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臨床醫學的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醫療設備全過程的管理
1.1醫療設備購置前的評估、論證。醫用設備的產品及服務商眾多,購買一套設備時,醫務人員多從使用方面、先進程度考慮,而醫學工程人員多從醫療設備的性能、維護、安全性方面考慮,不僅要簽訂購銷合同,還要簽訂維修及人員培訓合同,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購置性能優越、配置合理、安全可靠的醫療設備。
1.2參與醫療設備的安裝、調試、驗收工作。設備購買后,醫學工程人員協助廠家工程師對醫療設備進行安裝、調試、驗收,收集和整理各種隨機資料,做好備案和登記工作。在安裝過程中應該注意醫療設備各個部分的結構、系統連接及調試過程,以驗證其性能是否達標,為日后的維護、維修等工作加強技術層面上的保障。對大型醫療設備,醫學工程人員還要提前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安裝大型醫療設備,要對機房做防輻射處理、單獨的接地、電源要求,安裝空調設備等前期準備。要按照購買合同對整個醫療設備外觀、配置、功能、運行狀態、工具、軟件、維修手冊等進行驗收,做好記錄,確保醫院的利益不受損害。
1.3醫療設備的定期維護,建立預防性維修機制。醫學工程人員定期對醫療設備進行檢查,對醫療設備的過濾網進行除塵、對機械運動部位進行等一系列維護,及時發現醫療設備的隱患,并且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一些可預見的部位要做好維修計劃并且準備相應的配件,一旦損壞及時維修,使醫療設備處在最佳的工作狀態,降低醫療設備的故障率,延長醫療設備的使用壽命。
1.4醫療設備的維修。醫學工程人員要不斷適應醫療設備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維修技術水平;充分利用醫療設備的保修期,逐步熟悉醫療設備的原理、結構、常見故障的檢修方法,做好維修記錄并且不斷的總結。對于科室損壞的醫療設備要及時維修,維修完成后經檢測合格交予臨床科室使用。在維修中,要克服資料短缺、無替換元件,檢測儀器不齊全等困難,充分發揮現代通訊工具及網絡的作用,遇到問題及時與廠家或者國內的商聯系,聯合解決故障。
1.5醫療設備的效益分析。醫療設備進入醫院后,醫學工程人員均要對該設備的使用、保養、效益、使用頻率等進行統計分析,為醫院領導的下一步醫療設備的選型、論證工作提供依據。可以建立醫療儀器共用中心進行專管共用,統一調配,以提高設備的使用頻率,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1.6醫療設備的計量及質量控制。在用的醫療設備可能出現技術指標下降或老化,應該按照檢定計劃進行計量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檢測,保證醫療設備性能參數準確,以確保患者安全有效的診療。對檢測不合格的醫療設備,經維修后仍不合格的,要降級使用或者報廢處理。
1.7醫療設備的檔案建立及管理。對醫療設備從選型、論證、購買、維修、計量到報廢等要建立全程的檔案,對醫療設備的全過程實行科學、合理的管理,保證醫療設備的使用安全,提高使用率,延長使用壽命。
1.8醫療設備的報廢管理。醫學工程人員對申請報廢的醫療設備進行檢測,判斷有無維修價值;有維修價值的,修好經過檢測合格后繼續使用;無維修價值的,可拆其配件,用于同類醫療設備的維修配件或者作為醫護人員培訓的示教工具。
2對醫護人員的技術培訓
提高操作人員的基本素質及技能,不僅可以充分發揮醫療設備的各種功能、提高診療質量,而且可以避免操作失誤,減少醫療設備故障的發生。為此,醫學工程人員應該利用對醫療設備結構及原理了解的優勢,對使用醫療設備的醫生、護士、技師等定期進行培訓,使其熟悉醫療設備的性能、特點、注意事項等,熟練掌握操作方法,掌握常見故障的處理及應急情況的處理方法。
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是目前醫科類院校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內容的進行目前是要培養具備專業問題解決能力的臨床類醫護人員,從而為婦產科臨床醫學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人員支持。從現階段的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來看,課程設備相對較為完整,老師的基本素養也較高,但是在具體教學中所使用的方法存在著一定的欠缺,所以整個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升便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困難。為了對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進行突破,積極的改變方法十分的必要。案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的教學中效果顯著,在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從目前的分析研究來看,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角色。就目前的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來看,利用案例教學法作用十分的明顯,因為此種教學法一方面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實現教學創新,另一方面可以在案例分析的時候,學生獲得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增長。簡單而言,案例教學法的??踐性意義較強,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良好。
二、案例教學法在運用
(一)運用步驟
在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中,主要遵循的步驟有三個:第一是進行案例的設計和運用。在婦產科臨床醫學的教學中會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而就這些內容的具體研究來看,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在案例分析中進行解決,所以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要掌握教學的重點然后進行案例的設計和運用。第二是進行案例應用的契合點分析。在臨床醫學的教學中,案例引入無可厚非,但是要有契機,這種契機會使得內容和案例實現完美的銜接,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也可以實現從理論到案例實踐的過度,如果契合點把握不準,案例的出現會顯得突兀,教學效果也不會顯著。第三是進行案例教學的總結。教學總結是獲得效果提升的重要途徑,在案例教學完成后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
(二)運用特點
案例教學在具體的應用中表現出了兩個方面的突出特點:第一是針對性。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的內容具有多樣性,而案例教學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內容,所以在進行案例運用的時候,需要對內容進行針對性的分析,這樣才能找出和案例具有實際相關性的內容并在內容教學中進行案例的運用。第二是時機性的特點。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到,案例的利用需要有合適的契機,如果這個契機把握不準,那么案例和臨床醫學教學的結合性效果會比較差,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會影響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會造成教學資源的精力的浪費。
三、案例教學的價值
案例教學在婦產科臨床醫學當中的運用會產生巨大的實踐性價值,而這種價值主要是從老師和學生兩方面來體現的。
(一)對于學生成長而言
對于學生而言,案例教學法在婦產科臨床醫學的教學中進行運用,主要有兩方面的價值:第一是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充當的是學識的傳授者,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獨立思考相對較少。但是利用案例教學法之后,利用案例可以創造出一個教學的兩難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老師做好指導工作,學生的思考便可以獨立進行性,所以說利用案例教學法之后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和解決獨立性會明顯的增強。第二是案例教學法對于學生的實際能力訓練更加的顯著。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能力比學識更重要,而案例教學法,不僅幫助學生進行了學識的加深,更加鍛煉了其學習和探索的能力,所以在婦產科臨床醫學的教學實踐中,利用此方法,學生的能力提升更加的顯著。
(二)對于老師能力鍛煉而言
在婦產科的臨床醫學教學當中,進行案例教學法的利用不僅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老師的自身提高也有著突出的價值。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的知識儲備按照課程教學進行即可,但是在案例教學法中,這種課堂的常規性被打破,學生問題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這樣的情況迫使老師必須要做出自我的調整和改變,所以老師也在不斷的學習和進步,簡言之就是案例教學法的利用使得婦產科臨床醫學教學老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獲得了提升。
【關鍵詞】 臨床檢驗;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具有標本用量較少、穩定性較高、標記物制備較容易、不污染環境、操作簡便以及便于實現自動化等優點,主要將免疫分析與化學反光分析相結合,被廣泛應用到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中。化學發光免疫技術是繼酶免疫、發射免疫以及熒光免疫測定之后的免疫技術,在臨床檢驗中經常需要檢測和分析表征性物質,以判斷疾病以及身體病理特征[1]。通過在臨床檢驗中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快速分析各種物質,能夠提高檢測的靈敏度與準確度。
1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的概況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主要包括化學發光分析和免疫分析系統,用于抗原、抗體、酶、激素、維生素以及脂肪酸等檢測分析技術。化學發光分析是根據免疫反應情況,待免疫反應完之后加入酶或氧化劑等發光底物,發光底物經過氧化會形成處于激發狀態的中間體,通過發射光子來釋放能量,以達到穩定狀態。而免疫分析是在抗體或抗原之上利用標記物進行直接的標記,標記物為化學物質或酶,待抗體或抗原發生反應后,會產生帶有抗體免疫的復合物。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的原理是以化學發光劑對抗體或抗原進行直接標記,待磁顆粒性、抗體或抗原發生反應之后,在磁場的作用下,分離處于游離狀態和結合狀態的化學發光劑,將發光促進劑加入到結合狀態的部分,使其進行快速的發光反應,并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檢測處于結合狀態的發光強度。化學發光免疫技術系統具有操作較為簡單,結果較為準確可靠,且自動化程度較高以及試劑儲存的時間較長等優點,可根據激發態分子能量的來源,將化學發光的過程分為生物發光、光照發光和化學發光。
2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在臨床檢驗中應用的類別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在臨床檢驗中,主要分為酶催化化學發光的免疫分析、直接標記發光物質的免疫分析以及電化學發光的免疫分析。酶催化化學發光的免疫分析是通過抗體或抗原在標本中發生反應之時,采用發光的酶作為標記物。直接標記發光物質的免疫分析是采用吖啶酯對體或抗原進行直接標記,待抗體或抗原發生免疫反應后會產生一種復合物,加入氫氧化鈉和帶有雙氧水的氧化劑后呈堿性,出現發光、分解等現象[2]。而電化學發光的免疫分析過程包括化學反光和電化學,將三丙胺作為電子供體,對抗體或抗原用三聯吡啶釕進行標記,在電場的作用下,通過電子轉移而產生發光反應。
3 在臨床檢驗中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的分析
3.1 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傳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清學的標志物,是治療和評價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標。診斷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抗體或抗原的表面部分是否受到感染,這樣的診斷為常規酶法,但常規酶法會使低病毒含量的攜帶者出現漏檢的情況。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和以前的常規酶法相比,具有線性范圍寬和高靈敏度等特點,在臨床檢驗中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對傳染性疾病進行分析,如對于已感染免疫病毒的兒童,應對其體內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單純皰疹病毒以Bowser等進行測定,檢測出的靈敏度較高。
3.2 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腫瘤標志物 腫瘤標志物指腫瘤腫瘤在發生與增殖的過程中,通過腫瘤細胞進行合成、釋放或者是機體與腫瘤細胞發生反應,產生酶、激素、白質以及癌基因產物等物質。患者的細胞、血液以及組織中都會有腫瘤標志物,利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能夠快速的尋找到難以發現的腫瘤標志物。通過對患者進行體外的輔助診斷以及術后監測,能夠緩解患者的病痛。采用Mac等診斷和監測食管癌患者的病情,如對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濃度、鱗狀細胞癌的抗原濃度等進行檢測。以Raslan和Shabin對健康孕婦德陰道液和胎膜早破中的人絨毛膜促線性激素和AFP標志物進行比較,AFP的特異性和敏感度較高。
3.3 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心臟疾病 在臨床檢驗中,經常以同丁酶對心臟疾病患者進行定量測定。心肌損傷的標志物包括肌酸激酶、肌紅蛋白和肌鈣蛋白T,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心臟疾病的標記物,能夠提高檢測的準確度。通過采用Dutra等將肌鈣蛋白T(cTnT)的受體分子制成免疫傳感器,應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臨床檢測,其方法較好,具有相關性,可以應用到臨床中對標本進行檢測。
3.4 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激素 激素是細胞和細胞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媒介,主要指散在內分泌細胞中或內分泌腺所分泌出來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質。在臨床檢測中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和測定性激素、甲狀腺激素等激素,能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比較可靠、準確的實驗室數據,提高檢測的靈敏度和特異性[3]。通過以Vutyavanich等對血清中的促黃體生成素、素、促卵泡生成素以及催乳素等進行檢測,以Karlsson對患者甲狀旁腺進行檢測,以Gayk和Schmidt對骨代謝標志物中的降鈣素進行測量,并和放射免疫法相比,其精密度和準確度較高。
3.5 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分析其他物質 在臨床檢驗中,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還可以分析細菌、維生素、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酶以及基因等。通過Dasgupta等對血清中高辛含量進行檢測,以Quan等對食物中含有的鹽曲霉毒素B1進行檢測。
綜上所述,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具有不污染環境、操作簡便以及便于實現自動化等優點,被廣泛應用到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中。在臨床檢驗中應用化學發光免疫技術,能夠為臨床檢驗提供數據依據,提高檢測的精密度和準確度。
參考文獻
[1] 施麗娟.發光免疫分析技術及在臨床檢驗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6(4):57-58.
1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
1.1合理運用多媒體和板書教學,有利于教與學醫學院校的醫用化學課程學時一般較少,合理運用多媒體和板書教學,既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教學內容豐富形象的特點,又能充分利用板書教學速度適當、重點突出的特點,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有些教學內容如“電子云”、“雜化軌道”、“手性分子和對映體”等內容,多媒體教學表達的更形象、更直觀;有些教學內容如講課內容的框架和重難點內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質的結構式的寫法,板書教學重點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精心制作的多媒體和精心設計的板書,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記憶和對知識的掌握,有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對教學過程的掌控。
1.2加強與后續醫學課程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醫用化學是后續各種醫學課程學習特別是生物化學課程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與后續課程的聯系特別是生物化學課程的聯系。例如,在講授“氫鍵和范德華力”時,引申出生物化學課程中的“蛋白質空間結構的穩定力量”;講授“羥基酸”時,要求學生掌握乳酸、蘋果酸、檸檬酸、異檸檬酸等物質的結構,為以后生物化學課程中的“糖代謝”內容的講授奠定基礎;講授“乙酰膽堿”時,引申出生理學課程中的“神經遞質”;講授“生物堿”時,注重與藥理學課程中一些藥物的聯系。通過加強與后續醫學課程的聯系,使同學們充分認識到學習醫用化學課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3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醫用化學課程教學中,將醫用化學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知識和臨床知識相聯系,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時也更有動力[2]。如在講授“蔗糖”時,講解紅糖、白糖、冰糖的知識;講授“醇的氧化反應”時,講解“呼吸分析儀檢查汽車駕駛員是否酒后駕車的原理”;講授“酮體”時,解釋“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呼吸中為什么會出現爛蘋果味”。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發現醫用化學的學習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與醫療密切相關,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解決生活常識、醫療知識等實際問題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2優化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教學是醫用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西醫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設醫用化學實驗時,注重與生物化學和后續醫學課程的聯系,以培養學生操作技能和創造能力為目的,開設基本操作實驗如“實驗儀器使用教學”(實驗儀器包含生物化學和醫學分子生物學等醫學課程實驗教學中所需用到的實驗儀器)、“溶液的配置”,開設綜合性實驗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測定”,同時將實驗室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實驗并獨立完成。通過系列實驗,使學生掌握各種實驗規范操作和各種現代化分析檢測儀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臨床檢驗所需的部分實驗內容,為后續醫學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醫學學習的理解。
3優化評價方式,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傳統的評價方式
電解質紊亂疾病中,高鉀血癥具有比較高的發病率,且病發初期無特異性表現,但隨著病情發展可引發較嚴重的后果,比如:室性心動過速;心臟驟停;心室顫動。故,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對于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預后來說尤為重要。筆者本次研究將選擇90例高鉀血癥病例(收錄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為對象,重點分析高鉀血癥用心電圖的臨床意義,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本院接診的高鉀血癥患者90例,入院時間:2015年3月~2016年12月。其中,男性患者有54例,女性患者有36例;年齡在1~85歲的范圍之內,平均(41.6±5.1)歲;肝功能不全者,3例;急性心肌梗死者,5例;腎功能不全者,59例;糖尿病者,6例;腦出血者,4例;失血性休克者,4例;擠壓綜合征者,5例;急性溶栓者,4例。
1.2 方法:本研究選入的90例病例都行常規心電圖檢查,檢查儀器:十二導同步心電圖機(型號“MAC1200ST”)。參考“心電圖學”中的相關內容,明確高鉀血癥的心電圖診斷標準,并收集患者靜脈血做實驗室檢查,測定血清K+濃度,同時將實驗室診斷的結果作為高鉀血癥的參考標準,以進一步判斷患者心電圖改變和K+濃度這兩者間的關系。
1.3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數據用SPSS20.0軟件進行綜合分析,比較以t作為z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
2.結果
90例病例中,經心電圖檢查確診符合高鉀血癥診斷標準的病例共49例,所占百分比為54.44%,分析其原發病可知:腎功能不全者,43例;腦出血者,2例;擠壓綜合征者,1例;肝功能不全者,2例;腦出血者,1例。綜合分析本組患者心電圖檢查以及血清鉀檢測的結果,我們可以得知:以上兩種結果不相符者有41例,所占百分比為45.56%,其血清鉀測定的結果表明,患者為高鉀血癥,可心電圖檢查結果卻提示無高血鉀改變,患者原發病以急性心肌梗死為主,另外還涉及急性溶栓、失血性休克、糖尿病與肝功能不全等。
仔細觀察本組90例病例的心電圖表現,可見直立高聳T波,可對于不同程度的病患來說,其心電圖T波振幅的高低和血清鉀并無平行關系。當患者血清鉀升高時,心電圖顯示:P波與R波振幅均明顯降低;QT間期延長;QRS時限顯著增寬;ST段壓低;無分支傳導阻滯亦或者是室內束支等情況。
3.討論
人體電解質中,鉀占據著較重要的地位,有報道稱,血清鉀濃度的高低可影響人類的心臟活動。而高鉀血癥則屬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電解質紊亂疾病,具有發病急、預后差與病情重等特點,且也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對于健康者來說,其攝入的鉀鹽在經新陳代謝后,會有80%左右的鉀流入腎臟,并于最終隨尿液被人體排出。可若患者有尿量減少、腎功能不全亦或者是腎功能衰退的情況,則會引發高鉀血癥。一直以來,臨床多采取檢測血清鉀濃度的方式,來判斷患者是否有高鉀血癥。但當血清鉀濃度升高時,高鉀血癥者的心電圖將發生顯著改變。有資料顯示,健康者血清鉀濃度通常在3.5~5.5mmol/L的范圍之內,其中約有89%的鉀存在于細胞中,而細胞外的鉀含量則非常低,相關數據表明,細胞中的鉀濃度約等于41倍細胞外的鉀濃度。但對于有尿量減少與腎功能不全等情況的病患來說,其腎臟排鉀量顯著減少,可在短時間內引發血清鉀濃度急劇升高的情況。因高鉀血癥可對人類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的損傷,嚴重時亦可危及性命,所以我們還應加強對該病患者進行早期診斷的力度。心電圖作為一種臨床上較常使用到的診斷方法,具有診斷簡單以及結果反饋迅速等優點,且其在診斷高鉀血癥中也具有非常高的應用價值。相關文獻中提及,高鉀血癥病患有較明顯的心電圖改變:QT間期縮短;T波呈直立高聳狀;QRS時間增寬;心室內傳導速度減慢;QT間期延長;P波振幅降低。另外,隨著患者血清鉀濃度的不斷升高,其心電圖改變的程度也越明顯。可見,高鉀血癥的心電圖表現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對此,我們可將其在高鉀血癥者的臨床診斷工作中做更進一步的推廣與使用。
綜上所述,采用心電圖對高鉀血癥者進行診斷,可明確其病情,提高診斷準確性。此外,心電圖對于判斷患者預后和治療效果來說也具備較高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韓健.心電圖診斷高鉀血癥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5):41-42.
【關鍵詞】臨產孕婦;凝血四項;出血;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母嬰安全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579―01
為了探討臨產孕婦凝血四項指標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本文對200例臨產孕婦和150例健康非妊娠婦女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進行檢測分析,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標本來源 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臨產孕婦200例,年齡20~37歲,平均26.3歲,所有病例均無出血性、血栓性疾病及其他內科疾病;健康非妊娠婦女組150例,來自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成年女性,年齡20~40歲,平均27.4歲。
1.2 方法 所有受檢者均用標配枸櫞酸鈉抗凝管空腹抽取靜脈血,混勻后以3000r/min離心10min,分離血漿后2h內完成檢測,檢測儀器采用德國BE半自動血凝儀,試劑由武漢塞力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均按說明書要求嚴格執行。
1.3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p
2.結果
與健康非妊娠婦女對照組相比,臨產孕婦組PT明顯縮短、FIB明顯增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凝血四項是判斷出血性疾病類型的主要診斷指標,分別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內源性凝血系統、抗凝性系統及纖溶性系統的功能。PT是反映凝血因子II、V、VII、X的水平,是外源性凝血系統中較為敏感的篩選試驗;APTT是測定內源性凝血因子VIII、IX、XI、XII活性的指標;TT測定主要反映凝血共同途徑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的過程中,是否存在纖維蛋白原異常、是否發生纖溶、存在抗凝物的情況[1,2]。PT可作為肝臟合成蛋白質功能的檢測,妊娠早期、中期至晚期PT會進行性縮短[3]。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非妊娠婦女對照組相比,臨產孕婦組PT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臨產孕婦血液中容易存在凝血與抗凝血的變化,及時檢測其凝血四項指標的變化,對防止臨產孕婦分娩時的異常出血、DIC等產科常見并發癥及保護母嬰安全等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托馬斯.臨床實驗診斷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558- 559.
[2] 張春榮.臨產婦凝血四項指標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微循環學雜志,2004,14(4):77.
[3] 楊秀榮.妊娠期孕婦凝血四項的變化情況及其臨床意義[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5):391-392.
[4] 吳輝.288例臨產孕婦凝血指標的檢測與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19):57-58.
[5] 柳益群. 妊娠中晚期凝血功能變化分析[J].醫學檢驗與臨床雜志,2007,18(2):31-32.
[關鍵詞] 咯血;自擬秘血散;酚妥拉明
[中圖分類號] R44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54-02
咯血是指血從肺、氣管而來,經咳嗽咯出,痰血相兼、痰中帶血絲或純血鮮紅間雜泡沫的病證,是呼吸系統常見的急癥,發生率20%~90%,多見于肺結核空洞、支氣管擴張、肺癌或二尖瓣狹窄、血液病等疾病,大咯血可造成窒息或嚴重失血性休克,其中窒息是造成咯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對大咯血患者的搶救是至關重要[1]。筆者近年使用自擬秘血散配合西藥治療咯血36例,并與單用西藥治療者28例對照。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64例均為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急診患者,全部經過血常規、血沉、痰培養或痰中找抗酸桿菌或癌細胞、胸片、胸CT、纖維支氣管鏡等檢查,確診為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二尖瓣狹窄或血液病等疾病。其中肺結核9例,支氣管擴張34例,肺癌14例,二尖瓣狹窄5例,血液病2例。64例患者隨機分兩組,中西醫結合組36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齡21~76歲,平均43.2歲;對照組(西藥治療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齡23~79歲。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 中西醫結合組使用自擬秘血散,主要成分有生大黃、仙鶴草(重用)、三七、白芨等,每次6g,每日2~3次,5~7d為一療程。同時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中靜滴,每日1次,用藥1~2次后,再根據病情使用1~3次。
1.2.2 對照組采用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靜滴,每日1次。兩組均予以常規輸液、適量輸血、糾正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1周后評估療效。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
2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痊愈25例,顯效7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65%;對照組痊愈15例,顯效2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84%,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χ2=6.18,P
3討論
凡肺絡損傷,血經氣道咳嗽而出,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或痰血相兼,或痰帶血絲,均稱為咳血,又稱嗽血、咯血。多因外邪犯肺、肺火上炎、陰虛火旺以以致肺絡損血液妄行,溢入氣道而成。外邪、飲食、情志、勞倦往往是咯血誘發或加重的因素[2]。咯血量每次少于100mL為小量咯血,100~300mL為中等量咯血,超過300mL為大咯血。咯血可引起窒息或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對本病的治療,按照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急救首要的原則是迅速止血、確保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與休克。使用自擬秘血散治療咯血,經驗證療效顯著,能縮短止血時間,優于西醫常規治療,且無不良反應。
血液流變學檢查顯示,咯血患者,尤其是病程較長者,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黏滯凝集性增高狀況。應用本方中藥可使各項異常升高指標明顯下降,西藥組無此作用。治療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急癥咯血比單純西藥有明顯的差異,平均止血時間有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急癥咯血比單純西藥有明顯的優越性。
兩組均選用非止血藥的酚妥拉明,酚妥拉明有直接擴張血管平滑肌作用,它使肺血管阻力降低,血液從肺部流向周圍血管而起內放血作用,從而有效降低肺動、靜脈壓,減輕肺淤血而使咯血停止,尤其對肺動脈高壓、心功能不全者適宜[3,4]。另外,確保咯血病人的呼吸道通暢、防止窒息與休克、治療原發病,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02-1305.
[2] 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46-347.
[3] 程國玲,韓明鋒,吳敏. 垂體后葉素與酚妥拉明治療咯血的臨床對比觀察[J]. 臨床肺科雜志,2005,10(6):778.
引 言:現代臨床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使得醫療機構對臨床檢驗中藥物干擾問題加深了認識。由于藥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人體多方面變化使得檢驗結果受到影響。由于采集標本受藥物影響而發生變化造成了檢驗過程中出現假陽性、假異常值、檢驗值偏高或偏低等情況。從而使得檢驗結果缺乏足夠的準確性。而現代醫學檢驗與診斷中由于缺乏對藥物干擾問題的研究與應用,使得檢驗結果直接影響了醫生對患者病情的診斷與治療,造成誤診、漏診等情況的發生,嚴重者將危及患者生命。針對這樣的情況,加快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影響的研究與分析已經成為現代醫學領域中的重要課題。
1 藥物對臨床檢驗的干擾分類
藥物對臨床檢驗的影響主要分為對檢驗方法的干擾和對檢驗標本(人體代謝)的影響兩類。由于藥物的使用使得人體代謝受到影響,從而改變了標本的原有條件,使得在檢驗過程中影響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而藥物代謝不完全,造成標本中殘留藥物也會對檢驗試劑產生影響,影響檢驗結果。了解藥物對臨床檢驗的干擾分類對科學分析藥物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有著重要的意義。
2 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分析
2.1 生理病理過程的影響:當病患服用鎮痛消炎藥物后其血、尿中所含的淀粉酶會大幅提升;當病患服用量稍大的維生素C其尿中所含“葡萄糖、膽紅素、隱血、亞硝酸鹽”則會呈現假陽性;當病患服用維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其膽固醇檢驗值則會偏高,當病患服用甲狀腺素卡那霉素其膽固醇檢驗值則會偏低。
2.2 特定組織的親合影響:當病患服用一些藥物后,藥物對病患體內特定的組織具有特殊親合力而導致其組織受到損害。當病患服用抗凝藥肝素藥物后因其能夠有效促使病患體內組織脂蛋白酶的釋放而導致血液甘油三酯驗值偏低;當病患服用青霉素與紅霉素弱酸性藥物后因其會競爭尿酸分泌部位而導致血液尿酸濃度驗值偏高。
(1)抗菌藥物:一些抗菌藥物等抗生素能增加血液中尿酸濃度;比如服碘胺藥后,尿膽原檢查出現混濁,影響結果的判斷。用磺基水楊酸法測尿蛋白時,頭孢類、丁胺卡那霉素、磺胺類藥物、左氧氟沙星可使尿蛋白呈假陽性。一些藥物如氯霉索,可抑制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而使白細胞減少,退熱的藥物如瑞芝清,能使白細胞數嚴重降低。
(2) 鎮痛消炎藥物:鎮痛消炎藥物可導致淀粉檢驗產生變化,比如嗎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藥物,能使總膽管開口處的奧狄括約肌痙攣,而導致血、尿中的淀粉酶會明顯升高,在用藥后3-4h影響最大,24h后消失。
(3) 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可導致血脂、血糖代謝障礙,引起血小板和紅細胞數量減少。水、鈉潴留和低血鉀癥及血鈣、血磷偏低,且血糖明顯增高,臨床上常誤診為糖尿病。
(4)利尿劑藥物:利尿劑可導致低血 、低血容量、低氯,長期使用后可出現氮質血癥和高尿酸血癥;抗癌藥對造血系統有抑制和毒害作用;抗癲癇藥和抗結核藥損害肝功能;抗糖尿病藥使用后會出現低血糖,肝損害后出現黃疽、谷草、谷丙轉氨酶等增高。
(5)抗糖尿病藥物:胰島素使用后會出現低血糖癥,這已為大家所熟知。其他抗糖尿病藥可損害肝功能,使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轉移酶升高,出現黃疸,血細胞減少等。
(6)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因抑制葉酸的吸收,常見巨細胞性貧血。因輕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細胞(尤其是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偶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報道。卡馬西平可致粒細胞、血小板減少,長期應用損害肝功能,導致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
2.3 干擾檢驗程序與方法:藥物對檢驗程序與方法的干擾可分為兩大類。
(1)藥物產生的藥理學效應: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擾硝基鹽試驗,導致血中酮體的假陽性。酚酞可干擾酚磺酞排泄試驗,使尿液變成品紅,同時使酚磺酞排泄變快。吡嗉酰胺可與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變為紅棕色而影響尿酮測定。青霉素類可使紅細胞非特異性結合IgG和白蛋白。
(2)藥物或其代謝物對檢測方法直接產生干擾: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紅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藍綠色,如維生素可使尿液變成黃色。口服酚酞藥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堿性時,尿液變紅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臟分解成乙酚基代謝物,呈橙紅色,可使尿液以及糞便、痰液、淚液、汗液呈橙紅色。
3 防范藥物干擾臨床檢驗結果的措施
3.1發現與臨床癥狀不相符合的可疑結果,根據病人的用藥情況,共同分析有無藥物影響的可能性,盡力將干擾降到最低程度,為臨床診療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最多方面的,往往導致實驗結果與臨床癥狀嚴重不符。為減少藥物對檢驗結果的分析干擾,檢驗工作者應該熟悉可做檢驗項目詳細的操作程序,對有藥物干擾的實驗方法,應該用特異性好的方法或作實驗方法的改進。
3.2組織開展應急檢驗工作。藥品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異常反應,緊急從技術上找出內在原因,或者確定用藥質量,是藥檢機構經常面臨的檢驗任務。一方面加強應急檢驗的組織管理,加強對應急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及時有效地處置好突發事件。另一方面應加強應急演練,為應急藥品檢驗開通緊急綠色通道,全力以赴做好應急藥品技術監督的保障工作。
3.3抓實驗室能力建設,提高檢測能力。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確保檢驗檢測工作質量;要開展技術比武等多種形式能力實驗,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提高檢驗人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加大實驗室建設,加大設備投入,盡快提高檢驗能力和水平,適應藥品檢驗工作的需要。
3.4藥品檢驗工作與信息查詢相結合,充分利用全國各地公布的假劣藥品信息資源,對藥品質量不穩定、質量公告頻次較多的企業和品種進行跟蹤檢驗;藥品檢驗工作與快檢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快檢技術的初篩作用,對發現質量可疑隨即檢驗;藥品檢驗工作與臨床用藥相結合,確定重點單位、重點品種,做到檢驗工作有的放矢。
4 結束語
1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方式分析
1.1對臨床醫學檢驗人員進行多途徑培訓
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中,檢驗人員的素質與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對臨床醫學檢驗人員進行多途徑的培訓,提髙臨床醫學檢驗人員的多種素質和能力。首先,醫院應該鼓勵臨床醫學檢驗人員加強自身的學習,尤其是需要利用平時的時間多涉獵有關臨床醫學檢驗方面的書籍。其次,醫院應該定期組織對臨床醫學檢驗人員進行培訓,其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檢驗中的注意事項,相關的檢驗知識以及檢驗操作步驟等等,臨床醫學檢驗人員通過系統的學習相關的檢驗知識和技能,能夠顯著的提高臨床醫學檢驗的水平,實現自身的良好發展。再次,醫院還應該定期召開座談會,通過臨床醫學檢驗人員的相互探討和交流,及時的發現檢驗過程中存在著的質量問題,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能夠避免在臨床醫學檢驗中出現失誤,確保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和水平
1.2對實驗室進行有效的管理
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主要是在實驗室中進行,因此,需要對實驗室進行有效的管理,具體應該做如下幾個方面的努力。一,建立相關的質量控制制度,要求臨床醫學檢驗人員按照相關的制度執行臨床檢驗的整個過程.避免由于檢驗人員沒有按照規章制度進行檢驗而出現質量問題。二,對實驗室的臨床檢驗器械以及相關的藥品的存放及使用進行有效的管理,臨床檢驗器械方面,需要檢驗人員按照規范的流程使用檢驗器械,并且需要對檢驗器械進行消毒,使用結束后做好存放工作。
1.3正確進行室間質量評價
在臨床醫學檢驗工作中,需要正確進行室間質量評價。及時分析總結質量評價結果,每次室間質量評價都是對實驗工作的一次綜合考核,它是實驗室精確度的具體反映,對于室間質量評價回報表要及時組織有關人員學習,總結分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并制定出相應的整改措施,為下一次參加質量評價積累經驗,促進檢驗質量不斷提高,實現醫院臨床醫學檢驗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提髙。另外,在進行室間質量評價的過程中,需要臨床醫學檢驗人員對室間質量評價的過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了解,確保室間質量評價的質量和水平。
1.4熟練掌握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內容
在進行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過程中,需要熟練的掌握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的內容,并且需要保證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工作的具體和全而,具體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檢驗人員。對檢驗人員的業務能力、專業素質、儀器操作能力等進行質量控制。二,對檢驗的過程進行控制,應該成立專門的質量控制小組,對檢驗人員的臨床檢驗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及時的指導臨床檢驗人員的檢驗操作,減少臨床檢驗的失誤,最大程度的保證臨床檢驗的質量。三,對檢驗環境進行質量控制,由于檢驗工作是需要在一個較為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的,并且對環境的質量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對環境進行控制。
2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臨床醫學檢驗質量控制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工作,在實際的工作中,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首先,科學的把握標本量。由于標本量與投入量是成正比的,如果標本量過大,可能會造成醫院過大的經濟開支,影響到醫院的經濟效益。因此,需要對標本量進行科學的把握,一方面,需要順利的完成臨床檢驗質量控制工作,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避免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其次,需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