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如何應對高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設計考試,設計基本知識是根本。
從現今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的專業分布看,與造型類美術專業數量和招生人數相比,工藝美術或應用型美術專業方向數量多,占據比例優勢。考生從報考意圖和今后的就業出路考慮,多數選擇了報考應用型美術類專業。作為考生和輔導老師都應當明確,雖然不同高校專業和培養方向相異,培養目標和要求各不相同,但這些專業對于藝術設計觀念和理論基礎都有要求,這是作為一個設計者最基本的素質。因此要應對與之相配的考試,就應該首先形成作為一個設計者最基本的素質,即對于圖形化的符號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以及對于作品的感知力和表現力。這種基本素質,一方面來自于學生與生俱來的藝術敏感度,另一方面則是對于設計基本知識的掌握。沒有對基本知識的了解,就難于運用。不能形成一個扎實的基礎,難談設計的入門,就無法進行相關的藝術設計。掌握設計基本知識,是作為設計師的基本功,這是學習設計的學生需要注意的方面。掌握設計的基本知識,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感受設計的概念,體會設計生活。
對于學生而言,首先應該通過接觸資料,感受設計,以自己的基本判斷形成對設計區別于創作繪畫的初步認識。感受設計的魅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由于美術教育的疏忽,很多學生在學習設計初期就沒有經歷一個自我感知的過程,以致于后期的學習一直很盲目,如不能正確分清設計考試中裝飾設計基礎和造型考試中創作的區別,以致于在考試中不能讓判卷老師理解其設計意圖。
2.學習基礎知識,提高對于平面構成的認知能力。
在設計考試中,無論是報考平面設計專業,還是建筑設計或服裝設計等其他設計專業,都要考察學生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平面構成概念。如對構成中所涉及的點線面、單元形、骨架結構以及形式美法則的學習。有些學生對于藝術具有很強的敏感度,知道如何進行畫面的排布和搭配。而大多數的學生需要老師的引導才能做出相應的判斷。因此,構成知識,如點線面、黃金分割、形式美法則的學習十分重要。基本知識成為學生“蓋房子”的基礎。設計基本理論是學生模仿設計作品入門的重要途徑。
3.提高手繪技能,打好基本功。
以前的考前美術設計課程中,過于注重對傳統文案的臨摹,雖然忽略了對于平面構成含義的理解,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設計認知能力和應對靈活的考試,但是也反映出手繪技巧對于學生的重要性。理解是重點,表現是關鍵。沒有技能的學習,沒有材料的練習,學生很難表現出自己的設計理念。根據目前的考試情況,學生盡量多的掌握各種材料的使用是極為必要的,包括馬克筆的使用、彩鉛的使用、水粉的使用等等。
二、創意思維的培訓是設計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
創意,就是在具備設計基本能力的同時,通過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巧妙、新穎的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講,是一種思維能力和視覺語言能力。在設計上有想法,有創造力,突破普通的思維方式去尋求設計表現的創造,就是設計創意。
Google總裁史密特先生曾說:“創意是知識股本不斷增值的源泉。”對于設計工作者而言,沒有了創新能力,設計作品的發展動力就將頓節于點。對于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是學生今后長遠發展的重要素質,也是設計能走向更高層次的途徑。
1.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素材,拓寬思路,了解創意。
所謂“見多識廣”。提高學生創意能力,應該為學生提供大量知識素材,包括一些優秀的視覺廣告、創意動畫短片、平面廣告以及優秀的廣告語等等。讓學生首先通過感知了解什么是創意,了解創意的獨特性,培養創意的興趣。在學生的潛意識中形成自身對于創意的理解,發覺創意對于設計的重要性。通過教學,我認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設計更容易讓他們從中學習到知識。如通過他們了解多的動畫片(如Pixar動畫),社會生活中的大事(如奧運會、世博會等)等一些能和學生產生強烈共鳴的事物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學習圖形創意的知識,應對美術高考。
學習圖形創意的知識,可以使學生最快的掌握如何做創意的一般知識,同時滿足考試的需求。首先提高圖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進行圖形聯想的學習,掌握圖形創意的一般方法,如同構圖形、異構圖形等等。學會用圖形創意的方法設計畫面。
模仿是學習的很好途徑。對于圖形創意的學習,就是很好的模仿前人創意的方式。這樣可以使學生由會想不會表現過渡到用一般創意規律進行表現,直至最后融合形成自己的形式表現創意。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對于藝術專業,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修養是必不可少的,美術設計更是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修養也是創意的源泉。對于姊妹學科的學習、對于社會生活的認知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都是提高藝術設計人員內在素質所必須的。
盡管學生的素質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對于素質的關注和指引,對于學生應對考試以及面對以后的設計發展仍然十分必要。如2008年沈陽某高校設計考題:請以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題,畫出創意素描風景一張。學生如果不了解此詩句的含義,不能提煉出詩句中的關鍵詞,了解題目所給的場景限制,就難談創意構圖。
一、高考語文《新大綱》修訂的內容變化
《新大綱》更注重體現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和綜合性,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
1.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
2.適度增加閱讀量,考查信息時代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的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
3.《新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
4.在“古詩文閱讀”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內容。
5.名言名句默寫,必背篇目由原來的64篇擬調整為75篇。
二、高考語文試題變化預測
1.高考語文考試時間、試題總分不變。但原來的試題結構、題型和賦分會有較大變化,預測:現代文閱讀35分,古詩文閱讀35分,語言應用20分,作文60分,總分仍為150分。
2.總體上選擇題型會增加,主觀題減少。增加考試的區分度,考生的分差將會進一步拉大。
3.閱讀量增加,閱讀文體增多,備考范圍也將隨之擴大。2017年后變化最大的將是閱讀。
4.試卷整體難度將保持穩定,難度不會因為增加閱讀而降低,試卷文字量會增多,留給考生思考的時間將很緊,試題將會著力考查學生在快速閱讀背景下的信心篩選、整合歸納,綜合表達等語文核心素養。
5.詩歌鑒賞極可能變為一道選擇(五選二),一道主觀題。理解性的、詩歌表面的內容分析放在選擇題里考,提高主觀題的含金量。詩歌鑒賞今后將會注重考查鑒賞評價能力。
6.考題中增加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核內容,會繼續像2015、2016年那樣在文言文中集中考查。
7.命題選材立意突出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特別在現代文閱讀材料,語言運用材料的選取上更加突出。
三、高中語文教學應對策略
1.教學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考綱變化,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工作。高中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能力為本和學科素養。應注重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應試能力,要教“真語文”而不是教“高考”,應多做思維型訓練而不是海量做題。
2.務必上好閱讀課和寫作課。堅持語文教學中閱讀與表達的雙軌模式。閱讀教學要全面化,重點訓練學生閱讀習慣,要訓練閱讀的速度和質量,使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五種文本閱讀完畢,根據題干要求篩選和整合各類文本信息,并學會鑒賞和評價。表達要改變以往只重閱讀課而輕寫作課的嚴重教學弊端,注重寫作教學,從研究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要求出發,就立意、選材、結構、語言、主旨、技法等方面進行循序漸進式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對材料的思考、辨析能力,并從材料中去感悟自己擅長寫的一個點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進行寫作,展現自己對生活的認知與思考。
3.重視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梳理。梳理教材,鞏固古代詩文知識。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知識點要全面歸納梳理;要特別重視在文言閱讀語境中理解、積累古代文化常識,切忌太難太偏。
4.擴大必修和選修教學范圍,優化教法。要將選修中《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中國現代小說學欣賞》等選修教材納入教學范疇,重視文學類文本閱讀教學,擴大學生閱讀量,訓練學生快速閱讀和歸納能力。同r要注意對教材的取舍,切不可求全責備,力量平鋪。優化教法,不必拘泥于范文的精講和訓練,要注重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和較好的閱讀與表達能力。
5.把基本題型訓練貫穿于平時教學訓練之中。即要在平時教學中有計劃地開展針對性訓練。不斷擴大成語積累訓練;病句訓練要準確、典型、有區分度;銜接題的考察要注意語境義的推敲;圖文轉換的訓練務必準確、明晰,不能讓學生漫無邊際地猜。名篇名句要通曉其意,理解背誦,強化默寫。對于新增的名句名篇的篇目要加大關注力度,寬備窄用。
高考真題1 (2008年北京卷第20題)
有一些問題你可能不會求解,但是你仍有可能對這些問題的解是否合理進行分析和判斷.例如從解的物理量單位,解隨某些已知量變化的趨勢,解在一些特殊條件下的結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并與預期結果、實驗結論等進行比較,從而判斷解的合理性或正確性.
舉例如下:如圖1所示.質量為M、傾角為θ的滑塊A放于水平地面上.把質量為m的滑塊B放在A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有人求得B相對地面的加速度
a=M+mM+msin2θgsinθ,式中g為重力加速度.
對于上述解,某同學首先分析了等號右側量的單位,沒發現問題.他進一步利用特殊條件對該解做了如下四項分析和判斷,所得結論都是“解可能是對的”.但是,其中有一項是錯誤的,請你指出該項.
A.當θ=0°時,該解給出a=0,這符合常識,說明該解可能是對的
B.當θ=90°時,該解給出a=g,這符合實驗結論,說明該解可能是對的
C.當Mm時,該解給出a≈gsinθ,這符合預期的結果,說明該解可能是對的
D.當mM時,該解給出a≈gsinθ,這符合預期的結果,說明該解可能是對的
解析 排除依據:
此題的四個選項是在四種特殊情況下對所給加速度表達式的預估分析,如果僅從表達式上看,四個結果沒有問題.考生要想做出正確的選擇,必須對各種情況下B物塊的運動情況有定性的了解.
A項:當θ=0°時,B物塊靜止于光滑水平面上,加速度為零,故A項正確;
B項:當θ=90°時,B物塊將做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a=g,故B項正確;
C項:當Mm時,斜面A的加速度很小,可認為不動,物塊B相當于沿固定光滑斜面下滑,其加速度為a=gsinθ,可見C項正確;
D項:當mM時,表達式給出a=gsinθ,這是否可能呢?對B物塊受力分析可知,它受到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由于斜面的滑動,使得物塊相對地面的運動并非沿斜面方向,而是沿如圖2所示的虛線方向,由幾何知識知道,ma
大學物理解法:
以斜面體為參考系,由于它沿水平面加速運動,是非慣性參考系,但是考慮了慣性力后,物塊相對斜面體的運動,就可以滿足牛頓第二定律:
設斜面體的加速度為a1,設物塊相對斜面運動的加速度為a,對斜面體M和物塊m進行受力分析,考慮物塊受到向右的慣性力F=ma1,如圖3所示,對于斜面體:
Nsinθ=Ma1
如圖5所示為一個內、外半徑分別為R1和R2的圓環狀均勻帶電平面,其單位面積帶電量為σ.
取環面中心O為原點,以垂直于環面的軸線為x軸.設軸上任意點P到O點的的距離為x,P點電場強度的大小為E.下面給出E的四個表達式(式中k為靜電力常量),其中只有一個是合理的.你可能不會求解此處的場強E,但是你可以通過一定的物理分析,對下列表達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斷.根據你的判斷,E的合理表達式應為
A.E=2πkσ(R1x2+R21-R2x2+R22)x
B.E=2πkσ(1x2+R21-1x2+R22)x
C.E=2πkσ(R1x2+R21+R2x2+R22)x
D.E=2πkσ(1x2+R21+1x2+R22)x
解析
排除依據Ⅰ:量綱檢測
物理公式在給定物理量的大小關系的同時,也給出了物理量的單位之間的關系,這一點在高中物理中學習力學單位制的時候就學習過.因此可以根據選項中的表達式確定單位是否與所求物理量的單位一致.
靜電力常量k的單位為:N?m2/C2;
電荷量面密度σ的單位為:C/m2;
Rx2+R2、xx2+R2無單位;
Rxx2+R2的單位為:m;
據此可以確定四個選項的單位:
排除依據Ⅱ:特殊值檢驗
(1)當x=0時,P點位于O點位置,根據對稱性可知,此位置的場強E=0,據此可知C選項必錯.
(2)任何帶電體在無窮遠處的場強都為零,因此,當x∞時,E=0,考查各個選項:
在高中階段只能計算點電荷的場強,當帶電體的尺寸遠小于到P點的距離時,即xR1,xR2時,可以把帶電圓環視為點電荷,其產生的場強可以由點電荷的場強公式E=kQ[]r2算出:圓環帶電量為
據此可以直接否定A、C、D,而得到正確選項B.
排除依據Ⅳ:轉換思維法
把帶電圓環看作是兩個帶電圓面的差,則帶電圓環產生的場強應用兩個帶電圓面產生的場強之差,可知場強的表達式應是兩項之差,而不可能是兩項之和,故C、D選項一定錯誤.
大學物理解法: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已足夠我們找到正確答案B,為了印證以上分析的正確性,從物理教師角度,我們還可以利用積分法把帶電圓環中心軸線上一點處的場強求出來:以圓心O為極點,建立極坐標系,在距離O點為r處取一個寬度為,圓心角為dθ的小扇環,其帶電量為σ?rdrdθ,可視為點電荷,它到P點的距離為x2+r2.另由于對稱性,帶電環在軸線上的場強必沿軸線方向,故只需各點場強沿軸向的分量
E=kσrdrdθx2+r2?xx2+r2=kσx∫R2R1 rdr(x2+r2)3/2∫2π0dθ=2πkσx?(1x2+R21-1x2+R22)
高考真題3 (2010年福建卷第18題)
物理學中有些問題的結論不一定必須通過計算才能驗證,有時只需通過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判斷結論是否正確.如圖7所示為兩個彼此平行且共軸的半徑分別為R1和R2的圓環,兩圓環上的電荷量均為q(q>0),而且電荷均勻分布.兩圓環的圓心O1和O2相距為2a,聯線的中點為O,軸線上的A點在O點右側與O點相距為r(r
A.E=kqR1[R21+(a+r)2]-kqR2[R22+(a-r)2]
B.E=kqR1[R21+(a+r)2]32-kqR2[R22+(a-r)2]32
C.E=kq(a+r)[R21+(a+r)2]-kq(a-r)[R22+(a-r)2]
D.E=kq(a+r)[R21+(a+r)2]32-kq(a-r)[R22+(a-r)2]32
解析 排除依據Ⅰ:量綱檢測
排除依據Ⅱ:特殊值檢驗
當r=a時,A點位于O2點,此時由于對稱性,右環在O2點的場強為0,只有左環的場強,故表達式應退化為一項,考查各項在r=a時的結果:
A.E=kqR1(R21+4a2)-kqR2
B.E=kqR1(R21+4a2)32-kqR2
C.E=2kqa(R21+4a2) D.E=2kqa(R21+4a2)32
據此可以斷定A、B選項必是錯誤的.
排除依據Ⅲ:簡化為高中物理模型檢驗
當aR1,aR2時,可以把帶電圓環視為點電荷,其產生的場強可以由點電荷的場強公式E=kqr2算出,故A點處的場強大小為:E=kq(a-r)2-kq(a+r)2,考查各個選項:
A.E=kqR1(a+r)2-kqR2(a-r)2
B.E=kqR1(a+r)3-kqR2(a-r)3
C.E=kq(a+r)-kq(a-r)
D.E=kq(a+r)2-kq(a-r)2
據此可以直接否定A、B、C,而得到正確選項D.
大學物理解法: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已足夠我們找到正確答案D,為了印證以上猜想的正確性,下面利用積分法把帶A點處的場強求出來:
先求左環在A點的場強E1,設線電荷密度為λ=q2πR1,在環上取一小段圓弧,長度為R1dθ,可以視為點電荷,其帶電量為λR1dθ=q2πdθ,其到A點的距離為:R21+(a+r)2,由于對稱性,只需要沿x方向的分量:
E1=∫2π0kq2πdθR21+(a+r)2?a+rR21+(a+r)2=kq(a+r)[R21+(a+r)2]32.
同理可得右環在A點的場強E2,
E2=∫2π0kq2πdθR22+(a-r)2?a-rR21+(a-r)2=kq(a-r)[R22+(a-r)2]32.
故兩環在A點的合場強為: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對口升學考試;輔導
我是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多年在高三輔導對口高考,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希望和同行們分享,也希望對參加對口高考的學生有所幫助。
1 以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為重點,扎扎實實打好英語基礎。
山西省中等職業學校教材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模塊。因為職業模塊在對口高考中占得比例很小,而且難度也不大,所以高一、高二在參加對口高考學生的班級教學時,要以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為重點內容,扎扎實實教學,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會能力。其中要以讀和寫為重點,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首先要注重詞匯教學,讓學生按照詞類分類記憶單詞,方便學生在句型中使用,同時要利用構詞法巧記單詞,拓展詞匯,還要記憶大量的短語和習慣用語。
每個單元的精讀課文一定要精講、熟讀。利用這些課文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教材和練習冊的閱讀題難度低,不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老師要精心備課,重新設計閱讀題。
每個單元的語法要重點講,多練習,除教材和練習冊的題外,要補充對口高考的專項練習題,增加難度。
要圍繞每單元的作文主題,搞好訓練。職高學生英語基礎差,書面表達更差,所以要多背些范文,要學會仿寫,要多練筆,老師要多面批,要因材施教。
因為教材是對口高考指定教材,而且近幾年高考題中出現了練習冊上的原題,尤其是閱讀理解,所以老師要認真對待練習冊,詳細講解里面的題。
2 研究歷年對口高考題型與分值,明確考試的重點難點,研究復習對策。
在進入高三時首先要和學生一起研究對口升學考試題,讓學生明確考試的題型和分值,然后研究高三復習的對策。
以2012年對口升學考試題為例,分選擇題(75分)和非選擇題(25分)兩部分。選擇題共四題:語音題10分(找不同音);單選題30分;完形填空題15分;閱讀理解題20分。非選擇題共兩題:改錯題10分;書面表達15分。
語音題主要考查字母和字母組合的讀音,字母以a、e、i、o、u、c、g、s、x、y、n為主;字母組合以ea、ar、al、oo、ch、wh、th、ng、ou、ow等為主;以及過去式和過去分詞加ed和名詞復數、動詞第三人稱加s后的發音。單選題主要考查詞法、句法和交際英語。完形填空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詞匯、語法的能力。閱讀理解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水平。書面表達主要考查學生的寫作水平。
3 以當年對口高考大綱和復習指導為重點,進行專題講解和訓練。
近幾年的對口高考大綱和復習指導是由省內多年在一線任教的有經驗的教師編寫,難易比較適合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近兩年除書面表達有所變化,前面部分基本沒有改變,后面還附后兩年的高考題。
高三教師首先要研究當年對口升學考試大綱和復習指導,明確考試范圍、能力要求和考試內容要點,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語音、詞法、句法、情景交際、閱讀理解、完形填空、短文改錯、寫作等專題講解和專項訓練。近幾年各地區生源逐年減少,而普高招生人數不減,所以升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整體素質較差,學生的英語基礎越來越差,職高教師要針對學生現狀,尤其是個體差異,調整教學的難易,因材施教,抓住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詩歌鑒賞 應考策略 鑒賞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474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1-0108-02
1 試題分析
筆者以新課改后2010——2012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課程標準卷)為探究對象,對三套試題中詩歌鑒賞題進行了分析,發現了其中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三套試題三首詩詞,分別是2010年江總的《雨雪曲》,2011年周樸的《春日秦國懷古》,2012年晏幾道的《思遠人》。這三首詩詞類型上分別屬于邊塞詩,懷古詩,相思詩,三首詩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1)詩詞閱讀難度都不是很大,學生基本都能看懂。
(2)三首詩都有環境的描寫和渲染。
(3)三首詩在情感的表達上都有明確的方向,如《雨雪曲》表達戍卒身處遼遠、艱苦、荒涼的邊塞征戰時,內心的愁苦和對家的思念之情。《春日秦國懷古》則借眺望秦國故地表達一種懷古傷今之情。《思遠人》則表達了對遠方行者的思念之情。
(4)三首詩設置的考題有很多相似交叉之處,分值都是11分,三套卷每卷分別設置詩歌考題兩大題,共6小題,10個問。其中涉及到景色描寫的問題有4個,涉及情感的問題有4個,涉及到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和理解的問題有2個。特別是2011年的問題問得更干脆,第8題“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情感?”,第9題“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
試題分析結論:綜上所述,筆者發現,雖然有新課改的旗幟在飄揚,其實詩歌鑒賞考題在實質和內容上卻沒有什么太大的改變,考的仍然是一些詩歌鑒賞常見題型,甚至可以說是一些詩歌鑒賞時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內容,所有題型幾乎都建立在對詩歌景色描寫,內容理解,情感把握和藝術手法的掌握的基礎之上,所以我們在以后的詩歌教學之中還是要把這些內容作為我們日常教學的重點。
2 應考策略
要讓學生在高考中能很好地應對詩歌鑒賞題,在日常教學中就應該增加學生詩歌鑒賞方面的相關知識儲備,讓他們知道面對詩歌鑒賞的相關問題時該從哪些角度入手去考慮,做到理論先行。我們要結合教學經驗,針對考點,讓學生從理論上對詩詞規律性的東西有個宏觀的認識和把握,使他們在鑒賞詩詞時不迷糊,不混亂,有據可依,有路可探。
2.1把握詩詞鑒賞的相關規律
明白古典詩詞在語言上的倒裝現象。對詩詞的情感的理解建立在對它的內容的了解基礎之上,而古典詩詞語言跳躍性大,濃縮度高,而且倒裝現象多,閱讀的時候,要把倒裝現象按現代漢語習慣理順,并加以想象,盡量在頭腦中還原詩歌描繪的畫面,并能讓推導出的情景,情感,經驗能在現實生活中說通,存活。比如,《春日秦國懷古》中的“云和積雪蒼山晚”中的“晚”應該是時間狀語,應提到整句話的前面,對整句話的情境進行了時間上的限制,描繪了暮色蒼茫中,從天到地廣闊空間里,云在天空飄蕩,遠山蒼蒼茫茫堆滿積雪的那幅蒼涼,空曠,寂寥的景象。
了解詩詞的一般結構,比如絕句往往會把主旨句壓在第四句。律詩往往前兩聯寫景為抒情作鋪墊,后兩聯抒發作者情感。詞則是上片寫景居多,下片常常抒情。
引導學生搜集中國古典詩詞當中的傳統意象,并了解這些意象所代表的特殊含義,作者往往通過這些意象的使用營造某種特定的氛圍,傳達自己的某些情感。如2011年的《春日秦國懷古》中通過一組意象很好傳達了情緒,“荒郊”“古碑”“蒼山”“殘陽”“黃沙”等,這些意象營造出暮色中作者眺望秦國故地見到的荒涼,凄清的氛圍,傳遞出作者懷古傷今的悲情。
了解詩詞常見類型,按詩歌內容一般分為邊塞詩,懷古詩,思念詩,羈旅詩,寫景詩等等,不同類型詩歌往往表達作者不同情感,學生可以對這些類型詩的情感進行了解和總結,然后對照類型去揣摩不同情境之下各種類型詩的情感。
讓學生積累詩歌鑒賞的常見藝術手法,并熟悉使用這些藝術手法的一般效果,學生要熟悉詩歌鑒賞有哪些藝術手法,并能形成一定量的儲備,特別對常見藝術手法更要了解和清晰,比如,融情于景,比喻,擬人,對比,夸張等都是非常常見的藝術手法,只有頭腦中有這些藝術手法方可在考試中針對具體情況去鑒賞詩歌。
積累詩歌鑒賞相關的專業術語。詩歌鑒賞長久以來已經形成了它的一些特有的專業術語,比如說到情感,往往會用愉悅,悲愁,哀傷等詞語;說到氛圍,往往會用凄清,悲涼,蕭條等詞語來概括;說到藝術手法,往往會用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虛實結合等語言來表述(這也要求我們教師平時上課時要注意語言的規范,多使用專業術語來上課,讓學生養成使用這些術語的習慣),專業的表達更能顯示出學生在詩歌鑒賞認識上的深度。
除了藝術手法外,詩歌還有些角度也是可以深入進去鑒賞的,比如從色彩,聽覺的角度。杜甫的《登高》中“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中“猿”的哀鳴是借聲音傳遞哀愁,而“渚”的清冷,“沙”的涼白都是借冷的色調傳遞悲情。
2.2指導學生了解一些詩歌鑒賞方面的小技巧
詩歌標題常隱含著重要信息。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詩歌也不例外,有的標題包含人物,情境,作詩的背景或詩歌的類型等等信息,這對我們了解詩歌情感,把握作品主題很有好處。比如2012年的《思遠人》一的“思”字表明了作品類型和主旨。2011年的《春日秦國懷古》透露出季節,地點,詩歌類型,《雨雪曲》借冬日雨雪紛飛的環境渲染了氛圍,明確了這些標題的含義,再結合詩歌內容就很容易理解作品的主旨了。
關注詩歌的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他們的經歷和創作風格往往會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內容。
關注作品提供的注釋,一些考詩會在下面標注作者創作該詩的特定時代,當時的境遇,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身處那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的原因和特定境遇之下的思想狀態。
閱讀詩歌時,養成勾畫好詞,提領內容之詞,表達情感之詞的習慣,它們可能是動詞,形容詞,也可能是副詞等,如《雨雪曲》中“天寒旗彩壞,地暗鼓聲低”,中的“壞”,“低”就寫出了天氣的惡劣和環境的艱苦及士兵們在這種環境之下低落,壓抑的心情,而“漫漫愁云起,蒼蒼別路迷”中的“愁”和“別”則是主觀情緒投著在客觀事物之上,借寫云,路表達士兵們內心的愁苦和對家的思念之情。在《春日秦國懷古》中“牛馬放多春草盡”“煙伴殘陽綠樹昏”,一“盡”一“昏”,描繪的盡管是春天但目力所望之處卻是黃昏時分一幅昏暗,荒禿,凄清之景象。
本次講座特別邀請了江蘇省園丁獎獲得者、江蘇省特級教師、高三組特級教師、才智教育“中高考研究院”特約專家――宗老師,他針對2012年高考英語的考點,圍繞英語聽力之后所面對的第一部分15道單選題的出題思路及解題方法進行了分析解答。
宗老師認為高考英語第一部分的出題思路一般是將單選中15題的考點羅列出來,然后根據考點來出題目,考試素材來源于學生課文中(牛津英語譯林版)、牛津英語大辭典、當年社會熱議話題、外國的出版書物及出題老師的智慧等。根據往年考點規律,宗老師預測2012年主要涉及考點為:時態和主謂一致、時態、三大從句中的任意從句、動詞短語、語態(主動或被動)、非謂語動詞(四大非謂語中的一個)、形容詞用法、情態動詞和虛擬語氣、交際用語、介詞短語、狀語從句、倒裝、省略句、三大從句中的(名詞性從句)、代詞等考點。
之后,宗老師將歷年高考單選中出現的易錯題列舉出來,根據這15題現場解讀了出題人的思路及如何應對這些題的解題思路及分析方法。經過宗老師的一番精彩解讀,現場廣大學生及家長頓時熱情高漲,對宗老師的精彩解讀贊嘆不已。
有學生問宗老師,對考試中出現長難句的單選題要如何應對呢?宗老師認為:
首先,同學們要掌握基本的句子知識,熟悉五種基本句型,以及如何將簡單句變為復合句和復雜句的技巧。例如,使用and,but,while等連詞使簡單句變為復合句;使用非謂語動詞、倒裝句、強調句型等使簡單句復雜化;增加插入語,定語從句等來加長句子……熟練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就相當于我們掌握了利器,解長難句題時才會像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次,平時遇到長難句,不要輕易放過,要多加剖析訓練。不僅僅是單選題,很多閱讀理解題也涉及長難句分析。加強長難句分析訓練,無疑對我們的考試大有裨益。
關鍵詞:藝術生;藝考;文化課
兩三百分難倒英雄漢。藝術生的大學夢只要通過藝術類聯
考,在高考中拿到兩三百分就能夠直通大學夢,但很多學生卻被
這簡單的兩三百分難倒,特別在數學高考中,只能通過猜測拿到十幾二十分,從而導致大學夢夭折。下面,筆者就如何應對藝術考
生學習數學的普遍困難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調動藝術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任何學習,興趣是最大的導師,所以,在藝術生學習之前,就要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不然一切都是徒勞的。學生有了內在興趣,可以表現出高度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精心設計,使每節課形象、生動,并有意創造動人情境,設置誘人懸念,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經常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自己所熟悉的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藝術學生的實踐機會,越是基礎差的,越要讓他們做,特別是在課堂上做,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給他們布置一定的適合程度的習題,增加練習的機會并及時肯定,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
二、主攻基礎,放棄難點,把握重點
“高考如迷宮,方法是地圖”,高考60%~70%考試題目都是對基礎知識的測試,所以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大多數藝術生初中數學知識就沒學扎實,到高中后,面對著課時少,內容又多的數學,更讓他們聽得云里霧里。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在講解新的知識時,同時順帶提下相關的初中內容,以便于他們理解和吸收。因為每次考試占絕大部分的也是基礎性的題目,而對于那些難題及綜合性較強的題目只是作為調劑。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舊知識的復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結合講授新課組織復習。
三、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經常有學生(家長)說:“為什么我(的孩子)在數學上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做了那么多的題,成績就是不見提高呢?”原因何在?這也是困惑很多人的一個問題。問題出在做題上。一本好的習題集都有它自己的知識結構,都會有一個由淺入深、由單一知識點向多個知識點綜合的漸變過程,也就是梯度變化。所以在做題時首先要對練習冊進行認真選擇,質量不高的書寧愿舍棄。一旦選定一種練習冊,就應該狠抓落實。一定要抓住錯誤不放松,錯誤的出現正是問題的暴露,改過來了也就提高了一步,所以,在學數學時要舍得花時間改正錯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科抓好這一本練習冊就足夠了。
可見,學習不是難事,關鍵是方法,特別是藝術考生,對高考分數要求不是很高的前提下,只要對數學基礎掌握好,懂得典型例題以及變式題的求解即可。
最后,藝術考生必須以良好的心態,沉著應對,增加自信,方
能順利通過高考。
參考文獻:
[1]陳春華.生本體系下藝術生如何學好數學.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社,2010-10.
[2]魏小蘭.談高中藝術生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現代教育信息,2011(6).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面對高考卻緊張不起來”的現象?考生又該如何應對呢?考生應該弄明白這些問題,以有效預防這一現象的發生。
過度疲勞
高三學生從進入高三開始,在學校、社會環境的渲染和老師、家長的提醒下,會很快進入緊張的狀態,加之到高考之前長時間的學習記憶、重復練習,在生理和心理上往往疲憊不堪。這種之前長時間的緊張疲勞從而造成最后的“緊張不起來”,其實是人體自身的一種保護性抑制。
考生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予以改善。
在復習備考過程中,考生一定要注意適度的休息和娛樂。因為過度的用腦只會使腦細胞活動水平降低,大腦興奮性下降,注意力分散,從而降低學習效率。所以,學習中勞逸結合很有必要,如每學習45分鐘左右,可以適當休息放松一下,聽聽舒緩的歌曲,哼哼小調,散散步。
在復習過程中,可以適時地變換復習的形式,如自己編考題考自己、自己錄制要背的知識內容然后放給自己聽、和同學交流并相互考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等。這樣可以用變化刺激的形式,避免產生厭煩的心理。
性格原因
不同性格的考生面對高考會有不一樣的緊張狀態,這是性格原因造成了“緊張不起來”。比如,有的考生平時學習沒有緊迫感,大考、小考從來都不會緊張,所以面對高考時還是緊張不起來,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這樣的考生,一方面需要自己給自己施壓,使用一些方法逼迫自己緊張起來。比如,可以多想想自己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什么地方比較薄弱,想著想著就會找出很多不足之處,再每天給自己高考倒計時,這樣緊迫感會漸漸增加。此外,還可以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進行“規定時間、提高效率”的練習,如一小時的作業量強迫自己在45分鐘內完成,如果完成不了就自我懲罰(懲罰內容控制在自己能夠接受但又讓自己為難的范圍內,必要的情況下請其他人監督懲罰),這樣自己就會不得不緊張起來。
不合理的想法
個別考生不合理的想法、錯誤的觀念造成“緊張不起來”。有的考生對學習、高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是在替父母、老師學習,自然高考也是在為他們而考,與己無關。
這種考生需要糾正對學習、高考的錯誤認識,應該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學習和高考到底是為了誰?是為了父母、老師還是自己?高考的成功或失敗對誰的影響最大、最長遠?然后,可以給自己作一個生活規劃:1年后、10年后、20年后、30年后的自己會在做什么?應該取得什么成就?成就的取得需要現在付出哪些努力?
怎樣幫助學生在即將到來的高考語文考試中避免出現錯別字,還是有些“秘訣”的。
作文題目、開頭結尾……
這些地方要小心
在高考中,學生們的神經都繃得很緊,根本就沒有時間“返工”,檢查前面是否寫了錯別字,這些工作就需要學生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加注意。但也并不意味著就沒有辦法了,從考試技巧上講,規避錯別字還是有方法的。
一般來說,學生寫作文,每個人所用的詞庫都是相對固定的,將以往的作文試卷拿出來,然后尋找出錯別字,再對這些易錯的字詞進行反復強化,就能減少錯別字的出現。
另外,高考作文實際書寫過程中,有幾個關鍵地方是非常值得考生注意的,絕對不可以出現錯別字。這幾個地方包括作文的題目、作文的開頭和結尾,每個段落的開頭和結尾,承上啟下的關鍵句子等等。如果考生在這些關鍵部位出現錯別字,那自然會“一扣一個準”,影響整體作文成績。
學生相互挑錯字
“糾錯練習”有幫助
“首先考生應該在思想上重視起來。”針對錯一字扣一分的這個變化,這要求考生首先要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每個學校都會組織考生集中對字形這方面進行練習,現在就要求考生要把這部分內容再拿出來,查漏補缺,做到時常練習。”
從現在開始考生在進行作文訓練后,可以做一個糾錯練習,“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挑出對方作文中的錯別字,然后考生將這些錯別字統一記錄到一個本上,把錯字重點標出,可以隨時查看。”建議考生只把正確的字、詞寫到本上,“因為如果考生把錯字也寫上的話,可能會在記憶上造成混亂。”
字音字義上甄別 錯字別字能“躲過”
對于高考前這段時間,考生如何應對高考語文大綱中的這一新變化,給出了兩個學習的小竅門。
一是要先理解字詞的意思,再進行記憶。好多考生之所以會寫出錯別字,就是因為他們不清楚這些字詞的意思,從而造成記憶混亂。“就拿‘滄桑’這個詞來說吧,很多考生都容易把‘滄’字誤寫為‘蒼’,其實就是因為不了解這兩個字的字義有什么區別。”如果考生對這兩個字的意思有清楚的認識,在使用時就不會出錯了。
二是“考生要把每個字的讀音讀準,這也是很重要的。”郎老師說,“就拿‘謳歌’這個詞來說吧,很多考生容易把‘謳’寫成‘嘔’,就是因為考生把這兩個字的音給搞混了,如果考生能正確發音,就不會出現這種錯誤了。”
此外為考生提供了一個寫作的小技巧,“寫作文時拿不準的詞可以不用。”作文的評分標準主要是緊扣主題,有一定認識深度,而對于語言方面則沒有太高要求,因此考生不必把太多的精力花費在遣詞造句上。
(本文由“冠華作文庫”供稿,僅供網友參考。本文觀點與本網觀點和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