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遺傳學檢測市場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檢測市場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遺傳學檢測市場

        第1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將兩毫升的唾液寄給一家基因檢測公司一個月后,35歲的王先生第一次獲知了自己有患高血壓的風險。

        在此之前,他每年的體檢均顯示“一切指標均在正常值范內”,但來自基因檢測的結果,依然使他決定在未來減少對鹽的攝入量――“您的12號染色體上的基因GNB3中,編碼了一種信號物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偶聯受體是一種信號分子,與腎臟對鈉離子的吸收、排除有關。這個基因上的點位rs5443由于某種變異,改變了G蛋白受體信號,使腎小球更傾向于對鈉重吸收,導致鈉排出體外較困難,因此增加了患高血壓的風險”。

        王先生對于僅花費不足千元,便能完成的基因檢測感到興奮――事實上這種有別于常規體檢的大眾的消費級(DTC)基因檢測手段,目前正成為國內健康消費市場的新寵。

        但是在缺乏政府監管的情況下,屬于商業與醫療交叉范疇的消費級基因市場,仍處于“野蠻生長期”。

        消費級檢測迎來風口

        每個人都有30億對堿基代碼,這些代碼構成了每個人獨有的基因數據。基因檢測,就是解密個體的基因特性,翻譯出每個人的生命密碼,以了解自身的體質特征。

        有別于醫學臨床級基因檢測,消費級基因檢測的受眾是普通大眾。消費者往往只需通過互聯網下訂單,將口腔拭子或唾液放置于特制試管中,并寄回至實驗室。幾周后,他們就能獲得包括親子鑒定、血緣測定以及遺傳性疾病和特征鑒定等基因分析結果。

        就檢測方式而言,主要通過對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計算。全基因組關聯研究是一種檢測特定物種中不同個體間的全部或大部分基因,從而了解不同個體間的基因變化有多大的方法。這些研究通常比較兩組參與者的DNA:有疾病的人(病例)和相同條件的無該疾病的人(對照)。如果在患者中某基因型的變異很頻繁,那么就說明該變異與該疾病“相關”。

        在全球眾多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中,美國公司23andme最為著名,其因推出99美元的基因檢測項目而迅速占領了美國的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在獲得最新一輪融資后,23andme的市場估值突破了11億美元。

        而在2017年的4月6日,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FDA)宣布批準了23andme針對10項疾病的基因健康風險測試(GHR)。這是FDA批準的首個消費級的遺傳測試。

        在國內,與23andme有相似業務的基因檢測公司眾多。位于成都市天府軟件園內的“23魔方”是其中之一,在成立兩年后,該公司已經獲得了數輪融資。

        23魔方CEO周坤稱,國內的消費級基因檢測最早出現在2004年,隨著全基因測序成本不斷降低,迎來了爆發期。

        周坤預計,未來5年,全基因測序成本可能下降到700元人民幣,國內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將迎來真正的大爆發時期。

        目前國內各種基因檢測公司的數量超過200家。同時,在國內多個省市提出將生物醫藥作為新興產業培育對象的背景下,一些市場評估機構提出了“基因檢測市場萬億產值”的規模。

        無所不能還是過度營銷?

        “基因檢測是很有趣的事情,我從未了解到自己身體有如此多的秘密。”王先生說。他還通過這次的基因檢測,得知了自己血脈中有苗族、傣族甚至畬族的屬性,也了解到自己能喝酒,是因為兩個等位基因的突變,使代謝加快數十倍,導致不會因為乙醇的堆積而中毒。

        事實上,在決定由這家公司做基因檢測之前,王先生在網上也查詢過多家同類型公司,也正是由于詳細的查詢,使他一度對這個行業檢測的可靠性有所懷疑。

        “很多公司推出的產品包括通過基因檢測未來患癌癥的可能性,甚至將婚戀、小孩興趣愛好、抗霧霾能力等都納入其中,給人的感覺是基因檢測無所不能。”王先生說。

        龐大的基因消費市場潛在規模,讓各路資本看到了其中的商業潛力,大量夸大基因檢測效果的營銷開始出現。

        通過百度、淘寶進行“基因檢測”的關鍵字檢索,發現眾多消費級基金檢測公司的廣告信息。

        周坤表示,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行業的進入門檻并不高,這導致了行業內良莠不齊。該行業進入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第一種是購買基因檢測儀器,自建實驗室;第二種是成為商。

        “目前國內大部分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都是商類型,他們的投入并不大,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容易出現夸大基因檢測效果,以及違規營銷的情況。”周坤稱。

        北京鑫諾美迪基因檢測技術有限公司CEO劉沛則表示,消費級基因檢測和臨床級基因檢測有本質的不同,“消費級不在乎技術可靠性、檢測準確率,主要依靠產品設計,讓消費者有興趣買單”。

        周坤稱,“很多消費級基因公司,類似一個中介機構,連一個分析基因數據的人都沒有,他們通過加盟商的形式,進入這個行業”。

        從另一種層面看,周坤認為,這也是由于傳統的基因檢測主要為科研機構自建,他們的長處在于研究實力強,但在市場營銷和產品渠道方面并不精通,因此也主動將檢測業務外包給銷售商。

        “市面上很多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都屬于貼牌性質,即最終報告源于同一個檢測機構,僅品牌不一致。”周坤稱。

        并非100%準確

        劉沛提醒稱,從臨床醫學研究角度看,基因研究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且人體功能結構變化,影響因素眾多,并不單由基因決定,他認為,通過消費級基因檢測,去評估未來是否有患癌癥等病癥的風險,是不具備說服力的。

        周坤認為,目前一些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所宣傳的可以通過基因檢測,測試婚戀、測試性格、測試未來職業等,也并非空穴來風。

        “有一些項目是有國外研究文獻可查的,但國外在基因研究領域的文獻質量參差不齊,國內這些公司引用這些不嚴謹文獻的主要目標,是出于銷售考慮,而并沒有從嚴肅的醫學角度考慮。”

        周坤稱,基因檢測與體檢的區別在于,前者不能檢測已有疾病,僅能從統計學角度分析,某一個基因有造成人體患病的可能性。

        以糖尿病為例,周坤表示,盡管糖尿病主要是遺傳引起,但是最終成因很復雜。基因檢測出一個消費者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只能代表從遺傳學角度觀察,消費者的某基因是影響高血壓產生的一個因素,來自大量樣本的統計學分析。

        但這并不能代表該消費者真的可能患糖尿病,因為人類對基因的破解不到20%,很多方面都是未知數。

        但是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從遺傳學角度將具備高風險,但到最后是否會得病,沒有明確的證據,兩者不是100%的因果關系。

        第2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關鍵詞:基因檢測;醫學檢驗;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O6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12-0281-04

        1引言

        人類的各種疾病基本都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其中的遺傳因素指的就是基因。人類了解生物的基因信息,讀懂生物的基因密碼的途徑主要靠基因檢測技術來實現,所謂基因檢測技術就是通過血液、體液或者是細胞對基因進行檢測的技術。現階段比較普遍的基因檢測有以DNA為檢測對象的Gene test和以DNA、RNA、染色體、蛋白質等各種遺傳物質為檢測對象的Genetic test(s)。一般討論的基因檢測技術都是指專門針對DNA的Gene test基因檢測技術。本文討論的也是指專門針對DNA的基因檢測技術。

        2基因檢測技術的應用

        基因檢測技術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主要應用在致病基因攜帶者篩選、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食品物種基因判定、犯罪及血緣關系身份認定等領域[1],目前開展的最多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基因疾病診斷和疾病預防性基因體檢

        基因疾病診斷是指用基因檢測技術檢測可能引起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目前國內應用最廣泛的基因檢測是胎兒遺傳性疾病檢測、新生兒遺傳疾病的診斷和某些常見病的輔助診斷。通過基因檢測技術能夠做出準確診斷的遺傳性疾病現在已達到1 000多種。

        基因檢測可以診斷疾病,也可以預測疾病風險[2,4]。抽取被檢個體的一小管血,就可以準確預知檢測者未來可能存在的健康風險,如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醫學研究也證明,在可預防疾病的各種風險中,有20%與基因有關。像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癥等困擾人類健康的這些主要疾病,也都與基因相關(5)。但因為基因疾病診斷除了有提前預知疾病風險的積極意義,還涉及檢測者心理負擔及家庭倫理等社會問題,國家已經出臺相關政策規范約束基因檢測在臨床上的應用。

        2.2DNA基因親子鑒定和犯罪基因信息的認定

        親權鑒定方法在過去有過很多種,目前被認為最準確的就是DNA親子鑒定。如果小孩的遺傳位點和被測試男子的位點(至少1個)不一致,那么該男子便100%被排除和小孩有血緣關系,也就是他絕對不可能是孩子的父親。如果孩子與其父母親的位點都吻合,就能得出親權關系大于99.99%的可能性,即證明他們之間的血緣親子關系。同時DNA分析也為法醫物證檢驗提供了科學、可靠和快捷的依據,作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術手段,物證鑒定從個體排除過渡到可以作為同一認定的水平就是通過DNA分析完成的。在案件偵查過程中DNA檢驗可以為兇殺案、殺人案、致孕案等重大疑難案件的偵破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直至最終鎖定罪犯。隨著DNA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DNA標志系統的檢測有望成為案件偵破的殺手锏。

        2.3基因食品物種鑒定

        食源性病原菌污染、農藥及獸藥殘留,食品摻假等是目前食品安全中普遍被關注的問題,傳統的經驗判斷、感官鑒別都會有一定的失誤。通過基因來鑒別生物物種才是最具權威、科學性和準確性的方法[6]。鑒定食品物種可以采用基因檢測技術快速準確地分析出食品中含有的全部動植物原料成分,不僅如此,該技術還能對同一種原料的不同品系進行精細區分,甚至可以追溯到特定的生物個體。在基因對食品物種鑒定過程中,基因檢測技術具有獨特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特異性好;②靈敏;③快捷。目前基因檢測手段食品成分的物種鑒定,主要用于動物源性食品,植物源性食品,高附加值食品如燕窩,冬蟲夏草等,特殊深加工食品如食用油等。

        3基因檢測技術在國內行業的發展現狀

        基因檢測在我國的發展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正在越來越快速,其發展現狀可以通過國內最大、最規范的幾家基因公司的發展狀況來反映。中國的基因公司數量眾多,但實力強大的主流公司只有華大基因、貝瑞和康、安諾優達、達安基因、諾禾致源、百邁克、凡迪生物等,數量不超過十家[7]。在1999年,基因產業又添新成員――華大基因公司,該公司的核心人物全部來自人類基因組的中國部分。目前員工數量超過5 000人,最近幾年公司的收入規模已經達到10億元級別。該公司業務范圍廣泛,幾乎囊括了其余公司的所有業務種類。而行業中其他各基因公司所涉及的業務范圍都沒有明顯差異,他們主要靠的科技服務和醫學服務的收入起家。華大基因公司業務涉及面廣,主要包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輔助生殖、單基因病、新生兒篩查、腫瘤個體化治療、遺傳性腫瘤篩查、心血管病篩查、血液病篩查等項目。無論從測序儀器還是人才儲備來說,都是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的老大。而同行中貝瑞和康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和科技服務,很少涉及其他領域,在中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技術這個行業中只有華大基因的市場占有率高于貝瑞和康。

        目前國內基因檢測行業發展有如下特點。

        3.1推出了自己的測序儀,逐步打破了國外的壟斷

        世界測序儀市場很長時間是由Illumina和LifeTech這兩家美國公司壟斷的。2013年的測序儀市場份額的91%被這兩家美國公司所占有。其中Illumina占比達到53%,LifeTech占比38%。而現在Illumina、LifeTech兩家公司在市場上的的壟斷情況正在被中國自己的測序儀逐步打破。美國基因檢測儀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于2013年3月被華大基因收購了。其中測序儀是由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制造負責生產制造,他們正在推出不同型號和不同用途的產品。目前基因檢測設備的國產化問題已率先得到了解決,而且,該公司生產的基因檢測設備比較便宜,價格僅僅是進口設備的1/3到1/6。目前測序儀全球分布的熱點區主要在中國的深圳(主要是華大基因),南歐,西歐和美國。

        華大基因測序儀BGISEQ-1000,BGISEQ-100已經上市,一定程度上削減了Illumina、LifeTech公司的份額。在國內,除華大基因外,諾禾致源公司也具備生產基因測序儀的資質。同時,也不乏有些公司合作生產適合中國市場的測序儀,其中就包括達安基因與LifeTech合作、貝瑞和康與Illumina合作等。這一系列舉措使美國在國際測序儀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巨大挑戰。

        此外,國外公司對該產業上游包括的與基因測序相關試劑、耗材、軟件等并沒有形成壟斷,國內廠家完全有實力生產其中的一些試劑、耗材。而與之相關的軟件開發更是中國的強項。

        3.2市場:從無創產前檢測技術向腫瘤、心腦血管過渡

        繼無創產前測序競爭開展數年后,國內的多家基因公司開始進入腫瘤市場,除華大基因外,安諾優達、諾禾致源等體量較小的公司也開始布局腫瘤市場[8]。目前中國市場上涉及腫瘤種類最為全面的腫瘤套餐正由華大醫學推向市場,該套餐的目標客戶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輔助治療、預后監控。

        安諾優達與華大醫學不同,該公司不追求腫瘤覆蓋種類,在發展初期,安諾優達專攻乳腺癌、卵巢癌等,因為這是女性易發腫瘤,并力求把這幾種腫瘤的檢測、解讀做精、做細,從而形成差異化競爭。

        諾禾致源甚至放棄了無創產前市場而將所有精力集中于腫瘤測序。在無創產前市場位居第二的貝瑞和康在2014年7月公布“無創單基因疾病檢測方法”,涉及到腫瘤領域,只是稱“該方法對腫瘤檢測領域同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在腫瘤測序方面尚不明朗。上市公司達安基因則于2012年推出了“TM15檢測”,該產品定位于早期篩查,并未涉及個體化治療。隨著基因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下一個較為成熟的產品應該是心腦血管基因測序,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數量成遞增趨勢,該疾病的致死致殘率并不低于腫瘤,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做到提前預防、早期發現是很有必要的。猝死預測是心腦血管基因測序包括的諸多產品之一,但目前各公司都未披露具體項目。

        國內各公司中,種類較多、技術較為成熟的還是屬于華大基因的心腦血管基因測序產品。

        以心源性猝死為例,在國內首屈一指的當屬華大基因子公司華大醫學,該公司可對5種與心源性猝死疾病相關的54個基因進行解讀。

        4亟待推出靈活開放的監管政策

        中國基因產業的監管滯后于產業和市場需求的發展。雖然各基因公司均在開展如無創產前業務等,但國家在2014年6月30日前沒有審批任何臨床類基因產品。

        目前,國內唯一獲得審批的臨床類基因產品是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深圳市將這一檢測及器械納入了醫保范圍。此外,2014年1月,國家食藥監總局明確將基因測序儀等3個產品界定為醫療器械:基因分析儀為Ⅲ類醫療器械管理的產品、測序反應通用試劑盒(測序法)為Ⅰ類醫療器械管理的產品[9]。

        衛計委在12月22日公布華大基因和達安基因為第一批高通量測序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單位,即將開展產前篩查與診斷專業試點。此前,個體化醫學檢測試點單位也在國家衛計委審核通過了,國家在2013年9月批準首批試點單位,從批準之日至今,國內共有三家具有國有背景的公司或機構獲批: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檢驗所和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

        國內的監管方式中深圳市走在最前列。深圳市的做法是由民營檢測機構檢測并出具報告,醫生依據獨立報告進行診斷,這也是借鑒美國LDTs(CLIA)模式(實驗室開發診斷試劑監管模式)。

        目前,從測序技術和市場需求層面看,基因測序已經做好了為普通大眾服務的各項準備,廣大消費者在此方面的需求也很強烈,值得一提的是測序技術在很多領域已得到科學的驗證,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篩查、腫瘤體檢、腫瘤個體化治療、心血管體檢等。隨著基因產業的不斷發展,亟待出臺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監管政策,其中,中科院院士楊煥明就強烈呼吁監管部門應該采取更加開放靈活的政策對待基因檢測。

        4.1無監管到叫停、再到試點申報

        (1)2014年以前,我國基因檢測行業基本被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兩家壟斷,基因檢測設備基本靠進口,基因檢測服務主要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而這一切均處于無監管狀態[10]。

        (2)2014年2月,CFDA和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通知,宣布包括產前基因檢測在內的所有醫療技術需要應用的檢測儀器、診斷試劑和相關醫用軟件等產品,如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監護、治療監測、健康狀態評價和遺傳性疾病的預測,需要經過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審批注冊,并經過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批準技術準入方可應用;已經應用的,必須立即停止[11,12]。

        (3)2014年3月,基因檢測被叫停一個月后,衛計委《關于開展高通量基因檢測技術臨床應用試點單位申報工作的通知》[13]。通知要求已經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且符合申報規定條件的醫療機構可以申請試點,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所在省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交申報材料,同時明確申請試點的基因測序項目,如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遺傳病診斷、腫瘤診斷與治療、植入前胚胎遺傳學診斷等[14]。

        4.2企業申報

        (1)國內龍頭企業的“兩手準備”。基因檢測行業中以貝瑞和康為例,目前國內企業通過CFDA認證,將基因檢測技術合法化,有兩種途徑可以走:一是按照衛計委規定,申報臨床試點。二是通過和Illumina合作(產品買斷貼牌模式),向CFDA申請注冊新型基因檢測設備。二者只要有一項通過審核,均可合法進行包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等基因檢測業務。與國外公司合作的“快速通道”。目前行業中如華大基因,貝瑞和康,達安基因等這些領頭企業,,都已經啟動了報批和注冊工作。與國外儀器生產商合作也是他們普遍采用的方法,通過授權或買斷產品,到國內貼牌的模式。運用這種模式申報與審批相對比較快。如果進展順利,國內這種儀器設備的正常審核時間約為1~1.5年,這種模式具體操作方法就是用國外的儀器及技術,但在申報CFDA時走的是國內的儀器設備通道。

        (2)外企入駐中國市場。外企入駐中國市場也有兩條途徑。一種模式申報的是國內的產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合作貼牌模式。另一種途徑是通過自主申報的模式,這種模式是為進口產品申報,首先該產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國國內走CFDA的進口申報程序,據了解,Illumina等外資公司也用這種方法在中國進行進口產品直接申報,但是所需時間會更長。

        5結語

        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的基因檢測技術必將帶來人類健康預防與疾病治療的革命。然而,我國乃至全球基因檢測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已跌破1 000美元,但對基因組的解讀、臨床大數據的積累才剛剛開始。技術在進步、政策在探索、市場在成長,我們需要給基因檢測這一對人類生活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技術一些耐心和時間,長期關注,幫助成長。

        參考文獻:

        [1]吳正荊,陶紅富.基因檢測技術國際專利文獻統計分析[J].情報雜志,2009,12(28):40~42.

        [2]劉林森.破譯個人基因賣大錢[J].世界科學,2003(1):16~18.

        [3]李曉云,高建,鄭文嶺.基于Web的基因檢測服務現狀分析[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0(12):108~111.

        [4]許林東,張偉.基因檢測服務在醫學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16(21):1888~1891.

        [5]吳超群.基因與基因檢測[J].中國優生優育,2007(1):14~18.

        [6]陳穎.基因檢測技術在食品物種鑒定中的應用[J].色譜,2011,7(29):594~600.

        [7]陸宇.基因檢測行業研究報告:推廣策略影響基因公司未來發展[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10-24.

        [8]陸宇.基因測序爭奪進入細分領域 腫瘤市場或掀激烈比拼[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9-19.

        [9]于小龍.基因測序重整上陣[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4,7(106):56~58.

        [10]聞宜.我國基因檢測行業的核心和現狀[N].醫療器械創新網.2014-9-1.

        [11]韓健.衛計委叫停基因測序的是與非[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4(214):22~23.

        [12]夏清逸.基因測序開放試點申請 全球最大設備商來華“公關”[N].第一財經日報,2014-4-23.

        第3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社會熱詞

        如今,“基因檢測”成為一個社會熱詞,一些商業機構打出頗具誘惑性的廣告語:“解碼生命秘密,預知未來健康”、“只要你的一滴血,甚至一點點口水,就可能預測你一生可能遭遇的疾病并加以預防……”“一口唾液,就能測出孩子的天賦。如果他有運動基因,他可能是下一個博爾特;如果他有音樂基因,你可能把他培養成肖邦……”開展“兒童天賦基因”檢測的某商業機構的廣告語是“別把天才放錯了位置!”這些機構推出了“基因體檢套餐”、“天賦基因檢測”、“美容基因檢測”、“家族性疾病風險預測”等項目,有的地方甚至將基因檢測作為高端體檢項目來推廣,類似金女士這樣做基因檢測的人越來越多,不少人慷慨解囊,去檢測自己是否有患遺傳疾病的風險。

        那么,基因檢測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真的可以準確預測未來疾病,甚至可以預知孩子的天賦以及未來的發展嗎?基因檢測與商業盈利混同在一起會不會有什么問題?

        來龍去脈

        那還是2006年,科學家繪制出人體所有23對染色體的完整基因序列圖譜以后,一些頗具市場眼光的企業開始進入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向顧客提供有償基因檢測。

        基因是什么呢?基因是DNA分子上攜帶有遺傳信息的功能片段,是遺傳信息的基本單位,是決定一切生物物種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生老病死,也在遺傳角度上決定人是否健康、靚麗、長壽等等。人的長相、身高、體重、膚色、性格等都與基因密不可分。基因檢測就是通過分析受檢者特定的基因序列,并根據這些基因序列與行為、生理活動和疾病的相關性,了解受檢者的遺傳信息以及患病風險。

        2013年,美國好萊塢影星安吉麗娜?朱莉通^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攜帶家族遺傳的一種缺陷基因,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風險較高,于是接受了預防性的雙側乳腺切除術。朱莉是國際影視界的大牌明星,影響力很大,她這樣做等于給基因檢測做了一個特大廣告,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這個項目。

        如今,基因檢測似乎成為一種“高大上”的新鮮事物。在某些發達國家,檢測基因、指導疾病預防比較火;而國內也在悄然升溫,有人把它稱作“科學算命”。據了解,目前國內“三甲醫院”和有的民辦體檢中心爭相開展基因檢測項目,基因檢測也成為各體檢中心招攬客源的一大噱頭。據說目前有一千多種疾病可以通過基因技術做出預測和診斷。

        除了實體健康機構有這個檢測項目以外,互聯網上有諸多基因檢測中心也做起了“基因檢測”的生意,要求在網上檢測基因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許多人之所以選擇通過網上進行基因檢測,是這樣更便捷、更具私密性。操作的流程是:上網選定基因檢測單位的網站,打開網頁,根據自己需要選擇檢測項目;選定項目以后,基因檢測中心將通過快遞方式將采樣包交轉購買人。購買人采樣后,將采樣包寄回,基因檢測中心組織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并給予個體化健康干預建議。

        商業動作大

        沒有人否認基因檢測的價值,它可以運用到新生兒檢測、遺傳病攜帶者的檢測、孕期基因檢測、法醫基因檢測。但是,上面提到的這些,都屬于預測性檢測。預測性檢測多半仍停留在學術研究階段。在基因檢測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商家比科學家先行了一步,他們盯住了社會上的特殊群體: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潛在的癌癥患者。

        最能夠吸引老年人的,是諸如高血壓、糖尿病、老年癡呆(阿爾茨海默病)等慢性病的基因檢測,相關機構會告訴你:攜帶高風險基因型的人,在同樣生活環境及習慣下,發病率高出常人數倍。但真實情況并非如此,以高血壓為例,《自然遺傳學》披露的研究結果顯示,某些獨特的基因位點,可能會影響高血壓的發病率。但是,它可能是幾百種基因互相糾結、環境因素累加、時間因素累加后的共同結果。

        預測患癌幾率是目前基因檢測的最大市場,也是國人最認可的項目。但是,癌癥的發病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大多數醫生都認為癌癥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與遺傳因素關系不大。以乳腺癌為例,大概只有10%的乳腺癌可以確切證明由遺傳因素導致。在已知的癌癥中,也只有5%至10%的癌癥是由遺傳基因引起的;這5%至10%的癌癥,預防性的基因檢測能告訴我們的也不多。況且,有了某種基因變異,也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罹患癌癥。

        有專家指出,各種所謂針對兒童的“天賦基因”檢測有兩個最大的漏洞,其一是故意混淆了統計學上的“關聯關系”與“因果關系”,有關聯不等于就是因果,檢測者把關聯說成了因果;其二是避而不談后天環境對人的重大影響。專家告誡,目前所有給孩子做的天賦基因檢測都是騙人的。

        隱憂不少

        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儀都是從國外引進的,由于基因測序儀產地不同,在使用方法和檢測標準上也各不相同。就是說,兩家基因檢測公司的儀器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有差異,一般人無從辨別查證。

        基因檢測行業在使用試劑、應用范圍等方面也混亂無章。不少基因檢測公司使用誘惑性語言進行的宣傳也明顯言過其實。

        在收費方面,基因檢測項目沒有收費標準,也沒有納入臨床檢測范疇,價格隨意性很大。

        基因檢測是新興的高精尖技術,對從業人員素質要求應該相當高。但現實狀況是很多剛從醫學院校畢業的、不能進入醫療機構從事臨床醫療的人在操作檢測。由于檢測過程不規范,往往導致檢測結果也不那么準確。

        第4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關鍵詞:湖北棉粕;湖北菜粕;益生菌群;脫毒

        中圖分類號:S8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5-3596-02

        畜牧業的規模化發展和對飼料營養的深入研究,導致市場對飼料原料的需求劇增。魚粉作為優質的動物蛋白其供應逐漸短缺,缺口越來越大,這就需要有新的蛋白源來填補動物蛋白的不足。植物蛋白中豆粕的產量最高、應用最廣,然而也存在供應有限及價格越來越高的問題。棉粕和菜粕等作為優良的植物蛋白源,具有蛋白質含量豐富、產量較高的特點,特別是菜粕中的蛋白質含量雖然比豆粕低,但是其氨基酸含量豐富,且蛋白質質量優于豆粕[1],能夠代替部分豆粕。然而棉粕和菜粕中的抗營養因子是阻礙其大量使用的瓶頸,如棉粕中的游離棉酚攝入過多會阻礙動物生長,導致其繁殖力下降[2,3];菜粕中的硫代葡萄糖甙、異硫氰酸酯、噁唑烷硫酮等有害的毒性物質可抗生物活性,能夠造成動物內臟器官的損害[4],這些缺點限制了棉粕和菜粕在動物飼料中的廣泛應用。本研究采用成熟的發酵方法,選擇篩選出的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的混合益生菌群,比較其對湖北棉粕和菜粕的脫毒效果,旨在利用這些益生菌群降低湖北棉粕和菜粕中的有害物質,提高湖北棉粕和菜粕的應用范圍。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湖北棉粕和菜粕由武漢明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湖北棉粕的粗蛋白質含量為41.0%,湖北菜粕的粗蛋白質含量為36.4%,檢測方法為GB/T 6432-1994。

        1.2 試驗方法

        菌種是由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組成的混合益生菌群,發酵工藝為武漢明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工藝。

        1.3 檢測方法和脫毒率計算

        游離棉酚的檢測方法按照GB/T 13086-1991進行;硫代葡萄糖甙的檢測方法為氯化鈀法;異硫氰酸酯(以丙烯基異硫氰酸酯計)的檢測方法按照GB/T 13087-1991進行;噁唑烷硫酮的檢測方法按照GB/T 13089-1991進行。

        脫毒率=(原料中有害物質含量-發酵后樣品中有害物質含量)/原料中有害物質含量×100%。

        1.4 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進行t檢驗,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2 結果與分析

        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的混合益生菌群處理湖北棉粕和菜粕前后其抗營養因子的含量見表1。由表1可見,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的混合益生菌群對湖北菜粕中的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沒有顯著影響(P>0.05),發酵后菜粕中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僅降低了5.56%;但是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的混合益生菌群對湖北菜粕中異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的含量有顯著影響(P

        3 小結與討論

        當前有多種方法可以去除棉粕和菜粕中的抗營養因子[1,5],如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和遺傳學方法,物理和化學方法雖然可以去除部分抗營養因子,但有其局限之處;遺傳學方法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才能見效;生物方法通過各種益生菌降解有害物質,營養物質損失較少,應用前景廣闊。

        益生菌發酵湖北棉粕后導致其游離棉酚含量顯著上升,表明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不能用于棉粕的脫毒。當前有一些研究找出了一些可以降解游離棉酚的菌株[6,7],但是還處于未公開狀態,今后還需要摸索出更多的菌種,找出適合的能夠降解游離棉酚的菌種。

        本試驗中湖北菜粕的異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的含量均低于李建凡等[8]研究的菜粕中對應的抗營養因子含量,表明湖北菜粕在中國菜粕品種中的抗營養因子含量偏低,更適合在飼料中適當添加。國家飼料衛生標準[9,10]中規定菜子餅的異硫氰酸酯允許量為≤4 000 mg/kg,中國的菜子餅粕中其含量大都低于這個標準,但是在添加到飼料中時還是受到抗營養因子的限制,影響了其在動物飼料中的添加量[8]。本試驗中,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的混合益生菌群顯著降低了湖北菜粕中的異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而對硫代葡萄糖甙的影響不大,菜粕中的抗營養因子主要是硫代葡萄糖甙的降解產物—異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等[4],本試驗結果表明該益生菌群可以有效降低湖北菜粕中抗營養因子的含量,可以添加到菜粕型飼料中用于降低菜粕中的抗營養因子。

        今后可嘗試優化黑曲霉、酵母、植物乳桿菌和芽孢桿菌的混合益生菌群發酵工藝,進一步提高對湖北菜粕乃至全國不同產區菜粕的脫毒效率,擴大菜粕在飼料中的添加量,豐富動物飼料原料的來源。

        參考文獻:

        [1] 劉 波,章世元,姜德興,等.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及處理方法[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3(2):1.

        [2] SANTOS J E P,VILLASENOR M,ROBINSON P H,et al.Type of cottonseed and level of gossypol in diets of lactating dairy cows: plasma gossypol,health,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3,86(3):892-905.

        [3] 王春芳,王彩玲,程茂基.黑曲霉固態生料發酵對棉粕中游離棉酚的影響[J].飼料博覽,2011(2):25-26.

        [4] 彭小華,王建軍,張立偉.菜籽餅粕中的抗營養因子變化機理及對動物營養的影響[J].江西飼料,2002(5):11-13.

        [5] 金 晶,徐志宏,魏振承,等.菜籽粕中抗營養因子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國油脂,2009(7):18-21.

        [6] 劉 軍,王娟娟.菜籽粕脫毒及提高蛋白質含量菌株的篩選[J].糧食與飼料工業,2007(10):33-35.

        [7] 聶蓬勃,湯江武,梁運祥.棉粕脫毒菌株的篩選及發酵條件的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09(1):120-122.

        [8] 李建凡,高振川,姜云俠,等.中國菜籽餅的營養成分和抗營養因子[J].畜牧獸醫學報,1995(26):193-199.

        第5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關鍵詞】生物技術專業 醫學院校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71-02

        近些年,隨著科技的進步,生命科學飛速發展,生物技術在各領域展現出了無限潛力,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被世界各國確定為21世紀科技發展的關鍵技術和新型產業。現代生物技術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農業生物技術、醫藥生物技術和工業生物技術三個應用領域,其中醫藥生物技術領域由于和人類的生命安全關系密切,成為現代生物技術中最實用、最具發展勢頭的領域之一。

        一、生物技術專業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況

        隨著生物醫藥產業健康快速發展,以及新的理論技術不斷涌現,具有扎實理論基礎、較強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生物技術相關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有增無減,尤其是醫藥行業生物技術人才需求快速增長。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對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將生物技術專業列入理學本科專業目錄,主要培養應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繼開設生物技術專業,中國前300名大學中,具有生物技術專業的大學占到了33.7%。通過對生物技術專業在這300所大學不同類別的分布分析可以發現,生物技術專業在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和師范類高校中設置的頻率較高,分別占相應各類高校總數的70.6%、70.8%、82.6%、97.3%。而我們通過前期統計,全國90所醫學本科院校,開設生物技術及相關專業的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國的平均水平。醫藥行業生物技術人才的供給遠遠小于社會需求。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與普通院校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所不同,其特點體現在醫學知識和藥學知識與生物技術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課程也要反映相應的醫藥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術專業在國內相關院校的開設主要集中在綜合類、理工類、農林類和師范類高校,在醫學院校開設的相對較少,必然會導致教學模式和內容偏向于工業生物技術和農業生物技術的教學。體現在人力資源市場上就是醫藥生物技術人才的相對缺乏。面對大好形勢,高等醫學院校作為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的主體,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建設,以培養與行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是關系到專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課題。

        目前,醫藥生物技術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一些缺陷,針對性的醫藥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機制尚屬于探索階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就會導致學生能力的同質化嚴重,不能很好的與醫藥行業的職業崗位需求相吻合,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不足,從而造成就業困難。所以,迫切需要建設適合醫藥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另外,生物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夯實理論知識和培養科研思維必備的手段。因此,在教學體系設計及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踐教學,這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全國各高校生物技術專業開設課程分析

        統計了全國21所高校生物技術專業所開設課程,其中包括4所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開設情況

        從總體來看,各學校課程開設率較高的課程有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所統計所有學校均開設有以上三門課程;其次,開出率較高的課程有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醫學統計學、生物信息學、免疫學等,下圖為所統計各學校開出率前21位的課程。

        (二)醫學與非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開設情況對比

        與非醫學院校相比,醫科學校生物技術專業中,各學校課程開設率較高的課程同樣有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統計的所有學校均開設有以上三門課程;除此之外,醫學類學校基因工程、醫學統計學、生物信息學、免疫學、生物技術綜合性實驗、生理學、人體解剖學、藥理學、蛋白質工程等幾門課程開出率高。下圖為綜合所統計各醫科與非醫科學校課程開出率前20位的對比圖。從圖上可以看出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基因工程、醫學統計學等開出率兩類學校均較高,但是臨床醫學概論、病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等醫學相關課程,非醫學院校均開設較少或未開設。

        三、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注意醫學基礎知識與生物技術學科各課程間的交叉和滲透。所以在課程體系的建設上就應該與其他院校有所區別,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術專業必開的基礎課程及專業技術課程之外,具有醫學特色的相關課程也應該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中,可以使學生將醫藥基礎知識更好地應用于醫學生物技術的實際工作中,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適應醫藥生物技術行業。因此,通過對其他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學習以及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總結了一些本校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路。

        (一)合理選擇授課科目,突出醫學院校優勢

        目標是培養出適合我國現階段實際需求,具備扎實醫藥生物技術理論基礎,熟練掌握各項實驗技能,能在醫藥、檢驗、食品等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技術有關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服務等工作,以及在科研、營銷、第三方檢驗等領域從事研究助理、產品銷售、檢測試劑盒的設計開發與使用等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業人才。因此,我們的學生除了學習一般生物技術專業必須學習的理論知識,還要補充如臨床醫學概論、病理學、藥理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醫學遺傳學、醫學統計學等與醫藥生物技術相關的醫學類專業課,從而進一步提升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二)調整實踐教學模式,開設專業綜合實訓

        生物技術專業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術之間彼此交叉滲透,互為基礎。因此,生物技術實驗課程的設置必須打破傳統上每門課程單獨設立實驗的傳統,將本專業主干課程實驗根據內在聯系進行整合,單獨成課,設立一些綜合性實驗、實訓,而非簡單的課程實驗。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具備一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學年開展。另外,綜合性實驗內容的設置還要能反映多門課程的綜合知識,最終達到對學生實驗技能和方案進行綜合訓練的目的。例如,我校開設了生物技術綜合實訓,該實訓共安排8周時間,分兩學期上完,每學期安排4周時間,中間不再穿插理論課學習,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該綜合實訓涉及基因工程各個方面,以蛋白藥物開發作為主線,包括蛋白藥物的克隆、表達、檢驗、純化、藥物活性的檢測等一系列醫藥生物技術操作環節。該實踐環節與真正蛋白藥物的研發生產相一致,使學生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充分結合,與社會、行業接軌。另外,根據專業生物技術專業醫藥特色,開設病理檢驗、實驗動物學、抗體制備、臨床分子診斷、動物細胞培養等實驗,這些實驗除了培養學生基礎生物技術技能之外,加入醫學相關內容,使學生掌握交叉學科知識及技能,更適應社會對醫藥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培養出的學生更適于快速發展的醫藥生物技術行業。

        (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整合教學內容

        在生物技術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發現許多知識點在不同課程中重復出現,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另外通過對學生實習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企業最需要那些實踐能力強、具有自主學習能力的畢業生,而我們的某些授課內容缺乏縱深性,對知識點的講解并不系統,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教學內容的整合,減少理論教學時間,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比重,同時注重了某些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學生快速系統地建立知識體系。例如在“分子診斷學”授課中,增加遺傳病的介紹,如常見遺傳病的臨床特征、分子診斷手段以及基因治療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授課內容中加入臨床診斷試劑盒的研發、臨床生物技術檢測及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方法等內容,以培養具有良好醫學基礎的生物技術專業人才,適應社會并服務于社會。

        生物技術尤其是醫藥生物技術方向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可以說改變了現代醫學的發展,但是對于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的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目前對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通過思考后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探索,能夠培養出與社會及行業、企業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郭弘藝,張旭光,邵露等.生物技術專業現狀淺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2]劉瑞珍,張蘭鳳,邱啟祥.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解剖學教學探究[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4,22(2)

        第6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在實際的營林工作中,從而發揮兩者的相互促進作用。

        2林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在林業生產過程中,因資源有限,并且被破壞嚴重,所以在實際中,保護措施變得更為重要,當人們沒有意識去保護林業資源的時候,可持續發展必然受到阻礙,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林木資源,保護意識不足,林業資源需求過大,為了個人利益,森林資源被破壞嚴重,這問題也是較為集中的現象,嚴重影響林業營林管理工作的實施與發展。2.2林業基礎設施不牢,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由于國家對林業基礎設施投入少,所以回報率較低,導致了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和發展。許多林區基礎設備的覆蓋率還沒遠遠沒有達到要求,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火情瞭望臺,森林火災和病蟲的防范和監控能力很低。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責權劃分不清,導致營林管理乏力。2.3營林工作需要技術支持,從目前看,雖然技術水平得到提高,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上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也因林業管理過程中資金匱乏等因素影響,當林業科研無法與實際林業營林工作建立有效聯系的時候,必然會造成浪費,嚴重影響營林工作的順利進行,也會因無法建立有效的合作,造成很多人才并無用武之地。

        3營林工作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依靠科技發展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發展,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經濟的發展和對資源與環境的再發展能力的保護。那么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資源與環境的發展力,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科技來發展經濟,改變傳統的以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在林業發展上,實施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近代科技的發展是十分迅速,在育林工作中,可有效應用計算機技術、數學模擬、生物工程、生態學、遺傳學等。如以遺傳改良造林材料來實施造林,來使人工林符合培育目標,且具有優良遺傳成分,是當前內外集約栽培人工林中發展最有效、最為快速的手段。研究表明,許多樹木的有利經濟性狀是可以完全遺傳到下一代的,并以選育為手段,實現性狀的進一步加強。通過克隆技術,來獲得大量的DN段,對基因染色置加以測定,分析基因的功能于結構,并以人工方式為手段,來對基因進行合成與改造,從而為實際營林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優質的樹種,為其持續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3.2優化林業經濟結構。林業經濟若要穩步的發展,必須以林業產業優化為主,積極進行林業產生生產與發展,通過實現其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高林業資源合理利用,首先,要從市場需求入手,明確市場導向,在市場需求下可以構建林業資源開發建設基地,大力推廣速生豐產林建設,包括一些周期短的原木林開發,這樣可以提供人們日常所需,再次產業化調整過程中,還要重視新產品的研發,通過底層次原料加工,不斷向著更要層次的利用,合理構建高層次深加工步伐的轉變,這樣通過調整生產布局,合理營造新型產業化,通過這些方面的產業優化,通過林業資源的優勢,保證開發有度,不斷開拓新市場,延伸產業鏈。通過多種方式解決一些林業資源利用不合理現象,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為給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努力。3.3完善林業經營監管體系。營林工作方面應該重視森林資源監督的有效性,要與管理部門協調發展,進一步重視監督管理,并且結合一定措施,讓工作內容變得更加有效,在具體實施方面,工作單位要重點從實際工作內容方面入手,強化檢測,不斷構建良好的綜合監管體系,針對實際營林內容,可以對先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通過健全檢測體制,實現綜合體系的有效構建,進一步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此外,林業工業是一個兼有生態社會效益的資源限制性產業,以提供原材料、粗加工產品為主,與其它產業相比是一個比較效益低下的弱質產業,競爭力不高,但又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產業。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健全木材及林產品市場體系和支持服務體系。要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交易規則和運行方式,完善市場機制,健全市場制度,為林業企業創造良好的競爭條件和公平交易的環境。為林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3.4加強員工的工作素養。要想實現營林工作可持續發展,需要從工作人員素養出發,強化培養,積極引入專業素養人才,以薪酬標準制定有效的引用機制,并且結合有效發福利與完善的營林人才招聘措施,積極鼓勵廣大林業方面人才進入到營林工作中,同時,也要對現有員工,進行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知識的掌握能力,也進一步提高管理能力,通過這樣的措施,樹立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斷為營林的可持續發展盡微薄之力。

        4結論

        針對營林造林管理的可持續發展工作進行了幾方面分析,通過分析也明確了相關發展策略,在實際營林造林工作上,應該重視營林工作,從生態平衡角度分析,重點以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主,不斷深化改革,加快營林建設效率,在營林造林過程中,針對不同問題,要有應對策略,以林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為主,進一步構建科學規范的營林體系,通過工作經驗與相關技術措施的使用,加快社會經濟發展,也給人們構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作者:劉士忠 單位:黑龍江省伊春市新青林業局柳樹河林場

        參考文獻

        [1]張萬良.試論營林工作的可持續發展[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10):231.

        第7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北京市每年會為約20萬新生兒免費進行耳聾基因篩查

        本世紀初,人類基因組圖譜繪制成功,揭開了組成人體4萬個基因的30億個堿基對的秘密。這項計劃最重要的意義是在于加深我們對自身的認識,從而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而在人類基因組揭秘這一重大事件完成后。對于基因的研究,更加突飛猛進……

        如果不是在醫院進行免費的“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雖然本身聽力是正常的,但或許帶有耳聾基因的兒童瑞瑞會因誤服鏈霉素、慶大霉素等藥物造成耳聾。

        拿到基因篩查結果,瑞瑞的媽媽驚出了一身冷汗。但幸運的是,攜帶這種基因的孩子只要注意用藥,并在每次就診時,向醫生出示“用藥指南卡”,醫生在選擇藥品時,就會按照指南,避開會造成孩子耳聾的十多種藥品。

        2012年,北京市約20萬新生兒都會享受到這項免費的耳聾基因篩查。他們中的數百名孩子將避免由于用藥致殘。這項篩查所應用的,正是基因芯片技術。

        基因芯片并不是 “新兵”

        基因芯片,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然而在科學界,它并不是一名“新兵”。

        基因芯片的概念,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的歐洲。經過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基因芯片在美國開花結果。1996年,美國昂飛公司(Affymetrix)成功地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批用于藥物篩選和實驗室試驗用的基因芯片,此后世界各國在芯片研究方面迅速跟進。而這家公司也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基因芯片制造商。

        由于基因芯片的巨大市場前景,在此方面較為領先的美國政府和產業界在過去的10年間共投入近20億美元用于以基因芯片為主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歐洲與日本的投入強度也越來越大。此外,世界各個大型制藥公司也都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自己的芯片設備和技術,幾乎所有的跨國制藥公司都投入巨資利用基因芯片開展新藥的超高通量篩選和藥理遺傳學、藥理基因組學等研究。據統計,1997年基因芯片的市場僅為1200萬美元,僅僅四年后,全球基因芯片的市場已達170億美元。

        郵票大小的基因芯片

        在基因芯片的發展大潮下,它也日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國際學術期刊《化學技術》的封面上,曾經刊登過一幅漫畫解釋何為基因芯片。漫畫上畫的是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穿著燕尾服的新郎身體被畫成一張計算機芯片,而新娘的身體則是DNA的雙螺旋。這寓意著他們的結合,就是基因芯片。

        “這只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但實際上基因芯片遠沒有如此簡單。基因芯片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的復雜工程。”在一次有關基因芯片的講座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基因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告訴記者。

        基因芯片是指在一塊郵票大小的,可能是由玻璃、陶瓷、塑料或者硅等物質構成的基片上,通過一系列技術手段固定細胞或細胞內相關基因或蛋白的生物信息。當我們將它用于臨床時,通過收集人體的血液或尿液、痰液等待測樣品,與芯片上的已有DNA信息發生“堿基互補”反應,產生相應信號,再用計算機分析數據就可快捷獲得待測樣品的基因信息,從而用于基因檢測、治病、預防等領域。

        用農民“插秧”的方法制作芯片

        以耳聾為例,芯片制作時,將一些含有已知7種耳聾基因的生物分子(如細胞內相關基因或蛋白),放到芯片的表面上,這個過程非常類似于農民“插秧”的方法,只不過基因芯片插秧時用的是機械手。經過“插秧”,芯片上的生物分子排列成整齊的陣列狀。這個過程叫做“點樣”。機械手上裝有一根或多根微點樣針,根據需要點制出各種芯片。點樣針的頭部有一個樣品通道,用來存放一定體積的樣品。由于基因芯片的體積小,它所需要的樣品極其微量,往往10微升樣品就可以點制上千張芯片。

        而檢測的原理簡單來說是這樣的。基因芯片的檢測就是一個配對的原理。DNA是一個雙螺旋結構,它由兩個鏈咬合旋轉組成。芯片上雖然放置著含有耳聾基因的信息,但是為了后續檢測,芯片上只放置了基因雙螺旋鏈中的一個鏈,也就是之前芯片上插好的“秧苗”。在檢測時,拿來需要的被檢樣品。根據堿基配對的原理,如果樣品中的鏈和之前的“秧苗”鏈相互反應,像拉鏈一樣相互“咬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雙螺旋結構。那么就是配對的成功,就預示著被檢物種也存在著。

        基因芯片檢測通量高,攜帶便利

        基因芯片之所以如此受人喜愛。與它自身的特點不無關系。

        王笑峰是上海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檢測疾病位點是他日常工作中經常進行的一項。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常會用到基因芯片進行檢測。

        “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先進的方法。因為它通量高,做實驗很快。”王笑峰告訴記者,如果用老的方法檢測比如中風、心梗等基因的位點可能需要1年,如果用基因芯片,可能3個月就能完成。

        基因芯片能達到檢測快速的秘訣,就在于它的芯片上,是以陣列的形式,均勻地分布著成千上萬個生物信息,這些海量的信息,可以一次性地通過檢測得出結果。“以前在檢測時,必須手工操作,并且一個位點、一個位點地進行檢測。一次幾萬個的檢測速度,和一次一個的檢測速度,絕對是不一樣的。”王笑峰說。

        芯片這種特點,也為像肝癌這種復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便利。在肝癌手術后,病灶是否切除干凈,用什么藥治療合適,病人不用藥的生存期多長,容不容易轉移等等很多問題,都會在臨床提出。如果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基因的檢測,就會出現海量的基因數據,這些數據光靠人手工去對比是無法處理的。所以,利用基因芯片、利用計算機、利用生物信息學、統計學的方法,獲悉這些數據將便利得多。

        而且基因芯片體積比較小,便攜性比較好。就像一個小型的“生物實驗室”。可以把生命科學研究中許多不連續的分析過程,比如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和分離檢測,移植到芯片中使其連續化和微型化。原來這些各自分離的分析設備要占用很多層樓。在分析速度成千上萬倍提高的同時,所需樣品的量也成千上萬倍減少。

        第8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關鍵詞:魯西黑頭羊;mtDNA;D-loop區;遺傳多樣性;遺傳距離

        中圖分類號:S826.21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6)09-0115-04

        AbstractLuxi black head sheep is an excellent cultivated breed with high yield of meat and high prolificacy. To assess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Luxi black head sheep on mtDNA and obtain the molecular evidence on breed identification, the hypervariable regions of mtDNA in Luxi black head sheep, Dorper and small tail Han sheep were sequenced, and their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genetic distanc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three breeds was rich and the degree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was high (Fst as 0.3240~0.5909).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Luxi black head sheep with Dorper was 0.1187, which reached the value between species; and that with small tail Han sheep was 0.0654, which reached the value between subspecies. The results provided data support for the breed identification of Luxi black head sheep.

        KeywordsLuxi black head sheep; mtDNA; D-loop region; Genetic diversity; Genetic distance

        魯西黑頭羊是利用杜泊羊作父本、小尾寒羊作母本,經過級進雜交、橫交固定、繼代選育和擴繁而培育形成的肉用綿羊新品種。該品種頭頸部被毛黑色,體軀被毛白色,體格大、結構勻稱、背腰平直、后軀豐滿,肉用體型明顯;6月齡公羔體重達到(45.75±3.70) kg,6月齡母羔體重達到(43.76±6.03) kg;平均產羔率220%,屠宰率55.1%,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率高、耐粗飼、羊肉品質好等優良特性,頗受市場歡迎。

        動物線粒體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是動物體內唯一的核外遺傳物質,具有母系遺傳的特征,結構簡單穩定、進化速度較快,而且能直觀保存群體突變的發生[1,2]。Fan等[3]對不同尾型的綿羊mtDNA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分析了不同尾型品種間的系統進化關系。Zhao等[4]利用mtDNA測序方法分析了中國綿羊品種的遺傳多樣性和品種間遺傳變異情況。本研究擬通過對魯西黑頭羊、杜泊羊和小尾寒羊mtDNA D-loop區進行測序,分析它們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變異,計算魯西黑頭羊與其它兩個品種間的遺傳距離,以期為魯西黑頭羊的品種界定提供數據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采集

        選擇健康的無親緣關系的羊群,隨機抽測杜泊羊8只、小尾寒羊10只(后期有1只樣品不能用)、魯西黑頭羊10只,均為成年羊,公母各半。利用EDTA抗凝管頸靜脈采血5 mL,-20℃保存備用。

        1.2試驗方法

        1.2.1基因組DNA提取采用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EZUP柱式動物基因組DNA抽提試劑盒提取血液基因組DNA。-20℃保存。

        1.2.2PCR擴增本試驗所使用的D-loop區引物序列,F: 5′-AGCCCCACTATCAACACC-3′;R: 5′-AAATAGTTACCCCCACAGTTAG-3′。

        PCR擴增反應體系為25 μL,反應體系為:10×PCR buffer 2.5 μL、dNTPs(2.5 mmol/L) 2 μL、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10 μmol/L)各為1 μL、DNA(10 ng/μL) 模板為1 μL、Taq酶(2.5 U/μL)0.5 μL、ddH2O 補足總體積到25 μL。PCR擴增條件為:94℃預變性 5 min;94℃變性30 s,56℃退火 30 s,72℃ 延伸 30 s,30個循環;72℃延伸5 min,4℃保存。

        1.2.3序列比對和分析PCR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純化和測序,測序結果用ChromasPro(version 1.7.4)進行拼接,拼接好的序列在NCBI中進行Blast比對,確保得到的序列是目標序列;然后用Clustal X[5]進行多重比對,并對比對結果進行篩查與糾正;采用DnaSP v5(version 5.10.01)軟件[6]計算各堿基組成、單倍型多樣度(Hd)、核苷酸多樣性(Pi)、平均核苷酸差異數(k)、種群間核苷酸平均差異數(Kxy)、核苷酸歧義度(Dxy)、遺傳分化系數(Gst)和固定系數(Fst)等分子遺傳學參數,并進行中性檢驗;采用MEGA 4.0軟件[7],按照Kimura雙參數法(two-parameter method)[8],計算種間和種內的平均遺傳距離,采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構建系統發育樹,選用K2P替代模型,進行1 000次自舉檢驗。

        2結果與分析

        2.1PCR擴增結果

        以杜泊羊、小尾寒羊、魯西黑頭羊基因組DNA為模板對其D-loop區進行擴增,經電泳檢測,條帶與預期目標片段大小一致,隨后進行純化和測序。

        2.2D-loop區序列堿基組成

        測序結果經ChromasPro拼接后,除去引物部分,獲得的D-loop區序列為735 bp,經在線Blast比較,證實所得序列為D-loop區片段。三個品種平均堿基含量見表1,G+C含量在35.1%~37.4%之間,A+T的含量明顯高于G+C的含量,C含量最低,明顯低于其它3種堿基的含量。

        系統發生樹(NJ 法)

        3討論與結論

        線粒體基因組是母系遺傳,基因進化速率較快,種群之間的遺傳差異易被檢出,線粒體基因組中的控制區D-loop區不編碼基因,受到的選擇壓力較編碼基因小,其進化速率是其他區段的5倍[9],因此常用于研究種及以下水平的遺傳分化,以獲得較多的遺傳變異信息。四種堿基在線粒體基因組中的分布呈不均一性,本研究所測定的三個品種的D-loop序列,其T、C、A、G的平均含量分別為36.1%、13.1%、27.6%、23.1%,A+T含量(63.7%)高于G+C(36.3%),符合脊椎動物mtDNA堿基組成的特點。

        物種的遺傳變異反映了該物種適應環境變化能力的強弱,遺傳變異程度越高,說明群體的多樣性越豐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也就越強;而低的遺傳多樣性對物種的生存有著不利影響,增加了物種滅絕的風險。根據Grant等[10]對線粒體DNA序列遺傳變異的分類,三個品種都具有高的單倍型多樣度(Hd>0.500)和高的核苷酸多樣性指數(Pi>0.00500),說明這些群體遺傳變異較為豐富,可產生許多新的突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生長能力和進化潛力。李祥龍等[11,12]和金紅等[13]利用RFLP方法分析表明中國蒙古羊、小尾寒羊等家養綿羊品種線粒體DNA多態性比較貧乏;而本研究獲得的三個品種的mtDNA D-loop區核苷酸多樣度(Pi) 分別為0.04664、0.03886和0.04891,這些值均高于被認為線粒體DNA多態程度較低的范圍(0.00150~0.00470)[14]。本研究所得核苷酸多樣度結果與利用測序法研究綿羊mtDNA D-loop區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5-18]。另外,三個品種擁有較高的單倍型多樣度(平均值為0.9253),與成述儒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就小尾寒羊這個品種而言,本研究計算所得單倍型多樣度和核苷酸多樣性指數與黃慶華等[20]報告的結果相近。中性檢驗顯示這三個品種都未經歷過群體擴張或瓶頸。

        在群體遺傳學研究中,遺傳分化指數值常用來表示群體間的遺傳分化程度,數值越大表明群體間分化程度越顯著,Fst值在0~0.05之間說明群體間的遺傳分化很小,在0.05~0.15之間說明群體間存在中等程度的遺傳分化,在0.15~0.25之間說明群體間的遺傳分化較大,Fst值大于0.25說明群體間的遺傳分化很大。本研究中三個品種的Fst值在0.3240~0.5909之間,遠大于0.25,說明群體間遺傳分化程度較高。

        根據Nei估算,同一物種內的種群間遺傳距離變動在0~0.05之間;亞種間的遺傳距離約為0.02~0.20;種間遺傳距離的變幅為0.10~2.00之間。從三個品種的遺傳距離來看,魯西黑頭羊與杜泊羊之間的遺傳距離為0.1187,達到了種間的遺傳距離,與小尾寒羊之間的遺傳距離為0.0654,達到了亞種間的水平,這可能是由于育種過程中采用小尾寒羊作為母本,而線粒體基因又是母系遺傳造成的。魯西黑頭羊以杜泊羊與小尾寒羊通過雜交選育和擴繁育成,經過10多年的育種,繼承了杜泊羊的高產肉性能和小尾寒羊的高繁殖性能,遺傳上已經達到了品種的要求。

        參考文獻:

        [1]Xu W, Jameson D, Tang B,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e of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the rate of genome rearrangement in animal mitochondrial genomes[J]. J. Mol. Evol., 2006, 63(3): 375-392.

        [2]張亞平, 施立明. 動物線粒體DNA多態性的研究概況[J]. 動物學研究, 1992, 13(3): 289-298.

        [3]Fan H Y, Zhao F P, Zhu C Y, et al.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sequences of Chinese indigenous sheep with different tail types and an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evolution in domestic sheep[J]. Asian Australas. J. Anim. Sci., 2016, 29(5): 631-639.

        [4]Zhao E, Yu Q, Zhang N, et al. Mitochondrial DNA diversity and the origin of Chinese indigenous sheep[J]. Trop. Anim. Health Prod., 2013, 45(8): 1715-1722.

        [5]Thompson J D, Gibson T J, Plewniak F, et al. The CLUSTAL_X windows interface: flexible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ided by quality analysis tools[J]. Nucleic Acids Res., 1997, 25(24): 4876-4882.

        [6]Librado P, Rozas J. DnaSP v5: a software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DNA polymorphism data[J]. Bioinformatics, 2009, 25(11): 1451-1452.

        [7]Tamura K, Dudley J, Nei M, et al. MEGA4: 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MEGA) software version 4.0[J]. Mol. Biol. Evol., 2007, 24(8): 1596-1599.

        [8]Kimura M. A simple method for estimating evolutionary rates of base substitution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ucleotide sequences[J]. J. Mol. Evol., 1980, 16(2): 111-120.

        [9]Rosel P E, Haygood M G, Perrin W 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true porpoises (Cetacea:Phocoenidae)[J]. Mol. Phylogenet. Evol., 1995, 4(4): 463-474.

        [10]Grant W, Bowen B. Shallow population histories in deepevolutionary lineages of marine fishes: insights from sardines and anchovies and lessons for conservation [J]. J. Hered., 1998, 89 (5): 415-426.

        [11]李祥龍, 田慶義, 劉錚鑄, 等. 幾個綿羊品種線粒體DNA限制性片斷長度多態性比較研究[J]. 畜牧獸醫學報, 2001, 32(4): 295-298.

        [12]李祥龍, 張增利, 鞏元芳, 等. 我國主要地方綿羊品種mtDNA D-loop區PCR-RFLP研究[J]. 遺傳, 2006, 28(2): 165-170.

        [13]金紅, 陳志成, 梁婧嫻, 等. 藏系綿羊紅原、賈洛、歐拉類群mtDNA D-loop區多態性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 28(2): 235-241.

        第9篇:遺傳學檢測市場范文

        關鍵詞:智能化;自動化控制;電氣工程;理論;應用

        中圖分類號:TM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06-0223-01

        一、智能化的理論基礎分析

        智能化技術主要體現在計算機技術上,精密傳感技術,GPS定位技術的綜合應用。產品的智能化能夠大大改善操作者的作業環境,減輕了工作強度;提高了作業質量和工作效率;一些危險場合或重點施工應用得到解決;環保、節能;提高了機器的自動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等。

        智能化技術的綜合性很強,它的理論基礎涵蓋了信息論、控制學、仿生學、語言學、生物學、心理學、數理邏輯、醫學、哲學等學科。智能化技術主要就是如何讓沒有意識的機器具備人工智能,能夠通過一些程序指令而完成一些高危、難度大的工作。智能化技術的研究是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系的。

        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中的應用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實例了,具有適應性和可操作性,它的研究主要表現在:電氣技術、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處理。智能化技術運用于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可以提高電氣自動化控制的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投入,減少人力資源的投入,降低了作業人員的危險度。

        二、智能化的特點和優勢

        (一)智能化的特點

        第一,高精度高效化。在電氣工程的自動化控制中,精度和效率是至關重要的,智能化技術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統,使得電氣工程的精度和效率越來越高。

        第二,工藝復合性和多軸化。智能化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少工序和輔助時間。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上的運用正超著多軸多系統控制功能方向發展。

        第三,科學的計算可視化。能夠高效的處理數據和解釋數據,信息的交流也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語育的表達,有了更多的圖形、圖像、動畫等可視信息。

        (二)智能化的優勢

        將智能化技術運用于電氣自動化控制中的主要表現就是智能化控制器,這種控制器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第一,具有很強的一致性。智能化控制器一致性表現在可以對陌生的數據輸入進行估計,同時驅動器對其造成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不同的控制對象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初期的電氣設備的設計時需要認真仔細的核對每一項。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智能化控制器效果不佳的情況,這就需要從頭開始排查每一個環節,找出錯誤,解決問題。

        第二,可以提高電氣自動化控制的性能。傳統的電氣自動化控制器是需要控制對象模型的,而智能化控制器卻是不需要控制對象模型的,它可以自動的根據情況進行調整,譬如:調整下降的時間、魯棒性等。智能化控制器的自動調整就可以提高自身的性能。

        第三,更加容易調整控制。智能化控制器可以實現無人操作的機器自動化控制。另外,還有遠程操作、高效化。

        三、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中的應用

        智能化技術運用于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電氣工程中的智能控制要通過什么樣的手段來實現。

        第二,電氣產品的優化設計要如何實現。

        第三,智能化技術如何運用到電氣工程故障的診斷和維護上。

        1.智能控制。從前文中就可以知道所謂智能就是實現無人的機器自動化控制管理,在電氣工程中運用智能化技術,可以實現電氣工程控制的無人化、自動化、遠程化和高效化。實現電氣工程的智能控制,可以降低成本,在人力資源的利用上也可以適當的減少或者是使人力資源結構得到優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資源。實現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的智能化,可以減輕目前的操作人員的壓力,提高電氣工程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優化設計。電氣工程設備的設計是一項復雜艱辛的工作,運用到的專業知識很多,譬如:電磁場、電路、電機等學科。另外除了專業的知識外,還需要很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在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都扎實的情況下才能保證電氣工程設備的設計能順利完成。計算機技術的變革使電氣工程設備的手動設計變成了CAD設計,這樣就使得產品的生產周期縮短了,并且由此引發出了智能化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使得電氣工程設備的設計以更高速度和質量實現。

        在設備的優化方面,智能化技術的運用體現在遺傳算法上,遺傳算法是模擬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自然選擇和遺傳學機理的生物進化過程的計算模型,是一種通過模擬自然進化過程搜索最優解的方法。遺傳算法能夠得到較精確的數據,可以使得電氣工程設備的優化更加的合理。

        3.故障診斷。在電氣工程系統的運行中,不可能永遠都是順暢運行的,總是會出現一些故障和毛病。而很多時候,電氣設備出現故障前會有預兆,但是預兆與故障之間卻具有不確定、非線性的特點。將智能化技術運用于電氣設備中,可以對電氣設備出現的故障進行全面、準確的分析診斷。在電氣設備中由于變壓器的重要性,因此經常要對變壓器進行檢測和維修,減少電氣設備出現故障的概率。運用智能化技術可以及時的將故障檢測診斷出來,這樣可以迅速的對故障采取相應的正確的辦法來維修,促使電氣系統能迅速的正常運行。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各行各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電氣工程方面主要體現在自動化的智能控制。電氣工程的自動化控制的程度與電氣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息相關,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要求電氣工程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樣才能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性能,才能減少出現故障的幾率,才能不斷的滿足人們的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

        智能化技術目前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中的運用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智能化技術是一個涵蓋了多種學科的技術,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系統的技術。在其他各行各業中也應該不斷的得到運用,促使整個社會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耿英會.智能化技術在電氣工程自動化控制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2,2.

        [2]華樹超,孫娜.基于電氣工程自動化的智能化技術應用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2,26.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级少妇全黄性色生活片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52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不卡 | 亚洲h成年动漫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无遮挡 | 日本一区二区三不卡高清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