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碩士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說綱本要“深”。
任何一門學科,都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每節課的內容都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小分枝”。就語文學科而言,它要求教師在說課前就一節內容出發追本溯源,找到它在大綱中的位置,看看大綱對這節所在單元及所在課文的要求,然后順藤摸瓜,準確把握大綱對這節課的要求。至此,這節課的教學目的,重難點就可隨之確定了。反之,脫離大綱的說課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會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
二、說方法要“實”。
這個方法既包括教師實施教學目標的教法,又包括學生在這節課上要掌握的學法。只有教法得當,教師才能有條不紊地施教;只有學法合理,學生也才會興趣盎然地受教。而要做到教法得當,學法合理,我們教師在備課說課時必須要“實”。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掌握知識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依據“主體參與,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十六字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及傳授知識和發展能力相結合等教學原則來確定教法、教學手段和學法。作為教師還要有全局觀,樹立面向個體學生的思想,實行分層優化,采取建立幫帶小組,實行小組討論等方法,促優生提高,幫差生轉化。總之,“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必須找準出發點,采取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
三、說習題要“準”。
課堂練習與課后作業是檢查課堂教學效果和鞏固課堂教學內容的手段。因此習題的設計一定要“準”。既要準確體現該節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又要與中考題型、難度相吻合。否則就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時教師設計這些習題一定要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層設計、區別對待,真正做到使“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
四、說程序要“精”。
關鍵詞:碩士論文;論文選題;中國知網
碩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礎上培養高級人才的教育,而碩士學位論文是繼學科課程教育和科學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環節,并且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環節、碩士項目的重點①。在撰寫碩士論文的過程中,如何選題也成為了重中之重。
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中國上市公司股權政策受到了更多學者的關注,碩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軍。本文通過對中國知網刊登的碩士學位論文中對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選題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碩士論文中的選題走向,旨在為下一步該課題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鑒。
一、樣本的選取和分析方法
1.樣本的選取。本文以“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為主題,在中國知網的碩博論文中進行了精確篩選,從而選出了2000年-2013年相關碩博論文55篇,考慮到碩博論文的選題差異,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論文,其余50篇碩士論文均選作研究樣本。樣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以了解碩士學位論文針對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選題方向。運用EXCEL軟件,對選題視角和研究方法兩個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最后在調查分析的情況下,得出對該研究課題下的碩士學位論文撰寫的相關建議。
二、樣本的的數據分析
1.選題視角分析。從搜索的結果看到,碩士研究生對于上市公司股權政策的研究是從2000年以后開始的,而選題的視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響因素等,具體分布見表2:
從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從2005年起,碩士論文對股利政策的研究視角開始呈現多元化發展,不再單純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與相關傳統理論的關系研究,而更多地考慮到管理者及市場行為對股利政策的影響。同時,開始出現了將中美企業進行對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但是經過對中國知網2000年-2013年的有關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碩士論文的題目調查后發現,比較研究的方法在我國碩士學位論文中比較普遍。具體分布如表3(有些論文不只使用一種研究方法):
在比例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理論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礎,是最基本和最傳統的研究方式,但在當今碩士論文的題目中,單純的理論分析命題方式已逐漸退出范圍,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創新亮點的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當然,樣本研究作為一種新興研究方法,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評價及建議
1.選題內容方面。從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檢索數據來看,我國碩士圍繞《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這一主題的論文選題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但是,依舊集中在與相關經典理論的關系中。同時,與期刊論文相比,多元化的趨勢仍舊有待加強。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時間有限,本文探討的研究方法僅僅是從論文題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層探究文章內容。但就題目而言,能夠看出除了理論分析之外,許多論文采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選擇。比如“管理防御對中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行為財務學的上市公司現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層激勵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響研究”等,在這些文章中,管理者對公司股利政策選擇的作用被放置在一個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樣本或者個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碩士論文中也有所體現,雖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舊可以反映出未來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趨勢。
3.建議。綜上所述,我國碩士論文在該課題的論文撰寫中呈現著選題較集中,且重復性強的特點,涉及面相比其他課題而言較窄。但是近幾年,碩士論文的選題范圍開始擴展、科學性不斷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經表現出實證研究、案例分析不斷增多。
通過以上研究,本文建議:第一,中國的碩士論文選題應廣泛參考國外文獻資料,瞄準國際前沿,而不能僅僅把視角放在國內市場;第二,在選題方面,碩士論文應該注重研究具體的問題,避免大范圍的泛泛研究。同時,應鼓勵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特別是運用相關學科領域的原理、理論解決問題;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碩士論文應考慮使用更多、更加創新的研究方法,如實證研究、經驗研究、案例研究、調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國碩士論文能夠與國際接軌。(作者單位:民族學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張雙才,劉甜甜:《2001~2010年會計學碩士論文選題內容與方法分析》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情報學;碩士論文;關鍵詞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4)114-0013-02
當前,世界各國的許多高等院校和科學研究機構都在加強對圖書情報的研究,許多世界一流院校,比如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頓大學)、Yale University(耶魯大學)、Massachusetts Inst.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學院)等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情報學教育體系。而比較而言,在我國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對圖書情報學的相關研究,明顯要相對落后,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有關情報學的招生和課題研究有所提升,并呈現出較為快速的增長態勢,然而由于研究內容相對較為高深,而且研究的靶場顯得較為前沿化與多元化。基于關鍵詞對學位論文進行統計、研究與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的范疇,是圖書情報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即以學位文獻或學位文獻的某些特點為標的,以聚集梳理一定數量文獻為基礎,由此展開對某一時域某一領域科學技術基本狀況與基本特征的研究,并由此論述和預測該領域科學技術在今后一段時期的研究趨勢與特點規律態勢。基于獨特關鍵詞進行圖書情報領域的碩士學位論文進行分析,是情報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方法,是一種將文獻資料中的眾多核心要素關聯起來,進行統計分析的引證分析方法,其可以較為科學地評價文獻所研究與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揭示學科當時研究的熱點,較為準確地評價文獻所代表的學術水平。
1 研究對象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對象定位于對國內圖書情報領域這一總體框架,并于此基礎上將“靶向”集中于碩士學位論文的統計、分析與研究,將“靶標”聚集到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熱點、趨勢、重點、前沿以及其變化情況,從而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我國情報學研究的發展脈絡,從而為我國情報學教育發展提供參考。研究的主要數據來源集中于國內著名的學位論文收集庫――中國知網CNKI學術文獻總庫、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臺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三大論文數據庫”,以及國內高等院校圖書館自建特色數據庫。其中,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數據庫是國內收錄學位論文最為全面的數據庫,因此,為了確保分析研究的數據具有較高可信度與代表性,分析研究檢索的數據源即來自該兩個數據庫,著重定位于“學科專業名稱”、“學科專業分類”選項進行檢索,而檢索的時間區域定位于近10年,對于兩個數據庫檢索出來的文獻,對于相同的通過采用SQL 語句進行篩選,剔除重復的以及不符合的。
由此,以“情報學”作為檢索詞,從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獲得1640篇碩士論文,從萬方數據庫中獲致1315篇碩士論文,通過SQL篩選剔除重復的以及不符合的795篇,總共獲得有效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論文2160篇。
2 基于高頻關鍵詞的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特點
通過對獲取到的2160篇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論文進行研究,綜合統計論文的關鍵詞,累計關鍵詞有13976個,經過分析研究,去除不能表達論文主題概念的關鍵詞3645個,共得10331個,平均每篇碩士文獻關鍵詞數為4.78個,由此可說明該統計是科學的,與國外科文獻資料對關鍵詞的標引規則相符(國內外科技期刊要求的每篇關鍵詞應標出 3-8 個),接著對關鍵詞的詞頻進行統計分析,將關鍵詞的頻度大于60作為標準,將其定義為“高頻詞”,通過對“高頻詞”的統計分析,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有關“知識管理”這一主題的頻次最高,多達126次。無疑,這也證實了近些年來,學術界對知識管理這個方向的研究熱點。此外,“電子商務”為121次、“信息化”為118次、“信息技術”為112次、“競爭情報”為102次、“信息服務”為98次、“信息檢索”為96次、“數據挖掘”為87次、“數字圖書”為84次、“信息資源”為79次、“電子政務”為75次、 “知識服務”為71次、“知識共享”為68次、“數據倉庫”為63次,從中也反映了我國對信息化建設、知識服務、數字化建設等關注在日益提升,也驗證了我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重新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的實效,表明了情報學與管理學之間滲透和結合日益加強,也可以折射出當前研究的重點、熱點仍然集中在情報學基礎領域,并預示著今后情報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將是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利用。
3 基于聚類共詞的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特點
通常來說,僅僅通過孤獨地察看論文的某一關鍵詞,通常是難以有充足的理由說明該論文所研究的主題,然而通過關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關鍵詞,將可以給予人們更加充分的信息去把握論文的大致內容和論文的主題脈絡。通過采取計算機數字高效處理作用,充分發揮Excel的數據透視功能,再次對出現次數高于60的高頻出現的關鍵詞進行“聚類性”分析,統計在同一論文中兩兩同時出現的關鍵詞,從而構建出60 × 60的“聚類共詞矩陣”,通過這一矩陣的研究,非常清晰地顯示出“聚類共詞矩陣”是一個對稱矩陣,其中位于矩陣對角線上的數據顯示的是某關鍵詞自身一同出現的頻次,這個一同出現的現象就實質來說,就是論文之間的相關度,對于非對角線上的數據,則表示不同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頻次。通過這個矩陣可以從另一個側反題出,關鍵詞分布既有交叉、相互滲透又具有群組分布的獨立性。通過Excel的數據透視處理得到共現頻次較高的有:“知識管理”為124次,“電子商務”為106次,“競爭情報”為101次,“高校圖書館”為98次,“信息服務”為92次,“數據挖掘”為87次,“數學圖書館”為83次,“信息資源”為81次,“電子政務”為79次,“知識共享”為72次,“數據倉庫”為66次。由此可以看出,在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主題中,當前基于數字化、信息化、電子化的知識管理與數據挖掘是個熱點,同時也說明我國情報學教育研究的領域在不斷拓寬。
綜合以上,關注獨特關鍵詞下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學科結構特點,獲得了基于高頻關鍵詞的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特點,以及基于聚類共詞的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特點,通過對研究結果的比較分析,得出了一些有較為充足理由支撐的結論,那就是從中可以較為清晰地得出,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圖書情報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研究的側重點在于“數字化、信息化、電子化的知識管理與數據信息挖掘”。
參考文獻
[1]曾學喜.網絡輿情突發事件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11).
[2]Miao Adam X,Zacharias Greg L.A computational situation assessment model for nuclear power plant oper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2011(9).
一、答辯前的準備工作
(一)全力消化自己所寫的論文
答辯是學校對碩士論文成績進行考核、驗收的一種形式。研究生要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樹立信心,通過碩士論文答辯這一環節,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及表達能力。在反復閱讀、審查自己碩士論文的基礎上,寫好供20 分鐘用的答辯報告書。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1、突出選題的重要性和意義。2、介紹論文的主要觀點與結構安排(這部分只說明標題就行,不要論述內容,因老師已經看過你的論文)。3、強調論文的新意與獨創性。4、說明做了哪些必要的工作。由于答辯同學太多,現階段學院還沒有開展用ppt,以后,隨著規范化,同學們要制作一個圖文并茂的簡要的提綱,這篇報告書盡量讀熟,達到脫稿,照著講稿或者ppt直接念,效果會比較差。
(二)物質準備
準備參加答辯會所需攜帶的用品:1.碩士論文的底稿。2.答辯報告書。3.主要參考資料,答辯時雖然不能依賴這些資料,但帶上這些資料,當遇到一時記不起來時,稍微翻閱一下有關資料,就可以避免出現答不上來的尷尬和慌亂。4.記錄用稿紙。以便把答辯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和有價值的意見、見解記錄下來。通過記錄,不僅可以減緩緊張心理,而且還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師所提問的要害和實質是什么,同時還可以邊記邊思考,使思考的過程變得很自然。(以后要準備ppt 以備輔助介紹)。5.著衣冠整潔、莊重,男生穿短袖襯衣,最好打領帶,女生穿著盡量職業化些的為好。著衣能給答辯老師一個最直接的印象____你對答辯的重視程度。
(三)調整好心態
要進行答辯,首先就要明確論文答辯想考察研究生什么。碩士教育重在訓練科學的思維、如何將科學成果轉化為學術文章甚至是創造社會效益。因此,通過論文答辯可以考察到如下:
1、論文的真實性
實事求是乃科學研究的基礎,論文本身必須真實可靠,弄虛作假難逃答辯委員會專家們的火眼金睛。如果在這方面出現問題,論文勢必不能通過專家評審。
2、考察相關知識與應用能力。
3、考察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答辯者的表達能力。成功的演講是自信和技巧的結合,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細致周到的答辯準備工作是成功的前提。使用一些答辯技巧也不可缺少,可以充分展示整理研究材料、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讓別人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要想這場戰爭獲勝,就必須對答辯的目的、程序、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進行深入剖析,做到胸有成竹,不要緊張,要以必勝的信心,飽滿的熱情參加答辯。
二、論文答辯程序
(一)向答辯委員會報告自己碩士論文的簡要情況(時間約20分鐘)。
答辯報告的內容主要包括:
(1)論文的內容、目的和意義;所采用的原始資料;
(2)碩士論文的基本內容及主要方法;
(3)成果、結論和對自己完成任務的評價,強調論文的新意與獨創性。
(二)答辯委員會專家提出問題(時間10~15分鐘)。
提問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問題;
(2)論文所涉及的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
(3)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的有關問題。
答辯老師一般的提問類型:
1、對選題意義提問
2、對重要觀點及概念提問
3、對論文新意提問
4、對論文細節提問
5、對論文數據來源提問
6、對論文薄弱環節提問
7、對建議可行性提問
8、對自己所做工作的提問
9、對超出論文范圍的提問
10、沒有標準答案的提問
11、對格式是否規范化的提問
答辯提問時須知:
1、應用能力與知識寬度的準備
2、作好常規性問題的準備
3、細節問題不可忽視
4、對自身能力的考查
5、對論文可行性把握
(三)提問后可在規定教室里有20分鐘的準備時間,可參考相關資料,但必須自己獨立完成。
(四)回答問題時間約30分鐘。
三、如何答辯
(一)掌握總體
以下五點是同學們答辯時必須做到:1、脫稿匯報 2、突出重點 3、抓住興趣
4、掌握時間
5、留下伏筆
(二)開場白的準備
答辯開始時要向專家問好,開場白是整個論文答辯的正式開始,它可以吸引注意力、建立可信性、預告答辯的意圖和主要內容。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切合主題、符合答辯基調、運用適當的語言。應避免負面開頭,如自我辯解等(如“我最近找工作壓力太大,準備不充分……”“我工作太忙,準備不太好……),既不能體現對答辯委員會專家的尊重,也是個人自信不足的表現,答辯者在各位專家的第一印象中大打折扣。牢記謙虛謹慎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是謙虛并非不自信。同時也要避免自我表現,洋洋得意,尋求贊賞。過度的表現,會引起答辯委員會專家的反感。(如“經過這么多年的思考,我認為我的這種制度設計已經達到最科學,最完美的……,”)
(三)報告論文
報告時應注意:掌握時間、扼要介紹、.沉著冷靜,語音優美,用普通話,抑揚頓挫,表情豐富,表達淋漓盡致,語氣上要用肯定的語言,是即是,非即非,不能模棱兩可。內容上緊扣主題,表達上口齒清楚、流利,聲音要響亮,富于感染力,可使用適當的手勢,以取得答辯的最佳效果。我參加的答辯會上大部分同學是用比較小的音量進行陳述,估計只有前兩排的人才聽得清楚。聲音大有三個好處:一是增強膽量,減少怯場,二是更加引起老師的注意力,三是會使自己更富激情,從而感染老師。當然,語言的流暢性、信服力等,非一日之功,看臨場發揮了。
(四)如何回答答辯委員會專家提出的問題
[1]汪雪.基于Web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系統[D].天津大學碩士論文,2008:8-11.
[2]周忠冉,合肥地區社區高血壓防治調查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2:3-5
[3]鐘淑玲,陳敏莉.健康教育在社區的開展方法方式[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9(8):89.
[4]張旭,社區終端戰略[J].中國醫藥指南,2008,(1):16-17.
[5]盧春華,劉士英.社區健康教育的意義和內容[J].社區學雜志,2009,7(11):80-81.
[6]陸江,林琳.社區健康教育[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3.
[7]王春才,社區衛生服務管理與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長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9:26-28.
[8]趙秋芬,面向社區的健康服務網絡平臺的研究與設計[D].華南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3:36-37.
[9]于淑云,馬繼軍,Oracle數據庫安全問題探析與應對策略[J].軟件導刊,2010,(12):147-149.
[10]孔銀昌,夏躍偉,劉蘭蘭,ORACLE數據庫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術,2012,31(3):190-192.
[11]王國輝,王易編著.JSP數據庫系統開發案例精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5:72-75
[12]賽奎春.JSP信息系統開發案例精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93-102
[13]胡皖玲,鄭文學.開展社區醫療服務的思考與建議[J].社區醫學雜志,2007,5(10x):4-6.周忠冉,合肥地區社區高血壓防治調查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碩士論文,2012:3-5
[14]成湘均.用Sping,Hibernate,Struts2組建輕量級架構[J].框架發展,2006,29(6):43~47.
[15]劉壯.基于Spring+Hibernate的開發方法研究及實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0-42.
[16]陳俊國,王燕,郭華等.建立綜合型醫院輻射社區醫療服務網絡模式的幾點思考[C].重慶醫學,2008,(1):41-42.
[17]王偉,牟冬梅,曹丹.基于Internet的社區衛生信息系統標準化建設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5(4):56-58.
[18]陳剛.新形式下城市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管理與規章制度建設實用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科學出版社,2007,3:254-260.
參考文獻二:
[1]陳龍,張春紅等.電信運營支撐系統[M].人民郵電出版.2005年3月第一版.
[2]王先勇;移動IP技術及其安全性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3]張曉亞,馬慧麟,宋慶峰,弗達.電信運營支撐系統[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3
[4]江東,錢永慶等.計費系統現狀和下一代計費系統[J].2003年第10期
[5]李連樣,劉曉亮.電信計費的內涵與外延[J].中國計費網.2003年9月10日
[6]魏園園,余穎,楊放春.計費帳務系統發展趨勢分析[J].世界電信.2004.12:41-43
[7]陳新.GSM數字蜂窩移動通信.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5.17?146
[8]范淑敏,陸寶華;談建運營性的專業移動通信網[A];大連海事大學校慶暨中國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論文集(船舶通信與導航分冊)[C];1999年
[9]徐偉強;移動通信網話務量需求的混沌特性及預測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10楊(日韋);福建聯通CDMA網絡競爭策略分析[D];廈門大學;2002年
[11蔣同澤.現代移動通信系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4.4-3
[12尤肖虎.我國未來移動通信研究發展展望[863特稿].通訊世界.2003.12
參考文獻三:
[1]張梁,張業成,羅元華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2]黃潤秋.論中國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工程地質問題及其研究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13(1):01-05.
[3]劉傳正.論地質環境變化與地質災害減輕戰略[J].地質通報,2005,24(7):597-602.
[4]劉傳正.中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站網建設構想[J].地質通報,2002,21(12):869-875.
[5]殷坤龍.滑坡災害預測預報分類[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4):15-21.
[6]黃潤秋.中國西部地區典型巖質滑坡機理研究[J].第四紀研究,2003,23(6):640-647.
[7]黃潤秋.論中國西南地區水電開發工程地質問題及其研究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2,13(1):1-5.
[8]楊德龍,王洪輝,黃凡等.山區高速公路開挖邊坡失穩監測預警系統研制[J].電子設計工程,2011,19(25):54-56.
[9]劉傳正,張明霞,孟暉.論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6,2(26):175-179.
參考文獻:
[1]M.Rothehild,J.Stigiitz.EquilibriumInCompetitiveInsuranceMarkets:TheEconomicsofMarkets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76,90(1):629-650.
[2]Akerlof.JA.Themarketforlemons: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J].QuarterlyJournalofEeonomies,1970,84(l):488-500.
[3]ArrowK.J.TheroleofsecuritiesintheOptimalallocationofrisk-bearing[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63,31(3):91-96.
[4]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330.
[5]李玉泉.保險欺詐及其對策研究[J].法學雜志,2000,(01).
[6]劉喜華、吳育華.信息不對稱與最優保險契約設計[J].中國軟科學,2003,(10).
[7]王海英.保險業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J].經濟師,2005,(01).
[8]孫樹壘、韓伯棠、孫建全.博弈雙方逆向選擇問題的均衡分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6,(12).
[9]盧彥鳳.保險市場逆向選擇風險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D].青島大學,2008.
[10]鐘明.保險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94-98.
[11]張歡.中國社會保險逆向選擇問題的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06,(02).
參考文獻
[1]伍云.保險監管法視野中的被保險人權益保護—兼論我國保險監管法的完善[C].碩士論文第3-6頁.
[2]李喜梅.保險消費的特點及消費者權益的自我保護[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8(02).
[3]張蘭.新《保險法》實施在即消費者權益保護“回歸正途”[J].金融時報,2009.
[4]余龍華.保險消費者保護的深圳模式[J].中國金融,2012(07).
[5]涂東陽,錢敏.我國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幾點思考[N].中國保險報,2012.2.16.
[6]鄧陽.我國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研究.碩士論文第43、51頁.
[7]李世玲.保險消費者六大權益需要保護.金融時報.
[8]2012年一季度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通報.中國保監會
參考文獻:
[1]管建云.論保險告知義務制度的適用[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1(7).
[2]邵胡敏.淺析保險告知義務[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1(7).
[3]游明.論保險法上的告知義務[D].蘭州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2011(11).
【關鍵詞】淡紫擬青霉;文獻計量;專利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SIPO
LI Tian-hao1 ZHANG Bo2 LIU Xian-jiao1 RUAN Chang-chun1
(1.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Enemy Insects,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2.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CNKI(http://) and SIPO (http:///index.action), and used danziniqingmei (P. lilacinus) in Chinese as a subject word, articles and patents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to study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Paecilomyces lilacinus; Bibliometrics analysis; Patent
0 引言
淡紫擬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土壤及多種植物根系的習居菌[1],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叢梗孢科、擬青霉屬。該屬主要特征為分生孢子梗呈瓶狀或近球形(瓶梗),在菌絲端或短枝上輪生,分生孢子單孢鏈狀。該屬已報道有近50個種,均為昆蟲病原菌或線蟲病原菌[2]。1979年國際馬鈴薯中心Jatala發現淡紫擬青霉對植物根結線蟲具有寄生作用[3]。此后,許多國家的學者對該菌進行了研究,證明了淡紫擬青霉對多種植物線蟲都具有防治效能[2],并且有易培養、寄主廣、功效高等優點[4],對人畜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有利于生態平衡[5]。1985年云南農業大學的胡以仁在觀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實驗技術報道中使用了淡紫擬青霉作為菌種材料[6];1989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陳品三與彭德良使用Jatala提供的菌種開展了防治根結線蟲的應用試驗并進行了報道[7]。目前我國相關研究的期刊論文已發表數百篇,內容涵蓋生物學、分類學、生理、生態、分子生物學、代謝產物研究、生防應用與致病機理研究等方面[2,4-5,8]。隨著相關工作的發展,階段性地對文獻資料進行系統梳理有助于該領域人員更好地把握研究概況與發展態勢,因此,本研究借助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與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系統,以淡紫擬青霉為主題,檢索我國研究利用淡紫擬青霉的科技文獻與專利成果,對重要指標進行分析和評價,為研發人員深入了解我國該領域工作情況提供參考。
1 數據采集
1.1 文獻采集
以中國知網(CNKI)為文獻源,在“跨庫選擇”中分別對“期刊”、“國內會議”、“博士”、“碩士”等12個子數據庫(不包括“專利”數據庫)進行單獨檢索,檢索方式為“高級檢索”,“主題=淡紫擬青霉”[9]。檢索結果經人工篩查去除期刊目錄、書訊、宣傳頁等非目標材料;去除因“優先出版”等原因產生的重復記錄,而后供分析使用[10]。“基金”與“機構”數據由CNKI分組瀏覽功能生成,在檢索后將該數據拷貝使用[11]。
1.2 專利采集
使用國家知識產權局(SIPO)中國專利公布公告系統進行專利搜索,采用“高級查詢”,“文本”欄中“名稱=淡紫擬青霉”[12],對SIPO提供的“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4個類別單獨檢索,檢索結果導入電子表格中供分析使用。
1.3 采集時間
2015年8月31日。
1.4 數據處理
使用WPS Office的WPS表格9.1軟件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及制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總量及分布情況
表1為在CNKI與SIPO中檢索獲得的文獻及專利的數量分布情況,共計檢出566篇(件),按照數量遞減順序排列。
CNKI的“跨庫選擇”功能提供了13個可選子數據庫,對除“專利”數據庫之外的12個數據庫進行了單獨檢索,有8個數據庫獲得了文獻數據,其中,“期刊”論文數量最多,為353篇;其次為“國內會議”論文數量,為52篇;“碩士”論文的數量也較多,為39篇。對“學術輯刊”、“標準”、“年鑒”和“商業評論”4個數據庫的檢索未獲得相關文獻。
SIPO提供了“發明公布”、“發明授權”、“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4個類別可供檢索,對其分別檢索后,除“外觀設計”外的3個類別下獲得相關數據,專利類型中發明專利占絕大多數。由專利審理流程可知,“發明公布”的檢索結果中也包含了“發明授權”的全部專利,因此在計算文獻總量時38件授權發明專利不再重復計入。
表1 檢索獲知的淡紫擬青霉文獻分布情況
2.2 文獻的時間分布
圖2為文獻數量位于前列的期刊論文、專利申請、國內會議論文及碩士論文數量的年度分布情況,有關報道始見于1984年,貴州農學院梁宗琦在有關擬青霉屬菌株的研究論文中提及淡紫擬青霉及其應用情況[13]。圖2的四類文獻中,期刊論文數量在過去二十年間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態勢;專利申請量則在“十二五”期間出現了快速增長;碩士論文數量在過去十年間平穩增長;而國內會議論文數量近年來略有下降。
圖1 淡紫擬青霉文獻發表量的年度變化
2.3 主要期刊與基金
表2為國內發表淡紫擬青霉相關文獻的主要期刊,其中《中國生物防治》(現改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發表相關論文17篇,是發表相關文獻最多的期刊;而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也集中反映了淡紫擬青霉研究與應用的主要方向。
表3是從CNKI提供的“基金”列表中篩選出的主要資助基金,可供參考。其中,國家層面的基金來源占多數,“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資助發表相關論文42篇,是資助發表相關論文最多的基金來源;在地方基金中,“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的相關論文數量居于前列。
2.4 主要研究機構與人才培養情況
表4是CNKI“分組瀏覽”的“機構”列表中發文數量位于前十位的單位,檢索時勾選除“專利”外的12個子數據庫。表5與表6分別為國內有關淡紫擬青霉研究的博士論文和主要的碩士論文來源單位。福建農林大學在這三項檢索中均位居首位;華中農業大學在相關文獻總量與碩士論文數量上也都位居前列。
2.5 專利類型及專利權人分布
本次檢索獲得相關專利及專利申請共計71件,其中70件為發明專利,1件為實用新型專利(表1)。圖2是本次檢索時相關發明專利的權利狀態和審查狀態,在70件發明專利中,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有38件,占總量的54.3%。授權專利中,31件專利權有效,其中1件發生了許可轉讓,另有7件已失去專利權,有效專利占授權專利總量的81.6%。尚未獲得授權的發明專利中,16件處于審查階段,其中6件公開,10件處于實審;而另16件申請已無效,其中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駁回。
表7為授權專利在2件以上的專利權人及其專利申報狀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相關授權專利數量最多,為7件,未見后續申報;華中農業大學持有授權專利2件,另有1件處于實質審查階段;其余4個專利權人也沒有檢索到后續申報。
3 結束語
在基于CNKI和SIPO的檢索中,我國淡紫擬青霉科技文獻主要包括了期刊論文、專利申請、國內會議論文、碩士論文等,這四類文獻占據了檢索文獻總量的91.0%,其中,期刊論文數量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專利申請以發明專利為主,在“十二五”期間申請量出現了快速增長。
期刊論文刊發數量居于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中國生物防治》(現已更名為《中國生物防治學報》)、《植物保護》與《農藥市場信息》,總體上反映了該領域研究和應用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以及地方基金來源方面,福建、湖北、廣東、云南等南方省區表現突出。該領域的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總申請量的98.6%,實用新型專利與外觀設計專利數量不足,知識產權結構略顯單一,對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福建農林大學在期刊數量,博、碩士培養數量中均居于首位,但在專利申請方面僅檢索到1件發明專利(已轉讓);在博士、碩士培養數量居于前列的另外幾所大學中,也僅有華中農業大學具有3件專利申請,這一結果說明國內該領域人才培養與技術應用之間存在距離,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成果轉化率可以作為該領域今后發展中的一個著力點。
【參考文獻】
[1]夏漢祥,廖美德,胡亮亮,等.淡紫擬青霉的研究現狀[J].世界農藥,2010,32(5):8-12.
[2]張春龍,肖炎農,余旗紅,等.淡紫擬青霉的特性與研究進展[J].湖北植保, 2012,130:48-51.
[3]Jatala P, Kaltenbach R, Bocangel M. Biological control of Meloidogyne incognita acrita and Globodera pallida on potatoes[J]. Journal of Nematology,1979, 11(4): 303.
[4]李芳,劉波,黃素芳.淡紫擬青霉研究概況與展望[J].昆蟲天敵,2004,26(3):132-139.
[5]姜培增,李宏園,陳鐵保.淡紫擬青霉防治植物線蟲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8(6): 38-41.
[6]胡以仁.一種觀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方法[J].微生物學通報,1985,6:46-47.
[7]陳品三,彭德良.淡紫擬青霉防治南方根結線蟲1號生理小種和花生北方根結線蟲試驗初報[J].中國油料,1989,3:45-48.
[8]趙培靜,任文彬,繆承杜,等.淡紫擬青霉研究進展與展望[J].安徽農業科學, 2007,35(30):9672-9674,9739.
[9]劉建峰,王靜瑜,方亦秀.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獻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3):57-60.
[10]劉貝貝,徐航.2000-2014年CNKI中關于光催化研究的文獻分析[J].廣州化工, 2015,43( 5):62-63.
[11]林旭東,錢小琴,劉凌云,等.我國激光科研成果文獻的統計與分析[J].激光雜志,2015,36(2):1-5.
【關鍵詞】:研究方法;碩士論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學研究的首要問題,貫穿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它上與認識論、方法論相連,下與理論性質、研究問題緊密相關,是保證研究成果科學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學位論文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學位論文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學位申請者根據學位授予要求而撰寫的研究論文。它是評判學位申請人學術水平的重要依據和獲得學位的必要條件之一。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確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研究事實所不可缺少的理論原則、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證觀察可靠、判斷、推理得以正確形成的原則、程序、手段、方式。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者秦宗熙和穆懷中、謝圣明認為社會研究方法的體系由三個不同層次構成,即一般方法、具體研究方法和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術。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學方法論、社會學的學科方法論以及邏輯方法論。其次,具體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法、個案法、訪問法、問卷法、觀察法、實驗法、抽樣法、社會測量法、典型法等。具體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術。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個階段即選題階段、計劃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一般情況下,學生在論文寫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采取文獻法、歷史法、比較法、統計分析法、問卷法、測驗法、經驗總結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分析
碩士學位論文是一個碩士研究生寫作水平的展現,而方法的運用則體現了作者研究過程中方法原則程序是否科學合理,這也就直接影響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通過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以傳統的理論思辨研究方法為主,缺乏科學的研究方法意識,缺少相應的實證與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陳狀況分析
在抽樣的華東師范大學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碩士學位論文中分析發現,從整體上而言,有90.1%的學位論文明確交代論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單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詳細說明”和“簡要說明”的學位論文的比例比較大,這說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碩士論文的研究方法意識在已經比較高,研究的科學性從總體而言呈比較好的狀態。當然,如果把自陳水平為詳細說明和簡要說明的論文判為“合格”的話,那么合格的比例僅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類別及其運用情況
總體分析后發現,理論學科碩士學位論文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理論思辨法、比較研究法、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等。在30篇碩士學位論文中,以文獻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碩士論26%,排名第二;比較研究法為主占23%;其余還包括歷史研究法、跨學科研究、調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碩士論文的是融合兩種方法以上的綜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較為多樣。
從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經驗研究和思辨研究等傳統研究方法為主。文獻研究法、思辨抽象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傳統研究方法備受青睞,其中文獻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實證研究方法,如調查研究、訪談法等開始進入理論學科領域,使得研究方法更為豐富和多樣化。
三、結論
(一)優點。通過分析30篇抽樣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的寫作中方法意識逐漸增強,通過本研究的調查分析發現過去單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對研究具有實際指導價值的學科層面方法論和原則層面方法論急劇增加,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出現了多元化趨向。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研究方法論趨向多元化意味著研究者對研究方法論認識更加深人,這也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時,具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術種類多樣性,盡管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的整體運用中占比例不大,但從調查結果可以說明研究生們已經意識到定量與實證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過定量與實證研究分析更能確定的各影響因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研究技術的這一層次是研究方法結構體系中與研究成果聯系最為密切的層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論和研究方式最終必然要通過具體方法與技術才能展現出來。
(二)存在的不足。通過對樣本的分析,可以得出,雖然在畢業論文中很多人都陳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陳述不夠明確,甚至對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論文對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將實證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規范研究及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當作研究方法。事實上,從哲學和科學方法的角度看,實證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及跨學科研究、多學科研究都是開展科學研究的一種指導思想,是方法論。如實證研究與之對應的有實驗法、調查法等。
定性與思辯研究多,定量與實證研究少。定量研究與實證研究在研究科學性能夠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從調查結果顯示,雖然定量和實證研究有所增加,但從總體上而言,定量和實證研究還是很少。通過案例、實驗、非實驗、實地研究,用事實情況及真實數據更能有力地證實研究者的觀點的文章少。調查數據顯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獻法、歷史法、比較法這些以敘事性的定性研究為主導,從個人經驗出發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較多,說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雖然隨著研究的深入及對研究的科學性的重視,定量與實證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視,但比較而言,運用的仍然較少。調查結果顯示,在研究生學位論文中最常用的定量與實證的研究方法是調查法,最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是描述統計。方差分析、差異檢驗及顯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論文中少有出現。
綜合上述分析,在培養學生論文寫作方法上,我們應該更加注重方法意識,培養學生方法自覺,注重開設方法論課程的質量,提高研究質量,重視定量與實證研究,優化定性與思辨研究的結構,規范研究方法,樹立科學研究意識,促進思想政教育學科理論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浩森、潘莉.理論學科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實證研究--以合肥工業大學理論學科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例[J], 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6).
[2] 袁方、王漢生.社會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14.
【關鍵詞】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
一、國外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環境代價評估的發展是以人類社會發展及對環境價值認識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經濟發達國家對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以及環境影響的代價意識較中國早。
新古典經濟學派代表馬歇爾首次在其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具體概念,庇古在其1920年的《福利經濟學》中提出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與內容,并指出市場機制自身無法消除外部性,應該實行政府干預促使外部性內部化,進一步完善了外部性問題。庇古理論的實質是通過國家的力量促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相互持平,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進。隨后帕累托、卡爾多、希克斯、西多夫斯基等人也相繼提出了系列性觀點,并與庇古形成了外部性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成為環境代價的評估的理論基礎。國外早在20世紀初就已開展了環境代價的定量化評估研究和實踐,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初美國政府委托相關的研究機構就建設項目帶來的環境經濟影響開展了定量化的評估和計量工作。并已將由馬歇爾、庇古等人形成的一系列外部性理論應用到了水、大氣污染代價定量評估中。
自產業革命開始后,由資源開發所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污染,而且還有比之更為嚴重的生態系統損害,這逐漸成為人們的研究和關注熱點,人們開始認識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局限性,在福利經濟學思想的影響下,發達國家政府提出了要求環境破壞者補償由此帶來的環境代價。在這一背景環境下,對大氣、水、土壤的污染損失的評估計量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與之帶來的是有關的環境質量與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得以滋長生根。而公共物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又為評估環境的非使用價值或者說是不可直接計量的非使用價值(如存在、選擇價值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并學界逐漸完善了環境代價的評估體系。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學術界還開展了重要污染物劑量―反應關系的研究,形成了以市場價值法為代表的一系列環境代價評估方法。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在不同層面逐漸開展,挪威、法國等發達國家率先開展將環境資源核算納入國民核算體系(SNA)的研究工作,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組織力量進行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制定核算辦法。提出進行環境經濟核算,建立環境衛星帳戶,對國民經濟帳戶進行調整,把環境數據和經濟數據統一起來,在各種案例性研究成果基礎上逐步形成有關綜合環境經濟核算的基本框架、原則、概念、方法,并提供了包括SEEA―1993、SEEA―2000、SEEA―2003在內的三個綜合環境經濟核算手冊。而作為環境成本核算的核心―――環境代價評估在計算對象的內容上,從微觀層次上升到全球系統層次,從環境資源核算擴展環境服務核算,從經濟效益核算擴展到人類福利核算。形成了以替代市場法和假想市場法為代表的新一代環境代價評估技術。
雖然不同的環境代價評估方法的得到了應用,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多是發達國家針對水資源開發、森林資源開發、大氣污染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的估算,研究方面理論方法比較成熟、案例分析較多。而將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代價作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比較少。這是因為國際上在注重環境代價核算時的這一、二十年來,世界礦產資源的開發主要集中在不發達國家。不發達國家的開發一般都沒有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研究及其政府管制。因此,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在國際上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深度也不夠。隨著世界各國環境意識的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正在成為研究熱點。
與此同時,在發達國家,控制環境代價的制度問題一般被假設由市場機制所包容,并放在環境與資源框架內分析,缺乏對資源環境空間負外部性的各種現象進行科學研究和系統分析,明顯不適用于市場機制不完善、監測和量化資源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因而也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二、國內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進展
開發和利用非再生資源,不僅會消耗資源,而且還會帶來生態破壞,產生環境損失,國內有學者已開始對資源自身價值和生態環境損失的補償進行定量研究。雷明圍繞資源―經濟―環境一體化核算這一主題,基于邊際機會成本理論,從投入―產出核算出發,提出一套綠色投入―產出核算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應用問題如綠色GDP核算、綠色稅費、資源―能源―經濟―環境綜合核算進行了深入分析。王廣成對此一體化核算體系還進行了實證。這些成果總的來講仍是理論太強,可操作性太低,而且對礦產資源與環境資產價格的確定、礦產資源和環境資源價值帳戶的設置以及與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連接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徐篙齡認為中國環境價值損失評估中存在以下兩個問題:對環境經濟損失計量的目的和用途沒有進一步的認識;以及這種計量缺乏充分而完備的可計算性。同時,他還進一步分析了我國進行環境損失評價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曹鳳中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在研究方法上,為了對污染損失的價值進行貨幣化,一般采用了基于成本的方法如恢復費用法、人力資本法、旅行成本法等評估生態破壞和環境損失的程度。他認為這樣基于成本的方法對支付意愿的估計偏低;二是計算環境污染損失必須確定環境污染程度與健康損害間的劑量―反映關系,但我國卻缺乏流行病學的調查資源,因而使環境價值的評估缺乏真實性;三是存在重復計算問題。因而他主張加強中國環境法律估算的方法學和綜合研究。
此外,張金屯、黃廣宇、青衛平、張坤民、陳妙江等則從區域或者城市的角度對其環境污染損失進行了定量分析和評估。這些研究雖然考察了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區域內生態和環境損害,但沒有考察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價值折耗和補償問題,更沒有考察跨區域的環境損失以及補償問題,以致沒有形成對資源開發利用造成的環境代價的全面核算。
目前,環境經濟學家已開發出了不少對環境損害進行貨幣化評價的方法,新的文獻仍在不斷出現,并且其中的一些評估結果已被決策部門作為其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和進行綠色GDP核算的依據。雖然這些環境價值評估方法都根植于傳統經濟學,但它們又都包含了環境經濟學家的創新。在核算環境損害價值的過程中,傳統上主要有三種核算技術:即總量假設估算法、結構分析法和綜合總量分析法。這一思路雖然有用,但由于它省略了環境產品和服務的利益相關者群體的中間規模層次,無法解決物質稀缺性與經濟稀缺性不一致的矛盾,再加之,它存在不能貫徹“窮盡性原則,和“獨立性原則”等問題,因而,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最近有學者還提出了新的環境價值估算思路,目的是對己有研究思路進行完善。新的研究思路主要有由于江濤(1998)從宏觀層次上提出的環境價值估算的索洛方程法和趙景柱等人(2004)從利益相關者群體等中觀層次提出的環境產品和服務經濟價值的評估體系。張云(2007)對非再生資源開發中的資源價值和環境損害價值補償進行了研究。余振國、馮春濤、趙冉(2007)對煤炭開發的環境代價進行了研究。可以說,我國明確尚沒有出現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和核算制度方面的系統、全面、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
三、現有資源環境代價核算理論、方法研究評述與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從國內外環境價值評估的實踐看,常用的進行環境損害評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基于市場價格來確定環境價值的生產率法、人力資本法(包括改進的人力資本法)、重置成本法、機會成本法;基于替代物的市場價格來衡量沒有市場價格的環境物品價值的旅行費用法以及基于假設的市場來衡量環境質量及其變動價值的意愿調查法(CVM)等。雖然這些基本方法對準確評估環境損害價值有重要意義,但由于這些基本方法在進行具體評估時需要大量的數據、經費及時間等,因此,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基于上述相關方法衡量的環境損害價值評估的研究成果估計類似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的方法―成果參照法或稱轉移效益法((transferbenefit method)在環境價值評估中也被廣泛使用,這在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表現的最為明顯。
在對我國的資源環境代價進行經濟評價的過程中,國內外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計算結果均不全面。如世界銀行(1997)在研究我國環境損害經濟價值時,都是圍繞環境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害進行評估,而沒有對生態退化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而且它計算的主要是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而對其他污染基本沒有計算。美國東西方中心(1990)在計算中也一直強調由于數據和信息缺乏,其計算結果是高度保守的;二是從研究對象來看,國內外的環境代價核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造成損失,而對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價值損害沒有綜合的予以考慮;三是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損害和生產力的破壞在研究中占重要地位。但從研究結果看,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差距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對污染引起早死的經濟損失計量方法不同。國外主要采用WTP,而國內則主要采用人力資本法;四是對生態破壞的損失進行了初步測算并且由于統計數據的缺乏,評估的主要內容又是圍繞大氣污染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害進行的,對生態服務價值或生態退化造成的經濟損失進行評估的研究相對較少。如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在2000―2002年會同國家測繪局、國家統計局、各省人民政府、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中國環境科學院、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開展的西部和中東部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因生態破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西部和中東部分別相當于其GDP的13%、5%~
12%。因此,從己有的研究結果看,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相當于全部GDP的7%~20%。
近一兩年,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學者對1949―2004年間的煤炭資源開采造成的環境代價進行了核算,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代價核算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雖然我國針對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有了一些嘗試和研究基礎,但到目前為止,對于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代價核算仍處于探索階段。
(基金項目: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編號:12120113006800);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2 00811044)。)
【參考文獻】
[1]徐嵩齡:中國環境破壞的經濟損失計量[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
[2]葉兆木:環境損失與環境成本評估研究進展、問題及展望[J].四川環境,2007(1).
[3]李宏:環境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體系研究[D].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01.
[4]郝紅彬:生態公路建設環境損失經濟評價的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5]李紅莉:十年經濟發展對環境空氣和地表水體質量的影響[D].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6]姜濤:山東省環境污染經濟損失的評估[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7]陳葵容:煤炭企業資本補償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
[8]鄭文莉:我國農業環境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
[9]田華:高速公路環境損益后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模型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
[10]劉文明:山東省沂蒙山區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恢復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11]李瑞俊:山東沂沐泗流域土壤侵蝕經濟損失評估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2]俞林、徐立青: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貿易競爭力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紡織行業[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