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就餐禮儀的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性
世界具有多樣性特點,這就遭際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得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的極大差異性,中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從以下四個不同方面的中西飲食的差異來淺談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飲食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一、飲食觀念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國家對于飲食觀念、味道和營養等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的是“色、香、味、形”的飲食觀念;而西方飲食文化強調的是“理性”飲食觀念,更多注重的是營養,要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中國地大物博,這就使得其具有多種飲食習慣和特色,具有很豐富法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在中國飲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應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們深受形而上學哲學觀的影響,他們對于飲食法要求過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這就是為何無論是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的原因。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飲食對于“營養”的關注度要大大超過中國飲食,雖然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但是,這些并不能抵過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國飲食中很多營養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可以說,中西方國家在追求營養方面都各有其側重和喜好,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的差異性
西方國家文化注重標準性和規范性,而他們在飲食上也不例外,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食物的烹制時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以調料的添加量為例,他們也會精確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調時間為例,他們可以精確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會按方配料,就連烹制的油溫和炸制的時間都要嚴格依規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飲食中同樣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性,只有幾種配菜的簡單變化,或者是擺盤上的些許差別。然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多樣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會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中國飲食呈現出相對較大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地區、廚師的習慣來調整或是改變食材或是調料的種類或是數量,即便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也會根據季節、場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調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達到“好”就行,這就為何在中國會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見,中西方飲食在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異性
中國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無論是何種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其樂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間,大家共同享用并邊吃邊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承擔著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關夾菜,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特點所決定,人們并不習慣或是并不喜歡“過度親密或是熱情”,他們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則,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是其個性原則的體現;即便是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進行勸酒或是夾菜,大家比較客氣,并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會邊吃邊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可以說,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
中西飲食上的差異性也體現在用餐禮儀上的不同。在中國,大家共同就餐時,不能自顧自吃飯,如果邀請他人來吃飯,主人一定要盡到職責——熱情款待客人,盡地主之誼。在吃飯的時候切不可將多余的飯菜再放回鍋里,要時不時給客人夾菜,不能讓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飯后,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而主人則需要跟著起身,不要客人動手勞動,請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國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夾菜敬酒,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發出聲響,即便是想要交談,也只能是與鄰座交談,不能進行遠距離交談。可見,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也極大顯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在很多方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而飲食作為中西方國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勢必會在相互發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很多西方飲食風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漢堡、薯條和可樂也日益成為了我們的飲食組成。在西方國家,很多中國餐館也大量出現并日益興旺,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國特色餐館,對中國的美食具有了濃厚的感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間的融合會越來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對方國家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和改變,既體現了其原有的風格,也融合了所到國家的飲食習慣,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總的來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們應當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參考文獻:
[1] 來驥.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當代融合[J].開封大學學報,2014(2).
[2] 萬苗苗.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5).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 培養策略
胡文仲教授將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定義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就是跨文化交際”。它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可以是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個人之間的交際活動,內容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觀點、價值觀、風俗習慣、禮貌、稱謂等方面。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我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交際日益增多。胡文仲指出:跨文化交際中“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加嚴重,更容易造成交流者之間感情上的不快。” 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導致的語用錯誤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語言知識只能幫助人們表達出形式上正確的句子,而語用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得體。如果我們將漢語的使用習慣帶入英語,就容易產生一些交流障礙,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因此在此交際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會使用交際他方語言,還應該了解該國文化,具備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獲得成功。
同時,對英語教學的研究表明:牢固的語言知識和出色的語言技能固然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對于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規范以及語言使用規范的了解也是跨文化交際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因素。因為跨文化交際是雙向互動的行為,所以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在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時也應該了解他方文化,理解和尊重對方的文化,當然這種理解和尊重是必須建立在對對方文化了解和認知的基礎上的。因此,具備一定的跨文化知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無論是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都顯得尤其重要。
《中職英語教學大綱》規定的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英語課程教學目標也提到“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中職英語教師要將培養中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中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重要目標。
中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1.明確目標,更新觀念,強化教師的跨文化素養。英語教師要明確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傳授英語語言技能,還要傳授學生跨文化知識,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要從重視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轉為語言和文化能力并重的培養模式。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決定教學效果,教師擁有良好的跨文化素養,才能有效地培B學生。因此教師要拓展視野,加強跨文化知識的積累,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以達到跨文化教學的要求。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觀看一些英文原聲影視作品,閱讀英文名著以及有關西方風俗習慣、人文地理、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專著;可以開展以跨文化教學為主題的教研活動;也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探討跨文化教學模式,集思廣益,以加強自身的跨文化教學能力。
2.充分準備,精心設計,將跨文化知識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上傳授英語語言知識,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同時要將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融入其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文化雙能力,從而實現學生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知識,并進行必要的補充,遵循適用和適度性原則,精心設計課堂,使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增加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增加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現行的中職英語教材中增加了一些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并做一些適當的補充,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上適時呈現。現以高教版中職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為例,講解西方國家party的相關知識:party是西方常見的社交活動。派對可以讓人放松身心,同時給人提供許多社會交往的機會。人們在派對上可以結交不同的朋友,了解來自不同地區的人的文化和生活習俗。派對可以在家中舉行舉辦,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場合進行。最常見的party有:Christmas party圣誕聚會,birthday party生日慶祝會,dinner party宴會,garden party游園會,welcome party歡迎會,housewarming party喬遷宴會,graduation party畢業晚會,cocktail party雞尾酒會,costume party化妝舞會,甚至還有hen party女性聚會和stag party男性聚會等。因party 的流行,現在還出現了一個專門的職業叫party planner派對策劃師。文化知識在課堂的導入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可以提問,可以討論,可以講故事,可以用視頻等等。
(2)比較文化異同,加深理解。教學中教師可將中西方文化進行對比,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加深學生對西方國家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高教版中職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1 Nice to meet you!中涉及到姓名,稱呼和地址的表示法,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使用對比的方法顯示中英表達習慣的差異。中文人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語中的表達順序剛好相反。在稱呼方面,漢語的習慣是姓或姓名或名字在前,稱謂在后;而英語正好相反,先說稱謂再說姓或姓名,而且名字不能直接與稱謂連用。再如地址的寫法,中文地址是按地點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而英文地址的表達是按從小到大的順序。
(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活化文化。現代信息技術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使用文本、圖片、音樂、視頻、電影等媒介呈現文化知識,讓學生多維感受具體形象的西方文化,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高教版中職英語《基礎模塊》第二冊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之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是關于悉尼兩日游的,教師在語言教學之前,可以先進行文化鋪墊,利用視頻簡單介紹澳大利亞的基本情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典型動物等,以及悉尼的特點和著名景點,進而引出課文內容:悉尼兩日游。如此,語言的學習有了文化背景,文化c語言相結合,充實了課堂內容,豐富了學生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4)模擬情境,體驗文化。情景模擬是指模擬事件發生的真實環境和過程,創設情境,學習者參與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正確理解并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英語文化教學中使用情境模擬教學法,讓學生作為主體體驗情境,感受文化魅力,能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發展實際操作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例如:在學習高教版中職英語《基礎模塊》第一冊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之后,教師可將所學語言知識與西方用餐禮儀結合起來,采用情境模擬法進行教學。首先,教師播放一段西餐就餐的視頻,并對西餐的用餐禮儀進行介紹和示范;然后,模擬西餐場景,讓學生分飾顧客和服務員進行表演,其他學生充當觀察員和評論員。表演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并對表演小組給出評價。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語言和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可以在一種比較投入的狀態下親身體驗西方文化,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自身的多種能力如:語言表達能力,觀察能力。
3.課后拓展,用心打造,構建跨文化知識傳播第二課堂。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局限于英語課堂教學之內,因為課堂教學受教學進度和時間的限制,無法充分傳授跨文化知識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充分利用課外時空,組織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給學生搭建一個良好的互動平臺,打造跨文化知識傳播的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和有效延伸,是切實可行的培養途徑。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教師可以給學生開書單,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有關西方文化書籍;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外國影片,學唱英文歌曲;可以鼓勵學生創作宣傳西方文化的英語板報、手抄報;可以舉辦英語晚會、英語角;可以開展有關西方文化的專題講座;可以舉辦各種形式的競賽如:辯論賽,英語故事大賽,英語短劇賽,跨文化知識大賽等。這些課外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又豐富了學習形式,拓展了文化的滲透空間。學生在此過程中既廣泛吸納西方文化,又傳播了西方文化,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增強了文化底蘊,提升了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4.正確引導,及時反饋,將跨文化交際能力納入評價機制。現行的英語教學評價機制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甚少涉及學生跨文化能力。推行英語語言和文化并重的教學模式,就必須有相應的評價手段,就必須改進原有的評價體制,將對學生文化能力的評價納入其中。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甄選西方文化中積極健康的主流文化,將文化教學落到實處,力求學以致用,并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出恰當的評價。一般來說,中職英語教學現行的評價方式通常是由學生平時成績(課堂表現及作業完成情況)、期中測試成績、期末測試成績三部分組成,主要評價學生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改進現有評價模式,教師可以在考試中增加跨文化知識內容,可以改變英語考試常用的出題模式,增加不同的題型,例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所給的中文材料,制作英文名片。教師也可以根據所受內容,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讓學生設計方案或組織活動,要求學生匯報成果,將考評結果作為學生成績的一部分。另外,教師也可組織相應的文化知識競賽等等。將文化教學納入英語教學評價機制,可以豐富評價內容和形式,可以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雙增長,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穩步提升。
在當今交際國際化和國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形勢下,培養中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中職英語教師要將培養中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更新教學理念,探索培養策略,改進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學生進入社會做一個成功的交際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向宏艷.高中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狀調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3]宋正芳.中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探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2(07).
[4]范麗菊.中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4(08).
[5]曾建蓉.中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寧德師專學報,2011(02).
關鍵詞: 語言教學 文化教育 “和諧”建構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處理好語言與文化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應該處理好這二者的關系,努力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增進對于外國文化,特別是英國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的了解。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擴大視野,提高領悟英語和運用英語的能力,還有助于他們加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社會意識。教育部英語課程研制小組(1999.11)已經把“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培養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列為重要內容。
文化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涉及歷史、地理、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等。而語言是文化的媒介,文化影響和制約著語言交際,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一、語言學習和文化教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所以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人類交流溝通的工具。我們在教給學生語言的同時也要側重文化的傳播。美國社會學家G.R.Tucker和W.E.Lambet對于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有這樣的看法:“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可見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親歷語言學習
我們要向學生介紹英國國家的風俗習慣,并且通過一些簡單的表演創設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西方文明。英國人喜歡談論天氣,這是為什么呢?其一是英國天氣變幻莫測,而在中國四季分明: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天氣不會在一周或一天內變化太大。“One can experience four seasons in the course of a single day!”因此,在倫敦即使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英國人也穿雨衣或帶傘。其二是談論天氣而不討論政治也是一種友好的表示,是不會引起憤怒或激動的一個話題,很安全。“Ladies first!”是眾所周知的,是英國的風俗。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在選舉、就業和接受高等教育等方面和男人是平等的,但是也有一種女性需要保護的情感在里面,讓女士先行被認為是禮貌行為。英國人比較矜持莊重,崇尚“紳士”、“淑女”,所以男士們一般都西裝革履,打領帶,說話溫文而雅,在公眾場合從不大聲喧嘩,女士們也都舉止端莊、優雅。英國人有“三不”。他們在任何公眾場所都能按秩序排隊,即便連買報紙這樣的小事也是如此,從來不“加塞”,如果有人“加塞”,他們就會看不起這個人。他們也不詢問別人的隱私,不打聽別人的年齡,特別是女士的年齡,不問別人的收入、婚姻、宗教、體重等。英國人還不喜歡討價還價。他們不期望或不歡迎講價,有時會認為這是丟臉的事情。他們認為以自己覺得合理的價格買下想要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會和銷售的人計算出一個合理的價格。英國人還有“三風”:賭博、喝酒、給小費(betting,drinking,tipping)。因而中國人在英國時別忘了給服務生小費。我們要向學生介紹就餐禮儀:就餐或赴宴一定要準時,如果不能按時去,要給主人打電話說明;就餐要注意禮節,如女士入座時,男士一般要站起給女士拉椅子,等女士們坐好再坐下;餐前一般是閑談,有的要祈禱,刀、叉、杯、盤等的擺放和用法比較復雜,我們都要入鄉隨俗,照樣模仿;用餐時要溫文爾雅,輕聲交談,口內有食物盡量避免說話,要照顧兩側的長輩、女士或孩童;餐畢,須等主人離席,其他賓客才可離座;客人通常在餐后給主人寫感謝信或打電話致謝。有的要回贈一盒巧克力或一束鮮花。另外,英國國家很崇尚“D―I―Y”精神,即使很有地位、很有錢的家庭一般也不雇傭人,他們喜歡自己修理房屋、修剪草坪、油漆家具等,把不依靠他人、自己動手、自我服務看作是光榮的事。這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
三、文化對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而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使得跨文化交際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使學生明白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性。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生活的工具。英語詞匯和漢語詞匯有很多的不同之處。比如,在中國“龍”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利的象征,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們對“龍”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貓在我們國家被認為是一種很溫順乖巧、行為優雅的寵物,人們提起貓總是津津樂道,贊不絕口。而在英語中,“cat”被用來指包藏禍心的女人,cat burglar(沿著墻壁或水管潛入室內的小偷,飛賊),cat’s paw(被人利用做冒險或厭惡事情的人),like a cat on hot bricks(非常緊張;像熱鍋上的螞蟻)。狗在我們國家的口碑不是很好,我們經常用“狗腿子”、“狗漢奸”、“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來表示憤怒、輕視。可是在西方,“dog”的地位就不同了。狗不僅是人們喜愛的寵物,就連很多詞匯也是偏愛狗的。a lucky dog(幸運兒,快樂的人),dog-trot(從容的小跑),put on the dog(US俚語,炫耀),very dog has his/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紅色在中國被認為是吉祥的好兆頭,掛紅燈籠,貼紅雙喜,新娘穿紅衣服。而在英語國家,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我們國家尊稱年齡大的人為老某或某老,而在西方國家,人們不喜歡被認為老了,他們叫senior citizens。所以如果在國外看到老人行動不方便的話,除非他們向你求助,否則你千萬不要主動去幫忙,他們會認為你在輕視他們。總之,類似例子舉不勝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傳授,如果學生了解這些文化差異,遇到上述情況就不會覺得一頭霧水了。
四、挖掘共性,完美結合人類的文化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就是文化的偶合現象。英語詞匯和漢語也有很多相同的意義,譬如,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in the same boat(共舟共濟),break earth(破土),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三思而后行),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donkey(指愚蠢而又固執的人),donkey’s years(意思是猴年馬月),donkey-work(指乏味而辛苦的工作),這些和我們漢語都是相通的。中國有“清明節”,俗稱“鬼節”。而在公元1世紀,羅馬人帶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是為了驅趕他們四周游蕩的妖魔,這就是他們的節日“Halloween”。對于這些文化的共性我們只需要輕輕點撥一下,學生就會“過目不忘”了。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知識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教育,重視語言文化的輸入及對語言的影響,把語言和文化融會貫通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而語言則賦予了文化內涵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
關鍵詞:情景教學 興趣 英語課堂
情景教學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引入和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主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和技能,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在傳統英語教學中,教師精心的教讀和講解,學生拿著課本記、讀和機械訓練,慢慢的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語言脫離了語言環境就難以恰當的表述意義,難以發揮其表情達意的本質功能。因此,“情景需要語言,語言應當從情景教起。”英語教學的根本出發是通過各種情景和掌握語言所含的意義,從而達到在交際中運用語言的目的。
一、情景教學法的特點
情景教學法也叫視聽法,是在聽說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教外語的方法。在聽說法的理論基礎上,情景教學法創設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學法。首先,情景教學法重視聽說,強調看,就是在外語課上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手段創設與所學內容相符的情景畫面,讓學生邊看畫面,邊練聽和說,身臨其境地學習外語。其次,情景教學法也重視句型教學,它強調通過情景操練句型,操練在某一場合下一些常用的意思聯貫的句子,使學生掌握在一定場合下常用的生活用語。再次,應用情景教學法教學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由于情景教學強調情景,所以教師得做大量的教具,為創設情景做準備。
二、情景教學法的優點
1.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教學藝術的魅力在于情感。情景教學法重視學生的情緒情感生活,集直觀性、啟發性、形象性、情感性于一體。情景教學的創設切合學生實際、切合教材內容、切合語言交際的實際,新穎而富于啟發性。教師在課堂上應調整對學生的情感,在舉上、眼神、語言上使學生感到和藹可親、可信,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心理,踴躍發言,變被動學習主為主動學習,為學好該科奠定了可靠的心理基礎。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一個教師關心、愛護、尊重學生,學生也會愛老師、尊敬老師,還會把對老師的熱愛轉移到他所教的科目上,他們也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2.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注意”是學生認知客觀世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培養能力的基礎。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采取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努力把課教得形象生動,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排除分散他們注意力的各種干擾因素。而情景教學法就是設法創設各種生動有趣,貼進學生生活的情景、畫面,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寓樂于學,寓學于樂;學有所樂,學有所得。
3.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情景中創設的語境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也是語言交際所依賴的環境。語言意義的理解,以及語言功能的實現皆需通過語境。情景教學法正是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在相應的語言環境中完成教學內容,降低學生理解語言的難度。
三、英語教學中情景的創設
1.錄音材料的情景創設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英語錄音材料能使學生在缺少自然語境的情況下模仿到清晰準確的語音發音,體會到抑揚頓挫的語調,感受輕重緩急的節奏,讓學生體會到說一口地道流利英語的趣味性與重要性。同時,運用英語錄音教材,可以使學生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及時得到事物的信息,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這樣,就可幫助學生想象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尤其是篇幅較長的閱讀理解,學生們通過聽力材料既可以正音,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
2.運用體態創設情景使語義一目了然了
動作情景是教動詞時最簡單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教“drop”和“pick up”兩詞時,教師把鉛筆從手中滑落,說:“You see, I’ve dropped the pen.”接著對一個學生說:“Will you pick it up for me?”這樣,學生對這兩個詞的意義、用法就一目了然了。
3、模擬交際活動促進了學生對語言的了理解和運用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課。模擬交際活動是為真實際做準備的練習活動。學生對英語結構和句型的掌握,經過模擬交際的活動,才能運用英語去建立和維系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英語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會話材料,讓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會話練習,實踐會話情景。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師生角色演示,對子練習,小組表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實踐言語的目的。
4.文化的熏陶幫助學生入境
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語教學中,結合教材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和風俗習慣,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中讓學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常識,如就餐禮儀,接受禮物的習慣或節日活動,學習體現外國地理環境、生存環境、歷史典故、生活習俗、的習語等,相關習語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Pandora’s box 直譯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無窮的災難”。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這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他們學會透析社會現象并洞查文化底蘊,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使一些語言習慣在潛移默化中被接受和應用。那么,文章中出現諸如此類習語或固定搭配,學生們會感同身受,充分理解文章的意思并能正確運用它們。
5.優秀電影片段鑒賞利于學生模仿
優秀電影情節生動,內容接近生活,自然愉快,而且可以引起中學生的興趣。如在組織學生觀看《威尼斯商人》之后,我讓學生扮演劇中的角色,模仿其中人物的對白、語音、動作、語氣,來培養他們的語感。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對劇中的角色必然能夠產生深刻體驗,于英語學有益處。
6.運用英語歌曲來設置情景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