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河道綜合治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河道綜合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河道綜合治理

        第1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河道 綜合治理 駁岸

        河道不但要行洪、排澇和抗旱等傳統水利功能,更面臨著親水,廊道等多種需求。當前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使城市及周邊河道開挖破壞嚴重,給河道的行洪、排澇帶來嚴重影響,對城市安全也帶來一定的隱患,城市濱水空間零碎,無親水性可言。城市河道綜合治理試圖解決河道面臨的多領域需求。

        一、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意義

        1)生態意義

        河道水系是環境中維持和調節生態平衡的一個重要部分。河道水系、駁岸、植被、綠化是城市區域環境改善的主要陣地,特別是在防風固沙方面。有一些河流則成為城市空氣對流的綠色通道,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和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親水休閑意義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給人們帶來許多壓力,而現代生活質量的提高給緩解工作壓力提供了許多渠道。回歸自然,領略自然風光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所向往的。但城市建設使城市中的休閑空間不斷減少,因此開發建設城市及周邊河道,為人們提供休閑場所,對河道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當前城市河道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1)河道自然生態功能在逐步減弱

        很多河道兩岸陡直,多用鋼筋混凝土建筑成斷面,在此條件下不能種植大量綠化植物,影響動物的生存,不僅不能很好美化環境,也嚴重破壞河道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影響到整個河道的生態系統,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態功能逐漸減弱。

        2)濱河地帶遭到過度開發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很多人對生活的環境條件也越來越重視。濱河地帶的生態環境一直是城市中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適宜人類居住,所以大量的建筑物在河道兩岸建設,河道空間被迫減小。河道中建設的很多背水建筑物,嚴重影響行洪安全。濱河地帶的自然環境也受到一定影響,使原本美麗的濱河景致失去原有的魅力。

        3)河道親水空間減小

        河道的陡直斷面設計使得水流通暢,水流徑流速度加快,這樣水流對護岸的沖刷也加劇了。下游地區會沉積沖刷下來的沉積物,減少了地下水的滲透,降低了河岸的水調節功能,這樣破壞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平衡,加上這種設計阻隔人和水面的接觸,缺少親水景觀和平臺,讓人們的親水空間也變得十分狹小。

        三、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策略

        1)尊重城市河道自然形態

        城市河道的總體規劃設計上應當基本依據河道天然地形,隨彎就勢地布置駁岸線,僅對局部河岸線進行調整,保持天然河岸蜿蜒曲折的特點,少采用截彎取直的設計。具體如下:

        1.1、城市河道長度不變,不改變河道自然優美的曲線。如果河道縮短,洪峰通過時間就會縮短,可能會造成干、支流洪峰流量的疊加,造成對下游的威脅。

        1.2、城市河道行洪斷面基本不變,避免對駁岸的沖刷。

        1.3、保留蜿蜒的河勢,避免出現人工堆砌的大體積硬質駁岸,使河流不失原有的特色,而且能與周圍的景觀工程相結合。

        2)城市河道公共空間設計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構建人水和諧的城市河道濱水區域,是城市河道工程規劃、建設和根本目標要求。河道綜合治理的第一要素是滿足人對水的需求,通過規劃設計把水和景有機結合起來,打造親水、潔凈、透綠、景美、怡人的水景觀工程。城市河道公共空間,作為市民親近自然、融入自然、體驗生活的活動場所,更應該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河道公共空間的設計應從城市的氣候條件,地域特征出發,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的親水要求。同時注重與周圍已建成景觀協調統一,盡量避免出現大面積的硬化,公共空間內多設置觀涼亭、廊架、座椅等小品,供游人觀景賞韻、避雨、休憩。

        3)水生態系統的維護與恢復

        水生態系統的維護與恢復是整個河道改造中最基本的任務。我們在對河道改造時,應遵循“保持河道自然風貌、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恢復河流生態功能”的開發原則。

        3.1、城市水系是河道生態功能恢復的基礎,因此,為加強水系同綠地的聯系,我們需建立生態公園、濕地環境及擴大濱水綠地的范圍。河流植被對整個河道生態環境甚至是城市氣候變化都起到很大作用,不僅能夠改善城市的熱島效應,在小環境范圍內,還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風、固沙、凈化水質及降溫等作用,并可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生活棲息環境。

        3.2、廊道的寬度會影響河道生境質量及物種數量。一些研究顯示,河岸植被寬度在30m 以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環境,即能夠防止水土流失、過濾、降溫及提高生境多樣性;而河岸植被達到60m 寬時,則可以很好的為動物的生存棲息繁衍等提供良好的環境,起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功能。

        4)駁岸系統的營建方法

        《道德經》中講,“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從空間的意義上來說:做器具的時候,做成空心的器皿才發揮了作用;建房子的時候,建了門窗,房屋才有作用。“有”給人以便利,”無”才發揮其作用。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駁岸系統的營建。

        4.1、駁岸的虛實處理

        對于河道駁岸的設計,應從兩個方面去考慮,即“實”景與“虛”景。所謂實景就是通過一定的硬質要素建設,包括適當的園林建筑等,創造具有形態的環境空間。這種空間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應注意植物、建筑間相互的關系;虛景即在水流相對平靜的駁岸環境種植不同類型的植物,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進行合理配置,豐富濱水空間植被種類。

        4.2、駁岸空間形式

        河道在空間形式上不像游園、廣場等相對集中,它的特點是窄長。因此在空間形式的處理上要做到既變化多樣,又協調統一。對于主要節點的駁岸注意處理近水與觀水的空間,游覽道路、綠地、沙灘的規劃設計與其駁岸材質方面做到多樣統一。根據不同的地勢,使開敞空間和私密空間相互結合。

        5)種植設計

        河道綠化要充分運用植物群種結構,利用空間手法形成富有個性的綠化空間,注意展現層次變化、質感變化、色彩變化、季相變化、圖案變化等,以適應城市氣候環境和城市特點。植物配置應突出“草鋪底、喬遮蔭、花藤灌木巧點綴”的綠化特點,在植物的選擇上,盡量選用當地適生品種。

        6)河道文脈

        凡是國際上著名的城市,總有一條著名的河流與之相伴,河流在城市中是重要的環境載體,關系到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影響著城市的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城市環境。

        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應該發掘該城市河道本身所具有的歷史文化,為城市河道注入精神生命,讓人們在欣賞城市河道的風光時,不僅看到河道的生態功能和作用,也看到河道的文化底蘊,讓人們受到文化的熏陶。

        7)夜景營造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對城市夜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維空間能審美方式和感官更為豐富,對提升城市形象、增加城市魅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營造城市河道夜景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例如,廣東珠江的濱水區,黃河在蘭州市區段的20 km 風情河道等,夜景效果各具特色。

        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城市中的水系愈來愈少,使區域生態環境和氣候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發展和建設城市及周邊河道空間是拓展現代城市開敞空間的必然趨勢。城市河道綜合治理的開發建設不僅可以改善沿岸的環境質量,滿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加城市吸引力,帶動旅游,促進招商引資,對城市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第2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關鍵詞:戴河治理 生態理念 綜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TV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6(a)-0059-02

        隨著保護生態環境,加快低碳經濟建設,以及河道在城鎮發展觀念、方式和作用上的變化,保持河道生態發展已成為現代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方面。

        1 戴河河道基本情況

        戴河是北戴河區內的主要河流,發源于撫寧縣螞蟻溝村北青河塔寺,全長35 km,流經北戴河區境內13 km。河道流經地區多淺山丘陵,水系分散,短流急;處于暖溫半濕潤大陸季風帶,受海風影響,形成汛期水量大勢猛,暴漲暴落,有時還出現嚴重的伏旱和秋旱;沿河山丘盛產蘋果、梨、桃,對該區旅游經濟影響深遠。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過對戴河河道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為該區的擋潮、防洪、排澇、引水、供水、灌溉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該區水資源調度和水環境改善奠定了基礎。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污水通過種種途徑,最終流入了戴河,部分河段污水超過了水體降解、自凈的能力,超過了水環境的承載力,河道水體中污染物濃度逐年增長,難以降解物質明顯增加,河道水質下降,同時兩岸傾倒垃圾嚴重,綠化景觀落后,嚴重影響了全區旅游環境,成為制約北戴河區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戴河治理是十分迫切而又必要的。

        2 戴河河道生態治理

        為改善戴河及周邊環境,提高防洪標準,2009年以來啟動了戴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在治理中,依據戴河沿岸工程、河道功能、層次,樹立生態理念,進行分類分級治理,逐步推進戴河河道水環境建設。

        2.1 河道順勢而彎

        天然河道沒有一條是筆直的,如果修建一條筆直而且等寬的河道,它勢必等速,等速的河道里水生動植物難以生長。而裁彎取直減少了河道長度和河水流動時間,使得水流能量集中,破壞力增加,洪水威脅增大。因此在戴河治理過程中,為避免直線太長,采用蜿蜒、蛇形、折線等方式代替直線,做到能彎則彎,使得河流具有縱向的蜿蜒性,急流與緩流相間,深潭與淺灘交錯的新格局,為生物提供了棲息所。同時河流的形態異質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溫、水質、水文等方面的多樣變化,造就了豐富的生物群落。并且曲線化的河道使河岸線加長,創造出更多的臨水空間,豐富了自然景觀。

        2.2 建設生態河堤

        建設生態河堤是河道治理的基點。河堤傳統做法是對河床硬化,我國許多河流河岸硬化,而且堤岸非常光滑,這么設計的初衷是使水流能夠更快地通過,增加行洪能力。可是傳統硬質護岸切斷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通道,改變深潭、淺灘交錯的形勢,急流、緩流相間的格局消失,導致河流生態系統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從而使河流生態資源、自然景觀等多方面功能喪失。而生態護岸不是單純為了改善水質,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恢復河流的生機,創造一個生態環境,讓水生動植物有良好的棲息地,同時讓生態護岸達到傳統護岸的性能,生態護坡使沿岸景觀更美。

        戴河治理過程中用生態型的鉛絲石籠和干砌石護坡形式代替了傳統硬質漿砌石的護坡形式。鉛絲石籠河堤的坡腳護底具有高孔隙率、多生物生長帶、多流速變化帶、多魚類巢穴等特點,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兩棲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和避難的場所。護坡頂部進行了綠化,為陸地上的昆蟲、鳥類等提供了覓食、繁衍的好場所。促使生物生存和繁衍,增強水體自凈功能,調節水資源平衡。

        2.3 建立滯洪區,調節水資源平衡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建筑用地的日益擴張,土地的滲透能力降低,大部分雨水都隨著城市排水管網排入河道,然后直排入海,使流域內的水資源更加短缺。

        戴河治理過程中,將防洪堤與現狀地勢緊密結合,把高程滿足防洪高度的道路、土丘作為河道的防洪堤,河道兩側的水庫、魚塘、灘地等作為了河道的滯洪區。達到了降低洪水位、減緩洪水的流動、補充地下水的目的,緩解了水資源緊張短缺的矛盾。

        2.4 建設景觀工程

        景觀工程以綠化為主,輔助一些游覽、親水功能。根據河道周邊用地性質及對主要使用人群的控制和對戴河發展的展望,將戴河入海口到京山鐵路段人群集中、具有較明顯地帶特征的地段建設了2個景觀節點,一是205國道上下游左右岸綠化景觀工程,采用喬木與灌木相間種植,并配以生態小游園,展現戴河歷史和文化;二是281老橋右岸南戴河外國語學院綠化景觀工程,喬木與野花組合錯落栽植,展現了戴河作為“夏都”的郊野魚夕之美和校園文化。

        3 深化治理成果

        戴河治理與保護是一項綜合性、連續性、長期性、復雜性的工程,深化戴河生態治理成果,拓寬經濟效益,是十二五期間水利發展的主要任務。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優先的理念,不斷強化治理措施,努力提高城市水系功能,完成“三個工程”,要以“三個結合”為基礎,做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提升北戴河旅游名區品位,保障全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1 增添水上景觀工程,要緊密聯系生態理念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結合

        北戴河區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戴河在滿足防洪標準的前提下,綜合開發和利用拓展沿河空間,對岸邊進行大規模綠化美化,使河與綠地、樹木之間形成有機整體。同時繼續實施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建設,通過項目的實施,使得治理區水土流失程度大大減輕,水質更優。

        3.2 擴大水面工程,要更緊密地與戴河生態治理成果結合起來

        河道治理不僅要以新的環境水利觀念與環境治理相協調,還要把持續生態治理放在首要的位置,充分重視治理工程的生態效應、環境影響和景觀要求,還要充分發揮水域的綜合功能,如梯級蓄水,進行擴容改造,建設生態景觀湖,拓寬旅游經濟。

        3.3 水系連通工程:要更緊密地與戴河水土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結合起來

        戴河岸線資源豐富,是沿河社會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要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不允許無節制地與水爭地的原則指導下進行開發利用。對于岸線,要做到調整和改造已有岸線和水域,提高其使用價值;有計劃地開發;還要保護維系生態環境,兼顧控制河勢、防洪和保護濕地的要求控制利用,不能盲目圍墾,擅自提高防洪標準,在此基礎上,由戴河村上游引戴河水自流入新河,促進全區水系平衡。

        參考文獻

        [1] 劉向榮.城市河道綜合治理設計新理念[J].中國水利,2010(4):31-33.

        第3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近年來,區財政對農村河道清淤、河堤綠化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統計,年到年,區財政累計安排清淤專項資金近2000萬元,區里每年還拿出60萬元專門用于河道長效管理。通過努力,我區農村河道水面環境整治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離“水清、岸綠、坡整、路潔”的要求還有差距,長效管理任務繁重。

        一是垃圾隨意拋灑陋習嚴重。我區實施農村實事工程以來,完成農村改廁13734座,建立垃圾中轉站7個,建設沼氣工程2處,完成縣鄉河道疏浚607.86萬方、村莊河塘疏浚314.22萬方,農民排放的生活垃圾有了較好的去處,農村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由于農民長期形成的一些散居生活陋習,如隨手扔垃圾,或將生活污水直接倒入就近河道等,目前農村生活垃圾隨意排放現象又有抬頭之勢,加上遠郊地區垃圾池布設不合理、清運不及時,使得農民習慣把家前屋后的河道作為“天然垃圾箱”,大量生活垃圾、雜物隨意堆棄在河道周圍,風一刮,摻雜其中的一次性食品袋、各式零食包裝袋滿天飛,河岸水面隨處可見紅紅綠綠的塑料袋等漂浮物。

        二是農業廢水污染隱患堪憂。近年來,我區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從種植水稻、小麥等傳統產業向種植蔬菜、瓜果等高效經濟作物轉化,農村土地產出率、農業綜合效益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看到,受到全球氣候環境影響,受到市場競爭的擠壓,目前農民自覺不自覺地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部分氮肥、磷肥和高濃度農藥如有機氯,以及含鉛、汞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物隨著雨水流入河道,造成了河道和村莊河塘的二次污染,農村河道水體水質在下降。

        三是亂墾亂種侵占河道時有發生。部分農戶在河道邊坡兩側墾地種菜,破壞了植被,致使土質松軟,一經雨水沖刷,水土大量流失,河道岸坡變陡、加速淤積,影響泄洪,易發生洪澇災害。此外,在河道邊私搭亂建柴禾間、雜物間、露天糞缸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露天糞缸易成為畜禽疫病、寄生蟲病和人畜共患病的傳染源,對農民生存環境和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鑒此,我們建議:

        1、將遠郊街道河道整治納入道路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遠郊的河道水面環境整治與近郊的道路環境綜合整治,從改善地區環境,提升百姓滿意度來講,可謂是“異曲同工”,從工作的組織、投入和實效來講,也是“一舉兩得”。尤其是目前,遠郊街道已納入城市長效綜合管理考核,河道面廣量大,在考核中極易失分,為此,建議把遠郊地區河道水面環境整治一并納入道路環境綜合整治的內容,同時組織,同步推進。

        2、河道水面環境整治要立足長效。自來水普及后,農民不再將河道作為飲用水源,保護河道水體水質的意識在下降。我區現有河道、村莊河塘400多條(面),主要分布在、、、等街道,對這些河道水面環境的整治,僅僅靠建立河道保潔員隊伍,打撈水草與漂浮物,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水環境的污染問題,還容易出現“前清后淤”。因此,建議成立專門的工作機構,協調處理河道水環境的管護工作,既管水草、河道漂浮物,又管河岸違章搭建、種植及居民亂倒垃圾等,綜合處理水環境管理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第4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關鍵詞:生態護岸;河道治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 TV1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隨著我省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人們對于河道治理的要求也逐漸的提高了,尤其是隨著當前人們對于生態環境要求的提高,生態護岸在河道治理中也突出了自己的作用。但畢竟作為一種新鮮的處理方式其中必然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下面我就根據自身經驗具體探討下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生態護岸的方法和應用。

        2河道治理中生態護岸存在的主要問題

        自2002年起我省開始實施生態型護岸工程以來,根據不同河道特點,配置喬灌草及水生植物,并適當引種推廣了白楊、水杉、池杉等耐水濕樹種,種類明顯增多,并全部營建成復層生態型防護林。不僅考慮了河道的防護效益,且使河岸整體景觀也上了一個臺階,但仍存在一些問題:①原有生態林都是純林帶,結構單一,某些林帶病蟲害嚴重,如白楊純林帶,幾乎每年巢螟為害嚴重;②生態護岸林規劃設計缺少規范,部分河岸一味追求景觀效果,設計品種達數十個,不僅工程造價提高,而且施工困難,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后期管護困難等;③對新品種引種推廣認識不足,樹種選擇及種植部位不當,造成種植后生長不良,甚至大片死亡,很難形成防護效果;④設計種植密度考慮不當,骨干喬木樹種種植7年都不能郁閉,防護效益差。

        3生態護岸營造基本原則

        3.1規劃設計原則

        3.1.1穩定性、安全性原則

        護岸起著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河床淤積、防洪泄洪作用,其穩定性直接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護岸結構的穩定與安全是規劃設計中首要考慮的原則。

        3.1.2因地制宜、生態優先原則

        岸坡是介于水陸生態系統之間的一種獨立生態系統,它對水陸生態系統間的物流、能流、生物流發揮著廊道、過濾器和天然屏障等功能。在充分考慮護岸的安全與穩定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人為改造,保持河道原有的自然性和生態性,維護河道的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諸多地區河流眾多,河岸結構不盡一致,即使在同一條河流的不同地段都有差異,為此護岸營造要根椐具體河流、河段的不同情況,如承擔的作用、河岸現狀、沿河群眾種植習慣等,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方案。

        3.1.3景觀性、實效性兼顧原則

        水環境景觀是城市、鄉村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設計中對護岸景觀的要求不容忽視,要注重河岸原有的人文風貌,注重河道綠化與鄉村美化相結合,還必須兼顧景觀塑造工程的經濟性、實效性。一般性生態護岸植物種類配置不宜過多,3-5種較為適宜。

        3.1.4適當密植原則

        生態護岸林不同于用材林及其他林種,及早體現最大的防護效益是其建設的重點,營造的生態護岸林一般3-5年能夠成林,郁閉度達到0.6-0.7以上較為理想,因此適當密植是關鍵。

        3.2植物選擇原則

        3.2.1注重以鄉土樹種為主、外來樹種為輔原則

        鄉土樹種能較好適應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體現地方特色,同時適當選用適生性好,功能特性顯著的外來樹種作為骨干樹種,滿足物種多樣化的建設要求。

        3.2.2注重喬木樹種為主,物種多樣性原則

        以喬木樹種為主,構建河岸森林植被的骨架。同時兼顧灌、草及水生植物,常綠與落葉、速生樹種與慢生樹種,色葉與觀花觀果相結合,綜合利用,合理配置。

        3.2.3注重選擇有較強適應性樹種的原則

        如河岸地下水位高,內側護坡受水位變化易水淹,為此須選擇耐水濕強的樹種;為了更好地起到護岸固堤效果,應選擇根系發達、萌蘗力強的樹種,如池杉、水紫樹等。

        3.2.4注重生態、觀賞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原則

        兼顧觀賞性與經濟效益,突出生態公益性。生態護岸應以改善水質為目標,充分考慮水質的生態修復技術;通過有選擇性喬、灌、草的配置,有效地提高觀賞性;應考慮當地農民的利益,適當選擇栽培歷史悠久的名特優經濟樹種和生長迅速、經濟價值較高的用材樹種。

        3.3植物配置原則

        植物配置應該:①將喬灌草相結合,形成復層林,增加綠量,更好地發揮樹冠對降雨的截流作用,減弱降雨對地面的濺擊作用;②深根系與淺根系相結合,形成立體的地下根系結構,以更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層營養的利用率;③陰性樹種與陽性樹種相結合,河坡和堤頂采用陽性樹種,林帶中間、林下適當配以陰性樹種,減少競爭,提高防護能力;④將不同花期的植物進行種類混交,改善河道的視覺效果;⑤在優先考慮防止河岸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充分優化生態護岸植被帶的親水景觀效果和提高動物良好棲息地等生態效能。

        4生態護岸植物推薦和種植密度

        4.1河岸各部位植物種植的選擇

        4.1.1坡頂和洪水位以上該區域是河道綠化的亮點

        作為河道景觀,它具有居高臨下的控制作用,因此該區域樹種應豐富多彩,常綠樹種總量應控制在60%左右,某些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樹種也應主要集中在該區域。骨干樹種香樟、女貞、深山含笑、廣玉蘭、紅果冬青、濕地松、水杉、池杉、落羽杉、垂柳、楓楊、梓樹、櫸樹、樸樹、珊瑚樸、北美楓香、烏桕、合歡、黃山欒樹、無患子、黑楊、喜樹、榔榆、重陽木等。配置植物夾竹桃、小蠟、桂花、枇杷、大葉梔子、珊瑚樹、白玉蘭、紅玉蘭、木芙蓉、紅葉李、晚櫻、云南黃馨、木槿、美人蕉、麥冬、三葉草等。主要經濟樹種桑、早園竹等。

        4.1.2洪水位線至常水位線該區域是水位變化區

        每年梅雨及夏季臺風季節變化大,屬季節性水淹區。因此可選植物較少,上部應以中生但能短時間耐水淹植物為主,下部以濕生植物為主。骨干樹種①上部:池杉、水杉、水紫樹、北美楓香、落羽杉、楓楊、垂柳、構樹、樸樹、梓樹。②下部:池杉、水紫樹。配置植物美人蕉等。

        4.1.3常水位以下

        該區常年有水,根據調查,可用于生態護岸工程的耐水濕植物品種較少,某些品種在工程上運用要慎重,比如野茭白、蘆竹等,運用不當,會使河道堵塞。骨干植物:水蔥、菖蒲、水燭、再力花、蘆葦。

        4.2樹種種植密度選擇

        科學合理地選擇種植密度,也是生態護岸建設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一般以3-5年能基本成林郁閉較為理想。一般冠幅比較大的香樟、櫸樹等樹種種植株距以2-4m為宜,冠幅較窄的池杉、珊瑚等樹種株距以1.5-3.0m為宜。

        5結語

        生態護岸技術融入了水利、土木、生態、環境等多學科知識,已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應用。生態護岸是既滿足河道護岸功能,又有利于恢復河坡系統生態平衡和提高河流自凈能力的系統工程。其建設要因地制宜,按照“林水有機結合”的自然規律,堅持與水利工程建設結合,才能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主航道、行洪道一定要在修筑塊石護岸和標準圩堤的前提下進行生物修復;原生自然河岸必須加以保護,不宜過多地去進行改建;只有通過調查,合理規劃,適合該地區河道生態環境和工程建設特點的才是理想的生態方案。

        參考文獻:

        [1]羅利民,田偉君,翟金波.生態交錯帶理論在生態護岸構建中的應用[J].自然生態保護,2004(11):26-30.

        [2]王才良,劉麗月,金建萍,等.嘉興市河岸綠化初探[J].防護林科技,2007(5):105-107.

        第5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前言:農村河道在廣義上面包括了流經或者是分布在廣大農村地區,直接為農村生產以及生活服務的河流、小型湖泊淀柳和溝塘。按河流的集水面積、年徑流以及河道寬度進行分類,絕大部分都屬于中小河流;按水利部《河道等級劃分辦法》進行劃分,農村河道一般為四、五級以下的河道,按行政管理權限區分,農村河道一般是指縣級以下的河道。在農村河道中,按流經的地域又分為山區河道和平原河道。農村河道承擔行洪排澇、灌溉供水的任務,同時還承接著農田排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農村水環境的重要載體,不但直接關系農村地區防洪排澇安全,同時也是農村環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是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開展農村河道的綜合整治是提高農村地區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程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措施。

        1、治理標準的確定原則

        與大江大河相比,農村河道無論從河道寬度、長度、河流的等級等多個方面都不可相提并論,但是由于農村河道數量眾多,并且直接與農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農村河道的治理標準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提出采用的防洪除澇、灌溉排水、環境水質等標準。標準的制定可遵循以下原則。

        1.1與骨干河道及上下游相協調的原則。

        河流水系是由源頭集水區開始,流經各級河流流域,形成的一個連續的、流動的、獨特而完整的系統。從河流源頭到下游,河流系統內的寬度、深度、流速、流量、水溫等具有連續變化的特征,也就是說河流系統中的某一部分發生變化,都會對整個系統產生影響。水系中有各種大大小小的溝道與河流,根據河道的規模、河道的功能以及在河流水系中的相對位置,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用于綜合評判河道的重要性,以便于分類治理與保護。

        按照本次規劃的定位,農村河道絕大部分都屬于中小河流,丘陵山區類型的項目區農村河道一般位于骨干河道的上游,平原河網類型的項目區一般位于流域的中下游。因此,農村河道的防洪標準、水環境整治的標準會對骨干河道、流域內上下游河流產生影響,特別是防洪標準的制定,應統籌考慮流域或區域的總體布局,按照局部服從總體的原則來確定。

        1.2與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

        農村河道綜合整治規劃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和促進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水利作為基礎產業,是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防洪安全和水資源的保證。由于廣大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甚至同一個縣域內的不同項目區的經濟狀況也存在很大的差別,對農村河道整治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別。標準定得過低,不能滿足項目的需求;標準過高,不僅規劃工程的效益難以充分發揮,而且規劃工程的建設還會給當地帶來較重的財政負擔,實施難度較大。因此,規劃標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到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協調,考慮到社會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規劃標準可以適度超前。

        1.3前置性規劃文件進行相協調原則

        針對農村河道進行綜合整治規劃而言,區域的總體規劃、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的防洪規劃等都屬于前置性規劃文件,農村河道在進行綜合整治規劃的過程中,其標準制定應以前置性規劃為指導性,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不會超出上位規劃的要求。而對于土地利用總體相關行業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相關行業規劃等,在滿足規劃目標的前提下,規劃的標準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國土資源優化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角度進行有效的出發,與相關規劃進行有效的協調,使制定過程中的規劃方案符合國家的根本利益,更具有可實施性。

        1.4相關標準規范相協調的原則

        全面參與農村河道防洪,治澇,灌溉,供水,環境改善等多個部門和學科的治療方案,以滿足規劃和技術專長的需求,國家和相關行業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標準和程序規范,所以在所有地區開展統一的標準,并按照相應的規劃和工程設計的各個部門,進行相應的規范和指導。開發基于農村河道綜合整治規劃的相關標準,不僅要保證先進的規劃,讓編程更加合理和科學,同時也能更好把法律和法規,和區域經濟和規劃進行有效的對接。

        2、農村河道整治類型劃分

        2.1防洪排澇治理為主

        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農業生產活動正常開展的必要條件就是一個區域的防洪排澇安全。所以,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進行考慮的就是水系的防洪排澇功能。通過對項目區現狀情況進行相應的分析,對于河道水質相對較好,但堤防護岸存在破損現象、河道淤積所造成行洪排澇能力下降等相關的情況,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把重點放在防洪排澇治理上。防洪排澇治理過程中所關注的重點就是進一步的保證河流的行洪的過流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堤防護岸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并且要求堤防護岸有足夠的抗沖刷能力,對洪水的威脅具有抵制能力。在一般情況下,流域中上游區域,人口密度相對來說比較較小,經濟活動也是不頻繁的,相應的河流水質會較好。

        2.2生態環境治理為主

        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大多數地區都比較重視河道防洪排澇工程的建設,興修了大量的堤防工程、水閘工程、泵站工程等,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基本達標。但由于工業企業的發展之后對污染的防治不重視,或者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化肥農藥等大量使用,生活垃圾的任意丟棄等等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部分農村地區的河流水質變比較差,水生態環境也開始出現日趨惡化的現象。對于這樣的區域在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整治的過程中,應該把規劃的重點進一步的放在生態環境治理上。生態環境治理所關注的重點就是減少人河污染物的數量,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進一步的提高河流水體的連通性與流動性,增加水體的納污容量以及水體的自凈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水質和生態環境。

        2.3綜合治理

        有些縣市由于地形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多變,經濟發展也是比較不均衡的,縣域內的各個鄉鎮差異性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大的,所以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不同鄉鎮的農村河道現狀情況差別也較大,部分鄉鎮符合以防洪排澇治理為重點的類型區特點,或某個鄉鎮防洪排澇能力以及河流生態環境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這樣的縣市一定要結合實際需要進行綜合整治。

        3、農村河道在進行綜合整治過程中工程措施

        3.1進行清淤疏浚工程

        進行清淤疏浚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大河流縱比降,對河床高程進行有效的降低,在一定的程度上擴大河道的行洪斷面,進一步確保防洪安全。清淤疏浚的要點主要指的就是“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結合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情況、財政承受能力情況、機械設備配置情況以及河道淤積的不同類型,科學、務實地確定河道湖泊清淤計劃。河道的清淤疏浚規模主要指的就是對清淤的深度進行有效的確定,首先就應該明確河道的規劃過程中的河底高程與河道的斷面型式。河網區和平原區的農村河道底高程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按照本區域所在流域的水系規劃的成果進行有效的確定,對于農村河道一定要進行沒有明確規定的相關要求,可進一步的參考上一級河道的規劃河底高程確定,在大多數情況下,農村河道的河道等級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規劃河底高程可略高于骨干河道和重要河道。針對有通航要求的平原河道而言,清淤深度應在一定的程度上滿足航道等級的最低通航水深要求。丘陵區和山地區之間的山區性河道的清淤疏浚深度可在一定的程度上結合防洪排澇進行有效的分析計算,進一步的滿足河道規劃標準要求的過流能力的河道斷面,結合洪水位確定清淤深度。清淤后的河道的斷面型式也要進一步的滿足岸坡穩定性的要求。針對于河槽較寬的河道,河灘地不要進行隨意的挖除,因為灘地的切除無形中會進一步的增大堤防高度,這樣就會進一步的降低了堤防的安全系數,比較容易的造成滑坡失穩。

        3.2水系溝通工程

        水系溝通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斷頭河進行有效的打通、拓寬引排河道卡口段,進一步的增加水體流動性、全面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對河湖水系的調蓄功能進行充分利用,進一步改善水環境。水系溝通的要點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恢復河流故道尊重自然規律,同時對河湖水系的溝通也要進行恢復。二是擴大重要節點對河道上阻礙過水的構筑物予以改建擴建或拆除。

        3.3河道清障工程

        河道清障主要目的就是對河道的過流能力進行恢復,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河流生態環境。由于河道內違章種植和開墾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河堤植被被破壞,河流過流斷面在不斷的減小,水流出現不通暢的現象,局部形成回流與沖刷,不但影響了河道行洪、除澇等效益的發揮,同時也會進一步的加大河道內的淤積程度。

        第6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Abstract: Rice is one of the main crops, and the rice produc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China's grain securit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rice is higher and higher.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original rice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PM, this paper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pplied pest control technologies, built a simple paddy rice IPM, and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paddy ecological system.

        關鍵詞: 水稻害蟲;IPM;稻田生態系統

        Key words: rice pest;IPM;paddy ecological system

        中圖分類號:S43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4-0303-03

        0 引言

        水稻是我國栽培面積最大、總產最多的糧食作物。年種植面積約3000萬hm2,約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1/3,其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5%[1]。從事稻作生產的農戶約占農戶總數的50%;全國有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因此,水稻的豐產豐收對于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然而我國水稻生產的各時期均遭受到各種害蟲的危害[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隨之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標準也轉向側重于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的高標準要求。因此,對病蟲害防治策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稻田害蟲主要類群及發生特點

        1.1 稻田害蟲主要類群

        我國已知的水稻害蟲已達250余種,其中最主要有20余種。包括以下種類:①螟蛾科害蟲:在我國危害水稻的螟蛾科害蟲有十余種。其中危害嚴重發生最普遍的有三化螟、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②稻夜蛾類:我國常見的有8種,其中最主要的是粘蟲和大螟。③稻飛虱:我國有13種飛虱可危害水稻,其中以稻褐飛虱、白背飛虱、灰飛虱危害最味嚴重。④水稻葉蟬類:我國危害水稻的葉蟬較常見有14種,其中黑尾葉蟬和白翅葉蟬發生最為普遍,發生量大,危害最重。葉蟬不僅可以通過刺吸水稻營養液,破壞水稻植株的輸導組織造成危害,還是水稻病毒病的重要傳毒媒介。⑤稻弄蝶類:我國稻弄蝶的主要種類有直紋稻弄蝶、曲紋稻弄蝶、隱紋谷弄蝶、么紋稻弄蝶、南亞谷弄蝶5種,其中危害最重的是直紋稻弄蝶。⑥稻蝗類:國內已知稻蝗有15種以上,其中分布較廣、危害嚴重的有5種:中華稻蝗、小稻蝗、長翅稻蝗、寧波稻蝗、短翅稻蝗。⑦稻薊馬類:我國危害水稻的薊馬主要有稻薊馬、稻管薊馬、花薊馬3種,其中稻薊馬危害最重。⑧害稻甲蟲類:主要有稻象蟲、水稻負泥蟲、稻根葉甲3種,此外,部分稻去還有入侵害蟲種類發生,如稻水象甲。⑨稻眼蝶類:常見危害水稻的有稻眼蝶、稻褐眼蝶2種。⑩害稻蚊蠅類:我國稻區常見危害水稻的有稻癭蚊、稻搖蚊、稻小潛葉蠅、稻稈蠅和稻水蠅等。???稻蝽類:常見有20余種,其中發生較普遍,危害較重的有稻綠蝽、稻黑蝽、大稻緣蝽和四劍蝽。以上類群中,大螟、三化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白背飛虱、稻直紋弄蝶、黑尾葉蟬、粘蟲是我國最主要的水稻害蟲,嚴重影響我國水稻生產。此外,在不同稻區各有特殊的主要害蟲,如新疆的稻水蠅、東北的稻小潛蠅和稻搖蚊、華南的稻癭蚊、江浙一帶及華南諸省的稻眼蝶、局部地區的稻象蟲等危害水稻嚴重,甚至成災[2]。

        1.2 發生危害特點

        由于水稻害蟲種類繁多,全國各地水稻種植制度存在差異性,因此害蟲發生危害特點也有著很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①發生危害水稻生育期的不同,危害程度不同,如,二化螟在北方稻區的主要危害表現為:在水稻分蘗期為害造成枯鞘,在孕穗期為害造成枯心和枯孕穗,在抽穗成熟期為害則造成白穗和蟲傷株[3]。②部分種類害蟲具有遷飛能力,研究表明:稻飛虱除在我國海南、廣東、廣西、云南南部冬季有少量蟲源存活外,在其它大部分水稻種植地區均不能越冬,其春秋季初始蟲源主要來自于南亞和東南亞地區[4]。稻飛虱主害代是遷入代,是直接危害成災的原因之一。近年來,灰飛虱發生數量增大,致使北方稻區局部地區條紋葉枯病嚴重發生[3]。如2006年,遼寧盤錦市水稻條紋葉枯病發生面積達10萬公頃,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83.3%;平均減產1%~5%,其中,減產5%~10%的稻田約2.5萬公頃,減產超過30%的稻田約0.1萬公頃,減產超過50%的稻田約0.01萬公頃,部分稻田甚至絕收。損失稻谷約1400萬kg,直接經濟損失約2500萬元[5]。③大部分稻區病蟲害的發生較重,表現為重大病蟲暴發強度大,次要害蟲上升,為害加重。發生危害嚴重的病蟲有水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發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飛虱。④部分害蟲發生危害范圍擴大。如稻癭紋在華南、江南南部丘陵或山區中等發生,發生范圍有進一步擴大趨勢。水稻螟蟲主要發生在江南、長江中下游、江淮及華南稻區;二化螟在江淮、長江流域、江南、西南、北方稻區發生。三化螟在長江流域沿江、華南稻區發生。稻縱卷葉螟在長江中下游、江南和華南、西南稻區發生;稻飛虱在華南、江南、長江流域、江淮及北方、西南稻區發生。以上害蟲均有向北擴展的趨勢[1]。

        2 稻田害蟲防治技術

        2.1 植物檢疫和抗性品種的應用

        植物檢疫對防治檢疫性稻田害蟲有重要作用,水稻象甲在我國是水稻害蟲中檢疫的主要害蟲。通過植物檢疫切斷蟲源是防治檢疫性害蟲的最好方法。

        利用水稻抗蟲品種防治害蟲,是最經濟且具實效的方法。研究發現:品種的抗感性是引起褐飛虱生物型變異的根本原因,褐飛虱生物型變異有一定的規律性:在抗蟲品種上,致害型由弱變強;在感蟲品種上,致害型由強變弱。致害型之間的變異是可逆的,不同致害型演變需要經歷的最少代數不同,與生物型類別和品種所含抗蟲基因類型有關[6]。通過雜交或誘發突變的方法可選育出多種抗蟲品種。如湖南、浙江等省育成了高產優質、抗褐飛虱的早秈HA7913-7、HA7913-4、雜交稻威優64、威優35、中稻抗白背飛虱和褐飛虱的浙麗1號等;1997年,廣東省農科院水稻所培育的高產多抗優質新品種粵香占等,已在生產上推廣應用,表現出良好的抗蟲害作用[7]。

        2.2 農業防治

        通過改變耕作制度、深耕改土、合理密植、合理施肥控水、除草等農業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蟲能力,降低部分害蟲的危害程度,從而有效減少水稻蟲害的發生和對產品的影響。通過對不同施肥方式稻縱卷葉螟的危害程度進行對比,發現專業部門測土制定配方施肥的田塊明顯低于農戶自己習慣施肥的田塊。其中,配方施肥田塊中,最高束葉率為27.6%,平均束葉率為12.8%,百叢幼蟲量最高為410頭,平均為185頭;而習慣施肥的田塊最高束葉率為41.3%,平均為23.9%,百叢幼蟲量最高為660頭,平均為290頭。因此,要及時合理施肥,并重視N、P、K的配合,以減輕水稻害蟲危害。灌溉和排水可以迅速改變田間環境條件,對很多水稻害蟲也可獲得顯著防治效果。如:當越冬代三化螟幼蟲即將化蛹時,及時灌水,可以使其缺氧而被大量殺死。二化螟化蛹多在距水面不高的稻基或葉鞘內,在幼蟲老熟和化蛹時,可放干田水,降低化蛹位置,然后灌水20cm浸田,殺螟效果良好。在稻飛虱發生期可通過進行排水擱田,降低田間濕度,有效地抑制其發生,減輕危害程度[8]。

        2.3 化學防治

        通過化學農藥即殺蟲劑防治害蟲,是目前害蟲防治的主要方法。化學防治具有受環境條件影響小,收效快、方法簡便、且防治害蟲效果好的優點,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如使用有機氯類殺蟲劑,可使稻鐵甲、稻象甲、稻蝗得到控制,使用有機磷和有機氮類殺蟲劑,可使裸棲性和幼蟲態歷期長的水稻害蟲數量明顯下降。使用化學防治的策略是抓兩頭秧苗期、孕穗抽穗期,放寬中期分孽期,“治秧田、保大田”,盡量減少施藥頻次。在需施藥時,必須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且針對性強的選擇性農藥,否則容易引起人畜中毒和環境污染[7]。適時適量,選擇合理的藥劑配方及劑型,可有效地對害蟲進行防治,同時,對天敵、訪花昆蟲、傳粉昆蟲和其它生物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維持和保護稻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減少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殺蟲劑,減少用藥次數采用有效低濃度等方法,可有效保證稻米質量安全。

        2.4 生物防治

        傳統的生物防治概念,是指通過捕食性、寄生性天敵昆蟲及病原菌的引入增殖和散放來壓制另一種害蟲。廣義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有機體或其天然(無毒)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使其不能造成損失的方法[9]。它包括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微生物防治作物病蟲、捕食螨和蜘蛛治蟲、有益脊椎動物除蟲、信息素及農用抗生素的利用等。生物防治具有如下優點:①高度選擇性,對人、和有益生物及作物較為安全,且不污染環境;②對病蟲的發生有較長期的抑制作用;③對稻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多樣性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因此,生物防治在水稻生產上有巨大的應用前景[10]。

        2.4.1 利用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天敵和蜘蛛等節肢動物防蟲 我國研究利用較多的寄生蜂是稻螟赤眼蜂,該寄生蜂是稻縱卷葉螟的重要天敵。大面積防治效果一般應達70%以上。稻田蜘蛛是水稻害蟲的主要捕食性天敵。主要有擬水狼蛛、草間小黑蛛、擬環紋狼蛛等,約占蜘蛛總量的70-80%。稻田蜘蛛可捕食稻葉蟬、稻飛虱、稻螟、稻苞蟲、稻縱卷葉螟、稻螟蛉和蚜蟲等。調查顯示:一頭草間小黑蛛一天可捕食2-3頭;一頭擬環紋狼蛛可捕食4-6頭。據觀察,稻田蜘蛛與稻葉蟬、稻飛虱之比為1:4時,可以起到控制作用[10]。水稻上的捕食性天敵昆蟲有黑肩綠盲蝽、青翅蟻形隱翅蟲、尖鉤寬黽蝽、捕食菅薊馬、雙斑青步甲等。如尖鉤寬黽蝽和黑肩綠盲蝽是稻葉蟬和稻飛虱的重要捕食性天敵昆蟲。黑肩綠盲蝽主要捕食害蟲的卵和低齡若蟲。一頭尖鉤寬黽蝽成蟲一天可取食飛虱1齡若蟲4.2頭或3齡若蟲2.2頭。當每叢稻株有20頭左右的尖鉤寬黽蝽時,對飛虱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0]。

        2.4.2 利用食蟲脊椎動物防治水稻害蟲 保護蛙類和在稻田中養鴨可防治水稻害蟲。鴨能捕食稻田的稻飛虱、稻葉蟬、粘蟲、螟蛾、稻苞蟲、葉甲等。兩棲動物中的青蛙、蟾蜍、雨蛙和等統稱為蛙類。它們主要以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為食料。蛙類捕食的水稻害蟲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飛虱、稻葉蟬、稻蝗等。蛙類食量較大,如一只黑斑蛙每天能吃70-90頭稻葉蟬和稻飛虱。澤蛙一天最多可吃稻葉蟬266頭[11]。

        此外,阿維菌素、楝素、多殺菌素和Bt菌等是防治水稻害蟲安全、高效的生物源農藥。不僅對天敵的傷害較小,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有機稻米的優質、高產。

        2.5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括:選擇不同波長的激光處理某種害蟲,使其代謝紊亂死亡;燈光顏殺;溫度氣體處理等[12]。研究表明:殺蟲燈殺蟲效果好,在100m以內能有效控制害蟲種群數量和降低危害程度。直接減少防治成本,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同時,用殺蟲燈殺蟲可減少化學用藥,有效保護天敵,有效地保護田間生態平衡,既發揮天敵作用,又減少了環境污染,生態效益明顯[13]。

        3 制定有效的水稻IPM

        3.1 鑒別潛在的害蟲、主要的有益種類和評價害蟲為害

        鑒別害蟲與有益類群是IPM計劃中的第一步。然而在實踐工作中,常常不能準確鑒別有害生物。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是如何確定不同種類害蟲密度在多高以下可以不防治。因此,地方植保部門提供田間調查與害蟲鑒定的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

        3.2 確定防治閾值

        確定防治閾值是IPM的中心任務。通常防治閾值指害蟲的某一密度,達到此密度時應采取控制措施,否則,害蟲將引起等于這一措施期望代價的期望損失[14]。在實際生產中,由于作物、害蟲、天敵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性,多種害蟲的同時為害使問題更加復雜化,因此,很難用實驗的方法確定。這樣就要求農業生產者制定不一定精確但簡單使用的閾值,從而使殺蟲劑的施用更適時有效。

        3.3 根據不同種類害蟲的發生規律制定周年防治方案

        隨著水稻生長時期和環境氣候的變化,不同蟲害有著不同的為害特點和發生規律。在進行水稻蟲害的綜合治理的時候,需根據不同種類害蟲的發生規律制定周年防治方案。依據早發現早治理,避免害蟲大爆發的原則,執行好周年防治方案,有效降低害蟲造成的損失。

        3.4 選擇適當的防治手段

        在防治過程中,應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資源,盡量少有化學農藥,不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綜合運用植物檢疫、選育抗性品種、農業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措施。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害蟲的為害特點,選用適當的防治手段進行防治。同時,在防治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天敵種群、訪花昆蟲類群和其它無害節肢動物類群等,保護稻田生物多樣性,對水稻生產有積極的作用。

        3.5 綜合治理措施的綜合評價

        對水稻綜合治理措施進行綜合評價,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綜合治理措施的制定。使用IPM技術,不僅只是為了獲得水稻生產的安全、高產,還應該考慮水稻生產全過程中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綜合效益。只有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到最后的綜合效益,從而更好地完善已制定的IPM計劃,更好地推廣這一技術。由羅淑萍等,通過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PH)的方法進行分析[15-16]。其結果表明:有機水稻生產方式下所產生的綜合效益最大,權重值達0.5355;生態代價在綜合代價中占據主導地位;化學防治病蟲害的水稻生產方式付出的生態代價最慘重,其綜合代價權重值達0.6252;從綜合效益代價比(RPC)來看,有機水稻生產模式是較理想的模式,其值達2.4776,符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17]。

        4 建立完善穩定的稻田生態系統

        首先,稻田生態系統是一種人類控制的生態系統,是一項綜合性的依賴于水灌溉的系統,它包括人類的活動、稻株、動物、雜草和微生物以及其他作物。因為水稻是要用流動的水灌溉,流動水域散布的農藥對周圍生物的影響不能忽視。因此,必須大力加強對農藥合理使用科學的研究,加強田間毒理學和稻田環境毒理學的研究[18]。在稻田中使用化學農藥一定要注意天敵的保護。

        其次,在稻田中適當的設置生物保護帶,通過種植花期較長的植物,可保護天敵安全越冬,為天敵提供適量的食源。通過人工飼養的方法,培育水稻害蟲的天敵,并適時適量釋放到田間,進行生物防治。

        最后,通過合理的輪作等農業栽培措施,調節改善稻田生態系統。提高稻田生態系統環境的穩定性,保證稻田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保證田塊的高產穩產。

        5 總結

        我國水稻的綜合防治技術,是以農業技術栽培措施、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為基礎,栽培措施是骨干。而當害蟲為害已超越經濟閾值限值時,果斷合理地施用殺蟲劑,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18]。無論是哪種防治技術,在防治過程中都十分重要,一定要注意各個技術相互結合,取長補短,科學合理的利用,達到最大綜合防治效益。

        參考文獻:

        [1]王艷青.近年來中國水稻病蟲害發生及趨勢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2):343-347.

        [2]水稻害蟲識別與防治指南.農藥市場信息,2007,16.

        [3]韓永強,侯茂林,林煒,等.北方稻區水稻害蟲發生與防治[J].植物保護,2008,34(3):12-16.

        [4]巫國瑞,俞曉平,陶林勇.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災害的長期預測[J].中國農業科學,1997,30(4):25-29.

        [5]潘月卓,付立東,王宇,等.盤錦稻區水稻條紋葉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北方水稻,2007(4):41-42.

        [6]何忠全,張志濤,陳志誼.我國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策略[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17(1):110-114.

        [7]任啟坤.水稻害蟲的綜合防治[J].生物學教學,1999,24(11):40-41.

        [8]劉成江,劉廷府[J].農業措施在水稻害蟲防治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07,20.

        [9]李云瑞.農業昆蟲學(南方本)[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18-19.

        [10]唐江霞.水稻害蟲的生物防治措施[J].湖南農業,2006,3:14-15.

        [11]丁海玲,周劍英.無公害水稻害蟲的生物防治法[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4,1:12.

        [12]章烈輝,劉占山,肖啟明,等.我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建議[J].中國稻米,2009,1:6-9.

        [13]邵昌余,夏忠敏,王正坤.頻振式殺蟲燈對水稻害蟲的誘殺試驗[J].植物醫生,2005,18(2):30-31.

        [14]盛承發.害蟲經濟閾值的研究進展[J].昆蟲學報,1989,32(4):492-500.

        [15]RamanathanR.A note on the use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3:27-35.

        [16]Moffett A,Dyer JS,Sarkar S.Intergrating biodiverisity repiesentation with multiple criteria in North-Central Namibia using non-dominated alteinatives and a modifi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6,129:181-191.

        [17]羅淑萍,黃壽山,梁廣文,等.水稻害蟲治理措施的綜合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2008,119(12):2731-2737.

        [18]趙善歡.中國水稻害蟲的綜合防治[J].廣東農業科學,1980,1:1-4.

        第7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主題,按照“統籌安排、分類整治,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疏堵結合、標本兼治”的要求,整合執法資源,動員各方力量,通過采取宣傳教育、執法管理、源頭治理、配套建設等系列措施,整治交通秩序,優化交通環境,提升市民文明交通素質,努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暢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環境。

        二、組織領導

        成立市區道路交通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任組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丁宇,副市長,副市長、市公安局長任副組長,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區政府常務副區長和市開發區管委會、指揮部及宣傳、公安、城管、城鄉建設、交通運輸、規劃、工商、質監、教育、殘聯等部門相關領導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從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區政府辦公室、區政府辦公室、市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和市公安、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工商、城管、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殘聯等部門各抽調1名副科級以上干部集中辦公,具體負責整治工作調查研究、方案制定、組織實施和督導檢查等工作。

        三、工作目標

        (一)市民文明交通素質得到明顯提升。市區顯見交通違法行為明顯減少,行人、非機動車、機動車燈控路口遵章率明顯提高,市區道路交通事故總量明顯下降。

        (二)市區交通管理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馬路市場得到取締,三輪車非法營運問題得到妥善解決,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規范管理。

        (三)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市區道路“微循環”進一步優化,道路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實現躍升。

        (四)城市交通綜合管理機制有效建立。職能部門協作配合更加密切,“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城市交通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四、整治步驟

        綜合整治堅持將宣傳教育貫穿始終,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先期準備階段。針對市區道路交通突出問題,制定整治方案,進行動員部署,同步開展先期宣傳。

        (二)集中整治階段。堅持統籌安排,分類整治,以公安部門為主,相關部門密切配合,著力整治各類顯見道路交通違法行為;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通過源頭治理、政策幫扶、執法管理等手段,妥善解決三輪車管理難題;堅持整體推進,分步實施,推動城市道路交通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三)檢查鞏固階段。對照目標要求,查找整治工作存在問題,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責令責任單位掛牌整治。

        (四)總結建制階段。全面總結整治工作的經驗和做法,表彰獎勵先進,落實長效管理。

        五、方法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

        1營造整治輿論氛圍。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通過開設專版、專欄等方式,對市區道路交通綜合整治工作進行宣傳報道。電信、移動、聯通運營商發送市區道路交通綜合整治公益宣傳短信。區政府、區政府、市開發區管委會和指揮部分別組織人員,在轄區居民小區、村組以懸掛宣傳橫幅、發送公開信等形式開展宣傳。市公安局、市城管局等部門分別出動宣傳車,在市區主要道路巡回開展整治宣傳。市公安局在市區設置固定宣傳點,擺放展板、散發宣傳單,營造道路交通綜合整治濃厚氛圍。

        2動員機關學校帶頭遵守交通法規。市級機關工委、市監察局、市教育局牽頭,召開專門會議,動員市級機關干部、工作人員和學校師生員工帶頭遵守交通法規。各區也召開此類會議進行動員。

        3深入實施“文明交通行動計劃”。市公安局牽頭,以“關愛生命、文明出行”為主題,以“各行其道、不闖紅燈”為重點,深入實施“文明交通行動計劃”。推動文明交通公益宣傳,各新聞單位編制群眾喜聞樂見、形象生動的公益廣告,在規定的版面、頻道、頻率、時段刊播。組織文明交通實踐活動,市公安局牽頭,市教育局、團市委等部門和單位配合,組織機關單位工作人員和院校學生成立文明交通志愿者隊伍,每周至少開展一次文明交通志愿服務活動。深化文明交通示范創建,市公安局負責,開展文明交通示范路和示范路口創建;市教育局負責,開展“文明交通示范學校”創建,在各學校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交通安全教育活動,落實各中小學校將交通安全教育納入中小學生社會實踐、課外活動內容,推動交通安全課堂教育經常化、制度化,并全面推廣中小學生交通安全聯系卡制度。

        4深化交通安全“五進”宣傳。市公安局負責,組織開展交通安全“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宣傳;選擇交通肇事典型案例,通過媒體、專欄、印發交通安全手冊等方式開展經常性警示教育;交巡民警執行職務時,把交通宣傳貫穿執法執勤全過程。

        5實行交通違法抄告制度。市公安局負責,對機關公務車輛闖紅燈、公務員交通違法行為,一律告知其所在單位和市監察局。

        (二)加強源頭治理

        1加強公務用車交通管理。各機關、事業單位負責,加強對本單位車輛駕駛人的教育管理;市監察局對機關公務用車交通違法行為予以內部通報。

        2嚴格建筑垃圾運輸車管理。市城管局牽頭,市公安局、城鄉建設局配合,嚴格城市建筑垃圾處置的申請核準,組織力量加強對建筑垃圾運輸車的日常管理,從嚴查處運輸建筑垃圾過程中沿途丟棄、遺撒建筑垃圾行為。

        3強化出租車行業監管。市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負責,市公安局配合,通過嚴把資格準入門檻,采取停運、暫扣服務證、取消服務資格等措施,加強出租車及從業人員的管理。

        4取締三輪車非法制售。質監局負責,對全市范圍內未取得生產許可證,偽造或冒用產品生產許可證,擅自生產、拼裝、改裝電動、機動三輪車的經營者依法予以查處;工商局負責,對全市范圍內電動、機動三輪車銷售點開展拉網式檢查,依法查處取締無照經營、非法銷售電動、機動三輪車行為。

        5.實行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市公安局負責,對電動自行車全面登記上牌,實行規范管理。

        6.規范靜態交通行為。市城管局牽頭,區政府、區政府、市開發區管委會、指揮部具體負責,督促沿街單位、門市落實門前“三包”,規范、有序停放各類車輛。

        (三)加強綜合執法

        1.嚴查顯見交通違法。市公安局負責,針對闖紅燈、不按規定車道行駛、“酒駕”、無牌無證等交通違法行為,組織警力,從嚴查處。

        2.拉網取締違法占道。市城管局牽頭,工商局、市公安局配合,區政府、區政府、市開發區管委會、指揮部按管理區域,對市區所有馬路市場及其它占道行為進行拉網檢查,堅決取締,暢通非機動車道。

        3.從嚴打擊營運“黑車”。市城鄉建設局、交通運輸局負責,以市區商貿娛樂場所、車站、學校、醫院等周邊道路為重點,集中力量嚴厲打擊各類營運“黑車”。

        4.取締無牌無證三輪車。充分運用宣傳教育、執法管理、政策幫扶等疏堵結合措施,組織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妥善解決三輪車管理難題。

        (四)加強配套建設

        1增設市區停車場和停車泊位。市規劃局牽頭,市城鄉建設局、公安局配合,圍繞市區商業網點密集區、學校集中區,著眼疏堵保暢,規劃配套停車場地;市公安局負責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場地及后街后巷施劃臨時停車泊位。

        2改善道路通行條件。市城鄉建設局牽頭,相關建設責任主體配合,加快實施城市道路重點工程建設,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及時修補坑洼路面,改善非機動車道通行條件,為車輛各行其道提供保障。

        3優化城市公交系統。市城鄉建設局牽頭,市公安局配合,廣泛征詢各方意見和建議,以方便群眾為首要原則,科學設置市區普通公交站點,優化市區公交運行網,實現普通公交與BRT互補,進一步提高公交車對市民出行的分擔率。

        4擴大市區禁行區域。市公安局負責,根據城市道路交通現狀通告,明確大型貨車等車輛禁行區域,削減城市中心區道路交通流量,減少交通擁堵。

        5提升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市城鄉建設局和區、區、市開發區、及承擔道路建設的其它責任單位,堅持把信號燈等道路交通設施建設與道路建設同規劃、同建設、同驗收;市公安局、區、要加快主要路口信號燈智能化改造,通過優化信號燈配時,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市區所有燈控路口安裝“電子警察”,不斷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

        六、工作要求

        (一)全面動員部署。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成立專門班子,按照總體方案要求,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措施和責任。要通過召開專門會議、輿論宣傳等方式,深入發動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大力支持整治工作,尤其要把機關廣大干部和全體在校師生發動起來,使之成為文明交通的帶動者和推動者。

        第8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1病例資料

        某男,15歲,出生時雙眼角結膜長有腫物,隨年齡增長腫物逐漸增大,右眼角結膜約4/5被腫物覆蓋,左眼角結膜約2/3被腫物覆蓋,右上瞼下垂,上瞼有數個“米粒”大小腫物。右顳部有一“花生米”大小疣狀腫物,后隨年齡逐漸增大,發展至右耳前、右耳后、右耳廓及頸部。父母親均體健,家族史無特殊,無類似病史。

        體格檢查:發育正常,神志及精神未見異常。皮膚檢查:右顳部自發際內向下延至右耳、右耳后及右耳廓,可見大小約10cm×5.5cm×0.6cm灰褐色腫物,形狀不規則,形似分葉狀,表面凹凸不平,呈疣狀,質地粗糙,觸之似橡皮樣硬韌感,不伴痛癢及破潰,表面無毛發生長。右耳垂下方至頸部可見約7cm×3cm×0.8cm線形分布腫物;頸前偏右可見大小約8cm×2cm×0.6cm線形分布腫物,此二處腫物質地同上。眼科檢查:右眼除角膜外,結膜、鞏膜有胬肉狀腫物覆蓋,瞼球粘連,眼球上下運動受限,不能外轉,內斜約40°,瞼裂高約0.4cm,上瞼內1/2睫毛缺失,視力0.1。左眼自外側向內至角膜內2/3有胬肉狀腫物覆蓋,瞼球粘連,眼球上下運動稍受限,不能外轉,視力0.2。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及血生化檢查正常;血電解質檢查正常;心電圖檢查及胸部正位X線片檢查正常;頭顱CT平掃示兩側橋小腦腳區脂肪密度影;右側裂池、右顳葉腦溝增寬;眼眶CT平掃示右眼形態失常,眼環鈣化,視神經細小,左眼環鈣化。診療經過:兩個月前于我院眼科行“右眼腫物切除+羊膜移植+斜視矯正術”,今我科檢查后,無手術禁忌癥,行“皮脂腺痣皮損切除、局部皮瓣成形、游離皮片移植術”。Ⅱ期軟組織擴張器置入修復頭發缺損處。右眼部切除腫物組織病理檢查:皮樣瘤。皮損組織病理檢查:皮膚表皮疣狀增生伴過度角化,真皮中淺層可見較多空泡細胞,基底層噬色素細胞增多,真皮淺層血管周圍少量慢性炎細胞浸潤。

        2討論

        線形皮脂腺痣綜合征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包括面部、頸部、頭皮廣泛的皮脂腺痣;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眼睛和骨骼的改變以及惡性腫瘤[2]。在新生兒的發病率為萬分之一,雖然沒有性別差異,但是在以前的病例報道中女性患者占多數。

        據報道,皮脂腺痣的患者有進展為皮膚癌的可能,盡管準確的發病率和進展時間未知,但大多數學者還是認為不管是線形皮脂腺痣綜合征的患者還是單發的患者都有5%~20%的幾率,特別是基底細胞癌(占90%)和狀汗管囊腺瘤[3]。皮脂腺痣一般沒有任何的癥狀,但它對面部的外觀影響較大和它潛在的惡變能力,所以還是強調預防性切除病變,青春期之前或者更早有計劃的分次切除和軟組織擴張器的植入。本例采用Ⅰ期全部手術切除,缺損處游離皮片移植,對于頭發缺損處Ⅱ期軟組織擴張器置入修復。

        Katz B[4]等報道眼部異常發生在68%綜合征的患者中,在兒童發育量表中可以發現斜視是最主要的表現。其他的還有視神經發育不良和損害、白內障、角膜血管化、眼部血管瘤以及皮質盲。眼部病變常雙側發生,在面頸部皮脂腺痣發生的同側眼部異常的表現比對側會更重些,此例報道中有很好的體現。

        癲癇無論是全身還是局灶性發作。都是綜合征中最重要最常見的表現之一,有文獻報道發生率高達75%[5],并且在以往的病例中,癲癇通常是最早發生的,癲癇的患者往往伴有智力低下,在回顧性分析54例線形皮脂腺痣綜合征和表皮痣綜合征患者后,發現癲癇的患者占67%,智力低下的患者占61%,這與多數學者的報道結果相符[6-7]。很遺憾的是本例沒有追問到是否有癲癇病史。其他的顱腦異常有半側巨腦癥、輕癱、皮質萎縮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種腫瘤[8]。

        骨骼系統異常中最常見的是脊柱后凸側彎,但一般發現時已是兒童后期了。四肢肢端肥大和其他的畸形包括馬蹄內翻足、膝外翻,骨骼發育不全和并指[9]。骨溶解性損害和骨折偶有發生。特別引起兒科醫師注意的是,線形皮脂腺痣綜合征常合并不同程度的頑固性佝僂病和低血磷性佝僂病[10-11],此時按常規的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治療,效果往往不好。

        線形皮脂腺痣綜合征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多系統參與的神經皮膚紊亂癥。隨著臨床各專科的細化,并且其潛在多系統的累及,導致準確診斷此病有一定的困難,疑是診斷的兒童都必須經過系統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腦電圖、頭顱和眼部的核磁共振成像。以此來提高此病的診斷率,爭取能在兒童早期給予足夠的干預。

        [參考文獻]

        [1]Marden PM,Venters HD Jr.A new neurocutaneous syndrome[J].Am J Dis Child,1966,12(1):79-81.

        [2]Paller AS.Epidermal nevus syndrome[J].Neurologic Clini,1987,5:451-457.

        [3]Domingo J,Helwig EB.M alignant neoplasms associated with nevus sebaceous of Jadassohn[J].J Am Acad Dermatol,1979,1(6):545-546.

        [4]Katz B,Wiley CA,Lee VW.Optic nerve hypoplasia and the syndrome of nevus sebaceous of Jadassohn.A new ssociation[J].Ophthalmol ogy,1987,94(12):1570-1576.

        [5]Van der Warrenburg BP,Van Gulik S,Renier WO,et al.The linear naevus sebaceous syndrome[J].Clin Neuro Neurosurg,1998,100(2):126-132.

        [6]Vidaurri-de la Cruz H, Tamayo-Sánchez L, Durán-Mckinster C,et al.Epidermal nevus syndromes:Clinical findings in 35 patients[J].Pediatr Dermatol,2004,21(4):432-439.

        [7]Pavone L,Curatolo P,Rizzo R,et al.Epidermal nevus syndrome:A neurologic variant with hemimegalencephaly, gyral malformation,mental retardation,seizures and facial hemihypertrophy[J].Neurology ,1991,41(2):266-271.

        [8]Herman TE,Siege MJ.Hemimegalencephaly and linear nevus sebaceous syndrome[J].J Perinatol,2001,21(5):336-338.

        [9]Muhle C,Brinkmann G,Muhle K,Heller M.Skeletal involvement and follow-up in linear nevus sebaceous syndrome[J].Eur Radiol,1998,8(4):606-608.

        [10]Hosalkar HS,Jones DH,Offiah A,et al.Linear sebaceous naevus syndrome and resistant rickets [J].J Bone Joint Surg Br,2003,85(4):578-583.

        第9篇:河道綜合治理范文

        多生牙發生率在不同人群中從6%不等,恒牙列約為乳牙列的2倍。多生牙發生率在乳牙列沒有明顯性別差異,但恒牙列中男性發生率約是女性的2倍[4]。本文報道了1例14男性患兒,因4顆上頜多生牙引起上頜牙列擁擠錯位和阻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某男,14歲,因上前牙嚴重擁擠不齊、影響美觀求治。無特殊全身病史及家族史。口內檢查(如圖1):上頜前牙區2顆多生牙,位于B1、B2唇側。A3牙冠形態為中切牙形態,口內未見右側尖牙。A2、B1均位于舌向位,其中B2反牙合。B4頰向錯位,位于牙弓外。恒牙列,左側尖牙、右側磨牙和尖牙均為安氏I類關系,左側磨牙為安氏II類關系。術前進行全景片、頭顱側位定位片檢查(如圖2)。

        1.2治療計劃:外科拔除上頜左側唇側2顆多生牙及2顆骨內阻生牙,拔除左側頰向第一前磨牙,以位于右側上尖牙位置的呈上中切牙形態的多生牙調改形態替代右側上尖牙,正畸矯正排齊上下牙列,維持左側磨牙安氏II類關系,左側尖牙、右側磨牙和尖牙均為安氏I類關系。

        1.3外科治療:局部消毒麻醉,拔除阻生上頜正中多生牙1顆,阻生右側尖牙1顆,左側中切牙與側切牙唇側多生牙2顆,拔除擁擠的左側第一前磨牙1顆。

        1.4正畸治療:正畸治療目標為內收上頜切牙以減少側貌突度,重新分配上頜前牙間的間隙。使用MBT直絲弓矯治器排齊上下頜牙列(如圖3)。經過21個月的正畸矯治后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美觀效果和咬合功能,上頜切牙排齊且牙髓健康有活力(如圖4)。矯治后曲面斷層片顯示牙根排列平行,未見牙根吸收跡象(如圖5)。拆除矯治器后進行固定保持。最后,上頜前牙畸形舌側窩采用復合樹脂修復。

        2 討論

        本文報道了1例青少年患者的上頜多顆多生牙伴阻生的臨床特征、診斷和治療。多生牙在上頜較為常見,尤其好發于上頜前牙區。上頜正中多生牙是最常見的類型,其次為上頜側切牙區、下頜前磨牙區、下頜第三磨牙區和上頜前磨牙區。從形態學上看,多生牙主要有兩類,一類多具有正常牙齒形態,而另一類則表現為圓錐形、疣狀、牙瘤、磨牙形或其他形狀。多發性多生牙有時伴隨某些生長發育異常或綜合征而出現,如唇腭裂、軟骨外胚層發育不良、許勒綜合征、顱面成骨不全癥、Gardner綜合征、鎖骨顱骨發育不全、唐氏綜合征、口-面-指(趾)綜合征和彌漫性軀體血管角化瘤[5-6]。

        多發性多生牙的治療取決于它們的發育、形態、部位,與鄰牙的關系或潛在影響。盡早拔除上頜多生牙的指征如下,中切牙遲萌、阻生或異位萌出,多生牙妨礙積極的正畸治療,已伴隨病理改變,多生牙已自發萌出。但是,拔牙并不是多生牙治療的惟一選擇,若相關牙齒萌出正常且沒有并發癥,可以考慮保留多生牙,但要定期隨訪觀察。

        3 結論

        不伴綜合征的多發性多生牙病例在臨床上較為少見,本文展示的病例即為此類病例。病例中多發性多生牙的診斷是基于全面的口腔影像學檢查。盡管患者就診時機較晚,存在上頜尖牙的阻生和異位,但經過口腔外科與正畸科聯合治療,仍然獲得了令人滿意的矯治效果,功能穩定的咬合關系。因此,多生牙的處理需要完善的術前影像學檢查,多學科協作,制定詳盡周全的治療計劃。

        [參考文獻]

        [1]Kulkarni VK,Reddy S,Duddu M,et al.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multiple maxillary anterior supernumerary teeth:a case report[J].Quintessence Int,2010,41(3):191-195.

        [2]Bayram M,Ozer M,Sener I.Bilaterally impacted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surgical exposure and orthodontic treatment: a case report[J].J Contemp Dent Pract,2006,7(4):98-105.

        [3]陳曉明,唐瞻貴,劉友良,等.上頜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療的臨床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1,27(6):51-53.

        [4]丁 博,金 浩.上頜前牙埋伏阻生的正畸治療探討[J].齊魯醫學雜志,2010,22(1):62-63.

        [5]劉 紅,梁其彬,李建學,等.成人埋伏阻生牙的綜合治療[J].中國美容醫學,2008,17(8):88-90.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中文а∨天堂在线 | 亚洲欧美日本另类 | 亚洲欧美制服丝袜精品久久 |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