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護理安全匯報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護理安全匯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護理安全匯報

        第1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2013年 8月23日,在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主辦,《信息安全與技術》雜志社和賽迪智庫信息安全研究所承辦的“2013 中國信息安全技術大會”上,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發出了以上呼吁。沈昌祥院士同時強調,要落實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關于加強工業控制系統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做好重點領域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對連接、組網、配置、設備選擇與升級、數據、應急等管理方面的要求,要逐一落實。

        可信、可控、可管

        沈昌祥院士認為,隨著信息化不斷深入,工業控制系統已從封閉、孤立的系統走向互聯體系的IT系統,采用以太網、TCP/IP網及各種無線網,控制協議已遷移到應用層;采用的標準商用操作系統、中間件與各種通用軟件,已變成開放、互聯、通用和標準化的信息系統。因此,安全風險也等同于通用的信息系統。工業控制系統網絡架構是依托網絡技術,將控制計算節點構建成為工業生產過程控制的計算環境,是屬于等級保護信息系統范圍。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是我國信息安全保障的基本制度,從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進行安全建設,做到可信、可控、可管,使工業控制系統具有抵御高強度連續攻擊(APT)的能力。

        就工業控制系統等級保護技術框架而言,沈昌祥院士認為,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做到三點:可信——針對計算資源(軟硬件)構建保護環境,以可信計算基(TCB)為基礎,層層擴充,對計算資源進行保護;可控——針對信息資源(數據及應用)構建業務流程控制鏈,以訪問控制為核心,實行主體(用戶)按策略規則訪問客體(信息資源);可管——保證資源安全必須實行科學管理,強調最小權限管理,尤其是高等級系統實行三權分離管理體制,不許設超級用戶。針對工業控制特點,要按GB/17859要求,構建在安全管理中心支持下的計算環境、區域邊界、通信網絡三重防御體系是必要的且可行的,具體設計可參照GB/T25070-2010,以實現通信網絡安全互聯、區域邊界安全防護和計算環境的可信免疫。

        堅持自主創新、縱深防御

        沈昌祥院士特別強調,做好工業控制系統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更要堅持自主創新、縱深防御。

        他認為,工業控制系統是定制的運行系統,其資源配置和運行流程具唯一性和排它性特點,用防火墻、殺病毒、漏洞掃描不僅效果不好,而且會引起新的安全問題;堅持自主創新,采用可信計算技術,使每個計算節點、通信節點都有可信保障功能,系統資源就不會被篡改,處理流程就不會擾破壞,系統能按預定的目標正確運行,“震網”、“火焰”等病毒攻擊不查即殺。

        堅持縱深防御,就是要扭轉“封堵查殺”被動局面。加強信息系統整體防護,建設區域隔離、系統控制三重防護、多級互聯體系結構;重點做好操作人員使用的終端防護,把住攻擊發起的源頭,做到操作使用安全;加強處理流程控制,防止內部攻擊,提高計算節點自我免疫能力,減少封堵;加強技術平臺支持下的安全管理,基于安全策略,與業務處理、監控及日常管理制度有機結合。(作者系《信息安全與技術》主編)

        第2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關鍵詞] 現代化醫院;護理;質量管理

        醫院基本現代化涵蓋服務觀念、設施、醫療、醫療隊伍和醫院管理五個方面。

        1健全科室組織管理體系

        全科實行護士長、三級護士(責任組組長)和二級護士(高年資責任護士)的三級管理體系,三級護士和二級護士通過競爭上崗,病區按20張床位為一組設立1名三級護士和3~4名二級護士,并配備相應的一級護理論文護士(護師以下護士)。每日護士長針對全病區,三級護士針對本組進行質量控制,節假日等護士長不在班時,排班時注意留1名三級護士當班全面負責,中晚班2人搭班時二級護士即為臨時負責人。

        2完善護理質量標準體系

        在原有崗位職責、護理工作制度、操作規程、一般護理及專科護理常規(非整體護理工作模式)的基礎上,配合護理部結合本專科特點建立并完善了科室護理質量標準五大體系:①一般及專科護理常規;②質量標準及服務規范;③崗位職責及工作制度;④操作程序及搶救流程;⑤住院須知及健康教育。

        3全面控制主要整體護理質量指標

        質量是護理管理永恒的主題。現代化醫院要求整體護理主要質量指標達到以下標準:入住院評估與病人狀況符合率≥90%;護理診斷問題符合率≥90%;護理措施事實率=100%;健康教育覆蓋率≥90%;健康教育有效率≥90%;基礎護理合格率=100%;特級、一級護理合格率≥90%;臥床病人褥瘡發生率=0;護理嚴重差錯事故發生率=0;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95%。為達到上述質量指標,實施了全面控制工作方法,全面控制包括兩種含義,一是指對計劃全過程的控制,二是指全體工作人員均參加控制工作,即把標準交給大家自控,實施全方位綜合性控制,以確保目標的最佳實現。應用了ISO9000族標準八項質量管理原則[、護理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基本方法、單項獎懲與雙因素激勵理論及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等。

        3.1“寫我所做”、“做我所寫”,控制護理措施的事實率所有人員應明了護理記錄不僅是現代化醫院要求、更重要的是法律舉證的有效依據。護士長每日對危重病人的護理措施的事實率全部考核,即記錄措施的及時性、客觀性和合法性[3]。

        3.2單項獎懲與雙因素激勵相結合控制基礎護理合格率進行此項指標控制時,首先讓管床護士自己講評存在的問題,然后護士長再指出不全面之處,對于影響病人舒適度的部分,考核時雖總分合格,但實行單項獎懲措施,如皮膚、頭發、會不潔均扣發獎金。另外在考核中,及時發現每位護理人員的長處和閃光點,給予表揚,同時配合績效工資量化管理考核方案,對每一位護士獎懲分明,以激發每一位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

        3.3逐級匯報制度防止臥床病人褥瘡發生為防范臥床病人褥瘡發生,筆者認為可以在醫院實行潛在護理并發癥的逐級匯報制度,培養各級護士對于所分管的病人存在潛在并發癥的早識別能力,逐級在大組內匯報,向護士長匯報,如心衰全身皮膚嚴重水腫者、風濕性心臟病極度消瘦惡液質病人,科內質控小組共同探討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通過此項舉措確保了褥瘡發生率為零。

        3.4強化安全意識防范護理嚴重差錯發生讓每位護理人員樹立強烈的安全意識,在工作的每個環節均要嚴格執行所制定的各項護理工作制度及技術操作規程,強調關鍵制度的落實,如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并與時俱進,根據工作程序的變化及時進行修改,采取多種安全防范措施:①因目前使用電腦輸入醫囑,執行每日總查對一次,核對時輸入醫囑者不允許讀病歷,以免形成定式思維,遺漏醫囑。②在治療室加藥臺上建立寫有“你查對了嗎?”及應查對的內容的警示牌。③各班次交接時增加了普通病人交班本,主要交接液體余量、心理狀態、70歲以上未留陪人者及隨時可發生病情變化者,如擴張性心肌病病人等。④在入院健康教育時請病人或家屬在重要告知措施欄內簽名,如排便時勿用力,不能離開病區等。⑤每月末召開差錯事故防范討論會,找出本月護理工作安全薄弱環節,每人針對科內及自己情況發言。⑥實施潛在護理并發癥逐級匯報制度。

        3.5全員參與全程控制提高入住院評估和護理診斷的準確性評估是整體護理的基礎,是護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只有評估準確才能使護理診斷與病人存在的問題準確符合,措施得力,完成預期目標。筆者認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ISO9000族標準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全員參與。對全員強化培訓,主要培訓內容包括:病人入院評估技巧、方法,評估內容要求。并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即一般病人的評估、急危重病人的評估、生氣哭泣情緒不穩定病人的評估、老年病人的評估等。讓每一位護士了解住院評估的要求及知道做好住院評估可使得護理資料具有連續性,是入院評估的繼續且入院評估護理論文與醫院評估具有聯系。全程控制即護士長對入住院評估和護理診斷符合率進行檢查,每日隨機抽查1~2位病人,對于存在問題當面指導,對于存在的共性問題每周五晨會總講評一次。

        4結束語

        筆者認為,以后優質的護理管理體制是建設現代化醫院的一項重要標準,同時也是實現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一項艱苦事業,護理體制管理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廣大醫療工作人員集思廣益、不斷探究。

        參考文獻:

        [1]李亞潔,王麗姿,王秀崗.ISO9000族標準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在護理中的作用.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2):916-918

        第3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近年來, 由于我院護理部狠抓醫療安全工作,護理差錯逐年減少,但護理糾紛時有發生。為避免護理糾紛的發生,本文將我科近年來發生護理糾紛的常見原因作一分析。

        1 責任心不強

        臨床上常見的是護士在用藥時未執行“三查”、“七對”的規定,造成失誤。給病人準確用藥的過程看似簡單,但稍有疏忽即可鑄成大錯,對病人非常不利,甚至致命。這就要求護士嚴格按照規定操作,注重集中精力,培養規范工作習慣。對護理工作中出現的缺點錯誤必須做到“小題大做”,認真吸取教訓,保證病人的安全。

        2 無記錄

        未將觀察到的結果作出及時準確的書面記錄。凡是沒有書面記錄的護理和觀察,無論護士是否做過,都意味著未做。護士不能通過書面記錄來表達已做過的工作,對病人評估的準確性和護理工作的可靠性必然降低。在發生護理糾紛時,處于被動地位,甚至“有口難辯”。

        3 語言表達不妥

        臨床護士在了解病情和進行治療的工作中,維護一定的職業權力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尤其是面對比較特殊的病人和家屬,如果護士“不留心”、“不注意”,可能在自己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因為姿態、手勢、聲音和語調被誤解,而帶來醫療糾紛。作為臨床護士在各種交往中應以律己和敬業的良好醫德來規范自己,在與病人或病人家屬講話時,要盡量注意語氣語調,做到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而得到病人及其家屬的理解與合作。如果使用“命令式”、“宣判式”,不容有任何異議的結論和語氣,就可能傷害病人或者家屬,給其造成沮喪或內心難以形容的彷徨和恐懼。

        4 技術不全面

        對一些新的監護器、治療儀等設備, 因未能正確熟練掌握其使用方法而造成操作失誤,特別是在搶救危重病人時,可能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后果,從而導致醫療糾紛的產生。類似情況對新老護士而言都可發生,因為隨著臨床上新設備、新儀器和新技術的大量應用,使得對病人的護理比過去復雜得多,從而迫使臨床護士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加強訓練,提高業務能力,這樣才能迅速適應新形勢、承擔新任務。在緊急情況下,做到忙而不亂、忙而不錯,減少操作失誤的發生。

        5 健康教育不到位

        病人及其家屬對所患疾病的原因、醫療效果、并發癥與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不知曉,一旦疾病發生變化,不能正確認識,抱怨醫護人員。所以在平時要多向病人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開展健康教育。也可與他們一起討論護理方案,盡量取得病人及其家屬的理解和配合,共同對付疾病。

        6 匯報不及時

        臨床護士的責任是24小時觀察病人,而醫生往往只是在巡視或查房時才診視病人。如果因為護士未及時向醫生匯報病人病情所發生的變化,而造成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護士應負主要責任。所以護士發現病人病情變化,即有責任及時向醫生匯報,并將所發現的問題以及醫生的處理經過記錄下來。

        第4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隨著醫學模式及健康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健康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提高護理水平,我科自2004年開展了三級護理查房,組成了管床護士管床護士組長護士長的一條三級護理查房管理連鎖,通過實踐,我科的護理質量、服務水平、護士業務素質、病人滿意率等有了較大提高,因此三級護理查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介紹如下。

        1  查房形式和方法

            ①管床護士查房:管床護士每天對所管床病人按護理程序查房1次或2次,隨時修訂護理措施,對危重病人記特護記錄單,對一般病人記護理記錄單,向病人進行健康教育。②管床護士組長查房,每日組長帶領管床護士對本組病人查房1次或2次,危重病人晨會后即床頭交班查,查房時由管床護士匯報病情及護理問題,實施護理等,組長聽取匯報后,檢查病人的病情及護理情況,對該病人的護理措施提出指導性意見。③護士長查房,每周1次,重點為本科危重、疑難、一級護理病人,查房時由管床護士或組長匯報病情及護理,護士長通過查體了解護士護理病人的情況,了解病人反饋,基礎、專科護理,健康教育是否到位,護理記錄與實際是否相符,最后由護士長對查房發現的問題分析講評,指導組長及管床護士護理工作。

        2  查房內容

            評價管床護士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評價組長對管床護士在護理程序方面指導督促落實情況。如資料收集是否全面,體檢步驟、方法是否正確。護理診斷的準確性、全面性,護理措施的切實可行性和具體落實的情況,并對護理效果進行評價,了解病人健康知識的知曉度,從而改進護理方法。

            針對性地選擇科內危重、疑難、病情復雜且有臨床教學意義和實踐指導意義的病例作為查房對象。管床護士認真匯報病情、組長對護理程序步驟逐一進行講評,分析病人的心理問題,講解專科護理及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確立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的實施。護士長進行必要的提問,對重點問題提出討論,最后進行講評、總結。這種查房形式為護士長查房,應在查房前2 d通知全科護士,讓大家有所準備,查閱有關疾病的國內外先進護理經驗及相關資料,管床護士和組長為發言中心,從而起到專科業務指導及督促自學的作用。

           

        熟練的護理技術是保證護理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把某些較大的護理技術作為三級護理查房的重要內容,主要查具體操作者的技術操作程序、熟練程度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如氣管切開護理、人工呼吸機使用、各種引流管護理等。講解操作的重要性,嚴格無菌技術、細致護理、及時觀察、準確記錄等,從而提高護理操作技能質量,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

        3  效果與體會

        3.1  提高了護理質量 

        三級護理查房使復雜、疑難病例明確診斷和目標,糾正護理中的不足與偏差,及時制定有效的護理計劃,使病人得到最完善的護理。同時,提高了護士應用護理程序的能力,在查房準備前及查房過程中,護士會變被動為主動,能有效地運用護理程序為病人解決現在的和潛在的護理問題;促進了臨床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推廣,統一了認識,規范了操作程序,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1],從而提高了病人的滿意率。

        3.2  提高了護士的業務素質 

        三級護理查房加大了護士的壓力,激發了護士的求知欲,只有不斷學習,才能熟練的應用相關專業知識和各種技術操作技能。查房的集體討論,知識的相互交流、相互滲透,拓寬了護士的知識面,豐富了臨床護理經驗,提高了病情復雜危重病人的護理水平。同時克服了護士只限于專科知識技能的局限性,學到了新知識、新技術,提高了護士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護理人才的發展。

        3.3  改善了護患關系 

        三級護理查房提高了護士與病人的溝通能力,讓病人感受到了護士對他們的關心、重視和尊重,使他們產生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與病人面對面的交流還可以了解病人的需要及治療護理效果,從中得到反饋信息,同時給病人進行健康教育,提高了病人的參與意識,促進病人對護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密切了護患關系。

        3.4  加強了團隊合作意識 

        通過查房科內形成了一種互幫互學的工作氛圍,從而提高了護士參與意識、管理意識,增強了護士的責任心,有護理疑難點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共同制訂完善護理計劃,為病人提供優質護理,體現了護士的團隊精神[2]。

        3.5  保證了護理工作的安全 

        對查房中發現的護理缺陷、病歷書寫不規范、護士的語言使用不恰當、護患糾紛、差錯等問題,及時制訂改進措施,組織落實,從而有效的糾正了護理缺陷、杜絕了差錯事故的發生,減少了護患糾紛,增強了護士的法律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了護士的書寫和語言能力,因而確保了護理工作的安全。

        【參考文獻】

         

        第5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關鍵詞:宮腔鏡 電切 護理

        宮腔鏡技術是近年來婦科領域中出現的一門新技術、通過攝像監視系統利用高頻電力進行手術的方式。它具有不開腹、無切口、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少、痛苦輕、恢復快的優點[1]。可診斷和治療多種疾病,如: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宮頸息肉,縱隔子宮,宮內節育環取出等等,我科自2013年01月01日起至2013年08月15日共203例宮腔鏡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宮頸息肉,縱隔子宮,節育環取出,子宮內膜電切術,198例獲得成功,其中5例回房有少量出血,未做特殊處理,第二天出血止,順利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203例患者。年齡在25~67歲之間。其中,縱隔子宮3例,節育環取出5例,子宮粘膜下肌瘤40例,子宮內膜息肉90例,宮內膜電切10例,宮頸息肉55例,手術時間控制在30分鐘左右,平均住院天數4天。經過有效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術后無并發癥發生。

        2. 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應貫穿于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從入院開始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耐心向患者講解病區環境,介紹床位醫生及床位護士,講解宮腔鏡是一種安全,有效,創傷小,恢復快的手術方法,消除患者的緊張恐懼,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

        2.1.2 術前患者做好心肺功能檢查,血常規,大小便常規,白帶常規,出凝血時間,宮頸刮片等治療前的準備。

        2.1.3 陰道準備:術前做好陰道環境清潔準備,可減少術中出血,預防術后傷口感染和促進傷口愈合。方法:0.5%碘伏棉球進行陰道擦洗Bid,連續3天。擦洗前要擴陰器,并耐心解釋,減少患者不適。擦洗時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宮頸周圍粘膜,特別注意清除陰道深處、前后穹窿的分泌物[2].

        2.1.4 皮膚準備:術前一日按手術范圍備皮。

        2.1.5 胃腸道準備:術前晚進流質,術前禁食,禁飲8小時。

        2.1.6 術前晚準備:晚上八時陰道擦洗后放置宮頸擴張棒軟化宮頸,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2.1.7 術晨準備:術前半小時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0.1mg。進入手術室前排空膀胱。

        2.2術后護理

        2.2.1 術后患者回病房后護士與麻醉師做好交接工作,了解麻醉經過及術中情況。取平臥位,固定好靜脈通路,固定好宮腔球囊導尿管壓迫引流袋。

        2.2.2 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嚴密觀察腹痛及陰道出血的量、顏色、性質,如出現呼吸困難、腹痛、出血多,立即匯報醫師,配合搶救。

        2.2.3 密切觀察患者意識狀況、心功能、復查電解質,防止水中毒。

        2.2.4 飲食護理 禁食禁水6小時后,進食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

        2.2.5 活動 術后指導患者床上適當翻身,6—8小時后下床活動,并逐漸增加活動量。

        2.2.6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1)空氣栓塞[3] 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深度,出現呼吸困難,立即匯報醫師給予氧氣吸并配合搶救。

        2)出血 妥善固定球囊壓迫引流管,6小時后放液2/3,再過1小時拔管。密切觀察陰道流血量,有大量鮮紅血流出立即匯報醫師處理,經常更換會陰墊。

        3)感染 按時測量體溫,每日會陰擦洗兩次,術后予抗感染治療。

        4)水中毒 由于術中大量灌注液被吸收,進入血液導致水中毒,所以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觀察尿量。

        5)子宮穿孔: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腹痛,面色,一旦出現癥狀,立即匯報醫師,配合搶救。

        2.2.7 出院指導:生活起有規律,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會清潔。術后一個月內禁止性生活,禁止盆浴。加強營養,多食奶類,肉類等,盡量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如果術后有陰道流血,或者腹痛加劇,及時就診。創面較大的手術如內膜電切術、粘膜下肌瘤術后一個月來院復診行宮腔鏡檢查。

        3、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術日趨精細。不僅要求解除患者的痛苦還要盡可能的保留臟器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4]宮腔鏡電切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最大的優點在于保留子宮、創傷小、出血少、不開腹、不干擾臟器功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但是再小的手術也是手術,也會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所以術前對陰道及皮膚進行充分的準備,使手術獲得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而術后密切的觀察與監護對飲食排便及導管精心護理,對并發癥的積極預防及處理,以及詳細具體的出院指導對于促進患者的康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夏恩蘭 婦科內鏡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9

        [2]吳愛珍 150例陰式子宮切除術術前及術后的護理[J]當代護士2011

        第6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關鍵詞] 普外科;護理;護理三級查房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2(c)-113-02

        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水平的快速發展,患者對護理的需求不斷變化、期望值不斷提高,因此堅持持續改進,不斷提高護理質量,保障臨床護理安全,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是護理人員一項長期任務[1]。而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提高臨床護理的專業性是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結合臨床護理發展的需要,根據護理部的要求,本院普外科于2008年6月~2010年3月開展護理三級查房,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普外科在2008年6月~2010年3月共組織護理三級查房102例,包括:院外帶入壓瘡6例,高齡急性重癥胰腺炎12例、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10例、胸骨后甲狀腺腫術后4例、腸造口相關并發癥5例、門脈高壓癥6例、多發傷及合并傷15例、全胃切除術后2例、巨大肝膿腫術后1例、膽道術后9例、胰腺術后4例、小腸大部分切除術后1例、產后深靜脈血栓形成3例、氣性壞疽1例、破傷風1例、專科疾病合并心臟瓣膜置換術后2例、腹部閉合性損傷合并腰椎骨折4例、2型糖尿病行胃轉流術4例、短腸綜合征行腸液自體回輸2例、ERCP+ENBD術后2例、糖尿病足2例、其他6例。

        1.2方法

        1.2.1三級護理查房

        1.2.1.1 組織結構:一級護士(初級責任護士)、二級護士(高級責任護士)、三級護士(護士長或專科護士)。

        1.2.1.2查房時間:在不影響患者休息、安全舒適及不加重思想負擔的情況下進行,避開護理工作的高峰時間,這樣可有更多的護士參加。查房前提前通知患者及家屬,做好查房的宣教工作。查房全過程控制時間在20 min左右。

        1.2.1.3查房地點:患者床邊。

        1.2.1.4 患者選擇:危重患者、疑難患者、大手術圍術期患者、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護理新技術及新項目、院外帶入或院內發生的Ⅲ期以上壓瘡的患者、需其他專科的護士進行會診的患者。

        1.2.1.5查房用物準備:查房車、血壓計、聽診器、病歷、手套、洗手液及專科檢查特殊用品。

        1.2.1.6查房站立位置要求:三級護士站立于患者右手邊,便于檢查。一級護士、二級護士根據患者頭尾順次站立于患者左手邊,其余護士由右至左按職稱高低圍繞于患者床尾。

        1.2.1.7查房程序,一匯報:一級護士匯報患者簡要病史及現存的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并提出護理疑難點。二補充:二級護士根據一級護士匯報的病史進行補充,重點補充一級護士未評估到的重要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及患者的陽性檢查結果。三分析:二級護士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分析目前護理措施是否合理,醫囑及執行是否合理,患者健康教育是否合理。四檢查:三級護士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主要包括查體、查病歷、查護理管理。首選查病歷,然后根據醫生記錄及護理記錄進行重點突出的有效的護理體查,最后查該患者的護理管理情況,重點查患者的安全管理、基礎管理(飲食、、活動、健教)、輸液管理、皮膚管理、管道護理及呼吸道管理及專科護理管理。五點評:三級護士對一、二級護士的護理工作進行點評。重點點評患者的管理是否到位,有無疏漏。六總結:三級護士結合個案并回顧既往類似病歷,分享護理經驗,回答一級護士提出的護理問題,總結本次查房的要點和收獲。查房過程中可進行互動提問,豐富查房內容,增強查房效果。七記錄:查房結束后一級護士根據查房提出的護理重點進行記錄,記錄題目為“護士長查房記錄”或“專科護士查房記錄”。

        1.2.2 統計學方法

        實施護理三級查房前及實施后對照數據均采用χ2檢驗。

        1.3 查房評價標準

        使用本院護理部自制的護理三級查房考核評分表,評分主要分為三部分。

        1.3.1查房要求

        查房整體要求,共12分,包括以下幾方面:①查房物品準備;②患者告知;③查房者儀表;④查房隊列有序,保持安靜;⑤查房時間控制;⑥關愛患者。

        1.3.2 病情匯報

        共50分,包括以下幾方面:①病史匯報完整,不超時;②病情補充完整;③查體規范;④病情分析合理,有指導性意見;⑤能分享護理經驗;⑥醫囑執行及時、準確;⑦病歷書寫完整、及時、準確、規范;⑧適時提出護理疑難問題。

        1.3.3評價與指導

        共38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病歷書寫質量;②醫囑執行情況;③護理措施落實情況;④患者滿意度情況;⑤點評護理質量、護理安全;⑥針對個案存在問題重點分析;⑦回答下級問題;⑧總結、提出個案護理要點。

        2 結果

        2.1 解答疑問效果

        在組織的102例護理三級查房中,三級護士現場解答了二級護士及一級護士提出的209個護理疑難問題,排除了119個護理安全隱患,并指導制定了整改措施,檢查并補充不足的健康教育235項。

        2.2 患者滿意度比較

        比較實施護理三級查房前(2007年1月~2008年5月)及實施三級護理查房后(2008年6月~2010年3月),普外科住院患者滿意度。結果見表1。

        2.3 護士晉升職稱通過率比較

        由于護理三級查房的實施,各層級護士努力學習專科知識,普外科護士晉升職稱通過率由2007年的66.7%上升到2009年的100%。

        3 討論

        3.1 護理三級查房優勢

        按照《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及廣東省《護理工作管理規范的要求,要分步實施護士層級管理制度,建立人才梯隊,加強專科護理隊伍建設,促進高年資、高學歷護士的合理使用[2]。護理三級查房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層級護士努力學習專科知識和專科技能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組織護理三級查房,使護士的專業護理水平、語言表達能力、與患者的溝通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寫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增強了自身競爭力。同時通過護理三級查房讓各級護士清醒認識自己的不足,自覺尋找努力的方向。尤其是上級護士,應首先加強自身專業素質的修養,及時查閱國內外護理新動態,才能夠用最新的知識回答護士及患者提出的護理問題,及時介紹國內外先進經驗,以拓寬護理人員的知識面,激勵護理人員的學習熱情和敬業精神,引導護理人員向應用先進的護理理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為患者解決問題的護理專家型轉變[3]。

        3.2 現代護理特點

        現代護理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從單一執行醫囑向滿足患者多元服務需求發展,護士的任務就是通過護理服務不斷提高患者滿意度。護理服務的本質是幫助,其內容涵蓋了患者的吃、住、行、照顧、咨詢、教育、監護、打針、發藥等多個方面[4]。通過組織護理三級查房,在查房前、中、后與患者不斷進行交流,同時對患者健康教育的補充與強化及對患者全方位的護理,均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3.3 護理質量管理目標

        護理質量管理目標是把患者應得到的護理放在第一位,而不只是關注護士完成了多少工作任務[5]。首先,通過組織護理三級查房,并在查房中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控制了護理質量管理的薄弱環節,將患者目前最應解決的護理問題,最應當提供的護理措施放在第一位,使患者獲得了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另外,通過組織護理三級查房,可及時發現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提出解決方法,保障了臨床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1]王靈曉,劉雪琴,宋慧娟. 護理組長在分層次管理實踐中對質量建設的作用[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29-30.

        [2]陳秀云,安玉潔,張琰,等.病房護理人員的分層使用與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8,2(6):17-20.

        [3]朱建英,葉文琴,王筱慧,等.整體護理三級查房模式的探討[J].現代護理,2004,10(1):50.

        [4]劉雪琴,李漓.促進專業發展,提高護理質量[J].中國護理管理,2007,7(11):10-11.

        第7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關鍵詞】 腹腔鏡; 膽總管切開取石; 護理

        隨著微創外科的發展,腔鏡技術不斷成熟,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已廣泛普及的基礎上,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laparoscopic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也得到了發展。筆者選擇2008年1月~2010年5月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患者23例,對患者圍手術期制定了相應的護理措施,術中術后效果較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23例,男15例,女8例,年齡28~52歲,平均42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寒戰、發熱等病史。術前均經腹部B超檢查及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檢查(MRI)確診為膽總管結石。其中2例患者做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檢查后再行腹腔鏡手術。

        1.2 手術方式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及穿刺點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一般采用4孔法,常規切除膽囊,由主操作孔取出膽囊及結石,然后解剖和顯露膽總管,將纖維膽管鏡從劍突下穿刺器中進入腹腔,切開膽總管并檢查,觀察有無結石,遇有結石,用取石籃取石。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腹腔,溫氏孔處置引流管1根從腋前線穿刺孔引出,對于膽總管炎癥水腫明顯,肝內膽管多發結石估計結石沒取凈者則于膽總管內放置T管引流。

        1.3 結果 全組病例均成功施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術后住院7~18 d,平均10 d,術后經腹腔引流管引出血性液體10~100 ml,術后2~5 d拔除腹腔引流管,7例放置T管,放置T管者術后經T管造影,2例肝內膽管有殘余結石,均于手術2個月后在門診經T管竇道用纖維膽道鏡取石1次取凈,放置T管者有1例發生少量膽漏,經充分引流,適當延長禁食時間并使用生長抑素等處理后膽漏治愈,全組無術中、術后死亡。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由于LCBDE術是一項新開展的手術,患者及家屬對該手術不了解,易產生恐懼心理。所以,護理人員應關心患者,加強溝通與交流,主動向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腔鏡手術的基本知識及該手術的優點如創傷小、疼痛輕等,與開腹手術的區別及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等,以消除患者思想顧慮,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2)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如B超、心電圖、胸片等,必要時行MRCP、CT、PTC、ERCP檢查,以了解結石部位、數量、大小、以及膽道有無結石[1]。(3)積極術前準備:術前1 d囑患者洗澡,加強皮膚的清潔,尤其是肚臍的清潔。術前注意保暖預防感冒,應檢測肺功能情況,并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及咳嗽。對已有肺部感染的患者術前應先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術前晚灌腸,術前晚8時后禁食禁飲。

        2.2 術后護理 (1)病情觀察:密切觀察生命體征,予心電監護,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警惕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如術后出血、高碳酸血癥等。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2)呼吸道護理:由于腹腔鏡手術是在CO2氣腹下完成,術后易造成高碳酸血癥的危險,因此,術后常規吸氧8~12 h,氧流量3 L/min,以提高氧分壓,促進CO2的排出。指導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協助翻身拍背,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注意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及深度的變化,同時要傾聽患者的主訴,有無胸痛、肩痛等,向患者解釋可能出現的這些癥狀及原因,如嚴重者及時匯報醫生處理。(3)引流管的護理:①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防止扭曲、堵塞或滑脫等。②胃管的護理:LCBDE術手術時間較單純LC術長,對胃腸有不同程度的干擾,術中常置胃腸減壓,可減輕胃腸脹氣,防治腹脹和嘔吐,一般術后第2天拔除,本組病例有9例術后第2天未排氣就拔除,均無腹脹等不適。③觀察腹腔引流液的色、質、量,并做好記錄,術后腹腔引流液一般為淡紅色,約10~100 ml,24 h后明顯減少,一般2~5 d拔管。如短期內引出較多鮮紅色液體,提示有活動性出血,應及時匯報醫生處理。④T管的護理:保持T管引流通暢,觀察并記錄色、質、量,每周按無菌操作原則更換引流袋2次,引流管不可高于皮膚出口的位置,防止膽汁返流。由于腹腔鏡手術對腹腔的干擾小,腹腔黏連輕,T管竇道形成相對較晚,術后拔T管時間一般需延長至4周以上,而常規開腹手術2周后即可拔除T管[2],拔管前先夾管2周,再行T管造影,證實膽總管通暢,無殘余結石后方可拔管,拔管后引流口如有滲液,應及時更換敷料。(4)飲食指導:術后禁食,待腸功能恢復后,逐漸進清淡低脂流質、半流質飲食,禁食期間靜脈補充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5)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的特點,故對患者損傷輕,一般術后不用鎮痛劑,術后平臥6 h后病情穩定,即可鼓勵患者床上翻身,術后第一日可下床活動,促進腸蠕動的恢復。(6)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①出血:術后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神志的變化,觀察腹部癥狀和體征,有無腹痛、腹脹等,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各引流管引流液的色、質、量等,如有異常,及時匯報醫生處理。本組病例術后無大出血等并發癥。②膽漏:膽漏是常見的并發癥,輕度的膽漏經充分引流、禁食、使用生長抑素、加強營養等可治愈。術后應密切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觀察腹腔引流管內是否有膽汁樣液體引出;觀察傷口敷料情況,尤其是腹部置管處是否有膽汁樣液體滲出;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黃疸、發熱等癥狀。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處理。本組病例有1例發生少量膽漏,經上述方式治療后治愈。③高碳酸血癥:術后應嚴密觀察呼吸情況,腹腔鏡手術需行CO2氣腹,若氣腹壓力過高,大量氣體積聚于膈下,通過微循環進入血液,易造成高碳酸血癥,術后應常規吸氧3 L/min,以提高氧分壓,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本組病例有3例術后出現輕微右側肩背部酸痛,經常規吸氧后癥狀消失。④膽總管結石殘留:術后要觀察全身皮膚黏膜及鞏膜有無黃染等,觀察有無腹痛、腹脹等不適,本組病例有2例患者有殘余結石,2個月后經T管膽管鏡取凈結石痊愈。

        3 討論

        LCBDE具有手術創傷小、組織損傷小、下床活動早、術后康復快等特點。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成熟,其適應證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有多次上腹部或膽道手術史的患者已不再是LCBDE的禁忌證[3]。但是,LCBDE手術比普通LC及開腹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并發證發生率高,針對這些特點,筆者在圍手術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積極做好術前準備及護理,術后嚴密觀察病情,加強呼吸道護理,做好各種引流管的護理,加強飲食指導,加強營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實踐證明,在把握好手術適應證和手術時機的選擇上,做好圍手術期的護理,腹腔鏡治療膽道結石是安全有效、值得推廣的手術。

        參考文獻

        [1] 和平,邵子力,胡以則,等.腹腔超聲技術在膽囊切除膽總管探查術中的應用.中國內鏡雜志,1995,5(1):4-8.

        [2] 張寰.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膽道鏡探查取石術現狀與評價.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1):47-49.

        [3] 刁守志,付強.腹腔鏡下再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的臨床應用.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8,8(11):987-988

        第8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關鍵詞] 床旁交接班;交接班模式;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197.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3(b)-016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exchange model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shift exchange model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d.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432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model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model in five aspects: personnel, machines/equipment, materials, methods/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 and a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was put forward, called five principles of bedside-shift. A total of 434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bedside-shift model was evaluated in patient's condition highlight, well-organized of patient's condition, well shift of inspection, clear pipeline management, daily life activity function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of fall/drop of bed,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pain assessment,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change model, patient's condition highlight, well-organized of patient's condition, well shift of inspection, clear pipeline management, daily life activity function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of fall/drop of bed,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pain assessment,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t the same time, nurses becam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and work processes were practiced, including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llness/condition, detailing risk evaluation, and applying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afety.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shift model makes shifting of duty more normative and efficient, while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Key words] Bedside-shift; Shifting of duty; Nursing quality

        在護理工作中,交接班是承上啟下傳遞護理工作內容的重要過程[1-2],交接班的重要環節就是護士床旁交接班,是護理交接班的決定因素[3]。護理床旁交接班是每班護士對所分管患者健康狀況進行充分了解的重要途徑,也是保證護理工作連續性、安全性的重要環節,將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和患者的滿意度[4-5]。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兒科(以下簡稱“我科”)圍繞“護理質量、患兒安全、優質護理服務”等工作環節,針對2013年護士在432人次床旁交接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2014年初優化了床旁交接班模式,固定5大類床旁交接模塊:病情、檢查、管路、評估、藥物,簡稱“床旁交班五項”。經過2014年434人次床旁交接的臨床實際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12月傳統交接班護士12名,平均年齡(28.83±5.46)歲;職稱:主管護師2名,護師3名,護士7名;學歷:本科4名,大專8名;工作年限:5~10年2人,>10年3人。2014年1~12月改進后交接班護士:13名護士,平均年齡(29.38±5.47)歲;職稱:主管護師2名,護師4名,護士7名;學歷:本科5名,大專8名;工作年限:5~10年2人,>10年3人。兩種交接班護士的平均年齡、職稱、學歷、工作年限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傳統交接班模式

        接班護士提前5~10 min到崗清點物品、查看患兒,早晨8:00集體交接班,夜班護士、醫生按照醫院的“交接班制度和流程”匯報。集體交接班后醫生護士分別巡視病房、進行床旁交接班。護士床旁交接班項目:病情、治療、管路,交接完畢后接班護士開始工作。中午連班(12:00)及小夜班(17:00)護士在清點用物后直接進行床旁交接班。2013年1~12月我科采用傳統交接班模式完成了432人次交接。

        1.2.2 改進后交接班模式

        1.2.2.1 匯報形式 晨集體交接班模式不變,按照醫院的“交接班制度和流程”匯報。

        1.2.2.2 分析原因 針對護士在傳統的床旁交接班模式中出現的問題,采用根因分析法,從“人員、機器/設備、材料、方法/管理、環境”5個方面進行分析,找到原因,從而改變傳統的床旁交接班模式。見表1。

        1.2.2.3 改進后交接班模式――床旁交接五項 病、檢、管、評、藥,晨集體交接班后大夜班與白班床旁交接、中午12:00白班與中午連班床旁交接、17:00白班與小夜班的床旁交接時交班護士針對每個分管患兒按“床旁交班五項”進行交班,交班護士向接班護士詳細匯報本班次內患兒的病情、檢查(今日檢查及預檢查項目)、管路、評估(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跌倒/墜床、壓瘡、疼痛等風險評估)、藥物(本班次內口服藥、靜脈輸液、肌肉針、霧化等藥物執行完成情況及下一班次需要執行的內容)。

        1.2.2.4 規定床旁交接班時站位及要求 病床旁交接班站位:病床右側為護士長與接班護士,病床左側從床頭至床尾依次為交班護士、其余護士[6]。主班護士拿手消毒液。晨床旁交接班時主動向患兒及家長問好。白天的責任護士在晨集體交接班前5~10 動到所管患兒身旁,了解患兒夜間的睡眠、排泄、晨進食水及基礎護理完成情況。

        1.2.2.5 護士長對護士晨床旁交接班后進行工作點評及總結 接班護士在接班后概括自己所管患兒當日的護理重點工作,護士長進行總結及點評,點評的內容包括各項護理措施是否落實,結合護士分管的患兒特點,給予預見性的護理指導及患兒安全防范的指引,明確重點或危重患兒疾病觀察要點,提出當日病房的重點工作。護士長在白班護士與小夜班進行床旁交接后,對護士交班后的內容給予補充、點評、指引,加深夜班護士對重點、特殊或危重患兒所存在的護理問題或安全隱患的認識。

        1.3 評價方法

        查檢表是根據崗位工作標準、工作要求及工作流程,為進一步進行統計整理、分析判斷或核對、檢查、確認工作質量而設計和使用的一種表格。它具備查檢表的一般特性,在短時間內對重要環節進行質量檢查,可以有效地避免或減少遺漏和差錯的發生[7]。我科自行設計的查檢表分為眉欄及查檢項目,眉欄項目分2列:第1列為日期,第2列為床號及姓名;查檢項目為第3大列,根據“病情交接、檢查交接、管路交接、風險評估交接、給藥交接”工作內容進行分項,共細化為9列:第3-1列病情重點突出,第3-2列病情條理清晰,第3-2列檢查情況交接到位,第3-4列管路交接清楚,第3-5列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第3-6列跌倒/墜床風險評估,第3-7列壓瘡風險評估,第3-8列疼痛評估,第3-9列各類給藥交接,第4大列為查檢結果。護士長以查檢項為標準,符合要求者打“√”,不符合要求者打“×”。結果護士長只作為信息收集及數據統計來源,幫助護士個人及科室找到床旁交接班中的薄弱點,表格在使用中遵循PDCA循環管理方法,使表格不斷完善。護士長在傳統交接班模式和改進后的交接班模式中分別使用了本病區制訂的查檢表進行了數據的收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士長以病情重點突出、病情條理清晰、檢查情況交接到位、管路交接清楚、日常生活能力評定、跌倒/墜床風險、壓瘡風險評估、疼痛評估、各類給藥交接為重要評價指標,兩種交接班模式在這9個方面的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2。

        3 討論

        3.1 傳統床旁交接班模式存在問題

        3.1.1 床旁交接班流于形式

        在晨床旁交接班時,一堆人進入病房,雜亂無序,有的護士更是站在病房門口,沒有走入到患兒身邊。

        3.1.2 條理不清、遺漏交接內容

        交班護士在與接班護士進行床旁交接時,對新入院、疑難、危重、特殊患兒,頭腦中沒有系統的概念及條理,層次不清,交班時交接項目和交接內容等不全面、漏交,匯報無重點、沒有條理。

        3.1.3 忽視風險評估的交接

        床旁交接時對患兒的護理風險評估內容偶爾體現或無體現等問題。

        3.1.4 給藥交接不全、不到位

        我科患兒的口服藥種類多、劑量不統一,患兒年齡小,多為神經科的患兒,服藥時不能配合,口服藥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護士在床旁交接時,對于本班次內各類給藥完成情況及下一班次需要給予情況也無交接。

        3.1.5 年輕護士被動工作

        本病區低年資護士多,臨床經驗不足,在臨床工作中不能發現問題,不能主動地去判斷或評估患兒所存在的或潛在的護理問題/安全隱患,護士只是被動地執行醫囑、完成本職工作。

        3.1.6 床旁交接細節內容關注不全面

        護士進入病房在交接班時只關注患兒有無病情變化、臥床患兒的皮膚及管路情況,缺乏與患兒及家屬的溝通,忽視了患兒的感受及進食、進水、排便、睡眠及基礎的生活護理情況。

        3.1.7 管理者監管不到位

        護士長對護士床旁交接班中存在問題未能給予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3.2 改進后床旁交接班模式應用效果

        3.2.1 規定床旁交接班時站位及要求

        護士按規定及要求執行,明確了自己的職責和要求,在床旁交接班的過程中,能發揮每一個人的作用,護士不再出現松散的現象。

        3.2.2 避免交接漏項

        “床旁交班五項”涵蓋了本班次患兒所涉及的全部問題,減少了因交接不清而出現的護理工作遺漏、不到位現象,使接班護士能充分了解了患兒在上一班次中發生的病情變化、檢查完成情況、留置管路情況、各項風險評估的結果、各類藥物執行情況,也知曉了本班次中需做或需要注意的護理工作。按照“床旁交班五項”進行交接可作到有章可循并避免遺漏,有利于護士交接水平及對患者健康狀況掌握程度的提高,減少護士專業水平的差異[8]。

        3.2.3 重視評估內容

        改進后的床旁交接班模式注重了患兒的風險評估,護士能知曉患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評估出患兒在本班次中需要的生活幫助;使護士在本班次中能做好合理的安排和高度注意跌倒/墜床風險指數高的患兒。能使接班護士知曉有皮膚風險的患兒存在的問題項目和程度。使護士知曉患兒疼痛的程度及需要再次評估的頻率。各類風險評估的交接使患兒的護理問題得到了個性化和具體化,體現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個性化,保證了患兒的質量。也促使了“交班者在交班前對患者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和了解”這一流程的真正落實[9]。

        3.2.4 調動了護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護士主動、充分地了解患兒病情,思考并總結患兒的存在的護理問題和下一班次護理工作的重點,促使了護士尤其低年資護士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傳統的護士交接班模式中,強調的是交班者必須向接班者交代清楚。在交接班過程中,接班者一般處于被動狀態,思想不集中,致使接班者獲取信息不完整[10]。改進后的床旁交接班模式規范了護士床旁交接班的行為,制訂了我科床旁交接班管理標準。使床旁交接班重點突出、內容全面、條理清晰,提高了接班護士的主動性。

        3.2.5 體現了對護士的能力培養和鍛煉

        護理理論內容與患兒的具體護理內容相結合,促進了護士對兒科護理及小兒神經內科專科護理水平的提升。在晨交接班中,接班護士針對患兒的各種問題,歸納總結當日患兒的工作重點,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護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護士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護士長結合每名護士分管的患兒特點,給予補充或預見性的護理措施指導、患兒安全防范的指引,這種模式對低年資的護士也是一種培養。

        3.2.6 體現了對護理工作的環節管理

        規范床邊交接班模式,加強了兒科護理工作的環節管理,護士長每日交接班后,針對交接班過程中發現護理安全隱患問題,進行提示和指導如何發現和解決護理安全隱患,做出正確的護理抉擇,提高了隱患的處理能力,保證護理安全[11]。

        3.2.7 深化了優質護理服務

        專科護理給予了患兒個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規范護理交接班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強化了護理人員“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觀察患者除醫囑以外的實際需求,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的服務,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12]。靳立巾等[13]也提出,良好的護理交接是避免安全隱患、預防護理差錯的保證。若重點不突出,信息不全面,護士間缺少有效溝通,則會直接影響患者康復[14]。

        3.3 小結

        交接班制度是護理核心制度之一,對于連續性的護理工作而言,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直接關系到病情觀察的整體性和連續性[15-19]。我科的傳統床旁交接交接班模式存在較多的問題,各醫院、各科室的工作環境、工作模式、疾病、種類不同,床旁交接班模式也多種多樣,我科對床旁交接班進行優化、細化與整改,所有護士經過培訓-執行-監管后均能按此“床旁交班五項”進行交接,經過2014年的實踐,使得護士從對所管患兒的病情掌握、動態細化的評估、針對護理及安全問題給予有效的護理措施這一流程得到了落實。細致的交接班能準確反映患者的病情變化和需求,并使有待解決的問題在下一個班次得到評價和補缺,從而能有效控制護理并發癥及護理缺陷的發生[20]。此床旁交接模式也使得接班護士、低年資護士在最短時間內全面、動態掌握了所管患兒的情況,促進了我科護士兒科專業、神經內科專業及綜合素質的提高,也使得護理工作更加細致、到位。

        [參考文獻]

        [1] Klim S,Kelly AM,Kerr D,et a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nursing handover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an individualize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J]. J Clin Nurs,2013,22(15-16):2233-2243.

        [2] Johnson M,Jefferies D,Nicholls D. Developing a minimum data set for electronic nursing handover [J]. J Clin Nurs,2012,21(314):331-343.

        [3] 黃景蓮,黃滿金.床邊護理集體交班的實施與效果[J].全科護理,2007,5(12C):37-38.

        [4] 蘆志英.護理床頭交接班流程再造提升護患滿意度[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6):247-248.

        [5] 古城潘,劉學琴.護士分層次管理模式下護理交接表班改革與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31-32.

        [6] 張麗,彭琳,詹婷,等.標準化護理晨間床旁交接班的實施與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2014,12(7):170-171.

        [7] 趙丹丹,馮潔惠,徐建寧,等.ICU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控制質量查檢單的設計及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8):28-30.

        [8] 古成墻,劉雪琴.護士分層次管理模式下護理交接班改革與探索[J].中國護理管理,2009,9(2):31-32.

        [9] 刁慶慶,徐劍鷗,陳麗,等.床旁交接班流程的優化與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79-81.

        [10] 趙松翠.主動接班模式在護士交接班中的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8,8(6):48-49.

        [11] 金靜波,楊立潔.規范交接班有效提高護理質量的探討[J].中外健康文摘,2014,(9):225-226.

        [12] 李國宏,徐翠榮,任璐璐.規范護理交接班模式的創新與體會[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64-65.

        [13] 靳立巾,張玲,馬麗紅,等.班班交接質量互評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13,(1):32-33.

        [14] Spooner AJ,Chaboyer W,Corley A,et al. Understanding eurrent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handover practices [J].Int J Nuts Praet,2013,19(2):214-220.

        [15] 曹英,江榕,朱僥僥.護理交接班流程在ICU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142-143.

        [16] 王計紅,段磊珍,張愛文,等.ICU標準化護理床旁交接班的實施及效果[J].護理研究,2010,24(8):2232-2233.

        [17] 徐春燕.品管圈在護理交接班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3):170-172.

        [18] 劉喜紅.臨床護士交接班存在的問題及管理[J].中國醫藥導報,2009,6(35):119,121.

        [19] 梁瑞美,劉秋云.護理核心制度執行中的細節管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2):127-128.

        第9篇:護理安全匯報范文

        關鍵詞 輕度 孕高癥 正常分娩 護理

        妊高癥也稱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是指妊娠20周年后出現高血壓、水腫、蛋白尿三大癥狀,嚴重時可出現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產后出血,甚至發生母嬰死亡。妊高癥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分娩后癥狀逐漸消失,但分娩期最危險,會使血壓繼行性升高,癥狀加重。故中、重度妊高癥患者不宜正常分娩。本次研究5例輕度妊高癥患者正常分娩的護理,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輕度妊高癥,且正常分娩的患者5例,年齡24~36歲,平均29.5歲,其中初產婦3例,經產婦2例。其中有3例均無水腫及自覺癥狀,2例有輕度水腫但無自覺癥狀,但血壓均高于140/90~150/100,有3例蛋白(+),有2例蛋白(-)。

        護理方法

        產前護理:①保證休息:首先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避免噪音或光線過強等不良聲、光刺激。使患者易于入睡,睡眠時間宜(8~10小時/日)睡眠時避免平臥,可左右側臥,以解除妊娠子宮時下腔靜脈的壓迫改善子宮胎盤循環。②調整飲食:需攝入足夠的蛋白質(100g/日)、蔬菜、補充維生素鐵和鈣劑。孕婦出現水腫者可限制鹽的攝入,否則不宜限制鹽的攝入,不可吃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③注意觀察生命體征:每天數胎動,監測胎心,監測體重,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④加強心理護理:護士向患者及親屬講解妊高癥相關知識,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囑其保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有助于抑制妊高癥發展,為患者安排既不緊張勞累,又不單調郁悶的生活,使患者能夠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匯報。

        產時護理:妊高癥孕婦的分娩方式應根據母兒的情形而定,若決定經陰道分娩,在第一產程中,應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尿量、胎心及子宮收縮情況,以及有無自覺癥狀,血壓高時應及時與醫生聯系。第二產程中,應盡量縮短產程,避免產婦用力。初產婦可行會陰側切,并用產鉗或胎吸助產。在第三產程中,需防產后出血。在胎兒娩出前肩后立即靜脈推注縮宮素,及時娩出胎盤并按摩宮底,觀察血壓變化,重視患者的主訴。病情較重于分娩開始即需開放靜脈,胎兒娩出后測血壓。病情穩定,方可送回病房。

        產后護理:產后24小時~5天內仍有造成血壓升高病情發展產生子癇的可能,故不可放松治療及護理措施。在產褥期繼續監測血壓,產后48小時內至少每4小時觀察1次血壓。產后易發生子宮收縮乏力,惡露較常人多,因此應嚴密觀察子宮復舊情況,必要時按醫囑使用宮縮劑,嚴防產后出血。

        健康指導:①母乳喂養者飲食宜高熱量、高蛋白、湯類食物,吃新鮮水果高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忌食涼、燙、刺激性食物;②保持充足睡眠,盡量與新生兒同步;③生命體征平穩后,可適當活動;④產后6周內禁盆浴,42天來院檢查,6周后避孕。

        結 果

        5例患者治療護理后順利正常分娩,分娩過程順利,分娩后血性惡露不多。2例患者血壓在分娩次日恢復正常,2例血壓在分娩后3天恢復正常,1例血壓在分娩后4天恢復正常。

        討 論

        妊高癥孕婦選擇正常分娩方式分娩,由于在分娩過程中,劇烈腹痛,以及產婦如用力加腹壓則會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使妊高癥癥狀加重,甚至導致子癇的發生,所以對于妊高癥正常分娩的患者必須高度重視產前、產中、產后護理,方可避免妊高癥進一步發展,減少產后出血的發生,有效護理干預可增加母嬰的安全保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视频 | 亚欧美无遮挡HD高清在线视频 | 亚洲乱码免费伦视频 | 日韩欧美自拍中文字幕 | 性色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按摩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