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科學研究要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研究要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學研究要素

        第1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目前,新的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在全國高校尤其是一些重點高校全面展開,此次改革的核心是以學術英語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取代傳統的延續多年的通用英語教學模式。最終目標是提升學生用英語直接從事本專業學習、工作的能力,增強其在自身專業領域的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學術英語教學模式是對傳統通用英語教學模式的一次徹底性和根本性改革,涉及到對整個教學體系的改造和重塑。要使學術英語課程模式得到順利實施,無論是教師還是教學行政人員都必須首先對課程設計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論證。根據Hyland(2006)的觀點成功的學術英語課程要滿足三個要素:分別是基于技能(skills-based)、基于文本(text-based)和基于實踐(practice-based)。學術英語課程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教師在開設課程前要制訂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制訂教學計劃和大綱。學術英語不以傳統的語法、語音和詞匯為教學單位,而是以不同類型和功能的語篇文本作為單位,因為不同的語篇往往對應不同的交際場景和任務,所對應的語言措辭也截然不同。因此,教學要圍繞具有不同交際功能和任務的文本展開。另外,無論是交際能力的提高還是語篇能力的把握都離不開實踐的參與,運用英語從事專業實踐的能力是學術英語課程的核心。

        二、學術英語課程設計中需解答和平衡的問題

        Dudley-Evans和St.John(1998:145)具體羅列了教師和課程設計者在進行學術英語課程設計時應遵循的標準和要考慮的因素:(1)課程采用精修還是泛修的形式?(2)學習表現是否需要評價?(3)課程是針對現實需要還是未來需要?(4)教師角色是充當知識和活動的提供者還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充當活動的促進者?(5)課程采用寬焦點還是窄焦點?(6)課程是采用預先學習獲得先驗還是同實際工作與研究同步進行?(7)教學材料是注重普遍綜合還是僅針對學習者的學習或工作?(8)修讀該課程應該是同質人群還是異質人群?(9)課程設計是否需要經歷與學習者協商過程,還是完全由教師和行政人員制定?筆者在借鑒Dudley-Evans和St.John的基礎上再提出六條要著重考慮的要素,具體如下:

        1.是教專業知識重要還是教語言重要

        學術英語教學模式符合Krashen(1985)的第二語言輸入理論,因為該模式可以使學習者直接接觸可理解性輸入內容從而有助于二語習得。Long(1996)則進一步提出意義的交流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理論進一步演化為語言教學的核心到底是意義還是形式,Ellis(2001)把以意義為中心的教學描述為把語言作為達到某種非語言目標的工具而不是學習對象。以語言形式為核心的教學包括語音、語法、詞匯、語用的教學等。Seedhouse(1997)認為很難在二者之間進行清晰的劃分,傳統教學背景下學生在進行專業英語(以意義為中心)學習的同時又有基礎英語課程(以形式為中心)的支持。過去,從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教師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課程內容上,而把語言問題視為英語教師的職責范圍。學術英語教學模式力圖把二者融二為一,在此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以內容為中心,過程中偶爾會以形式為中心。大學學術英語課程在內容上畢竟需要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難度,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語言教學功底,還要有相當的跨學科基礎知識(至少要高于專業的學生)。實踐證明,教師用英語對該學科內容講解得越深入,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越能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師自身對專業的知識僅是一知半解,再用英語講解起來就會相當困難,達不到學術英語教學的目標。

        2.課程是采用必修還是選修

        不同的學術英語課程應該采用不同的課程模式。第一,根據一般和特殊關系,學術英語可分為通用學術英語和專門學術英語,前者由于側重各學科英語的共性特征,主要訓練學生各學科通用的學術口語交流能力和學術書面交流能力,包括用英語聽講座、查文獻、撰寫論文和參加國際會議等,所以基本采用必修課形式。后者由于側重特定學科(如金融、法律、工程、醫學等)的選詞造句、語法結構、語篇特征等,學科性較強,一般應根據學生的需要開設成選修或必修,旨在培養和深化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專業能力。第二,學術英語課程也可以根據功能屬性劃分為知識型、技能型和素質型學術英語課程。在此基礎上各高校根據需要可分別開設成必修課程(如翻譯、寫作)或選修課程(如西方文化、高級視聽說等)。不同的開課類型都是為了最終滿足學生個體未來從事專業學習和研究,以及未來職業的需要。在此基礎上,未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由通用過渡課程、學術必修課程和學術選修課程三大類課程組成。

        3.是采用大班教學還是小班教學

        目前,國內外關于班型大小對英語教學的影響研究基本局限于在通用綜合英語課堂的數據和研究,對學術英語課堂班型大小的研究還基本屬于空白階段。根據KevinVerdin1995年在對200000次課進行的調查和研究發現,班型大小與教學質量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無論大班還是小班都可以進行有效的教學。在多個影響因素中,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對學生的成績比班型大小對成績的影響更為重要。相比聽說翻譯等技能型教學,知識性(如語法、詞匯等)教學內容受班型大小的影響更小。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根據課程需要把通用學術英語課程和知識型和素質型課程設計為大班教學(根據DavidHayes的觀點班容量超過50名學生的班級就可以定為大班),而把翻譯、聽說、寫作等對個體參與性和反饋性要求較高的課程設計為小班教學,從而更好地實施個性化和差異化英語教學。

        4.是采用動態式雙核型教材還是靜態式單核型教材

        教材內容要符合兩個方面的特征。一是要選擇具有典型性和有代表性的學術或專業英語素材,除了反映本專業的基本理念和原則,還應具備一定的現實性和時代性。二是文章的語言要具有共核特征,即除了要有一般通用英語的特征,同時還要有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的典型特征。學術英語要在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概念和理論的基礎上,讓其通曉用英語在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和撰寫論文的基本方法和理論。例如新聞英語教材,除了要幫學生領會英語新聞的基本理論和語篇特征之外,還要使其了解新聞英語的典型特征和特殊用法,以及利用英語撰寫和從事新聞報道的方法。再比如交際英語,教學材料要滿足和符合不同交際場合和場景的需要,除了語法的練習,教材要根據不同的交際場景和功能設計不同的對話、會話和角色扮演等交際活動。Hyland(2006)認為學術英語的課程材料和任務要滿足真實性標準,教學設計要考慮所教專業相關的工作環境,設計典型工作任務,在環境與任務中磨煉英語技能。

        5.教師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活動氛圍的創造者和組織者

        根據Krashen的研究略高于學習者現有水平的語言結構最容易習得。語言習得過程不是一個有意識的,而是一個無意識的認知過程。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教師的作用應是促進理解,為了傳達信息內容而使用語言。長年的綜合英語教學已使得教師更加習慣把語言本身作為一門知識和一種技能來進行傳授,忽視了學生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主體和核心地位。新的學術英語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教師通過對專業內容的分析、任務的布置和問題的解決為學生進行潛意識或無意識語言學習創造條件。為此,教師要提升學術英語思維和知識儲備,單純的語言教學正在成為僅限于初學者的入門和基礎課程,作為具有一定英語基礎的更高層次的大學英語教學必然是基于具體內容和任務活動的復合型和交叉型課程。目前,能夠同時勝任基礎英語與學術英語教學的師資還十分匱乏,各高校在不斷加強學術英語教師自身素質建設的同時還要注意加強教學團隊的建設。

        6.學習表現是否需要評價

        學術英語課程的分化必然導致考試形式的變化,傳統四六級考試用一張試卷來考查學生英語能力的方法和模式正在成為過去。學術英語課程的多元化要求考試和評價方式也應多元化,除了考查學生英語一般應用能力的通用英語水平考試和專門學術英語考試,還應把學術英語考試按層級和專業進行細化,如理工類英語考試、文史類英語考試。前者涵蓋科技英語、財經英語、金融英語甚至工程技術英語等。后者則包括法律英語、新聞英語、體育英語、物流英語等。如果學習者是來自一般人文學科如哲學、馬列或社會學等專業,只是想通過英語學習了解一般國外文化,讀懂國外的報刊、新聞等,完成一般通用英語水平考試基本可以達到目標。如果學生來自學科性較強的專業如國際金融和貿易、法律、物流、體育等,則必須接受專門學術英語的學習和訓練,否則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必然遇到瓶頸。

        三、結束語

        第2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考研網權威甘肅中醫藥大學2016年研究生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更多甘肅中醫藥大學2016年研究生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相關信息請訪問考研網。

        甘肅中醫藥大學2016考研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考生可登陸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或點擊下面鏈接查詢成績。

        點擊進入:甘肅中醫藥大學2016考研成績查詢入口已開通

         

        新東方網校推薦:2016年考研復試課程實戰特訓班!!點擊進入免費試聽>>

        第3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綜合課 自主學習要素 基本方法

        一、在小學語文綜合課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勢在必行

        在小學語文綜合課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與時俱進、適時教育、適人教育而大力提倡的,是培養具有現代思想與思維、時代個性、健全人格、優秀素養人才而迫切需要的一種相對于傳統教學的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有益于學生學習、發展,有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有利于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一)新課程的呼喚。

        《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思想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語文課程的功能是:“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其重要地位是:“語文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以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特點為條件,以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策略,以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保障。”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話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讓學生“知”“能”并舉,具有美好之情愫、良好之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發展語言的同時,發展思維、激發想象、開發創造潛能、發展個性。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成為時代的必然,新課程的呼喚。

        (二)語文教育的渴求。

        語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其特點有三:一是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包含政治、思想、道德、價值觀、文化、美學等方面的內容。因此,語文教學應通過暗示和熏陶使學生感悟和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驗世界和情感世界(建構主義理論),故教學時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多元反應與獨特體驗,倡導自主探究學習。二是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學習母語有一定的基礎,有語境,有資源。所以語文實踐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學要著眼于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三是漢語言文字具有特殊性,漢字組詞率高、情感色彩豐富,漢語語言簡潔、語法靈活、富有韻律,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和對文章內容的把握。教學應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習條件、學習情境,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時代的呼吁。

        現代學生觀——學習的主體、各有個性的人、處在發展中的人,現代人才觀——行行出狀元、人人能成才、終身學習,現代教師角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陶行知)。師生應在目標一致的學習過程中和諧共振,共同發展。因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現代教育之需。

        二、小學語文綜合課中自主學習的要素

        (一)學習的含義。

        “學習”一詞是廣義的,包括學知識、學做事、學做人、學交往、學發展、學創造等,既引導學生在知識技能上自我提高,又引導學生在思想品德上“自我完善”;既引導學生自己去求知,又引導學生自己去實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既引導學習方法,又培養自學態度、習慣和能力;既立足于當前的學習,又著眼于終身學習。最終使學生學會科學知識的同時,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對自主學習內涵的定位。

        1.確立學生自我的意識。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尊重學生,激發他們的自主意識等方式,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2.確立學生自己學習的意識。通過相應的方式啟發他們,必須自己努力學習,這才是自己分內的事情。

        3.確立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發展能力的意識。如果學習不好,老師要擔當一定的責任,但主要不是老師的問題,學生自己要努力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4.確立學生自己主動與同學協調發展的意識。告訴同學們,學習不只是一個人的事情,應該在和同學們的共同學習之中得到進步。

        (三)自主學習的基本規律。

        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一般教師不研究學習理論,不理解學習規律;不注重學習方法,不激發學生的內在意識;也不注意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教學態度與行為都偏向于保守;未將教學真正結合起來,達到相長的效果。

        解決的方法有以下幾方面:1.基于廣義與狹義之間的自主能力的培養: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學習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老師指導過多,效果也不好,最好的狀態是老師的指導精要到位;2.兼顧整體、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應該說這是一個新生事物,只能一步步來、慢慢摸索;3.自主并非放任、自主亦非嚴管。自主的本意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意識與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給他們方法,啟發他們自己想方法解決問題;4.自主要注意取精用宏,寬取窄用。寧愿多些能力,少些應試。也就是說,如果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出來了,考試是不用擔心的。

        三、小學語文綜合課自主學習的基本方法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通過活動整合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學生通過活動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把活動和學習結合起來,讓活動成為學習的過程,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二)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及途徑多種多樣,可以結合本校、本班學生實際,選擇、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綜合性學習一般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再在班上交流。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從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的選擇到活動成果的展示,都應由學生自主確定。

        在保證自主性的前提下,教師要發揮引導、監督作用。小學生畢竟年齡較小,要避免放任自流。特別是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適合開展哪些活動,不適合開展哪些活動,教師應向學生提出建議。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發展,關注學生活動策劃和實施的能力,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

        小學生的作為主體的綜合性學習,理所當然地不同于嚴肅意義上的科研。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不強調結果的科學性,而重在體驗和感受,其重要意義在于讓學生親歷過程。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恰恰是最不易得到落實的。

        第4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關鍵詞】 甘油三酯; 腰圍; 糖耐量減低; E-選擇素

        糖耐量減低(IGT)是處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代謝狀態,大多數研究顯示IGT階段已存在多個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因此早期預測并干預IGT的多重危險因素具有重要意義。高甘油三酯血癥和腹型肥胖即腰圍超標是代謝綜合征的兩大主要臨床表型。國外研究顯示,聯合兩項指標即高甘油三酯血癥-腰圍表型(HTWC,即血甘油三酯≥1.7 mmol/L且腰圍超標)可能是一種廉價的發現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方法,有助于早期評價大小血管病變的患病風險[1]。而血清可溶性E-選擇素(sE)是血管內皮細胞激活的標志物之一,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早期改變[2]。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討HTWC在IGT患者中與血清sE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診治的糖耐量減低患者360例,男240例,女120例,年齡范圍40~65歲,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ADA糖耐量減低診斷標準。所有受試對象均排除具有急慢性感染、高血壓、心腦血管疾患和外周血管病變、心肝腎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內分泌疾病(不包括糖耐量減低)和近1月服用貝特類調脂藥物的患者。

        1.2 分組 以血甘油三酯≥1.7 mmol/L、腰圍男性≥90 cm或女性≥80 cm為切點將研究對象分為四組:(1)甘油三酯和腰圍正常組(A組)108例(男72例,女36例),年齡范圍40~60歲,平均(47.47±5.49)歲;(2)單純高甘油三酯血癥組(B組)72例(男56例,女16例),年齡40~65歲,平均(48.67±6.92)歲;(3)單純腹型肥胖組(C組)108例(男64例,女44例),年齡40~65歲,平均(48.61±5.75)歲;(4)高甘油三酯血癥-腰圍表型(HTWC)組(D組)72例(男48例,女24例),年齡40~59歲,平均(47.65±5.14)歲。各組間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標本采集 所有入選患者均由專業醫護人員詳細詢問病史,常規測量血壓、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計算體質指數(BMI)及腰臀比;取禁食12 h后空腹靜脈血5 mL,其中血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均使用日立7600A-020全自動分析儀測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PG)使用ROCHE MODULARP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德國)、己糖激酶法測定;空腹胰島素(FINS)采用ROCHE E170電化學發光儀(德國)、電化學發光法測定;用穩態模型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sE采用美國WALLACL420 EXPLORER酶標儀、ELASA法測定,sE試劑盒購自美國ENDOGEN公司。并按統一標準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多組間均數比較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均數的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 字2檢驗;sE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各組間一般資料及sE比較 四組間年齡、性別、SBP、DBP、FPG、FINS、TC、LDL-C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間BMI、W、WHR、P2PG、HOMA-IR、TG、HDL-C、sE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sE為因變量,以年齡、BMI、WHR、DBP、FPG、HOMA-IR、HDL-C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DL-C、年齡、腹型肥胖、HOMA-IR和高甘油三酯血癥均是糖耐量減低患者血清sE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P

        3 討論

        糖耐量減低(IGT)作為糖尿病的前驅階段,主要表現為餐后高血糖伴或不伴空腹血糖增高,具有與糖尿病相近的致血管內皮損傷的危險性,研究表明IGT患者已存在明顯的內皮細胞損傷相關因子異常[3]。E-選擇素于1985年被發現,屬于細胞黏附分子中的選擇素家族,是一種重要的細胞黏附分子,往往在炎癥反應初期就會出現,可促發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及動脈粥樣硬化等病理過程,在機體各種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癌癥、糖尿病等發病過程中均起著重要的作用。E-選擇素具有內皮特異性,在靜息狀態下,內皮細胞上的含量極低,在受到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等炎性因子刺激后,大量表達于內皮細胞表面,特別是毛細血管后微靜脈,故血清可溶性E-選擇素(sE)是血管內皮細胞激活的特異性標志[4]。但臨床上檢測費用貴,重復性差,限制了其在基層醫院的廣泛使用。因此臨床上有必要尋求一種簡單、經濟的方法早期發現IGT患者的血管內皮損傷。

        高TG血癥和腹型肥胖(腰圍超標)作為代謝綜合征的組分,常與其他代謝異常聯合使用,評估心血管風險。近年來國外學者對HTWC這一臨床表型在白種人群中進行了初步研究,并建議將HTWC作為一個代謝異常組合評價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兩者聯合能夠有效預測體脂分布,篩查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5]。隨后研究表明該表型與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在EPIC-Norfolk隨訪研究中,具有HTWC表型者發生冠脈疾病的風險在男、女性分別增加1.4倍和2.8倍[1]。

        本研究發現HTWC組血清sE明顯高于非HTWC組,且多元逐步回歸顯示腹型肥胖、高甘油三酯(TG)均是IGT患者血清sE升高的獨立危險因素。IGT患者HTWC與血清sE的關系可部分通過炎癥學說來解釋。既往研究發現,HTWC表型與炎癥因子的水平相關,具有該表型的人群c反應蛋白(CRP)、IL-6、TNF-α顯著升高[6-7]。而炎癥因子的升高可大量激活血管內皮細胞表達E-選擇素[8]。高TG血癥是糖代謝異常患者典型的脂代謝異常表現,高TG可通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升高炎癥因子IL-6、TNF-α等刺激內皮細胞表達E-選擇素[9]。腰圍是反映腹型肥胖的預測因子,腹部脂肪堆積可引起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脂代謝紊亂等代謝紊亂,合并腹型肥胖的高TG血癥患者更容易使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血清sE升高[10]。

        綜上所述,HTWC表型作為一種簡單地將生化指標和人體測量學指標聯合起來的臨床表型,對于早期預測IGT患者血管內皮損傷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仍需在大型研究中進一步證實。另腰圍和TG的測量均具有簡單易行、價格低廉的優點,在各級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中均可開展。

        參考文獻

        [1] Arsenault B J, Lemieux I, Després J P, et al. The hypertriglyceridemic-waist phenotype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EPIC-Norfolk prospective population study[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10, 182(13): 1427-1432.

        [2] Calan M, Calan O, Gonen M S, et al. Examination of adhesion molecules, homocysteine and hs-CRP in patients with polygenic hypercholesterolemia and isolated hypertriglyceridemia[J]. Internal Medicine, 2011, 50(15): 1529-1535.

        [3] Bonora E, Kiechl S, Oberhollenzer F, et 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ypeⅡ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prospective results from the bruneck study[J]. Diabetologia, 2000, 43(2): 156-164.

        [4] Bonora E.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Annals of medicine, 2006, 38(1): 64-80.

        [5] Lemieux I, Alméras N, Mauriege P, et al. Prevalence of'hypertriglyceridemic waist'in men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quebec health survey: association with atherogenic and diabetogenic metabolic risk factors[J].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2, 18(7): 725-732.

        [6]Yu Z, Sun L, Qi Q, et al. Hypertriglyceridemic waist, cytokines and hyperglycaemia in Chinese[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12, 42(10): 1100-1111.

        [7] Esmaillzadeh A, Azadbakht L. Increased levels of inflammation among women with enlarged waist and elevated triglyceride concentrations[J]. 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10, 57(2): 77-84.

        [8] Haraldsen G, Kvale D, Lien B, et al. Cytokine-regulated expression of E-selectin,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 in 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1996, 156(7): 2558-2565.

        [9] Derosa G, Ferrari I, D’Angelo A, et al. Oral fat load effects on inflammation and endothelial stress markers in healthy subjects[J]. Heart and Vessels, 2009, 24(3): 204-210.

        第5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關鍵詞: 科學研究 創新型人才 培養途徑

        1.引言

        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擔負著為社會提供創新人才和進行科技創新的重任。隨著國家對創新體系建設的深入,高校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體系承擔的科學研究任務日益繁重,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對人才創新能力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兼顧融合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發揮科學研究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題。

        2.科學研究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2.1科學研究是建設一支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根本保證。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對學生的影響莫過于教師的言傳身教,要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學生,必須建設一支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而教師創新素質不同于其他人的創新素質,美國學者史密斯認為,所謂創新型教師,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的教師[1]。因此,要建設一支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必須重視科學研究工作。科學研究作為探索未知的實踐性創造活動,不僅能夠有效克服教師創新意識薄弱、學科知識落后、知識結構不均衡的缺點,而且可以激發教師進行研究探索的興趣,培養鍛煉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培育科學洞察、獨立思考、邏輯推理與決策力。同時,科學研究作為一項系統研究工程,具有復雜性、多學科性、偶然性等特點,教師通過科學研究可以不斷深化專業領域,拓展學術視野,掌握新的知識與理論,提高學術和教學水平。所以,廣泛開展科學研究,不斷強化教師的創新意識,是高校培養創新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迎接創新人才培養挑戰的必然選擇。

        2.2科學研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內在要求。

        隨著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正在從注重傳授知識、單純強調課堂教學,轉向強調綜合應用和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教育目標和方向的轉變必然要求改革現有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和拓展符合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培養手段。科學研究作為教學以外的高校另一種社會職能,是一種智力、心力和勞力相綜合的創造性的勞動,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感受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加深對現有知識的理解,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依托科學研究開展教學改革,可以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實現教學與科研互補互動。因此,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和科學研究優勢,基于科學研究的各組成要素拓展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是全面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

        2.3科學研究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基礎。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準確把握創新型人才的內涵,而什么樣的人才是創新型人才呢?美國《創新雜志》對創新型人才所下的定義是:運用已有的知識想出新辦法、建立新工藝、創造新產品[2]。國內學者對創新型人才的內涵的普遍共識是“具有創新思想”或“具有創新精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創新型人才定義為具備敏銳創造性思維和合理的知識結構且能夠孕育出新觀念,并能將其付諸實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簡單地說,創新型人才除了具備較強的創新綜合素養外,更要有突出的創造性和科學性。因此,培養一名合格的創新型人才的著眼點不僅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論、具備就業和謀生技能,養成德才兼備的全面素質,而且要在發展智力的基礎上突出科學精神、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而良好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必須在科學研究的氛圍和環境中才能得到培養、鍛煉和熏陶。所以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必須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實現教學與科研的有機融合。

        3.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現狀和問題

        3.1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相結合的現狀。

        隨著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以及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高校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日益突出。據統計,“十一五”以來高等學校承擔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占半數以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點重大項目都在50%以上;依托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有分別占全國總數的64%和31.7%;高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分別占授獎總數的52.3%、37.0%和30.9%[3]。同時,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3.3%,人數達2907萬,研究生人數達140萬[4]。在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的規模和質量迅速發展的狀況下,兩者的結合日益緊密。主要表現為:科學研究逐漸成為教學創新思想的重要源泉,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提供了借鑒素材;部分高校設立了針對大學生的科研專項課題和學生科研助手崗位、組建了課外科研興趣小組、實施了科研項目吸納學生參與研究的計劃,做出了讓學生直接參與科學研究的嘗試。

        3.2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人才培養的結合不斷加強,高校從內部管理機制和人財物投入進行了改革,但作為一種創新人才培養的新嘗試,兩者在結合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政策單一孤立不夠系統、學生參與度流于表面不夠深入、結合方式簡單覆蓋面狹窄等,而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結合途徑單一,對科學研究的利用率較低。科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了項目、平臺、團隊、產學研合作等眾多要素,每個要素又包含了不同創新層次。因此,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就必須建設一個涵蓋科學研究全部創新要素和不同創新層次的結合體系。而目前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結合仍是以科研項目為主,且僅僅停留學生參與學習的初級創新層次。對于平臺、團隊、產學研這些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要素,由于存在著人員復雜、經費較大、運行繁瑣等問題,高校在利用這些要素方面雖然也積極做出了嘗試,但都是斷斷續續、點到為止。這種單要素結合方式,不僅造成高校內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匱乏,而且導致學生創新環境、培養手段的單一和創新資源的巨大浪費。

        4.基于科學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4.1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

        發揮科學研究的積極作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最好方式莫過于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及主持科學研究活動,讓其親身體會和學習創新的過程。首先,營造寬松的科研政策和濃郁的科學研究氛圍,為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制定扎實的校園文化環境和政策制度。其次,按照學生個人創新能力的大小設立合理的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的層次。一要吸收學生參與到大型科研項目的研究中,尤其是國家層面的重大科學研究活動,如“973”、“863”、“國家攻關”等國家中科技計劃項目。通過參加重大科研計劃,可以使學生對于大型科研項目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接觸科學發展的前沿和先進的科學研究手段,在掌握嚴謹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二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符合自身知識水平結構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般性科研課題,例如省市一級的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等,使學生學會在具體科研實踐中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解決科學問題,并在科學研究中檢驗知識的科學性和客觀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三要針對學生設立低門檻的科研課題,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凝練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和方向,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開展一些深度的研究,真正當回科技創新的掌舵者。

        4.2整合開放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基地。

        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是為了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統一起來,實現人才和資源的充分共享,繼而形成一種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組織運行模式[5]。作為高校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科技平臺的根本任務就是整合、集成、優化科技創新資源,提高高校科學研究和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高校內部已經建設了完善的包括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科技學園區、各類研究所等科技創新平臺在內的創新平臺體系,具備了向學生開放的物質條件基礎。因此,高校要主動將科研平臺納入到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圍繞課程設置、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培養環節,提高科研平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效益。首先要在學生培養方案別是研究生教育培養階段增設學生科技創新實踐科目,將進入科研創新平臺實習鍛煉納入到學生的綜合考評,促進學生主動進入各類科研創新平臺學習。其次要改變科研平立運行、單獨面向學生開放的現狀,從整體和宏觀的角度設計開放型學校科研創新平臺制度,建立“競爭、開放、流動、共享”的科技創新大平臺運行機制。最后要明確平臺向學生開放的方式和方法,并考慮由此而造成的運行成本負擔,從人員、經費、設備、項目等物質方面給予物質條件支持,保障平臺對學生進行實質型開放。

        4.3深化產學研合作模式,聯合培養創新型人才。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激烈的市場和技術競爭壓力下,對創新型人才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評價標準。同時企業作為產品生產者,掌握著豐富的創新資源,以及對創新發展方向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因此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經驗和實踐資源,培養企業急需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實現創新人才從學術型向產業型的平滑過渡。第一,高校要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緊密依靠行業專家和企業的技術骨干,共同制定和開展人才培養方案,推進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讓企業創新理念全面融入創新人才成長過程。第二,在企業設立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改變過去簡單參觀介紹的實踐模式,讓學生深入工廠生產一線,親自體驗企業的科學管理、先進設備、高新技術,及時了解掌握行業的發展動態、新技術、新產品,以此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創新的欲望和創造的潛能。第三,建立共同的研發機構,拓寬校企合作的規模和深度。既可依托高校現有的科研機構,又可在所屬的產業領域內獨立建設適應未來發展的研發中心。通過共同建設面向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的研發平臺,在深化產學研合作的同時,可進一步拓展培養創新型人才模式,尤其是為碩士、博士等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研發載體。

        4.4注重建設學生創新團隊,培養科研創新合作意識。

        高校科研創新團隊是由以科技創新為目的,圍繞共同目標,愿意相互承擔責任的若干技能互補的科技研發人員組成的團隊。由于研究氛圍濃重、研究目標明確、學術交流活躍、創新思想迸發,高校科研創新團隊一直都是科學突破、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并成為創新人才凝聚和培養的重要載體。因此,建設大學生創新團隊,聚集擁有共同科研興趣愛好和目標的大學生,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姓,加快創新思想在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大學生創新團隊建設的途徑有很多,但基本以下面三種模式為主:(1)發揮校園學生社團的凝聚力,圍繞具有共鳴性的科研熱點,通過政策引導和輿論宣傳,引導學生自發組建紀律較為松散的各類課外科技創新型社團。(2)依托國家各類科技競賽,如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挑戰杯”科技創新大賽等賽事,在投入一定人力和財力的基礎上,通過公開競爭的方式組建競賽型創新團隊。(3)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在導師的指導下組建課題型研究創新團隊。

        5.結語

        創新型人才培養有其自身規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參與創新創造實踐的機會,營造寬松融洽的學術氛圍,使學生在接受固定課程體系學習和基本創新技能訓練的同時,參與科學研究項目,接受科研一線教師的指導,通過親身學習和體驗科學研究開發實踐,把握科技創新的實質,接受創新文化熏陶。因此,培養造就科技創新型人才必須充分利用高校科學研究條件,依靠科技創新實踐促進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淑梅,劉波平,韓益鵬.淺議高校教師的創新能力素質[J].科學教育論壇,2005,(23):187.

        [2]黃志廣劉效梅試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和途徑[J].教育與現代化.2007,(4):10-13.

        [3]國家科技三大獎高校獲164項占授獎總數64.8%.news.省略,2010-1-12.

        第6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關鍵詞:科研能力;教育學;研究生;培養述評;培養策略

        一、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繼本科教育之后為更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而實施的精英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中最高層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質量直接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科技競爭力的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發展科學技術以及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任。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快速擴大,有調查顯示,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達56萬人,2014年較2013年擴招2.1萬人,2014年普通高校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在校人數達7.9萬人,占全國在校研究生人數的4.3%。在碩士研究生中,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積極參與人文社科課題研究,甚至與理工學科開展交叉研究,許多科研成果的獲取他們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1]。社會在發展,對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不僅需要學生掌握教育領域的相關知識和相關理論,更需要側重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意識與科研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研究生培養條件得到了改善,研究生培養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可從總體來看,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強人意,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培養策略具有研究價值[2]。

        二、國內研究現狀綜述

        1978年我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開始恢復,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教育階段,研究生招生規模隨之擴大,研究生培養中的一些問題逐步顯現,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梳理文獻發現國內學者主要從科學研究能力構成要素、科學研究能力影響因素、科學研究能力現狀,以及科學研究能力培養方法等幾個主要方面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進行了研究[3]。

        (一)科學研究能力構成要素

        專家學者對研究生科研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較為深入,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構成要件。李吉霞(2006)認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包括搜集整理資料、團隊合作與交流等,還應該包括論文的寫作能力、對計算機和外語的掌握及熟練使用的能力[4]。中國人民大學宋繼文(2010)認為,就人文社會科學而言,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搜集文獻的能力、實施研究的能力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這四個方面可以涵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鞏亮、張萬紅等人(2015)從一個全新的視角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問題的產生、問題的形成、進行試驗、數據分析和結果的匯報五個維度[6]。

        (二)科學研究能力影響因素

        研究者們將影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大多數歸結為研究生培養過程。周曉麗(2011)分析認為,研究生擴招影響到研究生生源質量[7]。由于生源質量下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與水平整體處于下降態勢。再者,高等院校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而導師的指導力度不夠,研究生院校學術氛圍不濃也是影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鞏亮、張萬紅(2015)采用多元分析法開展研究,發現對科研能力的影響達到了統計學顯著水平的因素包括導師的學術地位、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邊志華(2015)則從另一角度說明,學生學科理論知識缺乏、學生創新意識淡薄、高校科研環境的制約和學術氛圍不濃等是影響教育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8]。

        (三)科學研究能力現狀

        學者們普遍認為目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趙瑞瑞(2010)以蘇州大學為例,通過調查發現,導師的指導力度匱乏,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欠佳,資料搜集能力不足,資料處理能力薄弱[9]。于巍、張立軍(2013)分析研究生培養現狀,認為目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學生沒有明確的科學研究目的、缺乏堅定的科學研究精神,以及科學研究素質不均衡等主要問題。

        (四)科學研究能力培養方法

        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的歸因不同,因此提出的對策是多方面的。邊志華(2015)認為,優化課程設置、加強導師指導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環境和營造良好學術氛圍是提高我國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李吉霞(2006)主要從加強導師科研指導方面提出建議;宋志航(2008)則提出了教育方法應與科研能力的培養相適應、導師采取正確的方法指導和增加培養經費等措施[10];郭學淵(2010)則從學校、導師和學生三個層面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11]。

        三、國外研究現狀綜述

        從時間上來說,國外開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比國內早,著作也更豐富,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構成和能力的培養等方面。(一)能力構成的研究不同學者從不同維度對能力構成做出了界定。斯皮爾曼提出能力構成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二因素論”。其中一般能力是人的基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表現在人某方面的特長。美國學者瑟斯頓認為,能力是由人的原始能力和因素構成,并且他們是彼此無關的;吉爾福則提出了能力由操作、材料、產品構成的三維模型;從教育維度,MeGrew(1990)把能力分成三部分,即智力、情感、身體;從管理維度,Devisch(1998)把能力分為三部分,即職能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戚魯(2003)把能力歸為德能、體能、智能、技能四類[12]。(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德萊門特、皮納德等論證了集體指導能夠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藍森(LanserE.G.)提出導師與學生不僅僅是教與學的關系,還是一種合作關系,主要目的是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努力創新;美國著名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ClarkB.R.)對美、英、德、日、法五個國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進行了對比分析[13];葛芝金(1996)認為,國外非常重視科學研究方法和課程設置對科研能力的影響[14];布威爾(1999)針對研究生生源質量方面進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學習成績、研究計劃、考試資格等。

        四、研究現狀評述

        梳理國內外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相關研究發現,研究已經取得一定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在現在的研究生教育中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并且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不難發現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研究。在相關的研究中,關于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的界定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共識,對于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能力結構要素并沒有深入準確的描述。現有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沒有針對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開展有效研究,沒有厘清相關變量的關系,沒有開展變量對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在現有的研究中雖然有提高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與辦法,但大多數是從經驗層面分析的培養辦法,并沒有實例證明提高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策略

        (一)加強導師指導

        研究生在入學第一學期三周內,采取雙向選擇方式確定導師,由導師根據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導師根據專業培養方案及研究方向,制訂研究上的課程學習計劃,并填寫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書。培養計劃包括培養方向、課程名稱、學分、論文方向等,明確導師職責,制訂學生研究計劃。

        (二)增加學術訓練

        1.加強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學習,完善課程體系針對研究生設計一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教育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對研究生進行學術知識、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養。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將研究生課程學習與學術訓練及研究能力的培養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支持,從而達到提升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的目的。并鼓勵研究生從理論學習走到實踐中,實踐強化理論價值,并反作用指導實踐。通過社會實習或實地調研,促進基礎理論與實踐目標的有機結合,對此展開實踐數據和案例收集工作,進而完善或強化教育學術理論研究。2.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強化導師在學術訓練中的主導作用制定一系列激勵導師和研究生開展科研活動的制度和措施,強調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加強研究生師資隊伍建設。聘請政府部門、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成為研究生導師。與此同時,重視導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導作用。課堂教學是展開研究生培養的關鍵陣地,導師隊伍應重點培養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并將其教學目標深化到課堂教學的每項細則中。徹底改革傳統科研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創新型、自主性教育探究模式,例如,學術成果匯報或展示、小組研討報告、學術探究總結、科研實踐報告等。同時,重視實踐教學的應用價值,讓研究生通過實踐反指導作用于理論性的科研創新中。3.進一步拓展研究生學術訓練平臺研究生院校通過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相關部門合作,聯合建設研究生學術訓練平臺,搭建研究生實習基地。構建包括研究生部、招生就業處、國際合作交流處、校友總會、實習實踐基地等在內的管理協調平臺與工作機制,使學術訓練及創新實踐走向社會,走向實踐。通過與不同院校合作交流,強化各院校學術力量的優勢互補性,打造各院校相同或相似學術力量的優化合作機制。對此,高校間切實強化交流培養和訪學計劃,為學術交流提供專門場所,定期開展科研教育論壇或研討,各高校應予以重視和支持。4.加大創新訓練經費投入,建立學術創新激勵機制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在教師培訓、場地環境、教學設施和實踐環節上都需要一定的資金保障,學院應積極爭取外部資金,多渠道、多層面地解決學術培養經費的保障問題,為研究生創新訓練提供資金支持。

        第7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9-0043-03

        近年來,生態農業這一現代農業新模式受到廣泛關注,生態農業的實踐和研究逐漸增多。據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縣100余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范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范點2000多處。雖然我國生態農業試點不斷增加,但生態農業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各地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尚不成熟,對生態農業資源利用的評價還不完善。

        學術界對生態農業的探討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偏重于對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探討,如劉剛等以區域研究為基礎提出不同功能區發展不同模式的生態農業;[1]二是關于生態農業效率的研究。如吳小慶等將農業生態效率指標分為經濟效益和環境影響兩個子系統,對無錫市農業生態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2]潘丹等將農業污染作為非期望產出指標,測算中國 30 個省份的農業生態效率;[3]三是對生態農業效率影響因素的研究。程翠云等運用回歸模型分析了中國2003―2010年農業生態效率的影響因素。[4]高亮等運用DEA 方法對安塞縣商品性生態農業系統耦合效率進行了評價。[5]這些研究無疑對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借鑒。

        一、生態農業和資源利用效率

        (一)生態農業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農業的內涵是構建其評價體系的基礎,對生態農業的準確把握直接影響評價體系的構建。生態學家馬世駿認為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6]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生態農業是依靠農業內部來維持土壤肥力,促使農業穩定持續發展的一種農業,它既能帶來生態的良性循環,穩定地、持續地提供農產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7]綜合以上觀點生態農業的內涵可概括為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的綜合農業體系。生態農業本質上更關注農業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其中土地、水、勞動力、機械、肥料、農藥、農膜等應受到重視,這為構建生態農業條件下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提供了思路。

        (二)資源利用效率的詮釋

        經濟學認為物質的稀缺和人類需要的無限必定帶來資源配置的問題――即如何配置資源才能達到兩者的平衡和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生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可以從兩方面展開:一是資源的利用效率,從單位產出消耗的投入來衡量資源的利用效率,它體現了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合理性,包括研究單要素的利用效率和多要素配合時的綜合利用效率。二是資源的配置效率,[8]農業生產的投入多種多樣,一方面需要考慮各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是否實現了技術的最優化,即考察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存在規模報酬遞減情況,所以還需考慮要素投入的整體規模是否合理,即決策單元的規模效率。

        二、生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指標體系構建

        生態農業的投入主要包括農業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資源。其中農業自然資源包括土地、水、氣候、土壤微生物、土壤自然肥力等;社會經濟資源包括勞動力、財政投入、技術、管理、農用物資、能源等。其中農業自然資源中的氣候、土壤微生物、土地自然肥力傾向于農業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社會經濟資源中的能源更傾向于對農業技術的研究。

        生態農業的產出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其中經濟效益既包含其為社會產生的經濟總貢獻,也包含對農戶帶來的微觀收益;生態效益既包括其正面效益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也包含負面效益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氣污染等,而這些污染可以從化肥、農藥、地膜的使用量側面反映出來。生態農業的社會效益主要體現在其食物保障功能、農產品的質量方面。

        生態農業指標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體現生態農業的總體目標即資源投入的減少和產出效益的增加;準則層則是目標的細化,其中資源投入分為農業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指標層是將準則層的具體化,其中的分項有的屬于農業經濟研究方向,有的更偏重于農業自然科學研究或農業技術研究,如表1所示。這里主要從農業經濟方面研究生態農業的資源利用效率。

        三、資源利用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標選擇

        研究資源利用效率既可以對生態農業生產中的單個要素進行分項衡量,也可以對若干重要要素進行綜合衡量。

        (一)分項要素資源利用效率

        1.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可通過土地產出率來表示。土地產出率=,體現了土地資源集約、合理利用的綜合水平,是反應農業生產力的綜合指標。[9]其中使用產量指標時可體現土地作為糧食基本保障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使用產量時側重土地投入產生的經濟效益。

        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體現了單位農業用水獲得的農業產量或產值,可選用農業用水效率系數=,這一數據體現了農業用水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為了體現節水灌溉等技術的應用程度也可使用節水灌溉面積比重= 來表示,這一點體現了農業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程度。

        2.社會經濟資源

        勞動力的利用率可通過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力利用效率體現,勞動生產率是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勞動消耗量的比值,可以用同一勞動力在單位時間內生產農產品的數量來表示,[9]勞動生產率=,這一指標傾向于對微觀農戶的研究。宏觀來看,當研究對象為某一區域或地區時可運用勞動力利用效率來計算,勞動力利用效率=。

        農用物資主要包括機械、化肥、農藥和農膜。農用物資利用效率=,其中的物資投入量可以是農用機械總動力、化肥折純量、農藥施用量、農膜使用量等。這些指標中化肥、農藥、農膜是農業生產的主要污染物,所以,這些指標對應的利用效率可體現農業污染程度,可表征農業的生態效益。機械總動力則可表征農業的經濟效益。

        財政投入主要指用于農業生產的政府財政投入,在統計數據上主要體現為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財政利用效率=,用來衡量農業財政投入的產出效益,體現農業財政投入的高效利用情況。

        農業技術投入方面,受限于直接農業技術投入數值較難統計,可以根據歷年統計數據中的農業技術成交額或動植物新品種技術成交額等數據從側面反映農業技術的投入情況;也可以選擇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數量、農業科學研究人數等從技術研究平臺方面反應農業技術的投入情況,其利用效率的計算使用公式為:技術利用效率=。也可使用農業科技貢獻率體現農業科技的使用效果,農業科技貢獻率=。

        (二)多要素資源利用效率

        單要素利用效率分析側重對農業要素的分項對比,在考察多要素的綜合利用效率是會顯示出不足,所以,應使用多因素綜合評價的方法綜合考查資源利用效率。在研究方法上可選用多因素綜合評級模型,其公式表達為P=Wi×(Wij×x'ij)。其中,P 為綜合農業資源利用生產率評價分值;Wi為各類型要素 i 的權重,Wij為要素 i的指標 j的權重(權重可根據專家咨詢法或主成分分析法確定);x′ij為要素i 的指標 j的標準化數值。由于農業資源利用的指標存在量綱不同的情況,所以,需要在研究時換算為標準數值。[8]

        式中:yij為指標標準化數值;xij為指標原始數值。

        在指標的選擇上可選用資源耗用的絕對數來表示,其中土地資源可選擇農用地面積、耕地面積表示;水資源可以用農業灌溉供水量表示;勞動力可選用農業從業人數或農業勞動時間來確定;農用物資可選擇農用物資的耗用量,如農用化肥折純量、農膜使用量、農藥施用量表示;財政投入可使用農林水事務財政支出;技術可選用農業科學研究機構數量、農業科學研究人數、農業科學研究機構經費支出等指標表示。在具體運用是可根據研究側重點或回歸分析找出主要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四、資源配置效率研究方法和指標選擇

        資源配置效率旨在研究各類資源的投入比例和投入規模的合理性,其中投入的最小化或產出的最大化是資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標志,它是一個相對值,是幾個決策單元資源配置有效性的對比,取值在0和1之間,越靠近1的決策單元資源配置越有效,反之越無效。同時資源配置效率包含兩個內容:一是現有資源是否都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即技術是否有效;二是現有的資源投入規模是否合理,即規模是否有效。

        測量資源配置效率可使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方法,它不受量綱的限制,可測量不同決策單元在多投入多產出的情況下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其具體表達公式為。

        (DC2R)minθ

        xjλj-θx0+s-=0,

        yjλj-y0-s+=0,

        λj,s-,s+≥0,j=1,2…,n,θ∈E1

        其中n為被評價對象的數量( 即 n 個決策單元);

        每個 決策單元中分別有 m 種投入( 輸入) 與 s 種產出( 輸出);

        xrj為第j個決策單元所使用的第i種投入的數值;

        yij為第j個決策單元所創造的第r種產出的數值;

        xj =(x1j x2j… xNj )T ,j=1,2,……,n;

        yj =(y1j y2j… yNj )T ,j=1,2,……,n;

        θ 為決策單元的效率值;

        λ 為評估該決策單元的效率時參考的其他決策單元的比例;

        s- 為松弛變量,表示該決策單元應減少的投入量;s+為超額變量,表示該決策單元應增加的產出量。

        在指標的選擇上,可以根據不同的研究側重點選擇不同的指標,如若研究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可重點選擇土地面積、耕地面積等;研究農用物資的配置效率可選擇機械、化肥、農藥等指標。產出方面可根據研究的側重點選擇農業產值、農業增加值、農戶經營性收入、農產品產量、糧食產量等指標。

        第8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一、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指向就是圍繞其供給端的教育要素結構配置科學、供給效率與效益好、供給質量高等進行有效創新,從而實現高等教育四大功能的有機統一和協調發展。

        (一)優化結構是基礎

        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是結構的表現。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是對現有高等教育的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一是改革和優化高等教育的外部層次結構、科類結構、形式結構、地域結構和管理體制結構。使高等教育的專科、本科和碩士的層次結構比例科學合理并與社會一定時間和空間內的經濟發展相匹配,為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所需的技術型、技能型、學術型和創新性等不同層次、多元并舉的發展性人才;從科類結構上讓高等教育的基礎學科、應用學科、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以及人文學科之間比例適宜,使高等教育在理性發展的同時既適應當前改造自然和社會發展需要,又能引領人類反思自身和社會發展;在布局和形式結構上充分考慮要素稟賦公平與效率區域社會需求等實際,做到主次突出、優先發展與后發促進有機結合,又形成多元主體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和舉辦的多元貫通的立交橋式高等教育系統。二是調整和優化高等教育的內部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師資隊伍結構和管理體制結構。使高等教育內部系統各要素資源配置與區域產業結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盡可能匹配,以增強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功能的針對性和指向性。同時強化各要素與系統內外部環境之間協調運行、提升辦學績效和形成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激勵模式,以實現其系統內各項權力的分配、資源要素的配置優化在遵循其內部發展規律的同時讓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二)提升效率效益是關鍵

        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使高等教育的資源消耗盡量少而教育產出成果盡量多,使高等教育的投資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和教育投資內部效率都達到最大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提高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盡可能實現以相對較少的教育資源投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產出數量相對合理、質量過硬的人力資本和科研成果,從系統內和源頭上減少無效供給產品的出現。因此,要改革當前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評價模式,引導高等教育以效率和效益為目標,將政府投入的資源進行最大化利用;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強調通過資源的配置優化組合、管理機制的創新和體制的改革實現高等教育所培養的人才、提供的服務對社會經濟產生持續的回報和貢獻;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地位和投入,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對于促進就業、提高勞動生產力等經濟方面的效益,研究高等教育在公民素質提升及社會和諧方面的廣泛社會效益,以進一步提高政府、社會、個人及企業等利益相關者對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要進一步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通過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改革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提高高等教育對市場和社會的適應反應性和引領性;強化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治理結構制度設計,規范高等教育各種權力分配和運行機制,構建各利益群體基本一致的價值取向、相互認同的文化理論和共同遵循的大學制度。從制度機制上促進高等教育效率和效益的有效發揮和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提高質量是核心

        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通過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最終實現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這不僅是改革本身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最終價值取向。高等教育質量其本質是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所具有的高效性、人文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從縱向過程來看,包括教育投入質量的控制、過程質量的監控和產出質量的評價和反饋;從橫向范圍來看,包括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從內在教育活動來看,包括教育教學質量、管理質量和服務質量。高等教育質量目標是個多元、立體全方位的系統,它不僅僅是一種價值判斷和評價,更是一種理念的踐行、行動的實踐和理性的選擇。因此,要提升高等教育供給質量和服務水平,高等教育應逐步樹立從靜止封閉、通用標準化的質量控制到動態開放、區域需求適應性、特色個性化的質量監控轉變;應建立從計劃的、內部供給主導和生產導向的質量管理向面向市場、外部供給主導和消費導向的質量體系。強化高等教育質量目標的內生性、自主型和理性的原則。樹立高等教育質量物質要素(資本投入、場所和硬件設施等辦學條件)是質量的基礎,制度要素(制度文化及理念體系)是質量的保證,過程要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活動)是質量的關鍵的意識,形成多元主體參與質量控制管理評價體制、高效的運行機制和健全的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和質量控制系統。

        (四)強化創新是靈魂

        要實現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構優化、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用創新的思維構建創新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創新的高等教育產品和服務體系、精神和思想相對理性自由的教育創新氛圍,以教育的創新提供創新的教育,以創新的教育提供創新的人才,以創新的人才產生創新的成果,以創新的成果推動高等教育和社會的創新;因此,要回歸大學本質,擴大辦學自主權、推進政府與大學間放、管、服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內部權力運行機制、深化以人為本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拓展;通過創新以質量為核心的內涵發展戰略、以改革釋放辦學活力、以法治理性思維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和開放共享的思維,加快推進創新型高校和雙一流建設、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和調動廣大教學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要構建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基礎上的創新氛圍,營造一個寬容和諧的創新環境,給予創新人才以足夠的時間和自由去研究,以對現實社會進行理性批判、對學術問題進行刨根問底、以發揮人的創新潛能,推動高深知識生產和創新原動力的產生。

        二、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框架

        高等教育與其他社會組織結構不完全等同。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知識生產、精神理念和制度機制與政治社會組織相比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性,具有相對于組織化社會自我確認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對于重視功利的社會習性而言的創造性與傳授知識的超脫性、相對于社會分工專門定勢而言的包容性特征。這些特性決定了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對高等教育的哲學認識論、高等教育的知識生產、高等教育自治與政府治理的角力、組織系統結構和制度變革等維度方面的變革。

        (一)變革高等教育的哲學基礎

        有學者考察了我國高等教育價值觀的演變歷史和過程,并把這種以社會服務為宗旨的價值觀概況為高等教育的適應論。并認為這種適應論強調人的社會價值而忽視人的個性,強調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秩序工具性的哲學基礎所遵循的是外部邏輯和實踐理性,這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難以彌補的破壞和損失。可以看出,隨著時代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現有高等教育哲學基礎已不能完全解釋當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問題,必須探尋或變革高等教育哲學合理性基礎。因此,一是須對當前國家干預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政治論以制度的形式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合理性基礎進行反思,分析其對高等教育生態的沖擊和影響,逐步形成把公平理念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范、把效率理念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則、把協同理念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和把以人為本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終級追求的意識,從而為確立新的高等教育哲學認識論奠定基礎。二是要從高等教育發展、操作層面的研究逐步轉向價值、認識層面的思考,即思考視角由高等教育如何發展的層面向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是好的?什么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礎的價值層面轉變,立足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踐、脫離西方認識論影響來思考當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哲學基礎。三是針對當前政治論高等教育哲學的過度膨脹并產生許多問題這一事實,結合高等教育產生及其四大功能的形成,逐步變革政治論主導的哲學基礎,尋求認識論與政治論兩種哲學觀的平衡同時,促使高等教育本體價值得到彰顯、高深學問探索得以深入、人的理智訓練和閑逸的好奇精神得以滋養。四是結合高等教育改革其本身也是資源配置和效率提升的過程、高等教育服務于經濟發展功能、人力資本理論所證明的人的知識和能力是社會財富根本源泉、知識經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等現實基礎,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經濟論哲學依據,以更加明晰高等教育四大職能,通過系統內資源優化配置達到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提升效率、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從而在發揮高等教育職能的同時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二)變革高等教育的知識生產和管理模式

        知識管理和生產是高等教育系統的核心要素資源,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提升知識生產和管理的效率,從而實現高等教育有效開展科研、教學及以學術為基礎的社會服務和提升組織的競爭力。因此,一要轉變觀念,確實把知識作為高等教育組織系統內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和資本,把最大限度地獲取和利用知識作為提升高等教育活力的關鍵。使系統內知識資源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提以拓展、創新,以適應社會變化和提高組織運行效率的同時促進知識的增值。二是構建高等教育知識共享聯盟戰略,打破知識的國界、域界和組織邊界,在知識學習、儲備、共享和轉移的基礎上通過聯盟戰略推動知識整合創造和技術創新,促使高等教育系統組織結構由封閉、內向走向開放并具有高度彈性和競爭優勢。三是根據知識生產的歷史性、動態發展性要求,結合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科學研究的全球化、知識生產者群體范圍的擴大和知識需求方的劇增等變化變革知識生產方式,構建適應知識生產由封閉模式向開放模式轉變、由單干模式向合作互動模式轉變、由單純的知識提供模式向消費創造模式轉變的創新管理模式,以豐富和激勵高等教育系統內知識生產類別和模式,擴大知識資本來源供給渠道。

        (三)變革高等教育自治與政府統制的角力

        自治是高深學問的最悠久的傳統之一,失去了自治,高等教育就失去了精華。我國高等教育自始就缺乏自治的傳統,當高等教育賴以生存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發生變化時,高等教育面臨著來自政府、公眾和社會輿論等多方面的挑戰導致高等教育處于失衡的發展狀態。因此,一是政府要從直接的指令性計劃管理、政府主導模式的劃槳者角色轉為通過簡政放權實現宏觀調控和監督的掌舵者,賦予高等教育足夠的自主權而不再將其看作是政府的附屬機構和工具,實現政府從錯位越位和缺位到履行好管辦評放管服職能的轉變,以發揮高等教育主體創新作用。二是以公共正義、高等教育的自治、開放和競爭為前提,搭建高等教育、政府與市場的協同聯動平臺,發揮學術和市場配置高等教育資源的作用,尋求高等教育內部權力與外部政府公共權力在價值取向上趨于平衡和相互制衡以共同達成善治目標。三是探索建立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框架內的教育董事會制度和現代大學制度,以董事會制度推進高等教育治理的現代化,以章程和法治形式規范高等教育與政府協調運行的組織框架、體制、決策程序和強化監督評估機制。

        (四)優化和變革高等教育體制機制

        對高等教育體制機制進行改革和優化,不僅能激發系統辦學活力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還能提高科技創新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因此,一要借助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擴大教育領域辦學自主權,改革教育分級管理體制,實行管辦評分離,推進分類管理和建設。二要變革辦學體制和模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積極參與、公辦和民辦共同發展并且實現資源共享、多元合作、縱橫貫通的契約化聯盟辦學體制。同時探索建立統籌配置、利益共享分配的投資吸納體制,以緩解教育投資主體單一導致的投資規模不足的問題。三是變革管理評價監督機制, 以章程和法治形式規范高等教育內部治理結構組織框架、運行機制和決策程序,完善優化學術科研、教學、社會服務管理制度和強化第三方監督評估機制,使高等教育的改革運行做到有章可偱、有據可依。四是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從國家層面改革現行的單位管理和事業編制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轉變,促進高等教育系統內部人力資源的流動和優化;優化崗位聘用、激勵的薪酬制度,對系統內不同系列人員的聘用、晉升、考核評價和管理實施精細化分類管理,以凝聚改革動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三、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向

        要解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有效供給不足的痼疾頑癥,只有通過優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運行機制,有效發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本體功能,提升系統內的人力資源、教育資本投入、教育創新和知識生產等要素效率,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供給端的轉型升級,才能以有效的、精準的、創新的教育供給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體系重構:在優化變革中強化頂層設計

        1. 構建主體多元、職責明確和統籌協調的管理體制

        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受高等教育理念、時代變遷、大學使命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影響。因此,一是要圍繞當前高等教育發展不夠科學、結構不盡合理、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和供需錯位等現象,構建一種從重權力到重責任、重審批到重監督、重管理到重服務、重數量到重質量、重管理到重治理等全新體制。二是政府要轉變管理職能和角色。要逐步實現從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從集權到分權、從命令到協商、從人治到法治、從管制政府到服務政府的轉變,在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引導高校、社會和市場既要立足高等教育的全局和長遠,又要回應現實關切和要呼應外部社會訴求,切實規范管辦評和推進高等教育的分類管理。三是構建權力分配合理、制度設計科學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權責明確的統籌協調管理體制。配置分配好國家與地方、政府與大學、政府間的管理職能權限,處理好高等教育系統內以及高校內部黨的領導與行政、學術與行政的關系,界定各自職責權限。建立基于規則和教育法治、社會參與并獨立于服務提供者的監管機制,強化政府依照法律規則與程序對高等教育的監管。

        2. 建立供需均衡、服務高效和靈活多樣的辦學體制

        辦學體制是關于誰有權舉辦教育機構以及教育機構如何辦學的各種規章制度的總和。其中,誰有舉辦權是辦學體制的核心。即辦學體制要解決由誰舉辦學校的問題,包括誰投資、誰管理、怎么辦等方面。因此從辦學本身來講,辦學體制處于基礎性、全局性地位,對管理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和投資體制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基于此,首先,要調整政府、社會和高校等多個主體所具有的辦學權利結構,即政府從壟斷的辦學權、教育供給權利架構中部分退出,將辦學權利在社會主體間進行相對平等分配,讓高等教育的經營權回歸高校以調動其積極性。其次,引入非政府社會辦學力量,對現行公立高等教育進行分層辦學、辦類管理、分類發展和評估指導,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形成辦學主體多元、制度環境公平、激勵機制健全和經費投入及融資渠道多樣的辦學格局。再次,遵循學術和市場邏輯,對高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組合配置,推動高等教育資源市場化和多元配置進程,在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確立以學術權力為核心的資源配置機制,提升高等教育人力、財力和物力等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構建有效的高等教育組織和制度架構。

        3. 構建縱橫貫通、互惠多贏和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

        高等教育運行機制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各個構成要素之間以及與高等教育系統運行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經濟因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8]。在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一是通過內部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增強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靈活性、合理配置學術和行政權利和引入市場機制。外部通過政策調整、資源配置競爭、合理構建政府、社會與高等教育關系并推動高等教育適應引領社會發展,以構建互惠多贏的系統內部和外部動力機制。二是構建協同創新的資源配置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發揮市場在財政政策、投資、學術、人才和科技等資源配置的創新和決定性作用,從而使高等教育人力資源、學術資源和知識生產等要素自由合理流動,以矯正原有依靠政府行政命令配置資源的方式。三是以現代大學制度為基礎,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內外動態協調機制,科學分配高等教育內部權力,建立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和外部政府、企業和市場等共同參與協調的工作機制,推動不同利益主體間權力配置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四是構建多元主體參與、評價標準分層分類和動態調整、評價方法科學多元和評價結果準確運用的績效評估機制,以便對高等教育運行進行科學評估及時調整。

        (二)回歸本位:在引領和服務中追尋教育真諦

        1. 回歸人才培養基礎本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智力支撐

        人力資本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的智力供給要素,而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是其全部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因此,高等教育供給側的關鍵要回歸到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上來。因此,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美國教育家馬可霍普金斯說:理想的學院是一根木頭,一頭是教師,一頭是學生。所以要充分尊重教師、促進其專業發展和熱情,讓教師以一種無比虔誠的態度和神圣的使命去看待育人工作,并將培養理性、自由全面發展的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遵循發展和需求相統一的培養動機。讓高等教育追求在知識探索基礎上培養和發展人的理性精神或智慧、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同時,又能促進和滿足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需求。三是重塑教學的價值和效用。轉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強化以教學為中心、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以能力為中心、能力以創新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教學價值取向。

        2. 堅守科學研究創新本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源

        高等教育通過科學研究產生新知識和新思想,不斷促進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和提升社會各要素效率。沒有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社會文化、科技進步和人類理性就得不到長足的進步。因此,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推進和高等教育與社會關系越來越緊密的背景下,一要確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任務驅動理念。即高等教育要在秉承為知識而知識和為學術而學術同時兼顧為社會需求而科研和國家需要的科研取向。使探索高深學問與服務社會和國家需要緊密結合。二要圍繞知識生產方式的跨學科協同性、集體性和生產主體多樣性等特點創新科學研究模式,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要強化多主體協同互動研究、組建跨學科研究組織以動態和更加開放的方式進行科研創新。三要變革科研評價和管理模式。科學研究是一種復雜而獨特的智力活動,評價要尊重科研人員勞動特點、采取同行評議兼顧應用價值及效果、形成以成果和貢獻為核心的分類考核科研績效評價政策。科研管理逐步形成淡化學科中心、遵循獨立自由的科學研究精神、形成自由、理性、開放和協同的科研創新管理體制。

        3. 強化社會服務職能本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承擔社會責任

        我國高等教育受中國傳統經世致用思想和美國大學服務社會職能的影響,同時又作為知識生產、傳播和使用的集散地,從產生之日起就具有強烈社會服務的內在動力和需求。因此,一要理性審視和強化社會服務職責既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功能的衍生職能,又是其重要本體職能。高等教育作為環境和遺產的產物,其人才培養的本體功能最終須通過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與環境發生關系并得到體現。二要遵循高等教育內外部發展規律,轉變辦學模式,構筑與社會經濟發展和對接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辦學機制,通過多元合作、協同發展加強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聯動,促進新知識、新技術的轉化和應用,推動社會經濟產業發展。三要構建人才培養創新平臺、完善的技術應用轉移及社會服務體系和構建校企聯合共同體,形成高等教育既是高深知識的生產地,又能勝任社會治理協同創新、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器職能,還能擔當文化傳承創新的中心職能。四要健全社會服務評價和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第三方評價主導、社會組織評價參與、高等教育自我評價為基礎的多元評價體系,構建高等教育在教學、科研、服務三位一體協同推進的激勵機制和高等教育系統內人員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建設。

        (三)要素升級:在改革中提升供給要素配置效率和效益

        1. 構建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人力資源要素配置模式

        人力資源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要素,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的關鍵。因此,一要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即對系統內的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生成才成長,要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處處做到尊重人才和確保人盡其才。二要構建以育人為本、以教育人為本、以人的成長為本的高等教育系統人員管理模式。對學生要充分發展其潛質、以培養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為目標。對師資隊伍建設要確實尊重其職業和知識創造的特殊要求,逐步以合同制、自由職業管理模式改變現行的事業編制管理模式,以加速人才流動性。三是創新優化高等教育系統內學術科研及管理評價模式、完善的事業發展和個人成長晉升及工作激勵機制、體面的工作保障等機制,不斷增強高等教育對社會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2. 構建統籌兼顧的高等教育資本投入優化配置機制

        高等教育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其投資的社會收益率極高并能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和智力支撐。因此,一要探索構建高等教育投入新機制,建立以基本辦學經費和內涵建設經費為主的經常性投入機制、以教育改革發展重大項目為導向的專項統籌投入機制、以提高等教育育項目支出效益為目標的綜合監督評估機制。二要豐富投入渠道和改善投入結構。逐步改變現有單一國家財政投入為主的局面,形成民間資本、社會資本、捐贈及混合所有制等多元主體投入機制;不斷豐富和改善高等教育所有制結構,加大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不斷擴大有效供給。三是加大人力資本投入。通過不斷提高系統內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豐富在職教育及培訓形式,不斷改善人力資本增量和存量。四是健全投入管理和績效評價機制。強化對高等教育人、財、物等投入及資源配置與使用情況的管理及監督,構建投入效益監測、評價和分析機制,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3. 構建自由科學的高等教育創新氛圍

        高等教育具有獨立自治、自由探索和追求真理的屬性,而這需要創新的制度、環境和氛圍來實現和表征。所以,構建高等教育創新氛圍一要塑造以創新為核心的大學文化。尊重學術科研的獨立自由性,培育和創新大學文化,增強社會服務意識和強化教學主體功能,拓展和提升大學文化,處理好學術文化與行政文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之間關系。二是高等教育是一個特殊的組織系統,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業,它不僅要求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包容性,更要具有開放性,為保持其長久的繁榮和活力,要推進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等各方面的制度創新。三要推進綜合改革與系統創新。高等教育是一個結構和運作程序復雜的動態組織系統,要實現有效供給必須從高等教育體系整體出發,在外部要構建與社會各系統間的新型關系,在內部要以現代大學制度為基礎理順、調整其治理結構和組織關系,從而推動其整體系統創新。四要圍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及知識生產核心,通過資源和利益共享機制,構建由政府主導下的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多元創新主體聯盟,形成面向科學前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及文化傳承等不同需求的創新模式。

        第9篇:科學研究要素范文

        摘要: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與高校教學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隨著教育改革及教育環境的變化,高校教師除應具備教學能力的基本要素要求外,還應具備教學研究和創新、信息素養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等能力。針對教師教學能力的缺陷,高校采取適宜的改善措施是提高其在新環境下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高校要實現為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教師的教學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規模擴張方面,與此相適應.中國的教育變革也在不斷地深人.但這個期間一個普遍共識是中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改善不大。究其原因,雖然與教師隊伍迅速擴張所導致的高校教師平均教學技能下降有關(新增加教師的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過程),但更重要的、也是對未來教學質量影響更大的一點在于許多教師的教學能力并沒有完全適應教育變革的需要。明確新的教育形勢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要素,并采取正確的方式予以培養是未來提高中國教育整體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

        一、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校教師作為擁有豐富專業知識的教育工作者,既應具備一般的能力,又應具備與職業相關的特殊能力,如掌握學科知識并運用相關教材的能力、與學生進行溝通的能力、教學活動的組織及管理能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能力等,這些能力體現了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基本要素構成。

        (一)掌握學科知識并運用相關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師要做好教學工作,首先要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并了解學科的研究動向,只有這樣才能在充分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將學科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并使他們了解新的知識動向。其次,要能夠對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設計,這體現了高校教師應具備的教學設計能力。另外,高校教學的內容既應具有實用性,又應富于創造性。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教材的遴選上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并且具有對人選教材進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二)與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

        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使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從這個角度說,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更重要的是這方面問題的解決依賴于教師與學生進行有效交流和溝通的能力。而充分發揮這種交流、溝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師要從內心關心學生及他們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學習,同時要認識到不同學生個體差異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夠有針對性地與學生交流。

        (三)教學活動的組織及管理能力。

        教學組織及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師有效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是將預先安排的教學內容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它反映了高校教師課堂傳語言組織能力,另一方面,它要求高校教師具有多種教學技能,從而能夠根據不同的學科知識及內容、借助適當的教學技能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它也要求高校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調整教學方法。

        (四)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能力。

        德國柏林大學(1809年)的創建標志著中世紀以來僅僅作為知識保存和傳播場所的大學開始成為社會知識更新和科學發展的重要場所。柏林大學認為:“在科學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績的學者,也總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師。”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些絕對,但反映了科學研究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學研究能夠帶來的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師的科學研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轉化為教學能力,它依賴于教師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能力。此外,高校教師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學中才能獲得動力。因此,科研和教學活動并不矛盾,但需要高校教師通過適當的手段和途徑將兩者有效地結合。

        二、教育變革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明確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各高校也圍繞這個中心任務積極推進高校的教育改革實踐。其次,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變革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教育變革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明確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各高校也圍繞這個中心任務積極推進高校的教育改革實踐。其次,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變革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學研究與創新能力。

        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學實踐過程中研究和尋找最有效教學方法的能力。當前教育改革在不斷深人,并且對什么是最有效教學模式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這表明了教學實踐探索的不確定性,表明了教學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加強的核心能力,也顯示了高校教師在這方面有較大的創造空間。教學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通過持續的教學創新,教師才能在不斷變革的環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學活

        (二)信息素養與教學實施能力。

        信息膨脹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高校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現代教學實施能力不僅包括教師的講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視其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基于問題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現代教學實施能力。課堂多媒體技術是提高課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師教學實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練地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是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和改善教學實施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知識灌輸是傳統高校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的今天,學生在學校學習時所獲得的知識可是最新的,但當他們步入社會時,這些知識需要適度地更新才能發揮作用,而他們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所受的培養使他們知識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變舊有模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反映。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師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而把簡單的知識傳授放在第二位,從而能夠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出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教育變革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改善途徑

        教育改革及教育環境的變化不僅要求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具有傳統教學模式及環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改善與提高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即教學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繼續改善,特別是我國高校大規模擴張以來,大量新任及年輕教師的加人使這方面的任務也更為緊迫。此外,各層次教師都存在發展和提高教育變革條件下教學能力新要素的問題。

        (一)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

        教學及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學研究成為高校的核心職能。兩種職能并不沖突。最新的前沿知識可以大大改善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夠了解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進展,發展創新思維的能力。科學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學的交流過程中,高校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獲得新的靈感。但在我國高校,這兩個方面往往相互脫節。改變這種狀況,一是將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作為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重要標準;二是鼓勵擁有更豐富成果的教授從事更多的教學活動。

        (二)提高教學研究及創新的動力。

        高校的學術研究方面還存在一種趨向,即重科學研究、輕教學研究。一些人認為科學研究是對未知領域新知識的探索,需要積極的科學精神,科學活動所獲得的新的知識是一種真實的財富,能夠有效提高學校的聲譽,而教學研究不過是現有工具和方法的組合而已。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學作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動,需要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能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因此,必須強化對教學研究和創新活動的鼓勵,把它們提高到與科學研究同等地位對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媒介。

        多媒體教學自新世紀在各高校推廣以來,硬件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多媒體教室在整個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學校實現了完全的教室多媒體化。但與此相對應,高校教師的多媒體教學能力仍然存在較不足,設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現象是僅僅將屏幕作為黑板的代用品。改進的途徑是加強高校教師多媒體授課的培訓,使高校教師能夠熟練地制作影像等課件。

        (四)加強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

        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舊的“傳授一接受”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被動的知識“容器”,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更談不上創新思維和自主思維的鍛煉,從而影響了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適宜的教學互動形式,可以引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促進他們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思考,通過知識“傳遞一思維一判斷性接受一反饋”的良性過程,使他們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動。

        二、教育變革對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明確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各高校也圍繞這個中心任務積極推進高校的教育改革實踐。其次,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同時,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變革對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學研究與創新能力。

        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學實踐過程中研究和尋找最有效教學方法的能力。當前教育改革在不斷深人,并且對什么是最有效教學模式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這表明了教學實踐探索的不確定性,表明了教學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加強的核心能力,也顯示了高校教師在這方面有較大的創造空間。教學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通過持續的教學創新,教師才能在不斷變革的環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學活動。

        (一)教學研究與創新能力。

        高校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學實踐過程中研究和尋找最有效教學方法的能力。當前教育改革在不斷深人,并且對什么是最有效教學模式還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這表明了教學實踐探索的不確定性,表明了教學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師必須不斷加強的核心能力,也顯示了高校教師在這方面有較大的創造空間。教學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通過持續的教學創新,教師才能在不斷變革的環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學活動。

        (二)信息素養與教學實施能力。

        信息膨脹是當今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會背景下高校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現代教學實施能力不僅包括教師的講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視其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基于問題學習和合作學習等現代教學實施能力。課堂多媒體技術是提高課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師教學實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練地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是提高高校教師信息素養和改善教學實施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知識灌輸是傳統高校教學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的今天,學生在學校學習時所獲得的知識可是最新的,但當他們步入社會時,這些知識需要適度地更新才能發揮作用,而他們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所受的培養使他們知識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變舊有模式,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是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反映。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師將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而把簡單的知識傳授放在第二位,從而能夠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出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教育變革下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改善途徑

        教育改革及教育環境的變化不僅要求高校教師教學能力具有傳統教學模式及環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師教學能力的改善與提高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即教學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繼續改善,特別是我國高校大規模擴張以來,大量新任及年輕教師的加人使這方面的任務也更為緊迫。此外,各層次教師都存在發展和提高教育變革條件下教學能力新要素的問題。gwyoo

        (一)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

        教學及人才培養是高校的基本職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學研究成為高校的核心職能。兩種職能并不沖突。最新的前沿知識可以大大改善課堂教學的知識結構,使學生能夠了解學科領域的最新知識進展,發展創新思維的能力。科學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學的交流過程中,高校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獲得新的靈感。但在我國高校,這兩個方面往往相互脫節。改變這種狀況,一是將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作為高校教師績效考核的重要標準;二是鼓勵擁有更豐富成果的教授從事更多的教學活動。

        (二)提高教學研究及創新的動力。

        高校的學術研究方面還存在一種趨向,即重科學研究、輕教學研究。一些人認為科學研究是對未知領域新知識的探索,需要積極的科學精神,科學活動所獲得的新的知識是一種真實的財富,能夠有效提高學校的聲譽,而教學研究不過是現有工具和方法的組合而已。這種認識是片面的,教學作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動,需要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能來提高教學的質量。因此,必須強化對教學研究和創新活動的鼓勵,把它們提高到與科學研究同等地位對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媒介。

        多媒體教學自新世紀在各高校推廣以來,硬件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多媒體教室在整個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學校實現了完全的教室多媒體化。但與此相對應,高校教師的多媒體教學能力仍然存在較不足,設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現象是僅僅將屏幕作為黑板的代用品。改進的途徑是加強高校教師多媒體授課的培訓,使高校教師能夠熟練地制作影像等課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v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 日本一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性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男人的天堂 | 在线观看肉片AV网站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