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藝術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速寫試題:在畫室里面畫水粉的男人。
色彩試題:靜物默寫 一個蘭色罐子 一串紅櫻桃 兩個蘋果 鮮花一束 一塊深色襯布 一塊淺色襯布。
考后感: 成績剛出來,但分數線還未劃定,當初決定要報考的時候猶豫了很多,糾結了很多,現在終于過去了。希望通過這次考試繼續我的求學之路。
關鍵詞:生物化學 課堂教學 設計藝術
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中發展極為迅速、滲透性較強的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邊緣學科,隨著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在臨床醫學中的大量應用,迫切要求醫學生不僅要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還要熟悉更多的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技術。那么,作為醫學院校的生物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教好這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呢?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中心環節,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教學藝術的主體是課堂教學藝術,教學藝術的研究應當以課堂教學藝術為其主要對象,課堂教學中的設計藝術是架設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梁。
一、專心探究導入藝術
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叫開講,是教師在新課或教學內容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導入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后面教學時學生的學習狀態。作為教師應該重視并抓好課堂中導入這個環節,以促進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導入的關鍵在哪里呢?只有當學生喜歡并重視你所教的內容,他們的狀態才能進入興奮,才能集中精力激發思維并引入學習的課程。因此,導入的關鍵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教師必須首先對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其重要意義,拓寬思路,傾注熱情,以感染、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重視。課堂教學導課的教育功能,表現在激發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到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中去。好的導課如同橋梁,聯系著舊課與新課;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的思維和方向。教師精心設計導課環節,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實踐證明,教師對導課環節重視不重視,是否精心地進行設計,其教學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學導課藝術性的高低,反映著教師審美創造能力所達到的水平。精彩的導課,往往能夠奠定整個課堂教學藝術成功的基調。
二、潛心組織語言藝術
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是指教師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教學的藝術實踐活動。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效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研究表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同教師表述的清晰度有著顯著的相關,而教師講解得含糊不清則與學生的學習成績呈負相關;教學語言藝術的內在邏輯性,可使所表達的內容系統、條理,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論證性;教學語言藝術的動聽程度,決定著教師語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學生的語言接受程度。教學語言藝術是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手段,它綜合地反映著教師的全部教學素養,應該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課堂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中相當重要的教學藝術,教師缺乏了語言藝術,是任何一門學科教師的悲哀。教師的授課語言首先應規范化,而后講究藝術化。規范化的語言應發音準確、吐字清晰、邏輯性強、不講廢話、不講口頭語;藝術化的語言應新穎活潑,抑揚頓挫,聲音柔美,親切可人、細膩動人、引人入勝。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從學生心理出發,把抽象的內容講得具體形象,把深奧的問題講得淺顯易懂,化復雜為簡單,化枯燥為生動。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大放異彩。
三、慧心巧用教態藝術
課堂教學教態包括教師的手勢、表情、眼神、體態、儀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學時教師將之恰當配合、靈活運用,便構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態藝術,有時甚至能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達到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實踐證明,教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教學氣氛的形成和學生的情緒生活。所以教師講課時要注意做到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態度端莊、和藹可親,以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師的教態對教學語言表達起著一定的配合、修飾、補充、加深、評價等的輔助作用,在課堂中以表情姿勢助說話,可以使教師的表情達意更準確、更豐富,更易于為學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師應注意提高教態藝術水平。一名好的教師總是運用手勢、表情、聲調等手段生動形象明朗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交流不容忽視的一種特殊方式,即“非語言交流”。教師備課時不可能把非語言因素自然流露,教師在講課中無論是表情還是姿態,完成這些非語言交流靠的是充沛的工作熱情,靠的是傾注于追求最佳教學效果的一種激情。教師在授課中風趣也罷,喜悅也罷,不是勉強裝出來的,要自然流露,毫無做作之感。教師的這種真情實感的表露非但不怕學生的注視,反而特別希望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鳴。實踐證明,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非語言藝術會使授課效果錦上添花。
四、精心設計板書藝術
板書設計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材的分析、概括、歸納、提煉,是教學目的及要求的體現。被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人民教師應該也必須寫一手好字,這不僅僅是教師基本功和內在素養的體現,也是贏得學生欽佩的又一法寶。同時板書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把握重點,訓練思路。板書要字跡工整、大方、規范、秀麗,給學生以美感。課堂教學板書是教師普遍使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是師生在課堂上最簡易的、利用視覺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高超精湛的教學板書藝術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教師教學風格的凝煉和濃縮。教學板書要書之有效,就得書之有方,講求構思與設計,做到明確要求,書之有用;抓住重點、書之有據;精選詞語、書之有度;確定形式、書之有格;排列先后、書之有序;留有余地、書之有節。只有這樣,教學板書才能達到科學、精當、醒目、規范、易記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學板書的盲目性、隨意性帶來的低質量、低效率的弊病,并進而登上藝術的殿堂。一個好板書可培養學生的審美觀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仿佛一件精致的藝術精品,能磁石般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所以精心設計板書對課堂教學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關鍵詞:公共藝術植物仿生學低碳
一、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特征及趨勢
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特征無疑是它們在形態上高度模仿樹木、花朵等植物。
植物一直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靈感來改善與適應自然。比如人們觀察牛蒡子將種子掛在動物身上,發明出了尼龍搭扣;樹葉的光合作用為太陽能發電提供了借鑒等。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自然界中的植物系統,借鑒其形態、結構和特征進行設計,從而提升工業領域的科技水平。雖然在公共藝術領域借鑒植物仿生學的成果相對比較晚,但發展較快,僅僅十余年間,對植物的模仿就從形態仿生向非形態仿生發展,由對外在形態的借鑒,如早期的《信號燈樹》,深入到對植物系統的能量轉化與環境適應特性的模仿,如《太陽花》借鑒植物光合作用轉化能量。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快速發展不是偶然的,是由其一系列內在優勢決定的,對其加以歸納有助于深入了解這種藝術形式。[1]
二、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在當前城市環境下有何優勢
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崛起必然有其社會需求,有其相對于其他傳統類型公共藝術所獨有的優勢。通過案例分析和對比研究,可以歸納如下
1.更容易融入都市環境
公共藝術相對于傳統雕塑來說,對融入環境的要求更高,以極少主義為代表的幾何構成型公共藝術就是因為更好地契合國際風格建筑群而獲得較大成功。在這方面,天然樹木首先就是都市中不可缺少的固有景觀之一。模仿樹木造型、尺度的公共藝術是不會讓人感到突兀的,《信號燈樹》就是這方面較突出的案例之一。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都市環境寸土寸金,像紀念碑時代那樣為每件作品設計獨立的廣場已是奢侈。公共藝術的布置方式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盡可能不阻擋交通流線。于景觀園林而非雕塑。[2]
2.更方便采用互動技術
追求與公眾互動一直是當代公共藝術設計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這方面,由于植物本身即有生命,相當多的種類能夠對外界刺激做出反饋,因此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采用與人互動的技術更易為公眾所接受。而且與幾何形體或動物造型公共藝術相比,植物型公共藝術與人的互動更不具威脅感,這都對營造社區空間的積極友好氛圍大有幫助。
3.更利于結合實用功能
由于植物本身就具有遮蔭、通過光合作用轉化能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等功能,因此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具有這些功能就變得順理成章。由于新材料、新技術的采用,植物型公共藝術的此類功能遠遠強于同尺度的天然樹,波士頓的“人造樹”項目就是典型案例。這在當前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空間日漸逼仄、空氣污染狀況愈發嚴峻的形勢下具有積極意義。
三、建設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需要注重的問題
1.觀念需要創新
首先需要看到,作為一種從本質上強調“低碳”“環保”“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形式,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近年來在歐美的快速發展與所在社會對環境的重視整體提高直接相關。“重環境”已經成為美國公共藝術的主要特點之一。歐美社會對環境的關注還上升到理論層面,以卡爾松、瑟帕瑪、柏林特等環境美學大師為代表對歐美環境美學理論研究的深化就是一例。“環境美學思索如何改善人所生存的環境,在探索環境倫理、環境審美之余,還注重結合建筑、園林、規劃等應用性學科,直到或親自參與環境改造、景觀創造活動的實踐。”
2.材料需要突破
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普遍在形態上借鑒了植物的簡單構型,因此實現巧妙構思和復雜功能相當程度上落在了先進材料的使用上。對公共藝術的后起國家來說,扎實的材料科學基礎,以及能夠使最新材料成果運用于公共藝術設計制造的順暢合理機制實在是必不可少的。
四、技術哲學視角下的思考
如同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以外領域普及時,必然會受到人們從倫理學角度的審視一樣,作為一種具有技術和美學屬性,并深度介入社會生活的新生事物,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有必要經受技術哲學層面的審視。從積極視角看,原本可能以任何生硬甚至丑陋的機器形態出現的功能設施,現在以更易為人們所接受的生態形象出現,這應該是一種進步。但從相反角度說,用一棵高科技的人造樹或人造花替代天然植物的必要性有多大?人類追求的是否是一種矯飾的生態中心主義?當我們身邊越來越多運用高科技的人造樹、人造花出現,我們是否越來越接近科幻電影中的虛擬世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分析,并基于中國國情進行決策。事實上當前國內對于人造植物在景觀中的運用相當普及,許多地方都可見相當多大型人造樹木、多肉植物甚至蔬菜,由于技術含量不足,設置地點不當,形式美感不佳,很多時候成為視覺污染的來源。如果能夠通過借鑒歐美經驗,將很多量產型的風能或太陽能發電裝置設計成植物造型,以更好融入都市環境,不論對藝術進步還是生態文明建設都有很大助益。[3]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介紹了當前歐美發達國家運用植物仿生學最新成果設計的公共藝術潮流。總結了此類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的總體特征,分析了其快速推廣開來的主要因素,并論述了此類公共藝術能夠在歐美發達國家出現的社會思想基礎、材料與配套技術的突破。對于公共藝術領域的后起國家,如果能夠結合當前中國日漸完善的科技基礎和強大的工業生產力,植物仿生型公共藝術無疑是一個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良好契機。但怎樣保持“人造樹”建設與天然樹種植在投入上的平衡,則既需要精細的量化統計分析,又需要冷靜的技術哲學審視。
作者:謝偉
參考文獻
[1]淺談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有法與無法[J].劉強,閻旭濤.藝術科技.2016.
關鍵詞: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技能人才 培養模式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一項重大的綜合性復雜工程,是一次對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路的探索,是構建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新模式的創舉,因而需要多種人才和技術的投入作為保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打造,離不開人才培養和輸送,包括實用型技術人才,技術人才充裕將是企業選擇經濟區的一個重要因素。
1.職業技術人才和高層次人才是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雙重保障
新世紀以來,我省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狀況有了相當程度的改善,但職業技術人才隊伍還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技能人才缺乏、人才的整體創新能力不強。如何增加職業技能人才總量,優化技能人才結構,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職業技能人才支撐,是我省今后20年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改革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培養儲備優秀的職業技術人才隊伍。
2.目前我省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和沿海發達地區職業教育相比,我們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陳舊,適應市場能力弱,很多專業學生只是簡單的流水線操作工;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就業市場的人才需求不對接,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辦學機制、辦學模式還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尚未轉化為有效的職業教育需求。目前產生兩種后果:一是我們培養的職業技術人才很難走出去,走出去的在企業很難呆得長;呆得長的很難進入高層次技術管理崗位;二是很多初高中畢業生開始到沿海發達地區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在生源上面臨尷尬局面。一方面是高學歷人才外流,另一方面是職業技術人才滯銷,加之生源困境,職業教育不改革不行。
這里主要解決四方面問題:一是職業教育觀念急需轉變;二是職業學校教師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三是教材教法必須緊密聯系社會發展需求;四是職業技術人才質量必須完全對接市場。
3.職業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
3.1堅持行業辦職業學校的方針
職業學校依托行業辦學能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站在行業發展前沿,對于專業設置和教材改革創新有天然的優勢,對于學生就業成長有著更大的空間。我院是江西省第一所水利高職院校,應多從“水”中下工夫。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來說,作為一項地域性戰略建設,突出了地域和生態兩大方面,如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鄱陽湖水循環的保護、鄱陽湖生態區域的開發和治理、鄱陽湖生態經濟的建設、鄱陽湖流域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等等多個方面,這些項目建設需要大量水利人才輸入保障工程進行[1]。這對我院相關專業設置和教材內容改革及畢業生的人才輸送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們應抓住這機會,做好做精水利工程系。我院繼續教育中心適時加強我省水利基層人員的培訓工作,為鄱陽湖經濟建設輸入更多水利人才。
3.2職業院校學生培養模式的創新
政府主導,立足行業,聯合企業,辦出特色是目前可行的學生培養模式。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政府為主導,公辦職業學校為平臺,和企業聯合,走特色辦學路子是必然的選擇。
3.2.1政府加強職業教育的投入。
對職業院校基礎設施建設加以扶持,加大對實訓基地、教學設施設備、師資力量培訓的投資力度,正確引導社會力量辦學。加強企業學校聯合的協調,強化教師素質培訓和提高。
3.2.2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職業院校應堅持校內實訓與企業實習相結合,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可以試行“學校辦企業”的方式,使實訓基地由“消耗型”轉為“生產型”。
3.2.3根據企業需求實行“訂單培養”。
這是和企業深入合作的嘗試,入學學生就是招錄的員工。有時為了滿足企業發展要求,院校還可以調整教學計劃,保證那些尚未畢業的學生經過短期強化培訓,能夠先到企業頂崗就業,再利用工余時間,補齊專業課程,完成整個學業。
3.3教材教法的創新
立足行業,緊跟市場,站在專業前沿設置專業,改革教材調整課程。職業院校按照行業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積極參與教材建設,可以試行校本教材,取得經驗以后正式使用。
3.3.1建立教學內容遴選機制。
根據企業對職業崗位的要求確定課程目標,遴選教學內容,適時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標準,職業道德、安全規范等方面的內容應得到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得到充分體現。
3.3.2構建以職業崗位素質或作業流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塊,形成模塊化課程結構。
如德育課程就可采用模塊教學法,如第一講:“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第二講“法律知識教育”,可從最簡單的規章制度講起;第三講“人生的價值觀”,也就是讓學生明白成為怎樣的人才能在社會中受歡迎,才能在社會中立足并發揮作用。在教學中選取學生身邊的案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具有優秀品質和良好習慣對一生的重要性,為以后就業及創業提供重要保障。
3.3.3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明確教學目標。
如基礎課中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可擴充,讓學生明白體育課實際上就是半軍事化訓練,不僅要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要培養學生吃苦精神、團隊精神、紀律觀念。專業課程按照“教、學、幫”合一的總體原則,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推廣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教學方法,重視實驗、實訓、實習等環節,以案例或真實任務為實習實訓項目,與產品加工、項目結合起來,強調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實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
3.3.4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
職業院校要利用自身人才、技術優勢,依托相關專業辦產業,也可以與先進企業聯合創辦相關產業,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與企業互動,開展應用技術研究、推廣與咨詢。以專業帶動產業發展,以產業推動專業教學改革。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是江西發展的一大歷史機遇和新起點,離不開實用型人才支持,江西應加大職業教育發展力度,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加大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的對口型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培養力度。為快速工業化的江西,為高新技術產業落戶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提供更多高級藍領。
【關鍵詞】 老鼠瓜;,,總生物堿;,,提取工藝
摘要:目的優選老鼠瓜中總生物堿的提取工藝。方法以總生物堿的得率為指標,采用正交設計的方法考察離子交換樹脂的上樣液濃度、 pH值、流速對總生物堿提取率的影響。結果最佳提取工藝為A1B1C1,即上樣液濃度為2.589 μg/ml,pH值為2.5,流速為1 ml/min。結論 優選得到的工藝使生物堿的提取效率高,穩定性好。
關鍵詞:老鼠瓜; 總生物堿; 提取工藝
Abstract:ObjectiveTo optimize the extraction process for alkaloids in Capparis spinosa.MethodsThe extraction process was optimized by the orthogonal design.Results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 was A1B1C1 ,that is,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ample solution was 2.589 μg/ml with pH 2.5;the flow rate was 1ml/min.ConclusionThe optimized process is st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
Key words:Capparis spinosa; Alkaloids; Extraction Technology
老鼠瓜Capparis spinosa L.又名刺山柑、槌果藤、野西瓜,是白花菜科植物刺山柑的果實。老鼠瓜在維吾爾醫藥中應用歷史悠久,臨床用于痛風、風濕性關節炎、脾胃寒痛、浮腫等疾病的治療,療效顯著。維吾爾醫學認為,該藥具有清除體內異常粘液、消腫止痛、祛風、散寒、除濕、暢通阻滯等功效,還具有舒張血管和止血作用,抑制布氏桿菌和結核菌的作用[1,2]。在老鼠瓜中主要有黃酮類、生物堿類、萜類、糖類、脂肪酸類等成分。目前尚無對生物堿進行系統研究的報道。本實驗采用正交實驗法篩選了用陽離子交換樹脂提取總生物堿的最佳工藝條件。
1 儀器與材料
Shimadzu UV2550型紫外分光光度計(島津公司),pHB3型精密數顯酸度計,FA2004N型電子分析天平。732型強酸性陽離子交換樹脂(上海三浦化工儀器有限公司)。磷酸二氫鉀、氫氧化鈉、溴麝香草酚藍,氯仿、濃鹽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水蘇堿(自制,純度>98%)。所用藥材經鑒定為白花菜科植物老鼠瓜Capparis spinosa L.的干燥果實。
2 方法與結果
2.1 緩沖溶液的配制
2.1.1 pH=7.6緩沖液取0.1 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100 ml,加0.1 mol/L氫氧化鈉溶液84.4 ml,蒸餾水15.2 ml ,混勻用pH B3型酸度計校正pH為7.6。
2.1.2 2×44mol/L溴麝香草酚藍pH 7.6緩沖液稱取溴麝香草酚藍0.025 g溶于上述200 ml pH 7.6的緩沖液中。
2.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用微量天平稱取水蘇堿10.00 g,用甲醇定容在10 ml容量瓶中,即配成1 mg/ml的溶液。
2.3 線性關系的考察
用微量進樣器取5,10,20,30,40,60,80 μl溶液,分別置分液漏斗中,加溴麝香草酚藍pH 7.6的緩沖液6.00 ml,氯仿6.00 ml,劇烈振動2 min,靜置2 h,分取下層液(黃色)備用,以未加水蘇堿試管為空白,進行掃描,在429 nm處有最大吸收,于429 nm處,測吸收度值得標準曲線。可得水蘇堿線性范圍為0~13 μg/ml,回歸方程Y=0.009 35X+0.003 312, r=0.999 8。
2.4 上樣液的制備 取1 kg老鼠瓜根(粉碎并過8目篩),用0.1%的鹽酸浸泡1夜,裝入滲漉筒中滲漉,稀釋至一定濃度,即制得上樣液。
2.5 正交實驗設計篩選老鼠瓜總生物堿提取工藝
2.5.1 正交實驗設計[3,4] 選用L9(34)正交實驗表,以總生物堿的得率為指標,選取離子交換樹脂的上樣液濃度、 pH值、流速考察其對總生物堿提取率的影響。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因素水平(略)
2.5.2 實驗結果通過正交實驗,結果與方差分析見表2~3。
表2 L9(34)正交實驗結果(略)
表3 方差分析(略)
*P<0.01
3 討論
由表2可知,因素對指標影響大小次序為ACB,即上樣液濃度對吸附率影響最大,其次是流速與pH值,從而得出結論:各因素的最優組合為A1B1C1,即上樣液濃度為2.589 μg/ml, pH值為2.5,流速為1 ml/min。有表3可知,上樣液濃度與流速對生物堿的吸附率有顯著影響,而所選用pH值對生物堿的吸附率影響不大,即上樣液濃度與流速是生物堿吸附的關鍵因素。通過直觀分析及方差分析,最理想的工藝條件為A1B1C1,而所選用的pH值對實驗的影響不大。從節約時間考慮,在實際提取中,可以適當增加流速。這一方法條件易于控制,操作過程簡單,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老鼠瓜生物堿提取方法。
參考文獻
[1] 新疆植物志編輯委員會.新疆植物志,第2卷,第2分冊[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5:35.
[2] 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 新疆藥用植物志,第1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74.
“環境藝術設計”所追求目標應該是創造一個綜合的系統,在這個復雜的系統里,人與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元素。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幾點:(1)講究生態環境。環境,從廣義上講,是圍繞大自然生物體周邊的一切外在狀態,當然,人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因素,而大自然中的陸地、海洋、空氣、植物、水則是構成環境藝術設計所研究的對象,人們對原生態的環境進行探索與研究,從而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2)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環境藝術設計通過造型、光色、尺度、比例、材料、質地以及形式美的法則去營造一個適宜功能的環境,同時還要研究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因此,“環境藝術”既要有視覺的因素,也要有聽覺的和嗅覺的因素,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主客觀融合的創造。(3)建筑是環境的重要載體與體現者。建筑是環境藝術設計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境設計的重要表現形式。(4)環境藝術是“情”與“景”的完美統一。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的設計實踐過程中要體現人文關懷,從而把選景升華到營造意境,最終達到環境與人的統一、真實情感與真實環境的統一。(5)環境藝術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設計師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深入地考慮人的生活方式,并對時間、空間、氣候、季節、地勢及社會等諸多要素進行分析,不斷調整人與環境之間的適應關系,以最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滿足使用者的個性,從而達到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2環境藝術設計的個性化問題
2.1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目標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目標就是在追求環境設計美觀的同時,又能夠滿足生活其中的人的各種需求,同時又不破壞環境,使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在如今的環境藝術設計中,追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其存在的主題元素,將生態藝術融入盡可能的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確保在不斷提高人類生活環境舒適性與美觀性的同時又不降低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常常會用到植物生態學,若想將植物生態學的原理結合自己創作的特點在作品中予以運用,就必須充分的了解植物生態學,并對植物生態學的健康性進行設計,同時對其他的設計因素進行過濾與整合,使環境藝術設計趨于完美,真正做到人民所需。
2.2風格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個性化的最好體現就是風格。在這個追求個性與張揚的時代,個性化的風格已經成為一種潮流與趨勢。環境藝術設計要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風格,除了需要設計者的獨特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外,還需要用戶本身投入到設計當中,這主要是因為環境藝術設計是面對大眾的,是為用戶服務的,只有用戶自己本身覺得是一種享受,此種設計才算成功。并且環境藝術設計風格種類多樣,像前面提到的生態型,還有大多數人喜歡的商務型或者少數者喜歡的古典型,喜好因人而異。不管怎么說,環境藝術設計中追求個性化的風格已成為不可逆轉趨勢。
2.3顏色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如果說風格是其個性化的最好體現,那么顏色就是體現個性化的最優媒介,同時也是設計中最難以把握的因素。在環境設計中,一定要把握好整個設計中顏色的整體性與協調性,使用的顏色應能夠與人的視覺感官相結合,讓人覺得舒適、平靜,而不是激情、煩躁與不安。另外,環境藝術設計最大的目的就是宜居性,所以在使用顏色時,首先要確定整個環境的基調與主題,然后選擇與主題相符合的顏色,在選擇顏色時一定要注意主色調應是平緩而舒適的,在平緩、舒適的色彩中再加入一點亮色,注意亮色的成分一定不能太多,否則就達不到宜居性的目的。
2.4科學技術環境藝術設計個性化同時也強調藝術與科學的統一,強調將自然環境融入到人類生活當中,或者將人類生活放置在自然環境當中,但要做到這些,同時又要實現居住的舒適性,就需要運用到當代的先進技術。將科學技術融入到環境藝術設計中,使環境藝術設計充滿現代化的氣息,不但能夠體現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可以為人類創造出舒適、美觀的生活環境,達到了環境藝術設計的總體目標。
3總結
1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的必要性
環境藝術設計即環境、藝術、設計三者的組合。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不僅有利于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更有利于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改善社會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1.1環境藝術設計目標追求要求運用生態理念
生態學是專門研究生物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其重要思想是強調人與自然、人類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環境藝術設計所追求的目標,是要在保證人們良好生活質量和各項基本功能正常運轉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合理的空間環境設計,以此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最終達到減少物質、能量消耗,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人類、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生態理念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展的理念,這與環境藝術設計所追求的目標不謀而合。將生態理念滲透到環境藝術設計的過程之中,要求環境藝術的設計師在塑造物質、能量時,將人與自然看成統一的整體,注重藝術設計的持續性、循環性、多樣性、高效性、舒適性。
1.2環境藝術設計價值取向要求運用生態理念
從生態學角度來講,環境藝術設計應該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并追求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和生態價值觀。在生態倫理觀上,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是人類平等、人與自然平等,是以尊重、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追求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的價值觀;在生態美學觀上,生態美學觀在追求形式上“生態美”的同時,追求本質的“生態平衡”,進而創造出生機盎然的生態環境,創造出“美感”;在生態價值觀上,過去以人類利益為中心、以經濟增長為單純目標的“人類中心主義”,已經對人類社會發展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如果不對人類自身行為加以適當控制,人類還可能面臨更大的生態危機,面臨更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價值觀強調人類利用自然環境的同時,主動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可見,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價值取向,要求將生態理念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之中。
1.3環境藝術設計基本原則要求運用生態理念
環境藝術設計應該遵循“尊重自然、最小干預和最大促進、科學指導、藝術參與”的原則。尊重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本身的演變和更新規律。人類活動肯定會形成對自然環境的干預,但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環境藝術設計,以盡可能減少人類的干預,并盡可能采取有力措施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要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制造出高品質產品,以減輕人類消費對自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要通過設計師的手筆,創造出既既包含藝術美感,又滿足社會需要的新環境。可見,環境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決定我們必須將生態理念融入環境藝術設計過程的始終。
2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的途徑
將生態理念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2.1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保護與生態恢復
一方面,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設計與保護,也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來指導環境藝術設計,以此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維持物種的多樣性,保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與此同時,設計師還要利用生態設計手段,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人為干擾和破壞,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保障環境生態系統的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恢復與促進,也就是利用生態系統自身的恢復能力實現生態恢復與改善。設計師要探索用生態的方式,深入思考如何運用環境藝術設計的方法和手段,對被不斷增加的廢棄物占領、被生產生活破壞的場所進行生態修復。
2.2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補償與保留創新
一方面,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補償:針對工業化所帶來的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以及非可再生資源的大量消耗,設計師要注重運用科學手段進行補償性的藝術設計,積極探索更加完善的設計手段和景觀元素來減少工業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對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補償性恢復,如鼓勵減少對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轉而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另一方面,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保留與創新,包括對設計對象原有元素的保留、對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者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以減少對設計對象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
2.3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生態開發與能源利用
能源循環、物質再利用應該貫穿于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始終,設計師要盡可能開發、利用各種再生性資源,實現對設計對象資源、材料的循環利用、功能拓展。首先,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材廢棄物的再利用和自然循環系統的構建。如:在德萊塞特爾設計的柏林波茨坦廣場中,地塊內的建筑都設置了專門的雨水收集系統,廣場的水景用水、衛生潔具的沖洗、植物的澆灌等用水都來自于收集的雨水,成為資源開發、廢物利用的典范;其次,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要重視發展可持續的處理技術,尊重自然發展過程,強化場地的自我維持。如:設計師在上海的夢清園構建了一套生態凈水系統,并設置了采集太陽能、風能的裝置,為水泵提供動力源,其中就蘊含了豐富的生態內涵;再次,要重視能源的高效利用,包括控制化石燃料類能源的使用量,提高住宅的隔熱性能,充分利用太陽能蓄熱,利用垃圾焚燒余熱的能源系統,等等,都是高效利用能源的探索和嘗試。
3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的原則
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融入生態理念,要求設計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系統多元的原則:
3.1堅持“以人為本”的環境藝術設計
在當前知識經濟時代,人類已進入信息化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環境意識也隨之不斷變化。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意加強與服務對象的溝通與聯系,注意與環境歷史和未來趨勢的聯結,注意生活與工作的聯貫,注意時空的連續性、現實的整體性。其次,環境藝術設計過程,同時也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過程,設計師的設計過程具有雙重責任:設計出來的作品不僅要給人們提供優越的物質享受,還要有效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精神面貌。此外,在公共建筑、社會性環境設計中,設計師還應該了解消防安全知識、法律法規知識,同時要了解建筑施工、投資標準、技術指標、材料性能等方面的知識,才能保證所設計出來的作品、所提的設計方案既切實可行,又能滿足人們的潛在需要。
3.2堅持“可持續”的環境藝術設計
將“生態理念”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之中,最終的目的是要追求“可持續發展”。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必須堅持“可持續”思想,也就是要根據生物學、生態學原理,充分利用陽光、風向、水體、土壤、植物、動物等自然條件,積極探索、構建舒適、自然協調、和諧共處的物質環境,在此基礎上實現人類生存、發展環境的可持續性。總之,“可持續”思想作為最貼近人、最能體現“以人為本”原則的理念,融入環境藝術設計中,要求設計師在環境布局的整體設計中,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以巧妙方式協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努力構建良性互動、持續循環的生態系統,最終實現人類生存、發展的可持續性。
3.3堅持“系統多元”的環境藝術設計
一方面,環境藝術本身是由包括物質形態要素、技術形態要素、藝術形態要素、意識形態要素等在內的多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也是具有特定結構、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設計師在環境藝術設計過程中,需要從系統性、科學性、動態性角度加以綜合考慮、整體權衡;另一方面,環境藝術設計在承接傳統元素的同時,也要重視注入新要素,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注重技術與藝術的巧妙結合,注重人與自然、社會、時代的協調統一,使設計作品朝著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方向發展,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差異化需求。
作者:趙科軍 單位:常德文理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董俊超.生態理念與環境藝術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16(12).
[2]姜彬.從生態文明角度淺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J].經營管理者,2015(34).
[3]李衛華.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化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版),2016(5).
關鍵詞 傳統工藝美術資源 藝術設計教學 價值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Available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s
in College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FENG Fan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Long-term planning rooted in China's economic model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education is still in heavy "learning" light "technique" heavy "art" light "technology" state, a serious lack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further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eaching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n the hidden resource valu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art of teaching and the large resources to explor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art resources; art design teaching; value
1 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概念及特征
依據1972年國務院頒布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的內容,傳統工藝美術被定義為“有著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世代相傳的精湛技藝,采用純天然原材料制造并擁有完整流暢的工藝制造過程,同時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并且享譽國內外的手工藝品種和技藝”。傳統工藝美術資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蘊藏著大量豐富的非物質技術內容和文化藝術內容。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再次將目光聚焦于中國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從中發掘適合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可用價值,為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終實現藝術教學的大突破和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大發掘。而傳統工藝美術資源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才使其具備了被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開發的條件。在此,本文重點描述其三個突出特征。
(1)實用特征。生存是人類的第一本能需求。因此人類在制造事物的過程中,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由此可見,傳統工藝美術品起初實際上是為了方便不同民族,種族或地域人們的生活而出現的。《考工記》中曾對于“手工藝”的記載為“是手巧之人帶有著一定明確目的而進行的造物活動并從中獲得了技術”。所以作為手工藝的傳統工藝美術在起初出現之時并不只是單純作為一種藝術現象而存在的。它首先是人類為生存而進行的造物活動,隨著時代的發展最終審美功能取代了實用功能。因此它是人為實現實用功能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物化勞動形態。這種造物具有一定的審美屬性和精神價值,因而是一種藝術質的造物勞動。可以說功能上的實用性是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第一大特征。
(2)文化特征。每一個民族或種族都有自身區別于其他民族的一套獨立生成的文化體系,在這其中所蘊藏的獨特創造性及價值是不可替代和重復的。所以這就是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非物質性特征所體現的多樣性文化價值所在。因此傳統工藝美術資源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主要是指傳統工藝美術在以造物為主體活動的行為過程中,以文化創造和文化積累為視角的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及價值觀體系在內的、綜合性的人類創造物總和特征。這種文化特征不僅在創造和使用傳統手工藝品的過程中表現出來,而且在他們的圖案造型,色彩和表意中都有所體現。
(3)生態特征。關于“生態”的學術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國有名的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提出的。他認為生態學可以理解為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生存環境的關系的一般科學。這樣我們就將生物與其周圍的外部環境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生存關系。人類在造物的過程中不僅模仿自己周圍生存環境中的動植物的造型,甚至直接的制造材料也就地取材。比如景德鎮的陶瓷就結合了此地的氣候與土壤,廣西桂北的“白褲瑤”染色就取材于屋前屋后的植物等。所以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千百年來的制造加工的發展歷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態關系。所以這種和諧的生態理念應該一直貫穿于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讓其成為所有創造活動最根本的衡量標準。
2 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當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可利用價值
2.1 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非物質性特征的文化價值
高校藝術設計教學首先應該有著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無論經濟如何發展,無論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模式如何變化,但教學中所體現的價值觀始終應該要有如下幾點:一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新趨勢,與時俱進地創造新的藝術形式;二是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基本教學觀念,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三是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文化性必須結合本民族的文化性。假如我們把傳統工藝美術資源中的非物質性特征的文化價值當作主體屬性的話,那么高校藝術設計的教學發展目標就應該是客體屬性。那么在當今現狀下只有將主客體相結合,相互扶持,共同發展,這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最終將會變得更富有價值。
2.2 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物質性特征的實踐價值
人類參與自然社會最直接的實踐活動是一切藝術創造活動的源頭和發展動力。因此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應該走出課堂走向真實的實踐活動獲取能量。所以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實用特征中所包含的實踐教學價值應該被當前處在發展困境中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所借鑒和利用,這是順利實現藝術設計教學長遠發展戰略的目標的重要思路。作為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從學習到親自動手制作的藝術實踐教育可以使得學生直接進入了生產實踐中來鍛煉自己,這在以課堂優勢主導的當今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是非常缺乏的。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不僅要以培養設計創造能力為目標,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與藝術素質相結合的人才,即面臨著培養復合型創新實踐人才的要求。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實用特征中所包含的實踐教學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脫離實踐的重“學”輕“術”教學現狀的改革進程。
2.3 發掘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生態理念的創造價值
傳統工藝美術資源在千百的制造加工的發展歷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種人、物、自然合一的相互依存的平等生態關系。所以毫無例外地,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也要重視生態教學。例如,面對那些以“設計創新”的名義而進行的過分包裝設計,在商業動機驅使下堂而皇之地招搖過市,而不顧資源的浪費與污染的現象,以蔓延之勢展開的時候,生態理念下創造性設計觀念的培養,無疑就成為了現代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并成為創造性設計優劣的重要評判標準。所以教育的生態價值呼之欲出。在旅游經歷中我們會發現面對工藝品,對于那些蘊含著原生態且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總是投入了極大好奇心。因此賦予在傳統工藝美術中的生態價值的影響會主導者藝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創作理念,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遵從了生態教學的要求。所有的造物和創物活動,包括藝術設計教學,均遵循著這一理念。
3 結論
為了滿足當今社會經濟文化對于新型藝術類人才的需求,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應該突破傳統的工藝美術教育的束縛,尋求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而傳統工藝美術資源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其蘊含著大量的可用價值。因此我們應當考慮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和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相結合,從傳統工藝美術中搜尋可利用價值進而探索出一條彰顯區域民族特色的教學新路子,進而推動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創新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江.關于藝術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
[2] 李涵.試論傳統工藝美術對藝術設計教育的影響及作用[J].教學論壇,2007.
[3] 胡志棟.試論現代藝術教學中傳統工藝美術文化的強化[J].藝術與設計,2008.
[4] 李雅日.民間工藝美術的教學利用價值探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1.
‘建筑學具有歷史造成的強勢地位:在今天,認為建筑學也是一種藝術設計,僅在概念上也許并不存在異議。但如果在學科設置上把建筑學置于一個從屬于藝術設計的分支地位上,爭議就必然產生了,這是有原因的。這不僅是因為建筑學在歷史上、在今天早已是一個各方面完備且自成體系的專門技藝,而且因為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賦予了建筑學某種高于藝術設計其它門類的強勢地位:
1.在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無論是對帝王或對貴族,甚至對平民而言,建筑工程都是一件大事,不論建筑物是用來供奉祀祠還是炫耀、居住,相較其它的藝術設計門類,建筑都必需涉及到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技術并需要投人大量的精力,而且建筑物相較于其它設計物品時間更長,影響力更大,就這一點而言,對建筑術(建筑學)的重視是必然的。
2.人對建筑的感受源于人的基本生存機能,即建筑不僅是滿足了人的某些使用要求,同時是提供了某種生存環境—而人對環境的判斷、感知能力是生物生存根本的機能之一,建筑的藝術性和審美可能正是建基于此。
3.普遍的人類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研究對建筑學也有偏重。傳統藝術史與理論每在提到“art’’藝術一詞時,它都是包指繪畫、雕塑、建筑三者,這一點今天也仍然被人們廣泛接受。瓦薩利在其《藝術家傳略》中,最先將以上三者以同一步調展開論述,而且他第一次從中歸納出了一條共同的標準:三者都是“artofdesign”“設計的藝術”(或“結構藝術”)以及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視覺藝術的內在統一性,他還認為建筑這種非模仿性藝術要比再現性藝術處于更優越的地位12】。由此,就造就了建筑學成為藝術設計門類的總領這樣一個地位。早在14世紀,在其它藝術設計門類中如陶瓷、紡織領域,設計者已經比制造者更加引人注意,但他們在理論上、在社會中從未能取得象建筑師那樣的地位,“藝術設計”則更是一個近現代才出現的學科概念。
4、建筑學是藝術與科學的聯系紐帶。把“建筑學”與繪畫、雕塑并列是有一定的思想背景的。從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中排斥藝術開始,人們總是視純藝術(繪畫、雕塑等)會有一種過分放縱的可能性,而建筑卻與他們不盡相同,建筑術不僅切合“art”藝術的原義(技巧、技藝),而且它還是一種被當時人們傾慕的實用技術。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建筑的涉足,源于一種追尋科學的沖動,也隱含著通過這種“涉足”提高自身地位的要求(畫家在文藝復興前地位不高)。對建筑學本身的理論研究更提供了這種科學性的“佐證”:建筑與數學的關系,建筑與人、與宇宙萬物的關系,比例,尺度,風格變化的規律……今天的人們對這些“佐證”的科學性當然已有了與前人大不相同的認識,但這種影響仍在,我們今天也仍在講:對比、變化、比例、構圖、主從關系等等。這些“科學理論”對藝術設計其它門類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所有與藝術設計有關的門類中,建筑學方面的理論是最豐富、系統、全面的,對藝術設計其它門類產生的輻射作用是顯著和必然的。
5.建筑學是具有包容性和借鑒性的。建筑設計從來不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活動,它更是一種融合性極強的藝術活動,建筑不能是一個空殼,它要包含陳設、家具、布藝、雕飾、燈具……許許多多的其它藝術設計門類,它和這些藝術設計門類必然會互動式的相互促進借鑒。建筑物實際上是基于某種共通設計理論基礎、社會需求的各種藝術設計制造物的整合環境。無論我們今天認為公正與否,建筑學之于藝術設計的這種強勢地位都是一種歷史使然(也是一種必然),但也許未必是一種未來的必然。
*建筑學直指藝術設計的核心:
挪威設計師昆特·伊安認為:“一個設計師在實現自己的意圖之前,必須認識到使用者的意圖”,他暗示出了藝術設計的核心問題:功能與形式的融合。“功能與形式”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它并不總是表現為矛盾沖突的兩個方面,但也不是只側重其一就可全面解決問題的。一個優秀的設計是可以兩者兼顧,平衡并不著痕跡的。建筑學在這一問題上雖然沒有一種萬能的解決方法,但卻提供了一種思維訓練程序。正如貢布里希所說:”建筑應該是證實任何一種關于人造物結構的裝飾理論的實例,因為在建筑中我們能夠從任何水平上去研究功能層次與裝飾層次之間的張力”[3】應該說,對于建筑設計的整個流程而言,功能與形式問題比其它藝術設計門類都強烈、復雜,并貫穿始終:從開始著手設計時對地域、環境、人文、水土、總體造型考慮;設計中對人流路線、功能分區、結構可行性、個人與群體的功能需求、空間感受、構件造型的逐項分析、與水、電、氣的功能協調;直到建設中與完工后的使用與美觀方面的反饋分析。
功能與形式總是交織并重在一起,需要時時注意給予通盤考慮。在多種復雜的限定條件下滿足使用功能又使之具有宜人的美感形式一這種要求與創作訓練,無疑也會對進行其它門類的藝術設計大有裨益。
建筑設計中,功能與形式密不可分的特點是被用于創造具有某些使用功能的“空間”的。建筑“空間”這一概念出現于十九世紀末,但創造空間這一活動卻與建筑的歷史一樣長。建筑師是用某種思維能力—“空間感”去完成這一工作的。在建筑設計中,“空間感”是建筑師的“神游”性的想象力,即如菲利普·約翰遜的“行徑FOO下戶RINT’’、柯布西耶的“路線ROU下E”。簡而言之,即建筑師在設計中不單單是去構想建筑中的“面”的組合,也不單單去構想“體”的嵌接,而是以想象力“行進”、穿梭于建筑各部分、內與外、高與低,多視角的預見一番設計的視覺及使用效果。穆哈利·納基認為:“空間的體驗并不僅作于少數的天才的專利,而是屬于一種生物學的機能”[4〕,這種能力以及對這種能力的訓練,建筑學是很有其長處的(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不經過建筑師的訓練就不可能具有這種能力),而這種能力對許多藝術設計如:服裝、汽車、日用品甚至許多平面設計(大型招貼所需要的多視角考慮)都是極重要的。我們從西彼勒·克歇爾(《。ltVetti》,990年)對意大利Olivetti設計公司的介紹中得知,意大利的設計師們通常首先創}陳作為建筑師,然后試圖更肯定他們作為獨立藝術家的角色,“戲劇”被視為設計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所說的“戲劇”實際上與英國設計師們提倡的敘事體和比喻特征相類似,都是一種加上了時間程序、節奏、視覺上的情節鋪墊,沖突、矛盾、起伏等,“戲劇話語趣味”的“空間感”想象化的設計。
應該說,當設計師具備了在多種復雜限制下全面考慮功能與形式的思考方式,多視角、多層面體會觀察的空間感受能力以及以趣味化、戲劇化吸引人的構思,那么這些能力就已經不只可以用來完成建筑設計,而且更可兼顧幾乎任何門類的藝術設計了。
*建筑學的社會性:
建筑常是令人矚目的社會生產活動。一方面是因為它的大投人(財力、人力、技術力量),另一方面是因為建筑活動是創造一種人工環境的行為,而人對環境的感受是一種強于對其它藝術物品感受的本性化感知能力,這一點可能追溯到人作為環境中的生物物種的生存本能。可能基于以上兩方面,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建筑物還常常被賦予許多思想上的、宗教上、政治上的、甚至是世界觀、哲學上的含義。建筑物常常被用來表達某種思想,并集中體現出歷史傳統、時代、社會風貌及審美趣味(這一點在學術上還有爭議)。人類歷史早期對神抵的尊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建筑風格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由于政治原因18世紀英、法“古典復興”對古希臘、古羅馬建筑風格針對性的選擇,以及二十世紀現代派建筑風格對時代風貌的追求·,·…用建筑來反映思想也許要比其它藝術品更能引人注目,更強烈并更具“歷史標志性”。所以在西方,建筑思想常常被上升為某種“哲學觀念”(這與音樂學有某種相似性,音樂學最終也被升華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