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影像藝術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像藝術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影像藝術研究

        第1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潮;漢畫元素;影像裝置藝術

        中國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5-267-2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一)研究的緣起

        1、第33屆InSEA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世界大會新動向

        2011年6月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舉辦的“第33屆InSEA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世界大會”的議題為《美術?空間?教育》,其旨在從“文化空間”“公共空間”“虛擬空間”等多個維度探索美術教育的新空間,注重藝術教育對學生空間智能和媒介素養的培養。

        本研究從文化人類學和藝術社會學的角度將傳統文化與影像裝置藝術相融合,是對傳統文化美學上的再認識,對傳統文化在藝術新場域中的地位和價值的重新審視與探索,其對于深層挖掘美術教育的新空間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相關論述

        教育部頒布制定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第四學段“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學習目標指出:“結合7~9年級其他學科的知識、技能,用多種美術媒材、方法和形式進行記錄、規劃、創作、表演與展示;……了解美術與人類生存環境、傳統文化、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跨界地將繪畫、雕塑、影像、詩文、戲劇、表演等藝術領域統合起來開展課程與教學,既符合新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學習的要求,也有利于讓學生多角度喚醒、擴展、學習、遷移所習得的多元智能。

        (二)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的目的與意義是為靈活提取“漢畫元素”進行再創作的美術教學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從而促進中小學生了解優秀傳統,養成珍惜、關愛人類文化遺產,樹立發展、創新傳統文化的新志向。

        二、以“漢畫元素”為核心的影像裝置藝術教學探究

        (一)漢畫藝術鑒賞教學(略)

        (二)創意園區影像裝置藝術考察教學

        1.教學基本信息

        年級:八年級

        課時:2課時

        2.教學目的

        (1)深入考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感知影像裝置藝術的美學特質。

        (2)學會以田野考察的方式開拓美術學習的新領域,探索與發現社會資源中的各類影像裝置藝術創作。

        3.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成立項目團隊,策劃設計考察方案,搜集裝置藝術材料及相關創意,開展獨立實驗和探索,驗證設計方案的有效性。明確當地文化創意園區的發展現狀、運營特色和文化內涵(圖1)。

        第二階段,影像搜集。積極參觀創意園區,參與創意市集活動,用數碼相機等設備進行信息采集,探討公共空間藝術化、裝置藝術人文化、視覺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聯接的關系。第三階段,藝術家作坊。聆聽藝術家講座,與藝術家進行互動交流,了解影像裝置藝術創作過程。

        4.教學創新點

        本教學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漢畫藝術與影像裝置藝術之間的映射關系,結合自己身邊的視覺資源一同審視與探討,提高學生對影像裝置藝術的關注度,師生共同尋找、開拓、傳承與創新漢畫藝術的新途徑。

        (三)漢畫影像裝置藝術創作教學

        1.教學基本信息

        年級:八年級

        課時:3課時+課外研習

        2.教學目的

        (1)熟悉影像裝置藝術創作的基本流程,學會規劃發想、觀念討論、創思重構的方法。

        (2)學會運用拼貼、重構、換置等方法,將對傳統文化的內在情感借由合宜的視覺語言予以呈現。

        3.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創意思維訓練,給學生提供創造發想的機會。利用腦力激蕩法、SCAMPER創意思維法、概念粹取法來啟發閑置空間與廢舊物品再造的意念,讓學生多維思考,從形態發散、功能發散、原因發散、方法發散、過程發散等幾個角度來進行觀念轉換。

        第二階段,變廢為寶,媒材大搜集,鼓勵學生結合“漢畫元素”進行創作。學生可將富有象征意義的傳統文化符號創造性地植入自己的美術作品中,以此創作出充滿文化內涵的影像裝置藝術作品。

        第三階段,手繪草圖與制作立體模型,驗證方案可行性(圖2)。重點讓學生通過多元媒材的空間改造,理解影像裝置藝術的結構、符號、空間、意蘊之間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與現代裝置相融合的可能性。

        4.教學創新點

        本教學拓展藝術表現方式,將影像裝置藝術與漢畫藝術相結合,使學生在審美追求中深層次的感官互動,創作出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上的影像裝置藝術作品。

        (四)影像裝置創意展示坊

        1.教學基本信息

        年級:八年級

        課時:2課時

        2.教學目的

        (1)學會策展規劃和展示設計的基本方法,以美術語言詮釋自己創作的漢畫影像裝置藝術作品。

        (2)學會評析與省思影像裝置藝術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共同探討人與生活環境、文化情境的互動關系。

        3.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爭當策展人。學會撰寫展示計劃案,其中包括:策展論述、場地規劃、經費概算、展覽圖注、展陳設計及可用資源。重點讓學生標注出設計理念、視覺要素、形式法則、情境營造、媒體技術等方面,增強學生的策展規劃能力。

        第二階段,展示研討會。在校園、社區廣場等公共空間進行簡易裝置展示,總結與分享創作經驗與歷程,特別注重裝置展示的情境性,積極引發觀眾對古風漢韻的思考與想象,重新詮釋漢畫藝術。

        4.教學創新點

        師生在互動體驗式的裝置空間創意展示坊中開展教學活動,既有利于加強學生探究可視化藝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也有利于增進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創意展示成為有成就感的呈現方式,讓學生學會建構意義和建構意義的體系。

        三、研究的結論

        綜上所述,開展以“漢畫元素”為核心的影像裝置藝術課程,不僅能給予全球化語境下的傳統文化教育以當代藝術的人文關懷,而且對繼承、保護、創新本土文化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錢初熹.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學校美術教育的研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第2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莪術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用100%莪術對水煎液定期給小鼠連續灌胃10 d,1次/d,檢測其對小鼠抗體產生能力、淋巴細胞增殖以及白介素2(IL-2)產生的影響。結果莪術對以上免疫學指標均有明顯增強作用,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莪術對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一定增強作用。

        關鍵詞:莪術; 小鼠; 白介素2; 抗體生成能力; 淋巴細胞

        Abstract:ObjectiveThis experiment i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Zedoray on mouse's immune function.MethodsWe filled the stomaches of rats with 100% Zedoray water extract continuously once a day for 10 days,then the effects of Zedoray on mice's antibody production ability,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and IL-2 production ability were tested.ResultsZedoray had obvious reinforcement action on the immunology indexes above.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Zedoray has definite reinforcement action on mouse's immune function.

        Key words:Zedoray; Mouse; IL-2; Antibody; Lymphocyte proiferation

        莪術為姜科植物莪術、郁金或廣西莪術的根莖,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有行氣破淤、消積止痛之功效,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積滯脹痛、血淤腹痛、肝郁腫大、血滯經閉、跌打損傷等疾病[1]。本文通過檢測3個免疫學指標研究并探討了其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旨在為莪術的臨床應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藥品和試劑莪術購于濰坊醫學院中藥房,100 g加水1 000 ml,溫火煎煮2 h,去渣濃縮200 ml(原液)備用;RPM1640為GIBCO分司產品;小牛血清為杭州四季青公司產品;LPS和ConA為美國Sigma公司產品;MTT為Fluca公司產品;二甲基亞砜(DMSO)購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分司;電泳儀;眼科手術器械等。

        1.1.2 主要儀器Model450型酶標儀(美國BIORAD分司);CO2培養箱(丹麥HETO公司);低速冷凍離心機(美國Beckman公司);超凈工作臺(蘇州凈化設備廠);100目不銹鋼網;50 ml離心管等。

        1.1.3 動物分組與給藥健康BALB/C小鼠24只,體質量18~22 g,雌雄各半,由濰坊醫學院動物中心提供。將動物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2只,Ⅰ組為生理鹽水對照組,Ⅱ組為莪術處理組。Ⅰ組和Ⅱ組分別用生理鹽水和莪術原液灌胃,1次/d,0.5 ml/(次/只),兩組持續灌胃共10 d。

        1.2 檢測指標和方法

        1.2.1 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測定法(QHS)本法用體外B細胞分泌的抗體裂解紅細胞所釋放的血紅蛋白量(OD值)表示,其結果可反映機體體液免疫功能。實驗第5天分別將5%的綿羊紅細胞0.2 ml注入各組小鼠腹腔內,第11天眼球放血,頸椎脫臼處死小鼠,常規取脾臟,然后進行脾細胞計數。調細胞濃度至1×109 ml加1 ml,取脾細胞1 ml,1∶10新鮮豚鼠血清(補體)1 ml,0.2%綿羊紅細胞(SRBC)1 ml混勻,37℃水浴1 h,1 500 r/min離心10 min,以上清液于全自動酶標儀450 nm波長處測OD值,作為QHS反應值[2]。

        1.2.2 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無菌制備小鼠脾細胞懸液,用RPMI1640不完全培養液洗滌3次,每次1 500 r/min離心10 min,然后每含10%牛血清的完全培養液配成1×109 ml,取100 μl加入96孔細胞培養板,加入終濃度為5 μg/ml的ConA,置37℃,5%CO2培養箱中培養48 h后,無菌條件下加入MTT(5 mg/ml)10 μl孔,37℃5%CO2溫箱摻入4 h,不再繼續培養12 h,最后加入DMSO100 μl,微量振蕩器充分震蕩后靜置20 min,全自動酶標儀用560 nm波長進行比色分析[3]。

        轉貼于

        1.2.3 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和IL-2的誘生與檢測無菌制備小鼠脾細胞懸液:用RPMI1640不完全培養液洗滌2次,每次1 000 r/min離心10 min,然后用含10%牛血清的完全培養液配成1×109 ml,置細胞培養瓶中,37℃,5%CO2培養箱中培養42 h,離心收集上清液,置-20℃冰箱保存備用。制備活化的脾淋巴細胞:無菌取正常小鼠脾臟,制成1×109 ml細胞懸液,加入ConA使其終濃度5 mg/L,置37℃,5%CO2培養箱中培養48 h,收集細胞,離心洗滌2次,用完全RPMI1640配成懸液作為檢測ⅠL2的反應細胞。IL-2活性檢測:取-20℃冰箱保存的IL-2上清液,作1/2和1/4的稀釋,在96孔平底培養板中,每孔加入IL-2上清液或不同稀釋度的IL-2上清液100 μl以及上述反應細胞100 μl;陰性對照只加100 μlRPMI1640培養液,各設4個復孔,于37℃,5%CO2培養箱中培養48 h,每孔加MTT(5 mg/ml)10 μl,繼續培養4 h,吸棄100 μl上清液,補加入DMSO100 μl,微量振蕩器充分振蕩后靜置20 min,全自動酶標儀用560 nm波長進行比色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應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和t檢驗。

        2 結果

        莪術對小鼠淋巴細胞增殖、抗體形成及IL-2產生均有促進作用,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論

        莪術為姜科植物莪術、郁金或廣西莪術的根莖。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有行氣破瘀、消積止痛之功效, 為臨床常用藥[1]。現代研究證實,莪術的化學成分主要含揮發油,其成分為莪術呋喃烯銅、龍腦、莪術醇等,其藥理作用為抗腫瘤,增加動脈血流量以及抗早孕等[4,5]。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積滯脹痛、血瘀腹痛、肝脾腫大、血滯經閉、跌打損傷等疾病。國內有學者應用莪術治療小兒上呼道感染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6]。

        表1 2組小鼠淋巴細胞增殖、抗體形成及IL2產生的變化(略)

        本實驗證實,莪術可明顯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與生理鹽水對照組相比,莪術處理組小鼠抗體產生能力、ConA激發的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以及IL-2的產生能力均有明顯提高(P<0.01)。現代免疫學理論認為T、B淋巴細胞為機體免疫的主要承擔細胞,分別介導細胞免疫體液免疫,而且T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賴以實現免疫調節的重要細胞,在機體免疫應答調節中起核心作用,T細胞功能障礙會直接影響機體的細胞免疫應答和體液免疫應答。莪術可促進IL-2的分泌,而IL-2是淋巴細胞主要的自分泌生長因子可作用于T、B淋巴細胞使其大量增殖,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本實驗結果提示如機體免疫功能低于者或腫瘤患者應用莪術可望提高其機體免疫功能,為臨床應用莪術提供新的思路及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浴生,鄧文龍,薛春生.中藥藥理與應用,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985.

        [2] 徐叔云.藥理學實驗方法,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230.

        [3] 高 梅,賈 鐳,陳 芬.虎尼對小鼠淋巴細胞增殖和ⅠL2產生的影響[J].中國實驗臨床免疫學雜志,1999,11(3):39.

        [4] 宋步昌,鞠建峰.莪術油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J].山東醫藥工業,2003,22(4):32.

        [5] 丘明明.莪術藥理研究進展[J].廣西醫藥通訊,1998,1:34.

        第3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摘要 現代藝術為藝術設計指明了方向,或者說正是現代藝術的變革為藝術設計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西方現代藝術在現代文明的構建中成為急先鋒,使藝術創新的理念、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對幾百年來古典藝術所遵循的法則給予了徹底否定,同時創造出了現代社會審美思想、審美內容、審美形式的藝術樣式。西方現代藝術在西方世界形成共識之后,必然對藝術設計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其進行研究對于藝術設計領域借鑒現代藝術創新將是十分有價值的。

        關鍵詞:現代藝術 設計 影響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一 西方設計對現代藝術的青睞是歷史的必然

        從工業革命開始,機器作為一種新的物質工具,逐漸進入了人類的生產領域。到19世紀,機器已經在西方成為了一種主導性的生產工具,展示了巨大的能力和影響。現代設計的先驅者試圖找尋一種能夠適合工業生產的美學而先后發起了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這是西方首次試圖將藝術與設計相結合,但這兩個運動僅僅將傳統裝飾藝術與手工藝相結合,并沒有樹立徹底而堅定的現代化生產觀念。通過這兩次運動人們發現擺在現代設計面前有的兩大難題。

        其一,在工業生產初期,相對傳統手工藝制品而言,機器制造的產品顯得十分簡陋和粗糙,只能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基本功能的要求,而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傳統藝術無法給予工業產品以美的啟示,傳統的手工業大量使用植物和動物中提取出來的曲線裝飾,這與工業化、批量化大生產方式相背離。傳統藝術已經無法提供給工業化時代足夠的養料。

        其二,傳統的審美觀與機器生產相抵觸。19世紀后半期新興的藝術還處于萌芽期,古典寫實的藝術觀念統治歐洲幾個世紀之久,傳統的審美觀念在歐洲可謂是根深蒂固,雖然在那時的工業發展正改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但古典韻味的沙龍藝術和精致的手工藝品還在社會名流中備受寵愛。傳統的藝術是以二維畫面表現三維空間視覺的具象藝術,展現逼真的形象和正確的透視,以具體的自然形象來塑造產品也無法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和法國的新藝術運動都提倡復興手工藝與裝飾藝術,并沒有真正的將藝術與工業聯系起來,新興的工業生產急需找到一種適合自身發展的藝術審美觀念,急需超越傳統的藝術家以新的視野理解視覺藝術的內在規律。正如20世紀上半葉,英國著名的藝術設計理論家里德在總結18世紀以來的藝術設計與工業發展實踐時指出:“工業需要的不是平庸的裝飾家,而是一流的藝術家。”很顯然藝術與設計的第一次結合以失敗告終,為了實現藝術與設計結合的這一理想,現代設計的先驅再一次開始了實驗。事實也證明只有現代主義藝術才真正適合現代設計發展所需的一切營養,西方現代藝術設計對現代藝術的青睞是歷史的必然。現代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給予了有力支持,現代藝術對藝術形式、色彩的探索和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了現代藝術設計。

        二 機器文化的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

        1 現代設計幾何化的基調

        將塞尚視為現代派藝術之父是藝術史的一個共識,他最大的貢獻在于他是藝術史上第一個摒棄對自然物象外在形態的再現而探索事物本源并用幾何形元素解析自然。追求“事物本源”是對“本質主義”的認同,就意味著這種藝術比印象派繪畫更加接近近代科學觀念。遵循著“繪畫是調和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觀點,塞尚在藝術創作中不迷戀物象的色彩和外形,只探索存在的穩定性和結構性,以反思代替經驗,在反思中形成的量感和結構的邏輯必然使他的藝術走上抽象的道路,給持續半個多世紀的現代主義藝術定下了基調,也留下了現代藝術設計美學的火種。

        塞尚開啟了藝術研究和實踐的新途徑,但卻被畢加索的名望所淹沒。作為全新的、獨立的繪畫語言,立體主義被評價為自文藝復興以來最重要、最完整、最激進的藝術革命。立體派的繪畫開始脫離了現實,這是西方藝術的一個重大變化,對于歐洲藝術傳統寫實的方法和觀念已經傳承了幾百年,即使是有別于傳統的印象派也是以再現自然為目的,這些創新與探索都沒有立體派來的徹底。立體派的藝術觀念開啟了現代藝術形式創新的歷史。在藝術史上,畢加索是藝術由具象走向抽象的轉折點。在畢加索的帶動下立體主義熱衷于提煉反映世界本質的基本藝術元素――幾何形。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進一步分解了在塞尚那里繼承的具象特征,并將重視構成這一優良的基因繼承了下來,畫面中打破了單點透視的束縛,從新建立了一個新的幾何形組成的平面世界。在新的世界里開始探索新的結構,幾根線條經過組織又呈現出另一種支撐與依賴,進一步追求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第一次將機械形式和法則應用到藝術創作中。1909至1911年間立體主義受機器形式和科技觀念的影響,從機械裝配中汲取了一系列基本元素,對于色彩、形式、結構都提出了具體的分析原則。如《吉他手》幾乎是一個水平線和垂直線的結構,就像是一座用玻璃、鋼筋和磚塊建造的現代建筑。以畢加索為首的立體主義完全拋棄了傳統的美學觀和藝術觀,開創了審美趣味的新時代。他們的藝術創作和成就廣受社會的贊譽。當傳統手工藝的自然主義表現形式無法應用在機器生產中時,以畢加索藝術探索引導的抽象表現形式成為能與機器生產相配的造型元素。源于工業時代背景下產生的立體主義抽象的、幾何化的形式展現出類似于數學的結構和秩序,直線與幾何化的曲線形成的美感正是工業生產所需要的。

        2 現代設計與現代藝術為伍的精神支柱

        未來主義者藝術化的贊美了20世紀的機器與速度,為日后設計形成機械美學和工業技術藝術化思想給予了精神支持。安貝爾多?波菊尼在1910年創作的《城市的上升》,沒有哪個作品比它更形象、更全面地呈現現代主義藝術和現代工業文明的根本精神了,正如河清所說“上升吧,城市!那用鋼、水泥、玻璃等現代材料堆砌起來的城市,代表著現代人的驕傲,向上,向著上帝的居所上升。”(注)城市在上升,體現了現代人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想。運動感正是波菊尼在此畫中所致力表現的。運動表達了未來主義者改造世界的意志和現代生活的速度。這幅畫成為向舊世界的挑戰書,新世界是機器與技術、速度競爭的時代,未來主義者還反對一切形式的藝術傳統,認為是工業時代的技術成就給了藝術創作以靈感。這與賴特對機械化及其美學潛力的樂觀態度相一致,賴特認為盡管機械使設計趨于簡化,但能揭示材料的真正特點與美感。藝術家應抓住具有創造性的機器力量,機械在人類文化中占據以前各種藝術作品所占據的地位。賴特呼吁掌握機器的藝術潛能,這一觀點在美國和歐洲廣泛流行并逐漸發展成現代主義設計的中心信條。未來主義的表達方式運用到了建筑和平面設計方面,在版面設計時違反常規的編排規則由此產生了一種像繪畫的印刷板式――自由印刷板式。在自由印刷板式中,文字不僅僅是表達內容的工具,而且成了視覺傳達的信息要求和構圖素材,可以自由安排,自由變化。在同一版面上可以有多種油墨色彩與字樣,用動態的、非直線的構圖以及不同的色彩和字樣可以傳達意義。如斜體字代表快的印象,黑體字則代表劇烈的噪音。

        由于有了科學進步的思想,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藝術開始朝著更加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方向發展。傳統的藝術觀念逐漸被拋棄,新的理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產生并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科學、民主、自由這一西方文明的根本觀念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3 抽象藝術對現代設計產生最直接影響

        繪畫藝術對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早在1907年,荷蘭畫家蒙德里安在描繪樹與自然景色的畫作中就已經表現出了抽象特征。到了1914年,在立體主義的影響下,他進一步簡化繪畫語言并開始使用垂直線和水平線。在1918年至1920年間,蒙德里安的作品中已形成有黑色、白色、三原色以及最簡單的矩形構成的畫面,這就為抽象主義藝術語言轉化成建筑的形式提供了可行的原型。同一時期在萬?陶斯帕設計的房屋模型中可以看到矩形片狀物層層疊疊構成了形式感極強的建筑樣式。在里特維德設計的施羅德府和烏德勒支住宅中,這些荷蘭風格派最典型的代表作中都體現了立體主義的影響。里特維德的作品中由光潔的板片、橫豎線條的穿插與大塊玻璃的錯落組成的簡潔立方體建筑幾乎就是蒙德里安繪畫的立體化。總之抽象主義的表達方式以及構成美感的創造給正在尋求簡化建筑風格的設計師以極大的啟發,進而引起了設計領域的現代主義運動。

        抽象藝術使色彩得到了徹底解放,色彩成為藝術設計中自由運用的重要語言。在野獸派繪畫中,色彩得到了自由,但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講,色彩仍依附于自然形態之上。但是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對色彩的夸張運用給抽象藝術極大地啟發,使色彩在抽象藝術中才真正得到了解放,同時色彩成為一門超越學科界限的科學,并開始廣泛的影響設計領域。色彩的解放起源于馬蒂斯,雖然馬蒂斯對色彩的使用是主觀感受的大膽夸張,大量平面化的鮮純補色并置創造出快樂、單純、強烈的色彩效果,與野獸派不同表現主義也大量使用純色但大多表現出對現實世界的恐懼與反抗,相同的色彩形成了不同的色彩關系使感受截然相反。

        真正賦予色彩自由的是康定斯基,他對色彩的敏感早在俄羅斯的兒童時代就已經被啟發了,信筒的淡黃色、有軌電車的天藍色、圓屋頂的金色和墻面的中黃色在他的作品里都有體現。主題徹底的消失了,因為康定斯基后來所說主題很可能成為“障礙”。作為“青騎士社”的核心人物康定斯基總結出一套抽象藝術的理論,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打下了理論基礎,也為藝術設計從現代主義藝術中吸收營養建立了橋梁和紐帶。藝術的目的是使觀眾對即將開始的新的精神境界思想有所準備。例如,他在寫的《論藝術的精神》一書里認為,強烈的黃色象征著活潑好斗,橘黃色像教堂的鐘一樣清脆響亮,而綠色象征著自命不凡和消極被動。康定斯基第一個系統的分析色彩本身所表達的情感和視覺傳達信息,將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為日后色彩的科學研究開辟了新思路。隨著康定斯基在包豪斯的執教,他所提出的理論被帶到了包豪斯,又經包豪斯傳播到了世界。康定斯基在授課中引導學生合理運用幾何圖形與色彩,努力找尋既可以充分表達感情又不失理性控制的表達方式,從而用有限的圖形和色彩傳達出無限的可能。

        現代藝術設計的成功也佐證了現代藝術的價值。現代藝術為現代設計指明了方向,或者說正是現代藝術的變革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在設計風格上必須改變僵死的設計風格。設計要跟上時代的節奏,將人作為尺度,充分尊重藝術創造方式,使機器生產對人而言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將我們的生活世界由機器化世界重新帶回到一個人性化世界。因此,現代設計既要與藝術結合在一起,又不能一味依賴技術。現代藝術為藝術設計指明了方向,或者說正是現代藝術的變革為藝術設計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西方現代文明強調民主、自由和對個體的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力得到釋放。西方現代藝術在現代文明的構建中成為急先鋒,使在藝術創新的理念、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對幾百年來古典藝術所遵循的法則給予了徹底否定,同時創造出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思想、審美內容、審美形式的藝術樣式。西方現代藝術在形成共識之后,必然對藝術設計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資金項目論文,項目名稱:西方現代藝術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與借鑒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佳祥:《現代主義繪畫解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周宏智:《西方現代藝術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0年版。

        [3] 席躍良:《西方現代設計賞析》,中國電力出版社,2011年版。

        [4] 甄巍:《西方現代美術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第4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電力企業的深化改革使得電力營銷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為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促進電力系統管理的信息化,應構建有效的電力營銷管理系統,對營銷質量進行監督、考核,從而有效提升整個電力營銷體系的科學預測、經營管理水平。自20世紀20年代起,我國便開始使用電力營銷管理系統,并借助其完成了市場管理、超表計費和業擴報裝等多項與電力營銷相關的工作,并為電力企業提供了可靠的決策輔助,例如分析經營業績、管理業績和客戶動態等。本文將以電力系統為背景,為電力企業的決策支持提供更有效的手段。通過與決策者的交互、推理,明確具體的模型方案,并根據專家系統的定性分析制度,實現定性、定量分析的有效結合。

        2意向決策支持技術的系統架構

        2.1問題生成子系統原理

        在輔助決策過程中,系統構造是首要問題。因此,怎樣借助現有技術,讓用戶有效識別自身的決策意向?怎樣通過人機交互方式逐步細化決策意向,讓它轉變為決策問題?這些都是系統設計的難點。一般性問題生成系統及其運行機制實際上相當于人類完成意向推理的整個過程:在處理個人不能明確表述的問題時,總將其局限于某個情景設定過程。例如市場策劃,按照自身聯想或他人經驗,將該范圍內各因素或問題依次列出,也就是意向詳細描述,在該范圍內,經分析和推理,可將決策意向確定為決策問題(情景分析)。借助計算機設計意向決策支持時,必然要遵循上述原則。

        2.2人機交互界面

        人機交互界面為用戶與計算機的對話提供了平臺,生成系統設計中,需重視該問題。計算機不僅利用人機交互界面來描述決策者提出的問題或意向,同時還將問題和結果傳遞給了用戶。該過程就是問題運行機制過程中的意向識別。設計時,可借助人機交互界面予以實現。此處的多媒體將媒體命令作為人機交互手段,多媒體命令大體可分為用戶輸入的字符命令、圖形命令和語音輸入等內容。交互界面的設計需尊重用戶的決策風格。

        2.3知識庫構建

        知識庫的構建可以說是整個系統運行的根本,是意向決策支持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問題生成系統,知識庫可分成下列兩個子知識庫:①情景設定。在該知識庫中,知識多用以對意向決策進行計算。可通過概念分層法來設計該庫。電力營銷多圍繞圍繞營銷活動展開,而營銷活動則又需考慮用戶的基本需求和企業利益,因此,電力營銷相關決策還應綜合考慮客戶、銷售、需求預測和市場策劃等諸多方面,并將其作為基本問題。拿“客戶分析”意向決策來說,該問題所涉及的因素為有行業(客戶分析)、客戶規模、信用和投訴等。該類細節問題均可從高層次概念中體現。②情景分析。在該知識庫中,知識具有自動引導模型的功能,包含推理規則、模型設定兩大知識庫所采用的常用模型和自動引導技術。基本原理是先將決策問題映射在模型各特征上,由模型的特征集合再映射到其他模型集合上。

        2.4控制模塊的設計

        在用戶進入系統之后,能夠通過交互界面將自己的意向具象化,通過系統的引導,形成比較明確的方向。在用戶表示滿意程度之后,推理機將情境知識庫中的內容調出來,對用戶的意向進行處理,并制訂與用戶意向最接近的控制模塊。

        3電力營銷中意向決策支持技術的應用

        3.1構建全面的“交互式”系統

        以用戶為主導,構建全面的“交互式”系統。電力營銷系統的開發通常被認為是事務性勞動,用戶的很多時間、精力均耗費在查詢過程中。用戶、使用者之間不能實現交互,因而滿足不了電力營銷工程的現實需求。通過利用意向決策支持技術,新系統可實現主動式管理。它以用戶為主導,通過多種方式與用戶溝通,并為之提供可靠的聯想、推理空間,便于用戶將傳統的決策意向轉變為決策問題。該種交互式設計可謂真正實現了“以用戶為宗旨”的基本原則,更能適應電力企業的營銷、管理需要。

        3.2構建“靈活性”佳的系統

        以市場為主導,構建“靈活性”佳的系統。對電力營銷系統開發人員來說,工作難點是如何準確把握用戶意圖,而非尋找解決策略。究其原因,主要有:①用戶、系統開發技術人員對專業知識存在認知程度上的差別;②在未提供清晰的聯想、推理框架時,用戶無法準確表達其內心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系統研發并不具有靈活性。為確保電力營銷系統管理與決策保持較好的靈活性,參與電力行業競爭,并應對電力市場發展帶來的各種變化,我們需以綜合、系統分析為前提,將意向決策支持技術引入電力營銷管理系統,讓整個系統能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實現電力企業、客戶間的資源共享、互惠雙贏。

        4結束語

        第5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電子書包發展已十余年,但對使用滿意度的研究為數較少。本研究旨在通過逐步多元回歸分析方法預測電子書包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通過網絡對我國某省市使用電子書包的71所小學的5,788名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建立電子書包滿意度影響因素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以及互動學習活動可作為預測因子積極影響電子書包滿意度,而自我效能感則無顯著影響。此外,在學生個人背景信息中,性別差異對電子書包滿意度不存在顯著影響,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的不同顯著影響電子書包滿意度水平。最后,從教師、家長、學生以及技術角度對提升電子書包滿意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 電子書包;滿意度;影響因素;技術接受度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6)02―0017―10

        一、引言

        近年來,個人數字終端設備逐漸進入我國教育教學領域。電子書包作為更新傳統教材形式的重要工具,憑借其特有的個性化、移動性、按需服務等優勢,使“隨時隨地學習”“個性化學習”“互動學習”等新學習理念成為現實。全球權威機構新媒體聯盟(NMC)《地平線報告》(Horizon),連續兩年(2010-2011年)將電子書列為近2-3年將對教育領域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技術[1]。電子書包逐漸走進促進教育信息化、支持個性化學習的研究進程當中。

        目前,我國學者關于電子書包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概念、優缺點的辨證分析;技術規范的設計與研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課堂實施可行性、實施策略、需求等的影響的實證研究;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研究 [2]。已有研究側重于從概念層面、實用層面及物理層面探討電子書包,較少關注電子書包在使用過程中的輸出效果評價,使用效果驗證的新視角成為電子書包未來研究趨勢之一。信息系統研究表明,用戶滿意度是評估系統應用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3],滿意度與學習效果呈正相關[4],缺乏滿意度成為使用者成功采納信息系統的障礙。因此,對電子書包的滿意度進行研究,將從一個新的角度為電子書包發揮學習效果做出貢獻。

        國內學者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探討較少,較具代表性的是江豐光等人基于一線教師的視角,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混合式研究方法深入電子書包一線實驗學校進行研究,發現教師對電子書包的現有功能系統比較滿意,不同學科的教師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所不同[5],為未來電子書包系統設計提供了指導和啟示。如今,電子書包在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地已陸續開展實際教學應用實驗,學生是電子書包的直接使用者,是影響電子書包試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研究教師對該項技術的滿意度外,學生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測評必不可少。研究表明,使用電子書包有如下幾個維度的影響因素:學生角度包括學生態度、行為意向、計算機技能等;教師角度包括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對電子課本需求性的認可度、能否提高學習效率等;電子書包本身角度包括學習資源、功能需求、內容編排等[6]。那么,這幾類維度下的某些因素是否影響學生對電子書包的滿意度?如果有,又將存在著怎樣的影響?等等。這些問題即是本研究關注的問題。

        二、滿意度相關研究

        學習者對學習經歷的滿意度越高,其持續學習的能力越強[7]。滿意度作為影響學習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是探究信息技術促進學習效果的一個研究點。由于影響滿意度的因素千變萬化,因此大多數研究都是根據不同的研究內容和側重點,綜合考慮多種相關理論,提出影響滿意度的因素,進而確定假設,開展實證研究。研究過程中,從變量確定、提出假設、問卷設計、數據采樣與分析到提出結論都相當嚴謹細致,采用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得出精確研究結論[8]。這些都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參考和值得借鑒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心理學和信息系統領域的研究者為在線學習定義過多個重要變量,其中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和期望確認模型(Expectation and Confirmation Model)對理解在線學習有一定貢獻,這些模型聚焦于信息技術,模型中的決定性因素被用來作為預測信息系統滿意度的變量。Davis在技術接受模型中提出將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兩大核心因素作為影響行為意向的重要變量,用于預測和衡量使用者接受信息技術的趨勢,被眾多學者證實與學習者滿意度存在一定聯 系[9-11]。此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兩項因子決定使用態度,使用態度通過影響行為意向進一步決定學習者采用信息技術工具的個人信念和行為。Sun等人將學習態度作為學習者維度下的一個重要因子,對在線學習的學習滿意度進行預測,發現積極的態度將導致學習者對學習系統更高的滿意度和有效性感知,并增加成功的學習體驗[12]。還有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學習者對計算機或信息技術的態度是影響學習系統滿意度的因素[13][14]。除了技術接受模型所涉及的變量,Bhattacherjee針對信息系統持續使用提出的期望確認模型,被相關研究證實能夠作為理論基礎預測信息技術的滿意度與持續使用意向[15][16]。模型中的“期望確認度”因子基于期望確認度理論,表明用戶實際使用某信息系統后的感知效用與期望符合的程度,與最終滿意度呈正相關,并間接影響持續使用意向,可作為預測信息系統滿意度的因素進行研究。教育研究領域對該因素進行滿意度研究的為數較少,Liaw在預測學生使用Blackboard系統的滿意度、行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的關系中發現,對學習系統的感知有效性與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這里的“感知有效性”主要指學生對學習系統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學習動機和學習表現的期望[17]。

        除了以上模型中涉及的變量外,環境特征和學習者特征中的重要因素對系統發揮學習效果同樣具有關鍵作用[18][19]。環境特征,如同步或異步互動學習環境,能夠創造一種高層次的交流氛圍,學習者與教師或學習者之間通過有效的信息分享對學習環境進行認知和評價。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環境影響學習者的行為與表現。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是學習表現的有效預測變量,積極的互動交流氛圍將帶來更高的學習滿意度。當學習者認為學習系統能夠提供有效的師生及生生互動環境時,學習過程的滿意度會得到加強[20]。學習者特征,如自我效能感等,能夠通過學習者的自我認知影響對學習系統的滿意度和有用性評價。自我效能感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作用于計算機輔助學習的相關研究表明,增加自我效能感能夠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和持久性,進而提升學習者的學業表現和效果期 望[21][22]。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假設模型來驗證電子書包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如圖1)。模型包含六項自變量,即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動學習活動,滿意度作為因變量。上述相關研究已表明該六項自變量可作為預測學習系統滿意度的影響因子,那么在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下,是否依然對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需要進一步加以證實。除此之外,本文還加入了學生個人背景信息作為協變量,如性別、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等,并探究這些變量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影響作用。研究問題如下:

        1.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動學習活動六項變量與電子書包滿意度的關系是什么?

        2. 學生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差異是否會影響電子書包的滿意度水平?

        圖1 電子書包滿意度影響因素假設模型

        三、研究假設

        TAM的理論框架可用于預測在線學習滿意度,研究表明其中的變量對學習者滿意度有顯著影 響[23][24]。Joo等人在對網絡大學學生滿意度的研究中發現,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學習者滿意度的重要預測因子,學生對在線課程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對學習滿意度有直接積極影響[25]。Lee證實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網絡課堂的滿意度有積極顯著影響[26]。Cao等人在對網絡社交媒體的教學效果研究中發現,感知有用性對社交媒體的使用有積極顯著影響,能導致學習效果和學習滿意度的增加[27]。因此,研究假設1、2如下:

        H1:感知有用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

        H2:感知易用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

        學習者的態度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積極的態度會增加學生對學習系統的接納程度,并影響對學習滿意度的感知與評價。滿意度作為對學習工具接受度的一種體現,在計算機輔助學習研究中常用來衡量學習者的態度[28]。Hannafin和Cole指出態度影響學習興趣,對于計算機學習有積極的態度會增加成功的幾率[29]。Sun等人認為,學習者態度對在線學習滿意度有積極影響,并將態度作為影響學習滿意度的重要因子[30]。因此,研究假設3如下:

        H3:使用態度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

        感知有效性表現為學習者認為學習系統能夠實現預期學習目的的效力,例如學習系統中學習資源是否簡單易懂便會影響學生對該系統的有效性感知。Keller的研究表明,學習滿意度與學習者對學習效果的直覺和感受直接相關,并將學習成效作為學習滿意度的基本決定因素之一[31]。Hui等人在技術輔助語言學習的研究中發現,感知有效性與學習滿意度呈正向相關關系。因此,研究假設4如下:

        H4:感知有效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

        學習者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便能夠以較高的自信力完成學習活動,從而促進對學習過程的滿意性評價。增加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持久性,最終導致對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期待的提升[32]。Wu等人對混合在線學習環境中學生滿意度的實證研究表明,計算機自我效能是學習滿意度的基本決定因素之一,通過積極影響表現期望來間接影響學習滿意度[33]。Liaw和Huang對有在線學習經歷的19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發現,自我效能感對感知滿意度有積極顯著影響[34]。因此,研究假設5如下:

        H5:自我效能感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

        依據Moore的研究,學習活動過程有三種類型的互動,分別為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習資源以及學生與學生的互動[35]。以學習系統為中介,學生與教師或學生之間的互動越頻繁,學習滿意度越高[36]。Kang和Im的研究表明,通過在線學習環境下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能夠預測學習滿意度,且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與學習成就有顯著相關關系[37]。Liaw和Huang將互動學習環境作為因子,預測在線學習環境中對學習者的自我調節作用,發現互動學習環境對自我調節和感知滿意度均有積極顯著影響[38]。因此,研究假設6如下:

        H6:互動學習活動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來自我國某省市71所使用電子書包的小學,通過網絡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于2013年11月4日在問卷網上,數據收集于2014年1月8日。共回收問卷7,905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剩余的5,788份問卷用于數據分析。5,788位研究對象中,男生2,983人(51.54%),女生2,805人(48.46%)。學生分布于一至六年級,低年級(一至三年級)共1,519人(26.24%),高年級(四至六年級)共4,269人(73.76%)。另外,研究對象個人基本資料還包括電子書包的學習背景信息,如在“電子書包課堂使用頻率”中,幾乎每次課都用的有3,537人(61.11%),幾節課用一次的有1,870人(32.31%),一學期偶爾用一兩次的有381人(6.58%);在“家長對自己學習的重視程度”中,非常或比較重視的共有5,571人(96.25%),一般、不太重視或從來不管的共有271人(3.75%)。

        (二)測量工具

        通過網絡問卷收集研究數據,網絡問卷主要包含個人基本信息(性別、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等)和七項測量變量,分別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互動學習活動以及滿意度。為了保證問卷的內容效度,所有測量項目均基于已有文獻,并做了適當調整以符合電子書包主題的研究情境和研究對象的認知程度。

        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兩項變量參考Davis在1993年編制的用于衡量用戶對信息技術接受度的“Perceived Usefulness of Electronic Mail”和“Perceived Ease of Use of Electronic Mail”量表[39],將量表中的技術關鍵詞“electronic mail”改為“電子書包”。感知有用性主要測量學生認為使用電子書包對學習業績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主要測量學生認為電子書包容易使用的程度。使用態度變量參考Moon和Kim在2001年將TAM進行拓展并預測用戶對萬維網(World Wide Web)接受度研究中的“Attitude toward Using”量表[40],將量表中的技術關鍵詞“WWW”改為“電子書包”,主要測量學生使用電子書包的積極態度。感知有效性、互動學習活動和滿意度三項變量分別借鑒Liaw在2008年預測學生對Blackboard系統的滿意度、行為意向和感知有效性三者的影響因素時制定的“E-learning Effectiveness”“Inter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和“Perceived Satisfaction”三項量表[41],將量表中的技術關鍵詞“e-learning”改為“電子書包”,感知有效性主要測量學生認為電子書包對提高學習成績、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的有效程度,互動學習活動主要測量學生借助電子書包與同學和老師發生的互動學習過程,滿意度主要測量學生對電子書包提供的知識內容、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滿足程度。自我效能感變量參考Morgen和Jinks在1999年編制的兒童學習自我效能量表(MJSES)[42],主要測量學生完成特定學習任務的自信心,如“當我努力時,我會取得好成績”“我能回答其他同學不知道的問題”等。問卷選項采用5級里克特量表,1代表“完全不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

        表4 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自變量\&因變量:滿意度(PS)\&β\&R2\&T\&感知有用性(PU)\&0.095\&0.003\&7.93***\&感知易用性(PEOU)\&0.103\&0.007\&9.95***\&使用態度(ATU)\&0.350\&0.637\&29.25***\&感知有效性(PE)\&0.238\&0.069\&18.94***\&自我效能感(SE)\&──\&──\&──\&互動學習活動(ILA)\&0.182\&0.022\&16.58***\&F(d.f. 5,5782)\&3264.91***\&R\&0.859\&R2\&0.738\&調整后的R2\&0.738\&]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顯著。

        上述分析結果表明,除自我效能感外(p=0.439>0.05),其余變量均對滿意度有積極顯著影響,因此除假設5,其余假設均成立(見表5)。

        表5 假設檢驗結果

        [假設\&是否成立\&H1\&感知有用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是\&H2\&感知易用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是\&H3\&使用態度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是\&H4\&感知有效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是\&H5\&自我效能感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否\&H6\&互動學習活動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是\&]

        (五)T檢驗與ANOVA分析

        T檢驗方法分析性別差異對滿意度的影響效果,表6顯示性別對滿意度無顯著影響(p>0.05)。

        表6 性別與滿意度T檢驗結果

        [協變量\&維度\&均值\&標準差\&t\&性別\&男\&4.58\&0.66\&-1.36\&女\&4.60\&0.62\&]

        ANOVA方法分析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以及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對滿意度的影響作用。表7顯示年級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作用(p

        表7 年級與滿意度ANOVA分析結果

        [協變量\&維度\&均值\&標準差\&F\&年級\&一年級\&4.98\&0.11\&5.97***\&二年級\&4.83\&0.51\&三年級\&4.55\&0.65\&四年級\&4.59\&0.64\&五年級\&4.60\&0.61\&六年級\&4.59\&0.79\&]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顯著。

        表8顯示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對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作用(p

        表8 電子書包使用頻率與滿意度ANOVA分析結果

        [協變量\&維度\&均值\&標準差\&F\&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基本每次課都用\&4.67\&0.59\&74.96***\&幾節課用一次\&4.47\&0.68\&一學期偶爾用一兩次\&4.44\&0.75\&]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顯著。

        表9顯示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作用(p

        表9 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與滿意度ANOVA分析結果

        [協變量\&維度\&均值\&標準差\&F\&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非常重視\&4.65\&0.59\&70.25***\&比較重視\&4.29\&0.80\&一般\&4.20\&0.69\&不太重視\&4.21\&0.90\&從來不管\&4.34\&1.05\&]

        注:***表示Sig. 在0.001水平上顯著。

        六、討論與結論

        本文以小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自我效能感以及互動學習活動六項變量和性別、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以及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四項學生個人背景信息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影響作用。

        關于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互動學習活動以及自我效能感六項變量與電子書包滿意度的關系是什么?

        表3的Pe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六項變量均與電子書包滿意度有顯著正向相關關系,說明學生對電子書包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的提高能夠促進滿意度的提升,學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和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學習活動有助于電子書包滿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表4的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上述六項變量中有五項可作為自變量來預測滿意度因變量,按解釋力度的大小依次為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互動學習活動、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聯合預測滿意度73.8%的變異量,而自我效能感無法作為自變量來預測對滿意度的影響作用。這說明學生的使用態度、感知有效性、互動學習活動、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用性的提高能夠導致學生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提升,反之亦然。

        關于研究的第二個問題:學生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差異是否會影響對電子書包的滿意度水平?

        表6的T檢驗結果顯示,性別差異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無顯著影響;表7的ANOVA分析結果顯示,年級差異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低年級學生比高年級學生對電子書包有更高的滿意度評價;表8的ANOVA分析結果顯示,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顯著影響,使用頻率越高,滿意度越高;表9的ANOVA分析結果顯示,家長對學習重視程度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重視程度越高,滿意度越高。

        除此之外,表1對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學生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整體處于較高水平,尤其對電子書包能夠提供所需的知識內容有較高的評價,而在電子書包提供個性化學習方面則評價相對較低。

        據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在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下,學生對電子書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并具有因果關系。提高電子書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有效性水平,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滿意度;電子書包有用性、易用性和有效性的良好感知,會導致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2. 在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下,學生的使用態度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并具有因果關系。提高學生的使用態度,有助于提升電子書包的滿意度;積極的使用態度會導致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3. 在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下,基于電子書包的互動學習活動對電子書包滿意度有積極影響作用,并具有因果關系。提高教師與學生或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頻率,有助于提升電子書包的滿意度;有效的互動學習活動會導致較高的滿意度評價。

        4. 在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下,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電子書包滿意度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但不具有因果關系。學生借助電子書包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心程度越高,對電子書包的滿意度評價就越高,但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并不會影響滿意度評價。

        5. 在學生個人背景差異中,性別差異不會影響電子書包滿意度評價;年級、電子書包使用頻率和家長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影響學生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評價。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提出的電子書包滿意度假設模型包含的影響因素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并只選取較為代表性的變量。其次,研究的因變量為單一指標,即滿意度。以往類似研究表明,學習成績等同樣可以作為因變量來進行預測[43][44] 。再次,提出的假設大都基于對在線學習系統的研究結果,并直接遷移到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下。最后,使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預測因變量的影響因素,未來研究可以使用其他分析方法如SEM、神經網絡等來探究變量間的因果關系。

        七、提升電子書包滿意度的建議

        當前,基于電子書包的教學模式研究成為未來電子書包研究趨勢之一[45],本研究發現基于電子書包的互動學習模式能夠促進電子書包滿意度的提升,這為該研究趨勢提供了研究切入點。因此,在電子書包學習環境中,教師在課堂教學階段不要簡單地將電子書包視為“高級課件”,而應多借助電子書包與學生發生互動交流,圍繞電子書包中的學習資源和互動功能靈活開展教學活動,按照教學內容的特點與電子書包相應功能實現動態鏈接,從而提高師生課堂互動效果。祝智庭指出,在由學生、機器(電子書包)、教師所構成的新型生態系統中,如何使“師―生”互動、“生―機”互動、 “生―機―生”互動、“師―機―生”互動,在課前、課中、課后協調有序,將是對未來教育的重大挑戰[46]。此外,教師還應關注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差異,在電子書包教學中有的放矢,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依據學科和教學內容特點機動延展電子書包使用頻率,為學生構建創新的技術學習環境和學習體驗。

        電子書包在家庭中的應用主要包括學生在家學習和家長輔導,家長角色作用的發揮同樣對提升電子書包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家長要提高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利用電子書包中的資源學習家庭教育方法,對學生完成課后作業進行有效輔導;要與教師保持溝通,關注學生的在校表現和學習情況,指導并督促學生按計劃完成學習任務。此外,雖然家長的言語、行為和態度會對學生的自我效能判斷產生重要影響[47],但本研究發現,對于小學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并不會顯著影響其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評價。因此,對處于低學段的學生來說,家長在對其使用電子書包學習表現出重視和認可的同時,也應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加以批評指正,不必過分擔憂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電子書包的直接使用者――學生而言,認為使用電子書包學習“是一個好主意”“是一件開心的事”都會影響學習過程的滿意度。本研究發現,使用態度對電子書包滿意度的影響力最高,即抱有積極的使用態度是該項工具發揮學習效果的關鍵。此外,雖然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會使學生感知到學習任務容易實現,但在電子書包的小學學習環境下,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若都能夠順利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并得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將有助于獲得學習過程的滿意性認知與評價。

        衡量一項技術發揮有效作用的關鍵取決于使用者的接納與有效應用程度,即技術接受度[48]。對于技術接受度而言,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核心影響因素。本研究發現,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會影響學生對電子書包的學習滿意度,電子書包在促進學習績效和操作程序簡單化方面的效果有所提升,將積極影響學生學習過程的滿意性感知。牟智佳和張文蘭在電子書包使用意向影響因素的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中發現,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直接影響學生的使用意向,并提出在電子教材的設計上,需要從知識內容和用戶體驗兩個層面出發,為學生提供交互式電子內容、知識管理服務和社會性閱讀三個模塊內容,這樣可以提高其對電子書包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進而提高他們的使用意向[49]。此外,本研究發現,感知有效性同樣有助于電子書包滿意度的提升,主要包含電子書包在提高學習成績、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三方面的有效感知。電子書包系統主要由學習終端、學習資源和服務平臺三部分構成,每一部分通過技術優化學習功能,如學習終端便攜式、界面簡單、操作流暢;學習資源多媒體化、多元化、微型化;服務平臺個性化、多樣化、滿足學生需求,從而發揮學習效果并幫助學生有效實現學習目標。孫眾和駱力明提出的電子課本“三層次五要素”的設計理念,強調學習目標聚焦度高且可智能推送的學習資源,符合學科特色且實現離線使用、在線更新的學科工具,與資源實現多對多關聯的學習活動,支持人際交往的社會認知網絡,實現按需生成的個性化教材[50]。這些都從技術角度為提升電子書包滿意度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的借鑒。

        [參考文獻]

        [1][6] 吳永,雷云鶴,楊飛,馬曉玲. 構筑數字化教育生態新環境――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研究與發展述評[J]. 中國電化教育,2013,(12):3-13.

        [2] 賀平,鄭娟,王濟軍. 電子書包應用現狀與未來研究趨勢[J]. 中國電化教育,2013,(12):52-56.

        [3] Delon, W., & Mclean, E.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92, 3(1), 60-95.

        [4] Maki, R. H., Maki, W. S., Patterson, M., & Whittaker, P. D. Evaluation of a web-based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course: i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in on-line versus lecture courses[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of Instruments and Computers, 2000, 32(2), 230-239.

        [5] 江豐光,鄭娟,賀平. 電子書包滿意度與需求調查――基于一線教師的視角[J]. 開放教育研究,2013,(8):68-73.

        [7] Johnson, R. D., Hornik, S., & Salas, 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reation of successful e-learning environ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6, 356-369.

        [8] 張海靜. 網絡學習環境下技術接受影響因素及模型研究[D]. 保定:河北大學,2010.

        [9] Roca, J. C., Chiu, C. M., & Martinez, F. J. Understanding e-learn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8, 64, 683-696.

        [10] Chiu, C. M., Hsu, M. H., Sun, S. Y., Lin, T. C., & Sun, P. C. Usability, quality, value and e-learning continuance decis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5, 45, 399-416.

        [11][36] Arbaugh J B. Virtual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internet-based MBA cours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00, 24(1):32-54.

        [12][30] Sun P C, Tsai R J, Finger G, et al. What drives a successful e-Learn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er satisfac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4): 1183-1202.

        [13][23] Arbaugh J B. Manag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sed MBA courses[J].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2, 13(2): 203-223.

        [14] Piccoli G, Ahmad R, Ives B.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 research framework and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basic IT skills training[J]. MIS quarterly, 2001: 401-426.

        [15] Hayashi A, Chen C, Ryan T, et al. 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and moderating role of computer self efficacy in predicting the continuance usage of e-learning system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 2004, 15: 139-154.

        [16] Sabrina F S S, Matthew L K O. Explaining IT-Based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with IS Continuance Model and Social Factors[J]. PACIS 2006 Proceedings, 2006: 24.

        [17][41] Liaw S S. Investigating students’ 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e-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Blackboard system[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1(2): 864-873.

        [18] Liaw S S, Huang H M. Developing a collaborative e-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users’ perceptions[M]//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III.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7: 751-759.

        [19] Shee D Y, Wang Y S.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of the web-based e-learning system: A methodology based on learner satisfa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8, 50(3): 894-905.

        [20][33] Wu J H, Tennyson R D, Hsia T L. A stud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a blended e-learning system environ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 55(1): 155-164.

        [21][32] Francescato D, Porcelli R, Mebane M,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face-to-face and computer-supported university context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 22(2): 163-176.

        [22] Johnston J, Killion J, Oomen J.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the virtual classroom[J]. The Internet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2005, 3(2): 1-7.

        [24] Atkinson M A, Kydd C.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World Wide Web use: an empirical study of playfulness and motivation[J]. ACM SIGMIS Database, 1997, 28(2): 53-62.

        [25] Joo Y J, Lim K Y, Kim E K. Onlin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and persistence: Examining perceived level of presence, usefulness and ease of use as predictors in a structural model[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57(2): 1654-1664.

        [26] Lee J W. Online support service quality, online learning acceptance,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0, 13(4): 277-283.

        [27] Cao Y, Ajjan H, Hong P. Using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college teach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4): 581-593.

        [28] Chou S W, Liu C H.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a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 learner control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05, 21(1): 65-76.

        [29] Hannafin J J, Cole D D. An analysis of why students select introductory high school computer cours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83, 23(4): 26-29.

        [31] Keller J M.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J].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1983, 1: 383-434.

        [34][38] Liaw S S, Huang H M. Perceiv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as predictors to self-regulation in e-learning environments[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 60(1): 14-24.

        [35] Moore, M. 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989, 3(2), 1-6.

        [37] Kang M, Im T. Factors of learner-instructor interaction which predict perceived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13, 29(3): 292-301.

        [39]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s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al imp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1993, 38(3): 475-487.

        [40] Moon J W, Kim Y G.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1, 38(4): 217-230.

        [42] Jinks J, Morgan V. Children's 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 An inventory scale[J]. The Clearing House, 1999, 72(4): 224-230.

        [43] Alavi, M., Yoo, Y., & Vogel, E. R..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d value to management educ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40(6), 1310-1333.

        [44] Vogel, D. R., Davison, R. M., & Shroff, R. H.. Socio-cultural learning: a perspective on GSS-enabled global education[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2001, 7, 1-39.

        [45] 王佑鎂,陳慧斌. 近十年我國電子書包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基于共詞矩陣的知識圖譜分析[J]. 中國電化教育,2014,(5):4-10.

        [46] 祝智庭,郁曉華. 電子書包系統及其功能建模[J]. 電化教育研究, 2011,(4):24-27.

        [47] 高建江. 班杜拉論自我效能的形成與發展[J]. 心理科學,1992,(6):39-43.

        [48] 朱元琨. 教育用戶信息技術接受度的影響因素建模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49] 牟智佳,張文蘭. 電子書包使用意向影響因素的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2014,(3):67-71.

        [50] 孫眾,駱力明. 數字教材關鍵要素的定位與實現[J]. 開放教育研究,2013,(4):60-67.

        收稿日期:2015-06-10

        第6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藝術;心理健康;審美;情感;藝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22-0014-04

        生活中,人們常通過各種藝術手段達到愉悅精神的目的。音樂、影視劇、攝影、舞蹈、書法等諸多藝術形式均為人們提供了陶冶心靈的途徑。藝術對于心理健康的有益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但藝術究竟是作用于人的何種心理過程及如何發生作用以達到愉悅身心的效果的,多數人卻知之甚少。為了更有效地發揮藝術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使人們在通過藝術探索內心世界、增進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進行藝術與心理健康深層次關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現代興起的藝術治療為我們探索藝術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供了比較典型的范例,本研究將以藝術治療為例對藝術與心理健康的互動方式作出分析和闡釋。

        一、藝術治療與心理健康

        藝術通過審美體驗融入人的情感過程,繼而與心理健康產生密切關聯,而藝術治療是這一關聯的具體理論與實踐的展現。當今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迅速發展為藝術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依據。

        藝術治療中藝術作品的表現方式正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體現。當事人通過藝術創作賦予藝術作品難以言表的情感,即通過審美體驗讓治療師或其他人了解和發現自己,藝術治療師也通過審美體驗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分享來訪者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共情。共情的發生是達到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

        廣義的藝術治療是指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人們精神慰藉和情感宣泄的工具,人們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如吟唱、作畫、欣賞影視作品等形式從藝術作品中獲得情感體驗,得到精神解脫。這里的藝術治療主要是個體應對環境的自發行為。狹義的藝術治療是藝術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產物,是指在心理治療實踐中,借助藝術創作的手段或以藝術產品為媒介,在專業藝術治療師的引導下,通過審美體驗的過程探索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對當事人的疾病、創傷和情緒障礙等進行干預,促進當事人的情感表達和溝通,改善情緒、認知等社會功能,達到心理康復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藝術療法適用范圍十分廣泛,對諸如精神分裂癥、邊緣人格、強迫癥、酒精中毒、抑郁癥、神經癥等心理障礙患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研究表明,在臨床治療實踐中運用藝術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治療,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藝術療法可應用于對生理疾病的輔助治療,如緩解癌癥患者的焦慮情緒。藝術療法對創傷性事件的當事人和酒癮病人也有一定作用;藝術療法還被用于監獄關押犯人的自我認識和人格完善工作,有效降低再犯罪幾率。

        二、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

        對于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不同理論流派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詮釋。早期的藝術治療師多采用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來解釋藝術治療的方法和因素,隨著藝術治療的發展和臨床實踐的豐富,逐漸出現了藝術治療理論脫離傳統心理治療理論的現象,形成了從藝術治療或藝術創作本身來解釋藝術治療的視角。

        (一)心理動力取向的藝術治療

        在心理動力學理論視角下,藝術治療師關注藝術素材和藝術創作的潛意識或者想象的意義,使藝術創作成為表現內在沖突的過程,而藝術作品則是過去心理創傷的呈現。通過升華、象征化和宣泄的機制,協同當事人對其創作解釋和聯想,使情緒得到凈化并獲得對生命和自我心理的洞察力,達到意識和潛意識的整合。

        (二)行為—認知取向的藝術治療

        認知—行為取向的藝術治療將行為矯正技術運用于藝術治療,因而多采用指導的方式。在治療模式上,采用系統化的行為改變策略和結構化的藝術表達來逐步實現治療的目標。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嚴格的行為評估,設定治療的計劃和目標并應用客觀的測量工具。該取向更關注當事人的認知內容,通過藝術了解、評定和改變當事人的非情感過程。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當事人的創作能力提供較簡單的媒介材料,使用較簡潔清楚的指導語。

        (三)人本主義取向的藝術治療

        人本主義取向的藝術治療以人本主義思想為理論構架,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潛能,而不僅僅只是適應環境。強調個體有先天的成長沖動和自我指導能力。人本主義治療師尊重當事人的價值和尊嚴,接納當事人的思想,主張幫助當事人接受而不是改變其痛苦和脆弱的狀態。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相信當事人的創造潛力,努力提供有利于當事人實現自我成長的環境,通過藝術創作過程幫助當事人認識和接納自我,成功地完成人格的整合和身心成長。

        三、藝術療法與心理健康

        藝術療法是針對有疾病、困擾、創傷的人和尋求自我成長的人的治療性運用,是通過藝術創作、藝術欣賞或藝術性的表達溝通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促進個體內在沖突的解決和內心情感的升華,在自我探索、自我覺察的過程中實現個人成長。

        根據藝術治療中采用的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藝術療法分為音樂療法、視覺藝術療法、舞蹈療法、戲劇療法等。音樂療法以音樂為媒介實現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互動;視覺藝術療法通過視覺藝術作品實現來訪者潛意識內容的表達;舞蹈療法以舞蹈動作為情感載體實現個體的人格整合和身心成長;戲劇療法通過角色扮演化解內在沖突。

        1.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通過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即音樂創作、音樂演奏或音樂欣賞的方式在治療師和來訪者間進行互動,以達到解除來訪者心理困擾的目的。音樂可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自古以來,人們就使用音樂來安撫情緒、激發靈感、抒懷。在生理治療中,音樂療法是一種輔療法。心理治療認為,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治療法,不會受到語言的限制,因此,其治療程序比一般心理治療更直接更有效。

        我國心理學家車文博主編的《心理治療指南》中指出,音樂治療以更寬廣的視野包括了音樂欣賞、音樂色光療法、音樂氣息療法和音樂電流療法,跨越了心理治療、生理治療和德育、智育幾個方面。僅就其治療效果來說,創作、演奏、表演和欣賞音樂不僅能夠“培養健全的自我概念和成功的體驗,得到身心的補償和精神寄托,而且還可以促使身心不健全的人表達情感,增加社會交往,增添生活興趣,改變其人格特征”。

        德國音樂家Karl Orff創造的奧爾夫教學法,以簡易的樂器,強調即興的演唱、演奏,突出節奏聲勢的練習,結合形體律動的形式,極為生動豐富的教學方法,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在應用于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同時,廣泛進入治療領域。歐美兒童特殊教育學校中普遍使用這一方法,目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與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兒科專家聯合,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對兒童學習障礙和孤獨癥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

        國內兒童音樂治療比較有影響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弱智兒童研究組,他們從1991年開始在上海、廣州的一些啟智學校進行試驗,現已取得成效。他們為智力低下兒童設計了五個方面的訓練:聽覺辨別訓練、節奏記憶訓練、旋律記憶訓練、配樂朗誦訓練和音樂形體訓練。一年半后的測查結果顯示,兒童在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緒活躍程度、人際交往能力、感情表達能力、完成訓練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和理解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音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種類的音樂治療技術,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聆聽式治療,又稱接受式音樂治療,即通過聆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人們的身心,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這是應用最普遍的方法;主動式治療,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即引導病人直接參加到音樂活動中去,得到行為改善;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選擇簡單的打擊樂器,包括能演奏音樂旋律的樂器,治療師引導病人隨心所欲地演奏,以對一些病患進行治療。

        2.視覺藝術療法

        視覺藝術療法是指以繪畫、拼貼、雕刻或其他形式的視覺創作和作品欣賞作為媒介的藝術治療形式,最常見的是繪畫治療。視覺藝術治療在精神病院、特殊教育系統、企業員工訓練及潛能開發、社會監管系統、養老院和身心康復機構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米爾納在20世紀中葉指出,住院治療的精神病人非常渴望進行藝術活動,她在治療中發現,與外部現實接觸較多的病人創作欲望相對較弱,越是沉溺于幻想世界的病人越具有強烈的藝術表達沖動,隨著病情的減弱,這種沖動也會減弱。米爾納由此推論,病人們的藝術活動可能是他們接觸外界現實的重要方式,這是精神整體追求平衡的自然反應。

        繪畫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能折射出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將潛意識內容視覺化。人們對繪畫的防御心理較低,不知不覺就會將內心深處的情緒、動機、沖突、價值觀和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有時也可以將早期記憶中隱藏和壓抑的內容釋放出來,對過去進行重建。在繪畫過程中,個體可以進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為治療師提供了豐富的內在信息以進行治療。

        已有的研究證明繪畫治療在處理情緒沖突、創傷等方面有很好的療效。1996年,Reese報告了繪畫心理治療在情緒沖突的表達方面所做的研究。他對16名年齡在5~12歲的具有情緒和行為困擾的兒童進行繪畫心理治療,探討了繪畫治療作為情緒表達方式的特點與機制。在這之前,Carolan研究了5名有情緒困擾的青春期少年使用繪畫表達自我形象,結果發現繪畫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繪畫療法的操作方式靈活,主要是治療師以患者創作的繪畫為中介,對患者進行分析和治療。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投射潛意識的繪畫形式有三類:第一類是自由繪畫,第二類是規定了內容的繪畫,第三類是對未完成的繪畫進行添補。對繪畫作品的解釋應首先由專業人員進行,其次,患者本人的解釋也很重要。

        治療形式上,既可采取個人治療也可采取集體治療。研究發現,集體繪畫治療有利于成員更多地接觸他人與反觀自身,對治療十分有利。

        3.舞蹈療法

        舞蹈治療是指運用有節律的身體動作來表達內心情感,通過身心融合的藝術形式達到心理康復效果的治療方法。 舞蹈以身體動作、姿態、節律等表現出內心感受,舞蹈心理治療是以人體表情和動作的心理治療功能來平衡統一身、心、智和社交功能的現代康復專業與健康學科。這門專業綜合了人體表現性藝術、心理治療學、身心治療學和動作分析學,系統地調動人性中本有的健康本能,來治療心理、情緒、行為和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創傷或障礙,進而提高自我意識,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個人潛力的發揮。

        1940年美國 Marian Chance 把舞蹈和疾病聯系起來,1966 年美國創立舞蹈療法協會,1992 年日本創立舞蹈療法協會。舞蹈治療通過自我溝通,與他人溝通,達到自我控制、發泄、調整情緒的目的,以身體動作來表現、交流感情體驗,從非言語的角度,達到心身統一而治愈疾病,可以用于集體治療和個人治療。對照研究表明,舞蹈治療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癥狀,并有社會康復功能。

        4.戲劇治療

        戲劇治療是指用戲劇表演的形式進行的藝術心理治療。“戲劇”的核心內涵是表演,因此必須有實質的動作。戲劇能夠集中表現生命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再現這種關系的作用方式和影響,使當事人有機會從做中學,經歷并認識生活中的種種事件。在這種個人與團體的互動關系中,當事人可以自發地嘗試并探討生命經驗,達到緩解情緒、促進社會學習、化解精神疾病與心理障礙等效果,從而促進當事人的人格成長和身心健康,幫助當事人建立積極的人生觀,發揮其潛能。

        戲劇能凈化心靈、釋放情緒,并具有矯正和治療的功效,對戲劇最早的記載見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戲劇治療成為一種專業化的治療實踐,則要歸功于英國現代教育學先驅彼得·史萊德(Peter Slade),他在20世紀30年代將兒童戲劇作為一種宣泄方法,幫助學業不良或學習困難兒童。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的開拓性工作對于戲劇治療的專業化發展也有很大貢獻。

        戲劇治療首先要創造一個表演的環境,治療師作為導演或演員,要幫助來訪者保持這個活動的表演性,即幫助來訪者記住他們是在表演中,而不是在現實生活里。把每個人反映出來的問題、困擾完全當作劇中的情節、臺詞來處理。在這樣一個完全的表演氛圍中,治療小組的每個成員,包括治療師在內都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人。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預先知道,因為這種表演具有無限的多樣性、豐富性。然而,由于表演改變了原來的生活形式,從而也改變了與之相應的情緒狀態。

        表演的各方建立的是一種伙伴關系、合作關系,表演是一個共同創造、無限展開的過程。表演訓練幫助人們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轉變為成長和發展的機遇,指導人們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表演才能創造出新的生活形式 ,創造性地表演自己的生活。

        四、總結與討論

        藝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因審美體驗而產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個體將自身情感傾注于藝術作品實現內在體驗的表達;在藝術欣賞過程中,個體通過對藝術作品所表達情感的再體驗實現自身的情緒流動和情感宣泄。對藝術的體驗和同藝術的融合都能使個體獲得對自身感受的尊重,從而實現內在困擾的釋放和升華。因此,藝術帶來的審美體驗對人類的心理健康有深遠的意義。

        本研究以藝術治療作為藝術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典型范例,從藝術在臨床治療實踐中的作用途徑為切入點,闡述了藝術影響心理健康、升華心理困擾、促進人格整合和心靈成長的原因所在。藝術治療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豐富從微觀角度證實了藝術對心理健康的獨特作用。

        在未來的研究中,無論是廣義上的藝術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還是關于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都應突出審美體驗對心靈的升華和療愈效果,而不是過多地從技術層面進行藝術表達方式的練習。這對于學校藝術教育的開展也有啟示,即藝術課程應為“審美”課,而非單純的傳授藝術理論或片面要求掌握藝術手段,這樣才能發揮藝術對個體心靈的凈化作用,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高穎,李明,楊廣學.藝術心理治療[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3-9,41-105.

        [2]周小佩.藝術心理治療:歷史與現狀[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9(1):119.

        [3]楊雪龍,童輝杰.藝術療法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3(4):130.

        [4]楊曉光.藝術治療的概念、發展與教育[J].醫學與哲學,2005(3):57-58.

        [5]閆俊,崔玉華.藝術療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142-145.

        [6]王祖承.藝術治療[J].上海精神醫學,2006(2):104.

        [7]顧黎明,趙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藝術心理治療述評[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4):61-91.

        [8]陸雅青.藝術治療[M].第3版.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3-21.

        [9]費明.傳統文化工具與藝術心理治療[J].現代康復,2001(5):24-25.

        [10]龔秫.藝術心理治療[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4):231-233.

        第7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的基本情況

        技術性貿易壁壘(TechnicalBarriersToTrade)簡稱TBT,來源于GATT的《貿易技術壁壘協議》,是GATT對主要締約國際準化工作的規定。在GATT第七輪回合“東京回合”談判期間,由關貿總協定貿易交涉委員會多邊貿易談判工作組的標準小組制定,并于1980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現行TBT措施是GATT第八輪回合“烏拉圭回合”在此基礎上于1994年3月15日經過最終修改和潤色后產生的。實施TBT的主要作用是:保衛國家安全,防止欺詐行為,保護人類健康與安全,保護動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護環境。實施TBT應遵循下列原則:貿易影響最小原則;科學上證明合理原則;國民待遇和非歧視原則;統一性原則;透明度原則;發展中成員國的特殊和差別待遇原則。

        長期以來GATT與WTO對各國TBT設置進行了嚴格規定,而且不可否認,有些TBT措施確實為國際貿易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不斷升級,有些卻成為發達國家限制發展中國家尤其我國出口貿易的主要工具。

        二、我國出口貿易面臨的技術壁壘

        1.技術標準和法規:我國出口貿易中常遇到的強制性技術標準主要有: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汽油產品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煙草中有機氯含量;機電產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標;汽車的排放標準;包裝材料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保護臭氧層的受控物質,如冰箱、空調、泡沫塑料及發膠等。

        從實施技術壁壘的具體國別來看,出口日本的產品主要集中在植物衛生檢疫標準上,輕工產品以及機電產品的技術標準要求目前比較少,歐盟除了對動植物產品有較高要求外,對于我國出口的紡織品以及包裝材料環境環保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而美國不僅對農產品有較高的衛生要求,對于機電產品和玩具的安全性也更加看重。

        2.產品質量認證和合格認定:目前貿易各國都有各自嚴格的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和合格評定標準,它們對進口產品可以隨時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標準。從總體來看,美、日、歐盟的認證制度最為完善,也是阻止出口商品進入其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要進入歐盟市場的產品必須至少達到下列三個條件之一,即:取得歐洲標準委員會CEN認證標準;取得歐盟安全認證標志CE;取得ISO9000合格證書。

        美國的認證制度更為復雜,目前共有55種認證體系,如產品安全認證UL,軍用MIL,電磁兼容,FCC等都是具有較大影響的認證體系,ISO9000系列標準也被等效采納;同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依據《食品藥品化妝品法》、《營養標簽和教育法》、《公共衛生服務法》、《茶葉進口法》等對進口食品和藥物實行專門管理。

        除此之外,日本的《電器用品取締法》、《道路運輸車輛保安基準》,加拿大的CSA、德國的GS、HACEP認證資格等已成為我國電子產品、機械產品和電器產品輸往這些國家必須持有的通行證。

        3.包裝和標簽方面:歐美等國的環保法規對商品包裝材料的易處理性、可回收率及動植物檢疫有較高的要求和標準,不提倡重復包裝和過度包裝,以利于資源的節約。歐美等國的消費者也具有較高的環保意識,在挑選、購買商品時會較多地考慮產品包裝對環境的污染,對產品包裝的觀念已由追求豪華、精美轉向簡明、實用和對環境的友善。而我國企業在這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包裝材料落后,不易處理,可回收率低,部分出口產品的包裝還在大量使用木材、稻草等材料,不僅外觀粗糙,而且常常因為其中含有病蟲害而一再受到進口國的責難與限制,甚至經常因通不過動植物檢疫而影響有關產品的出口。

        4.綠色技術壁壘:我國出口產品大都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受環保因素的影響很大,環境措施將成為我國出口產品遇到的技術壁壘中非常重要的限制措施。例如,由于歐洲各國紡織品環境標志(對棉花生產中農藥、漂白劑、染色劑等的使用提出的環保標準)的迅速實施與推行,我國出口紡織品、油漆、涂料、建造材料、清潔用品、紙制品、電池、與保護臭氧層有關的受控物質及其制品、機械產品、鞋類、像膠制品等已經或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近來,發達國家綠色技術壁壘措施又細化為綠色技術標準,綠色環境標準,綠色包裝制度,綠色衛生檢疫以及綠色補貼等多個方面。

        三、TBT措施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及應對方法

        1.影響:

        (1)市場準入性差:我國的許多產品由于苛刻的技術要求而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比如,1994-1997年以來豬肉、牛肉根本無法進入歐美市場;由于中國的海洋環境不斷惡化,出口歐盟的貝類產品已達不到所需的衛生標準,被長期排斥在市場之外;在植物產品方面,除河北鴨梨外,龍眼、柑橘、蘋果、香蕉等均不能出口到美國。尤為嚴重的是,一些產品由于不符合衛生檢疫要求而被扣留、查封或銷毀,出口利潤損失嚴重。不僅如此,在較高的技術和安全衛生檢疫標準面前,有些已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也被迫退出。

        (2)競爭力減弱:某些技術壁壘雖然不對產品市場準入直接設限,但為滿足要求而進行設備人力的投入以及昂貴的檢測費已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從而削弱了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另外,由于國內商檢部門缺乏測試評價的方法技術和標準樣品,不得不進口大量的檢測檢驗設備,致使出口產品成本大幅度上升,競爭力下降。

        (3)貿易爭端大量出現:由于發達國家的TBT措施具有隱蔽性、歧視性、廣泛性等特點且相互混雜,致使我國同貿易對象國之間難以協調,爭端不斷,嚴重影響了我國同對象國的貿易關系。

        2.應對方法:

        (1)認真研究國外TBT措施,打破壁壘,擴大出口。收集跟蹤國外的TBT措施,建立TBT信息中心和數據庫;對國外標準加以研究和消化,特別是國外對于安全衛生和環保的規定,同時,對于不同地區的標準應有所不同。認真總結國內外企業突破TBT措施限制的經驗與教訓,根據市場和產品特點要求突破國外TBT限制。合理有效地保護國內主導企業和幼稚產業,參考國際規定建立自己的TBT體系。

        (2)制定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認真協調對外開放與環境保護兩項基本國策,促使兩者相互促進,樹立環境競爭力意識,把提高環境質量,促進科技進步作為提高出口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隨著消費者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綠色經濟將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重點,把開發綠色產業作為優化出口產業結構,爭奪21世紀國際市場戰略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把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改造成為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國際積極將綠色產品出口納入進出口銀行出口信貸的范圍,出口發展基金優先考慮綠色產品開發,建立綠色產品出口發展基金,專門為開發綠色產品出口建立專項貸款和信貸擔保基金。

        (3)出口企業的對策: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傳統產業在注重新興技術改造的同時,應不斷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的戰略管理以及經營管理水平,適應科技時展的需要,企業可以將ISO9000、ISO14000等管理標準與企業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創造適合自身的管理方法,從制度上保證產品的質量品質和環保品質,提高環保水平,設置專門的環保機構和人員,增加環保投入,開發綠色產品,加強綠色營銷與綠色管理,使企業贏得環境優勢;出口產品爭取獲得ISO9000和ISO14000認證,以取得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同時爭取取得貿易對象國的認證要求,如美國電器產品的UL認證,水產品的HACCP認證等。

        收稿日期:2000-12-01

        【參考文獻】

        [1]李文鋒.實現跨世紀怎樣增長——2000年及其后一段時間中國外貿發展趨勢[J].國際貿易,1999(12):16-19

        第8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行動研究導向;農業技術;技術擴散;影響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3.005

        在“基礎――應用――適應性”這一線性研究模式下,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適應性的試驗無需農民參與,只要按照研究方案做好輔助工作即可。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的促進作用、技術的開發、選用能力均被忽視。在擴散技術時,通常由技術指導者安排科技示范員,加之無村民督促,故缺少向其他村民擴散技術的熱情,部分甚至無能力傳播,諸多因素均影響農業技術的擴散[1]。

        1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模式

        行動研究重視現實環境的獨特性,人們態度、認知的微妙性,提倡具體問題需具體探討。對于農民、農業工作者在看待試驗所存在的認知差異,提倡利用行為干預,以轉變兩者的態度、觀念。在實踐中,將農民視為與農業技術員相互推動技術使用的一個主體,而非被迫采納的客體。在擴散農業技術的過程中,鼓勵農民參與,以幫助農業技術擴散,并且防止農民鄉土知識被現代科技知識所排斥,以免遺忘地方性知識,避免農民過度利用外來農業技術。

        行動研究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有異于常規模式,具體表現如下:獲取過程不同,該模式下研究問題是農業技術員以農民商討、訪視等方式取得,農民可全程參加。專一化與多樣化差異,行動研究思想注重過程,認為于問題處理、技術擴散這一過程中,應發揮行動主體能動性,加強問題處理能力,運用地方性知識。農業人員除了需做好常規模式下轉移技術的工作,還需與農民合作做好以下任務:一是轉變農業工作者對農民的偏見;二是挖掘并強化農民的社會、人力資本,提升農民技術能力;三是改善社區環境,主體參與自主化差異。農業技術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擴散,將問題的發現、認知、解決及共識形成等環節均整合為一體,系統關注各階段目標[2]。方案需實時調整,盡量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調整農業工作者的科研任務,以滿足兩方需求。傳遞信息與互動程度差異化。機制通過農民試驗參與方案的建立選擇,研究設計的商討、調整通過多方利益人群進行,消除常規模式的行政單項命令、“一刀切”的現象。農業工作者參照農民現實經驗規劃試驗方案,既有地方特征,又遵循科學要求,農民易接受試驗結果。非對等和合作差異化。農業工作者為了解農業真實生產情況,與農民共同探討實際問題,協助其采集資料、分析問題、訂制計劃、執行方案等工作,建立雙方和睦、平等、合作的關系。農民建設技術能力差異。常規模式的試驗方案是農業工作者制定,農民獨立試驗。行動研究的方案由多方討論、參與制定,農民小組共同執行、改進試驗方案。

        2以行動研究為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影響

        2.1農業技術員

        行動研究導向的農業技術擴散改變了農業工作者固有的認知、態度、技能。認知即農業技術員對使用農業技術主體、農民參與技術發展、各學科人員參與技術發展等問題的認知;態度即技術員就農民試驗參與能力、行動研究價值、發展技術公平性原則等問題的看法;技能即與農民交流、幫助農民辨別、篩選、尋求及使用農民項目監測結果等問題的能力[3]。這三種改變,使得農業工作者基于實際選取科研項目,借助相關技巧獲取基本想法,促使當地農民認同并接受研究結果。

        2.2r民

        農民增收,土地增產,農業工作者、農民測算試驗結果發現,相比傳統耕種模式,肥料和地膜的畝用量均上升約20%,畝產量上升約50%,畝平均收入呈大幅度增長趨勢。提升了技術能力,農民對問題的發現、處理能力增強。農民與農業技術員聯合訂制試驗方案,再由農民小組實施,試驗過程中互相分享心得,待完成試驗后,一起對比試驗結果,經過長期實踐后,農民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合理試驗方式縮減技術入戶時常規模式試驗以獨立為主,試驗方案經農業技術人員確定后,示范戶依要求獨立實施。行動研究技術擴散,采取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民技術的“試驗合作”,充分借助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增多擴散源、提升擴散效率,加快普及技術時間。另外,以往試驗只有個別農民參加,其他農戶僅觀摩新技術。行動研究技術擴散模式下,農民親自實踐,獲取更多啟發。參與的農戶觀念得到改變,其對農業現代技術的接受期望值增高了。

        2.3農民小組

        農業技術以行動研究作導向,試驗與技術的擴散均以農民小組形式進行,農業工作者、農民共同選舉出小組長,他們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較強,具有奉獻精神,樂于將所學技術、知識教授于其他農民,從而能確保農民均等獲益,免除了因傳輸新技術而致農民內部矛盾、收入的分化,為技術營造良好的環境,對日后擴散新技術創建可借鑒經驗。

        3結語

        農業技術擴散在行動研究的導向下,通過示范適應化技術試驗,維護了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民間的聯系,糾正了農業工作者、農民的行為、認知,加快擴散農業技術,確保農民有效采用。注重結合農民實際生產擴散技術,重視利用地方性知識。農民更有信心參與試驗,提升其自身選擇、識別、引進、更新技術使用的能力,維護農民關系,改善技術擴散環境,促使應用農業技術成果的步伐加快。

        參考文獻

        [1]龍冬平,李同N,于正松,等.農業技術擴散中的農戶采用行為研究:國外進展與國內趨勢[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33(05):132-139.

        第9篇:影像藝術研究范文

        關鍵詞:聯想法;詞匯記憶;詞型聯想;語義關系;搭配聯想

        一、聯想記憶法界定

        對于聯想記憶法的定義很多,聯想法記憶即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使知識更容易記憶;聯想法記憶即是找到要記憶材料的共同之處,進行分析綜合對比,也即對原記憶材料進行精細加工;而對于著名心理學家巴普洛夫認為,記憶要依靠聯想,聯想是在新舊知識建立聯系的產物,聯想記憶法就是利用識記對象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聯系,已知與未知之間的聯系,過去與將來的聯系,以及識記對象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等進行記憶的方法。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聯想記憶的本質是建立聯系。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世界的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因此聯想記憶法就是源于這個理據,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對在英語中出現的詞匯進行各種類型的聯想,以達到利于記憶的效果。

        二、聯想記憶法的分類

        2.1 詞音聯想

        2.1.1 諧音聯想

        所謂諧音聯想法(音形義聯想法)就是利用外語單詞讀音與漢語讀音的相似之處,在外語的詞義或拼寫法與其漢語的相似音構成的詞之間展開聯想,即可達到聞其聲、觀其形、知其義的效果。該法主要適用于英語詞匯中常見的擬聲詞和音譯詞。擬聲詞是是模擬自然界聲響而造的詞匯,比如發生爆炸的聲音boom ,犬叫的聲音bark,牛發的聲音moo,雞鳴的聲音cluck等,這些擬聲詞的聲音和意義可以很好地聯想起來,有利于記憶。而對于音譯詞,知道詞匯發音就可以簡單地知道其表達的意義,如coffee(咖啡),cigar(雪茄),motor(摩托車)等。

        2.2 詞形聯想

        詞型聯想是依據詞匯本身的結構或者拼寫形式而進行的聯想,一般包括形近詞聯想,詞根詞綴聯想以及派生聯想三種。

        2.2.1 形近詞

        形近詞就是那些拼寫上有些共同點的詞匯,這些詞容易使英語學習者混淆。比如:desert(沙漠)一dessert(甜點心),petrol(汽油)一patrol(巡邏),stationary(靜止的)一stationery(文具),window(窗戶)一widow(寡婦),adapt(適應)一adopt(采納,領養)等。對詞形相近的詞匯進行聯想記憶有利于學生對形近詞的區分。

        2.2.2 詞根詞綴

        詞根就是一個英語詞匯的核心,它決定單詞的主要意義。一個英語單詞一般包含前綴、詞根和后綴。比如expressive這個單詞,ex-是這個單詞的前綴,press是單詞的詞根,-ive是形容詞后綴。一般情況下詞根決定單詞意思,前綴改變單詞詞義,后綴決定單詞詞性。詞根詞綴聯想記憶指的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近詞根或詞綴的詞匯進行聯想,放在一起記憶,并進行分析,總結的記憶方法。比如當接觸到了respect(尊重)這個詞匯,我們就可以根據詞根詞綴聯想到inspect(視察),suspect(懷疑),prospect(前景),retrospect(回想)等,于是我們總結-spect 意為look at看的意思,而對于前綴的聯想,可以聯想到retell(復述),rebuild(重建),reform(改革),research(研究)等,分析總結re-前綴的意義為again 重新,再一次的意思。詞根詞綴聯想的使用不僅有助于英語學習者對英語詞匯的意義記憶,擴大英語詞匯量,而且可以培養英語學習者分析,推斷,猜測詞匯的能力。

        2.2.3 派生

        如果說詞根詞綴聯想記憶法是對詞匯構成進行歸納的方法,那么派生聯想法是對詞匯構成進行演繹的方法。派生聯想指的是通過在詞根上加前綴或者后綴構成的一個新詞。比如act(行動)一次,可以派生出加后綴的詞如action ,active,activity,actor,acting等,也可以加前綴構成enact,react,interact等詞。因此可以這么說派生聯想是對詞匯本身的縱向擴展和分析,而詞根詞綴聯想是對詞匯間的橫向對比、分析、總結。派生聯想記憶對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詞匯縱向上的對比分析能力培養和詞匯量擴大上都是有益的。

        2.3 語義關系聯想

        語義關系是詞匯學中的概念,指的是詞匯與詞匯之間的意義關系,一般可以分為同義關系、反義關系、上下義關系、同形同音異義關系以及一詞多義

        2.3.1 同義詞

        同義詞指的是同一語言中意義相同或者相近的詞匯或短語。例如表達“穿”的詞就有wear ,have on ,put on,clothe,dress in 等;在英文中表達“死亡”的詞就有die ,pass away,kick the bucket,perish等。同義詞的聯想一來可以培養和增強學習者詞匯擴散思維的能力,二來可以在英語口語或者寫作中改善表達詞匯單調的現狀,增添口語和寫作表達的文采性。然而英語學習者在使用同義詞的時候要注意他們之間的區別,并主要學會從語義,文體,和色彩三個方面來進行辨別。

        2.3.2 反義詞

        反義詞顧名思義就是意義相反的詞匯。以語義學的角度來劃分,反義詞可以分為互補反義詞、相對反義詞、關系反義詞。互補反義詞是真正反應意義對立的反義詞形式,換言之,符合非A即B的邏輯關系,比如:dead一alive(非生即死)、true 一false(非真即假)、boy一girl(非男即女)。相對反義詞也稱等級反義詞,指那些表達程度不同的反義詞,例如big一small ,old 一young,hot一cold 等。關系反義詞是指包含關系對立的反義詞,比如husband 一wife ,teacher一student ,buy 一sell ,win 一lose ,doctor一patient等。反義詞的聯想記憶有助于英語學習者擴大詞匯量,并且反義詞能夠使學習者簡潔地表達一特定思想地反面,為了形成鮮明的對比。

        2.3.3 上下義詞

        英語中的上義詞和下義詞是指兩個詞語在語義上具有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兩者是具有種屬關系的一組詞,它們之間的關系稱為上下義關系。如圖①所示:

        在這圖表中,food與meat,vegetabel和fruit 屬于上下義關系,food 包含meat,vegetable和fruit,因此food是上義詞,meat,vegatable,fruit 是下義詞,同理在meat類中,meat 與beef 和mutton 是上下義關系,前者是上義詞,后者是下義詞。上下義詞關系的聯想法對于英語學習者英語輸入和輸出都起到很大的幫助,能夠提升英語學習者表達的準確性。

        2.3.4 同形同音異義

        同形同音異義詞可以劃分為完全同形同音異義詞、同形異義詞以及同音異義詞三種。完全同形同音異義顧名思義意思是拼寫、發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匯,例如:bank(河岸、湖岸)一bank(銀行),bat(球拍)一bat(蝙),bear(熊)- bear(忍受),date(棗子)- date(男女之間的約會),ear(耳朵)一ear(穗)等。而同形異義詞即拼寫相同,意義不同,發音可能相同或者不同的詞,比如:tear(眼淚)一(撕碎),sow(播種)一sow(母豬),lead(引導)一lead(鉛),desert(拋棄)一desert(沙漠),refuse(拒絕)一refuse(廢棄物)等。最后同音異義詞指發音相同,意義不同,一詞多義指的是一個英語詞匯同時具有兩種或者更多的含義,比如:Give me a hand 與He is a new hand,前一個hand 意思為“幫忙”,后者意為“新手”。一詞多義的聯想記憶法可以增強學習者對英語詞匯學習的深度,而且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習者利用有限詞匯表達無限意義的能力。

        2.4 搭配聯想

        在英語中,搭配是指一個詞語與其他詞語的詞語在習慣上的連用。而搭配聯想記憶法是指把具有相同搭配的詞語或者同一詞的不同搭配總結在一起,不僅可以豐富英語學習者的詞匯量,還可以培養學習者測詞匯應用能力。比如當學生遇到了go against(違背,違反)這個短語動詞的時候,就應該總結一下那些動詞可以和against 搭配,它可能想到protest against(反對,抗議),compete against(與抗爭,競爭),protect against(保護以免受傷害)等。再比如當英語學習者學習了take up(占據,開始),如果能夠使用搭配聯想法,可以聯想到take 與其他介詞的搭配,如take in(攝入),take afte(長得像),take off(脫下,起飛),take over(移交)等,或者可以聯想到動詞加up 的相似搭配,如show up(出現),get up(起床),make up(化妝,彌補),break up(分手)等。總而言之,搭配聯想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無論哪一種聯想都有利于英語學習者對英語詞匯的應用能力培養,增加詞匯量。

        三、結語

        聯想記憶法在記憶英語詞匯和擴大英語詞匯量兩方面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很多教師的認可。本文從詞音聯想、詞形聯想、語義聯想和搭配聯想四個方面對聯想法在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應用進行歸類,并進行舉例說明。聯想記憶法作為詞匯記憶的策略之一,英語教師應該認識到它在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和高效性,并適當地引導和培養學生使用聯想記憶法記憶詞匯和擴大詞匯量的能力,減輕詞匯學習的負擔。(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Coady, J.&T. Huck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林承璋.英語詞匯學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3]汪榕培.英語詞匯學高級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楊明星.教你如何記憶英語單詞[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5]郭樺.利用聯想法助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9)

        [6]徐麗華.聯想法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0(4)

        [7]瞿小平.提高學生單詞記憶效率的方法初探[J]. 海外英語. 2010(01)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在线a免费线上看 一级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 午夜福利片国产精品 |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女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大秀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