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資本市場線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證券交易所;公司化;自律監管;跨國并購
JEL分類號:G20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428(2011)11-0047-05
一、緊迫性:全球新一輪證券交易所并購浪潮的頻現
(一)全球證券交易所并購潮的再次涌起
2010年10月,全球新一輪的交易所跨國并購潮初見端倪。10月25日,新加坡交易所欲收購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并于12月25日獲得了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的批準。在緊接著的2011年里,交易所跨國并購浪潮風起云涌。2月8日晚,多倫多證券交易所集團(TMx)對外宣布將與倫敦證券交易集團(ISE)尋求合并的可能性。9日,LSE證實其已經和TMX達成協議,采用全股票交易的方式進行合并。2月9日,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和紐約一泛歐交易所集團就合并事宜進行了深入談判。2月15日,雙方共同宣布已經簽署了合并協議,將聯合組成全球最大的交易所運營商。2月19日,美國納斯達克(OMX)集團和洲際交易所(ICE)進行談判,準備聯手對紐約一泛歐交易所集團發起主動收購要約,而且納斯達克(OMX)集團已經聘請了美國銀行作為本次合并協議談判的咨詢顧問。
相比較之前的交易所并購浪潮,這次全球交易所的跨國并購活動對國際證券市場產生了極大撼動,全球范圍的證券、期貨交易所競爭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TMX和LSE合并后,新上市公司會超過5700家,成為全球第七大交易所以及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上市平臺;德國證券交易所和紐約一泛歐證券交易所合并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所,標志著全球最大證券交易平臺構建的完成,而股票交易額將超過20萬億美元,預示著巨型證券交易所集團時代的到來;新加坡交易所收購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后將會成為全球第五大證券交易所。
(二)新一輪證券交易所跨國并購的主要動因
首先.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和增長,而傳統的股票交易呈下降趨勢,因此,交易所的合并能夠為全球客戶提供全方位更便捷的服務。其次,以互聯網電子技術為基礎的科技革命為新一輪交易所跨國并購奠定了基礎。一方面,技術的進步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全球二十四小時交易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推動了電子化市場的崛起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瓜分了傳統交易所的市場份額,當傳統交易所面臨競爭壓力時,就會積極采取更有效率的業務規則和治理機制。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全球交易所跨國并購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
二、必要性:提升我國資本市場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重要前提
(一)公司化改制有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
1、有利于推進政府監管的市場化。
市場化改革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方向。證券交易所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承擔著證券產品的掛牌上市、交易以及自律監管等職能。因此,要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水平,必須改變當前我國政府對資本市場控制與管理過于行政化的不適當做法,實施我國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通過公司化改制,我國的證券交易所將會成為公司法下的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上,形成規范的股東大會、董事會與經營管理層之間相互制衡的機制,證券交易所的管理者直接對股東負責,并依法促進和推動市場的規范發展,進而對其監管者負責。公司化的證券交易所可以進一步明晰中國證監會與證券交易所的各自職責權限,使證券交易所擺脫證監會等行政機構的直接控制和約束,轉變證監會對市場監管的角色,即對市場從“過多管制”向“適度監督”方向轉變,從而更好發揮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推進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進程。
2、有利于自律監管的市場化。
我國證券交易所在證券市場監管體制中是屬于自律監管組織,履行對證券交易的一線監管職能,是監管的“靈魂”所在。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深化,目前證券發行的核準制將逐步向注冊制過渡。在這個變革過程中,證券發行和上市將實現分離,證券交易所也將逐步按照新的設定上市標準方式履行其對證券上市的審核職能。這將會逐步淡化其作為證監會“附屬機構”的行政色彩。證券交易所作為一線監管者。能夠更好地防范市場風險。以確保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但是這一變革過程的重要前提是我國證券交易所的去行政化,其中較為理想的方式就是實現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化,待發展成熟后可以借鑒境外交易所做法擇機上市,利用市場機制推進我國證券交易所的發展和一線監管水平的提升。
(二)公司化改制有利于我國證券交易所參與全球競爭
隨著我國金融業逐步對外全面開放,證券交易所勢必面臨與國際大型證券交易所集團的正面較量與直接競爭,要想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國證券交易所只有通過公司化改革,改善治理模式,使其從行政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激發自身自我競爭、自我創新、自我重組的發展戰略,從而促進和提高我國證券交易所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證券交易所應未雨綢繆.預見到未來全球交易所競爭格局的嚴峻形勢,加快公司化轉型,通過并購與合作,學習和融合海外資本市場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提高我國證券交易所的國際競爭力。
三、挑戰性:公司化改制對自律監管的影響
(一)證券交易所商業角色與監管角色之間固有利益沖突的加劇
證券交易所作為市場主體,本身代表一定的商業利益,只是因組織形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現,傳統會員制證券交易所主要代表會員的利益,公司化證券交易所則主要代表股東的利益。同時,證券交易所作為市場的監管主體。承擔著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維護市場有序運行與健康發展的社會公共利益。當證券交易所從會員制模式變革為以營利為最大化目標的公司法人之后,毫無疑問,證券交易所的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會更加明顯。一方面,公司化證券交易所以商業化為導向,往往會專注于盈利的持續增長而忽視自身的自律監管職責,在內部利潤最大化驅動下可能降低監管標準以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如為了吸引市場上更多發行人的股票在其上市交易會競相降低上市門檻標準。另一方面,公司化證券交易所的管理層和股東在作出商業運營的決策時,可能會漠視社會公共利益,在外在競爭壓力推動下減少監管資源的投入,影響自律監管職能的發揮,難以為市
場的健康有序提供一個強有效的監管環境。因此,公司化證券交易所可能會“弱化證券交易所應具有的公共性職能”,這將成為我國證券市場深入發展亟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證券交易所自我上市與自我監管之間新利益沖突的產生
公司化證券交易所的一個最主要優勢在于可以上市進行更多的融資,從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處獲得更多的資本,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實踐中,境外大多數證券交易所在公司化改制后立即公開發行股票.并迅速在自身市場進行上市交易,融通更多資金。這種情形將會產生新的問題:為了提高公司競爭力、籌集更多資金等目的,轉制后的公司化證券交易所會積極上市交易,此時,證券交易所自身上市與其他公司上市很難處于平等的地位,也會導致監管的復雜性,證券交易所上市可能會使其對其他上市公司產生一種歧視性的監管待遇,另外,自身上市也很難有效地行使其作為監管者的職責。顯然,對于“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公司化證券交易所,人們不免質疑其對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能否真正發揮一線監管的作用。因此,公司化證券交易所自我上市后所產生的利益沖突的嚴重性可能會超過證券交易所固有利益的沖突,將可能對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地位帶來最為明顯的挑戰。
(三)證券交易所濫用監管權力風險的增加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其運營會更加市場化,在遭遇競爭對手或者市場存在較高準入壁壘時,證券交易所極有可能為了獲取更多商業利益而濫用自身的監管權力。這種濫用監管權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對競爭對手的歧視性監管。證券交易所在市場運營中,很有可能會和自己的監管對象包括其他上市公司或者提供市場服務的證券經紀商成為相互競爭的對手,此時,證券交易所可能會采取一些不合理的監管措施,致使競爭對手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如證券交易所可能利用其監管職權在關于市場準入門檻、上市交易條件等諸多方面設置一些限制競爭壁壘,采取不合理的差別性處罰與制裁措施.以削弱競爭對手的市場地位,甚至有時可能還會利用其監管地位去獲取競爭對手的商業信息,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其二是濫用監管權力進行融資,把監管收入用于商業目的。公司化證券交易所收入主要有商業收入和監管收入兩部分,但是兩者很難區分.也正是因此構成收入合理使用的不確定性.為證券交易所利用自身監管權力為其經營活動融資提供了滋生的溫床。
(四)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和證監會公共監管之間利益沖突的引起
在我國證券市場監管體系中,中國證監會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其對整個證券市場進行監管。以實現市場的公平、公開與公正,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證券市場的有序健康發展。證券交易所作為監管體系中重要的自律監管機構,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擔著履行證監會公益性職責的任務。但是公司化證券交易所以商業化運作為導向,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可能會導致其不能正常發揮自律監管作用。放縱市場中的一些投機行為,漠視社會公益性監管的存在,從而產生與政府監管機構即證監會公共監管職能的沖突。
四、對策性:公司制證券交易所利益沖突的解決
(一)自律內涵的更新
自律是證券業的基石。自律(self-regulation),從字面上看,是指由行業自身制定和執行一套倫理道德制度,潛在含義就是行業自身在自律規則的制定和執行中能夠同時充當立法者和法官的兩種角色。就證券交易所來說,其自律主要表現為由會員制定和執行交易所的規則,交易所解決會員之間的糾紛。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的發展,傳統交易所監管職能除了對會員的監管以外,還承擔著對上市公司、交易過程的監管。因此,“自律”的提法已經突破了其固有涵義.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律含義。
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后,由于證券交易所的所有者并不完全局限于傳統的會員,證券交易所也就不完全由會員控制,其規則當然也不完全由會員制定.而是由證券交易所的股東來決定。因此,在公司化證券交易所中,其對會員的監管也不再完全是自律的本來固有含義,而是對自律的內涵提出了挑戰,相應地,證券交易所不再是完全的自律組織?;谶@個原因,有學者提出將證券交易所“自律組織”改成為“一線監管組織”,或者用“市場監管”代替“自律監管”。這兩種觀點中,“一線監管組織”更能準確地反映證券交易所在證券市場監管中的地位,也符合證券交易所組織結構的發展現狀。如今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實踐中,盡管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革尚未實施,但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組織”的地位已經得到證明和認可。目前基于傳統和慣例,人們仍使用自律的提法,仍將證券交易所界定為自律組織,但這并不影響公司制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職能的履行。不過,在證券交易所公司化轉型的浪潮中。當傳統自律的內容和范圍受到變化和挑戰時,應該適時更新和重塑自律的內涵。而不能一味固守陳舊觀念。
(二)自律監管模式的選擇
公司制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模式的重新設定,是有效消除利益沖突、防止證券交易所濫用監管權力扭曲競爭的一種方式??v觀國際趨勢,公司化后的交易所自律監管模式基本可以分為三種:(1)在證券交易所內部設立兩個分支機構,一個負責市場運作,另一個則是非盈利的相對獨立監管機構。如澳大利亞。(2)將證券交易所的監管職能分離出去,成立一個全國性的、獨立性的自律監管機構,或者將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監管職權轉移給政府監管機構。如倫敦。(3)將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分為會員監管和交易監管兩個部分。如歐洲。。無論采取何種模式,都強調政府對證券交易所自身的監管,以防止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由于商業利益導向而滋生監管腐敗的特點。在這三種模式中,由于第一種模式比較合理,在公司制證券交易所內設置一個具有獨立性的、非盈利性的市場自律監管評估機構。負責監督和評估證券交易所監管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既可以避免自律組織與市場的分離,又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律監管的公平與正義。另外,這種模式選擇也比較符合我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按照我國《證券法》的相關規定,滬深證券交易所都已經成立了上市復核委員會,職責是對相關當事人就上市、暫停及終止上市決定提出的異議進行復核。同時,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規則、交易規則以及會員管理規則還規定.相關當事人對證券交易所作出的嚴重紀律處分及監管措施不滿意的,可以申請復核。因此,審時度勢,當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造完成后,就可以將其上市復核委員會變革為一個獨立性的監管評估機構。
(三)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為了確保公司化后的證券交易所在決策和運營過程中能夠注重社會公共利益.完善公司制證券交易所的內部治理結構就成為解決交易所商業角色和監管角色利益沖突的一個重要措施。從維護證券交易所會員利益、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出發,結合我國的國情。滬深證券交易所的公司化改革需要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一些國有產權按照會員在證券交易所發
展過程中的實際貢獻程度進行分配或置換.為防止避免證券交易所被個別或多個股東所控制,應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形成股東結構的多元化及股權的全流通,從而實現公司制證券交易所市場的資本化以及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合理的公司制證券交易所董事會構成,也是緩解其盈利目標與監管目標利益沖突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我國公司化后的證券交易所的董事會構成應該符合以下特殊的要求,一是建立獨立董事或者公共董事制度,通常是代表公眾利益監督證券交易所的監管活動,防止利益沖突發生;二是控制證券經紀商和上市公司在董事會構成中的數量或表決權,以保證董事會在決策上不袒護其監管的對象。這種董事會組成的特殊要求可以在股東利益、被監管者利益和公眾利益三方之間尋求一個適當的平衡。
(四)證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
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制后自身也可以上市.對于其在上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可以通過健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來對其進行約束和監管。對于證券交易所這種特殊上市公司,不僅應依據《公司法》、《證券法》規定來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和信息披露制度,還應加強證券交易所投資決策的透明度,強化其外部監管,即實施政府對證券市場的強制性監管措施。建立健全證券交易所作為上市公司的雙層監管機制,可以有效平衡證券交易所監管目標和上市目標之間的關系。一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主要是關于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重大事項的公開,而對于作為上市公司的證券交易所來說,由于其特殊性。除了以上要公開的信息外,還應當定期地向證券監管機構和社會大眾公布其市場運營和自律監管的重要信息。此外,證券交易所還應公布其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情況、慈善活動、政治活動等重要信息。因此。在我國證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造過程中,建立完善證券交易所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更好地優化其自律監管職能。
(五)外部監管的強化
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密切關聯。兩者正在經歷許多重大變革、本文綜述了其中的五個方面,即全球化、市價法、“持續性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管理與報告。同時,本文還討論了相互關聯的每一種變革及其所帶來的研究機遇,并總結了它們對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的啟不。關鍵詞:金融市場、財務會計、會計發展
一、引言
金融市場的未來發展,以及這一發展對會計業、會計教育及會計研究的含義是什么P今天,我愿意就此發表一些個人的看法。
我認為廣義的財務會計是運轉良好的金融市場,尤其是股權市場的核心。但是對財務會計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本文擬探討將會發生重大變革的五個方面。會計準則的國際化。雖然多年來會計一直存在著跨國界的影g向,如德國對日本、英國對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美國對加拿大,但是現在卻有一股強勁的推動力,促使各國制定一套為各國管理者所接受的會計準則,用于管理在主多人也會感受到這些變革的力量,其中包括稅收當局、證券交易所、以及公司立法者與管理者,但是對他們,我們只是一提而過。我們主要是對會計問題感興趣,我們對這些需求的變化作何反應,也將反過來對金融市場的功效產生影響,事實上還將影響到某些地區性市場是否能充分發掘其潛力。最終,未來的會計將與今天的大多數做法不同。因此對會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來說,其前景是光明的。這一前景實現的程度如何,則直接取決于那些需要我們提供服務的人,取決于那些決定對高等教育與研究的資助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事項的人,取決于這些人是否具有遠見卓識,它也取決于我們自己。
二、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1.金融市場為方便起見,我們可將金融市場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型:
第一是股權市場。此處,我主要指有組織的、公開掛牌的一級和二級股票市場·而非更專業的風險資本市場。
第二是從事諸如期權和期貨合同這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公開掛牌的市場,這些市場自70年代期權定價模型成型以后就問世了。
第三類市場由其他“市場”組成,如債務和場外交易市場(OTC)。雖然財務會計中許多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都集中于二級股票市場,我們還是應該承認,所有這些市場的參與者都會對會計準則的形成產生影響。
2.財務會計
正如其日常工作所涉及的那樣,會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領域,例如,它包括專門用于內部管理的報告與分析:一般用途的對外財務報告、審計、會計信息系統以及稅務等.此外?幾家主要的專業會計師事務所為了尋求發展機會而不斷擴大其經營范圍。從而也擴大了“會計”的疆界。有些變革是內部的,如上述事務所對其國內業務進行重組:以便更好地為全球客戶提供服務。另一些變革則涉及拓展其鑒證服務。或管理咨詢、公司理財以及其他一些咨詢業務。最近,這些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收購或者建立附屬的法律事務所。所以,“會計師”的業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同樣。有許多不同的財務會計‘信息使用者。他們可能是企業“內部人員”、將財務會計信息用于管理;或是“外部使用者’:包括股東、債權人、雇員組織、金融與產品市場的管理者,以及稅務當局。今天,我著重討論資本供應方(投資者和金融家們)對信息的需要。以及資本需求方(企業)是如何滿足這些需要的。因此,我對財務會計的界定是狹義的,即為在外部金融市場使用而準備的會計信息,而且我要強調的是會計的控制過程。財務會計在企業內部的使用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業務經理們對信息的需求因環境而異,而且隨意性較大。同樣,非市場使用也將被排除在外,理由是,它們源自不同的激勵結構,而且不是有很大的隨意性就是可能處于不同制度的控制之下?!@樣做的一個后果便是我的說明和預計會不充分:因為在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會計信息時會產生共同的成本與共享的利益。
3.金融市場與財務會計的未來為什么是相關聯的
這兩者并非是一直相關聯的。被許多人視為財務會計精要的借貸記帳法,早在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成立前就為商界所接受和使用了?!牵壕捅疚牡哪康亩?,認為早期的財務會計一直是受業主對信息的需要所驅使的,這似乎更恰當些,這些業主并未以此身份從事所有權的交易。在如英國和美國那樣擁有發達的股權市場的習慣法系國家,這兩者之間現在有著緊密的關聯。這些關聯非常重要,因為會計準則以及這一準則的制定與控制過程,就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那樣,主要是20世紀發達的二級股權市場發展的產物。股權市場的發展一直基于社會的一種期望,即產權將受到保護,合同將得到執行。作為這種關聯的一種持續表現,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正推動著各種會計準則朝著一個同化的方向發展。在目前這個階段,以英美會計準則為基礎的那么一套東西像是在成為全世界的“會計貨幣”。由于國與國,譬如英國和美國的會計準則有著重要的差異,還需要更多的妥協。9雖然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設在倫敦,美國的準則制定者和管理者卻仍然對此發展進程具有高度影響力,因為他們監管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強的股權市場;而且流動性會變得越來越強。”最終的問題并非是否會出現一套為各國所接受的會計準則。而是何時出現、如何出現的問題?R卮鸕鈉淥恍┪侍饈牽耗切莢蚧岵捎檬裁蔥問劍傷貧ǎ傷饈?,它脙S綰臥詬鞲齬一竦煤戲ㄐ浴び傷凳?這些都是難題,例如它們提出了的問題。所以,不會在一夜之間找到問題的答案。在會計研究人員中,自60年代初在芝加哥大學會計和財務學術界出現實證研究傳統后,金融市場和財務會計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自那以后,這一傳統一直在發展,在金融工具會計方面尤為突出。這種聯系往往通過以外部金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而得以建立。而且,在擁有發達的公開股權市場的國家里。這些做法往往會以一套統一的會計準則的形式,而不是一套適用于每一家公司的信息披露慣例的形式出現的。要理解其中的緣由,我們應該探討一下會計準則本身的作用。
三、會計準則的作用”
在一個發達的股權市場,會計準則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嚴重的問題。什么是問題?泛泛而論,對企業的投資機會、管理人員的工作努力程度與薪酬、企業的業務狀況等,內部人員——他們被稱為企業的經理一企業家,或簡稱“經理”——比外部人員都要知情得多。但是,為了維持公司的業務,經理們需要掌握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而資本是由他人——外部人員控制的。通常,外部人員對公司的投資機會的了解不及經理們,他們不知道經理們工作有多努力,也不知道經理拿多少薪水。但他們肯定知道經理們也有人的弱點,他們會按自己的利益行事,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有時會是機會主義的。掌握了這些情況,外部人員仍然會提供資本,但要求得到十L償,這個補償要反映出他們對自己的資金前景如何不如經理們知情而承擔的成本。問題就在這里:經理們可以做些什么來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從而增加他們的財富7這不可避免地反映出金融家們在信息上的劣勢。有一件事是經理們可以做的,那就是同意提供信息,同意讓其業績受到監督,讓其對外部人員的報告由專業審計人員獨立地審核。從理論上說,同意這樣一種監督和報告的方法,經理們就可以與他們的金融家們簽訂一對一的合同,確保為每一個人提供有特別針對性的?⒕蠹頻謀ǜ妗5竊詵⒋锏囊患隊攵蹲時臼諧。源蠊糾此擔庋歡砸壞暮賢氖渴率瞪鮮俏耷釵蘧〉摹K裕芏砸桓鼉砝此狄患隊攵蹲時臼諧∈侵匾?,但是还是能諛I酵騁壞幕峒樸肷蠹票曜跡蛭饈墻餼魷嗟毖現氐拇砦侍獾某殺窘系偷姆椒ā1繞鷦諉懇桓鱟時竟φ?每個投資者、每個貸款人)和每個資本需求者(每家公司)之間簽訂單獨的合同來,成本低得多。我們在什么地方看到用這樣的方法解決問題7這里有一個現成的例子:公司給股東的年度報告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編制的。第二個例子是報酬合同,在這樣的合同中,經理的報酬是按某些與會計相關的業績標準發放的,如銷售額不低于1億美元,資產報酬率不低于20%。或下兩年每股收益增長率高于15%。業績標準可能不同,但它們通常是按適用的會計準則計算(并審計)的財務數據。”第三,債務合同可能事先規定一個最高的資產負債率,如果超過了,會違背借款協議?!耙粋€基本事實可以說是這樣的:在一個復雜的金融市場,會計準則如果不是關鍵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決定如何分配資本及如何監督業績的基礎。15這就是目前許多國家,如澳大利亞在辯論是否采用國際會計準則時的一個難點。各國的會計準則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在不同國家中有許多相互作用的經濟與社會力量,這些力量決定了這些國家今天的會計準則。正如Brown和clinch(1998,第2l頁)所觀察到的、“(不同國家會計準則的)多樣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這些國家在法律制度、企業與其資金提咧淶墓叵怠⑺疤逑?、通货膨胀率?政治與經濟的)歷史關系、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區教育水平等方面深層次的差異。”1()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差異中有許多是根深蒂固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它們不會僅僅因為我們想要編制可進行國際比較的財務報表而迅速消失。論據推斷的必然結果是,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的國際會計準則受到英美會計準則的極大影響。它們源自以習慣法保護產權的國家,那里特別注重保護少數股權股東的權利不受大股東侵犯,股東的權利不受管理人員的侵犯。具有其他傳統的國家不加區另31地照搬岡際會計準則。這樣的做法本身不會自動來相同的市場結果,因為公司治理的其他許多方面仍然存在問題。通向會計共同語言的道路可能是漫長曲折的。如果我們是明智的,.那么,我們在這條道路上的行進既會受到觀念、也會受到實證的引導。至少,有一些實證可能是由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財務會計研究來提供的。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制定財務會計準則時其作用是什么呢?)本文下一部分將對此進行討論。然而,在進入正式討論前,應該提一下由前面的分析提出的兩個問題。
第一,要使會計準則獲得有效遠作所必須的合法性,采甲么樣的政治方法是最好的?例如,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制定的歷史盛衰無常,只能設想前面還有更多的動蕩不定。
第二,強制性披露與自愿披露的分界線在哪里?“換言之,為什么有些問題成為會計準則的主題而另外一些卻不是呢?
四、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確定財務會計準則中的作用
Brown和Howieson與其他人一樣,也考慮了該問題。他們觀察到(Brown和Howieson,1998,第6頁):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財務會計研究有30年之久了,而又它完全有理由進一步發展。一般地說,以資本市場55基礎的會計研究探討會計信息與資本市場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些變量有目標公司的股價,或一段時間內股票的報酬率,或它們的系統風險。與權益法相比,投資的會計處理中用成本法計算的EPS(每股收益)預測的每股報酬率有多準確,便是可考察的一例。盡管Brown和Howie50n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研究在財務會計準則制定中的作用是樂觀的(他們自己的話)、但他們同時也指出這種作用是有限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作為該研究基礎的預測能力標準、它本身帶有與生俱來的局限性。這種標準背后的基本觀念是。不同的會計準則就如不同的理論,可以通過評價它們預測某些有關事件的準確性來對其進行評估,例如預測股價的準確性。Beaver,Kennelly和Vo5s(1968)闡明了這種標準,他們預見了實施中的幾項困難?例如,選擇要預測的事件。今天這些困難依然存在,而且限制了預測能力方法的有用性。另一個限制是因為管理人員與研災人員激勵的差異引起的(SchiPPer,1994)。對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研究人員所作的反應不一定符合管理者的要求。管理者需要在作出法規是否變更的決定之前得到答案,而研究人員常常直到變更作出之后才會去研究這個問題。到研究人員真正完成研究時,他們有時會更多地強調方法而不是答案、而且對答案閃爍其詞,在管理者看來,這項研究的相關性就值得懷疑了。盡管有這些以及Brown和Howieson提及的其他一些局限性,但正如他們說明的那樣,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所作的研災對準則制定過程的潛在貢獻,還是有充分的理由持樂觀態度。例如,盡管會計的歷史悠久,卻不會缺少研究的問題:還有,現在的研究過程得益于更高質量的投入:有受過良好訓練的研究人員,數據也更容易得到。此外,對研究的發現,也不乏發表的渠道。例如,從l992年到1996年,在世界主要會計學術鎦壞摹痘峒樸刖醚г又綣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上發表的文章、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資本市場實證研究的?!背藗鹘y的研究雜志外,出版界還向其他方向擴展,譬如通過迅速發展的電子出版物增加發表渠道。
五、金融市場的發展方向及其對財務會計(研究)的意義
前面,我提出了五項相互關聯的重大變革:全球性、市價法、“持續披露”制度、前瞻性披露、以及風險的管理與報告?,F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上面的每一項,以及它會帶來的研究機會。
1.金融市場的全球化
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不是最近這一兩年所發生的事,但是,直到最近本地區的某些國家才被迫去感受它所帶來的一些不太受歡迎的后果。盡管在貨幣與資本市場的動蕩之后各方面都要求對國際金融市場多加管制,然而,總的來說,來自專業交易人員的壓力從長期看,總是減少而不是增加市場磨擦,因為磨擦會提高交易成本。而且事情還不會就此了結,因為交易成本會提高企業的資本成本,減少經濟中的實際投資水平,并最終對整體經濟福利造成消極影0向。有各種理由來說明向全球化市場發展的這種長期趨勢?!庇行├碛煞从沉嗽诠蓹嗍袌錾腺I方和賣方的利益。從供應方來看,力圖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尋求在國際上分散風險,因為這樣會改進風險一收益平衡狀況。從需求方來看,只要有機會,企業就要尋‘求以最有利的條件得到貸款。那些市場經營者(例如,證券交易所)也為一體化施加了壓力。他們的經營產生了規模經濟,特別是依靠電子市場,經營更是如此。而且對有些交易所來說,公司化意味著他們自己必須面對競爭性資本市場對效率的更高要求。”在流動性較強的地方,資本市場的規模經濟是顯而易見的;加強流動性能降低投資風險,因此也降低了企業的資本成本。對證券交易所來說,全球化的趨勢既是好消息,也是環消息。?鄧腔廢?,是因为传蛙嚹交易所数量将大大减少。Brown和C1inch(1998)指出,推動國際會計準則的統一會進一步減少證券交易所的“進入障礙”,在某些情況下能引發證券交易所的跨國界兼并和收購,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則會導致國內交易所的萎縮直至最終消失?!闭f它是好消息,是因為其他中介機構將有機會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的特殊要求。盡管有時也會反復、但是今后十年將不可避免地朝著資本市場一體化的方向進一步推進。因此,也會更加強調減少會計準則在制定、解釋和實施中的差另fJ。23這一推進使對不同國家會計準則中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的研究變得更加緊迫了。這樣,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者們尋—求最有效的會計方法時,對國際會計準則多樣性感興趣的學者們就有了內容豐富且滿滿當當的日程安排了。在這方面,最豐富的研究數據一直就是“證券交易委員會20—F表”、該表由外國駐美企業填制,美國證券法要求它們按美國公認會計準則調節其本國公認會計準則的財務指標?!庇行┤藢?0—F表格本身是否向投資者提供了信息提出疑問,”要進一步研究的兩個相關問題是:調節中有多少是可預計的、以及預測在什么時候做?更籠統地說,在形式的一致性(各國會計準則之間的——致程度)和實質的一致性(各?笠鄧捎玫幕峒剖導淶囊恢魯潭?之間已劃出界線(vander丁a5,988)。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做法,原因有很多。第一個原因就是各國的準則不一致。例如在美國,對長期財產重新估價(高于成本)是被禁止的,但是澳大利亞卻提倡這種做法。準則制定者協調會計準則的目標就是為了消除這些不一致性。第二個原因是,會計準則允許存在各種選擇,而不同企業可能作出不同的選擇。大量的文獻資料介紹了英美國家的企業所作的各種會計政策選擇。第三個原因是,企業的實踐各不相同,因為有些企業無意中偏離準則,有些企業會故意偏離準則。有關出現偏離的頻率,為什么會發生偏離,以及它們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我們知之甚少。
2.市價法
股權市場是這樣一個地方,對股票的“基本”價值持有不同信念的人們(我們稱這些人為知情的交易者或是糟糕的交易者)和流動易者(那些希望買賣股權米使自己的收入與消費需求相當的人)聚在這里,根據自己的“期望報酬”買賣股票。在金融經濟學的語言中,投資者的保留價格,即他們愿意進行交易的價格,是他們按自己的主觀概率分布計算的股票未來報酬的現值。會計信息有助于發現證券的價格。這一說法是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有關財務報告宗旨的陳述中最重要的,26也是有關會計信息與證券價格和報酬之間關系的大量文獻資料中最關鍵的。但是,由于采用歷史成本架構,財務報告的預洲性質受到了嚴重的制約,尤其是在美國。美國一直明文禁止高于成本的重新估價?!必攧諘嫓蕜t第2條要求也間接表明了上述約束,它規定研究與開發費用應在發生時就立即注銷。巧合的是,該項要求引起了公司購并會計中的創新,即自此以后就禁止確認并立即注銷“正在發生的研究與升發費用”,據稱是為了避免當時將此項費用資本化,而在以后像購入商譽那樣再記入費用帳?!睔v史成本在其他國家約束力較弱,在那些國家,對某些資產的重新估價是允許的,甚至還受到鼓勵;較高的通脹率是可接受的現實?!背藲v史成本法,另一種方法?褪鞘屑鄯ā8梅椒ㄒ蔡岢雋誦磯嘌芯課侍狻T詮?5年時間里,對美國之外國家的會計慣例所作的研究發現,盡管有可能產生管理上的機會主義,長期資產的重新估價能使財務報表為股東提供更多的信息。”按照美國管理者對資產價值重估的態度,這方面的文獻黽印S泄乩煩殺居胂質筆諧〖壑抵淶牟鉅歟辛礁魷喙氐難芯課侍猓鞘牽喝綰味運髯釙〉鋇募屏?,染U味運髯釙〉鋇謀ǜ?。例燃偓矢`誆莆癖ū碇腥啡險庵植鉅旎故竊誚拋⒅薪信禤如果確認它,是應該通過收益確認,還是繞過‘收益,直接對業益作調整7“如同人們對金融工具是否應該按市場價值計量的爭論一樣、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也將熱火朝天。32;年以前的財務會計準則第l33條是有關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業務的,它反映出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要求在資產負債表中按其公允價值確認所有的衍生工具的決定是個困難的決策。同時。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表達了它的信念:“在解決所有的概念問題和計量問題時,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應該按其公允價值計入財務報表?!?財務會計準則(FA5〕第133條第334段)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把金融工具會計視力潛在的會計轉折點。除了按市場價值計值,用其他任何方法對用于風險管理的衍生工具進行估價很可能是毫?摶庖宓摹6搖⑷綣環矯婊謔屑鄯ǘ匝萇ぞ囈泄蘭郟硪環矯嬉燦悶淥椒ā⑷繢煩殺痙āざ醞ü萇ぞ囈蟹縵展芾淼幕咀什敫赫楹獻鞴蘭?、这一bㄊ竅嗷ッ艿摹?/P> 3。持續性披露
由于今天的股價反映廠明天的現金流,來自投資者的、要求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了解未來境況的歷力就會越來越大。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證券分析人員正在給管理者不斷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在自己偏離目標時修正其利潤預測。分析人員自己已成為大量研究的課題,如:準確的預測取決于什么因素,什么因素導致預測偏于樂觀;他們的激勵結構;在處理公升信息時的反應不充分、過分反應以及效益;他們公開哪些預測;以及他們選擇和注意哪些股票。在擁有不同文化的不同國家、所有這些是否也會各不相同,如果是的話,又是如何不同的,關于這個問題。目前還知之甚少。但是再回到持續披露。我會參考澳大利亞立法的發展來說明這個問題。1994年9月,澳大利亞的公司法作了修正、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只要一發生價格敏感事件,須立即通知澳大利亞證券交易委員會。這項旨在改進澳大利亞金融市場效率的法規,只規定了極少幾個例外可以不遵循“持續性披露”要求。Brown,TaYlor和Walter所作的一項有關法規效力的研究(CA5AC,l996)從各種市場指標中尋找市場效率得到改進的證據,包括:有關價格敏感事件的宣布更頻繁;分析人員對利潤的預測變得更準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較少;股價反映新聞更為迅速:股票市場?拇蟆耙饌狻苯仙伲汗杉鄄ǘ冉閑U業降鬧ぞ菸寤ò嗣擰⒖贍芩親餮芯康氖奔浠固蹋凈估床患岸孕碌吶噸貧茸鞒齔浞值牡髡5撬塹淖楹戲椒?六個不同的、但不是相互獨立的標準)值得一提,因為在研究其他金融市場法規的經濟后果,如會計準則變化的后果時,也可能完全適用。當然,公司還有另一種互補的方法可使股票市場得到信息。按照它們的信息系統,只要它們愿意,原則上大多數公司都可以向外部各方提供金融市場主要指標的最新數字,盡管不會按照年未財務報表常用的全球合并形式來報告這些指標。將來也許會有實時報告,但是為什么現在沒有呢?是因為管理人員的訴訟風險嗎7是因為證券法太過僵硬嗎?是因為市場管理人員不顧實際情況,堅持所有投資者都有同樣的機會獲得信息嗎7還是因為公司考慮到信息的所有權成本而沒看到凈效益?幾乎沒有必要向會計從業者和審計人員指出開發出外部財務報告系統的含義,以及它們會帶來一些什么樣的研究問題。
4.前瞻性披露
與剛剛討論過的發展(持續性披露制度)相關的,而且是為了相同的原因,我期望財務報表更重視管理的前瞻性披露。期待更重視前瞻性披露的另一個原因是發達經濟的基礎結構的變化。這一變化反映出服務業與高科技產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比制造業更大。例如高科技公司的核心“資產”在表外,因為只要費用一發生馬上就注銷了。33這一變化可能加速前文已提到的另兩個變化,即財務報表更依賴市價法,以及更重視持續性披露。澳大利亞的購并文件中已要求以收益預測的形式進行前瞻性披露,“而且澳大利亞大多數首次公開招股書中也包含了前贍性披露?!弊?997年以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已允許以收益罰市場主要比率和價格的敏感性這一形式進行信息披露RajgoPal和Venkatachalam,1998);一些澳大利亞公司的年度報告中也含有類似的披露。但是在他們可以更廣泛地用未來現金流貼現后的現值證實財務報表中的數額以前,前瞻性披露可能還需要法律的大力支持,因為作這樣披露的經理們面臨著訴訟風險?!翱梢越o予法律援助,對以善意所作而且有合理依據的披露,給予安全港規則,由原告承擔舉證的責任。在未來幾年中,前瞻性披露會提供很多研究機會。舉三個例子:從這樣的披露中出現的管理偏見的程度和性質;資本市場變量是否反映用貼現未來現金流估價的資產和負債在可靠性上的差異;補充的前瞻性披露是否會由于在年度報告的其他地方提供了更及時的信息,而使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對投資者的相關性減弱。
5.風險管理與報告
這樣說可能太過簡單化:股權市場是投資者從事預期收益的交易場所,而衍生工具市場則是他們為收益的變化無常作交易的地方。也就是說,之所以存在衍生工具市場是因為在投資者對風險的評估和他們對風險的態度之間常常會不相稱。它們現在是金融風景中一個永恒的亮點、盡管人們在經歷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事件和其他一些“對沖”基金的活動后開始關注系統風險。3’衍生工具市場將繼續存在,因為衍生工具為管理利率和匯率的波動,管理股權和商品價格提供了一種有用的工具,對有些企業來說,還是一種高效的工具。而且,盡管期權市場不必為期望報酬率的各種想法去交易:它們仍然會有發展前途、因為某些交易商認為它們比起基本市場來,更有成本效益(Manaster和Rendleman,1982)。人們對衍生工具會計一直是有爭議的。l993年,當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把職工認股權的公允價值確認為收益性支出時,熱鍋終于炸開了(Zeff,l997)。隨后,它又被迫放棄這一提議oALoody(1996)找到的證據表明,授予職工認股權對股東來說是值得的,而且股價確實反映出認股權的公允價值。對銀行使用衍生工具來管理其資產和負債暴露,還有其他研究(Barth,Beaver和Land5man,l 996;Eccher,Rame5h和Thi;garajan,1996),證據表明,公允市價比傳統會計數字與銀行的股價與風險關系更密切。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把某些衍生工具劃入“對沖”:然后采用與其他衍生工具不同的會計方法,對投資界來說,這樣的分類方法是否有用。
總之,衍生工具市場將進一步鼓勵引入市價法會計,為風險管理披露更多的信息。目前,對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會計研究來說,衍生工具方面的研究機會看來是方興未艾。
六、對會計高等教育系統的啟示
有關今后幾十年時間內財務會計的研究機會,我已作了一些評論。在結束本文之前,我應該為那些在高等教育體系中負責撥款和其他重要事項的人士歸納幾點啟示。
一個經濟體的力量以及它向公民提供經濟利益的能力,除了許多其他事物外,取決于它的管理人員接受培訓的質量,取決于他們和資本提供者對自己所作的決策以及所取得的進展等信息掌握的多少。而這些,又取決于會計界的力量,取決于教育體系如何為會計界提供服務。教育體系的畢業生終將塑造會計業的未來。就在身邊的組織紛紛向國際金融市場尋求至少部分解決其資本需求時,人們不禁為本地區對會計教育服務出現的需求之巨感到驚異。如果那些公司的會計與報告業務不能跟上國際投資界的需求,資本還是能提供的,但價格就要高許多,而為公民提供的凈利益就要相應地減少。因此,在“谷種”上,也就是說,在教育者身上多一點、早一點投資,就可以培養足夠多的專業人士,以滿足蓄勢已久的需求。對會計教育體系進行巨額投資,用于對教師和研究人員這樣的教育者的培訓,用于對教育者來說是最重要的研究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切是會得到真正的回報的。作正確的教育投資,自然需要會計教育者們的遠見卓識,但它同樣需要資深教育管理者們在考慮全局問題時做到深謀遠慮。恕我冒昧,我認為研究基礎設施中有兩個領域需要作早期的投資,這樣的投資會有極高的效益。第一是建立與金融市場相關會計問題研究相適應的集中的財務數據庫。研究這些問題的人員必須能夠得到大量有關金融市場交易的高質量的數據,以及那些有證券在市場上交易的機構的財務報告和其他報告。研究基礎設施一旦建成,可供各地的研究人員隨時使用,可能是在計算機網絡上使用。第二是促進研究成果的發表。與此次會議有關的《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雜志的創刊,是一個極好的開端。地區性工作論文的電子出版物也許會是一種有用的補充。
我的最后一項建議是給我的學術同仁的。讓我們適當地假設,在這個問題上,你們國家的目標,和我的國家的目標是在國際準則制定和推行方面,保護一整套特別的經濟、法律或文化的利益。那么,如果我們會計學術界渴望輔助各自國家的準則制定者去實現那個目標,我們的意見必須是令人信服的。那意味著我們將需要得到其本身正在變得越來越國際化的研究界其他學者的尊敬;而這又意味著將需要在國際層面上進行研究并發表論著。如果我們能夠確認使我們在我們孜孜以求研究的問題中具有國際相對優勢的本地背景,我們就更可能實現我們的愿望。
【關鍵詞】最優資產組合 規劃求解 模型 有效集
一、引言
1952年馬克維茨(Markowits)提出“資產組合選擇”的理論,第一次闡述了概念明確,可操作性強的選擇投資組合的理論。1964年威廉?夏普(Sharpe)則在其基礎上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指出無風險資產收益率與有效率風險資產組合收益率之間的連線代表了各種風險偏好的投資者組合。
而在實際操作中,利用excel的函數運算及規劃求解功能即可完成資產組合最優解的求解,并在不同的收益、風險限定條件下確定資產的最優投資決策。
二、最優資產組合求解
首先從市場上選取不同行業領域的股票共十只,截取這十只股票在2011年3月至2012年三月的日收盤價數據,利用excel平均值求值公式AVERAGE計算出其各自的日平均收益率。以上證綜指作為市場指標并計算出市場日平均收益率。利用VAR公式求得各個資產的方差及與上證綜指的協方差,由公式β=■求得各只資產的β系數。β系數是衡量資產對市場風險貢獻率的指標,其值越大說明該資產的風險水平越高。觀察各只β系數,選取β值水平不同的股票三只,記為股票1、2、3。如可選擇β
(一)求解可行區域
以0.05為單位跨度賦予三只股票權重ω1、ω2、ω3,由公式E(r)=■■■ω■r■求得在不同權重賦予下資產組合的收益率。利用公式σ■■=■■ω■ω■σ■求得不同權重組合的方差,具體步驟如下:
σ■■=(ω1ω2,…ωn)?σ■σ■…σ■σ■σ■…σ■……σ■σ■…σ■?ω■ω■…ω■
首先利用矩陣原理及excel的MMULT公式計算出前兩個矩陣的乘積矩陣,然后用公式SUMPRODUCT求得資產組合風險的方差,即各個資產的加權平均值。繼而求得標準差。利用作圖功能,即可畫出資產組合的可行區域,如圖1所示:
圖1 三只股票的投資可行區域
(二)與無風險資產的組合
當在資產組合中加入無風險資產時,向可行區域做切線來求得最優組合,即在以無風險利率為截距的切線上的點。如圖所示:線段AB為風險資產與無風險資產的比例分配,風險和收益呈線性關系,由投資者投資喜好來選擇。一般決策區域在線段AB間,如果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較強也可選擇直線上B點以上的點,此時的含義為借入無風險資產來進行股票的投資。
這條線即為資本市場線:rp=rf+■■σ■。直線以外的任意點都不能使風險收益得到最優配置。
圖2 與無風險資產組合的資本市場線
三、限制條件下的規劃求解
當投資者對風險或收益有特定需求時,可利用excel的規劃求解功能進行投資比例分配。
此時這三個約束條件為:
1.σ■■=■■■■■■ω■ω■σ■
2.■■■ω■=1
3.E(r)=■■■ω■ri
當收益水平E(r)為固定值時,最優解為風險水平σp的值最小時。
故其目標函數為:minσ■■=■■■■■■ωiωjσij。
利用excel的規劃求解功能進行資產組合規劃。首先設置約束條件的格式,如圖3所示,假設固定收益要求為0.005時,先賦ω1、ω2、ω3值為0。約束條件一的單元格設置公式:E2=B2+B3+B4,約束條件二為組合收益率,即F2=ω1r1+ω2r2+ω3r3。
利用公式MMULT(α,β)求得矩陣[x,y,z],α為權重ω1、ω2、ω3的區域,β為各資產間的協方差矩陣。目標函數即為ω1+x+ω2y+ω3z,可利用公式SUMPRODUCT。最后利用平方根公式設置公式:H2=SQRT(G2)。
圖3 excel操作示意圖
接下來如圖4所示,設置單元格格式為目標函數單元格,接著選擇最小值,可變單元格即為需要規劃求解的各個資產權重的單元格。
圖4 規劃求解操作示意圖
約束1:設置E2區域的值等于1,即各項資產的權重總和為1。約束條件2:設置F2等于資產組合收益率,即E(r)。點擊“求解”即完成了有確定的期望收益時使得投資風險最小的規劃。
同理,在風險值固定時,最優解應使得資產組合的預期收益值最大,目標函數為:max E(r)=■■■ω■r■,求解過程同上。
四、評價
證券市場是瞬息萬變,在進行模型構建時常常采用采用歷史數據來代替預期收益率,因此也會存在一些偏差,故在進行投資決策中還需結合多方面因素進行考慮。但基于excel的最優資產組合求解模型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資產組合的優化決策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愛平.多目標組合證券投資模型及其計算[J].陰山學刊,2010(9).
[2]張中幀.大規模均值方差資產組合優化的逆矩陣法[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2(2).
關鍵詞:資本市場;獨立審計信用;市場懲罰效應
中圖分類號:F239.省略)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方式對會計師事務所與注冊會計師執業結果的質量進行抽檢,并將獲得的執業質量檢查結果通過互聯網與行政公告的形式公開披露,說明檢查發現注冊會計師與會計師事務所的違規行為與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受到的處罰。而當這些處罰信息傳遞到資本市場中,市場在吸收相關信息之后,將對相關主體作出市場回應。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1:檢查公告公布后,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所屬客戶的市場價值下降。(注:由于在我國只能以會計師事務所的名義承接審計業務,故研究中僅考慮了市場對公告中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反應。)
檢查公告明確了會計師事務所受處罰的原因,如審計程序不到位、收集審計證據不充分等。這意味著受到處罰的事務所內部管理較混亂,質量控制較薄弱,執業過程中注冊會計師缺乏應有的職業謹慎態度。基于人類認知心理的暈輪效應,投資者將認為對事務所檢查中發現的問題普遍存在于對其他客戶審計執業的過程中,而受到處罰的注冊會計師也代表著該事務所的普遍執業水平。加之公告公布后,媒體對相關財務數據的深度挖掘將促使人們這一認知觀念的進一步強化。因此,檢查公告公開披露后,投資者將可能對檢查公告中受到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所有客戶的財務報告都失去原有的信任,表現為客戶市場價值下降。
H2:在檢查公告中,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未來收益將下降。
會計師事務所的未來收益是客戶量與審計收費的函數。未來市場收益的大小直接取決于客戶量與審計收費的多少。因此,假設H2可以分解為兩個子項假設,即H21和H22。
H21:由于會計師事務所信用水平的下降,導致原有客戶的流失。
檢查公告披露后,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客戶中,某些上市公司為與其劃清界限,將其選擇解聘失信的會計師事務所,轉而選擇信用較好的事務所作為審計師。因此,檢查公告將給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帶來表現為原有客戶流失的經濟損失。
H22:檢查公告中受到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未來審計收費下降。
檢查公告的披露降低了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公信力,而由其賦予財務信息的可信度也隨之降低,事務所為維持一定的客戶量將選擇降低審計收費的競爭策略。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筆者以財政部2005年第十一號《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為出發點,觀測檢查公告對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未來收益與客戶市場價值波動的影響,(注:選擇第十一號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為研究事件,因為在財政部至今所公布14期《會計師信息質量檢查公告》中僅第十一號以“點名”的形式將被處罰的8家會計師事務所逐一列出,威懾力較強且為資料搜集帶來極大方便。盡管在以后的檢查中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數量遠大于此次查出來的8家,但因具體會計師事務所名稱在公告中均已省略,使研究存在一定難度。鑒于資本市場懲罰效應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對穩定性,筆者認為將研究的時間窗口設定為2005年對結果的有效性影響不大。)驗證資本市場獨立審計信用懲罰效應的存在性。第十一號公告中受到處罰的8家會計師事務所中具有上市公司審計資格的事務所分別為華寅會計師事務所(簡稱華寅)、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岳華會計師事務所(簡稱岳華)、遼寧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簡稱遼寧天健)。本文以這4家會計師事務所為研究對象,研究數據來自于巨潮資訊網(http://省略)、中國股票市場研究數據庫(CSMAR)以及《上市公司速查手冊》。統計分析過程應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軟件完成。
(二)研究方法與模型構建
1.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是分析某一事件作用于社會經濟現象的經典方法。在此用該方法來研究事件前后受到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信息披露對其相關客戶累計超額收益的影響,從而檢驗假設H1。具體而言,首先確定事件、事件日以及界定事件期,(注:在事件被定義為檢查公告公布,并將檢查公告公布的當時交易日設為0時刻。事件期[-80,+20]界定為事件日前80天到后20天這段研究窗口,其中包括估計期[-80,-11]和觀察期[-10,+20]。)然后通過衡量觀察期內特定窗口內超額收益的特征研究市場對該事件的反應。而對于假設H21的檢驗,通過對比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客戶變動情況與被處罰會計師事務所原信用水平相當的事務所客戶變動情況得出結論。檢驗假設H22審計費用下行變動時,則借鑒張存彥與蔡春教授[7]的研究思路,通過對2003年審計費用數據多元回歸,構建審計費用線性回歸模型,并對比2004、2005年研究對象客戶審計費用的回歸模型預測值與實際值的差異。
2.模型構建
(1)累計超額收益模型
累計超額收益的計算是事件研究法的一個核心步驟。計算樣本股票在觀察期內累計超額收益的模型運用較廣泛的有三種,即均值調整模型、市場調整模型和市場和風險調整模型。(注:均值調整模型是用實際收益率與其均值的差作為超額收益率的估計;市場調整模型則假定公司間的事前預期收益是相等的,但對特定的證券卻不一定是恒定的,它把實際收益率和市場收益率的差作為超額收益率的估計,因為風險資本的市場組合是所有證券的線性組合,該方法顯然具有較強的時序性特征。市場和風險調整模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市場模型,其理論基礎是市場中任何證券的收益與市場投資組合的收益存在相關性。)其中均值調整模型對特定證券的歷史信息賦予較大的權重,常運用于證券變動與市場總體變動關聯性不大的市場;市場調整模型則適合于特定證券的價格反應模式與市場組合的反應模式存在較高相關度的市場。而研究表明,我國證券市場雖達到弱型有效,但遠不及強型有效,市場模型在我國證券市場實踐中能夠發揮較好的作用。
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的具體步驟如下:
① 樣本股票日收益率的計算
本文采用對數差分的方法來計算樣本股票日收益率,其計算公式為:
Rit=lnPit-lnPit-1(1)
其中,Rit為第i支股票在t時刻的實際收益率,Pit和Pit-1分別是第i支股票在t、t-1時刻的價格(本文中為股票的日收盤價)。
② 應用市場模型計算正常收益率和累計超額收益率
i.選取估計期內的上證或深證A股綜合指數作為市場模型的市場指數,并計算出市場指數的日收益率Rmt。
ii.根據市場模型,對第i支股票,其估計期樣本股票的日收益率Rit與市場指數日收益率Rmt的關系為:
Rit=αt+βitRmt+εit(2)
其中,E(εit)=0,Var(εit)=σ2,
t∈[-80,-11]
利用回歸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市場模型中參數的估計值i和i。
iii.假定i和i在整個事件期保持不變,則用估計出的市場模型預測觀察期樣本股票的期望正常收益率為:
E(it)=it+itRmt t∈[-10,+20](3)
超額收益率為:
ARit=Rit-R^it t∈[-10,+20](4)
.計算樣本股票在t期的平均超額收益率
AARt=1N∑ni=1ARit t∈[-10,+20](5)
N為股票樣本數。
.計算累計超額收益率
CAR-10=AAR-10 CARt=CARt-1+AARt
t∈[-9,+20](6)
(2)客戶量變化幅度的模型
選取事務所客戶量變化數與事務所客戶量變化幅度兩個指標考察受到懲罰的事務所客戶流失情況,具體公式如下:
事務所客戶量變化數=新增客戶數-解聘客戶數(7)
事務所客戶量變化幅度=(新增客戶數-解聘客戶數)/原有客戶數(8)
公式(7)、(8)中,事務所客戶變化數為正則說明在一定時期內客戶量凈增加;該指標為負數則反映該事務所客戶存在流失,變化后的客戶數量比原有數量要少。而事務所客戶量變化幅度是以相對數的形式反映事務所的客戶變化情況。事務所客戶量變化幅度為負,說明一定時期內客戶流失;該指標為正數則表示事務所的客戶不僅保持較好而且有所增長;如果變化幅度為零,則該事務所的客戶量持平。
(3)審計收費模型
審計收費(Audit Fee)是審計服務供需雙方就審計服務供求所達成的價格。在研究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文獻中,運用最普遍的模型原型是根據Simunic(1980)回歸模型中審計收費與公司規模間關系而建立的模型:
LnFee=b0+b1×LnA+∑bi×Ri+ε(9)
公式(9)中,Fee是審計收費的數額,A是公司規模的變量,Ri是影響審計收費的其他變量。
如表1對國內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變量和變量計量指標統計結果所示,客戶總資產、控股子公司數目、資產結構、資產負債率、凈資產收益率、事務所類型、所在地區、是否更換審計師、意見類型是在審計收費研究中最常用變量,其中事務所類型、審計意見類型、是否更換審計師以及所在地區是國內學者根據我國情況加入的因素,特別是事務所類型、公司所在地區已被大部分學者檢驗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因此,本文所構建的審計收費模型是:
表1國內審計收費影響因素的變量和
變量計量指標一覽表[10]
變量變量計量結論相關性合計
+-?合計
客戶方面
審計師方面
其他方面客戶規模
業務復雜
風險因素
組織結構
各種特征總資產330033
子公司數目280129
存貨與應收賬款的比重1089
存貨的比重33612
應收賬款的比重70310
資產負債率801321
流動比率1067
凈資產收益率001515
是否虧損2079
ROE是否處于微利0202
ROE是否處于配股線0011
流通股比例0011
是否存在審計委員會0101
是否發行外資股0101
是否國內10(5)大220325
是否國際4(5)大90110
是否經濟發達地區160420
審計師服務年限0202
是否更換審計師111214
是否提供非審計服務
是否非標準審計意見601632
LnFee=β0+β1LnAssets+β2Inratio+β3Reratio+β4SqSubs+β5Leverage+β6ROE+β7Province+β8Auditor+ε(10)
其中,LnFee代表審計費用;LnAssets代表年末總資產;SqSubs代表子公司個數平方根;Inratio代表存貨占資產比重;Reratio代表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比重;Leverage代表資產負債率;ROE代表凈資產收益率(以上各項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得到);Auditor代表事務所類型(啞元變量:若為國際四大的合作所普華,設為1,否則設為0);Province代表省份(啞元變量:若公司所在地為北京、上海、廣東、浙江,設為1,否則為0);ζit代表殘差項。
表2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各變量定義說明
變量變量名稱變量含義算式預期符號
LnFee審計費用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LnAssets年末總資產上市公司年末資產總額的自然對數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SqSubs子公司個數平方根上市公司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子公司個數的平方根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Inratio存貨占資產比重公司存貨與年末資產總額的比率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Reratio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比重公司應收賬款與年末資產總額的比率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Leverage資產負債率上市公司負債總額與年末資產總額的比率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Roe凈資產收益率公司凈利潤與其凈資產的比率查詢年報數據并計算…
Auditor事務所類型事務所的類型啞元變量:若為國際四大的合作所普華,設為“1”,否則設為“0”+
Province省份公司所在區域啞元變量:若為公司所在地為北京、上海、廣東、浙江,設為“1”,否則為“0”+
ζit殘差項其他因素……
四、實證檢驗結果
(一)超額收益法下的檢查公告公布后市場反應研究結果及分析
選取的樣本是受處罰具有上市公司審計資格事務所除處罰客戶外的其他上市公司客戶共78家,剔除受到財政部處罰的客戶2家、數據不全的4家以及觀察期內發生其他重大事件的6家,共66家樣本公司,并以檢查公告前10個至事件后20個共31個交易日為研究窗口。超額收益分析主要是對觀察期內描述性數據進行統計,即樣本在整個觀察期31個交易日平均超額收益率(ARR)、累計超額收益率(CAR)及T檢驗值。
表1為受到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客戶樣本在[-10,+20]觀察期內的ARR、CAR值。由表1可知,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公司客戶的平均超常收益率在公告披露前后負值分布較集中,而累積超常收益率在檢查公告披露第2天開始由正值轉變為負值。
1.平均超額收益率的整體分布
如圖1所示,[-10,+20]窗口期間受處罰事務所客戶平均超常收益率的變化趨勢主要表現為AAR負值天數多于正值天數,而且整體下降的幅度大于上升的幅度;在檢查公告公布的時間窗口[0,-6]內,ARR呈現連續負值的特征;在觀察窗口后期,下降幅度則較大,特別是檢查公告公布后的第17天AAR達到-0.623%。
圖1 研究樣本ARR[-10,+20]期間的動態分布
2.累計超額收益率的變動趨勢
對圖2研究樣本[-10,+20]窗口期內CAR變動趨勢的考察中,可以發現CAR雖然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圖中虛線直觀地反映出CAR總體下降的變動趨勢,在檢查公告公布后下降幅度獲得不斷強化,第20天CAR累積達-2.857%。
圖2 研究樣本CAR[-10,+20]期間的變動趨勢
表2以事件窗口的視角進一步對樣本在[-10,+20]觀察期內的特征值展開描述。盡管圖2表現出CAR公告公布前存在一定的下降,但表1表明,研究樣本公司對公告的事前反應并不顯著,在公告披露第一天后出現并逐漸加強的顯著下降趨勢,則說明檢查公告披露后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負面回應。此外,在對對稱窗口以及反映整個觀測期的[-10,+20]窗口檢驗時,筆者發現窗口期越長CAR的變化越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會計信息檢查公告》披露對投資者預期將長期存在較大的影響。
注:*通過α=0.10的單邊t檢驗;**通過α=0.05的單邊t檢驗;***通過α=0.01的單邊t檢驗。
(二)檢查公告公布后客戶量變化結果分析
基于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地位與知名度,選取相對應的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研究控制樣本,比較檢查公告公布之后各年會計師事務所的客戶量變化,考察受處罰事務所客戶的流失情況。
表3 研究樣本與控制樣本的客戶量變化對比
指 標華寅對比組普華永道中天對比組岳華對比組遼寧天健對比組
客戶量變化數-35-5203615
客戶量變動幅度-100%3.78%-12.82%10.01%021.59%5.88%4.37%
表3比較了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與各控制樣本在2004、2005年客戶量變化情況??刂茦颖镜目蛻糇兓瘮蹬c客戶變化幅度表現為較穩定的增長,而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中華寅、普華永道中天出現了客戶流失,僅遼寧天健增加了1家客戶。將影響嚴重程度不同對四家受到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排序,即“華寅―普華永道中天―岳華―遼寧天健”。可見,受處罰事件對客戶選擇會計師事務所存在一定的影響,只是對不同類型的會計師事務所帶來的影響程度不一樣而已。這與張存彥、蔡春的研究結果類似[8]。而當筆者將觀測期由2005年進一步拉長到2007年時,研究表明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與各控制樣本客戶量變化差異并不顯著,這說明第十一號處罰公告對受處罰事務所客戶流失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弱化。
(三)運用審計費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檢驗結果及分析
對審計費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時,首先在受處罰具有上市公司審計資格的4家事務所除處罰客戶外的其他上市公司客戶78家中,剔除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年度審計費用披露中數據欠準確者后,隨機選擇30家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對被處罰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費用進行多元線性回歸,然后,運用該模型對隨機選取100家年報審計費用披露清晰的上市公司以2003年數據為基礎預測未來兩年的審計費用,并與之實際審計費用進行對比,驗證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收費是否下降,如表4―5。
表4審計費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的結果(注:逐步回歸中,檢驗發現Province、Inratio Reratio并不顯著,故被刪除。)
指標變量非標準化系數標準化系數
BStd. ErrorBetatSig.
(Constant)5.4721.6483.3170.002
LnAssets0.3010.0730.3683.7240.001
SqSubs0.1450.0640.2192.2850.026
Leverage1.1010.3920.2362.7710.089
ROE0.7690.3780.2012.2150.030
Auditor0.5840.1540.3803.5520.001
R SquareFSig.(Prob.>F)Prob0.732
21.041
0.000
5%
表4表明,審計費用多元線性回歸中上市公司資產規模、所屬子公司數量、資產負債率與凈資產收益率,以及會計師事務所類型對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費用的高低有著73.2%的解釋力。因此,受處罰事務所審計費用多元線性回歸的預測模型為:
LnFee=5.472+0.301LnAssets+0.145SqSubs+1.101Leverage+0.769ROE+0.584Auditor(11)
表5 預測審計費用與實際審計費用的T檢驗
Paired Differences
MeanStd.DeviationStd. ErrorMean95% Confidence Interval of the Difference
LowerUppertdfSig.(2-tailed)
LnFee30―PLnFee300.19940.906370.084270.03050.38492.415990.021
表5表明,運用審計費用多元線性回歸預測模型所計算的審計費用預測值與其實際值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差異。審計收費并沒有因為會計師事務所受處罰而降低,卻反而出現了上升,這一結果顯然相悖于H1中市場對其他客戶市場反應的檢驗結果。這說明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收費隨信用水平下降而降低的市場懲罰作用沒有得到發揮。有學者在解釋這一現象時,認為是受處罰會計師事務所需要改進審計程序、增加審計證據而產生成本壓力的結果。然而,筆者認為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究竟是哪一種情況尚值得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思考。
五、研究結論與局限性
以上是筆者關于資本市場審計信用懲罰效應的實證研究。檢驗結果表明,假設H1成立,檢查公告公布后受到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其他客戶的市場價值出現較顯著下降且幅度在觀測窗口期內逐步強化,市場公告披露存在一定程度負面回應。而假設H2僅得到部分證實,其中在對假設H21的檢驗中發現,短期內受處罰事件對事務所客戶的流失存在影響,且影響程度因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與性質而異,但長期觀測的結果表明該事件對事務所客戶量變動幾乎沒有影響,故H21并未獲得長期數據的支持;假設H22不成立則說明事務所受處罰并沒有導致審計收費下降。可見,處罰公告并沒有對事務所未來收益產生實質性的不良后果,僅證實了我國資本市場“弱勢”獨立審計信用懲罰效應的存在性。
而我國資本市場獨立審計信用懲罰效應不明顯的原因,可能與我國監管信息透明度不高,各監管部門檢查公告雖然多但不及時,尚未形成合力,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人為性遺漏以及投資者對獨立審計失信行為缺乏敏感度等有關。對于獨立審計信用懲罰效應的改善不僅要賴于監管機構協調化、監督檢查常規化與制度化,還需要從公眾信用意識與監管手段的提升入手,而這正是獨立審計信用監管機制運行效率保障研究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此外,本文研究僅對我國資本市場獨立審計信用懲罰效應進行實證檢驗,而未針對獎勵效應展開實證分析。鑒于數據可獲得性方面的考慮,主要選取的是2003―2005年度經驗數據,盡管在觀測窗口上已將市場反應研究的觀察期延伸為[-10,+20],將事務所客戶量變化的觀測期拉長到2007年,而更精確的結論如H22的進一步驗證與分析不僅依賴于長時間窗口的數據樣本,更需要從時間序列的角度以1999―2008年《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公告》為切入點逐年研究其市場回應,描繪資本市場獨立審計信用懲罰效應整體動態演進的過程。這些既是本文研究局限性所在,也是筆者未來研究的拓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John K. Shank,Richard J. Murdock,Comparabil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porting Standards:Some Further Evidence[J].Accounting Review,1978,53(4):824-835.
[2] Ashton R.H.,Willingham J.J,Elliot R.K.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udit Dela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Autumn,1987.
[3] Michael Firth.Qualified Audit Reports:Their Impact on Investment Decisions[J].Accounting Review,1978,53(3):642-650.
[4] Ray Ball,R. G. Walker,G.P. Whittred,Audit Qualifications and Share Prices[J].Abacus,1979,(15):23.
[5] W Bremer, T Licata.Rollins.SEC Enforcement Activities:A Survey and Critical Perspective[J].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ccounting,1999,(6).
[6] E H Feroz, K Park,V S Pastena.The Financial and Market Effects of the SECs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nforcement Releas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1,(29).
[7] 張存彥,蔡春.我國政府檢查及公告對會計師事務所聲譽的影響研究[C].首屆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年會――中國第五屆實證會計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6.
[8] 張存彥,王淑珍,尉京紅.我國資本市場對審計師的自動懲罰功能初步研究――基于聲譽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7,(4):32-37.
關鍵詞:股票 市場 趨勢 交易系統
一、前言
股票市場的走勢主要分為上升、下降、震蕩三種方式,明確及確認市場所處的狀況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交易者選擇合理的位置進場、出場、加倉、減倉操作,同時配合有效的資金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市場風險。交易者可以通過三條線精確把握市場趨勢,這三條線的畫法闡述了道氏理論的內涵,有助于判斷市場走勢;其次理解了波浪理論浪形結構,專注于只做主升浪行情;最后幫助交易者揭示精準而又完整的買賣點。這套系統包含完整的進出場交易系統,必須承認所有的資本市場的買賣行為,都是“人”這個交易主體在進行交易,從而形成了市場的共性,所以這套交易系統無論是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等,顯示市場神奇的共性特征。
二、趨勢交易系統法則
趨勢交易系統主要是由趨勢線、攻擊線、防守線三條線構成,下面詳細的闡述其構造。
(一)趨勢線確定方向
行情上漲過程中,以最近的兩個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低點連線為上漲趨勢線,行情下跌過程中,以最近的兩個典型具有代表性高點連線為下跌趨勢線。市場行情總是在上漲與下跌之間進行交替演變,這就是價格的波動。當價格穿越趨勢線時為趨勢拐點也稱轉勢,可以把它叫做轉折點。轉勢之后股價如果突破攻擊線即為進場點,突破防守線時即為出場點,所以趨勢線也是持倉線。上漲趨勢過程中當轉勢發生后,股價沒有再創新高時就為有效轉勢,下跌趨勢過程中轉勢發生后,股價沒有再創新低為有效轉勢。轉勢后,股價最好不再破趨勢線,否則必須重新尋找轉勢點,重新畫趨勢線。畫線過程中,此原則必須要把握:趨勢總是在多空之間轉變,當一個趨勢走完了,出現拐點后必須重新畫另一個趨勢線,之前的線要全部去掉。時間周期可以根據自己的操作需要來確定,不影響行情的分析。
(二)攻擊線確定進場點
當股價突破趨勢線,進行有效轉勢后形成的第一個階段性高點的時候,可以在此設置一條水平線作為攻擊線,當股價再次穿越攻擊線時,此線的價位為進場點。尤其要注意的是價格在沒有突破攻擊線之前絕不可以提前進場。
(三)防守線確定離場點
以每一段行情發生時,股價自然會在圖像上形成高點或者低點,在此位置設立一條水平線即為防守線,隨著行情的發展不斷形成高點或低點時,防守線亦同時相應跟隨設置到下一個高點或者低點。防守線就是止損止盈點,當價格穿越該防守線時,此即為離場點。價格不突破防守線時堅定持有讓利潤奔跑。
三、趨勢交易系統輔助方法
沒有任何一種交易系統能夠適用所有的行情,或者絕對準確的判斷市場的變化,因此交易者可以借助一些方法來輔助判斷。
(一)指標使用
結合MA、MACD、KDJ等指標來進行判斷,將使操作的正確性和安全性大為提高,交易成功概率表現更佳。當然交易者在這些指標的使用中必須理解和把握MA的時間周期的設置,每一條均線所表達的市場含義。MACD 和KDJ指標中頂背離、低背離的判斷;超買區和超賣區的劃分;金叉、死叉的確認三個最終要的因素。
(二)歷史交易統計分析
交易者應該通過對自己的交易歷史做出一個統計數據或者報表, 進行成功失敗因素的分析及驗證,不斷進行總結來進一步完善系統。這就要求交易者應該養成做每一筆交易前,都應該制定一個相應的詳細交易計劃,以備將來進行查缺補漏。
(三)風險管理
有效降低風險系數,減少損失的根本途徑是科學的資金管理方法,因為在資本市場里,本金的安全是收益增長的前提和保障。當交易發生虧損的時候,只能說明交易者買賣點的位置不正確或者是不合理,為了防止虧損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那么單筆交易虧損的范圍應該控制在總資金的5%以內,單筆交易的最大虧損額的計算主要是通過攻擊線與防守線的距離來進行。
(四)紀律執行的重要性
在交易的過程中應該遵循“寧可錯過,不可做錯”。以趨勢為友,順勢而為;不猜測股價的頂部,不預測股價的底部,不進行主觀上的臆斷。順勢而為,不追求必勝的交易原則。
(五)心態管理與情緒控制
在股票交易中,最重要的三個層次就是技術、資金管理、心態控制。交易者無法預測未來,但是可以控制風險,同樣也可以控制情緒。交易就像生意,總是有盈有虧,不必在意一時的得失。市場永遠是對的,不要與市場作對,尊重及敬畏市場。善于學習,不斷總結自己的得失。只做好交易者擅長的模型或者圖像,利潤其實就是市場對你的獎勵。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不要夢想一夜暴富的賭徒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進行人性與品格培養,這樣才能進入更高的交易層次。
(六)成功交易的要素
一是交易者樹立正確的交易理念;二是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三是把控及完善交易系統;四是心態控制;五是人與系統的有機結合。
(七)交易系統存在的風險
在股票市場的零和游戲規則下,任何一套交易系統,如果太多的人知曉并在使用,那么就會降低它的有效性和靈敏度,這就像人人都知道商機還是商機嗎?因此很多機構的操盤手培訓都是在內部圈子進行,同時收取高昂的學費。
四、趨勢交易系統的市場理念
把握如下的概念將有助于理解股票市場趨勢交易系統的內涵:
一是風險:風險是指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的不利因素帶來的某種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理論上具有不確定性、不可預測、不可控等特點。但交易者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方法來降低風險系數從而規避風險或者減少損失。二是價格波動因素:供求關系是導致股價波動最本質的因素,交易者的心理預期會通過股價的市場表現來加速這種波動。三是交易的非理:大多數市場交易行為和大多數市場交易者都在非理性的前提下完成交易,所以才有了價格的劇烈波動。投資或者投機必須要有一套科學系統的方法,通過建立一套完善的交易系統,用理性原則來約束非理性的交易。四是歷史總在重演:人類的思維活動、行為習慣、人性特點在進行不斷的重復,而市場的交易主體是人,觀察人的交易行為就找到規律。五是預測未來:沒有人可以絕對準確預測股價的走勢,因為價格走勢永遠處于隨機和無序的波動,價格的變動方向和市場運動方向一樣存在三種可能性。本系統不做預測,只做監測,跟隨市場行情的變化而采取相應的策略。六是模型化交易:唯有建立標準化、統一化的交易模式,才能機械化交易,從而規避非理性化交易行為的產生。七是投資組合策略:投資組合不是簡單的分散投資來回避風險,只有將“跨市場組合、跨品種組合、跨周期組合”等組合方法有機結合與運用才是最佳的投資組合,才能做到真正有效降低風險系數,實現穩健增長的目標。八是系統的準確概率:無論哪種交易系統都必須建立在大量、客觀、真實的歷史交易數據條件下,通過統計、概率分析得出交易穩定贏利的依據。
五、結束語
投資或者投機的目的不是為了預測漲跌的能力,其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是為了實現“持續穩定盈利”。股票交易技術是指如何買入如何賣出,而不是賭明天的走勢或者猜測未來。索羅斯曾經說過:不在于你看對行情,而在于你看對時賺了多少!股票市場趨勢交易系統是一套應對策略而非預測工具。趨勢交易系統無法預測證券市場的走勢,趨勢交易系統只是幫助交易者,在實時變化的市場面前怎樣有效應對隨機和無序的價格波動所制定的一套交易策略,它告訴交易者如何進攻,如何防守,如何進場,如何出場,如何持倉,如何止損,如何止盈等等??偟恼f來,交易者建立一套交易系統,只要包涵有標準的進場點和出場點,又有科學理論依據,那就是一套完整的交易系統,在這過程中可以借助任何指標來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統。最后經過測試和數據分析,如果得出期望值為正的,那就是好的交易系統。
參考文獻:
[1]小羅伯特.普萊切特著.陳鑫 譯《艾略特波浪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58-59
官方頻頻發出推出國際板信號,似乎并不合投資者的胃口。尚福林周五發出消息,股市應聲而落,5月23日周一,上證指數開始下跌,并主導了這一小波上證指數的下跌。一直以來投資者和監管層似乎常常站在相反的方向看問題,這次對國際板的理解也不例外。國際板本身是一個利好概念,在股市卻表現出利空,在股市改革頻發的背景下,反差隱含了股市一些深層次矛盾。
誘發股市跳水
一向謹言慎行的尚福林加上“越來越近了”這樣的表態讓市場開始無限“遐想”。5月23日周一, A股市場上證指數下跌2.93%,除5月24日小幅反彈外,隨后3天,上證指數一直下挫。5月27日,上證指數已經由5月20日的2850點附近跌落到2709點,接近年內上證指數最低點1月25日的2677點。跌落底部后,大盤一直震蕩調整,截至6月8日,未上2750點。
國際板無疑是上證指數這輪下跌行情的導火索和主要原因。入股市17年,廈門某私募經理吳旭陽已經習慣了這種波動,他表示,中國股市就是政策市加賭場,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市場,而是政策。本次下跌是政策市的典型表現。
國際板是當前資本市場最熱的話題,所謂國際板主要是指在上交所上市的海外紅籌股和優質藍籌外企,因其上市企業的“境外”性質被劃分為“國際板”,目前關于國際板監管層透露的信息非常有限,如國際板具體推出時間,上市企業數量,發行定價,IPO規模和門檻等這些細則都不得而知,國際板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分流A股市場資金是個未知數,對A股市場帶來具體怎樣的走勢影響也無法判斷,國際板仍只是一個概念。
“但在A股,大跌有這個概念就行了。”嗅覺靈敏的炒客在下跌行情中依然圍繞國際板概念展開了炒作,國際板概念股這個名稱最近才大熱起來,意為外資參股或控股的上市公司。這個板塊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自5月下旬到6月8日,多輪股份、萬業企業等多支股票出現漲停,其中萬業企業兩次觸摸漲停板。國際板概念股之所以受捧源自其有可能轉板國際板,但這僅僅是一次瘋狂炒作的噱頭。不少被冠以相關概念的上市公司對這個帽子感到疑惑,如日前東睦股份董秘表示對股價上漲也感到意外,實際上國際板推出對公司并無影響,所謂轉板只是市場傳言。
從一層更深的含義講,投資者此次用腳投票折射出對監管層金融創新能力缺乏信心。近幾年,監管層相繼推出創業板、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等新板塊和新金融工具,并進行了新股發行改革,新舉措面世幾乎都對股市造成沖擊,主要原因是制度蜂擁出臺,管理卻不到位,中小散戶屢屢損失慘重。
創業板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200多家公司上市,“三高”發行,高管套現,現在板塊大跌在800點,眾多股民被套。去年4月股指期貨推出,一年多來大盤波動更加頻繁,參與的散戶幾個回合下來資金所剩無幾者并不少見。投資者已成驚弓之鳥,對監管層出臺政策十分敏感?!捌鋵嵵袊墓擅窈芸啵F在的A股上證指數與2007年年初水準相當,相較之下,GDP增長了多少呢?監管層應該認真地思考目前的市場環境和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哪里,為什么許多時候與初衷背道而馳。套用一句流行語,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沒有投資者的廣泛支持,很難想象以后資本市場的發展之路。”吳旭陽說。
博弈的產物
股市跳水或許引起高層關注,6月3日,中國政府網掛出《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關于2011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國際板用的措詞為“研究建立”,在非常講究公文用詞的中國,這個說法顯然不同于尚福林所講的“越來越近了”。
相信近期監管部門有實質性動作的可能性不大,下半年出臺相關征求意見稿幾乎成定局。統觀國際板之路,其推出可謂一波三折。日前主管上海金融工作的副市長屠光紹在電視節目中介紹,國際板需要具備經濟基礎、市場、會計、技術準備等4方面的條件。早在2008年,上交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就表示技術層面已無太大障礙,主要是監管層的決心。2009年以來,國際板曾被不斷預熱,幾次都呼之欲出,但始終未能正式面世。
近年一直難產的主要原因是各方利益博弈難以調和。近兩年股市跌蕩明顯,中央處于維穩心態,會謹慎推出國際板。上海在2009年被定位國際金融中心,當地政府非常愿意國際板盡早推出。由于國際板吸納相當一部分紅籌股回歸,香港方面曾反對國際板過早推出。在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博弈關系中,國際板還將證監會、上交所和深交所卷裹在內。2009年,證監會在深交所推出創業板,深交所先拔 一籌。因大公司上市資源日益稀少,上交所主板資金顯現分流隱憂,上交所由此加快國際板步伐,從新聞報道可以看出,2009年到2011年初,上海市政府官員和上交所官員明顯多次鼓吹國際板。證監會夾在中間,四面疏通。
也許正是證監會這一環打開了博弈結扣,今年國際板推出并非巧合。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表示:“目前推出國際板個人認為無任何意義,是一個人僅僅為了自己的小算盤而走的一步棋。”當前的經濟形勢并不是推出國際板的最好時機,目前中國經濟形勢正面臨硬著陸還是軟著陸的問題,貨幣政策不穩定,中小企業融資異常艱難,A股整體缺乏活力?!坝惺裁淳o迫性非要現在推出國際板?外企集體要求上A股了嗎?國際板是我們自己在折騰。”
鐘偉表示,推出國際板,上海地方政府、境內外投行和境外大企業受益,香港、內資企業和投資者受損?!皼Q策層繼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權證市場、中小板、創業板、股指期貨之后,現在又推出了國際板。給深交所創業板后,再給上交所國際板,能夠平衡兩路諸侯勢力??梢钥吹绞芤娣蕉寄軌驗槠涮峁┲С趾唾Y源,受損者為無力反抗的弱勢方?!?/p>
制度缺口
國際板被鐘偉稱作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提出的一個正確的事情。引入國際板本身有利于發展股市和提升國家金融戰略,特別是給投資者帶來不同的投資理念和文化。但國際板被多數投資者拒絕,投資者反對的不是國際板,而是擔心國際板仍屬于A股,大部分制度與其他板塊保持一致,在A股高估值、投機性強和人民幣升值的多重影響下,國際板在國內被異化,步創業板的后塵。
創業板是前車之鑒,國際板是否會出現“三高”問題,國際板IPO規則如何制定是個關鍵問題。目前新股發行在國內走市場化路線,國際板IPO是否會市場化呢?如果走市場化的路線,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海外公司會將升值預期計算在內,股價會偏高,再加上國際板和海外藍籌的概念,股票很有可能供不應求,股價飛天。如果不走市場化路線,盡管這一做法與A股市場化路線相背,但政府仍有實施的可能,靠行政手段控制一級市場發行價,讓上市企業參照其在其他國家上市的估值水準,股價自然不會高,但在二級市場,由于A股市場估值偏高,股價極有可能被瘋炒。
公司二次融資必將參考二級市場價格,公司股東有可能在海外以低估值回購股份,在國際板以高價出售,實現無風險套利。這一點鐘偉表示深深的擔憂?!翱煽诳蓸飞鲜羞@么多年能缺錢嗎?卻要來中國募集不多的資金,明顯是要更多的利潤。”
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對于國際板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如何監管,之前上交所有官員稱其主要募集的資金要用在國內,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對此頗為不解,企業有自由使用資金的權利,如果一個全球公司在國內募集的資金調去國外,相關部門能夠阻止?這種景象難以想象。
國內股市問題未打掃干凈之前引入國際板,可能會影響其板塊環境,李大霄表示:“目前股市發行制度、退市制度、保薦制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所以股市,壞孩子如魚得水,好孩子卻坐冷板凳,就怕這種不正之風傳染給新板。” 如果沒有合理恰當的管理措施,這種情況很可能出現,就如一些外企來到中國入鄉隨俗,做起行賄的勾當一樣。
拋開A股制度不足,鐘偉認為目前國際板的設計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作用非常有限。比如首批上市企業為可口可樂、聯合利華等外企,此類以日化飲料為主業的公司國際板上市對中國經濟轉型無任何實質意義,“多買一瓶可樂,一袋洗衣粉對經濟實質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呢?國內企業也能夠做這些事情”。而且這些大公司,早已過了快速增長的階段,增長空間有限。投資者要分享到較高紅利,除非這些企業拿著中國股民的錢,擴大中國市場,實際上是中國人在吃自己的紅利。這些企業多以中國內地為目標市場,外企則靠募集的資金占領中國市場,如匯豐銀行在國內網點不下百個,反觀中國銀行或者中國工商銀行在美國開一家分行要申請10多年,這種反差讓人吃驚。
“這種設計是有偏差的,上市對象應該變為科技制造類企業,比如西門子、波音等,這些企業能夠為中國經濟轉型帶來技術和創新,而且合資、在華經營時間長應優先。此外,不能將國內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拱手讓與他人,應該將此作為一個籌碼與外企交換,獲取更大的回報等。從這些方面看,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目前國際板的推出無任何意義,只給個人提供了跳板?!?/p>
人民幣國際化
由于引入境外企業和投資者,國際板與人民幣國際化息息相關。目前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未放開,按照現有的架構,國際板是一個封閉的在岸市場,但國際板將對人民幣國際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ensen和Peter O. Christensen創建的一種理論研究方法體系:通過闡述一組抽象的概念,使用大量通俗例子做支撐,旨在辨別“做會計”的實質原因,提出了“會計是使用估價語言和代數式來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的結論。他們倡導的這種研究方法稱為“分析式研究”,與實證研究一起成為當代會計研究的兩大主流。CPA審計報告由規范的標準化專業語言和基本概念組成,經由“公司財務報告供應鏈”傳導到資本市場,理應具有豐富的“信息含量”,投資者對不同類型審計意見的市場反應不同。現實悖論是:使用者和投資者決策往往不依賴于審計意見,股票價格變動趨勢與審計意見不一致甚至無關?!癈PA審計報告是否具有足夠的信息含量,借鑒“分析式研究”方法解析其中蘊含的信息含量,厘清其邏輯結構關系,甄別其形成機理”就成為理論界和實踐中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
一、國內外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Shank,Murdock和Dillard(1977)、Finnerty和Oliver(1981)研究發現,收到保留意見的公司在審計報告披露后其系統風險的平均值和方差有了明顯增加,說明投資者在保留意見被披露后提高了對公司系統風險的評估,市場對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做出了負面反應。Michael Firth(1978)測試了英國“保留意見”的信息含量,發現投資者能對因不同原因出具的保留意見做出不同的市場反應。Chow和Rice(1982)也測試了保留意見與非正常收益率之間的關系,發現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上市公司具有顯著的負面市場反應。Elliot(1982)研究了1973~1978年間美國145家上市公司收到保留意見后的市場反應后發現,市場早在保留意見公布45周之前就對其做出了顯著的負面反應。Dodd等(1984)選擇了1973~1980年間首次收到保留意見的美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在審計報告公布前后5天存在著細小的負的累計非正常收益率且不顯著,在公布前6個月的時間內,累計非正常收益率達到-8.9%且顯著,并在不同的樣本組中均存在著這樣的負反應。
LaSalle和Anandarajan(1997)研究了銀行信貸經理在信貸決策中對因訴訟和持續經營原因出具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反應,發現信貸經理在面對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時減少了貸款意愿,調低了該客戶還款能力的評價、調低了該客戶改善盈利能力的評價、調高了可能貸款的邊際利率。Dopuch(1986)、Loudder(1992)、Frost(1994)、Chen(2000)等研究得出了類似結論:審計意見具有決策有用性,審計報告具有信息含量,審計具有傳遞客戶特征的信息功能,市場對審計報告意見反映顯著。
在審計報告形成機理研究方面,以畢馬威Business Measureme
nt Process(BMP)、安永Business Environment Analysis Template(BEAT)、普華永道PwC Mehtodology、德勤“AS/2”等“四大”(Big 4)為代表,提出了基本原理大致相同的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倡導以風險全面識別、評估和控制為導向,綜合考慮重要性、獨立性、職業謹慎、審計抽樣程序、審計證據等基本概念因素(本研究稱“信息含量因子”)后出具CPA認為恰當的審計意見。西方經典審計教科書如Auditing:Assurance & Risk(W. Robert Knechel)、Audting:AnIntegrat
ed Apporoach(Arens & Loebbecke)、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A Systematic Approach(William F. Messier,Jr.)、Auditing:Concepts for a Changing Environment(Larry E. Rittenberg & Bradley J. Schwieger)、Miller Auditing Procedures(G. Georgiades)、Student’s Manual of Auditing(Diane Walters & John Dunn)在論述CPA審計報告形成方面,重在單項、分章節論述“信息含量因子”的含義及其應用,內容分散,忽視了其內在的邏輯聯系,沒有歸納出如何依賴這些“信息含量因子”形成審計報告的路徑。
(二)國內研究現狀 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1997年度的審計意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考察年報公布日前后的市場反應,力圖從實證角度對審計意見的信息含量做出分析,發現“標準無保留意見”與“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公司在年報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場表現,審計意見對投資者的決策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不同類型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會引起不同的市場反應,但投資者并未對其進行嚴格區分,“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公司在年報公布前后的反常表現以及被連續出具的“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在年報公布日仍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說明我國的證券市場遠非“半強式有效市場”。
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2001)利用1999年和2000年34家出現事務所變更的上市公司組成研究樣本,同時隨機從深滬兩市上市公司中抽取34家公司組成一個控制樣本組,應用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研究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和會計師事務所變更之間的關系。發現會計師事務所變更與前一年度的“不清潔”審計意見變量成正相關關系,注冊會計師出具的“不清潔”審計意見本身是導致我國資本市場中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基本原因。李爽、吳溪(2001)利用1997~1999年中國證券市場審計師變更的數據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在研究期間內發生了審計意見嚴重程度減輕的審計師變更,審計師規模更可能發生由大到小的變更。耿建新、楊鶴(2001)發現,被出具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比未被出具過的更易變更會計事務所,變更后,其審計報告中標準無保留意見顯著地多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
宛燕如、高文進(2009)曾對審計意見形成過程進行歸納后描繪了流程圖,但是不夠明晰具體。我國CPA全國統一考試教材《審計》、《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06)借鑒了西方風險導向審計的框架結構,對審計報告的形成機理闡釋也比較寬泛。
國內外研究結論形成鮮明對比:國外CPA審計報告傳導到資本市場,具有重要的“信息含量”,對投資決策有重大影響;而我國CPA審計報告傳導到資本市場,反應不強烈。筆者認為:西方CPA職業界面臨著巨大的職業風險(如安達信案例)和嚴厲的監管措施(如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不得不注重操守,職業謹慎非常強,審慎執業。我國具有特殊的人文社會關系國情,CPA個人素質和職業操守都遠非可比,于是上市公司依靠更換事務所達到“購買審計意見”目的,CPA也為應付審計市場的激烈無序競爭,迎合委托方提供虛假或“刻意修飾”后的審計報告,雙方互相默契配合,“信息含量不高”在所難免。另外,由于我國投資者大多數非專業人員,自我保護和風險意識差,法律不完備和政府監管不嚴厲,也在另一方面縱容了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低”這一現實。
本文采用采用“分析式研究”方法,結合分析CPA審計報告所包含的基本審計概念體系及其邏輯聯系,揭示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原理,描繪CPA審計報告形成機理的路徑圖,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改進建議,在理論上開拓了一片研究新領域;實踐中有助于CPA審慎撰寫審計報告,便于監管者和投資者直接對照,對利益相關者正確理解審計報告的豐富內涵,政府加強監管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基于“信息含量觀”的CPA審計報告傳導及其形成機理
(一)主要內容 基于“信息含量觀”的CPA審計報告傳導及其形成機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1)以我國CPA執業準則體系和證券市場的建立發展過程為線索,按照“1992年證券市場建立前”、“1992-1996年獨立審計準則實施前”、“1996-2003年審計報告準則修訂前”、“2003-2006年新CPA執業準則前”、“2007年實施新CPA執業準則后”等5個分時段收集CPA的審計報告,進行歸類統計,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含量因子”演進歷程,解析其相互內在邏輯聯系等重要信息分布;(2)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不同意見類型審計報告,以“信息含量因子”作為研究的假設變量,以市場反應指標(如投資收益率)為因變量,構建關系模型,實證分析各“信息含量因子”對股票價格變化和投資決策者的影響;(3)歸納并描繪CPA審計報告形成機理路徑圖:以風險導向為總攬和指向,獨立性為靈魂和首要要求,職業謹慎和重要性判斷貫穿審計過程,經過“全面識別評估并控制風險――執行抽樣審計程序――判斷審計證據充足性――最終風險衡量”過程,形成不同的審計意見類型并出具審計報告。
(二)基本思路 在選擇一定數量、范圍的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和我國滬深兩地證券交易所進行問卷調查、實地調研基礎上,搜集CPA審計報告,采用分析式研究和實證研究兩條路線并行。先分析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描繪其形成機理路徑圖,再以審計報告信息含量因子作為假設變量引入構建模型,通過Eviews軟件分析各因子對股價和投資者決策影響,得出審計報告信息含量狀態的結論。最后,結合審計報告的形成機理路徑圖和實證分析結論,提出改進我國CPA審計報告的建設性意見。如圖1所示。
(三)方法與重點 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1)問卷調查、實地調研;(2)分析式研究,提出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觀”體系;(3)實證研究,檢驗CPA審計報告信息含量對股價和投資者決策的影響效應。研究重點:以通俗案例和基本概念闡釋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因子”內在邏輯聯系、繪制審計報告的形成機理路徑圖。
三、結論
(一)基本觀點 一是我國CPA審計報告的“信息含量”不足,對股價影響、利益相關需求者決策價值不大;二是可理解性和明晰性是CPA審計報告的特點和首要要求;三是CPA可以在漠視風險前提下出具任何意見的審計報告。同時,由于調研工作量大,獲取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和會計師事務所的一手信息并進行歸納。
(二)相關建議 首先,可以相應引入“分析式研究方法”構建CPA審計報告“信息含量觀”的理論體系;其次,繪制CPA審計報告形成機理路徑圖,具體可參考圖2所示 ;最后,在CPA審計報告改進方面,可適當增加重要性(特別是數量方面)的信息含量。
[本文系湖北省荊門市審計局科研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2]陳漢文:《審計理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版。
[3]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論研究與實務發展》,《會計研究》2004年第4期。
[4]Ross L. Watts & Jerold L. Zimmerman: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Prentice Hall,Pearson Education,Inc,1986.
[5]John A. Christensen & Joel S. Demski:Accounting Theory:An Information Content Perspective,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
[6]Christensen P. & G. Feltham: Economics of Accounting: VolumeⅠ(Information in Markets) ?2002 and Ⅱ(Performance Evaluation)2005,Kluwer Inc.
“冬炒煤,夏炒電”并不是股市金科玉律,這只是市場上的板塊輪動。
根據美國總統選舉年周期規律,大選周期第三年美股相對表現較優。與美國市場關聯的其他投資市場也可能受益上漲。
世界杯這事對投資者的情緒和注意力多少有些影響,但這個期間市場未必因此而清淡,畢竟啤酒、可樂還有電視轉播相關的股票會很火熱。
因為交易結算機制不同,在國內股指期貨交割日還真的不用那么擔心股指會受挫下跌。
連續七年,大盤的“1月效應”全部應驗。
可能正是因為證券市場的起伏不定,人們才更想去發掘或總結出一些抓得住的、可預知的“規律”和“邏輯”來強化自己的判斷根據。的確,股市上流傳著很多所謂的規律與魔咒,你信還是不信?
根據哈特定律:規律一旦被發現,經歷一定時期的運用后就變為無效。也就是說,當一個規律被多數人熟知并應用,這個“規律”也就失效了。一個已知的簡單道理是:股市中不存在人人可使用且必勝的方法。
雖然已經不再試圖去復制一種所謂成功投資的訣竅,但市場上流傳的這些有趣規律的論調還是忍不住讓我們心動一下,至少好奇一下它們的來龍去脈或基本邏輯。就算不完全遵從,也該聽聽故事,以免遇見它的時候不知所措、不辨真偽。
我們這期梳理了幾個比較有趣的“規律”,它們大多有歷史統計根據或重要事件誘發,在準確率上的表現也不錯,下面就來一探究竟。
股市也有“天氣預報”?
有個市場上流傳很廣的“股市四季歌”,內容大概是說投資目標板塊有個大致可循的規律,被編成朗朗上口的打油詩:冬炒煤來夏炒電,五一十一旅游見;逢年過節有煙酒,兩會環保新能源;航空造紙人民幣,通脹保值就買地;戰爭黃金和軍工,加息銀行最受益;地震災害炒水泥,工程機械亦可取;市場商品熱追捧,上下游廠尋蹤跡;年報季報細分析,其中自有顏如玉;國際股市能提氣,政策風向細辨析。
類型:依據經濟運行特性,歸納市場熱點題材規律
可靠指數:
不得不說,這首詩對股市板塊和題材輪動規律的總結看起來還真有那么些道理,不僅提及了煤炭、電力、旅游、釀酒、航空、房地產、黃金、軍工、銀行、水泥、機械制造等板塊特性,還提醒投資者要注意發掘細分龍頭、關注年報行情與政策動向等。
背后邏輯:這是基于實體經濟潛在的熱點刺激,比如黃金周期間旅游產業收益會增加、節日效應帶動酒飲料消費等。在這類實體經濟發展預期的刺激下,一般資本市場相應行業板塊也會有所表現。
但仔細分析就要注意:其一,這些規律中涉及到的炒作主線,主要是一些短期的刺激因素,影響有強有弱,對整個板塊的刺激強度也不同。比如去年“千年極寒”的說法也并未帶來煤炭板塊的行情。其二,時節不見得是影響板塊的關鍵因素。比如,煤炭電力的季節需求因素年年發生,對股價的影響就會淡化。其三,資本市場表現不一定與實體經濟同步,往往是超前兌現,甚至利好出盡變利空,適得其反。
實際是這樣:如果在對應事件發生當月買入相應板塊,在月末賣出,不管從行業絕對表現還是從行業與大盤的相對表現來看,“炒股四季歌”中所提到的投資策略并不一定能幫助投資者獲得超額收益。
若有效基本是直接刺激,則上漲概率偏大。比如在最近三年內,發改委共計10次上調油價,9個調價月份內買入煤炭石油板塊,均可獲得正收益;而在近三年包括春節和中秋節在內的6個月里,有5個月釀酒食品板塊出現上漲。然而,更多是漲跌互現。國信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員楊高宇博士對此做過統計,供你參考。
投資建議:券商分析師大多表示,相關事件對相應板塊構成利好,根本原因在于投資者對某些政策或突發事件能提升性質相似板塊業績的預期。當這種預期越強烈、實現的可能性才越大。加之,板塊漲跌除受周期性因素影響外,還受到國家政策、資金面和行業因素的影響。對于個股投資者,還是需從公司業績、成長性等多方面考慮,切忌跟風操作。
總統選舉年周期
說到市場大周期,針對美股市場,有人總結出總統選舉周期(Presidential election cycle),含義簡言之,美國總統選舉每四年一次,而股市會在總統上任后的四年任期內傾向不同的表現特性,往往在任期第三年股市收益率普遍較高。
類型:立足于選舉政治的特性,總結出經濟周期
可靠指數:
總統大選當年10月1日至翌年9月底界定為周期第一年,以奧巴馬于2008年11月當選總統為例,2008年10月1日至2009年9月30日便界定為周期第一年;而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的9月底為選舉周期第二年;以此類推。根據歷年美股數據,美國股市較為矚目及投機值博率較高的是周期的第三年,因為美股有最為突出的升幅。于是,就有人判斷在周期第三年買入美股的勝算甚高,能有較高的回報率。
背后邏輯:大致是股票價格會在新總統當選后下跌,因為新總統上臺后將采取一些不受歡迎的方法來克服經濟問題;但隨著任期尾聲的到來和下一個選舉期的臨近,經濟一般會有強勁表現,所以在周期的第三年股市表現也很突出。至少在理論的層面,這種周期規律的總結是站得住腳的:總統為了謀求連任,或是讓自己的接班人入主白宮,會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其中包括對經濟進行一定程度的提振,以確保后者在大選之日能一派繁榮。從選舉政治的理論上說,選民在投票時也是參考當下的經濟環境滿意度。所以到了總統任期第三年,聯邦儲備委員會多數會配合總統準備下屆大選,制造一些升平氣氛,例如增加貨幣供應刺激就業市場等。這些措施會間接或直接利好股市。
實際是這樣:準確率高達95%,符合統計學規律的要求。
由數據統計可知,道瓊斯工業指數1896年創建至今,總統任期的四年中,指數的年平均回報率分別是6.0%、4.7%、12.5%和7.6%。1940年至今,這四個數字分別是4.5%、5.6%、16.5%和3.7%。道指創建至今的年平均回報率為7.7%,而1940年至今為7.5%,任期第三年的回報率顯然都高于平均值。過去近九十年的數據也顯示,標普500指數和道指僅于周期第三年出現過一次和兩次的下跌(最近一次是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統計表明恒生指數、MSCI環球指數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確實在美國選舉周期第三年有相對較高的平均回報。
投資建議:值得留意的是,這里的分析是基于過去的歷史表現推算出來的。歷史能否簡單重演誰也無法保證。恒太證券的一名分析師指出,這個規律本質上還是在說宏觀經濟形勢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經濟刺激的深度和廣度,具體實施效果也要看當時的經濟大環境。所以就算不到選舉的第三年,比如2010年9月之前屬于周期的第二年,在奧巴馬經濟復蘇計劃的帶動下,美股依然有不錯的表現,在第三年雖然一路走高,但是美債危機爆發后還是應聲回落。理清本質你可能就不會因為這個理論而盲目行動了。
一遇世界杯,市場就“悲情”?
類似的事件刺激規律,還關乎廣大球迷的重要盛典―世界杯。足球和股市,原本兩樣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卻糾葛出一個“世界杯魔咒”?!笆澜绫е洹敝傅氖鞘澜绫陂g股市會出現的下跌走勢。雖然說世界杯與股市并無利害沖突,但這一“規律”常在股市出現卻是客觀事實。
類型:重大國際性體育賽事,影響投資情緒
可靠指數:
歷史表現:統計顯示,在過去14屆世界杯舉辦的月份,僅有3次全球股市上漲,下跌概率為78.57%。在中國股市歷史上,世界杯期間股市低迷同樣是大概率事件。拿過去的4屆世界杯來說,滬深股市基本都出現了下跌:1994年世界杯期間,上證指數從527點跌至413點,跌幅達21.63%;1998年世界杯前后,上證指數從1422點跌至1360點,跌幅為4.36%;2002年世界杯期間,上證指數自1515點下跌到1455點;2006年是股市的牛年,但因為世界杯的到來,股指一度回調,從1695點下跌到1512點,上演了四年來的單日最大跌幅;2010年在6月11日至7月12日的1個月時間里,全球股市多數走軟,主要股指跌幅不一,上證指數也下滑了近80個點位,并且還有單日4.27%的跌幅。
可靠邏輯:賽事越精彩,股市越低迷?對此的唯一解釋可能還真在于足球的魅力。世界杯吸引了球迷投資者的注意力,甚至基金期貨經理們也可能來個“6月休假”,放下手中報告,眼神也不在蠟燭K線中而是跟隨綠茵賽場的kick in去了。
實際是這樣:宏源證券的一名分析師表示,將股市走勢與世界杯結合在一起未免過于牽強,就股市來說,決定其走勢的還是市場基本面本身。有的時候可能問題出在前面的總統周期里―世界杯總是在四年周期里的低潮。如果有這個“世界悲情”,你還可以說奧運周期,歐洲杯周期―這可是都能帶來規律的。不過,他也表示,2010年4月中旬以來股市連續下跌,投資者虧損嚴重,市場人氣渙散。因此也不排除世界杯會轉移大部分股民的精力和興趣,造成市場交投清淡。
投資建議:雖然市場情緒的力量不可低估,但所謂魔咒的影響只是短期的,最終影響資本市場的還是宏觀經濟、國家政策、供需狀況這些基本面層次上的東西。世界杯對資本市場來說只是個階段性的小花絮,并不具備實質性的影響。換個角度想,國際性大事件當然會帶來其他效應。比如就有“世界杯概念股”,大概分三類,一類是食品飲料板塊,比如啤酒、可樂;第二類是和賽事轉播有關的股票,包括家電類、傳媒類股票;第三類是體育類股票。所以,在狂熱的時候也要盡力冷靜一點,不要忽略閃光的細節。
“交割日魔咒”來不來?
所謂“交割日魔咒”,是指在股指期貨結算日當天,期貨和現貨的成交量和波動率都會顯著增加,兩個市場收斂效應下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現貨市場出現大幅下跌。
類型:產品交易機制導致投機市場表現
可靠指數:壓根不可靠!
股指期貨自2010年4月正式上市交易以來,也變成一件每月要面對的事情。你可能對新聞上股指交割日魔咒兌現或者未現的字眼很惶恐。其實,弄懂其中原委就不必過于憂心。
其產生原因是,股指期貨采用現金交割,套利交易、移倉交易都會在同一天發生,造成現貨市場波動。從各國和各地區股指期貨歷史上看,海外市場這種交割日效應明顯。中國股指期貨交割日是每個月的第三個周五,遇節假日順延,也始終伴隨著對每份合約交割日股指下跌的擔憂之聲。
背后邏輯:宏源期貨的一位分析師介紹,如果期貨到期日現貨市場出現大跌,往往有兩個原因。一是資金通過打壓或拉抬現貨指數以擴大期貨頭寸盈利,二是套利資金獲利了結,賣出現貨,平倉期貨。但前者要求有大量持倉,后者要求有大量套利資金。海外市場到期日效應明顯,因為它們是用現貨收盤前20分鐘價格平均出來的結算價。例如美國推出股指期貨之初,其合約到期日設在每個季度的最后交易日,這與美國股票投資機構進行季度業績結算的日子相重疊,本身就是一個成交比較異常的交易日。更重要的是,美國股指期貨的到期交割結算價為現貨市場特定時點的指數價位,期貨持倉者為了使自己的頭寸處于有利位置而對股票指數進行刻意干預和操縱。這樣的交易機制下,一個時點的股票指數當然就容易被影響。
實際是這樣:中金所規定的股指期貨交割結算價是現貨市場最后2個小時所有指數點的算術平均價,要去影響這個平均數難度是非常高的,因此利用交割日波動操縱市場的可能性不大。而國際市場上隨著股指期貨的不斷發展,交割制度逐漸完善,價格結算價由特殊時點上的股票指數轉變為一段時間內的股指平均值,因主動干預引起的股市波動逐漸減少。
投資建議:投資者對國內的交割日效應真的不必太憂心。
統計規律:1月效應
1月效應是從統計學角度分析股市走勢的一種慣?,F象,指1月份的回報率往往是“正數”,而且會比其他月份為高。由于年終報表效應、過節效應的累積,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國的股市上,1月效應十分顯著。由于中國傳統春節都是在偏后的1至2月,我國股市并不存在明顯的超額收益。但這個規律進而演變成,大盤1月漲,則全年漲;1月跌,則全年跌。
類型:純屬統計慣常結果
可靠指數:
歷史統計:1月行情與全年行情的同向概率高達80.95%!
梳理歷史走勢情況,中國股市1991年至2011年間,1月實現上漲的11個年度中,有9次全年指數也為上漲;而1月下跌的10個年度中,有8次全年指數也下跌。而自2005年至2011年的七年間,大盤的“1月效應”全部應驗(見下圖)。2012年1月是上漲收紅。
背后邏輯:雖然一定意義上“春節紅包”行情有一定的帶動作用,但根本無法主導一年的走勢與振幅,同樣連歷史數據也證明,1月的漲跌幅不能決定全年的漲幅或者跌幅大小。這種純屬對過去歷史數據的統計,無法預測未來。
中國改革和中國智庫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中國智庫在支撐著中國的改革,反過來中國智庫也在支撐著中國的發展?,F在我們對智庫的定義比較亂,因為智庫準確的含義我想是很難下的?,F存大學研究中心,僅政法大學就有150多家,如果我們僅僅從“智”和“庫”的概念來說,可能每個研究中心都是智庫,若要放大到整個社會當中,智庫就非常多。但如果把這些智庫和中國的改革結合起來,就會感覺中國的高端智庫非常非常的少,中國的改革實際具有獨特性,全世界目前改革這么復雜的,這么強調中國特色的,不太強調普世價值的可能也就只有中國。
中國改革具有宏觀性,原來我們既有的改革喜歡講經濟改革,但現在的改革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的領域,在其他學科領域都在慢慢展開,我們也需要在其他領域更大步伐的改革。
中國改革具有復雜性,今天中國的改革這么復雜,如果沒有高端的智庫支撐,那么這樣的改革是非常有問題的。我記得前兒天我們中國社科院出了一個報告,1/3的微博是謠言,第二天馬上就換了。前幾個星期股市一天之間發生很大的震蕩,中國不管在什么市場,在一線市場、資本市場都越來越復雜,如果沒有高端智庫支撐的話,那我們的改革會出問題。
中國改革現存具有危機性,北京的學界討論最多的間
題是危機和改革在賽跑,改革和革命在賽跑,到底誰跑贏
誰?如果沒有高端的智庫能不能跑贏危機是我們現在非常大的一個問題。中國現在特別迫切地需要高端智庫。
如何形成高端幫席?
高端的智庫當然要有高端的思想,但很重要的一點,我們需要形成高端智庫的政策法律和體制環境,有四個方而:
第一,需要非常的政策法律環境。
現在很多法律是不是對高端智庫的形成有很多約束問題,包括憲法,意見市場的形式是不是有一個可以操作的機制。包括社團法,社團法其實對高端法人地位的形成還是有很多限制性的規定,雖然在目前很多法律和政策上應該說對于中國高端智庫的出現還是有很多障礙的。
第二,要形成多元的政策利益集團。
如果有高端智庫出現的話,沒有一個多元利益訴求集團,這樣的高端智庫是形成不了的。
第三,形成高端智庫公共政策決策環境。
決策機制更加民豐,更加公開,更加透明,政府是責任政府,是法制政府。政府要購買智庫的產品,你做出的決策如果影響到民生和公共產品的分享,那你是要承擔責任的。所以,高端智庫的形成要有競爭性的市場,而且這個競爭性的市場是和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民主決策過程,以及競爭市場價高者的競爭環境相關。
第四,形成高端智庫的社會壞境。
包括大的企業更愿意來投入支持高端智庫的出現以及整個社會環境能夠有更多對于高端智庫意見市場和產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