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地震勘探原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震勘探原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地震勘探原理

        第1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關鍵字]:三維地震 煤田 勘測

        1.引言

        中國煤礦采區地震勘探技術歷經將近 50 年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重大的技術飛躍,現已成為煤礦高效安全開采前構造勘探的首選技術,回顧煤礦采區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歷程,預計三維多波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成熟,有望成為煤礦采區地震勘探技術的第四次技術飛躍,這還有待于在現有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的基礎上,以期早日得到實質性的突破。

        2. 三維地震勘測的原理

        2.1 三維地震勘測原理

        三維地震采是用高密度的、各種形式的面積觀測系統,所以三維地震又叫面積勘探法。它是在二維地震勘測技術上發展而來的。與二維地震勘測相比,三維地震勘測獲得的信息量非常豐富,且地震剖面分辨率高。

        2.1.1 面積測量系統反射波時距

        根據物理地震學的原理,地震波從炮點激發后,將會以球面波的形式向下繼續傳播。根據惠更斯原理,波遇到反射界面后,可以把反射界面上每一點看做是一個新震源,每個質點都激發球面波向前傳播。對地面某個接收點 S 來說,它所接受的反射波,就是一系列來自反射界面的波的總和。

        2.1.2 折曲測線觀測系統反射波時距

        有的地區由于地表條件限制,為了完成地震勘探任務,往往把測線布置成折曲測

        線、波狀測線及環行測線。這類測線的基礎是彎曲測線,時距方程為 :

        (2.1)

        式中,V:介質速度;H:反射界面埋藏深度; :地震波垂直反射時間;l:炮檢距。若已知激發點 和接收點S的平面坐標,則

        (2.2)

        (2.3)

        其中, 表示激發點O的坐標, 表示接受點的坐標。可以看出,彎曲測線反射波時距曲線是一條與激發點和接收點的平面坐標有關的、復雜的空間曲線。但是,不管曲線多么復雜,只要能用數學公式模擬,就可通過解方程的方法把反射界面確定下來。

        2.2 觀測系統設計原理

        三維觀測系統主要有兩大類:線束狀觀測系統和面積觀測系統。

        面積觀測系統:接收點以網格形式全區密集采樣分布,炮點是以較稀疏網格分布,或以相反的形式分布,它完全滿足 3D 對稱采樣的觀測系統,但缺點是費用太高,在實際生產中無法實現。線束型觀測系統:接收點以一定采樣間隔以一條或多條平行線的方式分布,激發點沿著炮線分布的觀測系統。

        2.3 疊加原理

        2.3.1 水平疊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蓋的方法采集得到的地震資料處理過程中,把共同反射點的許多道的記錄經動校正并疊加起來,以提高訊噪比,壓制干擾。用這種方法處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疊加剖面。

        水平疊加剖面是地震構造解釋的主要是時間剖面,同時又是地震地層解釋中應用最廣的資料。

        2.3.2 傾斜界面偏移歸位的基本原理

        首先,如圖1所示,自激自收得到的反射信息對應的反射點位置可能來自以 1/2Vt 為半徑,以自激自收點 O 為圓心的圓弧上的任一點。

        根據上圖可知,如果只有一道自激自收記錄,而沒有其它的資料來配合,那么就無法確定反射點在地下的準確位置。事實上,可以用反向射線追蹤的方法來確定反射界面的位置。

        3.總結

        三維地震勘探是當今地震勘探的新領域和新技術,從設計、采集、處理到解釋,都需要認真地分析研究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務實的工作方法、保質保量地完成勘探地質任務才會取得好的地質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建強.市區內不規則三維地震勘探[J].勘探家,1999,3(1):24~26.

        第2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關鍵詞]灘海油藏;三維地震勘探;地震勘探

        中圖分類號:P6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5-0038-01

        在油氣勘探中,地震勘探技術可獲取全面的地質信息,為區塊油藏勘探提準確的地質資料。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作為地震勘探的一種,可將地層情況進行直觀、清晰的展現。在淺海灘涂等海陸過渡帶油藏開發中,地震勘探存在一些技術難點,有必要對優化勘探技術應用的對策措施進行探究。

        1 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在灘海油藏勘探中的應用難點

        1.1 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工作原理

        三維地震勘探技術集物理學、數學、信息技術于一體,是綜合性地震勘探技術,可獲取更加清晰的目的儲層地質構造圖,更加精準的進行目標儲層位置預測,并具備多方向分辨率高、勘探成本低、探測快捷等優點,已成為構造勘探必不可少的手段。該技術基本理論與工作流程和二維地震勘探技術基本一致,但可獲取三維數據體,數據更加精確,通過數據繪制地震剖面圖,可直觀反映地層構造形態、斷層等。 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在地下巖層以人工激發的方式激發地震波,通過地震波反射形成反射波,并對反射波進行回收和分析,確定巖層界面埋藏深度和形狀,主要工作流程包括地震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等。因為勘探分析流程比較復雜,所以要借助現代化軟硬件系統和分析技術進行應用。

        1.2 灘海油藏勘探難點

        一是地質條件較差。灘海油藏處在海陸過渡帶,包含陸地、水域和海灘等不同地表形態,水深隨漲潮落潮存在較大變化,不同水深表層勘探介質存在差異,加大了勘探難度。灘海區域地質構造多褶皺和斷層,二者相伴而生,單構造規模小,地層埋深也比較小,勘探目標層系較多,深層反射性能較弱,復雜地質構造不利于地震波激發和反射,地質成像比較困難。

        二是勘探精度要求高。灘海地區不僅存在潮汐、風浪等自然環境下的信號干擾源,人工捕魚等活動也增加了高頻振蕩和低頻干擾,海溝等又會產生次生干擾,較強的噪音干擾造成信噪比較低。最淺反射層多在50m內,發射信息受干擾后成像和接受信息不連續,獲取較好的T0連續成像需要較多有效覆蓋次數,而水中檢波器一般都在水上,發射后道距較小,不利于淺地層有效覆蓋次數增加。

        三是水域檢波點定位比較困難。在平靜水面可通過透置檢波器定位,排列好后進行二次定位,但依然存在10m左右的誤差,在潮流活動時,檢波器定位更加困難,不利于信息準確采集。

        2 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在灘海油藏勘探中的應用優化

        2.1 應用優化技術措施

        一是觀測系統優化。要加強檢測參數論證,根據具體區域水深、海況條件等,結合灘海特點,確保觀測系統布置合理。加大高精度地震勘探儀器應用,增加有效覆蓋次數,采取較長排列長度進行反射波激發,提高弱反射信號接收和記錄,確保各層系地層反射信息都可接收。借助遠道信噪比小的優點,增加遠道應用次數,確保所有收集信號都具備一定信噪比。二是縮小信息收集單元。要根據灘海油藏地質構造復雜、構造單元較小的特點,對面元進行細分,提升收集資料的分辨率,確保準確反映地質構造斷點和各類細節。同時,通過相鄰尺寸各異面元資料對比,加深對區塊地質信息的了解。

        二是深水區域采用OBC海底電纜勘探技術。借助二次定位系統,獲取更加準確的檢波點位置。借助雙分量接收信息特點,每個接收點都設置水中壓電檢波器和陸上速度檢波器,通過信息疊加分析消除干擾,以及海水鳴震和多波混響造成的虛反射,提升信噪比。借助海底電纜較大自重,在潮汐活動中固定,防止因接收系統位置變化造成信息不準。借助電纜長期使用特點,在勘探中只需氣槍放炮就可獲取勘探信息,提高了勘探效率。

        三是優化激發方式。在氣槍激發中,要注重利用較大藥量和氣量激發,確保地震波在復雜多層系中具備較強穿透力,信噪比符合要求。一般要隨著氣槍沉放深度加大而加大激發能量,確保能提高地震資料信噪比和原始信息分辨率。要在勘探技術實施前對區域地表情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放置適用采集設備、優化采集參數。

        2.2 應用系統設計

        為確保適用不同灘海條件,可設計束狀觀測系統和PATCH觀測系統,分別用于陸地和水下觀測,前者具有有效覆蓋次數多、炮間距均勻、方位角平滑、面元布局較好、適宜速度分析的優點,后者需要確保方位角和炮間距均勻,在此條件下可獲取更大的炮間距和更多地覆蓋次數,避免外在干擾,確保資料品質。束狀觀測系統,采用6L48S192P砌墻式細分面元,單個面元為25*25m,細分面元為12.5*12.5m,覆蓋次數可達6縱12橫的72次,細分后為18次,接收道數為6線*102道德1152道,道間距和炮點距均為50m,炮線距為175m,接收線距為400m,炮檢距為5263m,其中縱向最大為4800m、最小為25m,束線滾動距離為1200m,橫縱比為0.46。PATCH觀測系統,采用PATCH細分面元,單個面元為25*25m,細分面元為12.5*12.5m,道距為50m,有4條接收線,每線有96道,接收線距為400m,有48條炮線,炮線距為175或225m,每條跑線有64個炮點。炮點距為50m,其中最大和最小分別為7426m和12.5m。

        2.3 應用關鍵環節

        一是把握激發因素。陸上和泥潭采用炸藥震源,單井藥量控制在1-6kg,深度為10m;水下采用氣槍震源,通過多個氣槍同時激發確保激發能量,并利用HYDRO軟件進行實時定位,確保激發點準確,但要做好震源交替部位子波校正。

        二是把握接收因素。陸上和泥潭利用沼澤檢波器進行組合,橫縱向要確保一定的組合基距,獲取信號可抗干擾,組合參數設置中要盡量保護有效波、保留高頻波。水下特別是水深2m以下部位,要利用壓電檢波器進行單點接收,注意做好二次定位工作,確保檢波器偏移在3m以內,抑制DGPS坐標與浮球實際坐標差、檢波器與測量標志間的誤差以及潮水活動造成的檢波器位移。在個別偏移誤差較大區域,要對存在誤差的資料通過分析軟件糾正。

        三是測量環節。要以GPS網作為基準,利用國家大地水準面數據建立野外測量控制點,通^RTK進行單個炮點位置的實測,確保各測量點位準確。

        3 結論

        綜上所述,灘海油藏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應用中存在技術難點,為發揮該技術優勢,可通過采取優化措施、設計合理勘探系統、把握關鍵環節,確保勘探數據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第3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1、地震勘探原理概述

        地震勘探法,就是利用地下密度的差異與介質彈性,通過觀測和分析地質對人工激發的地震波的響應,采集相關數據,并推斷地下巖層的性質和形態。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在地下巖層中傳播過程中,隨著時間延長,其形態展現出某種動態特征,如時間與空間的關系,以及振幅、頻率、相位等的變化規律。其中前者是地震波對地下地質體的構造響應,后者則更多是地下地質巖層的巖性特征。根據地震波的動力學參數以及時間場理論和費馬原理,就可以探究地下巖層的具體組成,并分析其結構,如巖石彈性、巖性、密度、構造歷史與地質年代、埋藏深度、孔隙率和含水性、溫度和頻率等。將這些分析結果與煤田的固有性質進行對比,就可以初步判斷煤田的埋藏深度、儲量、分布位圖等特征。目前常使用的勘探儀器是第三代勘探儀器即數字記錄地震勘探儀,它由地震檢波器、放大系統、記錄系統等三部分組成。

        2、地震勘探法在山西省郭莊找煤勘探中的實際應用

        2.1 地質概括及地震地質條件

        郭莊煤礦位于太行山中段西側,長治盆地西部,主體結構位于武鄉一陽城NNE向斷褶帶中段,晉獲斷裂帶西側,區內主體構造線向西緩傾,發育兩翼寬緩的褶曲。利用地震勘探法勘探的區域位于郭莊井田的北東部,底層走向為NNW-SSE,傾向E,地層傾角一般小于10度,局部達到15度以上,構造相對簡單。其地震地質條件如下所述:(一)表層地震地質條件。郭莊煤礦秉承太行山特色,地表少植物,土層為褐黃、棕黃色亞粘土。在較深處(5米)細砂層較多,空隙較大。在這種地表環境下,地震波的波速一般為300-700m/s,地震波損失較大,高頻信息嚴重衰減,因此該勘探區表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差。(二)淺層地震地質條件。根據地質資料及以往勘察結果,勘探區域屬于第四系中的中更新統,其厚度大約在30m-150m,平均厚72.33m。巖土性質較表層差別不大,主要由亞粘土構成,同時夾帶中、細砂層,這構成了一層較好的隔水層,且潛水面深度在18m-28m。根據小折射資料可知潛水層地震波速在1200-1800m/S之間。該層地震波衰減不嚴重,而且可以取得相對理想的目的層地震反射波組,因此該勘探區淺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好。(三)深部地震地質條件。勘探區煤層埋深350-500m左右,其中煤層、砂巖、泥巖的地震波速分別為2000-2300m/S,3300m/S、2600’3200m/S,波阻抗較小,密度適中,地震地質條件較好。

        2.2 地震資料采集

        地震勘探所使用設備如下:GQ Z240型地震儀,采樣間隔1ms,采樣長度2S,采集道數128道,檢波器為kx60型垂直檢波器。另有淺層sWS-IAT_程數字地震儀1臺,無線遙控SDB2000爆炸機3臺,以及若干采集站、交叉站、電源站、地震電纜。采集過程如下:(一)獲取最佳激發、接收參數。由于地質條件的不可預知性,需要通過實驗獲取相對較好的激發以及接受參數。對于地震勘探法而言,激發孔深、藥量及組合孔數一般是最為重要的參數。郭莊煤礦地震勘探之前,設置了以下物理試驗點:激發孔深15m、18m、20m、25m、28m,激發藥量:1kg、2kg、2.5、3kg、3.5kg。對實驗記錄進行分析,確定須將激發點定在潛水層以下,避免有效波頻率的降低。為此將孔深定位于在18-28m.炸藥量2.5kg。其他主要參數如下:炮間距為20m,道間距為lOm,橫向覆蓋4次,縱向覆蓋4次,橫向最小偏移距5m,橫向最大炮檢距210m。(二)利用瞬發雷管和炸藥引爆后,采用SN388多道遙測地震儀512道全頻帶接收地震波信號。為了全面掌握勘探區內表淺層低速帶的縱橫向變化情況,還進行了低速帶調查工作。根據預測目的層的埋深和觀測位置等條件,利用公式求第一界面深度:其中為為折射波曲線的延長線與時間軸交點之時間值。

        2.3 資料處理與分析

        郭莊煤礦地震勘探,是通過利用地震初疊時間剖面,結合疊加速度剖面判定煤層反射波位置,再通過資料處理人員進行目標性處理并進行檢查、解釋、調整,最終獲得的成果用以指導煤田開發。(一)資料處理。郭莊煤礦勘探區域處于太行山區域,地形起伏較大,矯正難度大,而且由于地理條件限制,勘探區域內單炮地震子波不一致,因此需做好振幅恢復和補償處理工作。首先需要對各種干擾波進行有效地壓制,增強有效信號的能量,提高信噪比。在勘探區域內進行實驗分析,發現主要干擾源有面波、聲波、線性干擾、無線電干擾等,因此需要利用各種技術手段如數字濾波、陷波、內切濾波除去干擾。另外,地震勘探法所采取的數據面較小,而由于太行山區斷裂構造較復雜,采用疊前時間偏移可以有效避免NMO校正疊加所產生的畸變。因此本次勘探中采用了GEOcluster系統疊前克希霍夫繞射積分法疊前時間偏移方法。(二)渡場分析。在本勘探區域內,初至渡為直達渡、基巖面折射波、繞射波等的綜合反映。但是隨著炮間距的增大,能量有明顯衰減跡象。在非巖石地段,由于炮間偏移距較小時,直達波波速較低,能量較強,反射波受直達波干擾比較嚴重。有效地震波為T2、T6、T8等,其中T2波為黃色亞粘土底部砂巖地層界面的反射波,出現在T6波之前約450ms.大部分擾波干擾,能量若。T6波對應于勘探區域的煤層,視頻率45-55Hz,其能量較強且連續性好,其近道出現的時間在700ms左右,顯示為二或三個正相位、兩個負相位的反射波形,是本區域地震勘探的標準波,也是主要目的波和最突出的反射波。T8波:對應于石炭系太原組煤層,其有一定的聲波延遲,能量較弱,波形變化大,視頻率50-65Hz。最后是干擾波和聲波。聲波干擾不可避免,主要是炮井深度受到一定限制,不過經過試驗發現采用悶井小藥量激發能有效降低聲波干擾作用。

        第4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關鍵詞】三分量地震勘探技術 地震儀器 數字三分量檢波器 MEMS 動態范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255-01

        引言

        地震數據采集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重要環節,采集資料的好壞直接影響勘探成果。三分量數字檢波器技術是最新型全數字地震數據采集系統的關鍵技術,因此開展數字三分量地震勘探技術研究及其在海拉爾油田的應用,一是探討利用數字檢波器采集的三分量地震資料能否進一步提高海拉爾凹陷油層分辨率的潛力;二是探索利用數字檢波器采集的三分量地震資料識別地質構造的潛力,提高儲層巖性識別以及含油氣儲層預測的精度;三是要形成一套細致詳實的數字三分量地震資料采集、處理、解釋方法并制定相應的技術流程,同時,為大慶、海拉爾探區及其它地區油氣勘探開發進行技術準備。

        數字三分量檢波器基本原理

        三分量數字檢波器由三個部分構成:電源支持和數據傳輸部分;接收垂直地震信號分量的電路以及接收兩個水平分量地震信號的電路部分[3]。三分量數字檢波器的數字檢波電路部分都是基于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簡稱MEMS)和用于力反饋用途的集成電路(ASIC)構成的。

        MEMS系統是由單晶硅制成的慣性質量塊電極系統。MEMS本質上是由兩對固定電極和一塊可移動的質量塊電極構成的,可移動的質量塊電極和固定電極之間形成了兩個動態電容,當檢測到信號時,可移動的質量塊電極就會沿著工作軸的方向來回加速度運動,那么電極之間形成的電容間隙就會發生變化,產生不同的電容量,電容量變化的信息反饋到ASIC電路中,從而使ASIC電路產生一個力來平衡可移動質量塊電極的運動,迫使質量塊電極返回到零位置。這個平衡力在ASIC電路中被轉換成一個電壓值信號來阻止可移動質量塊電極的運動,用于力反饋用途的集成電路主要用于伺服控制回路和∑ 的變換并輸出24位數字信號[4]。

        貝39井地區三分量設計關鍵思路

        通過2008年的烏南三維資料分析,找到適于本區地震采集的技術方法,新采集資料頻帶較以往提高了15~20Hz,基本能滿足地質任務要求。利用數字檢波器接收,動態范圍大,接收頻譜寬,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目的層資料的分辨率。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對地震采集參數進行優化,采取以下具有針對行的采集設計思路,最終取得滿足地質任務的地震資料。

        采集思路:

        (1)增大采集排列長度:提高主要目的層陡坡帶的成像精度

        (2)增加覆蓋次數:提高目的層資料信噪比

        (3)縮小面元:提高采樣精度

        (4)激發技術:追蹤巖性逐點設計井深

        (5)接收技術:采用數字檢波器接收,提高分辨率

        該區地勢平坦,地表條件相對簡單,但地下局部構造復雜,總的構造走向為北東向,主要斷層的發育方向多為北東向。根據以往采集經驗,沿傾向、盡量垂直斷層和構造方向觀測,地震信息豐富,對于準確落實構造形態較為有利。綜合考慮地表及地下地震地質條件,觀測方位角確定為129°,即垂直大斷層和構造走向方向觀測。線束觀測系統野外施工、質量控制、資料處理都較為簡單易行,考慮到本區靜校正問題相對簡單,因此本次勘探可以采用線束式。本區對速度分析精度要求較高,對巖性研究要求更均勻的方位角和偏移距分布,當炮排距較大時,為改善炮檢距和方位角分布,應采用斜交式觀測系統。斜交觀測系統炮線間的轉換是漸變的,有利于提高方位角和偏移距分布的均勻性。該區構造復雜,主要目的層埋深差異變化大,為保證對各個方向波場采樣的對稱,宜采用對稱排列觀測。該區斷裂復雜,縱橫向傾角均較大,速度變化較快,束線間排列滾動距離不宜過大,考慮到三維疊前偏移對空間采樣的要求以及保證橫向具有一定的覆蓋次數,本次擬采用較多的接收線數。

        根據地質任務中對采集的要求,運用求取的地球物理參數進行分析論證,分別計算出不同目的層所能達到的縱橫向分辨率和要求的最高保護頻率。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達到本次采集對頻率的要求,通過后期的處理,基本可以完成地質任務。

        面元大小一方面直接影響資料的品質,另一方面對于勘探成本、勘探效益均有重要影響。由于該區地層傾角較大,斷裂非常發育,局部構造復雜,繞射波和側面波較為發育,而較小的面元尺度是提高資料縱橫向分辨率的保證,有利于落實斷裂細節特征,同時考慮到本區局部構造軸向特征不明顯,縱橫向地層傾角均較大,橫向小斷裂也較為發育,為提高資料縱橫向分辨率、有效落實斷裂位置,面元邊長不宜過大。另外,基于對巖性的研究依賴于較高的橫向分辨率,同樣要求較小的面元。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論證,結合本次采集的地質任務主要目的層為T2-2及其以下地層,目的層傾角較大、斷裂發育,對采集資料橫向分辨率要求較高,不大于20m的面元可滿足本次采集要求。

        結束語

        雖然我們對數字三分量檢波器的應用取得了一定認識,但必須認識到應用數字檢波器應該著眼于信噪比和分辨率的問題,為此需要對模擬檢波器的組合方法進行認真的思考,避免因為組合而對最終資料產生不利影響;要重點考慮施工方法的進一步更新,嘗試使用高采樣率,使得在采集階段能采集到更高頻率的地震波,同時進行單炮和剖面處理綜合分析。相信隨著地震檢波器的改進,影響地震勘探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將會很大改觀,必將為提升資料品質和提高勘探效益提供堅實的技術保證[35]。

        參考文獻:

        [1]劉光林等.地震檢波器的發展方向.勘探地球物理進展,2003,26(3)

        [2]董世學,張春雨.地震檢波器的性能與精確地震勘探[J].石油物探,2000,39(2):124-130

        第5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關鍵詞:數字檢波器 地震勘探 應用

        中圖分類號:P31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作為時下鉆探前勘測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重要手段,地震勘探的成本相對較低、可靠性相對較高。地震勘探的精度主要由檢波器的能力決定。近年來,計算機領域的高速發展,給地震勘探帶來了技術革命。諸如數字濾波技術、多波多分量技術等高新科技手段的引入使得地震勘探檢波器的性能較之傳統的檢波器有了很大的提升。數字檢波器作為新型檢波器的代表,在勘探領域未來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相比傳統的檢波器,數字檢波器在靈敏度、抗干擾能力、便于攜帶以及校準難度等方面均有很大改善。

        2、數字檢波器結構及特點

        2.1數字檢波器

        所謂數字檢波器是相對于常規的檢波器的輸出信號而言的。常規檢波器輸出的信號多為模擬信號,信號的數字化是在采集站里完成的,而數字檢波器輸出的是直接數字化的信號。數字檢波器的核心是 MEMS(MICRO ELECTRON MECHA- NICSYSTEM)技術,即微電子機械系統。因此,也可將數字檢波器稱呼為MEMS檢波器。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是建立在微米/納米技術基礎上的21世紀前沿技術,是指對微米/納米材料進行設計、加工、制造、測量和控制的技術。這種技術以硅材料為基底,采用為機械加工工藝和 IC工藝加工出差動電容式微機械加速度計。這種加速度計(數字傳感器)是集微型化的傳感器、執行器、信號處理器以及控制電路、接口電路、通信電路和電源為一體的高精度機電轉換系統。

        數字檢波器常被定義為是傳感器和傳統采集站的有機結合。實際上,它是將許多采集站的功能移植到檢波器中來。數字檢波器主要由傳感器、ASIC(專用集成電路)電路和 DSP(數字)信號處理器)和其它輔助電路組成。傳感器檢測大地震動信號,ASIC 電路實現對傳感器的反饋控制,同時完成信號的模數轉換,DSP 完成數字濾波。其它輔助電路主要完成供電、提供測試信號、重力方向檢測等功能。

        2.2數字檢波器結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是當地震波的振動能量傳到檢波器時,梳妝電極在慣性體的作用下發生形變,梳妝電極之間的電容發生變化,使得電容器保持平衡的反饋電壓產生變化,從而完成振動到電信號的轉換,再經過路轉換成數字信號。數字檢波器的特是以重力平衡方式(MEMS技術)將地震波的振動加速度信號直接轉換為高精度的數字信號,幅度和相位頻率特性曲線在0~500Hz之間都是平坦的直線,其靈敏度隨著信號頻率的改變而變化,計算公式為:

        靈敏度=0.408(2πf)

        其中f是地震信號的頻率。由于數字檢波器內部具有微化型24位ADC電路,所以它直接輸出24位數字信號;動態范圍可達105dB以上,比傳統檢波器的動態范圍高出30dB~40dB;諧波畸變指標小于0.003%,比傳統檢波器諧波畸變至少低一個數量級。

        2.3數字檢波器特點

        數字檢波器和模擬檢波器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優點:

        1)質量輕、容易使用,對大道數地震隊有優勢。

        2) 諧波失真小,整個采集系統的動態范圍更大。

        3) 相位失真小,幾乎是零相位的,因此接收到的信號沒有相位失真,因真實反應大地振動狀態。這是常規模擬檢波器所不能達到的,對高分辨率勘探和巖性勘探更為有利。

        4) 一致性好,對高密度空間采樣更為有利。

        5) 抗電磁干擾能力強,在復雜地區施工十分有利。

        3 數字檢波器在地震勘探中應用

        3.1 現狀

        實踐證明,數字檢波器是一種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設備。目前的數字檢波器在技術特征上與傳統檢波器的重大區別是使用了利用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開發出來的新型數字地震傳感器,并且儀器系統結構發生重大延拓,也就是將地震道模擬電路部分和AD轉換器等從主機中分離出來,與傳感器集成并微型化在一起,構成了新型數字地震檢波器消除了由于模擬信號長距離傳輸過程中所引入的干擾,有效提高了采集信號的信噪比,增強了抗干擾能力。

        但由于當前MEMS 檢波器的市場比較小,而前期投入的研發費用比較高,因此MEMS 檢波器的價格比較高,增加了勘探成本。這無形中又給數字檢波器的推廣增加了難度。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地震勘探裝備大多數是與模擬檢波器相匹配的地震儀,這些地震儀的性能仍然十分先進,處于良好的狀態,但數字檢波器卻不能和這些地震儀相連,因此如果大量引進數字檢波器,將會造成大量設備浪費。但相信,隨著其制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數字檢波器在未來勘探事業中將會得到廣泛的應用。

        目前,數字檢波器品牌主要有美I/O公司的VECTORSEIS 系列和法國SERCEL 公司的DSU系列。兩公司的數字檢波器均銷售5萬點以上,已在世界各地開展了推廣實驗工作。國內很多檢波器廠家和科研單位,如中國礦業大學、中石油勘探院南京物探所等,也都開展了數字檢波器的研究。概括來說,全數字遙測地震儀的三分量數字檢波器VECTORSEIS,國內的是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碩士學位論文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的三分量數字檢波器及中國礦業大學的智能三分量地震檢波器,他們代表了近幾年檢波器的發展。

        3.2 未來前景

        由于模擬檢波器是當下一項成熟的技術,尚未沒過時。故模擬檢波器仍將在未來較長時間段內、在噪音大的地形情況下進行地震采集時是較為經濟的選擇方案。但模擬檢波器在未來發展趨勢中具有較多局限性:模擬檢波器太重,對大道數地震隊,尤其是山地勘探攜帶不便;模擬檢波器頻帶寬度受限制,垂直分辨率有問題;模擬檢波器不易校準,難以用于定量地震;3C模擬檢波器已過時,油藏描述是問題。另外,正是由于數字檢波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集成化程度高等特點,更容易制造出三分量檢波器,對未來三分量地震勘探技術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促進作用。但數字檢波器在替代或繼承模擬檢波器方面有其局限性:無環境噪音衰減,噪音大環境下不適合;要求道距更,需要的道數多;替代大面積組合所有檢波器價格仍然太高:在采集后可做數字組合。但相信隨著這幾個問題的解決,數字檢波器是未來檢波器發展的主旋律。

        未來采用先進的三軸MEMS加速度傳感器和高速高精度A/D轉換器、微控制器及無線傳感網絡等的技術來研究無線數字檢波器是發展主題。基于這些技術,無線數字檢波器將無需考慮對三組傳感器的安裝要求,同時使得傳感采集電路大大簡化,靈敏度可調,滿足不同環境的信號采集要求。

        4、結束語

        近年來,數字檢波器在地震勘探系統已經開始逐步使用。由于數字檢波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集成化程度高,未來將是檢波器發展的主旋律。但由于時下多為單體檢波器接收,其對于面波和隨機噪音的壓制效果往往不是很好,信噪比相對較低。壓制面波干擾和隨機噪音,高效的處理檢波器接收的地震信息,改善地震資料的信噪比,并提高分辨率和保真性,是今后需要解決幾個難題。隨著其制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數字檢波器在勘探中將會得到廣泛的應用。

        5、參考文獻

        [1] 鄒奮勤,劉斌,童思友,張一波. 數字檢波器在地震勘探中的應用效果[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8,28(3):133-138.

        [2] 陳蕾,吉秀麗. 檢波器性能參數分析在地震勘探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2,1:136-137.

        [3] 劉章平.地震勘探中使用檢波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 江漢石油科技,2006,16(3):21-23.

        [4] 呂公河. 地震勘探檢波器原理和特性及有關問題分析[J]. 石油物探,2009,48(6):531-543.

        [5] 羅福龍,易碧金,羅蘭兵. 地震檢波器技術及應用[J]. 物探裝備,2005,6:6-14.

        第6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關鍵詞】油田應用 地震散射波 散射理論 非均勻性

        1 地震散射波及其研究意義

        地震散射波研究領域比較廣泛。廣義而言,由任何三維非均勻性介質引起的地震波變化都稱為散射波。但是,一般把可以用幾何光學(射線理論)處理的,而由大尺度非均勻性引起的走時和振幅變化摒除于散射領域之外,只研究狹義的地震波散射現象。地震散射波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它是探測地球不均勻性的有力工具,可以推斷地下介質的不均勻性情況。

        2 地震散射波的發展與現狀

        地震散射波的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Chernov運用隨機介質中的標量波傳播理論處理了地震散射波問題,同年,Miles用Born近似公式對Rayleigh散射求出了顯式表達式。Aki提出巖石層內的非均勻性引起的逆散射是尾波;1972年,Haddon提出PKIKP波的前驅波PKP波是核幔邊界附近非均勻介質引起的散射波。1983年高龍生等將散射波理論推廣應用于各向多次散射問題。1988~1990年,吳如山和安藝敬一系統收集總結了國際上研究地震波散射的最新成果,共同主編了相關文集。在國內,現在地震散射波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散射波數值模擬和處理技術,關于散射衰減,逆散射,金屬礦勘探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

        3 地震散射波的研究領域

        3.1 正演數值模擬方法

        在現有散射波數值模擬方法中,Wu等曾用相位屏算子計算過二維垂直變背景情況下的散射場,符立耘等給出了配置法求解體積分方程的數值方法。David W.Eaton采用Born 近似及射線理論近似計算了背景場和格林函數的三維彈性波弱散射場,孫明(2001)采用高斯射線束的方法進行簡單塊狀模擬。黃雪繼(2003)基于微擾論,采用FK域積分公式進行了正演模擬;秦雪霏(2007)采用六階有限差分法進行數值模擬。劉鐵華(2010)設計了一種基于微擾論的FK域積分法,在散射場的二次震源和空間能量衰減處理兩方面進行了改進。

        3.2 多重散射理論

        多重散射波對相干波的影響很重要,特別是在波長和散射體尺度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多重散射強度與離散散射體分布密度有關,弱散射體之間的多重散射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不過在散射體的體積比較大時,必須考慮多重散射的效應。李小凡曾對大陸延伸非均勻介質中地震波全彈性多次散射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構造了一個基于非均勻薄層或非均勻相屏單次散射迭代法的多次散射模型,可以用來計算彈性波多次散射的能通量及處理散射衰減問題。

        3.3 壓制散射噪音

        Ernst(1999)等提出了一種基于全波理論消除地震資料中近地表散射影響的方法,基本原理是估算近地表散射體的分布后把散射波從地震資料上消除。楊旭明等(2002)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論的近地表地震散射模型,提出了近地表散射噪聲的正反演方法,用來衰減近地表地震散射噪聲,提高疊前地震資料信噪比;郭向宇(2002)等提出了基于波動方程壓制近地表散射波噪聲的方法,韓佳君等(2010)在楊旭明方法的基礎上,將散射波場與面波通過波阻抗差函數聯系起來。但這些方法并不能把干擾波從數據中處理干凈,損失有效波,有待更好的方法提出。

        3.4 散射波成像

        在散射波成像方面,Bancroft等提出了基于等效偏移距概念的共散射點道集成像方法理論,根據地震旅行時的雙平方根方程,采用疊前Kirchhoff積分偏移原理,將地震道按產生的散射點,在給定的偏移距范圍內映射出共散射點道集,隨后基于共散射點道集進行數據處理。王勇(2000),王偉(2005)等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預期的成像效果,尤其是針對低信噪比數據。尹軍杰等(2009)基于EOM方法嘗試將其應用到低信噪比數據的成像處理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發現了該方法的一些不足,影響成像效果。

        3.5 逆散射理論

        逆散射問題通過散射體外部場的探測來估計其內部結構信息。隨波動方程逆散射研究不斷深入,該理論被應用到地球物理勘探領域,逆散射理論開始與地震勘探成像聯系起來,在研究中逐漸以小擾動理論和Born近似為理論基礎,利用Fourier變換等方法進行速度反演。以逐漸進行逆散射理論去除地震數據中的多次波,提高地震數據的信噪比的研究。國內在逆散射方面發展比較晚,也過一些研究。逆散射理論能在制多次波,進行奇性反演,深度成像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在大擾動成像方面等仍然存在很多難題。

        4 地震散射波在油田等的應用

        地震波揭示的非均勻性尺度跨越達8個等級,利用地震波前向散射可以研究介質的隨機特性。國內外在利用散射波對地球內部情況進行了解都有成果產生。

        系統的研究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論的金屬礦地震勘探方法與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我國八五期間提出利用散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尋找隱伏金屬礦。孫明進行了金屬礦地震散射波場的數值模擬研究。徐明才、高景華等研究了金屬礦地震勘探數據采集、處理和綜合解釋的方法技術。在應用技術方面、地震資料處理方面,成像方面,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證明散射波理論在金屬礦地震勘探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煤田方面,煤炭儲層相對較淺,煤層的橫向變化較大,生產中的突水問題與斷層構造、陷落柱等存在必然的聯系,生產后形成的塌陷區對后期勘探深部煤炭資源是強干擾區,散射理論是個比較有前景的研究領域。已經有學者把散射波理論應用到深部礦井成像和煤層采空區的研究中。

        在油田方面主要是利用全波理論消除地震資料中的近地表散射,原理為先估算近地表散射波的分布,隨后從地震資料中消除散射波。從長遠來看,我國油氣田在陸相環境沉積環境中形成,地下構造復雜,散射波勘探方法將大有可為。

        5 結語

        總體上來說,地震散射波在油田領域的研究已卓有成效,但還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許多方面的研究和應用才剛剛起步,深度遠遠不夠。地震散射波的理論和油田應用研究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吳如山,安藝敬一.地震波的散射與衰減[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第7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1.1研究區域地震勘探地質條件針對研究區域地震勘探地質條件可將研究區域地質條件分為淺表層地震地質條件及深層地震地質條件,通過這兩方面進行實際研究。a)針對淺表層地質條件,由于地區地勢起伏較大,附近有較多礦山,存在運輸車輛實際干擾,同時人文活動及電纜電線等電磁干擾都是影響地震波淺層測量準確性的原因。由于地質疏松,地震波進行實際接收過程中,地表具有吸收地震波作用,致使地震波強度受到影響[1];b)深層地震地質條件主要表現在第四系松散砂層中,具有一定抗阻波差異,導致測量阻波效果受到影響。同時,針對該區域內開挖之前煤層進行分析可知,這是一個良好的波阻抗界面,能產生較強反射波,實現地震波長的精確檢測。煤炭開采后,存在一定采空區,伴隨著縫隙帶及采空帶出現,反射波也會隨著波長中信號傳輸混亂出現紊亂狀況,存在差異性特征,由此可見,深層地質條件較好。

        1.2地震勘探方法選擇淺層地震勘探主要包括:折射波法、反射波法及瑞雷波法。a)折射波法在實際地區測量過程中,不同地層中存在明顯彈性波速度差異,且針對松散煤層及采空區域層波速實際分布呈現倒序狀態,不能滿足方法限定性要求,且該方法在實際檢測中需大面積采集空地;b)瑞雷波法應用原理為,底層之間介質不同會導致實際波速不同,利用瑞雷面波傳播的頻散性進行實際測量工作開展的方法。實際探測深度受到限制,且橫向波長傳輸輻射范圍較小,不利于對采空區域檢測,導致實際檢測結果出現差異;c)反射波法可實現定向發射,能量向下傳遞過程較為順暢,高頻成分多元化,可實現高分辨率勘探。通過對各種方法實際優勢與劣勢進行分析,需準確地對采空區域進行地質測量,采用淺層地震反射波方法具有明顯優勢[2]。

        2方法設計

        淺層地震反射波法可以利用人工激發形式產生彈性波,并發現彈性波在地下巖層中的傳播規律,根據波動頻率來判斷巖石性質及巖層分布結構。如果地層發生碎裂,彈性波便能敏感捕捉到地層變化情況,針對斷裂層產生相應反射波,能明確采空區域巖層狀況。因此,淺層地震勘探技術在煤炭采空區域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且能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煤系地層中,其煤層反射系數與頂底板之間差異較大,在波長檢測過程中會出現明顯反射效果。煤層被開采,煤層區與頂板之間就會形成采空區域,采空區域會造成反射中斷。由于采空區圍巖結構遭到破壞,導致反射波在檢測該區域時產生紊亂及變形狀況,但采空區域下方巖層較為穩定,對反射波長沒有影響,由于巖層完整性較好,所以采空區沒有較大變化。

        由于地震勘探區域的特殊性及地勢高低起伏,為提升地震勘探反射波可信度,進行野外資料采集和室內數據處理過程中應重視以下處理方法與措施。a)測線主要垂直于傾斜地層走向布置;b)合理選擇地震波激發點,應從地層下傾方向激發上傾方向接收;c)合理選用激發夯錘,選取70kg夯錘進行激發,實現強有力的地震波能量,實現精確數據檢測;d)合理選擇檢波器,有利于對有效波接收。同時應選取多個檢波器進行波長接收,提升抗干擾能力,保障穩定地接受有效波;e)增加地震采集覆蓋頻次,提升地震勘探精度;f)運用合理的精度速度分析方法,實現速度分析,保證獲得參數的精確計算,為勘探提供良好理論保障[3]。野外技術采用美國CEOMETRICE公司生產的NZXP高分辨率地震儀進行地震勘探技術具體應用,并確定實際激發震源為70kg夯錘,接受波長主要采用CDJ-60型號60Hz的垂直檢波器。數據實際采集參數為:采樣間隔0.25ms,記錄長度為750ms,70道接受,60Hz檢波器,20Hz低切濾波,500Hz高切濾波,觀測系統的道間距為3m,炮間距為6m,最小偏移距離為12m。同時對于地震波的處理采用加拿大的地震波處理軟件Vista7.0處理軟件來完成地震波計算工作,保證數據及參數的準確性。

        在進行實際檢測實施過程中,淺層地震勘探技術相關設備已準備好,對于研究區域采空區進行實際勘探過程中,地震勘探通過70kg夯錘激發地震波,通過60Hz檢波器進行組合接收,并實現數據軟件具體分析。經過淺層地震波對研究區域進行采空區勘探,測量結果相對準確,符合該地區煤礦采空區實際條件[4]。

        3結語

        第8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關鍵詞:物探方法;找水原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B026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根據相關的研究表明,我國現在人均淡水量少于2200立方米,而在三十年之后,人均淡水量會不斷下降,達到人均不足1700立方米的水平,雖然我國地大物博,疆土遼闊,但是對于淡水的需求量也隨著人口的增加不斷增多,因而我們需要不斷的更新技術科技手段,通過各種現代的水文地質勘探的手段來尋找水源,從而減輕各個缺水地區的供水問題,除了政策上的“南水北調”之外,我們還必須依賴科技手段來不斷的開拓新水源。

        一、高密度電法

        高密度電法實際上是集中了電剖面法和電測深法,其原理與普通電阻率法相同。測量系統由多功能直流電法儀和多路電極轉換器組成,基于常規電阻率法勘探原理并利用多路轉換器的供電,測量電極的自動轉換,配合常規電阻率的測量方法及電阻率成像(CT)等高新技術來進行高分辯、高效率電法勘探。尤其溫納裝置在高密度測量分辨率相對較高。

        高密度電法野外測量時將全部電極(幾十至上百根)置于剖面上,利用程控電極轉換開關和微機工程電測儀便可實現剖面中不同電極距、不同電極排列方式的數據快速自動采集。與常規電阻率法相比,高密度電法具以下優點:(1)電極布置一次性完成,不僅減少了因電極設置引起的故障和干擾,并且提高了效率;(2)能夠選用多種電極排列方式進行測量,可以獲得豐富的有關地電斷面信息;(3)野外數據采集實現了自動化和半自動化,提高了數據采集速度,避免了手工誤操作。此外,隨著地球物理反演方法的發展,高密度電法資料的電阻率成像技術也從一維和二維發展到三維,極大的提高了地電資料的解釋精度。

        高密度電法的溫納裝置是不同深度對稱的四極剖面裝置,電極間距為5m根據場地上覆地層厚度選擇不同的電極數和采集剖面層數。設備允許的最大隔離系數為32。數據處理工作采用G3RTomo5.0軟件完成,先進行突變點剔除工作,再根據需要,進行數據圓滑處理和地形改正,最后通過剖面反演,繪制出視電阻率斷面等值線圖。

        二、激發極化法

        激發極化法電測深基本原理是基于巖石的激發極化效應,是巖石顆粒含水后在外電場作用下的一種電化學反映,因此,它必然和巖石中的水有關,如果沒有水,也就沒有激發極化效應。但激發極化效應也并非與巖石的含水量成正比,而是與一定的顆粒結構有關系,飽含水分的粘土就沒有強的激發極化效應。實踐表明,古河道、古洪積扇、巖溶溶洞水、砂巖裂隙水、粘土和充水的斷層破碎帶等有開采價值的含水層,都有明顯的極發激化效應。激發極化法電測深一般測量四個參數:視電阻率ρs、激化率ηs、激發激化比J、衰減度D等。其中ηs、J、D它們都是用來反映激發極化效應特征的參數。當激電測深未反映這些含水層時,激發極化參數值一般都有很小,而當反映含水層時,這些參數(ηs、J、D)往往相對背景值同時增大,增大倍數與水量大致成正比,因而進行激發極化法電測深時,綜合考慮這些參數隨極距變化,來判斷地下有無地下水及地下水富集情況。

        三、瞬變電磁法

        所謂瞬變電磁法(TEM)即是用接地電極或不接地的回線對地下進行脈沖式一次電磁場的發送,并利用接地電極或線圈對該磁場由于地下渦流影響而得到的二次電磁場的空間時間布局進行觀測,以便使與地質問題有關的空間域電磁法得到解決。對TEM法進行充分利用,可對山區等惡劣條件進行地下巖溶結構的查找,進而對地下淺層巖溶水進行很快的查找,該方法具有簡便快速,效率高的特點。

        另外,電磁法也可在平臺上進行利用,例如直升機和飛機。在電磁法的應用過程中,電磁法不僅能對含水層的位置以及結構進行揭示,而且能對磁場進行測量并進而對地下水的位置進行繪制。現在最新一代的寬頻帶數字航空設備以及處理系統對水深200m左右的含水層均可進行準確而低廉的觀測。利用計算機及其相關軟件可作出其含水層以及深度的電導率圖。利用此數據地質工作者可方便的進行地下水的識別和開發。

        四、高分辨率淺層地震找水法

        1、高分辨率淺層地震法的理論依據

        目前常見的用于地質找水的方法主要是反射地震法。應用地震勘察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對巖層彈性參數進行充分利用。所謂高分辨率淺層地震也就是以一般的地震勘查為基礎,但是對分辨率進行大的改善提高來對地質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細致的解決。在地下水的勘探中,高分辨率淺層地震法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地下水文地質的詳細參數,如地層的劃分、地質的構造以及富水性等方面的信息。

        因為地層分界面的反射系數通常很小,這就會導致地震剖面上的振幅能量比較弱。但是含水層的頂端或底端在其與圍巖的界面上卻是一個波阻抗面,反射系數要比地層分界面要大得多,比一般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數也要大。這種界面很容易產生較強的反射振幅點,所以在地下水的勘探中,可以依靠平點反射和亮點對基巖裂隙和地層的含水與否進行很好地解釋。

        2、高分辨率淺層地震的特點

        高分辨率淺層地震法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1)高分辨率淺層地震法進行精準的定深,并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2)在實際應用中的勘察范圍也很大,在幾十米到幾千米之間;(3)方法應用的比較成熟,可程序化的對資料進行解釋以及處理,并能夠對基巖構造裂隙的富水性和含水層的孔隙度進行預測;(4)相較于電磁法,高分辨率淺層地震法受電磁影響較小。

        五、地質雷達法

        地質雷達法與探空雷達技術相似,利用寬帶高頻時域電磁脈沖波的反射探測目標體,只是頻率相對較低,用于解決地質問題,又稱“探地雷達”將雷達技術用于地質探測,早在1910年就已經提出,在隨后的60年中該方法多限于對波吸收很弱的鹽、冰等介質中。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地質雷達才得到迅速推廣應用。

        地質雷達是由地面的反發射天線將電磁波送入地下,經地下目標體反射被地面接收天線所接收,通過分析所接收到電磁波的時頻、振幅特性,可以評價地質體的展布形態和性質。由于雷達穿透深度與發射的電磁波頻率有關,使其穿透深度有限,但分辨率很高,可達0.05m以下。早期地質雷達只能探測兒米內的目標,應用范圍比較窄。此外,地質雷達與地震反射原理相似,一些地震資料處理解釋方法可以借用。目前,地質雷達探測深度最大可達100 m,使之成為水文和工程地質勘查中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

        六、電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質勘探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高密度電法由于其高效率,深探測和精確的地電剖面成像,成為水文和工程地質勘查中最有效的方法。考慮到該方法分辨率不高,在具體的應用中可以結合其他電法勘探、電測井等方法,達到精細地質解釋的目的。

        在水文勘探中,激發極化法和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是首選的電法勘探方法,如果將激發極化法和高密度電法結合起來尋找地下水資源,效果會更好。

        瞬變電磁法在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勘探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大功率瞬變電磁儀不僅可以在深部地質勘探中發揮作用,還具有較高分辨能力。如果將該方法與高密度電法結合使用,有望解決深部精細地質勘探問題。

        地質雷達主要用于各類工程地質勘探,是工程地質勘探首選的電法勘探方法。同時,該方法可以借用地震勘探中已有的資料處理和解釋技術,使其迅速發展,可以在更多領域發揮作用。

        結束語

        水資源缺乏是當今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何進行有效地地質找水是擺在每個地質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本文就一些找水的常規方法以及新方法進行了介紹,可以為水文地質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鑒,以便能更好地找水。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后肯定會找到更有效的找水方法,通過所有地質工作者一同努力,這一天的來臨也許并不會很遙遠。

        參考文獻

        [1]謝建平.綜合物探方法在水資源勘探中的應用[J].中國煤田地質,2011,13(1).

        [2]唐慧杰,陳冬君,黃海玲.物探找水方法綜述[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3(1).

        第9篇:地震勘探原理范文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礦產資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加強對礦產資源的勘探,實現科學開采,達到礦產開采與環境保護的統一和諧。但就目前來看,在當前地質找礦勘探工作中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一旦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地質找礦勘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地質勘探的涵義及作用分析

        地質勘探工作簡稱地質勘探,是國家根據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建設等的不同要求,對某一區域內的的地層構造、地下水、巖石等等情況進行勘察研究。根據勘探目的的不同,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勘探工作,例如,礦產地質勘探的主要目的就是對礦產進行尋找和評價;水文地質勘探的主要目的是對地下水進行尋找和開發;工程地質勘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水庫、鐵路等工程的地質條件等等。地質勘探的必要基礎是地質勘探研究,對地質勘探技術手法的選用原則要本著以較少的工作量和較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地質成果。合理的引進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地質勘探和施工能夠促進地質勘探技術的提高。

        二、地質勘探方法分析

        當前,我國在地質勘探方面應用個較為廣泛的方法主要有地震勘探法、遙感地質勘探法、大地電磁勘探法等多種勘探技術,下面本文就對這些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

        首先,從地震勘探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地震勘探技術,其基本的原理是將地震反射技術應用在地質勘查過程中,該技術手段在當前的地質勘探中應用較為廣泛。但是其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隨著勘探技術人員對礦物和巖石的不斷探索,找到能夠讓其在找礦大環境下生存的可能性,由于地震勘探的工作原理是對地震反射技術的應用,但是在地震勘探技術應用一段時間之后,這一方法就受到了阻礙,因此在其今后的應用中還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持。從當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技術在地質勘探中,是充分的應用地震反射技術探測潛在和反射體的存在,進而更為準確的找到礦產資源的位置。

        其次,從遙感地質勘探法的角度進行分析。該技術在地質勘探領域是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當前,較為常用的遙感技術手段主要有電視遙感、攝影遙感、多光譜遙感、雷達遙感、紅外線遙感等,將這些遙感技術應用在地質勘探工作中,能夠更為準確且客觀的了解到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的礦產情況,并且能夠更為形象的反應出礦產的分布狀態;同時,應用遙感地質勘探法,還能夠有效的克服地面視域的阻礙,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提升地質勘察的連續性,能夠更準確的發現礦產分布地帶。在應用的過程中,可以對觀察點和線間的具體情況了解清楚,并缺德更為全面和系統化的地質資料,為找到礦產分布地區提供準確的資料信息支持。由于遙感地質勘探法更好地利用了信息技術,因而能夠快速且高效率的完成勘探工作,并且很少受到自然環境和交通環境的限制,并且能夠獲得國務無法感知的地質信息。在勘探工作完成之后,遙感地質勘探法還能夠將這些勘探到的圖像資料進行傳導和處理,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自動生成礦產分布圖。

        最后,從大地電磁勘探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大地電磁勘探法是利用電磁波的特性進行礦產勘探的,對于地下低阻層來講,這一方法是較為敏感和常用的。大地電磁勘探法能夠在隱伏礦的勘探作業中提供地球物力性的依據,為更好的找到礦產位置奠定基礎。而對于金屬礦床來講,礦體和圍巖相互之間、蝕變圍巖和未蝕變巖石之間都會存在著一個較為強大的電性差別,利用這一特點,應用該技術能夠很好的分遍各類礦產的分布地區。在礦產資源當中,因為金屬硫化物的聚集將會減少電阻率,并且會出現控礦脆性斷裂、蝕變破碎帶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應用該技術,就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以便能夠更好的開展地質勘探工作。

        三、地質勘探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分析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日常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地質找礦工作與我國生產發展以及能源提供有著緊密相連的關系,所以地質找礦工作的施行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現階段,地質找礦工作中的地質勘查已開始存在許多各不相同的新型理論,為勘探作業運用新方法和新技術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依據。將過去傳統的勘查手段及勘探經驗與現代化勘查手段及勘探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展開地質勘探作業,只有這樣才能大大提升地質找礦工作的準確率,獲得最大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運用綜合技術

        地質找礦的預測應用綜合勘查技術執行是現階段礦產勘查的主要發展趨勢。通過不同勘查手段之間的相互配合與相互協作,達到降低多解性的目的,而單純應用一種化探手段或是物探手段對隱伏礦做找礦預測是無法取得顯著成效的。應用化探手段和物探手段時,一定要把成礦地質作為重要基礎,同時二者的信息還要與成礦地質條件相結合做說明。化探勘查與物探勘查在實施過程中,必須與地質理論相結合對整個勘查思路進行綜合分析與解釋,注意不得與成礦地質條件分離,單獨應用其他勘查手段,通過這一系列有效性措施才能正確處理好地質找礦和地質勘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實現現代化

        礦床有其生成的規律,且常通過地質構造、巖石顏色、類型等反映出來,為此應深入了解巖石的物理特性.掌握其成礦規律,并對其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在當前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各行各業都有廣泛的應用,在地質勘探過程中。應積極引進現代化信息技術,對所測量的數據加以處理,并將結果制作成表格,供研究人員參考用。實現地質勘探的現代化,除了能夠更快、更準地找礦,還可以積累經驗,提高對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能力。只有地質勘探技術得到良好的保障.才能促進找礦工作。

        3、找礦整體部署的創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欧美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自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区二区日韩激情综合网 |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日本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