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急診科疾病護理常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的:探討臨床上對急診患者實施優質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急診科在2014-01~2015-01收治的94例急診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同時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價。結果:觀察組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為95.74%,對照組護理質量的滿意度為80.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HAMD和HAMA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優質護理應用于急診患者救治過程中有助于提升急診科的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并促進患者心理狀態的改善。
關鍵詞:
優質護理;急診;護理質量;心理狀態
急診科作為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救治危急重癥患者的重要任務,所救治的患者通常病種復雜、起病急促、病情發展迅速,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研究表明,積極有效的對癥治療措施是保證急診患者生命安全的首要前提,同時在對癥治療的基礎上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則有助于提升急診治療效果,降低患者風險[1]。隨著護理理念的不斷更新以及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的發展,應用于急診患者救治過程的護理措施應該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等不安情緒方面發揮更大作用[2]。為了進一步改善我院急診科的護理質量并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后續治療,我院對收治的47例急診患者實施了優質護理,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94例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在2014-01~2015-01期間收治的急診患者,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齡20~65歲,平均(45.4±11.2)歲,發病到就診時間30~3.5h,平均(1.4±0.7)h,疾病種類:上呼吸道感染29例、腹痢疾病28例、高血壓21例、四肢外傷16例。排除標準: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障礙者;嚴重心肝腎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7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就診時間、疾病種類等基本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組后均給予對癥治療,在治療的基礎上對照組患者給予急診科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急診科優質護理,主要內容包括:(1)入院指導:入院后對患者本人及其家屬進行耐心細致的介紹,包括急診科環境、規章制度、作息時間及需要進行的常規檢查流程等;向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知識以及治療的步驟,消除患者疑慮。(2)環境護理:保持病房良好的衛生條件,落實病房的消毒工作,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注意病房的采光條件,適時打開窗戶促進病房內空氣流通。(3)生命體征監護:密切留意患者血壓、脈搏、心率、呼吸頻率等生理指標的變化情況,規范注射及輸液流程,嚴格執行各項護理操作,加強訪視強度。(4)飲食護理:幫助患者制定科學、營養、均衡的飲食計劃,食物應以富含蛋白以減輕患者應激狀態和為患者補充生理活動所需的能量。(5)心理疏導:患者和家屬對突如其來的疾病通常沒有準備,常伴有嚴重的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因此要做好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干預,講解治療的安全性和必要性,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慰藉;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應及時介入,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鼓勵,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渠道,耐心傾聽患者需求,使患者保持積極的治療心態。(6)提升護理技能:充分領會優質護理的內涵,掌握急診護理的核心技能,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做好緊急預案,迅速進入應急狀態;學習急診科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提高護理水平。(7)優化護理人員排班:根據護理人員業務水平進行合理搭配,提高排班的連續性,促進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減少因交接班引起的護理差錯。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和不滿意4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況進行評價。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對護理質量非常滿意31例,滿意14例,滿意度為95.74%,對照組對護理質量非常滿意25例,滿意13例,滿意度為80.8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心理狀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HAMD評分和HAMA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診科是危重癥患者診斷、搶救的重要場所,醫護人員的任何疏忽或者差錯均可能導致患者的生面安全受到威脅。急診患者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急診患者病情危急、生命體征波動大,對急診救治治過程中的環境耐受性較差,加之在治療過程中受到環境因素、人為因素等的多重干擾,使患者面臨的危險更大[3];二是從醫護人員的角度來講,患者從被急診室接收到應急救治的時間短暫,流程復雜,在救治過程中存在病情監測連續性差以及護理人員經驗不足、應急處置能力低下、專業技能缺乏等不足,導致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評估不準確、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不能及時預判和采取應對措施,使意外事件發生的幾率加大。除此之外,王洋[4]研究指出急診患者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均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懼和焦慮,這些負面情緒對疾病的救治具有明顯的消極影響,在掌握患者病情的基礎上做好臨床護理工作對提升急診救治效果,降低意外風險分發生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急診患者的救治和護理過程中,培養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護理人員,密切監視患者病情變化,做好充分的急救準備,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護理工作已從簡單的疾病護理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5]。針對急診患者的優質護理重點在于改變護理程序,改變護理的方法、態度和技巧,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強調護理工作的全面性,護理人員的責任感以及患者的感受。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優質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顯著高于采用常規護理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提示優質護理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定顯示觀察組患者HAMD和MAMA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提示優質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總之,對急診患者從入院指導、環境、飲食、以及護理流程和排班方式等方面著手實施優質護理,有助于使患者積極主動配合治療,提升護理質量,改善患者的情緒,為取得良好的治療和護理效果奠定基礎。
作者:黃朋珠 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人民醫院急診科
參考文獻:
[1]謝俊清.急診科護理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中外醫療,2012,31(10):111
[2]戚妙芬,周穎.護理風險管理在急診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實施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3):223-224
[3]梁劭琴,陳燕,秦紅梅.護理風險管理對急診搶救室患者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B12):185
在急診科急性胸痛的疾病患者較為常見,通過資料顯示6%-25%左右的急診科患者都是急性胸痛患者。通過了解急性胸痛患者的疼痛部位、發病性質、疼痛程度直接反映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征。急性胸痛發病緊急,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在急救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快速的評估確診患者的病情,從而幫助患者贏得最佳的治療時間,而護理干預是救治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的保障。本文主要對急診科對急性胸痛患者的護理進行研究,總結可行有效的護理方法,提高護理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為在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急診科就診的60例急性胸痛患者,就診的時候都均有胸痛癥狀的情況。其中35例為男性,25例為女性,年齡25-70歲,體重50-75 kg,開始發病到就診時間是1小時-2天。就診患者的癥狀:7例胸悶伴呼吸困難、3例急性心包炎、4例支氣管炎、7例心臟神經官能癥、12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肋間神經痛、2例膽結石、7例氣胸,4例胸腔積液,7例穩定性心絞痛、2例胸膜炎。對照組為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急診科就診的50例急性胸痛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25~74歲,體重45~80 kg,開始發病到就診時間是1小時-2天就診患者的癥狀:4例胸悶伴呼吸困難、3例支氣管炎、6例心臟神經官能癥、10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肋間神經痛、2例膽結石、5例氣胸,3例胸腔積液,9例穩定性心絞痛、4例胸膜炎。
1.2 采用方法
對照組:護理采取常規護理的方式,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給患者講解入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對既往病史進行了解、實施常規實驗室檢查,穩定患者情緒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
觀察組是在對照組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強化護理干預。a.急性胸痛患者進入急診科我們首先對患者的表情進行細致的觀察,對患者的病史進行詢問,及時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部位,然后確認患者胸痛的持續時間,是否有放射性痛,判斷疼痛的情況。觀察患者的皮膚有無異常隆起,是否存在固定壓痛點,疼痛部位能否觸及,給患者服用鎮痛藥物或硝酸酯類藥物含服后癥狀有無緩解。b.密切監控患者生命的各體征變化。及時給予足夠的氧氣,改善患者組織缺氧的情況。c.及時給予患者輸入急救藥物。d.如果患者是大量氣胸和胸腔積液這樣的病情比較緊急,威脅患者生命。一旦病情確診必須及時采取胸腔穿刺,及時的引出氣體、液體,使患者肺部的壓迫癥狀減輕,從而挽救患者的生命。f.對急診科前來救治的患者我們要適當的給予心理護理,穩定患者和家屬的不安情緒,這樣對于觀察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幫助,。醫護工作者要對急性胸痛患者的飲食起居進行細節護理,使患者保持足夠的休息時間,患者必須禁煙禁酒。
2.結果
觀察組60例,死亡病例為0,對照組50例,死亡病例為3,觀察組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60例患者中,35例非常滿意,25例比較滿意,滿意率達到百分之百。而對照組50例患者中,非常滿意20例,比較滿意25例,滿意率為90%,兩組護理滿意率存在差異,因此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無并發癥發生,對照組發生并發癥3例,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急性胸痛發病緊急,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在急救過程中我們需要進行快速的評估確診患者的病情,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診治療中進行優質的護理,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護理干預是救治工作能否順利完成的保障。急性胸痛的病因很多,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急癥等均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部疼痛可以引起血壓升高,導致主動脈夾層破裂可能性加大。護理過程中要關注急診患者的血壓控制,用藥過程中還要時刻關注治療效果以及患者產生的身體不良反應。患者在急診救治的過程中要臥床休息,有效降低心肌耗氧量。急性胸痛患者的護理過程要全面的了解患者病情,從而進行科學的分析病癥,以免出現誤診。很多急性胸痛的患者患病的時候經常出現情緒緊張、內心煩躁、對病癥恐懼、對生命絕望等,這就需要我們護理人員對患者和家人進行心理護理,讓患者正確面對疾病的現狀,穩定患者的情緒,讓患者能夠積極的面對疾病。護理人員在護理急性胸痛的患者過程中切不可機械性地執行醫囑,護理中要最大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對于搶救急診胸痛患者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急診胸痛醫護工作人員需要對急診胸痛發病的誘因非常了解,非常熟悉急診胸痛的主要臨床癥狀及體征,還要具有準確評估急性胸痛病情的能力,能熟練掌握急性胸痛護理措施。積極配合醫生共同完成對急診胸痛患者的診斷和搶救治療工作,更大程度上提高急診胸痛患者搶救工作的成功率,減少急性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痊愈率。本研究表明,加強急診胸痛患者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使急性胸痛患者早日痊愈。
4.總結:
急診胸痛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的緊張程度,提高患者對抗疾病的自信心,在急診胸痛患者護理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效的控制并發癥的發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程護理;危重患者;急診
急診科是搶救患者的第一線,是醫院急、重癥患者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單位。整個醫院里重癥患者最集中、搶救任務最重的科室就是急診科,危、急、重是急診科患者的病情特點[1]。在救治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的疏忽極可能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傷害,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糾紛。患者和家屬的疾病認知度較低,當治療效果達不到其期望時,極可能引起醫患矛盾。據相關報道稱,不良情緒會影響患者的生理機能,不利于病情的痊愈,由于急診科患者在心理和疾病上都承受著較大壓力,而傳統的護理措施并未過多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轉變傳統的護理觀念和更新傳統的護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2]。本文研究了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過程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4例急診危重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7例。觀察組中有兒童16例,婦女21例;年齡為4~55歲,平均年齡為(29.12±3.10)歲;其中,兒童高熱抽搐10例,兒童意外燙傷6例,女性宮外孕破裂6例,女性羊水栓塞4例,女性胎兒宮內窘迫11例。對照組中有兒童15例,婦女22例;年齡3~55歲,平均年齡為(29.45±3.13)歲;其中,兒童高熱抽搐11例,兒童意外燙傷5例,女性宮外孕破裂5例,女性羊水栓塞4例,女性胎兒宮內窘迫12例。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比較,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嚴格根據急診救治規章制度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如患者入院后先觀察其生命體征,對病情進行初步判斷,然后進行相應的護理和救治工作。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全程護理,包括:
1.2.1院前急救護理 急診科隨時做好急救準備,接到120急救電話后趕往患者所處地點,快速掌握患者的病情,對其實施緊急情況的救治后及時送回醫院。120指揮系統隨時跟進救護車動態,將患者的病情報道回醫院,醫院做好接診準備工作。
1.2.2分診及接診的護理 由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士對患者進行分診和接診工作,快速建立靜脈通道,并為其安排搶救床位,將搶救所需儀器和藥物等準備齊全。通知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救治,評估患者的病情,對其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
1.2.3急救過程的護理 按照相關搶救流程和標準對患者進行搶救,護士積極配合醫生的操作,通知相關科室做好輔助治療準備,保持呼吸通道和靜脈通道的通暢。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測,并對搶救事項進行記錄。
1.2.4全程陪同護理 護士攜帶心電監護儀、呼吸囊等急救設備全程陪同醫生對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在救治過程中隨時根據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的變化果斷進行搶救工作,并對其家屬講解病情和預后情況。將患者移送門診時,做好相關科室和護理人員的交接工作。
1.3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搶救情況進行觀察,如患者的生命體征保持穩定,基本無生命危險即為搶救成功。
1.4統計學處理 本文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其進行檢驗,采用χ2對計數資料進行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為97.30%,對照組搶救成功率為86.49%。對照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低于觀察組,且P
3 討論
由于急診科患者的病情緊急且嚴重,稍有不慎就極易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醫患關系,因此,醫護人員應重視急診科的護理工作。在傳統的護理過程中,護士較為被動地對危重患者進行接診,沒有對其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并報送回醫院,主治醫生需見到患者才能做出相應的搶救準備,極可能使患者錯過最佳搶救時機,進而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全程護理是在急診科的基礎護理上進行改進的護理措施,是指在接到120急救電話開始,直至患者脫離生命危險轉入相應科室這一過程中,對患者實施的相應護理,是一種人性化的新型醫學護理模式[4]。全程護理通過快速了解患者的病情,在患者入院前就已將其病情報送回醫院,使醫院提前做好搶救準備,從而增加了患者的搶救時間,使其搶救效果得以提高。
本次研究分別給予兩組患者常規護理和全程護理,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86.49%)低于觀察組(97.30%),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陳熙.觀察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醫藥前沿,2015,5(21):243-245.
[2]楊玉鳳,黃愛龍.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5):172-177.
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設施配置,規范操作程序,利于急救患者及時得到救治,提高院內急救服務質量。
二、適用范圍
急診科對院內急救接診、診療的過程控制。
三、職責
(一).由科主任、企業管理長負責急診科人員日常工作安排。
(二).由科主任、企業管理長負責配置、領用急診科急救所需設施及器材。
(三).由企業管理長、質控企業管理負責對急診科設施及器材的管理、保護和使用記錄進行掌握。
(四).急診科各級醫護人員實施院內急救接診、診療工作。
四、工作程序
(一).急診科設施謀劃及配置:
按國家對急診科設施的規定要求配置所需的設施及器材。
(二).日常工作安排:
科主任、企業管理長負責急診科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安排,擬定必然時候內的醫、護人員值班表,并對醫護人員的缺勤情形舉行搜檢以包管急診科24小時開診。
(三).急診就診范圍:
為了急診患者便利就診,及時獲得救治,故制定急診就診范圍:
1、急性外傷;
2、急性腹痛;
3、突發性高熱;
4、各類休克;
5、各類大出血;
6、心、肺、腦、肝、腎功能衰竭或多臟器功能衰竭;
7、昏倒、抽搐、吐逆;
8、耳道、鼻道、咽部、眼內、氣管、食管內異物或疼痛、出血;
9、中毒、中冷、自縊、淹溺、觸電;
10、急性過敏;
11、其他急性病癥。
急診患者常常對照復雜,浮現千差萬別,因此不要死卡條則貽誤病情。
(四).院內急救患者的接診:
1、急診值班人員苦守崗亭,要嚴厲、賣力、敏捷、急迅地救護患者,對患者立場和善、熱忱負責。
2、當逢有急、危、重患者時,分診企業管理應坐行將其收往急診專科診室停止救治,后補登記腳盡。
(五).院內急救患者的診斷、治療:
1、首診醫師對就診患者認真負責,細心詢問病史、細致查體,作必要的輔佐檢查,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救治。具體工作程序參照《常見疾病基本診療規范》和《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中各種急診疾病的診療常規。
2、若是首診醫師發明便診患者的病情觸及其他專科或確系他科診治局限時,在完成各項檢查并作了需要的處理、寫好病歷后,再請有關專科會診。危重患者應由首診醫師伴送。
3、病情較重的患者,當值醫師應決意是否收急診留觀或收住院,經搶救后的患者,如病情穩定或容許移動時,應迅速送進病房或手術室。
4、值班醫師對急救留觀患者負責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寫好留觀病歷及觀察記錄,并做好交企業管理工作。
5、對感染病患者或疑似流行癥患者應做好注銷及陳訴工作,遇有交通事故、吸毒、他殺或有傷情貳言等患者及觸及公安、司法狀況時,由值班人員陳說總值班,告訴有閉單元。
6、企業管理認真執行醫囑,及時共同醫生搶救工作,要對急診搶救設備、藥品保證無缺、充沛,并做好護理考察記錄。
【關鍵詞】急診科急性胸痛心絞痛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醫院急診科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胸痛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5例患者。對照組:男35例,女20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64.12±5.4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25h,平均(13.50±2.14)h;其中心源性胸痛32例,非心源性胸痛23例;觀察組:男37例,女18例,年齡32~79歲,平均年齡(64.78±5.29)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24h,平均(12.50±2.08)h;其中心源性胸痛30例,非心源性胸痛25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神志清楚,排除入院24h內死亡者及其他重要器官病變者[4]。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按照醫囑進行搶救護理工作。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優質護理模式,首先對急診護理路徑進行優化:責任護士與護理組長應與醫師密切配合,積極搶救,立即讓患者保持平臥位,迅速解開患者衣領及褲腰帶,30s內全面評估患者病情,準確判斷其有無手術禁忌癥,做好記錄;與此同時,開放綠色通道,立即通知專科醫師進行會診;為患者采取先急救再掛號的流程,嚴格實行“235”操作[5],即2s內給予吸氧治療,氧流量設置為3~5L/min;3s內測定血壓血氧和心電,如患者兩側手臂血壓差>20mmHg,應及時通知醫師處理,對患者心電圖的檢查時間進行記錄;5s內建立靜脈通道,并采集血液標本送檢。10min內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根據患者疼痛恢復情況選擇給藥次數,給藥次數應≤3次[6],若未能在5min內緩解,應考慮給予嗎啡肌注,30min內進行尿激酶溶栓,認真記錄患者的用藥時間。在積極搶救的過程中還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為患者提供語言和非語言方面的干預[7],操作前向患者詳細解釋,通過觸摸和微笑讓患者更加信任醫護人員,向患者詳細講解不良情緒對疾病的影響,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搶救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統計兩組患者院內胸痛再況、發生醫療爭議次數以及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其中滿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就診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價[8]。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救治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搶救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搶救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及其家屬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出現院內胸痛再發以及醫療糾紛事件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關鍵詞】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急診;護理措施;臨床療效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是好發于糖尿病患者的一種急性并發癥,輕者使患者出現各種胃腸道癥狀,重者直接導致患者發生昏迷[1]。本文為了研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于急診采取的護理措施的臨床療效,特將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60例作為觀察對象進行研究分析,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60例,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在30例觀察組患者中,有16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為21-79歲,平均(49.5±8.4)歲,在30例對照組中,有15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年齡區間為22-80歲,平均(49.6±8.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因病程等一般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根據韓海濤[2]有關于此的研究,可參與此研究的患者條件需符合:(1)臨床表現符合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法診斷標準且經醫師確診的患者;(2)于我院急診科就診,除該疾病外無其他組織或器官的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3)意識清醒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發生意識障礙者,由其家屬代表自愿參與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4)本人或家屬能正確流暢的回答出研究人員提出的有關于該疾病的各項問題:(5)本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下進行。
1.3護理方法
以四周為一個療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的病情采取病情觀察、環境護理、等護理措施,觀察組實施急診整體護理,具體如下:
1.3.1入科護理
根據楊萍[3]等有關于此的研究,患者進入急診科以后,迅速為患者監測血壓、心率等各項生命體征,迅速開放兩條或兩條以上靜脈通路,以保證體液的供應以及行靜脈滴注治療,遵醫囑立即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
1.3.2飲食護理
每日按時為患者測量血糖并嚴格記錄,以協助主治醫師根據血糖變化確定胰島素注射劑量,住院期間囑患者日常飲食規律,清淡,禁食辛辣,刺激,油膩的食物,嚴格限制含糖量高的食物的攝入,對于意識不清楚或陷入昏迷的患者,須為其插胃管,應用鼻飼技術保證營養物質的供應。
1.3.3環境護理
每日上下午按時空氣凈化半小時,以保持室內的空氣清新,每天嚴格為患者做晨晚間護理,尤其是口腔護理和會陰護理,患者因為自身血糖含量過高,極易發生口腔感染等不良并發癥,且感染后不易治愈[4]。意識不清或昏迷的患者,需為其按時翻身并每日仔細進行床單位的打掃,以防患者出現壓瘡或感染。
1.3.4心理護理
詳細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本疾病發生的原因及治療原理,消除患者及其因為對疾病的陌生而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日常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以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針對患者出現的各種消極心理及時給以疏導,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多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預后良好的病友,使其相互多溝通交流,以增強患者及其家屬戰勝疾病的信心[5]。
1.3.5用藥護理
遵醫囑為患者靜脈注射治療藥物,因患者血糖含量高,出現傷口不易愈合,所以行穿刺操作的護士需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行穿刺操作前仔細評估患者的皮膚情況,盡量選擇粗長直的血管進行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每日按時核對并發放口服藥,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變化,提高治療的有效率。
1.4觀察項目和指標
治療效果的評價標準:
(1)顯效:患者惡心嘔吐等各種不適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實驗室檢查pH值>7.3,AG<12mmol/L,β-HB<0.6mmol/L;
(2)有效各種不適的臨床癥狀有顯著減輕,上述檢驗室檢查指標有明顯好轉但未達正常;
(3)無效:各種不適的臨床癥狀以及實驗室檢查完全無改變,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護理滿意度的評判方法:將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下發至患者手中,囑其根據自身感受進行填寫,滿分為100分,90分以上為滿意、80-90為基本滿意、80分以下為不滿意。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的比較
經過治療護理,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達96.67%,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達80.0%,觀察組較對照組效果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好發于糖尿病患者,其誘發因素主要有(1)急性感染,感染類型可以是呼吸道,泌尿系和皮膚;(2)治療不當,在糖尿病治療期間,未嚴格遵醫囑進行長期服藥治療,停用降糖藥導致;(3)飲食結構改變或胃腸道疾病,因糖尿病患者禁忌食用甜食、酗酒等,如不遵守,易引起糖尿病酮癥酸中毒;(4)外傷、心梗等各種急性應激性的刺激使機體血糖含量升高引起。實驗室檢查該疾病主要通過尿液檢查和血液檢查兩種方法,尿液檢查主要是檢測尿液中的糖和酮體的含量,血液檢查主要是檢查血液中的糖、酮體、電解質、血脂等物質的含量。該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并發腦水腫、呼吸窘迫綜合征、高氯血癥等不良并發癥,對機體的危害嚴重。該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在臨床上未廣泛應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時,該病的致死率高達70%,目前雖有降低,但仍不容忽視。筆者為了研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于急診采取的護理措施的臨床療效,特通過急診整體護理和常規護理方法護理60例急診收治的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其中,觀察組為采用整體護理的患者,對照組為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對其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經過4周的治療護理發現,觀察組達96.67%的療效,80.0%的護理滿意度。對照組的療效達80.0%,護理滿意度達80.0%。結合喬春蘋[6]有關于此的研究,可得出:對于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采取急診整體護理有顯著的效果,且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楊林霞,梁雪芳,王穎等.急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40例整體護理干預[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5):93-94.
[2]韓海濤.整體護理在急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3):693-693.
[3]楊萍,石鑫,郭蓉等.急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行整體護理的臨床效果報道[J].現代養生B,2014,(7):127-127.
[4]馬靜.整體護理在急診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的臨床應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14-115.
[5]楊賀霞.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急診的護理方式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78-178.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nursing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Method:9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August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ing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nursing,the time of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to emergency,door-to-balloon and hospital stay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nursing these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outine care; Nurs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oding City,Luoding 52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26
急性心?C梗死(AMI)是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導致血流急救減少或中斷,從而引起局部供血發生心肌細胞壞死的疾病[1]。患者發病早期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治療,將會引起心臟驟停、心室顫動、猝死等,威脅患者生命。文獻[2-3]顯示,約50.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1 h內發生猝死,且多數猝死患者死于能救治的心律失常。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應該加強患者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文獻[4-5]報道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過程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效果理想,該護理模式是根據標準化的護理計劃,為特殊患者設定的住院護理流程圖,通過圖的形式為患者提供有時間、有序、有效的照顧方法,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但其臨床護理效果缺乏報道[6]。為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護理效果,選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為對象,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44~72歲,平均(57.6±6.3)歲,冠心病病程6個月~11年,平均(3.6±1.2)年。觀察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5~74歲,平均(57.9±6.5)歲,冠心病病程7個月~12年,平均(3.8±1.3)年。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及治療指南》中關于急性心機梗死臨床診斷標準;(2)均經過生化指標、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3)本課題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胃腸疾病及手術治療適應證者;(2)資料不全或難以配合治療者;(3)合并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冠心病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根據檢查結果結合患者臨床表現、疾病嚴重程度等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入院后向患者及家屬宣傳教育心肌梗死疾病的起因、臨床癥狀及搶救方法,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同時,加強患者基礎護理,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7-8]。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1)搶救護理:考慮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變化較快,多以突發壓榨樣胸骨后疼痛,且部分患者伴有瀕死感,入院后應在急診快速分診,急診醫生和護理人員及時到位,按急診科成立的心肌梗死臨床護理路徑,心肌梗死綠色通道診治流程,迅速為患者落實救治措施,為患者連接心電監護儀,建立靜脈通道,遵循醫囑完成靜脈血液的采集等,奠定搶救基礎[9]。(2)入院第1天:加強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向患者家屬講解病房位置、樓梯、電梯通道等;介紹利尿劑、改善心功能藥物的名稱、使用方法、藥物使用劑量及不良反應等;同時,入院后護士應加強患者心理評估,了解患者心理波動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制定相應的心理護理方法,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充分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配合度。(3)入院第2天,入院第2天向患者講解心肌梗死的發病因素、臨床表現等,加強患者飲食健康教育,正確地指導患者飲食,叮囑患者多飲水,及時幫助患者更換,適當翻身[10-11]。(4)入院第4天:患者病情趨于穩定,仍應嚴格遵循醫囑給藥,輸氧治療,加強生命體征的監測,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正確地指導其康復鍛煉。采用視頻講解、圖片解說等方式告知患者治愈后的注意事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叮囑患者改變不良習慣,降低心梗復發率[12]。(5)出院日:及時為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再次叮囑患者遵循醫囑用藥,告知患者定期到醫院復查或不適隨診[13]。
1.3 觀察指標 (1)搶救時間:觀察兩組進-出急診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2)心理波動:兩組護理前、后采用漢密爾抑郁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得分越低,心理波動越小。(3)護理滿意度:采用醫院自擬問卷調查表對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得分≥90分為滿意,70~90分為一般,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進出急診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進-出急診科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SAS及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及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56%,對照組為77.7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為8.89%,對照組為17.7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3-014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100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excluding the unconsciousness and drug allergy, the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women.the 100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5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5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Both groups underwent routine care, in whic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humanistic care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care and environmental care, optimizing and standardizing emergency procedures, strengthening the nurses' service concept of Humanized management. After intervention, the changes of anxie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pre-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nursing ca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anxiety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e-intervention.And the anxiety score of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41.86±6.2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Humanistic nursing care;Anxiety score;Satisfaction degree
?S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必須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質量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護理管理在醫院管理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患者為中心,從服務意識、護理技巧、關愛等多方面為患者提供人性化護理服務、對于促進疾病康復和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具有重要作用[1-3]。急診科為醫院接待與處理患者的重要窗口,患者病情多較為危重,復雜多變,一旦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在急診護理管理工作中實施人性化護理管理服務模式,對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及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5,6]。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急診科就診的患者100例,排除意識不清及藥物過敏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18~62歲,平均(47.9±11.6)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2例,高中及中專50例,大專及以上例18例。所有患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兩組入選患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急診常規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人性化護理管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心理護理 急診科患者病情較危重,家屬常伴有焦慮、緊張、害怕等負面消積情緒、難以配合治療、搶救及護理工作。因此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疾病的種類、病情程度及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針對評估結果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人性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1.2.2 環境護理 主要包括經常打掃急診大廳等位置,急診臺擺放擔架車及輪椅、在墻邊放置候診椅,保持病房環境干凈、無異味和垃圾。保持空氣流通、采光充足。設立導醫咨詢臺、電子屏幕宣傳欄、開水供應處,診療室用屏風遮擋等措施,既方便患者又維護了患者的權利,滿足了患者的需求,體現了人性化護理對生命健康的關愛[7]。
1.2.3 優化和規范急診流程 急診科設置醒目的路線標識,形成候診、就診、監護及復蘇四個獨立急診分區,且急診各專科門診毗鄰急診各輔助科室,優化急診流程;急診候診廳液晶屏顯示當日醫生值班表,并配備自助結算機、飲料機、飲水機、一次性水杯等便民設施;設置急診預檢分診處,引進先進的預檢分診系統,按病情的輕重緩急給患者分級分診,可讓危重患者優先最快地選擇就診醫生,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好的治療和護理[8-10]。
1.2.4 加強護理人員人性化管理的服務理念 對每個護理人員進行人性化護理理念的灌輸,樹立護理人員主動服務的意識,改進服務態度,規范服務行為,提供服務質量,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合作的新型護患關系[11,12]。護理人員能夠在搶救急危重患者時保持頭腦冷靜、條理清晰、掌握要領、有效地落實搶救措施。根據急診科的特點認真執行工作職責,明確分工,團結合作,認真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做好記錄、隨時向值班醫生報告[13,14]。
1.3 評價指標
1.3.1 焦慮心理評價 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通過焦 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對患者的焦慮心理進行調查[15]。
1.3.2 護理滿意度評價 采用自行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服務態度、就診環境、儀容儀表等方面。本問卷的效度為 0.896,信度為 0.768。該調查表共20個項目,總分為100分,每項滿意5分,較滿意3分,不滿意0分。最終得分:滿意≥95分,較滿意85~94分,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焦慮心理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焦慮心理評分分別較干預前明顯降低,其中干預組干預后的焦慮心理評分(41.86±6.23)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干預后2例不滿意,總滿意度達96%,明顯高于?φ兆櫚幕だ礪?意度78%,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美國護理理論家Josephine Paterson和Loretta Zderad于1971年提出人性化護理理論,其認為人性化護理是以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為基礎的一種護理模式。人性化護理管理極大地推動了護理工作的發展進程,目前已被廣泛引入國內臨床護理工作中[17]。
急診科的疾病具有突發性、多變性、復雜性等特點。隨著醫學模式的發展和服務理念的轉變,人性化護理管理在急診護理管理和急診護理隊伍的建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學的管理手段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保證。人性化護理管理改善了工作環境,保證了急救通道的暢通,提高了工作效率。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增強了凝聚力,提高了應急能力,加強了法律意識,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保證了護理質量和安全。人性化護理管理充分體現了管理者對護理人員的關心和愛護,促進了護理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緩解了護理人員的精神壓力,有利于維護其身心健康,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及就醫環境,增強了醫院的競爭實力,值得在護理管理中推廣應用[18]。
其中心理護理是重要內容之一。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給予充分理解,在做好各項搶救護理工作的同時要盡可能向其介紹患者病情,使其認識到安靜、鎮靜對急診患者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急診科與住院病房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患者的心情、疾病的恢復進程。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整潔、溫馨、安全的人性化病房環境,不僅有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驚恐的消極情緒,還有利于激發護理人員的熱情與工作積極性。本研究表2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的焦慮心理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P
【關鍵詞】 護理流程優化 心肌跟死 急診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3-028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情重,常可危及生命,且近年來急性心肌梗死呈明顯上升趨勢[1]。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關鍵在于盡早開通梗死相關血管,恢復心肌血流灌注,挽救瀕死心肌,因此在急救的“時間窗 ”對挽救瀕死心肌、改善預后具有關鍵作用[2]。而傳統的急診護理流程已經不能滿足這種要求。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快速的急診心肌梗死護理流程值得我們探討。目前,我院對急診心肌梗死的護理流程進行了優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急診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間收治搶救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以急診科護理流程優化的時間為節點,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患者60例。其中觀察組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齡范圍45~71歲,平均年齡57.5±3.5歲;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間壁及廣泛前壁28例、下后壁18例、高側壁14例;對照組有男性患者35例,有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齡范圍44~70歲,平均年齡56.9±3.8歲;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間壁及廣泛前壁30例、下后壁17例、高側壁13例。兩組患者間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入選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且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符合ISFC及WHO的相關規定;②患者無精神疾病,未昏迷;③患者無嚴重肝腎功能損傷,且排除腦中的其他系統嚴重疾病。
1.3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急診科常規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流程,觀察組患者采用優化后的護理流程。急診科優化后的心肌梗死護理方案如下。
1.3.1 建立領導小組,培訓護理人員
根據醫院已有的醫療資源,對急診科進行高資歷護理人員進行考核,選擇優秀人員組成護理流程優化組,并由科室護士長擔任組長。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并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本科室的護理制度。制定責任劃分制度,采用專職護理模式,擬定臨床護理路徑方案,內容包括急診分診,出診,搶救等內容,且每項內容有一名高資歷護士負責監控;優化排班方式,根據每天患者數、護理工作量、難易程度增減上班時數,并保證每班都有至少1名高年資、高水平護理人員值班。
由流程優化小組組員接受院內急診科、心臟內科及心胸外科的高水平專家的培訓,包括急診護理流程的優化步驟、疾病相關理論知識學習、急救技能培訓、模擬實訓,并且需要通過院內組織的考核,切實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
1.3.2 接診優化
改變傳統模式,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開通綠色通道,先搶救,后掛號。由120急救車送診的患者,急救車隨車護士要提前通知急診分診護士提前等待接診,并迅速送至搶救室;自行就診者由分診護士及時送至搶救室,并提前通知醫生做好準備。
1.3.3 分診優化
實行初評-早期檢查-再評估。護士接診患者后要立即開始出診,通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解和初判,并做出危險評估。及時通知醫生并入室即開展心電圖檢查。護士協助醫生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癥狀不典型者先到診室由醫生診斷后入搶救室。
1.3.4 救護流程優化
護理人員對患者做出評估后要在2min內給予氧2~5L/min,在3min測量血壓,5min內建立左下肢靜脈通道,10min內護士做血壓、心電圖、采集血標本查血常規、心肌酶學、凝血系列、心肌標志物等,通過詢問病史,結合心電圖、心肌標志物檢查以幫助醫生確診心肌梗死診斷。按照定時、定人、定位、定責的模式進行搶救。認真落實 “危機值”報告制度。
1.4 觀察指標
嚴密觀察兩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總時間、搶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屬的滿意度等。滿意度調查分為3個等級,即不滿意、較滿意、很滿意,將較滿意以上統計為滿意,由患者家屬填寫并當場收回。
1.5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均以平均值±標準差(x+s),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總時間、搶救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總時間、搶救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總時間、搶救成功率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調查
觀察組患者家屬滿意度(95.0%)高于對照組(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家屬滿意度比較 n(%)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病情發展快,早期病死率高,且近些年的發病率正逐年遞增,已成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迅速,若不及時得到相關救治,很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此規范、及時、有序、有效的急救治療和護理流程,是提高專科護理水平,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長期的預后的關鍵[3]。
我院對急診心肌梗死的護理流程進行了優化。接診優化,建立綠色通道,優化前“120”護送和自行就診者重癥入搶救室,減少了掛號、等待醫囑、繳費等環節對患者病情的延誤,確保了患者的安全[4]。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成立專門的優化小組,加強急診護理管理,提高整體工作效率。采用“四定”模式進行搶救能夠提高醫療工作這的團隊合作能力,對患者的急診護理與醫生診斷治療同步,變被動執行醫囑為主動搶救,合理安排組合搶救操作,提高搶救效率,縮短搶救至確診救治的時間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急診停留時間、急救總時間、搶救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家屬滿意度(95.0%)高于對照組(7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護理流程優化在心肌梗死急診患者的搶救中有顯著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菊蘭. 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3, 6(8C): 130.
[2]吳新萍. 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效果[J]. 中外醫療, 2013, 32(20): 146-148.
[3]王松玲, 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 2012(2): 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