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神經外科概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神經外科概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神經外科概述

        第1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關鍵詞】 持續質量改進;神經外科;感染護理

        術中感染是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手術并發癥。由于神經外科患者的手術部位比較特殊,如果在手術當中發生感染,很容易導致患者的死亡。[1]盡管目前的感染預防和消毒設施都比較完善,有效地降低了感染率,然而患者的感染情況還是會發生。因此,本院運用持續質量改進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感染護理當中,并且受到良好的效果,現將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神經外科2011年至2012年的50例患者進行觀察,其中,男女患者各25例,患者的年齡在30歲與75歲之間。將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與護理組,護理組進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每組患者的例數均為25,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將50例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護理組和對照組各25人,護理組給予持續質量改進進行護理,對照組患者正常的護理。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中感染率。

        1.2.1 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法 醫院通過建立持續質量改進小組,小組讓醫院護士長進行負責。通過分析神經外科手術中感染的情況、因素、感染的部位,如下呼吸道感染、顱內感染等,制定質量改進措施。

        1.2.2 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措施 持續質量改進護理的主要護理措施有:提高手術室的衛生程度,加強患者的營養,同時要提高專業護理的強度和次數。下面主要介紹持續質量護理的幾種措施:第一,手術室空氣質量的下降,會導致手術的感染率較高。因此,提高手術患者和醫護人員的衛生程度,有效地進行殺菌,減少排菌量。第二,對于一些腦脊液漏患者的手術護理,應該采用常壓引流的方法,將引流袋放置在切口平面的下方,防止因為回流而導致感染。第三,在進行腦室外引流的時候,要使用一次性的引流瓶,并且要合理地控制瓶身的高度,防止腦脊液回流產生感染。如果發生引流不通暢的現象,可以采用擠壓引流管等方法解決碎塊堵塞的現象。第四,對于一些緊急手術患者,消毒措施不足的情況下,應該每48小時內更換一次導管。在發現疑似污染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地進行更換,以減少感染的幾率。對于一些靜脈輸液,一定要避免使用刺激較大的藥物,避免引起炎癥而導致感染的現象。在手術的過程當中,要盡量防止細菌進入尿道引起感染,因此可以采用綁帶的形式將導管固定在腹部,以免進入尿道引起感染。第五,進行腦顱手術期間,手術的時間會比較長,因此會加大感染的風險。在進行手術的過程當中要采取持續引流措施,防止感染現象發生。[2]

        1.2.3 常規護理措施 常規的護理措施主要是指,在手術之前對患者和醫護人員進行常規的消毒措施。防止因為手術的時間過程而導致感染現象的出現。

        1.3 統計學計算方法 本院研究的數據均采用百分比進行核算,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

        2 結 果

        2.1 不同部位發生感染概率 本院對護理組和對照組手術過程中的感染率進行了對比,其結果發現,護理組的感染率要比對照組要低。其中護理組的顱內感染人數為5人,占總數的10%,而對照組的感染人數為12人,占總數的24%;下呼吸道護理組的感染人數為3人,占總數的6%,對照組為5人,占總數的10%;尿道護理組感染人數為2人,占總數的4%,對照組為3人,占總數的6%。根據統計發現,護理組的總感染人數為10人,占總數的20%;對照組感染人數為20人,占總數的40%。由此由此看來,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方式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術中的感染率。

        2.2 不同情況下感染率情況 針對不同因素感染率的情況,本院也作出了相關的統計,在手術時間內護理組的感染人數為5人,占總數的50%,對照組感染人數為5人,占總數的10%。腦脊液漏護理組的感染人數為2人,占總數的4%,對照組感染人數為11人,占總數的22%。腦室外引流護理組的感染人數為2人,占總數的4%,對照組感染人數為4人,占總數的8%。開放性腦損傷護理組感染人數為3人,占總數的6%,對照組感染人數為2人,感染率為4%。

        3 討 論

        從上述調查當中得出,經過持續質量改進(CQI)的感染護理,病人的術中感染率比正常護理下病人的術中感染率要低。由此看來,在進行神經外科手術中,進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3]另外,持續質量改進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并且完善的過程。因此,應該加強對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研究,讓持續質量改進能夠更多地運用到神經外科的護理當中。

        參考文獻

        [1] 林文娟,付彥麗,章莉.持續質量改進在神經外科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0(18):2934-2935.

        第2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一、概述

        精神病是一種以情緒、認知、行為改變為特征,伴有痛苦體驗,和或功能損害的一種疾病,目前全球總患病率10%左右,占全球疾病負擔的近11%,前10位造成功能殘缺的疾病中有5個屬于精神障礙。精神病分為輕癥和重癥兩種,我國目前重癥精神疾病的比例大約為1.3%,主要以精神分裂癥和情感障礙為主,精神疾患在我國疾病總負擔的排名已超過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居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精神病患者由于思維、情感障礙,導致行為失去控制,從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尤其有攻擊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傷人、毀物、縱火,破壞性大,威脅家庭和社會安全,同時因其不能對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因而無法借助法律手段對其進行控制,作為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和國際社會的共識做,好精神衛生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對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精神病采用三大療法,即藥物治療、電休克、心理治療,約有20%的病人經過上述治療無效,發展成為難治性精神病。難治性精神病是指病史在3-5年以上,經過內科系統住院治療,連續使用3種化學結構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足量、足療程治療,且經過電休克、胰島素等方法治療后仍然效果不佳的患者, 這部分患者治療十分困難,國內外學者一直在探討新的治療方法。精神病的病因至今未闡明,但患者發病與遺傳因素,個體素質,器質性因素,及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發病機制也不明確,近年的研究表明,患者精神癥狀的產生,與腦內某些神經遞質的的失衡有關,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法使神經遞質恢復平衡,可減輕或消除癥狀。

        二、精神外科的歷史

        1935年,Fulton和Jackson對兩只黑猩猩施行額葉切除術后,發現其興奮性降低,術前恐怖狀態消失,該實驗結果在倫敦第二屆國際神經精神學術會上發表,1935年11月葡萄牙精神病學家Moniz與神經外科醫師Almeida Lima合作首次采用雙側額前葉腦白質切斷術治療精神病患者,獲得成功,精神外科從無到有,開始了一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階段。1949年Moniz因首先介紹額葉前部白質切斷術治療嚴重精神病成功而獲得諾貝爾獎,故此,這位葡萄牙的精神病學家被認為是精神外科的創始人,額葉白質切斷術也被命名為Moniz- Lima手術。1936年在美國也開始了精神病的手術治療,美國精神學家Freeman和神經外科學家Watts逐步完善了Moniz的觀點,于1942年設計了標準前額葉白質切斷術,使精神外科迅速發展普及。當時在北美約作了50000例手術,在英國約作了10000例,這些病例中幾乎2/3為精神分裂癥,1/3為情感性精神病,治療結果:18%精神分裂癥效果好,50%情感性精神病得到改善或恢復,但有3.1%病人在術后出現嚴重人格障礙,1.3%發生癲癇,死亡為0.3%。英國衛生部回顧了1945-1955年間經手術治療10365例精神病患者的結局,其中3/4的患者進行了額前葉白質切斷術,結果證實手術對情感性精神癥狀療效最顯著,精神分裂癥最差,30%的精神分裂癥術后可“完全恢復”、“社會恢復”和“顯著進步”,3%的患者術后人格障礙達到不能出院的程度,2%病情惡化,4%死亡。前額葉白質切斷術當時曾被認為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然而該手術在取得療效的同時,部分患者遺留無可挽回的器質性精神障礙,如記憶、智能和人格缺陷等等,其后許多學者試圖在減少腦組織損害而又不降低療效的情況下對該手術進行了有限制地改良。該手術雖然幾經改良,副作用有所減少,但仍未超出腦白質切除或切斷的范疇,終因并發癥嚴重和缺乏明確的神經生理依據,精神外科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和批評。20世紀50年代以后,由于新合成的有效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應用,上述手術在世界范圍內急驟減少,額葉腦白質切除術幾乎完全被廢棄。

        1949年Spiegel與Wycis首先報告采用立體定向行丘腦背正中核破壞治療精神病。1962年Foltz與White報告用立體定向扣帶回毀損術來治療惡痛、焦慮癥和其他精神病,所做16例手術,12例效果良好。Ballantine等也采用Foltz的定向方法治療各種嚴重精神病,共294例病人做了410次定向手術,無1例死亡。立體定向技術應用于精神外科,是現代精神外科誕生的標志,它將對腦組織進行纖維切斷或切除以阻斷神經傳導的方法,改為用定向技術進行電凝或射頻熱凝,使單部位單靶點手術發展為多部位多靶點手術,由一側半球手術發展為兩側半球同時手術,在減少腦組織損害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手術效率。近幾十年,隨著影像技術、電生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立體定向手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神經外科的各種手術中。

        自1948年以后的歷屆國際精神病學會議關于精神外科的討論中,都肯定了精神外科的效果和成就,認為精神外科對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神經癥和癲癇伴發精神障礙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成立“人的生物醫學與行為研究保護國家委員會”,對美國1971年至于1973年間每年所進行的400例手術患者進行調查和研究,結果半數患者療效肯定,手術并未導致明顯的精神缺陷;美國國會1977年在對手術病例歷經3年調查后發表了《關于精神外科的實踐和研究》的調查報告,肯定了精神外科在精神病治療中的地位,并駁斥了一些認為精神外科不人道、不安全和無效的臆測,為該學科的繼續開展提供了有力依據。目前,在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經濟和醫療發達國家均有精神外科手術開展,每年報道約數百例,以躁狂抑郁癥,頑固性強迫癥和癲癇性精神障礙為主。

        三、中國精神外科的歷史與現狀

        我國的精神外科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前后國內有學者進行了少量的額葉白質切除術,因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快終止。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國內陸續開展了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難治性精神病,1987年在安徽省合肥市召開的首屆全國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學術會議上,交流了一些地區開展精神外科的經驗。1988年首屆精神外科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交流論文30余篇,手術病例542例,代表們對我國精神外科發展的現狀、學術上的分歧以及如何促進精神外科健康、穩定地開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一致認為,立體定向手術雖然有效,但仍處于探索階段,應該有限制和科學地開展。會議對精神外科手術病人的選擇、手術操作規程、并發癥的預防、量表的應用、療效評定的方法等提出了原則性意見,起草了《全國精神外科協作組關于現代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要求(草案)》。1991年10月在山東曲阜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精神外科研討會上,交流論文99篇,手術病例943人次。從這次交流論文看,我國精神外科手術病例選擇規范,普遍采用了大型定向儀和射頻儀進行手術,療效明顯提高,并發癥明顯減少。

        目前通過精神外科手術治療的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頑固性強迫癥、癲癇、癲癇性精神障礙、藥物依賴等。近十年隨著大型定向儀,新型射頻儀,微電極,高精度螺旋CT及磁共振的應用,手術定為更準確,療效更佳,并發癥亦明顯減少。手術方法也由單靶點毀損發展到多靶點毀損,手術效率明顯提高,手術效果更好。

        四、精神外科的局限與不足

        精神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仍不確定,手術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盡管通過動物實驗,人們對邊緣系統的Papez環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確定這些結構與人類的情緒、行為等重要功能密切相關,但是,在動物實驗中無法制造出相應的精神病模型以模擬手術效果,因此精神外科實際上仍缺乏真正的理論基礎,這也是精神外科爭議的焦點之一。

        早期精神外科進行的腦白質切斷或切除術,雖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出現記憶、智能和人格缺陷等嚴重并發癥,在社會輿論的過分渲染下,使人們對精神外科手術缺乏信心。另外,精神外科手術涉及多個學科,神經外科和精神科醫師從不同角度看待病人的利益,存在不同的觀點和認識;精神外科手術的療效評價缺乏客觀指標,很多類型的精神病有自動緩解期,這往往被統計在手術療效內,使得療效評定欠客觀可靠。

        精神外科不但存在醫學觀點的爭論,還涉及較多的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倫理道德問題及特殊的法律責任等問題,一些國家甚至將精神外科用于政治目的,選擇政治犯或有色人種進行精神科手術。科學家擔心一旦精神外科手術被政治野心所利用,就可能將反對他們的人們變成沒有獨立思考、盲目執行指令的工具,因此,有些國家曾立法加以禁止。盡管美國國會于1977年肯定了精神外科的療效,但某些州議會仍通過立法對精神外科手術嚴加限制或禁止。許多國家的精神外科手術需要一些繁雜的申報和審批程序,使多數神經外科醫師不愿涉及此領域。另外,許多權威性醫學雜志為了避免引起倫理、道德及其它方面的爭論,不愿登載有關精神外科方面的文章,使得精神外科方面的論文大多只出現在學術會議的論文集中,影響了這一學科的正常學術交流和發展。

        精神外科術后的隨防與評價也是精神外科中復雜、困難而又充滿爭議的環節,其原因在于,精神病本身即缺乏必要的客觀診斷標準及病情輕重的客觀衡量指標,精神科量表的評估也很容易受外部條件的干擾,精神外科的術后評價更是牽涉到精神科、神經外科及其他相關學科,標準統一困難,制定更科學、客觀和易行的療效評定標準,也是精神外科面臨問題之一。

        精神外科是現代醫學中最復雜的學科之一,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當然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隨著醫學影像技術和立體定向技術的發展,精神外科的安全性有了極大提高,手術并發癥已降低至可被人們接受的程度,很多國家重新恢復了對精神外科的熱情。在精神外科的探索和發展過程中,神經外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應密切合作,對手術適應癥、手術部位及范圍達成共識,制定科學的、客觀的療效評定標準,深入進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采取科學負責的態度,面對困難,不斷實踐,勇于探索,才能使精神外科沿著科學規范的方向穩步發展。

        第3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脊髓血管畸形經栓塞后引起坐骨神經痛的機制探討 樊會堂,凌鋒,劉英偉

        顱內腦膜瘤的分級與臨床治療的相關研究 劉玉光,李玉,王宏偉,劉猛,朱樹干,吳承遠,張慶林

        DMF對膠質瘤細胞C-myc基因表達的影響 田宇,陳寶琴,趙興利,田洋,趙叢海

        醋酸纖維素聚合物(CAP)的理化性質-體外實驗 姜除寒,吳中學,李佑祥,亓衛國

        抑癌基因p16蛋白在腦膠質瘤中的缺失及意義 綦斌,劉占川

        Hunt-Hess高分級破裂腦動脈瘤即刻搶救與急性期手術 尹衛,樸穎哲,劉海生

        MDS血管內栓塞顱內動脈瘤 段傳志,李鐵林,汪求精,楊綺帆,柯以銓,徐如祥

        內窺鏡單鼻腔蝶竇入路切除垂體腺瘤(附4例報告) 詹升全,林曉風,許作奎,林志俊,李昭杰,陳少華,邱前輝,唐凱

        立體定向標記經腦窺鏡顯微手術腦深部腫瘤切除 田進軍,張建林,張修寶,付鵬,呂正文

        晚發性維生素K缺乏致顱內出血的微創手術治療 張天益,劉慶祥,高玉英,王銀祥,丘冠環,黃育弛

        細孔鉆顱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療急性硬腦膜外血腫 田慶清,陳會召,徐勤偉,張明然

        顱腦損傷并發遲發曲霉菌性腦膿腫1例 索耀華,王破,景猛

        內窺鏡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附32例報告) 潘乃梁,黃凱,梁水權

        微創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98例 馬真源,代金應,索新文,任士貴

        慢性硬膜下血腫床邊治療32例體會 譚翱,芭伺婺

        頸內動脈和椎動脈治療性閉塞與閉塞試驗 楊華,凌鋒

        硬脊膜動靜脈瘺 黃慶,李鐵林

        立體定向引導氬氦刀靶向冷凍治療腦膠質瘤 張世忠,張積仁,徐如祥

        影像導向下顱內異物摘除 魏建軍,晁迎九

        顱中窩底腫瘤的診斷與治療 張錫增,王如密,劉崢,王守森

        基底節區高血壓腦出血伴腦疝的顯微手術療效分析 趙建農,陳健龍,王嘉充,王宇田

        錐顱抽吸尿激酶沖洗治療破入腦室的高血壓腦出血 宋睿,呂福林,陳元朝,段作峰,高進喜,李紹清

        顯微外科手術治療小腦橋腦角表皮樣囊腫 韓軍,段云平,陳巖,張安福,于志斌

        高位頸靜脈球2例 張新定,張建生,裘明德

        腦動靜脈畸形栓塞治療后再出血1例 吳芬培,龐永,賴勇,葉富成

        慢性硬膜下血腫并高血壓多發顱內出血1例 賈元光

        CT引導立體定向抽吸治療丘腦膿腫 鄭偉明,瞿宣興,陳偉建,林巖崇,鐘鳴,譚顯西,郭獻忠

        心房肽病理生理與腦損傷的臨床意義 楊俊,徐如祥

        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的進展 田增民

        透明隔囊腫的神經內窺鏡治療 詹升全,李昭杰,林志俊,許作奎,李貴福,舒航

        腦膠質瘤伽瑪刀治療后腦出血1例 張樹春,毛伊斌

        伽瑪刀聯合立體定向手術治療顱內囊性腫瘤 徐德生,鄭立高,康春生,張志遠,李彥和,張宜培,張麗菌,田立新

        多處軟膜下橫纖維切斷術的手術并發癥 陳祎招,徐如祥,張新偉,柯以栓,周谷蘭,王向宇,楊鵬飛,馬德選

        顱骨板障內腦膜瘤2例報告 孫志揚,王文仲,岳志健

        腦轉移瘤治療方法的選擇及療效分析 雷鵬,張玉,荔志云,王鈺,武弋

        微侵襲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徐侃,周馮,王堅,張巍峰

        TNF-a/VP16系統對膠質瘤基因治療的實驗研究 張榮,周良輔,周范民,王晨,王宇倩,顧建新

        引起腦干受壓膽脂瘤的臨床評價 張力偉,楊國瑞,吳安華,宋偉峰

        腦膠質瘤基因治療的現狀和展望 惠國楨

        膠質瘤的分子外科治療 黃強,董軍

        RV-HSV-TKc/GCV治療腦膠質瘤效果及其影響因素 王偉民,朱誠,胡加飛,張曉鵬,蔡如玨,袁國良,盧亦成

        膠質瘤分子導向毒素的制備及其生物學效應 董軍,羅良生,黃強,王愛東,蘭青

        惡性星形膠質瘤中轉錄因子的表達異常 龐力,周良輔,龔佳蕾,金瑩

        光動力療法輔助手術治療功能區腦膠質瘤 胡韶山,王齊,岳武,史懷璋,宋學明

        功能區及其鄰近部位膠質瘤的立體定向等體積切除術 朱丹,張久偉,孫雪峰,成良正

        巨大腦膠質瘤伽瑪刀分次治療的理論與實踐 趙洪洋,李美華,王駿業

        3D-CT/3D-CTA 在神經外科領域的應用研究 吳勁松,陳爽,毛穎,周良輔,陳銜城,左長京

        高血壓腦出血術中迷走神經血管減壓的降壓療效 孫克華,傅華

        非侵襲性檢查定位致癇灶在癲癇外科治療中的作用 邱炳輝,歐陽輝,漆松濤,楊開軍,劉承勇,王克萬,黃理金

        立體定向杏仁核、海馬毀損術治療顳葉癲癇 漆松濤,黃理金,楊開軍,劉承勇,王克萬

        顱內多發動脈瘤的電解可脫彈簧圈栓塞治療 趙文元,劉建民,許奕,洪波,周曉平

        MR導向下立體定向顯微直視手術摘除中央區腦囊蟲病灶 魏建軍,錢若兵,李光群

        顱內動靜脈畸形的栓塞治療 馬駿常,義劉,宏毅

        精神分裂癥伽瑪刀治療(附13例報告) 張金偉,李冰,張麗君,劉燦虎,金道云

        丘腦切開術治療帕金森病48例臨床療效分析 于加省,李勇杰

        小腦幕腦膜瘤的顯微外科治療 諸葛啟釧,吳近森,吳哲褒,葉盛,瞿宣興

        蝶竇囊腫神經外科的診斷治療 沙成,楊玉明,王長春,謝紅雯,劉樹山

        硬腦膜轉移性癌病繼發硬腦膜下血腫 賈成武,王仁春,于春永,賴杰宇,孫永安

        顱內原發性多發腫瘤7例報告 郭韜史,文化,辛海英

        經翼點入路手術治療垂體腺瘤36例報告 范磊,張劍寧,呂韶民,劉澤云

        遲發性硬膜下積液的臨床治療 潘昕,李中林,劉勇,倪鳴山

        腦磁圖的工作原理、研究進展與臨床應用 喻廉,傅先明

        現代癲癇外科的癲癇源定位進展 劉智良,徐如祥

        經皮穿刺微球囊壓迫治療三叉神經痛 馬逸,李巖峰,史萬超

        腦動靜脈畸形的伽瑪刀治療 楊冰,陳銜城,吳勁松,潘力,戴嘉中,王濱江,張衛軍

        神經導航注冊準確性的實驗研究 杜固宏,周良輔,毛穎

        微創腦血腫穿刺抽吸術治療腦出血 畢尚青,周懷根

        斜坡顯微解剖和顳肌瓣重建斜坡硬膜初探 黃安煬,劉運生,莫大鵬

        人胚中腦神經干細胞增殖能力的研究 李慶國,梁鵬,武俏麗,高光強,林志國,劉恩重,戴欽舜

        人腦膠質瘤PTEN基因變異的研究 楊衛忠,王銳,石松生,倪天瑞

        10例海綿竇動靜脈瘺的外科治療 許培源,付林,朱強,張祖勇,陳鋒,江林涌,杜權

        腦干血腫的立體定向治療 崔志強,孟慶芬,王占祥,修波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松果體區腫瘤12例近期療效觀察 趙賢軍,張永權,劉文力

        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的首次CT特征 陳勁松,楊柯,田少斌,庹秀均,郭義雄,盧亦成

        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療腦室出血的臨床分析研究 馬玉德,張世忠,魏書航,安中華

        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狹窄1例報告 張新中,楊瑞民,王利軍,王大明

        立體定向微創術及亞低溫治療急性顱內血腫的臨床觀察 成力偉,田達,葉碎林,張誠,張學磊,王偉明,金一勤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療效的臨床分析 馮智君

        頸段硬脊膜外血管畸形1例報告 寧東虎,孫之洞,仝海波

        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治療自發性腦室出血 劉明,王樹新,劉啟峰,劉玉河,胡泉

        CT定位血腫碎吸溶解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 楊光

        兒童手汗癥的微侵襲療法 高明見

        Google與Guidebeam 劉恩重

        腦膠質瘤樹突狀細胞疫苗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林健,王偉民,徐如祥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的作用機制 鐘強,于新,劉宗惠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顱內脊索瘤 郭韜,史文化,趙玉卿,侯艷麗

        經鼻孔內鏡下鞍區及鞍下手術(附26例報告) 馬進顯,羅杰,焦政安,宋玉,胡成旺,及時雨,靳棟梁,龔秀娥

        頸椎前側方入路微創手術治療頸椎病5例 許雍耿,張雪明,丁培民,董偉毅,陳功,李蓉

        經針穿刺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 張文彬,王獻清,閆長祥,張忠,張福生

        脊柱后路椎間盤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初步報告 張恭遜,鄧勇,郭濤,陳登俊,周秀華,楊誠

        腦內多發性膿腫立體定向穿刺引流術1例報告 胡家正,呂明學,徐義富,蔣永明,陶寧,林愛國,呂長興

        核素顯像監測腦室-腹腔分流管 秦利萍,朱虹,常林鳳,李曉紅

        應用電視內鏡顱-鼻聯合入路切除大型顱底溝通瘤2例報告 魏麟,張慶林,張大良,胡永生,華嶧紅,李忠亮,畢建海

        外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致反復鼻衄的診斷及血管內治療2例報告 戴琳孫,何理盛,肖文惠,楊勁松

        顯微手術治療顱內蛛網膜囊腫(附32例報告) 鄭虎林,張劍寧,李軍,高建忠,郝東寧,劉彥西,車震

        穿刺引流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分析 寧東虎,秦麗艷,黃彥聲,朱俊荷

        上矢狀竇血栓的外科治療(附4例報告) 崔建軍,藺志清

        經眉弓入路顯微手術夾閉前交通動脈瘤1例報告 張榮偉,袁紹紀,張洪俊,陳世文

        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婁曉輝,張亞卓

        經巖骨后部入路在巖斜區病變手術中的應用 梁樹立,漆松濤,彭林,李安民

        神經外科術中腦保護技術淺談-手術操作與腦保護(二) 王向宇,王偉民

        第4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關鍵詞:枕頸畸形 顱底凹陷癥 吞咽困難 誤診

        顱底凹陷癥是一種復雜的顱頸交界區發育畸形,是枕頸畸形中最常見的一種[1-2],是指枕骨大孔為主的周圍顱底骨組織陷入顱腔,導致枕骨大孔狹窄,引起腦干、延-頸髓、小腦、顱神經及周圍血管受壓而出現臨床表現的枕頸畸形。其發病機制目前仍未明確,多認為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臨床表現多以神經壓迫癥狀為主,且潛伏期長、隱匿性強。診斷主要依靠神經壓迫癥狀以及影像學表現等,磁共振成像(MRI)和CT能全面觀察枕骨大孔周圍骨性結構異常,顯示軟組織及延頸髓受壓情況,對診斷顱底凹陷癥有優勢。若患者無明顯癥狀,可選擇保守治療;出現臨床表現時,必須盡快進行手術。因顱底凹陷癥臨床表現多樣化,且缺乏特異性,易引起誤診及漏診。現分析我院收治的以吞咽困難為首發癥狀的顱底凹陷癥1例,現報道如下。

        1 病歷資料

        患者,女,46歲,既往體健。于2019年4月9日因“吞咽困難3個月余,呼吸困難3 d,加重1 d主訴”入院。患者近3個月來無明顯誘因出現吞咽困難,伴吞咽疼痛,未特殊處理。吞咽困難進行性加重,3 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呼吸困難,伴乏力、納差,至當地醫院就診,監測血氧飽和度及血壓下降,緊急行氣管插管術,插管過程中見咽喉部有一新生物。入我科查體。查體:體溫37.6℃,脈搏84次/min,呼吸12次/min,血壓133/78 mmHg[去甲腎上腺素0.2μg/(kg·min)泵入],SpO298%(FiO245%),格拉斯評分10分(E3V1M6),心肺腹查體無異常,雙側Babinski征陽性,四肢肌力4+級。入院CT:左側鼻咽部軟組織增厚,建議進一步檢查除外鼻咽Ca。氣管插管影像,口咽及喉咽部周圍軟組織增厚、腫脹。環池、小腦橋腦池擴大。初步診斷為“左側鼻咽部新生物:鼻咽Ca?上氣道梗阻”。治療:于2019年4月14日行氣管切開,床旁行喉鏡檢查后鼻咽部未見明顯新生物,修正診斷:急性會厭炎。予抗感染、消腫治療,予間斷脫機,多次脫機過程中觀察患者有呼吸暫停、二氧化碳潴留,結合臨床資料不排除中樞性因素引起,復查CT提示:左側鼻咽部軟組織增厚較前減輕,炎癥可能;氣管切開、插管影像;口咽及喉咽部周圍軟組織增厚、腫脹并咽腔變窄;掃描范圍內顱底凹陷癥影像(先天性),小腦扁桃體下疝可能。顱腦MRI:顱頸聯合部發育畸形:(1)顱底凹陷,明顯推擠頸延髓交界區;(2)環枕融合;(3)環樞關節半脫位;(4)小腦扁桃體下疝。橋前池及雙側橋小腦角池明顯增寬。修正診斷為:(1)顱頸聯合部發育畸形:(1)顱底凹陷;(2)環枕融合;(3)環樞關節半脫位;(4)小腦扁桃體下疝;(2)中樞性呼吸衰竭;(3)急性會厭炎;(4)上氣道梗阻。請神經外科評估后有手術指征,與家屬溝通病情后家屬拒絕手術治療。出院后失訪。

        2 疾病概述

        顱底凹陷癥是枕骨大孔區為主的顱底骨組織陷入顱腔,樞椎齒狀突上移并進入枕骨大孔,使枕骨大孔狹窄,后顱窩變小,導致腦橋、延髓、小腦、頸髓和神經根受壓、牽拉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同時可有椎動脈受壓致后循環缺血的表現[3]。

        2.1 發病機制

        顱底凹陷癥于1901年首次被報道,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Menezes等[4]認為,顱底凹陷癥發病多與胚胎發育過程中形成的扁平顱底、枕頸融合等相關。而Smoker等[5]則認為顱底凹陷癥的發生時期可能為胎兒圍生期,但目前為止仍未能明確其發病機制。其分型在臨床上也有較大爭議[6-7],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型和繼發型,前者為先天發育異常所致[1]。Goel等[8]根據有無寰齒間距增大分為2型,合并為A型,不合并則為B型。王建華等[6]根據有無寰樞椎脫位分為穩定性和不穩定型。目前雖已有許多分型方法,但仍有大量學者對其分型及臨床意義進行研究。

        2.2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該病潛伏期長,隱匿性強,臨床表現多樣化,多難以診斷[9]。隨年齡增加,顱頸部的關節退行性改變及韌帶松弛,頸枕區關節不穩定移位,壓迫延-頸脊髓而出現癥狀[10]。枕骨大骨區綜合征的癥狀及體征[1,11]包括以下內容。

        2.2.1 頸神經根脊髓征

        頸枕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肢體麻木、無力、感覺障礙、肌萎縮、腱反射減弱、病理征陽性等

        2.2.2 后組顱神經征

        吞咽障礙、飲水嗆咳、發音不清、舌肌萎縮、胸鎖乳突肌無力、咽反射減弱等。

        2.2.3 上位頸髓及延髓征

        四肢輕癱、錐體束受累出現肌張力增高、痙攣性癱瘓、感覺障礙、吞咽困難以及呼吸困難等。

        2.2.4 小腦征

        眼球震顫、小腦性共濟失調。

        2.2.5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等。

        2.2.6 顱內壓增高癥狀

        晚期因腦脊液循環障礙可出現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和視水腫等,可合并小腦扁桃體下疝及脊髓空洞等。

        此外,患者可出現特征性外貌,如頸短、身材矮小、面部不對稱、斜頸、后發際線低、高架肩畸形等。查體時還可出現下視性眼球震顫和直立性低血壓等[12]。

        2.3 輔助檢查

        顱底凹陷癥的最初診斷是基于X線,但CT與MRI提高了顱底凹陷癥的顯示效果,能全面觀察枕骨大孔周圍骨性結構異常,顯示軟組織及延頸髓受壓情況,在診斷顱底凹陷癥中有明顯優勢[13-14]。X線平片中常用診斷徑線有腭枕線,若樞椎齒狀突超過此線以上3 mm即為異常,是臨床中較為常用的方式[15]。CT表現為枕骨斜坡畸形,寰枕脫位、融合畸形、樞椎齒狀突垂直高位凸向枕骨大孔內。周圍軟組織的可見齒狀突后移及橫韌帶撕裂、延頸髓后曲、延髓受壓,可合并枕骨大孔疝、脊髓空洞癥及蛛網膜囊腫等[16]。在臨床中,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與骨結構畸形程度不一定相符,但與延脊髓受壓、小腦扁桃體疝及脊髓空洞相關,MRI在顱底凹陷的診斷和治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懷疑顱底凹陷的患者檢查首選MRI,從齒狀突尖到內腔線的距離,即從硬腭后緣刀枕骨大孔背緣的距離,是診斷顱底凹陷癥最常用的指標。而王澤忠等[17]也提出測量MRI圖像上“后顱凹深度”徑線絕對值來診斷顱底凹陷癥。對于顱底凹陷癥的影像學診斷方法也較多。

        2.4 鑒別診斷

        顱底凹陷癥的癥狀及體征無特異性,且因壓迫部位及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多樣化,應進一步與后顱窩或枕骨大孔區占位、脊髓空洞癥(可與顱底凹陷癥合并存在)、多發性硬化以及腦干、小腦、脊髓損傷等引起的疾病相鑒別,而鑒別的重要依據是典型的影像學表現。

        2.5 治療

        若患者無壓迫癥狀,可選擇保守治療,定期復查;一旦出現癥狀時,手術是唯一治療方法。治療目的是解除神經壓迫,緩解神經壓迫癥狀,維持枕頸區穩定,而手術方式則應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特點、全身基礎情況以及外科醫生經驗進行個體化選擇[2,18-19]。目前在顱底凹陷癥的手術方式上存在許多爭議。手術方式不同,手術入路也不同,也有各自的適應證及優缺點,經口咽入路可以用于顱頸區腹側受壓患者;后正中入路用于后側受壓明顯,解除神經壓迫癥狀;而后外側入路由于技術要求較高,目前開展較少,可以用于前后側均明顯受壓患者[20]。隨著醫學的發展,微創、內鏡技術不斷普及,也有許多學者將內鏡技術應用到顱底凹陷癥的手術治療中,使得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但顱底凹陷癥手術復雜,內鏡技術的廣泛開展還仍重而道遠。

        3 討論

        3.1 誤診分析

        回顧此病例,顱底凹陷癥診斷明確,初步分析,該患者屬于原發性,為先天發育異常,已出現頸神經根脊髓征(雙側肢體麻木、無力)、后組顱神經損害(吞咽困難、飲水嗆咳)、上位頸髓及延髓損害(錐體束征、吞咽及呼吸困難等)等枕骨大骨區綜合征。

        該例患者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但此次誤診,很大程度是忽略了許多提示性信息,如病史中有四肢乏力、麻木,入院CT提示“腦積水”,查體有雙側Babinski征等陽性發現。通過對顱底凹陷癥的定義、發病機制、臨床表現以及診治等進行回顧,加深了對本疾病的了解。鼻咽癌與顱底凹陷癥在疾病的進展中都可能出現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癥狀,但兩者發病部位及發病機制截然不同,手術治療方案也存在根本性差異,對本病的認識不足以及盲目依賴輔助檢查,是造成本病誤診的主要原因,應從此病例中吸取教訓,避免因誤診耽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

        3.2 小結

        本病例值得反思,臨床工作中,對于診治過程中任何陽性發現,都要予以重視,應整體分析病史,拓寬思路,進一步明確當前診斷是否正確或是否存在合并癥,不應該被習慣性思維所局限,更不能主觀臆斷、盲目下結論;同時,醫師也不能過度依賴輔助檢查,應該持有批判性、辯證思維,對臨床資料應該客觀、全面綜合分析,才能對疾病做出正確診斷。遇到誤診或漏診的病例時,應該及時總結分析、吸取經驗教訓,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對疾病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獻

        [1]文同龍,徐兆萬,孫麗媛.顱底凹陷癥分型的再研究及臨床意義[J].濰坊醫學院學報,2016,38(3):166-169.

        [2]湯四昌,盛偉斌.顱底凹陷癥的外科手術治療[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1):290-291.

        [3]Goel A,Bhatjiwale M,Desai K,et al.A study based on 190 surgically treated patients[J].J Neurosurg,1998,88(6):962-968.

        [4]Menezes AH,Van Gilder JC,Graf CJ,et al.Craniocervical abnormalities. A comprehensive surgical approach[J].J Neurosurg,1980,53(4):444-455.

        [5]Smoker WR,Khanna G.Imaging the craniocervical junction[J].Childs Nerv Syst,2008,24(10):1123-1145.

        [6]王建華,尹慶水,夏虹,等.顱底凹陷癥的分型及其意義[J].中華脊柱脊髓雜志,2011,21(4):290-294.

        [7]Goel A.Treatment of basilar invagination by atlantoaxial joint distraction and direct lateral mass fixation[J].J Neurosurg Spine,2004,1(3):281-286.

        [8]張秋航,嚴波,郭宏川,等.內鏡經口入路齒狀突切除治療顱底凹陷[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4,30(7):658-662.

        [9]鄭虎林,陳晨.35例顱底凹陷癥治療體會[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14,22(9):122-123.

        [10]袁慧敏,武春明,劉佳歡,等.顱底凹陷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正骨,2016,28(12):42-45.

        [11]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405-406.

        [12]葉菲,楊烜,胡銀,等.顱底凹陷癥1例報告及文獻綜述[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2):318.

        [13]白民學,邱成林,劉俊.顱底凹陷癥的磁共振成像診斷及分型[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8,19(4):364-366.

        [14]劉鑫,孫兆忠.顱底凹陷癥影像學特點及手術策略研究進展[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7,40(4):291-293.

        [15]張宗寶,潘文,張錦祥.X線平片、MRI對顱頸交界部畸形的診斷價值[J].罕少疾病雜志,2009,6:26-27.

        [16]郭團茂,曹偉寧.伴頸髓損傷的顱底凹陷合并顱頸交界區多發混合畸形1例[J].疑難病雜志,2018,17(5):522-523.

        [17]王澤忠,楊廣夫,魚博浪,等.顱底凹陷癥的MR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1995,2:77-79.

        [18]程飛.復雜顱底凹陷畸形的手術治療體會[J].醫藥論壇雜志,2012,33(4):75-76.

        第5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1舉證責任倒置概述

        舉證責任倒置的法源主要有兩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 年4 月1 日施行的《關于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的司法解釋。二是國務院頒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稱《條例》)[1]以及其配套文件《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試行)》。所謂醫療糾紛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 由醫療機構對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即: 只要病人提出訴訟, 醫方就應當列舉事實及證據材料, 證明自己醫療行為沒有過錯, 否則醫方就要承擔責任[2]。

        從法律的角度看,“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對醫療護理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在神經外科遇到的危重、昏迷病人較多且住院時間長;急癥及受意外傷害病人也較多, 護理工作緊張、忙碌,往往導致部分護理人員護理記錄不規范,甚至出現不應有的疏漏,從而為醫療糾紛埋下隱患,使醫方在訴訟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因此護理人員正確認識舉證責任倒置, 在工作中更好地知法、用法并依法行事以保護病人和自身的權益,成為神經外科護理人員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

        2 護理程序中記錄“證據”的管理

        護理記錄是重要的法律依據, 如果護士按規定實施了各項護理措施, 而沒有詳細的護理記錄, 一旦出現糾紛, 就沒有確鑿的證據為自己辯解。做好護理記錄應堅持如下原則:①真實原則。護理記錄要真實, 寫你應做的, 做你所寫的, 記錄做過的, 杜絕虛填觀測結果,做過的事情也要防止漏記。②及時準確原則。護理記錄最好隨做隨寫, 及時詳細的記錄在指定的記錄單上。書寫過程中出現錯字時, 應當用雙線劃在錯字上并簽字, 不得采用刮、涂等方法掩蓋。如果治療已經進行, 但沒有顯示在記錄上,同樣不具有法律效力。③完整原則。護理記錄要完整,從病人入院直至出院必須完整的記錄護理過程,具體可分為三階段記錄。

        2.1 新入院記錄 ①內容。記錄患者入院時間、方式,在全面檢查患者的基礎上記錄其生命體征、神志、瞳孔、肢體有無活動障礙(有障礙者寫出肌力分級)、主訴癥狀和體征、陽性的輔助檢查結果(如CT、X線攝片等)、飲食、護理級別、治療和護理措施。②要求。主訴要求寫明主訴或代主訴,因本科患者意識不清者較多見。若是車禍要寫明撞傷經過,并與醫生敘述一致。此外,癥狀與體征要寫全面、準確,特別是對目前病情或狀況判斷有明顯意義的資料,如顱底骨折患者有無腦脊液、鼻漏或耳漏;合并骨折者有無局部腫脹、關節畸形、活動受限和末梢循環情況;視力障礙者寫明視力程度;呼吸困難者寫明血氧飽和度;皮膚外傷者記錄外傷范圍、程度等,不可漏寫。此處是最初病情的敘述,易引起糾紛。

        2.2 住院期間記錄 ①病情記錄。按醫囑要求,危重患者1~2 h或4~8 h記錄1次,一級護理1~2 d記錄1次,二級護理2~4 d記錄1次,三級護理4~6 d記錄1次。記錄內容為時間、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瞳孔、肢體活動和其他癥狀、體征的變化。病情變化時要隨時記錄。記錄病情變化的時間,患者主訴及客觀資料,報告醫生時間,有無治療、護理措施及效果。要求記錄及時、準確,其他病情內容要與第一次或前次記錄有連續性,如偏癱者肌力有無恢復,腦脊液漏是否停止,意識障礙者其程度有無減輕或加重,有哪些主要的治療和護理措施。②手術患者記錄。術前晚記錄術前準備完成的情況、患者心理狀況、采取的護理措施及效果。術前測體溫、血壓,女患者了解有無月經來潮等。術后患者首次應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意識、瞳孔、手術時間、麻醉方式、全麻者是否已蘇醒,各種插管、引流管的保留情況,頭部引流管置于顱內的部位、是否通暢,傷口敷料是否完整,治療、護理措施、飲食以及護理級別等。另外根據手術的部位不同側重記錄或根據醫囑記錄特殊內容。如垂體瘤患者術后記錄尿量,視力障礙患者記錄視力恢復情況,動脈瘤患者術后記錄血壓變化等。另外還要記錄進食情況,有無惡心、嘔吐。一般手術且無特殊要求者術后連續記錄三個班次,有醫囑要求者按醫囑要求記錄。③主要實驗室檢查結果記錄。如多尿患者尿比重、尿鈉和貧血患者血色素等只記結果,不對結果加以分析和評價,體現記錄的客觀性[3]。④其它。當患者或家屬拒絕執行某些必需的治療或護理措施時,應及時報告醫生并耐心解釋,無效后將可能引起的并發癥及不良后果記錄在護理記錄單上并要求患者或家屬在護理記錄單上簽字,以防因此而可能引起的醫療糾紛。例如給患者配血時患者怕感染上某些疾病拒絕采血或輸血,家屬拒絕給患者按時翻身等,應要求患者本人或家屬簽字。

        2.3出院記錄 記錄出院當天情況,患者的出院指導及離院時間,死亡者要詳細記錄病情變化。

        3 增強法制觀念,尊重病人,保護自己

        整體護理的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的運作涉及到每一位護理人員, 是人人參與的過程。執法、懂法方可依法、用法, 才能更好的指導工作和維護個人及醫院的合法權利。首先要尊重病人的權利, 完善簽字記錄,整體護理遵循“以病人為中心”的原則, 尊重病人的所有權利。因此做每一項治療、護理時應認真解釋, 取得病人或家屬同意。其次要善于保護自身權益, 嚴格完善簽字記錄;執行臨時醫囑后, 立即簽字, 簽字時間應和醫囑時間相同; 病人請假未準私自外出時, 在護理記錄上寫明并與醫生共同簽字; 病人或家屬拒絕某項治療、護理時, 應讓病人或家屬與護士在護理病歷上共同簽字, 作為證據; 對有創傷性的護理操作, 不管病人是否選擇, 都要在有關記錄上簽字以示知情同意[3]; 規范收費制度, 每日發放一日清單。住院病人可隨時向護士長或護士要求查知自己的醫療費使用的詳細情況, 出院時護理人員應交給病人一份費用明細單。 病人的靜脈用藥由更換輸液瓶的護士與家屬共同在一日清單上簽字, 讓病人和家屬安心、放心。

        參考文獻

        [1]衛生部醫政司.醫療事故處理條例[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6.

        [2]肖復興, 雷正元. 醫療糾紛中的歸責原則與責任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雜志,2001,21(11):23-25.

        第6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作者:【日】岡田武彥

        譯者:吳光 錢明 屠承先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定價:49.8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宋、元、明時期的思想文化為背景,特別是儒學發展史為背景,在簡明生動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發展的脈絡和特點的基礎上,不僅系統而深刻地論述了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內容、特點、社會影響、歷史作用,而且系統和細致地論述了陽明心學的分化、演變和明代中后期王門各派各家的離合同異、學術宗旨,并以陽明學、陽明后學與朱、陸之學,特別是明末其他儒學流派做了具體而微的對比。不僅能使讀者宏觀而系統地了解明代儒學,特別是陽明心學的發展史、演變史,而且能給讀者以很大的思想啟迪,深入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

        作者:【美】羅伯特?西奧迪尼 史蒂夫?馬丁 諾瓦?戈爾茨坦

        譯者:蘇西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世界百萬級暢銷書《影響力》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全新力作,書中列舉了52個微小卻重大的影響力提升技巧,告訴你如何在如今這個充滿“套路”的時代里用最小的細節改變成就結果上最大的差異變化,并成功影響他人。

        本書完整且細致地揭示了失敗和成功之間存在著的細節差別,手把手教會你掌握可以影響他人并逆轉自我人生的極具創造力和科學性的影響力法則,并將在職場溝通、員工激勵、商業談判、家庭教育等各個工作和生活領域對你產生持續且深遠的超級影響力!

        《圣跡圖:孔子文化日歷》

        作者:尹小林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定價:98.00元

        內容簡介:

        現代人大多傾向于從電腦、手機上讀取日期,而日歷并未因此消失,相反,內容更加多樣,成為書齋雅物,學人良友。

        對許多人來說,孔子或許只是某種僵硬刻板的文化標簽。因此,《圣跡圖》從圣人跡、列國游、至圣言、文獻錄、弟子賢、詩家說、海外評等方面入手,一日一題,圖文并茂。在詳盡細節和多維度品評再敘里,展示出孔子的經歷、信念及性情。讓圣哲形象重新鮮活起來。

        有所親近,則有所體悟。孔子手無權杖卻心系天下,歷經亂世而堅守理想。碰觸這樣一位人物,也會激發一定思考。使用日歷形式,在時光輪轉中,閱讀圣哲,記敘自我,兩千年前的對話,由此延綿不絕。

        《當呼吸化為空氣》

        作者:【美】保羅?卡拉尼什

        譯者:何雨珈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1月

        定價:48.00元

        內容簡介:

        第7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肺疾病患者;感染的相關因素;護理對策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RICU診斷為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齡33至84歲,平均68.6歲。。其中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導致患者50例,由于氣管切開導致的10例,侵襲性留置管內的20例,其它因素導致的有16例。

        1.2重癥病房肺疾病

        a.概述:重癥肺疾病是指除肺疾病常見呼吸系統病況外,尚有呼吸衰竭和其他系統明顯受累的表現,是目前臨床表現最危重的癥狀之一。隨著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病原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還經常伴隨有其他的疾病,例如,敗血癥、膿胸、心包炎、呼吸窘迫綜合癥等疾病,使得患者更加痛苦,使得治療更加的困難。

        b.病因:常見的病原體為病毒和細菌。但凡能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可以導致肺疾病。肺疾病也分有很多種,各色各樣。病原體最常見的是由呼吸道侵入,也可以經血行入肺。嚴重者就是導致重癥肺疾病。

        c.病理生理:肺泡腔內存在有炎癥滲出物,那是由于病原體入侵到肺部的緣故;肺泡壁增厚,由于肺泡壁充血水腫;還有支氣管也會因此粘膜水腫,官腔變得更加的狹窄,會導致喚氣和通氣出現一定的問題,進一步的導致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儲留,會出現代償性的呼吸與心率增快,這個結果也是為了喚氣和通氣,嚴重也會產生衰竭。嚴重的情況下會看到有毒血癥,還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癥狀,而這些都是病原體在作怪。缺氧、二氧化碳儲留及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一系列生理系統都會由于缺氧、二氧化碳儲留及毒血癥引起。

        1.3方法

        對于研究對象都進行相同的綜合治療,并對實驗組進行基礎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并發癥護理、出院指導及心理護理等有效護理,而對照組僅是常規護理。將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對比。

        二、干預護理對策

        1.1 控制對策

        a.安全正確的使用藥物,例如抗生素和激素類的藥物,藥物的正確選擇是預防COPD繼發院內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b.在治療過程中,合理的進行各種侵入性診斷的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切記堅持使用無菌操作規程,并對侵入性的器械加強清洗消毒等步驟。

        c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除了對使用的抗真菌藥物嚴格要求外,還應該立即對發病原因和患者的治療加大重視,畢竟和其他的步驟同等重要,同時還要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病原的檢測,積極的觀察治療,并且,還要加強治療的方法。在保證醫療、護理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治療時間,加強護理和病房管理以及院內感染和預防。

        1.2干預護理

        進行基礎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脈搏、呼吸及血壓等生命特征,并對患者有無并發癥和誘發因素等注意觀察。對于一些缺氧患者,應隨時做好吸氧準備,做好血氣監測等工作,確保患者安全及工作的正常進行,并且對其進行記錄。在使用藥物時,也有嚴格的控制,才不會對患者帶來不良效果,從而達到更加有效的治療效果。 在使用藥物的過程中,也要對藥物的副作用進行充分的了解和控制,從而保證藥物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對于患者也要有充分的了解,特別是過敏患者,要適時的使用抗菌藥物。加強營養的供給,保證患者的健康。對于患者,不僅是生理上的護理,心理上尤其重要,對于重癥監護病房肺疾病患者,告訴ICU患者集中了全院最好的醫療技術人才和搶救設備,治療時間長,病情易發作,導致患者的心理更叫煩躁,因此更需要我們去關心,安撫。由于經濟壓力帶來的負擔,導致患者的家屬的心理也沉重,在這方面,我們也應該做好安撫工作,對他的心理進行護理。

        三、統計結果

        3.1 詳見表1

        3.2 詳見表2.

        四、討論

        種呼吸系統疾病也會引起院內肺部真菌感染,其中COPD最易發生,肺炎及哮喘不例外,比率不算低,分別為22.2%和11.1%。COPD在急性發作時期,消滅機體的正常菌株常常用光譜抗生素,真菌也會作怪,易引起感染。呼吸內科病房患者,嚴重基礎疾病者最為嚴重,抵抗能力弱,很容易患肺疾病。

        在臨床上,肺疾病是最常見的病并且發病率高,也是死亡率最大的一種病情。由于患者都屬于年齡比較大的,因此患者的免疫功能很弱,不夠完善,病發速度較快。并且四季發病率都高,治療時間較長。在護理過程中要很細心認真,密切關注病情的變化,從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做好飲食護理,更應該注意不易食物的接觸,做到隨時對病情進行觀察,及早發現呼吸困難等心率衰竭的先兆癥狀。在出院后,醫護人員應對家屬做好健康知識的宣教。教會家屬如何照顧病人,如何照料患者,如何給予營養的補充等知識。幫助患者更快、更好、更早的恢復。重癥監護肺疾病的臨床研究表現,有效的護理干預及健康指導對患者的健康恢復有極大的幫助和改善。

        研究表明,從目前相關的臨床實踐和統計出的結果來看,針對重癥監護肺疾病患者癥狀及用藥等方面采用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臨床效果顯著:在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皮膚緩解時間、恢復時間兩項指標比較,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其次,干預組總有效率達89.8,對照組總有效率達到79.1,兩組比較可看到,干預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陳翠華. 重癥監護病房合并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04:527-528.

        [2]劉精霞. 呼吸科重癥監護病房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與護理分析[J]. 中國保健營養,2013,04:521.

        [3]高美燕,杜超. 重癥監護病房老年患者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防護對策[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4,02:218-220.

        [4]王匯,沙亞麗. 重癥監護病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6:39-40.

        第8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無陪護病房管理模式起源于西方國家,與西方國家的家庭文化相關,由此普遍要求醫院能夠為病人提供的全方位護理。無陪護模式配合限制性或其他類型的探視制度多用于重癥監護病房的管理,隨著醫學專業的細化,疾病專科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立也日趨完善,因此需要建立適應專科ICU的無陪護管理模式及流程。國內對專科ICU無陪護模式及探視制度的管理尚無統一的規定,本文旨在借鑒ICU的建設和管理規范為專科重癥監護病房的無陪護管理提供依據。

        1.概述

        (1)無陪護理模式 重癥監護病房的無陪護管理模式是由護士承擔病人的病情觀察、治療護理及生活護理和心理照護,多應用于重癥監護病房的護理管理中,因收治病人的病情危重,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或者需要呼吸機、床邊血濾等儀器治療,為防止感染而嚴格控制家屬留陪。

        (2)護士準入資質 在歐美,ICU專科護士是一個能夠為所有急危重癥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滿意的護理并具有資格的職業護士。國內ICU專科護士的培訓也日趨完善,并在逐步建立專科ICU護士的準入標準,使我國的高級護理人才的梯隊培養與ICU的發展相匹配。

        (3)患者準入標準 本專科疾病范圍內的急危重癥患者,需要重癥監護治療。

        2.專科重癥監護無陪護病房實施的優勢

        (1)分擔家屬的壓力。國內的諸多獨生子女家庭,兩個年輕人要照顧四個老人,不僅要照顧病人,而且還要兼顧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照顧病人的過程是繁重、耗費大量時間而且要具備一定技術性的工作,給家屬帶來巨大的壓力。

        (2)保證患者的護理質量,提高療效。無陪護病房的實施要求護士全面參與病人的治療和生活護理,保證患者的安全和舒適,在護理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通過病人各大系統的病情外在反映,觀察重點并做出正確有效的判斷,從而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有效的控制病情。

        (3)提升護士的專業程度。目前的重癥監護病房缺乏足夠適應專科ICU護理的高素質護士,因收治病種的專科化程度較強,因此對護士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胰腺外科重癥監護病房的護士必須掌握胰腺炎液體治療的觀察和護理要點,需熟練掌握動脈穿刺抽取血氣分析、腸內腸外營養輸注的護理等專科性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利于專科護理的發展,也極大的提升了護士的專業程度。

        3.無陪護病房實施的難點

        (1)人力資源配置數量 合理的護理人員數量是配置基礎,參照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2006年版《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ICU建設與管理指南》:床位數與護士的固定編制人數比為1:(2.5-3)以上。專科重癥監護病房的床位利用率應不超過80%,以滿足醫療運行和院感規范的需要。關于人力資源配置中的護患比的核算方法,目前國內常采用以下的四種方法。

        a.以病人的需要為基礎評價護理工作量 NAS(Nursing Activities Score)可反映81%的護理工作量,認為一名護士可以護理一名NAS評分為46.5分的病人[2]。

        b.以護理問題為基礎評價護理工作量 ICNSS(Intensive Care Nursing Scoring System),其核心是應用量表來計算護理工作量,認為評分在16-22分時,可以采取的護患比為0.5:1,評分在23-32分時,護患比為1:1,評分在30-40分時,護患比為1.5:1,>40分時,護患比為2:1[3]。

        c.根據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進行護理人力資源配置 APACHE Ⅱ(The Acute Physiological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是指根據病人的主要癥狀、體征和生理參數等加權或賦值,量化評價危重疾病的嚴重程度,我院胰腺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采用的該評分法對病人病情的危重程度進行評估,間接指導護士的人力配備。但是有研究表明,其評價出的疾病嚴重程度與所需的護理工作不成正比,加上各種搶救儀器及治療護理措施的應用,該方法評估護理工作量并不能客觀的反映護士的工作負荷[4]。

        d.根據治療干預措施所消耗的護理時間進行配置 TISS 28(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28),有研究表明其只反映了43.3%的護理工作內容,用來評估護理工作時間欠缺合理性。

        (2)人力資源配置結構 ICU是借助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對危重病人進行治療和監護的特殊病房,其知識更新快,技術操作較為復雜,和普通病房的護士相比應具備更高的學歷、職稱、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護士需要大量的實踐積累才能夠勝任。有研究表明,ICU護士勝任特征模型包括個性特征、知識技能和人際交往三個緯度,共13個要素。

        a.個性特征緯度包括責任心、關愛利人、身心素質、壓力應對、愛崗敬業。

        b.知識技能緯度包括醫學理論知識、判斷和應變、主動學習、醫療器械使用、法律意識、護理操作技能。

        c.人際交往緯度包括人際溝通和合作性。

        (2)護理工作內容配比 護理工作內容繁瑣,文書工作占用了大量的護理時間。在大部分醫院,輸液配制中心的建立仍舊是很困難的,病房的護士承擔著大量的液體配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護理人力資源。

        (3)對醫、護患溝通提出更高的要求

        a.溝通對象的多元性 進入重癥監護病房的病人,其家屬群體眾多,尤其是家庭關系復雜的群體,醫護人員需要在家屬群體中甄別出重點溝通對象,才能夠保證溝通能夠有效進行。

        b.溝通內容的復雜和多樣性 溝通的內容包括病情變化和進展,特殊治療,費用等,溝通的內容常包括了重癥患者在監護病房中的點點滴滴,醫護人員對溝通內容把握的完全性程度會影響家屬在治療過程中的配合度和依從性。

        c.封閉式管理帶來的困難 與西方國家很大的不同在于我國的家庭觀念比較重,家人生病放下工作也要陪護在床邊,無陪護管理讓家屬對病人在重癥監護病房受到的生活照顧而擔憂,如果生活護理中的細節不到位,常常會成為投訴的主要原因而影響家屬對醫療護理的信任度。

        d.溝通的投入不足 人力資源配置不足,工作量太大等客觀因素會影響醫護人員與病人家屬的溝通。

        e.醫護人員溝通能力的差異性 醫護人員缺乏系統的溝通技巧培訓,以及對溝通的主動性不夠等會影響到溝通的有效性。

        4.探視管理

        合理的探視制度是重癥監護病房無陪護管理中的重要部分,現有的探視制度分為限制性探視和開放性探視兩種。

        (1)探視制度的類型

        ①限制性探視制度(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RVP)是指對探視人數、探視開始時間和探視持續時間等均加以限定的探視制度。此種探視制度在國內外廣泛性被采用[8]。其優勢在便于醫護對患者家屬的統一管理,有利于工作的安排和規律患者的休息時間,缺點是不夠人性化,容易引發患者家屬的不滿情緒,增加糾紛發生,加重了醫護人員溝通的負擔。

        ②開放性探視制度(Unrestricted Visiting policy,UVP)是指對探視頻次、探視持續時間及探視人員數沒有限制,更符合患者和家屬需求的探視制度。其開放性是相對開放,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包括要符合醫院感染控制制度等[9]。此種探視制度更能體現人文關懷,結合預約探視的管理能提高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能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醫護人員還可以通過家屬獲得更多的患者信息,有利于健康教育的實施。

        (2)探視時長 國內的調查數據少見報道,有研究表明,56.1%的家屬希望探視時間在30分鐘以上,病人病危或瀕死時,家屬可按照意愿留陪床邊而不受探視時間的限制。

        (3)在現有的ICU探視管理中限制性探視仍然占主流位置,影響開放性探視實施的相關因素有:

        ①患者感染的風險 大部分醫護人員擔心開放性探視會增加患者發生感染的幾率,但有研究表明延長探視時間不會增加患者感染的風險。

        ②護士的意識 很多的護士不支持開放性探視是擔心有家屬在場的情況下操作會增加自身的壓力,有研究表明,開放性探視中護士用于溝通的時間增加,80.4%的護士認為開放探視會增加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負擔。

        ③患者和家屬 研究表明,不被允許接近患者會增加家屬的不安全感,醫護人員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影響家屬的感受。

        (4)開放性探視的實施方法

        ①制定完善的探視制度

        ②提升護士自身知識儲備和溝通技巧 幫助護士認識開放性探視帶來的益處,向護士提供溝通相關信息和探視教育項目,對于開放性探視的實施很有必要。

        ③提供完善的探視服務設施 除醫護人員的直接宣教和溝通外,可提供宣傳冊、卡片、傳單、專用網站等,設立專門的家屬休息區,并提高其舒適度,提供電視、宣傳海報、計算機查詢等設施。另外,針對家屬開展進行定期的、定地點、定內容的醫護溝通,有重點有方向的進行健康宣講。

        ④探索多元化的新型探視制度 實施預約探視、分段探視、電話探視、視頻探視、走廊探視等新型探視制度。

        5.專科重癥監護病房無陪護管理的探索方向

        急危重癥專科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立是醫學專業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我國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已經逐步設立除綜合ICU外的專科ICU,如CCU、神經外科ICU、神經內科ICU、呼吸內科ICU、胸外科ICU、急診科ICU、新生兒科ICU、胰腺外科ICU等。專科ICU的建立對護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專科的發展和專科護士的培養。專科ICU的建設與發展在我國是以參照綜合ICU的規范來進行的,但如何實現無陪護管理的最優化人員配置及加強團隊建設和專科培訓尚有待于廣大的護理管理者的悉心研究和努力。

        參考文獻:

        [1]中國重癥加強治療病房建設與管理指南(2006),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中華外科雜志[J],2006,44(17):1156

        [2]楊立威,李文濤等,重癥監護室探視制度的研究進展,中華護理雜志[J],2014,49 (7):871-873

        第9篇:神經外科概述范文

        【關鍵詞】外科手術;壓瘡;因素分析;護理對策

        壓瘡(Pressure Ulce)是機體某部過度受壓時間較長,由壓力、剪切力或摩擦力的作用時,受壓部位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缺血性缺氧,而引起皮膚的損傷而形成。多見于長期臥床、全身營養不良的人群中發生,其中以肢體癱瘓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中發病率高,近年來精細、復雜的手術增多,手術時間延長引起在手術中急性壓瘡發生率明顯增高。文獻報道[1]術后幾小時至6天內可發生的壓瘡, 其中以術后1~3天最多見。壓瘡在住院患者中的發病率為1%~11%,而在手術患者中發生率則高達4.7%~66%,已引起相關學者的重視。現就手術中壓瘡易形成因素和護理對策概述如下。

        1壓瘡產生的機制

        1.1力學作用: 在手術中常見的力學作用有垂直壓力(重力),剪切力、摩擦力。主要是垂直的壓力作用下可使局部血管腔變窄,甚至消失,導致受壓部位的組織缺血、缺氧。有資料表明,在70 mmHg壓力下機體組織持續受壓超過2 h 以上,就能造成組織不可逆的損害[2]。

        1.2皮膚抵抗力的降低: 手術中皮膚很易潮濕,因為手術中常發生血液、體液或沖洗液的溢出,術中患者易出汗等所致。當皮膚潮濕使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降低,導致局部皮膚水腫,有害物質易于入侵,并有利于微生物生長繁殖,當因受壓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缺氧、缺血時極易發生壓瘡[3]。

        1.3組織再灌注障礙: 當手術結束后,在手術中受壓部位由缺血、缺氧狀態突然轉為快速血液再灌注,即導致組織的產生灌注受損,這時若受到擠壓很容易發生壓瘡。

        2術中易形成壓瘡的危險因素

        2.1局部因素:手術中可以使某局部受到垂直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在手術中以垂直壓力是形成壓瘡為常見因素;另外床單褶皺不平整、留有渣屑等異物、搬動患者時操作不當,與患者皮膚產生較大的摩擦力,使表皮的淺層細胞與基底細胞分離,繼而發生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及表皮壞死形成壓瘡。

        2.2麻醉因素:麻醉藥對平面以下的組織有阻滯作用,導致局部血管擴張,血流變慢,引起受壓部位血液循環障礙。麻醉時患者感覺閾降低、反應遲鈍,失去對身體某部位不適的感覺,不能做出相應的反應,導致皮膚組織長期缺氧,組織中無氧代謝產物增加,促使壓瘡的形成[4]。

        2.3手術時間與手術不科學:手術時間越長,局部受壓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的時間也就越長,局部代謝受到障礙的時間也越長,手術時間長易形成瘡壓是顯而易見的。手術不科學,這不僅能影響呼吸、循環功能,還能增加受壓部位的壓力,尤其是未能避開骨凸部位使其直接受壓,術中發生壓瘡的概率極大。

        2.4潮濕:在手術中患者出汗,血液、體液、大量沖洗液液體外溢造成手術環境過度潮濕,在這樣過度潮濕的環境中皮膚發生軟化,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障礙,導致抵抗力下降,當皮膚組織受壓時更容易形成壓瘡。

        2.5年齡及營養狀況:隨年齡的增加,組織再生能力發生生理性減退,老年患者發生壓瘡概率明顯高于年輕人,需引起重視。營養不良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癥患者,由于組織修復困難和皮下缺乏脂肪結締組織保護,易形成壓瘡。

        2.6疾病:患有肺部疾病、貧血、低蛋白血癥、糖尿病和風濕性疾病等患者手術時,患者因病處于缺氧狀態,使組織代謝明顯下降、修補組織所需的蛋白質不足,反應性充血延遲和血流閉塞等均可加重手術中受壓部位缺氧、缺血程度,易在手術中發生壓瘡。

        2.7應激反應:應激反應是指當機體突然受到強烈有害刺激(如創傷、手術、失血、感染、中毒、缺氧、饑餓等)時,機體反應性地通過下丘腦大量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血中濃度迅速升高,刺激腎上腺皮質分泌大量糖皮質激素等一系列內分泌調節,全身血流出現重新分布,使皮膚肌肉血流減少。另外應激反應時壓力敏感性增高,很易發生壓瘡。外科手術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加之其他環境潮濕等誘發因素,導致壓瘡在手術中發生率很高。

        3護理對策

        3.1做好術前評估:手術室護士在接到手術通知后,就應去病房做好訪視,了解即將手術的患者的一般情況和病情,并行全面評估。我們采用修訂的Norton Braden評分表對患者進行壓瘡評分[5]。然后綜合患者手術時間、、麻醉方式及術中可能發生的循環、生理變化等分析基礎上,制定預防護理計劃。為避免術后發生壓瘡引起醫療護理糾紛,我們主動在術前將易發生壓瘡的風險向患者及家屬交代清楚,并要求配合做好預防措施。

        3.2安置好手術:術中盡可能將肢體安置于功能位,固定帶不宜過緊,以固定后能插入四指為準,且固定帶內要有襯墊[6]。選好墊是安置好手術的保障,有條件醫院盡可能選Akton聚合物墊,該墊與人體組織相似,尤其是有獨特的粘彈性成分能有效減低壓力強度,減弱剪切力和摩擦力的傷害作用。若條件不具備也可選用海綿墊、膠凍樣墊Akton聚氣墊等。對受壓部位有骨凸時需特別保護以降低壓瘡的發生。

        轉貼于

        3.3保護好受壓部位皮膚:術前可先試驗一次,該手術要求擺放規范,畫出手術時受壓部位的范圍,然后在畫出的范圍內的皮膚涂抹凡士林等滑潤劑,在骨凸處、關節處再重點保護,如在骨凸處加軟圈,在骨凸高處正好是軟圈中心,即可降低壓力,保持皮膚的正常屏蔽功能。對解除壓力約3040 min時,需觀察皮膚是否已恢復正常,若已恢復正常,說明發紅屬皮膚正常保護性反應,若40min后發紅持續不褪,則說明皮膚等軟組織已有損傷,應重新做好皮膚保護,該部位絕不能再受壓,同時可用熱敷等促進血液循環[7],但一般不采取按摩,考慮按摩有可能加重局部損傷。

        3.4注意保暖:每當體溫下降時,人體外周血管收縮,末梢循環不良,降低皮膚抵抗力,這時若皮膚受壓,即可進一步使皮膚血流減少,缺氧加重易導致術中壓瘡的發生。因此,除手術特殊需要外,一般腋下皮溫需保持在36.5℃~37℃。手術中保暖的方法有:可用溫控墊、暖風保溫;輸血、輸液都應加溫(輸液管外包裹熱水袋等)后輸入[8]。

        3.5注意營養保障組織有效灌注:一般手術消耗較大,應注意加強營養供給。巡視護士應注意出血量及血壓的變化,建好有效的靜脈通路并及時補充血容量。保證皮膚肌肉有效的組織灌注,改善受壓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營養不良和脫水的患者由于皮膚失去活力、彈性減低,增加壓瘡發生的危險,皮下脂肪、肌肉、結締組織的減少,使皮膚和骨骼之間的緩沖力減低增加壓瘡的易患性。加強營養可預防術中壓瘡的發生,這是一個需醫護協作的問題[4,9]。

        3.6做好交接手續:術前術后與病房護士以及護士交班時,要按制度詳細交接手術患者的皮膚相關情況,千萬不能只作書面交接,一定要到床邊實地查看皮膚情況,對有問題的皮膚要做好詳細記錄其狀況。如發現解除壓力后超過40min對手術中受壓部位及承受部位皮膚仍發紅,則表明軟組織已有損傷,接班護士應采取熱敷、紅外線、避免繼續受壓等措施,再交班時要向接班護士作詳細交代。

        參考文獻

        [1]賀繼榮,李 毅. 手術中壓瘡的研究進展[J]. 天津護理,2007, 15(2): 120-122.

        [2]孫晶晶,張珣,張艷. 手術中發生壓瘡的相關因素及預防措施[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 11(8): 1819-1820.

        [3]Price MC, Whitney JD, King C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ulcers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05, 32(1): 19-32.

        [4]劉波. 手術患者術中壓瘡形成的因素及預防護理[J].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5): 1098-1099.

        [5]謝小燕,劉雪琴.兩種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在手術患者中信度和效度比較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9-361.

        [6]費美霞. 神經外科手術術中壓瘡的原因分析及預防[J]. 中國民康醫學, 2009, 21(21): 2754-2755.

        [7]謝小燕,劉雪琴,周萍. 手術患者發生壓瘡的術中危險因素分析[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 21-23.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日韩在线观看一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 亚洲欧美在线人成最新按摩 | 色婷婷缴婷婷5月情综天天 五月婷婷激情六月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