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數學基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239-01
《經濟數學基礎》課程是財經類院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該課程對培養大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其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提高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實際效果以及對于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高等教育而言,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蓬勃發展,財經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生源質量分布差異和水平差異也相應加大,對于所有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都采用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教學要求和統一的教學模式進行培養,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和制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其次,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學科也不斷的的增加,而不同的學科、不同專業對數學要求有很大不同。不同專業如果還像過去那樣實施同層次的數學教學,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根據學生不同層次、不同專業,因材施教,因材施學,實施分層次教學必然是大學數學教學要遵循的規律。
為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新理念,真正貫徹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方針,很多學校已經開始了基礎數學課程的分級分層次教學的嘗試。所謂分級分層次教學(以下簡稱分級教學),就是針對不同基礎水平、不同發展目標的學生分別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方法、執行不同的教學計劃,以求使所有學生都達到好的學習效果。分級分層次教學是在高等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化的新形勢下,真正貫徹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方針的熱點課題。對于在不同的學校環境和不同的管理模式下如何開展、具體實施分級教學的進行和探索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學校領導及教務處和學院領導的支持下,經過到兄弟院校進行調研、考察,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經濟數學基礎》課程的特點,我們對如何搞好我校《經濟數學基礎》課程的分級教學的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并開展如下的分析和探討。
一、分級教學的條件已經具備
隨著近幾年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的轉化,許多學校在本科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方面相繼作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指導思想是圍繞著以學生為本和促進人才培養為中心,財經類學校要求本科一、二年級學生的基礎課教學更加側重于綜合素質和基礎能力的培養,面對新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和志向需求多樣化的局面,學校各級領導對于因材施教、強化質量的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均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高校的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建設業已形成相當規模,近年來,隨之辦學條件的不斷改進,學校大多數教室均已普遍具備了實施了多媒體等現代化的輔助教學手段的條件,學校學分制等新的學生教育管理體制也普遍得到了采用。在這種良好的環境下,實行公共基礎課分級教學,是完全可行的。
二、分級教學工作應該有步驟進行
1.宣傳準備工作:在實行分級教學之前,應該先通過各種途徑、方式讓學生理解分級教學改革的目的,使學生能夠正確對待,積極配合,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合適的選擇。同時,也應當在有關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人員中進行宣傳,取得他們在工作中的配合和支持。
2.合理分級分班,為了簡化方便,同一專業的教學班級可分為普通班(A班)和提高班(B班)兩個層次,兄弟院校的教學實踐表明:層次劃分得多,并不利于學生能力水平的界定,更不利于教學管理。
分級應當在充分尊重學生自身意愿與學校統一指導相結合的原則下進行。學校統一指導,有利于基本保證分級分班的客觀性、合理性;學生的自愿選擇則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和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又可以對統一指導性劃分的片面性做出彌補。在第一學期可以依據學生入學成績(即高考成績)也可以在新生軍訓期間進行單科摸底測試,將測試成績同數學入學成績一并作為分級依據,并結合學生的意愿進行分級、分班。從第二學期始,再依據上一學期相關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調整。每學期根據學生考試情況以及結合他們的意愿,實行微調,重新分班, 成績進步的可以升級, 成績退步的降級,采取動態管理,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前進的動力、努力的方向, 以便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針對不同的級別層次,在上級教育部門統一制定的本科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執行不同的教學計劃,可以選用不同的教材或參考書籍。
4.合理制定考試內容與成績評定,課程的結業考試與成績評定關系到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最終評價,不同的級別層次的考試要求應當有不同的側重,而最終成績的評定更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通過不同級別不同學分的方式進行體現,對于普通班與提高班,由于授課方式與內容不同,應該采用不同級別的試題考核,難度高的給予較高的學分,難度低的給予較低的學分,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學生努力學好數學的積極性。
三、結束語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形勢的不斷變化,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轉化,分級教學模式是我國現階段高考體制條件下, 為適應不同地區生源而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有效辦法, 是《經濟數學基礎》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種趨勢。從部分兄弟學校分級教學的實施效果看, 分級教學的確有助于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使任課教師的教學對象更明確,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不足與問題。如怎樣更科學地分級, 不同層次學生的成績如何進行合理考核和比較, 獎學金如何評定等。另外, 開展分級教學, 還與學校的教學管理、對教師的考核制度、教學評估、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多方面因素相關。因此我們要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 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 通過教學實踐不斷探索教學方法與手段,積極改進考核評價方法, 進一步完善《經濟數學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模式的系統配套工程。
參考文獻:
[1]胡柚春.高等數學與數學實驗[J].高等教育研究,2006,(22):40- 41.
關鍵詞:高職院校;經濟數學;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4-0233-02
“經濟數學”是高職院校經管類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一方面能為相關的后續專業學科學習提供一定的數學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學生學歷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的改革,人才需求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經濟數學教學的特點,我們應以掌握概念、加強基礎、強化應用為重點,以培養學生能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宗旨,提高經濟數學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為高職院校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經濟發展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一、經濟數學課程的學教現狀
1.學生特點。高職學生剛剛從緊張、忙碌的中學跨入大學校門,大部分學生放松了起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高職學生學習方法比較單一、被動;經管類學生是文理兼收,學生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文科生占多數,數學基礎普遍較弱,有些學生對數學還有恐懼心理;很多經濟數學教材教學內容與專業課聯系不大,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意識不到數學課對自身專業的作用,也不知道怎樣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于是學生學習態度消極、懶散,甚至有畏難情緒;再加上傳統的數學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理解,使學生將應付考試作為學習的首要目標,能過關就萬事大吉,根本沒有用數學知識的學習提升自身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教師純數學化。高職數學教師在大學學習時大多從事數學教育或應用數學方向的專業學習,是純數學化教師,對經濟、管理、金融、財務等專業內容了解甚少,在從事經濟數學教學時就過分強調純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解題技巧的訓練,而不考慮經管類學生的“文科”背景和思維習慣,內容上傾向于數學知識的灌輸,對知識的應用不夠重視,不清楚某些數學概念有怎樣的經濟背景,不容易引入典型的經濟案例對經濟數學課程教學進行拓展,這樣的教學顯然需要改革。
3.數學教學內容實用性不足。高職院校的經濟數學教學體系大多是套用理工類高等數學的教學體系,偏理論推理、概念講解、習題演算,課程內容也比較陳舊、單一,缺乏創新和層次。目前,我院使用的經濟數學教材是《應用經濟數學》,用現實和經濟方面的實例引出概念,如銀行存款、出租車里程與計費、個人所得稅等得出函數概念,介紹了經濟函數、邊際成本、需求彈性、經濟學中的最值問題等部分經濟方面的應用,大多數純數學的內容還是以計算為主,僅少部分內容與經濟應用問題相結合,正真能與時展前沿和時代背景、體現專業特色的內容并不多,再有經濟數學只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因課時有限只能講到微積分部分,而矩陣和概率與數理統計只能讓學生放在以后學期的選修中學習。這種經濟數學課程教學與實際脫節,該課程成了純理論課程,影響了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
4.數學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現在的數學教學雖然不再是“一塊黑板,一只粉筆”,學院也配備了多媒體設備,老師們也精心準備了電子教案和課件,但課堂教學上大多數還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參與意識淡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方法單一、被動,不利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再者,多數教師經濟學的理論背景缺乏,教學中通過理論推理、習題演算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這種純數學形式的符號邏輯的推演脫離生活、枯燥無味,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違背了經濟數學向應用轉型的目的;學院層面忽視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各自的特點及教學規律,忽視經濟數學在經濟學專業培養體系中的作用,盲目壓縮教學時數,形成一本書教遍所有專業,一堂課的內容適用于所有學生,造成師生教與學的困難。
二、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
1.教學內容、突出經濟應用。陳舊的教學案例、枯燥的推演計算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經濟數學在教學內容上,要堅持夠用為原則,應重視計算機與數學在經濟學的其他各門學科中的融合,強化建模,不拘泥于計算推理;應加強應用,淡化運算技巧的訓練。在安排教學內容時,本著“能力培養、知識應用、素質教育、追求創新”的總體思路,立足于應用與實踐,以“解決問題”為主線,對傳統內容進行整改:弱化復雜及技巧性較高的數學計算,精簡煩瑣的推演過程,整合去掉一些重復內容,增加數學軟件學習,利用這個強大的數學計算工具去處理較為復雜的數學計算,增加一些與專業課程和實際生活相關的案例,強化應用。如:講函數時,應增加經濟函數、個人所得稅函數的建立;講極限時,介紹本利和問題和養老保險問題;講導數及其應用時,應補充與專業相結合的變化率模型:邊際成本、彈性、最值求解與最大利潤、某超市分批進貨的函數建立及求解;講積分及其應用時,將微元法與古典案例“曹沖稱象”相結合,增加企業生產的總產量問題、人口統計模型等。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院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數學建模、概率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生活與數學、專升本輔導等選修課,可以化解當前經濟數學課程教與學的矛盾,同時也解決了高職院校數學課時有限的問題。
2.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將抽象的數學思想與古典案例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將數學與生活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將數學與專業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此外,要給高職學生創造參與的機會,提出、分解一些適合他們知識水平的問題,優先讓他們解答,讓他們感受成功的樂趣,并及時給予鼓勵與表揚,這樣,不僅使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快樂中激發了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習動機,提高了數學素質,還能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強學習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因此,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專業特色,我們收集了大量的經濟案例,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任務驅動法和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和互動教學法等,課堂教學中以這些實際問題為導向,從教師的單獨推導、演算轉變為師生共同探討,從學生當觀眾,轉變為學生真正全程參與教與學,達到學生為主體與教師為主導的辯證統一,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合作互動型學習,這樣,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激發了其學習興趣以及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性。
3.現代科技,嘗試新型教學手段。近年來,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教學工具,如電子課件、多媒體、投影儀和網絡平臺等在當今課堂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這些輔助工具使數學教學更為立體直觀、生動形象,剛開始,學生學習興致較高,課堂效率也較好,但每堂課信息容量比較大,部分學生不容易消化吸收,幾堂課的問題堆積,學生又回到原點。若把當今時尚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融合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可以充分利用其網絡資源豐富和信息量大的優勢,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這種新的文化載體,正在慢慢地改變老師們的教學觀念。為此,我院派出大部分數學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培訓,希望老師們不斷創新,嘗試新型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融合到經濟數學的教學中,如:制作優秀的課件,上傳“空中課堂”資源,充分利用學院網絡平臺有效學習;制作微課視頻,在學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內重點學習一個重要知識點;精心制作經濟數學“網絡課程”,充分發揮在線學習的作用。如果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學院大量的網絡技術平臺和資金支持,我們可以設計和制作一套完整的、高質量的教學視頻和網絡課程,引入新型的“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重構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于時間和地點,學生能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上就可以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并能充分消化吸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點撥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習效果。總之,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其難度遠大于專業課程的改革,我們必須跳出數學課程自身的學科體系,充分認識到經濟數學改革的立足點應當建立在專業應用的基礎上,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使數學教學有助于專業學習和實際應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適應新時代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要求。
參考文獻:
[1]馮翠蓮,趙益坤.應用經濟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雷田禮.經濟與管理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宏潔,朱S.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
關鍵詞:數學;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03-0024-02
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現代社會普遍關心的一個全球性問題。在小學開展環境教育,是當代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和客觀需要,也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把環境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數學是研究客觀現實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它來源于現實生活,可精確地體現環境問題,把環境問題融于數學教學之中,這正是數學源于客觀實際并服務于客觀實際這一特點的重要體現。現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環境教育來談幾點個人的體會。
一、充分挖掘數學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通過環境教育,首先要形成學生對人與周圍環境關系的正確的、科學的認識。認識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與環境存在著共命運和互相依存的一面,樹立起在合理利用環境的同時還要保護環境的新觀點,特別要樹立 “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小學數學課本中對環境教育巧用匠心,從插圖到例題,尤其是應用題等都蘊涵著教育學生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內容,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已有的可以滲透環境教育的內容,自然滲透,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接受環境保護知識。如:一年級小朋友從進學校第一天第一堂數學課,就要受到良好的環境教育。在“準備課”第2頁上就看到環境優美的校園生活環境,在學生練習數數的同時教育學生要愛護學校的花草、樹木、校舍、操場……讓學生知道美好的校園環境需要我們大家共同來營造,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雜物等。再如:結合經常在教材中出現的長頸鹿、企鵝、猴子、小兔等動物的插圖,使學生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知道熊貓是我國的國寶,東北虎、亞洲象、中華鱘等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我們要愛護身邊的動物。
數學教材提供的環境教育信息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從居住環境到校園環境,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從水、大氣、土地到動、植物,從資源、人口到地球、宇宙,教材中有50%以上的應用題都作了一定的反映。利用這些反映生活實際的應用題,可以很好地將環境教育融于數學教學之中,內隱滲透、潛移默化。如:一年級青蛙、蜻蜓吃害蟲應用題、動物壽命應用題,又如《校園護綠行動》單元,通過小學生環保行動的信息素材組織教學,既完成了數學知識技能的學習,又使學生受到了環境教育,知道要愛護花草樹木、愛護環境,不亂扔垃圾和廢舊電池。再如,在教學節約用水為載體的應用題時,通過引發學生思考,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流掉的水數以噸計;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要漏掉十幾噸水。這一系列客觀數據讓學生知道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樹立要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學會一水多用,如用洗米水洗碗、洗菜、澆花,用洗衣水擦地、沖廁所等,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此外,教師應主動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的環境知識,找出數學問題中隱含的環境問題,將數學和環境教育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環境知識和發展處理環境問題的技能,培養他們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責任感。
二、加強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環境保護的能力
新課程強調大力開發課程資源,要求把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兒童經驗相結合,并設計相應的活動,使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與現實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環境意識的形成也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為了使學生充分了解環保,關注環保,參與環保。在教學中筆者十分注意融合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解和應用,培養學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統計》后,讓學生利用自己家里的每月水、電、煤氣費的數據制成統計表,從節約資源、能源這個角度啟發學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使學生真正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為了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筆者還組織學生在搜集資料的基礎上發現有關問題,分析有關問題。既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又讓學生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匯總,計算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既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同時也深化了數學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三、利用廢棄物,制作學具,實踐環保
[關鍵詞] 學術出版經紀人 互聯網+ 學術期刊 編輯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7) 01-0056-04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the New Career Position of Edit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Weip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350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the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take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as the new career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basic quality and skill of edi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master the digital publishing technology and method,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academic journals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influence and achiev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ditor's profession.
[Key words] Academic publishing agent Internet + Academic journal Editor
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教授出版《數字化生存》[1]一書,預言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短短數年間,預言成為現實。數字化出版為信息的傳播與共享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也對傳統出版造成巨大的沖擊。《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大趨勢》指出:“盡管傳媒產業是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朝陽產業,然而以報紙為代表的部分傳統媒介產品已經處于其市場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報紙發行量事實上下降了25%左右” [2]。報紙遭遇的是“斷崖式”下滑。期刊,尤其是學術期刊,也面臨極大的發展困境。“2005―2012年我國期刊總印數持續8年增長,達到33.48億冊,但從2013年開始每年總印數都在下降。從近兩年的數據看,今后一個時期,這種下滑仍有持續趨勢”[3]。
近年來,為應對數字化出版的挑戰,我國絕大多數學術期刊加入了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中國科技論文在線、龍源期刊等大中型網絡期刊收錄平臺。網絡期刊平臺突破了傳統期刊在時間、期限、篇幅方面的限制,為學術論文的傳播、檢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有效地擴大了學術期刊的影響力。
但另一方面也帶來弊端,甚至威脅到學術期刊的生存。首先,數字出版改變了傳統的出版工藝、出版介質、出版流程及傳播方式,對習慣于傳統運作模式的編輯提出挑戰。尤為關鍵的是,作者和讀者對于學術論文的傳播均有著較高的期待和要求,但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對于數字出版時代的傳播規律、傳播工具及傳播技術都有些陌生,在滿足讀者和作者的期待方面有落差。其次,數字期刊平臺將傳統期刊肢解,作為身份特征的封面、欄目、風格等不復存在。
最重要的是,學術期刊的中介作用被弱化。讀者無需向學術期刊支付費用,即可通過互聯網對學術信息進行檢索、閱讀、下載、復制、分發、打印等。自媒體出現后,作者可以繞開學術期刊,在互聯網上已發表或未發表的研究成果,所有用戶都可以對論文進行更改和“二次傳播”。讀者與作者之間,似乎無需學術期刊這一平臺便能實現互動,傳統學術期刊信息的權威地位逐漸消失,學術編輯作為“把關人”的角色被淡化。可以說,數字化時代將學術期刊及學術期刊的編輯帶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斷言,前景更不容樂觀。一旦學術評價體系變革,在數字化出版的浪潮中,傳統學術期刊這艘“老船”恐怕將迅速沉沒。那么,“老船”上的乘客――編輯,是否得棄船逃生?
毫無疑問,時代迫切需要傳統學術期刊編輯完成新的職業定位。
2 “互聯網+”思維與“學術經出版紀人”職業新定位
生活經驗升華為“數學體驗”
布魯納認為:教學過程首先應從直接經驗入手(動作表征),然后是經驗的映像性表象(表象表征),再過渡到經驗的符號性表象(符號表征)。教學提供的數學活動應該盡可能遵從學生“已有經驗――到直接經驗――再過渡到經驗的符號性表象”,這是經驗的獲得過程。如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時,可分三個層次展開:
實物操作,理解算理 教師出示例題后,學生用46根小棒代替46枝鉛筆,平均分成了2份,很容易知道每份是23根,即46÷2=23。以此進行兩三組的實物操作練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結合了自己分東西的體驗,從直接經驗入手(動作表征),對“分”的經驗再積累,對分的結果也積累了相應的經驗。
想象操作,深化算理 此時,教師課件出示三道類似的題型,將小棒擺在算式的下面。但這次學生只能在腦子里擺小棒,不允許實際操作。這是想象操作,是經驗的映像性表象(表象表征),學生對“分”的經驗進行了升華,在理解算理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算法的解題方法。
脫離操作,掌握算法 這一過程中,學生脫離任何媒介,只看算式計算結果。由于有了前兩個層次的鋪墊,學生已經理解了算法,掌握了算法,因此,這是經驗的符號性表象(符號表征)。
表象操作是一個中介,借助這個表象操作,實現了從實物操作到算式表示的過渡,超越了形式化的難關。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也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經歷的活動中積淀、豐富。只有讓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有效對接”,才能使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
多樣化教學,變難為簡
如《認識周長》這節課,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可這樣設計:第一步,自己演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上臺操作,將物體或圖形的周長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學生對周長概念有一個形象的感知。第二步,自做實驗。學生人人動手操作,合作量出長方形卡片、三角板、樹葉、1元硬幣的周長,提煉測量方法。第三步,獨立解題。學生獨立完成圖形的周長計算,總結實際物體和平面圖形周長計算的特點。
下面這道題:a+b=50,a×b最大是( ),a×b最小是( )。很多同學看到它覺得無處下手。但是如果有下面這道題做鋪墊,學生就很容易解答。
一根100厘米的鐵絲圍成長和寬都是整厘米數的長方形或正方形,面積最大是( ),最小是( )。
學生在三年級學過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后,知道:周長一定時,長和寬越接近,圍成的長方形面積越大,反之面積越小;當長和寬相等時,圍成的正方形面積最大。前面的題目其實就是這種規律的模型表達。因此,在教學類似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表象和模型進行比較,找出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利用比較這種思維方法,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而積累經驗,提升知識的運用能力。
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利用“割圓術”方法,學生將圓形紙片平均分成了16份、32份,并將剪下來的一個個小扇形進行拼擺組合,發現拼成的圖形像平行四邊形。此時,筆者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將圓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類似的方法拼一拼,隨著份數的增加,每份的扇形越來越小,而這樣的小扇形越來越接近小三角形時,拼成的圖形會越來越接近長方形。隨后,筆者通過課件演示了這一“分”和“拼”的過程,形象直觀地呈現了“化曲為直”的變化過程。
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所謂反思,就是將學習過程中那些有關的智力活動變為思維的對象,進行反省。數學課堂需要學生親身經歷,更需要學生自己去反思總結。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總結時,先回顧了探究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并從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中,得到一個猜想:“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驗證猜想的過程,運用折一折、畫一畫、算一算、推一推等方法證明了猜想的正確性。在合作過程中,通過課堂的反思總結,筆者引導學生又一次經歷了經驗積累的過程,并對經驗進行了歸納和提升。隨后,引導學生思考:分數是不是只有這一種性質呢?如果分子不變,分母變了,分數的大小怎么變?或是分母不變,分子變了,分數的大小怎么變?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離開課堂,進入到方法的遷移中,從而產生新的經驗。
關鍵詞: 經典測量理論 信度 難度 區分度
一、引言
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教育研究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科教學活動中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并多次強調與教育質量的監測和評價相關的內容[1]。顯然,在當前教育制度下,各種筆試仍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教育質量定量評價方式。試卷質量自然影響對教育質量的正確評價,因此,針對筆試試卷的質量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試卷質量的分析一般是利用經典教育測量理論(CTT: Classical Test Theory)和項目反應理論(IRT:Item Response Theory)進行分析。
經典測量理論又稱為真分數理論,假定觀察分數X與真分數T線性相關,即CTT的數學模型為X=T+E,其中,隨機誤差E服從均值為零的正態分布。該理論最重要的四個指標正是反應試卷是否真實可靠、準確有效、難易適中、鑒別力強的信度、效度、難度和區分度等測驗質量指標[2]。當然,由于其比較依賴樣本、信度估計精度不高、難度和被試水平沒有定義在同一參照系上,同時,無法回答總分相同的考生的真實能力有無差異等問題,該理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
項目反應理論是一種新興的心理與教育測量理論。該理論的前提假設非常嚴格,主要包括單維性假設和局部獨立性假設[4]。主要方法是在利用參數模型的基礎上,利用項目特征曲線、試題信息函數進行探討,同時利用EM算法,用邊際極大似然估計方法尋找項目參數的一致估計[5]。
本文主要利用南寧市某中學2013年秋季學期數學期末考試成績,在經典測量理論(CTT)范疇下探討該次期末考試數學試卷的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和成績分布情況。通過試卷“四度一分布”了解試卷質量,并反饋教學效果情況。
二、基于CTT的試卷質量情況分析
1.成績分布情況
一般而言,一份好的試卷考試的成績都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因此,考試成績的正態性是考察試卷質量的一個首要指標。檢驗正態性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是利用直方圖和卡方檢驗、K-S檢驗。從參加本次考試的872人中隨機抽取387人的成績進行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學生成績的直方圖
正態分布的K-S統計量顯著性概率P值為0.095>0.05,因此,這次考試學生成績服從正態分布。
2.信度
中學試卷中,選擇題分數可簡化為0,1得分情況來解釋,解答題和填空題可以看成非0,1記分的項目。因此,選擇題信度主要采用折半信度[斯皮爾曼-布朗(Spearman-Brown)公式、盧隆(Rulon)公式、弗拉納根(Flanagan)公式]和庫德-理查遜(Kuder-Richardson)信度(K-R20、K-R21公式)進行分析[7]。填空題和解答題為非0、1記分的項目,采用克龍巴赫系數進行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試卷信度分析結果
結果表明,每種方法計算的選擇題信度都接近0.7,信度系數處于尚可使用范圍之內。研究表明,對于標準化的大型測試題目信度要求一般要在0.9以上,而學校期末考試的信度在0.6以上即可接受[1]。選擇題、解答題的克龍巴赫系數為0.905,可以認為填空題和解答題的信度非常好,綜合考慮,試卷整體信度是可信的。
3.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測驗結果的有效性或準確性,即通過測驗能夠正確測量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的程度[5]。測量的效度的種類很多,其中基于專家和教師對試題與所涉及的范圍進行符合性判斷的邏輯判斷法的內容效度使用較多。內容效度是指測驗內容對所要測驗的全部內容的代表性程度。但一次考試很難包含學生所學課程的所有內容,因此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試題進行考核,來了解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8]。
根據測量的目標與內容的雙向細分表,經過該校7位一線數學教師(其中高級教師4位,中教一級2位,中教二級1位)不記名反饋信息來看,本次考試所設計的試題覆蓋了所要測內容的主要方面,考查目標清晰明確,題型和分數結構合理恰當,總體符合考試大綱和教學要求。
4.難度
試題難度是反映考題難易程度的指標,一般而言是按照答對人數的百分比確定的,是衡量試卷質量的最主要的數量性指標,簡單來說可以利用測驗分數的分布情況和特征進行觀測,例如考察測驗分數的全距、零分、滿分、眾數、平均分數等相關指標進行定性的判斷,也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利用有關公示進行精確計算。
一般而言,難度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取值越大,難度越小。難度在0.7以上的為比較容易的題,在0.4-0.7為中等難度的題,在0.4以下的則為較難的題或是難題。在實際教學中試卷難度水平的選擇,應取決于測驗的目的和試題的形式。如果測驗是用于區分學生水平,那么應該將試題或試卷的難度系數控制在0.5左右,各試題難度值在0.2-0.8,同時各題平均難度值在0.5左右是比較適宜的[5]。
對于采用0,1記分的選擇題,用通過率P、平衡猜測的校正公式CP和極端分組法計算各個試題的難度。
表2 選擇題的難度
對于非0,1記分的填空題、解答題和總分,用難度系數和極端分組法計算各個項目的難度。
表3 填空題、解答題的難度
結果顯示,就選擇題而言,三種計算方法的計算的難度差異不大,整體趨勢較一致,從三種公式的難度均值看,第1、2、5、6、7、8、9屬于難度較小的題目,3、4、10、11、12屬于難度中等偏上的題目,其中第4題難度最大,10,11,12三題難度也較大,選擇題總體難度為0.767,屬于比較容易,從試題編排上看,除個別題目外,整體趨勢是容易的題型放在前面,中等難度試題放在題型中間,較難試題放在題型后面,較合理。
對填空題和解答題而言,題目難度顯然大于選擇題,填空題總體難度均值為0.499,難度中等,解答題總體難度均值為0,472,屬于中等偏難程度,8道解答題的難易程度也和題目順序基本一致,越難的題目越在后面,符合數學試卷的一般規律。
從考試成績來看,難度系數為0.548,綜合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三種類型的難度均值,整張試卷難度均值為0.579,和總分難度系數接近,因此,可以判定該份試卷總體難度適中。
5.區分度
區分度是反映試題效用的一個主要參數,同時也是試題對考生實際水平的鑒別能力,將不同層次的考生區分開來的統計量。若試題的測試結果是水平高的學生答對或者得高分,水平低的學生答錯或者得低分,則認為試題的區分能力強。一般而言,區分度在0.4以上為最佳效果,在0.3~0.39為合格,修改會更好,在0.2~0.29為勉強,仍需耍修改,區分度在0.19以下為差,必須淘汰[6]。
對于0,1記分的選擇題,利用極端分組法、點二列相關計算各個試題的區分度。
表4 選擇題的區分度
對于連續記分的主觀性試題填空題、解答題和總分,用極端分組法和相關法計算各個項目的區分度。
表5 填空題、解答題以及試卷的區分度
注:試卷區分度是將各題區分度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
結果顯示,對于選擇題而言,總體看來,整個選擇題中大部分題目的區分度都在0.4以上。通過極端分組法和點二列相關系數計算的區分度在大部分題目中相差不大。極個別題目有明顯差異,主要在于兩種方法考慮的視角不一致,就第1題而言,極端分組法的區分度指標0.093,是利用高分組和低分組之間差異進行計算的,兩者差異很小,說明該題無論是高分組還是低分組都能完成,就區分能力而言屬于應該淘汰的題目,但正是由于該題目在高低分組中完成率都較高,和總分的相關性自然就大,因此,點二列相關法計算出來該題的區分度較高。兩種方法計算的試卷區分度均在0.6以上,說明該試卷區分能力強,區分效果佳。
三、有關結論
事實上,該次試卷為全市統一考試題目,從一定程度上說屬于“較大的標準化”考試題目。從上述分析可知,本次考試成績的分布直方圖并未凸顯畸形特征,基本上呈正態分布,單峰,稍微右偏。就四度而言,填空題、解答題的信度很好,但選擇題的信度適中。常見的提高測驗信度主要有以下方式:一是適當增加試題量;二是提高質量,試題難度要適中,區分度大;三是調整試題編排順序,盡量做到先易后難。
測驗的效度采用學科專家通過邏輯分析法進行分析的,根據測量的目標與內容的雙向細分表,了解到試題覆蓋了所要測內容的主要方面,考目標清晰明確,題型和分數結構合理恰當,總體符合考試大綱和教學要求。
試題的難度較合理,大部分選擇題難度偏低,其中第4、10兩題難度最大。而最后一道解答題的難度系數則過大。這和數學試卷利用最后一題作為壓軸題有密切關系。
試題的區分度方面反應較好,但選擇題第1、2題和解答題最后一道題在兩種計算方法中差異很大。可能的原因在于第1、2題屬于難度很低的送分題,因此區分度也不高,最后一道壓軸題屬于難度最大,很多學生放棄作答,因此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四、結語
考試是衡量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隨著統計學及經濟計量學邊緣的不斷擴張,對于教學結果的評價越來越依賴于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教育評價技術方法中教育測量理論就是應用教育統計學方法實現的,成為測評學生能力、考核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利用SPSS測度考試的難易度、區分度、信度、效度等指標,不僅可以直觀、便捷分析考試結果,發現考試中的重要信息和規律,還可以為教學效果評估提供重要的考核指標和模式。目前在教育教學及科研領域,人們采用科學的測評方法測度試卷科學性的嘗試并不多,尤其是一些規模較小的考試,這不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師素質的提高,亦不利于考試學研究者開啟新的研究視域。應該加強對試卷科學化測度的研究及實踐,使考試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日益走上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
通過試卷質量分析,不僅可以了解試卷情況,更可以利用試卷科學性測評的方式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通過建立試題庫、制定命題雙向細目表等方式,提高試卷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注教育質量監測[N].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信息簡報,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2010,1.
[2]郭熙漢,何穗,趙東方.教學評價與測量[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3]杜洪飛.經典測量理論與項目反應理論的比較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6(6):15-17.
[4]Christine DeMars.Item Response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5]何穗,吳慧萍.基于教育測量理論的中學數學試卷質量評價研究[J].考試與招生,2012(08):49-53.
[6]Robert L.Ebel.Measur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65.
(一)基礎構成課程教學的現狀
對于基礎構成課程,在教師和學生中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業內對基礎課程的初級定位、僵化的教學內容方式、教學信息更新滯后等是導致教師認識觀念狹窄、教學理念陳舊落伍、方法模式單一乏味的主要原因。信息更新滯后主要在于未進行專題研究和缺少院校之間的交流。往屆學生對該課程對專業設計毫無幫助的消極反饋,以及遵從傳統單一教學造成無趣乏味的課堂效果,都反過來影響到正在學習此課程學生的學習態度,導致他們從情感(態度)到行為(創作)上都在應付這門基礎課。
(二)傳統基礎構成教學存在的問題
師生關系、教學理念及方法模式、教材使用等是相互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的綜合因素,下面從這幾個方面來深入剖析傳統基礎構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為主,學為輔,少交集
傳統基礎構成的授課方式的三大特點:一是“教為主”,以教師為主,教材為主,單一講授為主,基本理論方法原則的內容為主;二是“學為輔”,以學生為輔,主動性為輔,思考為輔;三是“少交集”,在案例和創作分析、講解過程中缺少課堂的討論互動環節。
2.顧大基,無針對,空銜接
傳統基礎構成課程教學格局的三大特征:一是只兼顧整體設計類專業的共同基礎;二是沒有針對具體設計專業方向;三是基礎與專業設計沒有銜接。目前基礎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往往可毫無變化地在任何相關設計專業進行授課,從視覺傳達到環境藝術,從服裝到建筑設計等專業都可適用,缺乏對本專業方向的有效啟發與引導。
3.重技法,輕創新,無活用
傳統基礎構成課程教學方向的三大特征:一是過度強調對基本技法的一般把握;二是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三是理論方法停留在表面。絕大部分的基礎構成課程訓練內容仍舊是參考教材中具體的設計方法及技巧安排構成組合的形式,忽視實踐過程中包含個性化符號語言的創造性潛能發掘。
4.教材多,內容同,種類少
基礎構成課程教材的三個特點:一是藝術設計是出版數量最多的教材之一;二是大部分教材的內容與結構高度一致或只稍作修改;三是近幾年構成內容出現了與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光構成和動畫構成,但大部分仍然是面對設計類專業的“共性”教材,針對某一專業的“特性”教材少之又少。
二、環境藝術設計基礎構成教學的新模式
“效用指向、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等綜合性標準,成為課程結構新的依據及標準。單一的認知型課程結構將逐漸讓位于強調整合化的課程結構與模式。”筆者根據在建筑設計專業的基礎構成教學經驗,總結出幾點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方法原則。
(一)以設計專業導向為主的教學計劃安排
設計專業在宏觀上具有“藝術”的共性,在微觀上不同的設計專業又必然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教學計劃應該兼顧整體,有的放矢。1.彈性的課時分配安排教學計劃總框架依序由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三部分組成,但這部分的課時劃分可考慮具體設計專業的方向需求進行時間分配。如總課時為48學時,安排28學時在立體構成部分,因為三維空間與建筑設計專業緊密相關,而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兩部分的課時相對較少。2.明確的課題內容定位課題練習內容應結合構成內容、專業方向、創意思維這三方面來進行設計。課題練習內容是教師們經常會忽視的部分,現在普遍的構成作業題目布置是照搬教材課后練習,構成形式和表現手法單一雷同,課題內容被固化,缺少創新和專業導向啟發。“任何一個構成課題的練習都是按照構成原理進行探討、思考、啟迪創意、開拓設計思維及造型能力培養的過程。”筆者在建筑設計專業的平面構成教學中以“現代都市”為課題練習,要求學生對現代都市進行個人解讀并通過黑白灰構成圖面形式去表達和呈現。這個課題設計是運用所學構成手法,對城市建筑整體“形”的印象或城市氛圍的“意象”,進行整理、歸納、提煉的創意表達。教學內容組成部分和課題練習設計應該彼此緊密銜接,層層推進又環環相扣。與設計專業相關的平面、色彩、立體,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課題之間等諸多教學內容與環節的相互結合、推動、促進,使課程有序、有效地連貫和深入,避免學習斷層的出現。在平面到色彩、二維到三維、構成和專業等關系處理時,要促使它們成為相互推進又彼此融合的鏈條關系。針對建筑設計專業,筆者設計了課題練習:“自由選擇某一建筑設計圖片,提取出基本形并進行黑白重構設計。”
(二)學生掌舵與教師導航的課堂教學原則
美國教育家羅杰斯曾說,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應只是注重傳統的“教”。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脫離傳統“填鴨式”的“被動接受”習慣,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嘗試、反思、調整、完善、總結等一系列“主動汲取”的實踐環節,理性認清自己的學習進度,促進有效的自我發展。例如,教師把握建筑設計專業的大方向,通過分解到每個課題內容設計、方案修正建議、分段總結點評等小方向中。授課過程中應給學生更多的關于課題主題的思想表達、創作手法、造型呈現等陳述需求時間。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以自己的創作作為一個課題內涵意義情感表達的外顯作品,通過課堂表述作品這一環節也刺激學生們的深層創作表達欲。
(三)概括可行性方案,隱性推動作業深度細化
關注課題創作過程的每個環節,分別對學生初期、中期的創作稿進行階段審評,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修改建議,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來推動課題設計表現的深化程度。
1.把握可行性方案建議的數量與程度
給學生提出修改建議的方案數量最好控制在三四個,數目太少缺少比較思考,數目太多易造成思維混淆;此外教師最好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優先順序的推薦。對學生進行方案表述時必須把握程度,既要明確大方向又要保留小細節,如創作手法、表現風格與主題思想的距離這樣的大方向須闡明,點、線、面等造型元素詳細安排的小細節可適度提示。此教學環節設計促使學生對方案進行比較,避免與主題內涵無關的構圖造型,思考選擇具體的修整方法。
2.推動“因材施教”的具體實施
謹慎對待初稿及修改階段,尊重學生個性的多樣性,依其個性喜好進行啟發、挖掘出新創意也是“因材施教”的有效方法之一。結合性格特點,揚長避短,學生從毫不起眼的初稿提高到豐富飽滿的完成稿,逐漸培養起對構成形態處理的興趣和信心。靈活對待獨特的個體思維表達,通過激發主動性、拓展靈感渠道的“個案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照搬照抄的不良創作風氣,又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授課過程中遇到一個鐘情于以小方塊去進行構成創作的學生,初次構成作品表現零亂,經筆者提醒問題在于表現手法不妥而非創作元素,其隨后創作提升很快,作品兼具個人色彩與藝術感染力。
(四)重點課題班級總評,分段點評加強反思
對專業起到推導作用的相關課題終稿,應在課堂進行階段總結、整體評價。在學生個人作品闡述過程中,鼓勵同學們參與評議,老師歸納總評。在不同設計思維的碰撞和激發下,讓學生反思自己所處的位置及提升的程度,進一步審察終稿表現中仍然存在的問題,思考可行的解決方法。公開認可創意佳、圖案造型表現優秀的學生,激勵仍需改進的學生。
三、結語
關鍵詞: 創設情境 課堂數學教學 興趣 積極性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及學好數學的愿望。”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很弱,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根據這一特點,在小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的教學方式往往能神奇地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對學習產生情感和興趣,以下是我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點滴感受。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對生活是比較熟悉的,從生活中產生問題,創設情境,會給小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以親切感,激發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如一年級數學上冊“‘0’的認識”的教學中,我在幫助學生理解“0”的意義時創設了以下情境:藍貓四兄弟一起去釣魚,大貓專心地釣魚,一會兒釣到了3條魚,二貓釣到了2條魚,連三弟也釣了1條魚,而四弟做事三心二意,一會兒抓蝴蝶,一會兒捉蜻蜓,結果連一條魚也沒釣到,長頸鹿阿姨走過來對它說:“孩子,我們做事如果三心二意,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了。”自那以后,四弟明白了道理,做任何事情再也不貪玩了。通過引入“小貓釣魚”這一童話故事,不僅讓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想象升華,而且直觀形象地理解了“0”的含義,感知到“0”的存在,還向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二、創設游戲情境,輕松學習
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樂意參加的活動。課上適時采用一些游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將數學知識寓于游戲之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新知識或鞏固數學知識。例如:為了提高學生計算的熟練程度,我制作了幾十張算式卡片,分批多次進行“送信”游戲。提出誰能最準確又最快送完自己手中的信(卡片),誰就是勝利者,可獲取一枚郵票,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比多、比少應用題”之前,采用拍手游戲:
“老師拍7下,你們比老師多拍8下”。“老師拍15下,你們比老師少拍8下”。“男同學拍6下,女生比他們多拍8下”。等等幾種靈活練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極大調動學習積極性。
三、創設故事情境,增強趣味
小學低年級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而創設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條非常適合低年級孩子的路子。如教學第二冊教學圖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時,第24頁有一幅青蛙圖,我根據此圖編成妙趣橫生的小故事,讓學生戴上面具扮演青蛙,講臺充當荷葉,學生伴隨著輕音樂,在課堂上表演。我先引導學生想象吃害蟲的情況,大青蛙和小青蛙跳進水里,隨之兩個學生從講臺上跳下進行表演。這時我說:“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學生很自然地想出許多問題,如(1)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2)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3)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等等。這樣根據圖意創設情境,學生能積極提數學問題,將枯燥的教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學習起來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四、利用語言描繪,感受情境
教學藝術就是語言藝術。教師動用教學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語言要有感情、有文采,具有啟發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調諧作用,重視手勢、眼神、動作、面部表情等體態效應,給學生以親身感、輕松感和美感,使學生心情愉快地投入學習,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借助現代技術,導入情境
一、課前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有些課題探究活動或是實驗性、操作性強的內容,如果課前創設富有挑戰性的情境,可激發學生的探求欲。學生的求知欲一旦被激發,就會主動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既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讓學生充分體驗作為研究者的成功感,變課余時間為新知的“開發區”。
例如,在講“100萬有多大”時,課前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問題:“調查你們家從淘米煮飯到吃完一頓飯的過程中浪費了多少粒米。中國約有3億家庭,一頓飯可以節約多少粒米?相當于多少千克?夠你們家吃多長時間?”相信學生會有“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的詫異感。學習的最大動力莫過于興趣,也可利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破案故事設置懸念情境:一天,110民警接到一個報案電話,稱某廠廠長提了100萬元現金,裝在公文包里,準備潛逃。干警們經過分析,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后經調查證實,確實有人報了假案。同學們,你們知道干警為什么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嗎?
二、課始創設情境,引導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情境創設在一節課的開始,既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索活動,又是課堂開始的標志。
例如,在講乘方時,提出:“給我1mm厚的紙,只需將其對折23次其厚度就可以超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你們信嗎?”讓學生的心理形成強烈的反差,產生質疑,激起學生迫切想知道這究竟是為什么的欲望,引導學生走進新授內容。
三、重、難點處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把問題情境設置在知識的重點或難點處,寓難于趣味中,能吸引學生對知識重點或難點的關注,帶來探究活動的自覺性。
例如在講完“二次函數的極值”后,可創設“鼓樓商場想在同學們中間招聘一位業務經理”的情境,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渲染了。“面試的題目是:你有什么盈利的好方法?”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說出了薄利多銷、提高售價、加大廣告投入等。老師又問:“降價擴大銷售量或提價縮小銷售量是否能一定盈利?為獲取最大利潤,該怎樣掌握降價和提價的尺度?看看究竟是誰有當經理的天賦。”緊接著給出兩道應用題,分組引導學生尋找答案,體會二次函數極值的應用。這樣具有挑戰性的情境,答案具有開放性,能喚起學生的創新欲望,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四、在課堂結束前創設情境,延續思維
教學情境創設在課堂結束前,有利于學生保持探索知識的興趣,使學生智力活動因受到新的刺激而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之中,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