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肚臍護理步驟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臨床護理學實驗是技能性實驗操作,實驗室學習要求學生在模擬臨床情境下獨立、熟練地完成各項基本技能操作,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標準,然后才能夠到臨床真實的病人身上實施各項技能操作。應用模型進行模擬教學以其無風險性、操作可控性、練習可重復性等優勢,成為實驗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具,起到了從理論到臨床實踐的橋梁作用。
2目前外購模型的特點及不足
2.1外購模型具有一定的真實性,模型在設計和制作工藝上,人體的體型、身高、五官、皮膚顏色和整體外表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仿真性,既可增強學生的直觀性,減少其在操作過程中的緊張與恐慌,還能讓學生在操作訓練中具有真實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在模型上實施各種操作時不必擔心會給病人帶來傷害,使其在無心理壓力的環境下學習與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1]。
2.2外購模型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高級智能化模型價錢昂貴,使用成本高,制約其在教學中的廣泛使用。而普通模型和局部模型仿真性較差,解剖部位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皮膚材質厚硬,這很容易使學生在操作時產生歧義。很多模型的說明書中羅列很多功能,但在真正實際操作時往往會出現問題,導致一些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學生只能自己去想象,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并且模型維護難度大,影響教學效果。如手術基本操作模型中外科手臂、腳、普通縫合模塊、產科會陰側切等模型,結構上是二層,上層膠皮(皮膚),下層為普通海棉或軟膠,人體解剖結構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切開操作不能反復,止血結扎不能操作,縫合操作時,縫合針或線會割斷膠皮材料,損壞模型,此類模型僅可作觀摩示教,學生訓練不能推廣使用,使用率低,教學成本高;兒科護理模型中所有新生兒包括新生兒復蘇模型各關節不能活動,四肢皮膚均為硬塑料;婦、兒科護理技能操作訓練中模型四肢容易弄壞;婦產科護理模型、分娩機轉模型中,外購模具只看到胎兒轉動下降,其他內容不能展示或者效果不佳;孕期腹部檢查模型中由于腹部硬,不能四步觸診檢查胎位;平產接生模型中沒有胎兒胎盤,不能展示第三產操作。
3自制模型的材料及制作
3.1自制模型材料
采用實驗室廢棄被服的棉布、紗布和棉花、醫用手套、止血帶。模型由多層布和棉胎縫制,并以不同的顏色層表示人體的解剖結構。
3.2手術基本操作模型
制成20cm×20cm棉墊或紗墊,四周有固定系帶。用于止血紗墊的模型中間要加線間隔,以防里面的棉花移動不耐用,用紅染料輕點表示出血點。用于縫合棉墊的模型,縫合切口處包邊縫制多層結構,并染色區別組織解剖結構,切口長度約10cm。產科會陰側切的模型,在棉墊中央靠上位置先縫紉梭形(大會陰),用顏色或線縫標記上、中、下(尿道口、陰道口、)位置,再在大會陰后1/3處向右或左開側切口,側切口制作同棉墊模型縫合切口,長度約5cm。自制手術基本操作模型的特點是可以反復做切開、縫合、止血的操作練習。
3.3胎兒模型
材料同上,先分別制作頭、頸、四肢和軀干,縫合連接起來制作成布娃娃,布娃娃頭部畫上前、后囟門、矢狀縫以及面部的五官,目的是分清胎兒解剖位置關系和各徑線,大小以能通過購置的女性骨盆模型為原則。自制胎兒模型的特點是各關節是軟的可以變形。
3.4胎盤模型
模型為直徑約10cm,厚3cm圓盤狀的紗墊,縱橫加線縫制,中間的棉花自然凸起(胎小葉),再用廢棄乳膠手套手腕部剪開成10cm寬長條狀縫在圓盤一周,圓盤中央縫制事先做好的臍帶。臍帶是用止血帶內套兩棵藍色一棵紅色口罩帶染色制成,長約50cm。另一端縫在自制胎兒模型肚臍處。自制胎盤模型的特點是臍帶結扎一次操作剪掉約1cm,可以反復操練,又方便再縫制備用臍帶。
4自制人體模型在教學中的應用
4. 1 手術基本操作
老師示范教學在外購手術模塊上進行,學生每兩人一組,使用自制棉墊模型。將棉墊模型四周系帶固定操作臺,兩人相互配合,切開、止血、結扎、縫合等手術基本技能操作。會陰側切棉墊模型是固定在外購孕婦模型會處或立放操作臺的凳椅上,合適的接產臺高度及局部會陰位置,適合仿真接產立體式會陰側切縫合。充足的模型棉墊,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操作練習而且能反復操作訓練。
4.2婦觸診檢查
將自制胎兒模型束扎成胎兒宮腔內的姿勢,放置被檢查學生腹部,并覆蓋較厚外套或被墊,被角稍固定,防止觸診時模型滑動。放置胎兒模型時不要讓檢查者看到胎兒“胎位”。實驗中檢查者通過觸診,感受胎兒的身體部位,并能表述摸到是胎兒哪一部分并與母體骨盆位置關系,同時被檢查者體驗一次孕婦的感受。學生是在人性化的服務中操作孕婦檢查,理解和掌握胎兒的姿勢、胎產勢、胎先露、胎位、是否入盆等這些概念。
4.3分娩機轉實驗
實驗用模型包括購進分娩機轉模型、骨盆模型和自制胎兒模型。老師用自制胎兒模型可變形特點演示胎兒怎樣通過骨盆產道,如分娩機轉各步驟銜接,包括下降、俯屈、內旋轉、仰身、復位、外旋轉、前后肩娩出等過程。可以演示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的變化,如矢狀縫銜接在右斜徑上,俯屈是大徑線變成小徑線,達骨盆底受阻推動胎頭以枕部為支點的內旋轉45度,當胎頭矢狀縫與旋轉至骨盆前后徑一致時,胎頭仰身頂、額、鼻面相繼娩出,娩出在外的胎頭恢復原有頭肩關系即復位,肩轉帶動頭轉即外旋轉,最后整個胎兒娩出完畢。這一過程在骨盆腔內完成很抽象,是教學中的難點、重點。自制胎兒模型與外購骨盆模型結合應用,將這一抽象胎兒分娩機轉原理具體化。
4.4胎盤處理
平產接生實驗,完善第三產程操作,即胎盤娩出和處理胎盤,可以演示斷臍帶,結扎臍帶,胎盤娩出后檢查胎盤等重要實驗操作。自制胎盤模型臍帶總長是50cm,結扎一次操作剪掉約1cm,學生可以反復訓練。
5實施自制模型的成效
5.1我校外婦實訓室現有外購模型都是2007年購置并且數量較少。由于外購模型數量少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為了保證我校每年約有5000人次醫科學生的培訓,實驗中我們采用購置模型和自制模型教具互補教學,完善和豐富實驗教學,保質保量完成教學大綱的實驗要求。
5.2自制模型教具材料易得、制作簡單、造價低廉、可反復使用,學生人人可以制作,人手可以有“模型”訓練,對于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辦學中降低教學成本,具有重要意義和不可忽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