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產后護理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市墊江縣 408300
【摘 要】目的:分析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 例母嬰同室產后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對比分析兩組產婦健康宣教效果。結果:觀察組產婦新生兒護理良好率、母乳喂養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護理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反饋式健康宣教;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
反饋式健康宣教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產婦新生兒護理能力、母乳喂養能力,促進其產后恢復。為了研究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我院選取收治的110 例母嬰同室產后產婦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與常規健康宣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4 年6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母嬰同室產后產婦110 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 例。觀察組最大年齡38 歲, 最小年齡22 歲, 平均(27.5±2.8)歲;自然分娩38 例,剖宮產17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5 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0 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30 例。對照組最大年齡37 歲,最小年齡22 歲,平均(27.8±2.6)歲;自然分娩35 例,剖宮產20 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4 例,高中及中專文化程度者22例,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29 例。兩組研究對象均無合并急慢性疾病、妊娠合并癥、母嬰喂養禁忌癥;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產婦年齡、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根據統計學分析,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口頭宣教產后恢復注意事項、新生兒常規護理、母乳喂養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內容。觀察組給予反饋式健康宣教,具體內容如下:
(1)產婦產后恢復。詳細向產婦講解緩解產后疼痛的方措施、自行排尿的重要性、促排尿方法、下床活動注意事項等,并教導產婦如何自我檢查產后惡露排出情況。
(2)新生兒護理知識。護理人員親自示范并同時指導產婦實施更換嬰兒服、更換尿布以及臍帶消毒、撫觸等四項新生兒常規護理內容;并教導產婦如何正確觀察新生兒面色、黃疸情況、溢奶情況、排便及肚臍變化情況。
(3)母乳喂養方面。積極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好處;并教導產婦哺乳喂養的正確方法、產后乳房護理等內容。
(4)出院后健康宣教。叮囑產婦產后恢復注意事項,保證居住環境溫濕度適宜、飲食均衡;判斷產褥期體溫、惡露異常現象,加強會陰清潔。
1.3 觀察指標[1]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新生兒護理情況、母乳喂養情況及護理滿意度。
(1)新生兒護理情況。產婦能夠獨立完成上述至少三項新生兒常規護理,并掌握判斷新生兒情況的方法,可視為良好;
不滿足上述指標者,可視為一般。
(2)產婦能夠獨立哺乳,且未出現破潰、漲奶,或出現輕度漲奶、破潰,可視為良好;有嚴重漲奶現象出現,可視為一般。
(3)護理滿意度。采用兩端為0mm與100mm 的游離標尺進行測量。0 表示不滿意,100 表示非常滿意。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觀察數據選用spss19.0 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用( )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 檢驗,P<0.05 為差異,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新生兒護理情況、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為92.7%
(51/55 例),母乳喂養優良率為94.5%(52/55例);對照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為72.7%
(40/55 例),母乳喂養優良率為69.1%(38/55例)。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母乳喂養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1±2.9)分,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70.2±3.3)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建立母嬰同室病房對于產后產婦具有積極作用,不僅能夠促進新生兒與母親的交流,也有助于幫助產婦盡快轉變角色,接受母親這一新身份;同時還有利于整個家庭盡快適應新生兒的到來。但對于產褥期產婦來說,其生理與社會角色發生了巨大改變,并且由于缺乏產后衛生保健知識以及新生兒喂養知識,因此易導致產婦出現嚴重心理問題,影響產后恢復[2]。
通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觀察組新生兒護理優良率、母乳喂養優良率均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給予母嬰同室產婦產后反饋式健康宣教,可顯著改善其相關健康知識掌握水平,提高其新生兒護理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產婦社會角色的轉變,有利于產后產婦恢復。并且實施反饋式健康宣教還可有效提高產婦護理滿意度,有利于醫院整體護理水平提升,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玉紅, 張良, 張瑞青. 反饋式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的應用[J]. 臨床合理用藥,2012,5(11):119-119.
關鍵詞:健康指導;社區;產后護理訪視;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029-01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各行各業呈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也不斷取得新進步,社區護理順應人們發展需要,逐漸產生。一般而言,產婦以及新生兒在產褥期,發病率較高,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因此加強婦幼保健和社區產婦健康指導,對保證產婦和新生兒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對產婦健康指導,提高產婦預防疾病、科學保健能力,對提高生活質量和母嬰安全十分關鍵。我院選取了26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她們實施產后社區健康指導護理,探討健康指導對產婦掌握衛生、護理技能和知識的作用。具體研究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我們選取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260例產婦,生產后對其進行健康指導護理。產婦年齡在20-38歲之間,年齡最小者20歲,年齡最大者38歲,平均年齡為(27.56±5.62)歲。其中所有產婦中,初產婦139例,經產婦21例;順產119例,剖腹產30例,陰道助產11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1例,高中文化程度96例,大專及以上43例,所有產婦均沒有其他嚴重身體疾病,所有產婦在年齡、生產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1.2護理方法
1.2.1首先選擇專業產后護理人員從事社區產后護理,要具有專業的護理技能、工作能力以及豐富的產后健康指導經驗,并且服務態度熱情、優良,能夠對產婦熱情的進行健康指導知識教育和護理。
1.2.2產后訪視流程安排要根據產婦以及家屬的具體實際情況和要求來安排具體的產后訪視時間,通常來講,在產后一周或兩周即可實施,如有需要隨時進行必要上門指導和服務。
1.2.3健康指導內容產后健康指導內容主要包括新生兒母乳喂養,正確的母乳喂養方式有利于新生兒成長;產婦衛生和自我護理,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方面,產婦生產后,要注意清洗外陰,必要時進行溫水沐浴,禁忌坐浴,防止感染,日常飲食要豐盛,保證攝入足夠高蛋白質食物,促進身體盡快恢復。另外,掌握基本避孕知識,要做好避孕措施,防止發生妊娠反應。
1.2.4開通產后健康指導熱線電話為了提供更加方便的產后健康護理服務,開通健康熱線服務十分必要,通過電話咨詢,快捷、及時了解和解決產婦產后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更加便捷的產后健康指導護理服務。
1.3評價指標在產婦剛出院后,醫院護理人員對所有產婦進行首次訪視,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評估產婦對產后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做好記錄。然后,醫院護理人員在掌握產婦所有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加強對產婦產后健康指導專門護理服務,一段時間后,進行第二次訪視,同樣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評價產婦對產后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兩種評價結果進行比較。
1.4統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有產婦資料和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評價結果通過觀察比較,對產婦進行健康指導訪視護理后,產婦對產后母乳喂養、產后衛生和自我護理、避孕知識以及產后營養等產后健康指導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明顯提高,具體數據詳見下表1。
3 討論
關鍵詞 健康教育 產科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4
實施方法
產前健康教育:孕婦入院后,向孕婦自我介紹,然后介紹病區的環境、制度,病區護士長、主管醫生和科室主任。讓她們感覺到醫護人員對自己的關心,從而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分娩過程的教育:產婦進入待產室后,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不免會產生憂慮,孤獨與擔心,因此,我們盡量做到一對一的全程陪護、關心、體貼她們,告訴她們分娩知識,使她們知道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消除恐懼心理。同時鼓勵產婦的丈夫陪伴分娩,可以在產婦疼痛不安時給予和安慰,給予感情上的支持。以緩解其緊張恐懼的心理,減少了產婦的孤獨感。助產士應該嚴密觀察產程,進行系統監護,并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滿足其需要。同時講解母乳喂養相關的知識。或者利用電視多媒體播放有關的知識,最大限度調動產婦的主觀能動性,指導產婦在分娩時正確應用腹壓,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順利度過這另人難忘的關鍵時刻。
產后護理與指導:產婦送回母嬰同室,護士立即對其進行身心評估,簡單的講解母乳喂養和產后保健指導。內容包括:①產后食物應富有高熱量,高蛋白質,多吃水果,蔬菜和多喝湯,以利于乳汁分泌。剖宮產后的產婦禁食6~8小時后進食湯類再逐步過渡到半流飲食,普食。②注意產褥期衛生,產后6小時內應及時盡早自解小便,交待病人注意會傷口情況及陰道流血情況,保持外陰清潔,勤換紙。鼓勵產婦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③做好產后的心理護理,以防發生產后抑郁。
母乳喂養指導:①向產婦及家屬宣教母乳喂養技巧,喂奶姿勢,擠奶手法,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新生兒沐浴,新生兒臍部護理等。護士手把手的把這些知識教會產婦及家屬。②每天播放產后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讓所有“新媽媽”們及家屬盡快掌握其相關知識。
出院指導:①提供24小時的熱線電話,按需哺乳,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告訴“新媽媽們”出院后的第1個月,有我們的專業人員去家里訪試,以及時了解新生兒護理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②出院后如何保持足夠的乳汁分泌,如何辦理嬰兒出生證明。注意休養,飲食與營養,活動與休息做好避孕。③告訴產婦及家屬及時辦理嬰兒預防接種手續。
討 論
沈陽市蘇家屯區婦嬰醫院護理部,遼寧沈陽 110101
[摘要] 目的 對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中健康教育的療效和影響進行研究。方法 通過對120例產婦進行分析比較,并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觀察組的護理在一般護理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并且分為產前、產后以及出院后護理三個階段,而對照組則采用一般護理方式,從而達到觀察兩種護理方式差異的目的。結果 經過健康教育之后的觀察組產婦的產后滿意度為優秀的80%(48/60),對照組為60%(36/60);觀察組良好20%(12/60),對照組40%(24/60),兩組均無中等評價,兩組相比較對照組滿意度明顯較高,在母乳喂養、心理情況、嬰兒護理知識等方面表現的較為成熟。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采取健康教育的產婦母乳喂養率高、情緒穩定、對母嬰同室產婦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對產婦以及新生兒都能起到積極作用,適合進行普遍推廣。
[
關鍵詞 ] 母嬰同室;健康教育;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
[中圖分類號] R473.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c)-0050-03
伴隨著社會發展和醫學技術的不斷成熟,以人為本的社會服務理念得到廣泛的應用。在醫療機構當中,單單治好疾病并不能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的需求,而是需要全方位的護理和健康教育,特別是產婦這群特殊的群體更需要護理人員有針對性的開展護理工作。大多的產婦對于產后的知識都不太了解,往往生產之后缺乏母嬰的正常交流,不利于產婦的身心健康。母嬰同室就是產后人性化護理的體現,并在護理過程中為產婦做相關產后知識的介紹,包括衛生清潔知識、產后護養知識等,在下文中,將對護理人員開展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的健康教育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產后護理的120例產婦,產婦年齡情況均處在20~40歲范圍內,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為60例。觀察組首次生產的產婦48例,經產婦12例,順產產婦38例,剖腹產產婦22例;對照組首產產婦為44例,經產婦16例,順產產婦40例,剖腹產產婦20例,兩者年齡、產次、生產方式相比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研究開始前對產婦生理以及心理進行全面檢查,確認沒有嚴重患病記錄和任何精神異常。對觀察組進行產前、產后、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對照組進行一般護理方式,比較分析兩組差異。
1.2 觀察組護理方法
觀察組60例產婦的護理分為護理階段以及健康教育兩個方面進行,健康教育的內容應在各護理階段良好執行,確保母嬰同室健康教育的價值得到完全發揮。
1.2.1產前、產后以及出院后治療從護理階段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產前教育、產后護理以及出院健康治療。
①產前教育。先向產婦介紹病房環境和主任醫生以及護理人員,對入院須知加以說明,此舉是為了盡快消除產婦對陌生環境的不安感,盡快習慣醫院的生活,護理人員要保持與產婦的良好共同,盡量滿足其心理需求,以達到消除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情緒,同時告知孕婦不要隨便進行室外活動,向產婦介紹圍生期的相關知識,例如孕婦胎動的計數方式以及作用,協助產婦了解宮縮和胎心的變化情況,利用富含蛋白質或者礦物質的食品保證產婦各項營養均衡。
②產后護理。產后的母嬰同室是指母嬰全天候24 h的處于同一室內,每天分離式的護理也僅僅不超過1 h。母嬰同室對護理人員的要求標準較高,需要針對每一位產婦的不同情況進行一對一的護理。在本次研究中對于觀察組的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了健康教育,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護理工作的能否達到預想效果,除了護理人員需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在對術后注意事項的講解中,盡量依靠多媒體等方式進行多途徑的教育,一方面可以讓產婦完全吸收,另一方面也使醫護人員的工作得以順利的開展。
其次,對于產婦產后的飲食問題進行指導。較多的產婦缺乏科學的產后調養知識和新生兒喂養知識,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對產婦進行引導,例如鼓勵產婦堅持母乳喂養,對母乳喂養的優點進行說明,協助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包括含接方式以及哺乳的時間段,在飲食方面可以讓產婦食用一些易于消化的高能量食物,從而使產婦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從各個細節入手逐步建立產婦對于喂養的自信心。
然后,許多的初產婦對于嬰兒的行為習慣不了解,在面對新生兒哭鬧、換尿不濕等情況時往往手足無措。因此在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還要教會產婦如何因對新生兒的各種情況,并且進行早教知識的宣傳,確保產婦的行為科學合理,加強產婦的母愛意識。
最后,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局限在醫院內,產婦出院之后的自我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對于達到出院標準的產婦,護理人員要加強叮囑,并且敦促產婦定期到醫院進行復查,從而確保出院后的產婦和新生兒依然保持身心健康。
③出院健康教育。在產婦順利生產后,護理人員應引導產婦出院后繼續采取母乳喂養的方式,在40 d后準時到醫院接受復查,并且60 d內應該避免性生活,防止在哺乳期內受孕。一般產后3個月后放節育環,對新生兒預防接種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或其他預防接種和復種的時間,同時針對孕婦的休養環境、飲食開展相關指導,防止孕婦在產后虛弱期間內無法良好的休息,同時講解育兒方面的有關知識。
1.2.2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需采取多樣性,包括書面教育、視頻教育、示范教育以及咨詢教育。書面形式是將生產后的母乳喂養、產褥保健、嬰兒護理等知識整合為冊,并發放給產婦,使產婦吸收書面的知識。視頻教育是指針對短期內活動不便的產婦,挑選適當的影像資料,經由病房的電視讓產婦對各種知識有更直面的感受。示范方式是指當產婦首產時其護理經驗薄弱,護理人員采用手把手教導的示范演示,使孕婦在新生兒護理方式有更快的提升,并且使其操作行為保持規范。咨詢形式指在病房周圍或者護士站設立專項的咨詢柜臺,同時配備咨詢電話看,將號碼以及咨詢臺位置告知產婦,每個咨詢崗位配備有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負責解答產婦的有關問題。
①心理安撫。心理安撫使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后期母乳喂養、產褥保健、新生兒護理等一系列工作開展的基礎。本次共有98例產婦屬于初產婦,普遍存在分娩后護理經驗不足、專業知識匱乏的問題,導致其在護理過程中的手足無措,并且初生兒的情緒不穩定經常哭鬧加劇了產婦的情緒波動。對此護理人員應該立即給予心理安撫,使其了解嬰兒護理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做支撐,都會經歷一個生疏、了解、熟練的過程,而護理人員會引導產婦了解相關知識,護理人員由此建立與產婦之間的友好關系,對產婦的提問有問必答,保持高度的耐心,同時還要對產婦家人開展相關教育,使產婦在氣氛較好的家庭環境中休養。
②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是產后新生兒護理的核心工作,對于新生兒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母乳喂養中含有的蛋白質、氨基酸、乳糖、脂肪、無機鹽以及銅等微量元素,能夠顯著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有效避免腹瀉。而對于產婦本身來說,通過對新生兒的母乳喂養,能夠引起身體的反射作用,進而使子宮收縮復原,能夠有效抑制產后出血。綜合以上兩點優勢,護理人員必須鼓勵產婦進行母乳喂養,使其明白喂養的重要性。在喂養的過程中,將嬰兒的身體移向產婦,使用嬰兒與目前的身體緊貼在一起,同時上頜貼住乳房,嘴唇凸起將大部分乳暈含入。另外護理人員要根據掌握的嬰兒習慣控制產婦的喂養時間,例如當產婦奶漲、嬰兒哭鬧時應該及時喂奶,同時應該盡量避免用奶瓶或者喂養導致的錯覺。
③產褥保健。第一,保證產婦的陰道清潔干凈,具體方式為:通過5%活力碘棉球外陰擦洗,保證2次/d,另外需勤換內褲以防止滋生細菌;第二,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葷素搭配平均合理,或者指定飲食表,更好的滿足母嬰的營養需求;第三,產后可以開展適當的身體鍛煉,在產后2 d后可以在病房內走動,然后再做產后健身操。順產的孕婦在產后7 d后同樣可以采取適量的運動,用產后健身操來調整身體,避免靜脈栓塞以及感染情況出現。
④新生兒護理。對新生兒進行沐浴以及撫摸是有效促進其成長的手段,并且能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減輕應激反應,增強新生兒的綜合免疫力。對此醫護人員要將產婦沐浴室的溫度控制在28°C左右,同時水溫不超過40°C,主要以產婦自身的適應情況來決定。護理人員還應該向產婦示范正確的操作,包括撫摸的步驟、方法、順序等等,在撫摸的過程中保持產婦以及嬰兒的交流,使其了解到護士給予的幫助。
1.3 對照組護理方法
對照組護理方式采取常規產后護理
1.4 觀測指標
對120例產婦發放120份調查問卷,后全部回收,回收比率100%,就兩組產婦產后護理滿意度進行對比。優為產婦在生產后自身情緒穩定并且對新生兒的護理較為熟練;良為產婦生產后未出現不良情緒,但是在新生兒護理方面熟練度不夠;差為產婦出現多次情緒失控并且難以掌握新生兒護理技巧。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用數量(%)的形式來表示,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研究對比,觀察組產婦的產后滿意度評價為優秀的占80%(48/60),對照組為60%(36/60);觀察組良好20%(12/60),對照組40%(24/60),兩組均無差等評價,兩組相比較觀察組滿意度評價明顯較高,優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產婦對于這種健康教育護理方式的認可。(見表1)。
3 結語
母嬰同室屬于近年才興起的一種護理方式,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其母乳喂養率明顯高于傳統的非母嬰同室產婦。此種模式能夠讓嬰兒熟睡在母親身邊,了解母親的氣味,使嬰兒具有安全感,另外能夠鍛煉嬰兒的視力、聽力能力,對嬰兒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傳統生物醫學的限制下,從前較多護理人員僅僅專注于“保護生命,減少病痛”,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護理模式已經表現出滯后性,只有在其中融入健康教育,才能保證嬰兒以及產婦的健康。
護理人員有必要在產婦生產前有進行一定的健康教育,需要就產婦各種臨產癥狀進行講解,已達到緩解產婦緊張情緒的目的,護理人員還需依據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對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注意事項進行說明,教導產婦靈活運用分娩過程的技巧,尤其是剖腹產的產婦,需要護理人員針對性的闡述剖腹產術前、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護理人員要抱著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在產前消除產婦的精神焦慮,在產后加強產婦的護理教育,出院后增強對產婦的叮囑,這些健康教育的實施很大程度可以保證產婦的順利生產,也能使新生兒在未來健康成長。
目前母嬰同室已經在醫院中普遍推廣,這種人性化、以產婦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母乳的喂養率,使產婦加深了對于新生兒的了解程度,讓產婦和新生兒一同相處,能使產婦更快的適應初為人母的角色。進行健康教育能夠有效避免產婦在產前由于對生產知識存在空白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心理層面的因素很大程度決定了生產的順利。健康教育的護理模式應該貫穿產前、產后以及出院之后,并且工作的開展需要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進行操作。另外在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循序漸進的專業教育,根據產婦不同的個體差異,進行針對式的專業護理,避免產婦以及新生兒感染,手把手的進行護理知道,從而增強產婦的產后護理質量,并且使醫患關系更加和諧。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對母嬰同室產婦的產后護理工作起到良好的積極作用,應該加強其在醫療部門的應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運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收集資料,使得本研究結果的代表性降低。建議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資料收集,以增加研究的說服力。建議接受社會工作者參與到臨床及社區工作之中,從心理、醫學、社會幾方面來提高母嬰同室的社會支持度及全社會的整體社會支持度,以更好地實現健康教育的價值,提高母嬰同室產婦產后護理質量。
[
參考文獻]
[1]田雙蓉,馬麗.我院堅持母嬰同室開展母乳喂養的幾點體會[C]//第六屆中日護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1999.
[2]孟藏者,康立宇,譚靜,等.母嬰同室后母乳喂養調查[A].中國營養學會第七屆全國營養學術會議論文,1996.
[3]王桂萍,劉杰,王敬云.母嬰同室與早期授乳在母乳喂養中的作用 [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7,3(4):223-225.
[4]廖訓菊.母嬰同室產科病房優質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與分析[J].吉林醫學,2013(18):3721.
[5]方惠.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衛生產業,2013(15):63-64.
[6]何曉亞,支小銀.健康宣教在母嬰同室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內蒙古中醫藥,2013(15):129-130.
【摘要】產后抑郁癥是一種非精神性抑郁綜合癥,產后抑郁癥不但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對嬰兒的健康發育也會帶來不利因素,對家庭和社會也會產生不利影響。通過對產后抑郁產生的病因以及影響新生兒喂養因素的分析,對不同因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和指導,使產婦樹立對新生兒喂養和照顧的信心。
【關鍵詞】產后抑郁; 新生兒喂養;護理
【中圖分類號】R407.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345-02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后2周內出現的抑郁癥狀,表現為易激惹、恐怖、焦慮、沮喪和對自身及嬰兒健康過度擔憂,常常失去生活自理及失去照顧嬰兒的能力;有時還會陷入錯亂或嗜睡狀態,是產后精神綜合征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1]。產婦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對新生兒的喂養;如何做好產婦產后抑郁的護理,既能為新生兒喂養提供參考依據,也能利于更多切實可行的護理對策的研究和提出。
1 產后抑郁的病因
1.1 生理因素:孕婦從懷孕至分娩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很大,妊娠期體內雌孕激素、黃體酮顯著提高,皮質內激素、甲狀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娩后這些激素迅速下降,導致腦內和內分泌組織兒茶酚胺減少,從而影響高級腦細胞活動;分娩引起的疼痛和不適使產婦感到恐懼從而導致身體和心理的應激增強,這對產婦產生抑郁情緒也有很大的影響。
1.2 心理因素:產婦對分娩過程缺乏認識,對分娩存在緊張恐懼的心理;產婦擔心嬰兒的健康及對嬰兒性別的期盼;生活壓力大,家庭問題復雜均有可能增加產后抑郁發生的危險。產婦缺乏對嬰兒護理的相關知識擔心不能勝任母親角色所形成的壓力,產婦常有苦悶、焦慮或對于嬰兒的需要無反應。有的還會有自殺或傷害嬰兒的行為出現。
1.3 性格因素:產后抑郁癥多發生于以自我為中心、神經質、情緒不穩定、固執、認真、保守、社交能力不良、內向性格等個性特點人人群[2]。
2 影響新生兒喂養的因素
2.1 社會和生理因素:母乳喂養宣傳力度不夠,奶粉商積極宣傳、贊助、免費贈送等加強了人工喂養的意識。經濟高速發展使產婦因工作需要與母乳喂養發生沖突,導致母乳喂養率低。產婦扁平、凹陷嬰兒不能含接或喂養不當造成皸裂而拒絕哺乳。
2.2 分娩方式
第一,剖宮產術前及術后限制飲食,導致產婦營養不足,影響了乳汁的分泌。
第二,剖宮術后切口疼痛及宮縮疼痛、留置各種管道影響母乳喂養的信心。
第三,術后輸液或使用某些抗生素,擔心藥物通過乳汁排出影響新生兒健康。
2.3 產婦的心理狀態:產婦的焦慮情緒、休養環境、早吸吮等因素影響乳汁分泌,大部分產婦產后心情焦慮、疲勞,對母乳喂養缺乏信心,認為乳汁分泌不足,擔心嬰兒營養不良;也有的產婦擔心母乳喂養影響體型。
2.4 嬰兒方面的影響因素:早產兒、低體重兒及新生兒窒息等需特殊治療及母嬰分離的影響母乳喂養。
3 產后抑郁癥對新生兒喂養的影響
泌乳過程是一個復雜而且有多種內分泌激素參與的生理過程。催乳素在泌乳的起動和維持乳汁分泌中起重要作用。頻繁吸吮及排空也是非常重要而抑郁癥產婦神經內分泌變化顯著加之軀體及心理的變化,缺乏主動吸吮,對刺激不夠,從而對下丘腦泌乳抑制因子抑制減弱,導致垂體分泌泌乳素減少,加之產后產婦情緒焦慮、易疲勞,飲食和睡眠欠佳,早吸吮無效而認為乳汁不足,促使了產婦用代乳品或拒絕喂哺,從而影響嬰兒吸吮及乳閑排空,乳汁量進一步減少,產婦缺乏母乳喂養的信心,形成了惡性循環。
4 護理
4.1 產前及產時的護理:分娩前讓產婦熟悉產房的環境,向產婦宣教分娩的相關知識使其了分娩的過程以消除緊張和恐懼的心理,鼓勵丈夫陪伴分娩;醫務人員給予產婦更多關懷和幫助,從而使產婦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支持,以增強產婦對生產的信心。
4.2 產后護理:由于分娩陣痛,體力和精力消耗致產婦疲勞,會陰傷口的疼痛,剖宮產術后傷口疼痛,子宮收縮痛,睡眠不足,無喂養經驗等均可使產婦情緒低落,醫務人員應多關心產婦詳細了解癥結所在,誘導產婦情感的疏泄并盡量給產婦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不必要的探視,治療和護理時間要盡量集中。指導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宣教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有關新生兒生理現象知識以幫助產婦盡早進入母親角色。
4.3 心理護理:產后抑郁是一種良性產后精神障礙,常不需要藥物的治療。運用溝通技巧,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語言和談論敏感的話題;指導產婦學會傾聽和訴說,保持樂觀心情。鼓勵產婦積極有效地鍛煉身體,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看一些產褥期保健知識及育兒方面的書籍。指導產婦家人除給予生活上的照顧外,應給予更多心理和精神上支持和安慰,使產婦在心理上樹立自信心并正確認識社會以提高處理生活難題。
5 討論
產后抑郁、焦慮的產生主要原因是分娩前后體內各激素之間的比例發生改變,內分泌功能的不平衡,有孕晚期各種認知障礙和負性情緒以及家庭社會支持的減少,生活事件的沖擊心理上對分娩的緊張恐懼、產婦的個性等[3]。通過對產后抑郁產生的病因以及影響新生兒喂養因素的分析,對不同因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和指導,使產婦樹立對新生兒喂養和照顧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保證母乳喂養的成功。對產婦的心理狀態做好各種干預和護理措施,糾正其各種不良的心理,消除影響母乳喂養和乳汁分泌的不利因素,使產婦增加對手術后活動、飲食、新生兒正常生理現象和護理的相關知識等各方面的認識,消除顧慮,變被動為主動,家屬也從醫護人員的指導中獲得了有關知識,并能夠給產婦提供正確協助[4],增強產婦對新生兒喂養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吳化萍,湯艷清.產后抑郁癥患者血清中雌二醇與孕酮的變化[J].中國臨床康復,2005,9(24):12.
[2] 邱忠君,唐惠艷.孕產婦情緒評估與產后抑郁癥預防[J].中國婦幼保健,2011,6(26):811-812.
本文探討產后訪視在產褥期的作用,觀察產婦產褥期的基本情況,通過產后訪視促使產婦在產褥期中的生理和心理得到良好恢復,增加母乳喂養的信心,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嬰兒順利度過新生兒期,減少產后并發癥發生。
資料與方法
所轄地段社區2008~2010年1600例產后休養的產婦和1612例嬰兒(12對雙胎)。其中順產981例,剖宮產619例。
方法:由經過母嬰保健知識培訓取得合格證的婦幼保人員,根據南寧市產后訪視工作規范的要求,按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孕產婦圍產保健系統卡的內容,在產婦出院后,訪視人員分別在產后7天或出院3天、14天、28天對產婦進行產后訪視。特殊情況酌情增加訪視次數或轉醫院診治。產后42天回醫院檢查。
產后訪視內容:⑴產婦方面:①了解有無產程異常、難產及產后出血。手術產的手術指征、麻醉方法、手術方式、腹部刀口及抗生素的應用。②了解產婦一般情況。③檢查宮底高度,評估子宮縮復情況及惡露排除有無異常。檢查產婦是否充盈,局部有無紅腫,有無皸裂等。④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同時指導正確母乳喂養方法。⑤指導產婦進行產后康復訓練。⑥指導產婦避孕,進行健康教育,提醒產后42天復查。⑵嬰兒方面:①了解有無胎兒窘迫、產程異常、難產、產傷及窒息,出生時體重,疫苗接種情況。②新生兒的面色、精神狀態、呼吸、睡眠、哭聲、吸吮能力、大小便。③新生兒體溫、體重、身長、黃疸、有無頭皮血腫、皮膚黏膜有無感染情況、臍帶情況。④向產婦及家人傳授新生兒沐浴、撫觸、按摩的方法。⑤提醒家長按時對新生兒進行預防接種,指導科學育兒。
健康指導:①母乳喂養知識指導:母乳含有抗感染的活性白細胞、免疫抗體和其他免疫因子,尤其是初乳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這些免疫物質就像抗生素一樣,可以保護嬰兒免收細菌感染,不易發生肺炎等疾病。正確的授乳方法和技巧,按需哺乳,正確合理的喂養,利于嬰兒生長發育。②嬰兒護理保健:周到細致的護理才能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喂養、保暖、防感染及密切觀察新生兒的情況是護理指導的主要內容。初產婦因缺乏科學育兒經驗,指導產婦及家屬對嬰兒的臍部皮膚日常護理,常見癥狀的觀察和護理等是非常重要的,有條件的家庭指導嬰兒沐浴、游泳、新生兒撫觸等。③心理保健指導,保持心情舒暢,鼓勵與親友溝通,交流經驗,宣泄情緒,協助產婦與嬰兒建立親子依附關系,講解母嬰同室的重要性。④飲食調理,合理營養,進食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魚、蛋、禽等以利產婦身體恢復,乳汁化生,增強抗病能力,忌生冷、硬、固、辛、酸、辣味。保持大便通暢,多食新鮮蔬菜,預防便秘。⑤計劃生育指導,適當運動,充分休息,注意會衛生,避免受熱受冷,注意腹部保暖,產褥期禁,盆浴以免感染,產后42天開始正確避孕。⑥計劃免疫指導,建立嬰兒預防接種證,按時接種。
結 果
產婦訪視情況,見表1。
嬰兒訪視情況,見表2。
影響母親健康的因素,見表3。
討 論
本組結果顯示,1600例產婦3次訪視出現癥狀與體征最多的為產后出血,其次為相關疾病,出現癥狀與體征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少。1612例嬰兒3次訪視,正常49.5%,有癥狀與體征者以新生兒黃疸、濕疹和紅臀發生率較高。不良習俗影響母親健康的恢復。通過產后訪視,產婦能及時得到醫護人員的幫助,尤其是面對面的具體指導,提高產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新生兒護理能力,糾正不良的習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影響母乳喂養的不良因素,從而保證母嬰能夠健康平安地度過產褥期。產褥期母親身體恢復得好壞關系到她們一生的幸福[1,2]。產后訪視是健康教育的繼續,對提高母乳喂養率,提高母嬰健康,提高婦幼保健兩個系統管理率起到積極作用[3]。
參考文獻
1 樂杰,主編.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
關鍵詞:產科 母嬰同室 人文關懷 整體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示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10-0161-02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如何將服務理念人文關懷滲入到臨床護理實際工作中是現代護理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整體護理內涵的具體表現現將我院2007年產科家庭式母嬰同室的構建實施情況,特色效果作如下介紹。
1 構建家庭化護理模式的歷史背景隨著社會的發展
1.1 護理理念的更新
護理理念是護理人員服務的宗旨,是護理人員的行動指南。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理念明確了護理工作的內涵。產科護理的新進展“以人為本,呵護健康,營造家庭式母嬰同室”的服務理念也應運而生。
2 家庭式護理模式的構建和實施
2.1 營造服務環境
實施家庭式護理模式,病區設有家庭式單人產科病房,它是待產,生產,產后休養為一體的病房(Labor Deliery Recovery),名字也非常溫馨:浪漫滿屋,綠野仙蹤。病房設施完備,波蘭產床,電視,電話,微波爐,寬帶網絡接口.24小時熱水供應.在病區,走廊,床頭都有為產婦定身設計的產后健康宣教.病房的大環境在不同的節日營造不同的氛圍.
2.2 規范護理行為
2.2.1 改變服務理念 產科家庭式母嬰同室護理模式要求護理人員為產科和新生兒提供生理,心理,保健,精神,社會的全面支持,滿足產婦及家庭的需要.所以我們要更行服務理念,推行規范化,賓館化,個性化的服務.產科家庭式母嬰同室的護理理念是”以人為本,呵護健康,營造家庭式母嬰同室”.
2.2.2 護理人員理論知識的培訓 內容有產科現代化護理新進展,產科安全防護,護患溝通技巧,新生兒的生理特點及護理,高危妊娠的護理,護士的職業禮儀,產后延伸服務,新生兒疾病篩查.
2.2.3 產科操作技能的培訓和考核 母嬰同室護理人員專科護理技能,新生兒的處理和復蘇,產后宮縮及出血量的觀察,新生兒延伸護理技能及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能,都進行了規范的培訓和考核.
2.2.4 重視護理領域及相關領域間的溝通和交流 上級護理專家和兄弟醫院的護理專家來院指導,暢談產科護理新進展,選送護理骨干到蘇州母子保健中心進修學習,到上海國婦嬰學習,另外,還邀請心理專家為產科護理人員進行團隊咨詢,從而拓寬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服務理念的轉變.
2.3 深化服務內涵
2.3.1 重視健康教育指導 開設了”準媽媽學習班”,采用有目標,有計劃,有反饋的方法開展健康教育,產婦床頭每人一本健康教育圖譜和手冊,還設計了順產和剖宮產后一周食譜,產后合并癥的疾病健康宣教.一對一的母乳喂養演示,集中授課的新生兒護理等等,通過系統,全面的健康教育,使產婦及其家屬掌握產后保健知識.
2.3.2 開展產科新生兒疾病篩查 新生兒疾病篩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減少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措施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及其實施辦法已明確規定醫療保健機構應逐步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并將其列人母要保健技術服務項目。我科開展苯丙酮尿癥和甲狀腺功能減低癥的篩查及新生兒聽力篩查
2.3.3 開展產科延伸服務 開展新生兒扶觸,產后電話回訪,提供熱線咨詢,產后上門訪視,產后為產婦進行產后抑郁情緒的預測及護理干預.這些都體現了人文關懷,打造了產科母嬰同室的護理品牌.
2.4 注重護理服務意識
2.4.1 公開服務項目,接受產婦監督,每個病房有一本服務指南,介紹產科特色服務,公開承諾各種服務項目,直接接受監督.
2.4.2 個性化服務,滿足不同孕產婦的需求,根據孕產婦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如:對于不同國家的孕產婦給予符合當地風俗的飲食和護理.各種護理操作前應先征求產婦的意見,在其感覺最合適的時間和不違背醫療,護理原則的前提下進行操作.
3 體會
3.1 獨特的風格 家庭式母嬰同室護理模式是”以人為本,呵護健康,營造家庭式母嬰同室”,體現的現代產科護理模式的新進展,順應了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3.2 提高醫院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產科家庭式母嬰同室護理模式的實施,拓展了產科服務范圍,使產科護理從病房走向家庭,2007 年病人滿意度(96)比2006 年(95%)提高1 個百分點,母乳喂養合格率(91.2%)比2006年(90.2%)提高了1.2個百分點,也為產科贏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今年的分娩數為2542人次,比2006年2280人次增加了262人次.為醫院的發展和壯大,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零恒莉.產婦互動作用在產時的效應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4.
關鍵詞 產婦 不良情緒 抑郁 護理
產婦在妊娠分娩時因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其極易出現抑郁的心理情緒,為了降低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生率,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不良情緒產婦296例,調查引起產婦不良情緒的常見原因及產后抑郁的發生情況,并以其中發現的產后憂郁38例為研究對象,從調查對象中隨機抽取38例正常產婦為對照組進行多種因素的影響分析,探討有效的護理措施來緩解不良情緒對產婦的影響。
資料與方法
本次研究對象296例,年齡20~35歲,平均27.82±2.56歲;孕周37~41周,平均39.46±0.52周;初產婦265例,經產婦31例;文化水平:高中以下194例,高中55例,高中以上47例。所有入選者均排除原發性精神疾病、心理障礙,均自愿參加調查活動。抑郁組和對照組在年齡、孕周、孕產次、文化程度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
方法:采用問卷調查形式,調查健康知識掌握、身體恢復、分娩情況、新生兒情況及情感支持。采用抑郁情緒自評量表(SDS)對產婦產后的心理情況進行評估,測試前有專業的心理工作者進行指導與講解,待產婦了解每道題的含義后,進行單獨填寫。問卷回收后由專人閱卷、評出總粗分、再換算標準分,按我國診斷標準,以SDS標準分≥50為有抑郁癥狀[1],每診斷1例產后憂郁者,其后1例正常產婦做為對照組。通過上述調查方式了解產婦不良情緒的原因,并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結 果
本次研究對象296例產婦中,產后抑郁38例(12.84%)。產后抑郁組和對照組在健康知識掌握、身體恢復、分娩情況、新生兒情況及情感支持均存在顯著差異,38例產后抑郁者均有以上情況1項或多項發生,而正常產婦中發生人次明顯減少,抑郁組新生兒性別女性明顯多余對照組,也明顯多余本組的新生兒性別男性者,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
討 論
原因分析:妊娠分娩雖然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但因多種因素影響使得產婦在分娩時或分娩后易出現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本文根據問卷調查發現,影響產婦不良情緒的主要因素如下:①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產婦分娩前對健康知識掌握缺乏易使產婦對分娩過程無較清楚的認識,更易增加分娩的疼痛,醫生的技術水平、自身疾病、胎兒健康與否等因素更易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的心理情緒。②身體恢復情況:產婦產后因切口疼痛、脹痛、大出血、乳腺炎、剖宮產切口感染及便秘等各種產后不適,使得產婦易出現焦慮的心理情緒。③分娩情況:采用何種方式分娩及分娩是否順利均影響產婦的心理情緒。④新生兒情況:新生兒是否健康,如何正確育兒及新生兒性別等問題均能影響產婦的心理,尤其是農村家庭“重男輕女”的情結使得產婦在新生兒出生后,有一定的心理壓力。⑤情感支持情況:產婦進入待產室或產房后,因需獨自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而感到孤獨不安。產后若得不到家人的關心和呵護也會使得產婦出現焦慮的心理情緒。
護理措施:①孕期保健:做好孕期健康教育宣傳工作,讓產婦對妊娠分娩有更深的認識,消除其心理擔憂;做好高危產婦產前預防工作,認真觀察產婦心理情緒的變化,根據其心理原因進行有針對的心理疏導,指導產婦對心理情緒進行適當的發泄,或讓專業的心理衛生人員對其進行心理治療[2]。②產前宣教:產婦入院后,醫護人員需向產婦告知分娩注意事項,降低產婦的恐懼感、不安感,增進產婦與醫護人員之間的信任。③產后護理:產后指導產婦正確哺乳,協助產婦的角色轉變,降低乳腺炎、脹痛的發生;對產后身體不適進行有針對的治療與護理,降低產婦的心理擔憂,避免因不良心理情緒使得產婦病情加重;保證病房的干凈、干燥,為產婦與新生兒提供舒適、溫馨的住院環境。④情感支持:做好與產婦家屬之間的溝通,讓產婦得到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照顧產婦時需耐心、細心,態度需親切,讓其能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產婦;個體化母嬰床旁護理;產褥期抑郁癥
【中圖分類號】R76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442-01
產褥期抑郁癥(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指產婦在產褥期間出現抑郁癥狀,是產褥期精神綜合征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表現為持續和嚴重的情緒低落以及一系列癥候,如動力減低、失眠、悲觀等,甚至影響對新生兒的照料能力。其發病率國外報道約為30%,通常在產后2周內出現癥狀[1]。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是秉承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突出產婦及其家庭成員的知情同意、選擇、參與及個性化、高質量護理的產科新型服務模式[2]。本研究擬探討個體化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的影響。現將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住院正常足月分娩的600例初產婦其新生兒采取個體化母嬰床旁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正常足月分娩的120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均為初產婦,無精神疾病或軀體疾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或精神活性物質和非成癮物質所致抑郁。將1200例初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成A(常規護理)、B(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兩組,每組各600例。兩組初產婦在年齡、孕周、產程、住院時間及新生兒體重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A組實施傳統的護理模式,即嬰兒沐浴、新生兒撫觸及預防接種、產婦健康教育等都是集中進行。A組由責任護士給予常規護理,即新生兒的沐浴與臍帶消毒集中于嬰兒洗澡間進行,于治療室進行集中的新生兒撫觸。住院期間于大房間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并集體講解,講解內容同試驗組。B組實施個體化母嬰床旁護理:每日進行1次床旁護理,每次約30min,護理人員采用一對一講解的方法,內容包括新生兒床旁沐浴、新生兒床旁撫觸、臍帶護理、臀部護理、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知識掌握等。同時分發《產婦健康教育指導》并安排責任護士單獨進行講解。
1.3評價方法:產后2周由專人對產婦進行自我問卷調查,采用愛登堡(Edinburgh)產后抑郁評分量表(SDS)評價兩組產婦產后抑郁程度[3]。該量表共有10個條目,分別為心境、樂趣、自責、焦慮、恐懼、失眠、應對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為4級評分,得分范圍0~30分,9分為篩查產后抑郁的臨界值,12分作為篩性產后抑郁的臨界值。共發出問卷1200份,回收1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4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 18.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3 討論
產后抑郁患者臨床表現為心情壓抑、沮喪、恐懼、睡眠障礙、無趣,甚至出現自罪、自殺或殺嬰傾向[4]。研究表明,產后抑郁與多種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突然的軀體和心理應激反應均能造成心理不平衡[5]。產婦產后抑郁是重要的社會心理問題,不但影響產婦的生活質量,嚴重產后抑郁者會影響母嬰交流和互動。對新生兒情感、行為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還會影響夫妻關系以及家庭的穩定。個體化母嬰床旁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產科護理模式強調了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的個體化母嬰護理服務理念,是現代產科護理新模式的核心內容。其對提高產后婦女的身心健康,促進產后母嬰親情交流,減少產褥期抑郁癥的發生起到積極的作用。
個體化母嬰床旁護理對產褥期抑郁癥的影響。本研究以床旁實際操作為主,即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將母嬰護理場所移至產婦床邊進行,由產婦及家屬共同參與。母嬰同室新生兒床旁護理模式符合產婦的心理需求,特別是產婦直接參與操作,為新生兒沐浴、撫觸、游泳及臍部護理等操作減輕了焦慮感。從而提供個性化護理服務,體現了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本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產婦600例進行母嬰床旁護理指導,并與進行常規護理的A組進行觀察比較,結果顯示,實行一對一的床旁護理操作及指導的B組初產婦,產褥期抑郁癥發生率為5.83%,明顯低于A組(14.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30-231.
[2] 袁秀珍,陳向韻,王淑燕,等.對剖宮產初產婦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的效果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0,25(6):32-33.
[3] 溫彩云.產后仰郁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探討[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0,23(4):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