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

        第1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關鍵詞】 無創正壓通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Ⅱ型呼吸衰竭;護理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b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SU Qingling.2cu, Guang 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 the nursing method on treatment of COPD with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by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Methods 60 patients of COPD with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All patients received conventional medical therapy and appropriate nursing,patients of experiment group received NIPPV,but who of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xygen inhale.The blood gas analysis indexes,length and cost of hospitalization,the rat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obvious improvement was found in blood gas indexes,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was shortened,cost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rate of tracheal intubation were markedly reduced in study group.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NIPPV; COPD; Type II respiratory failure; Nursing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常因呼吸道感染,氣道阻塞加重,呼吸肌疲勞,通氣功能惡化發生II型呼吸衰竭導致死亡[1],發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趨勢。無創正壓通氣(NIPPV)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療中日益受到重視,合理應用NIPPV可挽救患者生命,避免氣管插管和切開,有報道[2]顯示NIPPV治療成功率達80%~85%。但NIPPV過程中常因患者不能配合呼吸機影響療效,出現諸多不良反應,限制了通氣治療,護理人員在NIPPV期間密切觀察和細致護理起到重要作用?,F就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應用NIPPV治療6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療效觀察及護理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關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NIPPV組)30例,男 26例,女4例,平均年齡(65.8±4.6)歲;對照組(吸氧組)30例,男23例,女 7例,平均年齡(67.4±5.2)歲。觀察組均排除大咯血、氣胸及神志障礙不能合作等無創通氣禁忌證。兩組年齡、性別、治療前血氣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同時給予抗感染、解痙平喘、化痰等常規治療。觀察組使用美國偉康公司BiPAP Vision呼吸機正壓通氣,采用S/T模式,吸氣正壓(IPAP)從8~10 cmH2O開始,呼氣正壓(EPAP)從4~5 cmH2O開始,呼吸頻率13~17次/min,氧濃度30%~45%。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及血氣分析結果,逐步上調IPAP至12~16 cmH2O,EPAP至5~7 cmH2O。每日持續使用4~18 h,平均13 h。病情好轉后逐漸下凋參數,延長待機時間,改鼻導管吸氧至完全撤機。對照組予持續低流量吸氧(2 L/min)。記錄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pH值、PaCO2、PaO2、SpO2等指標,治療天數,住院費用和氣管插管率。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組間均數行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氣管插管率比較,見表1。表1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及藥物使用比較(x±s)

        組別例數住院天數(d)住院費用(千元)氣管插管率(%)

        觀察組3020.8±6.7*12.6±4.5*16.7(5/30)*

        對照組3029.4±8.118.5±6.246.7(14/30)

        注:與對照組比較,P

        作者單位:511400廣東省廣州市番禺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變化比較,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氣變化比較(x±s,mmHg)

        組別例數

        pH值

        PaO2(mm Hg)PaCO2(mm Hg)SpO2(mm Hg)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07.31±0.087.37±0.0551.5±5.194.9±13.1*79.2±12.562.0±11.9*75.2±7.594.8±1.8*

        對照組307.33±0.097.34±0.0650.8±4.689.5±12.2*73.1±14.665.1±15.077.1±8.388.4±2.5

        注:組內比較,P

        3.1 心理護理 通?;颊吆图覍賹Σ∏榧癇iPAP呼吸機缺乏認識,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而不配合甚至拒絕治療。上機前醫護人員應做好解釋工作,說明NIPPV的原理、安全性和必要性,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與有效的應對措施。告之患者和家屬及時使用呼吸機可縮短病程,減少醫療費用,以消除患者的恐懼感,取得合作,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因為患者的配合直接關系到無創通氣的治療效果,上機前的心理護理是以后治療成功的關鍵,而且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

        3.2 上機前準備 保持層流病室內空氣正常流通,室溫保持在25℃左右為宜,避免各種刺激性氣體。上機前試機并檢查電源、呼吸機性能及各管道是否密封完好,出氣口是否通暢,濕化器水位是否合適。根據患者臉型選擇合適的面罩,使面罩能夠與患者面部貼符,面部消瘦的患者用毛巾或治療巾填塞面罩與面部之間的空隙,面罩要處于面部中央,注意不能擠壓患者眼部,不超出患者下頜。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抽取動脈血做血氣分析,清除患者口鼻腔及咽部分泌物,協助患者排空大小便,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并協助其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痰黏難咳者鼓勵其多飲水,或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必要時予吸痰,以減少取戴面罩的次數,保持通氣的持續性。

        3.3 通氣期間護理

        3.3.1 上機護理 上機時先調節好通氣模式、吸氣和呼氣壓力、氧濃度、通氣頻率等各項參數,用手提著面罩對患者吹氣,壓力由小到大,待患者適應后再調節固定帶。固定時應避免壓住患者的眼睛和耳廓,調整固定帶松緊度,以患者舒適又不漏氣為宜,可用手在面罩周圍試探檢查有無漏氣,隨時觀察鼻面罩移位情況,及時調整。受壓或易摩擦部位(尤其是鼻梁部位)用柔軟的棉墊或紗布保護皮膚,以免壓傷或擦傷皮膚。呼吸機開始應用后,醫護人員應在床旁觀察,指導患者有規律的放松呼吸,使患者呼吸與呼吸機同步,主動詢問患者有何要求及不適,直到人機協調。患者使用無創通氣時由于面罩的原因與人溝通相對困難,備一移動的呼叫鈴放在患者隨時接觸到的地方,方便患者并增加患者的安全感。

        3.3.2 氣道護理 協助患者采取舒適,可采取平臥、半臥位或坐位,頭稍后傾,使頭、頸、肩在同一平面上,以打開氣道。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除呼吸機濕化罐要加溫濕化外,還要使用霧化吸人(可用0.9氯化鈉注注射液6~8 ml或加氨溴索15 mg,2次/d),以濕化氣道,稀釋痰液,促進排痰,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如患者痰液較多、咳嗽反射差,可定期予中心負壓吸痰,以保持氣道通暢。

        3.3.3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者T、P、R、BP、SpO2,監測PaCO2、PaO2、pH值的變化,觀察患者神志、口唇及甲床發紺情況、尿量的變化和胸廓起伏程度,以了解缺氧癥狀有無改善,自主呼吸與機械通氣是否協調。檢察呼吸機運轉是否正常,鼻面罩及管道是否漏氣,管道有無扭曲、進水、脫落,根據病情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意識是判斷患者是否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重要指征。若口唇及甲床發紺轉為紅潤,尿量進行性增加則表明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有所改善,通氣治療有效。還應觀察患者的眼神、表情、手勢,用小黑板或紙筆讓患者把自己的要求寫出來,如大小便、胸悶、咯痰等,以便正確判斷患者需求,及時處理。

        3.4 加強營養 據統計COPD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27%~71%,我國COPD患者約為60%[4],機體能量需要與飲食攝取不平衡是COPD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當營養不良時蛋白質合成下降,機體免疫反應減弱,呼吸肌結構和功能受損,導致肺通氣功能嚴重障礙。在機械通氣和合并嚴重感染、呼吸衰竭等高代謝狀態下,這種惡性循環更加明顯,所以應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避免產生較多的CO2,加重CO2潴留[5],必要時靜脈輸入白蛋白、復方氨基酸、脂肪乳等,以保證治療期間營養需求。

        3.5 不良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3.5.1 腹脹 常因患者沒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人機不協調,把大量氣體吸到胃腸內造成。應指導患者送氣時用鼻吸氣,盡量人機同步,不要張口呼吸,減少吞咽動作。腹脹者可協助其按摩腹部,必要時予胃腸減壓或胃動力藥。本組有5例患者出現腹脹,服嗎丁啉后緩解。

        3.5.2 口燥咽干 常因吸入氣體未得到充分濕化,高速氣流沖擊,加上患者呼吸急促,使呼吸道水分流失過多,引起口燥咽干,甚至咽痛。故應加強濕化,及時添加溫化濕化器中的水,防止水分蒸干,并根據病情鼓勵患者適當飲水。本組有3例患者出現咽干,經濕化和飲水后癥狀緩解。

        3.5.3 皮膚損傷 多因佩戴面罩固定不當或長期持續使用,受壓部位血液循環受阻,引起局部紅腫,起水泡甚至破損。固定鼻(面)罩時應松緊適宜,各頭帶拉力均勻,受壓部位用柔軟的棉紙或紗布保護皮膚,持續使用者應經常觀察受壓部位皮膚情況,根據病情間歇松開固定帶讓患者休息,用溫水洗臉或按摩局部皮膚,改善臉部血運。如發生破潰,可用百多邦軟膏外涂。本組有2例患者面部出現紅腫,經處理后好轉。

        3.5.4 誤吸 常因腹脹或飽餐后引起嘔吐所致,故機械通氣應避免飽餐后使用,選用半臥或坐位,以防患者進食后嘔吐或胃內容物反流引起誤吸。教會患者拆除面罩的方法,以便在嘔吐時能緊急拆除,持續使用者應定時倒掉管道內的積水,以免積水過多反流引起誤吸,本組患者均未發生誤吸。

        3.5.5 交叉感染 醫護人員接觸患者前后要洗手以避免交叉感染。給每位患者一套獨立的管道和面罩,定期消毒液浸泡消毒,面罩及呼吸機外表每天用酒精棉球擦拭,每天更換濕化液,用畢終末消毒。

        4 結論

        NIPPV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一方面通過IPAP克服氣道阻力,另一方面通過EPAP拮抗呼氣末正壓通氣,降低氣道阻力,改善換氣功能,降低呼吸功及氧耗,改善呼吸肌疲勞,從而迅速改善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況。NIPPV可避免氣管插管和切開,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對患者循環系統影響小,不易發生氣壓傷,還可縮短患者住院天數,降低住院費。但也存在患者配合不當、漏氣、胃脹氣等缺點,曾有報道[6]提示BiPAP呼吸機輔助治療依從性不高,本研究發現,使用前耐心細致的心理護理能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BiPAP呼吸機的使用方法,正確規范的操作,密切觀察,監測各項指標,可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提高NIPPV治療成功率。

        參 考 文 獻

        [1] 鄭紅蕾,馮???洪玫.影響COPD患者并呼吸衰竭雙正壓無創通氣治療的原因及對策.國際護理雜志,2006,25(2):9697.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647.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診治規范.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3):543460.

        [4] 陳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統疾病診療技術.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395.

        第2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摘要】目的:探討布地奈德霧化吸入對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方法:將小兒呼吸系統疾病124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臨床分析。結果:試驗組氣喘、咳嗽緩解或消失的時間、治愈率和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布地奈德混懸液;呼吸系統疾病;小兒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 9月診治的小兒呼吸系統疾病124例,其中,肺炎患兒4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34例,支氣管炎患兒12例,喉炎10例,支氣管肺炎患兒14例,支氣管哮喘患兒12例。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第七版)關于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標準,且排除心肝腎功能不全、佝僂病、營養不良等其他疾病,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平均年齡(3.65±1.85)歲,其中肺炎患兒2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6例,支氣管炎患兒5例,喉炎5例,支氣管肺炎患兒10例,支氣管哮喘患兒10例;對照組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平均年齡(3.35±1.42)歲,其中肺炎患兒1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兒14例,支氣管炎患兒4例,喉炎4例,支氣管肺炎患兒6例,支氣管哮喘患兒12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肺炎分類以及其他基本臨床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根據病情實施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解痙等綜合治療。試驗組患兒在綜合治療中加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用完漱口,擦凈面部,并以5 d為1個療程,治療過程隨著患兒的病情變化適當調整治療方案[3]。

        1.3 療效評估方法:患兒接受治療5 d后咳嗽、發熱、氣喘和聲音嘶啞等主要癥狀體征消失,聽診肺部音消失,X線肺部陰影消失為治愈;患兒接受治療5 d后內熱退,咳嗽、氣喘和聲音嘶啞等主要癥狀體征減輕,聽診肺部音減少,X線肺部陰影基本吸收為有效;患兒接受治療5 d后以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變,X線肺部陰影未見改變為無效。對所有患兒癥狀體征的改善,實驗室檢查的結果,住院時間,以及療效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5.0統計學軟件分析EXCEL數據庫,t檢驗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 ±s)表示計量數據,χ2檢驗分析采用率表示的計數數據,以P

        2 結果

        2.1 患兒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分析:通過治療,對患兒主要癥狀體征的分析發現,試驗組在聲音嘶啞、發熱、氣喘、咳嗽四方面的緩解或消失的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P

        2.2 患兒觀察指標和住院治療時間分析:通過對患兒觀察指標和住院時間進行比較分析發現,試驗組實驗室觀察指標恢復正常所需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縮短(P

        2.3 療效比較結果:兩組治療效果分析發現,試驗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小兒呼吸系統疾病是小兒疾病中最為常見的疾病,容易導致小兒氣道受到損傷和發生炎性病變,出現氣道高反應性,從而反映出臨床表現。布地奈德混懸劑是新合成的非鹵化腎上皮質腺素,有較高的糖皮質醇受體結合力,抗炎作用強,它可使微小血管收縮,減輕炎癥滲出,減輕水腫和毛細血管擴張,抑制炎癥細胞向炎癥部位移動。阻止過敏介質的釋放和降低各種過敏介質的活性,增強氣道β腎上腺素能受體的反應性,能有效清除氣道炎癥,抑制炎癥滲出水腫霧化吸入方式已經成為小兒哮喘治療最佳方法[4]??芍苯邮顾幬镅杆購浬⒌胶粑腊l揮治療作用,解除黏膜充血水腫,采用霧化吸入具有局部藥物濃度高、起效迅速、全身副作用少、使用方便及患兒依從性好等優點,尤適用于無法掌握其他吸入技術且服藥困難的嬰幼兒,可廣泛應用于一般醫院,值的推廣。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 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兒童支氣管哮喘防治常規(試行)[J]中華兒科雜志 2004.42(2):100-106

        [2] 何 樨,丁務高,陳 景.布地奈德氣霧劑治療小兒肺炎87例效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3):1024.

        [3] 關小萍,林 艷.布地奈德霧化吸入治療小兒肺炎的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09,30(7):1156.

        [4] 于忠霞,王小鵬,畢見好.吸入布地奈德混懸液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9):133.

        第3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關鍵詞]24h綜合強化護理;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05-126-03

        呼吸系統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多種疾病合并等特點,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多處于呼吸系統疾病晚期,患者多伴發發紺、呼吸困難、生命體征不穩定及酸堿平衡紊亂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在短時間內發生呼吸衰竭、病情惡化而導致死亡。故為了進一步加強重癥監護室護理效果,不利于基礎疾病的治療,還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導致死亡率的增加。為進一步加強護理效果,我科在重癥監護室實施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為新津縣中醫院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132例,納入與排除標準:(1)明確呼吸系統相關疾病診斷。(2)未合并其他系統、重要臟器病變。(3)未同時患有>2種呼吸系統疾病。(4)家屬及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相關內容。利用隨機數表法將132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強化組,常規組67例,男31例,女36例,平均年齡(68.5±12.0)歲,病因分布中,COPD 36例,重癥肺炎18例,ARDS6例,支氣管哮喘4例,支氣管擴張2例。強化組65例,男33例,女32例,平均年齡(69.4±13.1)歲,病因分布中,COPD33例,重癥肺炎16例,ARDS8例,支氣管哮喘5例,支氣管擴張2例。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及病因分布等基線資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常規護理,包括心電監護、輸液、呼吸道管理等措施。強化組接受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為:(1)病情觀察強化護理:基于重癥監護室患者病情變化快,責任護士應密切注意患者24h一般生命體征,尤其加強患者活動、進食、呼吸機治療后的病情變化,除密切關注一般生命體征外,還應注意患者有無發紺、呼吸困難等表現,觀察患者有無咳痰、咳血,及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同時上報主管醫生。針對某些疾病的特點如哮喘,一般會在夜間誘發發作,應加強哮喘患者夜間巡護與病情強化護理觀察。(2)呼吸道及通氣加強護理:大部分重癥監護室患者存在排痰困難,咳痰無力等問題,若痰液不及時排除,會加重患者二氧化碳潴留程度,進一步發展成為高碳酸血癥。針對這一問題,應加強呼吸道及通氣護理,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密切關注呼吸機相關參數,同時加強患者口腔護理,使用生理鹽水定期漱口,避免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使用吸痰器時,嚴格按照無菌原則,必要時霧化吸入氨溴索、糖皮質激素等化痰、祛痰治療,護士交接班時應密切關注,定期幫助患者翻身拍背。(3)飲食強化護理:由于患者多處于臥床狀態,胃腸蠕動消化能力較弱,為避免吸入性肺炎,進食應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進食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食物,餐后及時進行口腔衛生護理。(4)改善霧化吸入方式:盡量采取小劑量霧化吸入,并且藥物吸入前盡量使藥物溫度與體溫相近,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發生。(5)環境舒適化護理:盡量保持重癥監護室內干凈、通風通氣良好。將室溫控制在20%左右,濕度保持在50%~60%,定期清潔殺菌,清潔方式采取濕化處理,避免揚塵刺激患者呼吸道導致病情加重。殺毒劑不應使用刺激性強的殺毒劑,避免刺激患者呼吸道。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結束后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兩組患者血氣相關指標及一般生命體征?;A疾病治療效果采用分級制:治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完全消失,相關輔助檢查等顯示正常。顯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或好轉,相關輔助檢查大部分正常。有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部分好轉但未消失,輔助檢查顯示大致正常。無效,患者基礎疾病臨床癥狀、體征未好轉,或出現加重趨勢,或患者出現死亡等不良結局,總顯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基礎疾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強化組治愈13例,顯效21例,總顯效率為52.3%,明顯高于常規組總總顯效率29.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護理前后血氣及生命體征變化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pH值、心率及呼吸頻率變化見表2,護理前兩組患者各項指標無明顯統計學差異,t=0.6210,-0.7688,-0.2940,-0.3733,-0.5997,P>0.05。護理后強化組二氧化碳分壓明顯低于常規組,t=12.1555,P

        3討論

        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患者一般年齡大、體質差,并且多處于病情變化快,發展快階段,如若不加強護理干預,易導致患者進入病危狀態。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日常飲食、起居活動,加之治療帶來的痛苦,患者易出現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出現會加重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進而加重病情的發展。

        由于現代醫學發展為生物-醫學-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常規護理已不能滿足呼吸內科重癥監護室的護理要求,護理不僅要滿足治療需要,還要全方位地進行護理以期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與生活質量,本研究主要實施24h綜合強化護理干預模式,從強化24h病情評估、強化呼吸道及通氣管理、飲食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結果顯示,強化組基礎疾病治療總顯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P

        第4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關鍵詞】穴位敷貼;慢性呼吸系統疾??;療效觀察;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4)02-0064-02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氣管哮喘,因患病人數多、死亡率高、社會經濟負擔沉重等特點,近年來已經成為全世界各個國家所面對的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此類疾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一般治療上應用祛痰劑、鎮咳、平喘藥或抗膽堿藥、β受體激動劑、激素等對癥處理,但臨床上存在療效不顯著、耐藥和毒副反應等不足。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3]。故本研究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92例,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科住院患者92例,兩組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所規定診斷標準;其中:COPD患者45例,支氣管哮喘32例,慢性支氣管炎15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6例,治療組:男性35例,女性11例,年齡41~82歲,平均(65.25±9.34)歲,對照組: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齡47~81歲,平均(67.50±9.6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肺功能、癥狀等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臟疾病、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嚴重過敏體質、局部或全身皮膚感染等。

        1.2治療方法分別按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2008年修訂的《COPD診治指南》,哮喘學組2008年修訂的《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對照組:控制性氧療、支氣管擴張劑、抗生素、糖皮質激素(癥狀好轉后減量)、祛痰劑、霧化吸入等。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敷貼治療,貼敷藥物為穴位敷貼治療貼(上海豐澤園醫藥研究所研發),貼敷部位:包括肺俞(雙側)、腎俞(雙側),加上大椎、天突、膻中、風門、定喘;貼敷時間:每天上午外敷相關穴位,1日1次,治療7天,每次貼2~4h,依個人皮膚敏感度不同,可適當增減時間。

        1.3護理干預

        1.3.1一般護理病房環境安靜、舒適;提前準備敷貼材料;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治療的目的、方法、療效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惑和不安情緒。

        1.3.2操作護理操作護士敷貼前需洗凈雙手,操作時,一般站于病床右側,貼前清潔患者局部皮膚,確定貼敷穴位,將治療貼貼于相應位置,將雙手拇指指腹在貼有治療貼的穴位緩緩施加壓力至患者能耐受為度,局部感覺以酸、麻、脹為宜,按壓手法為先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接著逆時針方向旋揉1 min,每個穴位持續3~5 min,逐次按摩所有敷貼的穴位,共持續15~20 min。

        1.3.3操作后護理一般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若貼敷后局部皮膚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囑患者切勿抓撓,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告知醫師,必要時聯系皮膚科會診。

        1.3.4情志護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病程較長,反復發作,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喪失,加之社會、家庭、環境、經濟等多方面的壓力,常常伴有焦慮情緒,對控制疾病缺乏信心。因此,護理人員需經常關心患者痛苦,耐心傾聽其主訴,并協助患者獲得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關懷。

        1.3.5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在貼敷治療期間,以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或軟食為主,勿食辛辣、生冷、硬等刺激性食物,勿飲咖啡、酒等。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

        1.4觀察指標詳細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變化(參照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慢性支氣管炎”章節所觀察的咳嗽、咳痰、痰量、喘息癥狀、兩肺的聽診)及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MRC),治療第1、7天各評估一次。

        1.5臨床癥狀療效判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療效評定方法:以治療前后的積分差與治療前的積分相比的比值來評定療效:療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①臨床控制: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率≥95%;②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證候積分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土標準差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或四分位數表示。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正態分布),對非正態分布資料采用Mann-Whnitney U檢驗;對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3討論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程長,發展病情遷延不愈,導致患者肺功能明顯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亦較明顯,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期望于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發揮更大的作用,穴位敷貼療法已經得到眾多研究證實,能夠很好的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本研究采用的穴位敷貼,由治療膏、醫用膠布和保護膜構成,通過生物波效應和經絡穴位效應發揮作用。特別是它能通過吸收人體和周圍環境的能量,發射8~14μm的生物波,該波作用人體時通過“吸收”、“透射”、“反射”等過程,產生“生物共振”效應作用于人體穴位,通過經絡傳導發揮其疏通經絡、調節氣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等作用[4]。已有研究表明,人體內確實存在由機體細胞為基本單位的生物場,該生物場自人體組織細胞的物理場效應而表現出來[5]。

        同時,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改良英國MRC呼吸困難指數(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已廣泛應用于COPD、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評估,與肺功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能夠很好地反映患者的臨床癥狀。在COPD全球策略2011修訂版,已將該量表列入病情評估體系中,其可靠性和反應性均較滿意,可以體現出患者的健康損害[6]。

        本研究發現應用穴位敷貼治療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在臨床療效、呼吸困難指數指標方面均優于常規西醫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其具有費用低廉、操作簡便等優點,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姚建義,苗樹軍,紀雪梅,等.我國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5(10):15-17.

        [2]崔宴醫.三伏天新加芥辛膏穴位貼敷治療緩解期哮喘500例[J].中醫雜志,2009,50(5):438-439.

        [3]王蘭娣.中藥穴位貼敷聯合補肺益壽合劑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1例[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9,26(6):33-35.

        [4]王超東,鄧柏穎,蘇莉.經絡實質假說的文獻綜述[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1):71-72.

        [5]張懷亮,潘鈺蔚,李曉霞,等.中醫經絡細胞生物場與生物共振概述[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性病學雜,2009,8(5):329-330.

        第5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關鍵詞] 腹部手術;老年患者;并發癥;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 R6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a)-0115-02

        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腹部手術適應證越來越廣,外科醫護人員就要面對身患多種疾病的高齡患者,但由于老年人生理代償功能逐漸減退,免疫力低下,往往老年人同時合并多種器質性疾病,必然會提高手術的風險,影響手術的效果和術后的康復。因此如何預防和正確處理老年腹部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對于老年患者術后的恢復非常重要。現就本科2010年2月~2011年5月78例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腹部手術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8例患者中,男51例,女27例,年齡71~88 歲,平均75.6歲。其中,胃癌16例,急性化膿性膽囊炎6例,膽囊結石11例,膽管結石7例,十二指腸壺腹部腫瘤5例,結腸癌18 例,直腸癌12例,肝癌3例。本組中有63例(80.77%)術前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癥:其中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系統疾病39例(60.25%),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11例(14.10%),糖尿病12例(15.38%),慢性腎功能不全1例(1.28%)。

        1.2 護理對策

        1.2.1 術前護理

        根據患者的病歷、檢查單、化驗單,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和溝通,全面準確地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正確評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的特點和器官功能狀態,據此制定出有效地護理措施,治療和控制合并癥,調節患者的生理情況在最佳狀態,正確指導患者術前準備,使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和深呼吸的方法,防止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2.2 術后護理

        1.2.2.1 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術后常規進行的心電監測和吸氧,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并做好護理記錄。對于術前有心血管合并癥者,需要特別注意血壓、心率及心電圖的變化。對于術前有呼吸系統合并癥者,需要特別注意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給予霧化吸入,協助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時吸痰,出現呼吸衰竭時,及時通知醫師,協助進行呼吸機輔助呼吸。

        1.2.2.2 維持有效循環血量和水電解質平衡。嚴格遵照醫囑給予靜脈補液,定期監測患者肝腎功能、血電解質和酸堿平衡情況,維持有效循環血量和水電解質平衡。

        1.2.2.3 做好各種管道的護理。保持各種引流管在位通暢,正確擺放各種引流管,做好引流管護理的宣教,觀察并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及性質,做好交接班。在協助患者翻身和搬動時注意妥善放置引流管,避免拖出、污染等。

        1.2.2.4 切口護理 密切監測體溫的變化,定時觀察切口敷料的情況,有無滲血、滲液、脫落、松動等,定時更換敷料,觀察切口周圍有無紅腫、發熱情況。如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師處理。

        1.2.2.5 疼痛護理。遵醫囑正確應用鎮痛藥物,協助患者咳嗽、深呼吸時,用手輕輕按住切口,減輕疼痛,同時預防切口裂開。在更換引流袋,翻身和改變時,注意妥善管理引流管,避免引起疼痛。

        1.2.3 心理護理

        在圍術期都需要做好心理護理,老年人更需要護理人員的關愛,用細心的護理、誠懇的態度、親切的話語安慰老人,消除不安、焦慮、固執、抑郁等心理因素,使老年患者增強信心和安全感。

        1.2.4 飲食護理

        術前向患者及家屬宣教飲食護理對于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合理調節飲食,補充必要的營養,改善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和對手術的耐受力。對于有糖尿病的患者,遵醫囑正確應用降糖藥物,控制空腹血糖在合適的范圍。手術前正確指導患者做好腸道準備,術后不能進食時,遵醫囑靜脈給予補充蛋白、氨基酸、及脂肪乳等高營養、高熱量物質,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及是否耐受。在可進食后,正確指導患者及家屬飲食的護理,囑患者少食多餐,出現不適時,及時告知醫師、查找原因,正確處理[6]。

        2 結果

        本組術后發生并發癥23例,發生率為29.48%,大部分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癥,其中心血管系統疾病9例(11.53%),呼吸系統疾病17例(21.79%),切口感染2例(2.56%)。77 例患者經積極治療護理后治愈或好轉出院,1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為呼吸功能衰竭。

        3 討論

        3.1 年齡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病理的特點和器官功能狀態的不佳,全身臟器生理代償功能逐漸減退,應激能力、免疫力、新陳代謝能力均明顯低下,對手術的創傷耐受力也下降,術后機體恢復緩慢,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

        3.2 合并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

        由于老年患者本人機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術前多伴有常年的慢性肺部疾病,腹部手術多為全麻插管,氣道開放,增大了肺部感染的概率,而且術后長期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使肺順應性明顯下降,易發生肺部感染,而肺炎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礙的主要病因,占73.1%[1-2]。本組有17例并發呼吸系統疾病,其中1例并發呼吸功能衰竭,最后因MODS死亡。老年患者術前合并心血管系統疾病,特別是患有不同程度冠心病的患者,術后心肌缺血發生率遠高于其他年齡組[3],麻醉用藥及手術創傷、術后疼痛等因素的刺激會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臟負荷,增加心肌耗氧量,當心肌耗氧量的增加超過其冠狀動脈的最大儲備力時,則發生心肌缺血,引起術后心血管系統疾病并發癥,有資料顯示:老年人腹部外科術后心臟并發癥的總發病率為 12%,其并發癥主要與心肌缺血有關[4]。本組并發心血管系統疾病9例,占11.53%。

        3.3 疼痛及營養不良

        術后切口疼痛是影響康復的重要因素之一,疼痛可誘發血壓升高,心動過速,容易并發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是由于疼痛,術后患者害怕用力咳嗽,不能有效排痰,易引起肺部感染和肺不張,嚴重時造成呼吸衰竭。術后低蛋白血癥發生早、速度快、發生率高,如果不注意,長期的營養不良易影響術后切口的愈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5]。

        3.4 免疫力低下及感染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術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老年人在術前就免疫力低下,多伴有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術后組織愈合能力差,腹腔引流管留置時間過長,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易引發感染。

        4 小結

        對于老年腹部手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術前應全面評估老年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和器官功能狀態,做好術前飲食準備和改善基本體制,提高免疫力和耐受力,術后需要加強監測、精心護理以及營養支持,預防并發癥的發生,促進老年患者術后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錢小順,王士雯. 老年人術后肺部并發癥及防治對策[J].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3):235-237.

        [2] 卞秀敏.高齡患者腹部手術后肺部感染的預防和護理[J]. 現代醫藥衛生,2011,27(13):1969-1970.

        [3] 喬桂萍.高齡患者術中護理配合[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5,20(15):59-60.

        [4] 胡亞紅.護理干預對減輕腹部手術術后疼痛效果比較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5):42-43.

        [5] 羅輝遇,謝長江,劉衛紅,等.大手術重癥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 實用醫學雜志,2006,22(12):1400-1401.

        第6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關鍵詞】纖維支氣管鏡;丙泊酚;咪達唑侖;瑞芬太尼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ropofol combined with midazolam and remifentanil used in bronchoscopy

        WEN Ren-qing.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and Technology,Jinhua 32101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propofol combined with midazolam and remifentanil used in bronchoscopy.Methods40 patients of ASAⅠ-Ⅱ undergoing bronchoscop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The 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propofol combined with midazolam and remifentanil,while those in group B treated with topical anesthesia.The life signs were observed in different time.Results After injection before examination,heart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decreased temporarily in most of patients of group A(P

        【Key words】Bronchoscopy; Propofol; Midazolam; Remifentanil

        纖維支氣管鏡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為一種侵入性檢查,由于患者的精神緊張及操作本身造成的不適,可導致惡心、嘔吐、嗆咳、氣道反射性痙攣、高血壓及心律失常等,甚至出現嚴重的心腦血管意外,影響檢查的安全性和效果。本研究通過觀察丙泊酚聯合咪達唑侖、瑞芬太尼應用于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臨床效果,并和常規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比,探討其在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中應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擬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和治療的ASAⅠ~Ⅱ級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20例,男:女為13∶7。無痛纖維支氣管鏡組(A組),年齡33~71歲,平均(55.2±11.5)歲,體質量(57.8±11.2)kg;常規纖維支氣管鏡組(B組),年齡37~69歲,平均(52.5±11.2)歲,體質量(55.9±12.1)kg。除既有呼吸系統疾病外,兩組患者在是否有其他系統疾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術前禁食12 h、禁水4 h,常規術前0.5 h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檢查時取平臥位,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鼻導管4~5 L/min持續給氧。A組先靜脈推注咪達唑侖20 μg/kg,1 min后靜脈推注瑞芬太尼0.5 μg/kg,1 min后緩慢靜脈推注丙泊酚1.5~2.5 mg/kg(年老且心肺功能差者視情況酌情減量)。至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開始操作,鏡檢過程中丙泊酚依據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微泵每分鐘0.2~0.4 mg/kg維持。檢查結束患者清醒后留觀30 min,在家屬的陪護下離院或返回病房。B組按常規用2%利多卡因予兩次咽喉部表面麻醉,間隔5 min。于鏡檢前再次給予2%利多卡因2 ml進行氣管內表面麻醉,間隔2 min后開始鏡檢。

        1.3 觀察指標 連續監測并記錄術前(A組為注藥前2 min,B組為平躺后2 min)、A組麻醉后2 min、術中(如低于術前值則記錄最低值,高于術前值則記錄最高值)及檢查結束后5 min患者的心率(HR)、動脈收縮壓(SBP)、血氧飽和度(SpO2)和A組患者蘇醒時間。同時記錄術中的各種不適反應,蘇醒后詢問其對檢查過程有無知曉,有無頭暈、困倦、嗜睡,是否愿意接受必要的復查等。

        1.4 統計學處理 對觀察數據以均值±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 結果

        2.1 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A組患者在用藥2 min后心率、血壓呈一過性下降(P

        2.2 患者術中、術后的不良反應 A組所有患者麻醉后1~2 min內均安靜入睡,檢查過程中無明顯的不良反應(如痛苦表情、不自主肢體動作、惡心、嘔吐、嗆咳等)。停藥后均能在15 min內完全清醒,平均清醒時間為(8.8±2.3)min。全部受檢者均在檢查結束后30 min內離開內鏡室。B組9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躁動、嗆咳、惡心、嘔吐等不適;15%的患者術中暫停檢查,再次給予表面麻醉后方完成鏡檢;嚴重者(10%)試圖自行拔出纖維支氣管鏡,拒絕進一步檢查。

        2.3 檢查后問卷調查結果

        A組所有的患者主觀感覺舒適,對檢查過程無不良記憶;15%的患者清醒初述有頭暈、步態不穩,多為一過性,30 min內完全消失;95%的患者愿意接受必要的復查。而B組100%的患者感覺明顯不適,甚至主訴痛苦難以忍受,45%的患者愿意接受必要的復查。上述數據A、B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不可避免的導致患者精神緊張及術中的強烈不適。本研究通過與常規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對比,探討丙泊酚聯合、瑞芬太尼在纖維支氣管鏡中運用的安全性與可行性。

        傳統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僅予以咽喉部表面噴霧麻醉,對深部的喉反射幾乎沒有抑制作用,尤其在表面麻醉效果不太滿意時尤甚。惡心、嘔吐、嗆咳、躁動及血壓升高、心律失常等是常見的不良反應,這些都可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發生的風險,對原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要格外引起重視。此外鏡頭通過聲門時引起的嗆咳可導致氣道反射性痙攣,加之支氣管鏡所致的氣道部分阻塞[1],可進一步引發嚴重的通氣障礙。

        咪達唑侖有明顯的鎮靜和順行性遺忘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瑞芬太尼是超短效阿片μ受體激動劑,起效快、鎮痛效能是芬太尼的1.5~3倍[2],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較少,消除快且肝腎毒性小,蘇醒質量高。丙泊酚為短效靜脈,注射速度與血藥濃度呈直線正相關[3]。對意識的抑制呈劑量相關性,靜脈注射1~2 mg/kg后0.5~1 min意識消失,停藥后3~10 min即清醒。但其幾乎沒有鎮痛作用,抑制咽部刺激亦不夠明顯,對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的抑制作用與劑量相關[4-6]。老年人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OPD)患者咽喉反射敏感性較青年人差,應激反應相對較小[4],加之對藥物的代謝能力減弱,麻醉用藥劑量可酌情減少并嚴格控制給藥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無痛組(A組)給藥后可出現一過性心率減慢和血壓降低,一般情況下無需特殊處理。對比常規鏡檢組(B組)中大多數患者出現心動過速、血壓升高等情況,無痛組鏡檢過程中生命體征平穩。兩組患者SpO2的波動均不明顯,可能與患者在開始檢查前均已充足給氧及檢查者操作手法熟練有關。即便如此麻醉與鏡檢過程中對呼吸功能的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要注意生命體征的監測、體現給藥劑量的個體化、控制給藥速度以確保檢查安全性。

        綜上所述,丙泊酚聯合、瑞芬太尼協同應用產生了良好的麻醉鎮痛效果,并將各自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控制在了較低水平,保證了檢查的安全性。對于心肺功能狀態較差的受檢者,除檢查開始前與鏡檢中充分給氧外,亦不可忽視術中的監測與管理,做好應對意外情況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胡德,李煊,董國良,等.丙泊酚聯合咪達唑侖、芬太尼用于纖維支氣管鏡檢查的臨床觀察.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2):1356-1357.

        2 吳新,葉鐵虎,岳云,等.國產注射用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評價.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4):245-258.

        3 Glen JB,Hunter SC.Pharmacology of an emulsion formulation of ICI 35 368.Br J Anaesth,1984,56(6):617-625.

        4 李家萱,白曉芳,段敏超.無痛纖支鏡檢查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廣西醫學,2004,26(12):1797-1798.

        第7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廣西南寧市紅十字會醫院兒科,廣西南寧 530012

        [摘要] 目的 探討鹽酸氨溴索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方法 選擇80例患有呼系統疾病患兒,分為兩組。試驗組采取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對照組采取鹽酸溴己新注射液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治療療效及不良反應。結果 試驗組40例患兒中,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40例患者中,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出現1例患兒消化系統癥狀(惡心、嘔吐等),出現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5%,對照組出現3例消化系統癥狀,心率紊亂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2.5%,P<0.05,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在兒科治療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兒童中療效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具有較大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統疾病;療效;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 R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5(c)-0057-03

        [作者簡介] 鄭明(1977-),男,壯族,廣西橫縣人,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兒科臨床工作,郵箱: 476218086@qq.com。

        由于身體發育尚未完全,免疫機制尚未完善,機體抵抗力較低,尤其在季節及溫度變化大時,兒童患呼吸系統疾病發生率較高,該類患者在兒科中較為常見,為常見病、高發病[1]?;純后w質特殊、疾病發生率高,臨床正確選擇合適藥物顯得尤為重要[2]。臨床治療兒童呼吸系統疾病方式多樣,可靜脈滴注藥物,也可選擇霧化吸入方式,藥物也逐漸多樣化。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屬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用藥,效果顯著。為探討鹽酸氨溴索注射液對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該研究將2012年1月—2013年1月該院收治的80例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患兒進行分組治療,記錄并觀察注射氨溴索的試驗組和不注射氨溴索的對照組的患兒的臨床癥狀和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80例患有呼吸系統疾病患兒,患者年齡1.8~8.9歲,平均(6.7±2.5)歲,治療前病程0.5~1.5 d月,平均(0.8±0.1)d。80例患兒中,45例為男性,35例為女性,28例為新生兒肺炎,27例為小兒毛細支氣管炎,25例為小兒支氣管肺炎,所有患者均無心臟病等先天性系統性疾病。將80例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包括男22例,女18例,有11例新生兒肺炎患兒,19例小兒毛細血管支氣管炎患兒和10例小兒支氣管炎患兒;試驗組包括男23例,女17例,有17例新生兒肺炎患兒,8例小兒毛細血管支氣管炎患兒和15例小兒支氣管炎患兒.兩組在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試驗組給予鹽酸氨溴索-伊諾舒(國藥準字H20051604;產地:天津市南開區玉泉路96號)注射液治療,靜脈滴注,<2歲患兒,2次/d,7.5 mg/次;<6歲患兒,3次/d,8 mg/次;>6歲患兒,2次/d,15 mg/次;對于呼吸窘迫患兒,以30 mg/Kg計算藥物總量,分2次靜脈滴注。對照組:40例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使用鹽酸溴己新(國藥準字H31022703;產地: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滬路879號)注射進行治療,<6歲患兒,2~4 mg/d,分2次給予;>6歲患兒,4~8 mg/d,分2次給予。

        1.3 評定療效標準

        ①顯效: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體溫恢復正常,無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難、紫紺,聽診患兒肺部濕羅音消失;②患兒病情有一定程度改善,臨床癥狀有一定程度改善,咳嗽減少,濕羅音減少,患兒接近正常;③患兒臨床癥狀無改變,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未見減少,聽診患兒濕羅音未見減少,病情基本無恢復[2]??傮w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試驗組40例患兒中,顯效23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對照組40例患兒中,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0%,經統計學分析,P<0.05,兩組治療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不良反應比較

        試驗組出現消化系統癥狀1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對照組40例患兒出現消化系統癥狀3例,心率紊亂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2.5%,兩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P<0.05)。

        3 討論

        鹽酸氨溴索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常用,對呼吸系統疾病療效確切,該文中總體有效率95%,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研究結果表明,注射鹽酸氨溴索治療患兒呼吸系統疾病試驗組的療效(有效率為95%)顯著高于使用鹽酸溴己新治療對照組的療效(有效率為80%);試驗組患兒在治療過程出現的不良反應有消化系統癥狀和皮疹,觀察組患兒還會出現息率紊亂的不良應,且試驗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5.0%)高于對照組(12.5%)。這意味著鹽酸氨溴索對改善患兒的呼吸系統疾病有顯著療效,且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為臨床上在研究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提供了參考價值,值得臨床推廣使用。但本研究由于技術和采取的樣本量較少的原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誤差,影響試驗的結果,為進一步得出精確的實驗數據和結果,需規范操作和改進技術,并擴大樣本量才能提高結果的可信度和結論的準確性。鹽酸氨溴索在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其發揮作用為分解多糖纖維成分而溶解黏液,降低痰液的粘稠度[3-4],并可刺激II型肺泡上皮,增加表面活性物質的分泌,利于修復支氣管上皮組織,同時鹽酸氨溴索同時具有抑制粘液腺、杯狀細胞合成酸性糖蛋白作用,使痰液粘滯度降低,可促進患兒排除痰液,同時抑制釋放炎性介質,并可松弛支氣管平滑??;另外,鹽酸氨溴索抗氧化作用較強,可抑制中性粒細胞產生H2O2J及溶酶體的釋放[5],進而清除H-和HOCL,降低起到高反應性;其次,鹽酸氨溴索具有較強的抗炎作用,主要機制為通過抑制肥大細胞、白細胞釋放組胺類物質、白三烯等炎癥物質,抑制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鹽酸氨溴索抗氧化、抗炎作用可有效減少喘憋,增加肺泡通氣量,使患兒呼吸狀況改善,機體恢復。呼吸系統疾病就是在其鹽酸氨溴索的多重作用的影響下達到治療的效果。

        兒童因其獨特的機體特點,免疫能力低,易感染肺炎支原體、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痰液分泌增多、粘稠。小兒支氣管較為狹窄,咳嗽反射不完善,易導致粘稠痰液堵塞支氣管造成呼吸道堵塞,進而呼吸困難,甚至導致呼吸衰竭,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呼吸系統疾病在兒童發病率較高,部分病情嚴重者表現呼吸窘迫綜合癥、呼吸衰竭,甚至心力衰竭,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7]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有助于痰液的排除,可減少了機體內病毒數量,同時松弛支氣管平滑肌,減輕其狹窄狀況,可促進肺功能恢復,機體病情得到好轉,免疫力也同時可提升。相關研究表明[8],鹽酸氨溴索可應用于預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作用較佳,且無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

        通過分析發現,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在取得較佳療效同時,仍有不良反應出現,消化道系統癥狀的出現,雖例數較少,但表明對胃腸道仍有一定影響,我們臨床治療時,不僅關注其在病情改善作用,同時也應更加重視不良反應的出現,以保證患兒安全。綜上所述,鹽酸氨溴索可有效改善患兒呼吸系統疾病病情,同時具有不良反應少優點,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Hoffmann G,Wirleitner B,Fuchs D. Potential role of immune system activation-associated production of neopterin derivatives in humans[J].Inflamm Res,2003,52:313-321.

        [2] 楊惠娣,徐彬.氨溴索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0,22(1):4445-4446.

        [3] 洪芳.鹽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療兒科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30):49-50.

        [4] 王亞文, 付世龍.鹽酸氨溴索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0,2(5):431-432.

        [5] 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09,14(9):1175-1176.

        [6] 肖興仕.鹽酸氨溴索在兒童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求醫問藥,2012,10(9):149-150.

        [7] 高宏.鹽酸氨溴索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9):1319-1320.

        第8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由于肺 、胸廓或肺動脈血管的慢性病變所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引起右心室心肌肥厚、擴大,甚至發生右心衰竭的心臟病。

        一 臨床表現

        本病發展緩慢,臨床上除原發肺、胸疾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外,主要為逐漸出現的肺心功能不全以及其他器官受累的征象,常表現為急性發作期與緩解期的交替出現。

        1.肺心功能代償期

        (1)癥狀:此期病人心功能代償一般較好,肺功能處于部分代償階段,病人常有慢性咳嗽、咳痰和喘息,稍動即感心悸、氣短、乏力和勞動耐受力下降,并有不同程度發紺。

        (2)體征:可有明顯肺氣腫體征,右心室肥大,但心音常因肺氣腫存在而呈遙遠感,肺動脈瓣第二心音亢進,提示肺動脈高壓的存在。三尖瓣區可聞及收縮期雜音,劍突下見心臟收縮期搏動,提示右心室肥厚和擴大。

        2.肺心功能失代償期

        (1)癥狀:呼吸道感染常引起心肺功能失代償。病人原有的咳嗽、咳痰、氣急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有輕重不等的肺性腦病表現,如白天嗜睡,夜間失眠,嚴重者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譫妄、抽搐,甚至昏迷。心功能失代償以右心衰竭為主,病人表現為心悸、氣短明顯,發紺更甚,心律不齊。

        (2)體征:可發現球結膜充血水腫,眼底網膜血管擴張和視盤水腫等顱內壓增高表現。右心衰竭表現為頸靜脈怒張,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肝大且有壓痛,并出現腹水及下肢水腫。右室可出現第三心音、第四心音或奔馬律。

        3.并發癥 水、電解質和酸堿代謝紊亂,肝、腎功能損害,肺性腦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心律失常、上消化道出血和休克等多種并發癥。

        二 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 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史(包括中樞系統、神經肌肉、胸廓以及肺血管的病變);存在基礎疾病的相關體征;肺動脈高壓,右心室肥厚、擴大和(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現;肺心功能失代償的病人則有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臨床征象和血氣改變;臨床排除其他引起上述改變的心臟病。

        肺性腦病的診斷和臨床標準:肺性腦病是由慢性肺胸疾患伴有肺心功能衰竭,出現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礙、神經癥候的一個綜合征。應注意與腦動脈硬化、嚴重電解質紊亂、單純性堿中毒、感染中毒性腦病等相鑒別。

        2.臨床分級標準

        (1)輕型:神志恍惚、淡漠、嗜睡、精神異?;蚺d奮、多語而無神經系統異常體征者。

        (2)中型:半昏迷、譫妄、躁動、肌肉輕度抽動或語無倫次,對各種反應遲鈍,瞳孔對光反射遲鈍而無上消化道出血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并發癥。

        (3)重型:昏迷或出現癲癇樣抽搐,對各種刺激無反應;反射消失或出現病理性神經體征,瞳孔擴大或縮??;可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或休克。

        3.鑒別診斷

        (1)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發病年齡較早,常有風濕性關節炎和心肌炎的病史,二尖瓣或主動脈瓣區可聞及特征性心臟雜音,以及X線檢查左心房增大等征象可資鑒別。

        (2)發紺性先天性心臟?。翰∪硕嗄贻p時發病,體檢無肺氣腫體征,心臟聽診,??陕劶疤禺愋噪s音,并常出現杵狀指。X線胸片、心電圖或心導管檢查可予鑒別。

        三 治療

        1.緩解期的治療 包括呼吸鍛煉,酌情使用一些免疫增強藥,如扶正固本的中藥黃芪、川芎等,或轉移因子、胸腺素、干擾素及其誘導藥等。

        2.急性期的治療

        (1)控制呼吸系統感染:選用合適的抗感染藥物。糾正缺氧和CO2潴留的方法包括合理氧療、應用呼吸興奮藥通過興奮呼吸中樞增加通氣、經面罩機械通氣或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糾正酸堿失調和電解質紊亂。

        (2)保持呼吸道通暢:物理方法促進排痰如變換、用力咳嗽或經鼻導管吸痰,必要時經纖維支氣管鏡吸出分泌物??蛇x用支氣管解痙藥如選擇性β2受體興奮藥、茶堿類藥物及糖皮質激素。另外,還可應用祛痰藥和濕化氣道等以促 進痰液的排出。

        (3)右心衰竭的治療:多數右心衰竭的病人經上述治療,隨著呼吸功能的改善,右心功能不全也會隨之緩解,但部分病人尚需配合適量的利尿藥和(或)強心藥。

        (4)常見并發癥的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較多見,輕者可予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等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出血量較多可予冰水加去甲腎上腺素保留灌胃,西咪替丁、奧美拉唑靜脈應用,必要時輸血糾正失血。

        (5)營養支持療法: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促進病人的康復。

        四 轉院要求

        緩解期病人可定期到社區醫院復診,一旦發生急性加重經積極治療未見緩解或出現并發癥者應及時轉到有相應醫療水平條件的醫院進一步診治。

        第9篇: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征范文

        因此,針對ICU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常見死亡病因的相關因素分析,及探究當前常規治療手段的科學性及先進性,對提高老年性疾病的認識,合理的分配及調整醫療資源,及時而更有效的開展針對性治療,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等都是意義重大的。

        呼吸系統疾病吉林大學第一醫院ICU科收治的患者中,呼吸系統疾病為較常見的病因,這與ICU科相關資源配置是有密切關系的。由于老年人呼吸道組織中纖毛運動減弱,腺體萎縮,排痰能力下降,加之大多數患者長期臥床,各種病原體極易在呼吸道定植,且老年患者咳嗽反射差,易發生誤吸,因此肺部極易發生感染。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肺部感染發病率逐漸增高。COPD作為我國北方老年患者的常見疾病,病情易反復,加重并發呼吸衰竭時低氧血癥和高碳酸血癥可導致多器官受損發生MODS,若治療不及時器官功能不全會很快進入不可逆的衰竭階段,病死率很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呼吸衰竭近些年,COPD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而老年患者由于存在著營養狀態差、器官功能減退等特點,代償能力差,COPD急性發作時易并發呼吸衰竭,其病死率較其他年齡段比更高。轉入Icu科行加強治療的此類老年患者大都因病情急性加重并發呼吸衰竭需機械通氣,而大多患者死于無法逆轉的低氧或高二氧化碳分壓血癥。收入ICU科的此類患者常規治療原則為機械通氣、化痰、抗炎、抗感染,其中機械通氣,即無創通氣與有創通氣,為治療COPD并呼吸衰竭最重要方法。有創呼吸機能有效的保證通氣量,但存在著上機時間長、易發生VAP、不易脫機等問題,需要患者在麻醉狀態下建立人工氣道,存在可能出現麻醉意外的風險,且需要嚴格的護理和生命體征的監測,治療療程長,費用較高,一般患者家庭難以承受。相比之下,無創通氣雖然使用方便,但不能保證有效通氣量,且臨床治療效果并不十分明確閻。有研究提示 COPD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中,使用無創正壓通氣能成功的使意識狀態中度異常的患者得到改善,但對于意識狀態嚴重障礙的患者無創通氣有效率明顯降低,而且通過無創通氣改變的意識狀態與血二氧化碳分壓水平的變化沒有明確的聯系。而近期研究顯示,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作為切換點,有創一無創序貫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較單純的有創治療方式更加優秀,能有效的縮短有創通氣時間,減少VAP的發生,改善預后,縮短ICU住院時間。吸入p:受體激動劑可以有效的松弛支氣管平滑肌起到平喘作用,且通過阻止平滑肌細胞增生和炎性介質釋放,改善纖毛功能,保護呼吸道粘膜,抑制中性粒細胞活化,起到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

        國內研究示聯合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與LABA(長效p:受體激動劑)因其具有互補效應,有更加明顯的效果及優點[9l,但近期國外研究顯示二者聯用與單獨應用支氣管擴張藥物曝托澳按的優劣之處仍有待明確。肺部感染老年人肺部感染是由多種病原體引起的肺實質炎癥,細菌感染較為常見,有報道示16%以上的老年人根本死亡原因為肺部感染。此類患者常因需呼吸支持或存在感染性體克轉入ICU科治療,多數患者死于無法逆轉的低氧血癥或感染性體克所致的多臟器功能衰竭。癥狀隱匿不典型導致了很多患者延誤治療,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老年患者首發的癥通常無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等,有時僅僅表現為基礎疾病的加重或其他非特異性癥狀,X線胸片也難以及時發現,因此發現時往往感染已經很重,或已經并發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電解質紊亂等等,給治療帶來極大的困難。吸入性肺炎(AP)是指誤吸刺激性液體如胃內容物等引起的化學性肺炎。正常老年人睡眠狀態約有45%會發生誤吸,而因誤吸導致的老年吸入性肺炎病死率占所有肺炎的病死率33%左右 。長期臥床、昏迷、咳嗽反射減弱、留置胃管、氣管切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是發生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早期及時的發現,發現后迅速的采取綜合性手段進行干預治療對于吸入性肺炎的預后是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的。呼吸機相關肺炎,是指患者經呼吸機輔助呼吸48小時后并發的肺部感染,是機械通氣常見的并發癥。

        有研究示機械通氣每延長一天的時第2章綜述間,發生vAP的概率就增加1﹪-5﹪。氣管插管是VAP最重要的易患因素,氣管導管外呼吸道分泌物、呼吸機管道內的冷凝水、氣管濕化溶液等直接進入下呼吸道和肺部更是引起vAP的重要原因。安裝管路的無菌操作,及時的更換管路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革蘭陰性桿菌為主要的老年患者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病原體,其中主要為綠膿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近年來由于過多應用抗生素,耐藥情況愈發嚴重,且很多抗生素肝、腎毒性較大,因此合理應用抗生素十分重要。抗生素使用原則為早期與足量,針對致病菌選擇藥物,重癥聯合應用藥物,盡量選擇起效快且副作用小的藥物。目前提倡降階梯療法,先經驗治療,及時根據痰培養或藥敏結構調整抗生素的應用。對伴有危險因素的早發和晚發性獲得性肺炎,應選擇具有抗假單抱菌活性碳青霉烯類亞胺培南一西司他丁鈉和美羅培南。美羅培南毒性較低,而亞胺培南療效略高日,二者都可用于治療耐藥菌所致的重度老年患者院內感染。心血管疾病因我院心內科及腦外科有專門的重癥監護室,因此因單一??撇∫蛉缧募」K赖鹊幕颊呤杖胛铱戚^為少見。原發病為心血管疾病大都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梗塞或心力衰竭為入院病因,于心血管科接受治療后病情未好轉且合并多臟器功能不全或嚴重感染需多臟器監護及機械通氣而收入ICU科,死亡原因多為突發性心血管意外、心泵功能衰竭或并發嚴重感染所致的多臟器衰竭。心臟性碎死心臟性碎死指因心臟原因無法預測的急性癥狀發生后l小時內的死亡,第2章綜述其有著進展速度很快,患者死亡時間短,發生原因難以預測的特點。流行病學分析示心臟性碎死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多。

        由于Icu科所收治老年患者大都伴有心功能不全、心肌梗塞或嚴重心率失常,加之伴有嚴重感染等多種其他基礎性疾病,治療上需要靜脈輸入液體量大,再加上及靜脈營養支持,導致液體負荷過重,因此誘發心衰引起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大。老年人心臟性碎死(SCD)占全部老年人碎死的90%以上,70%一90% 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有關,且男性多于女性,上午8一12時與下午4一6時為發作高峰期。老年患者心臟性碎死發病機制復雜,但多數是心律失常引起,有研究示發生心臟性碎死時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達 83.70/0。心臟性碎死的預測指標較多,左室射血分數(LVEF)是評估所用最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QRs時限延長也是心臟性碎死的獨立危險因子,其他危險因素如心臟擴大、心功能111級、高血壓致左心室肥厚、低鉀、收縮壓與舒張壓差值大于60碑41等等,都是我們日常工作需要給予極大注意的。一旦出現碎死的先兆,要及時實施搶救,這也是ICU科的工作重點所在。文獻示老年患者心肺復蘇成功率并不低于非老年人。盡早的發現生命體征的變化趨勢,及時開始心肺復蘇,迅速的開放氣道,氣管插管前的人工球囊輔助呼吸,持續有效而標準的胸外按壓,及同時應用的復蘇藥物或室顫時所需的電除顫都是搶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有文獻示改良的使用腎上腺素方法能提高療效,具體為常規劑量倍增的腎上腺素輔助以持續靜點0.lmg/m1的腎上腺素,可以有效維持其血藥濃度,以保證心跳[26]。也有資料示老年人不應該大劑量應用腎上腺素,易采用常規劑量。心肺復蘇術后的治療也是工作中的重點:由于心跳驟停時各臟器嚴重缺血缺氧,因此復蘇后出現的缺血一再灌注損傷易導致MODS,加重病情,往往預后不佳或可能再次出現難以救治的心跳驟停。此時應加強生命體征監護的力度,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用冰帽給予亞低溫腦部保護,使用機械通氣維持有效呼吸,通過藥物調節血壓、血糖,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平衡、給予適當的營養支持、預防性抗感染治療及抗炎癥反應保護臟器治療等等。高血壓 ICU科收入的老年患者中,大都伴有血壓增高,因此控制血壓也是ICU 科日常臨床工作中的重點工作之一。老年患者高血壓有著脈壓大、單純收縮期高壓患者多、血壓波動大(常見直立低而臥位高)、袖帶測壓較正常值高(朧動脈硬化為其原因)、合并癥多等特點。高血壓的危害較多,心力衰竭是高血壓重要的靶器官損害之一,有研究示高血壓造成的心力衰竭為其住院病因的第2位,因此加強力度控制血壓,是減少心力衰竭發生的重要手段。高血壓致心力衰竭后可導致高尿酸血癥,也可以此作為病情惡化的標志。有報道示炎癥反應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130],因此有效控制炎癥反應也應是控制血壓的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文獻示降壓藥物中老年患者的選擇為鈣離子通道阻滯劑(36.49%),ACEI(22.49%), p受體阻滯劑(17.750,0),利尿劑(12.03%),A鄧(7.30,0),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仍為老年患者降血壓最常用的經典藥物。降壓時老年人舒張壓不易過低,口服硝酸酷類藥物可以選擇性擴張大動脈及冠狀動脈,減低收縮壓,尤其適合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伴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患者。具第2章綜述體用藥的原則為:個體化、聯合、平穩、密切監測,個體化仍然是擺在第一位的。

        腦血管疾病以腦血管病收入ICU科室的患者多為腦出血需機械通氣支持或腦梗塞伴多臟器功能不全需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腦出血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危重疾病之一,具有起病較急,病死率較高的特點。ICU科收治此類患者大都病情危重,預后不佳。有研究示體溫是影響腦出血預后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子[32],體溫的升高會使高血壓病死率明顯增加。治療上主要是脫水降顱壓積極控制腦水腫,止血,營養神經,控制血壓,及防治感染等。對于心功能欠佳的患者更應該注意控制脫水藥物的輸入速度,避免液體負荷過重誘發心衰。控制血壓的目標是收縮壓每天降低10%,達到出血前控制水平。止血治療應在發病后3到4個小時內進行,以重組活化因子Vlla為最佳選擇[33}。除常規治療之外,觀察意識狀態的變化、瞳孔變化,監測生命體征、臟器功能,加強氣道護理防止并發癥的出現,都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2.4消化系統疾病此類患者常見病因為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了肺損傷(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因需呼吸支持轉入ICU科。重癥急性胰腺炎病情兇險,發病早期因炎癥因子大量釋放容易發生SIRS和MODS,病死率高達 20%一30%l34],主要治療手段為液體復蘇、抗炎、禁食、抑酶、抗感染、腸外營養支持。文獻示該病與腹部內壓、C一反應蛋白(CRP)存在相關性[35J。排便后腹腔內壓通??上陆担虼伺疟闱闆r應該作為重點關注。胃管注入硫酸鎂可以減輕疼痛癥狀,減少解痙藥物的使用,早期應用可以提高治愈第2章綜述率。連續性血液凈化(CBP)是我科常用的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清除炎癥因子的手段,尤其在患者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或存在腎功能不全時更加適用,通過清除體內高水平的炎癥介質,有效的降低了SAP病死率,其缺點為治療所需費用較高、引血時若患者存在低血壓可能發生一過性血壓下降導致心血管意外、有創操作易發感染等。抑制炎癥介質常規用藥為烏司他丁,作為廣譜的酶抑制藥物,可以有效抑制炎癥因子保護粘膜細胞,進而降低老年患者腹部高壓狀態。烏司他丁聯用激素治療SAP合并ALI患者效果更佳,能有效地促進肺功能恢復。預防性應用抗感染藥物也治療中重要的環節,可以有效的降低病死率。若能成功接受治療,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好轉。其他 ICU科收治老年患者病種繁雜,其他疾病如腫瘤、外傷、中毒等也較為多見。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 日本中文字幕乱码系列 | 午夜美女福利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2021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