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孔子的名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民無信不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言必信,行必果。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
國慶節假期,爸爸媽媽帶我去曲阜旅游,我們參觀了孔廟,里面有孔子的塑像,有孔子講學的地方----杏壇,有孔子自己親手栽種的檜樹,還有孔子當初用過的水井。我聽導游介紹說孔子有很多很多學生,其中有“七十二賢”最為出名,如孟子、曾子等……
孔子一生酷愛學習,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名言,有“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今天,通過這次旅游,我學到了很多知識,還了解了關于孔子的一些故事。我很崇拜孔子,所以我要刻苦學習做一名知識淵博的人。
五 三 班
馬 瑤
這個寒假,為了提高我自身的素質, 特地看了《論語》一書,其中的道理可謂讓我受益匪淺呀!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孔子弟子之間以及弟子與再傳弟子之間對話的問答體著作。
《論語》的內容包括政治主張、哲學是想、品德修養、倫理道德和教育原則等各個方面。《論語》這本書雖然像記錄一樣用簡單的文字記載那些教條式的名言懿行,但卻經過門人弟子們的悉心編排,有他自己的體系。
《論語》的首章就是“學而第一”。孔子所倡導的學習的具體方法和態度,直到今天乃至將來,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最出名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而知新”。這些都是修身養性,使自身達到所謂“君子”的標準。
這第二章,也就是“為政第二。”孔子對于政治是抱有積極態度的。他不但經常鼓勵弟子們“學而優則仕”,自己也希望在治理國家上能一展抱負。關于為政之道,孔子有自己的一套見解。他推崇仁政,即以道德來治理國家,用道德來贏得人心,來規范廣大老百姓的思想與行為。盡管如此,雖然孔子最終未能在政治上一展才華,但他卻以其深邃的思想,影響著從古至今無數的當權者。
1、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
2、文明是快樂的源泉。文明是彼此溝通的橋梁。文明是的花蕊。
3、微笑是的語言,文明是的信念。
4、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5、綠色、文明是希望,讓我們一起來播種希望吧!
6、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7、道德是為人類社會升到更高的水平,為人類社會擺脫勞動剝削制度服務的。——列寧
8、請講普通話。上下樓梯靠右行勿喧嘩!
9、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養的人--羅斯金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
10、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11、告別陋習崇尚文明,向不良衛生習慣宣戰。
12、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3、鳥兒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鮮花因芬芳而美麗,校園因文明而進步。
14、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培根
15、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16、順手撿起是的一片紙,純潔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塊污漬,凈化的是自己的靈魂。
17、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18、學校是學習之所,文明是之本。
19、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
20、禮貌和文明是共處的金鑰匙。
21、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師、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朱熹
22、感謝欣賞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關于文明的格言講文明講衛生的格言
23、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它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約翰·洛克
24、你微笑了嗎?你問候了嗎?你禮讓了嗎?你幫助別人了嗎?
25、給我一片潔凈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給我一片蔚藍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給我一個美麗、文明、寧靜的校園,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起航!
26、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27、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28、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洛克
29、手邊留情花似錦,腳下留情草如茵!
30、文明是彼此溝通的橋梁。
31、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學校的每個角落。
32、天空是溫暖的搖籃,不再向天空吐煙,讓地球心酸;草地是美麗的地毯,不再亂扔雜物,讓地球難堪!
33、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約翰·洛克
34、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35、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獻生
36、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37、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荀況
38、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
39、講究社會公德,愛護公共環境。
40、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軻
4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42、向老師說聲好,不困難;困難的是,要堅持向老師真心地說聲好。
43、脾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浮夸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泰戈爾
44、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45、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
46、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李白
47、禮貌使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松蘇內吉
48、禮節及禮貌是一封通向四方的推薦信。——伊麗莎白
49、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
50、珍惜,關愛他人,革除陋習,從我做起。
51、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52、花兒用美麗裝扮世界,我們用行動美化校園!
53、有意擦去的是一塊污漬,凈化的是的靈魂。
54、感謝欣賞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關于文明的格言講文明講衛生的格言、讓我們的素質及文明展現在一言一行中!
55、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孔子
56、好少年=文明+價值+愛心+力量。
57、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傳
58、以濫用水為恥,以節約水為榮。
說到“將心比心”,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論語》中的“恕”。從字面上看,“恕”是“如”字加上一個“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子貢曾經問孔子:“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能夠用作準則,終生奉行?”孔子回答說:“那大概就是‘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喜歡、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強求別人)。”
電影《孔子》里演繹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天,孔子的弟子救下了一名小奴漆思弓,這個小奴原本要用來給死去的季平子殉葬。孔子對這種殘忍的人殉制度十分不滿,就在朝堂上向大夫季孫斯請命,請求釋放漆思弓。
可是,季孫斯的家臣公山狃卻裝出一副忠心耿耿的樣子,阻撓說:“漆思弓是季平子大人生前最喜愛的小奴,必須陪葬!”孔子以退為進,假意抬高公山狃身份,一語中的:“公山大人您侍奉季平子大夫多年,深受倚重。如今季平子大夫在九泉之下,又怎么能少了您的陪伴?如果您愿意陪伴季平子大夫,我就贊成讓這個小奴隨你陪葬!”
公山狃瞠目結舌。
孔子微微一笑:“看來公山大人并不愿意陪葬。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啊,既然你公山狃自己不想被活埋陪葬,為什么要強迫漆思弓呢?這個故事,較好地詮釋了孔子關于“恕”的思想。
孔子還提出了“三恕”,教導他的學生:無論是做官還是為民,要求別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別人去做,就違反了“恕”道,失去了一顆寬厚仁愛的心。
[關鍵詞]傳統文化 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德育學科,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實際教學中,我們深入的挖掘這些教育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既豐富了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內容,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趣味,提高了學科整體效益。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中高年級是學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會生活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根學科特點,在從小給學生打好基礎,發展思維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無疑,在教學指導思想和方向上,加強了情感在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文化精神
課程標準目標中明確指出教學中引導學生熱愛家鄉,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為代表的教育思想;孫武的《孫子兵法》,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李白、杜甫為代表創作的古代詩文;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李時珍創作的《本草綱目》;古代四大發明……像顆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長河中明亮閃耀。這些燦爛的古代文化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珍貴素材。以它為契合點,使學生在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過程中,增強民族自豪感、責任感。
如: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一主題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曲阜,認識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讓學生在歷史的遺跡中真實的感悟孔子對一個民族的影響。然后,學生動手去搜集資料,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教育思想、對世界的影響等,這樣,學生不僅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而且意識到孔子杰出的教育智慧不僅對中華民族影響深遠,而且對世界教育影響巨大。最后,我們進行《走進孔子》的小課題研究,解讀《論語》中蘊含的教育思想,調查孔子思想對現代人的影響。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再次接受孔子教育思想的洗禮,認識孔子的杰出貢獻,感悟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人類的巨大影響。
古代建筑藝術、雕塑藝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巍峨的長城、金碧輝煌的故宮、世界“第奇跡”的秦兵馬俑……不僅是豐富的旅游資源,而且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的精華。在進行此類主題的教學中,我們力圖通過認識古代高超的建筑藝術和雕塑藝術,使學生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如:在進行《秦兵馬俑》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布置學生課前從秦兵馬俑的巨大規模、威武的場面、高超的藝術水平三個方面去搜集資料,通過活動,使他們認識到秦兵馬俑從這三個方面讓國內外的參觀者驚嘆不已,不愧被稱為世界第奇跡,它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雕塑藝術、冶金藝術、建筑藝術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二、多種形式感悟中華美德的內涵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融的謙讓;曾子的誠信;霍去病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騫的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進取;成吉思汗的勇敢堅強;司馬遷的堅韌不屈;張衡的刻苦鉆研;祖沖之的不迷信權威;李白、杜甫的關注民生;李時珍的不懈努力;文天祥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艱苦奮斗……,悠悠的歷史長河積淀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這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以此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使他們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
如:關于誠信的教學中,我們搜集有關誠信的故事、名人名言,召開誠信故事會,做誠信名人名言小報,讓學生通過活動,深切的感受誠信的魅力。《》的教學中,我們分析林則徐所處的時代背景,分析當時清政府的主要傾向,英國輸出鴉片的最終目的,從而認識林則徐在禁煙后會有的命運,使學生感悟林則徐為了國家的興亡而不在乎個人命運的高尚情操。《》中,我們讓學生搜集的資料,感受大雪山的寒冷與艱難,體會草地的泥濘與可怕,證明飛奪瀘定橋的勇氣與困難……最后又看電影,從而使學生領悟身上所具有的不怕困難、堅強不屈的中華美德。
三、體驗民風、民俗,感悟中華美德
節日與一個民族的文明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關系,節日文化實際上就是民族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之一。我國的傳統節日宛如一幅文化長卷,重陽之敬老、中秋之團圓、清明之哀思、春節之喜慶,每一個節日背后都蘊藏著動人心弦的故事和悠遠深刻的人文背景。有的表達了人們對歷史人物的紀念,有的是為了配合農業生產和勞動生活,有的來源于神話傳說,有的傳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總之,這些傳統的節令風俗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體現了親情、團聚,以及偉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這些不僅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淵源的基因,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關于“敬畏”,這兩年我們最深切的體驗大概是“敬畏自然”。“”年代的那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名言”,一定有人還記得。由于蔑視自然規律,盲目自大,破壞生態平衡,在許多地方我們已經遭受了大自然的嚴厲報復。可是這種情形似乎還在繼續。最近有消息稱,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已提前進入枯水期,因為降水量減少以及填湖造地、采砂作業等人為因素的作用,原先煙波浩渺的湖面已經萎縮到不足200平方公里。可見“敬畏”二字,許多人仍不曾把它當成一回事。
孔子早就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這里的“天命”,不妨理解為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大人”或“圣人”也可以理解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政府方面固然需要有“敬畏”之心。其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點“敬畏”的常識。這種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對自己、對世界的清醒認識,始終保持一種謙虛求實的態度。阿Q常說的一句話是:“老子先前比你闊得多了。”那是無根據的妄自尊大。比較起來,手里有權,口袋里有錢,或者有那么一技之長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對此,思想家王夫之說得很是透徹:“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湯不以天下與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中。”這里的“不敢”,便是“敬畏”。小人狂妄,往往不懂得這個道理。王夫之舉例道:“王莽自以為周公,曹丕自以為舜、禹,敢也。楊雄以《法言》擬《論語》,王通以《元經》擬《春秋》,敢也。聞古有之,不揣而傲之,無所憚而為之,皆自絕于天者也。”王莽、楊雄、曹丕這些人,大家都是熟悉的;王通其人,也許陌生一些。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的祖父,號“文中子”,仿效孔子作《續六經》,自封圣人,也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這些人,一個個都是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共同特點是“敢也”。可是此類天不怕地不怕的狂妄之徒,到頭來,沒有一個能有好的結局。
俗話說:“無知者無畏。”這樣的人,在今天也不能說已經絕跡于世了。譬如在文壇上,便有那么幾個人,放言攻擊魯迅,稱“光靠一堆雜文和幾個短篇是立不住的,正經的作家要有‘戳得住’的長篇小說。”意思是說,他自己寫過幾個所謂的長篇,就要比魯迅高明得多。還有更狂妄者則宣稱,他“一不小心便能寫出一部《紅樓夢》來”。曹雪芹在他眼里,也不過是小菜一碟。反正現在口出狂言不用上稅,還能藉此提高“知名度”。但如果他們心里真是這么想的,那就危乎殆哉,離孔子所說的“小人”不遠矣。
(原載《解放日報》)
馬培林薦
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2. 能讀會寫“慍、殆、矣、誨、弘、凋、恕”等字詞;
3.積累、理解“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任重道遠、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詞語。
能力目標:
1.能準確流暢地朗讀并熟練背誦、默寫全文;
2 . 理解、運用《論語》中名言警句。
德育目標:
1.汲取課文的語言精華和思想精髓,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
2.體會課文豐富的內涵,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點評《論語》十則內容
教學難點:
深層理解《論語》十則的意蘊
教學方法:
1. 誦讀法。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熟讀成誦,在讀中理解、領會每一則語錄。
2. 探究法。在教學中,對課文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質疑釋疑并加以評點,調動學習積極性。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從孔子對教育的貢獻、對世界文化的深刻影響入手)
設計1:
同學們,我們國家古代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不僅對我國,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今天聯合國還有他的塑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對,他就是孔子。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他關于學習和做人一些論述,看看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設計2:
提及“朝圣”,我們自然會聯想到那長途跋涉、一路跪拜的虔誠的藏傳佛**向著布達拉宮或者伊斯蘭**向著麥加前行的壯觀情景。而人們把到山東曲阜去看孔廟也叫做“朝圣”。同學們知道這其中的緣故嗎?人們多稱孔子為“圣人”,曲阜是他的家鄉。據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長九尺有六寸(約合現在6.4尺),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作為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為儒家重要經典。相傳,宋朝名相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世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今天,讓我們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去聆聽先哲古圣的教誨。
設計3: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她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不少光輝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這些著述對中華文化曾產生過深遠影響,直至今天仍然光芒四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二、交流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知識
(可以投影顯示)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他被尊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寫的《春秋》加以刪修,使其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在我國歷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業的第一人,首創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2. 《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叫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和對象。清朝時有一個故事,文學家畢沅在陜西當巡撫,有一天到廟里住宿,聽見一位和尚在念經,就問他:“一部《法華經》共有多少個‘阿彌陀佛’?”和尚說:“我是一個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聰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論語》有多少個‘子曰’。”畢沅也答不出,因為‘子曰’太多了,誰也沒有統計過。課文第一至第第九則屬于這種體式;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課文第十則屬于這種體式;敘事體,其中多少有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三、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掃清文字障礙。
2、聽讀,聽老師示范朗讀,把握節奏語氣。
3、正音釋詞:①論語(lún)②說(yuè):通“悅”,意思是愉快。誨女知之乎:同“汝”,人稱代詞“你”。是知也:通“智”,聰明。(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通假”。但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朗讀中要讀本字的音)③慍(yùn):生氣,發怒。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檢查。 ⑤傳(chuán)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⑦弘(hóng)毅:強毅。⑧凋(diāo):凋謝。 ⑨矣(yǐ):語氣詞。
4、分則朗讀,疏通文意,并且翻譯。
四、研習課文,深層體悟
1、學生試作批注、概括、歸納每則內容大意。
2、積累格言警句和成語:
①為每則語錄分別批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評語。
②學習筆記
A.成語類——
B.格言類——
3、問題設計:
①“學而”一則
三個反問,盡得三嘆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個人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總是怨天尤人,這樣的人還配稱為君子嗎?聯系孔子經歷,從中感受到孔子怎樣的人格呢?
②“溫故”一則
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能說是好老師嗎?子曰:“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在掌握舊知識的同時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才可以為師。
③“誨女”一則
孔子說這番話的用意是什么?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聯系生活體驗,談談該怎樣看待。
⑤“歲寒”一則
孔子用松柏后凋比喻什么?
4、學生集體背誦全文。
五、積累拓展
1、學生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和格言,并說明理由。
2、教師在學生交流后對本文出現的常用成語、格言歸納并板書:
教材分析:
《論語》十則選自于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籍。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對人們的人生抉擇和價值取向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則,著重敘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其豐富的語言精華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對于心理發展正處于萌芽狀態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
教學目標:
1、了解孔子及《論語》的相關知識。
2、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及名言警句。
3、學習和借鑒孔子有關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修身做人的觀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引導教學法。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孔子、《論語》和儒家思想。
2、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3、探究學習課文前兩則。
4、背誦、默寫前兩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誰知道“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學生回答相傳,宋代名相趙普在政期間,社會一片大好,人民安居樂業,趙普死后,人們在他的書籍里發現只有半部《論語》,所以就有這一說法。可見《論語》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走進《論語》十則,去聆聽先哲的教誨吧!
二、明確學習目標,并逐步完成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論語》和儒家思想。
自學指導(一)
學生借助手中的資料或者課下注釋收集孔子及相關知識。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東南)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二十篇。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之一。
類型
1、語錄體(第1―9則)
2、對話體(第10則)
3、敘事體
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儒家經典。何謂五經?謂《詩》、《尚書》、《禮》、《易》、《春秋》也。
學習目標2、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
教師指導: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性情。
自學指導(二)
學生先自由朗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用筆圈劃出生字詞。利用課下注釋或者工具書,查準字音。
論語lún 慍yùn 說yuè 三省xǐng 罔wǎng
殆dài 弘hóng 凋diāo 是知也zhì 誨huì
在讀準字音的情況下,小組內嘗試再讀課文,初步把握節奏。
聽朗讀錄音,注意聽準節奏,聽出韻味。請同學們輕聲跟讀。
劃分節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學習目標3、探究學習課文前兩則。
自學指導(三)
小組討論前兩則,劃出并解釋你們認為需要引起重視的字詞,并試著翻譯整個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明確:孔子說:”學習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很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明確: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學習目標4、背誦、默寫前兩則。
自學指導(四)
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背誦、默寫前兩則。
齊背,點名背。
默寫,小組內互改,組長點評。
遷移應用練
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
1.我快步上前,伸出雙臂,擁抱來自青島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說過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一個人總有被誤解的時候,正確的態度應是:
人不知而不慍
3.提醒人們應該對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4.關于培養寬厚胸懷的句子是: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要點歸納
1.了解孔子、儒家思想、《論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