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骨折康復訓練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骨折康復訓練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骨折康復訓練方法

        第1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健康教育;肱骨干骨折康復訓練

        肱骨干骨折是指肱骨外科頸下1 cm至肱骨髁上2 cm處的骨折, 是骨科常見病之一, 好發于肱骨干中段, 其次為下段, 上段最少見[1-3]。中下1/3骨折易合并橈神經損傷, 下1/3骨折易發生骨不連接, 好發于青壯年, 多有明確外傷史, 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均可致病。一般中上段骨折多為直接暴力所致, 中下段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臨床表現為上臂局部疼痛、腫脹明顯, 相鄰關節活動困難, 骨折局部有環形壓痛及縱軸叩擊痛。如合并橈神經損傷, 可出現典型垂腕畸形和伸拇、伸掌指關節功能喪失, 第1~2掌骨間背側皮膚感覺障礙。X線檢查可確診本病。保守治療是手法復位后夾板或石膏固定, 肱骨干上1/3骨折要超肩夾板固定, 下1/3骨折要超肘關節夾板固定;手術治療是切開復位, 接骨板或交鎖髓內釘固定。保守或手術治療由于固定的原因均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因此康復訓練非常重要。在患者治療期間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有效的實施、及時的評價能有效地預防關節強直和肌肉萎縮, 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非常重要。本科從2013年5月~2014年12月對18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在康復訓練中進行健康教育, 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滿意, 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3年5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8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 其中男100例, 女86例, 年齡最大76歲, 最小15歲, 平均年齡56歲。

        1. 2 健康教育計劃的制定

        1. 2. 1 健康教育制定原則

        1. 2. 1. 1 樹立正確的健康教育觀念 健康教育是護理活動的組成部分, 許多護理目標都是通過健康教育來實現的, 如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適應能力等, 因此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護理活動, 護士應予重視, 并把計劃落實到位。

        1. 2. 1. 2 針對性、科學性 健康教育內容是根據患者病情需要而制定的, 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康復訓練關系到患者肢體功能的最大恢復, 是患者提高生活質量的根本。本科做康復訓練的護士均經過河南省中醫醫院骨傷康復專科護士崗位培訓, 經考核后持有相應的專科護士證書。

        1. 2. 1. 3 實用性、通俗性 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 應根據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健康教育方法, 教育程度較低的可以看電視、錄像等;教育程度高的可以看圖片、應用現代通信技術, 如加微信、QQ群等, 這樣可使患者和家屬樂于接受, 易于理解, 便于學會, 隨時隨地接受健康教育知識。

        1. 2. 1. 4 全程性、階段性 健康教育應貫穿患者康復訓練的始終, 從入院到出院, 根據肱骨干骨折愈合分期進行, 在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健康教育計劃, 直至患者肢體功能完全恢復。

        1. 2. 2 健康教育方法

        1. 2. 2. 1 語言交流 即通過與患者和家屬進行語言的交流與溝通, 讓其了解并掌握肱骨干骨折的相關知識和康復訓練方法, 應態度熱情, 口語化, 避免難懂的專業術語, 通俗易懂, 以增加患者和家屬對健康教育知識的理性認識。

        1. 2. 2. 2 文字宣傳 把康復訓練方法制成小冊子發給每位患者和家屬或制成圖片掛在病房或走廊觀看, 文字宣傳有助于加深患者和家屬對健康教育的印象和進一步深入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

        1. 2. 2. 3 實踐教育方法 指通過指導受教育者的實踐操作, 達到掌握一定的健康護理技能的方法。專科護士可進行示范指導或協助患者和家屬掌握肱骨干骨折不同時期康復訓練的方法。

        1. 2. 2. 4 電化教育方法 以廣播、電視、網絡、錄像、幻燈等電化器材為工具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可克服時空限制, 隨時進行康復訓練教育。

        1. 3 健康教育的實施 以量化健康教育為原則, 指專科護士根據計劃, 分期分部位, 結合患者個體差異在規定時間對肱骨干骨折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 每個動作給予具體時間和量的指導。

        1. 3. 1 入院后即開始鼓勵患者行患手抓空增力和掌屈背伸的功能鍛煉, 2~3次/d, 每個動作做10~30次, 隨著腫痛減輕及個人耐受逐漸增加, 每1~2小時1次, 每個動作做30~50次, 堅持5~10 s/次。

        1. 3. 2 手法復位或內固定術, 麻醉消失后可進行手指、腕關節的屈伸活動, 24 h后協助并指導患者進行指間、掌指關節的活動, 如握拳、抓空增力五指起落、腕關節的背伸、屈曲、橈偏、尺偏等, 2~3次/d, 5~10 min/次, 以后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外展型骨折應限制做肩關節的外展活動, 內收型骨折應限制做肩關節的內收活動。

        1. 3. 3 手術后1周練習用力握拳、伸指, 被動伸屈肘關節, 主動活動腕關節、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 2~3次/d, 5~10 min/次;2~4周可加大活動量, 并進行屈肘聳肩活動, 2~3次/d, 5~10 min/次;逐步加大活動力度和幅度;外固定解除后, 可進行肩肘關節全方位的功能鍛煉, 加大活動強度, 如托手屈肘、肘關節屈伸, 也可做彎腰劃圈、后伸探背、手指爬墻、肩關節的外展、內收、上舉等, 逐漸做提重物等活動。

        1. 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肩、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1]對患者恢復情況進行評價, 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 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2 結果

        6個月后對186例患者進行回訪, 根據肩、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 優138例, 良43例, 可5例, 差0例, 優良率97.3%。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良好, 健康教育效果滿意。

        3 小結

        在肱骨干骨折患者康復訓練中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在患者康復訓練中進行健康教育, 量化康復訓練內容, 可使患者功能鍛煉更到位、具體, 患者肢體功能恢復良好, 提高護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杜天信, 李無陰.正骨規范.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6.

        [2] 岑澤波, 朱云龍.中醫正骨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1: 66.

        第2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肋骨骨折;功能康復

        肋骨骨折是較為常見的胸部外傷,多根多處肋骨骨折后可導致反常呼吸(連枷胸),縱膈左右撲動,影響氣道的換氣,引起體內缺氧和二氧化碳滯留,并影響靜脈血液回流,嚴重的可發生呼吸衰竭,危及病人生命。2009年6月-2011年12月我科采用環抱器治療多發肋骨骨折病人45例,根據患者年齡和全身情況進行一系列康復訓練,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其中男39例,女6例。年齡18-56歲,平均37歲。均經X線檢查確診。致傷原因:車禍傷24例,墜落傷11例,打架傷9例,重物撞傷1例。單側肋骨骨折41例,雙側4例。合并損傷:肺挫傷12例,血和(或)氣胸:38例。

        1.2 功能康復訓練方法

        1.2.1 術前 呼吸道準備吸煙會增加支氣管分泌,加重呼吸道癥狀。應在術前戒煙、進行深呼吸及咳嗽訓練,以利于術后肺膨脹。

        深呼吸訓練:腹式呼吸身體放松,左右手分別放在腹部和胸前。吸氣時用鼻吸入盡力挺腹,胸部不動;呼氣時用口呼出,同時收縮腹部。每分鐘呼吸7-8次,每次10-20分鐘,每天2次。縮唇呼吸吸氣時用鼻子,呼氣時縮唇輕閉,慢慢輕輕呼出氣體。吸氣和呼氣的比例在1:2進行,慢慢地呼氣達到1:4作為目標。呵欠動作每5-10分鐘呵欠一次,持續吸氣5秒鐘后慢呼氣。

        咳嗽訓練:坐位咳嗽時身體稍向前,側臥位咳嗽時,屈膝側臥。緩慢深吸氣,屏氣幾秒鐘,然后張口咳嗽2-3聲,咳嗽時收縮腹肌,或用手按壓上腹部,幫助咳嗽。停止咳嗽,縮唇將余氣盡量呼出,再緩慢深吸氣,重復以上動作。連續2-3次后,休息幾分鐘后再重新開始。

        霧化吸入:術前藥物霧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15-30分鐘。

        教會病人做軀干和下肢主動運動。

        1.2.2 術后 鼓勵病人深呼吸咳嗽并早期臥床活動。術后6小時(患者全麻清醒后),開始做五指同時屈伸、握拳運動,每次3-5分鐘,每日3次;術后第1天開始肘部屈伸運動,清晨用患側手刷牙、洗臉、就餐時用患側手持碗、杯;術后第2天開始梳頭運動,頸部不要傾斜,肘部抬高,保持自然位置每次3-5分鐘,每日3次;術后第3天開始上臂運動:運動時為保護患側上肢,用健側受拖住肘部,做上肢上舉過頭運動,每次3-5分鐘,每日3次;術后第4天開始肩膀運動逐步將患側手放于枕部,觸摸對側耳朵。開始時用健側手予以協助,逐漸將患側手越過頭頂,觸摸對側耳朵每次3-5分鐘,每日3次;術后第5天開始綜合運動,包括擺臂運動、雙手左右大幅度運動。為避免患側與健側差別,應共同用力。上肢上舉動作、雙上肢交替上舉、煽動臂膀運動、雙手十指在腦后疊加,兩肘在前面開合,保持兩肘高度一致,并向后大范圍展開,每項運動每次3-5分鐘每日3次。

        2 結果及隨訪

        本組隨訪6-12個月,術后1個月復查胸片,肋骨骨折對位對線好,無環抱器松動移位,胸廓無畸形,肺功能大部分良好。術后3-6個月后骨折愈合,肺功能正常,恢復正常勞動力。本組均未發生護理并發癥。

        3 討 論

        肋骨骨折,特別是多發肋骨骨折的治療原則包括了固定胸廓及防治并發癥[1]。肋骨環抱器是解決固定胸廓的問題,術前及術后的康復訓練則是解決防治并發癥的問題。術前呼吸道準備和術后循序漸進的早期活動可促進整個機體功能的恢復,防止肺部并發癥[2],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肺功能的順利康復,使病人能夠早日返回社會,自食其力。

        參考文獻

        第3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制定康復計劃卡:出院時由責任護士為患者評估,根據診斷、受傷部位、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患肢末梢血循及出院時的心理狀態制定康復計劃卡,卡的正面印有醫院,本科室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的姓名,科室聯系電話及電話隨訪日,并印有科室的服務理念;卡背面由責任護士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的具體康復訓練方法及訓練時間,并由責任護士按照卡片上的訓練方法指導患者,使患者掌握各階段功能鍛煉的意義、方法和注意事項,功能鍛煉應遵循個體化、漸進化、全面性三大原則。即使出院后在家中也能自行逐期進行康復鍛煉。

        電話隨訪: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將患者的診斷、手術方式、手術日期、切口愈合情況、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填寫在電話隨訪登記本上。每周五下午有本組責任組長電話隨訪,詳細了解病人用藥、傷口換藥時間、愈合、患肢感覺血循、外固定及功能康復情況,針對病人狀況指導功能鍛方法。將每次隨訪內容詳細記錄備查,為下次隨訪提供依據。

        了解患者傷口情況:電話隨訪時要詢問患者傷口愈合情況,如果傷口有紅腫和分泌物,則要繼續服用抗炎藥,每隔兩天換藥一次,如果傷口干燥無紅腫可停服抗炎藥,也不需換藥包扎。

        了解患肢康復訓練舒適度:詢問患者佩帶外固定有無不適,患肢有無紅腫痛,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質和手術方法不同而靈活掌握,遵循主動與被動相結合,活動幅度從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度進行練習,以達到防止關節功能喪失和肌肉廢用性萎縮。如鍛煉后出現不適或疼痛應及時聯系,防止意外發生,并進一步調節功能鍛煉的度和量,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復診:督促患者出院后一月帶上病歷和出院小結來院復診,并預約好主管醫生。通過X線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和醫生一起觀察功能康復效果,了解出院后康復的情況,指導功能恢復正常的患者按計劃進行康復訓練,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指導修改康復計劃。

        了解患者康復訓練后的心理狀態,康復效果好的要給予鼓勵,有的患者會因為進展緩慢而感到失望失去信心,應使患者認識到功能恢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要堅持鍛煉才能看到康復的效果,以提高康復訓練的興趣。

        根據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斷肢再植功能評定試用標準,兩組病例中都有完整的隨診記錄,隨診時間為6月~2年,實驗組優為58例,表現關節自主活動與正常相比相差5°~10°指端痛溫覺全部恢復,兩點辨別差3~5mm,日常生活活動均完全自理,均已參加原工作。良為39例,表現關節自主活動與正常相比相差10°~15°,指端痛溫覺大部分恢復,兩點辨別差5~8mm,日常生活活動均基本自理,已參加較輕的工作。

        第4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32例,男20例,女12例,其中左側14例,右側18例,年齡5~12歲,平均8歲,骨折分類:屈曲型28例,伸直型4例。

        2 康復訓練方法

        2.1 心理治療 兒童骨折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配合差,早期普遍存在著對治療的恐懼心理,因此對早期訓練中產生的疼痛應嚴格控制,尤其對肘關節屈曲時的疼痛應提前向兒童說明,爭取家屬和兒童的配合。

        2.2 運動療法

        2.2.1 拆石膏前運動療法主要以肌肉等長收縮和腕手功能訓練為主。

        2.2.1.1 肌肉等長收縮 在石膏固定期間,行肱二、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每組10~15個,每次5組,每天5~6次;行撓側和尺側伸屈腕肌的等長收縮訓練,每組20~30個,每次5組,每天3次;行伸指總和屈指總等長收縮訓練,每組20~30個,每次5組,每天5~6次。

        2.2.1.2 腕手功能訓練 每次手腕向四個方向最大限度的主動活動,每天3~4次,每次20個。加強手骨間肌和內在肌的練習,采用皮筋抗阻,握拳抗阻等方法,每天5~6次,每次20個。

        2.2.2 拆石膏后運動療法以肘關節主動或輔助活動為主。

        2.2.2.1 伸屈肘練習(主動練習):將患肘置于OT桌上,患兒取端坐位,肩與OT桌面等高,矚其用力屈伸肘關節至最大,每組 15個,每次2~3組,2次/d。伸屈肘的比例為1:2。

        2.2.2.2 助動訓練 患者同主動訓練,雙手平握一木棒,用健側上肢動患肢伸屈肘關節,每次力求做到最大范圍,并停留1 min,每組20個,每次3組,每天做3~4次。

        2.2.2.3 CPM訓練:使用上肢CPM機,循環速度3分20秒,角度0~120度,患者每天兩次被動訓練肘關節,每次訓練30 min,每天訓練肘關節力求屈伸進展角度2度左右。

        2.3 物理治療

        2.3.1 以蠟療為主。采用盤蠟法每次30 min,在運動療法之前進行。蠟療時用塑料薄膜和毛巾分層包裹蠟和肘部,使蠟和肘部充分接觸。

        2.3.2 采用保鮮袋里加入2:1的冰水混合物進行冰敷,保證其溫度控制在0~4℃,冰敷時間15~20 min。在運動療法之后進行。

        3 討論

        肱骨髁上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兒童骨折之一,目前骨科治療仍選用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對于一些復位比較困難而又不穩定的患者,可采用透視下復位+克氏針固定+石膏固定;對GartlandⅢ型伴神經損傷患者采用切開復位+石膏內固定。術后常規石膏固定肘關節2~6周。

        主動訓練和助動訓練主要目的是提高肘關節屈伸肌肉的自身募集率,提高屈肘肌肱二頭肌和伸肘肌肱三頭肌的單位時間內的屈伸強度。主動訓練同時提高臂叢神經對屈伸肌肉的支配能力,助動訓練主要是用健側來牽引與運動方向相反的攣縮的關節囊肌肉肌腱等。主、助動訓練主要是提高肘關節屈伸角度。主動訓練對肌力的提高有明顯作用,適當抗阻作用更明顯。

        第5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運動療法 肌張力 共濟失調 康復訓練

        【Abstract】 Cerebellar ataxia sex is the cerebellum injury after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its main symptom for neural control disorders, balance ability is poo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extensive research, there is no effective cure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o find an experiment, simple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alleviate cerebellar ataxia sex.

        【Key words】 Exercise therapy Muscle tension Ataxia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運動療法是指采用物理治療方法時主要以力為因子的治療方法[1][2],其優點為通過設置合理的運動處方來使患者得到身體功能的全面改善,此方法作為康復治療的核心方法,在康復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合理、有效的運動處方可以使患者盡快的康復[3],因此如何設置合理的運動處方成為了學者們研究的重點,本文介紹針對一例小腦性共濟失調病人設置的運動處方,為學者研究提供一種借鑒。

        1 實驗對象資料

        實驗對象,男,15歲。2006年因車禍導致小腦性共濟失調,曾在車禍中左側鎖骨,左側股骨骨折,車禍后患者住院昏迷四個月后蘇醒,患者主要癥狀為:左側手臂與腿出現肌肉萎縮,左側肱二頭肌與股二頭肌肌張力明顯增大。顱腦MRI顯示,患者小腦部有淤血,全身CT圖像查示,患者骨折處預后良好,骨折愈合處無偏移。右側手無法完成指鼻試驗,出現神經性放電現象。具有典型的閉目難立特征,患者雙腳平行并立時,無法閉眼超過1秒。

        實驗前對患者進行的測試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治療前的測試數據

        測試項目成績(單位)

        坐位體前屈-18.9(cm)

        俯臥撐7次(膝關節著地)

        選擇反應時1.112(s)

        握力左手:13.2(kg)

        右手:23(kg)

        單腳站立左腳:2.7(s)

        右腳:7.1(s)

        2 運動處方方案

        運動處方的設置主要圍繞如何降低患者肌張力,增強肌肉的力量,并通過進行平衡練習來達到緩解患者閉目難立的癥狀,增加指鼻的穩定性。運動處方實施的時間為2010年1月4日到1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30,每天訓練時間為6小時。

        2.1柔韌性練習

        柔韌練習之前患者需進行10分鐘的熱身活動,熱身器械為跑步機,負荷起始為3.5,逐漸增加,通過心率監控來確定熱身的負荷,心率應控制在120-130次/分。熱身結束后馬上進行柔韌牽拉,股二頭肌的被動牽拉:患者取坐位,雙腿伸直,髖關節彎曲,雙臂伸直用手觸摸足尖,康復師用力壓于患者的背部,使其腿后側股二頭肌得到充分的拉伸。每天6次,每次3組,每組至少牽拉90秒。肱二頭肌的被動牽拉:每天6次,每次3組,每組至少牽拉30秒。

        2.2力量訓練方案

        2.2.1肱三頭肌的訓練

        對患者設置三種肱三頭肌鍛煉方法,其鍛煉方法如表2所示:

        表2 肱三頭肌訓練方案

        訓練方法器械負荷(kg)組別

        坐位胸前推推臂器455

        坐位伸肘關節啞鈴155

        頸后臂屈伸啞鈴55

        2.2.2 股四頭肌的訓練

        訓練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股四頭肌訓練方案

        訓練方法器械負荷(kg)組別

        坐位伸膝關節M4仰臥式倒蹬訓練機785

        負重單腿蹲起啞鈴685

        2.2.3其它肌肉的訓練

        其它肌肉的練習包括:背闊肌、伸腕肌群、脛骨前肌、胸大肌。

        鍛煉方法如表4所示:

        表4 其它肌肉的訓練

        鍛煉的肌肉訓練方法器械負荷(kg)組別

        背闊肌直臂下壓拉力器285

        胸大肌夾胸夾胸器 285

        伸腕肌負重伸腕啞鈴2.55

        脛骨前肌負重足背伸啞鈴305

        2.3平衡訓練

        平衡功能是人體維持正常及完成各項日常生活活動的基本保證[4],平衡功能的維持依賴于感覺器官對人體所處位置信息的正確接受及輸入,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對這些信息的加工及整合,還有運動系統對中樞信號指令的正確反應等等[5]。

        訓練時患者在具有上肢支持功能的椅子上進行靜態平衡訓練,并逐步縮小基底支持面;同時還要叮囑患者積極活動頭部、上肢及軀干以改變身體重心,并指導其進行動態平衡訓練及骨盆控制訓練。訓練時,治療師一手扶持患者傾斜側的上肢或軀干,另一手則扶持患者肩部向傾斜側方向加力,以加強其頭部的調整反應及健側軀干的側屈功能,如平衡積分小于7分的患者應每日訓練2次,每次訓練30 min。

        3 治療后的評價

        患者在接受康復治療兩周后進行一次測試,指鼻試驗時,患者可以穩定的指鼻時間超過100秒;閉眼單腳站立超過10秒。治療前后數據對比如表6:

        表6 治療前后測試數據對比

        測試項目測試前成績(單位)測試后成績(單位)對比(+提高 -降低)

        坐位體前屈-18.9(cm)-5.7(cm)+13.2(cm)

        俯臥撐7次(膝關節著地)16次+9次

        選擇反應時1.112(s)0.634(s)+0.478(s)

        握力左手:13.2(kg)左手:18.8(kg)+5.6(kg)

        右手:23(kg)右手:34.4(kg)+11.4(kg)

        單腳站立左腳:2.7(s)左腳:7.46(s)+4.76(s)

        右腳:7.1(s)右腳:16.82(s)+9.72(s)

        如表6所示:患者在接受康復治療后,其身體形態與機能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坐位體前屈顯示的是患者的柔韌功能,提高了13.2cm;俯臥撐與握力顯示的是患者的力量素質,分別增長了9次和5.6kg、11.4kg;選擇反應時顯示的是患者的反應能力,提高了0.478s;單腳站立顯示的是患者的平衡能力,左右腳分別提高4.76s和9.72s。

        4 討論

        柔韌訓練是為了提高患者的柔韌性及關節的活動度,在柔韌性和關節活動度恢復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進行肌肉力量的訓練,這是康復訓練的基本原則[5],本文的柔韌訓練采取多次牽拉的方式,保證了牽拉的時間與頻次,可以使患者的柔韌性得到有效的恢復。

        力量訓練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分析患者癥狀后,選擇所要鍛煉的肌肉進行專項訓練,欲通過肌肉力量的增加來降低患者的肌張力,從而使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針對患者的目標訓練肌肉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訓練中通過器械的刻度來監控患者的力量變化情況,使力量練習量化。肱三頭肌的訓練主要是降低患者上肢肱二頭肌的肌張力,改善患者走路時手臂的緊張狀態,同時穩定與肱二頭肌配合穩定患者的肩關節與肘關節,從而改善患者的指鼻穩定性[6][7][8][9]。

        平衡訓練是共濟失調患者訓練的主要內容,完整對稱的人體結構組成、前庭系統、視覺調節系統、身體感覺系統、大腦平衡反射調節功能、小腦共濟協調系統以及肢體肌力、肌張力平衡等在人體平衡功能的維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兩周的運動療法的實施,可以看到患者的穩定性有明顯的提高,左右腳閉眼單腳站立的數據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鼻試驗的時間有了顯著的提高,從原來的無法完成指鼻增加到指鼻時間穩定100s,由此可見,采用運動療法,以力量訓練為主,改善患者肌張力來改善患者關節穩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

        5 結論

        5.1通過目標肌肉的訓練,可以改善患者關節穩定性、減少肌張力。

        5.2平衡訓練能改善患者走路的穩定性。

        5.3通過力量訓練為主的運動療法對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的康復作用明顯。

        參 考 文 獻

        [1] 畢勝.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的起源與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3):739-743.

        [2] 勵建安.運動療法進展[J].繼續醫學教育,2006,30(5).

        [3] 王文清,晁志軍等.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在腦損傷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10).

        [4] 陳惠君,朱雨嵐等.平衡訓練對不同年齡共濟失調患者步行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3).

        [5] 張軼美.小腦性共濟失調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12(27).

        [6] 李欣.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患者10例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8,4(3).

        [7] 劉寧疆,張本恕.肌張力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3,36(12).

        第6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選擇本科臨床上行THA術后患者60例,隨機分為康復組和常規組各30例。常規組患者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出院后告之功能鍛煉方法。康復組進行系統的分階段完成功能鍛煉教育內容,出院后定期家訪、電話追蹤,指導患者功能康復。結果THA術后4周末,臨床效果評價:康復組患者及家屬康復訓練方法掌握98%,功能鍛煉計劃完成量96%,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高。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隨訪;功能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3)08―0007―03

        全髖關節置換(THA)術后的功能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平均住院日的縮短、住院費用的高昂,大部分患者不得不在家中度過康復期。而THA術后功能鍛煉是否有計劃完成,直接影響置換關節的功能恢復程度及生活質量。面對這種現狀,我院成立了護理隨訪管理中心,開展了電話回訪式及家庭隨訪式健康教育。現將我科從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進行護理隨訪的方法及效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行THA術后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齡60~82歲,平均70.5歲。其中骨水泥固定假體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體28例。手術方式用采用髖關節側方、后外側入路為主。采用隨機分組法,將60例患者分常規組、康復組各3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術后常規治療護理,指導功能鍛煉。常規組出院時給予出院指導;康復組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制定康復計劃,由隨訪組長進行系統的、有計劃、分階段的功能鍛煉指導。建立護理隨訪檔案。醫院成立護理隨訪管理中心,由醫院護理部主任總負責。下設辦公室,專人專職負責。由各科室提供要回訪的患者的一般資料,調查表中包括:人口學資料、住院治療情況、康復功能鍛煉計劃、出院康復指導等。建立患者隨訪檔案。科內排選主管護師一名,要求大專學歷、責任心強、有臨床經驗、善于溝通交流者,擔任隨訪組長。按照責任護士為分管的患者制訂個體化的康復計劃,系統地指導患者每階段的康復功能鍛煉。患者出院后發給圖文并茂的《人工關節置換康復鍛煉手冊》,接受患者咨詢,并定期電話回訪與家庭隨訪;進行跟蹤每階段的功能康復程度、修正康復計劃。

        1.3評價指標

        1.3.1以吃飯、穿衣、洗澡、入廁為指標評價ADL

        此4項活動全部自理為生活自理;1項或多項需要部分幫助為生活不能自理,生活全部自理無部分自理患者統計有效。

        1.3.2術后康復訓練計劃完成量

        測量4周末時,2組在接受康復護理指導后完成任務規定動作的能力,設定完成4階段規定動作的90%以上為優,80%~89%為良,70%~79%為中,70%以下為差。

        1.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取P

        2結果

        康復組患者及家屬通過護理隨訪健康教育干預后,對康復知識及功能鍛煉的方法的掌握、功能鍛煉計劃完成量、ADL三方面比較,術后并發癥康復組優于常規組,2組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第7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功能鍛煉;骨科患者;心理護理

        1前言

        康復的一般原則應盡量減少因創傷或疾患所致的病廢后果,使功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恢復;對可以預防的并發癥,應避免其發生,一旦發生則積極治療;康復應盡早開始,在病情及治療措施允許情況下,愈早開始,功能恢復愈快;康復治療的實施,主要依靠病人的主動鍛煉,沒有病人的積極努力,康復難以收效。康復訓練方法應是積極的、引起興趣的、循序漸進的,才能較易達到康復效果。功能鍛煉是骨科所有疾病治療的重要內容,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和恢復關節運動的幅度,防止關節僵硬。功能鍛煉的最終目的是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骨科患者早期功能鍛煉的措施

        (1)脊髓損傷患者的康復

        脊髓損傷截癱,涉及呼吸、循環、消化、肌肉及骨關節系統,為了維護患者生命及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要求對患者進行早期及全面康復。

        1)下肢截癱患者的功能鍛煉:臥床練習上肢伸肌與屈肌力量鍛煉,可利用啞鈴,拉力、拉桿等鍛煉,脊柱穩定后可以舉杠鈴。在床上可練習自己搬動下肢翻身、練習起坐及坐穩等;坐位練習穿脫內衣褲、外衣褲、襪子、鞋子等雙上肢撐起軀干。搬動肢體。下肢穿脫支具等;站立練習扶床站立,帶支具站立、站穩,不帶支具站立、站穩,用步行雙杠行走或步行車行走,用拐行走;從床上到輪椅,從輪椅上床,在輪椅上完成各種生活需要的動作,如洗漱等。

        2)四肢癱瘓的功能鍛煉:四肢全癱患者,即便是經過艱苦的鍛煉,也難于做到站立與行走。因此主要是臥位與坐位的鍛煉。截癱手的鍛煉,不完全癱瘓手或經過功能重建手術的手,有部分肌肉活動,主要鍛煉捏與握的功能,練習捏住湯匙并用之進食,再增加力量捏住更重的物品。在坐位姿勢還要鍛煉進食、洗漱、閱讀等,坐便桶及自己清洗也要鍛煉。

        (2)手部損傷的康復

        不是每一個手外傷或手疾患病例都需要康復,主要是一些手部慢性病變狀態,如急慢性水腫、疼痛及過敏、關節活動喪失需要進行康復以恢復功能。(1)腕關節的功能鍛煉。用健手幫助患手腕做背伸、掌屈、尺偏和撓偏活動。用兩手背相對以練習掌廂及兩手掌相對使前臂放于胸前,則練習背伸。將手掌平放桌面上使前臂垂直于桌面則練習了背伸。

        (2)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功能鍛煉。各關節的屈曲以指尖達掌橫紋為正常。掌指關節多有過伸。鍛煉方法最簡單者為用力握拳與伸指。用一系列不同粗細的圓棍,最細如鉛筆,從抓握粗棍開始,逐漸達到握住最細的。練習對掌捏物可用一組大小不同的物體,例如橡皮、紐扣、銅錢、曲別針等,練習捏起上述物體,從大到小等。(3)恢復肌力的鍛煉。除抓握物體、伸指等鍛煉外可利用提拉重錘、抓啞鈴、彈簧拉力計等進行。每日將手舉過頭頂25-50次可預防肩僵硬。

        (3)周圍神經損傷的康復

        對于周圍神經傷的康復,最重要者在于精細的神經吻合。只有良好的神經吻合,才能期望獲得較好地功能恢復。影響功能恢復的因素是腫脹。術后患肢抬高應高于心臟以利回流,不用冷敷,不用吊帶懸吊前臂,而是每日將手舉過頭數十次,坐下時將前臂放在桌子上。前臂神經傷修復后,不要固定掌指關節與指間關節,以便活動手指。先將手置于低速漩渦水中15-30分鐘,以后逐漸增加漩渦速度,以病人能忍受為限。按摩過敏區,可用皮膚洗劑。有水腫者抬高患肢。用觸摸拿取不同的物品以去除過敏。如不同纖維織物、皮毛、毛毯、絲織品、沙粒、口袋、泡沫塑料、冰塊等反復觸摸,從平滑的到粗糙的,逐漸適應,去除過敏。

        (4)骨與關節損傷的康復

        骨折,特別是關節內骨折,經過外固定之后,常發生關節活動障礙,尤以骨折愈合遲緩或形成骨不連接,經過長期外固定者更為嚴重,甚者關節僵硬。其原因不外關節內粘連與關節外肌肉粘連與攣縮。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及治療,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早期康復措施如下: 1)抬高患肢、消除腫脹。2)肢體末端的關節,進行活動鍛煉。上肢的手指、下肢的趾多未包括在外固定之內,每日應多次進行活動鍛煉。3)固定肢體中的肌肉,行等氏收縮,每日進行多次,每次15-20分鐘,做成百次的收縮。幾種鍛煉在早期康復中甚為重要,由于患肢肌肉收縮,即可促進肢體的靜脈及淋巴回流,減少肌肉間的粘連,消除腫脹;又可減慢肌肉萎縮,給骨折處以生理壓力有利其愈合。兩者均有利于以后的功能恢復。4)骨干骨折兩端關節或骨折關節的活動,需視治療及固定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鍛煉方式。5)連續被動活動,用于股四頭肌成形等手術后。早期活動關節的有利條件是,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完全機化,鍛煉的難度不大,可較快地恢復功能。但早期鍛煉需以治療原則為指導,此期中骨折尚未愈合,鍛煉活動時,需避免發生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動,例如肱骨髁上骨折,伸型者屈肘牽引,可行屈曲活動而不能伸直鍛煉。因此,應在指導下進行鍛煉。

        3結語

        總之,通過各種正確的康復護理,才能使患者縮短疾病的療程,減輕痛苦,加速康復,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活能力和勞動能力,盡快、盡早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陳靜,陳新勝,畢素清.實施康復護理訓練計劃對骨科

        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作用.內蒙古醫學雜志, 2005,3

        [2]寧寧.骨科康復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5:65

        [3]李娟,徐燕.上海市骨科康復護理現狀調查研究.

        護理學報,2007,14(2)

        第8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關鍵詞】 骨筋膜室綜合征

        骨筋膜室綜合征(OCS)是四肢骨折后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之一,由于四肢的肌肉和神經都處于由筋膜形成的間隔區之中,當其中的壓力增高時會影響血液循環及組織功能,最后導致肌肉壞死、神經麻痹,若能早期監護和康復治療,可避免或降低肢體的致殘率。本院2004年7月至2007年6月,對56例OCS患者采取早期的動態監護措施及康復訓練,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6例,男41例,女15例,年齡21~69歲(平均45.5歲);左前臂骨折3例,右前臂骨折6例,左脛腓骨骨折22例,右脛腓骨骨折23例,右股骨骨折2例;車禍碾壓傷46例,塌方砸傷8例,石膏和夾板外固定后各1例。就診時間:傷后2h 16例,4h 31例,9h 7例,25~30h 2例。通過Whitseide測壓法[1]測定患肢各骨筋膜室壓力,按≥2.75kPa提示OCS發生可能(本組42例),≥4kPa時,OCS診斷成立(本組14例)。確診OCS 14例中立即采用筋膜切開減壓手術、皮膚初期縫合12例,另2例延遲切開手術;OCS發生可能42例行保守治療。隨訪6~12個月,骨折愈合良好,未留有后遺癥,立即切開減壓手術的12例,術后消炎消腫,關節及肌力未受明顯影響,以上54例肢體功能恢復正常,延期切開手術2例因就診時間較晚,留有后遺癥(1例前臂雙骨折小夾板外固定30h切開減壓后遺留伏克曼氏攣縮,1例脛腓骨骨折石膏托外固定26 h出現馬蹄內翻足,功能全部喪失)。

        2 監護和康復訓練

        2.1 術前動態監護

        (1)早期觀察:OCS早期多有局部明顯的間隔區腫脹和不同程度的被動牽拉痛,本組中41例表現為創傷后患肢持續性劇烈疼痛且進行性加重,尤其當指(趾)呈屈曲狀態被動牽拉指(趾)時,引起難以忍受的疼痛,觀察時要鑒別原發傷還是肌肉缺血導致的疼痛,前者經復位及固定后疼痛可逐漸減輕,后者是受累肌肉被動牽拉痛或肢體遠端痛且靜止時仍疼痛。15例出現患肢腫脹(觸之較硬)、多發張力性水皰、肢體牽拉痛、皮膚暗紅、皮溫升高,或皮膚蒼白、皮溫降低、疼痛劇烈麻木,以及局部皮膚感覺障礙有蟻走感、足背動脈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提示病情加重,更應加強監護。(2)解除擠壓因素:制動患肢并適當抬高,置于心臟等高水平;局部禁用按摩和熱敷;患肢制動,避免增加組織耗氧量,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運變化,測筋膜間室內壓力[2]。(3)監測遠端脈搏及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早中期,遠端動脈搏動、指(趾) 端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可以正常,溫度可稍高于正常側,因此不能以橈動脈或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為OCS的早期診斷依據;晚期表現為組織壞死征象,其遠端動脈搏動消失,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或消失,肢體冰涼,表面紫黑或呈現大理石樣花紋[3],受累間隔內肌力減弱、組織腫脹,使動脈與皮膚距離增大,脈搏相對減弱,若脈搏真正消失,則可能是血管損傷或晚期OCS致動脈閉塞。(3)疼痛的處理:13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腫脹、皮膚暗紅、多發性張力性水皰,給予20%甘露醇250ml加地塞米松10mg快速靜滴,分別間隔2、4、6h各1次,后改為每6h 1次,連續用藥3d,并應用抗生素。用藥4h尿量開始增多,血壓平穩,疼痛腫脹有所減輕,Whitseide≤2.8kPa病例,連續治療3~5d癥狀基本消失后,給予骨折內固定,術后3~6周行膝踝關節功能訓練。35例出現患肢明顯疼痛腫脹,并有局部皮膚感覺障礙有蟻走感者,給予20%甘露醇加654-2 10mg快速靜滴,每2h 1次,用藥6次后,根據患肢的癥狀、體征及Whitseide,改為每4h 1次,連續用藥3~5d后,患肢癥狀基本消失后予骨折內固定。

        2.2 術后康復護理

        對于OCS患者,多采用徹底減壓術。在行筋膜切開減壓術治療的12例中,其深筋膜保持開放、切口內留置負壓引流管,引流液30~50ml/d,且傷口滲液較多,除傷口換藥1次/d、清除壞死組織外,抬高患肢,密切觀察傷口分泌物的性質、量、顏色,同時,測體溫4次/d,記錄血常規、尿常規、傷口分泌物培養及藥物敏感實驗結果,觀察動脈搏動和指(趾)端血運、感覺、活動及皮膚溫度,如發現末梢溫度降低、紫紺、麻木、疼痛等逐漸加重,首先考慮是手術減壓不徹底[4]。本組3例因傷口滲出過多,引起低蛋白血癥,給予適當的輸血或血漿、白蛋白。還須確保病室內空氣清新,冬季開窗通風3次/d,夏季通風并保持23℃~25℃室溫;術后患者臥床時間較長,護理時特別要注意防止壓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由于護理到位,本組11例60~69歲患者,未發生并發癥。因創傷的意外和突然,使患者心理受到極大沖擊,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此應早期進行心理干預,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以積極配合治療。

        2.3 早期功能康復

        患者入院時就應保持患肢正確的功能位,最大限度地避免功能障礙和畸形。術后第1天進行以主動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輔的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除患肢外的各關節的主動活動。患肢訓練方法:股四頭肌等長收縮10s,休息10s,每10次為一組,每天完成5~10組[5];負重訓練: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逐漸增加力量;牽引訓練:從5kg逐漸加至25kg,3次/周,同時還應做前臂旋轉練習。術后應予以局部理療、肌力增強訓練、持續被動運動(CPM)和關節活動訓練。本組3例腓骨骨折患者切開4個筋膜隔區減壓,1周后開始下肢功能訓練。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甘露醇加地塞米松、抗生素治療。

        【參考文獻】

        1 陸裕樸,胥少汀,郭寶豐,編. 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3.136.

        2 劉麗娜,王愛蘭.骨筋膜室綜合癥的臨床預防及護理.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6):46~47.

        第9篇:骨折康復訓練方法范文

        【摘要】 隨著交通的飛速發展,交通事故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而且人口老齡化、骨質疏松的人越來越多,骨折的發生率明顯增高,尤其膝關節周圍骨折是目前骨折治療中較為棘手的問題,易發生關節運動受限、功能受損,單純內固定因為材料的限制有時不能有效固定,單純外固定因為骨折涉及關節面而導致固定困難,外固定時間長對關節功能恢復不利,并且術后的康復鍛煉將直接關系到關節功能的康復. 目前,雖然臨床上報道有很多的康復鍛練方法,但各種方法的適應癥、禁忌癥及康復效果均有不同,我們重點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康復方法進行綜述,闡明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適應癥及禁忌癥,以有益于臨床醫師在今后的治療中掌握.

        【關鍵詞】 膝損傷;骨折;功能康復;術后;CPM

        1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康復的重要性

        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患者,易發生關節運動障礙,其術后鍛煉的早晚、鍛煉的方法直接關系到關節功能康復的效果. 關節周圍骨折的傳統治療原則是修復病理性組織后固定,待組織愈合后再進行功能鍛煉,常常引起關節囊粘連、攣縮,甚至關節僵硬或強直,不得不行手術松解. 尤其是膝關節周圍骨折,因膝關節承重大,結構復雜,許多同道進行了很多研究,以前的學者多主張膝關節周圍骨折后患肢以制動為主,以利于組織修復,因制動所造成的膝關節功能障礙在所難免;但若強行被動活動常引起再損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2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功能康復方法的發展

        對于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患者,手術方式、內固定方法的選擇和術后關節功能恢復有很大關系,有經驗的臨床醫師術前就會考慮到骨折愈合后關節功能如何恢復的問題,所以高明的醫師常常會將手術方式、內固定方法及術后康復方法聯系在一起并綜合考慮各種方法的利弊后才作出決定. 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醫生Salter從開胸術胸骨截骨或肋骨骨折后能在胸廓的反復運動中愈合的事實中得到啟發,經大量實驗研究提出了骨關節術后持續被動活動的概念[1](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骨軟骨關節持續被動活動理論. 采用下肢CPM活動器對膝關節周圍骨折牢固內固定術后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療效滿意. CPM鍛練的優點有:① 持續被動活動增加了關節軟骨的營養與代謝,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如肌腱、韌帶等的修復,并刺激且有雙重分化能力的細胞向關節軟骨轉化,抑制了關節損傷及術后患者的疼痛,促進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且使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 ②CPM使肌肉處于無收縮狀態下被動活動,不會產生使復位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剪應力,避免內固定的松動或骨折端移位[2]. 鮑磊等[3]通過對36例膝關節周圍骨折采用內固定與外固定架超關節固定治療,術后行股四頭肌鍛煉和CPM鍛煉,最后認為超關節外固定結合有限內固定手術,術后CPM鍛煉是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較為理想的方法. 林世榮等[4]采用髕骨牽引預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伸膝裝置僵硬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他們認為骨牽引可以防止股四頭肌及肌腱的攣縮和粘連,可恢復髕上囊的活動度,防止髕骨支持帶攣縮. 持續牽引和改變屈膝角度以及被動活動,可以防止股髁、髕股、脛股關節面及后關節囊發生粘連,使膝關節功能得到較大的恢復. 萬春友等[5]對74例膝關節周圍骨折采用不同的內固定方法并選擇性結合應用早期主動股四頭肌收縮及踝關節運動、早期CPM運動、作業治療、物理治療等手段,采用Karlstrom和Olerud肢體功能評定標準[6-7]來判定療效, 他們認為對于膝關節周圍骨折應選擇合適的堅強的內固定[8-10],以外固定架為首選,其次可選擇解剖鋼板或交鎖髓內釘;術后要盡早行功能鍛練,主動進行股四頭肌收縮訓練,早期(術后1~3 wk)CPM持續被動活動能防止關節內及關節外粘連[11],專業醫師的作業治療對防止或松解早期膝關節粘連有很好的效果. 潘鴻志等[12]認為對骨質疏松性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治療應貫徹積極手術、早期主動功能鍛煉、延期負重的原則,以最大限度恢復膝關節功能,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還應聯合用藥補鈣,只有做到骨折與骨質疏松的治療并重,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康復效果. 董紀云等[13]對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發生膝關節僵直的患者行小切口膝關節粘連松解并連續被動活動治療獲得較好的功能恢復. 盤柏軍等[14]在膝關節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采用麻醉下持續被動運動對預防膝關節僵直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國際內固定研究會(AO/ASIF)微創內固定系統(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是一種新型內固定系統. 第一代LISS研制于1995年,先后用于股骨遠端、脛骨近端骨折的治療. LISS作為“生物力學固定技術”的典型代表及與自鎖內固定裝置成功的有機結合,能明顯改善一些在傳統鋼板螺釘接骨方式下手術難度較大、預后欠佳或并發癥發生率高的骨折的治療效果. LISS的預先解剖塑形鋼板,輔以自鎖、自攻、成角、單皮質固定的螺釘,提供了更高的穩定度;通過螺釘與鋼板鎖定提高固定程度而非依賴鋼板與骨面摩擦產生固定效果,使得內固定物對骨膜的干擾降至最低,有利于骨膜的灌注,且鋼板通過射線可穿透的引導手柄插入肌肉下間隙內并為經皮鉆入螺釘提供準確的定位,明顯降低了軟組織并發癥的發生率,不僅內固定強度高,術后可以早期功能鍛練,而且因為手術對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創傷小、不損傷關節附屬結構,因此術后發生關節內外粘連的機會小,明顯降低了關節僵直的發生率[15]. 微侵襲鋼板接骨術(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也是在國外新興的一種微創技術,是以生物學內固定為基礎,與LISS有類同之處,也不直接剝離和暴露骨折區,不破壞骨折區軟組織血供,降低或減輕了傳統內固定治療的并發癥,無手術過程中大出血及副損傷的報道,但對C形臂顯示功能及骨科醫師操作技術有較高的要求[16-17],手術時間可縮短60%,可早期活動,避免了并發癥,術后可以獲得較好的功能恢復. Farouk等[18]通過新鮮尸體股動脈注射藍色硅酮后的解剖研究,結果表明傳統固定的骨動脈及滋養動脈均處于危象狀態,而生物學固定組未受明顯影響,骨膜及骨髓微血管灌注良好,表明生物學固定在維持動脈循環和灌流方面優于傳統鋼板固定.

        3目前各種方法存在的缺點

        雖然上述方法各有不同的優點,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主要有以下缺點: ①早期傷口未愈合,患者常因懼怕疼痛或意志力不強不進行或者不能堅持有效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練;② CPM鍛練可造成被固定骨折端移位、被修復韌帶撕裂和傷口愈合不良,使用時會增加骨折處的應力,容易引起內固定松動,臨床上關節周圍骨折嚴重不能堅強內固定者、軟組織損傷重者或骨折合并膝關節韌帶損傷修復者等均不宜早期CPM鍛練,而且在當前國內多數基層醫院并未配置CPM;③ 髕骨骨折的患者不能施行髕骨牽引;④ 國內中小醫院尚缺少專業康復醫師;⑤麻醉下持續被動運動松解粘連除了加重患者的痛苦,而且多次麻醉對老年人有很大的風險;⑥ LISS 和MIPO雖然國外和國內少數人報道對膝關節功能恢復好,但其價格昂貴,操作技術復雜,國內開展此項技術的醫院尚很少.

        4展望

        目前臨床上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出現膝關節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并不少見,仍然需要骨科醫師對此進行深入的研究,微創內固定系統的發展可能會減輕膝關節周圍骨折后功能受限的程度,臨床醫師應熟悉已有方法的優缺點,掌握各類方法的適應癥,術前要根據傷情選擇恰當的術式或內固定方法,術后宜選擇合理的康復訓練方法,以期達到較好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同時還需要探索更多、更好的康復方法和手段.

        【參考文獻】

        [1] Salter RB,Simmonds DF, Malcolm BW, et al.The biological efect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n the healing of fullthickness defect in articular cartilag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 the rabbit[J]. Bone Joint Surg(Am),1980,62(8):1232-1251.

        [2] 蘇奇. 持續被動活動在下肢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 中華創傷雜志,1997,3(1):51.

        [3] 鮑磊,馬華松, 周雪峰. 內外固定結合治療膝關節周圍骨折[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5,13(2):91-93.

        [4] 林世榮,溫東棟. 髕骨牽引預防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伸膝裝置僵硬[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2,19(4):587.

        [5] 萬春友,金鴻賓,夏群,等. 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功能康復[J]. 中國骨腫瘤病,2004,3(10):288-293.

        [6] OBricn PJ.Fracture fixation in patients having multiple injuries[J].Can J Surg,2003,46:124-128.

        [7] Tscherne H,Regel G,Pape HC,et al.Internal fixation of multiple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polytrauma[J].Clin Orthop,1998,347:62-78.

        [8] 管廷進,孫東升.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干骨折術后早期康復訓練[J]. 中國臨床康復,2003,4:592.

        [9] 王安慶,洪毅,張軍衛,等.四肢長骨干骨折骨不連的原因及治療康復訓練[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6,9:207-208.

        [10] 潭新玲,曹秀麗.下肢骨折術后患者的康復訓練[J]. 現代康復,2001,12:137-138.

        [11] Pape HC,Krettek C.Management of fractures in the severely injuredinfluence of the principle of “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 surgery”[J]. Unfallchirurg,2003,106(2):87-96.

        [12] 潘鴻志,胡立敏,李琪. 骨質疏松并膝關節周圍骨折的手術治療[J]. 江西中醫藥,2004,12:28-29.

        [13] 董紀云,盧世壁,王繼芳,等. 小切口膝關節粘連松解術后及連續被動活動治療膝關節僵直[J]. 中華骨科雜志,1997,7:675-677.

        [14] 盤柏軍. 麻醉下的持續被動運動預防膝關節僵直[J]. 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1995,10(4):230-231.

        [15] 王秋根,譚瑞星. 微創內固定系統在膝關節周圍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 國外醫學骨科學分冊,2004,25(4):252-254.

        [16] David L,HelOt DL,Paul Y.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of distal fracturesof the the tibia[J]. Injury,1997,28:22-48.

        [17] Perren SM. The technology of mininally invasive pereutaneous osteosynthesis (MIPO)[J].Injury,2002,33:VI-Ⅶ.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不卡网AV在线 | 亚洲国内自拍愉拍中文字幕 | 亚洲免费va在线播放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免费福利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