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行為遺傳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蠶豆;微波輻射;微核率;有絲分裂指數;染色體畸變率
目 錄
綜述:微波輻射對植物細胞影響的研究現狀
1
略……
論文:微波輻射對蠶豆根尖細胞毒性效應的遺傳學研究
3
摘要
3
1.材料與方法
4
略……
2 結果
5
略……
3 討論
10
:9400多字
有綜述、目錄、中英文摘要、參考文獻、表、圖
200元
關鍵詞:多層滑脫;隔擋式褶皺;隔槽式褶皺;褶皺波長;構造演化;形成機制;物理模擬
中圖分類號:P542 文獻標志碼:A
Study on Restrictive Factor of Foldthrust Belt Formation with
Multiple Decollements:Taking Eastern SichuanXuefeng Tectonic Belt as an Example
LIU Chongqing, ZHOU Jianxun, LANG Ji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mpact of properties of decollement layer on the tectonic style and evolution of multiple decollements system, three sets of crosssectional model were designed, and the impacts of rheological property and depth of decollement on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overlying strata were physically simulat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 was contrasted with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foldthrust belt in the eastern SichuanXuefeng tectonic be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collement layer affected the direction of strain adjustment of overlying strata; the strata deform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orizontal cumulative contraction decollement layer had more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strain, so that the stress transmitted rapidly and widely, and the wide and gentle foldthrust belt developed; the direction of strata deform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gh rheological decollement layer was significant vertical movement, and the narrow foldthrust belt developed with large taper angle; the depth of decollement layer controlled the wavelength of overlying strata fold, the fold with large wavelength controlled by deep decollement distributed tightly and developed as troughlike fold; highsteep anticline controlled by shallow decollement distributed sparsely and developed as partition style fold; the sedimentary cover thickness, quantity of decollement layer and decollement depth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SENWtrending extrusion stress wer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rtition style fold and troughlike fold in the eastern SichuanXuefeng tectonic belt.
Key words: multiple decollements; partition style fold; troughlike fold; fold wavelength; tectonic evolution;formation mechanism;physical modeling
0 引 言
滑脫構造是指由變形引起的沿一個或幾個地層層面的脫離;脫離面兩側地層的變形各自獨立或部分獨立。發生滑脫的地層往往是低強度和高應變的軟弱層,滑脫斷層常為一條斷層或一個斷層系統 。由于滑脫層對褶皺沖斷帶的構造樣式、幾何形態、演化過程及分布有著顯著的控制作用,國內外學者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無滑脫層的褶皺沖斷帶基底通常具有摩擦性質,其構造變形以發育前沖疊瓦扇為特征,變形集中于擠壓端一側,變形強度從擠壓端向固定端迅速減弱,褶皺沖斷帶狹窄并具有較高的錐度。
單層滑脫變形以基底滑脫研究較為深入。滑脫基底控制下的褶皺沖斷帶較為寬緩,構造形態通常較為對稱。黏度較大的滑脫基底產生類似摩擦基底的作用,褶皺沖斷帶狹窄,具有較大錐度,且以前沖斷層為主導變形。低傾角滑脫基底控制下形成的褶皺沖斷帶較為寬闊且以前沖斷層為主,反之則形成狹窄、前后沖斷層同等發育的褶皺沖斷帶 。基底傾角增大可以使褶皺沖斷帶錐度減小 ,前沖斷層變陡,后沖斷層變緩(相對于水平參照系)。滑脫層厚度的局部增加會導致與其展布方向相對應的變形帶產生 。另外,侵蝕和沉積作用改變地貌,并通過不同機理(如改變重力負荷、褶皺沖斷帶錐度)對滑脫構造變形產生間接影響 。
多層滑脫變形較為復雜 。CouzensSchultz等研究認為,滑脫層的強度影響主動(被動)頂板雙重構造的演化,也影響到各逆沖斷塊運動距離的大小及逆沖斜坡寬度 ;Massoli等指出,含有多層滑脫褶皺沖斷帶的演化受控于深部拆離滑脫構造,符合庫倫楔演化模型的準則 ;Pichot等研究表明,較高的擠壓速率會降低軟弱層的滑脫性能,使之難以發生有效的滑脫,并以對稱的構造變形為主,同構造沉積對上、下變形系統中構造擴展方向產生影響,決定其是前展式還是后展式發育 ;Konstantinovskaya等指出,侵蝕作用在無滑脫層或單層滑脫變形系統中可以促進后沖斷層的形成,但在雙滑脫層變形系統中無此現象發生;于福生等研究表明,滑脫層材料、厚度、黏度、上覆砂層厚度、受力邊界條件都對雙層滑脫變形系統的演化產生影響。[KG-30x]這些研究從不同方面揭示了滑脫層對褶皺沖斷帶構造變形的影響,但對于滑脫層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流變性質滑脫層及滑脫層深度對構造變形的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討論。
筆者設計了3組多層滑脫模型開展模擬試驗,并結合川東—雪峰“侏羅山式”褶皺沖斷帶地質特征對比分析,討論滑脫層流變性質及深度差異對褶皺沖斷帶構造變形的影響,以及控制川東—雪峰地區隔擋式、隔槽式褶皺形成的關鍵因素,為深入了解其形成機制提供試驗依據。
1 模型設計
各模型尺寸均相同,長140.0 cm,寬200 cm,總厚70 cm。模型左側為單滑脫層變形區,泡沫塑料塊代表不發生變形的剛性地塊,上覆08 cm厚硅膠模擬滑脫層,其深度在各模型中保持不變;模型右側為雙滑脫層變形系統,底部滑脫層流變學性質及上部滑脫層深度在各模型中發生變化。為研究滑脫層流變性質及其深度對構造變形的影響,試驗設計了3組模型進行對比分析,各模型間考察變量見表1。
表1 模型變量參數
Tab.1 Variable Parameters of Models
參數左側基底右側底部滑脫層右上滑脫層深度/cm
模型Ⅰ剛性硅膠4.2
模型Ⅱ剛性橡皮4.2
模型Ⅲ剛性橡皮3.4
注:模型Ⅱ右側底部滑脫層材料和模型Ⅲ右上滑脫層深度為各模型間考察變量。
模型Ⅰ:單側剛性地塊高流變性滑脫基底擠壓模型[圖1(a)]。左側聚苯塑料塊代表不發生變形的剛性地塊,右側底部硅膠(厚1.0 cm)模擬高流變性滑脫層,與蓋層內滑脫層(厚08 cm)構成雙層滑脫變形系統。石英砂模擬脆性變形巖層。
模型Ⅱ:單側剛性地塊水平累積性收縮滑脫基底擠壓模型[圖1(b)]。由預拉伸橡皮(厚10 mm,張力與預拉伸量正相關,隨擠壓的進行而減小)的收縮模擬水平累積性收縮基底的滑脫,與模型Ⅰ對比考察滑脫層不同流變性質對蓋層構造變形的影響。
模型Ⅲ:單側剛性地塊水平累積性收縮基底深蓋層滑脫層擠壓模型[圖1(c)]。雙滑脫變形系統中的上滑脫層深度進一步增加08 cm,對比模型Ⅱ考察滑脫層深度對上覆地層構造變形的影響。
模擬試驗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構造物理實驗室進行。試驗材料采用松散石英砂,粒徑025~038 mm,內摩擦角31°,其力學性質符合庫侖摩爾破裂準則,內聚力接近0,是模擬地殼淺層次構造變形的最佳材料。高流變性滑脫層用硅膠來模擬,黏度均為1.2×104 Pa·s。由軟件控制的步進馬達驅動活動擋板,提供穩定03 mm·min-1的擠壓速度,試驗過程由數碼相機通過電腦控制自動等時間間隔拍照。
圖1 模型裝置剖面(單位:cm)
Fig.1 Profiles of Model Configuration (Unit:cm)
2 試驗結果
2.1 模型Ⅰ
試驗初始,模型右端地層在活動擋板的擠壓下發生縱彎褶皺作用,上、下變形系統各形成一個位置重疊的低幅平行褶皺。擠壓位移(d)達到90 cm時,下部變形系統褶皺兩翼發育沖向相反的斷層F1、F2,同時形成斷展褶皺,表現為沖起構造;上部變形系統地層發生縱彎褶皺作用的同時受到下部沖起構造的頂托而大幅隆升,且2個褶皺軸面均向擠壓端一側傾斜。上滑脫層厚度比下滑脫層薄,但上滑脫層的滑脫能力更強,使得上部變形系統應變傳遞明顯快于下部變形系統[圖2(b),斷層序列解釋見圖2(f)],其原因可能是下部變形系統承受更大的上覆地層重力負荷,地層發生收縮、褶皺相對困難。擠壓位移為180 cm時,上部變形系統已有3個沖起構造形成,而下部變形系統只形成2個,都以前展的方式逐步向模型固定端擴展[圖2(c)]。擠壓量達到27.0 cm時,由于斷面擴展速率比滑移速率慢,逆沖巖席運動較快,在斷層F7擴展前鋒形成典型的斷展褶皺,并前展式發育沖起構造斷層F11、F12[圖2(d)]。由于滑脫層具有很好的流動性,褶皺轉折端發生虛脫的部位被滑脫巖層填
圖2 模型Ⅰ試驗結果
Fig.2 Simulation Results of ModelⅠ
圖3 模型Ⅱ試驗結果
Fig.3 Simulation Results of ModelⅡ
充加厚,使得上覆地層變形更為復雜。擠壓量達到360 cm時,應變傳遞到模型左端,在剛性地塊邊緣形成斷層F15,并在上、下變形系統中分別形成沖起構造斷層F13、F14和F16、F17[圖2(e)]。總體而言,地層變形垂向運動顯著,應變傳遞范圍較小,集中在擠壓端一側,以斷層傳播褶皺的方式形成沖起構造,表現為變形復雜、具有較高錐度(7°)的褶皺沖斷帶,其最高處高程達157 cm;下部變形系統由于前沖斷層斷距大,以不協調沖起構造為特征,其頂面起伏一定程度上因上滑脫層物質重新分配而變得平緩,上變形系統在此面上滑脫,以較為對稱的箱狀褶皺為主要構造樣式。
2.2 模型Ⅱ
與模型Ⅰ變形不同的是,水平累積性滑脫使下部變形系統地層發生顯著水平方向均勻收縮,因而擠壓初期只有上部變形系統因應變集中而發育沖起構造[圖3(f)中斷層F1]。擠壓位移達到180 cm時,下部變形系統變形較弱,但應變傳遞較遠,在左端剛性地塊處形成斷層F5及與之相關的斷展褶皺,而上部變形系統已有3個沖起構造斷層(F1、F3、F6)形成[圖3(c)]。擠壓位移達到270 cm時,上部變形系統箱狀褶皺形態緊閉,軸面向擠壓端傾斜,下部變形系統后沖斷層斷距持續增大,模型左端剛性地塊之上以前展方式發育沖起構造斷層F8[圖3(d)]。縮短量至360 cm時,上部變形系統在上滑脫層大距離滑脫,將起初位于剛性地塊邊緣處的褶皺沖斷帶向左側推覆75 cm,并形成沖起構造斷層F10及前沖斷層F11[圖3(e)]。因此,該模型下部變形系統以反沖斷裂為特征,上部變形系統以箱狀褶皺為主導的構造樣式,褶皺沖斷帶較為寬緩(錐度3°),隆起幅度較低(144 cm)。
2.3 模型Ⅲ
該模型的變形與模型Ⅱ相比,構造樣式相同,演化過程相似,差異在于右上滑脫層深度增加使得箱狀褶皺的波長明顯增大,形態也更對稱[圖4(e)],褶皺沖斷帶錐度與模型Ⅱ一致,隆升幅度略高(14.8 cm)。
圖4 模型Ⅲ試驗結果
Fig.4 Simulation Results of Model Ⅲ
3 討 論
3.1 滑脫層流變學性質及深度對構造變形的影響
底部高流變性滑脫層控制下的變形表現出強烈的垂向運動,以大斷距、大傾角的前沖斷層為特征,后沖斷層發育較弱,表現為不協調的沖起構造。褶皺核部虛脫部位在彎滑作用下被高流變性軟弱滑脫層填充且局部加厚,使得該處更易變形 。在應力水平傳遞有限的情況下,應變通過大角度逆沖斷裂調節[圖2(f)中斷層F7],進而托頂上部變形系統地層發生橫彎褶皺作用而隆升,形成變形范圍狹窄、具有較大錐度(7°)的褶皺沖斷帶[圖2(e)]。模型Ⅱ以橡皮收縮模擬基底拆離滑脫,橡皮的水平累積性收縮發生在整個滑脫面上,下部變形系統的應變被許多低角度后沖斷層調節,地層垂向運動有限。下部地層變形以水平運動為主,對上滑脫層產狀的影響較小,上變形系統在平緩、連續的上滑脫層發生大距離的走滑推覆,將模型左端剛性地塊之上的褶皺推覆遠離其初始位置;右端地層收縮較為均勻,形變較為對稱,形成箱狀褶皺。最終變形表現為沉積蓋層整體收縮隆升,褶皺沖斷帶寬闊且平緩(錐度3°)[圖3(e)]。由此可知,滑脫層流變學性質控制上覆地層的應變調節方向,進而影響褶皺沖斷帶的變形范圍、構造樣式及地表起伏。值得注意的是,在水平累積性收縮滑脫層控制下,應變傳遞速度明顯變快,沉積蓋層各部位處于近同步變形狀態。
滑脫層深度對滑脫系統的變形也具有顯著影響。各模型左滑脫層與右上滑脫層具有相同的厚度和不同的深度,上覆地層變形相差較大。試驗結果顯示,滑脫于左側滑脫層上的地層形成的褶皺波長很小,右側較深滑脫層控制下形成的箱狀褶皺波長明顯較大。為了消除基底流變學性質差異造成的影響,對比模型Ⅱ和模型Ⅲ的變形特征仍可以得出
據文獻修改
圖5 川東—雪峰地區海相巖系構造變形劃分
Fig.5 Tectonic Distortion Partition of Marine Rock Series in Eastern SichuanXuefeng Area
上述結論。這2個模型參數唯一差異在于后者右上滑脫層比前者深08 cm,但模型Ⅲ第2、3個箱狀褶皺波長明顯大于模型Ⅱ對應的構造,其他學者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這些箱狀褶皺表現出同心褶皺的特點,從滑脫層到地表,褶皺從緊閉逐漸轉變為寬緩,各層厚度不變,離滑脫層越遠(滑脫層越深),箱狀褶皺頂部越寬,褶皺波長越大。
綜上所述,滑脫層的流變性特征及其深度對于上覆蓋層變形的影響各不相同。前者制約滑脫層之上地層變形的優勢方向為垂向或水平方向,進而影響應變傳遞范圍和地表坡度;后者決定上覆地層形成褶皺的波長。
3.2 模擬結果與實際構造變形的對比
川東—雪峰褶皺沖斷帶是典型的“侏羅山式”褶皺,發育晚中生代多層次滑脫構造,具有顯著的南東向變形強、北西向變形弱,南東向變形早、北西向變形晚的遞進變形特征。以齊岳山斷裂為界,該褶皺沖斷帶分為西部隔擋式褶皺帶和東部隔槽式褶皺沖斷帶(圖5)。隔擋式褶皺帶前震旦系基底埋深7 000~9 000 m,僅有上、下組合海相層輕微卷入,屬于薄皮式滑脫推覆變形區。背斜通常為軸部很窄、地層陡傾的緊閉式背斜,向斜為軸部寬大、地層相對平緩的屜狀向斜,垂向上表現出同心褶皺的特點。背斜帶深部發育鏟式逆斷層作為滑動前鋒,斷面向東傾斜,向西逆沖,其主要滑脫層為夾于強硬灰巖之間的一套志留系軟弱泥巖;隔槽式褶皺沖斷帶屬于半厚皮式逆沖推覆變形帶,上、下組合海相層與元古界基底在一定程度上卷入變形。背斜呈寬闊的箱狀,向斜狹窄,呈線狀,主要由上古生界及中、下三疊統組成的不對稱至倒轉向斜。滑脫面以上的巖層厚度比川東構造帶大數倍,滑脫層也比川東隔擋式褶皺帶的要深,主要位于寒武系底部,局部與震旦系底部的滑脫構造共同作用,控制其上盤下構造層下古生界隔槽式褶皺變形樣式。
劉尚忠認為,隔槽式、城垛式及隔擋式3種褶皺是統一的薄皮構造在外營力作用下遭受不同程度破壞以后殘留下的不同部位的顯示 。李忠權等認為,早期拉張形成的隔槽式褶皺在晚期受擠壓形成隔擋式褶皺。顏丹平等認為,早期先形成隔擋式褶皺,隨著擠壓推覆進行,最終演化成前端為隔擋式褶皺,后端為隔槽式褶皺,后端變形比前端強。然而,這些通過對現今構造變形的幾何形態分析得出的認識缺乏試驗依據。
本文中模型Ⅲ的參數設置相似于川東—雪峰“侏羅山式”褶皺沖斷帶的地質條件[圖6(a)]。橡皮收縮模擬湘鄂西地區中下地殼拆離滑脫,右上滑脫層模擬寒武系—震旦系滑脫層,左側滑脫層代表川東地區志留系滑脫層,且左側川東地區沉積蓋層薄,右側湘鄂西地區沉積蓋層厚。試驗結果與該區實際變形特征具有較好的相似性,具體表現為:①變形強度具有從南東向北西逐漸減弱的遞進變形特征,地表整體較為平緩;②川東地區的沉積蓋層在較淺滑脫層控制下發育小波長的高陡背斜,形成隔擋式褶皺,背斜帶深部發育鏟式逆斷層作為滑動前鋒,斷面向東傾斜,向西逆沖;③湘鄂西地區的沉積蓋層在較深滑脫層的控制下發育波長較大的箱狀褶皺,形成隔槽式組合;④湘鄂西地區下變形系統中的后沖斷層相似于低角度拆離滑脫面上的后沖斷層[圖6(b)]。
圖6 川東—雪峰構造帶褶皺沖斷帶剖面與模型 Ⅲ 試驗結果對比
Fig.6 Comparison Between Profile of Foldthrust Belt in the Eastern SichuanXuefeng Tectonic Belt and Result of Model Ⅲ
“侏羅山式”褶皺形成在具有軟硬巖性差異的巖層中,沿軟弱層發育的平緩滑脫帶是這類褶皺形成的必要條件,其在變形過程中通過樞紐遷移或翼部旋轉機制形成箱狀褶皺。滑脫層的深度控制上覆變形巖層褶皺波長,較深的滑脫層導致大波長褶皺,表現為箱狀褶皺,背斜頂部平坦寬闊,向斜緊閉狹窄,形成隔槽式褶皺;較淺的滑脫層控制下的褶皺較為狹窄,背斜緊閉,形成高陡地貌,組合成隔擋式褶皺。數值模擬研究表明,層間內聚力(巖層能干性)的差異和軟弱層上覆壓力(埋深)控制著“侏羅山式”褶皺最終成為隔擋式或隔槽式,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因此,川東—雪峰地區已有的地層條件在受到南東—北西向擠壓后可以直接形成隔槽式、隔擋式褶皺分帶的構造格局,無需剝蝕、擠壓轉化等后期地質過程的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區前古生界純后沖斷層因其沖向與上部變形系統中以前沖為主的斷層相反,被認為是在2期不同應力方向下形成的,但試驗結果表明在基底水平累積性收縮滑脫條件下,同一期構造變形中也可以形成2組沖向相反的逆沖斷層。
4 結 語
(1)滑脫層流變學性質控制上覆地層應變調節方向,水平累積性收縮滑脫條件下,地層水平收縮顯著、垂向運動較弱,應變傳遞速度快、范圍大,形成寬闊平緩的褶皺沖斷帶;高流變性滑脫層控制下的垂向變形較強,應力傳遞范圍小,形成狹窄、大錐度的褶皺沖斷帶。
(2)滑脫層之上的地層以斷展褶皺的方式形成箱狀褶皺,其波長受滑脫層深度控制。深層滑脫控制下形成的褶皺波長大,淺層滑脫控制下形成的褶皺波長小。
(3)川東—雪峰構造帶不同區域沉積蓋層厚度、滑脫層數量、滑脫深度的差異及南東—北西向擠壓應力是形成該區“侏羅山式”褶皺沖斷帶的主控因素,在其共同作用下可直接形成隔擋式、隔槽式褶皺,無需剝蝕、擠壓轉化等后期地質過程的改造。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金文正,萬桂梅,王俊鵬,等.龍門山沖斷帶滑脫構造變形樣式[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5):913.
JIN Wenzheng,WAN Guimei,WANG Junpeng,et al.Deformation Types of Detachment Structure[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1,33(5):913.
朱清波,楊坤光,程萬強.九江—瑞昌地區中新生代滑脫構造研究[J].中國地質,2012,39(5):11991210.
ZHU Qingbo,YANG Kunguang,CHENG Wanqiang.MesozoicCenozoic Gliding Detachment in JiujiangRuichang Area[J].Geology in China,2012,39(5):11991210.
張逸昆,杜定全.地殼演化過程中的滑脫構造——運動學和動力學模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25(1):7482.
ZHANG Yikun,DU Dingquan.The Decollement with the Evolution of Crust—Kinetic and Dynamic Modes[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1989,25(1):7482.
邵 雨,陳 偉,張伯友.斷層相關褶皺理論在準噶爾盆地南緣山前帶構造研究的應用[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5,27(1):2629.
SHAO Yu,CHEN Wei,ZHANG Boyou.Application of the Geometry of Faultrelated Folding to the Southern Junggar Basi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05,27(1):2629.
張 波,閆淑玉,張仲培,等.塔里木盆地巴楚褶皺帶構造幾何學及其構造物理模擬[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8(1):92104.
ZHANG Bo,YAN Shuyu,ZHANG Zhongpei,et al.Geometric and Tectonophysical Simulate of the Bachu Fold Belt:Central Region of Tarim Basin[J].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2012,48(1):92104.
閆淑玉,張進江,張 波,等.新疆巴楚地區共軛膝折帶的物理模擬研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35(1):2431.
YAN Shuyu,ZHANG Jinjiang,ZHANG Bo,et al.Physical Modeling for Kink Bands in the Bachu Uplift Belt in Tarim Basin,China[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1,35(1):2431.
周建勛,魏春光,朱戰軍.基底收縮對擠壓構造變形特征影響——來自砂箱實驗的啟示[J].地學前緣,2002,9(4):377382.
ZHOU Jianxun,WEI Chunguang,ZHU Zhanjun.Influence of Substrate Contraction on the Deform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Insights from Sandbox Experiments[J].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02,9(4):377382.
謝會文,王春陽,王智斌,等.基底滑脫層分布對褶皺沖斷帶變形影響的物理模擬研究[J].高校地質學報,2012,18(4):701710.
XIE Huiwen, WANG Chunyang, WANG Zhibin,et al.The Effec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asement Detachment on Deformation in a Fold and Thrust Belt[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12,18(4):701710.
周建勛,郎 建,劉重慶.韌性基底層黏度對褶皺沖斷帶變形特征的影響——來自物理模擬的啟示[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9(3):392398.
ZHOU Jianxun,LANG Jian,LIU Chongqing.Influence of Viscosity of Ductile Substrate on Deformational Features of Foldthrust Belts—Insights from Physical Modelling[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9(3):392398.
周建勛.斷裂系統形成機制:來自物理模擬實驗的新啟示[J].自然雜志,2011,33(5):260265.
ZHOU Jianxun.Formation Mechanisms of Fault Systems:Some New Insights from Physical Modeling[J].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2011,33(5):260265.
SMIT J H W,BRUN J P,SOKOUTIS D.Deformation of Brittleductile Thrust Wedges in Experiments and Nature[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2003,108(B10).DOI:10.1029/2002JB002190.
DAVIS D,SUPPE J,DAHLEN F A.Mechanics of Foldandthrust Belts and Accretionary Wedges[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1983,88(B2):11531172.
于福生,王彥華,李曉劍,等.川西坳陷孝泉—豐谷構造帶變形特征及成因機制模擬[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11,33(1):4553.
YU Fusheng,WANG Yanhua,LI Xiaojian,et 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Simulation of XiaoquanFenggu Structural Belt in West Sichuan Depression[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1,33(1):4553.
HILLEY G E,STRECKER M R.Steady State Erosion of Critical Coulomb Wedges with Applications to Taiwan and the Himalaya[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id Earth,2004,109(B1).DOI:10.1029/2002JB002284.
KOONS P O.Twosided Orogen:Collision and Erosion from the Sandbox to the Southern Alps,New Zealand[J].Geology,1990,18(8):679682.
彭美麗,易 金,姚 蓉,等.華南多層推滑構造系的物理模擬實驗[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35(2):198206.
PENG Meili,YI Jin,YAO Rong,et al.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the Multilayer Nappedetachment Structure System in South China[J].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11,35(2):198206.
COUZENSSCHULTZ B A,VENDEVILLE B C,WILTSCHKO D V.Duplex Style and Triangle Zone Formation:Insights from Physical Modeling[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3,25(10):16231644.
MASSOLI D,KOYI H A,BARCHI M R.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 Fold and Thrust Belt Generated by Multiple Decollements:Analogue Models and Natural Examples from the Northern Apennines (Italy)[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6,28(2):185199.
PICHOT T,NALPAS T.Influence of SynkinematicSedimentation in a Thrust System with Two Decollement Levels;Analogue Modelling[J].Tectonophysics,2009,473(3/4):466475.
KONSTANTINOVSKAYA E,MALAVIEILLE J.Thrust Wedges with Decollement Levels and Syntectonic Erosion: A View from Analog Models[J].Tectonophysics,2011,502(3/4):336350.
于福生,李定華,趙進雍,等.雙層滑脫構造的物理模擬:對準噶爾盆地南緣褶皺沖斷帶的啟示[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12,34(2):1523.
YU Fusheng,LI Dinghua,ZHAO Jinyong,et al. Physical Simulation of Double Decollements:Insights into the Foldandthrust Belt in the Southern Front of Junggar Basin[J].Jouran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2012,34(2):1523.
MCCLAY K R,WHITE M J.Analogue Modelling of Orthogonal and Oblique Rifting[J].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995,12(2):137151.
SELZER C,BUITER S J H,ADRIANPFIFFNER O.Sensitivity of Shear Zones in Orogenic Wedges to Surface Processes and Strain Softening[J].Tectonophysics,2007,437(1/2/3/4):5170.
李雙建,李建明,周 雁,等.四川盆地東南緣中新生代構造隆升的裂變徑跡證據[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1,30(2):225233.
LI Shuangjian,LI Jianming,ZHOU Yan,et al. Fission Track Evidence for MesozoicCenozoic Uplifting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Sichuan Basin[J].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2011,30(2):225233.
楊長清,劉樹根,于福生.龍門山中段山前帶構造變形歷史與物理模擬[J].礦物巖石,2011,31(2):6165.
YANG Changqing,LIU Shugen,YU Fusheng.Tectonic Deformation History and Physical Modeling in the Middle Piedmont Zone of Longmen Mountains[J].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2011,31(2):6165.
戴建全.龍門山沖斷帶構造變形期次及動力學成因[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3(2):6167.
DAI Jianquan.Analysis on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tages and Dynamic Genesis of Trust Belt in Longmen Mountai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1,33(2):6167.
羅嘯泉,李書兵,趙錫奎.川西龍門山構造特征與油氣關系[J].石油實驗地質,2011,33(4):384387.
LUO Xiaoquan,LI Shubing,ZHAO Xikui.Tectonic Fea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etroleum in Longmen Mountain,Western Sichuan Basin[J].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eriment,2011,33(4):384387.
丁道桂,朱 櫻,陳鳳良,等.中、下揚子區古生代盆地基底拆離式改造與油氣領域[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1,12(4):376386.
DING Daogui,ZHU Ying,CHEN Fengliang,et al. Basal Detaching Deformation of Paleozoic Basins in Central and Lower Yangtze Regions and Their Hydrocarbon Prospectings[J].Oil and Gas Geology,1991,12(4):376386.
馮向陽,孟憲剛,邵兆剛,等.華南及鄰區有序變形及其動力學初探[J].地球學報,2003,24(2):115120.
FENG Xiangyang,MENG Xiangang,SHAO Zhaogang,et al.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Features and Dynamics of Sequence De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and Neighboring Areas[J].Acta Geoscientia Sinica,2003,24(2):115120.
顏丹平,汪新文,劉友元.川鄂湘邊區褶皺構造樣式及其成因機制分析[J].現代地質,2000,14(1):3743.
YAN Danping,WANG Xinwen,LIU Youyuan.Analysis of Fold Style and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Area of Boundary Among Sichuan,Hubei and Hunan[J].Geoscience,2000,14(1):3743.
YAN D P,ZHOU M F,SONG H L,et al.Origin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a Mesozoic Multilayer Overthrust System Within the Yangtze Block (South China)[J].Tectonophysics,2003,361(3/4):239254.
吳沖龍,杜遠生,梅廉夫,等.中國南方印支—燕山期復合盆山體系與盆地原型改造[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3):305315.
WU Chonglong,DU Yuansheng,MEI Lianfu,et al. Composite Basinandrange System and Reformation of Basin Prototype in IndosinianYanshanian in South China[J].Oil and Gas Geology,2006,27(3):305315.
張必龍,朱 光,JIANG Dazhi,等.川東“侏羅山式”褶皺的數值模擬及成因探討[J].地質論評,2009,55(5):701711.
ZHANG Bilong,ZHU Guang,JIANG Dazhi,et al. Numerical Modeling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Eastern Sichuan Juratype Folds[J].Geological Review,2009,55(5):701711.
馮常茂,劉 進,宋立軍.中上揚子地區構造變形帶成因機制及有利油氣勘探區域預測[J].地球學報,2008,29(2):199204.
FENG Changmao,LIU Jin,SONG Lijun.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Belt and the Prognosis of Favorabl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Yangtze Valley[J].Acta Geoscientia Sinica,2008,29(2):199204.
顏丹平,金哲龍,張維宸,等.川渝湘鄂薄皮構造帶多層拆離滑脫系的巖石力學性質及其對構造變形樣式的控制[J].地質通報,2008,27(10):16871697.
YAN Danping,JIN Zhelong,ZHANG Weichen,et al.Rock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layer Detachment Fault System and Their Controls o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Style of the SichuanChongqingHunanHubei Thinskinned Belt,South China[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8,27(10):16871697.
劉尚忠.川東薄皮構造模式之我見[J].四川地質學報,1995,15(4):264267.
LIU Shangzhong. My Opinion of Structural Pattern of Thinskinned Structure in East Sichuan[J].Acta Geologica Sichuan,1995,15(4):264267.
李忠權,冉隆輝,陳更生,等.川東高陡構造成因地質模式與含氣性分析[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2,29(6):605609.
LI Zhongquan,RAN Longhui,CHEN Gengsheng,et al.Genetic Geologic Model and Gasbearing Analysis of High and Steep Structures in East Sichuan[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2,29(6):605609.
李 卿,李忠權.川西北天井山構造變形特征與物理模擬[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9(6):665670.
LI Qing,LI Zhongquan.Structural and Deform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Physical Simulation of Tianjingshan in Northwest Sichuan,China[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2,39(6):665670.
于京都,李忠權.龍門山重力滑脫作用形成擠壓性構造的物理模擬實驗[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9(3):305310.
YU Jingdu,LI Zhongquan.Physical Simulation of Gravity Sliding in Forming the Compressional Structure in Longmenshan,Sichuan,China[J].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12,39(3):305310.
WANG Y J,ZHANG Y H,FAN W M,et al.Structural Signatures and 40Ar/39Ar Geochronology of the Indosinian Xuefengshan Tectonic Belt,South China Block[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05,27(6):985998.
JAMISON W R.Geometric Analysis of Fold Development in Overthrust Terranes[J].Journal of Structrual Geology,1987,9(2):207219.
通常父母漂亮,孩子成年也漂亮。
漂亮能遺傳。遺傳基因能決定胎兒的瞳距、鼻子形狀大小、嘴唇厚薄、臉型、以及胸部曲線、腿的長度、臂的尺寸等。就是說,大眼睛、大耳垂、高鼻梁、長睫毛,都可以父母那里得到特征性遺傳。人的外部特征不僅能從父母那里遺傳,也能從祖父母那里遺傳。在母親的卵子里含有更多的附加信息,所以孩子像母親的比率更高。
快樂能遺傳。心理學家研究,人是否活得快樂、幸福,其實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外在因素或我們對這些因素的反應,幾乎不起作用。明尼蘇達大學的行為遺傳學家利堅博士,以1500對雙胞胎進行實驗,他發現,同卵雙胞胎對人生的滿意程度完全相同,雖然他們之中可能一個做大學校長,一個做水管工人;或一個擁有博士學位,一個高中都沒有畢業。利堅判斷,這應該跟同卵雙胞胎遺傳基因完全相同有關。
智能與遺傳也有關。父母智商高的,他們的子女智商也高。反之,智商就低。有人調查過智力低下者的親屬,發現近親(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智商低下的比遠親要多。父母對孩子智力的影響,似乎母親更大些,如父親智力低下,而母親智力正常,子女出現智力低下的危險率小于10%;而父親智力正常,母親智力低下,子女有智力低下的危險率大于10%;如果父母雙方智力低下,那么,子女智力低下的危險率高達50%。
遺傳有關天生的執拗性格,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不管人類的好惡,由著性子地發揮作用。如果父親雙方都是容易長青春痘的體質,子女遺傳的可能性為一般人的二十倍。下顎形狀是屬于明顯的顯性遺傳,若是父母親任何一方有下巴突出的情況時,子女很可能遺傳到這種特殊的下巴形狀。肥胖的體質是最容易遺傳的。如果雙親都肥胖,53%的子女會成為胖子,若只有一方肥胖,則遺傳率大約有40%。子女的身高有35%來自父親的遺傳,35%來自母親,其余的30%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如果父母中有一方身材較矮,子女身體就往往偏矮。膚色的遺傳有“相乘后再平均”的特征,如果父母都黑,兒子就不可能有白肌膚,如若一方白一方黑,則子女的膚色中庸。“禿頭”屬于一種特殊的半遺傳,而且只遺傳在男子身上,所以如果父親是禿頭,兒子有50%的機會是禿頭;若是母親的父親是禿頭,兒子成為禿頭的幾率為25%。雙眼皮屬顯性遺傳,若父親是雙眼皮,子女雙眼皮的幾率就較高,但也有些孩子出生時是單眼皮,長大后是雙眼皮的。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廣州市中醫院,廣東廣州 510030;
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廣州 510400
[摘要] 目的 探究低劑量助孕丸、高劑量助孕丸和達芙通對腎虛型自然流產模型大鼠其子代生長發育及行為學的影響。 方法將14只SPF級母鼠隨機分成5組,模型組、低劑量助孕丸組、高劑量助孕丸組、達芙通組、空白組,繁殖出子代小鼠,記錄子鼠第1、7、13、19天的體重并繪制出生長曲線圖,觀測初生子鼠翻身試驗、3周時平行爬桿實驗爬行距離及跌落次數。結果 ①不同干預組對子鼠D7、D13、D19的體重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②不同干預組對子鼠初生翻身試驗的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③不同干預組對子鼠平行爬桿實驗爬行距離、跌落次數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腎虛型自然流產模型大鼠對其子代的體重、平行爬桿距離及跌落次數均有影響,達芙通、助孕丸能對該類子鼠的體重、平行爬桿距離及跌落次數產生積極的影響,助孕丸的影響與其劑量有關,達芙通、助孕丸對子鼠生長發育的影響會隨著子鼠的生長而改變。
關鍵詞 腎虛型自然流產模型;子代生長發育;子代行為學
[中圖分類號] R1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7(a)-0041-02
[基金項目] 廣東省普通高校“中醫女性生殖調節與安全性研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K5101017)。
[作者簡介] 趙靜(1988.8-),女,浙江上虞人,碩士,醫師,研究方向:生殖健康與生殖障礙的中醫藥研究。
[通訊作者] 曾蕾,女,博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生殖健康與生殖障礙的中醫藥研究,郵箱:winnalei@hotmail.com。
目前,大量的研究證實,母鼠妊娠期間暴露于一些特殊環境,接觸一些特殊物質,會對其子代生長發育及行為學產生影響。如劉艷華等[1]、劉婉華等[2]、丁淑瑾等[3]等均證實了這一點。基于以上認識,該研究2011—2013年從中醫角度,腎虛型自然流產模型大鼠進行不同干預處理,從而觀察其子代生長發育及行為學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羥基脲(規格:10 mg×20片/盒,國藥準字:H37021289);助孕丸(規格:36 g/瓶;達芙通地屈孕酮片,規格:10 mg×20片/盒,批準文號:H20090470)。
1.2動物
SPF級雄性SD大鼠5只,購自中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號:0112829;SPF級雌性SD大鼠14只,購自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號:0116331;飼養于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SPF級實驗中心,檢疫合格后于標準條件(22~25 ℃,14 h照明)下飼養。
2方法
2.1分組
按隨機數字表將雌性大鼠分為5組,模型組(3只)、低劑量助孕丸組(3只)、高劑量助孕丸組(3只)、達芙通組(3只),空白組(2只)。
2.2確定妊娠
將雌鼠與雄鼠按2∶1的比例于每晚7點至次日早上7點合籠,第2天7:30—8:30行陰道涂片檢查,以涂片中發現大量確定為妊娠第1天。連續合籠7 d未見大量則停止合籠,14 d后再次合籠。
2.3造模模型組
妊娠第2~8天早上9點以羥基脲450 mg/(kg·d)灌胃,下午4點以生理鹽水灌胃;低劑量助孕丸組:妊娠第2~8天上午以羥基脲450 mg/(kg·d)灌胃,下午4點以助孕丸3號濃縮干粉3.54 g/(kg·d)(成人等效劑量)灌胃;高劑量助孕丸組:妊娠第2~8天早上8點以羥基脲450 mg/(kg·d)灌胃,下午4點以助孕丸3號濃縮干粉7.08 g/(kg·d)(成人等效劑量2倍)灌胃;達芙通組:妊娠第2~8天早上8點以羥基脲450 mg/(kg·d)灌胃,下午4點以達芙通3 mg/(kg·d)灌胃;空白組:妊娠第2~8天早上8點及下午4點均以生理鹽水450 mg/(kg·d)灌胃。
造模完成后妊娠母鼠于孕18 d獨立分籠,于孕(21±2)d產下子鼠,產下子鼠當天確定為出生第1天。
2.4指標監測
①母鼠懷孕及產子情況;②子鼠體重:對子鼠出生第1、7、13、19天分別稱重;③初生鼠翻身實驗:對子代初生鼠于當天做翻身實驗,方法是將初生鼠四腳朝天,背于實驗臺,觀察在10 s內能翻身者,四腳著地者為翻身成功,否則為失敗;④平行爬桿距離及跌落次數:將3周子鼠置于直徑約2 cm 的鋼管上,用秒表計算1 min內爬行距離及跌落次數。
2.5統計方法
所有計量數據均以(x±s)表示,運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組間比較采用ANOVA分析。
3實驗結果
3.1不同干預組產子情況
模型組產子(7.50±0.500),低劑量助孕丸組(12.00±1.000),高劑量助孕丸組(10.00±1.000),達芙通組(5.00±1.000),空白組(9.00±0.000)。
3.2子鼠體重
經統計,不同干預組子鼠在D1平均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500 >0.05),D7、D13、D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與模型組比較,D7,達芙通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0.01),空白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0.01),D13,空白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6<0.01),達芙通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1),D19,空白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5<0.01),高劑量助孕丸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0<0.05),達芙通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1)。與空白組相比較,D7,空白組高于模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0.01),空白組高于高助孕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0.01);D13,達芙通組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0.01),高助孕丸組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 <0.01),低助孕丸組高于空白組(P=0.001 <0.01),D19,達芙通組高于空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0.01),空白組高于低劑量助孕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0.01)。見表1。
表1 不同干預組子鼠各時間點平均體重[g,(x±s)]
3.3子鼠行為學實驗及比較
3.3.1初生鼠翻身實驗成功率:模型組(0.60±0.507),低劑量助孕丸組(0.52±0.511),高劑量助孕丸組(0.78±0.411),達芙通組(0.00±0.000),空白組(0.44±0.527)。經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237,P=0.076),不同干預組初生翻身實驗結果無顯著差異。
3.3.2子鼠平行爬桿實驗爬行距離模型組(35.00±25.386),低劑量助孕丸組(67.86±42.416),高劑量助孕丸組(32.44±19.648),達芙通組(122.40±38.017),空白組(86.67±43.116)。經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8.380,P=0.000),不同干預組平行爬桿實驗爬行距離有顯著差異。達芙通組高于模型組(P=0.000),空白組高于模型組(P=0.001),低劑量助孕丸組高于模型組(P=0.008),空白組高于高劑量助孕丸組(P=0.002)。
3.3.3子鼠平行爬桿實驗跌落次數模型組(2.33±1.345),低劑量助孕丸組(1.61±1.469),高劑量助孕丸組(1.33±1.323),達芙通組(0.00±0.000),空白組(0.11±0.333)。經統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203,P=0.000),不同干預組平行爬桿實驗跌落次數有顯著性差異。空白組低于模型組(P=0.000),達芙通組低于模型組(P=0.001),空白組低于低劑量助孕丸組(P=0.004)。
3討論
體重是反映子鼠生理變化的基本指標,而初生翻身試驗、平行爬桿距離、跌落次數是反映子鼠行為癥狀的基本指標[4]。這些指標一起可以用來評價子鼠生長發育及行為學的情況。邢志強[5]、丁瑜等[6]、張婧等[7]、李學偉[8]的實驗發現母鼠妊娠期暴露于一些特殊的物質,如:氟西汀、鄰苯二甲酸、雙酚A、氰戊菊酯、會對子鼠的行為學產生影響。張先庚等[9]的實驗發現優裕環境母鼠胎教可以增加子鼠的體重、身長,從而促進子鼠的生長發育;母代的地震恐懼影響可以遺傳到子代,并降低體重和身長,延緩子代的生長發育:金匱腎氣丸可糾正地震恐懼導致的子鼠發育遲緩。王米渠等[10]通過貓嚇孕鼠造模“恐傷腎”的實驗方法,對第二代初生鼠、青年鼠、成年鼠的諸種行為遺傳測試,其結果表明受驚恐的子代鼠在“作強”(體力、心力、性力)行為的活動水平降低。
該實驗以羅頌平教授研究團隊病證結合腎虛型先兆流產模型為基礎,探索不同干預方法對其子代行為學的影響。該實驗的結果提示:母鼠腎虛會影響到子鼠生長發育及行為學,達芙通、助孕丸能對腎虛型母鼠產下的子鼠的生長發育和行為學起到積極的作用,這一點與其他實驗結果相同,但助孕丸的劑量仍需斟酌。該實驗未從細胞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等角度進入深入研究探討分析,這一點也是作者將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劉艷華,劉秋芳.鄰苯二甲酸二( 2-乙基) 己酯( DEHP) 胚胎期暴露對子代大鼠神經行為發育的影響[J].毒理學雜志,2011,25(6):414-416
[2]劉婉華,郝.不同劑量的He-Ne激光對妊娠母鼠子代的生長及行為的影響[J].激光雜志,2003,24(5):96-97.
[3]丁淑瑾,王志新.母源性十溴聯苯醚胃灌后對出生子鼠數量及體重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0,24(12):2056-2057.
[4]王米渠.中國遺傳學[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5]邢志強.母鼠孕前慢性應激和氟西汀治療對母鼠及其子代行為學和神經生物學的影響[D].汕頭:汕頭大學,2011.
[6]丁瑜,高宇.妊娠中末期鄰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暴露對母鼠妊娠結局及子鼠生長發育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31):225-227.
[7]張婧,徐曉紅.圍生期雙酚 A 暴露對不同性別子代小鼠行為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9(9):832-841.
[8]李學偉.胚胎期母體暴露氰戊菊酯加速CD-1小鼠年齡相關性行為改變[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1.
[9]張先庚,張輝.優裕環境胎教與地震恐懼胎損的SD 大鼠母子兩代行為遺傳學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7):1403-1404.
[關鍵詞] 教學團隊;科研;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7(b)-128-02
廣東藥學院基礎醫學教學團隊建立于2006年,主要秉承學校 “以藥為主,醫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為廣東社會及區域經濟建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醫藥衛生類人才的辦學理念,以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病原生物學、生物化學與細胞分子生物學等學科和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人體科學教育中心、基礎醫學研究所、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等為建設單位組建而成。是一支老中青結合、責任感強、團結合作精神好、治學嚴謹、熱心從教、注重教書育人的教學隊伍[1]。
基礎醫學教學團隊主要承擔醫藥基礎課程,在教學團隊建設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科研可以深化對學科的認識與理解,教學可以使學科認識系統化、整體化,它們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系。近幾年來,基礎醫學教學團隊依托本團隊的重點學科、重點扶持學科、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碩士點的強有力支撐,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教學目標,注重科研與教學互相促進,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學內容、拓寬學生視野、貼近時代、適應社會,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1 注重教師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學中啟迪學生的研究性思維
基礎醫學教學團隊十分重視教師自身科研素質的提高[2]。近幾年來,我們加大力度建設了基礎學院的科研技術平臺,以病原生物學研究所、基礎醫學研究所、人體科學教育中心等為技術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運行機制,更好地發揮研究所和研究室作為基礎學院全院科研技術服務平臺的功能。并在重點加強科研平臺建設的同時,催化和促進科技開發和產學研結合,多渠道爭取經費,多層次建設。不懈的努力換來了可喜的成果。例如近三年來,我們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3項、省級發明專利優秀獎1項、廣州市專利技術創新獎1項等,并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刊物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論文20余篇,公開發表教學論文183篇。
教師的知識面越寬、學術造詣越深,對教學的幫助越大[3-4]。基礎醫藥學的教學內容能始終反映時代的氣息,這得益于教學團隊長期不斷地從事著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這是我們的切身體會。將科學研究方法與體會融于教學課堂,不僅使教學課堂更生動,更接近實際,更重要的是這些實際科研例子更有利于啟迪學生的研究性思維。在教學與科研中與學生一起探究,一起受益。
2 把科研成果固化在本科課程體系改革、創新人才培養中
基礎醫學教學團隊不僅十分重視將科研成果融入課程建設,使基礎醫藥學所有課程具有鮮明的前沿性和創新性特色,而且還將基礎知識、科技前沿和個人科研成果融入課堂教學,面向學生開設多門選修課,受到學生的好評。另外還注意通過提煉科學研究內容,將部分科研內容升華為基礎醫學實驗的項目及儀器設備的設計思想,設計制作實驗設備。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學團隊結合醫藥院校大學生教學實際,面向全校開設《藥物腫瘤行為遺傳學》、《畸胎學》等選修課,講授生命科學與各學科相結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學生初步了解現代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些課程作為大學基礎醫藥學課程的擴展,有利的配合了大學基礎醫藥學的教學,成為教學團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
3 科研實驗向教學延伸,開設綜合性、研究型教學實驗,提高學生素質與能力
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研究性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近年來我們還把科研實驗向教學延伸,我們重點研制開發的“余甘子功能飲料”、“生物類文物塑化保存方法”、“一種計滴器”等都是這類實驗的體現。它們既營造了有利于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實驗環境、實踐環境,也實行了開放式實驗教學,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我們先后建成開放實驗室12個,自主開發教學實驗10余個(組),自制實驗設備10余臺套,開放綜合性、設計性、研究型實驗15個。此外,我們還設定了一些不限定具體的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學生可以利用所學知識,自己進行獨立的實驗設計和創意,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對象開展創新性、探索性實驗的需要。
4 科研成果促進課程和教材建設
在教材建設中,教學團隊十分注意及時地將科研成果引入課程中,形成并出版了若干有一定理論深度、反映本學科最新進展、內容精煉,主干清晰,貼近時代,注重啟發研究型思維的教材,并在省內外(包括臺灣)公開發行。這些教材、專著、特色教材既實現了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又以其顯著的地方特色,層次化、模塊化、組合式、創新性的內容結構,獲得了省內外專家的好評,擴大了我校在國內的影響,在社會上發揮了一定的效益。其中由王啟華教授主編的《實用眼耳鼻咽喉解剖學》和《實用人體解剖生理學》兩書在全國發行后,受到了有關專家的好評。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醫科大學臨床解剖學研究所的鐘世鎮教授的評語是:“王啟華教授主編的新著,在文獻的海洋中勤于積累,博覽約取,厚積薄發,針對性強,突出了臨床聯系要點,為解答臨床出現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十分良好的解剖學參考資料。”兩書除我校用作教學和實驗教科書和參考書外,還被中南地區、華東地區、臺灣省的部分教師、醫療工作者用作科研和教學資料,也有省內外讀者來信求購兩書。
5 科研成果促進了基礎醫藥學“產學研”基地建設,“產學研”基地反哺教學
教學團隊目前已形成了“科研成果促進產學研基地建設,產學研基地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模式。教學團隊的所有科研研究所向優秀本科學生和研究生開放,為他們提供優質軟、硬件研究平臺,鼓勵他們參與科研項目。近三年,有200多名本科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這些學生畢業后多數進入研究生學習。教學團隊建立的“人體科學教育中心”基地是為了落實我校“以藥為主、醫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特色,同時輻射廣州大學城,實現資源共享,構建廣東文化強省要求,發揮自身擁有的知識產權而構建起來的一個研究中心。人體科學教育中心目前已成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子基地、廣東省解剖學會科普教育基地、廣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我校基礎醫學教學團隊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沖破了醫藥院校以往長期存在的教學、科研、育人“三張皮”相互脫節的舊局面,形成了三者緊密結合的良性循環的新機制、新功能,真正做到了以教學為中心、以科研為根基、以育人為目的,教學帶動科研、科研促進教學,并同時為育人的根本目標服務,獲得了教學、科研、育人三豐收。這是在改革中取得的十分有意義的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陳世平,彭瑤,譚偉.高校教學團隊的建設與管理[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2(6):78-79.
[2]李陳華,王鳳.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及其對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7,14(2):28-30.
[3]王旭.互補中的穩定與耗散中的平衡――試析“互補理論”與“耗散理論”在新時期高校人才隊伍建設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07,12(14):121-122.
[4]蘇全有,閻盛國.地方高校如何弱化師資流失中的負面影響[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14(3):95-96.
[5]鄭文杰,向清祥.堅持走“科研促進教學 科研深化教學”之路[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21(11):73-74.
爭 鳴
表揚、批評、獎勵、懲罰,孰是孰非
――從“三好學生”評選說起……………… 1―4
“冷”與“熱”:由學生“情感冷漠”引發的思考
………………………………………………… 2―4
讀經:繼承傳統還是適應時代
――社會變遷背景下對讀經問題的重新審視
………………………………………………… 3―4
蒙塵的愛:在歷史和記憶之間
――一位英國青年和六十多個中國孩子的故事
………………………………………………… 4―4
在理想與現實、絢爛與平淡之間
――關于人生追求的思索
………………………………………………… 5―4
死,還是不死,這是一個問題
――對哈爾威船長、項羽、譚嗣同三人生死抉擇的探討……………………………………………… 6―4
評 論
“慢生活”運動背后的反思………………………… 7―4
再讀“五四”
――爆發90周年紀念筆談………… 8―4
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時代追問…………………… 9―4
當負責任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10―4
活著就是愛
――對特蕾莎修女的懷念與思慕…………… 11―4
網絡時代:一句話的能量………………………… 12―4
明德講堂
樸素的情感………………………………… 黃 宏1―9
企業文化對人生的啟示…………………… 徐井宏2―8
在藍天白云間書寫忠誠…………………… 陳 儼3―9
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一位外交官的成長歷程…………孫玉璽4―10
用相機點亮希望
――我和希望工程的不解之……… 解海龍5―9
藏書•讀書•品書…………………………… 熊光楷6―9
歷史的天空
――一位歷史老師與學生們的心靈對話
………………………………………… 紀連海7―8
評足球•品人生………………………………劉建宏8―8
飛天:一個民族的崛起之路……………… 楊利偉9―8
我的漫畫情結………………………………蔡志忠10―9
母語的消退與認同危機………………… 陳家琪11―10
如何成為一名好教師…………………… 袁振國12―10
學術•研究
理論經緯
當前英國國家課程體系中的中小學道德教育內容及特點……………………………………………楚 琳1―23
美國的“社會―情感教育”及啟示………劉桂秋1―27
對話:德育課程改革三十年……藍 維 高德勝4―14
哲學釋義學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釋義
…………………………………………王 杰4―20
道德與人之間關系的現代轉向……………楊 超4―23
面向身體關照的道德教育…………………陳麗娜4―27
不同情緒喚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研究
……………………肖前國 李征瀾 余 林4―31
論德育與非德育、反德育…………………鄭 航5―14
論個體道德理性價值及其培養……………冉亞輝5―19
理性主義與道德……………………………朱忠良5―22
當代德育的知行性反思……………………王少敏5―28
經濟學意義上情感性道德教育的學理分析
…………………………………………鐘曉琳5―31
道德、教育科技與人類學習………………但昭偉6―14
談以人為本的集體主義……………………王黎靜6―19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啟示………………張洪華6―23
對道德可教的辯護及道德教學的限度……王 囡6―26
論美育的心育功能…………………………顧 頡6―31
信托責任與德育…………………汪昱雯 張 成6―34
倫理型學校呼喚道德領導…………………程 勇8―13
走出德育量化管理的誤區…………………劉 彥8―17
學校空間的德育特征和影響………………徐敏娜8―20
基于課堂情境的價值觀教學……姚林群 陳麗華8―25
基于“童謠體驗”的小學生誠信教育探析
………………………………傅建明 馮玲麗8―28
學校誠信教育:內涵、視域與路徑………錢明明8―31
“道德”與“更道德”的區分之辯
――與陸有銓教授商榷……………但昭偉10―13
從價值澄清到品格教育:個人的歷程
…… [美]霍華德•柯申鮑姆 郭 冰 譯10―17
全球化進程中青少年理想人格的培育
……………………………………… 劉國強10―25
論網絡傳媒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
――從“國貨回潮”談起………… 梁明月10―31
影響青少年文化自覺的困境及其對策
……………………………………… 芮彭年10―35
重心與起點
――關于當代中國青少年道德建設的新思考
……………………………………… 孫抱弘11―16
美德觀與德育范式轉換………………… 范樹成11―20
反思制度化學校生活對學校教育的異化
…………………………… 杜 潔 屈 陸11―25
教學方式變革與直接德育課程的有效性
……………………………………… 孫智昌11―29
國內外中小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比較與啟示
…………………………… 劉 慧 曲 悅11―35
“賈君鵬事件”透射出網絡時代教育的使命
……………………………………… 張杰夫12―14
淺談媒體暴力對兒童、青少年的影響及干預措施
……………………………………劉桂芹 等12―17
對60年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認識
……………………………………… 卓晴君12―20
淺說“兒童讀經”的教育責任………… 楊啟亮12―24
中小學學生生活方式的探討…………… 馮建軍12―2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學思考
…………………………… 楊韶剛 劉 鵠12―33
學校德育“三要”……………………… 龍迪輝12―36
師道與師德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專業道德建設
――教師生涯發展階段的視角………楊啟華1―13
論師德規范建設中的問題與出路…………張寧娟1―19
公民教育
文化傳統的預制性與公民教育
………………………………李 萍 童建軍2―12
公民教育社區服務活動課程探微
………………………………鄒雙武 潘洪建2―19
從志愿者行動看公民教育…………………劉晉芳2―23
論批判力教學………………………………單文經2―26
培養公民的教育:關于課程與教學法的問題與爭議
…………… [英] Alex Moore 林子斌 譯2―31
東方道德傳統
《新三字經》旋風之反思……… 李榮安 何志恒3―13
儒家民本觀…………………………………周桂鈿3―17
對新時代儒家道德教育合法性的思考……嚴從根3―20
“和”的含義及其對當代中國德育的啟示
…………………………………………汪鳳炎3―25
傳統童蒙教育對兒童道德養成教育的啟示
…………………………………………許瑞芳3―31
高校德育
大學生道德人格的時代征候及其教化……唐愛民7―13
大學生生態人格教育的內容、目標與原則
…………………………………………蔣保國7―19
大學生志愿文化及其德育功能……………余 藍7―2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的志愿服務…肖 浩7―27
高校短信文化流行現象的德育探究………張 琳7―29
廣告對消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逆反心理的啟示
…………………………………………譚穎華7―32
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教育筆談
關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責任主體性……鄭富興9―14
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朱西周9―16
關于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性……章 樂9―17
雷鋒精神的現代意蘊………………………扈中平9―19
高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優勢、困境和對策…席書旗9―25
教育中的懲罰
淺議教育中的懲罰…………………………董吉賀9―30
中小學教師懲戒權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 李 戩 等9―35
“懲罰大師”馬卡連柯…………………… 李 昆9―38
學校•行動
課程教材
談高中經濟生活教學中道德價值導向的落實
…………………………………………郭 林1―32
文化生活課“五步教學法”探討…………王 蘋1―35
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楊 靈2―52
凸顯思想性 強調實踐性 突出基礎性
――2008年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修訂對教學的啟示…………………………………………張云平2―55
巧用古詩文化解生活與哲學課教學難題
………………………………趙 昆 侍 青3―46
談新課改下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教學………楊政文3―48
簡談高中思想政治課綜合探究活動的推進
…………………………………………杜文艷4―39
簡談高中思想政治課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
…………………………………………許子林4―41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正確認識和處理三大矛盾
…………………………………………胡志橋5―34
談新課改下思想品德試題的設計…………郭瑞芬5―38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特點及應對……… 萬 佳6―41
教師的哲學品質與高中課改………………唐良平6―43
教師與新課程背景下的探究式學習………王 林7―46
初中思想品德課學習的開放性評價初探…高 波7―49
《經濟生活》“體驗式學習”中學習主題優化初探
…………………………………………戴 穎8―38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課教學的變化與不足
…………………………………………翁文珠8―40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政治生活》的主線
……………………………………… 吳少榮10―58
如果這樣教學《經濟生活》…………… 吳國英10―61
班主任論壇
讓不同方言共奏班級和諧樂章……… 王忠文 等1―52
舉輕若重與舉重若輕………………… 梁 明 等2―58
以情育情 率先垂范………………… 桂賢娣 等3―58
這事兒得問問孩子…………………… 何 捷 等4―54
給初中生講故事的藝術……………… 韋繼恒 等5―53
班級管理藝術漫談…………………… 張永銳 等6―52
我教孩子向“錢”看………………… 溫志旺 等7―62
讓生命之花在班級建設的天地間綻放……李家成7―70
一句話的風波………………………… 杜 欣 等8―53
故事中的班級管理智慧……………… 胡元華 等9―57
班主任撰寫綜合素質評語“三法”
……………………………………周建平 等10―47
做真實的班主任………………………馬彩云 等11―56
我的一天班主任生活…………………馬 嵐 等12―50
專題報道
“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正式開課
――訪北京市教委德育處關國珍處長
………………………………………本刊記者2―37
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劉 玲 陶禮光2―40
“社會大課堂”在區縣………… 孫 陸 劉 燁2―44
北京十二中:走進博物館來考古…………楊冬梅2―48
汽車尾氣治理情況調研…………北京市京源學校2―50
“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積極心理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虞蓉蓉3―34
培養積極心理之“陽光教育金點子”
…………………………………… 吳友紅 等3―39
平實:德育的追求
――對浙江省長興職教中心德育工作的真實感受
………………………………………本刊記者4―34
探尋“生”的意義
――就“三生教育”采訪云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本刊記者6―37
抓住時機,大力推進中職德育工作
――訪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德育處劉寶民處長………………………………………劉 燁7―34
解讀中等職業學校《心理健康教學大綱》
――訪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研究所俞國良教授
…………………………………………孫 陸7―37
讓每一個學生“精神成人”………………劉新成7―40
錘煉心靈的工程
――武漢市漢陽區教育局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掠影…………………………………趙 煦 謝銘德8―33
“批評”出來的問題………………………劉 燁10―39
解讀《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
………………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負責人10―44
學科德育
讓每一個學生成為課堂親歷者……………于世華1―40
“走向成熟”選修課育德活動方案……… 葛立慈1―43
當學生的實驗數據“準確無誤”時………權廣仁1―46
勾股定理:數學學科德育的重要載體……張維忠8―46
讓學生心中綻放人文關懷之花
――以《一碗陽春面》教學為例……周來宏8―49
班級建設與語文課程的融合………………周玉敏8―51
杏壇巡禮
南開校風建設揭秘…………………………項紅專1―48
蘇州中學的中國文化教育傳統……………周 勇5―41
百年澄衷的民族精神教育…………………李 琰9―42
在綠色中飛翔
――探訪深圳市南油小學的綠色發展之路
…………………………………………李 輝9―45
為了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長…………陳 音 等10―54
追尋梅韻 涵養“梅德”……………… 李保明11―46
“六個一”德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牛懷德11―49
“為時養器”的探索之路…………………唐洪波11―50
教研之窗
思想政治學業水平測試中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探析………………………………………顧潤生3―50
提高思品課實效性的六個“注重”………韓秀梅3―53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三個關系………廖光華3―55
故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傅志紅6―46
別樣的德育…………………………………班建武6―48
小學品德課有效性教學……………………鄧正平6―48
故事《小山的手表》提示的心理學問題…張曉春6―50
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周曉英7―52
品德課堂及時評價的問題………劉艷玲 宋 璐8―42
讓無痕德育走進課堂………………………樓江紅8―44
也談無痕德育
――讀樓江紅《讓無痕德育走進課堂》
……………………………………… 陳桂生11―39
小學品德課堂交流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謝林燕11―42
教材序列≠教學流程
――一節品德與社會公開課的反思
……………………………………… 黃元虎12―40
品德課因寓情于境而生動……………… 姜 勇12―43
教師成長
中小學班主任工作十大心理偏差及其預防
…………………………………………李 濤4―43
優化學生對班主任的第一印象
………………………………王志洲 程 遜4―46
“兒童心目中的好教師”及其啟示………張鐵道10―62
都是表揚惹的禍………………………… 袁先全10―65
主題活動
山區小學生活化德育的實踐………………劉勇武4―49
推進農村學校溫馨教室建設……胡 誠 徐暉4―52
“毛衫文化”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張國佩 陸伯良7―54
基于學生成長需要的系列活動……………郭玉琴7―57
架設“心靈之橋”,構建和諧家園
………………………………劉筱青 沈小雯7―60
節假日:學生生命成長的節點……………許嫣娜9―49
“以禮立人”的思考與實踐……………… 趙辛辰9―52
課例精選
“商品的故事”課堂實錄………………… 彭燕芬5―47
“讓我走進您,爺爺奶奶”課堂實錄…… 周小娟5―52
立足機制目標 突破情感障礙 創設美麗德育
――“商品的故事”“讓我走進您,爺爺奶奶”有感……………………………………………班建武5―50
心理健康
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舉隅
生命線上的成功/非言語的感情交流/家庭樂趣
………………………………………………… 9―54
淺析學校心理輔導工作的德育功能…… 陳爾財12―45
一位“酗煙”學生的治療……………… 繆仁票12―46
三種不良性格的成因及心理調適策略… 顧利華12―48
師說心語
你們應當有一顆不同反響的心………… 王 涌11―53
把美好留給母校,讓回憶成為自豪…… 丁澤巖11―54
三載寒窗苦讀,今朝雄鷹展翅………… 柳瑞華11―55
社會•視角
教子有方
初中:網癮的高發期與親子關系的危機期
…………………………………………孟育群1―60
少年網癮的家庭行動對策
…………………………………………李書華1―66
撫育者說……………………………………梅仲孫2―73
盧梭談父母職責……………………………袁傳明2―74
我和女兒的故事……………………………姚霞珠5―66
和孩子一起成長……………………………芮彭年7―76
嬰兒依戀感的形成和撫育者的關注………梅仲孫9―69
道德觀察
青少年郁悶談………………………………羅伽祿1―69
有點佛家想法也許是好事…………………張志坤1―71
后思想時代:用“表演實踐”證明自己是人
――“行為藝術”與“天問”………畢世響4―69
良華家教
家庭教育的一百個信條……………………劉良華2―66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劉良華3―67
家庭教育中的“性格―身體本位”………劉良華4―62
父母如何陪伴自己的孩子…………………劉良華5―61
兒童的秘密…………………………………劉良華6―61
站在孩子這邊………………………………劉良華7―71
早期智力開發越早越好嗎…………………劉良華8―61
如何培育九歲前后的孩子…………………劉良華9―65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劉良華10―67
把“自食其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
……………………………………… 劉良華11―64
給中國家長的閱讀建議………………… 劉良華12―62
古風今談
漫談春節中的道德意蘊……………………熊坤新2―76
和諧身心 道德清明
――清明節傳統道德內涵賞析
………………………………柯 玲 高倩藝4―73
端午鉤沉話道德……………………………劉新成5―71
月圓人圓 天地同圓
――中秋節道德意蘊漫談………… 王 穎10―75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長
――重陽節道德意蘊漫談………… 丁 波11―75
一家之言
關于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一條建議…………吳康寧3―72
我的班規誰做主?…………………………劉次林3―73
我看抗震精神………………………………錢 遜5―68
生命的最高價值之我見
――從殘疾人的價值說起……………張正江5―69
風物長宜放眼量……………………………楊叔子7―78
本分與境界…………………………………張文質7―79
文化自覺與中國教育………………………王殿卿8―71
中西方道德教育差異之我見………………魏賢超8―74
教師懲戒之“惡”源于何處
――也談教師懲戒的失控與規制……劉繼萍9―75
“榜樣”:被修飾了的校園模具………… 武秀霞9―78
廣告新聞:違法失德誰之責
…………………………… 陳力丹 周宇博11―69
傳媒,你的責任感哪里去了
――從傳媒娛樂化談起…………… 傅守祥11―71
教育不能太功利………………………… 張志坤12―69
學校管理無信不立……………………… 薛 強12―72
成長密碼
夫妻關系和為貴……………………………劉長海4―66
做父母不當家長/結同盟不做對頭………劉長海6―66
品德培養要抓住關鍵期/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
…………………………………………劉長海8―65
讓孩子親近讀書/讓孩子遠離電視…… 劉長海10―71
培養孩子的“野心”/ 給予孩子適度的愛
……………………………………… 劉長海12―65
社區驛站
論社區德育活動的開展……………………吉成名3―76
社區教育與人的社會化……………………秦 鈉3―79
論社區德育功能的發揮……… 劉愛霞 周嘉方11―72
思想空間
誰來教育我們?
――道德涅與人類的眼睛…………畢世響6―68
道德是幽靈
――兼論“德育”的吊詭……………畢世響8―67
在道德中死,在道德教育中重生
――人的輪回……………………… 畢世響10―78
道德與教育的祭壇意義………………… 畢世響12―76
人物•讀書
道德人生
王孝文的雷鋒情結……… 史 群 汪 琪 諸 琳1―72
草原之子
――記“希望旅程”公益組織創始人塔林夫
…………………………………………姜海燕4―78
用生命影響生命
――記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校長吳
………………………………………本刊記者5―76
留美往事
――訪著名經濟學家黃范章………本刊記者6―73
撿瓶子的母親………………………………閆 濤6―78
小米山之光
――記云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健康村小學代課教師彭紹貴………………………………………陳開心7―80
創建文化校園,演繹感動人生
――訪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學校長徐建平
…………………………………………吳曉燕8―76
懷念昆明小英雄劉清蓮……………………付亞丁9―82
拿什么回報你,我的恩師?…………… 辛曉明10―83
特蕾莎嬤嬤,一盞點亮窮人生命的燈
……………………………………… 吳曉燕11―77
真情季羨林……………………………… 蔡德貴12―79
共讀時光
和艾伯斯坦一起感受呼吸的美麗
――《善待自己》讀后感……………王碧蓉1―75
有一種感動在生命里流淌
――讀《生活在癡迷之中》有感……劉海燕2―80
心有多大,孩子們的舞臺就有多大
――讀《梨一樣的蘋果》有感………尚海濤3―84
接納孩子的情緒,走進孩子的心靈………吳海燕4―83
論《禮記》的德育思想……………………吳點明5―80
談尊重兒童早期的個性表現………………吳海麗6―79
談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有感
………………………………程彩娟 程立海7―86
如何使每個人都享受教育
――讀羅伯特•哈欽斯的《學習社會》有感
…………………………………………喬衛麗9―83
讓德育走向自然
――來自《愛彌兒》的啟示……… 許瑞芳11―85
床頭之書――《菜根譚》……………… 陳開心11―89
經典導讀
淺說《禮記》師表論
――《坊記》解讀……………………畢 誠8―81
淺說《禮記》師表論
――《表記》解讀(之一)……… 畢 誠10―85
淺說《禮記》師表論
――《表記》解讀(之二)……… 畢 誠12―82
隨筆感懷
城里的孩子和山里的孩子…………………付亞丁1―77
對生命的愛和思索…………………………程玉明1―78
學校社會化行為對德育的消極影響………夏玉欽1―79
論立志………………………………………王海明2―84
學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懲罰嗎………………章 樂2―88
尊重,從記住他人姓名做起………………馬志響2―90
“菜鳥老師”攜時尚走進學生的多彩天地
…………………………………………高雪鷗3―86
師生無恩卻有情……………………………林 奇3―88
幫學生把快樂找回來………………………向3―89
村學里的青澀歲月…………………………馮秀蘭4―85
教育中的“寶塔糖”………………………吳友智4―86
我們應該留給孩子什么樣的財富…………呂 4―88
15元的教育和29元的教育……………… 龐捷敏5―84
又見姜飛……………………………………鄭清建5―86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從晏子進諫看教師批評的藝術
…………………………………………毛志高5―88
從《種樹郭橐駝傳》看育人之術…………存少輝6―82
老師,莫讓比賽變了味…………徐化美 孔 波6―84
那天早晨,我學會了寬容…………………楊冬雨7―88
閑話讀書、寫作和好人……………………劉鐵芳7―89
“尋找”三位教師………………………… 何 杰8―85
責任是天……………………………………張樹文8―86
做一株會思考的蘆葦………………………宮鳳華8―88
凡人的讀書樂………………………………劉炳艷8―89
懲罰的藝術…………………………………葛延芬9―86
永遠放你在心上
――寫給我的高三(6)…………… 毛志高9―87
久違了,紅“言”頌…………………… 達 度10―89
“挽救桌”和“禁閉房”
――從美國懲罰學生手段談起…… 王有鵬10―90
你以為你是誰?………………………… 劉思明10―91
成果•動態
課題推介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結構分析與測評系統開發
…………………………………………蔡圣剛1―81
教師心理健康及其對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影響研究
…………………………………………金東賢1―82
公民教育的民族性研究……………………臧 宏2―92
北京奧運會對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張翠蘋2―93
以核心價值觀反思為基礎的學校文化建設研究
…………………………………………劉長海3―91
全球化、文化變革與學校道德教育的文化使命
…………………………………………唐漢衛3―92
大眾文化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及教育對策研究
…………………………………………傅守祥4―90
網絡文化境遇下我國中小學校道德教育的變革研究
…………………………………………張茂聰4―91
民俗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研究……… 柯 玲 等5―90
高校“德育為先”的理論、實施及評價研究
…………………………………… 姜樹卿 等6―86
大學生道德人格特點及其教育干預研究
…………………………………… 楊文華 等7―90
兒童青少年人格發展機制與干預研究
…………………………………… 楊麗珠 等8―90
幼兒情緒能力培養研究……………… 王 芳 等9―89
地區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
……………………………………舒敏勤 等10―92
親子關系與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行為遺傳學的分析
……………………………………王美萍 等11―90
中等職業學校創新德育模式研究……匡 瑛 等12―86
信息廣角
東南亞三國思想道德教育考察報告………劉驚鐸1―83
《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的制定之路……… 馮婉楨1―85
公眾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意見精選………………… 3―93
“校家同創”德育英才
――江西省撫州市實施中小學德育“校家同創”工程紀實……………………………顧勝和 鄧高平4―92
特色辦學 德育為本
――“中美高色辦學研討會”之德育研究述評…………………………………………本刊記者5―91
學術動態
香港政府公民教育政策的演變趨勢
――從“疏離的子民”到“積極參與的公民”
………………………………王世偉 曹彥杰6―87
弘揚奉獻精神 志愿服務社會
――北京四中青年志愿服務的思考與實踐
…………………………………………馬 越6―90
論杜威的學校道德教育目的觀……………王洪明7―91
融心融力融智,共生共振共榮
――南京市鼓樓區班主任隊伍專業化建設
…………………………………………儲 紅8―91
閔行區中小學生命教育課程與模式的探索
…………………………………………龍一芝9―90
德育資訊
匈牙利開展環境教育/新加坡的國民教育……… 6―93
澳大利亞開展和平教育/新加坡明年試行“藝體陶冶計劃”……………………………………………… 7―94
歐洲的消費者教育/歐洲的跨文化教育………… 8―94
香港教育局開設通識教育網上資源平臺 等…… 9―93
區域經驗
在“經歷”中成長
――四平市實施“經歷教育”紀實
……………………………………… 牛立堅10―93
南京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 南京市教育局11―91
城市化進程中德育區域推進策略的探索
……………………………………… 韓園林12―87
觀點集萃
德育人本化:理論基礎的現實訴求
…………………………………… 楊 超 等1―87
從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 尹學朋 等2―94
西塞羅對希臘晚期三大倫理體系的批判
…………………………………… 王曉朝 等3―94
論休謨的德性效用價值論…………薩•巴特爾 等4―94
公德及其教育………………………… 劉次林 等5―95
教育的原點:育人…………………… 魯 潔 等6―94
解讀作為美德的感恩德性…………… 陳愛華 等8―95
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若干問題……… 豐子義 等9―94
以人為本的“道德資本”……………尹明濤 等10―95
生態文明:當代公民文化建構的重要領域
……………………………………黃湘蓮 等11―94
論賽博空間的道德實踐………………蘇令銀 等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