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年代范文

        地質年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年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地質年代范文

        摘要:太華變質雜巖出露于華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帶南緣,整體呈近EW向展布。洛寧地區的太華變質雜巖巖性多樣,保留了至少3個階段的變質礦物組合。作為前人研究的補充,報道了該地區東部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和長英質片麻巖的SIMS鋯石UPb定年結果,證實該區太華變質雜巖至少保留了3期地質事件的年齡。其中兩期巖漿年齡(2.32~2.33 Ga和2.18 Ga)表明,太華變質雜巖與華北中部造山帶中―北段各雜巖一樣,共同經歷了華北克拉通的地殼再造過程;另一期變質年齡(1.94~195 Ga)表明,太華變質雜巖的變質作用開始時間比該造山帶中―北段大部分雜巖區早了約01 Ga,變質作用延續時間也長了約01 Ga。這再次說明華北中部造山帶古元古代末的構造變質事件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

        關鍵詞:地質年代學;太華變質雜巖;斜長角閃片麻巖;長英質片麻巖; SIMS鋯石UPb 年齡;構造變質事件;華北中部造山帶

        中圖分類號:P597文獻標志碼:A

        SIMS UPb Ages of Zircon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aihua

        Metamorphic Complex in the Eastern Luoning, the Southern

        Terminal of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CHEN Hongxu, WANG Hao, PENG Tao, ZHANG Hui, WU Chunming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terminal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TNCO), garnetbearing felsic and amphibolitic gneisses in the eastern Luoning terrane within the nearly EWstriking Taihua metamorphic complex, preserve three generations of metamorphic mineral assemblages, i.e., the prograde, peak and retrograde metamorphic stages. The prograde assemblages (M1) comprise of hornblende+plagioclase+quartz inclusions preserved in the garnet porphyroblasts. The metamorphic peak assemblages (M2) are represented by the garnet porphyroblasts as well as the matrix minerals (plagioclase+hornblende+quartz+zircon±biotite±Kfeldspar). The retrograde assemblages (M3) are the finegrained “whiteeye socket” symplectitic assemblages formed between the relict garnet porphyroblasts and the adjacent matrix minerals, consisting of plagioclase+hornblende+quartz. In order to complement our previous research, SIMS UPb dating results of zircons separated from the felsic and amphibolitic gneisses are reported here, which show that (a) the Luoning complex records two magmatic episodes (2322.33 Ga and 2.18 Ga), suggesting that the southernmost terminal of the TNCO is also involved in the crust reworking; and (b) the peak metamorphic event took place at 1.941.95 Ga in the Luoning complex, implying that the Precambrian metamorphism of the Luoning Taihua complex not only occurs earlier (~100 Ma) than, but also lasts longer than that of most of the other metamorphic terranes within the middle and northern TNCO.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data concerning the different discrete terranes within the TNCO, it is therefore certified that the tectonometamorphic event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TNCO is a long and complex history.

        Key words: geochronology; Taihua metamorphic complex; amphibolitic gneiss; felsic gneiss; SIMS zircon UPb age; tectonometamorphic event;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0引言

        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結晶基底構造單元的劃分以及不同單元之間的拼合機制、拼合時代一直受到國內外地質學家的廣泛關注[112]。結合巖石組合、變質作用壓力(P)溫度(T)時間(t)軌跡、地球化學以及地質年代學資料,Zhao等將華北克拉通基底劃分為3個基本單元:東部陸塊(Eastern Block)、西部陸塊(Western Block)以及兩者碰撞形成的近南北向華北中部造山帶(TransNorth China Orogen)[1,3]。華北中部造山帶主要由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結晶基底組成,包括承德、冀北、宣化、懷安、恒山、阜平、五臺、呂梁、贊皇、中條、登封和太華等地區。

        大量地質年齡數據表明,華北中部造山帶結晶基底主要形成于2.6 Ga之后[2,1314]。中部造山帶中―北段主要巖石構造單元有:①少量代表古老陸殼基底殘余物的2.7~2.8 Ga灰色片麻巖;②248~255 Ga的花崗巖類和TTG片麻巖(英云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③古元古代火山沉積巖系列和片麻巖,包括約2.3 Ga的恒山片麻巖,211~217 Ga的恒山、呂梁和中條片麻巖以及約2.05 Ga的阜平南營片麻巖;④1.92~2.19 Ga的角閃巖相高壓麻粒巖相變質基性巖墻;⑤變質時代為1.80~189 Ga的變質雜巖;⑥175~180 Ga造山后或非造山期的基性巖墻[1525]。出露于華北中部造山帶南緣的太華變質雜巖也記錄了相應的4期巖漿年齡和1期變質年齡[2644], 但其變質年齡主要集中在約195 Ga。

        太華變質雜巖區與華北中部造山帶中―北段其他雜巖區類似,也記錄了順時針的含有近等溫降壓(ITD)階段典型的造山帶PT演化軌跡,那么其拼貼和造山過程的持續時間是多久?為此,本文報道了洛寧太華變質雜巖東部地區的地質年代學研究成果,為探討華北中部造山帶的變質演化過程提供新資料。

        1地質背景概況

        太華變質雜巖傳統上被稱為“太華群”[45],出露于華北中部造山帶南緣(圖1),整體呈NW―SE向展布,上覆有未變質的熊耳群火山巖[46],主要分布于小秦嶺、崤山、洛寧、嵩縣、熊耳山、魯山和舞鋼等地區。目前,關于太華變質雜巖變質演化和地質年代學方面的研究表明,太華變質雜巖記錄了順時針含有近等溫降壓階段PT演化軌跡,普遍記錄了1.80~197 Ga的變質年齡[3241]和4期巖漿事件年齡[2737,3944,47]。魯山和陜縣的斜長角閃(片麻)巖的原巖和TTG片麻巖形成于2.72~2.85 Ga[27,29,3637,43]和2.48~2.57 Ga[38]。華山和洛寧的斜長角閃(片麻)巖原巖和TTG片麻巖等主要形成于2.30~2.34 Ga[3033,3941,47]。此外,魯山的鉀質花崗巖和二長巖等記錄了2.13~2.19 Ga的巖漿事件[42,44]。

        圖中標記有各變質雜巖區記錄的1.80 Ga至約1.97 Ga變質年齡[33]。變質雜巖區縮寫標識:AL為阿拉善;CD為承德;DF為登封;EH為冀東;ES為魯東;FP為阜平;GY為固陽;HA為懷安;HS為恒山;Hs為華山;JN為集寧;LL為呂梁;Ln為洛寧;Ls為魯山;MY為密云;NH為冀北;QL為祁連;SJ為吉南;SL為遼南;TH為太華;WD為烏拉山―大青山;Wg為舞鋼;WL為遼西;WT為五臺;WS為魯南;XH為宣化;Xs為崤山(陜縣);ZH為贊皇;ZT為中條。圖件引自文獻[3]

        洛寧太華變質雜巖(圖2)主要巖性包括斜長角閃(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長英質片麻巖、TTG片麻巖以及片麻狀花崗巖等,普遍經歷了角閃巖相麻粒巖相的變質作用[3233,48]。斜長角閃(片麻)巖以“透鏡體”或“夾層狀”產于TTG片麻巖或黑云斜長(角閃)片麻巖之中,局部呈現“布丁狀”。前期工作表明,洛寧斜長角閃巖和泥質片麻巖均經歷了角閃巖相麻粒巖相的變質作用,記錄了順時針含有近等溫降壓階段的PT演化軌跡,并保留了194~197 Ga變質年齡和2.30~2.34 Ga的代表斜長角閃巖原巖的巖漿年齡數據[3233]。先前研究對象主要局限于洛寧中―西部,東部地區的樣品采用的是LAICPMS鋯石UPb定年技術。作為先前研究工作的補充,本文主要對洛寧太華變質雜巖東部地區的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和含榴長英質片麻巖進行了高分辨率SIMS鋯石UPb定年,識別出洛寧太華變質雜巖記錄的變質時代以及多期巖漿事件。

        2巖相學特征

        本文對洛寧太華變質雜巖東部地區的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樣品C15和C31)和含榴長英質片麻巖(樣品C14)進行了巖相學研究。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和含榴長英質片麻巖呈斑狀變晶結構,具片麻狀構造。變斑晶為石榴石,其裂隙發育,邊部呈港灣狀,發育“白眼圈”狀反應結構。

        含榴長英質片麻巖(樣品C14)主要礦物為石榴石、斜長石、鉀長石、石英、黑云母及角閃石等,保留了3個期次的變質礦物組合。進變質礦物組合(M1)以石榴石內部的細小包裹體(角閃石Hbl1、斜長石Pl1和石英Qz1)為代表。變質峰期礦物組合(M2)為石榴石變斑晶及基質礦物斜長石、鉀長石,以及少量黑云母、角閃石、鋯石(Grt2+Hbl2+Pl2+Kfs2+Bt2+Qz2+Zr2)。退變質反應形成了石榴石的港灣狀邊部,生成的后成合晶礦物(M3)主要為圍繞石榴石邊部分布的斜長石及少量角閃石和石英(Hbl3+Pl3+Qz3)[圖3(a)]。

        Amp為角閃巖,Pl為斜長石,Kfs為鉀長石,Grt為石榴石,Bt為黑云母;下標數字為巖石編號

        圖3洛寧東部含榴長英質片麻巖和斜長角閃片麻巖顯微巖相特征

        Fig.3Photomicrographs of Garnetbearing Felsic and

        Plagioclaseamphibolite Gneisses in the Eastern Luoning Terrane

        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樣品C15)中保留了變質峰期和退變質階段的礦物組合。由于石榴石變斑晶裂隙發育,在退變質階段,石榴石沿裂隙分解程度較高[圖3(b)]。變質高峰期礦物組合(M2)由石榴石變斑晶及基質礦物角閃石、斜長石、石英、鋯石組成(Grt2+Hbl2+Pl2+Qz2+Zr2)。退變質反應發生在石榴石邊部和裂隙處,生成的后成合晶礦物組合(M3)主要為斜長石、角閃石和石英(Hbl3+Pl3+Qz3)。

        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樣品C31)中保留了3個階段的變質礦物組合。進變質礦物組合(M1)主要呈細小包裹體(角閃石Hbl1、斜長石Pl1和石英Qz1)保留于石榴石內部。變質峰期礦物組合(M2)包括石榴石變斑晶和基質礦物角閃石、斜長石、黑云母、石英、鋯石(Grt2+Hbl2+Pl2+Bt2+Qz2+Zr2)。退變質礦物組合(M3)主要由石榴石變斑晶分解形成的斜長石和細粒角閃石及石英組成(Hbl3+Pl3+Qz3),顯示為“白眼圈”狀反應結構[圖3(c)]。Chen等對其變質演化PT軌跡進行了研究[33],本文僅補充鋯石年齡數據。

        3SIMS鋯石UPb定年

        3.1分析方法

        鋯石分選由廊坊市宇能礦物分選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運用常規的重選和磁選技術完成。將鋯石樣品顆粒和鋯石標樣Pleovice[49]、Qinghu[50]粘貼在環氧樹脂靶上,然后拋光使其暴露一半晶面。對鋯石進行透射光和反射光顯微照相以及陰極發光(CL)圖像分析,以檢查鋯石的內部結構,幫助選擇適宜的測試點位。樣品靶在真空下鍍金以備分析。

        元素U、Th、Pb的測定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CAMECA IMS1280二次離子質譜儀(SIMS)上進行,詳細分析方法見文獻[50]。這3件洛寧太華變質雜巖中鋯石的變質增生邊略窄,在分析時采用20 μm×30 μm和10 μm×15 μm兩種束斑。鋯石樣品與鋯石標樣以3∶1比例交替測定。UThPb同位素比值用標準鋯石Plesovice(年齡為337 Ma)[49]校正獲得。標準樣品Qinghu(年齡為159.5 Ma)[50]作為未知樣,以監測數據的精確度。普通Pb校正采用實測204Pb值。由于測得的普通Pb含量非常低,假定普通Pb主要來源于制樣過程中帶入的表面Pb污染,以現代地殼的平均Pb同位素組成[51]作為普通Pb同位素組成進行校正。各樣品鋯石UPb同位素分析結果見表1。

        3.2結果分析

        含榴長英質片麻巖(樣品C14)的鋯石形態不規則,多為短柱狀,長度為100~200 μm,長寬比約為2∶1,少數達3∶1[圖4(a)]。對樣品中22顆鋯石進行了25個分析點的UPb同位素測試,從年齡諧和曲線來看,UPb年齡沿諧和曲線分布,按年齡由老到新的順序可分為3組[圖5(a)]。第一組分析點均位于具有核邊結構的、顏色較淺的核部,Th和U含量(質量分數,下同)分別為(122~290)×10-6和(279~1 012)×10-6,w(Th)/w(U)值為0.29~0.44,顯示巖漿鋯石特征,加權平均年齡為(2 323±10)Ma,平均標準權重偏差(MSWD)為2.3(分析點為4個)[圖5(b)];第二組分析點主要位于核部,鋯石有部分熔融重結晶現象,年齡集中在2 133~2 187 Ma之間,上交點年齡為(2 177±15)Ma,MSWD值為0.4(分析點為19個),代表了一期巖漿事件;第三組分析點位于具有核邊結構的鋯石邊部(變質增生邊),Th和U含量分別為(8~10)×10-6和(580~790)×10-6,w(Th)/w(U)值為0.01~002,顯示變質鋯石特征[5254],加權平均年齡為(1 937±11)Ma,MSWD值為0.6(分析點為2個),代表樣品的變質年齡。

        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樣品C15)的鋯石形態不規則,多為渾圓狀,少數呈長柱狀。鋯石粒徑為50~150 μm,少數大于100 μm。部分鋯石顆粒發育核邊結構[圖4(b)],核部有微弱的巖漿成因環帶,邊部為變質增生邊。對樣品中21顆鋯石進行了25個分析點的測試,根據測試年齡結果可分為兩組[圖5(c)]。第一組發育韻律環帶,Th和U含量分別為(104~418)×10-6和(211~659)×10-6(第1個分析點的U含量為1 339×10-6,已被去掉),w(Th)/w(U)值為0.28~0.69,顯示巖漿鋯石特征;樣品發生Pb丟失,上交點年齡為(2 327±25)Ma,MSWD值為1.9(分析點為18個),代表其原巖年齡。第二組分析點位于變質增生邊,Th和U含量分別為(23~81)×10-6和(1 501~2 342)×10-6,w(Th)/w(U)值為0.01~0.05,顯示變質鋯石特征,上交點年齡為(1 951±14)Ma,MSWD值為3.6(分析點為7個),代表樣品的變質年齡。

        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樣品C31)的鋯石形態不規則,多數為渾圓狀,少數呈短柱狀。鋯石粒徑為50~150 μm。陰極發光圖像顯示鋯石發育核邊結構,核部發育較寬緩的巖漿韻律環帶,邊部發育顏色較淺的變質增生邊[圖4(c)]。對樣品中13顆鋯石進行了22個分析點的測試。從年齡諧和曲線來看,UPb年齡沿諧和曲線分布,按年齡由老到新的順序可分為兩組[圖5(d)]。第一組分析點均位于核部,Th和U含量分別為(31~782)×10-6和(190~1 326)×10-6,w(Th)/w(U)值為

        016~059,由

        于鋯石樣品發生Pb丟失,其不一致曲線上交點年齡為(2 177±22)Ma,MSWD值為0.78(分析點為18個),可能代表一次巖漿事件的年齡;第二組分析點位于邊部,Th和U含量分別為(52~171)×10-6和(307~945)×10-6,w(Th)/w(U)值為0.16~021,加權平均年齡為(1 942±10)Ma,MSWD值為0.54(分析點為4個),代表樣品的變質年齡[圖5(b)]。

        這3件洛寧太華變質雜巖樣品記錄了3組年齡數據:2.32~2.33 Ga、2.18 Ga、1.94~1.95 Ga。其中,約2.32 Ga可代表片麻巖的原巖年齡,2.18 Ga可推斷出一期巖漿事件,約1.94 Ga指示洛寧太華變質雜巖的變質時代。

        4討論

        洛寧太華變質雜巖中含榴斜長角閃片麻巖和長英質片麻巖普遍發育具有核邊結構的鋯石,其核部發育巖漿韻律環帶,并得到兩組年齡數據(232~233 Ga和218 Ga)。在同屬于太華變質雜巖區的華山地區,王國棟等對華山斜長角閃(片麻)巖進行鋯石UPb定年,獲得其原巖年齡為228~233 Ga[3941]。Huang等對洛寧鐵爐坪的TTG片麻巖進行鋯石UPb定年,計算出其結晶年齡為230~232 Ga[30]。蔣宗勝等對洛寧斜長角閃片麻巖的研究恢復了其原巖年齡(230~2.34 Ga)[3233]。因此,與華山太華變質雜巖相似,洛寧斜長角閃片麻巖的原巖年齡和TTG片麻巖的結晶年齡為2.30~2.34 Ga,表明太華變質雜巖記錄了一期2.30~2.34 Ga的巖漿事件。Kroner等對恒山花崗片麻巖進行SHRIMP鋯石定年,也獲得一期2.32~2.36 Ga的巖漿年齡[55]。這也說明太華變質雜巖和華北中部造山帶其他區域一樣,記錄了一期2.30~2.36 Ga的巖漿事件。

        對于洛寧太華變質雜巖保存的2.18 Ga巖漿事件,太華變質雜巖的部分地區也有記錄。Huang等對洛寧干樹溝的鉀質片麻巖定年得到2.07~2.19 Ga的巖漿年齡,對華山地區灞源TTG片麻巖的研究計算出2.16 Ga的巖漿年齡[3031]。Zhou等對同屬于太華變質雜巖區的魯山地區鉀質花崗巖和正長巖定年獲得2.13~2.19 Ga的巖漿年齡[42,44]。顯然,太華變質雜巖也保留了一期2.07~2.19 Ga的巖漿事件。這也與華北中部造山帶的登封[31]、中條[56]、恒山―五臺―阜平[5760]等地區記錄的2.1~2.2 Ga巖漿事件一致。

        綜上所述,太華變質雜巖普遍記錄了4期巖漿事件(2.72~2.85、2.48~2.57、2.30~2.34、2.07~2.20 Ga)。這與華北中部造山帶其他地區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太華變質雜巖與華北中部造山帶中―北段各雜巖區共同經歷了華北克拉通的多期地殼生長與再造的過程。本文研究的3件洛寧太華變質雜巖樣品均記錄了一期1.94~1.95 Ga的變質年齡。結合魯山[3537]、華山[3941]、洛寧[3233]等地區關于太華變質雜巖的研究,結果表明太華變質雜巖普遍記錄了一期1.80~1.97 Ga的變質年齡。結合本文及Chen等對華北中部造山帶各變質雜巖區變質年齡[33]的總結(圖1),結果表明華北中部造山帶記錄了一期1.80~1.97 Ga的變質年齡。此外,華北中部造山帶中―北段約1.9 Ga的變質年齡主要在恒山―五臺―阜平地區[6163]以及呂梁和冀北部分地區[8]有所記錄,而太華變質雜巖區均記錄了大于19 Ga的變質年齡數據,可知華北中部造山帶南緣的變質作用起始時間比該造山帶中―北段大部分雜巖區早了約0.1 Ga,延續時間也長了約0.1 Ga。最近,Qian等對五臺和恒山角閃巖分別進行了SHRIMP鋯石UPb定年,發現五臺和恒山角閃巖分別記錄了1.95 Ga和1.92 Ga的變質年齡[61]。因此,華北中部造山帶可能是一個持續時間長達約150 Ma的早元古代俯沖碰撞造山帶。

        5結語

        與洛寧中―西部地區相似,洛寧東部地區保留了3期變質礦物組合,記錄了至少兩期巖漿事件(232~2.33 Ga和2.18 Ga)和一期變質事件(1.94~1.95 Ga)。這說明太華變質雜巖卷入了華北克拉通東部陸塊與西部陸塊之間的碰撞造山過程,而且比華北中部帶中―北段其他變質雜巖區造山事件開始的時間更早,持續時間也更長。這再次說明華北中部造山帶古元古代構造變質事件的確是一個漫長的復雜構造過程。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離子探針中心李獻華、李秋立、劉宇、凌瀟瀟老師在試驗及數據分析中給予了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ZHAO G C,WILDE S A,CAWOOD P A,et al.Thermal Evolution of Archean Basement Rocks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Bearing on Tectonic Setting[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8,40(8):706721.

        [2]ZHAO G C,WILDE S A,CAWOOD P A,et al.Archean Blocks and Their Boundarie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Lithological, Geochemical, Structural and PT Path Constraints and Tectonic Evoluti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01,107(1/2):4573.

        [3]ZHAO G C,SUN M,WILDE S A,et al.Late Arch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Key Issues Revisited[J].Precambrian Research,2005,136(2):177202.

        [4]翟明國,卞愛國.華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超大陸拼合及古元古代末―中元古代裂解[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0,30(增1):129137.

        ZHAI Mingguo,BIAN Aiguo.The Amalgamation of the Supercontinent of North China Craton at the End of the NeoArchaean,and Its Breakup During the Late Palaeoproterozoic and MesoProterozoic[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0,30(S1):129137.

        [5]ZHAI M G,GUO J H,LIU W J.Neoarchean to Paleoproterozoic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Tectonic Histor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A Review[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5,24(5):547561.

        [6]KUSKY T,LI J H,SANTOSH M.The Paleoproterozoic North Hebei Orogen:North China Cratons Collisional Suture with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J].Gondwana Research,2007,12(1/2):428.

        [7]FAURE M,TRAP P,LIN W,et al.Polyorogenic Evolution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TransNorth China Belt, New Insights from the LuliangshanHengshanWutaishan and Fuping Massifs[J].Episodes,2007,30(2):95106.

        [8]TRAP P,FAURE M,LIN W,et al.Late Palaeoproterozoic (1 9001 800 Ma) Nappe Stacking and Polyphase Deformation in the HengshanWutaishan Area:Implication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Belt, 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07,156(1/2):85106.

        [9]時毓,于津海,楊啟軍,等.小秦嶺地區太華群鋯石UPb年齡及華北克拉通南緣地殼演化[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14,36(1):218229.

        SHI Yu,YU Jinhai,YANG Qijun,et al.Zircon UPb Ages from Taihua Group in Xiaoqinling Area and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4,36(1):218229.

        [10]李三忠,李璽瑤,戴黎明,等.前寒武紀地球動力學(Ⅵ):華北克拉通形成[J].地學前緣,2015,22(6):7796.

        LI Sanzhong,LI Xiyao,DAI Liming,et al.Precambrian Geodynamics(Ⅵ):Formation of North China Craton[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5,22(6):7796.

        [11]王雪,黃小龍,馬金龍,等.華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帶南段早前寒武紀變質雜巖的HfNd同位素特征及其地殼演化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5,39(6):11081118.

        WANG Xue,HUANG Xiaolong,MA Jinlong,et al.HfNd Isotopes of the Early Precambrian Metamorphic Complexes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Evolution[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5,39(6):11081118.

        [12]沈其韓,耿元生,宋會俠.華北克拉通的組成及其變質演化[J].地球學報,2016,37(4):387406.

        SHEN Qihan,GENG Yuansheng,SONG Huixia.Constituents and Evolution of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Acta Geoscientica Sinica,2016,37(4):387406.

        [13]ZHAO G C,CAWOOD P A,WILDE S A,et al.Metamorphism of Basement Rocks in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Pal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00,103(1/2):5588.

        [14]趙國春,孫敏,WILDE S A.華北克拉通基底構造單元特征及早元古代拼合[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32(7):538549.

        ZHAO Guochun,SUN Min,WILDE S A.Major Tectonic Unit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ir Paleoproterozoic Assembly[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2,32(7):538549.

        [15]SUN M,ARMSTRONG R L,LAMBERT R S J.Petrochemistry and Sr,Pb and Nd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Early Precambrian Rocks,Wutaishan and Taihangshan Areas,China[J].Precambrian Research,1992,56(1/2):131.

        [16]劉樹文,梁海華,趙國春,等.太行山早前寒武紀雜巖的同位素年代學和地質事件[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0,30(1):1824.

        LIU Shuwen,LIANG Haihua,ZHAO Guochun,et al.Isotopic Chronology and Geological Events of Precambrian Complex in the Taihangshan Region[J].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0,30(1):1824.

        [17]LIU S W,PAN Y M,LI J H,et al.Geological and Isotopic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Fuping Complex,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02,117(1/2):4156.

        [18] 劉樹文,李江海,潘元明,等.太行山―恒山太古代古老陸塊:年代學和地球化學制約[J].自然科學進展,2002,12(8):826833.

        LIU Shuwen,LI Jianghai,PAN Yuanming,et al.An Archean Continental Block in the Taihangshan and Hengshan Regions:Constraints from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J].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2002,12(8):826833.

        [19]LIU S W,PAN Y M,XIE Q L,et al.Archean Geodynamics in the Central Zone,North China Craton:Constraints from Geochemistry of Two Contrasting Series of Granitoids in the Fuping and Wutai Complexes[J].Precambrian Research,2004,130(1/2/3/4):229249.

        [20]LIU S W,PAN Y M,XIE Q L,et al.Geochemistry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Nanying Granitic Gneisses in the Fuping Complex: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Zone,North China Craton[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5,24(5):643658.

        [21]LIU C H,ZHAO G C,SUN M,et al.UPb and Hf Isotopic Study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Hutuo Group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J].Gondwana Research,2011,20(1):106121.

        [22]PENG P,ZHAI M G,ZHANG H F,et al.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ale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SHRIMP Zircon Ag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Mafic Dikes[J].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0,47(5):492508.

        [23]PENG P,ZHAI M G,GUO J H,et al.Nature of Mantle Source Contributions and Crystal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1.78 Ga Mafic Dykes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J].Gondwana Research,2007,12(1):2946.

        [24]WANG Z H,WILDE S A,WANG K Y,et al.A MORBarc Basaltadakite Association in the 25 Ga Wutai Greenstone Belt:Late Archean Magmatism and Crustal Growth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04,131(3/4):323343.

        [25]ZHAO G C,ZHAI M G.Lithotectonic Elements of Precambrian Basement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Review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J].Gondwana Research,2012,23(4):12071240.

        [26]第五春榮,孫勇,林慈鑾,等.豫西宜陽地區TTG質片麻巖鋯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地質學[J].巖石學報,2007,23(2):253262.

        DIWU Chunrong,SUN Yong,LIN Ciluan,et al.Zircon UPb Ages and Hf Isotopes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Yiyang TTG Gneisses from Henan Province,China[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07,23(2):253262.

        [27]第五春榮,孫勇,林慈鑾,等.河南魯山地區太華雜巖LA(MC)ICPMS鋯石UPb年代學及Hf同位素組成[J].科學通報,2010,55(21):21122123.

        DIWU Chunrong,SUN Yong,LIN Ciluan,et al.LA(MC)ICPMS UPb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LuHf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Taihua Complex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0,55(21):21122123.

        [28]DIWU C R,SUN Y,ZHAO Y,et al.Early Paleoproterozoic (2.452.20 Ga) Magmatic Activity During the Period of Global Magmatic Shutdown:Implications for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4,255(2):627640.

        [29]HUANG X L,NIU Y L,XU Y G,et al.Geochemistry of TTG and TTGlike Gneisses from LushanTaihua Complex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Late Archean Crustal Accreti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0,182(1/2):4356.

        [30]HUANG X L,WILDE S A,YANG Q J,et al.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Gray Gneisses from the Taihua Complex at Xionger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Palaeoproterozoic[J].Lithos,2012,134/135:236252.

        [31]HUANG X L,WILDE S A,ZHONG J W.Episodic Crustal Growth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Across the ArcheanProterozoic Boundary[J].Precambrian Research,2013,233:337357.

        [32]蔣宗勝,王國棟,肖玲玲,等.河南洛寧太華變質雜巖區早元古代變質作用PTt軌跡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011,27(12):37013717.

        JIANG Zongsheng,WANG Guodong,XIAO Lingling,et al.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PTt Path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the Luoning Metamorphic Complex at the Southern Terminal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Henan Province[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1,27(12):37013717.

        [33]CHEN H X,WANG J,WANG H,et al.Metamorphism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Luoning Metamorphic Terrane,Southern Terminal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TransNorth China Orogen,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5,264:156178.

        [34]LU J S,WANG G D,WANG H,et al.Pala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Evolution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Wugang Terrane,Southeastern Terminal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4,251:197211.

        [35]盧俊生,王國棟,王浩,等.河南魯山太華變質雜巖前寒武紀變質作用[J].巖石學報,2014,30(10):30623074.

        LU Junsheng,WANG Guodong,WANG Hao,et al.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Lushan Terrane in the Precambrian Taihua Complex,Henan Province[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4,30(10):30623074.

        [36]LU J S,WANG G D,WANG H,et al.Zircon SIMS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Lushan Terrane:Dating Metamorphism of the Southwestern Terminal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Geology Magazine,2015,152:367377.

        [37]LU J S,WANG G D,WANG H,et al.Metamorphic PTt Paths Retrieved from the Amphibolites,Lushan Terrane,Henan Province and Reappraisal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3,238:6177.

        [38]CHEN H X,WANG H Y C,PENG T,et al.Petrogenesis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 and Monzonitic Gneisses in the Taihua Complex:Episodic Magmatism of the Southwestern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6,287:3147.

        [39]王國棟,王浩,陳泓旭,等.華北中部造山帶南緣華山地區太華變質雜巖中鋯石UPb定年[J].地質學報,2012,86(9):15411551.

        WANG Guodong,WANG Hao,CHEN Hongxu,et al.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Taihua Metamorphic Complex,Mt.Huashan,Southern Margin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12,86(9):15411551.

        [40]王國棟,盧俊生,王浩,等.華山太華變質雜巖中LAICPMS鋯石UPb定年及角閃石40Ar/39Ar定年[J].巖石學報,2013,29(9):30993114.

        WANG Guodong,LU Junsheng,WANG Hao,et al.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and 40Ar/39Ar Dating of Amphiboles of the Taihua Metamorphic Complex,Huashan,Southern Terminal of the Palaeoprotorozoic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13,29(9):30993114.

        [41]WANG G D,WANG H,CHEN H X,et al.Metamorphic Evolution and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Mts.Huashan Amphibolites:Insights into the Palaeoproterozoic Amalgama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4,245:100114.

        [42]ZHOU Y Y,ZHAI M G,ZHAO T P,et al.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Early Paleoproterozoic Potassic Granite in the Lushan Area,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2014,94:190204.

        [43]ZHOU Y Y,ZHAO T P,ZHAI M G,et al.Petrogenesis of the Archean 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TTG) and Granites in the Lushan Area,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Accretion and Transformati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4,255(2):514537.

        [44]ZHOU Y Y,ZHAO T P,ZHAI M G,et al.Petrogenesis of the 21 Ga Lushan Garnetbearing Quartz Monzonite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Precambrian Research,2015,256:241255.

        [45]ZHANG G W,BAI Y B,SUN Y,et posi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hean Crust in Central Henan,China[J].Precambrian Research,1985,27(1/2/3):735.

        [46]HE Y H,ZHAO G C,SUN M,et al.SHRIMP and LAICPMS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the Xionger Volcanic Rocks:Implications for the PaleoMesoproterozo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J].Precambrian Research,2009,168(3/4):213222.

        [47]YU X Q,LIU J L,LI C L,et al.Zircon UPb Dating and Hf Isotope Analysis on the Taihua Complex: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J].Precambrian Research,2013,230:3144.

        [48]范宏瑞,謝奕漢,王英蘭.豫西熊耳山地區變質流體的性質與演化[J].礦物學報,1992,12(4):299308.

        FAN Hongrui,XIE Yihan,WANG Yinglan.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Metamorphic Fluid in Xiongershan Area,Western Henan Province[J].Acta Mineralogica Sinica,1992,12(4):299308.

        [49]SLAMA J,KOSLER J,CONDON D J,et al.Plesovice Zircon:A New Natural Reference Material for UPb and Hf Isotopic Microanalysis[J].Chemical Geology,2008,249(1/2):135.

        [50]LI X H,LIU Y,LI Q L,et al.Precise Determination of Phanerozoic Zircon Pb/Pb Age by Multicollector SIMS Without External Standardization[J].Geochemistry,Geophysics,Geosystems,2009,10(4).doi:10.1029/2009GC002400.

        [51]STACEY J S,KRAMERS J D.Approximation of Terrestrial Lead Isotope Evolution by a Twostage Model[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1975,26(2):207221.

        [52]CORFU F,HANCHAR J M,HOSKIN P W O,et al.Atlas of Zircon Textures[J].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2003,53(1):469500.

        [53]HOSKIN P W O,SCHALTEGER U.The Composition of Zircon and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genesis[J].Reviews in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2003,53:2762.

        [54]SCHULZ B,KLEMD R,BRATZ H.Host Rock Compositional Controls on Zircon Trace Element Signatures in Metabasites from the Austroalpine Basement[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6,70(3):697710.

        [55]KRONER A,WILDE S A,LI J H,et al.Age and Evolution of a Late Arch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Upper to Lower Crustal Section in the Wutaishan/Hengshan/Fuping Terrain of Northern China[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2005,24(5):577595.

        [56]LI Q,LIU S,WANG Z,et al.Provenance and Geotectonic Setting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Zhongtiao Group and Implications for Assembly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Wholerock Geochemistry and Detrital Zircon Data[J].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2011,168(5):12151224.

        [57]LIU C H,ZHAO G C,LIU F L,et al.Nd 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Lowgrade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North China Craton[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4,94:173189.

        [58]WANG Z H,WILDE S A,WAN J L.Tectonic Setting and Significance of 2321 Ga Magmatic Events in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New Constraints from the Yanmenguan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in the HengshanWutaiFuping Area[J].Precambrian Research,2010,178(1/2/3/4):2742.

        [59]XIA X P,SUN M,ZHAO G C,et al.UPb Age and Hf Isotope Study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Wanzi Supracrustals: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Sett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Fuping Complex,TransNorth China Orogen[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6,80(6):844863.

        [60]張宗清,伍家善,葉笑江.阜平群下部太古代變質巖石的REE、RbSr和SmNd年齡及其意義[J].地球化學,1991(2):118127.

        ZHANG Zongqing,WU Jiashan,YE Xiaojiang.Archaean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Lower Fuping Group in the Mt.Taihang Region,North China:REE Geochemistry,RbSr and SmNd Ages and Implications[J].Geochimica,1991(2):118127.

        [61]QIAN J H,WEI C J.PTt Evolution of Garnet Amphibolites in the WutaiHengshan Area,North China Craton:Insights from Phase Equilibria and Geochronology[J].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2016,34(5):423446.

        第2篇:地質年代范文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歸因

        1.主觀因素

        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有其自身因素的影響。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外界刺激要經過人們的主觀評價才能對人的身心產生影響,人的主觀因素,尤其是個性品質則成為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環節。一些青年教師有著強烈的自我實現與自尊需要,卻又缺乏自我認知能力,不能客觀地認識自我和現實,制定的目標不切實際,造成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導致心理上的巨大失落;有的則固執偏激,遇事不冷靜,較容易沖動,對情緒情感的控制不強,往往導致過激行為,這些都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和事業發展。

        沒有經歷過艱苦磨難和社會生活的風風雨雨。不少青年教師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勞的品格,意志力薄弱。另外,大多數青年教師獨立性比較強,富有競爭性,正義感強,對不合理現象不愿遷就和屈從,很容易被他人誤解甚至排斥,這就造成青年教師厭倦與同事交往。這些因素顯然影響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并波及工作、學習與心理健康等方面。

        2.客觀因素

        導致地方高校青年教師產生倦怠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期望與自身素質方面產生矛盾、學校內部因素方面、工作壓力、生活壓力以及個體特征都有可能使青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1)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急劇變化,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嚴峻挑戰。首先,文化的急劇變化給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帶來巨大的心理沖擊。當今時代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選擇日益多元化,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青年教師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的東西,但分析判斷、自我控制和調整能力不強,個人內部觀念與人際間的價值沖突在所難免。青年時期所特有的強烈的主體意識、成長欲望,使得他們迫切希望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機會和途徑,以成就一番事業,實現自身價值。這種隨社會變革帶來的個性化要求和價值功利化表現,與青年教師從小接受的正統教育以及中國傳統的“師道尊嚴”很容易產生沖突,造成心理壓力。其次,心理期待值與實現值之間的差距。青年教師對人生和社會的理解往往帶有較強的理想主義色彩。然而,理想的期望值與現實生活的實現值卻難以統一。受各方面的影響,其所獲得的實際利益比預期的要少,加之社會上對個人價值多以收入多少為主要評價方式,極易引發青年教師與外地、外單位“比待遇”、“比收入”的“攀比意識”。偏低的收入使不少青年教師自尊心、自信心受損,由此造成心理壓力。第三,教育改革的深入對高校青年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育價值和教育觀念,新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有時超過了青年教師的接受能力和適應性。外界過高的期望使青年教師在竭力維持正常工作運轉、保持自身形象的同時,深感力不從心,疲憊不堪。

        (2)學校因素

        高校考核制度不夠完善,缺乏相應激勵機制。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過分注重教師的考核等級,一切工作都圍繞著考核的等級運轉,甚至規定對于年終考核等級為基本稱職和不稱職的教師,輕則取消當年崗位津貼或延期晉升職稱,重則有被分流下崗的危險。與中老年教師相比,青年教師的工資、職稱本來就低,加上教師評聘分開與競爭上崗造成了職業的不安全感,因而倍感壓力之大。相反,有少數高校年終考核時所有教師的考核等級都一樣,干得好與干得不好沒有多少實質性差別,這種狀況挫傷了部分在工作上兢兢業業、追求上進的青年教師的積極性。此外,不少高校對青年教師培養措施不力,其成長處于放任自流的無序狀態,使青年教師感覺前進沒有方向,前途很渺茫,產生了職業倦怠。

        (3)家庭因素

        青年教師面臨的家庭問題也不少。青年教師相對職稱低,工資不高,有的要買房,有的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有的要面對經濟負擔重而收入卻不高的尷尬。再加之住房改革、醫療改革,影響最大的也是青年教師。許多青年教師住房條件不好,經濟收入過低,從而對生活狀況不滿意,這些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如配偶對教師的期望值較高,致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半數以上的青年教師在忙完一天的教學科研任務后,既要承擔大量的家務勞動,還要照料老人、輔導孩子學習等,深感力不從心。處于這樣的境遇,如果青年教師對心理健康認識不足,難免會情緒化,使他們在本職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倍感身心疲倦。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干預策略

        1.專業發展與自我調適相結合是源動力

        對于青年教師而言,職業已經基本確定,但他們仍處于職業的不穩定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職業目標,制訂實施計劃,實現職業理想,有利于青年教師快速健康地成長,也有利于高校的穩定和發展。通過客觀、全面、公正的自我評估,青年教師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坦然接受理想與現實的反差,減輕心理壓力。同時,青年教師還能夠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制定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在工作中揚長避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點,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職業發展目標的設定是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高校教師的職業生涯通道類型有:教學管理型、教學科研型、科研教學型、管理型。究竟選擇哪條道路,制定什么樣的目標,高校青年教師不僅要根據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等特點,還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制定出切實可行、明確具體的職業生涯目標。清晰的目標定位指引了明確的方向,青年教師才會在前進的路途中會充滿動力和熱情。

        2.高校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是主渠道

        地方高校在抓住當前高等教育大發展的良好時機,增強學校“硬件”實力、追求辦學效益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青年教師相關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地方高校要關心青年教師的個人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盡量滿足他們在生活條件方面的基本需要,以穩定隊伍,使之能安心工作;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心理測試,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引導青年教師正確對待已經出現的心理矛盾,充分認識和了解其表現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其存在的范圍、失調的程度,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活動,幫助他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調適能力;注意優化學校人際環境,使教師群體保持團結協作、和睦共事的良好氛圍。

        高校要豐富青年教師業余生活,拓寬教師人際交往。工作之余,讓青年教師豐富他們業余生活,多參加一些文化、體育活動。這一方面有利于緩解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境,從而讓他們發現工作中的樂趣,增強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寬青年教師人際交往。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個人抗御職業倦怠的有效保障。

        3.國家和社會的幫助是助推力

        第3篇:地質年代范文

        在我國開始鄭重承諾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的時候,我們還應該關注與公民住房財產相關的物業管理權利的問題。它們是公民財產權利的延伸和附加,是公民財產權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更新觀念,以完善、嚴格的法律確定和調節城市住宅物業管理法律主體間的關系

        目前我國業主與物業管理者的地位倒置造成服務關系扭曲的現象普遍存在。業主與物業管理者之間本來是依法建立的服務合同關系。是物業管理者受業主委托管理房屋財產,并提供居住服務的關系。但是,我國目前在物業管理上,依然普遍存在著“房客”必須按照物業管理者的要求承擔義務的奇怪現象。其原因一是原始配給的物業管理者的不可替代;二是房產管理觀念的滯后。

        在我國的許多物業管理合同,起初是房地產開發商與其簽定的,住宅賣出后,通過與新業主再次簽署服務合同形成的。物業管理者常常具有不可選擇和替代的地位,因此業主的權利地位被淡化和忽略,在雙方的關系中失去委托人和權利人的地位,成為只能聽命于物業管理者的被管理對象。這種長時間的服務關系的扭曲造成物業管理者認識上的錯誤,導致服務意識淡薄、服務質量低下。以致引發雙方的矛盾。要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依靠國家全面、明確地制定法律,詳細規定物業管理雙方尤其是物業管理方必須依法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1.關于物業費帳目的管理與監督,應該有專門的、統一的規定,應該體現對業主負責,受業主團體的監督。防止挪用,隨時公開。

        2.收費標準的確定與繳費義務的履行,按照地區、地段、質量,國家應該制定統一的框架收費標準,具體收費標準和方式,應該由業主和物業管理者雙方協商,而不是由物業管理者單方面決定。

        3.公共設施的管理、費用的分攤,主體建筑的維護、翻修、加固的確定以及費用的分攤方法應該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事先經過業主團體的同意,并在透明公允的條件下進行。有了變化應該提前公示和通知,而不是先斬后奏地到費用結算時才通知業主。空閑公共設施和場地,物業管理者不得擅自出租或改做他用。

        4.物業管理雙方的服務合同應該有統一、詳細的格式,以保護雙方的利益。比如物業管理者應收費用的保證(可以在善后條款中規定滯納金等)。

        其次,明確和樹立業主大會(或業主合作社)的權利,積極健全組織和議事規則。

        處理城市住宅物業管理問題的關鍵是依照法律,通過完善的服務合同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并依據合同解決糾紛

        房產、居住、居住權,是一系列關乎人權和物權雙重因素的法律關系。在我國只是近十幾年才普遍發生的事。雖然我國已經有比較詳細的立法,但是,由于許多問題沒有先例,所以法律還沒有具體的規定或者規定的不夠清楚。因此應該根據物業管理的社會實踐,及時補充和完善。例如。國家依法制定物業服務合同樣板,讓業主和物業管理方完整明確地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避免含糊、或者隱性條款造成將來的糾紛。除了一般條款外,應該注重以下內容:

        首先,應該確定物業管理合同主體資格的有效條件,明確業主、合法居住人、業主人(業主大會代表或其他人)、房地產開發商、有法人資格的物業管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

        其次,注重物業管理合同的效力。保證合同得以執行。主要有:

        1.業主認同合同的比率,必須達到絕大多數。比如80%合同才能有效。

        2.物業管理者必須具備應有的資質。

        3.明確規定房地產開發商授予的權期限以及因物業產權轉移而發生的權利義務轉移。

        4.物業管理轉包權利的限制。

        第4篇:地質年代范文

        如果僅從州立學校教師的數量看,過去5年間教師離職最多的為2008年,當年教師總數20.1966萬人,離職近4000人。2013年教師總數23.2902萬人,增加了約3萬人,增幅為15.3%。但是經公務員考試錄取的正式教師僅12.8萬人,占教師總數的52%,其增幅比2008年正式錄取的約10萬人減少了7.4%。臨時錄用教師劇增21%。市立學校教師從2008年的5.1883萬人增加到6.1342萬人,增加了約1萬人,增幅達18.2%;正式錄用教師由同比的5.0513萬人增加到 5.6674萬人,增幅為12%。

        圣保羅州州立學校教師的初次任教薪金最低標準為2255雷亞爾,比國家確定的1567雷亞爾高,但是低于市立學校的2600雷亞爾。此外,教師實際領取的工資額則以授課數量多少而發生變化。

        一位30歲名叫馬可·安東尼奧的教師是2012年州立學校2969名離職教師中的一員。該教師通過考試合格后被分配到圣保羅市的一所州立學校任教。由于工資低,工作量大,難以維持生計,無奈于一年后離職。現在則成為一所藝術學院的教練,在其他公司也有兼職。

        馬可·安東尼奧表示,講課10次的薪金為680雷亞爾。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經濟來源可供選擇。工資低廉之外,在現有工作崗位上也不能實踐自己的項目,與同事之間的關系也沒有那樣和睦,最終導致離職。

        一位38歲名叫愛德華多·阿馬拉爾的教師在州立學校已執教了8年,在新工作尚無著落的情況下2012年4月離職,現在在市政府找到了差事。他在回顧以往時稱,當教師不僅工資成問題,工作崗位環境也很差。

        當地報紙稱,圣保羅州政府為了彌補2011年以來的3.4萬名教師空缺,舉行了多次錄用考試。但直到目前為止,僅錄用了1500人。也就是說,100個教師空缺,只有4人彌補。

        第5篇:地質年代范文

        《致電波里的青春》系列視頻訪談,設置了《青春主題曲》和《成長關鍵詞》兩個環節,全面揭秘名嘴們的青蔥歲月。訪談中,編輯為接受采訪的上世紀70年代主持人選了《光陰的故事》……

        韓力

        迷茫

        “你不知道前程是什么樣子的”

        說起來,主持人韓力還是當年的選秀明星:“就是民間組織的一個選秀。我得到一個第三名。”剛到臺里,沒有老師帶,所有的事情都得是自己摸索。所以,提起剛入行時的狀態,韓力的回答是:“迷茫,那個時候你不知道前程是什么樣子的。”

        但這一無所知也成為了韓力前進的動力:“我聽這些前輩的節目學習,然后每天在機房里,我記得我們那個機房是一個里屋一個外屋,有的時候機房還沒有位置,因為得先讓著大咖,大咖們都做完了,我們再潛進去,我經常一晚上一晚上地做節目,一期節目半個小時我覺得我能做一晚上。”

        堅持:“你要知道你自己有什么和沒什么”

        回顧自己的成長,韓力說關鍵詞是“成長”。“腦海中一直把這個詞匯當作自己的標簽,因為我覺得我不是學播音主持和音樂出身的,我覺得能夠有這種機會在這個行業里面臌這么多年,并且得到這么多朋友的支持,我覺得可能跟自己的堅持和努力有關吧。”

        韓力也很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我平常的聲音真的沒有那么好聽,但是只要走進直播間有話筒,可能就會給我的聲音加很多分,這就是我認知到的優勢。其實這個行業里也很動蕩,但是能夠守住自己的一個內心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你要知道你自己有什么和沒什么。然后堅持下去。”

        羅兵

        尋找

        “我進入這行業還挺奇怪的”

        同樣不是科班出身,主持人羅兵也在不斷摸索。“說實話你要把自己搞清楚了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你到底是一個適合什么樣的人,你是適合一個什么樣的節目,你在這個節目的狀態是怎么樣的,你真的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地搞清楚。”

        羅兵說自己屬于速度慢型選手,特別是接觸到新東西,更需要時間去適應。“不是:科班學播音的,所以你更需要有這樣一個找的過程,有可能別人很快,但對于我而言很慢這個過程,尤其是到了最近幾年,要做的東西我會有一點不知所措,因為我現在節目牽扯到了一些東西,跟音樂、電影、戲劇有關。”

        沉淀:“不能太張揚,不能太浮躁”

        讓羅兵“不知所措”的音樂、電影、戲劇等,其實都是生活中的愛好。“你把這些平常如果當作業余愛好真的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一旦變成一個工作之后重新去審視它,我會發現有一段時間我不是特別喜歡了,這個東西就讓我有點別扭,但是你還是需要沉下新來慢慢地再去看。”

        這個慢慢摸索的過程,讓他在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東西是節目需要的。所以提到做主持人,于羅兵而言:“就是一個不斷沉淀的一個過程,你不能太張揚,不能太浮躁。”

        王東

        執著

        “就為了一句話”

        多年前,王東在機房的場景徹底“驚呆”的羅兵,“他就為了一句話,我當時記得他就在那個座位上一直在那兒吭哧。當時我就覺得這個人真是有必要嗎,可是事后現在我想起來這件事情我真的覺得特別有必要,同時我覺得現在所有的主持人都應該是這樣。”

        在同行眼里是“拼命三郎”,王東同樣認同“堅持”二字的重要性。在這個行業,你只有堅持,才不會因為大環境的改變而迷失。“做廣播的環境這些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做廣播越來越難了,但是還能夠堅持就挺不容易的。”

        精彩:“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費”

        在總結自己成長的關鍵詞時,王東寫下的是“精彩”。他說:“因為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主持人都希望不但是你的節目做得精采,生活也應該過得精采一些。以前可能想不到很多的事情,更多的是我好好做完節目就可以了,忽然發現覺得這樣不行,不能這樣過,因為人的一生畢竟很有限,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了,我覺得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浪費,所以我覺得盡可能的把自己的生活也好,節目也好,都盡可能地做得精采一點。”

        王卓

        音樂

        “他們在玩,我回家去練鋼琴了”

        成為一名電臺主持,完全出乎王卓的想象。“雖然是學音樂的,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說我會成為一名節目主持人,我可能會想過說我會成為一名大學教師,教人音樂,或者是音樂鑒賞家,但是從來沒有想過是現在的職位。”

        從小就學習彈琴,迄今,王卓依然能想起小時候學琴的場景:“他們在玩兒跳皮筋、打沙包,然后我就回家去練鋼琴了。”她笑著調侃說:“我從特別小的時候就一直學鋼琴,之后就是上了音樂學院,但是我的性格一直不是大家想象的,安安靜靜的,很溫文爾雅的。生活中的我完全不是這樣子的。”

        更愛:“我越來越知道大家需要什么”

        第6篇:地質年代范文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歷史考試了!

        《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的每一部都是有口皆碑的良心之作,劇情認真不含糊,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為史書上的記錄注入血肉故事,當然也有改編和戲劇化的情節,例如第一部《大秦帝國之縱橫》中解讀了全新的商鞅,還安排了不活在同一時間的商鞅和孟子辯論……但絕不會沒有根據地強行改編、硬加筆墨,這也是它為何擁有如此多忠誠粉絲,即使間隔期那么長才播出也依然擁有人氣的根本原因。在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根據時間線,呈現了羋月帶秦稷回秦國繼位、稷兒關押老楚王迎薛公入秦、秦稷拜魏冉為相、蘇秦為了燕國來到齊國當間諜等等內容,還增加了諸多故事線與人物細節,如掌政的宣太后羋月對于兒子秦昭襄王秦稷之間的關系,通過描寫母親為兒子登基鋪路、對兒子有所隱瞞、為兒子辨人識才等等。這既有母子血濃于水的親情,又有作為權力兩端的矛盾,展現了帝皇家親情之間的博弈、互助、繼承甚至是懷疑、奪權,這才是有血有肉的故事,這才是符合歷史記載、符合人物身份邏輯的影視呈現。難怪有學生大呼:“看了《大秦帝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考戰國時代的歷史知識點了!”

        氣勢恢宏,敘事波瀾壯闊

        實力演員詮釋什么叫做真?演技!

        與如今不少電視劇都是后期配音不同,《大秦帝國之崛起》采用了現場收音,而敢于這樣做的底氣就在于:導演丁黑精挑細選的演員陣容無一不是演技精湛的好戲之人,權力斗爭中的咬牙切齒、波詭云譎中的鎮定狡詐……這些聲音通通都被要求在現場演繹完美。寧靜這兩年不斷地活躍在真人秀與綜藝節目中,讓大家差點忘記她的演技,但《大秦帝國之崛起》的播出,飾演宣太后羋月的寧靜絕對是送上了強刷存在感的表演,陳曉飾演宣太后與義渠王所生的兒子羋琰,為了讓宣太后與惠文后化解死結,喝下毒酒身亡,寧靜從極度悲痛到面對惠文后的震怒,表演一氣呵成,看得直教觀眾鼓掌。而秦稷好強聰慧但沖動,從年p的沉不住氣到長大后渾然霸氣,張博演得絲絲入扣。而一眾配角的表現更是亮眼的點睛之筆,讓整個劇的質感UP UP UP,死間的蘇秦、滿懷謀略的魏冉……飾演惠文后的傅淼,長子秦武王暴斃后只落一滴淚的堅強,明理卻不得不為次子助攻奪權,在爆發與軟弱之間展露不甘心,一個矛盾的王后、矛盾的母親就這樣有血有肉地展現出來。

        歷經8年,作為國內目前歷時最長卻依然沒播完的歷史電視劇,《大秦帝國》系列終于出到了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但即使播到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大秦帝國這一系列的雄心還遠遠沒有結束,因為它的目標是:講述戰國時代的秦國經變法而由弱轉強,東出與六國爭霸進而一統天下,以及最后走向滅亡的全過程!而現在才剛剛講到:秦昭襄王嬴稷在宣太后、魏冉、白起、范睢輔佐下,弱六國、納九鼎的過程。作為超級大IP、良心歷史劇,大秦帝國系列的星辰大海征程走了大半,還有:一統天下篇、秦朝滅亡篇……粉絲們,活著的盼頭實在太大了! 文_關敏薏

        服化道精良,尊重歷史

        第7篇:地質年代范文

        1.了解主要造巖礦物和三大類巖石,認識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2.了解地殼運動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理解構造地貌與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特點。

        3.運用地殼運動、內外力地質作用解釋地表形態的特點及成因,利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海陸分布、山脈與海溝的成因、成礦規律及地震成因。

        【高考命題展望】

        高考對地表環境的考查主要是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巖石與礦物的關系,以讀圖綜合分析題的形式或結合重大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考查地質作用、地貌形態以及板塊構造理論;利用地形剖面圖、示意圖等考查地質構造。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火山、地震成因與分布,背斜、向斜與生產的關系,與外力作用有關的生態環境是本專題的重難點。

        【知識網絡】

        【知識再現】

        一、板塊構造與地貌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全球地貌,要注意板塊的邊界類型(即相對運動狀況)與地形類型的關系。板塊間的邊界,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線,而是一些構造帶,如海溝、海嶺、斷層等構造帶。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

        (1)地球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分割成許多單元,這些單元被稱為板塊。

        (2)全球巖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塊,每個大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個小板塊。

        (3)板塊內部地殼較穩定,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分布。

        (4)板塊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二、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

        地質構造是指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層變形和變位,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皺和斷層,它們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和“證據”。

        三、外力作用與地貌

        地面上風化、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過程,它們互為條件、密切聯系、共同作用雕塑著地表形態。

        四、巖石圈物質循環

        1.循環過程。巖漿是“巖石之本”,巖石圈物質循環起于巖漿,因此正確判斷巖漿是解讀巖石圈物質循環模式圖的關鍵。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巖漿巖箭頭的作用為冷卻凝固作用。在三大類巖石中,只有沉積巖含有化石和具有層理構造,并且是由風化、侵蝕、搬運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巖漿的箭頭,其作用都為高溫重熔再生,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表示高溫和高壓條件下的變質作用。(如下圖)

        2.三類巖石特征的比較。

        3.地理意義。在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形成了地球上豐富的礦產資源;改變了地表形態,塑造了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實現了地區之間、圈層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能量傳輸,從而改變了地表的環境。

        【重難點突破】

        一、河流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河流流經彎道時,水質點作曲線運動,產生離心力。在離心力的影響下,表層水流趨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壓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流。在彎道環流的作用下,凹岸發生侵蝕,凸岸發生堆積(如下圖所示)。

        二、判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

        地質圖分為剖面圖和平面圖,可根據以下步驟進行判讀分析。

        1.看圖例、比例尺。通過圖例可以了解圖示地區出露哪些巖層及這些巖層的新老關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縮小的程度。

        2.具體分析。根據巖層的新老關系分析圖內的地質構造特征,分析圖示是向斜還是背斜,地層有無缺失,各層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在什么地質年代形成的,有無斷層、斷層部位在什么地方,有無侵入巖、是什么地質年代侵入的,地質構造與礦產分布有什么關系等。以下5幅圖中A、B、C、D均表示巖層,且巖層年齡A>B>C>D。

        (1)若地層呈水平狀態,并且從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連續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里,地殼穩定,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如右圖)。

        (2)若地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地層形成后,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巖層發生褶皺,地層顛倒是因為地殼運動劇烈,巖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如右圖)。

        (3)若地層出現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層所代表的年代,發生了地殼隆起,使當地地勢抬高,終止了沉積過程;二是當時開始有沉積作用,地殼隆起后,原沉積物被剝蝕完畢;三是當時、當地氣候變化,沒有沉積物來源(如右圖)。

        (4)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巖層,說明是由該地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上升形成的(如右圖)。

        (5)若地層中有侵入巖存在,說明圍巖形成之后又發生了巖漿活動,巖漿活動晚于圍巖形成時代(如右圖)。

        3.分析圖內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質平面圖往往繪有等高線,可以據此分析山脈的走向、分水嶺所在、最高點、最低點、相對高差等。若沒有繪制等高線,可以根據水系的分布來分析地形特點,一般河流總是從地勢高處流向地勢低處,可根據河流流向來判斷地勢的高低起伏狀態。

        【典例分析】

        例1.(2012年高考山東文綜卷)3.右圖為某區域地質剖面示意圖。圖中甲地層褶皺后,該區域先后發生了 ( )

        A.沉積作用、侵蝕作用、巖漿侵入

        B.巖漿侵入、侵蝕作用、沉積作用

        C.巖漿侵入、沉積作用、侵蝕作用

        D.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

        解析:由圖示信息可知,甲地褶皺形成后沉積巖層Ⅱ出現了侵蝕作用,部分巖層被侵蝕掉,后又出現了沉積巖層Ⅰ,最后巖漿侵入沉積巖層Ⅱ和沉積巖層Ⅰ,故該區域先后發生了侵蝕作用、沉積作用、巖漿侵入。

        答案:D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巖石圈物質循環與地質構造。

        例2.(2012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板塊運動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態。

        7.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

        A.地震使海底抬升 B.地震導致海底中間凹陷

        C.海底擴張處巖漿涌出 D.海底擴張處沉積物大量堆積

        8.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可能形成 ( )

        A.島弧和海溝 B.海嶺和海溝

        C.海嶺和裂谷 D.島弧和裂谷

        解析:第7題,海底擴張處巖漿涌出形成洋脊。第8題,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大洋板塊切入大陸板塊的下方,大陸板塊隆起抬升,可能在大陸板塊一側形成島弧,在大洋板塊一側形成海溝。

        答案:7.C 8.A

        考點定位:該題組考查板塊運動。

        例3.(2012年高考江蘇地理卷)下圖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示意圖。巖層的埋藏深度(巖層距離地面的垂直距離)可以用來幫助恢復巖層的形態。讀圖回答9~l0題。

        9.屬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⑤處發生的地殼運動是 (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斷裂下降 D.斷裂上升

        解析:第9題,從剖面線上看,①、②、③、④處都為谷地;從地下同一沉積巖層埋藏深度線上看,①、②、③、④處所對應巖層拱起處都為背斜,所以①、②、④谷地都應為背斜谷。第10題,⑤處同一巖層分布不連續,發生向下位移,說明⑤處巖層斷裂下降。

        答案:9.D 10.C

        考點定位:本題組主要考查影響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等相關知識。

        例4.(2012年高考北京文綜卷)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第30屆夏季奧運會將在英國倫敦舉行。讀圖,回答第2題。

        2.英國 ( )

        A.地處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

        B.西部海岸線曲折,珊瑚礁發育好

        C.地形以高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

        D.多數河流短,含沙少,無結冰期

        解析:英國位于亞歐板塊內部;英國西部海岸位于溫帶,而珊瑚生長在熱帶海域;英國地形以低山丘陵、平原為主,地勢低平;英國島嶼面積小,河流短小,溫帶海洋性氣候,無結冰期,植被覆蓋率高,含沙量小。

        第8篇:地質年代范文

        地球大約形成于45億多年前。這顆巖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塵埃。這些塵埃源自于巨大古老的恒星在壽命終止時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

        (來源:文章屋網 )

        第9篇:地質年代范文

        沉積巖。世界上已知的有一定規模的油田,都是在沉積巖分布區發現的。石油、天然氣和煤都形成并大多聚集于沉積巖中,可在沉積巖中進行數千米的運移,根據這些痕跡認識、了解石油的生成、云移、聚集、成藏的規律并進行開采的。與石油、天然氣、煤等有機礦藏有關的沉積巖:碎屑巖和碳酸鹽巖。

        石油是-主要由C、H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混合物,賦存于地下巖石孔隙中的液態和氣態可燃礦物。其它元素占1%,約57種。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的局限性:絕大多數“同位素地質年齡”是從火成巖或火山凝灰巖中測定的,而地球上相當多的是沉積巖。這對于石油天然氣行業是一個有挑戰的課題。

        (來源:文章屋網 )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视频三级在线看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 | 香蕉成人人多人视频 | 天天综合久久综合影院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 香蕉啪视频在线是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