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加強土地管理,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重要意義
加強土地管理,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保障發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徑,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嚴格土地管理的重要環節,是緩解我國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結果。
1.1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保護耕地
耕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證,保護耕地對于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2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節省投資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可以減少土地投入,提高用地布局和人口分布集聚程度。城鎮建設應盡量集中布局,集約利用土地,以減少道路、管線等基礎設施投資和運行費用,為城鎮居民提供更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提高城鎮建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3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加強土地管理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助于土地管理部門充分了解土地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不同功能區土地利用布局和利用強度,了解某一具體地塊開發利用潛力,從而科學地制定土地利用指導方針和對策,合理布局用地,制定最佳開發方案,發揮土地利用最大效益。
1.4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有利于土地市場發展
隨著經濟建設發展,人們對土地利用要求也越來越高。土地資源優化配置,使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土地優化配置原則,能有效抑制因盲目性、隨意性而造成行為失當,促進土地市場健康發展。
2.我國土地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國地大物博,但人均耕地只有1.39畝,僅為世界人均耕地的1/3。我國雖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建設占用耕地現象時有發生,耕地總量在逐漸減少,用地形勢不容樂觀。主要問題如下:
1)土地利用十分粗放,節約集約利用率低,長期以來的粗放用地,各地均存在濫占濫用土地現象,沒有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
2)用地結構不合理濫用土地現象嚴重隨著經濟的發展,用地規模逐漸擴大,有些地區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公路、廣場、綠化用地、空閑村、空心村、閑置住宅、閑散地塊大量存在;
3)違法違規現象大量存在破壞耕地、圈占集體土地炒預期、非法出租、轉讓土地等違法違規現象時有發生。一些地方盲目招商引資,為了使項目盡快“落地”,采取“以租代征”、超占面積、未批先建、未批先用等違法手段。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4)監管機制不健全,執法監察不到位有些地方節約集約用地責任意識淡薄,沒有建立監管機制、動態巡查機制,建設用地批前、批中、批后動態巡查不及時,對各種違法違規用地執法監察不到位,影響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實際效果;
5)后備資源、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空間不足由于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一些耕地、林地、草地、山地等資源均被利用,后備資源潛力明顯不足,有些土地開發復墾整理無法實現。
3.我國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措施
1)科學規劃用地,從源頭嚴格把關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嚴格確定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標,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地,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占用農用地,大力提倡節約集約用地水平。不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產業政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建設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實際狀況的用地項目一律不批,從源頭制止浪費土地現象;
2)要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定期開展存量建設用地資源普查,制定鼓勵盤活存量土地的政策措施。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提高土地利用強度、投資強度、土地容積率,努力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
3)要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規范土地市場運行通過土地收購儲備,使政府能夠實現調控土地市場、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目標,依法取得土地,進行前期開發、儲備以備供應土地,真正實現土地招牌掛出讓;
4)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持節約挖潛并重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占用耕地,要“占多少,墾多少”,占補平衡。通過大力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和復墾、盤活存量土地來增加土地,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來增加土地的產出效益,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持節約挖潛并重;
5)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意識,建立促進集約節約用地激勵約束機制。政府部門可以運用價格機制調控土地,通過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等各種稅收,增強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抑制機關企事業單位、個人占用土地行為,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這間接要求用地者增加投資強度、提高建筑容積率、加大對地下空間和建筑立體空間開發,高效利用土地。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和嚴格保護耕地的意識;
6)加強監督檢查,動態巡查,建立節約集約用地責任。機制執法監察工作要遵循“預防為主,事前防范與事后查處相結合”的方針,加強日常動態巡查,建立節約集約用地責任機制,批前、批中、批后要全面跟蹤監督檢查,實施全程監管,杜絕少批多占、未批先建、濫占濫用土地現象的發生,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使新開工項目基本不再出現閑置現象。
我們要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宣傳,切實保護耕地,加強土地管理,大力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土地利用新途徑,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關鍵詞:節約用地 集約用地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1(a)-0238-02
“耕地減少、投資房地產、拆遷”這些詞匯在當代中國成了熱詞,種種詞匯都指向“土地”。從中可以看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在逐漸的減少,如何保障我國的土地資源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得到優化利用,成了當今社會討論的重點。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帶動市場經濟的發展下,節約集約用地隨之興起,是當代中國進行的一個重要成果,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有著重要關聯。因此,要把優化土地資源與高度的經濟化結合起來,充分的利用現有的土地來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莫讓土地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2012年6月25日是第22個全國土地日,其宣傳主題是“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其中的口號“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落實節約優先戰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我們可以看出集約節約土地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
1 節約集約用地的基本內容
1.1 節約集約用地的概念
其含義指的就是采取措施更充分有效的使用土地,用最小的土地成本,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多方面的需要。
1.2 節約集約用地的內涵
1.2.1 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因
第一,節約集約用地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它能幫助建立節約型的社會,能夠運用最小的土地資源,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且能夠促進環境保護,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第二,我國的國情決定了要節約集約用地,因為土地供求矛盾劇烈:土地資源逐漸減少但是需求卻日益增長。第三,我國存在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模式,浪費現象嚴重危害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1.2.2 節約集約用地的方式
第一,遵守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第二,國家要嚴格用土審批制度,對土地的總量進行宏觀控制,引導地方節約用地,由傳統的粗放型用地轉化為節約用地模式。第三,對各項建設用地實行嚴格控制制度,保護耕地不能減少,防止土地大面積消耗。第四,提升人民對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識,尤其是土地有關部門要做好決策部署工作,認識到土地節約集約的重要性,從實際行動中落實各項節約集約措施。
1.2.3 節約集約用地的具體內容
文章所稱節約集約用地,是兩方面的結合,即節約用地和集約用地。兩者方式是有些差別的,節約注重用地結果,集約注重用地的方式。
土地節約的主要手段既然是土地集約,那么集約方式就得引起足夠重視。土地集約可以分為資金集約型、勞動集約型和技術集約型。土地集約方式并不是在各個地方統一適用的,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尋找最佳的集約方式,使得當地的土地資源與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共同提升。現在我國社會面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鎮化的住宅、工業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都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普遍出現的現象是占用大量耕地,導致耕地迅速減少。不光是耕地需要集約,我國的森林、草地、河流等用地也是需要規劃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集約用地的全面貫徹。而且還要注意,土地集約利用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它會隨著不同的地理環境而有不同的要求,也會根據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現在農村出現“有房子但不居住”的狀況,就導致了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因此,必須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實況,來采取不同的節約集約方式,使得每種方式都能最大程度的發揮節約集約作用。
2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我國經濟正逐步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發展,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必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實質是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它依賴生產要素的質量和效率以及他們之間的優化重新組合,來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設備原材料的投入產出量,以此來實現經濟增長。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擴張生產要素,增加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生產的效率和效益,不僅能夠降低投入還能增加產出。相比如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增加新項目和擴大經營規模,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大多采用保持原有基礎,不是增加新的,而是充分利用舊的,運用創新等方式,對舊的進行改造和發展。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經濟的整體持續、快速、健康、有效、有序地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適應和諧社會的構建內容。但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只是一種波動性增長,沒有什么實質內容。為了更好的推動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要更加關注資源能源的節約以及合理使用,應用新技術來推動節能資源的使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倡導節約能源資源的意識,形成節約能源資源的生活態度,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
3 節約集約用地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社會經濟發展與社會資源是有一定關系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資源就會相應的減少,這樣也會倒逼經濟發展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向集約型增長模式轉變,促使資源配置更加的合理、公平。只有推動節約集約用地,才能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正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也處于轉型的關鍵期。隨著目前建設用地的不斷增長占據越來越多的土地,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來節約土地資源。對于城市來說,應該合理布局房屋建設與工業等的用地,對人口密集度進行重新的設置,以便節約用地。要明白土地節約集約有利于減少城市建設的土地投入,降低成本,因此能夠在投資一定的前提下更多的將資金投入到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高幸福感。
由此可以看出,節約集約用地能夠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向集約方向發展,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一步促進節約集約用地,保證經濟賴以發展的土地資源能夠持續存在。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前提條件的,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也不能單獨強調某一方面。
4 強化節約集約用地措施,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4.1 對節約集約用地進行宏觀指導,提升集約型經濟增長幅度
土地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能夠推動土地資源重新有效的分配,實現土地的更高價值。要充分利用市場的價格機制來刺激土地市場建設的健康發展。在土地開發的整個程序當中中,要做到“四個嚴”,即嚴格設計規劃、嚴格項目落實、嚴格土地審批、嚴格規劃實施,改變對土地利用的粗放形式,利用高科技手段等提高土地節約集約水平。具體操作步驟就是:通過嚴格的土地設計規劃,能夠形成一個對節約集約用地的宏觀指導體系,能夠明晰各地區的總體土地規劃,防止一些任意濫用土地的現象發生;在申請土地建設時,要嚴格審核,看申請是否在地區總體規劃的范圍之內,一旦不符合總體規劃,堅決不能依靠其他方式給予審核通過。有了土地利用的宏觀指導體系,能夠完善土地利用的結構,使得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能夠形成合理的布局,對整個地區經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4.2 嚴格管理節約集約用地,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保駕護航
也就是防止、制止對土地資源的浪費。為了防止浪費嚴重,應該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視土地開發利用規劃,要根據具體項目的實際土地需求,來進行規劃,做到投入既有產出,能夠合理充分的應用地區的每塊土地,提高土地質量,防止出現空心建筑。第二,對土地使用設置一定的標準,而對一些小的、污染環境、經濟效益低的項目則要適時的限制用地。第三,項目用地標準要與其產出相對應,提前做好項目的預測,防止一些“豆腐渣”工程出現,不僅造成經濟效益的降低,還會浪費土地的充分利用率,破壞環境。第四,對于一些工程項目,一旦審批了土地利用,就要監督其開工、實施過程,防止出現“占地荒廢”現象的出現。第五,根據市場對土地利用的觀察,逐步加大對土地市場利用率高的投入,撤銷一些占地面積大但效益差的項目,推動土地調整與整個集約型經濟增長相適應,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實現經濟的最大化收益。
4.3 創新現有土地利用手段,深度挖掘土地潛力
要促進經濟的集約型發展,就土地而言,就要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水平,保證每一寸土地都能發揮功能,獲得相應的經濟社會效益。因此,不光要利用產出效益好的耕地資源,也要對產出比較差的土地(如戈壁、沙漠、荒地)進行開發使用,能利用這些土地的就盡量不要占用耕地;要對農村地區的空心房進行開發利用,防止閑置的房屋阻礙土地資源的再次開發升值,因為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向更激烈的方向發展,一些收益不好的企業可能就會被淘汰,如果其他企業接受不及時的話就會形成一大批荒廢的廠房,占用的土地就會被荒廢,對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形成阻礙。所以,要對這些閑置土地進行重新開放利用,整治成耕地或者其他高效益的項目用地。再次,要保護現有的土地資源,就要針對水土流失、耕地沙漠化現象進行調整與控制,可以采取種植樹木來組織水土流失,改造山區,利用地形展開特色“護土工程”,突破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保證農業用地的可持續發展。針對一些地區建立的功能區,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地形、地貌優勢,將工業區與住宅區分開,充分利用水流資源來建設依山傍水的功能區,使得工業發展能夠順勢而成,也使得居民能夠生活在美麗、幸福的社區。
5 結論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且在自然資源中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消耗殆盡將不會再生,它是我們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資料。不過,現在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面臨這種人地關系沖突,為了保證經濟的發展,必須要采取積極措施,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認真研究經濟發展與節約集約用地之間的關系,通過節約集約用地來促進經濟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轉變。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土地節約集約;熵理論及耗散模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行政效益
中圖分類號 F30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5)12-0129-09
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由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也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建設新型城鎮化、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90年代提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這一思想以來,到2008年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才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尤其是進入2014年以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國土資源部首先在5月份頒布實施《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規定》,9月份又出臺了《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這充分表明了政府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高度重視以及推行此政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國內關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現狀評價和潛力分析以及影響因素上。趙小鳳等[1]認為土地集約利用區域空間差異的分析有助于挖掘造成土地集約利用空間差異的影響因素和驅動力,從而制定差異化的對策;吳郁玲[2]認為市場化水平是影響我國土地利用節約集約程度的關鍵性和根本性原因;張合林等[3]認為土地利用強度與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市場發育程度等是影響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要因素;王家庭等[4]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區域性差異較為顯著,城市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地均投資強度、GDP 建設用地增長彈性以及地均科研投入、環境因素等對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影響最為重要,且效果較為顯著;馬賢磊等[5]人的研究認為在新型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應結合不同地區功能定位實施土地可持續集約利用動態監測,以此為依據在主體功能區落實差別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可以發現,大家普遍都認為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和經濟發展程度及區域差異有關,但是對于不同區域間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有效性研究較少,因此,如何全面、客觀地考察和評價不同區域間該政策實施的有效性情況,進而分析差異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從而為政府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提供依據。
1 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指標的建立和選取1.1 研究方法
本文在綜合分析各類政策評價方法的基礎上,考慮到正常的目標和數據的可采集性,采用了熵理論及耗散結構模型對我國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有效性進行比較研究。熵理論及耗散模型是德國科學家克勞修斯(Clausius)于1865年提出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Entropy)思想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統計物理學家普利高津(I. 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的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的結合,作為研究復雜系統演化的自組織,是研究系統怎樣從混亂無序的初始狀態向穩定有序進行演化的過程和規律以及非平衡系統內影響系統可能變化和可能演化方向的因素和條件[6]。國內外已有很多學者運用該理論進行了相關領域的研究,Jenner[7]運用混亂信息理論和耗散結構模型分析了技術的發展以及創新對小型企業的影響;Chiles等[8]運用耗散結構理論和復雜性理論來解釋集體這種組織的演變過程;Li等[9]運用耗散結構理論、資源熵和利益相關者理論, 從資源熵的角度分析了企業復雜性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模型。任佩瑜教授[10]提出了基于管理熵的企業評價理論和體系,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企業評價方法。徐明等[11]從熵理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的角度對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行了考察和研究, 為人力資源管理熵的改進探尋方法和途徑,從而正確指導人力資源管理的決策和行為。郭偉剛[12]將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用于企業激勵機制的研究, 以強化管理耗散結構的形成條件, 使激勵能夠有效發揮作用。
當我們運用熵理論及耗散結構模型對政策進行評價分析的時候,我們稱之為政策熵和政策耗散,在二者作用下,復雜系統的各類指標將會產生一定的政策正熵值或政策負熵值,使系統的總熵值發生變化。政策熵流值是指一個非線形的復雜系統,在一定的時期內,由于其政策熵的作用所產生的正熵值,以及由于政策耗散作用所產生的負熵值,使得系統政策熵的總值發生變化,即政策耗散模型中指標體系的熵流值是體系內各種指標熵流值的加權平均。熵值為正,意味著政策實施的效果不好或者無效的標志;熵值為負,意味著政策實施效果較好或者有效的標志,因此該理論能夠客觀、全面、動態地實現對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實施效果進行綜合評價。
政策耗散模型中某類子指標體系的政策熵流值的計量公式為:
式中:D為目標體系所產生的熵值,i為該目標體系中影響熵值的各種指標,ki為特定階段時,評價對象各種指標的權重,政策熵理論中,各指標的權重由其政策效用在指標體系中的貢獻率為依據,通過熵值法取得。具體公式如下:
式中:Xi為每個影響政策熵值子指標系統中所包含的各項指標值與取定標準值的比值。KB是政策熵系數,具體的計算公式KB=1lnN,N為指標體系內指標(三級指標)個數。政策耗散結構模型通過這一系數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一個復雜系統,每增加一個評價指標,其實現綜合績效熵流值D的單位增加,所要追加的邊際成本也會相應增加。系統越復雜,系統內某項指標熵值的變化對于系統整體熵值的影響也就越小。這一系數的使用具有相對性,在將指標體系作為系統分析時,需要考慮每個體系內部綜合發展的邊際成本有所不同,但在將指標體系置于土地節約集約政策整體考察時,各個體系又相對成為了簡單的要素,這時邊際成本的不同要予以剔除。
1.2 數據來源及說明
本文數據取自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在全國105個城市地價監測點開展的“全國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政策效益評價”的調查問卷。問卷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獨立性、可比性等原則,綜合考慮到可能影響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實施效果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因素,從政策實施后取得的行政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個角度進行調查,其中行政效益包含政策實施的必要性等六個問題,經濟效益包含政策對地方土地市場價格的影響等四個問題,社會效益包含政策實施的公眾滿意度等八個問題。調查樣本來自除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隨機抽樣得出的共105個市級單位的地價監測點,調研對象為地價監測點具有一定資歷的相關工作人員,這些工作人員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實施情況和實施效果有著最為直接和深刻的了解,因而他們的評價也更具客觀性和說服力。主要調研形式為結構化問卷調查,輔以專家訪談、文獻查閱等,共發放問卷450份,剔除信息不完整和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07份,有效問卷比例90.1%。其中,企業監測點341份,占總樣本的83.7%;事業單位監測點59份,占總樣本的14.5%;政府監測點7份,占總樣本的1.8%,問卷總體Cronbach 的α系數為0.926,且各因子得分均高于0.9,顯示問卷調查的信度良好。
1.3 指標的建立和選取
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該政策主體的主觀愿望與該政策對象的客觀行為的一致性。如果二者是一致的, 則可以說該政策是有效的, 反之則是不完全有效甚至是無效的。[13]政策的有效性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也具有多種表現形式。土地節約集約政策有效性評價的實質就是一種價值判斷,即根據一定標準判斷節約集約政策本身是否具有價值,以及如何分配價值和創造價值,是一個尋求、論證、確定和優化政策價值的過程。[14]其中決定評價結果的最關鍵因素是評價的標準,它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與否直接決定了政策評價的方向和結果是否客觀、準確、有效。
本文的評價標準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遵循客觀性、動態性、系統性、可比性等原則,根據熵模型構建出政策總效益一級指標體系,行政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二級指標體系以及具體三級指標體系,其中三級指標體系即問卷中各小題。通過調研獲取三級指標的得分,利用熵流值公式計算出三級指標熵值,進而通過指標體系矩陣等公式推出二級、一級指標的熵值,最終通過比較熵值的大小、正負來分析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總體效能。熵值為正,表明政策有效性較差,且數值越大,有效性越差;熵值為負,表明政策有效性較好,且數值越小,有效性越好。
從本次調研回收的407份有效問卷的基礎上,按照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賦值方法,即由一組陳述組成,每一陳述有“非常滿意”、“滿意”、“不一定”、“不滿意”、“非常不滿意”(根據語境“滿意”可由“同意、贊成”等詞語代替)五種回答,分別記為5,4,3,2,1,這種方法的優點就在于由之前的順序數據轉化為了可運算的數值數據,從而為接下來的分析和研究打好基礎。
2 我國東中西部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熵值的計算與評價 問卷調查的這105個城市都是各個省級行政區的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調查旨在針對一系列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實施后的行政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考察,以分析該類政策在變遷過程中的實際運行情況。考慮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政策受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為此將這105個城市根據所屬省份分別劃歸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的劃分標準,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個省;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2個省(市、自治區)。
本文在對調研獲得的一手數據進行描述統計的基礎上,根據耗散模型的設置,設Di為地價監測員對代表各指標的問題評分的中值,設為D*各指標的標準值,代表受訪者對該指標作出了中性評價。在不影響量化分析的前提下,從問卷的設置出發簡化數據處理,以3為標準值。上文(3)式中的Xi,即每個影響地價政策各項指標評分中值與取定標準值的比值。
2.1 行政效益子系統熵值的計算與評價
在對全國東、中、西部31個省級行政單位(港、澳、臺除外)共105個城市地價監測點的問卷調查中,主要從政策本身情況、政策實施過程情況、政策所獲支持等六個方面的指標來考量和分析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行政效益實施效果,各指標得分情況如表1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行政效益子系統下各指標的熵流值和熵流值的權重,并在此基礎上得出行政效益子系統的政策熵值,結果見表2。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在二級指標中,全國的行政效益子系統政策熵值為-0.164,其中,西部的行政效益子系統政策熵值(-0.192),明顯低于中部(-0.144)和東部(-0.173)。由于熵值越小,有效性越好,表明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在西部地區的整體行政效益較強,其次為東部,最后為中部。
三級指標中,全國層面上指標1(政策必要性)熵值為-0.049,明顯低于其余5個指標,反映出的這個指標性質較好,表明實施土地節約集約政策的必要性較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指標2(政策實施的現實基礎)、3(預定目標實現程度)、4(政策執行的連續性)、5(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熵值相差不大,且數值較大,反映出其性質相對較差;其中指標3和指標6(政府內部監督機制完善性)同為-0.021,指標5為-0.022,表明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在這3個指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指標2和指標4分別為-0.026,-0.025,表明政策效果在這2個指標方面相對較高,但也并非讓人滿意。同時,在地區層面上,西部地區的指標3、指標4明顯低于中東部,表明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在這2個指標方面西部貫徹得更好;中部地區的指標5、指標6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表明中部地區在這2個指標方面較差,與東部和西部地區差距明顯。
2.2 社會效益子系統熵值的計算與評價
社會效益子系統下主要通過對政策的公眾滿意度、社會整體效果、對環境及城市規劃帶來的影響等八個方面的指標來考量和分析政策實施效果,各指標得分情況如表3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社會效益子系統下各指標的熵流值和其熵流值權重,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社會效益子系統的政策熵值,結果見表4。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在二級指標中,社會效益子系統的政策熵值為-0.073,高于行政效益子系統的數值(-0.164),表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社會效益不如行政效益。其中,西部地區的政策熵值(-0.091)較大,低于東部的(-0.074)和中部的(-0.07),表現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在我國西部的整體社會效益優于中部和東部。
三級指標中,全國層面上指標7(政策的公眾滿意度)、8(政策帶來的社會整體效果)、10(政策對閑置和低效利用的國有土地面積的影響)、13(政策對綠化覆蓋率的影響)、14(政策對城市規劃的影響)熵值均低于-0.01,低于其余三個指標,反映出這5個指標性質相對較好,表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在這5個指標方面效果較好,但指標數值不高,說明仍然需要對政策進一步的完善和改進;指標9(社會外部監督機制完善性)、11(政策對新建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的影響)、12(政策對征地面積的影響)熵值分別為-0.009,-0.002,-0.000,反映出其性質相對較差,表明政策在這3個指標方面效果較差甚至沒有效果;同時,在地區層面上,西部地區的指標8,9,10,13,14熵值要略低于中部和東部,指標7,11,12熵值和中東部地區相差不大,表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社會效益在西部實現得更好;中部地區的指標7、指標9熵值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說明中部地區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公眾滿意度和社會外部監督機制完善性較差,與東部和西部地區差距明顯;東部地區的指標11、12熵值較大,表明在東部地區政策對新建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的影響效果較差,甚至政策對征地面積的影響直接沒有效果。
2.3 經濟效益子系統熵值的計算與評價
經濟效益子系統下,選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對土地的市場價格、財政收入、單位土地面積的固定資產投入等四個方面的指標進行分析和評價。這里需要對指標說明的是,地方規劃容積率越高,代表地價政策實施效果越強;土地稅額則體現出政府從單位和個人的土地使用過程中獲取的土地使用稅收益,稅額(非稅率)越高,代表土地越能得到充分使用,各指標得分情況如表5所示。
由公式(1)(2)(3),得出經濟效益子系統下各指標的熵流值和熵流值權重,并在此基礎上得出經濟效益子系統的政策熵值,結果見表6。
從表5和表6可以看出,在二級指標中,經濟效益子系統的政策熵值為-0.168,明顯低于社會效益子系統熵值(-0.073),和行政效益子系統熵值相差不大(-0.164),表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經濟效益和行政效益強于社會效益。其中,東、中、西部地區經濟效益系統的政策熵熵值差距很小,西部略低,說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在東、中、西部的整體經濟效益均較強,西部略高。
三級指標中,全國層面上指標15(政策對地方土地市場價格的影響)、17(地方規劃容積率增減情況)、18(單位土地面積的固定資產投入增減情況)熵值相差不大,明顯低于指標16(政策對地方土地財政收入的影響),反映出這3個指標性質相對較好,表明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在這三個指標方面效果較好;指標16熵值相對較差,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對地方土地財政收入的影響效果較差。同時,在地區層面上,西部地區的指標15,16,18熵值要略低于中東部,指標17熵值略高于中東部地區,表明土地節約集約政策的經濟效益在西部實現得更好;中部地區的指標16熵值高于東西部地區,表明中部地區的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對地方土地財政收入的影響效果較差;東部地區的指標15、18熵值最大,表明在東部地區土地節約集約政策在這兩個指標方面效果較差。
2.4 我國東中西部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熵值計算
首先,構造指標水平矩陣A。在計算出行政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熵流值的基礎上,進一步構造政策總系統熵值的指標水平矩陣A,如下:
即將三個子系統分別視為三個整體,得出各自政策總效益(即∑3i=1(1+dsi))在消去各自體系的政策熵系數KBi的非線性作用后得出的標準化政策效用,其在相對政策總效益的份額。根據公式(4),得出權重矩陣C具體數值如下:
最后,構造行政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相互關系矩陣B。政策耗散模型的關系矩陣B和權重矩陣C都是用以解釋三大指標體系的分熵流值對系統總熵值的影響,也就是各子系統的目標實現對于政策總效益、綜合目標的實現施加影響作用的能力。在用熵值法確定權重矩陣C的情況下,關系矩陣B可以通過權重矩陣C用如下的關系確定:
如此確定的關系矩陣B,可以滿足每個子系統ai對自身的影響相關性為1,同時同ai對于另外兩個子系統的影響之和在乘以權數Ci后都為1,這樣處理可以保證系統的熵值作為一個整體被認識。
在帶入權重矩陣C的具體數值后,得出關系矩陣B取值如下:
根據政策熵模型的設定,綜合以上分析結果,計算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系統的熵值為:
本文中全國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熵值為S= -0.397,表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政策在全國產生了較好的效益,而西部地區熵值的絕對值(-0.455)最大,顯示該政策在西部產生的效益最好,其次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效益最差(見表7)。
綜上可以看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在全國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0.397),尤其是在西部地區(-0.455),綜合效益優于中部(-0.378)和東部地區(-0.409);同時發現,就全國層面看,節約集約政策的經濟效益(-0.168)和行政效益(-0.164)顯著優于社會效益(-0.073);分地區來看,西部地區的經濟效益(-0.18)、社會效益(-0.091)、行政效益(-0.192)均為最佳,顯示政策在西部地區實施效果最好;其次為東部地區,其行政效益(-0.173)和社會效益(-0.074)僅次于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的社會效益(-0.07)和行政效益(-0.144)均為最差,經濟效益(-0.17)略高于東部(-0.169),表現不如東部和西部,表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在中部地區效益最差。
3 結論和建議3.1 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針對105個地價監測點城市開展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調查問卷,結合熵理論與耗散模型,分別計算出全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政策總效益以及各二級指標行政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熵值,從計算結果的分析來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城市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無論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行政效益,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土地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這充分說明了政府大力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政策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得到了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對于合理利用土地、保護耕地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2)西部地區政策的總效益高于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表明該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還要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政治、資源稟賦、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西部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憑借在資源稟賦、人口密度以及生態環境、政策執行力度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其政策總效益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東部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高,但由于在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劣勢使得其政策的總效益低于西部地區;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東部,但在人口密度、生態環境等方面不如西部地區,導致其政策總效益最差。所以應當根據不同地區及城市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綜合考慮政治、社會、生態、資源稟賦等因素,制定和落實差別化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
(3)政策的社會效益要顯著低于經濟效益和行政效益,表明該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并沒有達到社會公眾的預期,在各個指標上均與公眾的期望有一定距離,需要根據不同地區進一步制定并細化相關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這也是下一步制定政策時需要關注和考慮的重點。
3.2 建議
雖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實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其科學性、合理性、動態適應性等尚有待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根據本文對調查問卷的分析結果及被調研人員在開放題目中的反饋意見和建議,為了更好地發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的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優化建議:
(1)加大并細化相關政策執行力度,出臺具體考核辦法,實現對閑置土地的盤活利用。從調查問卷結果來看,指標3(預定目標實現程度)、7(政策的公眾滿意度)熵值分別為-0.021,-0.011,在各自二級指標系統中得分較低,表明雖然實施了土地節約集約的政策,但無論是預定目標的實現程度還是政策的公眾滿意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要因地制宜,結合各地區的資源稟賦條件落實差別化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政策,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執行力度的政策制定。這些政策包括:鼓勵提高單位面積投入額度/產出效益方面,特別是鼓勵現有低效用地改造或在優質企業兼并重組低效企業方面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重視對現有建設用地的挖潛,降低對新增建設用地的需求;加強城市規劃的調控作用,適當控制土地的供應量;落實和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完善城區劃撥轉出讓手續的相關制度,調整規劃容積率等。
其次,各地方政府應出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考核辦法,加強責任追究。落實獎懲辦法,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大幅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標準,如投資強度、產出強度、地均納稅額等指標,積極鼓勵企業提高單位面積投入額度/產出效益,有效降低對新增建設用地的需求,允許工礦用地分割轉讓,提高現有工礦倉儲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最后,如何實現閑置土地的盤活利用將對土地集約節約的實現效果產生重大意義,因此政府應繼續完善閑置土地的利用制度,細化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區規劃,并定期開展閑置地清查工作,嚴厲打擊囤地行為。
(2)建立健全土地集約節約監管機制,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從調查結果來看,指標6(政府內部監督機制完善性)、9(社會外部監督機制完善性)熵值分別為-0.021,-0.009,在各自二級指標系統中得分較高,效果較差,表明實施土地節約集約的政策,無論是政府內部監督機制還是社會外部監督機制都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指標5(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 熵值為-0.022,在行政子目標系統中得分較低,表明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程度需要進一步提高。
首先,政府應重視并加大對土地集約節約的監督管理與執行力度,從嚴處罰未按土地節約集約相關政策標準執行的有關企業,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動態監管系統,實現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動態監管。監管過程大體包括以下幾點:首先,供地前加大對用地單位、進駐項目的審查,加強對入駐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的監督、管理;其次,建設過程中重視對閑置土地的清查,對未按相關政策標準執行的企業嚴格處罰;最后,建設項目完成后,對單位面積固定資產投入及其他用地條件未按供地前約定完成的用地單位進行經濟處罰或其他形式的整改等。
其次,應不斷完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配套政策,目前相關的法規和制度缺乏整體考慮,國土資源、城鄉規劃、環境保護等部門的政策規定配套性不強,導致在實踐中執行力差、可操作性不強,從而也導致了節約集約政策的效果沒有達到預期。
(3)加快土地集約節約利用過程中實施與評價工作的落實開展,提高工作成果質量與工作效率。首先,明確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工作由有評估資質的機構來完成,提高成果質量,并提高這些評估機構的工作成果質量及工作效率。其次,在針對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實施過程中,應考慮城市環境、承載能力等多方面要素,明確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政策的適用條件,防止打著集約節約利用名號,實際是照顧開發者利益。第三,應重視評價成果的應用,對機構工作成果進行及時總結及反饋,確保下一步工作的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趙小鳳,黃賢金,陳逸,等.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1):1979-1996.[Zhao Xiaofeng, Huang Xianjin, Chen Yi,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in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0,25(11):1979-1996.]
[2]吳郁玲,曲福田.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機理:理論與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07,29(6):106-113.[Wu Yuling, Qu Futian. Mechanism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in China: Theorec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J]. Resources Science, 2007,29(6):106-113.]
[3]張合林,郝壽義.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制度創新及政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07,(2):28-40.[Zhang Helin,Hao Shouyi. Innovation of Unified Urban and Rural Land Market System and Policy Suggestions[J].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07,(2):28-40.]
[4]王家庭,季凱文.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09,29(7):1172-1176.[Wang Jiating, Ji Kaiwen.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Based on the Data of 34 Sample Cities in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7):1172-1176.]
[5]馬賢磊,周琳,趙愛棟.城市土地可持續集約利用的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4,28(12):32-38.[Ma Xianlei, Zhou Lin, Zhao Aidong. Sustainable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s: A Mo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Land Intensive Use [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4,28(12):32-38.]
[6]朱厚強,魯莎莎,張政久.基于管理熵視角的信托企業HRM效能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4,(7):76-79.[Zhu Houqiang, Lu Shasha, Zhang Zhengjiu. An Empirical Study on HRM Efficiency in Trust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Entropy[J].Enterprise Economy, 2014,(7):76-79.]
[7]Jenner R A.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Innovative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of Dissipative Enterprises [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1,3(4):297-305.
[8]Chiles T H, Meyer A D, Hench T anizational Emergence: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Branson,Missouri’s Musical Theaters[J].Organization Science , 2004 ,15(5):499-519.
[9]Li Jinbing, Han Yuqi, Feng Zengtian. Research on Model of Harmon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ECS and SRS:From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Entropy[J].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09,5(4):104-112.
[10]任佩瑜, 張莉, .基于復雜性科學的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理論及其在企業組織與決策中的作用[J].管理世界, 2001,(6):142-147.[Ren Peiyu, Zhang Li, Song Yong. Management Entrop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Based on Complexity Science and Its Role in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Management World,2001,17(6):142-147.]
[11]徐明, 楊河清.人力資源管理的熵改進[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07,9(2):86-90.[Xu Ming,Yang Heqing.The Entropy Improve 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rom Entropy Theor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7,9(2):86-90.]
[12]郭偉剛.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結構理論的企業激勵機制研究[J].企業經濟,2009,(2):62-65.[Guo Weigang. Research on Enterprise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Management Entropy and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J]. Enterprise Economy, 2009,(2):62-65.]
[13]彭國富,張玲芝.再就業稅收政策有效性評價理論研究[J].統計研究,2007,24(4):58-62.[Peng Guofu, Zhang Lingzhi.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Efficacy Evaluation of Reemployment Tax Policy[J].Statistical Research, 2007,24(4):58-62.]
[14]段小華,曹效業.政府科技投入支持新興產業的有效性評價方法[J].科學學研究,2010,28(11):1673-1676.[Duan Xiaohua,Cao Xiaoye.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n the Government S&T Input to Foster Emerging Industries[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0,28(11):1673-1676.]
“節約集約用地,不僅關系到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而且關系國家長遠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一定要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這是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精辟、堅定闡述。也因此,今年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確定為“節約集約用地,堅守耕地紅線”。何為節約集約用地?怎樣節約集約用地才能守住耕地紅線?制定政策者與執行政策者、專家學者與開發商、離退休老領導與現任官員相關人等,因為承擔的社會角色不同,理解不一定一致,但對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熱情肯定是一致的。這些人究竟怎么看節約集約用地,為節約集約用地支了什么高招?看了本期深度閱讀的人物專訪版塊,您心中自然有數。
中國土地學會理事長鄒玉川認為,節約集約是―
“土地日”來臨之際,“老土地”鄒玉川有何感言?記者采訪鄒玉川時,恰逢他正在準備一份材料。7月4日,全國政協常委會將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問題。“我作為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責無旁貸。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這兩個題目分不開,資源節約了,循環利用了,環境自然就好了。”鄒玉川說。
對于一些人擔心18億畝耕地能不能保住,怎樣做到既保護耕地,又保障經濟發展,鄒玉川追溯我國地政歷程,自信地亮出答案:“關鍵在于我們堅守一條永恒的主線―節約集約用地。”
18億畝是必須長期堅持的約束性指標,無論對于滿足十幾億人口的吃飯需求,還是遏制盲目建設、粗放增長,都是必不可少的保證
記者:18億畝已確定為我國耕地保有量的底線,但現實中仍有人抱有懷疑態度,甚至認為可以依靠國際市場進口糧食,您對此如何看待?
鄒玉川:大家都知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18億畝確定為我國耕地保有量的底線,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我理解,這條紅線,不僅到2010年不能突破,到2020年也不能突破,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的約束性指標。我認為,這無論對于滿足十幾億人口的吃飯需求,還是遏制盲目建設、粗放增長,都是必不可少的保證。有人認為,要建設要發展,就要占耕地,18億畝耕地底線是守不住的;也有人認為,耕地少了,糧食不夠了,可以到國際市場去買。這都是錯誤的、不負責的說法。
其實,我國城鄉人均建設用地量已超過了國家標準,也大大高于先進國家用地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已經使用了過多的建設用地,將來的發展必須主要依靠存量用地的再利用,不能再把占減耕地同經濟發展劃等號。我們決不能忽視十幾億人的問題,更不能把一個大國的糧食安全寄托在別國的耕地上,依賴進口糧食吃飯的想法是靠不住的、危險的,而滿足中國“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要求,只能靠我們自己的耕地,只能靠節約集約用地,只能靠科學的發展觀和用地觀。
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是中國新型地政建設與變革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是一大基本國策
記者:縱觀20多年中國地政建設與變革, 節約集約用地處于怎樣的位置? 我國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如何?
鄒玉川:保護耕地,節約集約用地,實際上是近20多年中國地政建設與變革中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是一大基本國策。中央1997年的11號文件就提出,中國必須實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繼而對《土地管理法》進行了全面修訂,形成了嚴格土地管理的法律框架。新世紀以來,2003年全國展開了土地市場秩序治理整頓活動,2004年國務院出臺了《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即28號文件,2006年又出臺了《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即31號文件,這一系列的文件一脈相承,都是通過制度創新和政策調整來促進耕地保護和集約用地,保證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應當看到,我國新型土地管理事業經歷20年的改革與創新,剛剛完成了新一輪的大突破。2006年,我國地政實現了三大突破,一是土地出讓金收入實現徹底的“收支兩條線”,結束了地方政府“第二財政”的歷史;二是工業用地出讓實行招拍掛,而且確定了最低標準價,結束了工業用地低價出讓、過度擴張的歷史;三是建立了國家土地督察制度,組建了9個分駐各地的土地督察局。當然,2006年的地革,還應包括土地稅費的提升和建設用地審批方式的調整。這一系列的改革突破,其實是一個宗旨,就是保護耕地,保護土地資源,促使土地的合理利用、節約利用和集約利用。
還應當看到,從2004年運用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起,我們對土地管理的功能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這幾年土地參與宏觀調控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一是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一定的遏制;二是在經濟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土地供應量有所減少。2004年和2003年相比,土地供應量減少了23%,2005年和2004年相比,土地供應量減少了17.9%。2004年,全國平均每公頃土地產生的GDP大約是7000多萬元人民幣,2005年每公頃將近是1個億的產值,這表明,我國土地利用的集約程度提高了。
我國土地利用總體上比較粗放,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潛力
記者:著眼集約化目標,目前我國的土地利用現實狀況還有哪些不盡如意的問題,或者說,集約用地的潛力究竟有多少呢?
鄒玉川:目前,從總體上來看,土地利用比較粗放,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我記得在2004年無錫會議上,公布的數字是全國閑置土地和批而未用的土地大約為395萬畝。現在已經形成的建設用地,不論是工業園區內還是工業園區外,就多數情況來說,利用率還是很低的,據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提供的數字,特別是像西北某省一些城市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土地利用率還不到15%。2004年底,全國對各類開發區壓縮規劃面積,壓縮了幾百萬公頃,這說明原來規劃太大,到處鋪攤子,所以才有可能壓縮。
現在一些地方特別是東部,閑置土地情況還是比較嚴重的,低效利用比較明顯。全國低效利用土地將近6000萬畝,占到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2.3%。這么大面積的低效利用土地,還是有可能再提高的。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做過一些調查表明,包括上海這樣土地利用比較好的地方,無論是工業園區內外的土地,經過土地整理以后,還有相當數量的土地可以重新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工業區以外的土地,上海房地局同有關部門在2005年對70個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其中的22個企業土地利用粗放,提高使用效率以后,可以節約1000畝土地。2006年他們又評估了1000家企業,發現可以節約1.5萬~2萬畝土地。如果今后逐步推進集約使用,預計到2010年,工業區外的零星工業用地可以節約出50平方公里。《中國國土資源報》2005年刊登過江橋的經驗,江橋那么一個4.5平方公里的地方,按照現在的規劃高效利用以后,土地利用率可以提高60倍。上海應該說是土地利用比較好的地方,還有這么大的潛力,何況別的地方呢?
還有一塊就是農村。農村用地現在還是比較粗放的,特別是有些地方農村村落比較散亂,有些地區農村宅基地戶均大約一畝以上。有個地方一共150萬戶人家,卻有180萬畝宅基地,像這些經過調整重新利用,那是相當可觀的。
這幾個方面情況都能說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有很大的潛力,保住18億畝耕地不是無根無據,而是完全能夠做到的。發展經濟可以不占或少占耕地,效益不會受到影響,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全國上下都在剛才講的這三個方面做文章,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記者:土地粗放利用為何仍在延續,探尋其中深層的原因,主要在哪方面?
鄒玉川:之所以造成土地閑置、低效利用問題的原因,根據大家的分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從整體上來看,現在很多人特別是有些地方政府過分重視增量用地,忽視了存量建設用地的整理挖潛;二是市場機制基本沒有觸及到現有的建設用地,要真正有效“調”出建設用地來,應當更多采取市場機制;三是現行的稅費制度不利于現有建設用地的流轉。將來在這方面也要進行調整,使之有利于流轉。
把觀念徹底轉變到節約集約用地上來, 是保住18億畝耕地的戰略要求,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記者:針對我國土地利用現狀和深層原因,今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您認為應當主要解決哪些問題?有什么好的建議?
鄒玉川:下一步怎么辦?我認為關鍵是首先要徹底轉變觀念,真正做到節約集約用地。剛才我講到問題的根源就是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完全轉到存量建設用地上來,還在盯著耕地資源。這固然有客觀原因,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成本要大,占用耕地成本較小。但是,從保住18億畝耕地的戰略意義來看,無論如何也要把觀念轉變到節約集約用地上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必由之路。
從具體方面來說,要科學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以規劃的法律約束力,促使節約集約用地。
現在各個城市對地下空間的規劃幾乎沒有做。我去德國訪問時,德國有地下空間局,專門負責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以增加空間效益。加拿大多倫多整個地下與地上街道鋪面是一樣的,等于增加了一個到兩個街道鋪面。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做法,把地下空間科學地進行規劃,利用產業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引導其發展。
在城市規劃方面,應該像天津市那樣,圈定邊界,防止隨意對外擴張。現在城市規劃膨脹,占用的大部分又是好地,這種情況一定要扭轉。
【關鍵詞】土地資源;集約;有效節約利用
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局限于種植業、養殖業以及供居住的房屋。工業革命期間及之后,生產力得到飛速發展,土地資源受到重視,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之上獲得更大的產出成為一種廣泛的追求。最初,土地集約利用是指在既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投人大量的生產資料和活勞動,并通過使用先進的技術、管理方法,從而獲取高額收人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其本質是通過增加投入,獲得土地最高報酬。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的范疇也延伸至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及配套的政策法規之中。i當前,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土地資源的利用。就我國而言,如何利用好現有的土地資源,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上升時期,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之下,城鎮化不斷推進,耕地不斷減少,同時,現有耕地也存在粗放經營、產出率低的問題。所有這些都已經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科學、平穩發展,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也迫在眉睫。集約和有效利用土地資源無疑已經成為當下的必然選擇。就當前形勢而言,集約和節約有效利用土地資源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加強對產業結構同土地利用規劃的結合
土地利用規劃實質是各種產業要素配置的空間表現,產業的空間結構表現為土地利用的類型,因此,根據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理論,制定同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土地利用規劃將有效地節約利用土地并獲得更大的產出。因此,在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時,應當在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全面、系統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地區產業結構和發展前景,通過系統分析,制定科學的土地政策。
同時,應當制定多層次的土地利用規劃。具體來講,應當對土地資源分層、分區域研究,對大城市、小城鎮、農業土地制定不同的利用規劃,特別是發展迅速的小城鎮的土地利用規劃。我國工業化進程已經發展到中期階段,城鎮人口不斷增加,工業發展迅速,用地面積不斷擴大。小城鎮土地資源利用應當克服分散布點的現象,以緩解發展、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ii分散布局是我國小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不僅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更加容易造成基礎設施、廠房建設等資源的浪費。因此,對小城鎮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進行統籌規劃,實現小城鎮相對集中發展,對小城鎮土地資源的集約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2.加強土地資源的環境保護
隨著經濟發展、工業企業不斷增加,大量工業污染物、生活垃圾等給土地資源帶來嚴重威脅,嚴重影響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人們的健康。因此,應當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制定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對已經建設的污染項目,要嚴格控制其規模的發展和擴大,并嚴令加強排污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確保污染物處理符合相應的標準。應當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環境監管,特別是一些規模小、技術設施簡陋以及生產危險化工原料的鄉鎮企業的監管,要求建設相應的污染處理設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時,應當嚴格新建工業開發區審批工作,防止出現反復建設、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問題出現,從而優化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集中處理、減少對土地資源的環境污染。
3.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的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體系
為嚴格貫徹土地資源利用的政策和規范,應制定相應的土地利用評級體系,將政府、企業、個人等主體的活動納入體系之中,通過量化土地資源利用,更好地規范資源利用活動。評價體系應當明確區域現有的土地資源類型、數量,并提出明確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就主體內容而言,土地資源集約利用評價體系應當涵蓋各類建設用地定額指標各類建設用地指標(例如,工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城鎮安置用地、宅基地等)、政府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評價體系(著重針對政府在開發區建設、其他建設用地節約方面的行為評價)、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獎懲機制(例如,土地集約利用與用地指標安排相掛鉤、考核結果作為政績考核的依據、給予政策上的優惠等激勵措施),只有通過有規劃、有章程的保護措施,才能推動土地資源集約利用工作的開展。
4. 讓節約集約土地理念深入民心
土地資源短缺無疑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土地資源的警鐘的撞擊無時無刻不是在提醒我們——過度消耗、低效利用資源的粗放增長方式以及依賴大規模開發后備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式難以為繼。除了政府層面的法律、政策之外,大眾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意識更應當提高。鑒于此,應當加強對民眾的宣傳和教育,重點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開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理論研究;開展相應的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研究;對各級地方政府開展“創建活動”的相關人員進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的培訓;委托部分知名院校進行“創建活動”信息系統開發;開展面向一般公眾的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宣傳教育。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積極行動起來,為節約集約土地做宣傳、造聲勢,節約集約土地的理念必將播種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間。
總之,土地資源集約和有效利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動以及各類單位和個人的合力推動,只有通過科學制定土地利用規劃、加強土地資源環境保護、構建合理的土地利用評價體系、動員全民參與,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才能做到科學、合理,土地資源才能得到保護和有效利用。
參考文獻:
[1]邵曉梅,劉慶,張衍毓: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進展及展望,《地理科學進展》,2006年3月刊第25卷第2期,第83頁。
一、全市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的簡要回顧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近年來,我市十分重視節約集約用地,在農村宅基地整治、集約利用工業土地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努力,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積極拓展農村利用土地空間,農村宅基地整治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農村宅基地整治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一個重要內容。自*年以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積極開展農村宅基地整治,促進了節約集約用地。到去年底,全市已有*個村(撤并前的村數)開展了宅基地整治工作,共拆除舊房*多戶,占地面積*萬平方米,*村莊面積*萬畝,其中退宅還耕新增耕地*畝。通過農村宅基地整治,農村居民點用地人均減少了*平方米。我市農村宅基地整治工作多次在全國、全省有關會議上作了介紹,并被編入《全國節約集約用地100例》。
(二)多措并舉抓落實,經濟社會發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來,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依法依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極探索和實踐“待置換用地”、土地整理折抵指標和建設用地復墾周轉指標等政策措施,開展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全面推進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強化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有效地保障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合理用地需求。2001-去年,我市通過土地整理獲取土地折抵指標3.65萬畝,通過退宅還耕獲取建設用地復墾指標*畝,獲得省政府農轉用批準面積4.33萬畝。去年底,全市有規劃指標農用地*萬畝,其中耕地*萬畝。全市相對集中可利用的待置換用地總量尚有*萬畝,其中市區成片待置換區有1.5萬畝左右(其中耕地為1.2萬畝),五大集鎮成片待置換區有*畝左右(其中耕地為*畝)。去年,經省政府批準的低丘緩坡規劃局部修改的項目達*余畝,為我市發揮土地空間優勢打下了基礎。
(三)千方百計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明顯成效
我市人多地少的現實,決定了土地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尤其是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去年,利用開展百日攻堅活動的契機,按照“向存量土地要空間、向集約高效要空間”的思路,積極挖掘土地潛力,*存量土地,全年共*存量土地3792.79畝,其中工業用地2673.32畝,較好地解決了開發區和工業功能區土地閑置問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加大挖潛的基礎上,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土地集體會審制度的意見》、《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辦法》、《關于加強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意見,切實加強了土地管理,大力推進了節約集約用地。據初步調查統計,經濟開發區和各工業功能區平均投資強度達到了每畝113萬元,畝均產值為*萬元,畝均稅收為4.18萬元,其中領帶園區分別達到*萬元、*萬元和*萬元。
(四)強化耕地保護責任,基本農田得到有效保護
為切實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市政府于*年初出臺了《*市鄉鎮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建立了耕地保護責任制。截至去年底,全市實有耕地面積*萬畝,比上年凈增*畝,基本農田面積達*萬畝,超出*市政府下達任務1814.81畝。全市共建成標準農田32.97萬畝,新增耕地5.38萬畝,為我市糧食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此外,市國土局還圍繞市政府全年商業用地出讓計劃,積極引進了*中大、中國輕紡城等公司參與我市城市建設,全年完成土地出讓金8.47億元,同時,催繳歷年土地出讓金1.33億元,極大彌補了我市財政和城市建設資金的不足。
應該說,這些年土地管理工作為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人多地少、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土地調控力度加大的情況下,土地管理工作能夠取得上述成績,這確實是很不容易的,應當充分肯定。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
一是土地已轉未供情況依然突出。
二是土地粗放利用、閑置現象依然存在。從整體分析,經濟開發區和各工業功能區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產值、畝均稅收雖然有了新提高,但還有幾個工業功能區,畝均投資強度和畝均產值都在100萬元以下,有的工業功能區畝均產值僅為60多萬元。另外,到去年底,已供地而未利用的閑置土地面積尚有*畝左右。
三是土地違法違章和涉土舉高不下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好轉。去年國土部門立案查處國土資源違法案件*件,較上年的*件增長*%。國土部門接待的涉土達453件,較上年的372件增長21.8%。
總之,我們要全面正確地看待國土資源形勢,既要看到土地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更要充分認識到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有為地做好土地管理工作。
二、認清形勢,明確節約集約用地的主要任務
當前,土地管理工作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形勢,概括起來是五個“越來越”: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做好土地管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家運用土地閘門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取向越來越明顯,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法律責任越來越嚴格,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人民群眾保護土地資源、維護土地權利的意識越來越強烈。
我市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稀缺,當前又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根據目前形勢和我市實際,去年我市節約集約用地的主要目標任務是:
一是*閑置土地1000畝左右,切實提高土地利用質量;
二是加快速供地速度,全面完成*年前已農轉用土地的供地任務;去年已農轉用的建設用地供地率達到*%以上;*年新增建設用地供地率達到*%以上;
三是新增建設用地當年投資強度比上年增長20%以上;經濟開發區、工業功能區單位面積GDP、稅利比上年增長20%以上。
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提高我市節約集約用地質量
當前,我市土地管理要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營造氛圍
一方面加強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節約集約用地政策的宣傳,提高土地使用者節地、惜地意識;另一方面在新聞媒體上每月公布企業“畝均投入、畝均產出”前十名和后十名,年底再表彰通報,牢固樹立以“畝產論英雄”意識。通過正反典型宣傳,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為榮、閑置浪費土地為恥的氛圍,以輿論推進節約集約用地。
(二)加強規劃管理,充分發揮用地規劃的調控作用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龍頭,是促進科學發展、優化空間布局的重要途徑。為此,一是要抓住在我省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改試點的契機,積極爭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局部修改,努力向上爭取用地指標,確保發展空間需求。二是各類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所確定的建設用地規模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是年度用地安排必須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之內。去年計劃通過農轉用新增建設用地2000畝,計劃供應各類具體項目用地4900多畝,其中經營性用地1600多畝,工業用地3000多畝。
(三)切實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即將出臺的《關于切實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若干意見》,從長遠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切實采取措施,強化激勵、約束和考核機制,切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一是要加強建設項目用地指標控制。對投資強度、容積率、綠地率等不符合省級指標要求的項目,要嚴格核減用地面積。工業項目的建筑密度原則上應控制在40%以上,綠地率原則上應控制在20%以內。二是要加快具體項目的供地速度。2006年以前已農轉用未辦理具體項目供地的新增建設用地,必須在3月20日前政策處理到位,到年底供地率必須達到90%以上;去年度已農轉用未辦理具體項目的新增建設用地,必須在6月底前政策處理到位,到年底供地率必須達到80%以上;去年新增的建設用地,政策處理必須及時到位,年底供地率要達到50%以上。對供地速度要列入經濟開發區和鄉鎮(街道)年度工作考核,按時完成供地任務的給予獎勵。三是鼓勵建設多層標準廠房。引導和鼓勵工業企業向工業區集聚,單個企業投資規模在經濟開發區和城市規劃區內小于2500萬元,工業功能區內小于1000萬元的項目,原則上不單獨供地;對新建工業項目,一般應建造3層以上多層廠房,不得建造單層廠房;市政府對新建標準廠房2000平方米以上的經濟開發區和鄉鎮(街道)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鼓勵企業大力開展挖潛節地活動。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集鎮和村莊規劃的前提下,鼓勵工業企業通過廠房加層、老廠改造、內部整理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對不改變土地用途,在企業原有建設用地上加層改造、提高建筑容積率的,不再增收或調整土地價款,并減免城市建設配套費;對新增工業用地,廠房建筑面積高于容積率控制指標部分,不再增收土地價款。五是加大閑置土地*力度。對去年底前已繳清全部地價款且已依法辦理供地手續的企業,主動退讓用地面積在5畝以上的,退地部分的已繳土地款予以全額退還,并對退還土地款給予貼息補償,在此基礎上再給予3萬元/畝的獎勵;對已用土地未達到批準總用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或投資規模不足總投資25%,且在規定時間內未按要求退出存量土地的企業用地,按照閑置土地處置。滿一年未動工開發的,按出讓或劃撥地價款的20%征收土地閑置費,滿2年未動工開發建設、依法應當無償收回的,堅決無償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條件的,也應采取改變用途、等價置換、安排臨時使用、納入政府儲備等途徑及時處置、充分利用。為激勵經濟開發區和鄉鎮(街道)收回閑置土地的積極性,按收回閑置土地、處置企業自退用地和收取土地閑置費的面積給予獎勵。
(四)強化農村土地管理,推進集體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一是高度重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規劃管理。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指導、督促編制好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鄉鎮、村莊規劃,劃定村鎮發展和撤并復墾范圍。嚴格禁止擅自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嚴格禁止“以租代征”將農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二是鼓勵提高農村建設用地的利用效率。嚴格執行農村一戶一宅政策和戶均住宅面積相關標準,控制農民超用地標準建房,逐步清理歷史遺留的一戶多宅問題,堅決防止產生超面積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戶多宅現象。三是積極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理。加大村莊整治扶持力度,繼續鼓勵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空閑地和廢棄工礦用地復墾整理。每年復墾任務列入經濟開發區和鄉鎮(街道)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去年計劃復墾1000畝。市政府從土地出讓金中切出一定資金對建設用地復墾項目實施補助和獎勵。同時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開展平原地區農居點向低丘緩坡遷移的試點,將平原地區農居點的宅基地復墾為耕地,并鼓勵建造公寓式住宅。
(五)合理開發利用低丘緩坡資源,拓展空間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合理開發利用低丘緩坡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是我市今后土地管理工作的重點之一。從我市實際看,解決發展用地需求,今后主要的來源在于低丘緩坡。因此,要著眼于拓展發展空間,開發利用好低丘緩坡。一是規劃拓展好低丘緩坡利用空間。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建則建、宜居則居”的原則,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鼓勵和引導科學開發、合理利用低丘緩坡資源,構筑新的發展平臺。對經濟開發區或鄉鎮(街道),按當年批準使用規劃修改后的新增建設用地獎勵3000元/畝。二是積極開展低丘緩坡墾造耕地。墾造耕地計劃分年度列入經濟開發區、鄉鎮(街道)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去年計劃墾造耕地2000畝。政府對耕地墾造項目進行補助。
(六)嚴格依法管理土地,全面落實節約集約用地責任
[關鍵詞]油田占地,集約利用,土地管理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9-0229-01
引言:我國經濟大部分體系為重工業,主要依靠我國豐富的礦產資源,雖然礦產帶動了周邊及國家的經濟,但是資源的開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且每年以驚人的增長之勢取代耕地、山林。據權威調查顯示,我國工礦石油等企業占地面積大于400萬hm2,相比居民住宅用地只少了一點點,占我國所有用地的12%左右。石油開采、工礦用地在以后的很長時間是很難恢復甚至是無法恢復的。由此可見,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國土資源建設利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也是我們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及時的控制和治理[1]。
一 最近至少十年內,中國的經濟主要依靠重工業,其中的煤炭、鋼鐵、石油天然氣占據了中國經濟建設的大部分江山。當前,工業園區建設項目作為很多個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實現國民產業結構調整和招商引資的重要方針政策。然而調查顯示,我國黑龍江、遼寧、新疆、內蒙古等多地的工礦園區和建設用地擴張嚴重,土地浪費日益增加,多地存在圈地不建設、圈地少建設、建設后不使用等狀況,其利用土地粗放、效用低下的問題嚴重突出,浪費現象令人堪憂,國家和地方對石油等企業的土地投放沒有一個合理科學的管理指導,監察利用存在嚴重問題[2]。
1. 電影《私人訂制》的結尾,我們看到草原出現許多大坑,嚴重荒漠化;河流污染嚴重,這都是煤和石油的過度開采造成的。另外,煤炭和石油的開采對土地環境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其中,采煤采油占用大量的土地。首先開采前要圈地建設龐大開采園區,后期開采中產生的廢水、廢料又要集中排放,處理好的話就要更多的土地,處理不好又會嚴重的污染更多的土地及水資源。這樣一來,開采一所煤炭和石油所需的土地是設備的幾十倍。開采完的土地下面是空的,后期得不到科學的處理,造成嚴重的地表塌陷,這都是不可再利用的,而每年我國這樣的土地浪費逐步增加。
2. 計劃經濟體制觀念嚴重影響石油企業的土地管理,這樣就導致油企用地的土地產權、產籍管理都沒有被重視,管理粗放不科學。油田用地的需求量是慢慢地發展變化的,其中要經歷勘探初期到成熟階段。當開采一部分到枯竭后,開采過程中建設的井站和各種生活配套設施都會被停用一年甚至幾十年,這期間的所有土地都會被閑置,因為后期還會重新利用,所以這些土地不能被退耕或者難以退耕,造成土地的大量浪費。
3. 土地的總體管理規劃屬于國家和政府調控,但是像油企等大型國企用地后,政府并沒有真正干預規劃土地使用,而企業自身認識不到,導致礦區整體建設并沒有合理的占用土地。缺少政府的約束,企業就會越來越多的無理占用土地,是土地占用不合理,土地浪費惡性循環。這一切與國家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環境保護、資源持續發展嚴重相悖。
二 礦產和石油企業的土地利用必須及時的得到整改,其中,石油企業和地方政府關系的紐帶是國土資源管理。隨著汽車等消耗油氣的機器日益增多,人類對油氣等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斷增加,一方面在國家的控制下對資源合理的開發利用;另一方面,油氣等礦產開發占用大量的土地,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而地方政府又想提高當地經濟,所以怎樣實現經濟增長和土地資源合理使用成為關鍵的問題[3]。
1. 油氣企業所劃撥的土地在開采過程集約利用,在開采結束后或改變所屬土地的用途時仍然面臨土地的有償使用與否的問題。這種導致土地浪費的情況必須及時改進,如果該土地長期處于游離狀態,相信對企業和政府都是巨大的浪費。因此,政府應該提出合理的土地使用規范政策,逐步調整用地關系,節約土地的劃分和供應范圍,逐漸引入市場調控機制,以土地有償使用代替原有的油氣企業自己劃地管理的封閉狀態,最終使油田企業和地方政府經濟達到共贏的目的。
2. 油氣生產過程產生大量污染物,對于環境是極大的威脅,很容易造成環境和土地污染惡化,對油田所在周邊的居民生活生產都帶來嚴重的威脅,挑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方針政策。在我國很多地區,油田企業逐步建立詳細的一體化環境保護責任制,建立科學安全的環境管理體制,從勘探到鉆井再到生產排污過程都進行嚴格的環境監制措施,達到劃地、利用、防治一體化。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油氣企業,為土地的使用和環境的治理提供足夠的政策保障。
3. 我們人口眾多,可利用土地的占有率很低,所以在總體規劃時,必須嚴格控制企業用地。油田企業用地長期且龐大,但是整個過程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所以油氣開采開發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嚴格的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節約集約用地,科學布局油田布局,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用地范圍,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提倡土地科學利用、綜合利用。
三 結論
經過本文可知,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巨大,但是可利用土地并不樂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必須得到重視。石油天然氣等礦產是國家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土地一樣都是自然的產物,但同時都不能再生。石油等企業用地一直不規范是當今狀況,為了后代子孫,為了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們必須堅定貫徹合理的土地使用政策,規范企業土地管理,監管土地環境,大膽實踐土地集約措施,從政府到企業,從上到下形成系統化的科學的土地使用政策。
參考文獻
[1] 王鑫. 新形勢下石油企業節約用地探討[J].?國土資源. 2011,24(05):224-227.
關鍵詞:集約用地; 政策調控; 節約意識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adiction of the land, and puts forward four Suggestions to realize intensive land utilization, improve th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relieve land difficul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ntradictions, and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harmon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intensive land use; Policy control; Saving consciousness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建設、基礎設施、工業園區等建設對增量建設用地的需求日趨旺盛,但土地可供應量受到可利用土地資源的制約以及國家“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宏觀調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加強土地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積極應對經濟發展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峻課題。招遠市立足本市實際,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土地集約利用。
一、提高認識,增強集約用地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城市發展需要占用土地,糧食生產安全需要耕地保障,而土地供給有限。圍繞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解決好當前土地供求的尖銳矛盾,市委、市政府進行深入調研,形成統一認識,實現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必須注重不斷地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在土地資源緊缺的條件下,只有走集約利用的道路,把一塊地當兩塊用,才能給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資源,實現可持續利用的預期目標。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剛性政策和規定,要求全市上下,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切實從我市嚴峻的土地實情出發,從保護耕地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集約利用土地的重要性,把保障供地與集約用地有機統一起來,切實在內涵挖潛、集約利用上下工夫。充分挖掘盤活存量建設用地,能利用非耕地的,盡量用非耕地;能用劣地的,盡量用劣地;能搞多層廠房的,盡量搞多層廠房;盡量發展高層建筑和高層住宅。
二、加強法規政策宣傳,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意識。
(一)加強國土資源政策宣傳。制定國土資源政策法規宣傳計劃,結合6.25土地日專題宣傳、開展節約集約用地現場觀摩等活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舉辦延伸至縣(區)、鄉(鎮)的國土資源知識培訓講座,廣泛散發國土資源知識“口袋書”等形式,深入宣傳節約集約用地和合法合規的重大意義,盡量使更多的人知道土地不能“敞開用、隨便要”的意識。
進行有的放矢的宣傳,逐步扭轉當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錯誤觀念,諸如 “保護耕地就會影響發展”、“國土部門只是手續部門”、“土地工作是國土部門一家之事”等,努力提升全社會節約集約用地和合法合規用地的意識。通過宣傳,引導各部門,基層政府,認真研究如何順應“村村點火、鄉鄉冒煙”的實際,綜合城鄉統籌,讓各鄉鎮能夠用土地整治政策做到土地指標“自產自用”。整治土地,可以實現“農業升級、農民增收、保障用地”,真正是“國家提倡、政府補助、一舉多得”的好政策。利用好國家的各項好政策,千方百計地敞開“前門”;要做到教育、警示、巡查、查處及時,嚴嚴實實地堵住“后門”。
(二)公開透明國土資源政策。利用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一張圖”工程,廣泛公開國土資源工作程序和方法,公開土地利用規劃圖,做到國土的資源部門土地利用家底清、違法用地反映及時,全民全社會知道“什么地能用、地怎么用、手續怎么辦”。改變各級領導“憑概念、憑感覺”用地的傳統做法,做到用地“重空間、重實據”。
三、積極尋求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對策,將集約用地工作落到實處
(一)強化規劃計劃管理,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從強化規劃計劃管理、制定土地投資強度標準、完善地價管理、依法處置閑置土地、嚴格執行征地補償標準和各類產業、工程項目建設用地定額指標等方面入手,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的規模,推動土地集約利用工作的開展。
1、強化規劃計劃管理,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依據。必須建立合理用地集約用地的引導機制,采用國土規劃、城市規劃、空間單元設計多層次規劃相結合的方式,從空間容量和結構優化兩方面,全面構建未來區域發展的基本框架,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強化土地利用的規劃依據,使其實現對各項建設的有效控制和引導。同時,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認真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堅持做到不符合規劃的用地不批,不符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用地不批,扎緊口子,嚴格把關,強化規劃計劃對建設用地的管理,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
2、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嚴格把好土地供應關。為促進集約用地工作的開展,市政府明確規定,建設項目供地必經根據單位面積的投資額來確定,進入開發區的項目投資額每畝不得低于200萬元。遼寧盼盼防盜門集團在項目洽談時,提出投資1000萬、占地50畝到我市投資建分廠,因投資強度不夠,謝絕該項目進區。開發區自成立以來,先后有10多個項目因投資額過低,被終止土地供應。同時,強調對一些分期實施的大型項目可預留規劃用地,根據其實際到帳資金和生產、建設進度,實行分期供地,堅決杜絕假借項目進行圈地。認真執行各類產業、工程項目建設用地定額指標。在項目征地時,根據項目所屬產業確定出其最多用地面積,改變以前申請多少批多少的情況,到目前為止根據工程項目建設用地定額指標核定項目用地節約用地1000多畝,從而最大程度減少土地浪費,節約集約利用土地。
一、土地管理文化體系的構建
以“土地法學”課程為例,不應從純法理學的角度來組織教學,而應該以土地管理的具體工作為導向,分析每項法律、制度、政策產生的背景、實施狀況,要讓學生明白在“土地法學”這門課中,包含了土地管理的文化,如土地產權保護文化、耕地保護文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文化、科學合理規劃文化、可持續利用文化。
(一)土地產權保護文化
土地產權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在現實工作中,由于權屬主體不清,權責不明導致的矛盾與糾紛層出不窮,可見土地產權保護非常重要,尤其是農民的土地權益保護。在“土地法學”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物權法》的出臺進一步強化了土地產權的保護。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到土地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切實維護群眾土地合法權益的認同感,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碰到與土地產權相關的問題時,切實保護產權人的利益。同時也要讓學生加強產權保護政策的學習和研究,進一步推進土地管理工作的開展。
(二)耕地保護文化
耕地保護意義重大,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耕地保護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耕地數量保護;二是耕地質量保護;三是耕地生態環境保護。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我國劃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耕地的數量,還要保證這18億畝耕地的質量及生態環境。數量保護是基礎,質量保護是關鍵,生態環境保護是升華。如何加強耕地保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目前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并且把耕地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的政績考核中,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耕地保護工作的開展。但這些基本上都是通過行政的手段來推動的,耕地保護觀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強調土地管理工作中耕地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清楚了解保護耕地不僅是耕地數量的保護,更重要的是耕地質量的保護及耕地生態環境建設。
(三)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文化
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當今土地管理工作的主題,并且已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上升到了優先戰略的高度。土地作為一種資源,面臨著稟賦的差異和供給的瓶頸,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建設用地擴張劇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失控,大量的優質耕地被城市建設所占用,城市建設用地呈現高度粗放趨勢。在農村,耕地粗放利用、撂荒及非農建設現象也層出不窮。粗放利用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歸根到底,是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文化的缺失。因此,對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非常重要,這是推動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證。要真正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就應切實執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減少經濟增長對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
(四)科學規劃文化
目前,新一輪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已接近尾聲,新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堅持了土地管理的基本國策,嚴格遵循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制度,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堅持“雙保”方針,體現了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思想的科學性與前瞻性。但是,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多種矛盾與沖突,尤其是在縣(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過程中,往往受到各方面的干預,使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受到質疑。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原則是不可動搖的,但在修編過程中,對規劃目標的平衡也是科學性的體現。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應體現科學性,但是其執行必須是嚴肅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土地管理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的權威性。因此,科學合理地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嚴肅認真地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就是一種文化,需要繼承與發揚,才能確保土地管理工作的可持續性。
(五)可持續利用文化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最高目標。要做到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必須做好前述四方面的工作,即要加強土地產權保護,增強耕地保護意識,堅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科學規劃。具體來看,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括經濟效益可持續、社會效益可持續及生態效益可持續。這三種效益同時貫穿于土地產權保護、耕地保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及土地利用科學規劃之中。因此,土地可持續利用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它相對比較宏觀,統領土地管理的各項文化,是屬于更高層次的文化。
二、土地管理文化傳播的途徑
土地管理文化的傳播可以貫穿整個專業課教育的始終,除了通過教師向學生傳播外,還可以由有學生向學生傳播、由學生向外界傳播。土地管理文化傳播的途徑是多樣的,包括了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社會實踐及校園文化活動,從土地管理文化傳播的效果來看,這四個途徑是逐漸遞進的。
(一)案例教學
教師在“土地法學”的課堂上向學生傳播土地管理文化,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采用案例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方便教師對其中蘊含的知識點進行提煉,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土地管理文化的總結。另外,采用案例教學,其教學的過程相對比較生動,學生很快就能接受。教師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將其中蘊含的土地管理文化傳授給學生,可以將土地管理文化更加具象化,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點,還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土地管理文化的認識與理解。這些案例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視頻、音頻類的。
(二)情景模擬
課堂的案例教學是土地管理文化傳播的基礎階段,是對具體土地管理文化的認知層面,而課堂情景模擬則是土地管理文化傳播的理解層面。學生通過自編自演情景劇,加深對土地管理文化的認知,逐漸上升到理解層面,同時也是土地管理文化開始向外傳播的階段,主要是在同專業學生之間的傳播。在這個階段,還需要教師的繼續指導與點評,及時糾正在情景模擬過程中出現的認知與理解偏差,進一步加深對土地管理文化的理解。學生自編自演的情景劇主題多與土地征收、農村土地流轉、耕地保護及土地違法調處相關。
(三)校園文化推動
土地管理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能夠很好地推動其傳播。例如,在中國地質大學,地學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土地文化及土地管理文化成為了地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地學文化傳播的平臺來推動土地管理文化的傳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使土地管理文化在校園內進行傳播,這是土地管理文化向外傳播的階段,同時也是逐步認可相關土地管理文化的階段。“土地日”宣傳活動成為了“土地法學”課程宣傳土地管理文化重要的陣地。結合每年“土地日”的主題,通過舉辦學術報告會、張貼宣傳海報、條幅簽名、咨詢解答等方式來宣傳“土地日”的主題,將國家土地管理的方針政策融入到宣傳活動中,培養學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土地管理法》的了解。這個過程就是土地管理文化傳播的過程,對于參與活動的學生而言,也是土地管理文化認同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