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臍炎的護理問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7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130-01在新生兒護理當中,臍部護理是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產婦及家屬感到焦慮和困難的問題,在正常情況下新生兒臍帶會有兩條臍動脈及一條臍靜脈,血管外包有華通氏膠,是胎兒與母體進行營養交換的重要通道。新生兒出生斷臍后,臍帶殘端是一個易感染部位,若處理不當易引起出血感染。嚴重者可發生腹膜炎敗血癥[1]。本人對2012年全年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兒進行研究觀察,對臍部殘端脫落早晚的影響,現將方法及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方法:
1. 1一般資料:300例中觀察組162例,對照組138例。孕周為37-42W,出生體重為2.5千克-4.1千克。出生時APG0.5,評分9-10分。
1. 2方法:護理方法:將兩組新生兒每天按常規護理。每日沐浴后用75%乙醇環形清洗臍部分泌物及臍周圍皮膚及臍痂。(操作時動作輕柔,避免碰傷臍部引起出血)觀察組新生兒出生2小時后去除覆蓋臍部的紗布和繃帶,使臍部暴露于空氣中。注意保持臍部干燥和清潔。出院時指導產婦及家屬掌握臍部的護理方法。出院后保健員負責跟蹤隨訪2-3周。觀察對照組新生兒也每天接受常規護理。洗澡時拿毛巾擦洗臍封周圍皮膚。使臍部一直封閉在紗布和繃帶中,直至臍帶殘端脫落后還延長1-2天。
評價方法:觀察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結痂,滲血炎性分泌物,臍帶殘端脫落情況。臍帶殘端48小時創面干燥無滲血滲液為好,48小時后仍滲血滲液為差。臍炎判斷標準:局部紅腫,有滲液,滲血異味,臍部細菌培養為陽性。
2.結果:兩組
小時討論:臍帶內含有2條A及一條V血管外包有華通氏膠,內含有大量水份。觀察組將臍帶殘端暴露于空氣中,使水份得到充分蒸發,不利于細菌的繁殖。(水,血是細菌繁殖的培養基)使臍帶殘端干燥,結痂,臍炎的發生率低,顯著優于對照組。(見上表)
臍帶脫落機制為臍帶殘端干燥及與膠壁表皮相連外出現裂口,最后脫落形成臍,[2]正常情況下臍帶于出生后6-10天脫落,[3]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部分時間超過十天。有的甚至超過20天。
斷臍后臍帶殘端中存有少量血液,臍帶華通氏管水份逸出,使臍帶在自然壞死脫落過程中,常伴有炎性分泌物產生,對照組臍帶干燥時間慢,有炎性分泌物及血性分泌物的產生,易發生臍炎。觀察組中因殘端干燥快,未發生臍炎,因而臍帶殘端脫落時間顯著縮短,從而減少出院后家屬護理難度及降低感染概率及費用。
綜上所述,24小時后將臍帶殘端暴露于空氣中,減少臍部感染發生,使臍帶殘端早期脫落,減低家屬護理難度及焦慮性。
參考文獻
[1]劉延梅 不同護理措施對新生兒臍部愈合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06.21(10):885-886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1年1至12月我院出生的母嬰同室新生兒600例,Apgar評分8~10分,體重>2500g,母親均無宮內感染。依據住院順序將其隨機分為三組,每組各200例。三組新生兒性別、胎齡、出生時體重、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1)A組:新生臍帶自然脫落。
(2)根據文獻嬰兒二次剪臍應在出生后36~48h左右最佳[2],故將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組依時間分別分為出生后、36h(B1組)、48h(B2組)三組。
1.2 方法
1.2.1 傳統斷臍方法 胎兒出生后1~2min,用75%酒精消毒臍消毒臍帶根部及周圍皮膚,排除臍疝情況,采用自行改良經過嚴格滅菌處理的氣門芯膠圈,在距臍輪0.1cm處結扎臍帶,距結扎遠端1cm處斷臍,擠出殘余血液,用75%酒精消毒臍帶斷面,待臍帶斷面干燥后,以無菌紗布包蓋好,再用臍帶布包扎。
1.2.2 二次剪臍方法 評估臍帶殘端干燥程度,如殘端膠質皺縮、癟陷、變細或干燥,色澤為深灰色或淺棕色,即可再無菌技術操作。晨間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臍帶殘端至臍帶根部及周圍皮膚,用有齒鑷夾住臍帶殘端,然后用無菌手術剪刀沿臍根部氣門芯上方處剪去臍帶殘端,注意不要損傷臍輪周圍皮膚。用75%酒精再次消毒臍部及周圍皮膚,有滲血者敷以明膠海綿,胎毒清愈臍貼覆蓋臍部。觀察新生兒二次剪臍后24h內臍部創面有無滲血,每天觀察臍部有無分泌物及創面干燥愈合情況。
1.2.3 護理方法 每日行常規護理。沐浴后先用3%過氧化氫清洗,防止厭氧菌感染,再用75%乙醇清潔臍帶殘端與臍周皮膚。注意保持臍部干燥與清潔。
1.2.4 評價方法 觀察三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臍部感染情況(臍輪與周圍皮膚有紅腫、滲液、異味);臍部出血及滲血;臍部愈合時間(臍部干燥,無滲液、異味,臍收縮至臍輪以內)。
1.2.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用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χ±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新生兒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比較
新生兒二次剪臍護理方式(B1、B2組)與A組比較,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均縮短(p<0.05),見表1。
2.2 傳統斷臍法讓臍帶自然脫落,細心護理。臍帶殘端二次剪臍后形成創面,有不同程度滲血或滲出。出生后第5天統計臍帶滲血情況,A、B1、B2組分別發生26例、5例、4例,(滲血發生率分別為13%、2.5%、2%);臍帶分泌物滲出情況,A、B1、B2組分別發生40例、9例、7例,(滲出率分別為20%、24.55%、3.5%)。A組臍帶滲血滲出發生率較各組均高(P<0.05)。48h后二次剪臍,滲血發生率明顯減少,B1與B2組比較其差異無顯著性。為減少滲血或滲出,應于36h后。見表2。
2.3 三組新生兒出生后第5天臍帶感染情況比較
傳統斷臍法發生感染21例(發生率為10.5%)。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組(B1、B2組)分別發生2例,1例(發生率分別為1.0%,0.5%)。臍帶殘端二次剪臍各組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傳統斷臍法組。其中B1、B2組感染率最低(二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隨二次剪臍時間延長,感染發生率有增高趨勢,為減少感染率,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時間最佳為36~48h。見表2。
3 討論
3.1 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的意義
新生兒臍帶殘端二次剪臍法通過人為干預有如下優點:(1)臍周愈合早,利于在醫院內完成專業護理,減少出院后人為護理不當導致的臍部感染機會。(2)臍帶殘端脫落早,減少并發癥。傳統臍帶自然脫落護理方法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較二次剪臍法長。B組采用二次剪臍法,較A組明顯縮短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減少新生兒臍部炎性分泌物的產生。(3)減少臍帶殘端在自然壞死、脫落過程中產生的炎性分泌物,提高新生兒臍部護理質量,降低新生兒的感染。有資料表明在1200例新生兒敗血癥中,存在臍部感染者占66.0%~87.5%,而臍部是厭氧菌感染的好發部位,一旦發生嚴重感染將危及生命,死亡率達18.06%[3]。
3.2 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最佳時機選擇 有資料表明24h組新生兒因剪臍時間稍早,臍帶未干燥,血管未完全閉合,膠質含水分多,臍帶潮濕,剪臍后殘端易發生滲血、滲液。72h組因剪臍時間較晚,臍帶過干、過硬,增加剪臍難度,易發生壞死組織殘留,且殘留臍帶壞死、脫落需要一定過程,故第5天仍有分泌物的情況較多,產婦出院后因缺乏臍部護理知識,未能進行臍部護理,致臍部殘留分泌物,增加了感染機會。[4]因此,本試驗新生兒二次剪臍的時機為產后36~48h左右,其臍帶脫落時間及臍部愈合時間短,臍部感染率低,臍部出血及滲血少。但特殊情況如臍帶本身粗大或水腫者,因創面過大、殘端未干枯或結扎緊度不夠、臍血管未閉合等因素影響,容易出血,應將二次剪臍時間適當延后。
3.3 研究中未評估剪臍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潛在危險因素,如剪臍操作護理人員操作熟練水平不一,臍部發育不良等因素造成殘留或損傷對護理質量的影響。國內護理同仁也在二次剪臍護理技術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蘭曉娥等[5]提出根據臍帶殘端膠質的性狀判斷剪臍的最佳時機,剪臍出血率明顯降低。此外,國內護理同仁在肯定二次剪臍護理方式的基礎上探索了斷臍器械的改進。復旦大學顧春怡等[6]報道了一次性臍帶剪斷器SCC23應用于新生兒斷臍,取代了傳統的多步驟操作,較傳統方法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操作繁瑣、臍殘端滲血、臍周感染等問題,是一種安全而實用的方法。
4 結論
新生兒臍帶處理原則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進臍殘端及早脫落[7]。傳統氣門芯摘臍留有臍帶殘端0.5cm,殘端自然脫落時間為5~15d,甚至更長,殘端在機化過程中有膠質滲出,容易造成細菌感染而發生新生兒臍炎,甚至敗血癥[8]。采用二次剪臍法,則不需等待自然脫落,通過人為干擾臍帶壞死脫落過程,從而縮短臍帶愈合時間,減少臍帶在液化脫落時分泌物的刺激和細菌繁殖的機會,有效預防新生兒臍部出血及臍炎的發生率。
[關鍵詞] 母嬰同室; 新生兒; 安全隱患;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3.7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186-01
自創建愛嬰醫院、實行母嬰同室以來,其優點及好處得到了世界各國的一致的肯定,對母嬰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應看到母嬰同室的新生兒的護理安全方面又出現了新的隱患及問題,因此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新的標準及要求,近年來我們針對出現的隱患及問題,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安全隱患及問題
1.1 護士的服務意識淡漠 實行母嬰同室以后,新生兒除治療及常規護理(每天不超過1小時)外,其余時間均交由母親及家人照顧,從而使護士忽視了對新生兒的觀察及護理。
1.2 產婦及家人對嬰兒的護理知識欠缺 由于大多數產婦初為人母,即使是二胎產婦也由于生育時間間隔較長,對照顧新出生的新生兒,產婦及家人均顯得束手無策,出現問題更不知如何處理,若護士觀察處理不及時將直接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安全。
1.3 護士的業務水平低,專科知識缺乏 年輕護士專科知識及業務水平低,不能及時發現問題,如嗆奶、發熱、體溫不升、拒奶等,不知如何處理,從而延誤治療時機。
1.4 新生兒院內感染
1.4.1 新生兒臍炎 臍部護理不當造成感染,如未定期用酒精消毒處理臍部、使用不潔的尿布、尿液及沐浴水浸濕后未及時擦干消毒、斷臍時處理不當等。
1.4.2 新生兒膿皰疹 表現為出生后2-3d,全身出現散在或片狀小米粒大小的膿皰,以頸部及腹股溝等皺褶處多見,多由于新生兒包裹太厚、皮膚皺褶處出汗、潮濕不透氣或衣物不潔等原因,造成毛血管擴張導致毛囊感染出現膿瘡。
1.4.3 新生兒發熱 母嬰同室的新生兒其家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總害怕其受涼感冒,因此包裹太多的衣被,加之病房陪護探視人員較多,又不開窗通風造成空氣不流通,導致新生兒體溫升高,甚至發生呼吸系統感染。
1.5 新生兒喂養困難 剛出生的嬰兒其家人由于喂養知識的缺乏;產婦凹陷、扁平,哺喂方法不當;剖宮產及正常分娩產婦產后初期乳量分泌不足,加之嬰兒大部分時間又處于睡眠狀態等,造成喂養困難,導致新生兒由于喂養不足引起低血糖,嚴重者發生低血糖性休克,特別是巨大兒表現尤為明顯。
1.6 新生兒窒息 常見于新生兒溢奶、嘔吐所致,如家屬育兒安全知識的缺乏,哺喂后未及時拍背并側臥致平臥嘔吐時致窒息;另外還多見于剖宮產兒,表現為未開奶前就有嘔吐,多為粘液,開奶后嘔吐加劇,無覓食要求,多由于剖宮產兒未經過產道分娩,胃內及肺內的羊水殘留較多,刺激胃粘膜引起嘔吐;其次嬰兒與大人同床熟睡時被大人的身體壓迫或被衣被堵塞呼吸道,致新生兒窒息等。
2 防范措施
2.1 加強護士的法律法規的學習,改變服務理念、提高主動服務意識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是護理安全的保證,應重視安全教育,并注重落實,確保各項規章制度的有序實施。認真執行等級護理巡視制度,特別是對新生兒的巡視護理。醫務人員要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范及消毒隔離制度、查對制度,另外要使護理人員認識到母嬰同室新生兒的護理不僅是家屬的義務與責任,同樣也是護理人員責任及義務。
2.2 加強健康教育 針對家屬進行新生兒護理知識的宣教,由于產婦及家屬對新生兒的護理知識的缺乏,并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生兒的照顧缺乏科學的方法,從而導致一些不安全隱患的發生。因此,醫護人員要隨時指導產婦及家屬如何哺喂新生兒、臍部及皮膚護理方法,并親自給產婦及家屬示范如何為嬰兒換尿布、衣服、沐浴撫觸等方法,在科室走廊、嬰兒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張貼宣傳畫,同時通過醫護人員講解一些安全護理常識,如溢奶、嘔吐、嗆咳時如何處理,以及新生兒的一些生理現象,從而增強家屬及產婦的育嬰知識,避免因知識的欠缺造成對嬰兒的傷害。
2.3 加強專科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 對年輕護士要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術的培訓,老護士要改變傳統經驗式的護理模式,學習新的護理方法與理念,同時還應重視對年輕護士專科知識的培訓,通過護理查房、問題分析、專科知識講座等形式,不斷提高業務知識水平。
2.4 建立科室質控小組 每月定期對科室護理質量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指出進行分析,同時制定出改進措施,且要跟蹤檢查落實改進情況,另外隨時征求家屬及產婦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護理措施,對潛在隱患及時進行處理,確保護理安全。
【摘要】目的:轉變健康服務的視角,探討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服務在產后家庭訪視中的應用及效果。方法:本著自愿原則,運用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服務模式,對188例產婦進行產后家庭訪視,詳細比較家庭訪視前后保健知識、自我護理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掌握及提高情況。結果:通過產后家庭訪視,產婦及家屬相關護理知識和技能顯著提高。結論: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服務在產后家庭訪視中的有效應用能夠為產婦家庭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以家庭為單位;產后;家庭訪視;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6-0187-01
在我國原來的醫療保健體系中,產婦及新生兒的母嬰訪視通常由產科專門的工作人員完成,訪視對象是產婦和新生兒。隨著醫療體制改革,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基層醫療機構的全面執行,產后母嬰訪視已逐漸轉由社區全科醫師及全科護士完成。社區產后訪視將是以家庭為單位,以提高婦幼保健服務質量為目標的社區健康服務,其對象是產婦、新生兒及家庭成員[1],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綜合性的健康服務。
1 資料
選擇2010年4月到2011年3月居住在本中心轄區內的產婦188例,本著自愿的原則對其進行產后家庭訪視。產婦年齡24歲-36歲,正常分娩產婦124例,剖腹產64例。
2方法
2.1醫護人員選擇:訪視人員為本中心全科醫師及全科護士,均接受過全科醫師或全科護士崗位培訓,具有獨立工作能力,豐富臨床經驗,遵守醫德,責任心強,高素質的人員是保證家庭訪視服務質量的關鍵之一。
對188例產婦家庭訪視前后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比較情況
2.2具體訪視實施:在獲得產婦分娩信息后及時與產婦或其家屬取得聯系,將產后家庭訪視的目的、內容等向產婦和其家屬詳細說明,征得其同意,了解其家庭地址,在產婦出院3-7天內及產后42天預約對其進行上門健康服務和家庭訪視,預約時提出請產婦家屬共同參與產后訪視。
2.3訪視及服務內容:首先評估產婦及家屬的需求,根據其出院后在家中自行護理(包括產婦和新生兒)中存在的問題確定本次健康服務的目標,然后有針對性的共同解決。具體內容包括:
在產婦方面:首先了解產婦產褥期營養、衛生、休息狀況,居住環境,觀察情緒狀況,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有無特殊的需求;其次觀察產婦子宮復舊、惡露情況;觀察產婦充盈以及乳汁分泌情況,乳汁量是否充足;了解會陰或腹部傷口的愈合情況等。
在嬰兒方面:一是要了解新生兒的母乳喂養情況,向產婦普及喂養知識,糾正在母乳喂養中新生兒含接姿勢等問題造成的喂養困難。二是觀察新生兒呼吸、體溫、脈搏等基本情況,掌握新生兒體重變化。三是觀察新生兒是否有紫紺和黃疽等異常。四是觀察新生兒有無紅臀,臍部有無異常,防止新生兒臍炎發生。五是提醒和叮囑對新生兒按時進行預防接種。
在家屬方面:了解其對于目前家庭角色的適應情況。對產婦家屬進行健康知識培訓,讓其了解家庭支持在產婦產褥期恢復中的重要性,增加家屬對產婦產褥期相關的知識的了解和護理新生兒的技術,讓其掌握科學護理新生兒的方法,進一步提高家屬參與護理的能力。
2.4 評估方法:將訪視前后觀察內容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后比較。
3結果
從統計表格可以看出p均小于0.001,差異性十分明顯,可以說明家庭訪視能夠起到提高產婦產后自我護理以及新生兒的護理技能的作用。
4討論
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是全科醫學的原則之一,也是全科醫療服務的專業特點所在。當家庭生活周期進入新生兒出生這一階段時,家庭面臨著父母角色的適應、生活節律的變化、母親產后恢復、養育照顧新生兒等問題[2]。因此產褥期是產婦及其家屬進行身心調適、應對社會角色轉變的重要時期。對于初為人母、初為人父的家庭來說,其育嬰經驗基本為零。雖然分娩后在醫院期間醫務人員對于產婦護理及新生兒喂養護理等知識及技能會有一定的宣教和指導,但這并不能完全滿足產婦及家屬的所有需求,出院回家后,在他們不知所措或僅靠借助親朋好友的經驗來照顧新生兒時,有效的家庭訪視將是提高產婦家庭保健知識的關鍵,能提高母乳喂養的成功率,提高新生兒的護理質量。全科醫生運用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服務模式,通過家庭訪視對他們的家庭狀況、育兒知識及技能進行評估,聽取他們所需相關幫助和愿望,然后進行相應調整,一對一教授產婦及家屬育嬰知識及有關技術操作,針對家庭的特點和存在的不同問題進行指導并逐一解決。及時與產婦溝通,了解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耐心解釋,使產婦情緒安定,消除心理障礙,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同時也能減少由于產婦情緒問題造成的對其家屬的不良影響。在訪視過程中我們強調家庭支持的重要作用。生育養育孩子是一個家庭事件,通過家庭支持,可提高個體化護理水平,增加家庭凝聚力,促進個人及家庭健康,真正實現母嬰健康。如此有利于提高產婦的自我護理能力,促進新生兒的身心發育,有利于維護家庭健康。
參考文獻
教你認識新生兒肺炎
從寶寶出生到滿28天叫新生兒期。新生兒肺炎是此階段寶寶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如治療不及時,會并發其他疾病,甚至造成嚴重后果。但是新生兒肺炎的表現又很不典型,往往不易引起家長注意。
新生兒肺炎與嬰幼兒或年長兒患肺炎的癥狀很不相同,尤其是出生兩周以內的新生兒,發燒、咳嗽、咳痰這些肺炎常見的癥狀很少見到。當然,新生兒肺炎并不是一點也無跡可循,如果寶寶出現下列癥狀,你應引起警惕:口吐白沫、精神萎靡,吃奶嗆、不吃奶、有時煩躁不安、嘔吐、面色青灰或蒼白,鼻翼翕動(小鼻子不停地翕動)、閉口吹氣、點頭呼吸(小腦袋隨著氣急加重,在呼吸的同時頭一點一點)、呼吸不規則甚至暫停、低熱或不發熱,甚至體溫過低全身發涼、不咳嗽(有的沒有嬰幼兒支氣管肺炎的普通表現,如、呼吸困難等)、胸骨上,肋骨間的軟組織在吸氣時出現凹陷。
一旦發現寶寶有上述現象中的某幾項,就應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通過醫生的檢查和拍肺部×線片,可以做出明確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治愈新生兒肺炎的關鍵。
了解醫生如何治療
新生兒肺炎分為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兩大類,也可同時并存。不同的病因,醫生采取的治療方法也不同。新生兒肺炎往往需要住院治療,家長應積極配合醫生采取的各項治療措施,使寶寶盡快痊愈。
1 吸入性肺炎
胎兒在子宮內或分娩過程中吸入羊水、胎糞或產道分泌物,或出生后吸八乳汁等引發,同時也會繼發感染。
醫生的治療原則:盡快清除吸入物,給氧,保暖,糾正酸中毒,應用抗生素和對癥處理。
2 感染性肺炎
產前感染(在母體內)常由大腸桿菌、厭氧菌、溶血性鏈球菌及病毒(巨細胞病毒、皰疹病毒)引起。分娩過程中或產后感染常由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衣原體、溶血性鏈球菌至呼吸道等引起。出生后感染以葡萄球菌為常見。
醫生的治療原則:控制感染,及早、合理應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保暖、合理喂養和氧療。
多數新生兒患肺炎需要住院治療,一般住院時間需要1~2周,待肺炎的癥狀消失,寶寶能夠正常地吃奶,其他化驗檢查恢復正常,就可以出院了。
媽媽的配合
定時替寶寶翻身:能預防肺內分泌物堆積和改善受壓部位肺擴張。
拍擊寶寶背部:由下而上,由外周向肺門拍擊,以利痰液排出和促進肺循環。
在護士的幫助下幫寶寶吸痰:反復吸凈寶寶的口咽、鼻分泌物,分泌物黏稠的要采用霧化吸入,促進分泌物排出。
密切觀察寶寶病情:
如果寶寶出現煩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應及早告知醫生,若合并肝迅速增大,提示可能心力衰竭,醫生會給予吸氧、控制補液量和速度、使用強心藥等。
如果寶寶突然氣促、呼吸困難、青紫明顯加重時,可能是合并氣胸或縱隔氣腫,應作好胸腔閉式引流的準備,配合醫生穿刺,做好胸腔引流護理。
居家護理很重要
寶寶出院后,媽媽的悉心護理對寶寶的痊愈和康復很重要。
1 了解住院情況記住醫生囑托
包括:在醫院每天吃幾次奶,每次吃多少,幾小時喂一次,出院后是否還需要服用什么藥物,是否需要復查等等。
2 改善寶寶生活環境
室內空氣要新鮮,適當通風換氣,但要避免對流風。室溫維持在18℃~22℃,濕度保持在50%~70%。空氣太干燥會影響寶寶排出痰液,加劇呼吸困難。
3 注意呼吸道護理
注意穿衣蓋被不要影響寶寶呼吸;安靜平臥,經常翻身變換,以增加肺通氣,減少肺瘀血,促進痰液排出。如有氣喘,可將寶寶抱起或將背墊高,利于呼吸。鼻腔內如有干痂,用棉簽蘸水取出,防止鼻塞引起呼吸不暢。
4 注意喂奶 防止嗆奶
應抱起或頭高位喂奶,或用小勺慢慢喂入;每吃一會兒奶,應將拔出讓寶寶休息一下再喂。
5 嚴密觀察寶寶變化
如有睡眠不安、哭鬧或吃奶少等現象,可以咨詢住院治療時的主管醫生。
有效預防最重要
新生兒肺炎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應該從娘胎里就開始。
羊水或胎糞吸入性肺炎
預防的關鍵是防止胎兒發生宮內缺氧。定期做產前檢查,特別是孕末期,可以及時發現胎兒宮內缺氧的問題,如發現有妊高征、胎位不正、臍帶纏繞、受壓、過期妊娠等可能引起胎兒宮內缺氧的因素,產科醫生會采取相應的監護和治療措施,以盡量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及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
乳汁吸入性肺炎
由于新生兒,特別是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寶寶,口咽部或食道的神經反射不成熟,肌肉運動不協調,常常發生嗆奶或乳汁返流(漾奶)現象,乳汁被誤吸入肺內,導致出現咳喘、氣促、青紫等癥狀,誤吸的乳汁越多,癥狀越重。
因此,媽媽喂奶時一定要仔細,如果用奶瓶喂奶,奶嘴孔要大小合適,喂奶時寶寶最好是半臥位,上半身稍高一點。喂奶后輕輕拍打寶寶背部,排出胃內的氣體,再觀察一會兒,若漾奶,應及時抱起拍其后背。如果寶寶嗆咳嚴重,并有發憋、氣促等情況,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胎內感染引起的新生兒肺炎
母親要做好孕期保健,保持生活環境的清潔衛生,更要注意個人衛生,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出生后感染引起的新生兒肺炎
給寶寶布置一個潔凈舒適的生活空間,衣被、尿布應柔軟、干凈,哺乳用的用具應徹底消毒。成人要注意洗凈手才能接觸寶寶,特別是外出回來時。
家庭成員是引起新生兒感染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因此,感冒的成人要盡量避免接觸寶寶,如果母親感冒,應戴著口罩照顧寶寶和喂奶。宜婉言謝絕客人探訪寶寶,更不要讓客人近距離接觸寶寶。
其他感染引起的肺炎
寶寶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臍炎、皮膚感染、口腔感染等,病菌也可能經過血液循環至肺部而引起肺炎。發現寶寶有臍炎或皮膚感染等情況時,應立即去醫院治療,防止病菌擴散。
相關鏈接
新生兒肺炎會傳染嗎
一般不會,但如果是雙胞胎或多胞胎,或有過密切接觸的同齡小嬰兒,也有相互傳染的可能性,應注意隔離。
關鍵詞:循證護理;臍部處理;干預
循證護理又稱實證護理,即通過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將一些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技術,以及一些最前沿的科學的論證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1],循證護理目前成為護理事業發展的趨勢及新的護理操作實踐的指南[2]。90年代以來,大多數的護理人員采用氣門芯結扎新生兒臍帶、24 h后取下臍帶上的氣門芯48~72 h后對新生兒進行二次斷臍,這是之前我們互利工作中比較常用的護理實踐模式[3],但是由于臍帶容易出血等情況的發生,而且二次斷臍后新生兒臍帶再次進行有創的護理操作不利于延遲臍帶愈合[4]。本院新生兒采取循證護理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選擇2015年6月~12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兒100例,采取循證護理干預新生兒臍部處理,此為實驗組。收集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兒100例,采取常規護理新生兒臍部,此為對照組。兩組新生兒的入選標準為胎齡37~42 w,體重2500~4000 g,出生1~10 min Apgar評分為滿分。兩組新生兒的性別、胎齡、身高、體重無統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的前提條件是在保證新生兒安全,保證科室正常運作的前提下進行實驗。
1.2隨機分配及設盲 確定進行實驗的新生兒,按順序連續納入本研究。一旦符合條件的新生兒由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即通過完全隨機分配量表,新生兒家屬將寫有個人信息的信封密閉,放在與相對應的檔位上,由研究員按照順序輪流進行抽取,隨機進入組群。
1.3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即新生兒出生后12~16 h,對于新生兒的臍部保持透氣,不采用任何的護理措施,氣門芯也不進行處理一起等待臍帶殘端脫落,新生兒如進行沐浴則對臍部位進行消毒[5]。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首先確定護理問題,然后針對護理的問題進行一些資料的查閱及認證,并且結合現有的護理問題制定新的護理模式,并且通過一些反饋來制定實施最佳的護理模式。
1.3.2實驗組優化處理 大量的文獻表明雖然氣門芯法結扎臍帶使得新生兒臍部的感染率下降,但是帶來了臍帶殘端自然脫落率低,需要護理人員進行進一步的操作處理臍帶殘端,而一些其他的方法處理臍帶雖然使得殘端脫落率得到高,但是臍帶的感染率也大大提升,所以我們綜合以上的方法采用新式臍帶結扎法[6]。在新生兒臍帶不理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1.3.3循證護理問題 自然分娩的產婦,由于產前破水,存在感染的可能,如果是剖宮產的產婦在手術前的備皮如果出現備皮不干凈,也容易出現感染的可能,而且生產完的產婦本身處于一個體力的恢復期,更加大了感染了可能。新生兒臍帶殘端消毒的不完善,或者違反了無菌操作的原裝,新生兒容易臍部感染,殘端自然脫落的時間過長也容易引發新生兒臍部感染。
1.3.4循證護理的支持與應用 通過文獻的查找和與同行的交流學習,我們再患者入院前時就告知患者關于一些預防感染的知識,在生理產時一定做好會陰的消毒,在剖宮產時做好皮膚的裝備,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對于新生兒斷臍后的殘端要進行再消毒,給予母嬰早接觸,盡早進行母乳喂養。在護理人員給新生兒進行的任何操作,都要實行無菌操作。
1.4數據記錄 分別組團隊新生兒實驗結束后的臍帶殘端脫落時間、新生兒臍部感染率。
1.5統計學處理 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組內比較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共有200例新生兒,隨機分組后1例新生兒無理由退出研究;5違背協議的新生兒被剔除研究。1例新生兒轉院。最終,實驗組(A組)97例,對照組(B組)96例順利完成研究,獲取的相關數據用于主要分析。兩組新生兒身高、體重、胎齡、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兩組新生兒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有統計學差異(P
3 討論
殘臍護理不到位,易發生臍部感染甚至敗血癥,臍炎發生率3.2%~4.0%[7-8],而敗血癥中臍部感染者占66%~87%[9],所以新生兒的臍帶護理不當,不僅僅關系到新生兒的健康,而且關系到新生兒的生命。
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護理的研究:①新生兒臍部感染率大大降低;②新生兒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大大縮短;③雖然實驗組的護理在管理上花費了一定的時間,但是由于其護理滿意度高,大大節省了新生兒臍部感染及臍帶殘端脫落時間延長造成的護理工作量的增加,并且各指標均優于對照護理組。
本研究中我們設計了兩種不同的護理模式,主要的區別在于護理的理念不一樣。在實驗組中我們不僅僅以患者為中心,保證護理的安全與質量,更是從問題的根本上去尋找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指導實踐工作。上述兩套護理的模式導致實驗組花費的時間較長,雖然可能存在實驗組成員泄露相關的培訓及管理內容,我們在實驗前已經和參與實驗的人員進行探討,保證他們能夠嚴格遵守協議內容。
“以患者為中心”是循證護理的的根本所在,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的過程中對循證護理進行不斷的優化,用發展的觀點為新生兒臍帶護理找尋最好的護理模式[10-11],此護理干預,不僅僅使得新生兒臍帶部位干燥,而且感染率下降,臍帶殘端的脫落時間縮短,進一步詮釋了循證護理的理念。目前大多數護理人員對循證護理還是比較陌生,缺乏對循證護理一個全面的認識,應此如何去普及循證護理的理念,讓更多的護理人員去學會運用循證護理,運用循證護理的理念去護理患者是我們值得研究與探討的。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用于干預新生兒臍部的護理,促進護理人員能夠更好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業務水平,提高護理質量,節約了社會醫療資源是一種很好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瑞紅.循證護理在國內研究進展[J].家庭護士,2007,5(8B):68.
[2]張立穎.影響循證護理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1):57-58.
[3]曹澤毅.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251-252.
[4]Smith C K.Some traditional umbilical cord care pract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Midwifery Today with International Midwife,2009,91(91):12.
[5]崔淼.兒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1-102.
[6]王俊青,李莉萍,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兒臍帶結扎方法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0,17(1):47-48.
[7]倪必群. 婦產科學[M]. 3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57
[8]邱香娟. 新生兒臍殘端處理對臍部創面愈合效果觀察[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 7) : 824 - 826
[9]羅小翠,蔣紅梅,王賢華,等. 新生兒二次剪臍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 中國醫藥指南,2008,21( 7) : 824 - 826.
【關鍵詞】 產后訪視; 母嬰保健; 健康指導
產后訪視是圍生期保健的重要部分, 直接關系到產婦康復和新生兒的健康成長[1]。為了更加主動地實施母嬰保健措施, 讓每位產婦充分了解產褥期康復的生理過程, 同時及時得到產婦的反饋信息, 以更好地為母嬰服務, 降低母嬰疾病發生率, 促進母嬰健康, 提高母嬰生存質量。作者對江蘇省太倉市璜涇鎮王秀衛生院所轄區域內172例產婦及172例新生兒進行產后訪視,了解產婦的健康狀況和新生兒各項體征的變化,給予必要的健康指導,取得了較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轄區內自2009 年 6 月 至2012 年 6月共訪視產婦 172例,新生兒 172 例。其中產婦年齡 19~41 歲,初產婦129例,經產婦43例,自然分娩 79 例,剖宮產 93例,孕周 < 37 周 12 例,孕周 > 37 周160 例,早產兒 2例,足月產160 例,低體質量兒 1 例,巨大兒 9 例。
1.2 方法 按照蘇州市婦幼保健規范要求,自然分娩者于產婦出院后2~3 d、產后14、28 d ;剖宮產者于產婦出院后2~3 d、產后18、28 d通知產婦及嬰兒來院復查。產后隨訪的目的是指導產婦合理的飲食和生活習慣,指導產后母乳喂養及新生兒護理的要點,對本院不能解決的,可轉至上級醫院。
1.3 訪視內容
1.3.1 產婦健康狀況 了解產婦健康狀況,包括:血壓體溫和體質量、檢查溢乳情況、檢查子宮恢復情況、順產并行會陰側切的產婦檢查會陰傷口愈合情況、觀察有無惡露及性狀,提供合理的母乳喂養指導。并及時發現與治療乳腺炎,會陰切口感染及產后抑郁癥等。接受母嬰健康狀況的咨詢及處理,指導母親及其家屬做新生兒撫觸、按摩。訪視的同時,告知其預防接種的時間、并預約產婦42d做產后檢查。
1.3.2 嬰兒方面情況 觀察新生兒的一般情況,包括皮膚顏色,呼吸節律,吸吮能力,臍帶清潔度,測體溫體質量,檢查有無貧血,黃疸,臀部有無尿疹等。指導小兒護理及科學喂養知識,做好呼吸道及腸道感染的預防。每次訪問完畢,都要填寫訪問記錄,發現新生兒疾病要早診斷,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重病患兒要及時住院治療。
1.3.3 建立產后隨訪專線 建立專門的產后隨訪專線電話,定期和產婦聯系詢問產后恢復及嬰兒健康情況,如有問題及時來院就診。
2 結果
接受產后訪視的172名產婦血壓,體溫均正常,2例并發乳腺炎、1例會陰切口感染經抗感染治療后治愈,子宮收縮均良好,無異常溢乳或血乳,5例母乳汁分泌不足者通過產后合理飲食指導,亦進行了純母乳喂養,純母乳喂養率達到92%以上,陰道均無惡露產生,2例輕度產后抑郁癥,經心理疏導后癥狀好轉;新生兒方面,生命體征均平穩,2例輕度黃疸經治療后好轉,5例臍帶清潔度欠佳予局部消毒處理,3例尿疹進行正確的局部護理指導后改善,全部患兒無一例出現呼吸道及腸道感染。
3 討論
3.1 社區產后訪視是孕期和住院分娩服務向社區的延續[2]。產婦在產褥期和嬰兒在新生兒期均處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狀態期, 是婦幼保健期重點的服務對象。產后訪視提高了產婦的自護能力[3],產后訪視對產婦和新生兒的居住環境、衣著、膳食營養、母乳喂養、產婦自身保健、避孕節育知識、新生兒護理等進行指導和具體處理, 實現了服務觀念積極主動、服務方式系統連續、服務內容綜合細致,以滿足孕產婦的基本保健需求,從而保護產婦及新生兒的健康,提高母嬰生活質量[4]。產后保健對于母親的健康和生存至關重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產婦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問題與生活質量。以往傳統的方法給產婦帶來一些誤導, 如產后不開窗、不下床、盛夏季節不開空調和電風扇, 產婦不能洗澡、不能梳頭、飲食諸多忌口等, 直接危害產婦的身體健康。開展產后訪視, 講明產褥期身體的生理變化, 開窗通風以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和新鮮; 囑產婦產后 24 h后起床活動, 并且逐日增加活動范圍, 做產后體操, 以促進子宮恢復, 恢復體力, 使腹壁及盆底肌肉緊張度恢復, 同時注意個人衛生, 主張洗淋浴。飲食多樣化并且營養豐富, 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 以促進產婦的身體健康。大量的研究表明: 母乳成分最適合嬰兒尤其是新生兒的消化、吸收能力和代謝能力, 母乳中的蛋白質、脂肪、鈣、磷等營養成分最適合嬰兒早期的營養需要, 且母乳中所含的大量免疫物質增加了嬰兒抵抗感染的能力,從而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但是,許多母親因產后食欲差、發育欠佳、疾病、休息不好等原因不能堅持母乳喂養。實驗證明[5], 加強產后訪視, 可使產婦及時得到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指導, 克服自身條件(如平坦、凹陷等 ) 導致的喂養困難, 以及認為乳汁清淡, 擔心嬰兒吃不飽等心理障礙; 糾正錯誤的喂養姿勢, 掌握正確的喂養技巧, 減少乳腺腫脹及皸裂的發生; 樹立母乳喂養的信心, 從而有效地提高嬰兒純母乳喂養率[6]。本研究亦表明,加強社區產后訪視, 堅持母乳喂養, 母乳喂養明顯提高, 有效地促進了母嬰健康。產后訪視及系統兒童保健過程中, 積極宣傳育兒知識, 堅持母乳喂養, 及時添加輔食及補充鈣劑, 指導嬰兒沐浴和臍部護理, 指導智力潛能開發等一系列措施, 促進嬰兒體格發育及智能發育, 有效地防止了新生兒臍炎、佝僂病、消化不良等常見病的發生。
3.2 產褥期健康教育是產后訪視的一項重要內容,直接影響到產婦及家屬的健康行為,關系到母嬰的身心健康。在產后訪視過程中,不斷發現和總結影響產后母嬰健康的問題,及時制定全面性、專業性、可行性的健康教育內容,為產褥期保健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參 考 文 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彭淑梅, 曾靜, 陳以榮.社區產后訪視對母嬰健康水平的影響.實用全科醫學,2007,3(5):245.
[3] 張艷玲,隋鳳湖.產后訪視在產褥期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中國社區醫師,2010,13:376.
[4] 劉玲,李佳紅,崔娟.產后訪視的一點體會.哈爾濱醫藥,2005,25(2):47.
【關鍵詞】新生兒;臍帶;臍帶結扎;綜述文獻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13-02
臍帶是連接胎兒與胎盤的條索狀組織,胎兒借助臍帶懸浮于羊水中[1]。目前臨床上新生兒出生時結扎臍帶的方式已復雜多樣,正如Sarah[2]所指出的,對于妊娠分娩的醫療干預如此之多,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分娩的―一個大自然設計的方式來保證我們作為哺乳動物生存的方式。就這個問題,我們檢索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結合臨床觀察,圍繞目前新生兒臍帶結扎方式有關知識進行綜述。
1 臍帶生理結構及斷臍結扎的意義
1.1 生理結構
臍帶是連接胎兒與胎盤組織,一端連接于胎兒腹壁,另一端附著于胎盤的胎兒面。臍帶表面有羊膜覆蓋呈灰白色,內有1條臍靜脈,2條臍動脈,血管周圍為含水量較豐富來自胚外中胚層的膠樣組織稱為華通膠(Wharton jelly),有保護臍血管的作用。胎兒通過臍帶血循環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營養物質供應和代謝產物排出 [3]。
1.2 臍帶結扎意義
臍帶是連接胎兒與母體的重要紐帶,胎兒從母體娩出后的斷臍結扎是分娩第三產程管理的環節之一[4]。新生兒抵抗力差,臍部處理不當極易發生局部感染,感染易發生于產后前3天,感染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占57.14%,其次為大腸埃希氏菌和枯草桿菌,各占12.93%,感染表現為:臍周發紅,腫脹,滲出液增多,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有異味[5],進一步發展可致腹壁蜂窩組織炎,感染還可沿臍靜脈進入血流,導致門靜脈炎、門靜脈栓塞,甚至導致腹膜炎、敗血癥等,嚴重時危及新生兒的生命。因此助產人員如何安全有效地進行這一操作顯得尤為重要。
2 臍帶結扎方法
結扎時所用用品大體可分為四類:線、氣門芯、臍帶夾、臍帶剪斷器等;斷臍后殘端涂20%高錳酸鉀液、2.5%碘酊、75%乙醇等[6];殘端消毒后有包扎與不包扎兩種處理方式;這三種處理因素的組合產生了多樣的臍帶處理方式[7]。
2.1棉線結扎法
此法為最傳統的結扎方法,第2版《婦產科護理學》和第5版《婦產科學》上均介紹此種方法。先用75%乙醇擦洗臍根周圍,然后在距臍根0.5 cm處用棉線結扎第一道,再在離臍根部1.0cm處結扎第二道,在第二次結扎外0.5cm處剪斷臍帶,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臍帶斷端,用臍帶卷包扎[8]。棉線結扎法需兩次斷臍,增加感染和出血。夏明翠[9]對100例新生兒進行粗線結扎實驗,粗線使用時放入產包高壓消毒,新生兒娩出后,用5%碘伏消毒臍帶根部及臍周,距臍輪0.5 c m處用粗線結扎,結扎上0.5 c m處剪斷臍帶, 斷面用 0.5%碘伏消毒 ,再用75%的乙醇脫碘 ,以無菌紗布包扎[10] 。傳統粗線組則會有常見臍部相關問題,比如易發生滲血、滲液等臍部并發癥,臍帶基質不易干燥,殘臍脫落延緩等。既容易引起家長的恐慌和經濟負擔,又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11]。陸照娣[12]對160例新生兒采用棉線結扎和氣門芯結扎法進行對比研究,結果用棉線結扎時,在斷臍前、斷臍時、斷臍后分別有8例、19例、15例新生兒臍部出血且臍部潮濕、臍部分泌物增加、臍輪紅腫,提示傳統棉線結扎法用力不易控制,并且當臍帶水腫、臍帶過粗時,在臍帶組織干燥縮小的過程當中,棉線結扎變松,甚至脫落,失去了結扎的作用。基于這些特點,目前臨床上已極少使用棉線結扎臍帶,僅限于進行基礎科研時作為對照組少數開展。
2.2氣門芯結扎法
傳統氣門芯結扎方法為:操作者左手扶托臍帶,用75%乙醇擦新生兒臍根部周圍,在距臍根 0.5cm處夾上套有氣門芯的血管鉗,將臍帶內血液向母體方向擠壓,在距離血管鉗 2cm處用第2把血管鉗鉗夾, 在套有氣門芯的血管鉗上方0.5cm處用無菌剪刀剪斷臍帶,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臍帶斷端,松開血管鉗,用臍帶卷包扎[13]。有學者具體研究分析了臍帶根部氣門芯結扎法對照傳統結扎法的優點[14],臍帶根部結扎即將氣門芯套扎在臍帶根部緊貼臍輪皮膚處,但不能套住正常皮膚,其余的處理方法和傳統方法相同。發現:傳統結扎法使臍帶根部與氣門芯之間有臍靜脈與臍動脈血液殘留,易形成小血腫。血腫機化與吸收時間較長,滲液較多,易發生新生兒臍炎[15]。氣門芯靠近臍輪處臍帶結扎法可有效阻斷殘臍內的血液供應,使臍帶脫落徹底,創面小,愈合快,便于新生兒出院后家屬對新生兒進行臍部護理,降低臍部感染的風險。王京仙[16]等報道了雙氣門芯使用的研究效果,即將兩個氣門芯用一根棉線穿好套在 止血鉗上,同單氣門芯法扎好臍帶。優點如下:(1)用2個氣門芯結扎臍帶不會引起新生兒臍出血。 (2)較傳統的線扎法和單一氣門芯結扎法要方便、省力且安全牢固。(3)對于臍帶較粗大的膠質臍帶容易結扎(因氣門芯剪得較短,因此彈性較好,稍微用力就可將氣門芯拉開。)(4)因氣門芯的管徑為2mm,由于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及臍帶較細的新生兒的臍帶直徑在5mm以上,因此采用此種方法更易結扎,且安全有效。(5)臍帶脫落時間一般在3-7天。因此,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氣門芯套扎法有利有弊,其法較可靠實用,經得起臨床驗證,現臨床上仍廣泛使用。
2.3臍帶夾結扎法
使用方法:胎兒端用75 %乙醇擦臍根部周圍,在距臍根0.5-1.0cm處夾上臍帶夾,在臍帶夾上0.5cm處剪斷臍帶,用2.5%碘酒及75%乙醇消毒臍帶斷端,用臍帶卷包扎[17]。何婭娟,唐曉英[18]隨機選擇了能接受產后訪視的臍帶夾試驗組748例和氣門芯為對照組748例,共1496例為觀察對象,觀察兩組新生兒臍帶脫落的天數和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通過對比發現:臍帶夾組臍帶平均脫落時間明顯短于氣門芯組,臍帶夾組的臍帶出血和臍帶感染的發生率 顯著低于氣門芯組。說明一次性臍帶夾用于斷臍可使脫臍時間縮短,臍帶出血減少,臍帶感染率大大降低。再有學者比較了臍帶夾與雙氣門芯套扎法[9],按分娩先后順序選取臍帶夾組、雙氣門芯組、粗線斷臍對照組各 100例,觀察(1)3組在處理臍帶時所耗的時間。(2)3組新生兒臍部殘端出血和殘端炎癥例數。(3)臍帶正常脫落時間。實驗結果顯示:臍帶夾組使臍帶基質干燥快、臍帶脫落快、安全愈合時間短、有效減少殘端出血率及炎癥的發生。臨床上采用臍帶夾不僅節約時間,操作簡便,而且提高了助產士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臍血管血液和膠質外濺造成的不良后果,能實現持續加壓,術后滲血少,殘臍脫落快,大大提高了產科護理的工作質量。但從上表也可看出臍帶夾相比雙氣門芯結扎在處理所用時間上還要稍長一些,但差距不明顯。雙氣門芯在降低臍帶殘端出血率及炎癥方面也很有優勢,且臍帶脫落時間快,安全愈合時間也短,所以,臍帶夾或雙氣門芯結扎臍帶殘端都是明智的選擇,這兩種方法降低了新生兒臍部綜合征發生率,提高了新生兒的生存質量,深受廣大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歡迎。
2.4一次性臍帶剪斷器結扎法 一次性臍帶剪斷器采用先進的技術設計和制造,令醫護人員操作起來非常簡單和方便,較傳統的夾緊、切斷和結扎等方法更簡單,只需一步操作就可以完成,大大縮短了切斷時間,且使用安全,不易傷及新生兒。即正常新生兒娩出后用一次性臍帶剪斷器在距臍輪部O.2-0.4cm處上夾平切斷臍帶,留取臍帶夾,用5%聚維酮碘消毒殘端及臍周皮膚,注意斷臍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然后用無菌紗布包裹臍帶夾以下部位,露出臍帶夾,再用臍繃帶包扎12-24h,在24-48h內待臍帶殘端枯干、顏色變黃且晦暗時取掉臍帶夾即可。何紅英[19]對觀察組270例使用一次性臍帶剪斷器及對照組270例使用傳統的氣門芯套扎法的新生兒在操作時間、脫臍時間及住院期間是否滲血等方面進行了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270例中無一例發生臍部殘端滲血、散開現象,亦無一例出現臍夾以下臍部堆積淤血現象.使臍部清潔干燥,避免了殘端周圍皮膚發紅、臍窩潮濕及炎性分泌物等感染癥狀,大大降低了感染機會。一次性臍帶剪斷器處理臍部殘端使殘端容易壞死脫落,縮短脫落時間,加快臍部愈合。本次研究顯示,傳統的斷臍方法操作時間約需3 min,遇上粗大含膠質豐富、橫斷面大的臍帶。要將氣門芯套進臍帶,有時甚至要花費4-5 min的時間;遇上套臍帶的過程中氣門芯牽斷,那就更增加了操作的難度。甚至在剪斷臍帶過程中由于新生兒哭鬧及四肢活動,更增加了損傷新生兒的危險。而使用一次性臍帶剪斷器,大大改善了上述問題,操作時間明顯縮短,整個操作過程約需20多秒即可,甚至更快,只要將臍帶夾緊后切斷即完成,集傳統的夾緊、切斷和結扎于一步完成,操作簡便而不易傷及新生兒,特別對臍帶粗大、水腫者操作起來更顯優勢。大量臨床觀察表明一次性臍帶剪斷器處理臍部殘端彌補了原來氣門芯套扎法及單純臍帶夾扎法的不足,提高了臍部護理的質量,值得推廣應用。那么該法有什么缺點呢?從查閱的文獻中沒有看到相關報道,但在我科的一次性臍帶剪斷器使用中,有出現新生兒腹部皮膚因多次與臍帶夾邊緣摩擦而發生破損的現象,而發生皮膚破損的比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 總結
綜上所述,新生兒臍帶結扎方法按時間順序經歷了棉線結扎、氣門芯結扎、臍帶夾結扎及新型一次性臍帶剪斷器結扎等,其中某兩種或某幾種在臨床上也有重疊使用。各種結扎法都有其優缺點,但經過大量實驗表明,目前使用的雙氣門芯套扎法及進口一次性臍帶剪斷器值得推廣,因其在縮短脫臍時間及減少期待感染率方面更有優勢,但它們也并非完美無缺。那如何找到一種相對更好的結扎方法、完善的操作步驟和流程、嚴格的護理常規來給予新生兒更優質的臍部護理,將不良反應降到最小呢?這就需要各位護理同仁不懈努力,進行更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第八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5.
[2] Sarah Buckley.Leaving well alone:a natural approach to the third Stage of labourr[EB/Ol].[2007-05-06].http://.
[3] 黃翠琴,胡三蓮,馮佩華.新生兒臍帶結扎方法的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7,21(12):3293-3295.
[4] Weckert R,HaacoekH.The importance of delayed cord clamping for aboriginal babies: a life-enhancing advantage. Women and Birth,2008,21(4):165-170.
[5] 張其方.新生兒臍部護理中常見問題及對策[J].青島醫藥衛生, 2006,38(6):443.
[6]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06:61.
[7] 張宏玉,蒙莉萍,謝春麗,聶瑩,王青.臨床臍帶護理方式現狀綜述[J].中華護理學雜志.2008.43(3):275-277.
[8] 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北京醫科大學,2000:59.
[9] 夏明翠.不同新生兒臍帶結扎方法的臨床效果與分析[J]. 中國醫藥科學.2012(2)24:154-155.
[10] 鐘風鈴.臨床路徑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 .全科護理, 2011, 9(5C):1380-1381.
[11] 張文.新生兒臍帶結扎保護帶用于臍部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6):103-104.
[12] 陸照娣.新生兒臍帶殘端結扎修剪方法的臨床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4(15):879―880.
[13] 廖文敏.新生兒臍部護理效果觀察[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6,26(1):130.
[14] 馬翠英,黃昌英.氣門芯臍帶根部結扎法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護理雜志. 2013,12(1):29-31.
[15] 董健園.新生兒斷臍的改良及護理[J].全科護理, 2009,7(35):3243.
[16] 王京仙,李娟.氣門芯結扎新生兒臍帶的制作與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8):76.
[17] 鄢紅琴.新生兒斷臍方法比較及護理[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6,5(12):2075.
[18] 何婭娟,唐曉英. 臍帶夾和氣門芯扎臍方法的效果比較分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07,22(5):487-488.
[19] 何紅英. 一次性臍帶剪斷器在新生兒臍殘端處理中的應用與效果觀察[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0,24(8):56.
對象和方法
2008~2009年在我院參加系統管理產婦1236人次,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4人,初中文化程度622人,小學及文盲510人。
方法:由經過母嬰保健知識培訓的取得合格證的婦保科醫生,在產后7天、14天、28天、42天各去產家訪視1次,訪視率達100%。分別填寫訪視卡、冊,并進行統計分析。
常見問題
對科學育兒缺乏充分認識:占80%。
飲食單一:占94%。有些產婦產后1個月內只吃雞蛋、雞肉,蔬菜、魚、水果等食品,其他食品一概不吃,原因是怕“岔奶” 。
自身的清潔衛生及室內通風差:占75%。由于惡露的長期刺激及大量的褥汗,使外表現為炎性浸潤,進而發展為外陰炎及陰道炎,甚至發展為盆腔炎。居室過于密閉、通風差、空氣污濁,使新生兒感冒、肺炎的發病率增高。
“按需哺乳”做得不夠,自覺“奶量不足”,占10%。
不愿作產后檢查:占40%。①自以為身體很好,無須檢查;②認為去檢查麻煩,耽擱時間;③因為住處較遠,去檢查不方便。
以上問題的出現與產婦的文化程度成反比。
對 策
對科學育兒缺乏充分了解的產婦,首先應讓她們樹立科學育兒的觀念,建立起自己能夠科學育兒的信心,并向產婦推薦優秀的科學育兒書籍,如“育兒學校”。講解大量的科學育兒常識,告訴她們新生兒及嬰兒正常的生長發育規律及基本的護理常識。如哺乳前洗手及清洗,可有效預防嬰兒鵝口瘡的發生,哺乳后輕拍嬰兒背部,將咽下的空氣吐出,可防止溢奶。“擠、挑馬牙”等不良習慣一定要祛除,以免造成感染。新生兒臍部一定要保持清潔干燥,否則會因細菌感染導致新生兒臍炎及敗血癥的發生。
對飲食單一者,訪視人員要向她們解釋營養豐富的飲食對產后身體的恢復及嬰兒生長發育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嬰兒添加輔食前只有從母親的乳汁中獲得充足的營養,才能夠減少疾病,保證健康。告訴她們飲食應多樣化,要求飲食中應有足夠的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每餐要有不少于300ml的營養湯,以保證乳量的充足。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有利于大便的通暢,忌食生冷辛辣食品,以免影響乳汁分泌。
對自身清潔衛生差者,訪視員應告知產婦在產褥期內的特殊生理情況。如在產褥期內,產婦抵抗力低且褥汗多,極易引起惑染。所以應特別注意自身的清潔衛生,每日應梳頭、刷牙,注意口腔衛生,以防病從口入。飯前、便后、哺乳前均應洗手,出汗多時宜用溫水擦浴,勤換衣褲,注意外陰清潔,勤換會陰墊。注意室內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但也不宜直接吹風,以防感冒。
對按需哺乳做得不夠者,訪視員應向她們講解充足、適時的奶量的攝取對嬰兒生長發育所產生的重要作用,且頻繁吸吮時乳量的增加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并進行母乳喂養的再教育。如當嬰兒因饑俄而哭時,就應喂哺,不要定時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