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中醫骨傷科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骨傷科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骨傷科總結

        第1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中醫骨傷;人才培養;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b)-170-02

        隨著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出現,骨傷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中醫骨傷科是中醫的特色??疲哂形麽t骨科學不可替代的優勢。然而,近年來在市場經濟作用下,中醫骨傷的傳統診療特色,如小夾板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有不斷減少的趨勢,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醫正骨手法治療卻逐步為手術治療所代替,中醫骨傷科的發展出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培養出來的中醫骨傷人才存在諸多與設置中醫骨傷方向的初衷不符之處,其中問題之一是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的中醫特色并不明顯,這是中醫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針對這種狀況,為了辦出中醫骨傷專業特色,我們在總結以前中醫骨傷專業和近年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目前中醫人才需求形勢的變化,對中醫骨傷特色人才培養進行以下探討:

        1 中醫骨傷特色教育要盡早開展,并貫徹到整個育人過程中

        自從教育部1998年實行高校專業調整,合并了中醫骨傷學專業后,因為骨傷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國多數高等中醫藥院校的中醫學專業分化出骨傷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時間不同,多數在四年級開始分化,在后期實行骨傷方向教育。我??偨Y了以前辦學經驗,從招生開始就設置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實踐證明這對培養學生的中醫骨傷特色有很大幫助。

        首先,便于早期開展中醫骨傷思想教育。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我們就聘請德高望重的中醫骨傷專家舉行中醫骨傷講座,使學生從一入學就了解中醫骨傷的起源、特色、現狀和發展前景,盡早認識中醫骨傷科,培養學生對中醫骨科的感情,以后我們不定期地舉行各種有關中醫骨傷科的講座,介紹中醫骨傷名家的高尚醫德和高超技術、中醫骨傷有關知識,這對樹立和鞏固學生的中醫骨傷思想有很大作用,能顯著促進學生的學習,因為學生明確了自己是中醫學專業,必須學好中醫的基礎理論和知識,而學生又明白自己是骨傷方向,未來的職業與骨科有密切關系,所以學生在全面學習的基礎上會特別留意與“骨”有關的知識,對醫古文、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課程中與骨有關的知識印象特別深刻,達到了全面發展和重點突出相結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級下學期才分化的骨傷方向,因為骨傷方向課的教學時間少等原因,較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這樣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發揮中醫骨傷專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實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醫學專業骨傷方向主要依托大學的附屬骨傷科醫院辦學,日常管理和專業課程教學由附屬骨傷科醫院負責。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輔導員外,還從一年級開始配備兼職班主任,兼職班主任由從醫院遴選出的業務水平高、專業思想牢固、具有高級職稱的中醫骨傷專業博士擔任,班主任經常深入到學生中間指導學生的學習,解答學生的困惑,通過班主任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言傳身教,中醫骨傷的信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鞏固。因為骨傷醫院有相對充足的師資力量,為骨傷課程的教師遴選提供便利,在遴選時,我校把教師的中醫骨傷專業思想和專業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醫特色的骨傷課程教學隊伍。

        2 在教學中重點貫徹中醫骨傷特色的教育

        中醫骨傷科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發展起來的一個特色???,它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堅持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結合等的治療原則,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夾板等外固定、內外辨證用藥、練功方法等獨特治療方法[1],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貫徹特色教育是中醫特色培養的關鍵所在。

        2.1 加強培養學生的手法治療能力

        中醫傳統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醫骨科的精華,學生必須經過多途徑的學習,從理論到反復實踐訓練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選具有豐富臨床經驗,并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醫生作為課堂教師,要根據中醫骨傷科的直觀性強、手法操作多等特點,將文本、圖形、圖像、錄像和聲音集成在一起,產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醫正骨理筋手法、練功方法,把復雜的疾病整個診治過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通過多媒體的視覺和聽覺,再配合模擬實物教具的觸覺作用,使抽象的教學變得生動、具體, 加速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架起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啟發學生的思維與聯想, 提高學習的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接著加強學生的骨科實踐技能訓練,調整課內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增加實踐訓練時間,通過建立骨傷科臨床實踐技能訓練實驗室,以解決擴大招生后臨床見習基地不足的問題。每門骨傷課程學完一定內容后馬上讓學生進入訓練室,把課堂所接受的理論知識在模擬病人身上反復練習,通過實驗訓練考核后再進入臨床科室見習和實習,這樣既減少教學對臨床工作的影響、減少學生對病人的打擾,又保證學生能掌握骨傷的手法治療,達到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目的。為避免出現高分低能現象,很多院校進行臨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視動手能力的評價[2],把以考核能力為主的考試貫穿在各種測試中,課程考試、實習出科考試、畢業考試均要制定臨床技能考核規范,考核內容包括夾板制作、手法運用、手術操作基本功、傷口換藥等實際操作能力,保證學生理論和技能協同提高。

        2.2 重視培養學生辨證用藥的能力

        辨證內服和外用中藥是中醫骨科區別于西醫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氣血調和,達到同時調整全身和患處局部的功能,顯著促進筋傷和骨折的恢復、減少后遺癥、節省治療時間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從學習方藥開始到骨傷、骨病等有關課程的學習,都在不斷強化方藥使用有關知識。

        辨證用藥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入學就開始學習,部分學生在開始學習階段對此理解不夠,覺得骨科是術科為主,骨科的診斷治療都比較簡單,X光、B超等現代檢查手段一上去,診斷結果就出來了,一進手術室很多病就解決了,所以骨傷科對疾病的辨證、診斷、處方用藥要求比較低,對方藥掌握活血行氣、補腎的藥物和方劑就行了,對骨傷診治特點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所以教學管理人員通過多與學生交流,及時與任課教師溝通,動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還通過座談、骨傷名家的用藥體驗,使學生明白辨證用藥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端正思想認識,促進學生在早期打下扎實的中藥理論基礎,再通過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的實際用藥,使學生掌握中醫骨科辨證用藥的精華。

        2.3 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醫患合作能力

        現代醫學已經由生物醫學模式,進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促進疾病的治療和康復,醫生的人文知識和能力越來越重要,傳統中醫骨傷疾病的動靜結合、練功等更加需要醫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強人文教育,提高學生對患者的關愛、溝通、指導等能力,才能貫徹骨傷治療的醫患結合的治療原則,共同完成治療的任務。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貫穿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從醫古文的大醫精誠開始,到當代的骨傷名家郭春園等,從理論到臨床實踐都要貫穿人文教育,使學生掌握骨傷科病人心理學、溝通技巧等,在診療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進行課程和教學內容調整

        多數全國中醫藥院校的中醫骨傷方向,多年來把方向的必選課程分為《骨傷科影像診斷學》《骨傷科手術學》《中醫筋傷學》《創傷急救學》《中醫正骨學》《骨傷科古醫籍選》等,這幾門課程實際上是中醫學專業中的《中醫傷科學》的內容的分化后擴充而成,課程設置太多,部分內容交叉重復,而多門課程設置又把疾病診斷和治療割裂開來,不符合中醫的整體觀念,應該把它們重新整合,省去重復部分,使它們更便于教師的講課和學生的學習,如把某骨或關節常見的筋骨疾病的診斷(包括影像檢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術和其他治療方法等內容整合到一起來系統地講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有關的教學改革。

        因為骨科方向畢竟只是中醫學專業的一個方向,在突出基礎的現代中醫教育中,骨傷方向的主要課程要與中醫學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醫學專業建設需要,這就產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醫學專業教學計劃中,以皮膚病、肛腸病等為主要內容的《中醫外科學》有81學時,而包括無菌操作、切開縫合、創傷急救等與骨傷手術關系密切的《西醫外科學》只有54學時,這并不符合骨傷科的實際教學需要,我們進行局部調整,減少前者課時來適當增加后者的課時,并舉行專題講座來增加后者的學習內容,以爭取骨傷特色教育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譚遠超,劉峻.如何在21世紀振興和繁榮中醫骨傷科事業[J].中醫正骨,2005,17(10):63-64.

        第2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中醫骨傷;治療;患者療效

        【中圖分類號】R8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0-0162-02

        骨傷科患者多因意外事故造成人體一處或多處骨及軟組織損傷,使其生理運動功能局限性喪失。而在需要全制動或強制性局部制動方能達到治療目的的情況下,就必須在醫院住院治療。中醫傷科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在與疾病作長期斗爭中的經驗總結,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而在中醫骨傷病中,疼痛的治療是其中的重要任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00例患者其中男65例,女35例。平均年齡30歲。其中急性軟組織損傷36例,慢性軟組織勞損26例,頸椎病13例,關節炎6例,坐骨神經痛9例,肩周炎6例,腱鞘炎4例。

        1.2 治療方法.

        1.2.1 針灸治療法:選用嚴格消毒滅菌的針灸專業醫療專用針具,施針前首先在患者病變的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等部位尋找疼痛范圍。痛位常伴有條索樣、圓形或片狀彌漫性腫脹,然后在腫痛范圍進行常規無菌消毒,無菌操作。其次在腫脹范圍之內,刺入2~5針,腫痛面積較大可多刺10余針,選用26號或28號較粗針效果更佳。病變在肌腱、腱鞘者應刺中肌腱、腱鞘;病變在關節部位可根據疼痛范圍刺至關節間隙、滑囊、關節附近肌腱附著點;病變在神經者應刺中神經干;病變在肌肉、韌帶應刺中肌肉韌帶。共40例。其中包括急慢性軟組織損傷28例,頸椎病4例,關節炎3例,坐骨神經5例。

        1.2.2 消炎散藥物治療法:大黃40g,蒲公英32g,薄荷12g,生梔子40g,當歸16g,姜黃16g,香附32g,赤芍16g,羌活8g,金銀花20g,白芷20g,黃柏15g,牡丹皮12g,制乳香12g,制沒藥12g,紅花9g。將藥物炮制研120目細末包裝滅菌備用,每包60g。視患處面積大小,取藥散適量,用溫水加醫用凡士林調勻成糊狀,在紗布上攤平,藥厚約8mm,敷于患處,用繃帶包扎,每2日換藥1次,4次為1個療程。注意敷藥處皮膚如有瘙癢、皮疹,應立即停藥,必要時對癥處理。敷藥處皮膚間有染色為青紫或灰暗,不需特殊處理,停藥后其色自褪。共30例。其中急慢性軟組織20例,頸椎病6例,關節炎1例,坐骨神經1例,肩周炎1例,腱鞘炎1例。

        1.2.3 中醫熏洗療法:中醫熏洗療法是傷科常用的治療方法。早在《五十二病方》就記載外傷疾病有用以外敷的藥劑,有煎湯外洗的洗劑,有燃燒熏治的熏劑,有蒸蔥熨治的熨劑以及灸劑?!饵S帝內經》中也有“熱湯洗浴”、“燙熨”和“浴法”的記載,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睙岱笱垂欧Q“淋拓”、“淋渫”、“淋洗”、“淋浴”。在骨傷科的領域,現存最早的傷科專書《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已提出了“凡腫是血傷,用熱藥水泡洗”的觀點。共30例。其中急慢性軟組織14例,頸椎病3例,關節炎2例,坐骨神經3例,肩周炎5例,腱鞘炎3例。

        2結果

        2.1 針灸治療法的效果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運動自如,恢復正常功能,體征消失(X線影像檢查不一定恢復正常,如骨質疏松、增生等)。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運動功能顯著進步,體征大部分消失或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與運動功能較治療前有進步。無效:治療前后無好轉的變化。在腫脹范圍之內,刺入2~5針,腫痛面積較大可多刺10余針,選用26號或28號較粗針效果更佳。治療結果:平均治愈率為68%,總有效率為96%。

        2.2 消炎散藥物治療法的治療結果。療效標準:治愈:經外敷消炎散1個療程后各部位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經外敷1個療程各部位疼痛基本消失,關節處略有不適感;好轉:經外敷1個療程后,各部位有輕度脹痛,關節功能輕度受限;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治療結果:本組30例,治療1個療程后,治愈14例,占46.7%;顯效9例,占30%;好轉5例,占16.7%;無效2例,占6.6%??傆行?3.3%。

        2.3 中醫熏洗療法的治療結果。具有方便、有效、副作用小、應用范圍廣泛的特點,在治療骨關節疾病,尤其是傷筋疾患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根據中醫四診八綱的理論,軟組織損傷屬早期實證,其病機為經脈損傷,血氣受損,血離經脈,瘀積不散。所以,應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治。采用玻璃酸鈉合中藥(制川烏15g,制草烏15g,沒藥15g,乳香15g,透骨草20g,艾葉30g,海桐皮30g,防風20g,細辛15g,三棱15g,莪術15g,牛膝20g,蘇木60g)熏洗治療膝骨性關節炎67例。結果:經1個~3個療程治療,急慢性軟組織14例治愈率85.7%,頸椎病、關節炎全部治愈。對坐骨神經,肩周炎,腱鞘炎都有一定的療效。

        3 討論

        3.1 中醫認為,急慢性軟組織損傷屬于“傷筋”的范疇,致病機制為經脈受損,氣機不暢,血運受阻,氣滯血瘀則疼痛,離經之血溢于皮下則腫脹。主要是足太陽經脈的損傷,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取后頂、天柱及腰部夾脊、腰眼、秩邊,以通經止痛。在最痛的部位、最痛的時間、最痛的做最痛的針法可達到緩解痙攣、止痛的目的。局部針刺療法是在中醫古籍《靈樞•官針》篇記載的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輸刺、傍針刺、合谷刺等針刺法基礎上結合古代醫家、醫案、病例及筆者臨床經驗總結,同時體會局部針刺多針療法適用于骨傷科的痹癥與傷筋的治療,此針刺方法可以促進局部的氣血運行,并有明顯的止痛消腫作用,此法體現了中醫理論“以痛為輸”局部取穴的原則,但對病變范圍較大或有全身癥狀及合并癥,還應配合遠經取穴或辨證取穴的方法,尤其是對病久氣陰兩虧老年患者同進加施溫灸療法,效果更佳。

        3.2 骨傷骨病出現熱痛,往往伴有紅腫癥狀,常為初期瘀血新聚,正氣未虛或瘀血化熱,邪正交爭局部產生。消炎散的組方遣藥正是基于這一觀點,方用大黃破血;當歸、赤芍和血;姜黃活血。能散既結之瘀,寧已傷之血絡。選用梔子、金銀花、蒲公英等寒涼之品涼解局部血分之熱,使血熱無妄行壅結之勢,瘀血無由再生。綜觀諸藥,散血與涼血相輔,血熱能清,瘀凝可散。寒涼與辛溫相制,涼不留瘀,散不動血。全方通過散血涼血達到消腫止熱痛的目的。局部外敷使藥力更專,直達病所,取效更捷。消炎散的藥理實驗研究表明:它有較好的抗炎和鎮痛效能,能減輕熱痛型骨傷骨病無菌性炎癥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緩解疼痛。本觀察研究表明臨床療效較好,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使用。

        3.3 傷科疾病早期病因病機為經脈損傷、阻滯血氣、血離經脈、瘀積不散。常以紅花、桃仁、三棱、莪術等活血化瘀類藥結合川芎、乳香、沒藥、白芷、姜黃等行氣止痛類藥為主組方。疾病晚期外傷日久以至于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骨失養,血不榮筋,應以杜仲、牛膝、續斷、千年健等補益肝腎類藥物,當歸、雞血藤、白芍等養血通絡類藥物,桂枝、肉桂、川椒等溫通經脈類藥物為主;以行氣止痛、活血化瘀類藥物為輔;對于病久入絡者可以稍加蟲類藥如烏梢蛇、土鱉蟲、地龍等搜風通絡。此外,根據導師的臨床經驗,在運用熏洗方時可以加入透骨草、伸筋草等草類藥,這類藥可以增加皮膚的通透性,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參考文獻

        [1] 高永理. 中藥熏洗劑治療關節軟組織損傷[J]. 中國社區醫師, 2005, 20(7)

        [2] 丁榮富. 中醫外治法治療骨傷科疼痛性疾病體會[J]. 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7,6(9)

        第3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骨傷活血化瘀少林萬應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51

        當人體遭受損傷后,筋骨、軟組織遭到破壞,致使血液泛溢于皮肉筋骨之間,出現經絡阻滯,氣機不暢。表現為肢體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治療時必須首先抓住活血、化瘀、通絡這一法則,此法可調節機體,改善血液循環,疏通氣血,促進瘀血吸收,從而使瘀滯消散,腫脹消退,達到舒筋通絡,通利關節,減輕疼痛,促進功能恢復的方法[1]。少林萬應膏是我院經多年臨床應用實踐證明,該藥膏有活血化瘀功效,對于骨折、脫位、軟組織損傷和慢性勞損療效顯著。2008年6月~2011年8月采用自制少林萬應膏治療骨傷科疾病患者200例,均獲得良好療效。臨床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8年6月~2011年8月收治骨傷科患者400例,男282例,女118例:年齡12~76歲;四肢骨折脫位140例,胸腰椎肋骨骨折108例,軟組織挫傷81例,慢性勞損71例;病程1小時~12年。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0例。

        方法:少林萬應膏的組成及制作方法:方中由當歸、白芷、金銀花、赤芍、紅花、牛膝、雞血藤、桑枝、秦艽、川斷、元胡索、白花蛇、天花粉、蒲公英、生大黃、川黃連各一兩,乳香(去油醋制)、沒藥(去油醋制)、兒茶、防風、荊芥、白鮮皮、地丁、老鸛草、黃柏、桃仁、三棱、莪術各5錢,虎骨、全蝎、天麻、蘇木、劉寄奴、千年見、冰片各三錢,穿山甲、檀香、桂枝、馬錢子(油炸去皮)、制川烏、制草烏、木香、蒼術、蛇床子、苦參各4錢,漢防已、石南藤、青風藤各六錢、雄黃4錢3分、明礬5錢、鹿香2錢、自然銅(醋淬7次)、土鱉蟲血竭各2錢。木瓜1兩,廣丹1斤3兩2錢,香油6斤等。熬膏方法:先將乳香、沒藥、輕粉、紅粉、樟腦、兒茶冰片研細備用,另取麻油置鍋內,投入余藥用文火炸枯,使諸藥成炭,撈去藥渣,降溫扣濾除余渣,取其純藥油用文火熬至滴水成珠,鍋邊油花由鍋邊移到中心,煙色由濃黑轉至青色最后變白時,用竹筷攪勻,膏制作成型后備用。

        兩組治療方法:兩組病例凡骨折、脫位者均先進行手法整復,合理外固定。兩組病例均按中醫辨證法予以中藥內服。治療組對于軟組織挫傷。急慢性勞損病例將少林萬應膏烊化貼于患處,骨折、脫位處外貼少林萬應膏后進行外固定。1貼/日,每貼22小時,間隔2小時,連續用藥1個月為1療程。對照組單獨采用內服中藥,方法同治療組。

        療效判斷標準:①優:7天內患處腫痛消失,單純軟組織損傷,功能恢復;②良:疼痛顯著減輕,腫脹消退>1/2,單純軟組織損傷功能接近正常;③有效:12天后,腫脹疼痛緩解;④無效:疼痛無明顯減輕。不良反應:皮膚出現皮疹。

        結果

        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

        討論

        少林萬應膏主治跌打損傷、閃腰岔氣、血瘀作痛、半身不遂、骨折接脫臼、風邪皮癢、腹中癥瘕、痦病塊、氣積、血積、食積等癥[2]。骨折、脫位及軟組織挫傷腫痛內服中藥同時外貼少林萬應膏,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服中藥治療患者[3]。因少林萬應膏直接外貼患處,它的功效在損傷的局部進行治療。少林萬應膏由當歸、白芷、金銀花、赤芍、紅花、牛膝、雞血藤、桑枝、秦艽、川斷、元胡索、白花蛇、天花粉、蒲公英、生大黃、川黃連各1兩,乳香(去油醋制)、沒藥(去油醋制)、兒茶、防風、荊芥、白鮮皮、地丁、老鸛草、黃柏、桃仁、三棱、莪術各五錢,虎骨、全蝎、天麻、蘇木、劉寄奴、千年見、冰片各3錢,穿山甲、檀香、桂枝、馬錢子(油炸去皮)、制川烏、制草烏、木香、蒼術、蛇床子、苦參各四錢,漢防已、石南藤、青風藤各六錢、雄黃4錢3分、明礬5錢、鹿香2錢、自然銅(醋淬7次)、土鱉蟲血竭各2錢。木瓜1兩等40余種藥,根據傳統制作方法精制而成,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絡、堅骨壯筋,祛風散寒等功效,對骨折中、后期應用尤為適宜。少林萬應膏有舒筋活絡、堅骨壯筋的藥物作用,而且少林萬應膏有一定韌度,在骨折、脫位治療中起到一定的制動功效[4]。少林萬應膏經文火加熱烊化緊貼皮膚,能穩定骨折斷端,可以減少固定夾板,或提早拆除外固定,對一些傷筋、脫位、兒童脊枝型骨折病例僅用少林萬應膏外貼,再用繃帶外包扎即可。

        少林萬應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廣泛運用于臨床各科,但骨傷科運用尤為廣泛。骨傷患者多系暴力驟加,離經之血內積,瘀阻于筋脈組織之間,造成血循障礙,氣血不通,出現疼痛、腫脹、青紫或硬結、包塊等。瘀血阻滯既是骨傷科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亦是本病的病理產物[5]。瘀血不去,血不循經,只有使瘀血得以消除,血歸循經遂,氣血運行通暢,才能促進損傷組織修復,恢復正常功能?;钛龇ㄔ诠莻R證中,只要根據患者性別、年齡、體質、損傷程度、瘀血的輕重,予以辨證施治,權衡主次,靈活選方加減用藥,方能收到滿意的效果[6]。少林萬應膏在臨床應用中,在夏天,少林萬應膏可能阻礙皮膚透氣,有少數病員出現局部搔癢、皮疹,少數病例使用后出現接觸性皮炎,在臨床觀察中,皮炎的發生率1%~3%。一旦出現,停止使用,皮疹很快自行消退。發生局部過敏除有個體差異因素外,可能與膏藥制作后火毒未清有關。

        參考文獻

        1韋以宗,主編.中國骨傷科技術史[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2李永春,主編.簡明中醫辭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劉柏齡,樊春洲,主編.中國骨傷科學詞典[M].北京:中國中醫出版社,2009.

        4張安禎,武春發,主編.中醫骨傷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5卓大宏,主編.中藥臨床應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

        6高學敏,主編.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第4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西醫骨科在完成了切開復位內固定后,就謂完成治療的70%。而中醫骨科在整復骨折、對位滿意后,作夾板繃扎外固定,僅只是完成其治療中的1/2,可以說正確把握好夾板的繃扎技巧,是我們骨傷科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在臨床工作中,我們驚訝地發現,相當數量的病人其骨折的再移位、成角或脫位,與夾板的適度和繃扎技巧有關,嚴格地說,是醫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骨折的再移位、成角。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夾板長度過短,杠桿力不強;2夾板過寬或過狹,截面接觸不夠;3夾板超關節掌握不當,固定不充分;4繃扎松緊度不適,繃扎順序不對,使夾板的應力不齊;5繃扎時不均勻,局部太密,或太??;6夾板繃扎的時間掌握不好,有時太短,有時太長。以上幾點均是骨折夾板繃扎外固定中常常出現的情況。其危害是有的會影響骨折的對位,有的會影響骨折的愈合,有的會影響關節的功能恢復,有的會影響肌肉血管神經的恢復,甚至會出現醫源性的肌肉缺血、孿縮。如:神經損傷、關節僵硬等。

        為了便于說明問題,我們把四肢常見骨折的夾板繃扎外固定方法總結起來供同道商討。我們所使用夾板均為干杉樹皮臨時削切,依使用部位切剪塑形而成,再襯墊棉花,外纏繃帶。其特點是:因人而已,輕巧靈便、質地硬韌,舒適服貼,雖臨時削切但熟練后亦不費時間,夾板經敲擊錘打后可隨意彎曲以適應關節固定,外觀美。現分類分別陳述如下。

        1. 前臂骨折,含單一尺橈骨折或尺橈雙骨折。夾板要求:背側塊前臂全長略過腕關節,背側遠端有缺口,避免尺骨頭的直接受壓,掌側方塊,前臂全長,過腕關節至小魚際肌遠端。尺側夾板兩側缺口,并有30度的尺傾角斜度??囋螅菏紫仍谥w皮膚包扎一層紗布,再將背掌側夾板繃扎,要求從頭至尾全程包扎,再將尺側塊夾板包扎。

        2. 肘部骨折、脫位,含橈骨小頭骨折、尺骨喙突骨折及肘關節脫位等。夾板要求:屈肘90度左右,近端至肱骨上1/4處,遠端至腕部??囋螅褐w皮膚全程紗布包扎,根據患肢屈肘要求決定夾板屈肘度,將夾板繃扎,松緊適度,懸吊患肢。

        3. 肘部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夾板要求:肘髁部內外側夾板二塊,肘部有弧行缺口,肘托夾板一塊。繃扎要求:肢體皮膚全程紗布包扎,肘部內外側夾板包扎,再肘托繃扎,懸吊患肢。

        4. 上臂骨折,含肱骨上中下1/3、中段骨折。夾板要求:內外前后四側夾板,均要求與肱骨基本相等長,內側可略短些,屈肘90度夾板,前后夾板近端有一弧度缺口(沿肩部)??囋螅褐w皮膚全程級布繃扎一層,前后夾板全程繃扎二層,再將內外側夾板全程繃扎,最后將屈肘托夾板繃扎。其中順序不要亂,切記不要3塊或4塊一同繃扎或前后一側等亂繃扎,否則影響繃扎效果。

        5. 肩部骨折,主要包括: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大結節骨折、肱骨上段骨折。夾板要求:前后外3側夾板與上臂等長,前后夾板近端有一弧度缺口(沿肩部)外側夾板可超肩關節。繃扎要求:肢體皮膚全程紗布繃扎一層,前后二塊夾板全程繃扎二層之后再加外側夾板加壓繃扎。

        6. 踝骨骨折,包括內踝、外踝及脛骨遠端骨折,夾板要求:內外夾板,與小腿相等長,夾板前方有弧形缺口,后側夾板一塊,跟腱處有與跟腱相符的弧度,夾板與小腿等長,踝托夾板與小腿等長??囋?,小腿全長紗布繃扎一層,先將內外側夾板,全程繃扎2―3層,再將后側夾板繃扎,完畢再將踝托繃扎,不要將小腿內外后3塊夾板同時繃扎。

        7. 小腿骨折,包括脛腓骨中段、下段1/3骨折。夾板要求與繃扎要求同上。

        8. 膝周圍骨折,含脛腓骨中上1/3骨折、脛骨中骨折、股骨遠端骨折。夾板要求:內外側夾板二塊,長度為小腿2/3加股骨1/2之和,后側夾板長度與內外側夾板等長,踝托丁字夾板??囋螅杭啿紝⒅w夾板區內繃扎一層,內外的夾板全程繃扎2―3層后將后側夾板繃扎,再將踝托夾板繃扎、固定。股骨遠端骨折,需加前側夾板即可。

        9. 大腿骨折,包括股骨中下段骨折、中段骨折、上1/3骨折。夾板要求:內外、前后、四塊夾板與股骨干相等長,另加內外側超關節夾板固定,外側最長,可過髖、膝關節,內側要過膝關節,小腿丁字夾板一塊,即在踝托基礎上,遠端加一鉛絲丁字支架??囋螅簥A板區內紗布繃扎一層,先繃扎內外的夾板,再繃扎前后夾板,再用4道繃帶捆扎4塊夾板,再繃扎四塊夾板,過髖部繃扎,小腿丁字夾板最后繃扎,膝關節呈微位。

        總之,夾板繃扎要把握以下幾點:夾板長度要適當,切不可太短,要達到生物力學力量要求??囋删o要適合,不宜過緊過松,過緊影響血運,過松則無效。夾板繃扎要充分,夾板不可短斤缺兩,繃扎不可馬虎。觀察細致,繃扎第2d一3d觀察肢端血運,繃扎1周左右要觀察繃扎是否已松動,調整要及時,當繃扎出現松動時要及時加固,繃扎過緊時要及時調整放松,繃扎外觀要美觀。

        參考文獻:

        第5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傷骨科疾病;活血接骨方;

            骨折、脫臼、頸腰腿痛、軟組織損傷等是傷骨科疾病中常見疾病。筆者采用自擬的活血接骨方治療43例傷骨科疾病,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5月~2010年8月骨科收治的14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70例。治療組男43例,女27例;年齡17~56歲;骨折28例,脫臼17例,頸肩腰腿痛18例,軟組織損傷7例。對照組男45例,女25例;年齡18~55歲;骨折26例,脫臼16例,頸肩腰腿痛20例,軟組織損傷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兩組性別、年齡、病種等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服用獨一味膠囊,1次3粒,1天3次。治療組采用自擬的活血接骨方治療:當歸15g,血竭3g,黃芪30g,雞血藤20g,丹參15g,姜黃12g,海桐皮10g,桑枝30g,獨活12g,牛膝15g,三七6g,炙甘草6g,以上諸藥加水1000mL,熬至300ml,1次口服100ml,1天3次。兩組14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判斷。

        1.3 療效判斷

        參考療效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骨傷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評定。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組別

        n

        骨折

         

        脫臼

         

        頸腰腿痛

         

        軟組織損傷

        治愈+好轉

        未愈

         

        治愈+好轉

        未愈

         

        治愈+好轉

        未愈

         

        治愈+好轉

        未愈

        治療組

        70

        24(85.72)*

        4(14.28)

         

        16(94.12)*

        1(5.88)

         

        16(88.89)*

        2(11.11)

         

        7(100)*

        0(0)

        對照組

        70

        19(73.08)

        7(26.92)

         

        12(75)

        4(25)

         

        15(75)

        5(25)

         

        7(87.5)

        1(12.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中醫認為骨折、脫臼、軟組織損傷及頸肩腰腿痛的發生為氣滯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反之,氣機不暢,血行瘀阻,又加重氣滯。依據“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理論,以活血化瘀為治則,行氣消瘀,瘀去則痛止?;钛庸欠交谥嗅t組方原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收斂止血、補腎壯骨作用,臨床可用于傷骨科疾病。方中以黃芪益氣行血,當歸、雞血藤活血通脈為君藥;血竭、三七活血化瘀為臣藥,止血不留瘀,為傷科常用藥[1];丹參、姜黃、海桐皮、桑枝、獨活、牛膝強筋健骨、活血化瘀、通利關節、行經止痛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配伍,可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強健筋骨。總之,其臨床療效優于獨一味膠囊,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第6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 急性軟組織損傷;中醫外治法;綜述

        [中圖分類號] R274.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1(2009)01(a)-086-02

        急性軟組織損傷是指皮膚、皮下組織、筋膜、肌肉、肌腱韌帶、骨膜、關節囊等軟組織合并周圍神經、血管的損傷,是各種致傷因素作用于機體而引起軟組織的一系列病理變化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以局部急性炎癥與修復為主要特征。中醫稱之為“筋傷”,多為外來暴力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局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青紫瘀斑等。軟組織損傷是一種常見的世界性疾病,其發病率僅次于感冒。很多醫學工作者對此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中醫學在治療軟組織損傷中有其獨特的療效, 故被廣大醫生和患者廣為采用。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病進行綜述。

        1 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

        急性軟組織損傷在中醫骨傷科辨證中屬于“傷筋”的范疇,《素問?五臟生成》其記載:“諸筋者,皆屬于節?!碧?王冰注:“筋氣之堅結者,皆絡于骨節之間”。由此可見,古人認為的筋,即是骨節部位附著的有形之物。清代醫家高士賺說:“大筋連于骨內,小筋絡于骨外。”指出筋的作用是連接骨骼與關節,并支持肢體的各種運動。《靈樞?本臟篇》記載:“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也?!薄妒備?傷折惡血不散》:“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癖結不散,則為腫為痛?!薄夺t宗金鑒》云:“損傷之癥,腫痛者,乃疲血凝結作痛也?!泵鞔σ选墩w類要》中說:“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端貑?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是形傷氣也。人體受到外力搏擊,血脈經絡挫傷,血氣運行不暢,經絡筋脈氣機格阻,不通則痛,所以張子和有“諸痛瞥生于氣”之論。氣受傷,局部阻滯,營衛不行,氣機閉塞,瘀血形成?!端貑?痿論篇》曰:“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祖國醫學根據急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機,治療方面總結出“活血化瘀”的治療大法,形成了動靜結合、內外兼治,分期用藥綜合治療體系。尤其以外治法在這方面有獨特的療效。外用藥物早在《神農本草經》、《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就有記載,1931年出土的《居延漢簡》還記錄了漢代軍醫以膏藥為主治療各種損傷的方藥,《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已比較系統全面地介紹了敷貼的方藥。外用藥方面形成了以敷貼藥、搽擦藥、熏洗濕敷藥及熱慰藥為主的外用藥體系。

        2 本病祖國醫學的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一個重要的特色。中醫治療各種疾病是都采取辨證論治[1]的方法,對本病也不例外,所以治療無論是施行手法,還是內外用藥,首先要辨證明確。

        對于本病祖國醫學認為:邪傷以風、寒、濕三邪為多見。可見風邪侵襲經絡、肌膚,經氣阻滯、肌膚麻痹,則可出現肌膚麻木等癥,為風邪中絡證。風與寒濕合邪,侵襲筋骨關節,阻弊經絡,則可見肢體關節游走疼痛,從而形成風勝行痹癥??梢姖裼粲隗w表,阻滯經絡以致肢體困重、酸痛。并可見風寒濕三邪合并為病,進而阻滯氣機形成氣滯,氣滯而血行不暢,以致血脈瘀滯,由于“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所以氣與血兩者相互影響。

        作為辨證論治體系的結論――方,這一祖國醫學的重要特色,其組成必定會是一個治療各種癥候的復合體。以三七散[2]為例:三七散以三七、當歸為主藥,三七具有良好的止血和活血化瘀之雙向調節功能,其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血,能改善血液濃、黏、聚、凝狀態,確有明顯鎮痛、抗炎的作用。當歸可抗菌、抗炎、鎮痛,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對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的機體具有調節作用。川芎、川牛膝、兒茶、沒藥、乳香可益氣化瘀、消腫止痛,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改善外周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的形成,具有鎮靜、鎮痛、抗炎的作用,對骨折愈合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象牙、象皮可清熱鎮驚、解毒、活血止血、斂瘡。木瓜、續斷可舒筋活絡,補肝腎強筋骨,續折傷調經脈。其中木瓜煎劑對小鼠蛋清性關節炎有消腫作用。土鱉蟲的主要功效是破血逐瘀,續骨接骨。龍骨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鎮靜、催眠的作用。自然銅具有抗菌,促進骨折愈合,散瘀止痛,接骨療傷的功效。所以治療方面以“止痛”為基本治療原則,同時視其征候,再配合活血化瘀、消腫散結、行氣活血、祛風勝濕、清熱解毒、溫經散寒、舒經通絡等藥物來治療本病。

        近些年來,中醫藥在治療急性軟組織損病方面,對外用藥擦劑、膏藥、藥膏等進行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并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①川花膏:孟憲軍[3]采用川花膏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通過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發現:川花膏能夠抑制創傷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與炎癥介質的稀釋和運轉。臨床表現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②舒筋活血散:李洪斌[4]采用本方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216例進行臨床實驗觀察發現,該藥直接敷于患處,藥力集中,直達病所,使炎消、瘀散、血活、筋續、痛止,促進創傷愈合,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8%,說明舒筋活血散臨床治療軟組織損傷療效可靠。③消痛寧:郝世淵[5]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消痛寧具有止癢和微弱的局麻作用,刺激感覺神經末梢引起敏感,抑制痛覺神經起鎮痛作用。通過臨床研究發現消痛寧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478例,總有效率為100%,說明軟痛膏臨床治療軟組織損傷療效可靠。④復方西紅花膏:羅毅文[6]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復方西紅花膏是通過促進成纖維細胞凋亡來達到組織修復目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除以上幾種藥方外還有損傷康復膏[7]、腫痛酊[8]等多種有效藥方,都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

        現代醫家發現外用制劑透皮吸收[9,10]對治療效果有明顯的提高。外用藥物的透皮吸收機理在中醫早有論述,清代名醫徐洄溪曾有過一段論述:“今所用之膏藥,古謂之敷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膿去腐止痛生肌,并摭風肉之類,其膏宜輕薄而日換,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多,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厚而久貼,此理人所難知,何也?”他又解釋說:“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腠理,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之服藥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這一段論述已相當明確地闡明了皮膚吸收的機理。

        3 目前祖國醫學對本病治療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中藥外治法對軟組織損傷治療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是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藥外治法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不能不引起注意。①重臨床經驗總結,輕外治理論研究:理論醫學是臨床醫學的基礎和先導,只有理論醫學的突破,才可促進臨床醫學的飛快發展。但是綜觀近20余年有關中藥外治的研究資料,卻是以民間驗方收集、古代文獻整理及臨床經驗總結為主,鮮見深入地進行中藥外治理論的研究,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將會影響其發展。②低水平重復研究多,高科技重大突破少:近些年中藥外治法的研究,不少仍停留在中醫古方或民間驗方的臨床觀察驗證上,粗糙的制劑,簡單的觀察,低水平的重復,而沒有引進先進的高新科學技術來對古人的經驗和療效確切的驗方進行研究,以使配方更加合理、制劑更加精致、使用更加方便,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需求。

        循證醫學是近年來臨床醫學領域迅速發展起來的新學科,已成為當前國際上醫學研究中的熱點之一,它在骨傷科領域的應用,必將對骨傷科的臨床實踐及臨床課題研究產生劃時代的影響。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科學依據的醫學。循證醫學的主要目的是解決臨床問題[11]。循證醫學的核心(隨機、對照和盲法) 是尋找共性的東西,無論是隨機對照試驗(RCT)、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還是綜合多個同一研究目的的、高質量的單一隨機對照試驗的 Meta 分析,無不體現了這一核心。而中醫藥學的核心――辨證論治,卻是尋求個性的東西。中醫診斷疾病經驗性和主觀性較大,不同的中醫師診斷同一個患者,肯定有出入。不見患者怎么辨證論治?見了患者怎么實現盲法?如何有效地消除單盲法的偏倚?其一,影響患者隨機分組的必要因素太多,這些因素包括證候不同,證候相同但是癥狀不同,證候相同,癥狀相同但是用藥不同,證候相同、癥狀相同、用藥相同但是所用中藥的產地不同、采收季節不同、炮制過程因人而異等,如此眾多的異質性因素都必須考慮進去,所需患者的數量必然巨大。中醫的醫案絕大多數是一個醫案只記錄一個患者的治療過程而不是一組患者的治療過程,原因很簡單,就多因素疾病而言,相同疾病、相同癥狀、相同用藥的患者,重現性較小,怎樣隨機分組?其二,大多數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的質量可控性、有效成分均一性至今沒有很好解決,這是影響中醫藥臨床療效的嚴重問題?,F在中藥材和中藥飲片質量的總體狀況是,貴重的中藥假的多,便宜的中藥缺的多,劣藥橫行。目前“方對藥不靈”已不再是個別現象,而是常見現象。這些問題循證醫學目前尚無法解決。簡而言之,循證醫學的核心要求是相同疾病、相同用藥的患者采用隨機對照和盲法進行臨床試驗,而這個要求對中醫藥學來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做不到。生搬硬套這個要求也不能獲得真實的結果。再者,循證醫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評價結果的方法,而不是一種探索創新的方法,中醫藥學現代化研究不僅需要前者,更需要后者。循證醫學目前的理論和方法還不能客觀評價中醫藥學的臨床研究,即使能行,發現問題后還是要在中醫藥學本身找原因,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那些認為只要在中醫藥學臨床研究中大量使用循證醫學目前的理論和方法就能大幅度提高中醫藥學臨床研究質量、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有效率和重復性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綜上所述,急性軟組織損傷的中醫外治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由于中醫治療的特殊性,使得其與現代醫學研究缺乏溝通、缺乏說服力。所以應該在現代醫學與中醫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中尋找一個結合點,使得中醫的治療效果得到循證醫學等現代醫學理論的證實,同時可對透皮技術進行深一步的研究。近年來隨著透皮吸收理論及透皮促進劑的推廣,外用藥在不斷尋找運用簡便、廉驗、效果好的新劑型。這個可以成為是中醫外治急性軟組織損傷一個新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李偉強.中醫骨傷科外治法與辨證論治的關系探討[J].中醫外治雜志,2004,13(6):28-29.

        [2]賀延新.三七散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7,19(4):14.

        [3]孟憲軍.川花膏抗急性軟組織損傷藥效及作用機制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7,19(2):74-76.

        [4]李洪斌.舒筋活血散治療軟組織損傷216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7,15(2):22.

        [5]郝世淵.消痛寧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478例[J].陜西中醫,2006,27(8):982.

        [6]羅毅文.復方西紅花膏對損傷組織成纖維細胞凋亡的影響[J].中國骨傷,2006,14(3):26-29.

        [7]張漢慶.截血膏治療急性閉合性四肢軟組織損傷[J].中國中醫急癥,2004,3(5):323.

        [8]朱勇.腫痛酊治療軟組織損傷416例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04,23(7):414-415.

        [9]宋友華.藥物透皮給藥研究進展[J].中國藥學雜志,1991,26(3):139.

        [10]孫考詳.中藥透皮吸收研究概況[J].中國藥學雜志.1996,1:13-16.

        第7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臭氧; 慢性軟組織損傷

        [中圖分類號] R27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2-103-01

        臭氧,由三個氧原子構成,是氧氣的同素異形體,具有極強的氧化能力,因而有很強的殺菌,抗炎,不留痕跡,無二次污染的獨特優點。臭氧冶療技術,在意、德、法、美、俄等西方國家已普遍應用,近年引入中國。慢性軟組織損傷導致的頑固性疼痛目前被認為是世界三大疑難病癥之一,目前仍缺乏對慢性組織損傷疼痛的有效治療手段[1]。慢性軟組織損傷病種在本院的骨傷科已日益增多,約占3/5之多。我們自2009年10月開始,采用德國赫爾曼臭氧冶療儀冶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癥,冶療觀察常見的8種疾病,共280例,取得了顯著的方效,現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上280例均選于本院骨傷科住院和門診,其中女124例,男156例,年齡最大者71歲,最小25歲。病程最長6年,最短16天。

        1.2 病例納入標準

        按中醫骨傷科學[2]的標準診斷,并作必要的血、尿、生化、X片、B超、CT和MRI等檢驗,排除血液病、結核、風濕、腫瘤,年齡范圍基本不受限制,無嚴重的心腦肝腎等內臟疾病者。

        1.3 冶方方法

        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從設備中抽取濃度為40μg/ml的臭氧氣體10ml,為了緩解注射時患者的疼痛,另外加2.5ml利多卡因與2.5ml的生理鹽水和10ml的臭氧氣體訊速混合。以上患處疼痛點局部浸潤式注射。注射量則根據病變區組織學特征,一般筋膜表面,鼓膜面,肌腱韌帶3~5ml,肌肉間隙,關節滑膜組織

        內5~10ml,關節內10~20ml。每天注射一次,3次為一療程,多數患者在一個療程內緩解癥狀。

        2 療效判定和冶療結果

        2.1 療效判定

        療效評定標準[3]

        臨床冶愈:疼痛完全消失,功能復常,隨訪6個月以上無復發;顯效: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恢復不夠完全;好轉:疼痛明顯減輕,功能有所改善;無效:冶療三療程以上癥狀無變化。

        2.2 冶療結果

        3 典型病例

        張某,男,52歲,因長期伏案工作致頸右肩疼痛,活動不利,3周來診。檢查可見頸椎棘突,肩背肌壓痛,皮下可捫及條索狀物,壓痛更甚,X線檢查C5-6椎體骨質增生,間隙狹窄。診斷為頸背肌筋膜炎,應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從設備中抽取濃度為40μg/ml的臭氧氣體10ml,另加2.5ml利多卡因與2.5 ml的生理鹽水與氣體混合后,即分別在上述痛點局部浸潤式注射。每天注射一次,連續注射3天,共3次,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

        4 討論

        4.1 作用機理

        目前國內外資料認為主要作用機理為[4-5](1)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內、神經周圍的炎性致痛物質成份,如5-羥色胺、緩激肽、脂質類物質、氫離子等。發揮分解、中和、破壞等作用而消除疼痛;(2)刺激局部組織產生類似針灸樣的反射療法效果,使體內產生內源性鎮痛物質,化解疼痛;(3)O2-O3代射后在局部直接改善了神經末梢組織缺氧的狀況;(4)浸潤注射O2-O3過程,能使病變組織內粘連與攣縮得到松解和疏導。

        4.2 適應癥選擇與禁忌證

        4.2.1 適應癥:(1)具有典型慢性軟組織損傷的病史、癥狀及體征[6];(2)影像學檢查及相關輔助檢查排除了運動系統以外疾??;(3)病變部位觸診明確,局限。

        4.2.2 禁忌證:(1)其它系統的疼痛;(2)疼痛部位不明確、彌散者;(3)有出血傾向疾病患者;(4)甲亢嚴重患者;(5)蠶豆病患者。

        4.3 注射手法與療效

        注射治療本身操作簡單,但本治療要求無誤、分層、分區將O2-O3混合氣體,浸潤到病變相關部位,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我們體會以下幾方面的療效關鍵。(1)使用消毒后手指配合注射時解剖部位的確定。因人體軟組織變形、移動性大、不易掌握準確部位[7]。(2)按疼痛區組織解剖部位,分層、分塊、包圍式浸潤,療效較好。(3)使用麻醉劑,浸潤注射過程中,減少痛苦,適當調整注射量和范圍。(4)注射后需靜臥15分鐘,治療期間減少活動,盡量多休息。(5)不可快速、強力推注,以免造成O2-O3氣體逸出病變區影響療效。

        4.4 并發癥及預防

        人類應用O3的160年以來,未發現其藥理作用導致病殘、死亡報道。但上世紀初的血管內直接大量注射,尤其靜脈內,有導致氣體栓塞死亡報道,現已禁用。因此,浸潤注射過程中,防止誤入血管內注射,是此技術應用的要點。

        02-O3浸潤治療慢性軟組織疼痛、簡單、方便,代謝物為O2,因此組織內無殘留,和反復多次使用。沒有激素類藥物等副作用,對一些特殊類型病人(高血壓、糖尿病、潰瘍病、骨質疏松癥、股骨頭壞死),增加了治療的選擇機會。

        參考文獻

        [1] 趙俊,李樹人,宋文閣,疼痛診斷治療學[M]。1版,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12.

        [2] 張安楨,武春發,中醫骨傷科學[M].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3] 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 L.Simonetti,L.raffi,P.cenni;PharmaloLogieal Mechamisms Underlying Oxygen-Ozone Therapy for Herniated Dise.Rivista Itaiana di Ossigeno-Ozonoterapia,2003;2:7-11.

        [5] Lbrina,Pc,Villain:Treatment of rotator cuff lesions with Echo-Guidedinfiltration of an Oxygen-Ozone Mixtrue,Rivista Italiana di Ossigeno-Ozonoterapia,2004:3:139-147.

        [6] 董亦明.軟組織損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第8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下尺橈關節損傷;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護理

        下尺橈關節損傷(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juries,DRUJ injuries)是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通常并發于橈骨遠端骨折、尺骨莖突骨折、Galeazzi骨折、Essex-Lopresti骨折[1],一般均可行手法復位配合夾板外固定治療,但復位后固定期間的觀察與護理十分重要。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中,門診治療急性下尺橈關節損傷42例,采用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配合中藥敷藥、心理調護、康復功能鍛煉指導等綜合護理干預,取得滿意療效?,F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齡20~63歲,均為外傷造成。經X線檢查確診為下尺橈關節損傷[2],尺骨遠端向背側突出,其中單純下尺橈關節損傷33例,伴尺骨莖突撕脫骨折9例,左側18例,右側24例。傷后至就診時間最短1小時,最長5天。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1.1 手法復位 患者取平臥位,若不能耐受疼痛可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囑患者肩外展,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持患肢肘部,術者握持患肢腕部,適當力度拔伸牽引,前臂旋后位輕屈腕,來回旋轉腕關節,待緊張松解完全后,極度背伸腕關節并極度外旋,將尺骨莖突向掌側推,可及彈響。術后患者會立即感疼痛減輕,前臂旋后功能恢復,尺骨遠端無向背側突出。

        2.1.2 夾板固定 保持復位后位置,腕部外敷本院中藥制劑傷科黃水紗,予2塊杉樹皮小夾板,超腕超肘,內鋪一層夾骨棉,前臂旋后位屈肘固定,三角巾胸前懸吊,固定4~6周。

        2.2 護理方法

        2.2.1 復位固定前護理 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的大致過程、優勢與不足以及成敗案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在手法復位時安慰疏導患者,減輕其焦慮與恐懼的情緒,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建立治療的信心;協助患者擺放,密切觀察患者面色、呼吸及意識等變化,預防痛性暈厥的發生。

        2.2.2 復位固定后護理 復位固定后3~5日,注意觀察患肢的血運,若出現疼痛、腫脹加劇,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患肢末端麻木,針刺反應遲鈍,手指活動受限,蒼白或發青,溫度比健側降低或冰涼,說明患肢有嚴重的血液循環障礙,應馬上調節夾板的松緊,如:松解夾板上的繩帶,癥狀仍不緩解,就必須完全解開夾板,將患者迅速交主診醫生進一步處理。由于損傷手法整復后3~5日腫脹明顯,此時夾板固定會顯得過緊;待患肢消腫后,夾板又會變松。過緊可造成血運障礙,過松則起不到固定作用。因此,囑咐患者每隔3~5日到醫院復查。此外,應預防外力碰撞沖擊,造成再次移位。復位固定后應每周行X線攝片一次,觀察是否移位。下尺橈關節損傷后腫脹是正?,F象,為減輕腫脹程度,可指導調整,將患肢抬高,減少下垂,臥床時可用枕頭墊高,高于心臟水平,有利于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同時,口服活血化瘀中藥,也對消腫起一定作用。

        2.2.3 康復功能鍛煉指導 早期正確的康復功能鍛煉,可促進下尺橈關節損傷的修復,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粘連、骨質疏松的發生。鍛煉應循序漸進,逐步適應。復位后可指導患者進行傷肢掌指關節伸屈和抓拳活動,注意力度與頻率,每次50下,每日3~5次,每次約10分鐘?;贾獠课痖L時間處于屈曲90°,應間隔做伸屈運動有助于血液循環,保持關節功能,有利于消腫。肩關節也應常做外展、外旋、上舉等運動,減少僵硬、粘連及失用障礙。在拆除夾板后,需繼續功能鍛煉,加強腕關節的背伸、掌屈、對掌運動,每日3次,運動幅度逐漸增加,以患者疼痛為度。應告知患者初次鍛煉會有疼痛不適感,應堅持醫囑正確鍛煉,逐步恢復患肢功能。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Dienst功能評估標準。優:無疼痛,活動不受限,功能正常,握力正常,掌屈或背伸減少小于15°。良:偶爾疼痛,劇烈活動受限,功能接近正常,握力接近正常,掌屈或背伸減少小于30°~50°。差:持續疼痛,正?;顒邮芟?,功能明顯減弱,握力明顯減弱,掌屈或背伸減少50°。[3]

        3.2 療效評定結果 本組42例,術后X線片顯示達到或接近達到解剖復位。經6~12月隨訪,按上述標準評定,優31例,良8例,差3例,優良率為92.8%。3例差者均為再次外傷導致下尺橈關節復發脫位,再次手法復位效果不佳,后行手術治療。

        4 討論

        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四肢損傷、骨折、脫位具有固定可靠,損傷愈合快,功能恢復好,簡易方便,治療費用低,并發癥少,患者痛苦輕等優點。但傷后局部腫脹往往影響小夾板固定的效果,長時間夾板固定引起壓瘡,甚至骨筋膜室綜合征,夾板松動會失去固定的效果,外敷藥物可引起皮膚過敏,功能鍛煉不當可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因此,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是保證療效的關鍵,這就要求醫護人員在治療時制定科學規范的護理程序,通過術前心理干預,術中術后密切地觀察病情變化,認真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康復鍛煉。[4],[5]

        總之,我們認為下尺橈關節損傷通過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可很好減輕病痛,促進損傷愈合,有利于腕關節的功能恢復。在治療的基礎上,正確的護理與康復指導必不可少。護理人員既要耐心細致,又要專業扎實,只有這樣才能與醫生配合,共同減輕患者痛苦,達到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Thomas BP, Sreekanth R.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juries[J].Indian J Orthop,2012,46(5):493-504.

        [2]吳學儀.下尺橈關節損傷早期診斷與治療體會[J].菏澤醫學??茖W校學報,2012,24(3):40-41.

        [3]黃挺,陳金洪,王國平,等.單純下尺橈關節掌側脫位[J].中醫正骨,2008,20(11):47-48.

        [4]蔡真,肖江平,習白羽.小夾板外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的護理與康復[J].醫學信息,2010,23(3):691-692.

        第9篇:中醫骨傷科總結范文

        【關鍵詞】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手法;辨證;理論依據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6.02.011

        中醫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的臨床療效和可靠性,已得到業內公認。龍巖余氏骨傷應用“三步六法正脊術”“麻醉下腰椎大推拿法”和“腰腿舒筋法”治療LDH已50年,有較好的療效。由于LDH是現代醫學病名,手法設計的依據是要解除髓核壓迫神經根。近年來,開放手術的進步和微創手術日愈成熟,臨床療效不斷提高;但相對于中醫手法固守髓核壓迫論,在臨床療效的提高上則顯得落后。中醫傳統理論是否能繼續指導腰腿痛的手法治療,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 LDH臨床表現的中醫辨證

        1.1 LDH的病因辨證 腰腿痛有內外因素,內因有先天稟賦不足造成腎氣虧虛,后天耗損,引起腎精虧損。外因風、濕、寒、熱等外邪侵襲腰部,引起經脈氣血運行受阻,外傷則造成血瘀氣滯。

        縱觀古今,綜合余氏家傳經驗,腰痛的主要類型是腎虛,“腰痛之虛證,十居八九。腰痛多為腎虛,久腰痛必為腎虛。”(《景岳全書》)胡有

        谷[1]認為,構成椎間盤突出的基本因素是椎間盤退變,誘發因素中,脊柱的先天結構異常是最主要因素;同時認為,LDH的發病年齡在30~50歲最高。以上符合中醫病理觀,脊柱的先天畸形本質上是先天稟賦不足,即腎氣不足。胡有谷在椎間盤生理性退變一章中引用了Conventry的研究報告,在接近20歲的椎間盤中已有退行性變,20~30歲

        有的已有明顯退變,纖維環出現裂隙。認為LDH的病機為腎精虧損、腎不主骨。

        1.2 LDH的癥狀辨證 腎精虧虛者,腰部酸軟或綿綿作痛,喜揉按,遇勞則甚,臥則痛減,腰膝軟弱無力,或少腹拘急,手足不溫,或五心煩熱,失眠少寐,口燥咽干,舌苔少,脈虛細弱。偏陽虛者,舌淡,脈沉弱;偏陰虛者,舌紅,脈弦細數。兼寒濕證者,腰部冷痛重著,得熱則減,轉側不利,遇陰雨天疼痛發作或加重,靜臥時腰痛不減甚或加重,舌苔白膩,脈沉而遲緩或沉緊。兼濕熱證者,腰部弛痛,有熱感,遇熱或雨天疼痛加重,小便短赤,甚或大便結,舌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兼瘀血證者,腰痛如刺,痛處固定不移,拒按,輕癥俯仰不利,重癥痛劇不能轉側,或有外傷、用力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1.3 LDH的體征辨證 ①腰生理曲度正中為正常,腰椎左或右側彎可辨為實證(多兼寒或瘀證)。實證者腰背肌緊張,按壓板直或條索狀,拒按,做反向側屈不能糾正;腰椎側彎,腰背肌松軟,不能久立久行,喜臥,喜按,腰椎可短暫挺直,稍長時間恢復側彎者為虛證(多為肝腎虛)。②腰生理前凸存在為正常,腰生理前凸增大或腰骶角增大為虛證(多為肝腎虛),多為腎虧。腰生理前凸消失或腰曲消失或反張,伴腰背肌緊張,腰肌板直為實證(多兼寒、瘀、或風濕證)。③有坐骨神經痛癥狀者,檢查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抬高能達70°~90°為虛證(多為肝腎或氣血虧虛);如直腿抬高試驗 < 70°且呈陽性者,為實證(多兼寒或瘀證)。④神經損害癥狀,下肢肌力5級為正常,腰部及下肢肌力、肌張力降低或肌萎縮為虛證(多為脾、肝、腎虛)。下肢皮膚感覺無異常為正常,如感覺減退或遲鈍為虛證(多為氣血虧虛或兼痰瘀證)。膝跟腱反射減弱為虛證(為肝腎虛),反射活躍或亢進為實證(兼風證)。

        1.4 LDH的病位辨證

        1.4.1 LDH的責任經絡辨證 下腰椎椎間盤突出癥表現為腰部、骶髂部、髖后部和腿疼痛。經絡辨證主要明確責任經絡。腰痛、骶髂部疼痛的責任經絡是督脈(含華佗夾脊穴)和足太陽。下肢疼痛由于部位不同,責任經絡的確定要根據下腰椎椎間盤突出所壓迫的神經根路線而定。有學者也觀察到下腰椎間盤突出多累及督脈、足少陽膽經和足太陽膀胱經[2]。

        當腰椎間盤突出壓迫L4神經根,表現為腰部、骶髂部、髖后部、大腿前外側、小腿前外側疼痛,有時還表現為小腿前內側麻木、伸膝無力、膝反射減弱或消失[1]。足陽明經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邪(斜)外加于輔骨(腓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于髀樞(股骨大轉子);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_(脛骨),結于膝。其支者,結于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于髀,聚于陰器。”(《靈樞經筋篇》)說明L4神經壓迫癥狀與足陽明經筋循行路線大體一致,因此,責任經絡為足陽明經筋。

        當腰椎間盤突出壓迫L5神經根,表現為腰部、骶髂部、髖后部、大腿和小腿后外側疼痛,還有小腿外側或足背及拇趾麻木,拇趾背伸無力[1]。足少陽經筋“起于小指次指(第四趾端),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腓骨),上走髀,前者結于伏兔之上,后者結于尻(尾骨)。”(《靈樞經筋篇》)說明L5神經壓迫癥狀與足少陽經筋循行路線大體一致,因此,責任經絡為足少陽經筋。

        當腰椎間盤突出壓迫S1神經根,表現為腰部、骶髂部、髖后部、大腿、小腿及足跟外側疼痛,小腿及足外側包括足外側三足趾麻木,拇及趾跖屈肌無力,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1]。足太陽經筋“起始于足小趾,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下方沿足外側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N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上向N內側,與N部一支并行上結于臀部”。(《靈樞經筋篇》)說明S1神經根壓迫癥狀與足太陽經筋循行路線大體一致,因此,責任經絡為足太陽經筋。

        1.4.2 LDH的責任穴位辨證 LDH中突出物壓迫和刺激神經根,是引起腰腿痛的根本原因,這個椎間盤即責任椎間盤,突出物壓迫和刺激神經根處即主責任病灶,從中醫學的角度它是主責任穴位。如何確定責任病灶,是準確尋找責任穴位的關鍵。

        主責任穴位確定方法:L4神經根可以在L3~4椎間盤受到側方突出髓核壓迫,或下行至L4~5椎間孔出口處受到該平面突出于椎間孔外的髓核壓迫;腰5神經根同樣可以在L4~5椎間盤和L5~S1椎間孔出口處受到突出的髓核壓迫;而S1神經根一般只在L5~S1椎間盤處受之壓迫。偶也有一個椎間盤巨大的脫出髓核同時壓迫下行于椎間孔的上節神經根和本節的神經根。確定這些責任病灶,需嚴格按照癥狀、體征、影象三者一致的原則,對責任椎間盤和責任病灶作出準確的定位辨證。

        腰椎為督脈循行部位,L3~4、L4~5、L5~S1椎間隙正是下極俞、陽關穴和十七椎穴所在的位置,責任椎間盤即為責任督脈穴位。L3、L4、L5“棘突下旁開0.5~1寸”是華佗夾脊穴,如從L3~4、L4~5、L5~S1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根處的部位而論,相應的責任病灶即為責任華佗夾脊穴。

        次責任穴位確定方法:責任經絡的下肢循行部位中,常有多個疼痛反應部位,也稱敏感點或激痛點。這些反應點多出現在絡脈交結處或筋的聚結和聯絡處,可觸及硬結,有條狀、棱狀、橢園形,又稱為結絡或結筋病灶點。按壓可出現痛、酸、麻、脹、刺痛、放射痛等反應,此處可確定為次責任穴位。

        1.5 LDH“骨錯縫、筋出槽”辨證 “骨錯縫、筋出槽”是中醫傷科的特有名詞。它既屬于病名,又屬于骨與筋受傷后的病機變化。中醫學認為,外傷勞損、六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而不能約束骨骼和穩定關節,產生骨錯縫、筋出槽。在脊柱退行性病變中,肝腎虧虛,肝不主筋,腎不主骨,是骨錯縫、筋出槽的主要病因。一般來說,骨錯縫必然伴隨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錯縫,錯縫與出槽二者多共同存在。

        腰椎間盤突出有脊椎側彎、生理前凸變直或反張、椎間隙狹窄和椎間孔變小等病理改變,同樣是“骨錯縫、筋出槽”。當代骨傷科專家馮天有[3]明確提出,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理變化應該包括纖維環的破裂、髓核突出和患椎關節突關節的錯縫及椎間韌帶的損傷。

        1.5.1 LDH的“骨錯縫、筋出槽”臨床辨證 馮天有[4]認為,腰部有“骨錯縫、筋出槽”4種體征:①患椎棘突位置向左或右偏歪;②患椎上下兩個棘間隙寬窄不等;③患椎棘突旁壓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④患處棘上韌帶有條索樣縱行剝離,觸之鈍厚,壓痛明顯,即可診斷。

        陸劍挺[5]判斷“骨錯縫”是否行手法整復須同時符合4個條件:①脊柱活動受限;②疼痛;

        ③明顯的壓痛點;④X線片檢查顯示脊柱小關節錯位或棘突偏歪。

        張開勇等[6]也認為,現在較統一的觀點是癥狀、體征(手法觸診陽性)、影像學陽性即可診斷。

        1.5.2 LDH的“骨錯縫、筋出槽”影像辨證 腰椎間盤突出之后,常有腰生理曲度改變、腰椎間盤隙改變和椎體前后錯位等“骨錯縫、筋出槽”現象;但在體格檢查中,常可以查到腰椎左右側彎和生理前凸變平直或后凸,立位“臺階”狀棘突,腰骶角增大等征象,但難以準確判斷和測量。因此,需要通過影像檢查加以明確。

        腰生理曲度、腰骶角、腰椎間隙改變,腰椎椎體前后錯位時均應拍攝立位標準腰正側位和腰椎過伸、過屈位的側位片。立位攝片較臥位更符合臨床實際,因為多數臨床癥狀的產生在站立位,或行進中更為明顯。

        腰生理前曲改變的骨錯縫辨證方法。①按照Seze的測量方法:在側位片上,自T12椎體的后下角至S1的后上角做連線,此線與腰椎各椎體后緣的弧線形成一弓,弓頂即此弧線的頂點,正常應在L3,弓頂距離即為頂點至上述連線垂直距離,正常為1.8~2.2 cm, < 0.9 cm為變直,> 2.3 cm為加深。②腰側彎Cobb氏測量法:頭側端椎上緣的垂線與尾側端椎下緣垂線的交角即為Cobb氏角。若端椎上、下緣不清,可取其椎弓根上、下緣的連線,然后取其垂線的交角即為Cobb氏角。國際脊柱側彎研究學會認為,采用Cobb法測量站立正位X線像的脊柱側方彎曲,如角度 > 10°則定義為脊柱側彎。

        腰椎間隙高度改變的骨錯縫辨證方法:男女腰椎間隙的正常高度是自上而從小逐漸增大,其中第3,4,5椎間隙較大,第3,5相似,以第4椎間隙最大。腰椎間隙測量方法[6]:在X線側位片上測量相鄰椎體緣前、中、后3個點之間的距離,如果下椎間隙中有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小于上椎間隙

        1 mm以上者,即可定為椎間隙狹窄。椎間隙后方增寬者,只是前后高度的轉移,并不是整個椎間隙高度增加。

        腰椎椎體前后錯位的辨證方法:腰椎椎體前后錯位,是腰椎間盤之間的一種失穩現象,臨床多稱為滑脫。

        腰椎靜態失穩。上位椎體與下位椎體部分或全部滑移。Meyerding分級利用側位X線平片對滑椎的程度進行了劃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體對應其下一椎體滑移的百分比。Ⅰ度滑椎 < 25%,Ⅱ度滑椎為25%~49%,Ⅲ度滑椎為50%~74%,Ⅳ度滑椎為75%~99%,如果椎體滑移至下一椎體水平以下則為Ⅴ度。

        腰椎動態失穩。椎體滑移及成角的測量參照Dupuis法進行:于腰椎動力位側位片上,在病變節段相鄰兩椎體的下位椎體上終板與上位椎體下終板水平各做一直線,兩直線相交角度即為該不穩椎體的角度位移;上位椎體后緣相對于下位椎體后緣的水平位移即為椎體的水平滑移范圍。按

        Sonntag的標準,椎體間角度變化≥10?或水平位

        移≥4 mm(X線片放大比率1∶1.15)可以診斷為腰椎失穩癥。

        對于腰椎動態失穩者,還要根據立位的腰椎動態側位片進行分類。腰過伸側位提示失穩加重,過屈側位失穩減少者為后伸型;腰過屈側位提示失穩加重,而過伸位失穩減輕者為前屈型。

        1.6 八綱辨證 LDH的中醫辨證分病因、癥狀、體征、病位、經絡、“骨錯縫、筋出槽”等多種方法,根據手法的實際應用需要,八綱辨證為上述辨證方法的總綱。八綱中虛實、寒熱、表里分屬于陰陽。①分虛實:外邪侵襲、急性期骨節錯縫、筋偏出槽多表現為實證。氣血虧虛,腎氣不足表現為虛證,長期的骨節錯縫、筋偏出槽也多為虛證。②辨寒熱:風為陽邪。寒濕之邪,尤其寒邪均以寒證為主要表現,風寒濕邪“迫切而為沫”,出現痰證亦為陰邪。“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時有熱證出現。③辨表里:從病位論,表是指軟組織病灶,里是指椎間盤病灶。從病性而論,腰腿痛以骨痹出現,則為里證,風寒濕邪侵犯肌表則是表證。久病入絡、久痛為瘀,則是里證。

        2 LDH中醫手法理論依據

        八綱辨證為手法治療LDH的總原則,要遵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筋出槽,骨錯縫”還應按照“正其斜,完其闕”的治療原則。

        2.1 在八綱理論指導下手法治療 ①補法:腰腿痛的滋補手法,通常以擺動類、摩擦類為主,但手法要輕而柔,不宜過重刺激。明?周于藩曰:“緩摩為補?!庇衷唬骸拜p推,順推皆為補?!币话阕萄a手法還有補氣血津液之不足,可補脾胃、補腰腎的功用。②瀉法:實證的腰腿痛可用擺動、摩擦、擠壓類手法治療。手法的力量要稍重,手法頻率由慢而逐漸加快,達到瀉實的目的。③溫法:采用擺動、摩擦、擠壓等手法,用較緩慢而柔和的節律操作。在每一治療部位或穴位,手法連續作用時間要稍長,患者有較深沉的溫熱等刺激感,有補益陽氣的作用,適用于陰寒虛冷的腰腿痛。④通法:即用推、拿、搓法于腰腿部。《厘正按摩要術》上說:“按能通血脈?!庇衷唬骸鞍匆沧钅芡??!惫史步浗j不通之病,宜用通法。拿委中次有通氣機,行氣血之作用;點、按腰部俞穴可通暢臟腑之氣血。⑤和法:針對虛證之腰腿痛,通過平穩而柔和,頻率稍緩的振動類及摩擦類手法,達到和解、調和之功用。溫法、補法、和法用于腰腿痛之虛證,通法、瀉法用于實證。寒證可用溫法、通法;熱證可用瀉法、通法。

        2.2 在經絡理論指導下手法治療LDH

        2.2.1 責任經絡按摩法 即選擇病變本經進行手法治療。采用余氏外用藥酒作介質,用生姜蘸藥酒,循病變經筋路線進行推擦,順經為補,逆經為瀉。如療效不佳,可改用同名經、表里經進行治療。白玉等[8]采用腰腹部督任脈聯合手法治療LDH,達到“通達督脈氣機,彌補單純腰部手法調整腰椎關節失常的局限性,補不足而瀉有余,保證陰陽平衡”。

        2.2.2 責任穴位點按法 主責任穴位基本上都位于腰部,如下極俞、陽關穴和十七椎穴,兩側的L3、L4、L5夾脊穴,根據發病和疼痛部位,應用點按、點揉手法,達到得氣,即向臀腿部放射為佳。

        根據責任經絡的循行路線,尋找結絡點或結筋病灶點即次責任穴位,多運用按摩和彈撥手法。隨病情好轉,結絡點也逐步消退。一般次責任穴位的手法治療在責任經絡按摩時,即同時進行手法治療。

        2.3 在“骨錯縫、筋出槽”理論指導下手法治療 以腰椎棘突偏歪、上下2個棘間隙寬窄不等、患椎棘突旁壓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等為特點的腰部“骨錯縫、筋出槽”,應用馮氏定位脊柱旋轉法,是公認可靠的正脊手法。如俯臥按腰搬腿斜扳法、側臥按肩推髂扳腰法、站立搖腰推按法、背腰法(均為南少林余氏流派骨傷手法,簡稱“余氏”,下同)等也是常用手法。

        以腰生理曲度改變為特征的骨錯縫,如腰椎左右側彎和向前的生理曲度變直甚至反張,治療原則是開始順勢拔伸,逐步過渡到正常生理曲度的方向拔伸。尤其運用器械牽引,更需遵照這個原則。生理曲度的恢復多需在其他治療措施的配合下進行。腰生理前曲增大者,可直接運用屈曲拔伸和牽引治療。生理曲度還沒有恢復正常時,都存在糾錯的必要。如俯臥按腰搬腿斜扳法、側臥按肩推髂扳腰法、側臥腰髖屈伸后扳法(余氏)對于糾正腰生理曲度變直、反張和腰椎左右側彎者是常用的手法。

        以腰椎間隙高度改變為特征的骨錯縫,如腰椎間盤退變,到髓核突出,其椎間隙高度都變小,多稱狹窄。因此,人們自然就采取牽拉的辦法;但牽拉的目的卻是為了減少對神經的壓迫,當癥狀消失后,牽拉也就停止了。從骨錯縫的角度而論,則還有繼續牽拉的必要。但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對椎間隙狹窄從悲觀到可以建立新的平衡觀念,也有放棄糾正椎間隙狹窄的理論。

        如椎間隙仍在動態狹窄狀態下,(下轉第80頁)

        (上接第39頁)根據伊里扎洛夫的“牽拉組織再生”理論,則有通過長期牽拉,得到改善的可能。目前采用牽拉、牽抖手法較少,主要原因是手法無法持久,所以基本被器械牽引替代。器械牽引中要注意與糾正生理曲度結合,可應用三維或四維牽引機。建議在生理曲度未恢復之前,牽引不要停止。如側臥按肩推髂扳腰法、俯臥牽引抖按腰法(余氏)都適合于腰椎間隙狹窄的糾正。

        以腰椎椎體前后錯位為特征的骨錯縫,腰椎靜態失穩的椎體前后錯位,椎間關系已相對穩定,不考慮手法糾偏;腰椎動態失穩,應采用綜合手段給予糾正。①臥床休息:過伸型應用屈腰、屈髖和屈膝的三屈;過屈型應用仰臥位腰部墊枕和俯臥位胸膝墊枕腰過伸。②骨盆牽引:過伸型在三屈下牽引;過屈型仰臥腰部墊枕或俯臥位胸膝墊枕腰過伸下牽引。③手法治療:過伸型應用側臥腰髖屈伸后扳法、仰臥按膝屈髖扳腰法(余氏);過屈型應用俯臥按腰搬腿斜扳法(余氏)。④腰背肌功能訓練:過屈型指導患者靜態收腹、俯臥伸腰、俯臥伸腿、飛燕式、側臥橋式起等;過伸型指導患者采用半橋挺腰、全橋挺腰、仰臥起坐、轉體交替起、仰臥屈髖屈膝等訓練方法。

        3 小 結

        LDH絕大多數為腎虛引起,在腎虛基礎上,感受六或痰瘀等因素,引起腰腿痛,單純的六或痰瘀導致LDH少見。因此,腰腿痛的中醫辨證,筆者認為可按腎精虧虛(或陽虛或陰虛)兼寒濕證、或兼濕熱證、或兼瘀血證進行臨床分型。同時,要將LDH的體征納入中醫證候辨證,補充中醫骨傷科在這方面的不足。

        腰椎間盤突出后壓迫L3、L4、L5,或S1神經根,所表現的神經放射路線,大體相近于足三陽經筋循行部位;但亦有交叉現象,也有足陰經的循行部位,所以不能簡單劃等號。有癥狀的經絡稱之為責任經絡,有炎癥部位多是阿是穴,稱之為責任穴位,有利于針刺、針刀和穴位注射的準確性。

        中醫骨傷科當前診斷“骨錯縫、筋出槽”的方法,在LDH的手法運用中,較模糊,較難掌握,有必要加以充實。由于“骨錯縫、筋出槽”是解剖位置變化的病理現象,而且骨錯縫則筋必出槽,因此,采用現代影像學的優勢,也是中醫骨傷科發展的必然。

        綜上所述的3個方面理論,作為中醫骨傷科手法治療LDH指導理論,是符合臨床實際,也是余氏骨傷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以上表述和觀點,如有不妥,敬請同行指正。

        4 參考文獻

        [1] 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37-423.

        [2] 張兆振,楊豪,郭會卿,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國內外研究進展[J].風濕病與關節炎,2013,2(6):70-73.

        [3] 馮天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72.

        [4] 馮天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研

        究[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00.

        [5] 陸劍挺.“骨錯縫”診斷及手法整復治療探討[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1):1806.

        [6] 張開勇,莊園,詹紅生,等.棘突不共線在頸椎“骨錯縫、筋出槽”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骨傷,2013,26(1):47.

        [7] 丁洋凱,劉惠利,劉科宇,等.正常成人腰椎間隙、椎體和腰長的X線測量[J].吉林醫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14(1):1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V人的天堂在线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理论片 |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蜜桃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