號總量中的70%,本土企業在產品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質量控制、營銷能力等與外企還有相等的距離,缺乏全球競爭能力。
而中國境內的原料藥的出口大國地位是靠高污染、高能源于原料消耗與超低價格等換來的,制劑更是幾乎沒有出口。
當前醫藥企業贏利能力低,虧損面居高不下。2008年1~11月虧損企業1445家,行業虧損面為21.1%;累計虧損額41.8億元,同比增長10.3%,2009年1~5月虧損面仍為20.2%。即使是領先企業的人均產值也遠遠低于國際水準醫藥商業的利潤率長期蹣跚在0.8%以下,最低曾為0.56%。由于資產回報率低下和缺乏相關鼓勵政策,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在1%左右,遠低于國際水平的15%,而且也低于我國其他高技術產業。國內藥企對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大量依賴仿制,陷入低端競爭的惡性循環。研發產出效率也處于較低水平。由于研發投入以政府資金為主,雖近年來增幅很大,但創新研究和技術轉化研究卻效果不顯著,整體行業鮮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重磅新產品,又缺乏產業升級所必需的技術支撐,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低,讓出了國內市場也未換來技術,中高端醫院市場基本被進口藥、合資藥壟斷,而且有大舉進軍低端趨勢。
“企業多,藥品供應鏈過于復雜”是罪魁禍首,進而引發“小、散、低”,造成從一般的“過度競爭”,演變為“惡性競爭”,許多企業甚至是不計后果、不計成本進行最后的血拼。造成“多”的局面與行業準入門檻的降低、地方一味追求產業經濟指標、地方保護主義抬頭、輿論不當宣傳與誤導、缺乏必要的退出機制和藥監省級以下垂直管理解散等因素緊密相關,造成了當今藥品安全體系相當脆弱,目前內資骨干企業上有跨國集團的壓制,下有眾多小企業利用非法競爭手段攪局,異常無奈和無助。應借鑒日本的醫藥改革經驗,首先解決行業無序發展的問題,促進產業集中度提高。
三、 中小型藥企的生存出路:
對需求總量的擴張(本次改革特點是增量改革),政府追加投入直接促進了醫藥產業的需求。2008年,衛生總費用已達到12218億元,人均衛生費用915元。近兩年來,政府和社會的衛生費用支出在持續增加,而個人支付比例在下降。未來三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追加投資8500億元,其中今年的中央財政已安排1181億元(不含地方投入)。醫療服務和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將激發居民的就醫熱情。08年底,全國衛生機構已達30萬個。3年內使全民參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大學生、農民工納入醫保覆蓋范疇。這些舉措,已使2008年全國就診和住院人次分別增加3%和4.8%。
2、中小型藥企順勢而為:基層醫療機構大量建設、醫療條件逐步改善。將首先增加對低端醫療市場的需求,其次將對普藥生產和醫藥商業產生重大影響。價格杠桿引導醫療需求向基層醫院傾斜。未來基層醫院的醫療收費標準和個人支付比例都將遠低于中高級醫院,可降低高價藥的市場增速。新醫改對縣級醫院的強化將對處方藥的銷售產生一定影響。隨新醫改的推進,縣中心醫院將成為區域的醫療診斷中心,未來處方藥的銷售將有一定比例的逐步分流,醫保向重大疾病傾斜將使重癥用藥面臨更大機會。這將給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用藥也帶來較大增量的機會。
3、找準營銷模式:
(1)、學術推廣模式:如果藥企有良好的產品力可以關注學術專家和處方醫生,具有大量的科學、專業的學術證據。建立和維護專家網絡,從局部強勢的大醫院逐漸影響到小醫院。通過依靠學術活動和專業拜訪、產品促銷來維系與醫生的關系從而達到產品銷售提升的目的。由于中小藥企資金有限最好從幾大強勢市場著手,有利成本的控制。
(2)招商模式:如果藥企擁有良好的產品力,產品多為市場競爭力強、臨床市場潛力大、利潤空間豐厚,但受限于中小型藥企的銷售網絡和人力未能覆蓋。通過各地的醫藥商、居間人進行市場運作。可采用招商模式靈活多樣、找到合適的居間人和商產品上量較快、企業風險小、資金回籠快。
(3)普藥深度分銷模式:如果藥企所擁有的產品多為幾十家甚至是上百家生產的普藥品種,品種無特色、在醫療市場中普及度較高。價格幾乎賣穿、利潤空間低、多通過物流公司帶動銷售,量是利潤的核心來源。可通過與全國性的物流性商業和各地的快批、快配分銷至縣級及縣級以下新農合、社區醫藥等第三終端市場。
關鍵詞:藥品服務與管理;人才需求;崗位能力
2015 年教育部調整了高職專業目錄,食品藥品管理類中增設了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并于2016 年開始招生,如何構建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成了職業院校迫在眉睫的難題。深入醫藥行業調研,了解醫藥企業對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及崗位能力,對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一、調研內容
1.調研對象
本次調研對象為藥品監管部門及行業協會、醫藥生產、批發、零售企業管理人員、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以及在醫藥行業從業的畢業生、實習生,其中涉及藥品生產企業2家,藥品流通企業8家,畢業生、實習生60人。
2.調研內容
(1)從藥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獲取如下信息:醫藥批發、零售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的趨勢。
(2)與醫藥生產、批發、零售企業管理人員、專家和一線技術人員召_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表獲取如下信息:醫藥企業對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及崗位能力要求;企業專家和一線技術員對本專業所從事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剖析。
(3)與畢業生采取座談,個別面談,發放調查問卷獲取如下信息:對本專業知識、技能、素養及崗位從業素質要求的認識;對本專業在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3.調研方式
主要采用召開座談會、個別面談、訪談調查、發放問卷調查表等方法。
二、調研結果分析
1.人才需求分析
由于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醫保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我國已成為全球藥品消費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醫藥企業的經營理念已開始從營銷轉向專業服務,保證藥品質量并做好更全面、更準確、更貼心、更多渠道的用藥指導和健康管理的專業服務,將成為未來醫藥經營企業的發展趨勢。
調研顯示,在醫藥企業從事崗位中,高學歷層次則傾向于質量監控崗位、研究開發等崗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主要從事服務技能型操作,例如醫藥零售企業的健康顧問、營業員、電商客服;醫藥批發企業的質管員、保管員、養護員、購銷員等。而目前醫藥企業都在發展慢病管理、醫藥電子商務,高職專科層次具備藥品服務與管理技能應用型人才十分稀缺,滿足不了用人單位需求。
2.崗位能力分析
結合調研結果,筆者對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對接的主要職業崗位及對學生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總結分析如下:
用藥咨詢與指導崗位(核心崗位)
崗位要求:能夠進行常見疾病的用藥推薦,提供正確的指導用藥,確保顧客用藥安全。能夠對(中藥、西藥)處方進行調配。
對學生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具備較強的藥品藥理作用、制劑、規格、主要臨床用途、用法與用量、主要不良反應等的介紹能力;具備問病薦藥與處方分析能力;具備人際溝通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公共關系、商業禮儀等能力。
醫藥商品購銷崗位(核心崗位)
崗位要求:能夠結合醫藥商品及醫藥市場的特點,進行藥品購銷的商務談判活動;能夠應用銷售技巧開展醫藥商品銷售;能夠運用藥事管理與法規知識對藥品進行有效管理。
對學生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具備醫藥商品相關法律法規等基本知識;具備良好的銷售技巧、必備的溝通協調能力、社交禮儀知識,能夠建立與維護同客戶的良好關系;具備公共關系、商業禮儀等能力。
醫藥倉儲管理崗位(相關崗位)
崗位要求:能夠對入庫和退回藥品進行驗收,進行有效期藥品的管理;能夠對藥品進行保管與養護,保證藥品在保管期內質量穩定;能夠按要求準確處理藥品發貨,并做好相應記錄,能夠對庫存商品進行系統盤點。
對學生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具備藥品管理法律及專業知識;具備醫藥物流、財務管理等基本能力;具備文案寫作、EXCEL、WORD等日常辦公能力。
醫藥電商客服崗位(相關崗位)
崗位要求:能夠通過網絡進行用藥及健康服務咨詢;能夠完成網店日常銷售工作,為顧客導購,問題解答;能夠解答客戶咨詢,促使買賣的成交;能夠接單、打單、查單等處理訂單及顧客的售后服務。
對學生職業能力及素質要求:具備問病薦藥與處方分析能力;具備基本的計算機網絡應用能力;具備電子商務基礎知識;具備網絡營銷知識和技能;具備產品推廣及活動策劃能力。
三、討論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調研結果顯示,真正符合企業所需的高職專科層次藥品服務與管理技能應用型人才十分稀缺。因此,醫藥類學校應緊跟時代步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以職業崗位為依據,提升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素質
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應以職業崗位為依據,培養的專業人才應能夠從事藥品服務與管理工作。
3.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專業課程體系
依據崗位能力分析結果,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藥品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專業基礎課程方面建議開設:藥用化學基礎、中醫藥學概論、中藥調劑技術、藥品營銷心理學、臨床醫學概論、藥劑學基礎、藥物化學、藥物分析等程;專業核心課程方面建議開設:藥理學與藥物治療學基礎、基礎藥學服務、藥事管理與法規、醫藥市場營銷、藥品儲存與養護、商務談判與銷售技巧、藥品經營質量管理、醫藥電子商務等課程。同時建議開設配套的實訓課程:商務談判實訓、藥品零售服務綜合實訓等課程。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藥產業 GM(1,1)模型 灰色關聯分析
中圖分類號:R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4-064-03
一、引言
201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出臺,將“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作為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六項重點任務之一,力度前所未有。至“十一五”末,中藥行業總產值為3172億元,是“十五”期間的1.66倍。2011年,中藥行業總產值達3349億元,同比增長31.9%。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對中藥產業的資金扶持規模至少在1.35億元,同比“十一五”期間2500萬的扶持資金增加了1億元,這使中醫藥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戰略機遇期。同時隨著人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療效確切和費用低廉的中醫藥必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中醫藥整體觀理論思維、個性化辨證論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國際客戶群體與行業同行越來越重視和關注中醫藥,為中醫藥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但中醫藥發展也面臨許多新問題。中醫藥特色優勢尚未完全發揮,在防治重大疾病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成效還不顯著;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的問題還依然存在。而且隨著發達國家對中醫藥重視程度的增加,對植物藥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洋中藥因科技含量高,產品符合國際標準,且在入世后藥品進口關稅壁壘大幅下降,對我國的傳統的中藥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所以,如何盡快完善我國中藥產業結構的升級,實現中藥產業的現代化,保證中藥產業的良性發展,已成為了“十二五”期間,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
二、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中藥產業發展預測研究
1982年我國學者鄧聚龍教授首創了灰色系統理論,該系統能夠用于數量較少、信息貧瘠的各類數據預測。其中GM(1,1)模型是目前應用頻率較高的一種灰色模型,它由一個只包含單變量的一階微分方程構成,基于隨機的原始時間序列,按時間累加形成新的時間序列,并可用一階線性方程微分方程的解來逼近。
(一)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具體變量分析
為了對中藥產業發展水平進行較精確的模擬,從而得到較準確的預測結果,本文結合中藥產業特性,依據變量遴選的系統性、簡要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選取8個變量,以反映我國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其中,以中藥材種植面積(X1)、中藥產業總產值(X2)、中藥產業銷售產值(X3)和中藥產業人均產值(X4)反映中藥產業發展規模,以中藥產業國內需求(X5)和中藥材出口總額(X6)反映中藥產業發展潛力,以資產負債率(X7)、成本費用利潤率(X8)反映中藥產業負債及盈利情況。
(二)中藥產業GM(1,1)預測模型
1.數據預處理。本文收集獲得2001—2010年10年間8個變量的數據(表1),并根據GM(1,1)模型要求進行序列光滑性檢驗。實際中常用光滑比(k)來反映序列光滑性,即序列中數據變化是否平穩。一般需滿足ρ(k-1)ρ(k)
2.建立灰色預測模型本研究中,通過對序列算子進行替換,序列通過光滑性檢驗,可進行GM(1,1)模型預測。首先進行累加運算,計算出發展系數a和灰色作用量b。
A1=a1b1=-0.128107745.969749
A2=a2b2=-0.192108490.246329
A3=a3b3=-0.183016497.973328
A4=a4b4=-0.1220457922.215407
A5=a5b5=-0.177208472.947111
A6=a6b6=-0.0702919.4954
A7=a7b7=-0.01625611.261883
A8=a8b8=0.01081851.184159
由以上值可以得到8個變量的累加序列預測模型分別為:
x10k+1=6323.000842(1-e-0.128107)e-0.128107k
x20k+1=3085.929437(1-e-0.192108)e-0.192108k
x30k+1=3219.931775(1-e-0.183016)e-0.183016k
x40k+1=72754.185576(1-e-0.122045)e-0.1220456k
x50k+1=3208.1765(1-e-0.177208)e-0.177208k
x60k+1=145.564793(1-e-0.070291)e-0.070291k
x70k+1=704.549583(1-e-0.016256)e-0.016256k
x80k+1=-4679.465712(1-e0.0108181)e0.010818k
3.預測結果。根據上述模型,進行累減運算,可分別得到2011—2015年我國中藥產業發展相關變量的預測值(表3)。
由表3數據分析可知,隨著中醫藥“十二五”規劃實施,中藥種植面積將會迅速增加,至2015年預計比2010年種植面積計劃增長94%;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未來5年內,中藥總產值和中藥產業銷售產值的不斷提高,增長約一番,說明中藥產業作為傳統的醫藥產品,人們對中藥的認可程度在不斷提升,而購買力也隨著經濟水平提高而加強。從中藥產業發展潛力來看,無論是國內市場的整體需求還是國際市場的出口都增長較快,其中國內需求較2010年增長近140%,國際出口也將增長35%,中藥產品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將大有市場,但國際出口上升額的情況并不十分突出,說明國內的中藥生產企業生產水平還是與國際化要求的水平有所差距,需要提高,只有不斷提高生產要求與技術水平,中藥產業才能更加做大做強,才能走向世界。
從資本負債率和成本費用利潤率來看,到2015年分別為43.74和14.26,資本負債率較2010年的45.54略有下降,說明中藥產業有著較好的償債能力,成本費用利潤率較2010年的13.11有所上升,表明中藥企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較高,同時也反映中成藥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較高。足見在中藥現代化政策下,中成藥企業的增收節支、增產節約效益有所提高,企業獲利能力加強。
根據預測結果,結合2001—2010年變量數據,計算得到各個變量從2002—2015年的年增長率,選擇有代表性的中藥產業總產值、中藥產業銷售產值得到其增長率折線圖,可見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和銷售總產值將以年均20%的增長率穩步增長,體現我國中藥產業整體發展良性(圖略)。
4.灰色關聯度分析。從以上8組原始數據及預測數據,可以看出未來幾年我國中藥產業市場的發展前景,但應深入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中藥產業發展的本質,即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哪些沒有必然聯系。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度分析的方法來研究因素的主次問題。灰色關聯度分析是灰色系統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主要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曲線越接近,相應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則越小。從已有的8個變量數據中,選取對中藥產業市場影響較大的中藥產業總產值作為目標考察對象,在因素的選擇上,為了盡量全面分析因素對中藥產業總產值影響,分別選了中藥種植面積、人均產值、國內市場需求以及出口總額來分析比較這4種因素哪種對中藥產業總產值的影響。
(1)無量綱化處理。由于各因素所代表的實際意義不同,導致數據量綱也不一定相同。因此,為保證因素具有等效性和同序性,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實際研究中經常采用對原始數據進行初值化處理。無量綱化采用的公式為xi'k=xikxi1,i=1,2,···n;k=1,2,···m。
(2)灰色關聯分析。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新序列,由公式ξOik=min+ρmaxOik+ρmax計算灰色關聯系數,其中min和max分別為絕對差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p為分辨系數,其作用在于提高關聯系數之間的差異顯著性,p在[0,1]范圍內取值,一般情況取0.5,計算得到關聯矩陣后進而計算關聯度:γOi=1mk=1mξOik。
結合2001—2010年變量數據以及灰色模型預測2011—2015年數據,得到中藥產業灰色關聯系數(表4):
從而可以得到中藥材種植面積,中藥產業人均產值,國內市場需求以及出口總額對中藥產業總值的關聯度為:0.8514,0.7685,0.8790,0.6966。
5.結果分析。從灰色關聯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中藥材種植面積、國內市場需求與中藥產業發展的關聯度最高,這說明這兩項因素對中藥產業總產值影響最大;而中藥產業人均產值、中藥材出口總額的關聯度較低,但并不是完全不相關,這說明這兩項因素對中藥產業總產值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很大。可見中藥產業市場發展迅速,供需都不斷擴大,政府應鼓勵各地廣泛發展適合當地種植的中藥品種產業基地,并給予一定的扶持,提高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水平。中藥產業人均產值和中藥材出口總額相對中藥產業總產值相關度較低,說明由于科技的發展,產業的自動化不斷加強,人力資源對產業競爭力影響逐級降低。同時中藥在國外有一定市場,且在不斷被國外所認可,但這并不是主要因素,中藥產業發展主要市場還是在國內,只有掌握國內市場的方向,才能帶動中藥產業的發展。
三、結論
本文通過灰色GM(1,1)模型,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中藥產業發展趨勢,同時對中藥產業發展影響因素進行灰色關聯度分析。由預測結果可見,我國中藥產業發展前景良好,因此,在國家藥物政策逐步完善,“十二五”規劃大力扶持中醫藥產業的時代背景下,為保證中藥產業持續良性發展,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如下:
(一)基于科學分析制定中藥產業發展戰略
中醫藥產業是構成中國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在當前形勢下,應結合中醫藥“十二五”規劃,基于科學的分析來制定中藥產業發展戰略,以統一和提高對中藥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政府在促進中藥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資本市場方面,政府在政策制定時,針對中藥企業的上市融資、兼并收購、國外市場開放、外資并購等,可提供積極政策扶持,引導資金合理流入中藥產業;大力推動中藥的現代化、國際化,對中醫藥概念和事務制定統一的國際標準,對中藥實現嚴格的質量控制;重視中醫服務業的研究,可以將中醫藥和中醫藥服務融為一體,中醫的服務和保健市場未來將有很大潛力。在國際醫藥市場,可以繼續嘗試“以醫帶藥”的模式,通過增開診所,讓消費者在醫療體驗中認知中醫中藥。
(二)通過政策引導、財政補助等方式提高國內總需求
目前,醫藥衛生工作已從單純性防病治病逐步過渡到維護和增強人們健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軌道上來。國內中藥市場需求正在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新趨勢。本文分析結果來看,中藥主要市場還是在國內,只有掌握國內市場的方向,才能帶動中藥產業的發展。由于農村醫保的普及,農村藥品消費不斷增長以及全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和農村居民將成為消耗醫藥衛生資源最多的人群,應在政策上鼓勵并扶持針對老年人慢性疾病的中藥飲品的研究,同時增加醫保目錄中中藥的數目,擴展中藥產品需求;在中藥服務方面可以通過以中醫醫院為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相配合,建立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基本滿足城鄉居民對中醫藥醫療保健服務的需求,使城鄉居民看中醫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過中醫預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緩生病。
(三)依靠科學規劃與技術輔導提高中藥材種植面積
中藥材種植已有200余年的歷史,但長期處于自發、分散狀態,由于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加之野生藥材資源遭受亂采亂伐,品種和產量逐漸減少。由本文預測關聯結果看,中藥種植對我國中藥發展影響較大,應通過當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促使有條件的農村地區積極開展中藥材種植、加工,大力扶持中藥基地的建設。我國地域面積廣闊,自然條件差別較大,同一品種的藥材在不同的地區生產,其質量可以相差幾倍,應針對地域差別積極探索中藥種植、加工等的新型技術。同時,對中藥材加強各流通環節的質量保障工作,對中藥市場進行宏觀的調控,在國際醫藥產業競爭日趨激烈的挑戰下,創立民族品牌的中藥。
參考文獻:
1.鄭利.當前我國中藥產業的發展戰略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02.
2.馮夏紅,孫宏,林秀玉.中藥企業創新策略淺析[J].中醫藥學刊,2005,23(4):694-697.
3.鄧聚龍.灰色理論基礎[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4.白玉金,劉潤蘭.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及存在問題[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4):1.
5.鄒樵,趙宏中.中藥產業國際化與現代化探討[J].醫學與社會,2004(2):21-23
6.徐愛軍.競爭優勢理論與我國中藥出口發展戰略[J].江蘇統計,1999(6):15-18.
7.白根本,吳妍青.促進中藥產業的現代化[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005(10):26-27.
8.王麗華,楊志勛.我國中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3(2):28-32.
9.劉寶成,何敏.中藥國際化市場戰略分析[J].中國醫藥報,2004.8.17
10.馬愛霞,鄒子健等.我國中藥產業現代化發展評價[J].中國藥房,2009,20(18):1361-1364.
醫藥行業在投資界擁有“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的美譽,20xx年英國《金融時報》500強企業所屬行業中,制藥業是僅次于銀行業的全球最有投資價值的行業。醫藥行業分為醫藥工業和醫藥商業兩大組成部分,其中醫藥工業包括化學制藥工業(包括化學原料藥業和化學制劑業)、中成藥工業、中藥飲片工業、生物制藥工業、醫療器械工業、制藥機械工業、醫用材料及醫療用品制造工業、其他工業八個子行業。一、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現狀
(一)醫藥行業的特點
1、高技術
醫藥制造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擴大了疑難病癥的研究領域,為尋找醫治危及人類疾病的藥物和手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醫藥產業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2、高投入
醫藥產品的早期研究和生產過程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改造,以及最終產品上市的市場開發,都需要資本的高投入。尤其是新藥研究開發(R&amD)過程,耗資大、耗時長、難度不斷加大。目前世界上每種藥物從開發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費15年的時間,耗費8-10億美元左右。美國制藥界在過去的20年間,每隔5年研究開發費用就增加1倍。20xx年,世界制藥業的“三巨頭”——美國輝瑞公司、葛蘭素史克公司和諾華制藥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分別達71億美元、46億美元和35.5億美元,研究開發費用占全年銷售額的比例均在15~16之間。
3、高風險
從實驗室研究到新藥上市是一個漫長的歷程,要經過合成提取、生物篩選、藥理、毒理等臨床前試驗、制劑處方及穩定性試驗、生物利用度測試和放大試驗等一系列過程,還需要經歷人體臨床試驗、注冊上市和售后監督等諸多復雜環節,且各環節都有很大風險。一個大型制藥公司每年會合成上萬種化合物,其中只有十幾、二十種化合物通過實驗室測試,而最終也可能只有一種候選開發品能夠通過無數次嚴格的檢測和試驗而成為真正的可用于臨床的新藥。目前,新藥研究開發的成功率還比較低,美國為1/5000,日本為1/4000。即使新藥研發成功、注冊上市后,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一旦被檢測到有不良反應,或發現其他國家同類產品不良反應的報告,也可能隨時被中止應用。
4、高附加值
藥品實行專利保護,藥品研究開發企業在專利期內享有市場獨占權。由于藥品研究開發的高額投入,制藥公司一旦獲得新藥上市批準,其新產品的高昂售價將為其獲得高額利潤回報。生物工程藥物的利潤回報率也非常高,尤其是擁有新產品、專利產品的企業,一旦開發成功便會形成技術壟斷優勢,回報利潤能達十倍以上。
5、相對壟斷
醫藥制造業從根本上說,是被以研究開發為基礎的大制藥公司所壟斷,并且這種壟斷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20xx年,世界前10家跨國制藥公司占全球藥品市場的份額為43,前20家占有率已經達到60以上。
我國制藥業長期以來以仿制藥物為主,自主研發實力不強,R&amD投入較少,利潤回報、風險性等產業特征也相應表現得不如世界發達國家制藥業那樣突出。但隨著醫藥產業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醫藥制造業在自主開發、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道路上,對產業特性的感受將會越來越強烈。
(二)醫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自1997年以來,醫藥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占全部工業總額的比重,呈現穩步增長態勢。醫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大,以資產為主的規模比重僅為2-3,效益指標相對高一些也僅為3-4,是我國實現經濟效益的穩定來源產業之一,但并未進入支柱產業之列。醫藥行業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是為人民防病治病、康復保健、提高民族素質的特殊產業。在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保駕護航”作用。
表1: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占全國工業比重
1997年1998年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
企業數()1.071.092.022.032.192.17
工業總產值()1.852.032.062.083.043.18
總資產()1.932.002.082.222.662.79
銷售收入()1.861.971.971.972.262.30
利潤()4.35.34.43.13.783.84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表2:20xx~20xx年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在工業行業中的排名
20xx年20xx年20xx年
凈資產數額131312
資產總額141313
工業總產值(不變價)111811
銷售收入191818
利潤總額9711
利稅總額91215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其中20xx年為快報數據。
(三)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現狀
我國是目前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制藥大國,可生產化學 原料藥1300多種,總產量80余萬噸,其中有60多個品種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化學藥品制劑30多種劑型、4500余個品種;在全球已經研究成功的40余種生物工程藥品中,我國已能生產18種,其中部分藥品具有一定產業化規模;中成藥產量60余萬噸,中成藥品種、規格達8000多種;可生產醫療器械近50個門類、3000多個品種、11000余個規格的產品。
1、近6年醫藥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值、產量穩步增長,連年創出新高
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由1998年的1712.8億元增長至20xx年的3876.5億元,年均增長17.75;工業增加值由1998年的468.3億元增長至20xx年的1133.2億元,年均增長19.33。
20xx年醫藥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962.1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第18位;實現利潤273.9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第11位。
2、重點子行業中的化學制藥業成為醫藥工業的主要支柱,中藥工業穩步發展,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我國醫藥工業的重點子行業主要包括化學制藥、中藥工業、醫療器械和生物制藥業。
(1)化學制藥業成為醫藥工業的主要支柱,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20xx年,我國化學制藥業共完成總產值2383.76億元,完成增加值607.4億元,完成的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占醫藥工業的50以上。化學制藥業中的化學原料藥業和化學制劑業兩個門類增長速度不一,化學原料藥業增長勢頭好于化學制劑業。
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化學原料藥生產國和主要化學原料藥出口國,化學原料藥已經成為醫藥工業的支柱,產值約占整個醫藥工業的1/3,原料藥生產量約占世界化學原料藥市場份額的22,原料藥產量約有50出口。受跨國公司“轉移生產”等因素影響,未來3-5年,我國化學原料藥業將保持較好增長趨勢,化學制劑業隨著我國醫藥健康防疫體系的完善、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農村醫療擴大等也將平穩增長。
(2)中藥行業是醫藥工業的第二大支柱
中藥行業包括中藥飲片和中成藥兩大門類。20xx年中藥工業完成總產值800.9億元,完成增加值294.9億元。1998-20xx年間,我國中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54,銷售產值年均增長18.8。從整體狀況看,目前我國中藥行業裝備水平和工藝水平還不高,缺乏行業技術質量標準,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較難保證。20xx年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中藥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將推動中藥、生化藥出口列為科技興貿的基本戰略之一,這對中藥行業持續穩定增長將起到積極作用。
(3)生物制藥近年來發展迅速
生物制藥業是我國受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推動而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非常迅速。20xx年,生物制藥業工業總產值194.9億元,增加值72.3億元,較上年分別增長16.3、10.05,其中基因和疫苗生產發展很快,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xx年國家加強衛生防疫機構建設和緊急防御體系,啟動了十余億元的疫苗計劃,列出了今后幾年將重點發展的6類生物醫藥項目,這些舉措將帶動我國生物制藥業的高速發展。
(4)醫療器械行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世界醫療器械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壟斷。我國醫療器械產業占世界市場的份額較低,但我國已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十大新興市場之一,是除日本以外亞洲最大的市場。20xx年醫療器械行業總產值188.7億元,增加值72.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5.04、16.27。目前我國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主要為常規、普及型產品,高精尖產品數量少,缺少能拉動產業整體升級發展的核心產品。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自我保健需求的增加,醫療器械行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3、醫院下游市場發展趨于完善
我國醫藥商品的銷售,以委托醫藥商業貿易公司和企業自銷為主。目前我國已有藥品批發企業7486家,藥品零售企業151760家。醫藥物流作為醫藥產業中的全新領域得到了飛速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較為完善的網絡結構和現代管理水平的現代醫藥物流企業脫穎而出,一大批醫藥商業企業正在向著醫藥物流企業轉變。
4、重點醫藥生產區域已經形成
從地域效益分布程度來看,20xx年醫藥行業效益聚集的前10省市分別占全行業銷售收入總額的70.03、實現利潤的73.12。在華北、華東、華南及四川等具有醫藥工業基礎,有地方政府積極支持、將醫藥工業作為重點扶持產業發展的地區,成為醫藥工業產業聚集、實現效益相對集中的區域格局基本形成。20xx年全國實現效益前10名省市如下表所示:
排序銷售收入總額前10名省市利潤總額前10名省市
1江蘇江蘇
2浙江浙江
3山東北京
4廣東河北
5上海廣東
6河北山東
7天津上海
8北京天津
9湖北吉林
10四川四川
(四)醫藥行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1998年以前,我國醫藥產業的市場準入條件很低,導致企業規模較小,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1998年以來,國家提高了醫藥產業的進入壁壘,在醫藥生產和流通企業中強制實施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CP(藥品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AP(藥材生產管理規范)等;對藥品生產企業和藥品經營企業分別實行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制度,對醫藥產品制訂了藥品注冊制度,對中藥、醫療器械等各子行業制定了不同的市場準入條件。這一系列制度的推廣與實施,保障了我國醫藥行業的有序發展,醫藥行業已形成了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與醫藥行業有密切關系的主要包括: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藥品分類管理、GMP認證制度、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藥品降價、降低出口退稅率等。
1、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將促進一些國產普藥生產企業的發展
1998年底,國務院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正式實施。對于醫藥制造業而言,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影響,更多地表現為對藥品需求結構調整的引導。20xx年6月,國家公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物目錄》,規定基本醫療保險的基本原則是“低水平、廣覆蓋”,用藥范圍主要確定于療效確切、價格低廉的基本治療用藥。一些療效好、價格低、質量可靠的普藥、國產藥生產企業將會擴大在醫療保險用藥中的比重,擴大市場份額。
2、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將使我國非處方藥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1999年,我國頒布了《處方藥與非處方藥分類管理辦法》(試行)并正式啟動了藥品分類管理工作。截止到20xx年底,國家已正式公布了非處方藥物(OTC)目錄共六批。OTC藥物可以進行廣告宣傳并無需醫生處方即可購買,在宣傳和流通方式上有較大的優勢。我國OTC市場近年來發展迅猛,1990年OTC銷售額為19億元,20xx年達320億元,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群體保健意識的不斷加強,自我藥療市場發展潛力巨大,OTC市場將出現發展的黃金時期。
3、GMP認證制度的實施淘汰了近千家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的醫藥小企業,提高了我國醫藥生產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20xx年,國家醫藥行政管理部門在醫藥行業推行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CP(藥品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GAP(藥材生產管理規范)認證制度,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針對醫藥生產企業的GMP認證制度。GMP的中心內容是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質量保證體系,實行全面質量保證,確保產品質量。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所有藥品制劑和原料藥生產企業必須在20xx年7月1日前通過GMP認證,達不到要求的一律停止生產。據統計,截至到20xx年6月31日,全國累計有3101家藥品生產企業通過GMP認證,占全國藥品生產企業的60,有1970家藥品生產企業和884家藥品生產車間未通過認證。
4、藥品降價和集中招標采購制度的實施使強勢醫藥生產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藥品定價采取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市場調節價三種定價方式,其中:列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的1000多種藥品與醫保藥品目錄以外具有壟斷性生產、經營的藥品實行政府定價和指導價;其他藥品實行市場調節價。1997年以來,國家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藥品價格,降價金額累計達160億元,平均降價幅度在15以上。從20xx年起,國家有關部門決定擴大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在全國重點城市的試行范圍,要求醫療單位在采購臨床上應用普遍、用量較大的《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藥品時必須進行集中招標,以進一步降低基本藥品價格。國家根據市場和醫療消費情況實施藥品降價政策已成必然的發展趨勢。藥品降價和集中招標采購制度有利于降低藥品的“虛高”利潤,促使藥品利潤在生產、流通、使用環節合理分配,而強勢醫藥生產企業可以借助價格、成本、品牌上的優勢,在此過程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5、降低出口退稅率將使一些中小原料藥生產企業面臨淘汰,化學原料藥生產企業的集中度將得到加強
我國將從20xx年1月1日起,降低出口退稅率。這項政策的實施,將對化學原料藥業產生了一定沖擊和影響。我國是化學原料藥生產和出口的大國,原料藥生產企業在國內原料藥生產能力過剩,銷售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再受到降低出口退稅率的影響,其盈利空間將日趨狹窄。大型原料藥生產企業由于擁有規模化生產效益,產品成本較低,在降稅后仍具有較大的比較優勢,而一些中小型原料藥生產企業將被迫退出這一行業。
(五)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未來3-5年,我國醫藥行業將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化學原料藥、中藥、生物制藥成為發展重點,醫藥生產企業的結構調整將進一步加快,大批規模小、資金實力弱的小企業將在競爭中被淘汰,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公司、大集團將不斷出現。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重將不斷加大,成為醫藥生產企業中一支骨干力量。
1、《醫藥行業十五規劃》明確了醫藥行業的重點發展領域及結構調整方向
重點發展領域包括:發展優勢原料藥業,繼續發揮化學原料藥方面的優勝,分層次發展化學原料藥,重點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藥的關鍵生產技術,開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國內短缺的產品及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充分發揮石家莊、哈爾濱、沈陽和重慶等老醫藥工業基地的作用,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競爭力,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生產規模大、國際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促進中藥現代化,加快中藥現代化步伐,積極推進中藥材生產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進程,建立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推廣中藥材的規范化種植,加強重點中藥企業技術改造;在現代生物制藥方面,重點研究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好產業化前景、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生物工程技術藥物,加快研發關系國計民生的防治嚴重傳染疾病的基因工程、微生物載體、核酸等新型疫苗,以及針對病毒性疾病的新型治療性疫苗。
在醫藥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方面,積極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集團。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及時淘汰落后產品及生產工藝,嚴格控制新開辦企業數量;仿制產品的生產審批將考慮市場供需情況和技術水平狀況;制假售假、污染嚴重、扭虧無望、達不到GMP要求的企業,依法關閉、破產;鼓勵中小企業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與大型企業進行多種形式的協作與聯合,實現優勢互補。
2、產業結構調整指導
20xx年4月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協調配合控制信貸風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制定了《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要求對其中的禁止類項目一律停止建設,對已建成的項目要堅決限期淘汰、依法關閉;對限制類項目中的擬建項目停止建設,在建項目暫停建設并進行清理整頓。其中涉及醫藥行業的目錄如下:
禁止類限制類
手工膠囊填充維生素C原料項目
軟木塞燙臘包裝藥品工藝青霉素原料藥項目
塔式重蒸餾水器勞動保護、三廢治理不能達到國家標準的原料藥項目
無凈化設施的熱風干燥箱一次性注射器、輸血器、輸液器項目
安瓿拉絲灌封機藥用丁基橡膠塞項目
鉛錫軟膏管無新藥、新技術應用的各種劑型擴大加工能力的項目(填充液體的硬膠囊除外)
粉針劑包裝用安瓿原料為瀕危、緊缺動植物藥材,且尚未規模化種植或養殖的產品生產能力擴大項目
藥用天然膠塞
直頸安瓿項目
3、外商投資指導政策
20xx年,國務院修訂頒布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其中對外商投資醫藥制造業的指導政策如下:
類別目錄
限制類氯霉素、青霉素G、潔霉素、慶大霉素、雙氫鏈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鹽酸四環素、土霉素、麥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環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生產
安乃近、撲熱息痛、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生產
國家計劃免疫的疫苗、菌苗類及抗毒素、類毒素類(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白百破、麻疹、乙腦、流腦疫苗等)生產
成癮性麻醉藥品及精神藥品原料藥生產(中方控股)
血液制品的生產
非自毀式一次性注射器、輸液器、輸血器及血袋生產
禁止類列入國家保護資源的中藥材加工(摩香、甘草、黃麻草等)
傳統中藥飲片炮制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秘方產品
鼓勵類我國專利或行政保護的原料藥及需進口的化學原料藥生產
維生素類:煙酸生產
氨基酸類:絲氨酸、色氨酸、組氨酸等生產
采用新技術設備生產解熱鎮痛藥
新型抗癌藥物及新型心腦血管藥生產
新型、高效、經濟的避孕藥具生產
采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的新型藥物生產
基因工程疫苗生產(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等)
海洋藥物開發與生產
艾滋病及放射免疫類等診斷試劑生產
藥品制劑:采用緩釋、控釋、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術的新劑型、新產品生產
新型藥用佐劑的開發應用
中藥材、中藥提取物、中成藥加工及生產(中藥飲片傳統炮制工藝技術除外)
生物醫學材料及制品生產
獸用抗菌原料藥生產(包括抗生素、化學合成類)
獸用抗菌藥、驅蟲藥、殺蟲藥、抗球蟲藥新產品及新劑型開發與生產
(六)醫藥行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醫藥工業企業集中度不高
20xx年,世界前20家醫藥公司在全球藥品市場份額的占有率達60以上。20xx年,我國醫藥行業前20名企業(以銷售收入排序)的資產總額占全行業的16.5,銷售收入占20.3,實現利潤占21.2。前60強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占全行業的比重也只有30-40。我國醫藥工業企業過于分散,行業集中度較低。從數量上來看,20xx年全國醫藥工業企業共有4600家左右,其中小型企業占79.1,中型企業占13.9,大型企業僅占7。從效益情況看,20xx年4600多家企業中微利和虧損企業占全部醫藥工業企業的85以上。中小企業數量過多,不利于發揮規模效益和提高企業盈利水平,也難以適應醫藥行業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相對壟斷的行業特性。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已成為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生產技術水平有待改善
近年來,隨著我國“科教興藥”政策的實施,醫藥行業總體技術實力得到了提高,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科研開發投入不足。跨國制藥公司的研究與開發投入一般都占銷售總額的15以上,而在我國不足2。科研投入的不足使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醫藥產品較少,產品更新慢,重復嚴重,化學原料藥中97的品種是“仿制”產品;二是裝備水平亟待提高。我國大部分制藥企業的裝備還以機械化為主,距發達國已進入以計算機控制為主的自動化裝備生產階段還有較大差距;三是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我國醫藥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僅8左右,真正形成產業化生產只有2-3。
3、產品質量、性能有待提高
我國是化學原料藥生產大國,產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藥物制劑研發水平低,多數制劑產品質量不高,穩定性差,難以進入國際市場。現階段我國平均一種原料藥只能做成三種制劑產品,而國外一種原料藥能做十幾甚至幾十種制劑產品。國產醫療器械產品大多是附加值較低的常規中低檔產品,產品返修率和停機率高,產品性能不穩定,造成臨床上所需的高、精、尖醫療器械與新型實用醫療設備多數依賴進口。
4、醫藥流通體系不健全
我國前三大醫藥商業企業占國內醫藥市場份額的比例為17,而美國前三大醫藥商業企業占全美市場份額的60,我國醫藥商業集中度較低。醫藥流通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三級批發格局被打破以后,新的醫藥流通體系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我國醫藥流通的批發環節以委托醫藥商業公司銷售和企業自銷為主。近年來,醫藥生產企業出于對產品價格加以控制和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加強了自營自銷力量。
二、我行醫藥行業業務發展現況分析
(一)我行醫藥行業發展現狀
1、近三年我行醫藥行業信貸業務發展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根據信貸管理信息系統提取的數據,截止20xx年底,全行公司類醫藥行業客戶1200戶,信貸業務余額181.91億元,較20xx年底增加35.3億元,增長24.1,其中:貸款余額168.3億元(含票據貼現10.21億元),占92.5;票據承兌余額11.57億元,占6.4;貿易融資業務余額1.19億元,占0.7;保證及信貸證明余額0.85億元,占0.8。
醫藥行業貸款余額近三年增長較快,20xx年底醫藥行業貸款余額為168.3億元,比20xx年底增加29.5億元,增長21.2,與同期全行公司類貸款15.2的增長速度相比,高出6個百分點。醫藥行業貸款余額占全行公司類貸款余額的比重由20xx年底的1.13上升到20xx年底的1.28。醫藥行業近三年發展情況如下:
單位:萬元
信貸余額較上年增長貸款余額較上年增長貸款余額占全行公司類貸款的比重
20xx年底1,231,4471,191,4191.13
20xx年底1,465,75219.01,388,38216.51.19
20xx年底1,819,10124.11,683,03621.21.28
20xx年6月末1,715,6361,585,541
2、醫藥行業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資產質量仍不容樂觀
截止20xx年底,我行醫藥行業不良貸款客戶389戶,占醫藥行業客戶總數的32.42;五級分類口徑不良貸款余額29.5億元,比20xx年底減少4.2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7.55,較20xx年底下降6.8個百分點;“一逾兩呆”口徑不良貸款余額22.35億元,比20xx年底減少3.5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3.28,較20xx年底下降5.4個百分點;欠息戶409家(其中有息無本戶20家),占客戶總數的34.1,欠息額7.33億元,比20xx年底減少2.62億元,其中催收利息7.26億元,比20xx年減少2.2億元。從不良貸款形成時間來看,1999年以前發生的信貸業務形成的不良貸款(五級分類口徑)余額為19.95億元,占20xx年底不良貸款總額的67.6;欠息額6.3億元,占欠息額的85.9。
受醫藥行業客戶結構調整以及剝離因素的影響,20xx年6月底,醫藥行業五級分類口徑不良貸款額下降為12.0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7.61;一逾兩呆口徑不良貸款余額10.23億元,不良貸款率為6.45。醫藥行業近幾年資產質量情況如下:
單位:萬元
貸款余額五級分類一逾兩呆
不良額不良率不良額不良率
20xx年底1,191,419406,87034.1533,67028.01
20xx年底1,388,382337,98024.34%9,01118.66
20xx年底1,683,036295,32917.55"3,46013.28
20xx年6月底1,585,541120,6447.612,3456.45
雖然醫藥行業不良貸款額及不良貸款率不斷下降,但醫藥行業資產質量依然不容樂觀。醫藥行業的不良客戶數、欠息戶比例較高,進行結構調整勢在必行。20xx年底、20xx年6月底我行前十大不良客戶貸款余額分別為16.1億元、9億元,占全部不良貸款的54.5、74.5,不良貸款客戶集中度很高。20xx年底及20xx年6月底五級分類口徑前十位不良貸款客戶名單如下:
單位:萬元
排名20xx年底20xx年6月底
客戶名稱不良額客戶名稱不良額
1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8400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6500
2深圳三九藥業有限公司32900華北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8000
3中原制藥廠26350通化方大藥業股份有限公司9950
4通化市金馬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4550北京建昊高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5600
5華北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19000沈陽金龍保健品有限公司5532
6包頭金星藥用膠囊公司4449河北圣雪葡萄糖有限責任公司3450
7北京瑞得合通藥業有限公司4280廣州大禹重離子醫療器材有限公司2983
8北京達因藥業有限責任公司3834深圳三九藥業有限公司2900
9河北圣雪葡萄糖有限責任公司3500吉林亞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700
10廣東邁特興華藥品有限公司3433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匯制藥公司2369
小計16069689984
3、醫藥行業客戶總數減少,戶均信貸余額有所提高
與20xx年相比,20xx年底醫藥行業客戶總數有所減少,其中商業客戶減少了近一半。工業客戶信貸余額有所增加,占醫藥行業信貸業務的比重有所提高。20xx年底,我行醫藥行業客戶1200戶,比20xx年減少170戶,其中:工業客戶1095戶,比20xx年減少41戶,信貸余額173.05億元,比20xx年增加40.78億元,占醫藥行業客戶信貸余額的比重由20xx年的90.2提高到95.1;商業客戶105戶,比20xx年減少129戶,信貸余額為8.86億元,比20xx年減少5.44億元,占醫藥行業客戶信貸余額的比重由20xx年的9.8下降到4.9。20xx年底,我行醫藥行業客戶戶均信貸余額為1516萬元,比20xx年提高446萬元,其中:工業客戶戶均余額1580萬元,比20xx年提高416萬元;商業客戶戶均余額844萬元,比20xx年提高233萬元。20xx年我行醫藥行業信貸資產分布及資產質量情況如下:
單位:億元
客戶數(戶)20xx年底信貸余額占比其中:表內余額表外余額五級分類口徑
20xx年20xx年較上年增長不良額不良率()
合計13701200-12.41.911008.443.4729.5417.55
醫藥工業11361095-3.63.0595.10.422.6328.6817.85
醫藥商業234105-55.18.864.98.020.840.84511.02
截止20xx年底,我行醫藥行業前十大客戶信貸余額30.2億元,占比為16.6;20xx年6月底,前十大客戶信貸余額28.5億元,占比為16.6。醫藥行業信貸余額前十位客戶情況如下:
單位:萬元
排名20xx年底20xx年6月底
客戶名稱信貸余額客戶名稱信貸余額
1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41000上海復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41000
2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8950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6500
3深圳三九藥業有限公司32900浙江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2500
4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320xx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320xx
5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0300上海醫藥(集團)總公司30000
6內蒙古億利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8218內蒙古億利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8150
7太極集團有限公司27000深圳海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5000
8中原制藥廠26350麗珠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xx0
9通化市金馬藥業股份有限公司24550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xx0
10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291金花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400
小計301559284550
4、區域分布分析
醫藥行業在我行地區分布廣且較為分散,與醫藥行業自身的地域發展分布不相匹配。截止20xx年底,全行有39個分行(含總行公司業務部)有醫藥行業信貸資產,其中上海、河北、浙江、深圳、陜西、山東、廣東、四川等前八位分行信貸余額91.96億元,占醫藥行業信貸資產總額的50.55,其余約50的信貸資產分布在全國其他的31個省、區的醫藥企業中。
從不良資產分布來看,除寧波、廈門、海南、西藏、三峽等五家分行無不良貸款外,其余34個分行均有不良貸款,其中總行公司業務部、河南、吉林、河北、深圳前五位分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17.51億元,占不良貸款總額的59.30,不良貸款分布區域較集中。從不良貸款率來看,總行公司業務部、河南、新疆、吉林、甘肅五個分行的不良率最高。
(二)我行在醫藥行業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客戶結構不合理,客戶規模偏小
截止20xx年末,我行醫藥行業客戶共1200戶,其中:信貸余額1000萬元及以上的403戶,占醫藥客戶總數的33.58,不良戶56家,不良率15.61;信貸余額1000萬元以下的797戶,占總客戶數的66.42,不良戶412家,不良率34.89。我行對醫藥行業的信貸支持重點不夠突出,信貸余額5000萬元及以上的89戶,僅占總客戶數的7.41,貸款投放多數集中在醫藥行業的中小客戶上,而中小客戶集中體現了不良戶數、不良貸款率雙高的特點。醫藥行業客戶結構不盡合理,在醫藥行業的營銷工作中,應加強對醫藥行業客戶結構的調整,加大對國內優勢醫藥企業和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的信貸投放,逐步退出小規模醫藥企業。20xx年底醫藥行業客戶結構如下:
單位:萬元
戶數占比貸款余額不良貸款額不良戶數不良率
1000(含)萬元以上40333.58138472363005615.61
1000萬元以下79766.4291895902941234.89
合計120xx0083036295329468
2、我行醫藥行業存量信貸資產的區域分布與醫藥行業區域發展結構不相匹配
我行醫藥行業信貸資產分布與醫藥行業地區發展結構不相匹配,在部分醫藥行業實力較強、發展較快的區域,我行信貸市場份額較低。
單位:萬元
地區銷售收入排名20xx年底信貸余額信貸余額排名
江蘇省14942616
浙江省21364843
山東省31013576
廣東省4865347
上海市51563191
河北省61413412
天津市72354623
北京市8787919
湖北省93906418
四川省10790648
3、我行與醫藥行業客戶關系緊密程度不高
由于歷史原因,醫藥行業客戶多在工行、農行開戶,是工行、農行的傳統客戶,企業基本結算戶主要開立在工行和農行,在我行基本戶開戶率較低,資金結算量較小,我行對其資金回流及信貸資金風險的控制力度較弱。我行與醫藥行業客戶關系緊密程度不高,深層次的營銷難度較大。
4、競爭產品無特色,缺乏個性化服務
醫藥行業是比較特殊的一個行業,呈現出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高附加值的基本特征。醫藥行業受國家管制較嚴,在審批、生產、銷售環節需要經過有關部門的多級審批,國家配套政策的變化對醫藥企業和產品有著直接的影響。此外,醫藥行業技術專業性強,產品分類細,種類繁多,需要對醫藥行業技術、產品、市場進行深入的分析。目前我行對醫藥行業客戶提供的產品比較單一,主要以資產業務中的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貸款為主,在資產業務以外缺少與醫藥行業特點相配套的服務模式,不能有效滿足醫藥行業多層次的市場需求。營銷過程中缺乏對不同類型醫藥客戶的市場細分以及需求特點的研究,針對不同類型客戶提供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三、醫藥行業客戶金融服務需求分析
1、融資業務需求
(1)固定資產貸款需求。1998年后國家提高了醫藥產業的進入門檻,與此相關帶來的固定資產貸款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設符合GMP要求的生產廠房和生產線的資金需求;二是醫藥企業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進行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的資金需求;三是為實現醫藥產業化,建設新醫藥生產基地和老醫藥工業基地技術改造的資金需求。
(2)流動資金貸款需求。醫藥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為耗用或銷售而儲存的各類存貨、季節性物資儲備等生產經營周轉性或臨時性的資金需要。
(3)其他融資需求。一是醫藥企業進出口業務所產生的貿易融資需求;二是由于醫療器械行業大型設備采用租賃或分期付款方式所產生的融資租賃、買方信貸和保理業務需求;三是醫藥企業由于支付及結算需要所產生的法人帳戶透支等臨時性融資需求。
2、資金歸集及電子化產品需求
(1)資金歸集需求。醫藥工業類客戶和醫藥商業類客戶具有各地分支機構較多、資金結算量小但頻繁等特點,下游客戶(包括各地商、經銷商以及醫院和藥店等)相對穩定但數量較多。為降低資金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對加強資金歸集提出了要求,可通過網上銀行、重客服務系統等為醫藥客戶組建資金結算網絡。
(2)電子化結算產品需求。藥品、設備招標采購網上信息平臺以及醫藥經銷商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需要銀行提供相配套的移動POS、金融IC卡等電子化結算產品。
3、財務顧問等中間業務需求
醫藥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將推進醫藥流通及生產企業的重組,由此產生資產評估、財務咨詢等業務需求。同時由于醫藥行業風險基金制度的建立和籌資的多元化,可向企業提供資產管理和投資顧問服務。
隨著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推進,醫療及保險業與每個居民的生活緊密相連,可辦理銀行卡、代收費、保險等中間業務服務。
四、我行醫藥行業客戶發展定位
近兩年,我行在醫藥行業的信貸投放增長較快,信貸余額年均增長超過20,在全行信貸余額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同時,醫藥行業客戶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五級分類口徑不良貸款額和不良貸款率逐年降低,年均下降幅度超過25,信貸資產質量有所好轉。但是我行醫藥行業客戶發展依然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客戶結構不合理、信貸資產分布與醫藥行業區域發展結構不匹配、優質客戶不多等。針對醫藥行業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結合我行醫藥行業客戶發展現狀,確定未來3-5年內我行醫藥行業客戶發展的思路是:優化醫藥行業客戶地域結構,加大對醫藥行業重點發展地區的營銷力度,提高我行在醫藥行業發展較好地區的市場份額;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進一步優化客戶結構,重點支持優勢企業和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退出醫藥行業中效益及發展前景不佳的企業。
(一)優化醫藥行業客戶地域結構,確定醫藥行業重點發展地區
從我國醫藥行業的發展來看,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總量較大的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醫藥行業有著良好的市場基礎,發展較快、較穩定。該區域醫藥行業的銷售收入達到全國醫藥行業銷售收入的70以上,已成為醫藥行業產業聚集、實現效益相對集中的區域,醫藥行業中的重點優勢企業、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也集中在這些地區。根據醫藥行業發展的地域結構,結合我行醫藥行業客戶發展現狀,將江蘇、浙江、山東、廣東、上海、河北、天津、北京、吉林、四川、黑龍江和陜西等十二個省(市)作為我行醫藥行業發展的重點地區。
(二)堅持有進有退的原則,進一步優化醫藥行業客戶結構
1、重點支持類客戶
各分行應視本地區醫藥企業的發展狀況,選擇本地區的重點支持類客戶。重點支持類客戶應符合以下標準:①符合國家產業政策;②有發展潛力、市場競爭力強,財務指標在同行業中保持先進水平;③我行信用評級在AA級及以上。十二個醫藥行業重點發展地區所在地分行可選擇1-5家醫藥企業作為分行重點發展的客戶,其他地區的分行可選擇1-2家醫藥行企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對象。各分行應根據企業發展狀況以及與我行合作情況等,及時對重點支持類客戶進行動態調整。對分行確定的重點支持類客戶,應根據醫藥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制定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通過提供授信、組建資金結算網絡、提供保理、投資理財、財務顧問、個人金融服務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增加我行在醫藥行業優質客戶市場的業務份額。
各分行在確定重點支持類客戶時應注意:①企業所處的子行業。我國醫藥行業重點發展的子行業是化學制藥業、中藥業和生物制藥業,其中:化學原料藥業具有較大優勢,預計未來3-5年內,受跨國公司“轉移生產”等因素影響將保持較好的增長趨勢,營銷中應重點關注具規模、有成本優勢的化學原料藥生產企業,生產藥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以及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中藥行業營銷中應重點關注已實現規模化生產、有傳統品牌優勢、拳頭產品突出、擁有中藥材生產基地和較強的技術研發能力、銷售網絡暢通的大型中藥生產企業;我國生物制藥行業尚處于初創階段,表現出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特點,目前不宜進行大規模信貸投入,營銷中重點關注疫苗和生物工程技術藥物生產企業。②企業產品的特點。將醫藥企業產品列入醫保目錄的銷售額占企業銷售總額的比重作為衡量企業競爭力的一項指標;對仿制尚在專利保護期的國外新特藥的國內生產企業應持謹慎態度;關注非處方藥市場的發展,支持具有明顯品牌優勢、強大營銷能力的非處方藥生產企業;對主導產品品種相對單一的化學制劑藥生產企業的支持要慎重。
2、維持類客戶
對目前在我行有存量信貸業務但未列入分行重點支持類的醫藥企業,密切關注企業發展動向并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對其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管理規范、產品市場占有率較高、進入規模化生產、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及市場前景較好的企業,可根據企業發展狀況維持現有的市場份額,但原則上不增加新的信貸投放。對維持類客戶應注重產品結構的調整,努力拓展表外業務和中間業務,增加存款收益、中間業務收益,減少信貸風險。
3、退出類客戶
目前,中小型醫藥企業客戶數在我行醫藥行業客戶中占較大比重,這部分客戶集中表現出客戶數量多、戶均余額低、不良戶數及不良貸款率雙高的特點。各分行應把醫藥行業客戶結構調整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根據本地區醫藥企業發展狀況及與我行的合作關系等,制定本地區醫藥行業客戶退出標準和退出名單。退出類客戶應包括:①未按照國家有關要求通過GMP、G、GCP、GAP認證的醫藥企業;②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產品列入國家20xx年《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中禁止類和限制類產品的醫藥企業,列入20xx年《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的禁止類和限制類產品的醫藥企業;③產品無特色、競爭能力不強、發展前景不明朗,年主營業務收入3000萬元以下、資產總額4000萬元以下的小型醫藥企業;④貸款余額在200萬元以下的小型醫藥企業及在我行有不良貸款記錄的醫藥企業。對退出類客戶應制定具體的退出計劃,同時注意保全我行債權,以免債權被懸空或各種逃廢債行為的發生。
五、醫藥行業客戶營銷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關注國家政策的變化
醫藥行業是受政府管制較多的行業,醫藥產業結構的調整、藥品降價、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藥品分類管理、國家環保標準的變化以及出口退稅等與醫藥行業相關的政策變化都會對醫藥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表現為對醫藥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及藥品供求結構的引導,國家政策最終將影響企業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因此必須積極關注醫藥行業相關政策的變化以及對醫藥企業帶來的影響,在確定醫藥企業項目成本和收益時,也必須考慮這方面的因素。
(二)關注市場變化
由于地方保護的普遍存在以及所有者缺位等原因使制藥企業重復投資過多,整個市場呈現出過度競爭的狀態,存在較大的市場風險。科技含量高、企業實力雄厚的大型醫藥企業逐漸會形成壟斷態勢,那些科技含量較低,沒有形成規模經營的小企業將會逐漸被淘汰。關注醫藥企業的市場變化,一是要關注產品的市場特征,如產品的生命周期、產品的替代性;二是產品的發展前景,產品的市場潛力及潛力的持續時間;三是關注產品價格波動對市場的影響。
(三)關注醫藥行業技術風險
醫藥行業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相對壟斷,對技術要求較高,一旦技術失敗,整個項目的投資將不能收回,因此技術風險是制藥項目的首要風險。對于新藥項目來說,技術風險包括新藥是否能夠研發成功、是否能夠通過國家臨床研究和生產上市的審批,以及取得生產批文后在工藝和技術上是否存在問題等。對于仿制藥來說,主要是生產的工藝路線是否成熟和穩定。
(四)加強對客戶的審查
1、針對行業特點,加強對醫藥客戶的準入審查
醫藥行業是一個市場準入限制極嚴格的行業,制藥企業從取得生產資格到藥品上市以及最后價格制訂都受到政府監管部門的管制,如果不能獲得市場準入資格,產品將不能在市場銷售。在客戶和項目審查中應注意:(1)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審查企業產品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要求。目前國家對醫藥行業產業政策主要有醫藥“十五”發展規劃、20xx年下發的《當前部分行業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20xx年下發的《外商投資企業目錄》;(2)根據醫藥行業準入要求,審查企業是否具備行業準入資格:醫藥工業企業應通過GMP認證,具備藥品生產許可證、藥品生產批文、醫藥產品注冊證等;醫藥商業企業是應具有藥品經營許可證,通過G認證,進口藥品應具有進口藥品注冊證等。
2、借款人應具備較好聲譽
醫藥產品事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對藥品的藥效和副作用缺乏了解,在選擇藥品時往往依賴以前的經驗。因此制藥企業以往的產品記錄對于現有產品的銷售成功與否至為重要。
3、關注企業規模
一般來說,制藥行業前期研發成本高而后期生產成本低,固定成本高而變動成本低,研發成本在生產期內攤銷,隨著產量的增加,單位成本在相當長時間內處于下降趨勢,因此醫藥行業呈現出較強的規模經濟特征。大型醫藥企業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更容易降低成本。
【關鍵詞】 吉林省; 生殖道感染; 性傳播疾病; 現狀; 分析; 對策
生殖道感染(RTI)包括性傳播疾病(STD)、內源性菌群失調、醫源性感染。 其中STD在生殖道感染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其傳播、流行與控制與眾多的社會因素密切相關,社會教育、社會心理、社會道德、社會環境等因素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性病的流行,因此可以說RTI是一組典型的生物―心理―社會性疾病。
RTI的流行特點主要概括為:患病率高、無癥狀比例高、就診率低、充分治療的比例更低。多項研究證實,頻繁的性生活、經期性生活、多個性伴以及妊娠和流產的次數是婦女感染RTI的高危因素。
RTI給婦女健康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可導致不孕癥、異位妊娠、致畸、流產、死胎、死產或新生兒感染,嚴重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我國婦科常見病患病率由高到底依次為:RTI、月經紊亂、痛經、盆腔腫物、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RTI高居榜首。RTI患病率依次為:慢性宮頸炎、細菌性陰道病、念珠菌性陰道炎、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感染、慢性盆腔炎、老年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1 對象和方法
回顧性調查我省56個市縣生殖保健醫院(站)2005~2007年婦女病普查中生殖道感染和性傳播疾病發病情況,將其結果匯總分析。
1.1 普查疾病分布
根據調查統計的數據顯示:在婦女病普查中,婦科常見疾病檢出率三年平均為16.25%,各種疾病分布情況2005~2007年依次為生殖道感染、婦科常見腫瘤、性病和其他疾病等,詳見表1。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我省RTI三年平均為94.13%,占婦科疾病之首。
1.2 生殖道感染
本次調查中各類RTI情況見表2。
表2中顯示:各類RTI檢出率2005年依次為細菌性陰道病、慢性宮頸炎、盆腔炎、念珠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外陰炎;2006年依次為外陰炎、慢性宮頸炎、盆腔炎、念珠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炎;2007年依次為慢性宮頸炎、念珠菌性陰道炎、盆腔炎、細菌性陰道病、外陰炎、滴蟲性陰道炎。其順序與我國其它省、市調查結果及自行對照差異較大,可能系數據來源于單一系統,統計不完全所致。如以三年平均數排序其結果為:慢性宮頸炎、細菌性陰道病、滴蟲性陰道炎、盆腔炎、念珠菌性陰道炎和外陰炎,與國內報道大致相同。
據全球48項研究表明,患有RTI者感染HIV的危險性將增加1.5~18.2倍。由此可見,RTI是危害我國婦女生殖健康的頭號殺手。
1.3 性傳播疾病
性傳播疾病簡稱性病。引起性病的病原體主要分為細菌、病毒、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真菌、原蟲和體表寄生蟲。被列為性病的疾病種類已有20多種。我國重點監測的性傳播疾病有淋病、梅毒、艾滋病、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非淋菌性尿道炎、軟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腫8種,其中前三種被列為乙類傳染病。本次調查中性病檢出情況詳見表3。
本次調查結果:性病檢出率三年平均為0.16%,各類性病檢出率依次為――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銳濕疣、淋病、生殖器皰疹、軟下疳、梅毒、艾滋病,與我國其它省、市調查結果淋病占首位不同,與我省性病防治所2003年統計性病檢出率順序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梅毒、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比較,后四種疾病有所不同,但非淋菌性尿道炎占首位是相同的,提示我省在性病防治中,非淋菌性尿道炎應引起廣泛重視。
2005年公布的歷時5年的《中國婦女人瘤狀病毒感染和宮頸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我國城鄉婦女高危型HPV感染率均較高,20~24歲和40~44歲兩個年齡段呈感染高峰,HPV16、18型是導致我國婦女患宮頸癌的最主要原因,我省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從表3中可見尖銳濕疣(HPV感染所致)占第二位,提示當前對宮頸癌的篩查不容忽視。吉林省人口計生委于2008年啟動了宮頸癌篩查工作,在全省設9個中心以宮頸細胞DNA檢測進行宮頸癌篩查工作。初步結果顯示:靖宇縣檢查3,000余例,陽性率為1%;吉林市檢查800余例,陽性率也為1%左右。
截止2007年4月我省HIV/AID同黑龍江、遼寧、內蒙古,陜甘寧等低發省份感染及發病情況大致相同。
2 RTI、STD和艾滋病流行是當前我國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
所謂社會問題含義有三:(1)對人類有危害性;(2)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3)社會問題必須動員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性病在我國死灰復燃于上世紀70年代末,發病疫情從沿海向內地,從城市向農村,從社會向家庭擴散蔓延并逐年上升。從近10年全國統計資料來看當前發病最多的性病有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銳濕疣、梅毒、生殖器皰疹。近年來疫情增長幅度加快,與艾滋病疫情上升并駕齊驅,特別是梅毒上升更多,我國1991年至2007年,梅毒年均增加33.63%,其中胎傳占57.32%。2007年非淋菌性尿道炎已超過淋病占到首位,對社會經濟和人民健康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與聯合國中國艾滋病專題組聯合《2004年中國艾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公報》中指出:近年來,我國由性傳播途徑感染艾滋病的比例逐年上升,2004年全年病人數可能會高于2003年的2倍,可超過經吸毒傳播和采血傳播,并且逐年攀升。至2007年底, HIV/AID病例計70萬,其中異性傳播40.6%,男男傳播11.0%,經性傳播已成為主要途徑。女性感染者的比例有大幅度的上升,2004年1~9月,其所占比例已高達41%。孕產婦感染率雖然較低,但呈緩慢的增長,這些意味著母嬰傳播的危險性加大。我國將HIV/AID限制在2010年的150萬,但艾滋病在我國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如若不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到2010年,我國艾滋病感染人數可能遠遠超過預期病例數。
3 青少年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急劇變遷,人們的性觀念受到市場經濟發展、社會開放、傳統道德觀念變遷等現象的影響,在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口中,性開放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否認的現實。婚前及其導致的未婚人工流產、生殖道感染現象逐漸加大,HIV感染機率增加,特別是青少年(其中又有相當一部分為低文化、低收入的流動打工青少年人群)心理發育尚未成熟,生理發育處在青春期,對異性敏感好奇,抵制外來誘惑(黃色音像制品、書籍等)能力較差,加之性知識缺乏,防范意識薄弱,都有可能成為生殖道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受害者。
我市少女救助中心在成立僅三個月時,就接聽咨詢電話600多次。內容大多為避孕、生殖道感染、人工流產方面的問題。接診懷孕少女最小的僅13歲,16歲以下懷孕請求救助者中期妊娠居多,其原因為生理衛生知識缺乏、無經濟條件、畏懼家長等,所以,待腹部外形被家長、老師或外人看出時,為時已晚,給家庭和孩子自身都造成不良后果。針對這些情況,一方面應加強對青少年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格品德教育、性教育及避孕知識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對待性問題和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另一方面,社會對未婚青少年提供生殖健康咨詢和醫療救助服務勢在必行。
4 婚前檢查的必要性
自從2003年我國采取了婚前醫學檢查自主決定的政策以來,由于人們對其認識不足,婚檢率大幅度下降,婚檢中發現的疾病就會由此被漏掉。
國內上海報道:婚檢女性疾病檢出率為16.4%,男性為12.1%; 河北省2000~ 2003年婚檢的資料統計結果:生殖系統疾病檢出率為21.4%,其中男性占70.3%、女性占29.7%,女性檢出病例中,RTI占80.0%,其次為腫瘤和生殖器官發育異常;男性疾病順序依此為包皮過長、精索靜脈曲張、小、尿道下裂等。
我省婚檢疾病以本次計生系統調查結果來看,陽性率1994年男女分別為4.5%和4.4%,1999年男女分別為4.8%和5.3%,2004年男女分別3.8%和4.9%,結果低于其他省市,其原因可能系數據來源僅限計劃生育系統。
根據目前我國婚前、人工流產、RTI、性病艾滋病及宮頸癌等發病率逐年增加的現狀及上述資料來看,婚前醫學檢查對于篩查、預防控制某些傳染病的流行、出生缺陷遺傳病的發生和提高我國人口生殖健康水平具有積極的作用。生殖保健服務行業應從性衛生知識、生殖系統疾病防治、生殖健康知識、避孕知識、孕前孕期保健知識、遺傳病知識、不孕不育知識等方面加強婚檢意義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人群對婚檢的認同。
婚檢醫生必須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臨床知識,還要具備遺傳學、心理學、健康教育學、法學知識和應用技能。婚檢機構應創建科學合理、溫馨舒適的環境,通過設立生殖健康門診和熱線等方式,充分發揮診治、咨詢、宣教功能。以生殖健康為核心,嚴格執行衛生部頒發的《婚前保健工作規范》,提供以人為本的優質服務,真正起到篩查把關、咨詢指導的作用。
5 RTI和STD的預防與控制
RTI和STD的流行趨勢從全球來看,每年大約有3.3億人感染可治愈性STD。我國當前面臨嚴峻形勢,預計今后一定階段,性病艾滋病疫情仍將是上升趨勢,存在大流行的潛在威脅。除此而外,每年有2000萬人進入性成熟期,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全國人口中達3億以上。對他們進行預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識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人格品德教育,以防患于未然是當前最急需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未來的發展趨勢關鍵在于對疾病的控制,而控制的重點是預防,預防的重點應以宣傳教育為主,使全社會都重視、行動起來。
我國對艾滋病的監測截至2004年底,共建省級監測點400多個,監測人群包括吸毒者、暗、男性同性戀人群、性病門診就診者、長途運輸司機、醫院匿名監測人群、孕產婦等,促進了對疫情的掌握。國內有學者提出借鑒詹姆斯•希爾頓的艾滋病預防策略:預防為主的方針、計劃生育系統的介入和三個目標群體(高危傳播者、男性和總人口)宣傳策略,《艾滋病防治條例》已經從2006年3月1日開始實施。《艾滋病防治條例》體現了“四免一關懷”政策,規定了各級政府及衛生機構的工作職責,明確了艾滋病監測檢測制度、醫療救治救助、干預及保障措施、社會不歧視原則,保護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權益。國家人口計生委啟動的生殖健康三大工程之一――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可以理解為涵蓋了性病艾滋病預防控制的內容,計生系統的優勢是其有較健全的生殖保健網絡,故在配合衛生部門查、防、治性病艾滋病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但尚需有國家主管部門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統籌管理。
全球控制性病的主要經驗有:開展早期性教育;開展廣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促進采取安全如安全套的使用,以減少傳播的危險;提倡性道德,減少婚外;在社區一級門診加強對性病的全面管理,做到早期診斷、規范治療,對患者的性伴進行追蹤、治療和預防教育;性病項目和艾滋病項目結合進行。這些經驗都是我們在今后工作中值得借鑒和采納的。
預防對策:我國預防與控制性病艾滋病已制定出中、長期規劃,我省可借本次吉林省政府“人口戰略發展研究”項目作為一個拐點,在省政府的重視下,全民行動,積極推進執行國家對此項工作的中長期規劃,進一步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網絡。立國之本,教育為先,在RTI和STD的控制上也不例外,以性道德、性法制教育為核心,以性生理、心理、衛生保健教育為基礎,同時進行預防性病艾滋病、計劃生育、優生優育、人類環境、禁毒禁方面的教育,讓人們了解認識RTI、STD和艾滋病的嚴重危害,懂得預防的道理和方法,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道德規范和法制觀念,從疾病的源頭上切斷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若已患病應盡早到正規醫院診治。要嚴格規范醫藥市場,對游醫、地下藥店、個體診所醫院監督檢查;嚴禁各種形式的性病廣告宣傳,防止以此為借口騙取錢財,延誤病人正規系統的治療,造成患者身心上的痛苦,經濟上的損失;對從業人員定期培訓考核,不具備條件或違規的要堅決取締,嚴肅處理。
我國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首席科學家曾光教授指出:生殖感染干預工程,是在國家計生委的領導下,以計劃生育系統和預防醫學部門為主實施的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生殖道感染的預防以一級預防為主,一級預防即人未感染時,就進行宣傳教育等。一級預防的對象往往不會主動去找醫生,由衛生系統管理很困難,計劃生育系統有完善的服務網絡,有做社會工作的經驗,可充分發揮其密切接觸育齡群眾的優勢,廣泛宣傳生殖感染的危害和預防方法。二級預防是指早發現、早治療。結婚、孕前、孕中、節育期間都是實行二級預防的最佳時機,在二級預防中僅靠計劃生育系統是不夠的,需要整合利用國內外各種資源,如利用衛生部門的技術資源,與婦幼、保健等其他部門合作,共同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