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英語童話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童話故事教學案例描述】
幾乎每個同學都讀過中文版童話故事《白雪公主》,卻很少有人看過英文版《Snow White》。我精心選擇了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英文版《Snow White》。其主要句型為第三人稱單數的一般現在時,多音節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結構。教學的重點是對故事的閱讀理解,難點是怎樣引導學生用“心”去閱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為了讓學生掌握重點、解決難點,鍛煉學生的獨立學習和閱讀能力,培養其語言交際能力和質疑能力,提高其閱讀英語原著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我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訓練學生瀏覽、略讀、跳讀、訓讀、猜讀、選讀等多樣化閱讀方法,并通過看、聽、讀、說、演等活動和實踐加以鞏固。
1.童謠式的問候啟動英語童話教學。學生齊說:“English, English,We like English.Miss Gu ,Miss Gu, I love you.”老師也真誠地說:“I love you,too.”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用真誠的眼光望著學生,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通過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幫助一些對英語產生畏難情緒的同學達到逐步地接受,也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順著學生的問候,我就問“Do you like reading?”由我“I like reading fairy tales best.”引入“What’s your favourite story?”或者說“What story do you like reading?”這個話題學生比較熟悉,貼近他們的生活,紛紛舉手發言。隨后,我出示一幅小女孩的圖片,讓學生猜猜:Who is she?學生非常感興趣,爭先恐后地說:Snow White。通過教師的問,學生的答、猜,既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啟發了他們的獨立思考,又為師生間創造了一個情感交流的場所,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充分體現了語言交際性的特征。
2.多媒體動畫整體演繹童話故事。通過介紹作者,讓學生知道了更多的英語童話故事,勾起他們閱讀的欲望。切合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我將剪輯的動畫及原版故事錄音,整合成了一段新的動畫片,整體呈現給學生,便于學生整體理解故事。學生們看得津津有味,仿佛進了動畫世界。當然在enjoy the story之前,我要求學生記住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帶著問題去看動畫、聽故事。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進行人物角色的單詞教學。接著又通過對故事中的圖片排序,使學生對故事情節、人物角色間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3.音樂伴讀,走進童話故事。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故事,享受閱讀,感受閱讀的魅力。三個問題:1.What does the queen ask the mirror? 2.What does the mirror answer the queen? 3.Why does the queen want to kill Snow White?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有助于學生更深一步地理解故事,獲取信息。雖然在閱讀中學生會碰到一些生詞,但通過上下文,學生都能很快地在文中找到答案。在學生的回答中,我引導學生根據角色的性格特點來說他的語言,學生倍感興趣,紛紛嘗試。不管他們說的怎樣,我都給予鼓勵,對特別出色的同學予以肯定、表揚。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為了幫助學生更深一步理解人物的語言,我在回答第一問之后插入了一段小資料,讓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了多音節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的構成,并列舉了跟學生生活相關的例句,增加了學生的有趣閱讀。學生的發言更是眾說紛紜,精彩迭出。
4.改編、表演童話故事。首先,在課前我安排學生們自己制作人物紙偶,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其創造力。我在網上淘了一套卡通布偶,生動的形象、鮮艷的顏色,特別是七個小矮人,很討學生的喜愛。其次,創編故事。《Snow White》故事是以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敘述的。我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填空題的形式,讓學生將故事改編成第一人稱敘述,創編成劇本。學生在完成題目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的語言知識點和充分理解了故事內容。再次,手偶表演。角色扮演是最好的活動形式,它不僅使詞和句的理解更加容易,而且學生在親身體驗語言,運用語言。在表演活動中,我先是按角色分類操練,演相同角色的同學在一起討論,練習對白,語速的快慢、高低,動作幅度的大小,互相糾正,熟練操作手偶;然后再統一分派各種角色搭配,學生有時當觀眾,有時表演手偶,其樂融融。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完全成為了課堂的主角。看著學生們的精彩表演,我由衷地為他們鼓掌、喝彩。這種輕松、活潑、民主、富有創新精神的課堂氛圍,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力。
5.誦讀兒歌,享受閱讀。在課的尾聲,針對這一課的主旨,我引導學生創編了一首兒歌:Let's enjoy reading./ Reading,reading,interesting day./ Reading,reading,exciting day./ Reading,reading,funny day./ Reading,reading,every day./ Huray! 詞句簡單,內容生動,配以動作、節奏,讓孩子感受韻律美,在歡快中結束這節課。學生回味無窮。
關鍵詞:醫院配電;供配電系統;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U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25-0018-02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并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可見,中醫歷來防重于治。面對現代復雜的電氣設備隱患與故障,充分利用中醫的理論精髓進行醫院供配電系統的優化設計與故障應對策略無疑是最合適的方式。
1 醫院供配電系統常見故障原因分析
1.1 技術因素
有的設備過載(過負荷)、元器件損壞、局部過熱、沖油設備漏油、空氣污染、散熱條件變壞、絕緣擊穿、磨損、松動等原因。
1.2 相關人員責任因素
醫院在建設之初設計不周或設計裕度偏心、設計不良等原因都會造成設備在投入運行后經常出現各種問題。設備在安裝過程中留有部分設備隱患,平時檢修保養不到位,缺失必要的管理手段與技術力量,各種規章制度執行不力,有章不循。
1.3 供電質量因素
圖1 方波進行傅里葉級數分析所得等效圖
公用電網諧波《電能質量公用電網諧波》(GB/T14549-93)中規定:6~220kV各級公用電網電壓(相電壓)總諧波畸變率是0.38kV為5.0%,6~10kV為4.0%,35~66kV為3.0%,110kV為2.0%;用戶注入電網的諧波電流允許值應保證各級電網諧波電壓在限值范圍內,所以國標規定各級電網諧波源產生的電壓總諧波畸變率是:0.38kV為2.6%,6~10kV為2.2%,35~66kV為1.9%,110kV為1.5%。
1.4 設備絕緣老化因素
絕緣老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熱老化、電老化、環境老化及機械老化。絕緣熱老化是電氣設備絕緣材料在運行中,因長期受熱影響而產生各種物理和化學變化,導致絕緣變質而劣化(如電纜絕緣變脆等)。表現為電氣設備的絕緣材料發生揮發、變形、龜裂、裂解、膨脹、起層、發皺等現象。
2 醫院供電負荷分級與電氣設備管理理念
醫院的電力負荷通常分為三級。其中一級負荷為非常重要負荷,主要包括手術室、婦產科、血透室、ICU、CCU等臨床科室,同時還包括火災報警、消防水泵、消防電梯、排風排煙系統、高壓氧氣動力系統以及安全監控系統、應急照明與疏散及重要的智能化系統等。二級負荷包括其余臨床醫技科室、生活水泵以及一般的排風系統等。除了一、二級系統外其他均為三級負荷。
為了保持設備的完好,盡量延長設備可靠運行的壽命,除了時刻把握設備的運行狀態之外,如今對掌管設備的工程技術人員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如何維護保養好自己所管轄的設備。所謂維護,是對電氣設備進行消缺、恢復功能,保持精度,保持功能,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它不等于修理,它是在設備出現劣化傾向、性能下降趨勢時,及時地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劣化,恢復設備的性能、功能及精度,讓設備始終處于良好的運行狀態下,持續穩定地工作。
3 健全電氣設備運行與檢修管理的方法與途徑
明確電氣運行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優化管理范圍,充分發揮每個管理者的作用。隱患險于故障,維護勝于維修,責任重于泰山。醫院供配電系統的優化首先要進行故障隱患的查找工作,將現存的故障隱患全部進行有效清除,保證每一個隱患點都能時時在控。如醫院接地系統首選TN-S系統及三相五線制。對于醫院較大、建筑物單體距離比較遠的情況下,建議采用TN-C-S系統。但對于任何一個建筑物在同一總電源進線的情況下,電源的中性線和保護線要嚴格進行分開,不得合并使用。
嚴格執行相關國家標準進行電氣設備保護配置。電氣裝置中的外露可導電部分,都應通過保護導體或保護中性導體與接地極相連接,以保證故障回路的形成。凡可被人體同時觸及的外露可導電部分,應連接到同一接地系統。
根據相應國家標準規定:系統中應盡量實施主等電位聯結。建筑物內的主等電位聯結導體應與下列可導電部分互相連接:(1)主保護導體(保護線干線);(2)主接地導體(接地線干線)或總接地端子;(3)建筑物內的公用金屬管道和類似金屬構件(如自來水管、煤氣管等);(4)建筑結構中的金屬部分及集中采暖和空調系統。
來自建筑物外面的可導電體,應在建筑物內盡量靠近入口之處與等電位聯結導體連接。
在局部區域,當自動切斷供電的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應考慮實施輔助等電位聯結。輔助等電位聯結導體應與區域內的下列可導電部分互相連接:(1)固定設備的所有能同時觸及的外露可導電部分;(2)保護導體(包括設備的和插座內的);(3)裝置外的可導電部分(如果可行,還應包括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主鋼筋)。
充分發揮安全檢查的作用,實現安全隱患查找的動態管理。檢查中注重預防性監督檢查,抓住事故隱患,及時處理缺陷,查找設備漏洞,防患于未然。開展安全性評價活動,重點對安全保護裝置的檢測與評價,保證保護設備安全穩定運行。如為保證自動切斷供電措施的可靠和有效,要求做到當電氣裝置中發生了帶電部分與外露可導電部分(或保護導體)之間的故障時,所配置的保護電器應能自動切斷發生故障部分的供電,并保證不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個超過交流50V(有效植)的預期接觸電壓會持續存在到足以對人體產生危險的生理效應(在人體一旦觸及它時)。
加強設備維護工作,逐漸由設備故障緊急處理向設備維護方向發展。狀態維修即根據具體設備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檢修周期和檢修內容的維修體制。采用狀態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后,可使預防性維修過渡到預知性維修——狀態維修,從到期維修過渡到該修則修,使設備向“零”故障目標方向發展。加強大負荷部位的巡檢標準與次數,醫院中的核磁室、放射性室、放療室、手術室等的設備功率相對較大,能耗大,且負荷波動較大,極易造成電壓波動與閃變,甚至產生大量諧波,造成其他設備也不能正常運行。
采用先進檢測手段,提升設備維修的整體水平。通過對設備運行情況的實時監測,隨時查明設備可能“存在著什么樣的隱患,什么時候會發生故障”,預先得知將要發生事故的部位和時間,設備管理人員因此可以從容地安排停電計劃和組織維修人力,采購必須的備件,以便在短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維修工作,實現“無病不修、有病才修、修必修好”的目的。
4 結語
醫院供配電系統的可靠性、連續性與安全性是貫穿每一座醫院安全穩定運行的重要標準與指標,安全供電關系到每一位患者的安全與安危以及決定著醫院能否正常運轉,必須從各個角度全方位采取有效措施為廣大醫患人員提供一個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優質用電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雁.醫院供配電方式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13(1).
[2] 陸小軍,刁兆光,唐忠,曲源河.大型醫院供配電特性探討[J].醫學設備,2009,(7).
[3] 王章啟,顧霓鴻.配電自動化開關設備[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5.
[4] 陳堂,趙祖康,陳星鶯,等.配電系統及其自動化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2.
[5] 劉健,倪建立,鄧永輝.配電自動化系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關鍵詞】金屬化球團工藝;還原風機;轉子失衡;故障分析;動平衡技術
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是近30年才發展起來的非高爐煉鐵工藝的一種,適合回收處理鋼鐵企業氧化鐵皮、轉爐污泥、除塵灰等含鐵含鋅粉塵等廢料,該工藝既有利于節能減排,又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目前已成為國內外鋼鐵企業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之一。
作為一項新興煉鐵工藝,其在發展與完善過程中將有諸多問題有待我們去發現、分析與解決,煙氣系統還原風機失衡振動故障的分析與處理就是其中一項。
一、金屬化球團工藝系統中還原風機的工況特點
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轉底爐直接還原工藝)以含鐵海砂、煉鋼污泥、氧化鐵皮及高爐灰為原料,輔以煤粉、固體粘結劑壓制成球,在轉底爐1300~1400℃的高溫狀態下氧化鐵與煤粉發生還原反應,形成金屬化率80%以上的金屬化球團;金屬化球團在轉爐煉鋼工藝環節可直接代替廢鋼作為冶煉原料或稀釋劑、冷卻劑使用。工藝流程簡示如下:
在以上工藝流程中,還原風機的主要作用是抽風保持爐內負壓、并將廢氣經煙囪外排,其工況條件具有以下顯著特點:
(一)工況環境溫度高。經換熱器-噴淋塔降溫的轉底爐煙氣在風機段的溫度在100~400℃左右。
(二)介質煙氣含塵量較大。含有固體粘結劑的生球經高溫焙燒后,部分化合物氣化隨煙氣外排至風機段,在低溫狀態下易凝結成煙塵顆粒,造成風機段煙氣含塵量大。
(三)介質煙氣含化學成分復雜。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主要目的是處理鋼鐵企業固體廢棄物,其生產原料(氧化鐵皮、轉爐污泥、高爐灰等)及輔料(固體粘結劑等)均不同程度的含有S、Cl等元素,在轉底爐高溫狀態下反應會形成S2-、Cl-離子,與煙氣中的水汽結合后呈酸性、腐蝕性強。
以上工況條件極易造成金屬化球團工藝系統還原風機轉子失衡,進而引起風機振動超標。
二、日照鋼鐵金屬化球團生產線還原風機轉子失衡狀況及原因分析
日照鋼鐵共有兩條金屬化球團生產線,于2010年5月投入生產,其中煙氣系統還原風機相關參數如下:
風機型式:單吸入、雙支撐離心式抽風機
風機型號:HFY-AR210F
進口流量:16000m3/min
進口壓力:-8000Pa
全 壓:8500Pa
葉輪直徑:2100mm
風機轉速:1450r/min
轉子材質:HG-60
出口線速度:159m/s
電機功率:630KW
在生產過程中,多次因風機轉子不平衡導致振動超標、造成故障停機。根據以往的故障情況,造成還原風機轉子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風機轉子及機殼內壁粘灰結垢
還原風機于2010年10月首次出現振動超標。其故障特點是:
1.風機軸承座徑向振動0.13mm,軸向振動0.05mm,反差明顯;
2.風機突發性振動,一小時內急劇上升超標,且有繼續上升趨勢;
3.風機轉動時噪音加大、機殼有摩擦異音;
4.軸承溫度正常。
原因分析:根據軸承座軸向、徑向振動幅度初步分析為風機轉子平衡有問題。現場停機開蓋檢查發現,轉子及機殼內壁粘灰結垢非常嚴重,屬于粘灰結垢不均勻造成風機轉子失衡、局部結垢脫落造成風機振動急劇上升直至超標。
還原風機轉子粘灰結垢是與金屬化球團工藝系統介質煙氣特性有關系的。經噴淋塔-換熱器降溫、除塵器凈化過的煙氣濕度很大,未除凈的粉塵顆粒雖然很小,但粘度大、粘附性強。當它們通過還原風機時,在氣體渦流的作用下會被吸附在葉片非工作面上,特別在非工作面的進口處與出口處形成比較嚴重的粉塵結垢,并且逐漸增厚。當灰垢粘附不均勻、或部分灰垢在離心力和振動的共同作用下脫落時,轉子的平衡遭到破壞,引起風機整體振動。
解決辦法:粘灰結垢引起的風機失衡振動通過清灰即可解決。現場對粘附物料的物理特性進行試驗分析后發現:①該混合物質冷態下質地堅硬,但經高壓溫水沖刷時極易混合于水中,因此采用高壓水槍清理風機結垢是一種非常便捷的解決辦法。②同時該物質在高于150℃的溫度下即可液化,失去粘附能力,因此經總結對比后,生產操作過程中通過控制風機進口煙氣溫度(150~300℃),很好的解決了風機粘灰結垢問題,延緩了檢修周期。
(二) 風機轉子受侵蝕或沖刷磨損
2011年2月,污泥線還原風機發生突發性振動超標、振幅急劇上升超過0.12mm。除機殼內無摩擦異音外,其故障特點與風機轉子粘灰結垢失衡狀態下的故障特點相同,可直接判斷為轉子失衡引起的風機振動。
原因分析:現場停機開蓋檢查發現,風機轉子無粘灰,葉片受侵蝕變薄、背部有明顯侵蝕性溝槽,且葉片與輪轂處焊縫有開焊,屬于轉子受侵蝕磨損、局部耐磨片開焊脫落造成動平衡破壞、振動超標。
提高風機進氣溫度控制了轉子的粘灰結垢問題,但高溫環境加快了煙氣中酸性離子對葉片及焊縫的侵蝕,而且少量大顆粒和許多微小的粉塵顆粒隨同高溫、高速的煙氣一起通過還原風機時,使葉片遭受連續不斷地沖刷、造成不銹鋼焊縫底部掏空。當侵蝕或沖刷磨損逐漸加深且不均勻、或受侵蝕和沖刷磨損后的局部耐磨層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脫落,就會引起風機轉子失衡、造成風機振動。這是造成本次葉輪不平衡、風機振動的根本原因。
解決辦法:因侵蝕或沖刷磨損而造成的風機失衡振動只能通過補焊加配重塊、重新恢復轉子動平衡來解決。具體步驟及要點是:①補焊;修補開焊和受侵蝕的焊縫、重新恢復葉片和輪轂的連接強度,葉片受侵蝕嚴重時還須考慮對葉片及耐磨層進行堆焊加固;補焊與堆焊時應盡量保證各葉片焊材的均勻用料。②重新進行動平衡校正,對不平衡的轉子加配重塊使之重新恢復平衡狀態。
三、金屬化球團生產工藝煙氣系統風機轉子失衡故障預防措施
風機轉子失衡振動是一類常見的、對生產和運行產生影響很大的故障,還原風機作為金屬化球團生產線的核心設備,發生風機失衡振動直接給生產帶來以下不良影響:
(一)故障診斷復雜、處理時間長,影響工業化連續生產、進而影響產量;
(二)使設備保養周期縮短,增加設備維護成本,加重設備維護勞動強度;
(三)對設備本體產生損傷,降低設備預期使用壽命,特別表現在軸承的早期損壞;
(四)突發性振動故障容易擴大,存在安全隱患。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和減少還原風機轉子失衡振動故障是金屬化球團生產線安全順行的保障。根據金屬化球團煙氣系統工藝特點及轉子失衡故障分析,改善與預防措施將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通過添加藥劑改善介質煙氣的酸性環境、延緩腐蝕。轉底爐煙氣系統自動加堿裝置技術改造項目正在審批立項過程中,實施后通過向煙氣系統的精確加堿,可有效中和介質煙氣含有的酸性離子,確保風機在中性或弱堿性的煙氣工況中運行,以解決風機葉片的酸性腐蝕問題。
(二)采用熱噴涂技術或陶瓷粘接對風機轉子添加保護層。即用特殊的手段將耐磨、耐高溫的金屬或陶瓷等材料變成高溫、高速的粒子流,噴涂到葉輪的葉片表面,形成一層比葉輪本身材料耐磨、耐高溫和抗氧化性能高得多的外衣,這樣不僅可減輕磨損造成葉輪動平衡的破壞,還可避免腐蝕性氣體對葉輪的侵蝕。目前比較常用的處理方式有:①對轉子進行碳化鎢熱噴涂;②對葉輪表層粘接特種陶瓷片。
(三)在轉子備件訂貨和以后同類工程的風機設備選型時,選用抗腐蝕能力強的不銹鋼葉輪。
(四)對煙氣及除塵系統整體改造,降低煙氣含水、含塵量,凈化煙氣環境。
(五) 加強日常監控檢測,隨時掌握風機整體運行狀況,避免故障擴大、杜絕惡性事故發生。
四、現場動平衡技術在風機失衡振動故障排解過程中的應用
無論是采用熱噴涂處理的葉輪,還是采用各種方法清灰除垢的葉輪,其效果都不會是一勞永逸的;風機在長期使用后,仍會出現因轉子失衡而引起振動超過允許上限值的情況。風機轉子本體的不平衡問題只能通過動平衡校正來解決。
以往葉輪的動平衡校正通常是在動平衡機上進行的,已不能適應現代工業節奏緊湊、低停機率的生產要求。風機現場動平衡技術是一種成熟、實用的維修技術,它是在不拆除設備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轉子部件的動平衡校正(需要便攜式動平衡儀器),可以簡便、快捷和經濟地解決不平衡問題。與以往的方法相比,風機現場動平衡技術的主要優點為:①避免繁瑣的拆裝工作,節省了拆裝和運輸費用,縮短了維修時間。②保存了原有的安裝精度,提高了整個還原風機系統的平衡精度。
(一)測試方法簡述如下:
測試設備:動平衡分析儀,型號VA-11M,日產
接線示意:
測試步驟:
1、在風機主軸上貼反光條,安裝測速傳感器、測振傳感器(水平方向)并連線到位,動平衡分析儀測得風機轉子通頻振幅Vrms0、工頻振幅V0、相角φ0的初始值,存儲;
2、焊接試重塊后重新啟動風機,動平衡分析儀測得加試重后的通頻振幅Vrmsl、工頻振幅V1、相角φ1,對比初始值Vrms0、V0、φ0,輸入試重塊的重量,儀器可自動求得動平衡解算結果(配重值和加配重的角度);
3、去除試重塊,按動平衡分析儀解算結果加配重,重新啟動后測風機振動滿足振動驗收標準即可。
測試時間:對熟練的現場測試人員,完成上述工作只需l~2小時。
(二)試重配加的輔辦法:
在以上現場動平衡的測試過程中,動平衡分析儀是給不出第2步試加配重的具體方位及重量的,而試加重量的大小和加重方位至關重要,它有利于減少機組平衡啟停次數,縮短平衡時間;對于高速運轉、且振幅嚴重偏高的離心式風機來說,配重塊加錯方位會引起風機振幅增大、嚴重時會造成故障擴大為事故,在此情況下,試重配加的的輔辦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速運轉的失衡風機轉子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對風機主軸產生徑向外拉力,利用這一原理我們可以準確判斷轉子失衡方位。對于運轉速度超過1000r/min、振幅超過0.06mm的風機,試重方位可采取一種非常簡便的方式來輔助確定,其操作辦法如下:
1、砂紙打磨風機軸承座與機殼之間的風機主軸,擦機布擦拭干凈,目的是方便主軸著色;
2、風機運轉狀態下,用紅藍鉛筆或石筆輕觸風機軸承座內側主軸,力度不可過大,以著色但不劃完主軸一周為原則;
3、停機檢查主軸,在主軸留下間斷性劃痕則說明操作成功;取劃痕中點沿軸向劃記號,其反方向180°即可判斷為試重塊添加方位。
PEP教材三年級上冊Unit 3Let’s paint。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red、yellow、green、purple、blue的單詞卡和5個用各色卡紙做的小怪物。
2.學生每人準備一套文具和5種顏色的蠟筆。本課主要任務是在A部分Let’s learn詞匯學習的基礎上再學習white、brown、pink、orange、black,并且要求學生能聽指令做動作。
【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句型: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并能在情景中運用。2.能聽、說、認讀5個顏色單詞,并加以鞏固。3.能聽懂指令,并根據指令做出相對應的動作。
【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
1.教學新單詞white,brown,pink,orange,black,使學生能夠聽、說、認讀。2.教師發指令,學生做動作,通過說一說、做一做鞏固新學的單詞。
【設計思路】
根據孩子喜愛童話的天性,將所學的內容進行串聯,使之成為一個完整且有趣的童話故事。課前,我在黑板下方畫一幅小女孩背著畫夾到野外畫畫的簡筆畫,在黑板中間部分畫一幅有房子、有果樹、花、云朵等的卡通式風景圖。
一上課,進行Free-talk時,我就將故事導入:“Today is very nice!Are you happy?”“Yes!”“The girl is happy too,she is walking and singing。Can you sing the song?”
教師播放學生熟悉的音樂,讓學生一起唱,課堂氣氛非常活躍。“Do you know?Does she going to do?”“Paint!”“Yes,she is going to paint!”教師趁機敘述故事:小女孩去畫畫。當她看到美麗的風景就想將它們畫下來時,很多顏色卻不會用,讓我們大家來幫助她吧!于是,我就帶著學生一起復習學過的幾個顏色單詞。當我出示新單詞,學生們答不上來時,我便繼續講故事,森林里來了一群小精靈,讓他們幫助我們吧!我將課前做好的一個個畫好彩色圖片的小精靈逐個呈現,學習新單詞時,運用不同的聲音扮演各種角色讀,同時滾動句型。如:Hi,red.\ Hi,Miss Red.\ Good morning!Miss Red.\My name is Red,How are you!等等。熟悉的句型即使加上陌生的單詞,學生們一下子就能記住。
學生們掌握單詞后,課堂中進行“Let’s do”和“Find home”游戲(將準備好的信封發給每組,讓他們在有單詞的圖片上涂上相應的顏色,完成之后自由貼到黑板上的景色圖片中)。
在這些活動中,穿插童話故事,并適時進行思想品德滲透。如:當別人有困難時要熱心幫助,有快樂要與別人分享等。整堂課下來,孩子們對所學習的內容興趣盎然,課堂氣氛輕松而舒適,各項學習任務及目標基本達成。
【反思】
本堂課主要是針對三年級的小學生,根據這個年齡段學生愛動、好玩的特點,我把整堂課設計成了童話式教學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靈活處理教材,努力營造充滿童趣的課堂教學環境,把課堂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生動有趣的情景之中,在無形中淡化學生意識、學習意識,強化主體意識、生活意識、情境意識,從而使學生輕松愉悅地步入英語學習的殿堂。
1.童話引路,優化和體驗教學的情境。在教學上,采用生動的、適合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教學方式,優化英語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伊始,在黑板下方畫一幅小女孩背著畫夾到野外畫畫的簡筆畫,在黑板中間部分畫一幅有房子卡通式風景圖,并以童話故事引入,讓教學情趣天然,學生興趣盎然,從而優化了互動的情境教學。
2.童話氛圍,感染與鼓勵自主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地關注學生的情感,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本案例中,讓學生在童話的感染下,自己畫、自己貼、自己說,以此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小女孩去畫畫,當她看到美麗的風景就想將它們畫下來時,很多顏色卻不會用,教師一句“讓我們大家來幫助她吧”使孩子們一下子有了興趣,參與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3.潛入童話,激發與拓展合作的視野。英語的教學情境可以是“個體性情境”,也可以是“合作性情境”。在教學中教師以童話為載體,創設“合作性情境”,就會帶給學生一個合作的平臺,他們朝著與人合作的方向去學習,有利于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例如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用新學的單詞與人合作完成填圖任務,在合作過程中也認識到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體力量大。在孩子們掌握單詞后,我又組織他們在課堂做“Let’s do”和“Find home”游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學習與幫助,而活動又以童話為主線,從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故事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內容就是利用豐富多彩的故事,來創設有利于小學英語教學的情境。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于智力開發期,對新鮮的事物都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牢牢抓住這個特點,并基于這個特點展開英語教學。故事情境教學法有一個誘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作用,具體是指利用有趣的小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改變傳統教學的被動學習狀況,將被動變主動。
小學英語有一節課的題目是”Cinderella”,在進行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積極性,教師可以以“Cinderella”這個童話故事作為情景鋪墊,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眾所周知,Cinderella就是著名的童話故事《灰姑娘》中的主角,是一個孝順且心地善良的女孩子,長期受到繼母和姐姐們的虐待,在廚房里做女傭,每天都是灰頭土臉臟兮兮的,后來由于善待小動物而且孝感動天,所以得到了仙女的幫助,在歷盡繼母和姐姐們的阻撓后終于和王子快樂地生活在一起。這個故事充滿了正能量,既可以教育小學生善良的人會得到眷顧,又可以讓小學生將故事與教材內容相聯系,認真學習故事中涉獵到的單詞和句子。童話故事是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最喜歡聽的,故事風格清新自然,并且充滿了愛和希望,結局也都幸福美滿。學生們愛聽這樣的故事,因為這樣的故事符合小學生心中純潔的世界觀。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用這些單純美好的童話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強化學生學習的感受性
小學英語的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更要強化學生的感受性,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故事情境教學法的開展,有利于強化小學生的感受性。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小學生的心智正處于一個開發時期,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引導。其次,小學生年齡小,對于一些深刻的文字資料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會覺得枯燥,因此,故事情景教學法可以以鮮活的故事來強化學生的感受。
“Helping our parents”一課主要講了小朋友們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小故事作為創設情境的手段,以此來導入新課。小熊貓的故事就非常適合拿來進行教學,故事主要講了熊貓媽媽一大早就忙東忙西,現在,熊貓媽媽又急著出去買竹子,這可是熊貓一家最愛吃的,小熊貓看見媽媽這么累,有些心疼。小熊貓想起來在學校老師說過要幫助媽媽做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小熊貓把自己的被子疊好,整理好自己的房間,小熊貓把自己的房間打掃的干干凈凈。小熊貓幫助媽媽拖地板、還把媽媽買好的菜洗的干凈!熊貓媽媽回到家看到所有的家務活都做完了非常高興,抱起小熊貓說:“你真是媽媽的好孩子。”小熊貓笑著說:“以后每天我都會幫媽媽干家務活,這樣媽媽就不會那么累了!”課本上的英語內容小學生可能一時接受不來,但是利用與小動物相關的故事,可以極大地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強化同學們對幫爸媽做事的感受,還可以以此來引導學生養成幫助家長的好習慣。
三、滲透教學過程的德育性
無論是童話故事還是寓言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德育性。辛德瑞拉的故事教育小學生要學會做一個善良的人,善有善報。小熊貓的故事教育小學生要懂得體諒父母,幫助父母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除了要強調英語教學,對小學生良好素質的培養也需要堅持去做。利用一個個美好的故事,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并在一點一滴中進行德育教育,使同學們不僅收獲知識,還要收獲一種美好的品質。
在這里,以一個幽默的小故事來展示故事情境教學法的魅力:Two Holes for the Dogs My uncle has two dogs.One is big and the other is small.He likes them very much.One day,Mr.Smith came to visit him.When the friend saw two holes in the door,a large hole and a small hole,he was surprised and said“My dear friend,why aretheretwo holes i“your door?”“Let my dogs come in and come out,of course,”Mr.Smith asked.“But why are there two holes?One is enough!”“But how can the big dog go through the small hole?”my uncle said.Sometimes a clever man may make such mistakes.這個故事講述了叔叔家里有大小兩只狗,于是他做了大小兩個狗洞,叔叔說:“大狗怎能走小洞呢?”這個故事可以當作一個笑話來讀,聰明的人也會犯錯誤。對于小學生來講,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進行全面的考慮,比如說這個叔叔,完全可以只做一個大的狗洞就可以供兩只狗進出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故事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有著很大的作用,有些道理,單純用語言或文字傳授給學生,他們可能不會有直觀的感受,但是如果以故事作為載體,教學會變得更加方便。
關鍵詞 英語課堂 小組合作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引導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
1 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探索中發現的一些問題
引例:在講述七年級英語第二冊Module9 時,該模塊以童話故事為題材,每個單元內容由一個童話故事貫穿,內容和情節有很符合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而且語言簡單易懂,描寫也很細致,在學習unit1 Once upon a time時,筆者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并且應用了多媒體,對該課文進行了如下教學:
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筆者在大屏幕上顯示一系列童話故事的精美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猜故事名字,要起用英語來回答。然后導出本課的女主人公――goldilocks,讓學生猜她是誰,待學生猜出后,又給出八幅故事里的劇照,讓學生就此展開討論,描述每幅圖片的內容,并猜測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學生回答。
其次,在講授新課時,先讓學生看了一段這個故事的flas,讓學生就問題“what happened to Goldilocks?”展開討論,再對故事進行復述。
再次,讓學生根據故事內容在限定時間內編排短劇,表演這個片斷。
最后,讓學生對這個故事進行后續,然后,請同學們表演。再談談他們通過這個故事有什么收獲。
筆者原以為以上的課堂設計改變了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模式,留給了學生更多自由的活動空間,既不脫離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本,還使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低效現象。
1.1學生的合作只限于表面
在給出Goldilocks的八幅劇照后,讓他們討論發生了什么事情,學生們雖然馬上每組都聚到一起,熱熱鬧鬧的討論起來,但是,說來說去就是那么幾個同學說話,而且,總是那幾句話。后來的幾項活動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課前,沒有料到會是這種情況,本以為學生會很有興趣參加討論的。總之,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1.2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均衡
小組學習應該是增加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當在大屏幕上出示各個童話故事的圖片時,只有部分同學用英語說的出童話故事的名字,而大部分同學卻在喊著中文名字。很明顯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匯報、表演的次數多,而另一些學生卻習慣于當聽眾,很少甚至從不發表個人的意見。
1.3學生的角色落實不到位
由于在合作學習分組時,筆者采用的是按座位分組的方法,沒有考慮小組成員的個體差異以及均衡搭配,小組中各個成員的分工也沒有采取輪換制,因此,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就成了學習小組的“常任”報告員。上課時由于怕影響教學效果以及耽誤授課時間,也沒敢多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擔任角色或者發言人,因此在這堂課中,他們只是充當觀眾,而他們的能力也得不到全面發展。
2基于上述三種現象中的三點反思
(1)出現學生的合作僅限于表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內涵把握的不夠到位,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另外,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做的不夠到位,學生對于討論的話題了解的也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在討論時無話可說,總是幾句話翻來覆去的說。
(2)出現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均衡現象,主要是有些學生已經習慣了做學習活動的旁觀者,這與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無關系,不少教師總是表揚正確,呵斥錯誤,久而久之,造成少數優秀生在教師的不斷表揚聲中信心十足,表現欲強;而多數學生卻在無數的呵斥小戰戰兢兢,不敢發言。
(3)出現學生的角色落實不到位的關鍵還在于教師內有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沒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沒有面向全體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教師要加強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尤其要關注學習困難的同學的表現,從方法技巧上給與指導,并且只要看到進步就要表揚鼓勵,讓他們增強自信心,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3反思后總結出的解決辦法
3.1合理組織小組成員
教師要對全班學生的分組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除了考慮學生人數、性別、英語基礎知識、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等各種因素外,還要注意學生個性特點。每個組里最好都安排有較為活躍、善于關心、調動同學積極性和鼓勵他人的學生,這樣有利于調動小組的學習氣氛,也增強了組員之間的合作意識。
3.2各組內的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
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每個成員在小組中都要承擔特定的職責。組長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個成員都完成任務;教師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每個組里要有編劇、演員、導演等角色。盡管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上臺表演,但是每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3.3學習必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前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1A-0078-01
2011版英語新課標強調語言的學習過程和語言的實踐性,主張在語境中接觸并運用語言。情境能夠讓語言的運用更真實、有意義。如果學生能在相對真實有效的情境中運用語言,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所學語言的意義,不斷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小學中年級英語課堂主要是以對話交際為主,教師要根據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結合教學實際,針對教材內容創設合適的情境,使對話更具有吸引力、有效性和真實性。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創設情境。
一、源于生活,喚醒情境
生活,是一塊永恒的試金石。任何一種語言都源于生活,所以在學習語言時要把語言回歸到真實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運用語言。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盡可能地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英語課堂就是一個微型的生活場景,所學的語言是可以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的。
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 6 “Whose gloves?”的A部分時,教師創設了一個服裝店的情境,向學生展出各種大小不一的衣服,并請學生上去試穿衣服,讓學生根據所試穿的情況來學習新句型It??s too short/ long/ big/small.He looks so funny.試穿衣服的過程既生動又有趣,學生個個興趣盎然。在試穿衣服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習得了語言,而且能靈活運用。
從教學設計的目的上來看,教師把語言置身于生活情境中,所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很高。
二、故事貫穿,創設情境
學生對于故事的興趣是經久不衰的,特別是符合小學生年齡階段的一些童話故事。在學習過程中,把課本中所學的內容與學生所熟悉的故事結合起來,創設故事情境,同時提供多方位、多層次的語言實踐訓練,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所呈現的故事是教師自己創編的或者是改編的,在學生的眼中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
例如,在一次關于《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 6 “Whose gloves?”A部分的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播放一首簡單的英文歌曲后,出示灰姑娘Cinderella的圖片,使灰姑娘的形象一下子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再播放部分童話故事的卡通片(繼母不允許灰姑娘去參加舞會,除非她找到合適的衣服)。學生在整個觀看過程中始終聚精會神,試著聽懂人物間的對話,還有的學生小聲地模仿其中一些夸張的語音語調。看完后,教師讓學生幫助灰姑娘選擇合適的衣服去參加舞會。通過課件呈現各種顏色不同、大小長短不一的衣服之后,教師還讓學生自己到前面來操作課件,讓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學習并反復地操練新句型:Try…on.在給灰姑娘試穿衣服的過程中操練句型:It??s so funny.It??s too…最后教師讓學生觀看卡通片中的舞會部分。
由于教師將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融入到學生所熟悉的童話故事中去,使語言學習更加貼切學生的生活。雖然該教師對故事進行了適當的改編,但是學生依然能夠饒有興致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既迎合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又注重了語言的高頻率重復,從而使教學過程更加有活力,也體現了“用中學,學中用”的教學理念。
三、把握契機,生成情境
契機,是一個不期而遇的驚喜。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話題的過程,有時情境就像一顆正在發芽的種子,它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生成。教師如果能及時把握并運用這些課堂契機,那么課堂中語言的交際就會顯得更加真實,更加自然。
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A Unit 9“What??s the matter?”的A部分時,教師先引出奧運福娃,然后就對學生說,“They are all here.They like sports.Who wants to join them?”教師在教室里邊跑邊詢問,愿意加入的學生就可以跟在教師后面邊跑邊詢問其他同學,這樣在教室里跑了兩三圈,加入的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了。這時教師停下來邊喘氣邊說,“I??m tired.Are you tired?”從而引出新句型的學習,而這時跟在老師后面的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真實的情況來回答“Yes” 或 “No”,教師再根據這幾位同學的回答自然地與其對話“Here??s a…for you.”
情景元素主要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設置的生動環境和形象情狀等要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情景元素的運用,能讓學生置身于生動環境,浸潤于形象情狀,進而感悟其中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并大幅提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情景元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借助實物、圖片、簡筆畫或利用多媒體等用好情景元素
小學生對直觀形象、生動活潑的形式等都甚為敏感,而實物、圖片、簡筆畫或多媒體等恰恰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對應需求。充分利用這些媒介進行教學,既能調節課堂氛圍,也能增進教學成效。
如在學習“sun,moon,star, the Great Wall”等單詞時,可出示太陽、月亮、星星、長城等五彩斑斕的圖片,并配上優雅動聽的音樂。借此聲像俱佳的畫面、色彩豐富的圖文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思維將被激發,學生在情景中發展自我、在知識中陶冶自我、在成功中體驗自我的景象將容易得到應有呈現。
作為一種方便、易行、適用性廣、效果甚佳的情景元素運用,簡筆畫應可發揮其獨特作用。如在教授4B Unit2 At a party一課時,可板演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可愛、形象的簡筆畫,這既能彌補只以單純語言授課枯燥無味的欠缺,又能豐富教學手段,并更大程度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的出現,可為加快教學節奏、增大教學含量、注入教學活力等提供物化保障和技術支持。教師理當用好這一手段,以此助推目的的實現。如學習3B Unit5 Plus and minus時,就可用多媒體動畫方式先出示兩個蘋果,然后出示“+”號,再出示五個蘋果,最后出示“?”。將此融于一體操練 “ What’s two plus five?” “It’s seven.”等,其教學要求必直觀明了,教學過程定簡潔快捷,教學效果將如愿達成。
(二)通過動手操作等用好情景元素
好動活潑是孩子的天性,動手操作符合兒童喜歡動手擺弄嘗試的特點。如在講授5A Unit9 Shapes這一單元時,不妨可讓學生各自備好不同形狀的積木等,然后根據錄音內容的提示來擺放積木,以完成一幅幅漂亮作品。在此過程中,學生應能較好地擺出輪船、雪人、圣誕樹、國旗等作品,并有助于學生用較流利的英語描述自己的原創作品。在富含情趣融入的課堂環境中動手操作,學生的聽說能力,以及從感性認識轉化到抽象思維的過程必能得到有效的強化和優化。
(三)引進寓教于樂的游戲用好情景元素
游戲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很容易催化學生樂趣的靈動方式。它不僅有助于教師的講授,更有益于學生的學習。如在教授有關新知識時,就可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一次闖關行動,讓學生好好經歷“只有一步步攻破,才能得到最終獎品”的全過程。而在復習階段,也可組織學生搞搶答賽,激勵學生快速復現已學知識,看哪組在規定時間內能表現得更積極、更有效。在具體教學中,根據實際內容,恰當地把游戲引入課堂,能很好地創設應有情景,使學生在參與中更好地運用語言,并寓學于樂。
(四)借以適當的體態語言及現場表演等用好情景元素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所用的每一個表情、動作,都是一種生動的符號,都是一種立體的詮釋,都能給學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間。借以適當的體態語言,不僅便于學生感知,也利于學生理解。如在教學關于動作“jump,run, walk , fly, dance, sing”等單詞時,就可邊教邊做動作,并讓學生模仿。如在教學“open ,close,touch,clean ”等單詞時,也可帶著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說“Open th book.Close the windows.Touch your mouth. Clean the desk”,并讓學生邊表演邊領悟其意思。這種方式,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更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刻記住、自然運用好這些單詞及語句。
(五)引用有趣的童話故事等用好情景元素
童話故事的有趣性、豐富性能很好地適應并滿足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特征。有鑒于此,教師可通過童話故事把小學生帶入具體情境,并隨之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角色、身份,幫助學生體驗快樂,獲得啟發。筆者曾聽過小學英語四年級的一節英語課。該課所教句型為“What’s the matter?I’m...”及表示感覺的形容詞“cold,hungry,thirsty,ill,tired,hot”等。課中,教師引入 “賣火柴的小女孩找奶奶”這一故事情節,讓學生與小女孩一起經歷“I’m cold,I’m hungry,I’m thirsty,I’m ill,I’m tired”,最后夢見和奶奶一起坐在火爐邊取暖、品嘗美味時的感覺“I’m hot”的具體過程。學生在教師漸進式的引導下顯得很投入,并能帶著同情和關心,仿佛走進與小女孩一同找尋奶奶的真切情境。而就在這不知不覺中,學生很好地學會了用英語作出詢問、表達感受等,其選擇、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隨之得到明顯長進。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英語教學中的故事素材,也可選自一些耳熟能詳的英文課外讀物。通過這些,鼓勵學生模仿其中的簡短對白,自編對白。例如:在學習“ Three little pigs”這個童話故事時,就可讓學生模仿三只小豬的對話,也可結合所學的知識,創設情境,自主改編對話。這樣做,既可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三、運用情景元素時的注意點
1.情景元素的運用必須注意貼近生活,必須是回歸生活的真情景。這就要求教師得認真學會能在課堂教學中將教材所顯示的生活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現有機結合。唯有如此,學生才能獲得真切體驗。
2.情景元素的運用必須是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生活片段。否則,難以構成連貫,不易達到預期。
3.情景元素的運用必須注意實效性和參與性。運用什么樣的情景元素,要看須完成什么樣的教學任務。切不可重形式、輕內容,重過場、輕效果。
語言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1A-
0081-01
學習語言不僅是為了獲得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也是為了加強思維的縝密性。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語言表達是否流利、豐富,是否有邏輯,是否自信都是其語言思維的外在表現。那么,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呢?
一、在閱讀主題故事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主題故事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良好載體。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注意搜集、整理、歸納小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中外故事,并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分別安排學生閱讀。在主題故事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講一講、演一演、編一編等方式訓練、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In the fruit shop”這篇課文時,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讓學生閱讀童話故事“A very hungry caterpillar”以理解故事的意思。在聽故事、講故事的氛圍里,學生聽到的是大量的英語對話。由于對話重復的次數多了,學生即使不會說,也能明白這些單詞、句子的意思。同時,在教師精心挖掘主題故事中的有趣內容時,學生感受到了故事情節的變化,學習英語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還可以開展“編一編故事”活動,即在學生學習某個故事之后,教師引導學生編一則相似的故事。例如,學習“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則童話故事時,可以指導學生模仿文本編故事,還可以演一演。
二、在開放性的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現在的英語教學模式提倡面向生活,使英語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連接,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盡可能多地運用英語來表達。例如,在教學“Colours around us changes”一課時,在課前談話環節,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談談身邊的變化,讓學生在話題的交談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開放性的課堂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當然,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教學實際把開放性問題放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如放在新課講授環節能訓練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放在合作探究中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放在總結環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又如,教學“Jack and the beanstalk”一課時,教師可以就“sell”話題設計開放性問題:“If you were Jack,can you sell your cow?”引導學生轉換角色,為自己的銷售設計廣告語。這樣做既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使學生在開放性的活動中練習口語。
在鞏固知識階段,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的英語作業來促進和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如學習“Cloudy”時,可以布置“The weather in Beijing”“The weather in autumn”等開放性課堂練習作業,把學生分成各種學習小組,讓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看天氣預報等途徑去了解“在相同的時間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天氣,時期不同天氣也會有差異”的自然規律。在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時,鼓勵學生全程用英語表達,促使學生在新穎有趣的開放性活動中不斷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三、通過即興話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堂的精彩來自真實,來自生成。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教學機智,把握住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生成點,促使其形成供學生討論交流學習的話題。在不同的年級教學中,學生的生成點可能會不同,這就要求教師抓住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交流話題。如在中低年級,學生更傾向于陳述自身喜歡的事物,或者是根據教師提供的實物進行口語表述。這時,教師就要在教學中善于抓住這一特點,根據生成性資源設計交流話題。例如,《牛津小學英語》2B Unit l “Where I live”這一課,學生在描述自己喜歡的地方時大多數會選擇自己的家鄉,因此可以讓學生以“家鄉”為話題進行交流,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而高年級的學生由于喜歡爭辯,教師可以就校園生活、社會焦點、家庭瑣事等話題引發學生用英語來爭辯。例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4B“ Super girl”時,學生為“Is Super girl super?”爭論不休,有的人認為“Super girl can do a lot of things.”所以她是;也有人認為“Super girl can fly,so she is super.”還有學生認為“But Super girl can’t draw,can’t sing,so she isn’t super.”不管學生爭辯的理由是否成立,只要他們是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英語思維。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爭辯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對學生列舉的理由進行點評,及時糾正和引導學生不正確的觀念,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
四、在聯想表述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聯想表述比較像語文教學的看圖寫話,與高年級段的給題材寫一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聯想式表達提供了鮮活的圖片資料,這對學生來說是一項挑戰。訓練的初期,學生表達出來的句子也許不夠準確和細致,但是我們仍要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如教學“fast”和“slow”時,讓學生聯系聽過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創編故事。這樣,看圖寫話教學就能更形象更直觀,學生也能輕松自如地發展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