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與設計的關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計算機的設計方面,關于三維動畫制作工作其實是一項十分系統化的繁瑣過程。部分動畫要將大量的圖像資源傳輸到軟件內,接著利用軟件做進一步的理,實現所有圖片的一一相連,當前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軟件技術也相較于之前有了進一步的強化,因此在動畫處理制作的過程中會更加的快捷高效。
應用領域編輯計算機設計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主要是平面設計和立體設計兩方面。平面設計包括廣告類、插畫類、二維動畫、影視、服裝設計等各方面。而三維設計的應用更是廣泛,動漫和電視電影中時時存在著計算機設計的應用。相應的各種計算機設計繪制軟件也是應運而生。計算機設計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各個領域,比如使用電腦進行廣告設計、書籍插圖、建筑裝潢、服裝設計等;當把電腦美術運用在影視制作中的時候,通過被叫做“電腦特技”。就想是早年間攝影技術的研究與發現,電腦圖像技術的出現同樣在藝術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與意義。之前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借助紙筆的美術家現在已經能夠將其擺脫了,所有的繪畫設計工作都能夠通過電腦呈現于完成。對于電腦數碼美術的概念及范圍當前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設定,社會各個領域對這一全新的知識抱有的看法尚未完全一致,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各個領域的學者都認為電腦數碼美術史一種可以實現動畫設計處理并運用于影視制作工作中的藝術類別。
設計可以說是美術這門課程的其中一個部分。電腦數碼美術的出現為其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很多都與美術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像是商品商標的設計,外包裝的設計以及建筑工程的設計等。通過計算機的運用,設計師擁有了更為寬闊的思維發散空間及藝術表現形式,幫助他們更加高效的完成設計工作。當前計算機技術水平的快速前行,已經逐漸的擴展到越來越多的工作領域,其便利性、快速性、高效性使計算機技術在人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美術和計算機在一定條件下巧妙結合,加上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給實用美術帶來無限發展的空間,美術設計人才的社會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2計算機美術設計的特征及優勢
2.1較為強勁的設計功能就美術設計而言,計算機的應用無疑具有重要價值與意義,相較于傳統的設計工具,其體現出更為強勁的設計功能,這是以往美術設計所無法勝任完成的。并且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計算機美術設計,能夠更便于設計書對方案的修整,為設計師創造更為寬闊的思維發散空間,間美術設計由之前所局限的平面設計進一步的深入到了更多的藝術領域。3.2豐富多樣的美術設計軟件計算機美術設計的多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美術設計軟件的豐富多樣上,例如廣告平面設計軟件如:Photoshop、CorelDraw、GooglePicasa,能實現對照片、logo標志、廣告、圖片的設計等,同時還能增加圖片的效果處理。建筑施工圖設計如AutoCAD、3DMAX等,室內外裝飾設計效果等。
2.3海量存儲的設計素材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建立了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計算機網絡信息化以及海量存儲的特點,致使美術設計者能輕松獲取素材。同時也可通過計算機美術設計實現傳統美術設計不可能實現的效果,將以前的創作設計應用到新的創作中去。計算機對于美術設計作可以進行海量存儲和網絡信息化使作品出版、傳播具有顯著優勢。同時計算機美術設計也推動了整個美術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建立了美術設計者的相互交流和溝通的平臺。
3傳統美術教育設計和計算機美術設計的關系
〔關鍵詞〕美術鞋子的發展史關系
鞋子有著悠久的發展史,人類的鞋子從最初的實用功能到現在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并存,經歷了時間的打磨與沉淀。由于人類美術中審美文化的發展,鞋子的藝術造型與文化意蘊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地進步。人類的審美文化是人類諸種審美性活動的經驗和創造的價值的積淀,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形成并貫穿文化一切領域的不斷發展變化的范疇。中國以服飾來代表文明,而鞋子的出現不僅為服飾展現了更好的姿態與價值,同時也為人類美術文化添上了美麗的一筆色彩。美術是藝術的種類之一,它和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一、美術的概念、表現形式與類別
美術,指占據一定的空間,具有可藝術視形象以供欣賞的藝術,一般指除了建筑藝術之外的造型藝術的通稱。“美術”這一名詞始見于歐洲17世紀,也有人認為正式出現于18世紀中葉。近代日本以漢字意譯,前后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也稱“造型藝術”。按照目的可分為兩大類,即: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類。在藝術分類中,美術又稱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色、紙張、畫布、泥土、石頭、木料、金屬等,塑造可視的平面或立體的視覺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思想觀念和感情的一種藝術活動。它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類型。而鞋子的出現在美術領域屬于工藝美術,工藝美術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經過藝術化處理以后,使之具有強烈的審美價值的產品。工藝美術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欣賞的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是整個工藝美術的主體和基礎,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藝品類,實用價值是這類工藝品的主要價值,審美價值是作為輔助價值存在的。這類工藝品包括經過裝飾加工的茶餐具、燈具、木器家具、繡花制品、草竹編織品等等。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于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
二、鞋子造型的發展在美術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內涵與存在意義
鞋子的優美造型和線條,不單單只是設計師畫在紙面上的線和形,而是立體上的三維空間中的線和形。提到鞋子,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顯而易見又不可缺少的東西,那么鞋子對于我們人類而言是及其重要的。它是我們身體的一種延伸方式,是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方式,對于身體來說起著支撐的作用。研究表明,腳與人體器官存在著固定的對應反射區、腳疾有可能誘發大腦、脊椎、心臟、消化循環系統、創傷性關節炎等等疾病。人是唯一有足弓的動物,足弓支撐起人的全身重量,使人直立行走,減少了運動對大腦的震蕩,使大腦發達。所以人類開始對腳的保護就是鞋子的產生,當人類開始發現美,認識美,鞋子的造型就開始繁復美觀起來。當美的潮流興起時,人們對鞋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跟鞋的流行使鞋子風靡至今。現在的很多人們覺得鞋子也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從深遠的意義上講,鞋子是一種文化創意產業,一個科技產業。每一雙鞋子的創造與設計都結合了時代的潮流與美學的眼光,鞋子不僅僅來源于生活,更不斷地高于生活。所以說美是客觀的,審美關系是現實關系中的一種,從人出生開始,人是有意識的。美術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但是藝術家在塑造藝術形象時并不是純客觀地描寫社會生活,而是主觀意識的加工改造,滲透著藝術家自己的審美態度和思想感情。鞋子的豐富造型與圖文樣式,也正是藝術家們觀察生活后對于美學的一種時代感的現世反映。
三、美術與鞋型設計發展的淵源與內容
關于鞋子的起源,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最早人們為了克服特殊情況下,不讓腳難受或者受傷,就發明了毛皮鞋子。
新石器時代(約1萬年前-約4千年前)中國的先民用草、麻、葛編織成履;漢代(前206年-公元23年)布帛鞋的鞋頭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稱之為雙尖翹頭方履,這時開始鞋子就出現了最早的造型;魏晉時期(公元220年-公元316年),一般鞋的前端織有雙獸紋飾,配色和諧,鞋式優美,這時就有了美術的元素介入了鞋子的造型紋飾中;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流行穿屐,所謂屐,指有木齒的鞋,它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男性多小頭皮鞋,女性所穿鞋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這時美術元素已經開始大量地被運用到鞋子的紋飾中了;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男鞋多以厚實為主,質料樣式多樣,一般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此外,元末明初還流行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其材料夏秋用緞,冬則用建絨;其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云式;清代的女鞋頗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此鞋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繡,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這是鞋子造型在我國歷史上的發展史,從鞋子的多變和鞋面的紋樣來看,鞋子的發展離不開美術文化的積淀,鞋子的發展與美術的發展息息相關。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平面設計;廣告招貼;關系
1 數字媒體藝術的定義
數字藝術是一個以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學科,技術為主、藝術為輔的新興專業,目標是培養出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通過新媒體技術更好地去實現設計師的想法和方案。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媒體藝術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由以前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
2 平面設計的定義
平面設計是把“視覺”藝術當做設計師和大眾們重要的溝通和表現的方式。通過結把圖片和文字的結合,再用字體排印、視覺藝術、版面等方面的專業技巧,來傳達出設計師的想法或訊息的視覺表現。平面設計一般是指設計時的過程,以及最后的完成品。
第一,經過軟件處理一些已經是數字化的圖片的過程。
第二,它是電腦技術、數字技術和藝術創意相結合的綜合設計。
平面設計目前最為常見的設計項目可以可歸為這十大類:網頁設計、包裝設計、DM廣告設計、海報設計、平面媒體廣告設計、POP廣告設計、樣本設計、書籍設計、刊物設計、VI設計。
3 數字媒體藝術和平面設計之間的關系
以前傳統的平面設計就只要是平面的一個載體,在有了各自的設計理念之后,不斷的發展和延伸,由此出現了更多新的載體,也就是大家現在熟知的數字媒體藝術。不難發現,數字媒體藝術是順應時代潮流設計而生的,同時也是為培養設計人才而服務的,平面設計當然也包含在其中。稍有不同的是,平面設計更注重“視覺”所傳達出的信息,而數字媒體藝術更加注重的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但無論怎樣,這兩門都使屬于藝術設計的延伸學科。它們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關聯,我們來簡單地分析一下。
一方面,數字媒體藝術與平面設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一直以來,各行各業的藝術形式都離不開媒體,特別是當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藝術史就是媒體不斷進化而來的歷史,媒體進化的同時又不斷地促進了人們觀念、語言形式和視覺表現的變化。平面設計是電腦技術、數字技術、美術知識和藝術創意相結合的綜合內容,這與數字媒體藝術所包含的美術修養和藝術風格恰恰是不謀而合,學習數字媒體藝術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較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和一定的美術設計能力,從而培育出從事平面設計、數字化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由此可見,兩者之間聯系是非常緊密的。
另一方面,數字媒體藝術又與平面設計交融、互相滲透。數字媒體是從視覺傳達設計即平面設計中衍生出來的一個學科,它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平面設計,也發展和豐富了平面設計的內容,數字媒體藝術同時也為平面設計注入了新的特征。雖然互聯網一開始不是為藝術創作而發明的技術,但隨著它的發展逐漸演變為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工具。然而數字媒體藝術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科學技術、現代媒體與藝術的結合體,它所呈現出的互動性、虛擬性、綜合性、娛樂性和商業性等特征推動了平面設計的新發展。
3.1 互動性
互動性是數字媒體藝術獨具的藝術特征,它表現為讓觀眾參與進來,激發了我們的各個器官感受。讓他們真正參與、享受和體會藝術,拉近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大眾的距離。數字媒體也是技術家,把以往的一切藝術形式包括繪畫、文學、設計等都納入其中,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可以通過數字媒體藝術的方式得以體現。當然平面設計也不例外。互動性作為數字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征之一,打破了多年來傳統的設計模式,是設計中人性化的最佳體現。
3.2 虛擬性
數字媒體藝術在平面媒體設計中的又一表現特征為虛擬性。在平面設計中數字媒體藝術的虛擬性將改變傳統的藝術品的設計方式,即不需要筆和紙等實體工具。傳統的設計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在數字媒體面前這些問題不再是問題,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設計,走近藝術,使設計者可以更加隨心所欲地去設計,通過數字藝術的方式達到了傳統平面設計所達不到的沖擊力和效果,這正是其藝術特征的表現。
3.3 綜合性
數字媒體藝術的綜合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形式多樣化,另一方面則是人的感官多重性。數字媒體藝術通過數字化處理可以把聲音、圖像、文字、動畫、電影、視頻等不同的藝術形式轉化為統一的數字語言,藝術家可以隨意選擇兩種以上藝術形式進行處理,使藝術設計不僅僅停留在視覺上,還可以享受聽覺、觸覺等感官器官帶來的豐富世界。因此,數字媒體藝術的制作和傳播過程就帶有了綜合性的特點。
3.4 娛樂性和商業性
數字媒體藝術的人人參與性質決定它具有娛樂性和商業性的特征,藝術從少數化走向平民化。人們日常生活離不開設計,像報紙雜志、網絡上面的美圖是最典型的例子。
由于在早期時代,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太高,個人或團體對社會成員的宣傳方式多是以張貼海報的形式進行,為了達到既可以傳達設計師的目的,又可以盡可能吸引人們目光,還可以有效傳達信息的功能,招貼設計則應運而生。招貼設計作為視覺傳達的分支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傳達信息。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使得數字媒體藝術的平民化特征更加的明顯,數字媒體作為平面設計新的載體和延展,對平面設計的各個設計項目種類也有深厚的影響。
筆者覺得廣告不僅體現了宣傳商品的作用,而且也符合了當前年輕人的時尚心理,進一步促進商品銷售。帶給受眾一定的迷惑性和趣味性,達到宣傳商品的目的。
總之,招貼的形式與內容多種多樣,而且還隨著時代與科技、經濟等的進步而不斷發展,比如近年來出現的新媒體廣告與新的營銷方式。
總的來說,數字媒體藝術在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平面設計從誕生至現在,它所具有的經濟功能和文化先導的雙重屬性始終沒有變味。不論是設計潮流的變化還是應用技術的革新,乃至社會思潮的涌現,我們總能夠從平面設計的過程中看到數字媒體的影子,它的出現也讓平面設計煥然一新。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交融貫通,共同發展,必將為新媒體和新藝術形式在人類歷史文化長廊中增添新的色彩,注入新的活力不斷地推動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翟坤.數字媒體藝術與平面設計的關系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7).
[2] 付海菊.設計學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創建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2(12).
關鍵詞:設計藝術;形式美;形式美法則;運用
1形式美概述
對于美,自古以來尚無定論。莊子曰:“各美其美”。我們說,美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我們無法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給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難以來定義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會實踐。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發現和總結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規律的有序的客觀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識。我們認為形式美應該具有以下特質,或者說形式美應該這樣理解:
(1)形式美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這是設計的本質的需求。設計是為人的造物活動。人們在生活中使用的產品,不僅要求有用,而且還要求美觀。這里所說的內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組成部分,是其特征、內部過程、聯系、矛盾運動和發展的統一。形式是指內容的外部的表現形式,是為人的直覺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構成事物的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的有規律的組合所表現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質材料,如形狀、色彩、線條等,當這些質料以一定的規律組合,變形成了形式上的美。這些規律包括了對比與調和、節奏與韻律。
(3)形式美是獨立存在的審美對象,有獨立的審美特性。一個產品,它所體現出來的獨特的形態、獨特的結構、獨有的色彩,對于這個產品來說是專有的、是獨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審美對象是獨立的,審美對象有專有的審美特性。
2形式美的產生
形式美的產生本質上是源于藝術設計的最本質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會實踐的,設計同樣是在生活實踐過程中萌生出來的,設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設計反映的是社會現實存在的現象,只是藝術家們用自己的方式,融進了自己的思維,通過藝術的美的方式表現出來。設計是為人服務的,是能夠反映一定社會現實的。
形式美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不斷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質料的特性,并對其形成的聯系進行抽象、概括和總結得出來的。可以說,形式美源于現實生活,來源于社會實踐。
3形式美的法則
(1)變化與統一。這一法則體現了自然和人類的生存原則。大千世界,沒有變化就沒有發展和生命;而沒有統一就沒有一定的規律和秩序,所謂變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終只能導致混亂與衰亡。在藝術上人的藝術感受是有統一性的,藝術作品也必須具有變化和統一性,才能更好地為人所理解和欣賞。
(2)對比與調和。對比與調和是變化與統一的具體化。對比是變化的一種方式,調和是形的類似,是形體趨于一致的表現。對比強調的是各個部分的對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調和是對比的一種內在的制約。
(3)對稱與均衡。對稱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綜合體現。對稱,是一種等量等形的組合形式,體現出一種穩重端莊的美。均衡,是一種等量卻不等形的組合形式,是一種視覺力度所能夠達到的平衡。
(4)節奏與韻律。這是“任何物體的諸元素成系統重復的一種屬性,而這些元素之間,具有可以認識的關系”。節奏,是畫面中同一種元素運動所形成的運動感;韻律,是有規律的節奏經過擴展和變化所產生的流動的美。節奏與韻律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首先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在形式上,韻律和節奏具有對視覺和聽覺強烈的吸引力,他們服從于一般的審美形式規律,是內容的形式;在本質上,他們又具有內在性,是形式的內在秩序和結構。因而,節奏和韻律的設計又成為一種方法,它能夠把人的視線和意志引向一個預設的方向和目標。
4形式美在設計藝術中的運用
(1)產品設計中的形式美。產品設計中,我們更加地關注材料和性能,造型和功用也是吸引人們眼球的首要要素。在產品設計中,新材料的運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運用,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創造一種新的造型形式來表現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是依據產品特有的功能,設計師平時的審美素養和設計技巧,現代、時尚的審美趣味,現代先進的制造技術、人機工程學的原理。不同的經營理念導致產品個性異樣化與風格統一化并存的狀況。”這便是對產品設計中體現形式創作的解釋。
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設計的三種不同風格的椅子,它們各具風格,形式簡單,在造型上都是在現實原有事物的原型的基礎上進行變形加工處理的。層壓椅在材料上給人很嚴肅、沉穩的心理感受,在線條的處理上主要運用直線,坐墊的設計適當地運用了曲線和折線。蛋椅給人舒適、賞心悅目的感覺,運用曲線較多,很好地運用了人機工程學原理,是形式與功能完美的組合的設計作品。壺椅同樣是結合了消費者的審美感受和審美心理。
沙里寧的郁金香椅,簡潔大方,現代氣息濃郁。動靜感的對比和紅白色彩的對比運用,體現了形式美的法則。還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點,材料給人溫馨的感覺,在形態上像一個張開的嘴巴,極具韻律美。那蝴蝶椅,不僅在形式上運用了自然生態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運用了材料的材質美,充分運用了材料的紋理,有一種直觀的形式美。
保羅•漢寧森設計的PH燈具既充分考慮了光的折射等方面的規律,考慮了功能的需要,在形式上,層層疊疊的像盛開的花瓣一樣,極具美感。
(2)建筑設計中的形式美。建筑藝術設計中設計的材料、造型、建筑設計的風格集中體現了設計的形式美的法則。建筑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筑藝術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藝術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奧在談到建筑的形式美時,甚至認為“美產生于形式,產生于整體和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
希臘帕提農神廟,它距今已經有2400年的歷史了,在建筑風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莊、比例勻稱的特點,千百年來的建筑設計師們在對希臘帕提農神廟進行了研究后一致認為,希臘帕提農神廟之所以這樣美,就是因為他的長、寬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則。
米拉公寓的設計曲線的運用較多,柱子和門窗的設計都比較獨特。本來應該靜的建筑,卻給人以動的視覺感受。這便是節奏和韻律、變化與統一的形式美的體現。
圖中所示為設計師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這是一個極富創意的建筑設計作品。整個形式張揚又富有內聚力,像盛開的花朵,像展翅欲飛的鳥。節奏與韻律、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運用得很好。
(3)雕塑與繪畫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種重要的造型藝術,雕塑與建筑一樣屬于帶給人一種靜穆感覺的藝術類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卻蘊涵著無限動感,無限的力量。運用到了形式美的節奏和韻律、對立和統一等形式法則。對于繪畫來說,在藝術家的手中,線條、色彩、構圖也融入了藝術家獨特的興趣、愛好個性以及審美特點。同時,形式美可以使得繪畫藝術具有生動的美感,使畫面活起來,具有靈動的生氣。這才是繪畫藝術想要帶給人們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大家都熟知的雕塑《自由女神像》,其整個形象充滿了動感的力量。原本靜的雕塑因為她在線條上運用得細致、生動,賦予了神像以生韻。在動與靜的處理上,恰到好處,體現出一種均衡與和諧之美。女神高昂的頭顱、上揚的手臂,給人一種向上的積極的感覺,是一種剛正的力量之感,與柔美的線條形成了對比,可是整個基調卻是陽剛的,充滿著生氣和力量的,這是其主的韻律。因此,形式美的法則在雕塑上也得到了廣泛的體現。
而我們中國的極具意蘊之美的中國畫,從整個構圖和線條的運用上講,重心平穩,畫面簡潔生動、透氣。畫面上有大塊面的留白,大面積的空白與或濃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恰恰使得畫面更靈動,更氣韻生動,而并沒有感覺到空。國畫講究“形神兼備”的意境美。注重情與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諧統一,講究含蓄。這無不體現了形式美法則當中節奏與韻律、對比與調和的原則。國畫不僅美在墨色的淡雅古香,美在意境的虛無深沉,更在形式,簡單的墨色,簡單的線條,簡單的書法文字,簡簡單單的畫面處理,簡潔優美的形式表現,卻能夠傳達出創作者的心境、思緒。可見,形式美在繪畫中的運用非常重要。
【關鍵詞】 煤礦機電設備 技術管理 維修 現狀與對策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帶動了煤礦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由于煤礦的生產條件跟生產環節都比較的復雜,所以使得煤礦機電設備的使用率也大大提高,同時也給煤礦機電設備的管理引發了新的思考。傳統意義上的煤礦機電設備管理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了,所以我們需要大力加強煤礦機電設備的管理工作。煤礦機電設備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有兩部分,一個是科學合理的使用設備,還有一個就是能夠正確及時的維護維修設備。隨著煤礦機電設備隨著自動化與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更加突出了設備維修技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 煤礦機電設備維修技術管理現狀
隨著基礎性建設的不斷發展,煤礦機設備的應用日益廣泛,而管理制度與運營模式的形成使其設備檢驗與故障維修技術的發展迎來了新的局面。依據整體操作的具體情況,我國主要采取傳統工作模式進行對煤礦機設備的維修與管理,以定期檢查的操作步驟為主于規定時間段內對相應設備進行周期性維護,此時則會造成1/3煤礦機械設備無法正常使用的局面,嚴重影響煤礦工作的速度與效益。當前,我國相關技術的發展還處于滯后階段,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較大,在煤礦機電設備維護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及不足。因此,對于煤礦機電設備的管理研究一直存于淺表,不僅缺乏理論的正確指導,還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如此看來,研究針對性、建設性措施處理上述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2 煤礦機電設備維修技術管理的對策
2.1 煤礦機電設備維護管理技術的完善
根據當前煤礦生產的實際條件,相關企業對煤礦機電設備進行使用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煤礦機械化的生產效率進行考量,掌握其在整體工程進展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礎上對相應的維護管理工作進行實施。首先,對維修人員的工作能力和素養進行提升,了解并掌握機械設備正確的使用步驟及方法,促使煤礦機電設備日常性維護與管理工作的進一步完善;同時在掌握現代科學維修管理知識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并逐漸促使相關規模和體系的發展,在實用性新興管理維修模式的應用中有效開展煤礦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工作。
2.2 設備維修技術管理工作標準的建立
對煤礦機電設備維修技術管理工作標準進行建立,并促使其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對維修性、可靠性的煤礦機電設備工作進行開展,包括維修技術、經濟管理、技術管理及設備管理等工作標準,在現代化維修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的前提下促使各項維修管理工作的開展與實施。另外,對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性與可靠性進行系統的研究,將設備的薄弱環節查找出來并進一步促使煤礦機電設備維修性與可靠性的提高與完善,實現設備開機率、可用度的有效提高,從而促使無維修設計的推廣與應用。
2.3 高科技技術設備的運用
對富有高科技含量的設備與技術進行應用,促使優質檢測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機電設備維護可以體現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對設備故障的維護與修理;二是對設備的維護與檢查。通過兩方面內容的全面開展,在不影響生產工作的條件下可促使其設備的有效使用。與此同時,考慮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實情,有計劃、針對性的對相關維護與管理決策進行制定,綜合處理煤礦機電設備日常工作中的問題和缺陷。
3 煤礦機電設備維修技術管理的加強
3.1 健全設備管理制度的建立
機電設備涉及的方面較多,且工作量很大,只有促使對機電管理制度的完善建立,包括《機電設備檔案管理制度》、《機電設備大中修管理辦法》、《機電設備管理制度》等,才能使設備維修技術管理人員在維護管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通過嚴格管理制度的開展與實施,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3.2 機電維修管理機構的完善
建立完善的設備維修管理體系,通過組織機構對維修系統與設備管理的協調,才能促使相關工作的正常運作。因此,各基層單位需要對專職的設備管理機構進行設置,對設備全過程的管理、維修工作的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制定,同時對設備維修管理檔案資料等各項工作進行實施,全面促使機電維修管理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在設備管理制度及工作的嚴格要求下,全部設備維修管理人員都要對有關設備進行檢查和維護,從而確保煤礦機電設備的安全運轉。
3.3 機電設備監管力度的加強
為達到生產及維護工作的有關規定和目標,保證設備的完好率,就必須對各項技術指標進行全面考核,并將其分解到各個生產單位當中,實施考核評選對各單位工作情況進行評價或表彰,進而有效促使設備維修管理單位及人員的自覺性;同時,進一步促使各項制度的落實,需要對專職設備技術管理人員進行設置,管理人員現場工作中實行分片包干制度,由上級領導對有關工作的落實進行負責和監督,對查出的問題及缺陷進行處理和解決。如果設備使用過程中,出現嚴重問題則需要對有關負責人進行處罰,使其吸取教訓并在日后的工作中避免事故的發生,并在技術維護和管理的基礎上,確保有關設備的正常運作及使用。
4 結語
煤礦機電設備具有一個龐大的操作系統,在運作的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它的生產效能,還要注重對設備的維修和管理。機電工作的專業性很強,專業技能要求也很高,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要想做好煤礦機電設備的維修管理工作,就必須要做到安全第一,專業技能夠強,基礎知識扎實這些方面。只有通過完善的機電設備維修管理模式,才能提高機器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減少了安全故障的發生。
參考文獻:
[1]萬長慈.煤礦機電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9.
[2]袁維義.電機及電氣控制[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3]北京開采研究所.地下開采現代技術理論與實踐新進展[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X75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要進行煤礦開采,機電運輸是生產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每一個環節。煤礦機電事故是煤礦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它不僅造成人員及設備的傷害,還可能成為煤礦煤塵、瓦斯爆炸的一個誘因,使采區乃至整個礦井受到嚴重破壞。如何預防煤礦機電設備事故的發生,是一個煤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
1 煤礦機運事故頻發的原因剖析
1.1 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意識淡薄,麻痹大意,沒有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違反了“三大規程”及有關安全規定,違章指揮、違章操作時有發生。
1.2 特種作業人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掌握特種作業技術不嫻熟。根據我們平時工作統計。在煤礦機電出現事故中,大多是因為職工對技術工種安全操作知識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夠,是造成多發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別是采掘一線電機車司機不穩定,農協工、農換工多,文化基礎差,工作無長期打算,學習業務技術的積極性差,素質極低,給機電運輸安全帶來了極大隱患。
1.3 指令性的臨時工頂替。
1.4 特種作業人員的頻繁調換,崗位的調整,給安全埋下隱患。特別作業人員大都是經過當地勞動部門或供電部門專業培訓取得操作合格證后作業者,對他們的工種不宜隨意予以變動。但是,礦山某些技術性工種,有些企業領導不去考慮學識水平,不講究用工要求,而是當作好工種,并通過人情關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員充塞進去,加之一些人員不鉆研技術業務,違章違紀現象比較突出。另外,臨時性工作調整時安全培訓工作沒有及時到位也帶來了安全隱患。
1.5 安全基礎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嚴,機運標準化工作難以到位;二是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培訓教育不夠,特別是用人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并崗之后,職工都在滿負荷甚至超負荷狀態下工作,有的崗位還打破了8小時工作制做連班,要抽出人員進行脫產培訓的確很難。
1.6 安全制度不嚴,遺留安全隱患。一是崗位責任制不健全,對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隱患得不到及時整改落實;二是安全制度執行不嚴,對安全考核不夠嚴厲,安全獎罰不及時兌現,影響了管理人員反“三違”的積極性;三是對事故處理未嚴格按“三不放過”原則分析處理,處罰太輕甚至層層保護,不嚴肅追究責任,職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結果是事故重復發生。
1.7 設備陳舊老化
在煤礦建設時,煤礦設備的投入必須成套,而且相互之間必須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資金數目相當大,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都難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礦機電設備更新速度較慢,設備相對老化。另外,我國煤炭行業的設備制造業,由于科學技術、工藝設計、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檢測手段等綜合配套能力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電子、液壓及機械零配件等行業的能力不相匹配,導致煤炭行業整體裝備相對落后, 設備維護工作量大
1.8 煤礦設備選型不合理
我國煤礦生產設備品種少、水平低、質量差,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和機械基礎產品還不能滿足煤炭工業迅速發展的要求,比如液壓支架、采煤機、掘進機、重型刮板輸送機等都是在引進技術基礎上完成的,對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現狀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另外,機電設備的選型要求配套化,對不同的地質條件、使用人員及管理水平等有較強的適應性。而實際情況則是設備與條件不相適應,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磨合期內,往往事故率較高。
1.9 煤礦設備檢修存在缺陷
如今正規煤礦大多采用了采煤機、運輸機、掘進機、支架等一系列的先進采掘設備,逐步由機械化向自動化邁進,但長時間運行和在運行當中職工操作的失誤都會引起設備的損壞,這就要求對設備檢修必須做到認真、細致、全面。現在的煤礦職工整體素質不高,再加上設備陳舊, 本身維護工作量很大,所以對設備的檢查維修只能是哪壞修哪,年檢月檢工作很難進行下去。據統計,發生的機電設備事故約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規范、檢修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一定要嚴格按照要求及時檢修,防患于未然。
2 控制煤礦機電事故對策
隨著煤礦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對各種設備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加強培訓,嚴格管理,減少和杜絕機電事故的發生,確保安全生產。
2、1統一思想認識,堅持“安全第一”不動搖。要強調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礦采用承包機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監察力度,要時時事事把安全工作擺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終堅持安全第一不動搖。
2、2要嚴把質量關
在加強礦井質量標準化管理的同時,煤礦在購進機電設備時,各個廠家所生產的配件在細節上存在差異,
更有一些小廠家為了自身利益,偷工減料、降低成本,這也給機電設備的正常運行、檢修帶來了一定影響。
2、3加強用工制度管理
煤礦機電工種技術性較強。不能以照顧的身份出現,盡量減少或者不使用臨時用工。特殊工種不能調換頻繁,要嚴格考核發證,堅持持證上崗。
3 結束語
總之,要加強特殊工種的用工制度管理、職工的安全業務培訓及安全工作。由于煤礦機電運輸各崗位工種的技術性較強,應由思想端正、技術全面的操作人員來擔任。建立競爭機制,定期組織職工進行技能比武,采取“三結合”的培訓方式,即業余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以重點培訓為主,內培與外培相結合,以內培為主。抓好安全工作,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加強各級領導和業務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意識和作業人員的崗位責任意識,做好煤礦機電安全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媒體資產管理;FFmpeg技術;編碼解碼
中圖分類號:TP315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是指對各類視頻、音頻資料的存儲、編目、資產的綜合信息系統,能夠實現創建、編目、存儲等,提高媒體資源利用率。媒體資產管理系統的實現可以分為數據上下載系統設計、編碼系統設計、編目系統設計以及存儲管理系統設計等,為了保證實現兼容性,需要編碼系統能完成多種格式之間的轉換,因此FFmepeg技術不失為一個優化的選擇。
1 FFmpeg技術概述
FFmpeg是一個基于Linux操作系統,集錄制、轉換以及流化音視頻為一體的解決方案,能夠在絕大多數的操作系統中使用,包含了非常先進的音頻/視頻編解碼庫libavcodec,支持多種編碼和解碼。FFmpeg由視頻文件轉換命令行工具、多媒體服務器、媒體播放器、普通格式解析器以及音視頻編碼器等組成。
FFmpeg命令行的基本格式是FFmpeg.exe[options]-i input_file [options]output_file,FFmpeg參數由輸入文件和文件兩部分組成,輸入文件名稱前加下短線“-”,另外輸入文件和輸出文件可以自帶可選參數,如參數-ss,格式為-ss hh;mm;ss;xxx,設置轉換的起點位置,如-ss 00:30.000;參數-t,格式為-t hh;mm;ss;xxx,轉換持續的時間,如-t 00:05.00.00;參數-vcodor,格式為-vcodor編碼器,設置視頻編碼器,如-vcodor wrnv2等。
2 FFmpeg 視頻轉換的關鍵技術
FFmpeg視頻轉換的關鍵技術包括FFmpeg編碼/解碼的實現和格式轉換的流程。在技術實現方面,素材的格式轉換功能主要是調用音頻/視頻編碼庫libavcodec中的相應函數來實現,需要注意的是在采用FFmpeg編碼之前需要先初始化libavcodec庫,導入幀速率、編碼器碼率以及編碼像素格式等參數,接著再進行編碼。結構體AVCodecContext中的各個成員參數通過預設的視頻參數來賦值,系統每一幀的數據都變為視頻流。編碼過程為(部分):av_register_all()av_find_stream_info()avcodec_alloc_frame()pCodec=avcodec_find_ encoder (CODEC_ID_H264)av_read_frame()avformat_close_mput file().FFmpeg解碼過程為(部分):av_register_all()av_find_decoder()avcodec_openavcodec_ encode_ video顯示視頻avcoder_close()。
FFmpeg采用了核心庫+主程序的編程模式,實現內部各種函數的具體格式,也實現了對視頻的編輯操作,修改部分文件格式處理的代碼,系統的視頻編輯界面采用非線性布局,能夠非常精確的記錄視頻剪輯的時間。具體流程為:是否需要視頻剪切(是)是否需要格式轉換(是)編輯后關閉文件更新各項統計參數保存生成新文件的函數調用XML Parser組件生成文檔。
3 FFmpeg在媒體資產管理系統中的技術實現
3.1 設計思路
通過FFmpeg.exe命令執行完成媒體轉碼,能夠在主程序與FFmpeg進程中建立輸出管道,來管理轉換過程。主程序進程啟動主程序線程、管道監視線程以及任務監視線程三個線程,包括數據上傳下載系統、編碼系統、編目子系統設計以及其他功能型設計等。主程序線程主要實現程序的初始化以及用戶接口等任務,任務監視線程主要實現啟動FFmpeg進程以及監視任務列表等,管道監視線程主要實現獲取管道信息以及監視管道等過程。
圖1 系統結構設計圖
主程序完成初始化后,創建管道事件和任務監視線程,任務監視線程建立數據庫連接生成任務隊列,進而生成FFmpeg命令字符串,開始轉換編碼。FFmpeg轉碼完成后自動結束,進行下一任務。在FFmpeg的進程執行中,信息分為開始、過程和結束信息,分析開始信息字符串能夠得到時長、視頻格式、幀大小、視頻制式等,進而計算轉換完成百分比,返回給監視線程,用于等待控制。
3.2 數據上下載系統設計
上載模塊主要功能是實現素材的雙碼流導入,采編過程可參照兩種命令實現:高品質:ffmpeg -i X:\input\a.wmv-ab 128-acodec libmp3lame-ac 1 -ar 22050 -r 29.97 -qscale 4 -y X:\output\a.flv和低品質:ffmpeg -i X:\input\a.wmv -ab 128 -acodec libmp3lame -ac 1 -ar 22050 -r 29.97 -b 512 -y X:\output\low.flv。以上命令可以在Dos命令行中輸入,也可以創建到批處理文件中運行。不過前提是要在ffmpeg所在的目錄中執行。
由于網絡上傳文件一般分為FTP協議方式和HTTP協議方式,而HTTP協議方式操作簡單、便于管理,因此經常使用。本文設計采用實現文件批量上載,最大可支持4096Kb文件,修改web.config文件中的RequestLenght等屬性值來實現上傳大文件作用;下載模塊主要實現媒體資料的不同介質存儲,通常實現文件下載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IssusI()Utility、TransmitFile()、WriteFile()、WriteFile()分塊下載、Binary Write()等實現下載。測試環境主要是Windows7、Visual Studio2005以及等,下載時間見表1所示。
表1 不同方法下載時間
文件大小/Kb 方法1/s 方法2/s 方法3/s 方法4/s 方法5/s
107680
201638
310720
415002
平均時間 5.533
11.351
19.615
28.165
21.037 5.676
11.465
20.256
33.554
17.738 5.192
10.165
20.216
24.156
14.935 5.315
11.364
20.564
48.264
21.677 8.126
15.526
26.458
36.565
21.669
3.3 基于FFmpeg的編碼系統的設計
在編碼系統的設計中重點是檢索碼流轉換和文件格式轉換兩種需求,任務主要有節目成品入庫前編碼、素材回調編碼和多種碼間流轉換。比如常用的素材編輯和檢索的格式主要是MPEG-X和FLV,由于前者的音視頻數據在傳輸時會對帶寬造成較大影響,廣域網用戶往往需要緩沖很長時間才能夠進行播放,因此在非編輯狀態下多使用FLV格式,這種流媒體格式加載快、視頻效果良好。在轉換編碼時工作流程為MeDIAByteIOC ontextDEMUXER(拆分文件)DECODE函數YUV(顏色編碼方法)ENCODE函數MUXER(合并文件)BytelOC ontextMEDIA,YUV(顏色編碼方法)DECODE(函數)DEMUXER(拆分文件)BytelOC ontextMEDIA。此工作流程包括解碼播放過程、格式轉換過程以及錄制過程,實現了采集、編輯以及播放等功能。
針對基于FFmpeg的編碼服務主要有兩種實現方案,一種是先將FFmpeg編譯為ffmper.exe,接著在ffmpeg.exe的基礎上開發,另一種則是直接在FFmpeg項目源碼上開發,雖然第二種方法運行效率以及穩定性上有很大的優勢,但是這種方法的開發成本過高,且需專業的維護,并不適合用于小型媒資產系統,因此在多采用成本低,開發便捷的第一種方法。以ffmpeg.exe為例進行說明低碼率的轉換,主要代碼為(部分):string tool= Application.StartupPath + “// ffmper.exe”; stcmd= sFileName + “-ab56-ar220500- b512 -r15-s 320 x 240”+dFileName;p.StarInfo.FilkeName=toolpath;FFmpeg編解碼運行過程見圖2所示。為支持新的視頻格式,可下載其第三方庫,產生的ffmper.exe以及libavcodec等文件替換其原先的文件,從而完成模塊更新并支持其新格式。
圖2 FFmpeg編解碼過程
在編碼處理過程中,用戶通過用戶界面對編碼服務器進行調度和配置。編碼服務器采用無界面后臺程序工作模式進行,無需編碼的硬件支持。由于需要進行大量的磁盤讀取,同時編碼過程需占用較多的CPU資源,因此,編碼系統可以設計為單隊列、多任務方式進行并行處理,這樣可減少對系統資源的占用,提高處理速度。
3.4 編目系統設計
編目系統是實現檢索功能的基礎設計部分,主要是編目、著錄原文件,設計需求包括媒體對象、素材目錄、出版以及相關人員信息等,初步設計共包括題名、出版日期、內容描述、關鍵詞以及資源類型等15個元素。為簡便操作,采用每個資源對應一個資源編號。編目著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問題:(1)著錄元數據的完整性;(2)音視頻著錄中部分字段的處理方法及區別。
3.5 其他系統設計
其他系統設計主要是存儲管理系統、文件檢索以及遷移備份等系統的設計,本文采取的存儲管理系統是三級存數與SAN存儲相結合的分級存儲架構,安全性能與效率較高。文件檢索系統主要是實現分類檢索、精確檢索等功能,并且用戶能夠實現檢索結果的下載、播放等操作。遷移系統的設計依照數據的不同使用頻次分別移到在線、近線、離線的存儲設備中,依照模型涉及到時間、文件用戶數量、I/O頻率、對比度以及文件大小等參數。編碼服務器在數據遷移過程中通過改變素材的封裝方式和頭文件,盡量減少對素材本身編碼和碼流的改變,避免重復編碼以節約資源。數據的備份文本采用基于數據庫的實時熱備份技術,采用雙網連接和盤陣技術,保證安全性和穩定性。此外媒資系統還具有轉碼加密、播放解碼(密)、查詢回放等其他功能。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媒體資產管理系統通過應用FFmpge技術,系統優化了媒資系統中檢索、轉換和傳輸的若干問題,充分保證了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在今后的技術應用中,針對工作的實際需求,還需要對FFmpge技術的開發應用進行不斷完善和探索。
參考文獻:
[1]鄧蕾蕾,張里荃.基于FFmpeg技術的媒體資產管理系統設計[J].吉林大學學報(理學版),2012(06):1218-1222.
[2]楊麗軍.FFmpeg在媒體資產管理系統中的應用[J].現代電子技術,2011(15):147-149.
[3]劉建敏,楊斌.嵌入式Linux下基于FFmPeg的視頻硬件編解碼[J].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2011(06):28-31.
作者簡介:金晶(1978-),男,湖南長沙人,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廣電工程、非線性編輯技術、新媒體技術。
關鍵詞:工藝美術;藝術營造;獨特性;當代性
工藝美術是人們經濟生活和藝術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生活環境和人類認知的反映,它有著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規律特征。
一、工藝美術的獨特性分析
田自秉先生曾經對于“工藝美術”問題做了大量的探討,指出:“重視工藝思維,是現代工藝美術創造方式變化的需要。”[1]在20世紀80年代關于“工藝美術”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張道一先生訪問日本之后對于如何在發展中處理好現代工業設計、傳統工藝美術和民間藝術三者關系的探討。[2]李硯祖先生在他的《裝飾之道》中,對于工藝進行了再發現,指出從工藝美術到工藝文化的概念。[3]杭間先生認為:“‘工藝美術’和‘藝術設計’不是截然分開的東西,而是需要重新認識的中國設計的兩個過程。”[4]一大批從事設計藝術教育的學者,對于“工藝美術”這個概念也進行大量的討論。如今,我們對于工藝美術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同時,把工藝美術作為單獨的藝術門類進行開設,這些無疑都是對于我們傳統的設計造物觀念理解的升華,使得我們在現代后工業化的社會發展中,找到了具有自己傳統的設計之路。工藝美術是中國特有的設計形式,它既有現代設計的理念又有中國特殊的設計特征。我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成就,而且種類龐大。早在5000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工藝美術的杰作青銅器,春秋戰國的漆器,漢代的畫像石、絲織品,宋瓷,明式家具等等。現代的各種陶瓷器皿、玻璃器皿、竹藤的編制物品,還有各種裝飾畫、商品的包裝等等,這些都是工藝美術的范疇。工藝美術無論是哪種分類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擁有社會功能,都是滿足人們的需要而出現。它既有生活上的實用特征,又有生活上的精神需求。工藝美術的獨特性在于通過自己的藝術形象去喚起人們對于美的感悟,對于工作的熱愛,同時能激發人們的思想和情緒,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使得普通的產品變得更加美觀,用藝術的匠心來美化物品,可以喚起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使得人們能感受的“物”的存在。“工藝美術”所創造的產品是悄無聲息改變人們的生活,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這種過程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與中國的傳統“造物”觀念也形影不離,它具有自己的獨特性。
二、中國工藝美術獨特性的表現形式
1.時代性
工藝美術的產品,它不只是生活的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它達到了藝術品的要求。它具有現代“設計”所需要的設計制作程序和過程,運用各種材料、工藝,以及創意思維,把它變為物質存在。所以,工藝美術既要表現自己的時代特征,還要運用工藝美術產品的材料以及工藝特征表現它的技術美和裝飾美,盡量發揮它特有的時代屬性特征。充分利用工藝美術本身的設計特征,表現它的時代感。工藝美術作為中國的“設計”,要符合現代大工業環境下的生產制作技術,利用科學技術以及設計上的各種因素。我們當代的工藝美術從選題、構思、設計、到制作產品,是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工藝美術不能只是形式美學的設計,它是為大眾服務的產品,應該具有實用性特征。工藝美術要符合現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把這些科學性的技術活動變為工藝美術發展的條件。縱觀當代整個“設計”的發展,工藝美術的發展一直是隨著科學技術、生產方式的改變和創新而不斷的發展的。我國古代有了青銅技術的發明,才有了各種青銅器工藝品;現代有了塑料材料的發明,才有各種塑料的工藝美術設計作品。同時我們要明白,所有的技術以及材料的發明都可以輔助工藝美術的發展,因此我們對于工藝美術的認識不能拘泥于傳統的框架里,要符合時代的發展需要。
2.適度性
傳統的美術是體現空間、體積和色彩關系。而工藝美術則是立體與平面的關系,通過它的設計、形式、比例、結構、色彩等,將整體特征、結構、形式等眾多內容處理得當,把它變為富有感染力的設計作品。同時藝術中的變化統一、對比、比例、節奏、對稱等形式法則,都可以運用到現代工藝美術之中。當然,這些法則,不能在一件作品之中全部使用,每種形式法則的運用都是要適度的。如陶瓷器皿的設計,主要運用的就是比例、外形等形式法則。在染織產品之中則需要另外一些法則。一件好的工藝美術作品它不是裝飾了眾多的花紋,使用了各種技術就是美的。與一般的美術相比較,工藝美術在完成美術所需要的法則的同時,加入了“設計”一詞,它可以充分地使用現代設計所產生的各種技術原則和設計法則進行工藝美術產品的設計。但是,這絕不是說要進行“量”的累加,在更深的層次上,我們已經進行“質”的提升。
3.地域性
工藝美術作為特殊的藝術門類,它應該是獨自存在的,而不是在現代設計的內容之內。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廣大的疆域其居民都有其傳統工藝美術的創造和生產———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就會有自己的造物,有自己的工藝美術,因而自然地形成和構建了與其他地區工藝美術不同的地域性特殊。[5]這種地域的特征自然地表現在其自身的工藝產品之中。由于資訊的傳播更加迅速,設計的理念方式得到更廣范圍、更快速度的傳播。這使得現在的各種產品同質化嚴重,因此現代設計更加強調產品差異性的體現。工藝美術產品作為地方特有的產品形式,從產品的原料到產品的加工方法都是地域代代相傳的結果。這種傳承工藝的結果就是,產品出現了明顯的差別性。差異性正是迎合了現代設計的時代需求,尤其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使得現代社會更加關注地域文化。而地域的工藝美術產品正是地域文化的反映。因此,社會的發展促使了工藝美術在這個時代有了用武之地。
4.實用性
工藝美術的作品應該是民生的,早期的現代設計教育理念來源于包豪斯設計學校,它的目的就是為大眾設計。這點與我們現代工藝美術設計相似,我們的工藝美術作品是要讓人民可以接受的,在經濟上是可以負擔的,能夠買得起的。早期的工藝美術產品都是產生在匠人手中,使用在廣大人民生活中。工藝美術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將工藝美術變成高不可攀的高檔藝術作品。作為工藝美術,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實用性。這是這個門類藝術叫做“工藝美術”的重要原因。脫離了實用,去做藝術,這就違背了工藝美術的初衷。當代的傳統民族化設計,要做的是通過工藝美術把傳統文化深入到平常生活。實用,則是普及工藝美術產品的重要原則之一。
三、中國工藝美術獨特的當代性
盡管中國的傳統工藝美術有著輝煌的過去,但是,我們通過歷史的梳理會發現,近代以來的工藝美術是在外來文化強勢入侵之下開始發生了轉變。中國工藝美術的獨特性與現代化之間有矛盾嗎?工藝美術的獨特性向現代化的趨勢靠攏其實是一種現代設計全球化的現象。如果沒有西方文明的沖擊,中國的工藝美術的獨特性還是會繼續發展,這種向現代化靠攏的趨勢也是會存在的。李伯重先生認為:“在工藝美術發展到清代后期的時候,其實江南地區的輕工業發展的各個方面的條件,與近代早期的英國相比,要更加突出。”[6]然而,從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上來看,中國的工藝美術的水平發展的潛力,不比當時的歐洲差。我們以前把中國工藝美術的獨特性認為是“保守”“封閉”“家庭式作坊”等等因素,因為這個原因,也使得我們的工藝美術在工業革命以后的發展落后于西方國家。其實在1949年以后,我們所謂的家庭式的作坊幾乎沒有了,更多的是在國家引導下的現代化發展,但是這種發展卻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張道一先生對于工藝美術的現代化的看法有著深入的理解,指出:“這是由四個矛盾所掩蓋的,一是原材料的質量和供應;二是工藝技術加工的水平;三是經濟和生產信息的靈通性;四是生產管理體制的先進性。”[7]這些矛盾雖然不是工藝美術自身的矛盾,但是它制約了工藝美術的發展。我們對于工藝美術的發展認識更應該尋找學科以外的客觀原因。所謂的工藝美術的“獨特性”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沉淀下的設計精華,這種精華性的東西是一種質樸的精神,是在設計之中巧有用心的態度,更是一絲不茍的工作方式。在現代化的進程之中必須有著自己的特點。首先,中國工藝美術的獨特性發展必將在現代后工業時代的大環境之下進行,我們對于工藝美術的認識,還屬于較為薄弱的階段,要進行深入研究沉淀,找出工藝美術的精髓,融入到現代化的設計之中。其次,工藝美術的特殊性也要與現代高科技、高信息化的新型藝術相結合。這種結合不是脫離中國傳統設計藝術的特點,是把現代化的技術特征融入到傳統工藝美術設計之中,使得它成為工藝美術獨特性的一方面。總之,獨特性與現代化之間它是一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一直貫穿于現代化之中,這種獨特性是要依附于現代化的普遍價值觀。對于中國現代的工藝美術獨特性的認識,我們一直在不斷摸索和發展。工藝美術之所以在現代的設計浪潮之中能生存下來,說明了它擁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空間,它始終是滿足各種人群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而工藝美術的獨特性只有在社會的現代化過程之中才有意義。對于目前的中國而言,中國的工藝美術探索仍然在發展途中,它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的模式,中國的工藝美術的獨特性是一種不斷摸索的過程。現代化始終是這個時代的大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正確處理繼承傳統工藝美術文化與學習外來現代設計文化的關系,使中國的工藝美術的獨特性始終建立在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之上。
注釋:
[1]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編:《裝飾藝術文萃》,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13頁。
[2]陳曉華:《工藝與設計之間———20世紀中國藝術設計的現代性里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81頁。
[3]李硯祖:《裝飾之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4]杭間:《從工藝美術到藝術設計》,《裝飾》2009年第12期。
[5]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年第1期。
[6]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490頁。
直到20世紀初期“,現代設計”出現在人們的眼里,“藝術設計”這一觀點才逐漸得以確立。德國包豪斯學院的建立是這一觀點確立的關鍵性事件。包豪斯設計學院成立于1919年,該學院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鉆研新的藝術形式與藝術手段,適應工業化時期市場的需求,加強產品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使其產品的設計更加滿足大眾的需求。
二、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的區別
1.服務對象不同。在舊石器時代,器物文化的發展是十分漫長的。有的器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使用后才被人們認可并加以應用。各種器物的發展有自己本身的發展形式。相比較而言,處于較封閉狀態的封建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時期,由于商業活動發展水平不高,因此工藝美術的面相對狹窄,而生產出來的手工藝美術作品,多是供給宮廷使用。而藝術設計是工業革命與商品經濟結合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產品的功用性不斷地提升,從產品的設計方面來看,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更多地符合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見,其面向的是市場與大眾。
2.美學價值不同。傳統的農業以及手工業生產方式與其價值模式的結合產生了工藝美術,因此說工藝美術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而藝術設計是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產物。工藝美術結合了科學與藝術的先進之處,藝術設計的特點主要是人性化、時代性與集成性,并且學科之間交流頻繁。而藝術設計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與西方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宗白華曾說過:“懂藝術美學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懂藝術美學。”而我國工藝美術的發展狀態目前還是以畫室為主。
3.研究的范圍不同。從田自秉的《中國工藝美術史》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范圍無非是器、織、雕、染、塑、繪這幾個方面。從尹定邦的《設計學概論》講到的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產品設計的三大類型可以看出,其參與的范圍要比工藝美術要廣泛的多。從我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歷史來看,藝術設計的發展幾乎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并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入而不斷的發展。所以說,我國藝術設計的發展具備鮮明的時代性。
4.二者的教育模式和專業設置。傳統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傳播方式比較單一與封閉,往往存在于師徒關系與家族關系中。熟練的傳統手工業者,對于本行業的傳授形式幾乎是憑經驗而定,因此說,其主要的方式便是經驗多的積累,其缺點便是缺少系統的知識歸納與總結。傳統的手工業者把自己畢生的經驗傳授于自己的后輩與門人,保護技術的傳播與流傳。而現代的藝術設計理論系統主要是受西方的思辨哲學的影響,形成一種系統的,理論化的知識,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有的以書刊,錄像等傳播方式進行傳播。藝術設計還應用了科學的系統論來作為系統的指導方法,采用現代系統論的成果,是人類的思維模式與研究方式的又一次發展與變革。傳統的工藝美術包括染織、裝潢、陶瓷、服裝、特種工藝等工藝,現代的藝術設計包含了一些新的層面,包括工業設計、包裝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平面廣告等方面。造成二者的不同的根本原因便是社會背景的不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產品也有了相應的發展,藝術產品反映當時社會的市場需求與社會發展。經過以上的對比,筆者詳細討論了“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的關系以及觀念的轉變,并得出以下的結論,這些結論只是普遍的現狀。工藝性藝術設計對產品的外觀要求很高,并強調實用性與觀賞性,以及包含的文化蘊涵。工業性藝術設計要求科學性以及精準性,并要求能從事機械化的批量生產。
三、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