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方法:選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進入到我院進行治療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50例,對這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患者的護理知識需求的情況。
結果:對發病原因有8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53.3%,有3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20%,1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6.7%,對發病原因了解的程度為93.3%。對用藥知識有4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26.7%,有7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46.7%,4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26.7%,對用藥知識了解的程度為73.3%。對飲食知識有7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46.7%,有5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33.3%,2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13.3%,對飲食知識了解的程度為86.7%。對預防知識有5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33.3%,有7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46.7%,3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20%,對飲食知識了解的程度為80%。對自我護理方法有4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26.7%,有6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40%,5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33.3%,對飲食知識了解的程度為66.7%。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患者希望護理人員進行指導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93.3%,60例患者希望健康教育處方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60%,50例患者希望組織專題講座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33.3%,60例患者希望開設電話咨詢服務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40%。
結論:病毒性肝炎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應加強護理知識的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護理相關知識需求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88-01
病毒性肝炎是較為常見的疾病,并且也是一種普遍性的疾病,由于病毒性肝炎具有很大的傳染性,因此,嚴重的危害著人類的身心健康[1]。目前,在臨床醫學上,想要徹底的治愈病毒性肝炎非常的困難,并且預后差,尤其患者對健康知識了解的不全面,導致患者不注意平時的生活習慣,造成很大的感染性。為了進一步提高我院病毒性肝炎患者對于護理相關知識的需求,本文主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調查,現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進入到我院進行治療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50例。這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男性患者80例,女性患者70例,年齡在12歲到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3歲。這150例患者有本科及其以上文化程度有20例患者,高中學歷有80例患者,初中學歷有35例,小學學歷有15例。150例患者病程在2個月到15年不等,平均病程為3年。
1.2方法。對這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病毒性肝炎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護理知識的獲得途徑,以及護理知識方式的需求等等[2]。并且將問卷調查的結果反饋給患者,由護理人員進行各項內容的講解。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計,對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
2結果
具體結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知,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對于護理知識的了解情況如下,對發病原因有8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53.3%,有3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20%,1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6.7%,對發病原因了解的程度為93.3%。對用藥知識有4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26.7%,有7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46.7%,4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26.7%,對用藥知識了解的程度為73.3%[3]。對飲食知識有7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46.7%,有5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33.3%,2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13.3%,對飲食知識了解的程度為86.7%。對預防知識有5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33.3%,有7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46.7%,3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20%,對飲食知識了解的程度為80%。對自我護理方法有40例患者了解,占總人數的26.7%,有60例患者部分了解,占總人數的40%,50例患者不了解,占總人數的33.3%,對飲食知識了解的程度為66.7%[4]。
由表2可知,15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140例患者希望護理人員進行指導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93.3%,60例患者希望健康教育處方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60%,50例患者希望組織專題講座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33.3%,60例患者希望開設電話咨詢服務獲得護理知識,占總人數的40%。
3討論
醫院應該讓患者了解病毒性肝炎疾病知識的特點,醫院通過有計劃對護理知識的宣傳,進而能夠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颊咴谧o理知識需求方面,健康教育處方、開設電話咨詢服務、醫護人員上門指導等方式是患者所需求的。說明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具有多樣性。患者最多選擇的是醫務人員專門指導,其次是健康教育處方[6]。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臨床結論,病毒性肝炎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應加強護理知識的教育,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賈春穎,孫海慶,初春梅.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國實用醫藥.2011,12(10):122-123
[2]于振艷.健康教育對病毒性肝炎實施的護理體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2,11(09):189-190
[3]譚玉波,施愛輝,王慧.重癥病毒性肝炎25例的健康教育[J].中國傷殘醫學.2011,11(02):112-113
[4]王瑞芳,王忠娥,雷靜冶.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護理模式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2,11(09):199-200
[關鍵詞] 知心護理服務;冠心病;健康知識;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0-130-03
隨著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療模式的轉變,社會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因此對醫療服務的多樣化、多層次以及個性化的護理需求也越來越高,故而使冠心病患者掌握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至關重要[1]。我院實施知心護理服務干預,以評價其對冠心病患者健康相關知識知曉率及患者滿意率所產生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2年5~9月共收治174例冠心病患者。納入標準[2]:(1)均滿足WHO國際心臟病學會審定通過的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2)將心功能Ⅱ級以下,并發心律失常,且存在重癥肝、腎等器質性疾病者予以排除;(3)無意識障礙,溝通交流無異常;(4)同意加入本項研究。按入院時間順序將174例冠心病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為87例。觀察組包括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齡為22~79歲,平均(60.9±7.4)歲;病程為21d~14年,平均為(3.58±2.9)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3例,初中以上44例;對照組包括男性54例,女性33例,年齡為23~78歲,平均(61.1±7.6)歲;病程為25d~15年,平均為(3.61±3.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1例,初中以上4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根據健康宣教護理臨床路徑表對患者開展健康宣教。觀察組在對照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知心護理的主要實施內容如下:(1)護士培訓:分為儀容儀表與??评碚撆嘤杻刹糠?。根據本院護理部制定《護理服務工作手冊》開展護理人員禮儀培訓與??评碚撆嘤?,每周開展專題知識講座培訓,主要講解心臟解剖知識、冠心病發病機制及病理學、心肌酶學、解讀心電圖以及冠心病治療藥物等內容,對培訓結果進行考核。(2)知心護理文化活動:開展知心護理小教員健康宣教展示活動、降低響鈴呼叫次數活動以及護患角色互換體驗活動等,以增強護士服務意識以及健康宣教能力。在醫院走廊墻壁張貼溫馨標識,例如醫務人員的工作照片,個人信息介紹,包括職稱、專業特長及服務宗旨等;設置健康教育展板;在治療室內張貼警示語標牌:例如“小心滑倒”“小心燙傷”“此處危險”等用語;在洗手間內張貼“請您在下蹲時慢些,再慢些,以確保安全”等用語。根據護理臨床路徑表及健康宣教制度、流程執行知心護理服務。入院第1天給予患者入院指導,評估其需求,按照患者自身狀況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在以往知心護理文化的前提下開展針對性強的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自入院第2天起通過“知心護理”語吧每日開展2次護理服務與健康宣教,組織“金色陽光”俱樂部,每周安排患者及其家屬聽取疾病相關知識講座,觀看相關視頻,提供宣傳資料,提供“三色”服藥卡;開展冠心病相關知識問答;出院7d后,由專門負責的“知心護理小教員”對患者的生活習慣、不適癥狀以及服藥狀況實施干預。
1.3 評價方法
在患者入院時、出院時以及出院后90d時由經過專業培訓的兩名心內科護理人員對患者開展當面的問卷調查,主要調查冠心病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患者出院時安排專人發放患者滿意度調查表,當場發放,填寫完畢后當場收回并檢查,均全部回收。(1)冠心病相關知識調查問卷根據參考文獻[3]進行設計,并經由專家討論及審定通過,主要內容有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發病相關因素、常見癥狀、防治措施四個方面共19道封閉型是非判斷題,通過二等級測量方法,即是(至少80%的信息能夠復述或呈現)與否(超過80%的信息不能復述或呈現),回答“是”者計1分,回答“否”者計0分。正式開展調查前對患者進行預調查,該調查問卷的cronbach's的α系數為0.817。(2)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率調查表根據參考文獻[4]進行設計,主要包括基礎護理、護理服務以及護理安全三個組成部分,包括19項閉合式提問以及4項未納入滿意率評估開放式提問。若患者填寫全部19個選項(部分項目在患者住院期內未涉及到),則此調查表患者滿意率=滿意項目數/19×100%;若患者未填寫所有項目,則此份調查表的患者滿意率=滿意數/項目總數×100%。滿意率超過90%者為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計量數據比較進行t 檢驗,對計數數據進行x2檢驗,采用()表示,對于P
2 結果
2.1 兩組冠心病相關知識知曉情況對比結果
出院時及出院后90d觀察組冠心病健康相關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分析
對照組滿意率為85.06%(74/87),觀察組滿意率為97.70%(85/87),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729,P=0.015)。
3 討論
3.1 知心護理增強冠心病患者健康相關知識的知曉率
現階段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時期,冠心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其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由于冠心病具有頻繁復發的特性,使得患者的往復住院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目前,冠心病已成為威脅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5]。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及出院后90d觀察組冠心病健康相關知識知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
3.2 知心護理增強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實施知心護理需要具備相關的制度流程以及護理人員培訓方案,重視知心服務文化的創建與執行,增強了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從患者入院至出院以及出院后的護理服務,都滲透著知心護理文化,每位患者均配有“知心小教員”,符合患者不斷提高的健康需求,使護理服務能夠做到位,也使護患關系更為和諧,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與值得信賴[6]。實施針對性強的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視每位患者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使患者以輕松愉悅的心態接受治療。而且知心護理的服務范圍體現出個性化與多元化,服務對象由僅針對患者拓展到患者家屬,在提升護理滿意度的同時也有利于醫院的良性發展。
3.3 知心護理能夠增強醫療機構的品牌形象
個性化護理是評估護士工作積極性的一項重要參考[7]。本科室自實施知心護理工作以來,對冠心病患者從入院至出院均提供全程的知心護理服務。護理人員在執行護理操作時,其身份并非是單一的護士,還是一位健康教育的倡導者與實施者。在開展知心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感受到即便是在平凡的護理崗位上仍舊是可以做出有意義的事情的,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增強了護理人員的職業責任感與自豪感。護士端莊儀表、專業的服務給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自開展知心護理以來,患者及其家屬對護理工作提出了表揚,也時常受到患者及家屬的稱贊。總之,知心護理能夠增強患者對冠心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并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時忠麗,陳湘玉.冠心病社區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4):78-90.
[2] 苑飛,宋現濤,呂樹錚.中國內地2008年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調查注冊研究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7):629-632.
[3] 李霞,羅維.冠心病患者疾病相關知識現狀及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重慶醫學,2011,40(6):594-595.
[4] 黃桂玲.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在“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5(3):724-725.
[5] 俞晨亞,湯鴻鷹.綜合康復治療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0,25(5):358-359.
[6] 孫彩鳳.護理干預對住院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2):67.
【關鍵詞】護理業務查房;再學習
護理查房是護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能夠解決護理工作中的難點、疑點,是提高護士業務能力,全面考核護士素質的重要途徑[1]。近兩年來,為了適應護理發展的需要,提高護理質量及護士素質,我科采取了新形式的護理查房,取得良好效果?,F將實施的體會總結如下。
1護理查房的方法
1.1查房病例選擇:有計劃性和隨機性。所謂計劃性,其一是指在一定的時間期限內收集有查房價值病例;其二是指定病例,一般選擇疑難、危重、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罕見及護理問題集中的病例,收集或回顧性分析同類病例資料。隨機性是特殊、罕見病例,或有經驗、教訓的個案病例及時組織查房。
1.2查房資料的準備:在平時工作中留意收集病例,一般選擇疑難、危重、新業務新技術的開展、罕見及護理問題集中的病例。選定病例后由當班護士收集資料,查閱文獻,制作多媒體。護士長計劃,安排查房時間,通知查房參加人員,告知查房的內容及要點,以便參與人員都了解相關知識,進行相關內容的查閱便于討論。
1.3查房的形式:由當班護士利用多媒體進行病例介紹及相關知識的講解(由三人分為三部分講授),提出病例中的難點、疑點及爭議處進行討論。參與者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后由護士長總結。
1.4查房的內容
1.4.1常見急癥典型病例查房:通過對有機磷農藥中毒病例的查房使護士掌握該病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搶救措施、常用藥物的作用機制、用藥方法及注意事項。了解該病的治療進展如長托寧的應用及血液凈化治療的發展。
1.4.2不典型病例的查房:通過對一例主訴為腹脹、腹瀉、嘔吐就診的19歲女性患者最后診斷為異位妊娠的病例查房,使護士了解到宮外孕破裂后,積血壓迫直腸因刺激產生便意,病人常誤認為腹瀉。提示護士對于孕齡期急腹癥女性患者病史詢問要詳細,既要重視主訴又不完全依賴主訴,不要輕易做出判斷,以免引起誤診延誤搶救。
1.4.3大型搶救病例的查房:通過對11例集體氯氣中毒的查房使護士掌握批量急救的原則,急救的要點如急救物品的準備、人員合理分工、批量傷員的處理程序及報告制度等等。
1.4.4跨專科病例的查房:通過對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晚期妊娠合并DIC、死胎合并DIC、產后大出血合并MODS等病例的查房使護士了解不同??萍膊〉南嚓P性,疾病發生的機制,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并認識到妊娠患者與一般患者相比治療與護理的特殊性。
1.4.5少見急癥的個案病例查房:通過一例肌注殺蟲劑中毒病例的查房使護士總結出此類中毒病人除按中毒的急救原則處理外還要結合類似蛇咬傷中毒的局部處理措施如切排、擴創、沖洗、外敷等以減少毒物的吸收及對皮膚的損害。
1.4.6配合新業務、新技術開展的查房:隨著科室的發展,新型儀器及搶救設備不斷引進,配合這些儀器的引進我科開展一系列的查房使護士熟練掌握NPB760型呼吸機,LTV1000轉運型呼吸機,ZOLL除顫儀,床邊血氣分析儀,心肺復蘇機的使用。
2效果
2.1突破傳統查房形式:新型護理查房突破了傳統的護理查房形式,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手段,把查房的全過程以立體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圖文并茂、生動形象,使課堂氣氛活躍。多媒體技術是將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數字資源通過編程方法整合在一個互動的整體中,利用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采用動靜結合、聲情并茂的方式進行教學,使聽課者身處一種生動、有創意、有經歷感的環境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開拓思維空間,加深理解和記憶[2]。同時畫面、圖文代替了枯燥的理論性文字,給大家強烈的視覺沖擊,印象深刻。
2.2提高急診科護士整體業務水平:開展查房以來,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并將這些經驗運用于實踐工作中,很多病例在醫生未到前護士已作出評估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為挽救病人生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搶救成功率。甚至在工作中能提醒醫生,杜絕不合理醫囑的發生。如通過對復合傷中出現急性肺水腫病例的查房使護士認識到對伴有腎衰、心衰、肺水腫的病人甘露醇是禁用的。所以當搶救腦外傷伴有心包積液病人時醫生開出甘露醇的醫囑,護士能立即提醒醫生,杜絕錯誤醫囑。護士不再是盲目執行醫囑,能主動思考,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護士能力得到急診醫師的一致肯定。
2.3提高急診科護士的授課水平:護理查房中的病例來源于日常工作,病例發生在誰的班次上就由誰來主持查房,所以人人都有機會走上講臺。使得以往不能講課的護士變得能講課到會講課再到善于講課,急診科涌現出大量的授課人才。在近幾年舉行的醫院授課比賽中急診科分別獲得了一、二、三等獎的好成績。
2.3.4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急診科蔚然成風:急診科的工作是以老、中、輕組成的護理小組來完成每個班次的日常工作,這種護理梯隊的組合形式在工作中起到互幫互助,取長補短的作用。這種形式的組合也運用于護理查房中,每次查房都由當班的三名護士共同完成。年資高的護士有豐富的經驗,能夠把握好查房的整個框架結構,安排合理,層次分明。年資低的護士都是各個大專院校畢業的高材生,有很好的多媒體制作和信息搜索能力,所以在整個查房過程中各級別的護士可以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且新的查房形式提倡創新性、開拓性思維,護士都渴望獲取新的知識,會主動查閱書籍,搜索新的信息。
3討論
護理查房是一種生動直觀的教育形式[3],有助于提高護士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但傳統的查房形式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查房效果不佳。我科采取的新形式的護理查房,形式活潑,內容豐富,效果良好。新形式的護理查房培養了護士的綜合素質,急救意識明顯增強,急救能力明顯提高。查房的鍛煉,培養了急診護士的組織管理、語言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急診護士能集多專業護理技能于一身,從單純操作型護士向能力型護士轉變。
參考文獻
[1][1]郝玉玲,方秀新.整體護理查房.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415
【關鍵詞】 疼痛管理; 疼痛干預; 人工膝關節置換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 on pain control knowledge and attitude for nursing staff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preoperative period.Method:25 nurses who participated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nursing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Pain management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during preoperative period,the pain knowledge and attitud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Result: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in management,the totally 64% of the orthopedic nurses had learned about knowledge of pain but not systematically,64% and 32% of nurse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thought it necessary and very necessary to study.Only 8% of the nurses obtained knowledge of pain from academic journals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scor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pain of the nurses after the pain management was (16.08±4.12)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68±3.87)scores of before the pain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 management; Pain interventio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irst-author’s address: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Qingdao 266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23
人工膝關節置換(TKA)作為一種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患的手段,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然而,作為一種創傷性治療手段,手術本身也帶來了嚴重的圍手術期疼痛問題。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會出現中度到重度的疼痛,引起身體一系列生理反應,疼痛時間會持續數天甚至數周,劇烈的疼痛可以產生應激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對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帶來嚴重的威脅,甚至會導致患者休克[1-2]。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已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為了有效地控制疼痛,1936年,美國麻醉學教授EA Rovenstine在紐約創辦“Pain Clinic”;1973年,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成立;自2004年開始,每年10月11日為國際鎮痛日。隨著對疼痛研究的進展,自控鎮痛、局部神經阻滯、膝關節腔內注藥、超前鎮痛以及多模式鎮痛等多種鎮痛方式不斷問世[3],但國外文獻[4]報道仍有50%~70%的患者術后疼痛得不到最有效的緩解。有調查結果表明,受慢性疼痛困擾人口的比例在發達國家中占總人口的30%,在美國有1/2以上中至重度慢性疼痛的患者,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鎮痛措施[5-6]。趙繼軍[7]對5000多例門診患者進行疼痛現狀調查,結果發現40%的患者有疼痛癥狀,其中50%以上以疼痛為主要癥狀,雖然相當數量的患者采取了一些鎮痛措施,但仍有50%以上的患者承受著疼痛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困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對268例住院患者的調查中還發現,80%的患者疼痛知識缺乏,88%的患者遭受著疼痛的折磨。Rawal等[8]認為,要解決這種鎮痛效果不良的問題,關鍵在于建立一個有效的疼痛管理體系,而不僅僅是發展鎮痛技術本身,要從以醫生和麻醉師為主體的疼痛控制,轉變為以護理為基礎,以醫生和麻醉師為督導的疼痛管理。有調查表明,由于部分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認識不足,致使疼痛控制效果不佳。通過實施疼痛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人員對疼痛控制的認知和治療態度。
為此,本科自2014年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TKA)圍手術期對護理人員實施了疼痛控制的組織管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12日-2014年8月30日就職于本院骨科的護理人員25名,參與疼痛控制管理實施,護理人員資料統計于2014年3月。護理人員年齡18~41歲,平均(24.00±7.23)歲;年齡:≤20歲4名,21~30歲13名,31~40歲6名,≥41歲2名;學歷:中專10名,大專6名,本科以上學歷9名;職稱:護士13名,護師7名,主管護師以上5名;護齡:≤5年11名,6~10年8名,11~15年3名,≥16年3名。
1.2 組織管理及實施
1.2.1 組織形式 成立以骨科醫生、麻醉醫師、護士、康復治療師及患者共同參與的疼痛控制小組,制訂針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疼痛管理計劃。
1.2.2 培訓內容 針對不同層次護理人員能力及需求的不同,確定培訓內容,制定培訓方案,主要內容包括:疼痛的概念、常見原因、影響因素、病理生理、術后疼痛對患者的影響、圍手術期鎮痛新觀念;疼痛的評估方法;手術前疼痛宣教內容;規范的疼痛記錄;常用鎮痛藥阿片類藥物及非甾體類藥物的適應證、禁忌證、拮抗反應、用藥劑量及用藥途徑等。還選派護士長或高年資護士到國外或上級醫院參加疼痛管理的培訓學習;責任護士按時參加護理部疼痛護理學組定期組織的疼痛控制的交流學習。
在病房大廳張貼疼痛知識相關宣傳資料,發放疼痛教育手冊和疼痛教育溫馨提示卡。在入院8 h內完成首次疼痛教育,責任護士了解患者及對疼痛、止痛藥的認識、疼痛體驗經歷及需求,并進行相應的疼痛宣教。主要的宣教內容包括:疼痛的危害及鎮痛的必要性;超前鎮痛、規律鎮痛、保護性鎮痛等新的疼痛治療理念;疼痛藥物的使用等,以期使患者及家屬能夠更好地配合甚至主動參與疼痛管理。
1.2.3 實施流程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醫生及護理人員按照患者的病情制定相應的圍手術期鎮痛方案,其次,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基本評估,測評患者及家屬對于疼痛的認知程度,由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疼痛教育,使其了解鎮痛方案、各種疼痛知識,并基本掌握疼痛評估的方法,能夠主動地配合疼痛管理過程;然后,按照職責分工要求,在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相應的疼痛干預,骨科醫師及麻醉醫師共同完成圍手術期按時鎮痛。護士在患者康復治療前半小時口服常規鎮痛藥,降低患者康復訓練時的疼痛,提高其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圍手術期疼痛情況由護士指導患者自行評估,確定疼痛程度。疼痛評估貫穿于整個治療過程,評估-處置-再評估;不僅評估患者靜息時的疼痛,還要評估活動時、功能鍛煉后的疼痛。護士參照VAS評分量表酌情處理患者疼痛情況,當疼痛評分≥5分時,報告醫生并遵醫囑使用有效的鎮痛藥物,在評分≤4分時,則可根據患者的需要運用一些非藥物的方法緩解患者的疼痛,如冷敷、改變、按摩、活動肢體、分散注意力、音樂療法、理療等。
在疼痛干預后,及時觀察患者的依從性,評價鎮痛干預措施實施后的疼痛控制情況,根據患者的疼痛控制情況調整或者增加疼痛控制措施,并進行詳細的記錄。
1.3 評價指標 本院自2014年3月13日起實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疼痛管理,以本科25名護理人員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5份,回收25分,回收率為100%。護理人員于3月12日首次填寫Abdalrahim等[9]設計的“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調查問卷”,作為疼痛管理實施前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的基線調查;2014年8月30日再次填寫調查問卷,作為疼痛管理實施后對護士疼痛知識和態度調查。該項問卷內含21項問題,主要對疼痛認定、疼痛控制、鎮痛藥相關信息進行調查。通過對問卷答題正確率的統計,量化護理人員對疼痛知識與疼痛控制態度的把握。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護理人員疼痛知識需求情況 本組64%骨科護理人員學習過疼痛知識,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學習,只有8%經常從學術期刊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見表1。
2.2 護理人員實施疼痛管理前后疼痛認知情況比較 實施疼痛管理后,護士對于疼痛認知程度測評得分為(16.08±4.12)分,明顯高于實施疼痛管理前的(9.68±3.8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的護士主要通過臨床工作實踐獲取疼痛知識,其次為學校學習、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班或自學等途徑。一方面,通過臨床工作或自學疼痛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護士在學校教育中獲取的疼痛知識非常有限,工作后參加系統的疼痛知識繼續教育機會又不多,因此護理人員疼痛知識比較匱乏。本研究顯示:64%骨科護理人員學習過疼痛知識,但不全面;64%和32%的骨科護理人員認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學習,只有8%經常從學術期刊上獲取疼痛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疼痛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的認知情況,提高其對超前鎮痛與定時給藥問題的理解以及對患者鎮痛藥物依賴性的認識,使其良好地把握鎮痛藥物劑量,并能進行適當的疼痛評估與選擇合適的疼痛控制方法。
疼痛管理制度作為國外骨科的常規制度已施行多年,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van Valen等[10]的研究指出,通過進行疼痛的相關教育能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疼痛管理的知識、改善護理人員對待疼痛的態度,從而有效地幫助患者進行疼痛控制。Hanley[11]則指出護理人員具有的疼痛相關知識和疼痛管理態度直接影響著其進行疼痛管理的質量。我國疼痛管理制度起步晚,發展較慢。目前國內大多數護理人員尚未完全掌握足夠的理念和知識,使疼痛管理制度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李漓等[12]采用Margo McCaffery設計的《疼痛知識與態度調查表》對374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進行調查研究證實,國內護理人員的疼痛知識相當缺乏,平均答對率僅38.9%,明顯低于McCaffery等[13-14]報道的72%的標準。喻惠丹等[15]采用Rod Sloman設計的《老年人疼痛知識調查量表》對621名護理人員的研究也證實,疼痛知識問卷平均分僅為41.17分,遠遠低于80%的合格率。
以科主任、護士長為團隊的主導,加強了整個組織管理的權威性,一方面保證了各個方案的實施,另一方面,增加患者對于疼痛干預的信心;由骨科醫師、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組成的團隊共同參與,使疼痛管理的模式向醫生-護士-病患模式轉變,在該模式中護理人員成為疼痛控制的主體,這與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充當醫生與患者橋梁的作用相適應:(1)護理人員有更多的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進行教育并實施疼痛干預,確保了對患者教育的落實及鎮痛干預措施的及時執行;(2)護理人員能更及時地對疼痛干預后的效果進行評估、記錄及觀察[16];(3)護理人員能夠更及時地將疼痛干預的情況向醫生反饋,以便更好地調整和更改干預措施;在管理方面,護理人員內部分層次管理,各司其職,形成一個一體化、系統化和標準化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這不僅保證了疼痛干預的順利進行,還有助于進行持續的質量控制;動態評估及評估-干預-再評估的模式,使得疼痛評估成為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這一方面保證了評估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有利于護理人員掌握整個疼痛變化,另一方面也保證了疼痛干預措施的及時調整,提高了疼痛管理的效果,縮短了疼痛管理過程。經本研究證實,通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疼痛管理,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疼痛控制的質量及患者對于疼痛控制的滿意度。
總之,通過在人工膝關節置換圍手術期實施合理而有效的鎮痛管理,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知識的掌握及正確的態度認識。該疼痛管理模式可以作為建立“疼痛管理護理工作模式”的基礎,值得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周丘,劉英,許方榮.不同麻醉和鎮痛方法對老年患者非心臟手術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5):10-12.
[2]王麗娜,段嫦麗,尹保民.腰硬聯合麻醉分娩鎮痛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22):54-56.
[3]劉振宇.骨科術后疼痛處理綜述[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12):141-143.
[4] Howington J U,Hanel R A,Harrigan M R,et al.The Neuroform stent,the first microcatheter-delivered stent for use in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J].Neurosurgery,2004,54(1):2-5.
[5]王春雪,王擁軍.建立慢性疼痛的組織化醫療模式[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7):601-602.
[6] Merboth M K,Barnason S.Managing pain:the fifth vital sign[J].Nursing Clinics of North Americ,2000,35(2):375-383.
[7]趙繼軍.疼痛臨床管理[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9):61.
[8] Rawal N,Berggren anization of acute pain services:a low-cost model[J].Pain,1994,57(2):117-123.
[9] Abdalrahim M S,Majali S A,Stomberg M W,et al.The effect of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program on improving nurs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oward pain[J].Nurse Educ Pract,2011,11(4):250-255.
[10] van Valen R,van Vuuren H,van Domburg R T,et al.Pain management after cardiac surgery:experience with a nurse-driven pain protocol[J].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2,11(1):62-69.
[11] Hanley J.Effective management of peristomal pyoderma gangrenosum[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11,20(7):S12,S14-S17.
[12]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11):633-635.
[13] McCaffery M,Robinson E S.Your patient is in pain―here’s how you respond[J].Nursing,2002,32(10):36-45,quiz 45-37.
[14] McCaffery M,Ferrell B R.Nurses’ knowledge of pai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how much progress have we made[J].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1997,14(3):175-188.
[15]喻惠丹,Petrini M,劉義蘭.護士對老年病人疼痛知識掌握的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95-698.
【關鍵詞】 心理護理程序; 食管癌; 生活質量評分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2-0081-02
doi:10.14033/ki.cfmr.2016.22.042
食管是連接口腔、咽部與胃的一段管狀器官,其發生惡性腫瘤變化的因素有很多,在分子水平上主要是涉及到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蛋白質的改變。同時與長期的不良生活或者飲食習慣有關[1]。食道癌對人體的損壞不僅僅體現在機體的功能障礙上,還體現在因機體功能的喪失而引發的情感、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等方面,也可以說食道癌是在癌癥中對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的疾病之一[2]。因此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所在科室選取67例食道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運用心理護理程序,取得顯著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9月來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放療的67例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42~62歲,平均(57.60±7.45)歲;病理Ⅰ期為9例,病理Ⅱ期為21例,病理Ⅲ期為4例。對照組33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齡41~63歲,平均(56.90±7.83)歲;病理Ⅰ期為7例,病理Ⅱ期為19例,病理Ⅲ期為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同意本次研究,并排除已接受過根治性放療與年齡大于70歲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進行護理之前先進行生活質量量表的填寫,然后對照組采用常規的心理護理進行治療,其中包括健康指導與常規溝通。主要指導患者接受常規臨床檢查,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囑咐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休息,并且積極樂觀接受治療。
觀察組采用心理護理程序進行治療,具體的護理措施如下:第一,護理人員要取得患者的信任,與患者及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主動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助,并且帶領患者及家屬熟悉不同醫院區域,同時介紹不同區域的功能,在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面帶微笑、語氣輕柔、有耐心,能夠通過溝通引起患者的共鳴,為后續的臨床治療做鋪墊。第二,護理人員還要對患者予以心理指導。主要是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從患者比較熟悉的生活背景、環境、家庭及患者的愛好等方面入手,與患者多互動,傾聽患者的心聲,并且適當予以評價及自我感受,在互動溝通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并且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請醫院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個性化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3]。第三,鼓勵并督促患者參加醫院組織的講座活動,聘請食管癌疾病方面的專家及醫院的主治醫生,講解以往醫院治療的成功案例。專家對患者集體講解食管癌疾病的相關知識,其中包括食管癌的發病機制、近年來食管癌治療研究進展等;醫院的主治醫生針對不同類型患者予以不同指導,分析患者具體的患病情況,向患者介紹具體的放射治療流程及后續治療方向;安排以往治療成功案例進行演講。定期組織患者參加座談會,由護士長、主責護士、責任護士共同討論解答患者常見問題,并邀請治療效果理想、積極樂觀的同病患者現身說法,就此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自信心,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治療態度。第四,患者屬于社會的一員,其渴望感受到被社會所需要。護理人員要囑咐患者的家屬及親戚朋友多探望患者,并且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使患者感受到來自家人朋友的關懷和溫暖,以此能夠緩解患者害怕、孤獨的心理情緒。第五,患者接受放射治療的過程中,不同時期護理人員予以患者不同護理。初期,護理人員對患者予以健康教育指導,講解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減少對放療恐懼心理,豐富患者的放射治療知識;中期,由于治療不適感及疼痛感,護理人員在病房可以為患者播放舒緩的輕音樂,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緩解患者的情緒;根據病情遵醫囑應用消炎止痛藥,指導督促患者用藥并跟蹤觀察療效,及時解答患者疑問,減少其因放療不適引起的恐慌心理;后期,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鼓勵,告知放療產生的效果,增加信心,使患者能夠堅持接受治療,積極配合治療?;颊叱鲈汉螅o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微信群聊、QQ群聊天的方式,提供食管癌放療后期相應的護理和心理指導。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歐洲癌癥研究所與治療組公布的生活質量核心量表[4],滿分為100分,總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在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71.45±5.64)分,明顯高于其護理前的(59.42±5.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惡性腫瘤是一種嚴重的身心疾病,會使得患者的機體與心理均會造成嚴重的創傷,如不加以進行合理的心理指導,非常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情緒[5]。根據文獻[6-9]研究數據表明,進行放射治療食管癌的患者存在著嚴重的心理障礙,包括嚴重的抑郁、焦慮等癥狀。這樣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化療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康復效果,這就要求護理人員的進行常規護理的同時,還應對食道癌患者進行心理上的正確引導,確?;颊吣軗碛幸粋€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的進行治療,心理護理作為一種護理方法,已經成為了整體護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未廣泛應用到各大臨床領域中去[10-11]。
根據本次研究表明,使用常規護理對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未得到改善,而使用臨床心理護理程序,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觀察組在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71.45±5.64)分,明顯高于其護理前的(59.42±5.1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低于正常人群,在應用臨床心理護理后,食管癌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顯著提高,這就說明對放射治療的食道癌患者進行臨床心理護理程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
參考文獻
[1]鄭珊紅,劉春燕,張愛華.舒適護理對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10):1-3.
[2]王茜,景學安,李棟.食管癌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泰山醫學院學報,2007,28(12):999-1002.
[3]劉軍,黃維亮.圍放療期綜合干預在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3):153-154.
[4]趙諾,張黎明,王建榮.ICU護理技術分類分級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11-213.
[5]黃愛華.食管癌患者介入治療手術后的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2):82-83.
[6]鞠微,宋瑩,鄭寶華.食管癌放射治療患者的臨床護理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9):153-154.
[7]華曄,陳德玉,戴春華,等.食管癌手術和放療后長期生存者生活質量調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9):3058-3059.
[8]趙東利,張曉智,杜蓓茹.康艾注射液對食管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6,13(2):146-147.
[9]王俐文,黃西萍.護理干預對食管癌放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4):509-510.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4--01
對于腹部手術患者而言,多數需要留置導尿管,但導尿管的留置會對患者尿道造成刺激,引發疼痛等不適癥狀,降低其他操作的依從性[1],因此盡量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十分必要。本文寫作目的在于:分析護理干預措施對腹部手術患者麻醉前后留置導尿管舒適度的影響,選取患者共200例作為對象展開分析,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從本院收治的腹部手術患者當中選出100例,時間為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將存在泌尿系統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采取計算機隨機分組的方式將100例患者分成每組50例。觀察組(共50例),性別: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29例、21例;年齡:23-70歲,平均(40.15±10.36)歲;手術類型:20例闌尾切除術,10例膽囊切除術,9例肝葉切除術,11例其他腹部手術。對照組(共50例),性別:男女患者例數分別為56例、44例;年齡:24-72歲,平均(40.28±10.17)歲;手術類型:20例闌尾切除術,10例膽囊切除術,10例肝葉切除術,10例其他腹部手術。組間對比腹部手術患者各項資料數據有差異,但差異不大(p值>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干預(對照組)。將留置導尿管的目的及相關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密切關注尿道情況,預防意外事件發生。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組)。1)知識普及。插管之前,將導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及作用詳細說明,將具體操作進行介紹,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緒,提前告知留置導尿管后可能會出現何種不適反應,使其做好心理準備;2)心理疏導。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了解其內心想法,及時解答疑問,通過注意力轉移法等手段來轉移其注意力;3)嚴格執行插管操作。合適的插管時間為麻醉后且自主呼吸停止時,結合病人的性別、年齡等因素選擇導尿管型號及材料,先用無菌石蠟油尿道再插管,準確把握男女性患者的插管深度,男性控制在3厘米到25厘米,女性控制在3厘米到13厘米,導尿管成功置入后,連接引流袋,注意不得使導管扭曲、受壓等。在氣囊中注入10到12ml左右的生理鹽水,導尿之后,牽拉尿管三分鐘左右,固定在大腿的內側位置;4)術后護理。手術之后,協助患者翻身,一小時一次,術后六小時鼓勵患者適當活動,幫助其按摩,合理控制病房的溫濕度及光線,詢問患者的相關需求并盡量滿足。
1.3 觀察指標與評估標準
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 method,VAS)[2]評估每位患者的舒適度,最高分=10分,8-10分表示舒適,4-7分表示中度舒適,4分以下表示不舒適,統計每組的舒適度(舒適概率與中度舒適概率之和)。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的形式表示舒適度(計數資料),并用卡方值檢驗。用SPSS20.0軟件核對后,若對比指標數據有差別,則用P0.05。
2 結果
觀察組的舒適度為97.00%,對照組為53.00%,明顯是觀察組患者的舒適度更高(p
3 討論
論文關鍵詞:男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
隨著醫療教育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男護士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在我國的護士隊伍中,除精神病院和一些綜合性大醫院有少數男護士外,其他醫院中男護士極少。程金焱等曾就男護士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其中正在工作的占10.9l%,轉行占49.27%。工作價值觀是個體對工作需要的反應,即個體關于工作行為及在工作環境中獲得的某種結果的價值判斷,是一種直接影響行為的內在思想體系。通過對醫院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進行調查分析,能夠掌握影響男護士群體離職的重要因素,為護理管理人員有的放矢地選擇激勵方式,穩定護理隊伍提供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哈爾濱市6所三級甲等醫院、大連市2所三級甲等醫院的65名男護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納入標準:注冊護士、愿意參加本課題、從事護理工作1年以上。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年齡、護齡、與所在醫院的勞動人事關系等。工作價值觀調查表,Elizur于1991年編制,有3個維度,即情感型價值觀(5個條目)、認知型價值觀(13個條目)、工具型價值觀(6個條目),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6級評分,非常不重要計1分,不重要計2分,不太重要計3分,較重要計4分,重要計5分,非常重要計6分,得分越高,工作價值觀認同度越高。離職傾向量表,1982年編制,共6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經常計4分,偶爾計3分,甚少計2分,從不計1分,量表總分等于各條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離職意愿越強。根據6個條目之間的相關性,條目1和條目6構成離職意愿I,表示辭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條目2和條目3構成離職意愿Ⅱ,表示尋找其他工作的動機;條目4和條目5構成離職意愿Ⅲ,表示獲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經我國臺灣的李棟榮和李經遠翻譯并修訂后用于中國員工,修訂量表信度Cronbach’Sd為0.77,內容效度0.68。
1.2.2問卷發放由經統一培訓的調查者統一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72份,剔除有空缺、遺漏的無效問卷7份,回收有效問卷65份,有效回收率為90.28%。
1.2.3統計學方法全部數據用Excel建立數據庫,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分析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的得分;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護士工作價值觀、離職傾向之間的關系。
2結果
2.1一般資料
65名調查對象年齡20~29(23.97±2.59)歲;護齡1~6(2.08±1.04)年;其中,正式護士20名,占30.77%;聘用護士42名,占64.62%;臨時護士3名,占4.62%。學歷:高中或中專22名,占33.85%;大專31名,占47.69%;本科及以上l2名,占18.46%。職稱:護士53名,占81.54%;護師12名,占18.46%。婚姻狀況:未婚59名,占90.77%;已婚6名,占9.23%。
2.2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現狀(見表1)
3討論
3.1男護士對情感型價值觀的認同程度相對較高
表l顯示,男護士認同程度最高的價值觀是情感型價值觀(5.06±0.49)分,可見男護士在工作中更重視“情感型價值觀”,即希望自己的價值在工作中得到體現。情感型價值觀是在人際關系背景下表達出的價值觀,包括公正的監督、被尊重、人際關系等。馬斯洛認為,除病態人格外,所有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名譽、聲望等,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會到自己的價值,這種需要一旦受到阻礙,會使人產生自卑感、虛弱感和無能感,以致喪失人生的信心。由于社會的偏見,認為護理工作應該是耐心細致的女性的專利,男性從事這一工作則被視為無能或無前途。男護士為患者付出的辛勞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承認,再加上職稱評定、經濟收入等方面的不合理,他們不能從工作中體驗自我價值,工作積極性受到打擊。這是一種自我否定,是根據外部成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確定自己的價值。因此,建議護理管理層大力開展改善男護士專業地位的項目活動,采取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男護士管理及政策措施,例如:向社會、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宣傳男護士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獨立的角色。同時,男護士應該認清自己的優點與價值,積極發現自身優勢,樹立崇高的理想,理解護理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正確把握自身發展方向。
3.2男護士對工具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
表1結果顯示,工作價值觀中,男護士對工具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最低(4.90±0.61)分。工具型價值觀也稱物質型價值觀,是指得到所希望的物質或實際結果的價值觀,它包括薪酬、工作安全等。按照社會價值觀理論,物質型價值觀與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低層次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相似。人們只有得到物質和安全的基本保障后,才會考慮更進一步的發展,例如:人生目標的實現等。近幾年,本院開始實行聘用制、崗位管理等,打破了過去“鐵飯碗”的制度,男護士與組織之間的聯系不再是終身制,而是由組織根據其績效和貢獻來決定是否續聘。
3.3男護士對認知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男護士對認知型價值觀的重視程度較高(5.0l±0.49)分。認知型價值觀表達了對工作本身的一些特征及員工自身的發展、成就的重視,包括工作興趣、責任、成就等反映男護士高層次需要的內容。我國醫院護理人員普遍存在工資低、獎金少的現象,而男護士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以滿足。更為重要的是,管理者大都在重視男護士工作任務完成的同時,對男護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制訂也是高度重視,管理者盡量創造條件為男護士的個人發展提供機會,例如:創新科研的支持等,從而提高他們對高層次需要的重視。
3.4男護士未表現出強烈的離職傾向
從表1可以看出,獲得外部工作的可能性得分最高(2.42±0.62)分,而辭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得分卻相對較低(1.94±0.67)分。分析結果發現:由于內部因素和自身特點等因素影響,男護士并沒有表現出強烈的離職傾向,這與國內學者的調查結果一致。員工是否產生離職傾向取決于自身對工作的滿意程度,而離職行為的發生受勞動力市場人才供需比例、行業生命周期以及組織約束等外部條件的限制。目前,在男護士人力資源市場中,供小于求,呈現男護士短缺的局勢,一些發達國家已將勞動力市場指向亞洲發展中國家,相對國內豐厚的待遇,對于目前工資水平仍然較低的我國男護士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男護士的離職意愿,將導致大量男護士的流失,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素質男護士,對于醫院的管理和護理質量的提高都將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3.5男護士工作價值觀與離職傾向相關性分析
表2結果顯示,工具型價值觀得分與離職傾向得分呈正相關。工具型價值觀的男護士,其低層次的需要滿足程度不高,高層次需要的滿足也進一步受到了影響,因而在個人需要未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易產生離職傾向。曾等對597名男護士的調查發現,優厚的福利、工作待遇等低層次需要是男護士最重要的激勵因素。根據本次調查結果,物質需要的滿足程度不高將對男護士產生一定的負性影響。因此,提高男護士待遇、滿足其物質方面的需要是降低離職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4(b)-0123-02
糖尿病目前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殺手,我國糖尿病發展迅速,且越來越年輕化[1]。糖尿病是腦血管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病死率和致殘率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 ,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2]。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患者實施護理對策及生活方式指導,對患者控制糖尿病和并發癥有積極作用。該文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該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患者,分析對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實施護理對策及生活方式指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該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患者。其中對照組男25例, 女20例, 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為(56.2±2.7)歲;對照組男23例, 女22例, 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為(53.6±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對策及生活方式指導
1.2.1 住院基本情況介紹 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主管醫生、科室情況、疾病性質、治療方案等,讓患者熟悉住院環境和病情,從而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
1.2.2 進行糖尿病相關知識教育 通常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甚微,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再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當患者自身疾病有了一定認識后, 易產生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 ,這時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向患者傳達正向觀念,樹立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讓患者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和病情的惡化[3-4]。
1.2.3 心理指導 對出現不良心理情緒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 ,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5]。在平時,護理人員應多多傾聽患者的想法,積極進行換位思考,給予患者心理安慰。另外,可鼓勵患者積極參加戶外活動,保持放松、舒暢的心情。
1.2.4 藥物指導 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要進行腦血管疾病藥物治療,但最主要進行糖尿病的治療, 控制血糖[6]。而糖尿病的治療,除口服給藥外,還有胰島素注射治療。胰島素一般選擇純度較高、不良反應較小、方便注射的人工胰島素,一般在早餐前 30 min和晚餐前 30 min進行注射,使用劑量根據患者自身的血糖水平進行適當調整。患者至少每周應測量 1 次血糖 ,若發現有異常情況,需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另行治療指導[7]。
1.2.5 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日常飲食最好為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多吃清淡食物、蔬菜、豆制品等,適量吃些含糖量低的水果, 糖類、糕點、冰淇淋等絕對禁止食用[8]。指導患者規律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能暴飲暴食也不能過分饑餓;對于吸煙、喝酒的患者應讓他們了解吸煙、喝酒對疾病的危害,勸告患者戒煙戒酒;鼓勵患者平時多喝水, 有利于減少血液黏稠度 ,促進血液循環[9]。
1.2.6 運動指導 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患者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糖的利用 ,改善血液循環。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讓患者每天進行散步、廣播體操、太極拳等運動。其中運動一般在餐后 1 h左右進行,運動30~60 min即可[10]。注意告知患者不能進行劇烈運動,運動強度最好從少到多、逐漸增加,以不疲勞為度。
1.2.7 出院后指導 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應告知患者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作息時間;保持愉悅的心情,控制飲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每天堅持適當運動;定期到醫院檢測血糖、血脂、血壓水平。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1年后腦血管病復況?;颊卟捎每剖易灾屏勘韺ψo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進行評分,非常滿意≥90分,90>?M意≥80,80>基本滿意≥70,不滿意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非常滿意有27例,滿意有12例,基本滿意有5例,不滿意有1例,總滿意度為97.8%;對照組患者非常滿意有8例,滿意有14例,基本滿意有16例,不滿意有7例,總滿意度為84.4%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勺榛頰吣匝?管病復況
對兩組患者均隨訪1年,觀察組患者中無一例有腦血管病復況,對照組中有1例患者腦血管病復發。
3 討論
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應注意糖尿病的治療,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和疾病的惡化。糖尿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通過藥物治療與飲食、運動治療相結合。糖尿病性腦血管疾病目前已成為一種多發病, 且病死率和致殘率高,因此,如何防治這一疾病已成為醫護人員的重要研究內容[11]。護理人員采取有效的護理方式,幫助患者控制疾病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是糖尿病性腦血管病患者治療的一個重要步驟。護理對策及生活方式指導是一種較全面的護理方法,主要從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實施全方位的護理,讓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愉悅的心情和相對健康的狀態,從而避免患者疾病的加劇。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8)2(a)-018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illness cognition,self-management skill and recurrence in patients with urinary calculi.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urinary calculi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80 patients with urinary calculi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ntinuous nursing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The illness cognition,self-management skill and recurrence i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cogni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93.75%)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82.50%),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
[Key words]Urinary calculus;Continuous nursing;Cognition;Self-management skill;Recurrence
泌尿系?Y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疾病,該疾病易導致患者長期疼痛,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還可導致泌尿道發生梗阻,引發腎衰竭,甚至造成患者死亡[1-4]。在治療泌尿系結石的手術中常使用雙J管,其內徑大、管壁薄、引流良好且相容性高,還可長時間置于體內,是泌尿外科常用的方法[5-7]。但由于雙J管屬于體外異物,常引發各種并發癥。臨床多數患者對該疾病的認知度較低,相關知識欠缺,依從性差,導致預后反復發作,不僅使患者身心再次受到傷害,也將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本文通過對泌尿系結石患者實施延續性護理,探討其對患者的疾病認知、自我管理能力及復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泌尿系結石患者為對照組,2016年1~7月我院收治的80例泌尿系結石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28~61歲,平均(44.36±11.64)歲;病程6~62 d,平均(33.54±8.75)d。觀察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29~60歲,平均(43.78±12.43)歲;病程5~58 d,平均(32.35±9.17)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