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心理學相關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心理學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心理學相關知識

        第1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上述學校管理舉措之所以引起爭議,關鍵在于人們對教育管理的終極目的的認識產生了差異。在學校管理中,“教育”與“管理”二者之間孰輕孰重?學校管理是姓“教”,還是姓“管”?它們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這原本是一個十分簡單明白的問題,如今在相當多的學校管理者的意識中卻變得異常模糊。在他們的心目中,在他們對于學校事務管理的思考過程中,在對于學校管理設計的各種舉措中,被列入優先考慮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他們將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以及效率化,作為學校管理工作追求的終極目標。恰是學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中心和事務主義取向,導致學校管理者常常是在“動機良善”“便于管理”的大旗下,出臺一些涉及侵犯學生人身自由和基本權益、違反公平正義原則等“去教育”甚至“反教育”的舉措。

        要求以“教育本性”作為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意味著學校一切管理舉措的出臺,都要本著教育目的,符合現代教育理念。通常所說的“管理育人”,其命題的本質便是承認管理只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和途徑,育人才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之所以能夠發揮育人的作用,乃是因為教育管理者秉承的管理理念與現代教育理念的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而控制性管理理念是與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相抵觸的。在這種管理理念下的學校,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學生,也不可能發揮現代社會所認可的育人職能。設立潛伏型心理信息員的舉措,之所以說它是“反教育”的,不是因為這種舉措沒有效果,也不是說它對教師掌握學生心理動態沒有意義,而是指這種行為本身違背了教育本性。對于潛伏者而言,極易造成他們兩面人格的形成。而對于被觀察者而言,則是互不信任感的流行。如此一來,如何能使我們的學校培養出具有善良、誠實、公平精神的學生?這樣一種所謂解決了某些學生心理問題的舉措,又如何去應對由此出現的更多學生的更多的心理問題?

        倡導以“教育本性”為學校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要求學校管理的過程和方法,不能簡單地移植企業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要根據學校管理工作的性質,依照學校管理對象的特點,符合現代教育的精神。毫無疑問,我們基層學校的絕大多數管理者所思所想所為都是為了使管理工作井井有條,都是為學生的前途著想、為學生的發展考慮。然而,動機的良善不能替代過程的公平正義,不代表可以不擇手段地去管理學校。更何況管理者所理解的“好動機”“好前途”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教育性”背道而馳的現象并不在少數。當下“教育性”在諸多學校管理中的流失,一個重要的原因乃是我們的學校管理者對于“教育”涵義認識的模糊。早在70多年前,潘光旦先生曾發表題為《宣傳不是教育》的文章,今天讀來對于我們理解教育本性依然有著啟示:教育假定人有內在的智慧,有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力量。教育不是預備替人解決問題,而是要使每個人因為有了它的幫助,能利用自己的智慧來想法應付和解決問題。教育也承認絕大多數人的智慧與其他心理的能力雖有根本相同的地方,也有個別互異的地方。為此,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合理的施教方式是啟發而不是灌輸。遇到個別的所在,還需個別的啟發。由此可見,理想的學校管理應是管理而不是管制,是啟發自覺而不是灌輸被動,是促進發展而不是包辦代替。

        第2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關鍵詞:智力資本;知識管理;組織學習;組織創新

        0、引言

        隨著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和技術壁壘的下降,以及競爭對手、競爭規則甚至社會的加速發展,組織知識已經成為了競爭優勢的一種主要來源。對于知識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引發了知識管理概念的發展。知識管理將知識作為產品生產過程中一個關鍵性投入,并強調一個公司整合并利用各種知識資源能力的重要性。因為這種能力可以將有形的資源轉化成富有價值的創新產品或者生產流程。

        企業可以從自己的研發活動直接獲得組織知識,也可以通過與競爭對手和產業的知識擴散或溢出而間接獲得。某一企業將時間和資源投入到研發活動中,其目的是進一步牢固其自身技術知識的根基。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引入、傳播、同化、交流、吸收外部技術,令其為組織所用。這2種知識的產生方式都依賴于公司的智力資本。

        盡管以往的一些研究已經討論了知識的結構,但很少有關于組織智力資本方面的實證研究。本研究試圖證明在高新技術企業中智力資本和知識管理、組織學習以及組織創新之間的關系,并對其進行實證檢驗。

        1、模型和假設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技術企業的智力資本、知識管理和組織學習等方面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組織創新。圖1概括了本文的理論模型。

        1.1 組織學習

        組織學習是一項改變了組織潛在行為的信息交流過程,這一行為包含了創造發明和將思想或觀念融入最終成果的必需工作。組織學習既是一種組織理念,方法和策略;同時也是創造一項新產品和流程的行為。對于技術性組織的創新而言,高水平組織學習是必需的。因此,組織學習在組織創新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一個高科技企業致力于學習可以提高組織的創新能力,因為不斷學習的組織往往更能夠抓住市場上稍縱即逝的機會和新的市場需求。如果企業具備預測和獲悉顧客需求的能力和知識,則有利于該企業獲取并利用較好的技術進行創新。與此同時,如果技術型企業具有獲悉競爭對手優劣勢的能力,則將有利于從競爭對手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經驗,進而產生超越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H1:在技術型企業中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正相關。

        1.2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是創造或搜尋知識并管理組織中的知識,對其進行共享、分配和使用的過程。知識一旦被利用起來,學習便相伴而生;反之,學習也能夠改善公司現有知識的儲備。知識管理可以進行知識創造和知識定位,并進行組織內知識流的管理,以確保知識能夠被有效率和有效果的運用,有助于組織長遠的發展。知識管理分為知識產生、知識開發、知識共享、知識傳播、知識存儲及知識運用等過程。知識轉移是知識管理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知識轉移既包括組織內將顯性或隱性知識進行擴散(Levemge)的內部轉移,又包括組織間進行的知識外部轉移。無論何種類型的知識轉移,知識被接收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進行組織知識學習的過程。組織內學習機制的優劣是組織內部知識轉移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對應著組織內部不同形式的知識轉移,組織內學習機制也各有不同。而組織間學習機制的選擇則影響著組織間知識轉移的效果。如果不能科學地進行知識管理,組織學習的效果也不會明顯。對技術知識的吸收和管理是組織持續學習的前提。知識管理的優勢和挑戰均與組織學習密切相關。此外,組織創新依賴于組織的知識基礎,因而知識管理被當作是提升組織創新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下列假設:

        假設H2:知識管理水平與技術型企業的組織學習正相關:

        假設H3:知識管理水平與技術型企業的組織創新正相關。

        1.3 智力資本

        很少有研究把智力資本看作是知識型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現有研究指出智力資本的3個主要方面:人力資本、組織資本、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是由個體擁有并使用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一群動力十足并且具有獨一無二能力的人員是組織的一種競爭優勢,因為他們代表了獨特的、重要的、稀缺并難以復制的資源。更確切的講,擁有獨特技能和知識的員工的企業更可能創造知識、正確決策,進而引發更好的組織學習。

        組織資本是制度化的知識并將現有經驗編制成規范。通過數據庫、專利、手冊、系統和程序等方法加以利用。組織資本是將組織慣例和戰略綜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使企業獲取、吸收、轉化并開發知識,進而實現組織價值創造和獲取競爭優勢的目的。另外,一個組織的組織資本將影響其學習和管理知識的方式。

        社會資本是指個體及組織間的社會網絡及嵌入其中的資源,如信任、知識等。社會資本可以分為內部社會資本與外部社會資本。內部社會資本擁有量豐富的企業,其員工之間易于彼此分享知識,并相互學習,最終提升整個組織的創新能力。外部社會資本擁有量豐富的企業則能在合作者之間形成不同的關系。諸如早期進入新市場的戰略、獲得新技術以及獲取互補性的知識以便和合作者分享這些知識。這一過程將會擴大組織學習的范圍,增強知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企業的社會資本能改變企業可利用的機會,進而影響他們的戰略行為和創新能力。

        因此,一個組織的創新能力與其智力資本緊密相連。綜上,本文假設:

        假設H4:智力資本的水平與組織學習的程度正相關;

        假設H5:智力資本的水平與組織創新的程度正相關;

        假設H6:智力資本的水平與知識管理的水平正相關。

        2、樣本選擇與研究設計

        2.1 樣本和數據

        本文選擇北京中關村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抽樣對象,原因基于以下幾點:其一,知識經濟社會中,創新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關鍵,高新技術企業必須通過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對環境和技術的變化做出前瞻性和快速的反應,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其二,中關村是中國最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群,能夠作為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一方面,調研的便利性以及前期的一些積累,能夠保證我們獲取足夠的反饋;另一方面,對同一區域的企業進行調研,能夠將地理、文化、法律、政治等不可控因素的影響降至最低。

        主要調查對象為各企業與知識管理及組織學習相關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如首席執行官、董事長、總經理、研發經理、人力資源經理等,因為他們對公司創新、學習和知識管理等方面的情況比較了解。問卷采用了5級李克特(Likert)量表,用1到5分別表示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其他信息包括被調查者的教育背景、目前職位、企業成立時間、產業類型和公司規模等。被調查企業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數據收集時間為2010年7-11月。最初,采用電話或電子郵件的方式聯系每一家公司向他們解釋調查的目的,并邀請他們參加,答復率為30.9%。在這些公司中,35家同意接受面對面的訪問,由于被訪問人的時間安排等原因,最終成功訪問了30位企業管理者。每次訪問持續時間20~30分鐘。此外,還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將問卷發送給其他公司,154個受訪者通過郵件回復問卷,總計回收問卷184份。剔出不合格的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39份。經過檢驗證明,面對面的訪問與郵件訪問之間沒有顯著差別。

        2.2 測量

        模型中所有的變量都是多個題項構成。為確保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采用的預測量題項均是從以前的實證研究中獲取,并通過SPSS16.0統計軟件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表2給出了每個題項的因子載荷,同時為了有效而可靠地度量變量,選取修正題項的總體相關度Corrected Item-TotalCorrelation(CITC)來決定題項的取舍,保留所有CITC大于0.50的題項。結果,只有知識應用的CITC=0.437,小于0.5,故該題項被刪除。所有保留的題項均顯示在表2中。此外,還運用克朗巴哈α系數(cronbach’s α)進行了問卷的信度分析,以檢驗問卷或量表測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識管理、智力資本、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4組變量樣本的信度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56、0.730、0.706和0.756,均在0.700以上,屬于高信度。

        3、結果

        表3說明了主要變量的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可見,在智力資本、知識管理、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本研究采用路徑分析方法對研究假設進行檢驗。在路徑分析中首先根據相關理論與文獻資料,建立一個可以驗證的初始模型,并繪出一個沒有路徑系數的路徑圖。路徑圖中的因果關系用箭頭表示,箭頭指向的是“果(因變量)”,箭頭起始處是“因(自變量)”。然后選用適當的回歸模型,通常選用Enter法,來估計路徑系數并檢驗是否顯著,進而估計殘差系數。在路徑分析中,選用多元回歸分析法,而“路徑系數”(通常標在箭頭旁邊)就是回歸方程中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口值)”。具有顯著性的路徑系數則驗證了此路徑(箭頭)兩頭的變量的因果關系成立,假設也獲得實證支持。線性回歸結果見表4。

        為驗證假設l、假設3、假設5,本研究構建一個線性模型l并且用SPSS16,O統計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在模型1中,因變量y代表組織創新,自變量依次為X1代表智力資本,X2代表知識管理,X3代表組織學習。企業成立時間和企業規模是控制變量,用X4、X5分別表示。

        為驗證假設2和假設4,本研究構建一個線性模型2并進行回歸分析。在模型2中,因變量是組織學習,自變量依次為X1代表智力資本,X2代表知識管理。企業成立時間和企業規模是控制變量,用X3、X4分別表示。

        為驗證假設6,本研究構建一個線性模型3并采用路徑分析進行回歸分析。在模型3中,因變量l,代表知識管理,自變量X1代表智力資本,企業成立時間和企業規模是控制變量,分別用X2、X3表示。

        表4說明3個模型所進行的線性回歸估計。模型1的結果證實了3個自變量均顯著影響組織創新。其中,知識管理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標準的回歸系數是0.419(p<O.01),其次是組織學習(β=0.359,p<0.01)和智力資本(β=0.231,p<0.01)。在隨后的模型中2個控制變量都沒有顯著影響因變量。假設l、假設3、假設5均得到了證實。

        模型2表明知識管理和智力資本顯著影響組織學習。這表明在技術企業中知識管理和智力資本是企業達到更高水平的組織學習的必由之路。模型2的結果支持假設2和假設4。此外,本研究認為,由于組織學習(0.443×0.359)導致知識管理對組織創新有間接作用(0.159)。Sobel檢驗表明調解效果顯著(p<0.001)。知識管理對組織創新的總的影響效果是0.578(p<0.001)。

        從模型3得出以下結論:智力資本對知識管理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β=0.716,p<0.001)。因此,正如假設6所言,在分析知識管理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是智力資本,智力資本對于組織學習至關重要。本研究表明,由于知識管理和組織學習導致智力資本對組織創新的間接影響系數為O.237(O.344×0.359+O.716×O.443×0.359)。Sobel檢驗表明,中介效果顯著(p<0.001)。知識管理對組織創新的總的影響系數為O,468(p<0,001)。基于上述結果,得出整個路徑圖(見圖2)。

        4、結論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在知識經濟時代,有效的智力資本、知識管理和組織學習是企業的關鍵能力,這些能力使得企業成為創新性的組織,產生更多的組織創新成果以保持競爭優勢。

        首先,本研究證實在技術企業中智力資本對知識管理、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產生積極的影響。智力資本會使企業更樂于接受外部的技術知識。一旦人們獲得、分析、解釋且理解了技術知識,技術知識便會被納入到企業的技術系統中以形成技術優勢。技術企業中這項資本的有效發展將會刺激組織學習。因此,管理者應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增加智力資本。

        其次,本研究表明在技術企業中知識管理正向影響組織學習和組織創新。知識管理促使企業創造并采納先進的技術,這些技術能使企業在產品和技術層面上取得更大進步。另外,具有知識管理能力的企業需要大量的投資以增強其技術的領先地位,同時保持并提高其靈活應對外界技術變化的能力。技術企業不僅應設法從技術環境中適應和學習,還應進行創新性的技術變革和學習。知識管理能夠幫助企業培養技術轉化能力并激勵產生組織學習,進而促進組織創新的發展。

        第三,實證調查表明,在技術企業中組織學習能夠保證企業具有創新的能力。創新型組織是一個懂得如何創造并保持企業技術競爭力的組織。學習促使企業進行變革,進而誘發技術的革新與升級換代。這一變化可以有效防止技術停滯,而且越早采取措施防止技術停滯,就越有利于將來的創新和飛躍。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一,本研究的結論僅對所研究的高新技術企業有效,不能無限推廣。

        其二,調查數據是基于被調查者的自我報告,可能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存在偏差。當然,匿名填寫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種偏差。

        其三,本研究數據源自同一份測量問卷,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而產生系統誤差。

        第3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目前大多學校的檔案管理工作發展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仍然采用的是有著巨大滯后性的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嚴重的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有用信息的利用程度。本文就通過對在新時期學校檔案的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如何積極探索學校檔案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促進學校檔案管理信息化程度進行分析和闡述。

        在學校工作中,檔案管理工作常不被充分重視。目前大多數學校仍然是用傳統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檔案,僅僅是儲存保管,并沒有將它們的信息服務功能開發出來。其實,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過程和成果主要是通過學校檔案來記錄的,所以學校檔案管理的工作也應成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尤其是在當前信息時代本文由收集整理下,學校的檔案管理工作要引入信息技術和最新管理理念,把這項工作做到較高的水準和發揮應有的作用。

        筆者從事學校檔案管理工作二十幾年,并常常與其他業內特別是信息業內人士交流探討,在我看來,信息時代的學校檔案管理應做到以下四個方面:

        一、學校檔案管理信息化,實現電子管理和實物存儲并行

        隨著信息時代里電子信息化的日漸普及,由于電子信息有著節省空間、便于查看等優勢,檔案的電子信息化勢在必行,很多檔案資料通過掃描存檔加以保存。由于檔案需要保持原件特別是上有印章、簽字等比較珍貴的材料,故在掃描的同時也需要實物存儲。

        在空間允許的情況下,對同一份材料進行實物和電子存檔既有備份的效果又可以較為方便地給有不同需求的借閱者提供滿意的材料形式。像一些“網上公示”的只有電子版的資料也可以通過打印成紙質的進行電子、實物雙收錄。

        檔案收錄的信息化還可以方便查找與利用,所以必須建立一個高效的目錄分類信息系統。首先選擇一個最適合學校實際的主流分類(如時間)將檔案進行歸類,實物的館藏就必須嚴格按照這一分類。然后在電子目錄上可以有其他各種分類,如時間、關鍵詞、人物、班級等方便查閱。上述管理方法在某些圖書館已經實施得相當好,但在學校的檔案管理上這方面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二、信息化以提高檔案吸引力,適度擴大面向人群

        博物館、圖書館和學校的檔案室都是收錄資料檔案的地方,但博物館、圖書館受歡迎的程度卻要遠大于檔案室,其中有一些客觀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努力做適當的調整,比如:通過增加檔案的形式(如添加ppt、動畫或者把已有材料制作成ppt,動畫)可以增強檔案室收藏的檔案的吸引力;也可以把服務的對象擴大到有聯系的或者有信譽保障的校外人士,提高學校的知名

        度;甚至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實現圖書館檔案室一體化。

        三、變“湖”為“海”,保證資料利用率

        束之高閣的珍貴資料與一卷廢紙無異。當今檔案室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潭死水的“湖”的危機。怎樣化“湖”為“海”,給學校檔案室注入新的靈魂,前面提到的幾點其實都卓有成效。但信息注定還有它新的產物——資料推送。即在學校建設的不同時期(如期中或期末),在檔案室的展示欄里及時更新相應的資料目錄并展示部分資料,并且可以將相應的材料復印分發到相關人員的手中便于他們學習和參考。

        這樣的機制是一種雙向的機制,期中既有借閱人對于資料的選擇,又有資料對借閱者的選擇(后者主要通過檔案管理員來實現)。復印出去的資料有時是具體詳盡的,有時又因為資料的數目太過龐大而比較簡略甚至只是一份目錄,這是收到推送資料的人根據手中的資料目錄可以很容易地到檔案室借到想要的資料。

        四、建設“全員參與”的檔案管理隊伍

        1、是要重視檔案管理工作。校長及領導班子應該作好表率,充分重視檔案管理工作,形成一致的對于檔案管理的規劃和預期,把檔案管理制度化,責任化,使學校的利益最大化。

        2、是要全面提高檔案管理工作者的水平。信息時代的學校檔案管理對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對檔案管理者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管理者還需要有非常高的專業水平和執行力,其中信息技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需要操作人員的簡單操作技術外,如果再能有信息技術能力強的人員參與到“檔案管理”工作中,就有利于檔案管理不斷提高信息化水平。其次,管理者最好有較好的人際基礎和服務態度,這對于檔案室的受歡迎程度有著很大的影響。最后,檔案管理者還可以是學校建設的重要“軍師”,通過長期接觸學校的建設資料并對檔案信息加以整理分析,對學校管理和發展提出重要的“參考意見”。

        3、是要全員參與,培養檔案的提供者和檔案建設的智囊團。檔案管理隊伍的建設并不是只在檔案管理者一人或幾個人身上,全體師生都應當是檔案管理隊伍中的一員和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學校在向各處室搜集檔案的同時允許并鼓勵教師、學生直接向檔案室提供資料和建設意見,這樣既給了教師、學生主人翁的感覺,提高了他們搜集、上交資料的積極性。同時擴大了資料的覆蓋面,增強了師生到檔案室借閱的興趣。

        第4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關鍵詞] 老年高血壓;健康管理;心血管事件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b)-076-03

        Multi-center study of three managements to blood pressure, lipid,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AN Lizhen

        Cadre Outpatient Service Ward,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ealth management in reducing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160 cases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08 to June 200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53 cases),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53 cases), control group (54 cases). Patients of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guide and health education. Patients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ere given medication the monitoring and adjustment on basis of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ere given personalized health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ir personal situation including four aspects of health education, lifestyle guidance, medication guidanc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ituation was supervise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2-year follow-up to observe the situation of life habits, blood pressure, lipids and other indicators. Results The cardiovascular events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ere less than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and events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ere less than control group in 2-year follow-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SBP, DBP of three groups all declined, pulse pressure (PP)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and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declined too, but the pulse pressure of control group slightly increased. SBP, PP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3.934, 4.021, P < 0.05), and SBP was lower than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t = 3.267, P < 0.05); PP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2.791, P < 0.05). TG, LDL of three groups all decreased, HDL increased, but LDL, TG of health manage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5.719, 4.361, P < 0.05), LDL of medication manage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 = 4.015, P < 0.05). Conclusion The health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and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Health managem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高血壓是老年人群常見病,是導致老年人心衰、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我國老年人群的增多,老年高血壓及其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病率正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已有臨床研究證明,老年高血壓患者經過有效的降壓治療能顯著減少心腦血管病發生率和病死率[1]。老年高血壓患者相關知識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較差,遵醫行為較差,血壓控制往往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老年患者的健康管理極為重要[2]。綜合健康管理將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結合,對患者心理、生活、疾病認識、用藥等進行綜合管理,以期達到控制血壓、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的目的[3]。本文筆者對本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綜合健康管理,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壓患者160例,其中,男82例,女78例;年齡61~76歲,平均(68.4±6.5)歲。全部患者經臨床診斷為老年高血壓,無心、肝、腎功能異常,無意識精神障礙,無軀體運動功能障礙,無其他嚴重老年合并癥,全部患者均可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健康管理組(53例)、藥物管理組(53例)、對照組(54例),入院時調查患者病史、家族史,檢查患者血壓、血脂、體重等,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54例患者來院就診時,給予高血壓常規處理,指導患者進行藥物降壓治療,簡要告知高血壓相關知識及生活保健知識,定期隨訪患者血壓控制情況,對其生活方式等不強加干預。

        1.2.2 藥物管理組 藥物管理組53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由專門人員負責監督服藥情況,定期隨診調整用藥,對生活方式不強行干預。

        1.2.2 健康管理組 健康管理組53例患者制訂個體化管理方案進行管理。①制訂管理方案。患者入院診斷為老年高血壓后,由高年資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訂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并對患者存在的風險因素制訂干預計劃。②健康教育。每月2次舉辦高血壓防治知識講座,發放高血壓相關知識的健康讀物,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供電話、門診、入戶隨訪等監督管理方案,并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個體化指導。③用藥管理。根據患者定期復查時檢查的血壓、血脂等指標評定血壓控制效果,由專科醫師進行用藥調整,并經高年資醫師審核,囑咐患者按時按量遵醫囑服藥。④生活方式管理。每2周1次隨訪,了解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況,包括戒煙、限酒、低鹽飲食、適量運動、睡眠習慣等,對于未明顯改善或不達標者,進行強化健康教育或囑咐家屬協助干預。⑤心理管理。每次隨訪時根據患者心理情況不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認識到心理情緒對血壓控制的重要性,避免情緒波動,囑咐家屬注意避免對患者的情緒刺激,盡量使患者保持心態平衡、情緒放松。

        1.3 觀察指標

        全部患者隨訪2年,隨訪中記錄患者心血管事件(本文心血管事件主要為因高血壓住院/猝死或發生與高血壓有關的并發癥,如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卒中)、收縮壓、舒張壓、脈壓、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

        患者均完成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21.5±2.0)個月,健康管理組患者隨訪2年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低于藥物管理組和對照組,藥物管理組低于對照組,三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其中對照組2例患者隨訪19、21個月時發生猝死,其他兩組無猝死患者。

        表1 三組心血管事件發生情況[n(%)]

        2.2 三組血壓控制情況

        干預后三組收縮壓、舒張壓均降低,健康管理組和藥物管理組脈壓降低,對照組脈壓略微升高。健康管理組收縮壓、脈壓低于對照組(t = 3.934、4.021,P < 0.05),且收縮壓低于藥物管理組(t = 3.267,P < 0.05),藥物管理組收縮壓、脈壓低于對照組(t = 3.748、2.791,P < 0.05)。其余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表2 三組血壓控制情況(x±s,mm Hg)

        注:與對照組比較,aP < 0.05;與藥物管理組比較,bP < 0.05;1 mm Hg=0.133 kPa

        2.3 三組血脂改善情況

        三組干預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均升高,健康管理組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明顯低于對照組(t = 5.719、4.361,P < 0.05),藥物管理組低密度脂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t = 4.015,P < 0.05),三組高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血脂變化情況比較(x±s,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 < 0.05

        3 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持續升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老年高血壓是近年來我國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4]。因此有效控制血壓對減少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改善患者晚年生活質量,延長患者壽命,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臨床對老年高血壓的控制著重于藥物治療,對于非藥物因素對血壓控制的影響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對于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結合的統一管理則更少落到實處。有文獻報道,社區高血壓患者非藥物治療很長一段時間后,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未得到醫生關于高血壓治療的合理建議[5]。高血壓的發生發展與年齡、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密切相關,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戒煙、限酒、低鹽、適量運動、合理膳食、保持良好心態,可有效降低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6-8]。本文健康管理組患者給予綜合健康管理,包括個體化的管理方案,及時有效的用藥指導以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管理、心理管理,結果顯示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少于藥物管理組及對照組,患者血壓控制良好,收縮壓、脈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收縮壓顯著低于藥物管理組,此外三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組低密度脂蛋白及三酰甘油的改善要優于對照組。通過本研究可見,在系統用藥指導的基礎上配合科學、有效、切實的非藥物因素干預,在有效減少心血管事件、控制血壓、改善血脂方面效果優于藥物管理組及對照組。

        另外,本研究提示健康管理可以控制患者血壓,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改善老年患者生存質量,對于能否改善患者預后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證實。此外該管理模式仍是醫患單向管理,加之老年患者生活行為習慣已經固定,改變困難,因此能否再此基礎上推行醫患互動、護患互動、患者自我管理、病友互助、家屬參與的更全面的管理模式還需要各級醫院及患者的共同努力。

        綜上所述,在現有條件下,系統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壓,明顯減少老年高血壓患者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效果優于常規的藥物治療及健康教育,是一種相對可行的管理模式,可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畢慧敏,呂水香,項波.老年高血壓病人社區干預效果評價[J].護理研究,2001,15(5):303-304.

        [2] 吳憲紅,姚曉偉,吳貴福.老年高血壓病患者血壓控制不良的相關原因與對策[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07,15(1):5.

        [3]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編委會.健康管理概念與學科體系的中國專家初步共識[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09,3(3):141-152.

        [4] 周書明,尹秋生,曹少軍.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09,11(1):6-8.

        [5] 王增武.社區高血壓非藥物治療措施的執行情況分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0,9(7):46l-465.

        [6] Li G,Zhang P,Wang J,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diabetes in the China Da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a 20-year follow-up study [J]. Lancet,2008,371(5):1783-1789.

        [7] 麥玉明,湯耀斌.健康責任員對社區高血壓患者實行健康管理的效果評價[J].現代醫院,2011,11(9):154-155.

        第5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關鍵詞:高職護理(助產方向)專業 多基因遺傳與環境 智力與身高形成

        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因為學習壓力、心理障礙、個人先天遺傳條件和人際交往壓力等等方面造成的。這些心理問題形成的原因:有的是環境影響、有的遺傳影響、有的是后天學習不能等等因素所導致,面對這些問題,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的想法、處世的態度、以及采取何種措施應對?于是一些學生的心理便走進了誤區,教師在遺傳學教學中可以利用科學知識,幫助學生分析和疏導心理問題。

        一、學生的生理、心理、學習狀況

        1、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生理特點 進入高職三年級學習的護理專業(助產方向)的學生,從生理上看,她們將進入身體發育的成熟階段,各種生理功能(如大腦思維、語言能力、身高、體重、性器官的發育等等)日趨完善;通過一、二年級醫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了解了正常人體生命活動的結構基礎、物質基礎、細胞、遺傳、生殖新陳代謝的知識,這些條件對于學生學習、理解人類遺傳與優生(人類健康的成長、發育、學習、生殖等等)是非常有益的。

        2、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 高職護理專業(助產方向)三年級的學生,從生理上看,她們的發育將進入成熟階段,但是從心理上看,她們處在比較幼稚時期,因為她們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長環境優越,生活條件較好,沒有壓力的成長,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面對社會的迅速發展、家庭父母的經濟、自己情感、身體健康狀態以及學校的課業任務、同學之間溝通等等問題,她們的心理壓力也隨之擴大。通過學習遺傳與優生,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智力、體力、身高、體重等等,是與父母遺傳因素有關,但是可以通過后天改變環境因素(教育、學習、鍛煉、營養、持之以恒的品質等等)影響自己這些性狀,可以糾正遺傳的先天不足,增強自信心,樹立樂觀的人生態度。

        3、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年級的高職護理專業(助產方向)學生,經過前兩年的文化課、基礎課的學習,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綜合知識聯想能力均提高,適合進行學生的心理教育和分析,學生對自己、社會、生活中的遺傳問題有一定關注能力,有利于分析、學習、形成相關的健康心理。

        二、高職護理專業學生面臨的壓力

        1、學習方面壓力 對于不少高職學生而言,經常會發生“別人比你好”,“考試怎么考得這么差”?于是,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遺傳不如別人,腦子笨,懷疑自己的大腦思維、語言能力;結果開始出現厭學,懼怕考試,她們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這些人群中不乏一些品行優秀的學生。而老師與家長也經常教育學生要考好的成績,往往在這個過程中,心理還相對較脆弱的同學們就會出現心理壓力,有的變得脾氣暴躁,做事緊張,有的悶悶不樂,出現心理消極現象,有的也會出現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把情緒轉移到對抗教師、家長和同學,造成各種不和諧的學習和生活事件,表現比較明顯的一些心理問題。

        2、生長發育心理障礙 高職學生大多在經歷著青春期, 對自己外貌、身高、體重、體型、性器官的發育等等快速變化,面對自己的狀況,有的學生認為自己天生遺傳不如別人,于是形成自悲情緒,會較長時間出現困惑和煩惱;比如會有一段時間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感到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變得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失去動力,人變懶了,厭學;食欲不振,失眠等等。高職學生的這些心理現象,是出現的心理斷乳期表現:心理上有逆反性、行為上有沖動性、性格上有開放性、意志上有脆弱性,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沖突;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的沖突;自尊心與自卑感的沖突;交往需求與閉塞心態沖突,這些矛盾必然會引起她們這樣或那樣的生理困惑或心理困擾。

        三、結合教學進行心理疏導

        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調節能力,一旦遭遇心理困擾往往很難走出陰影,如果這時社會、家庭、學校不及時給予足夠的引導和關懷,不能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打心靈疫苗”,這種“情緒”就會加速滋生蔓延為“病癥”,那么,面對學生這樣的困惑,怎樣才能讓他們擺脫心理困擾,保持心理健康呢?

        1.對學習方面壓力進行心理疏導 學生作為心理問題的最大受害者,我們應該及時注意學生,對學生進行教育。在遺傳與優生的教學中,教育學生意識到自己對智力的理解錯誤(如自己天生遺傳不如別人,腦子笨,懷疑自己的大腦思維、語言能力等等),用健康的心理,科學的知識去改變自己智力,通過教學懂得,智力雖然是遺傳的,但是因為是多基因遺傳,智力在人類的表達除了遺傳因素外,后天的環境因素(如社會環境、學校環境、父母支持、自己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技巧、堅持和刻苦學習的品質等等)對于智力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需要掌握遺傳與優生知識的學生,自己首先要懂得在遺傳(人出生時)已經確定的現在,強調父母給自己的智力遺傳不足,對自己的智力發展已經是毫無疑義了,只能通過環境因素影響(教育環境,老師指導、自己努力、自我約束等等)來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盡早通過進行身心健康的調節,實現理想的智力發展,才能提高智力水平,順利通過學校的多種智力測試和人生的智力應用和檢測。

        第6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實施 思想政治課教學 有效性關系

        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四年有余,四年來,政治教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伴隨著這些變化,在政治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教師把“對話”當成“問答”,濫用表揚,探究“泛化”,把“自主”變成“自流”,重視形式,忽略質量。課堂教學表面熱鬧紛繁,迭起,實則缺乏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價值需求。”課堂有效性的核心是指課堂上的主體所獲得的具體的學業進步、文化生成或整體發展――當然也就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評判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不僅要看實現了學生發展進步的目標,而且要看為實現教學目標師生耗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學校耗費了多少經費。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現有條件下,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師生以盡可能少的勞動消耗,有效地促進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社會科學文化素質全面而生動的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筆者認為,在新課程實施中,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性,必須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

        一、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非常強調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思想政治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三者是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知識”目標是支撐全部課程目標實施的基礎;服從于并服務于能力目標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力”目標是認知能力和和行為能力的發展,組織和呈現教學內容的主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思想政治觀點的主體,是優先設置和實施的課程目標。

        新的三維目標是對原有政治課程目標的繼承和創新,由過去注重知識傳授和學科體系,到目前更為注重學生的能力發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部分教師卻出現了“矯枉過正”的情況,過分注重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忽視了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造成課堂有效性低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革課程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價值觀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學生獲得知識通過體驗感悟,但并非要淡化知識。在三維目標中,知識目標具有奠基性作用,離開知識的習得,也就談不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能力和素質是在知識的掌握、建構和內化運用中鑄就的,能力不過是內化了的知識綜合體現,而素質則是活化了的知識的積淀和升華,我們在重視態度情感與價值觀培養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否則思想政治課就喪失了應有功能和意義。

        總之,三維目標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把他們有效地整合,如在講授《政治權利和義務》的時候,我們通過課堂教學既要讓學生知道公民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又要在對權利和義務的分析中,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同時通過搜集公民依法行使民利和參與政治生活的事例,增強學生的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激發學生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提高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使其自覺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二、探究與接受兩種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

        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有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兩種方式。對其進行分析可知,接受學習是以教師呈現知識為主導的學習,探究學習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導的學習,兩種方式各有其優越性,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二者又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探究學習需要以接受學習為基礎,另一方面探究學習也是促進接受學習的重要條件。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欣喜的看到許多許多老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種學習方式引進課堂,這種學習方式確實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令人遺憾的是,這種探究學習的理念在轉化為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出現了泛化和異化。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過多地強調探究,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講解,造成課堂有效性低下。如一位高一年級的老師在講授《影響價格的因素》這個框題時,教師開始提出價格多變的問題,接著讓學生看書十分鐘,下一個環節就是把全班分成五個小組,分別討論教材上的五個問題,又花去十分鐘。然后每個小組選派代表發言。最后老師用兩分鐘做了總結,一個框題的教學就這樣完成了。由于缺乏教師必要的指導,學生在討論時,缺乏方向性,代表發言時也是文不對題,這樣探究學習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但并不否認教師講授的重要作用,對一些陳述性的知識,教師不需要也沒有必要讓學生花費時間去探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恰當的講授、生動的舉例,在啟發學生思維的同時,還會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正確處理二者關系,把二者統一起來,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兩種學習方式各有其優越性,我們倡導探究學習,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必要的。(2)學習方式要因時、因事、因人而異,不能“一刀切”,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適當的學習方式。(3)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探究活動的設計要采取符合學校情況、學生特點的形式。

        三、忠實、調適、創生三種課程價值取向的關系

        課程實施有三種價值取向――忠實化取向、相互調適取向和創生取向。忠實取向認為。課程實施的過程即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調適取向認為課程實施過程是課程計劃與班級或學校實踐情景在課程目標、內容、方法、組織模式諸方面相互調整、改變、適應的過程;創生取向認為真正的課程是教師和學生聯合創造的教育經驗,課程說是本質上是在具體教育情景中創生新的教育經驗的過程,即有的課程計劃只是這個經驗創生的工具而已。

        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從根本上了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要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創生,但許多教師只是片面理解新課程標準,過多地強調創生,忽視了調適和忠實。比如,某高一年級老師在對《貨幣的本質》進行教學的時候,首先用一個學生表演的小品《一葉障目新編》導入新課,花費十分鐘。講“商品”這個概念時。先由學生思考討論,代表發表看法,然后老師總結。接下來講貨幣的產生先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劇 《非洲集市交易》,然后由學生討論交流,該講重點內容貨幣的本質時已經快下課了,只好一帶而過。整個課堂盡管非常熱鬧,也創生出許多具體情景,但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貨幣的本質,教學目標沒有完成,課堂有效性低下。

        由忠實到調適,再到創生,體現了教育變革的發展方向,三者之間的層次性不可否認的,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認為三者是排斥和對立的,它們各有其存在價值也各有其局限性,它們之間是對立與統一,包容與超越的關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現實的情況在三者之間進行平衡和選擇。比如,在進行系統知識的教學時,以忠實取向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調適;在進行實踐性教學時,以創生取向為主,發揮師生的創造性。既不能一概而論,又不能相互錯位。要依據課程目標。以是否滿足學生需要。并有利于學生發展為標準,進行選擇和平衡。

        四、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兩種課程內容觀的關系

        如何恰當處理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關系,一直是圍繞課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基本問題之一。縱觀整個二十世紀,受近代實證主義哲學認識論的影響,對課程內容的選擇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是科學世界。

        這種課程內容觀強調邏輯、抽象科學的至高無上的價值,忽視甚至排斥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價值。在這種課程內容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也是低效的,學生學習主要依靠單向灌輸,學的理論知識也不能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

        新課程改革強調“回歸生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驗)》提出思想政治課“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但部分教師卻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教學呈現出大量的生活事例和信息,創造出大量的生活情景,但沒有從生活世界及時地導入科學世界,使思想政治課教學只停留在生活瑣事層面,難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致使課堂教學缺乏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回歸生活”,但并不能因此而忽視科學世界,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思想政治課教學表現關注學生生活,而科學世界對生活世界又起著凈化、指導和提升的作用,二者是辨證統一的。我們在關注學生生活的同時,更要聯系科學發展,把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整合起來,使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既源子生活又高于生活,這樣才能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浩亮,冀桐,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與管理,2006,12

        第7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關鍵詞] 心血管疾病;老年;生活質量;舒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541.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4(a)-0155-03

        Comparison of impa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ANG Ping

        Cardiac Care Unit,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Clinical Department of South Buiding,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their improvement conditions. Methods The 200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10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medica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comfort nursing mode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e Chinesization version of simple health questionnaire (SF-36) was used to evaluate once the patient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nursing modes and one week before patient discharge.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 was the total score. The data was analyzed using the SPSS 13.0 statistical package (t test).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fort nursing mod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ll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01). In the control group,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except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physical disease, gener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energ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Scores of the other dimens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nursing (P > 0.05).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before dischar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how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ll P < 0.001),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 the comfort nursing mode can satisfy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o the maximum degree, promot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derly; Quality of life; Comfort nursing

        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 000萬人死亡,其中80%(4 000萬)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經證實發展中國家約1/4,發達國家幾乎一半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有關[1]。在這一患病群體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常因疾病本身所具有的隱蔽性、突發性、嚴重性等特點,導致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嚴重的損害,同時也是導致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因此,老年心血管疾病護理的重要性也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3],如何降低和消除引起疾病發生或者復發、加重的危險因素,促進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更是值得護理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對此,我科采用不同護理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200例,均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間住院治療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或國際心臟病學會制訂的冠心病診斷標準[4],對參與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并排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認知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者。按照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71例,女29例;年齡50~87歲,平均(48.2±4.2)歲;病程5~22年,平均(10.9±3.5)年;冠心病心絞痛21例,高血壓心臟病17例,心肌梗死型14例,心肌病13例,無癥狀心肌缺血型17例,高脂血癥10例,心率失常8例。對照組男68例,女32例;年齡47~85歲,平均(45.7±3.9)歲;病程6~20年,平均(8.8±3.6)年;冠心病心絞痛19例,高血壓心臟病20例,心肌梗死型16例,心肌病11例,無癥狀心肌缺血型14例,高脂血癥10例,心率失常10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傳統護理模式即功能制護理:以工作為導向,將患者所需的護理活動,依工作性質機械地分配給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為完成醫囑和執行各項護理操作,護士按照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分為“治療護士”、“巡回護士”、“辦公室護士”等。觀察組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即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社會舒適。具體的方法為:

        1.2.1 生理舒適 ①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促進生理舒適。②患者所用物品擺放合理,滿足生理需求。③實施個性化護理促進生理舒適。④通過加強和保證患者機體的清潔衛生促進生理舒適。⑤通過防止醫源性損傷和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生理舒適。

        1.2.2 心理舒適 ①采用溝通交流和音樂療法,并通過心理疏導促進心理舒適。②對疾病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患者通過信息的獲得,緩解文化休克狀態促進心理舒適。③利用認知治療理論,通過建立良好的知信行模式促進心理舒適。

        1.2.3 社會舒適 主要通過了解并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完善社會支持系統而促進社會舒適。包括兩個方面:①開展預見性的護理活動,杜絕促使疾病惡化或者加重的諸多不良因素,使患者在疾病治療與護理過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提高其滿意程度。②要求親人、朋友、同事、領導等給予精神或者物質上的援助以滿足患者社會舒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采用不同護理模式前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1.4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患者均采用漢化版簡明健康調查表(SF-36)[5]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定。該量表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疾病、一般狀況、精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8個維度。統計指標為各維度總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至于生活質量的評定時間為不同護理模式實施前(下文稱第1次評估)和患者出院前1周各評估1次。在問卷評定的過程中,排除認為的暗示或者誘導,統一指導語,由專人負責評定,并要求患者在規定的時間完成問卷各條目的回答。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明顯提高,其中生理機能、軀體疾病、精力、社會功能、精神健康四個維度得分、生理職能、一般狀況、情感功能與干預前相比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1)。對照組實施傳統護理模式干預后,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除生理職能、軀體疾病、一般狀況、精力四個維度明顯提高,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其余生理機能、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四個維度得分與護理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兩組患者出院前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結果比較,各維度得分均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或P < 0.001)。提示舒適護理模式的實施,對患者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影響作用。見表1。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6-7]。患者入院后,從住院環境的安靜、整潔、安全、美觀,溫濕度適宜,光線柔和,到安排特殊患者(打鼾患者)居住單間病室以及到保持床單位舒適(如床鋪平整,及時進行調整,利于呼吸和肌肉放松,保持心情寧靜,床墊軟硬度適中,床單被褥的及時更換)、日用品擺放位置合理等方面,均充分顯示了對患者高度的護理人文關懷。根據病情配備合適的膳食,并對注意事項講解,如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患者保持口腔、皮膚、頭發等部位的個人衛生的意義,既體現出對護理細節的管理,使患者獲得知識和信息以及服務更加全面,又對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增強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和信心起到較好的影響作用。同時加強對各種管道和監護的護理如,加強藥物副作用的觀察,為減輕患者臥床疲勞、預防壓瘡、增加舒適感而對四肢和受壓部位進行的協助按摩等,均有效地防止繼發性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在護理患者的過程中,護士還想盡一切辦法如按摩、足浴、降低和消除各種噪聲,通過促進或者保證患者有效的睡眠來提高生理舒適度,也是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睡眠覺醒節律,防止誘發焦慮、抑郁情緒,避免加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的重要措施[8-10],這些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理舒適程度。而針對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對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影響,采用“認知治療理論”,幫助患者認識疾病,解釋其目前的病情轉歸、治療和護理,了解其心理變化,做好心理疏導,給予心理支持,協同家屬安慰、鼓勵患者,同病友聽音樂、談開心事,消除恐懼感,既不夸大疾病的危害,又著重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從而指導并督促、幫助改變以往錯誤的“知-信-行”模式。同時提供的有關疾病治療方面的信息、對患者知情同意權的尊重,最大限度地讓患者擁有并體驗到了被理解、被尊重、被關懷的情緒體驗,從而為患者多角度、多層面地獲得心理上的舒適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預見性護理活動的開展,特別是護士針對影響患者發病的諸多應激因素,如情緒、焦慮、抑郁、婚姻、工作、年齡、性別、社會環境等進行研究,制訂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并作為健康教育的內容之一,提醒指導患者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對患者自覺健康意識的加強和自覺健康行為效能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另外對患者進行的認知指導,減輕了患者心理顧慮,取得親人、朋友及過去的同事對患者不同程度的關心和鼓勵,并根據病情適當安排家屬陪床等措施,單位領導、朋友親屬來院探視,客觀上給予的物質和經濟上的援助,主觀上給予的精神上的支持,均讓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溫暖和安全感,使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完善,進而促進社會功能的舒適。

        至于生活質量概念,目前隨著在醫學領域的引入,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實驗、衛生政策的制訂、衛生資源效益的評價等。通過該項研究,筆者認為,生活質量既可以作為一種指標,評價護理質量的優劣,也可以作為一種目標和結果,驗證某種護理模式的科學性、實用性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舒適護理模式可很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傳統護理模式比較,舒適護理模式不但最大程度地減輕了患者的身心痛苦,而且從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讓患者處于接受治療和護理的最佳狀態,還可以增強患者包括身體和諧、欲望和諧、心態和諧、與人和諧、處事和諧等五個方面的內心和諧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舒適護理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身心需要,減少并發癥,加快疾病的康復,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吳軍,劉澤.受體阻滯劑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20):2697-2699.

        [2] 孫艷.常見老年心血管病的護理要點[J].基層醫學論壇,2008,12(12):2.

        [3] 薛衛紅.老年心血管病整體護理的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4(6):2.

        [4] 江一清,劉朝中,朱國英.現代冠心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345-346.

        [5] 李春波,何燕玲.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的介紹[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116-119.

        [6] 楊潔.舒適護理模式之我見[J].護士進修雜志,1999,14(10):23.

        [7] 張佩雯,文桂珍.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舒適護理[J].現代醫院,2008,8(8):92-93.

        [8] 劉華,劉旦丹.老年心血管病病人失眠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家庭護士,2008,6(2):410-411.

        [9] 王正英,彭敏.CCU患者睡眠障礙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3):70-71.

        第8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 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的關系 中學教師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和自尊對高職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社會支持和自尊對高職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下崗工人的總體幸福感與社會支持度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軍嫂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社區老年人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研究 安陽市小學教師心理壓力與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城市留守兒童社會支持、主觀幸福感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研究概述 農村教師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關系研究 農村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心理彈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大學生社會支持個人自尊集體自尊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醫學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 醫學生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實證研究 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系的研究進展 高職貧困生主觀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政治 > 小學教師社會支持和自尊與心理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小學教師社會支持和自尊與心理幸福感的相關研究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要: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對小學教師的社會支持、自尊與心理幸福感加以研究,分析各自的內涵和相互關系,得出結論為小學教師在社會支持上有性別和城鄉的差別,自尊和心理幸福感只有性別上的差異,而社會支持和自尊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 關鍵詞:小學教師 社會支持 自尊 心理幸福感

        一、問題的提出

        小學教師承擔著對于人一生啟蒙的重要任務,因此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于教師自我的發展,對于小學生也有著重大影響。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的心理幸福感是其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1]。因此,關注小學教師的心理幸福感并探討其影響因素,對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教育事業的整體發展都有重要意義[2]。

        關于幸福感有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兩種不同的研究視角,本文討論心理幸福感,是在實現論的哲學基礎上發展的,認為幸福感不是單純的主觀上的快樂,而是在于人生價值和自我的實現,是從人的發展角度來解釋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的指標涉及六大類:自主性、個人成長、環境控制、積極關系、生活目標和自我接受[2]。

        而在心理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中,社會支持和自尊是重要的因素。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一個人得到社會支持越多,越能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對于社會的適應,也越能提高心理幸福感。社會支持是指來自于社會上的成員,包括家庭成員、親戚、朋友、同事和組織對于個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心理學認為自尊是個人基于自我評價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自重、自愛、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是通過社會比較形成的對自身價值的認同。通常自尊感比較強的人心理相對比較健康。

        二、對象和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調查的對象來自東莞的城鄉小學教師,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3間城市小學,5間農村小學。共發出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1份,其中女教師206人,男教師75人;城市教師160人,農村教師121人。

        2.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使用的問卷有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尊量表;使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三、研究結果和分析

        城區(n=160)

        鄉村(n=121)

        z

        男(n=75)

        女(n=206)

        z

        r

        社會支持

        44.71±5.89

        51.02±7.52

        2.014

        *

        42.61±5.52

        49.18±6.11

        2.631*

        *

        0.158*

        *

        心理幸福感

        287.34±33.29

        293.22±31.98

        1.832

        271.05±33.07

        296.73±30.26

        2.3*

        自尊

        27.90±4.37

        29.27±4.15

        1.679

        22.16±4.22

        30.80±4.57

        2.826*

        *

        0.277*

        **

        表 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平均數差異檢驗及相關系數檢驗

        注:~P<0.05 ~~P<0.01~~~P<0.001

        1. 從表中可以看出城區和鄉村除了在社會支持上有差別外,在自尊和心理幸福感上都沒有差別。因為鄉村畢竟比城市還是有更多的人際互動,鄰里鄉親的常有往來,樸實的鄉村人也較為尊重老師,愿意幫助和支持老師。但無論如何,在現代社會,無論鄉村的還是城里的小學老師相對來說都屬于工作較繁瑣收入較低的階層,特別是在東莞這一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地區,作為小學教師不容易從自己的職業活動中獲得物質上和精神上較大的滿足,因此自尊感和幸福感城鄉沒有本質差別,都偏低。這與唐志強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3],主要可能是所處地區農村城市化的程度不同。

        從表中我們還可以看出,小學女教師在社會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上都比男教師的高,原因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女性更可以向他人尋求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利用自己的丈夫和父母等的支持更理所當然,女性擔任小學教師也更為世俗所認可,女教師天性更加喜歡小孩子,更樂于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在表達上更加細膩和耐心,她們從工作中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因此有較高的自尊和幸福感。而小學男教師容易因為收入較低、整天和孩子打交道,被世人認為不夠有男子氣概、成就不高、社會地位較低,因而自尊感較低,又由于男性常有事自己擔當、有淚不輕而不樂于去利用各種社會支持,在社會支持評定中得分也較低,導致相應的心理幸福感也較低。

        2. 表中顯示了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自尊與心理幸福感的積差相關系數及其顯著性檢驗,結果是分別都有著顯著正相關。也就是說小學教師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自我的自尊感越高,心里幸福感就越強。這確實證實了社會支持和自尊是心理幸福感的重要影響因素,且呈顯著正相關。

        四、建議

        1. 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資源

        小學教師工作任務瑣細耗時,時有不良情緒發生,學校領導應民主管理學校,營造和諧的干群和同事關系,成為教師的朋友和堅強后盾;小學教師的交際圈子較小,工會等應積極地開展活動創設條件,鼓勵教師特別是男教師與他人交往,保持良好的關系,感受他人的善意和支持。有些活動應邀請家屬參加,讓教師家屬更多地了解理解和支持教師的工作;并且通過心理老師的培訓輔導,讓教師們學會如何悅納自己、共情他人,學會在困難煩惱時充分利用社會支持資源……,使教師們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提升心理幸福感。

        2. 切實幫助教師提高自尊

        要提高教師的自尊,校領導和家長要理解、信任、尊重教師;領導還要幫助教師享受專業成長和事業發展的幸福,為教師搭建學習充電、合作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臺[4],讓他們特別是男教師從工作中獲得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并通過典型案例進行職業觀念教育,提升教師對自己工作價值的認識、找準定位,提高自尊感從而提升心理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苗元江,余嘉元.積極心理學:理念與行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2003(2):81

        [2]李穎.小學教師心理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第9篇:心理學相關知識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關懷 心理疏導

        一、喚醒正能量,增強心理健康素質

        正能量對人的成長有促進作用,英國心理學家查德?懷斯曼定義正能量為一切給予人向上和希望的力量,促進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情感。正能量的內涵豐富,給人傳遞大愛的胸懷、進取的銳志以及忘我的無私精神,可以說,正能量對社會中的人意義非凡,正能量是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對人、對事、對物持有的積極正確的態度,積極的影響著人的信念、情感和意志力,強大的正能量能增強我們內在的信任、豁達、開朗和進取,能有效規避消極、悲觀、沮喪和消沉的負能量,讓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充滿活力,也更有安全感。擁有正能量的人能感染周邊的人,正能量能傳遞正能量,擁有正能量的人更常展現出欣喜、歡悅的表情,并且與心理健康指數成正比。正能量直接促進人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時期高校中有許多的大學生受到不同心理問題的困擾,會有不同程度的心情抑郁、焦慮,甚至對生活和學習產生絕望,因此專注于正面的情緒和能量,召喚它們進入我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

        在教育實踐中滲透人文關懷的理念,讓學生感到心靈上的歸屬感和身體上的溫暖感,以此提高精神能量對抗負面情緒,獲得心理健康。控制思維變化,激發內心含有的正能量,同時運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完成“新的自我”的神奇轉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鼓勵和積極傳遞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種強大的信念,深深的影響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當遇到煩惱、挫折時,要善于開解自己,及時做好疏導工作,使氛圍向積極的方向轉化。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情去給世界著色,這必然會改變事情的原貌,甚至扭曲了事實,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減輕負面的情緒,積蓄積極的情緒,讓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充滿著正能量。心理學家認為,一個心理健康成熟的人會善于控制自己,能夠緊緊抓住客觀因素中的可控部分,坦然接受客觀因素中的不可控部分,靈活調整自己的策略,用一顆陽光的心靈,把時間花在不斷進步上面。對于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來講,每個個體正能量的疊加,就會產生一個巨大的正能量場,引領社會健康的發展。正能量是時代的呼喚,是時代的迫切要求,傳遞正能量就是傳遞正確的社會價值和正確的人生理念,對提升心理健康的內在素質發揮著積極作。

        二、構建和諧精神家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品位

        注重和諧精神家園的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融入人文關懷理念,實施人文關懷對策,注重心理疏導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和發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引導作用,滲入尊重人、關愛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文核心精神。人的心理健康是和諧社會的前提和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建設和諧精神家園的基礎。環境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緒會傳染給其他人,而激發相同的能量,并且能夠引發內部同理心和凝聚力的產生,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腦的機能,而是與社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精神家園的建設尤為重要。大學生是和諧精神家園的存在元素和能動的建設者,社會的迅速發展、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就業壓力的增加等給大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內心深處消極情緒的積淀容易爆發各種問題,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教育,最大限度的清楚大學生的心理失衡和失調的外部誘因,促使學生學會用和諧思維認識自我和外部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具有感恩、善念、包容、快樂、和諧的理念,培育學生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調節好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和失落感的不良情緒,以開闊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能量對待學習和生活,用健康豐富的人文知識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品位。

        三、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淀的精華,是一種賦含人文關懷內涵的文化,其本身就具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優秀的傳統文化強調了作為主體存在的人,與作為客體存在的對象之間的“和諧”思想,譬如,“知行合一”、“中和之美”、“慎獨”、德治教化、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如此,具有跨越時空的恒久意義。中國傳統文化中也蘊含有豐富的心理疏導的知識和方法,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和諧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挖掘并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用大學生熟悉和已認知的方式滲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文道德形成的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始終是通過社會實踐表達的,社會實踐的過程是踐行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佳契機,社會中有著豐富傳統文化精髓的土壤,有些傳統文化的踐行突破學校的局限,內涵豐富且有教育的價值意義。中國傳統文化經歷過風雨的洗禮,歷經幾千年的演變積淀了厚厚的智慧,然而科學現代化的建設弱化了文化等軟實力的作用和地位,長久以來的物質發展忽視了精神的需求,變化的社會環境、先進的傳播科技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挑戰,也帶來難得的機遇。中國傳統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建設中,促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之路,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在由說到做的轉變,不能只是囿于闡釋理論原理,而是在社會實踐的立場上發揚和踐行人文關懷,轉變為行動的理論才有現實的價值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理應重視開發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所蘊涵的時代精神資源,把它們上升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代先哲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盡管對人性只能作出主觀的猜測或某種預設,但從本源上確認了人對善和德的需要,鑄塑了我國傳統文化人文關懷的鮮明特征。

        四、完善機制構建和諧的人文、心理環境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专区一区二区 | 又色又爽又高潮的视频日本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 |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中文字幕玖玖资源亚洲精品 |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