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鄉村文化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休閑文化旅游 城市核心區 村莊 更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C35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已難以為繼,城市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嚴重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中村問題也日漸凸顯,城中村更新改造成為盤活城市土地存量的重要環節,是城市在土地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拓展建設空間、保障發展空間的重要路徑。
傳統村莊規劃由于缺乏從區域、地方與村莊自身層面對其進行針對性解析,缺乏對項目發展動力的深入思考,未能充分挖掘規劃村莊的特色、結合實際情況解決規劃村莊發展中所面臨的瓶頸,引導規劃村莊的持續發展,因而多為圖上掛掛,千村一面,為村引進的項目也缺乏吸引力,未能吸引社會各方廣泛參與,政府獨力整治財政壓力增大,招商引資難度較大,從而導致項目難以在資金保障下有序推進。因此,項目應跳出傳統村莊規劃的常規模式,改善民生應從村莊自身特色挖掘、傳統歷史記憶重現、產業鏈構建與吸納就業人口等方面進行切入,從村莊內部構建完善的產業體系,將村莊發展融入城市經濟發展體系之中,為其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在1990年代中后期的城市蔓延和郊區化的進程中,城市邊緣區土地被政府大量征用與進行開發建設,原有的農村聚落被城市建設用地包圍或納入城市建設用地范圍,成為“城中村”;隨著周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城中村逐漸演化成為城市流動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住區,形成了依靠出租屋與集體物業的“外生式”出租經濟2,村民成為享受城市公服外部性、依賴租金與集體分紅的土地食利階層,缺乏促進村落持續更新與完成鄉村-城市轉型的內生動力。三舊改造在珠三角地區的實際焦點在于對現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格局的一次“破舊立新”式的改革,需要面對大量的既得利益主體并進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在地方政府與村集體之間的利益博弈中達成共識,才能夠順利推進改造的實際實施。3 但在快速城市化地區城鄉關系協調中,城中村改造普遍采取的“鏟平――重建――村民回遷(或外遷)”方式不利傳統村落文化風貌的延續,而且村集體缺乏自身的經濟增長點維持自身生存,全部依賴于純土地出租和物業租金的“寄生型、外生式”經濟增長方式完全依賴于地域的出租物業數量與租金水平,且容易受到城市政策、物業供給等外資因素影響,是非常脆弱與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4因而,在城中村更新中應深入挖掘村落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積極引導村民的公眾參與,以城市觸媒引導片區的功能再生,通過明確功能定位、劃分保護區域與開發區域以及確定非物質形態與物質形態的功能再生模式等策略5促進城中村的復興,以調整土地利用與土地收益格局,構建完整的產業鏈,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與村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型。
1問題與困境:快速城市化對村莊發展的沖擊
城市核心區的村莊如何承接城市化迅速發展帶來的沖擊?是將土地空間作為城市發展的儲備,機械式的推倒重建來消滅“城中村”?或是因地制宜地將具有保留價值的要素通過資源整合利用,以其特有的資源稟賦參與都市經濟和文化的建設,使城市核心區村莊的特色資源形成城市文化旅游新的增長點?這既是對政府決策的一種考驗,也是城市更新或城市化面臨的一個價值取向問題。
快速的城市化擠壓著城市核心區村莊的空間,在經濟利益的推動下,城中村推倒一顆顆古樹,建起一棟棟握手樓,祠堂古建等年久失修,隨之而來的是,伴隨城市和村莊發展的眾多歷史記憶已漸漸消失在城市化的洪流中。
2機遇與思考:舊村改造的現存問題與城市居民旅游休閑需求的提升
目前,多個城市核心區的村莊改造最終均以居住房地產的建設為改造藍圖,這一規劃路徑成就了各村多個千萬富翁,但就村集體而言,村莊硬環境得到改善,收入得到提升,一夜暴富成為眾多村民對村莊改造的認識,與此同時,村集體與村民開始在改造過程中索取更多的經濟賠償。改造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但村民就業問題并未很好的得到改善,對社會穩定帶來一定的隱憂。同時,一棟棟融資居住物業的興建帶來了大量人口,造成了公共服務配套的壓力,但對城市產業并無實質、可持續的貢獻,也不利于城市長期的運營和發展,城市也在一條條推倒重建的村落中失去其自身的特色和標記。
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居民旅游休閑需求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承載著城市歷史變遷的核心區村莊也有著眾多歷史建筑(如牌坊、書社)、自然要素(古樹、河涌)、韻事典故等城市發展的印記,牽動著一代代城市人以及進城農民工的回憶,記錄著城市的發展變遷。這些都給核心區村莊發展特色旅游帶來了條件與機遇。
3思路的探索:以休閑文化旅游作為村莊更新策略的新視野
基于以上思考,廣州的黃埔村、小洲村等多條城市建成區內的村莊都開始了以休閑文化旅游為主線的改造新思路,本文也對城市核心區的村莊如何結合休閑文化旅游推進改造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3.1 品牌打造:塑造特色,整體包裝
對于具潛力的城市核心區村莊,應對其進行文化特色和歷史典故的深度挖掘與提煉,提煉村莊所處地域范圍內的特色要素加以策劃,進行宣傳和推廣,把村莊變成一個旅游景區來整體包裝,塑造整體品牌,提升村莊區域知名度和影響力。
3.2 活動策劃:市場定位,觸媒誘發
在活動策劃方面,應合理定位市場,針對主要客源設定合適的功能活動,對其載體空間進行合理布局,通過旅館、展覽館、開放空間節點等載體的設計誘發城市觸媒作用,形成城市化學連鎖反應,促進更多元化的活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
3.3設施規劃:旅游優先,兼顧交通
在城市核心區的舊村落改造中,其設施布局主要以旅游功能為主,包括游客服務中心、城市家具導引標識、小紀念品商鋪、自行車租賃、游船碼頭等設施的布局和設計都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村莊發展文化旅游的品質與品位。其次是梳理村莊交通和游線。根據不同的脈絡梳理不同的游線,兼顧制定適合本地習慣和傳統的交通組織方式,不要為交通而盲目拆遷開路,破壞了村莊的原有格局和原真性。
3.4要素規劃:歷史挖掘,記憶再現
舊城核心區的村莊往往承載著悠久的城市歷史,重現其在城市變遷中漸漸失落的歷史要素和輝煌過往在如今城市文化凋零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多數游人進行文化休閑旅游往往就是為了重溫孩提時候的情景或者追溯城市以前發展的痕跡。村莊改造不應推倒,而更應溯源。
4 規劃實踐:佛山市南海區疊蛄肽纖鄉文化旅游策劃
4.1 疊蛩鄉規劃概況
南海疊蛩鄉位于佛山市南海區中部,桂城街道西北部。處于佛山傳統中軸線與新城市中軸線之間及佛山中軸線的北部門戶區段內,廣佛RBD中軸線千燈湖區段旁,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疊蚍種夢疊北鄉與疊南鄉,疊蛩鄉面積共為376.49公頃,具有典型的嶺南水鄉特色,也承載著南海屬地文化的重要記憶。作為城市核心區村莊,建筑的物質與結構性退化、村落小尺度的空間肌理以及村落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漸漸地與周邊地區的快速城市化形成鮮明對比。
如何在南海區城市化過程中定位疊蛩鄉是本項目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休閑文化旅游作為疊虼遄的更新策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桂城商務休閑的定位的需求以及區域內休閑的功能尚未凸顯,另一個則是規劃希望將休閑文化旅游作為城市觸媒,在保留村莊格局原真性的基礎上誘發與刺激疊蛩鄉后續開發的元素,使疊蛩鄉獲得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自身的功能內循環與新陳代謝,延續與重現疊虻某鞘形幕記憶。
因此,疊蛩鄉應通過活化千燈湖商圈、嶺南新天地商圈等周邊重點功能區的“溢出效應”,對自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構建傳統文化的藝術骨架,提高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完善環境景觀體系。
4.2 疊蛩鄉現狀特征
(1)空間布局緊湊、無序,各種要素高度集聚
由于出租經濟的吸引建造了高密度、部分用于出租的握手樓,建筑密度大,建設強度較高,建筑權屬復雜,街巷空間布局緊湊,街巷隨水系蜿蜒曲折。在密集、無序的物質空間布局中,人流、車流混雜,水系、樹木、古橋、古建筑、民居、生活設施、民俗娛樂活動等各種要素高度集聚,但整體空間格局不成體系,各特色要素呈孤立狀分布、整合度低。
(2)承載城市文化底蘊
疊蛩鄉村莊肌理承載著不同歷史時代疊蛉俗孀姹脖駁募且淦段,疊虬橇船、時令詩與民間節日、民俗娛樂活動等非物質文化也有著深厚的底蘊。疊蛩鄉的物質空間承載著厚重而清新的水鄉文化,是佛山南海城市發展進程中重要的歷史見證,凝聚了城市本土文化的精華。但隨著南海快速城市化和村莊發展,屬于疊虻畝烙屑且湔在新一代疊蛉說哪院V薪ソサ去。
(3)疊蛩網特色能展現龍船煲(撞)、沉、C、龍船漂移等技術
疊蛩鄉瀕臨汾江河,村內分布著多條河涌,池塘、農田散布在村落肌理之間,水鄉河道與中心區千燈湖水系相通,水系綜合交錯,其骨架呈“a”形,寬度在3-12米之間,總長度約為9529.14米。疊蛩鄉獨特的C彎道龍船賽道能展現龍船煲(撞)、沉、C、龍船漂移等技術。
水鄉內臨水的街巷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為“街―水―街”、“屋―水―街”和“屋―水―屋”。三種臨水空間形態都體現了典型的嶺南水鄉水上人家的特色。
圖4-1 疊蛩網格局與臨水街巷的三種形式
4.3規劃難點
(1)空間的梳理和公共設施的配置
在盡量不拆遷村民個人房屋的基礎上進行整治,在村莊中原本密集的空間肌理中如何騰挪空間或利用地面、地下空間相結合的方式新建部分節點建筑、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
(2) 旅游的外部性和居民的利益分配之間的矛盾
休閑文化旅游的引入將對村莊的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干擾,在不同類型的流線規劃中需考慮游客流線經過主要節點的同時,能夠盡量減少對村民生活的困擾。
4.4 規劃要點
4.4.1 水鄉格局的營造和傳承
水鄉格局的營造,最為關鍵的是水質的改善。由于與千燈湖等水系相通,且村域內河涌長,水系縱橫交錯,整治難度大。因而,在規劃中需提出具體的生態修復工程、河涌截污等措施對疊蛩系進行整治,以期改善其水質情況與水生生物的生境。
規劃對現狀的水鄉村落肌理進行梳理,對內部街巷進行適當的抽疏改造,同步整治水系兩岸的景觀,注重協調新、舊建筑的空間關系,以形成連續豐富的景觀秩序與良好的視線格局。在重要節點處(如水道交匯處、重要建筑的正門前),運用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手法,打造新的開敞空間。同時,對疊蛩鄉的內部街巷進行整修,采用青石的鋪地形式,以保持水鄉整體風格的統一。
改造前 改造后
圖4-2 疊蛩鄉入口節點改造前后對比
4.4.2 現代功能的策劃和植入
村莊建筑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內部處于較為緩慢的更新狀態、建筑物資或結構性的退化而顯得過時,難以滿足現代生活生產方式持續發展的需求。因此,在保持疊蛩鄉傳統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休閑旅游、龍船競渡、文化表演、展覽、民宿、水鄉集市、佛山小吃店與夜間泛舟等現代功能策劃與植入,以對其進行換血再造,實現功能再生,打造多條特色旅游線路,重新煥發疊蛩鄉的活力。
圖4-3 疊蛩鄉龍船競渡的盛景
4.4.3 破舊建筑的更新和整治
規劃對破舊廠房、建筑質量差的臨時搭建建筑物進行改造,在不影響村落格局、不破壞村莊的原真性的原則下進行疊虼遄空間格局的梳理,水系兩岸或內部街巷的建筑在其原有基礎上進行修葺與功能再生,新增建筑則結合當地空間肌理與周邊建筑特色在可建設的未利用地上進行建造,以延續當地居民的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改善整體環境景觀,突出疊虻牧肽纖鄉特色。
4.4.4歷史文化的挖掘與再現
二十四坊是疊蛑匾的物質文化景觀之一,根據易瑞瑜記載,疊蠐卸十四坊詩,詩中鑲嵌著各坊(里)的名字:“疊蚴ハ縟刖帕,四涌昌社慶田豐。四頭茶泗育麟地,四邊發達向三東。”但由于村莊空間格局的不斷演變,部分牌坊已經被拆除了,規劃結合《疊螄韁盡返募竊兀確定舊時牌坊的具置,恢復牌坊,以重新延續當地村民的文化記憶。
疊蚧咕哂卸撈氐牧肽纖鄉記憶,“十馨連阡陌,八景縱觀橫” 6概括了疊虻拿鞔前八景、清代后八景與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別致少有、獨具特色、頗有歷史意義的景物。規劃結合物質、非物質兩個層面對疊蚣且浣行深入挖掘,同時將傳統的文化元素注入到水系、古橋與村莊空間肌理之中,使其記憶以多種文化景觀的形式再現。結合擺慕仙、初秋景、武館獅會和十番鑼鼓等傳統歷史文化活動、節令龍舟、雙溪酒家等傳統老字號的重新打造,以特色致勝打造疊蛐擄司埃使傳統歷史文化與市民生活得以融合,延續與再現其歷史記憶,以實現疊蛭幕的活態傳承。
4.4.5 旅游品牌的刻畫和打造
規劃在文化旅游策劃中設計了一整套城市家具作為疊虻奶厴標識系統,以加強疊蛘體的景觀連續性、指引性與可識別性。其中,疊蟯急甑納杓疲融合了疊蛩系的蜿蜒曲折、古建筑輪廓與本地新品種蘭花“南海梅”的剪影等元素,以成為疊蛐涯康謀曛荊從微觀層面刻畫與打造疊蛭幕旅游品牌。
圖4-4 疊蛩鄉的城市家具設計
5結語
本文結合疊蛩鄉項目對城市核心區村莊的更新策略進行探究,尋求村莊改造與文化休閑旅游的最佳契合。
疊蛩鄉項目從物質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底蘊兩個層面深入挖掘其特色與發展軌跡,通過重建部分已消失的老字號或牌坊重現其傳統歷史記憶,并在保持村莊格局原真性的原則下,進行休閑文化旅游開發,完善其公共服務設施與景觀體系,構建旅游產業鏈以吸納當地居民就業,提升當地居民的居住品質,使疊蛩鄉能夠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地區共生,融入城市發展體系之中而又保留鮮明的嶺南水鄉印記。
參考文獻:
[1]魏立華,閆小培. “城中村”:存續前提下的轉型――兼論“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規劃,2005,07:9.
[2]魏立華,閆小培. “城中村”:存續前提下的轉型――兼論“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J]. 城市規劃,2005,07:9.
[3]楊廉,袁奇峰. 珠三角“三舊”改造中的土地整合模式――以佛山市南海區聯虻厙為例[J]. 城市規劃學刊,2010,02:14-20.
[4] 閆小培,魏立華,周銳波. 快速城市化地區城鄉關系協調研究――以廣州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 城市規劃,2004,03:34.
關鍵詞:長陽鄉村旅游資源;現狀及問題;對策
鄉村旅游亦稱農業旅游,在東亞地區,將傳統旅游稱為觀光的國家和地區則稱為農業觀光。所謂鄉村旅游,學者們普遍認同的概念是: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農民所經營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為游客服務為經營手段的農村家庭經營方式。2004年在貴州舉行的鄉村旅游國際論壇上,專家們形成了一個比較統一的意見,認為我國的鄉村旅游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內容: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民族民俗文化為靈魂,以此提高鄉村旅游的品味和豐富性;鄉村旅游的目標市場應主要定位為城市居民,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的愿望。
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迎合以獨具特色的鄉村民族文化為靈魂的內涵,從而滿足現代人體會特異文化的心里需求。加之長陽保護很好的原生態環境,可以發展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上的原生態型鄉村旅游。這種獨特的原生態型鄉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和鄉村特色文化的同時,才能保持市場優勢,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從這個層次上來講,鄉村旅游應該是一種在原生態的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內涵的原生態旅游。
一、長陽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分析
(一)非物質文化資源
長陽鄉村旅游資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內涵,這為鄉村旅游資源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長陽是土家族的發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縣。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節慶,是長陽鄉村旅游資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1、民俗風情文化。長陽的土家族在上千年的發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哭喪、哭嫁等;還有特色的節慶活動,如趕年節、過月半等,這些民俗是民間文化中帶有獨特性、傳承性和模式性的現象。
2、家庭生活文化。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元素,其有別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社會文化,顯示出了個性文化的優勢。長陽家庭文化豐富多彩而且是一種慢節奏的文化,具有文化性又帶有休閑性。游客在長陽農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環境中,學習唱山歌、跳撒葉兒荷、聽古老的傳說等等,感受特色文化,緩解壓力,增長見聞。同時,增強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3、鄉村藝術文化。長陽是土家族自治縣,聚集了幾千年的古老民族土家族,也遺存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經久不息代代相傳。現存的撒葉兒荷、長陽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樂等堪稱土家族的文化瑰寶,其中撒葉兒荷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除此之外有幾項也已經被列入省級遺產保護項目。除了這些洋溢著生命的“活文化”外,長陽也有很多流傳至今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有“土家族第一女故事家”之稱的孫家香等一些故事家。
4、居民建筑文化。由于獨特的地形、氣候、生活方式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長陽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吊腳樓。幾千年來,坐落在山中的一座座吊腳樓凸顯了長陽建筑特色。這種特殊的建筑必將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
(二)獨特的自然資源
長陽旅游資源賦存豐富,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宜人,境內山峰林立,千姿百態;山上草木繁茂,四季長青;江水清澈透明,綠水悠悠;正所謂“江作清羅帶,山如比玉簪”。清江流經長陽148公里,清江梯級開發形成“一壩兩庫”,庫容近40億立方米,水面13.6萬畝,縣域以水域風光為主體,有名山、洞穴、島嶼、象形山石、生物景觀等,形成了水清如鏡、碧波漣漪,氣候溫潤、林木蔥翠,高山聳立、峰回巒接,飛瀑垂練、彩虹橫空,溶洞天成、千姿百態,山水相映、幽深秀美的獨特自然景觀。
綜上所述,長陽旅游資源有別于以往的以農村田園文化為主的鄉村旅游資源,告別了吃農家飯住農家窩的時代,進入了一種別具一格的以獨特文化為主題以特色建筑為依托的鄉村旅游。
二、長陽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近幾年來,長陽在為民族文化資源的利用保護探索新的途經與模式的同時,不斷地利用其自身自然資源的優勢,逐漸走上了將其深厚的民族底蘊和旅游資源兩者結合的模式,確定了以旅游資源為載體弘揚民族文化的旅游發展道路。為了全面分析研究長陽旅游發展的狀況。筆者于2007年暑期,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長陽旅游現狀做了調查。在本次調查中,共發放100份問卷,有效收回96份。有效收回率為96%。
(一)長陽旅游發展現狀
1、長陽旅游發展迅速。近兩年來,湖北省長陽縣旅游發展經過一系列的大手筆重措施。已經步入了一個健康、良性并快速發展的時期。清江畫廊秀絕天下的旖旎風光,濃郁迷人的巴土風情,秀美的山水風光,獨特的土家文化,吸引了無數中外客人。通過圖1來分析近年來長陽旅游的發展狀況。由此可見,長陽旅游的發展處于迅速發展的階段。如此好的發展趨勢將會托大長陽鄉村旅游市場,提高知名度,為長陽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預計在以后的幾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數將穩步上升。
2、長陽旅游開發的現狀。在此次抽樣調查中,首先考慮當地居民對長陽旅游開發的看法。是否給他們帶來了經濟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調查結果表明,認為長陽旅游開發得當的人群僅占總人數的60%。他們認為旅游開發并沒有認真落實。經實地調查得知,現在只被考古學家利用。也沒有給當地居民帶來真正的利益,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以打工為生,沒有把旅游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當地居民希望通過旅游開發帶來可觀的收入、發揚本土文化、改善本地環境、提高交通條件等。
(二)長陽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目前,長陽旅游的開發狀況仍然表現出起步階段的種種跡象:經營者對旅游的本質歸屬上不清楚,缺少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對傳統文化的恢復和保護意識,把豐富的旅游資源作為資本進行大量開發利用。受旅游業長期以來形成的投資觀念的影響,甚至存在著景點景觀的建設輕環境營造的現象。2006年全縣招商引資合同資金9.69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個;截至2007年9月份,全縣招商引資合同資金12.8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個。這種急功近利的情況,不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層挖掘,更不利于長陽鄉村旅游走特色之路。
長陽旅游在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中文化載體、輕文化內核,重有形文化、輕無形文化。通常忽視了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開發。因此,長陽鄉村旅游的開發工作一定要系統、深層次的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突出特色,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只有高立意、高起點才能在保護原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資源,實現原生態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三、長陽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
(一)深挖內涵,忠于鄉土
長陽鄉村旅游產品必須創新,其切入點應是對當地民俗文化的深層次挖掘。長陽原生態型鄉村旅游是在欣賞自然的基礎上,通過深入系統地挖掘鄉村文化內涵,結合當地實際,突出特色,用“特色”這個招牌樹立形象。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強參與性和知識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使旅游資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和趨同現代化,促進鄉村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品味,增強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從長遠發展的觀點來看,鄉村旅游必須走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中豐富的寶藏,才能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
(二)生態民俗,雙重建設
長陽原生態型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安排既有生態的又有文化的內容,建立合理的二元結構的復合式旅游產品。注重產品的多功能性,促進長陽原生態型鄉村旅游的健康、持續的發展。
長陽土家族節日文化多姿多彩,自年始至年終,幾乎月月有節日,過趕年、六月六、女兒會等,體現了土家文化的特色,節日文化旅游應該是鄉村旅游的重頭戲,提高游客積極體驗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在發展文化旅游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以愚人島、巴國古都、中華巴士圣山、柏元島等為主要內容的清江畫廊風景區的建設,從而構建一條以土家特色游輪為交通工具的旅游路線。游客坐游輪沿清江順流直下游山玩水;感受旅游地的特色風俗文化;品味特色小吃和體驗當地人的熱情好客。這種把文化旅游與生態旅游、休閑旅游相互結合的模式,能使游客的身心得到凈化;同時,為使“清江畫廊”成為全國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三)重視文化,突出鄉村特色
具有幾千年歷史的長陽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又重大的歷史價值。從1998年以來,長陽共收集、整理、編印出版了14部200多萬字的長陽民族文化資料,內容涉及民族民間文化的各個領域,如《孫家想故事集》、《長陽南曲》、《長陽對聯大觀》、《長陽地方名傳奇》等。2002年和2003年又編輯出版了200多萬字的《長陽巴土文化從書》。早些年的著作有楊發興的《長陽發言志》,1996年出版了楊發興、陳金祥的《彭秋潭詩注》,1999年出版了《長陽詩詞民歌集萃》等。依據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長陽民族風俗文化,以及長陽土家族的服飾和手工藝品,在長陽分布凸顯當地文化的多功能能博物館。在博物館劃分出一個區域建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俗茶館,一方面可以品茶,品嘗當地美食;另一方面也為游客聚會、休閑和社會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場地。
(四)特色宣傳,特色品牌
通過對外宣傳,舉辦一系列的旅游宣傳推介活動,來提升長陽對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似畫廊”為宣傳口號。積極參與各種旅游節及旅游會展;適時舉辦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動。如:舉行以張建橫渡對清江畫廊為主題的旅游活動,“土家歌王”擂臺賽等來吸引更多的人參加;調動周邊的旅游市場,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國品牌。更深層次上,可以發揚本土文化,創建有品牌的長陽非物質文化鄉村民俗游。
四、結語
對于鄉村旅游而言,越是原生態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高質量、高層次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實力的鄉村旅游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態環境,和最具有淳樸鄉土味、濃郁民族味的傳統文化,而長陽恰好符合這些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它遠離都市,受工業化、城市化影響較小,有著近乎原始而又俊美的自然環境,還有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資源,這種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將會對國外的游客造成極大的吸引力,將成為中國最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有很大的鄉村旅游開發價值。
參考文獻:
1、何麗芳.鄉村旅游與傳統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2、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2).
3、紀文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城環學院,2007.
4、尉國富.廣西上林縣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廣西地方志,2005(2).
5、周勇濤.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文化資源保護和利用的調查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5).
6、玉希賢.旅游規劃的藝術[M].重慶出版社,2006.
關鍵詞:鄉村;文化景觀;現狀;探討
1引言
鄉村作為人類聚居地的一種最基礎形態,人類在這里進行各種生產生活活動,從而適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可是近一個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城市地區傳統的文化以及風景遭到重創,這導致鄉村的地域文化景觀受到同樣的損害。如何保持國家原有景觀的優越性和完整性,如何探索農村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這是每個學者都需要關注的。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鄉村景觀可持續發展性研究任重而道遠。
2淺談鄉村文化景觀
2.1鄉村文化景觀的定義
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土地表面文化現象的綜合體,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征,同時也記錄了鄉村人類活動的歷史,體現了特定鄉村地域獨特的精神文化[1]。在漫長的農耕年代,生產力、社會文化環境、自然地理條件、災難等是驅動形成地域性鄉村文化景觀及變化的主要因素[2]。
2.2鄉村文化景觀的特點
鄉村文化景觀的特征主要包括地域性、歷史性與文化性、物質依附性和復合性。其中,體現了鄉村文化景觀三維空間形態特點的有地域性、歷史性與文化性、物質依附性,在時間軸線上的變化軌跡則由它的復合型全然體現。
2.2.1地域性
鄉村文化景觀以當地地域景觀環境為載體,保留了大量物質形態景觀與非物質形態景觀。其中,物質形態景觀包括建筑、聚落等,非物質形態景觀包括當地的風俗、傳統等。例如,江南水鄉從明清時代一步步發展到今日,臨水而居、依水成街,形成了整體的人文和景觀格局,體現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式的閑暇愜意的生活氛圍[3]。而皖南古村落則有另一番風情,主要體現在“以村落選址、徽派建筑”等為內容的環境氛圍內,其簡而淡的特殊建筑風格,恰好體現了明清時期徽州鄉村文化景觀那厚重深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4]。
2.2.2歷史性與文化性
文化景觀是一個階段的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在鄉村文化景觀中,村民大都繼承了祖先的生活習慣、環境、信仰、風俗等,累積下來豐厚而悠長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這也是文化發展積淀下來的豐碩成果。
例如,陸林(2004)研究徽州古村落景觀特征后提到,它的景觀特征是禪宗觀念、文化氛圍以及園林情調的景觀體現,徽州古村落的形成是自然與環境相適應和社會與文化相互影響的結果[5]。
2.2.3物質依附性
我國的農民自古以來就生活在一種較低的物質水平中,他們的思想與行為大多圍繞著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進行。因此,鄉村文化景觀的誕生和發展與物質生產緊密相關,如梯田、麥田等。
2.2.4復合性
一定區域的文化景觀特征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原有居民長期活動而形成的現象特征,都往往因為新的經濟因素或者其他外來文化的介入而發生一定的變化。因此,可以用一幅復合的畫面來看待一個區域的文化景觀,這是一種連續層次組成的,由新特征疊加在先前每代殘留特征之上的畫面。
2.3鄉村文化景觀的演變
2.3.1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的破碎化與孤島現象
作為農村文化景觀和人文生態系統完整性的體現,傳統鄉村的地域包括文化景觀的完整和連續性。然而現代化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鄉村地域文化景觀呈現高度破碎的狀況。
王云才(2006)指出,類似滬寧杭地區,因為城市化的發展,城市景觀有了巨大的進步,從而傳統鄉村地方文化景觀也發生了巨變。農業開發區、工業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等開發區的形成,以及高速交通網絡的聯通,改變了當地的地域環境,從而使得江南水鄉原有的文化景觀擴大形成滬寧杭地區景觀體系的微縮盆景和園林景觀[3]。
地區環境景觀發生變化的同時,傳統鄉村文化景觀內部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產生了不同景觀交替出現的景觀分割格局[3]。如現代城市景觀、古村鎮景觀、現代新興產業景觀。這樣的分割格局直接導致了區域景觀喪失連續性和整體性,形成孤立景觀,進而加速了地方景觀的變化和消逝。
2.3.2邊緣化趨勢與景觀廢棄
遠離城市和現代交通的邊緣化地區(marginal area)由于經濟聯系、地緣關系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農田低產、通達性差,因此鄉村人口大批量外遷,導致農田最終荒廢,房屋閑置,最終產生鄉村廢棄景觀。25年來,Isabelle Poudevigne(1997)針對法國諾曼底地區的研究指出,農業生產會使部分土地的利用強度不斷升高,反之,另一部分土地被迫廢棄。由此,土地的景觀結構與功能都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從而加速了地方性文化景觀的消亡[6]。
2.3.3城市化發展導致景觀結構演變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發展導致地域文化及景觀整體格局的變遷,由此,傳統鄉村地域土地利用屬性被迅速改變。特別是在靠近城市的地區,由于城市化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導致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和工業化。這將深刻影響到鄉村景觀環境及土地的利用和結構[7]。
2.3.4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景觀沖擊
隨著城市生活的日益繁重,人們更向往風景優雅,景觀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但是在帶來大量游客的同時,迅速發展的旅游業也導致了景觀變化的不規范性。
旅游業發展帶來了不和諧的景觀風貌:一是設計較差的旅游設施和當地建筑風格及自然環境不協調,二是建筑外觀使用了不協調的建筑材料,三是不恰當的總圖規劃與景觀設計,四是大而丑陋的廣告標示,五是架空的電話電纜線等[8]。
旅游業的發展隨之帶動了鄉村文化景觀的城市化。王云才(2007)以江南水鄉為例,原本該屬于古鎮的青石板路,沿街小店寥寥,現已因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和當地人們生活的需求變為了現代城市商業街的模式,原本沉于寂靜的古鎮被迫承受喧囂與嘈雜。這種趨于惡勢的城市化使古鎮文化景觀不得不面對十足的沖擊與挑戰[9]。
3國內外現狀及研究
3.1國內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世界正逐步收斂。每當我們觀測我國的每個區域時,不論是小城鎮,還是大都市,在都市的建設中都在不斷地舊貌換新顏,呈現出一片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然而,在某些區域里,不管你身在何處,似曾相識都會有感而生。原本獨特的文化特色的地區正在逐漸消失,都遵循相同的模式。正如浙江大學教授河清而言:“我一直認為,今天的中國建筑,藝術,甚至政治經濟問題,歸根到底是文化問題,一種對自己文化價值先驗否定而導致的文化自卑癥,對于一個民族,這是最致命的心理癌癥[10]。”怎樣防止鄉村文化與景觀在整體建設過程中走城市建設的舊步伐,需要當代的設計師正確認識鄉土文化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鄉村文化景觀價值觀。
近年來,我國在農村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成就,但農村文化景觀的研究較少。2001年我國相關部門對于部分村鎮建設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研究數字顯示,截止到該年年底,全國大約將近63.5%的鄉村制定了建設規劃方案,然而通過一系列調查發現,規劃的整體水平相對較低、盲目追隨心態較嚴重。
但也有一些傳統文化保留較為成功的區域。如常熟市和甸村在進行鄉村文化與景觀規劃設計時,本著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堅持新農村建設政策,傳承地域文化等特色。如今的和甸村白墻黑瓦錯落有致地布滿大街小巷,體現出別樣的鄉土氣息與氛圍,與城市現代化的景觀建筑和生活氛圍有著強烈的對比,使得生活在和甸村的居民們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鄉村現代化[10]。在建設江南鄉村文化景觀的同時,一些位于城市近郊的鄉村還開始組建了“農家樂”的特色旅游項目,即使沒有獨特的歷史文化,但是這種特色的形式同樣可以傳達對鄉村文化的表述。
3.2國外現狀
3.2.1德國鄉村文化景觀發展
德國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城鄉差距導致人員外流。1961年,德國以交流、建設鄉村景觀為目的進行了一場“我的農村會更美”設計大賽。之后這項活動每年舉行一次,至今已經50多年了。這項比賽不僅讓村民們自己動手建設自己的家鄉,增強了他們對于鄉村文化的意識,還為德國未來的農村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2英國鄉村文化景觀發展
在英國,鄉村景觀是一個歷史悠久、各級政府部門都特別關注的景觀建設項目。鄉村文化景觀建設已經是英國文化和歷史的一部分,強化了居民對家的向心力和地域歸屬感。
4探討與思考
4.1當代鄉村文化景觀面臨的挑戰
盡管我國的農耕技術在社會文明的發展史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推動了社會進步。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鄉村文化景觀的城市化也在不斷加劇。其他鄉村景觀要素也在對其進行不斷干擾,鄉村景觀文化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鄉村文化景觀正面臨著來自外部壓力的最大挑戰――城市化浪潮。由于我國長期處于城鄉二元結構體系之中,鄉村發展相對滯后。為了順應發展要求,農村開始效仿城市里的高建設水準及高標準的生活方式。隨著這股城市化浪潮的席卷而至,原本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景觀已變得面目全非。加之文化產業化導致經濟競爭加劇,我國與周邊國家對稀缺文化資源的搶奪和占領也愈演愈烈。如韓國“江陵端午祭”的申遺成功,將本該屬于我國的傳統鄉村文化景觀被占為己有。這對我國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景觀無疑是一個嚴重的侵權。
其次,就內部挑戰而言,現代鄉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對自身傳統鄉村文化景觀意識的淡漠無疑成了影響鄉村文化景觀繼續延伸的最大阻礙。我國絕大多數的農業人口急切地渴望轉換身份,大批農業勞動力涌進城市。他們不再眷戀養育著自己的土地,放棄了原本的農村生活。也正因為如此,留守兒童、留守村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在一部分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原本極富傳統意義的鄉村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正在逐漸被人們所淡忘,人們對自身文化交流的缺乏使得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無法繼續傳承下去。
4.2對策與建議
4.2.1用正確的方式保留及傳承
鄉村文化景觀應保留其原始的基本形態、保護于原地。對于那些已經瀕臨滅絕的,應采取相應的恢復措施,應不惜一切代價地保留和延續傳統鄉村文化景觀。
4.2.2提高村民的保護觀念和意識
村民是鄉村文化景觀的辛勤創造者、最初享受者和忠實守護者。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留守鄉村的村民越來越少,鄉村文化景觀也在逐漸流失。只有在營造良好鄉村環境的同時,提高村民對鄉村文化景觀的保護意識以及他們自身的文化素養,才可以更有效地維護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
2014年7月綠色科技第7期5結語
經過幾千年的農耕活動,人與自然共存下的不斷改造,才構成了今日多樣性的鄉村文化景觀。然而大面積的農村人口轉向城市,留守村民對本地鄉村文化景觀保護意識的淡漠,都嚴重影響了原本獨特的鄉村文化景觀的妥善保留和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來自城市的新元素不斷地被注入到鄉村文化景觀里,如何有效地融合原始鄉村文化景觀和現代社會景觀,是一個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做到“保留”與“改革”同在,才可以更好的傳承屬于我國自己的鄉村文化景觀,才能在未來不斷的延續中,發揮出鄉村文化景觀的真正魅力。
參考文獻:
[1] 孫藝惠,陳田,王云才.傳統鄉村地域文化景觀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8(6):90~96.
[2] 劉之浩,金其銘.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其演化[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4):120~123.
[3] 王云才.江南水鄉區域景觀體系特征與整體保護機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5(6):708~712.
[4] 吳曉勤,陳安生,萬國慶.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特色探討[J].建筑學報,2001(8):59~61.
[5] 陸林,凌善金,焦華富,等.徽州古村落的景觀特征及機理研究[J].地理科學,2004,24(6):660~665.
[6] Isabelle Poudevigne,Sabine van Rooij,Pierre Morin,Didier Alard.Dynamics of rural landscapes and their main driving factors:A case study in the SeineValley,Normandy,Franc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7(38):93~103.
[7] Sylvain Paquette,Gerald Domon.Trends in r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socio - demographic recomposition in southern Quebec (Canad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215~238.
[8] Inskeep E.Tourism Planning an Integrated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J].VanNostrand Reinhold.1991(16):342~345.
[9] 王云才.江南水鄉古鎮城市化傾向及其可持續發展對策[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7,16(6):700~703.
[10] 管寧.導入產業意識激活鄉村文化――關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視角[J].東岳論叢,2009(10).
論文摘要:以和諧發展的角度指出我國廣告設計與傳播的現狀以及原因,并提出了重視鄉村群體,和諧發展廣告設計與傳播的觀點。井從農村傳統文化、廣告信息傳播、深入鄉村基層、設計理論教育界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以探討一條符合國情的廣告道路。
鄉村是與城市相對照而言的,所謂鄉村,是指由鄉(及鎮)與村兩種社區構成的社會生活范圍。本文探討的鄉村群體包括在農村地域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群體和在鄉鎮從事勞動和居住的其他勞動者。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群體,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性。
縱觀我國廣告設計與傳播,總體發展不平衡,重城市而輕鄉村,針對鄉村受眾的設計作品為數不多并缺乏鄉村文化氣息。大多數企業、傳媒、廣告公司以及學者在以城市為主位的前提下,將我國廣告設計與傳播的大眾概念和城布的生活模式連接在一起,在有意和無意間將中國社會這個整體系統中的二個很重要的部分一鄉村群體遺忘在某個角落。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媒體“重城市,輕農村”的現狀仍然普遍存在,對子鄉村的關注依然很少。根據國家廣播總局有關數據顯示,面向農民、農襯和農業的廣播全國只有10套(分別是山西、江西、山東、河南、陜西以及廣西南寧、河北張家口、浙江嘉興、廣東茂名和揭陽電臺),占全國2371套廣播頻率總數的0.42%。在省級電視臺中,只有大約十五六家開辦了農村專欄,與368家注冊的各種電視媒體相比,開辦率僅有4%。因此城鄉信息流動結構嚴重不對稱。
其次,長期以來,設計界忽視了鄉村地區的弱勢消費群設計在趨于城市化、大同化。盡管中國處于城市化的進程中,但仍有不少于八億的鄉村人口。加強對中國鄉村廣鉀究的重今科考麟勢群體的媒獻懷有利子解決藝術設計全面發展的粗頸問題,對于我們的廣告創意、廣告的有效傳播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會潛移默化的推動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新農村的進程。
再次,很多設計人員將鄉村文化傳統和地城特色簡單化,中國鄉村廣告傳統的東西保存的不鄉好;卻在設計中不斷重復所謂有傳統特點的符號和手法。許多設計產品因偏離鄉村群體獨特的文化傳統,價格脫離鄉村消費水平而讓這些邊緣消費群體望而卻步。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廣告設計與傳播本能的忽視鄉村群體,造成發展的不和諧呢?
第一、經濟力量的弱勢和鄉村文化的邊緣地位,決定了廣告設計與傳播偏向城市而忽視鄉村。經濟環境是決定廣告的首要因素。近年來我國的鄉村經濟模式和結構雖然有了很大變化,經濟水平有了長足發展,但其收人還遠遠趕不上大中城市,少數邊遠地區的農民甚至還沒完全擺脫貧困。鄉村更多地保留了農業文化的傳統。在同樣的社會背景下,鄉村文化逐漸被邊緣化。
第二、在使用媒體資源的分配上,我國大多數的傳媒機構大都集中在城市。從傳播學角度看,廣告實質是信息的傳達,而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一定的媒體。而如此高比例的媒體集中于城市,遠離鄉村,必然導致鄉村廣告傳播的高成本和難以形成有效傳播。
第三、絕大多數設計者已經習慣于城市生活,同鄉村生活方式相差甚遠,很難對鄉村受眾進行準確定位。生活方式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形式,也是現代設計的重要出發點和核心概念。鄉村群體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言談交往等并不被設計者所熟悉。正如設計大師索扎斯主張,首先得教導設計者去研究生活,只有生活才能最終決定設計。
第四、在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媒體過分地追求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社會責任。追求自身效益是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大眾傳媒更樂意向處于社會強勢地位的受眾群提供信息服務,常常忽視弱勢群體受眾的信息需求。
第五、廣告設計片面地強調了產品或服務廣告,而忽視了品牌形象廣告、即使是產品或服務廣告也沒有充分的和鄉村環境相聯系。其實品牌形象廣告作為一種傳播稀稱為了能使姍的信息獲得人們的認可,總會進行一些令社會關注、并進行正面倡導的觀念傳播。如太陽能產品突出其節能的宣傳,同時應引導修繕自然環境,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國是個發展中農業大國,鄉村人口數量遠遠地超過了城市人口,故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廣告設計與傳播應重視鄉村群體及其文化傳統,反映鄉村氣息育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和諧的廣告設計與發展的道路。
無論傳媒在信息傳播的內容和數量上,還是廣告在作品的設計上都應給予“邊緣群體”更多的關注,充分重視他們的信息需要,將農村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融于其中,才能具有獨特的設計風格和思路并被他們所接受。如“實在人,喝實在酒”(龍江家園集團);“比一比,算一算,還是聯通最劃算”(中國聯通);“黑土地黃土地,用肥就用史丹利”(史丹利復合肥);“時風時風,路路暢通”(時風集團)。這些廣告語都突出了產品獨特的優點,滿足了農村消費者某方面的需求。
深人鄉村基層,關注鄉村群體,摸索出廣告設計和諧展的模式和路徑。設計是以綜合為手段,以創新為目標的高級、復雜的腦力勞動過程。喳計工作需要長期的實踐與理論相結合,不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還需要有較強的社會實踐技能。優秀的設計者應該及時掌握并預測設計的變化趨勢,弓!導變化的觀念指導設計、,使設計成為時代變化的表征和進步的催化劑。如蘭陵酒業根據農村市場的特點,利用不同媒體的差異性在墻體電視、贈品等不同媒體進行系列廣告宣傳,加深了品牌的印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河南藍星啤酒抓住農村夏季麥收的有利時機,組織車輛和人員分散行動,把啤酒送到田間地頭,給農民提供了便利,也實現了廣告的針對性宣傳。
關注鄉村文化,利用廣告傳播的文化特質,使他們逐漸適應社會和諧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廣告設計與傳播要從社會責任的角度適時保存農村傳統文化的精髓,滿足他們多方面需求。如蚊香在農村的使用率遠遠高于城市。三笑集團就利用趙本山在農民心目中的幽默和淳樸形象,為睡得香蚊香做形象代言,滿足了農村消費心理和生活多方的需求。
設計要融人普通鄉村消費群體的日常生活中,就必須盡量通俗化、簡潔化。不同消費群體的生活品位和文化修養是不同的,相應的設計也應該有差異。面對鄉村群體時,設計不能脫離鄉村生活,要考慮到農民的教育知識水平和理解欣賞的能力。廣告應盡可能的親切易懂,縮短與農民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如中國移動通信在某鄉鎮做的廣告語“中國移動通信卡,一邊耕地一邊打。”即宣傳了廣告目標,又符合了大部分農民的工作習性,還引領了農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一一使用手機這種現代化的通訊工具。
十三五期間,我國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此背景之下,不少地方政府為實現鄉村脫貧,將鄉村旅游做為推動鄉村脫貧的重要抓手,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推動了很多鄉村旅游景區的建設,在基礎設施、景區建設、原住民搬遷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景區建成之后,后續景區運營方面遇到不少問題,不少景區運營難以為繼,甚至還有部分景區已經停止運營,逐漸荒廢。
一、我以最近兩次出差考察的云南鹽津縣和四川岳池縣的鄉村旅游項目為例,嘗試分析部分鄉村旅游項目現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發現的問題,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
(一)部分鄉村旅游項目不顧實際情況,在遠離客源市場、資源條件一般、區位條件一般、基礎設施落后的地方盲目開發。
以云南鹽津花香酒谷景區和落雁鄉農業主題公園為例,主要問題表現在:1、兩個鄉村旅游景區遠離城市和交通要道,花香酒谷景區和農業主題公園距離鹽津縣城交通距離約1小時,距離高速公路超過兩小時,通景交通為鄉道,交通可進入性低。2、區域內資源條件一般,沒有深入挖掘地方鄉村資源,模仿開發,缺乏創新。如開發目前城市周邊景區較多的花海、摩天輪、科技館、小木屋酒店、苗木培育研究中心等項目,缺乏旅游引爆點,難以對游客形成吸引力。由于交通區位差,項目本身又缺乏吸引力,在2017年短暫營業半年后,花香酒谷就不再運營,和農業主題公園一樣,缺乏管理,景區逐漸荒蕪。
(二)經營項目單調,服務質量不高,部分鄉村旅游點旅游項目單一,只有簡單的吃、住和觀光,鄉村旅游的其他要素發揮得不夠。
以岳池縣岳池農家景區為例,岳池農家項目是岳池縣重點打造的鄉村旅游項目,在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建設標準很高,距離岳池縣城與高速公路只有不到半小時車程,區位較好,在春天花季期間,日游客接待量約五千人,但是目前景區仍然運營艱難,主要原因一是景區缺乏經營項目單調,以觀光項目和配套項目為主,缺乏體驗性項目和留客項目,游客來游覽一圈后就會離開。二是景區沒有文化內涵的挖掘,景區內感受不到陸游岳池農家的意境,也感受不到地方千年歷史的積淀和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方式。只有網紅項目的堆砌,比如稻田集裝箱酒店、充滿現代城市風格裝修的咖啡館和餐廳等。三是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景區的稻田酒店出租給不懂運營的私人老板,造成資源浪費。
(三)景區獨立發展,缺乏與周邊鄉村產業的連接,對周邊鄉村的發展帶動有限。
以鹽津的鄉村旅游項目和岳池的岳池農家項目為例,這些項目主要功能是旅游,主要的盈利點也在旅游上,沒有做到與周邊的產業聯動發展,周邊沒有圍繞景區形成產業集群,景區也沒有農產品的展示銷售點,也沒有為周邊對產業發展帶來客流。景區是獨立發展的,即使盈利也只是景區盈利,對鄉村的帶動作用不大,因此也難以吸引人才回鄉。
二、針對上述問題,我提出以下建議:
(一)樹立“先策劃,后規劃”的理念
首先,要樹立 “先策劃,后規劃”的科學規劃理念。科學規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也是搞好各項后續工作的基礎。在開發前,先對項目進行策劃,明確自身優勢,把握市場需求,確定項目發展方向,研究項目可行的運營模式。策劃定先明確項目發展方向和目標,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規劃。
(二)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地方資源,打造精品
如鹽津和岳池項目,鄉村旅游經營項目特色不突出、全是配套產品,缺乏吸引力,精品較少。應根據鄉村旅游資源特色,突出鄉村旅游亮點,打造鄉村特有的文化意蘊和生活方式,打造出與城市景區完全不同的鄉村旅游精品項目。首先要深入挖掘區域獨特的鄉村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只有蘊含豐厚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才具有持久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我國鄉村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包含農耕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工藝文化。只要用心對鄉村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就能打造出彰顯鄉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
關鍵詞:鄉村風貌;改造; 城鄉統籌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05902
1 引言
鄉村風貌是存在于世間最為廣泛也最為原始的一種風貌類型,包含了廣闊的自然空間和生活環境元素,也包含了豐富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鄉村風貌的變遷和其它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都和社會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當今中國正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但伴隨經濟的發展也給鄉村地區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使得鄉村風貌在繼承及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
2 鄉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經濟的快速發展往往伴隨著能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由于重工業等污染嚴重的產業逐漸向鄉村轉移,相應的污染治理措施并未同步,導致鄉村環境狀況日益惡化,景觀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相應地對鄉村原始風貌的繼承及發展帶來十分嚴峻的考驗。
2.2 城鄉差距日益拉大
鄉村與城市相比,發展條件相對較差,自身發展能力相對薄弱,在當今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城鄉差距日益拉大,同樣體現在城市與鄉村整體風貌的差距日益拉大。
2.3 鄉村歷史文化特色日漸消失
鄉村作為最原始也是分布最廣泛的一種人類聚居地,其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特色在每個社會發展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大美”,而今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的發展盲目跟風城市,鄉村人口的流失以及大量鄉村建筑的拆遷和改建對鄉村文化特色的沖擊十分巨大,因此對鄉村風貌的合理改造是應該立即著手的問題。
3 鄉村風貌改造發展時代背景
3.1 建設美麗中國,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報告同時指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另外,黨的“十”還從加大農村扶持力度,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等方面提出了農村發展目標。
3.2 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活動
創建“美麗鄉村”是落實黨的“十”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黨的“十”明確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農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重點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節約和保護農業資源、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在農村地區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
4 鄉村風貌改造設計原則
4.1 立足現狀,整合區域
依托于村落自身現有資源,遵循農業景觀規劃的五大原則:尊重自然、提高異質性、因地制宜、調控主導因子和關注社會效益[1]。做大做強自身優勢,解決現有問題。擴大視野,立足區域,借用區域資源,,在競合中尋找差異化發展之路。
4.2 循序漸進,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因情施措,循序漸進;一次規劃,分期建設,注重近期突出問題的解決與遠期規劃目標之間的協調性,使整個規劃建設的彈性、延續性和可操作性得以實現。提升村落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村鎮規劃的“三規合一”,促進城鄉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構筑良好的城鄉發展環境[2]。
4.3 村民參與,群力群策
從設計調研、方案形成、方案交流、方案確定等各階段,都邀請村民參與進來,聽取村民心聲,切實了解村民所需,建筑的改造、保留,設施的配置等各方面都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如Robert.L對新英格蘭地區鄉村居民進行調查后發現,居民的感知仍然基于比較穩定的自然面貌,而不是不斷更新的文化景觀[3]。在充分了解村民對本村的風貌改造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后,進行科學地分析和論證,以決定此次鄉村風貌改造設計的思路。
5 鄉村風貌改造指導思想
以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為著力點,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村莊品質。在本次風貌改造設計中,用獨特的地域性語言展示城市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景觀;用原生態的建造手法塑造獨一無二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用真心為農的設計理念詮釋新農村建設的精髓;用多樣化的生活情景體現村莊的活力;以科學的態度對現有文化、建筑及其環境現狀進行充分的研究,在完全尊重村莊現有發展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更新。
對鄉村地區自然、人文、建筑、鄉村聚落保護的復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鄉村生活的重要手段[4]。在村莊建設發展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村莊的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等,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讓村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
6 鄉村風貌改造內容與方法
6.1 結合村落現狀,對景觀進行恰當的改善和利用
結合村落的區域特征,進行充分地調查與分析,了解休閑生活的特點,在村落風貌改造的過程中體現對自然環境、村莊的建筑形式、生活方式、文化心理、民間習俗和傳統的尊重[5]。
6.2 挖掘村落地域特色,突出村落獨特韻味
將鄉村風貌改造與村落地域特色相結合,進行充分地調查,分析掌握村民的生活特點,尊重山村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建筑特點、文化脈絡、審美情趣、民俗特點等地方民俗特色。充分考慮傳統生活方式的特征,延續文化脈絡,突出區域特色,展現鄉村自然風情和人文特征[6]。
6.3 結合村落文化特色,設計具有當地民族風俗的特色景觀
鄉村風貌改造與當地景觀現狀相結合,體現村落文化特點,打造具當地民族族文化特征的鄉村景觀,讓村民體驗到“回歸文化,自然為本”的感受,為青山村提供良好的村容村貌[7]。
7 結語
在當今我國經濟實力穩步提升、城鄉統籌發展的大環境下,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在鄉村風貌改造的過程中,除了要改善村落風貌,還必須尊重當地的土地倫理道德,維持村莊原有的肌理、景觀生態格局,延續當地的歷史文脈。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基于有機更新的鄉村風貌的繼承與發展能避免新農村建設大潮下保護性衰敗和建設性破壞的困境,進一步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復興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王 銳,王仰麟,景 娟.農業景觀生態規劃原則及其應用研究――中國生態農業景觀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2):6~9.
[2]陳葉龍.面向可操作性的村莊規劃管理探討――以銅陵市美好鄉村建設為例[J].規劃師,2012(10):22~25.
[3]周心琴.西方國家鄉村景觀研究新進展[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3):85~90.
[4]Gy R.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2):93~97.
[5]李 瓊.湖南新農村鄉土景觀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關鍵詞:鄉村住區景觀;空間營造;景觀規劃設計
1.鄉村住區景觀概念及其構成要素
1.1鄉村住區景觀概念
鄉村住區景觀是以人文景觀為主,主要由鄉村住區空間形態、鄉村建筑形態以及鄉村環境等構成(如圖1)。鄉村住區景觀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首先鄉村住區景觀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即人們對其特征和形象的認識與了解,也就是視覺所感受到的環境物質形態;其次是除了物質形態層面外,鄉村住區景觀還包括了精神文化層面,也就是鄉村居民的行為和活動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意義。 圖1-華西村鳥瞰圖
2.2鄉村住區景觀構成要素
鄉村住區景觀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和長期以來人文歷史發展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具有物質與非物質兩種類型要素,物質要素根據其形成模式又可分為自然要素及人工要素,非物質要素主要為村莊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的結晶。
自然要素
自然要素是鄉村住區的景觀基底,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氣候及動植物等,各要素不僅是鄉村住區生態景觀的構成要素,而且對鄉村住區景觀的構成有不同的作用,鄉村住區景觀的總體特征是通過各個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圖2)。 圖2-地形造就住區景觀(自然要素)
人工要素
人工要素是人類為生活及生產而建設的事物,包括鄉村住區空間形態、建筑物、道路、公共場所及住區周邊的農業生產用地(如圖3)。
非物質要素
非物質要素作為景觀的重要構成部分,主要體現鄉村居民生活的行為和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表現為與他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民俗、宗教語言等。 圖3-八卦村鳥瞰圖(人工要素)
2.發展鄉村住區景觀的目的與意義
我國大多數的鄉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續和發展這些特色,使鄉村住區在更新改造的過程中充滿生機、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關注和呼吁的。
另外,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狀況并不是偶然的現象,是與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相協調的,客觀地看有些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現代生活所取代,景觀模式己經落伍于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生活需求,同時受到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影響,給鄉村地區造成了極大地沖擊,影響了鄉村住區景觀面貌,在這樣的情況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條適合現代鄉村住區景觀的發展之路。
3.遼寧中部地區鄉村住區景觀現狀分析
3.1現狀情況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將農村建設作為工作重點的方針政策促進了遼寧各地鄉村住區景觀建設活動,如沈陽地區開展的百村屯環境整治及綠色村莊建設,直至目前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于鄉村住區的景觀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鄉村住區的景觀質量及居民的生活環境,但由于鄉村住區整體建設的滯后,導致,問題突出。
3.2成因分析
遼寧中部地區鄉村住區,由于整體建設滯后,導致整體住區景觀環境仍表現為沒落的面貌,景觀效果欠佳。景觀破壞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缺乏規劃或規劃滯后,快速城市化對鄉村地區的沖擊以及鄉村地區各項設施的薄弱等,使得鄉村住區景觀效果欠佳。
4.研究成果示范案例――張家屯村景觀規劃設計
4.1張家屯村景觀建設現狀
張家屯村現狀景觀同遼寧中部其他地區相似,具有豐富的景觀資源,也進行過相關建設,但由于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所限以及村民對住區內景觀建設的關注不夠,導致住區景觀建設無人問津;經濟利益的驅使以及管理不善,導致住區內原有的景觀得不到很好的保護與利用,甚至于遭到破壞;科學系統規劃的缺失,使景觀建設缺乏依據,導致住區內出現局部景觀亮點,但又存在與住區整體景觀不協調的矛盾;原有鄉土景觀受城市化影響正在逐漸消失,新的景觀元素逐漸出現。
4.2 住區景觀規劃設計
4.2.1 整體空間景觀格局營造
張家屯村景觀系統,從空間構成及形態特征可總結為點(節點)、線(軸線)、面(組團)、環(周邊)。
點:住區中心建筑及公共活動場地等景觀節點,包括住區中商業設施、集會廣場、公共綠地、街頭綠地、辦公建筑等景觀區。同時集中設置的辦公設施、商業設施、集會廣場及綠地也形成了住區的中心,是住區景觀的最為核心區域。
線:住區內道路等線形元素形成的景觀,包括道路景觀、河流水域景觀、防護綠地景
觀等。同時中部東西向主要道路在住區內具有視覺走廊及串聯景觀節點的雙重作用,構成
住區內一條主要景觀軸線,中部南北向道路次之。
面:村莊內居住組團景觀,包括住宅景觀、庭院景觀、住宅群體景觀,是住區整體景觀面貌的核心內容和外在表現。
環:周邊對住區形成環繞的景觀,主要為住區周邊農業景觀及水體。水體景觀是張家屯村重要的景觀元素構成,農業景觀則突出了本地區的地域特點,同時也給村莊景觀定下基調。
4.2.2 居住空間景觀營造
(1)建筑形式結合地方情況,在原有民居形式基礎上,進行材料及建筑形式的更新,利用新式墻體材料美化建筑外觀,同時在原有民居的特點上進行改進,整體形式遵循東北民居建筑的結構粗壯,外表樸實的特征;其次,在建筑的個體層次上加強尺度和比例的掌握、材料的選擇、色彩景觀的提升和保溫措施的應用,使之與傳統鄉土建筑在風格上達到統一,同時在功能上更加完善。
(2)住宅布局在對保持傳統的獨院式住宅布置形式,再以獨院式住宅為單位整體形成聯排式住宅。獨居形式并不適合冬季寒冷的氣候,因此聯排式的住宅形式可以起到抵御風寒的效果。在采用聯排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日照間距的要求及建筑的朝向。
在住宅的布局上,應充分結合本村平原地形特點,采取集中式布局形式,同時在各居住片區內預留場地,形成公共空間,在建筑層數的布置上,采取單層與雙層以組團為單位錯落布置,豐富住區整體景觀風貌,使住區的輪廓更加具有特色。
(3)建筑色彩采用加強色彩設計的手法,如屋頂可以紅色、藍色調為主,增加色彩的鮮明度,外立面墻采用淺淡顏色,提升亮度并與屋頂色彩相協調,窗框則可采用藍色、黃色等鮮亮色調,在改善冬季景觀的同時,從色彩對人心理的影響角度,愉悅村民的心情,促進鄰里和諧相處,增加對家鄉的歸屬感。
(4)應用生態化節能措施,應對冬季寒冷的氣候,同時立足于目前的經濟水平,力求做到“高效、經濟、可行”,力爭以最少的開支達到最滿意最舒適的效果。
(5)庭院空間景觀在布局方面上結合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的使用,根據各家的實際情況,提供多種方案,供村民選擇。綠化方面,根據本地村民傳統的生活習慣,庭院空間設計綠色蔬菜、花卉等綠色植物的種植區,既可滿足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又可改善宅前環境狀況。
4.2.3 行為活動空間景觀
(1)道路景觀
保存住區傳統肌理關系,線形構成上以平滑曲線為主、直線為輔,體現傳統鄉村村落蜿蜒曲折的道路景觀空間,還可增加住區內景觀的層次性;路面鋪裝根據道路等級推薦采用不同鋪裝形式;完善照明、排水、景觀節點等附屬設施; 加強村內道路綠化,主干道結合道路兩側的防護綠帶、庭院圍墻外綠化和道路綠化形成村內林蔭道系統。
(2) 公共活動空間景觀
廣場的設計上基于其功能出發共包括三個方面,集會功能,場地以硬質鋪裝為主,休息功能,場地以綠化、休憩設施為主,運動功能,運動設施的設置,基于鄉村廣場的特點,三種場地布置形式可相互協調,沒有確定的界限,同時在設計時考慮老年人及兒童活動對場地的需求。
公共建筑景觀集中布置于住區中心。規劃公共建筑根據其不同使用性質,首先確定其體量、色彩,建筑形式與規劃住宅形式統一,采用硬山坡屋頂式,其它參照上述建筑設計要點。在公共建筑的布局上,結合周邊住宅,對廣場、綠地等形成圍和,減輕冬季對公共空間使用的影響,同時在公共建筑中設置相應活動設施,滿足村民室內活動的需求。
公共綠地景觀,主要作為廣場的對景,作為居民日常活動的場所。公共綠地設計上以綠化為主,輔以休憩設施,如石凳、座椅等,植物配植以低矮樹種、灌木為主,少量種植喬木。
(3)親水空間景觀
張家屯村東部存在因居民進行水產養殖而形成的大面積坑塘水面,在規劃中通過對原有水面的略加處理,形成本村特色的景觀節點,同時也可借助其開發諸如垂釣、農家樂等幫助增加居民收入的商業設施。
4.2.4 文化空間景觀
張家屯村文化空間的構建源于祖先開荒拓土的功績,通過對張家屯村不同時期資料的收集,在村委會處形成一處文化展示場所,內容主要包括前人創業的艱難,通過傳統農具的展列,使當代人,特別是當代年輕人,了解過去農耕的歷史及前人建設家園的過程,增強其建設家園的信心和動力。
5.結語
鄉村住區不同于城市,對自然環境依賴更強,基于鄉村住區景觀理念,從住區選址、布局形態入手,結合新農村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對生態敏感區域進行控制,而后構建整體景觀格局。通過民居建筑表達,通過新技術、新材料及傳統鄉土形式的設計手構建傳統的建筑,完善建筑的功能;行為活動空間規劃設計,根據鄉村地區居民活動方式的變化,對原有傳統場所景觀進行改進,同時營造新景觀場所,滿足居民行為活動的需求;文化空間景觀,在鄉村住區景觀規劃中滲透到其他場所景觀之中,作為其他景觀環境的組成部分,反映地區文化,增強地區的可識別性。
參考文獻
1.郭瑞坤.城鄉新風貌:美國篇[J].空間雜志,1999(117):37-39.
2.江益彰.農村空間研究[OL].[2003-10-18].home.省略.tw/archman106/index.htm.
3.王云才.現代鄉村景觀旅游規劃設計[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35.
4.陳威.景觀新農村:鄉村景觀規劃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22-23.
5.李伯華,曾菊新,胡娟.鄉村人居環境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與地理信息學,2008[9]: 70-73.
6.俞孔堅.景觀的含義[J].時代建筑,2002[1]:14-17.
7.遼寧省人民政府網.ln.省略/zjln/.
8.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9.高向鵬.人類聚居環境學對于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啟示.山西建筑,2007[18]:24.
10.傅伯杰.景觀生態學原理與應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04.
11.李治亭. 東北通史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12.俞孔堅 李迪華城鄉與區域規劃的景觀生態模式 國外城市規劃 2001(3):27.
13.陳志華.說說鄉土建筑研究.北窗雜記[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鄉村公園;設計
為了適應新時期新農村背景下的建設發展現狀,鄉村公園景觀規劃及營造,成為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合理的鄉村公園規劃建設,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科學合理地利用鄉村資源,潛移默化地發揚和傳承優秀的鄉土文化。
1現階段鄉村公園景觀設計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1景觀趨同,缺乏吸引力
經濟發展帶來各個層面的現代化,鄉村公園景觀建設也是如此。但有部分城市規劃者,將景觀建設現代化片面地理解為“大拆大建”,照搬照抄國外的景觀設計元素與形式,忽視了地域文化的本土差異,涌現了大量的“大廣場”“大草坪”等,致使國內各地紛紛效仿,出現“千城一面”的情況。同時,將鄉村公園景觀單純地看作視覺審美需要來創作,再加上盲目套用現代化模式,不重視居民對生活環境的真正訴求,與當地地域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沒能很好地融合,不僅造成了景觀的趨同性,而且降低了居民的游玩興致。
1.2缺乏整體性和協調性
鄉村公園景觀設計需要因地制宜,與周邊環境聯系起來,才能具備協調性與整體性。然而現代化建設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推進,一些鄉鎮建設者對景觀設計的認知,即簡單地美化已存在的空間,景觀只是建筑的附加物之一,只需隨意地在建筑周圍種樹栽花,不需要考慮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聯系。導致所構建的鄉村公園景觀設計是片面的,與周遭環境割裂開來,顯得十分突兀。
2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公園總體規劃的理念與原則
2.1鄉村公園總體規劃理念
2.1.1因地制宜。從鄉村實地現狀來考慮,應使用當地現有的資源元素,充分尊重農民提出的想法與建議,最大程度地為村民提供一處包含民風民俗且能開展休閑活動的開放場所。2.1.2突出特色。圍繞當地獨特的文化墻、園亭、景觀長廊等景觀建筑,將當地的優秀風土、民俗文化統一起來,使得當地獨有的文化與景觀在鄉村公園中發揮出各自的優勢,相輔相成,給游玩者、休閑者帶來不一樣的體會與感受。
2.2鄉村公園總體規劃原則
2.2.1生態優先。以生態學原理為根本依據,利用綠色植物優點,有效發揮植物本身的生態特性,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在植物造景方面,考慮到地形要素,通常是采用鮮明的花草、灌木、草坪等,打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色。2.2.2適地適種。形成合理有效的生態模式,從而實現長期觀賞景觀效果,實現鄉村公園自然效益。2.2.3地域適宜。凸顯新農村鄉村公園建設特征,根據調查收集的具體信息,了解村民生活特征。有目的性地選用適宜的景觀方式,充分體現鄉村公園獨特的魅力,為當地村民及觀光游覽者提供休息、娛樂的好去處。2.2.4鄉土文化。鄉村公園規劃設計應充分利用當地的優秀文化,塑造的景觀要符合村民的生活及休閑方式,以達到提升村民文化素質的目的。鄉村公園設計,既要有獨特的觀賞價值,又要有益于鄉村優秀文化的延續。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公園景觀規劃
3.1景觀空間規劃
3.1.1空間格局布置。在鄉村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空間格局潛在于景觀中的各個部分,空間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鄉村公園景觀游玩的順序上。空間格局可以是自然產生的,也可以是人為設計的,公園規劃必須具備完善的空間格局,既要保障鄉村公園景觀的中心位置,不能喧賓奪主,其他次要景觀圍繞景觀中心有規律性地布置,又要把握好景觀軸線,讓游玩者產生步移景異的觀賞效果。3.1.2空間序列組織。鄉村公園的空間序列可以通過視線,將各空間連接起來,也可以通過某個具體的觀賞點組織起來。規劃空間時,可采用景觀藝術表現手法,如對景、先抑后揚、漏景等,充分體現鄉村公園景觀空間的良好作用,讓人們可以細細地欣賞與感受其中的韻味。
3.2景觀結構規劃
3.2.1點狀景觀結構模式。通常由具有觀賞價值的個體景觀設計景觀連接成一組或多組景觀群,這些景觀群會成為鄉村公園的主要景觀節點,較為容易地將景觀形象與文化內涵結合起來,凸顯極強的凝聚力。3.2.2線狀景觀結構模式。是指具有長條形狀的景觀點連接成景觀群,這些景觀群將鄉村公園中發揮獨自作用的區域有序連接起來,相關聯系、相互貫通,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的線狀景觀格局。3.2.3面狀景觀結構模式。是指以點狀、線狀或點狀與線狀景觀體共同形成的功能分布明確的景觀網狀結構,規劃覆蓋內容豐富、多樣、具體,可充分體現出鄉村公園優質的觀賞效果。鄉村公園景觀結構的3種模式具有不同的結構特征,點狀結構受到多方面的要素影響,通常是以文化實體景觀組合成群為主要組成部分,而線狀與面狀結構的鄉村公園景觀具備鮮明的方向性。3種景觀結構模式都是在考慮如何運用造景手法,以重點突出主景,展示各種類型景觀場景的吸引力,滿足游玩者玩耍、休憩的需求。
3.3生態環境規劃
鄉村公園生態環境規劃可以解決生態問題,特別是注重植物分布的合理位置,因地制宜,保證植物的豐富性及成活率。與此同時,還需顧及到其他動物、微生物及組成的群落,共同構成完整、豐富的生態景觀。所以,生態環境規劃不僅要統一規劃,完成所需綠化面積,而且要保證景觀之間的協調關系。
3.4文化景觀空間場所
3.4.1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內在因素、外在因素,兩者相互影響,因此,要做到面面俱到、合理規劃。3.4.2空間場所的選擇。合適的環境氛圍有利于文化活動氛圍的產生,反之則會阻礙,所以,在不同文化活動中都應選擇適宜的,利于環境氛圍營造的空間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中,不同的文化活動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功能。在開展活動型文化時,需要通過特定的活動類型,根據不同的功能性要求合理規劃景觀,選擇出最佳的空間場所。
4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公園設計實例分析———以金水湖生態旅游區項目為例
4.1金水湖生態旅游區項目概況金水湖生態旅游區項目位于山東省蠶莊鎮,而蠶莊鎮坐落于招遠市西部,轄60個行政村,總人口3.2萬人,被譽為“金都明珠”,在規劃建設前,地區交通出行方式較為單一,生活配套設施較為匱乏,缺乏市民綠色公共活動空間。金水湖生態旅游區項目南北長225m,總設計面積1.8hm2,覆蓋面積較大。公園原始現狀為一片土壤地,生長著些許植物,公園周邊分布農田,空氣質量佳,沒有受到重污染,具有十分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見圖1、圖2、圖3)。公園規劃方案設置有景觀亭、特色花架、健身廣場、湖泊、棧道等景觀,加之栽植以當地主要樹種為主,景觀與植物之間相互襯托,打造出可以供人們觀賞游憩、健身娛樂及組織開展多類型鄉村文化活動的綜合性鄉村公園。
4.2項目設計理念與設計原則
(1)理念:金水湖生態旅游區項目堅持貫徹生態優先、保護為主的理念,在合理的范圍內,對鄉村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有效利用保留下來的景觀元素,重塑鄉村面貌,將村里獨特的歷史文化、民俗內涵等元素融入公園規劃設中,凸顯當地特色,插入新鮮設計元素,賦予村民公共空間更多豐富的功能活動,設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鄉村公園。(2)原則:將當地村民需求放在首位,提供娛樂設施,供村內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去使用;合理保留原有資源,營造特色多樣且具有觀賞價值的景觀;保證景觀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具有多功能的鄉村公園。
4.3項目定位
公園性質定位———以鄉村景觀和環境為依據,突出當地人文風情與傳統文化特色,打造一處集文化傳承、休閑活動等多元素于一體的鄉村公園。公園形象定位———“鄉村、生態、文化、休閑、運動”,主要目的是踐行新農村發展建設,具體展示出豐富、源遠流長的鄉村文化內涵,自然樸素的鄉村韻味,美麗迷人的風光與景色。
4.4項目功能區
4.4.1中心主景區。將公園中部位置作為主路口,主道路沿邊設置景觀花壇,花壇種植顏色鮮艷的芳香花朵,進入公園就可以聞到令人身心放松的花香味。通過主道路進入公園中心區域,廣大的中心廣場作為全園景觀的重點,并加以花池點綴,紅花、黃花等花色給中心廣場增添了一處絢麗的風景線(見圖4)。4.4.2安靜休閑區。在鄉村公園規劃下劃分出一塊區域作為安靜休閑區,該區域配以素雅的景觀亭、休閑廊架等景觀小品,選擇使用花壇、假山水景進行點綴,結合體現休閑的青石板汀步,再栽植當地樹種,營造出豐富多彩的輕松、幽靜的半私密空間,給當地村民及游客提供一處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休息的安靜場所(見圖5)。4.4.3地方文化展示區。蠶莊鎮有著自身的文化氛圍,但在村莊里面沒有一個主要區域可以完整地展現出來,于是在鄉村公園規劃下,選擇一塊區域作為地方文化展示區。采用素雅的文化墻,合理放置文化墻,并配以鮮明的花壇點綴,可以展現出文里李村革命歷史文化與文明古村的魅力(見圖6)。4.4.4兒童活動區。在鄉村公園規劃下劃分出一塊區域設置為一小廣場作為兒童活動區,主要采取塑料及軟質鋪裝為主要材料,加以色彩豐富、鮮明的魚兒、海豚、章魚等形狀點綴。設置適合兒童娛樂、安全的活動設施,例如,蹺蹺板、木馬椅、搖搖椅等;設置小型沙池,并放置小型的、安全性能高的攀巖墻,滿足兒童玩耍的樂趣;設置休閑廊架,可以提供兒童休息及便于家長看護孩子(見圖7)。4.4.5濱水游憩區。通過結合水體、景觀小品、種植本土特色植物的方式,設計出具有優美、迷人、觀賞性好的鄉村公園特色景觀。在湖邊設置親水平臺,滿足人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親近水的興致;在湖面上設置景觀亭與活動平臺,可以欣賞沿岸的風光及進行休閑活動(見圖8)。4.4.6娛樂活動區。鄉村公園需要滿足玩耍、休閑的需求,于是在鄉村公園規劃中劃分出一塊區域設置為公共開放廣場作為娛樂活動區。在娛樂活動區內,放置休閑樹池坐凳與景觀花架,供人們休息與交流,同時,設置簡單的戶外健身設施,提供村民及游客等多種活動的選擇。人們在公園游玩、散步、活動的時候,可進一步促進人們的互動,加深彼此之間的友好感情(見圖9)。4.4.7休閑健身區。需要滿足當地的鍛煉需求,設計滿足要求的活動空間,在鄉村公園規劃下劃分出一塊區域作為休閑健身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區域內設置有1個籃球場、2個網球場及若干乒乓球臺,同時,放置球場燈與休息坐凳,可選擇在各時間段內進行鍛煉或開展比賽(見圖10)。
5結語
在新農村建設大背景下,穩步推進鄉村公園規劃建設是一項長久的工作,鄉村公園建設傳承了當地的民風民俗,豐富了當地村民的生活,也可以使鄉村自然環境得到有效的開發與保護。對鄉村公園進行規劃設計時,應十分重視行之有效的鄉村公園規劃理論,在分析農村原有地形特征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傳統文化,對園區功能、道路、植物等進行人性化設計,推動鄉村公園科學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德駿,謝鑫泉,李敏,等.地域特性鄉村公園規劃設計研究———以晉江市華僑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5):122-125.
[2]郭毅.新時期下新農村景觀環境設計探索及創新實踐———以山西太原陽曲村景觀環境設計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20):146-148.
[3]朱金水.基于設計事理學的鄉村文化公園景觀設計———以木蘭溪流域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園為例[J].莆田學院學報,2021,28(05):96-101.
[4]許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公園景觀規劃研究———以翥山公園為例[J].低碳世界,2017(35):216-217.
關鍵詞:鄉村旅游 遼寧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3-0039-01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就是鄉村發展自己獨特的理念和概念,用特色的產品和文化吸引游客前來消費旅游和體驗的發展過程,鄉村旅游出現了質量參差不齊、服務內容過于單一、服務宣傳不力等問題。當前城市居民普遍產生了親切自然感受鄉村的情懷,有返璞歸真的需要,發展鄉村旅游,可使農村人文資源提升利用價值,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產品就地銷售,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價格,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向第三產業轉型,延長農業產業鏈,為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經濟基礎,促進國內就業。促進城鄉統籌、城鄉之間互動,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素養,形成風清風正的文明鄉風。鄉村民俗文化發展和鄉村旅游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創新提出旅游產業導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概念。旅游業的逐年發展,加快了鄉村城市化建設,完善了鄉村產業鏈條,促進了鄉村就業,完善了鄉村金融體系,打開了中國走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新篇章。
二、遼寧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遼寧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遼寧省共有13個縣級市,44個縣,1459萬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其中山地面積有87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598%;平地面積487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334%;水域面積達到1萬平方公里之多,海域面積達到 1502萬平方公里,可見遼寧具有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
據調查,2016年,遼寧省政府在一年中打造出10個鄉村旅游發展示范縣、20個旅游特色鄉鎮、30個旅游發展示范村和4個“10項”。4個“10項”包括10個鄉村度假地、10個精品民宿、10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10個省級鄉村旅游購物集市,這一系列舉措都大力地促進了遼寧省鄉村旅游業發展。
但是就目前遼寧平均水平消費情況看,遼寧鄉村旅游發展得并不理想,遼寧省知名的鄉村旅游地區較多,但是項目不精,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抄襲性問題。并且政府對當地鄉村旅游資源并沒有進行大力投資開發。
針對以上現狀和問題,我認為遼寧省政府應該加強鄉村旅游規劃,積極國家政策和國家推行方案,向第三產業轉型,從而加大遼寧經濟的流通,使遼寧省內中小企業健康向上發展,帶動經濟鏈,使鄉村一步步走向城市化建設發展之路。
三、“一帶一路”對遼寧鄉村旅游的影響
“一帶一路”政策出臺后,遼寧省積極此政策,擺脫了重工業的困窘格局,規劃了重工業向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加快旅游企業“走出去”的進程,加快招商引資對于旅游中小企業的未來發展和未來發展方向起到了引導性作用。通過“一帶一路”,創新與境外企業合作模式,并且帶來大量的人流資源、信息流和資金流,實現共贏。遼寧應以旅游業為先導,從而實現文化交融,打破和消除偏見和誤解。
“一帶一路”政策的出臺,促進了遼寧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加快鄉鎮向城市化發展進程,加強了對農村文化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如鐵嶺的鄉村旅游逐漸發展成特色風情文化旅游項目,被譽為“遼寧省特色旅游鄉鎮”。此舉加快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并且促進了鄉村消費,使農村受到金融企業的青睞,從而加快了遼寧鄉村旅游建設,使更多的村家村戶奔向全面小康,推動了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面,遼寧省內重工業向第三產業轉型,使遼寧省內中小企業邁向健康發展。遼寧旅游與國外旅游嫁接經濟平臺,得到互利共贏。資金的流入,緩和了資金鏈緊張問題,加快了遼寧省的鄉村建設。響應中國“一帶一路”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基本觀念和理念,與外國多方平臺達成合作,有利于促進遼寧外貿的發展,推動遼寧省內的資本輸出和產能輸出,為遼寧的中小企業和第三產業創造了機會。在如今世界貿易的大背景下不應該閉門造車,而應讓中小企業完成轉型,融入更多資本,推動遼寧經濟建設。
四、結語
m然遼寧鄉村旅游發展存在優勢也存在不足,但是在“一帶一路”的帶動下,遼寧鄉村旅游明顯得到了一個發展的機遇。加強國際貿易,促進經濟消費,加強多方友好合作、互利共贏都將使遼寧省鄉村旅游發展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