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人文地理的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地理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文地理的意義

        第1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地勘企業;文化建設;以人為本

        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強調以人為中心,通過激發人的工作潛力和工作積極性,實現個人對企業的貢獻。地勘單位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較為惡劣,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發揮以人為本理念的作用,以員工為中心,之后這樣才能夠推動企業的長遠發展,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 、構建地勘企業人文環境

        對地勘企業來講,構建起人文環境,能夠更好的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貫徹落實,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加強企業理念和企業精神,為企業文化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基礎,同時也會影響到企業員工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對于企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錯誤的價值觀將會制約企業的發展。因此說,在進行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就需要幫助企業員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員工對企業的認知感和歸屬感。

        地勘企業中員工的工作條件較為艱苦,要在文化建設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就需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想職工所想,做施工所需,解決職工的后顧之憂,為建立起良好的企業文化奠定基礎。

        二 、尊重員工并關心員工,是企業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

        要想將地勘企業文化建設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就需要懂得尊重人并關心人,這是基礎,也是前提。真正的做到尊重人和關心人,就需要企業領導正確的處理好企業和員工之前的關系。例如在地質找礦工作當中,一定要尊重員工并信任員工,積極的采納員工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讓廣大員工知道自己在企業當中受到重視。地勘企業中一線員工眾多,領導和管理人員需要關心并慰問一線員工,給他們帶去溫暖,這是企業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

        關心員工就需要知道每個員工的需求,要真正的做到愛護每一位員工,能夠為他們辦實事,使員工感受到企業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去,為企業創造利益。關心員工需要關心他們的職工生活,因為地勘單位長期野外作業,夫妻分離、孩子讀書以及老人養老都是員工的思想負擔,地勘企業需要解決員工的這些問題,讓他們沒有擔心。同時,需要關注員工的薪酬和健康,要對每個員工的付出給與相應的回報,并要在員工當中宣傳健康和安全知識,讓他們在確保身體健康的前提下開展工作。同時,要重視員工的業務水平的提升,不斷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能力,實現員工的全面發展。通過這些尊重和關心措施,讓員工真正的把企業當做大家庭,真正的為企業服務,這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三、以制度建設推動文化建設中以人為本理念的融入

        地勘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員工的努力,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機制,通過這一機制的推動,使得以人為本理念更好的融入到文化建設當中。還需要建立起平等的員工福利機制,對于地勘企業來講,員工常年野外作業,更需要通過福利機制激勵他們,使其更好的進行工作。

        除此之外,還需要建立起學習型的組織,規定明確的學習目標以及學習方式,不斷豐富每個人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使企業在今后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學習型組織采用共同管理的方式,讓員工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可以提出企業今后發展的建議,為企業的管理工作提出策略等,這些都能夠在完善員工自身的基礎上推動企業的發展。

        可以說,將以人為本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中心,就是要求在這個過程當中認真并平等的對待員工,并鼓勵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繼而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四、深化地勘企業文化的內容

        對于地勘企業來講,在其發展的過程當中,要貫徹以人為本理念,就需要營造自己的特色企業文化,并要讓員工對這一文化有認同感,并且能夠通過這一文化的建設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凝聚力。企業文化能夠將企業員工的思想行為團結在一起,獻身精神是地勘企業員工共有的精神,并激勵一代又一代地勘工作人員奮斗。因此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需要深化文化內容和理念,更好的彰顯以人為本理念,發揮文化的作用。

        五、結語

        在地勘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更好的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就以此為中心,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分析論述。

        參考文獻:

        [1]李東林.地勘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以人為本理念[J].國企,2016(3):54.

        第2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本文擬以《秋日》的八個譯本為依據淺析這首詩的翻譯。原文如下:

        Herbsttag

        Herr, es ist Zeit. Der Sommer war sehr gro?

        Leg deinen Schatten auf die Sonnenuhren,

        und auf den Fluren la? die Winde los.

        Befiehl den letzten Früchten voll zu sein;

        gib ihnen noch zwei südlichere Tage

        dr?nge sie zur Vollendung hin und jage

        die letzte Sü?e in den schweren Wein.

        Wer jetzt kein Haus hat, baut sich keines mehr.

        Wer jetzt allein ist, wird es lange bleiben,

        wird wachen, lesen, lange Briefe schreiben

        und wird in den Alleen hin und her

        unruhig wandern, wenn die Bl?tter treiben.

        首先我們來看中國著名詩人,里爾克研究專家馮至老師的譯本: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曾經很盛大。

        把你的陰影落在日規上,

        讓秋風刮過田野。

        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

        迫使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在林蔭道上來回

        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

        馮先生是學德語出身的,所以他對德文中時態、語態的把握非常準確。本詩第一個詞是Herr。縱觀全文,這里指的是上帝,有一種和上帝對話的意味在里面,而且單獨使用。所以譯為“主啊”我認為是正確的。“es ist Zeit” ,譯為“是時候了”也是沒有問題的。后面的gross一詞特別難以翻譯,既有時間長的意思,也有強烈、大、偉大的意思。馮至老師翻為盛大,我覺得很貼切。“夏日曾經很盛大”,此處的“曾經”準確地體現了原文里的過去時時態。“讓秋風刮過田野”,刮字不妙,沒有體現出原文los的意義。這里的意思是把風散放到原野上去,隱含著風原本是被收攏的,然后通過一個散放的動作被放出去,這樣就生動了,神氣了。而單單說讓風刮過田野則喪失了這種神氣。“讓最后的果實長得豐滿”,不要用豐滿,現代漢語發展到今天來說,豐滿一般是形容女人的,如果用“豐碩”更能體現果實的又大又多,“長得”多余。“再給它們兩天南方的氣候”,我覺得此處“它們”多余,因為下一句又有“它們”,“氣候”比“天氣”的概念顯然大得多,我覺得改為“天氣”更好。“迫使它們成熟”,讓人感覺似乎有壓迫存在,而北島用“催”更勝一籌。“把最后的甘甜釀入濃酒”,原文里jage是驅趕的意思,不是釀的意思。這里的schweren Wein指的不是“沉甸甸的葡萄”,而是“濃烈的葡萄酒”。Wein這個德語詞當然有葡萄的意思,但它更多的是指葡萄酒。根據上面對文意的分析,這里應該指的是葡萄酒。這樣一來,上面的釀字也是說得通的。“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句直譯過來后很清晰。“就醒著,讀著,寫著長信/在林蔭道上來回/不安地游蕩,當著落葉紛飛”,這一句分為三行,讀起來要連貫。馮至老師照顧到了連貫,但是“來回/不安地游蕩”用徘徊一詞代替豈不更簡潔?

        下面是中國詩人,翻譯家綠原先生的譯本: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何其壯觀。

        把你的影子投向日規吧,

        再讓風吹向郊原。

        命令最后的果實飽滿圓熟;

        再給它們偏南的日照兩場,

        催促它們向盡善盡美成長,

        并把最后的甜蜜釀進濃酒。

        誰現在沒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

        誰現在單身一人,將長久孤苦伶仃,

        將醒著,讀著,寫著長信

        將在林蔭小道上心神不定

        徘徊不已,眼見落葉飄零。①

        綠原先生既是詩人又是翻譯家,但他“秋日”的譯本顯得草率粗糙:第一段還不錯,問題出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上。“壯觀”一般用來形容某個景象,這里用來修飾夏日欠妥,而且也沒有體現出時態。“把你的影子投向日規吧”一句中,“吧”應該刪掉,因為這是和上帝的對話,語氣不能太口語化。“郊原”容易讓人理解成郊外的原野,但原文中并未限定是郊外的。從第二段開始他極力把詩行壓成豆腐干,每行字數一樣,第三段的兩部分也基本如此。為了這種外在形式的工整,他用大量的雙音詞湊數,這樣勢必破壞自然的語感與節奏。首先,“飽滿”后面的“圓熟”純屬多余。其次是“再給它們偏南的日照兩場”一句特別生硬,本來很簡單,就是"兩天南方的好天氣"。再次,“向盡善盡美成長”很羅嗦,完全可以用“飽滿”代替,但是此句中的“催”字是亮點。“并把最后的甜蜜釀進濃酒”,“并”字多余,“甜蜜”不如“甘甜”的程度深,“釀進”也沒有體現原文“壓進”的意思。第三段開始“誰現在沒有房屋,再也建造不成”,明顯錯誤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原文是“不用建造”的意思,而不是“建造不成”。結尾加了多余的一筆"眼見",破壞了作者刻意追求的那種客觀性描述。

        然后我們再來看中國當代詩人北島的譯本: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②

        北島在《時間的玫瑰》中說,因為《秋日》這首詩,里爾克才可以被列為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之列。關于“秋日”,北島參照了馮至和綠原的兩種中譯本,以及包括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在內的三種英譯本,最后在馮譯本的基礎上“攢”成。

        北島在文字的美感上顯然出色得多。“盛極一時”也表示是過去時態,六個字,比馮至少一個字,韻律上更好。“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一句和馮至的譯本基本相同。Fluren,在德語中是Flur的復數,指田野,顯然此處的“牧場”不對。“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枝頭”很多余。“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中的“好”字也多余。“催它們成熟”,此處催字是亮點,比馮至的譯本更貼切。北島:“把/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中“壓進”一次用得好,體現了原文里jage的意思。“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兩行基本照搬馮至譯本。最后一句,原文用了一個wenn從句,表示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實際上又將時間從中秋向前推進了一步,就是晚秋,落葉紛飛的時候。這一點在北島的譯本中被詮釋成了一種正在進行的伴隨狀態,但是馮至老師的譯本倒是有體現。

        法籍詩人程抱一是從法語翻譯過來的:

        神啊,時候到了。夏日曾經豐盛。

        將你的影投射在日規盤上;

        在原野間,散放你的巨風吧!

        最后的果實,命令它們成熟。

        再給它們兩天溫馨的日子,

        讓它們完成。同時讓果汁的

        甜意滴滴滲入濃郁的瓊醪。

        沒有居屋的,將不再建造。

        原是孤單的,就此孤單下去;

        念書,寫信,或是苦守長夜,

        他將久久徘徊,在林蔭道上

        飄零無盡的落葉間。③

        第一個詞Herr譯為“神啊”很不準確,本來就是指上帝,應該譯為“主啊”。“夏日曾經豐盛”一句很不符合漢語習慣,豐盛前面加個“很”,“特別”或者“非常”之類的才比較合適。另外,豐盛一詞不妥,更多的用于形容食物之類,還是盛大更好。“在原野間,散放你的巨風吧”中的“吧”字應該去掉,太過口語化。“巨風”也不妥,不是常用詞,再說原文里沒有出現強調風大的詞。“最后的果實,命令它們成熟”,應該是飽滿,而不是成熟,譯者理解有誤。“再給它們兩天溫馨的日子”中“溫馨”一般形容生活情調,此處不妥,原文中的意思就是南方。“讓它們完成。完成”含義不準,應該用“成熟”。“同時讓果汁的/甜意滴滴滲入濃郁的瓊醪”一句非常啰嗦。“果汁的/甜意”不僅啰嗦而且沒有譯出原文中“die letzte Süβe”中的“letzte”這一層含義。“滴滴滲入”更是譯者自己添上去的。“沒有居屋的,將不再建造”中的“居屋”太冷僻。“念書,寫信,或是苦守長夜,/他將久久徘徊,在林蔭道上/飄零無盡的落葉間”這一長句的句式沒有組織不好,毫無詩意,也沒有連貫的氣勢。“念書,寫信,或是苦守長夜”里省略了原文里wachen包含的意義,而且原文中并未出現表示苦守長夜之類的詞。縱觀整個譯本,詩的每一行都被拆成兩個半句,沒有一氣呵成,渾然天成的感覺。

        陳敬容的譯本題為《秋天》:

        主啊:是時候啦,夏季的光熱多奇偉。

        如今你的影子躺在日規上,

        任無羈的風在平原上吹。

        吩咐最后的果子充滿汁液,

        給它們再多兩天南方的溫暖,

        摧它們成熟,把最后的

        甜味,給予濃烈的酒。

        沒有房屋的人,誰也不為他建筑,

        孤獨的人會長久寂寞,

        會在無眠的期待中讀書、寫長長的信,

        會在秋風蹂躪枯葉的街巷里

        不安地踱來踱去。④

        “是時候啦”,“啦”不能隨便用,顯得不深沉。“夏季的光熱多奇偉”,原文完全沒有光熱這樣的詞匯,盡管可以聯想得到,仍然屬于生造。“如今你的影子躺在日規上”,沒有采用祈使句,顯得力道不足,原文中動詞前置,是個祈使句。“躺”字不妥,說道影子我們一般用“落”這個詞。“任無羈的風在平原上吹”,把los意譯為無羈,差強人意。Fluren應該譯為田野,而不是平原。放風吹與任風吹含義是不同的。“吩咐最后的果子充滿汁液”中“吩咐”感覺太輕。“果子”似乎縮小了詞義。“汁液”又是譯者自己加進去的。“給它們再多兩天南方的溫暖”。“南方”與“溫暖”其實是重復了,而且句式組織得也不好。后面一句的“催”字用得好。“把最后的/甜味,給予濃烈的酒”,這一行被拆開了,顯得句子很長。“甜味”和程抱一譯本里的“甜意”都太輕,沒有“甘甜”好,“給予”又太平淡,沒能體現出“壓進”,“驅趕”之類的意思。“沒有房屋的人,誰也不為他建筑”的意思不對。不是別人不為他造,而是他自己不造。“孤獨的人會長久寂寞”,不該斷的斷了,該斷的不斷,此處原作有逗號,譯者倒沒有了。“會在無眠的期待中讀書、寫長長的信,/會在秋風蹂躪枯葉的街巷里/不安地踱來踱去”,句式不好。原文沒有期待這個意思,而且譯者也省略了原文中“醒著”這一詞義。“in den Alleen”是指在林蔭道中,而不是街巷里。

        我們再來看看楊武能老師的譯本:

        主啊,是時候了。夏天已很盛大。

        請往日規上投下你的影子,

        還讓西風在田野里吹刮。

        命令最后的果實結得飽滿,

        再給它們兩天南國的溫暖,

        催促它們快快地成熟,還給

        濃烈的酒漿加進最后的甘甜。

        誰此刻沒有屋,就不會再造屋,

        誰此刻孤獨,就會長久孤獨,

        就會長久醒著,將長信書寫,閱讀,

        就會在落葉紛飛的時節,

        不安地在林蔭道上往來踟躕。⑤

        “夏天已很盛大”的時態錯誤,含義也錯了,仿佛當前依然處于夏天似的。“請往日規上投下你的影子”原文是祈使句,不需要請字。“還讓西風在田野里吹刮”,“西風”是譯者想象出來的,原文沒有說是西風。“吹”和“刮”重復。“命令最后的果實結得飽滿”中“結得”多余。“再給它們兩天南國的溫暖”,“南國”與“溫暖”重復。“催促它們快快地成熟”,“催促”和“快快地”重復。“還給/濃烈的酒漿加進最后的甘甜”,這里的意思弄反了,是“壓進”,是賜予的意思,而不是“還給”。“濃烈的酒漿”可以簡化為“濃酒”。“誰此刻沒有屋,就不會再造屋”,“屋”此處最好用“房屋”,因為與之平行的詞都是雙音節詞,這樣比較對稱。“就會長久醒著,將長信書寫,閱讀,/就會在落葉紛飛的時節,/不安地在林蔭道上往來踟躕”,打亂了原文的句式排列,而且在“就會長久醒著,將長信書寫,閱讀”一句中,醒著前面不應該有“長久”這個副詞。

        下面是李魁賢的譯本:

        主啊,時候已到。夏日已太長。

        使陰影掩過日晷儀,

        讓秋風在草地上吹揚。

        令最后的果實都成熟,

        再給予兩天南方溫暖的時光,

        逼使更加完美飽滿

        且獵取那濃郁美酒的終極芬芳。

        如今誰無房屋,也不需要再建筑,

        如今誰無伴侶,亦將長期孤獨,

        亦將清醒,閱讀,而且寫長長的信,

        而且將在甬道上來回走步

        不休止地,當黃葉飄零。⑥

        第一句中譯為“夏日已太長”是錯誤的。“使陰影掩過日晷儀”,“掩過”和陰影不搭配。“讓秋風在草地上吹揚”,“草地”理解錯誤,應該換成“田野”,“吹揚”太輕飄,無氣度。“令最后的果實都成熟”,中的“都”字多余,“成熟”應改為“飽滿”。“再給予兩天南方溫暖的時光”,和上個譯本一樣,都很羅嗦。“時光”不妥,要用“天氣”。“逼使更加完美飽滿”,“逼使”是貶義詞。“且獵取那濃郁美酒的終極芬芳”太造作。“如今誰無伴侶,亦將長期孤獨”,原文是指孤獨,而并非沒有伴侶。“亦將清醒,閱讀,而且寫長長的信,/而且將在甬道上來回走步/不休止地,當黃葉飄零”,“不休止”的位置應該靠前一些才對。“黃葉飄零”沒有“落葉紛飛”好。

        飛白的譯本: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如此之長。

        把你的影子臥在日規上吧,

        再在田野上放開風的馬韁。

        命令那最后的水果更加飽滿;

        再給它們加兩天南方的溫暖,

        好把它們催向完成,再往那

        濃冽的酒漿里壓進最后的甜。

        今日無房者,不再為自己造房,

        今日孤獨者,將長期會這樣,

        將會長醒,長讀,寫長長的信,

        將會隨著飄蕩的落葉之群

        在林蔭道上彷徨,彷徨,彷徨……⑦

        “夏日如此之長”也是錯誤的。“再在田野上放開風的馬韁”,原文有“放開”之意,卻無“馬韁”之意,“風的馬韁”比較別扭。“命令那最后的水果更加飽滿”,“那”多余,“更加”多余。“再給它們加兩天南方的溫暖”,也很羅嗦,“南方”與“溫暖”重復。“好把它們催向完成”,“催向完成”表達欠妥。“今日無房者,不再為自己造房”中的“無房”和“造房”都不是好詞。“今日孤獨者,將長期會這樣”,其實這句對稱著翻譯效果會更好。“將會長醒,長讀,寫長長的信,/將會隨著飄蕩的落葉之群/在林蔭道上彷徨,彷徨,彷徨……”,原文中只有“信”的前面出現了“長”這一形容詞,而譯者則把它賦予了每一個動作。最后三次重復的“彷徨”純屬多余。

        分析完這八個譯本我覺得馮至老師的北島的譯本更符合原文,在措辭上也更優美,更富有詩意。

        (作者單位: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

        注釋:

        ①綠原:《里爾克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P94。

        ②北島:《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載《收獲》,2004年第3期。

        ③程抱一:《和亞丁談里爾克》,臺北,純文學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初版P86-87。

        ④陳敬融:《(詩苑譯林)圖象與花朵》,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版P78。

        ⑤楊武能:《里爾克抒情詩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P20。

        ⑥李魁賢:《里爾克詩集(III)》,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P74-75。

        ⑦飛白:《詩海——世界詩歌史綱·現代卷》,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版P1051-1053。

        參考文獻:

        [1]綠原.里爾克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94.

        [2]北島.我認出風暴而激動如大海[J].收獲,2004:(3).

        [3]程抱一.和亞丁談里爾克[M].臺北:純文學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一年(初版):86-87.

        [4]陳敬融:《詩苑譯林》圖象與花朵[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78.

        [5]楊武能:里爾克抒情詩選[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20.

        第3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當你一走進校門,就可以看見小操場。操場的左邊,是陶行知爺爺的塑像,我們學校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塑像的下面寫著我們學校的校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每天,陶爺爺戴著眼鏡慈祥地看著我們上學和放學。

        小操場的右邊是我們的大操場。周圍到處是植物,有廣玉蘭、紫藤花等,特別讓人喜歡的是香樟樹。香樟樹上長著茂密的綠葉,嫩綠嫩綠的,一陣微風吹來,香樟樹的葉子紛紛飄落,像一只只綠蝴蝶在翩翩起舞。真是一個小小的“植物園”。

        穿過小操場,一片茂密的竹林映入眼簾。這就是我們學校的竹園。竹園里的竹子一根根傲然挺立、翠滴。每當一陣清風吹來,竹子的清香迎面撲鼻,讓人心曠神怡,留戀往返!林子的中前方,還立著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陶行知爺爺提寫的“行”字。這塊竹林雖然面積不大,但是給我們美麗的校園更加增添了一份寧靜和秀麗!

        第4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生命,一個有血有肉的字眼;生命,創造了萬物可喜可悲的一生;生命,留下了一個消失但又永不會磨滅的痕跡!生命,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標志,是它造就了今天的蕓蕓眾生,大千世界。常聽人說,“這個世界對我太不公平了!”“生命對于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毫無價值了!”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大家都是一樣的,人生也即便如此。誠然,生命并不是完美的,人生也并不是完整的。“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可能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殘疾的;可能有的人遭遇意外屢屢失敗;可能有的人……生命即便如此。但是你想過了嗎?

        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它的完美,而在于它的存在、它的過程。有了生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才有可能發生,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才有可能相遇。就是這些平凡的小點、小音符,才譜寫了生命這首永恒的樂章!誰不能說海倫·凱勒是可悲的?誰又能說海倫·凱勒是可悲的?生命對于她來說并不是完美的,但是生命對于她來說是永恒的。她的生命是有限的、渺小的,但她卻用生命譜寫了一首屬于她自己永恒的頌歌

        !可能你會說:“我不是名人、偉人;我也不想成為名人、偉人,如此平凡的一生,也值得稱頌?”是的,雖然你不像愛迪生那樣有所發明,造福人類;雖然你不像愛因斯坦那樣發現“相對論”,名垂千古;但是,你有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奮斗嗎?你有關心他人,給別人溫暖嗎?你有團結他人,共同進步嗎?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它的偉大,而在于它的平凡、它的意義。宏偉的萬里長城是由千千萬萬的人民用汗水、用勤勞、用生命鑄造的輝煌;一間小小的房子也是由少數的人用汗水、用勤勞、用人生澆鑄的成果。生命雖然平凡而微不足道,但是,在這一生中,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給別人以微笑;你可以一如既往地給別人以幫助;你可以……這樣的生命有無盡的意義。

        生命無分貴賤,只要你做了,縱使它并不完美,縱使它依然平凡,它依然是一首美麗的樂章。你就如一個個音符,人生就如五線譜的痕跡,穿過它,生命就譜寫了一首完整的樂章。有你生命的存在,有你生命的過程,有你生命的平凡,有你生命的意義。就是生命,構成了一首美麗的歌!

        第5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人文地理學;研究

        1“大數據”的定義與類型

        總的來看,當前仍然沒有形成對“大數據”統一的定義。早在17世紀,哲學家們使用“數據”這一詞匯,專指真實的、反映事實的相關信息。長期以來,研究過程中的“數據”指的是依據某些傳統調研方法(例如:問卷、訪談、日志等)收集的信息,以及這些信息所抽象表達出來的意義。進入20世紀80年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信息的存儲、交換與計算過程。特別是互聯網的使用,遺留下大量的數據“痕跡”,而且產生的速度也是日益增倍。據Hilbert等的研究表明,僅2007年人類大約存儲了超過300EB的數據,而人類存儲信息量的增長速度比世界經濟的增長速度快4倍。這一海量的數據被形象的稱為“大數據”,這一定義突出體現了數據規模大的特征。

        簡單來看,“大數據”可以大致劃分為三種類型:直接觀測型、自動獲取型與自愿貢獻型。①直接觀測型主要是指由各種電子監視器等(例如道路卡口攝像頭)直接觀測的數據,往往針對某一特定地方或人(群)。②自動獲取型數據是由于電子信息設備或相關網絡應用程序的使用而自動留下的網絡“痕跡”。例如網絡中留下的搜索與瀏覽記錄;網絡購物留下的交易數據、快遞包裹留下的轉運記錄;出租車gps記錄的時空出行路線、智能公交卡記錄的上下車出行記錄;手機基站檢測得到的手機用戶位置、手機用戶間的通信記錄等。③自愿貢獻型數據是人們自愿在網絡上或分享的數據,主要是社交網站上使用者的相互作用,例如社交網站簽到留下的時空數據、社交網站用戶的社交關系網絡、社交網站用戶的相關言論,以及Frickr等分享網站上游客上傳的照片信息等。

        2“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變革

        從人文地理學發展歷程看,大數據迎合了人文地理學“計量轉向”與“社會轉向”的發展規律。1950年代,得益于計算機處理數據能力的提升,人文地理學研究出現了“計量轉向”。數量模型的引入提供了空間研究的方法基礎,避免了簡單、抽象、定性的約束。特別是舍弗爾(Schaefer)等為代表的學者倡導地理學是一門追求普遍規律的實證主義科學,并力圖借助數學模型等工具發現空間法則。大數據提供了豐富的、詳細的、實時的信息,有助于社會科學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細化地研究各類社會科學問題,考慮到越來越多的大數據攜帶的地理空間屬性,無疑也為關注空間的人文地理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同時,更加重要的是,在當前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大前提下,大數據為人文地理學科在整個社會科學領域內爭取更多的關注與重視提供了新的契機。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為主到計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興起,到20世紀70、80年代以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再到大數據環境以數據驅動的人文地理學研究,這其中通過對人與自然交互活動過程的實時、精細、動態感知,使從原先只能由結果去推斷過程的研究模式轉變為可以對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實現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這就是以數據驅動,特別是大數據環境人文地理學研究范式的一個創新。

        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帶來的變革除了思維模式以外,對現象與要素數據的實時性、覆蓋面、精細程度(實時監測數據)也是一個極大的補充。傳統統計數據由國家權威部門提供,而大數據時代到來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統計數據的提供者與者(VGI),這是一種由下至上的自發數據收集形式,可能促使傳統統計數據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帶有空間信息的大數據給人文地理學研究帶來了機遇。大數據與計量地理革命以及社會轉型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其提供了大量帶有時間與屬性信息的人類行為數據。新的數據源:大數據時代向通常以傳統統計數據為研究基礎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數據來源、方法論、思維方式。數據采集方法也已經從傳統的統計年鑒數據、調查問卷數據、訪談數據轉變為網絡數據(社交網絡數據)與新的空間定位數據(GPS,智能手機,位置服務等)轉變。

        3大數據應用于人文地理研究的總體框架

        大數據已經滲透至國家、區域及城市經濟社會與公共管理的各個領域,人文地理的研究應抓住大數據這一機遇,對城市居民活動、企業空間布局、公共服務供給及城市治理等領域開展深入研究。總體來看,人文地理研究或應用的框架構建需要以大數據為核心。通過網絡數據挖掘或信息設備采集等手段獲取主題網站、社交網站、智能手機及城市傳感器等行為活動數據,利用傳統人文地理研究方法和地理信息科學GIS等數據分析工具對大數據進行相關關系分析,并結合部分傳統數據對研究主題內部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把握,從而構建以居民個體或群體組織行為分析為核心的大數據應用支撐平臺。

        在此數據平臺基礎上,城市地理學研究應重點關注居民行為、活動等及其影響下的城市空間組織和結構的變化;社會地理學研究則需要集中分析社會群體特征、網絡、活動等及其影響的社會空間分異或融合;政治地理學研究則通過基于輿情分析的國家或地區間地緣政治關系判斷政治現象發生和影響規律;旅游地理學研究應強調旅游者行為分析在旅游出行方式、資源選擇、旅游體驗及設施應用等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交通地理學研究可以以基于電商大數據的物流組織分析為切入點來優化區域或城市內部的交通網絡;經濟地理學研究應系統模擬企業生產、經營、遷移等行為活動及其對區域或城市生產力空間的影響;文化地理學研究則需要從大量居民活動或情感數據中分析城市文化特質或結構來探討人類文化活動對區域或城市的影響;軍事地理學研究可以側重對大體量地理環境、政治因素、突發事件等信息進行安全評估來制定軍事戰略方針。同時,還應借鑒地理學(自然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情報科學、心理學、數學及城鄉規劃學等其他相關學科新的理念、方法和技術手段來不斷完善大數據時代人文地理研究框架或體系。

        參考文獻 

        [1]吳傳鈞.人地關系與經濟布局[M].學苑出版社,1998:28-33. 

        第6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摘要:文章界定了成人通識教育的內涵,探討了成人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明確了成人通識教育內容的選取原則,論述了人文地理學知識作為成人通識教育內容的適宜性,最后提出了人文地理學知識在通識教育中的體現策略。

        關鍵詞:成人通識教育;人文地理學;體現策略

        中圖分類號:G7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16)11-0074-02

        一、成人通識教育的內涵

        成人教育狹義上是指國家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類教育形式,與電大教育、自考教育、業余教育、函授教育并列,經考試錄取,學成后發放統一的畢業證,而廣義上的成人教育就可以理解為:學習對象為成人的教育形式,其內涵可以擴展到非國民教育體系。所謂成人通識教育就是在成人教育中的通識教育,具體來說就是成人教育中通識類知識的教育,并且此處所指的成人教育是廣義上的成人教育。國內外的學校教育中,通識教育往往作為一種常態課程內容,并有日趨增加的趨勢。目前,通識教育在我國成人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雖有所增加,但過分注重專業知識培養的價值取向明顯,通識教育內容長期被認為是成人教育可有可無的附屬品,而且成人通識教育內容的設置也存在諸多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探討成人通識教育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成人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探討

        (一)知識經濟的客觀要求

        伴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總量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知識更新速度也很快,學校教育背景下的個人存量知識已經很難滿足人們長時間的應用需求,接受再教育已經成為人們適應社會發展步伐的必然選擇,再教育過程中除了要進行專業化的知識培訓外,通識教育內容也應該有所體現,而且出于非就業目的的成人教育中,成人通識教育則是其教育的重要內容。比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智能手機、電腦等高新科技產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千家萬戶,而很多人缺乏甚至沒有相關知識的儲備,自主學習還存在一定困難,此類成人通識教育便能夠幫助人們擺脫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客觀需求。現代科技在不斷變革和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很顯然深刻影響著成人教育,給成人通識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1]。

        (二)人們主動學習的需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接受教育已經不再完全是出于謀生等功利性的目的,越來越多的人把學習作為一種自我提高的需要,這恰恰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相契合。隨著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觀念愈來愈深入人心并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今天成人的學習已由原來為了學歷和文憑的提高而逐漸轉變成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2]。成人教育往往過于注重專門化的職業訓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文化及生活通識性知識的傳授,而這與人們時下的學習需要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偏離,恰當的成人通識教育知識能夠滿足人們在這些方面的需求。

        (三)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

        建國后至今,我國國民文化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國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受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必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提供多種途徑的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成人教育因其特殊的人群背景使其在提升國民文化素質的目標下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而成人通識教育無疑是成人教育中的重點內容。通過向成人傳授通識類知識不僅可以提高他們的知識存量,而且還能夠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從長遠來看,起到了“授人以漁”的效果,可謂是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三、成人通識教育內容的選取原則

        (一)生活相關性原則

        成人社會有成人社會的特征,成人教育也是如此,和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樣,成人通識教育最基本的功用就是提高成人學員的社會生存能力,當然成人通識教育還有其他功用,在此不再贅述,但從基本功用探討成人通識教育的內容就應當具有生活相關性,因為與生活無關則意味著某種專業深度,而這與通識教育基本內涵并不相符。生活相關性知識在成人通識教育中有所體現,就減少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摸索、甄別所花費的時間,同時,這也符合人們認知的一般心理規律,“由近及遠,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將知識引向深入。

        (二)綜合性原則

        所謂綜合性原則就是摒棄學科分化的偏見,從綜合視角去學習知識,這也是通識教育在世界各地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成人教育對象中的絕大多數并非學科專家,即便是學科專家其專業性教育也可以從非通識教育內容中獲取。可以說,綜合性原則既是通識教育的內在屬性,又符合成人教育的一般特點,當然是成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廣泛適宜原則

        廣泛適宜性原則指的是成人通識教育的內容對其教育對象應該具有普遍適用性,即不應因學習基礎差異而使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呈現較大差別,這就需要成人通識教育內容首先具有一定的基礎性,而且教學方式等也應符合這一原則,比如說成人通識教育內容應盡量避免使用專業性過強的專業術語,授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通俗易懂,并做到深入淺出,以利于學員理解和掌握。

        四、人文地理學知識作為成人通識教育內容的適宜性探討

        (一)人文地理學知識與人們生活聯系緊密

        人文地理學也稱人生地理學,它是探討人文現象和規律的一門科學,故而與人們的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可以說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這一點我們從人文地理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名稱中就能夠窺知一二,人文地理學按其研究對象可以劃分為如下分支學科:人口地理學、旅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軍事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同時,人文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對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因此,人文地理學知識作為成人通識教育的內容非常合適。

        (二)人文地理學知識具有綜合性的特征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征,人文地理學知識也有著同樣的特征。人文地理學知識綜合性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人文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綜合性、整體性與復雜性,人文地理學側重于從區域的視角探尋人文地理事物、人文地理現象,而這些事物、現象內容復雜,并且彼此間或與其環境間亦同樣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過程,由此而提煉出來的知識體系當然也就遺傳了這種綜合性[3]。人文地理學知識綜合性的另一個來源就是學科交叉性,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理論等都涉及到諸多學科的交叉,從文理分科的角度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就是文理綜合學科,總之,人文地理學是一個復雜的學科綜合體,一個區域的內核將諸多人文、自然學科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學科間的碰撞與融合又通過人文地理規律體現出來。

        (三)人文地理學知識通俗易懂,具有廣泛適宜性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知識結構明晰,人們的已有生活經驗,中小學相關領域的知識都可以作為人文地理學深入學習的先前學習基礎,人文地理學課程呈現也大多都是從直觀到抽象,對于成人通識教育學員具有廣泛適宜性。另外,人文地理學的前沿問題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認識基礎。

        五、人文地理學知識在通識教育中的體現策略

        (一)廣播電視中播放人文地理學專門課程及科教紀錄片

        廣播電視具有受眾廣泛,播放靈活的特點,是傳播通識類知識的有效渠道,人文地理學專門課程就可以通過廣播電視專門課程的方式加以體現。目前此類專門課程在我國電視節目中已有所體現,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著人們學習觀的逐漸進步,這類節目的收視率一定會越來越高,電視臺在獲取良好口碑的基礎上也能收獲不錯的經濟效益。

        科教紀錄片是人文地理學知識在廣播電視中體現的另一種方式,并且在國外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國《國家地理》和《探索》在全球145個國家通過有線網絡等各種渠道播出,成為覆蓋全球的最有影響力的電視節目之一,中國很多電視臺也采購和播出《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的節目,但是這些節目中涉及中國的題材很少。可以說,增加人文地理學相關科教記錄片的制作,對于傳播人文地理學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網絡課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學相關課程

        網絡已經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各種形式的網絡課程也日益增多,在網絡課程中增加人文地理學相關課程適應了時展的步伐,也是人文地理學知識推廣的有效途徑。網絡課程形式各異,有各高等學校、初等學校的網絡精品課程,也有各大網站推出的各類免費課程,還有個人自主開辦的相關課程,甚至有些課程學習內容是通過社交通訊工具、博客等傳播和推廣的,所有這些都可以成為人文地理學相關課程的有效載體。當然,目前網絡上一些課程資源的傳播游走于法律、法規的邊緣,比如很多網絡免費數據庫采取上傳者自主上傳的方式獲取課程相關資源,然而這些資源往往未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內容的可靠性很難甄別,這樣并不利于包括人文地理學課程在內的網絡課程的可持續供給,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總之,清潔的網絡課程資源環境更符合網絡課程學習者的利益。

        (三)將人文地理學課程納入到成人學校課程中

        誠如前文所述,人文地理學適宜作為成人通識教育的學習內容之一,而且鑒于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成人學校中普遍存在“重專業、輕通識”的特征,將人文地理學課程納入到成人學校課程中是必要的,在操作層面上也是可行的。成人學校教育中的人文地理學課程屬于通識課程,與一般學校地理科學相關專業課程應該有所區別,課程內容除了人文地理學經典理論的內容外,還應該增加人文地理學實踐案例,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課程中設置部分實踐課程,從而更好地激發成人學員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人文地理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成人學校的人文地理學教師也應該不斷探索和革新教學方法,增加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這一點主要是考慮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時空尺度都比較大,傳統教學手段不利于學生的充分理解[4]。

        參考文獻 

        [1]宋廣偉.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通識教育[J].科技咨詢,2007(11):128. 

        [2]潘靜.西方成人通識教育的啟示及我們的選擇[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7(4):12-14. 

        [3]田建文,趙旭陽.高師“人文地理學”教學中的幾個關聯問題[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5,7(6):121-124. 

        第7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字:浙江;高考;地理;人文精神

        一、地理試卷中體現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地理試卷中,常常以自然地理知識為主,以其它的地理知識為輔,然而自2009年后,浙江高考地理試卷中逐漸加大人文地理知識的比例,特別是2013年的高考試卷,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比例達到1:1的程度,它提醒面臨高考的學生不僅要重視自然地理的學習,同時也要重視人文地理的學習。

        如果將地理試卷的命題范圍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旅游地理、環境保護地理等幾個方面。其中自然地理是指研究地理演變的起因、地理演變的過程、地理演變帶來的后果的知識,它以自然中的地理變化為研究對象,研究地理變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人文地理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研究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人口的分布、人類的生活特色、人的經濟變化、人的政治變化等。人們在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研究到人文地理知識,它是地理知識結構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2013年人文精神在地理試卷中的重點體現

        1.從題型分布上強調的人文精神

        (1)選擇題。在浙江地理高考的選擇題上,它大量的考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的掌握。比如霧霾天氣在我國頻繁出現的原因、目前我國出現的“用工荒”和我國地理的關系;的地理與環境構成的獨特意義、地理環境與超市設計的關系等。這些選擇題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自然地理知識,還需要學生從人文地理上掌握自然地理知識,讓學生真正思考地理和人類之間的關系。

        (2)圖文題。在浙江地理高考的圖文題有一題為選取舟山市的地理環境讓學生分析。它讓學生分析舟山市地理環境的特色、舟山市可發展的旅游項目、可發展的經濟產業、舟山市產業變化對城市的推動作用。該題讓學生從自然地理開始著手,層層深入,讓學生把地理知識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真正對地理學知識產生思考。

        2.從人文地理上體現的人文精神

        (1)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從2013年浙江地理高考試卷中可以看到,這次的考試不但讓學生了解世界地理的常識,而且立足于我國的地理學知識,特別是讓學生研究浙江本地的地理學常識,它的考點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從生活上體現人文知識。

        (2)緊密聯系社會焦點。在這張試卷上可以看到,它涉及到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低碳環保問題、經濟結構不平衡問題等等目前重要的社會問題。這張試卷不單是讓學生理解冷冰冰的地理學知識,還引導學生通過聯系地理知識來關心社會,它通過關注社會焦點來體現人文精神。

        (3)積極的態度改變社會。在這張地理試卷上,它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自然地理學知識的同時要求學生深入的思索不同的地理環境給人們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帶來的優勢和劣勢,人們應當怎樣利用地理學知識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這套地理試卷通過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讓學生理解到社會責任感,在這種態度中它體現出人文精神。

        3.從知識梳理上體現的人文精神

        (1)從人文地理系統考點上突出。從浙江地理試卷中可以看到它對人文精神的知識體現得十分全面。它體現出不同的地域與人口之間的關系、地域與人們生產活動之間的關系,人類應該怎樣與地理環境結合,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張地理試卷中對人文地理的知識梳理得非常清晰,學生通過地理試卷考點的學習能全面掌握人文地理知識的結構。

        (2)在理論轉化為應用上突出。在地理知識學習中,自然地理的知識絕大部分是基礎知識。比如一個地點的經緯度、水文天氣;在自然地理的基礎上,這塊地域會有獨特的經濟作物、礦產資源等;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與區域資源才有人類活動。人類怎樣與地理環境共存是需要學生在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后需要深入思考的,如果學生無法對知識深入的思考,就難以將基礎知識轉為實踐應用。

        (3)在知識和情感思考上突出。學生學習知識是為了用現有的知識思考人類現在的生活、用已有的知識改變目前的生活。在這份試卷上用人文精神突出這個重點。這張地理試卷出題者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內心充滿人文關懷,它提醒學生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它通過考試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情感。

        三、試卷上映射的地理教學改革的教學啟示

        從這張地理試卷中體現出地理教學內容全面改革的方向,它代表地理教學有了全新的目的、教師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引導學生去看待地理、學生也要用一種新的態度去學習地理。它透露著以下幾種思考:

        1.學習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地理高考試卷充斥著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識,學生只要通過死記硬背自然地理知識就能考到很高的分數。對學生來說,學習地理的知識是為了考出高分數。而這張試卷不斷的提醒學生要研究知識、關心社會、熱愛生活,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去思索:“我們學好了地理知識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2.要用怎樣的方式去教學?

        在這張浙江地理試卷中,許多題目已經不是學生單純拿著課本死記硬背就能拿到好分數,它涉及太多社會知識、經濟知識、歷史知識、政治知識等,它讓學生思索的范圍已經遠遠超出一本歷史課本。那么教師也要思索,怎樣引導學生在學習好現有的地理知識的前提下,開拓視野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知識?教師必須用新的視角去引導學生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3.要用怎樣的思路去學習

        在這張地理高考試卷中,學生必須看到,掌握基礎的自然地理知識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對學習到的自然地理知識深入的展開思考才是接下來學習的重點。學生除了要學習基礎地理知識以外還要學習與地理相關的知識,要學會把手上的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總結、深化,要能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張試卷給予學生一個方向,即將來地理學方面需要這樣能綜合應用的人才。

        四、總結

        從2013年浙江高考地理試題中人文精神的體現可以看到目前地理學教學正在從理論向應用方面轉變、從基礎知識轉向綜合知識方面轉變、從關注課本到關注社會的方面轉變,教師要仔細分析考試中傳達出的教學目標,以便日后在教學中有效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

        參考文獻:

        [1].年琰.多維地理視角的培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6).

        第8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一、教師引領,培養地理思維

        針對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教師先以講授方式為主講授中圖版《第二章區域可持續發展第五節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探索》,帶領學生學習江蘇省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問題及解決措施,明確了學習過程,為下一節自主學習做好引領和鋪墊。

        二、小組學習,提升地理思維

        小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課題進行研究、討論、最終得出結論并向全班宣布的一種教學方法。

        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一節為例,把學生活動設計為三大組,每組呈現資料(包括圖、表、文字等),提出問題,設計學案。

        第一:通過閱讀文字資料:“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發達國家處于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其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要要在世界其他地區尋找新的出路,為珠江三角洲地區迅速工業化與城市化提供了契機。”找出本段文字中體現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呈現“1970~1990年美國的產業結構變動”(圖1)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這部分內容,在閱讀圖1的同時設計了兩個小的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很快貼近圖1所反映的主要問題,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圖表并運用地理語言回答問題的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重要工具,對思維具有概括、深化的作用。在人文地理過程問題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應重視讓學生把復雜的思維過程逐步用盡可能準確的語言表述出來。

        第三:根據所給資料,完成表1

        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以自學、小組討論為主的合作學習方式,完成表格1(學案),這又從語言表達上升到運用文字進行描述,需要學生根據分析組織語言轉變為文字落實在卷面上,是地理思維的更高層次。

        學生從資料中找出關鍵句到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再到運用文字落實在卷面上的學習過程,逐步體現地理思維的變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為什么選擇人教版《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一節?主要原因有:教師不用到處去找案例,一是案例不一定很合適、二是不一定很科學,需要論證,再有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對于90后的孩子來說從書本上、媒體上都能知道,但具體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學生就說不太清了,正好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把學生腦中斷斷續續的片段用時間空間線索串起來,形成完整的影片,對文綜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人文地理知識點好理解,但內容多,不易抓住重點,通過剖析《江蘇省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探索》典型案例,理清線索,抓住核心,并由此遷移到《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一節,對區域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做出闡釋、分析與評價,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慧琳.人文地理學.科學出版社.2007.6第二版.緒論2~5

        [2]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地理教育國際.1992

        第9篇:人文地理的意義范文

        【關鍵詞】 血漿蛋白分離;自動控制;純度;多聚體

        人血白蛋白(HAS)具有維持血管內膠體滲透壓,結合并轉運體內各種脂肪酸、激素、離子以及多種藥物的重要生物學功能[1],已廣泛應用各種低白蛋白血癥或創傷性休克。自從1946年Cohn和他的同事們發表了低溫乙醇(Cohn 6法)分離白蛋白以來[2],相隔十年Nitschmann和Kistler于1954年又提出了另一種改變的低溫乙醇分離血漿蛋白方法[3],該改良方法簡化了操作,縮短了生產周期,提高了血漿白蛋白的回收率(當時的最大收率為2.5g/100ml血漿),降低了乙醇的消耗,是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低溫乙醇法的最大優點是適應工業化、自動化的生產要求,為了充分發揮該工藝的潛能,適應GMP管理的要求,不斷提高血漿蛋白制品的內在質量,增加收獲量,在不改變原來基本工藝路線的前提下,我們于2004年末實現了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工藝系統的自控(包括溫度控制、加液控制、自動清洗等)。

        通過血漿蛋白分離工藝實現自控后,使批處理的血漿能力增加了一倍,工藝操作更加符合GMP管理的要求,血漿蛋白能充分有效的混合反應,蛋白分離的五個控制因素:反應液溫度、pH值、離子強度、酒精濃度和蛋白濃度得到了嚴格、準確的控制,避免了人為操作的誤差,經過連續4年人血白蛋白的質量指標的綜合分析評價,實現自控后,人血白蛋白的純度、收獲率均有明顯的提高;多聚體有明顯地下降,其他指標(如鉀離子含量、吸光度等)與自控前無明顯差異,均在質量標準范圍之內。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人血白蛋白樣品(2003年~2006年上半年期間制備的人血白蛋白檢定樣品) 由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制劑室提供。

        1.1.2 儀器設備 分光光度計(日立3400型);電泳儀(DYY-Ⅲ2型,北京六一儀器廠);掃描儀(BECKMAN CSDS -200型);液相色譜儀(SP8800,USA);火焰光度計(CORNING 480型,USA)。

        1.2 方法

        1.2.1 純度測定 純度測定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三部(附錄ⅣA)規定進行[4]。

        1.2.2 吸光度測定 吸光度測定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三部(附錄ⅡA)規定進行[4],用生理熱氯化鈉溶液將人血白蛋白樣品含量稀釋至10g/L,按紫外分光光度計法,在波長403nm處測定吸光度。

        1.2.3 鉀離子含量的測定 鈉、鉀離子含量的測定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三部(附錄Ⅶ Ⅰ)(附錄Ⅶ J)規定進行[4]。

        1.2.4 多聚體含量測定 多聚體含量測定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三部(附錄Ⅵ Q)規定進行[4]。

        2 結果

        2.1 人血白蛋白質量指標的比較 通過對2004~2006年共77批人血白蛋白的檢測結果表明,血漿蛋白分離工藝實現自控前與自控后其人血白蛋白的純度、多聚體均有明顯地差異,工藝實現自控后,其中人血白蛋白純度平均提高0.25%,多聚體平均下降0.72%,其他指標(如鈉、鉀離子含量、吸光度)均無明顯變化,結果見表1。表1 人血白蛋白質量指標檢測結果比較

        2.2 人血白蛋白的收獲率的比較 根據2003年~2006年上半年連續共153批人血白蛋白統計數字分析,自動化控制前后人血白蛋白收獲率也有明顯差異,實現自控后,人血白蛋白分裝前收獲率均有明顯提高,提高的比率為0.02g/100ml血漿。結果見表2。表2 人血白蛋白收獲率的比較

        3 討論

        在血漿蛋白的分離過程中,各種成分的有效分離、回收、提純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采用低溫乙醇法生產人血白蛋白過程中,影響人血白蛋白的5個重要生產工藝參數:反應液溫度、pH值、乙醇濃度、離子強度和蛋白濃度,其中任何一個參數的改變都會影響到白蛋白的分離效果,甚至影響制品質量。

        盡管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工藝已延用多年,但由于自動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工序均為人工操作,眾多技術指標均靠經驗和手工控制,如乙醇、緩沖液的滴加,設備的清洗,制品反應溫度的控制和反應液計量等,且不說工作人員勞動強度大,操作時人為的因素造成的誤差(操作誤差、計量誤差、溫度控制誤差等)嚴重影響著制品的質量和收獲率,形成較大的批間差,未能充分發揮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的諸多優勢[5],通過實現自動化控溫、稱重、加液和自動清洗,從而實現了設備狀態的自動控制,減少了血漿蛋白分離過程中手工操作的誤差,有效地控制了制品制備過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降低熱原質。通過自動化控制,使得血漿蛋白分離過程中嚴格控制的五個控制因素(反應液溫度、乙醇濃度、離子強度、pH值和蛋白濃度)有機結合并得到準確的控制,使得整個血漿蛋白分離過程趨于理想狀態,使被分離的制品各項質量指標更加趨于穩定,工藝特點得以最大限度的發揮,更加符合GMP管理要求,從而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之,血漿蛋白分離工藝實現自動化后,為進一步全面提高血漿蛋白的質量和收率,增加制品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均一性,為充分挖掘低溫乙醇血漿蛋白分離工藝的潛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憬惺.血液制品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74:57.

        2 Cohn E J,Strong LE,Huges WL,et al.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serum and plasma proteins IV A system for the separation into fractions of the protein and lipoprotein components of biological tissues and fluids.Amer Chem Soc,1946,68:459-475.

        3 Kistler P, Nitschmann H. Large scale production of human plasma fractions. Eight years experience with the alcohol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of Nitschmann, Kistler and Lergier. Vox Sang,1962, 7:414-424.

        4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人血白蛋白.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三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附錄20-2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黑人巨大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第一页 | 亚洲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第一区 | 在线亚洲中文精品第1页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污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